首页
登录
字典
词典
成语
近反义词
字帖打印
造句
组词
古诗
谜语
书法
文言文
歇后语
三字经
百家姓
单词
翻译
会员
投稿
首页
同步备课
小学
初中
高中
中职
试卷
小升初
中考
高考
职考
专题
文库资源
您的位置:
首页
>
高考
>
模拟考试
>
2023年高考押题预测卷02(福建卷)-历史(全解全析)
2023年高考押题预测卷02(福建卷)-历史(全解全析)
资源预览
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侵权申诉
举报
1
/15
2
/15
剩余13页未读,
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充值会员,即可免费下载
文档下载
绝密★启用前2023年高考押题预测卷02【福建卷】历史(考试时间:75分钟试卷满分:100分)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在鲁国,被封赐给鲁公的“殷民六族”与周族共同居住在鲁城之内,都成了鲁国的新住民。此外,鲁国还拥有一些土著族邦,如邾、牟、葛等国,它们作为“附庸”依附于鲁国,与周室的关系便不那么直接。这表明西周( )A.列国纷争局面出现B.封国带有地缘组织性质C.宗法制度失去作用D.王室权威遭到诸侯挑战【答案】B【详解】根据“都成了鲁国的新住民。”“与周室的关系便不那么直接”等信息可知,被分封的诸侯国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区域统治,形成了自己封国的民众,与周天子的联系逐步削弱,说明封国有一定的自身地缘政治的性质,B项正确;材料只涉及到一个诸侯国,没有与其他诸侯国纷争,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分封制,而不是宗法制,不能说明失去作用,排除C项;材料只反映诸侯国的状况,体现不出挑战王室,排除D项。故选B项。2.汉初,为了解决物资匮乏、通货膨胀的问题,政府实行了“令民铸钱”的政策。而到武帝时期,国家不仅垄断了主要铸币材料铜,还成立了专门的铸币机构负责铸钱。汉代货币政策的调整( )A.立足于国家财政的需要B.反映了均输平准的特点C.遏制了商品经济的发展D.有利于民间财富的增长【答案】A 【详解】由所学可知,汉初经济凋敝,财政有限,为恢复和发展经济,实行了货币自由铸造政策;武帝时期,随着积极有为政策的开展,汉武帝为解决财政问题,加强中央集权,为此实行了国家控制铸币权的政策,A项正确;均输平准是指针对货物运输和物价管理而提出的思想和政策措施,材料主旨与此明显不符,排除B项:汉代货币政策由汉初货币自由铸造到汉武帝统一铸造五铁钱,在当时起到了稳定币值,规范货币流通,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遏制商品经济发展与史实明显不符,排除C项;武帝时期的一系列措施其实是与民间争夺财富,排除D项。故选A项。3.唐代,官学教育鼎盛,私人办学也因政府鼓励而得到发展。地处“荒服之表”的海南所在的岭南州,“县学仅四五十人”,见诸史籍记载的第一间黎族子弟学校,也于贞观末年在儋州吉安(今昌江县境内)由当地县丞设立并主持讲学。由此可见,唐代兴办教育的目的之一是( )A.敦行社会教化B.推广诗词歌赋C.促进民族交融D.扩大科举规模【答案】A【详解】根据材料“由当地县承设立并主持讲学”并结合所学可知,唐朝时海南地区少数民族聚居,文化水平远远落后于中原地区,由官方主导,地方官员亲自设立并讲学授课,可见当时兴办教育的目的之一在于敦行教化,强化当地民族的政治认同,A项正确;材料主旨强调唐代兴办教育的目的,并未涉及学校教学的主要内容和科举规模,排除B、D两项;从材料中的办学规模看,唐代教育对民族交融的影响非常有限,排除C项。故选A项。4.北宋都城汴京每年三月都会在金明池举办各种水戏表演,吸引了众多市民观赏《东京梦华录》载“又有两画船,上立秋千……又一人上蹴秋千,将平架,筋斗掷身人水”(如下图所示)。这反映了北宋( )A.城市市民丰富的娱乐生活B.崇尚力量成为社会的风尚C.市民热衷于进行体育运动D.城市娱乐功能进一步突出 【答案】A【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北宋(中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得出主要结论:根据“各种水戏表演”“又有两画船,上立秋千……又一人上蹴秋千,将平架,筋斗掷身人水”可得出宋代城市经济发展繁荣,民众的社会生活丰富多彩,A项正确;宋代并不崇尚“力量”,而是重文,排除B项;材料中的表演是供民众观看的,并不能说明民众热衷于体育,排除C项;城市突显的是经济功能,而不是娱乐功,排除D项。故选A项。5.明代前期,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土司要向朝廷上贡本地土特产,朝廷“厚往薄来”,给予大量赏赐。但到了清代雍正年间,土司虽继续上贡,而朝廷却不再赏赐。这表明西南边疆地区( )A.社会矛盾得到缓和B.突破了传统的朝贡体系C.经济结构有所变化D.与内地一体化趋势加强【答案】D【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明代土司向朝廷上贡本地土特产,朝廷“厚往薄来”,给予大量赏赐,二者关系带有一定的宗藩性质,统属关系较弱,而雍正在西南大规模“改土归流”后,西南边疆与内地一体化趋势加强,朝廷和西南土司成为中央和地方关系,中央自然不再“厚往薄来”,对土司进行赏赐,D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中央和西南边疆关系的变化,和社会矛盾缓和与否无关,排除A项;中央和西南本就不属于朝贡关系,不存在突破一说,排除B项;经济结构指的是农业、手工业和商业,材料没有体现这一点,排除C项。故选D项。6.张之洞素来支持康有为变法,曾资助康有为创办《强学报》。但当康有为在上海创办《强学报》创刊号上大书“孔子卒后二千三百七十三年”之时,立即引起了张之洞的强烈不满。康、张二人的分歧,本质上是( )A.变法策略的差别B.宣传途径的不同C.阶级立场的差异D.纪年方式的变化【答案】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末维新运动。根据材料“张之洞素来支持康有为变法,曾资助康有为创办《强学报》。但当康有为在上海创办《强学报》创刊号上大书‘孔子卒后二千三百七十三年’之时,立即引起了张之洞的强烈不满。”可知,张之洞虽然支持康有为变法,但是其代表的是封建地主阶级的利益,而康有为代表的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维新派的利益,在同一个问题上产生分歧的深层次原因是阶级立场的不同,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说明变法的策略问题,排除A项;材料中也没有体现宣传途径的问题,而且宣传途径做为变现而非本质,排除B项;纪年方式的变化是分歧产生的表现,而非本质,排除D项。故选C项。7.晚清时期,地方督抚不设属官。曾国藩、李鸿章等出于地方军务需要,自设善后、厘金等局,招募官员、幕友入局办事形成幕府,幕府逐渐掌握了部分军事权、财政权和人事权,实际上行使省一级政权的职能。这一现象( )A.遏制了列强侵略的势头B.反映了晚清政治的现代化C.推动了科举制度的变革D.体现了政治权力结构变动【答案】D【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晚清时期(中国)。据材料信息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晚清时期,原本地方督抚没有属官,但是曾国藩、李鸿章等地方实力派汉族官僚督抚的幕府却拥有类似省级政权部分职能,这实际上反映了清朝中央权力的下移,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列强侵略的信息,因此无法据材料得出遏制列强侵略的认识,排除A项;材料主要反映晚清时期,中央权力下移的现象,不能反映晚清政治的现代化,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科举制的信息,排除C项。故选D项。8.20世纪初某知识分子曾说:“我们在这黑暗的中国,死寂的北京,也仿佛分得那曙光的一线,好比在沉沉深夜中得一个小小的明星,照见新人生的道路……努力前去为人类活动,做出一点有益人类的工作。”这段材料可以说明( )A.辛亥革命导致清朝统治土崩瓦解B.国人从俄国十月革命中受到启发C.民主价值观的重建获得广泛认同D.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已经明确【答案】B【详解】根据材料“20世纪初”“黑暗的中国”“分得那曙光的一线”“新人生的道路”等信息可知,材料阐述的是十月革命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国人受到启发,“努力前去为人类活动,做出一点有益人类的工作”,B项正确;“辛亥革命导致清朝统治土崩瓦解”阐述的只是辛亥革命结束了清朝统治,没有说开创新的道路以及对人类的贡献,而且最终它失败了,不符合“新人生的道路”“为人类活动”,排除A项;“广泛认同”的表述过于绝对,排除C项;“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是指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是在国共十年对峙时期明确的,排除D项。故选B项。 9.1941年5月1日,中共中央批准颁布《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规定:“奖励自由研究,尊重知识分子,提倡科学知识与文艺运动,欢迎科学艺术人才,保护流亡学生与失学青年。”1942年,奔向延安的人流源源不断。据此可知,《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的颁布( )A.确立了“双百方针”的政策B.改变了根据地极度困难局面C.有利于延安文化观念多元化D.推动解放区文艺科学的发展【答案】C【详解】根据材料,《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规定尊重和帮助知识分子,鼓励科学与文艺发展,吸引了知识分子来延安,促进了边区科学文化的多元发展,C项正确;1956年,毛泽东提出在科学文化工作中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排除A项;抗日战争相持阶段根据地极度困难局面主要在经济和军事上,而非科学文艺上,排除B项;《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的实施主要影响陕甘宁边区而非解放区文艺科学的发展,排除D项。故选C项。10.1980年初,中国首次派专家小组考察西方国家小水电建设。同年,水利部开启筹建亚太地区小水电研究培训中心,并于1981年在杭州正式成立。1978~1991年,有关部门组织兴建小水电援外工程水电站12座。这些做法( )A.得益于国家政策的调整B.改变了对外技术援助的方式C.有利于全国电力的普及D.拓宽了经济体制改革的路径【答案】A【详解】根据材料时间可知,当时是中国改革开放新时期,结合所学可知,新时期邓小平作出了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的科学论断,我国外交政策也作出了巨大的调整,外交的意识形态色彩减弱,缓和了和西方国家的关系,大国担当意识加强,而材料“考察西方国家小水电建设”“组织兴建小水电援外工程水电站12座”正是国家政策调整的结果和表现,A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组织兴建小水电援外工程水电站12座,并没有强调之前的外援情况,不能得出B项结论,排除B项;C项“全国电力的普及”的说法过于绝对,不能仅凭小水电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而得出“全国电力的普及”的结论,排除C项;经济体制改革指的是改革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的部分,材料并不涉及经济体制改革内容,排除D项。故选A项。11.由于亚历山大大帝的征服,古典希腊文化普及到整个中东,形成一个新文明。随着许多人被逐出传统的环境,他们在新的大城市感到不知所措。过去在旧城邦,生活比较简单,法律、道德、宗教和义务全有明确规定,为大家所普遍接受;而现在,城市居民发现自己处于一个无定型的世界之中。依据材料可知,亚历山大军事征服( )A.推动了区域文明一体化B.巩固了马其顿帝国统治C.冲击了当地居民的心理D.促进了东西方文化交融【答案】C 【详解】据材料中“由于亚历山大大帝的征服,古典希腊文化普及到整个中东,形成一个新文明。随着许多人被逐出传统的环境”和“城市居民发现自己处于一个无定型的世界之中”可知亚历山大的军事征服冲击了被征服地区的传统和习惯,冲击了当地居民的心理,C项正确;材料体现了古典希腊文化对中东地区的影响,但没有体现趋于文明的一体化,排除A项;亚历山大的军事征服,强制推行古典希腊文化,容易引起被政府民族的反抗,没有巩固马其顿帝国的统治,排除B项;材料体现了古典希腊文化的东传,并未体现东方文化对亚历山大帝国的影响,排除D项。故选C项。12.在7—9世纪的拜占庭帝国,随着斯拉夫人、阿拉伯人在境内大量定居,斯拉夫人习惯法、罗马—拜占庭法以及伊斯兰教法相互影响,出现了《农业法》《海商法》等一批新法律。这( )A.完善了封建庄园自治体制B.着眼于用市民法代替万民法C.催生了《罗马民法大全》D.有利于提高帝国的治理水平【答案】D【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拜占庭帝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得出主要结论:根据“斯拉夫人习惯法、罗马—拜占庭法以及伊斯兰教法相互影响,出现了《农业法》《海商法》等一批新法律。”可得出随着不同族群的增多,拜占庭帝国融合了各地区的法律,制定了新的相关的法律,有利于维护帝国的统治,提高了国家治理水平,D项正确;拜占庭帝国并不实行庄园自治,排除A项;这些法律是万民法,而不是市民法,排除B项;《罗马民法大全》6世纪已经颁布,排除C项。故选D项。13.荔枝原产于中国。1583年,在印度的葡萄牙人对荔枝已有记载。1637年,英国旅行家蒙迪在澳门品尝过荔枝。1810年后,葡萄牙人把荔枝引入巴西、安哥拉及莫桑比克。这说明了( )A.洲际间饮食习惯同化B.生物多样性被严重破坏C.宗主国经济结构改变D.殖民扩张影响物种交流【答案】D【详解】根据材料“荔枝原产于中国,1810年后,葡萄牙人把荔枝引入巴西、安哥拉及莫桑比克。”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航路开辟后,洲际之间的联系加强,促进了食物物种的交流,说明殖民扩张影响物种交流,D项正确;洲际间饮食习惯不可能同化,A项表述与史实不符,排除A项;荔枝在洲际间传播不会影响各洲的生物多样性,排除B项;仅凭材料无法判断宗主国的经济结构是否已经发生改变,排除C项。故选D项。 14.1871年3月,由市民选举产生的自治政府巴黎公社接管了政权,随之采取了一系列革命措施,如颁布保护劳工法令,将逃亡业主的工场交由工人协作社管理,实行八小时工作制等。这反映了当时的巴黎( )A.具有人民掌握政权的特点B.城市自治符合社会各阶层诉求C.依法治国已成为全民共识D.工厂制度有助于提高工人待遇【答案】A【详解】材料体现巴黎公社由市民选举产生,且维护工人利益,具有人民掌握政权的特点,A项正确;材料仅体现巴黎公社的革命措施,无法代表“各阶级诉求”,也不是“全民共识”,排除BC项;工厂制度与工人待遇提高与否并无直接的必然联系,且D项说法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15.1934年,美国政府实施“公共艺术作品项目”,雇用了3749位艺术家,为全美各处的政府建筑创作了15663幅绘画、壁画、版画、手工艺品和雕塑;报酬总计118.4万美元,平均每件作品75.59美元。该项目的实施( )A.有助于缓解社会矛盾B.基本消除了经济危机C.发展了资本主义经济D.推动现代派艺术盛行【答案】A【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34年(美国)。结合所学知识,1934年是经济危机时期,据本题材料信息得出主要结论:美国政府实施“公共艺术作品项目”,是为了拉动艺术家就业,体现了罗斯福总统“以工代赈”的政策,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缓解社会矛盾,A项正确;基本消除经济危机的说法存在绝对化和夸大化倾向,排除B项;材料中这些艺术家主要是为政府建筑创作艺术作品,并不能直接推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排除C项;材料未说明这些绘画作品的内容,看不出作品流派,排除D项。故选A项。16.美国的《新闻周刊》曾生动地描述了“新殖民者”的形象,他们手拿的是计算器而不是枪支,他们穿的是上班的服装而不是战斗服装,他们宣传的是自由市场经济的福音而不是传教的福音。“殖民者”形象的转变是由于( )A.旧国际秩序的长期存在B.两极格局的形成与瓦解C.战后民族解放运动高涨D.欧美国家实力普遍衰落【答案】C 【详解】根据材料殖民者的形象由“枪支”、“战斗服装”、“传教的福音”,转变为“计算器”、“上班的服装”、“自由市场经济的福音”,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殖民主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西方强国对非西方国家实施的一种侵略政策和手段。在民族解放运动的打击下,赤裸裸的暴力和强权已经被国际社会所唾弃,西方发达国家被迫改变了直接的殖民统治的旧方式,而采取更隐蔽的、间接的殖民侵略手段。它们充分利用其经济优势,对非西方国家进行政治、经济、文化侵略(必要时也使用军事手段),把已取得政治独立的国家置于它们的控制之下,以使这些国家继续充当其商品市场、原料产地和投资场所,最大限度地榨取财富。国家政权和跨国公司是新殖民主义侵略渗透的两大支柱,所以造成“殖民者”形象转变是由于战后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C项正确;二战后的亚非殖民地半殖民地全部获得独立,帝国主义殖民体系彻底崩溃,所以旧国际秩序在二战后已经瓦解,并未长期存在,排除A项;新殖民主义侵略政策的推行,并不是两极格局形成与瓦解的原因,排除B项;二战后,西欧国家实力普遍衰落,而美国实力增强,排除D项。故选C项。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17.学者围绕“近代荷兰经济的发展”这一主题展开研究。下表是关于能源与近代荷兰经济发展关系的观点。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8分)材料观点史实泥炭说 16—17世纪上半期,荷兰埋藏较浅的泥炭被大量开发,且运输便利,使得酿酒、蒸馏、制陶等工业能够充分发展。 17世纪后期,较深层泥炭开采的成本上升。 18世纪,荷兰经济出现衰退时,依然有大量的泥炭资源可供开采。泥炭、煤炭混合说 17世纪,荷兰每年进口的煤炭平均数是65000吨。这些进口的煤炭约占国内泥炭提供能耗的2/5。 18世纪,荷兰的泥炭产量逐步减少,泥炭价格稳定上升,煤炭竞争力加强,煤炭的使用和泥炭变得大致相等。 1863年,荷兰煤炭消费税被废除后,泥炭总消费量从1863年占全国能源消费的50%下降到1865年的38%。——据金德尔伯格《世界经济霸权(1500—1990)》等指出材料中两种观点的共性,并分别概括两种观点的论据。【答案】共性:能源结构影响17-19世纪荷兰经济发展状况。(2分) 支持“泥炭说”的论据:在17至18世纪的荷兰,当17世纪上半期埋藏较浅的泥炭被大量开发,且运输便利时,荷兰酿酒、蒸馏、制陶等工业能够充分发展;17世纪下半期以后,较深层泥炭开采的成本上升,连带荷兰酿酒、蒸馏、制陶等制造业成本上升,商品价格上升,影响这些工业品的销售和市场竞争力;到了18世纪,即使荷兰经济出现衰退,荷兰依然有大量的泥炭资源可供开采(递进论证)。所以,泥炭是影响17至18世纪荷兰经济发展的主要能源。“泥炭说”运用正反论证与递进论证相结合的方法,证明自己观点的合理性。(3分)支持“泥炭、煤炭混合说”的证据有三个:17世纪时,除了使用泥炭,荷兰还使用进口的煤炭,这些进口的煤炭约占国内泥炭提供能耗的2/5;到18世纪,荷兰煤炭的使用和泥炭变得大致相等;到19世纪中期,煤炭消费比重大幅上升,而泥炭消费比重下降。17至19世纪,荷兰能源结构,主要是消费泥炭和煤炭,只是比同时期,两者比重不同。这是一种按时序并列论证的方法。(3分)【详解】共性:根据材料可知,使用泥炭、煤炭作能源,都是为了经济发展,只是不同时期两种能源物质使用的比例不同,因此可知共性是能源结构影响17-19世纪荷兰经济发展状况。支持“泥炭说”的论据:根据材料“16—17世纪上半期,荷兰埋藏较浅的泥炭被大量开发,且运输便利,使得酿酒、蒸馏、制陶等工业能够充分发展”可知,在17至18世纪的荷兰,当17世纪上半期埋藏较浅的泥炭被大量开发,且运输便利时,荷兰酿酒、蒸馏、制陶等工业能够充分发展;根据材料“17世纪后期,较深层泥炭开采的成本上升”和所学知识可知,17世纪下半期以后,较深层泥炭开采的成本上升,连带荷兰酿酒、蒸馏、制陶等制造业成本上升,商品价格上升,影响这些工业品的销售和市场竞争力(;根据材料“18世纪,荷兰经济出现衰退时,依然有大量的泥炭资源可供开采”可知,到了18世纪,即使荷兰经济出现衰退,荷兰依然有大量的泥炭资源可供开采。所以泥炭是影响17至18世纪荷兰经济发展的主要能源。“泥炭说”运用正反论证与递进论证相结合的方法,证明自己观点的合理性。支持“泥炭、煤炭混合说”的证据有三个:根据材料“17世纪,荷兰每年进口的煤炭平均数是65000吨。这些进口的煤炭约占国内泥炭提供能耗的2/5”可知,17世纪时,除了使用泥炭,荷兰还使用进口的煤炭,这些进口的煤炭约占国内泥炭提供能耗的2/5;根据材料“18世纪,荷兰的泥炭产量逐步减少,泥炭价格稳定上升,煤炭竞争力加强,煤炭的使用和泥炭变得大致相等”可知,到18世纪,荷兰煤炭的使用和泥炭变得大致相等;根据材料“1863年,荷兰煤炭消费税被废除后,泥炭总消费量从1863年占全国能源消费的50%下降到1865年的38%。”可知,到19世纪中期,煤炭消费比重大幅上升,而泥炭消费比重下降。17至19世纪,荷兰能源结构,主要是消费泥炭和煤炭,只是比同时期,两者比重不同。这是一种按时序并列论证的方法。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分)材料一 “国际法”一词最早是18世纪末英国哲学家、法学家边沁提出来的,他所指的“国际法”是在此之前一个多世纪就已形成的一种源于欧洲国际社会的国际法律规则体系。这样的国际法最初出现于17世纪的欧洲——1648年《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所体现出来的以国家主权和主权平等原则为基础的欧洲国际法。国家主权平等原则后来成为国际法的普适性基础。但们并非天然就具有普适性。国际法在其走向世界的过程中伴随着殖民主义和所谓文明优越的原罪。在殖民时代,欧洲列强不仅对所谓的未开化地区实行直接殖民统治,否认其国家与欧洲圈的“文明”国家之间存在着平等关系,无视或贬低其主权,甚至以“欧洲中心论”否认非欧洲文明和国家权利、如印度这样的古代文明,欧洲就实行完全剥夺其主权的做法。——摘自何力《人类命运共同体视角下的国际法史与文明互融》材料二 清末民初关于中国古代国际法的研究,以时代的世界的眼光重审视中国古史。宋育仁不仅以“春秋公法”比拟西方公法,更利用国际法的规则与概念,如“身治”“实际”等,来论证《春秋》具备适用于世界的、永恒的普世价值:《春秋》经世先王之志,实历四交公法,即万世之公法。如会盟朝聘、侵伐平乱、行成存亡、继绝灭亡、会盟班次,无事不备,无义不特·此类皆西书公法所斤斤聚讼讫无定论者。《春秋》三传各有义例,合之乃成完备。如自治境内,义在《谷梁》;交际礼仪,例在《春秋》;驾驭进退,权在《公羊》。胡薇元在《公法导源》对包溶于礼、伏笔于传的中国古代外交思想进行挖掘和重新阐释,从《春秋》等古史中梳理出与近代国际法规范相匹配的知识资源,实现了中西法系之间的交流与互动。——摘自金瑶《东方国际法谱系的重新发现》材料三 20世纪下半叶、非洲国家开始在国际舞台上自由表达主张、开展法律实践。1960年,22个非洲国家联同部分亚洲国家向联合国提案,并一致投票支持通过《关于给予殖民地国家和人民独立的宣言》,民族自决的原则得到落实。1964年,非洲统一组织通过了《关于非洲国家之闻遭界争端的决议》,首次在国际法律文件中提出成员国保证尊重国家独立时业已存在的边界。经非洲国家广泛实践,该项内容被奉为国际社会处理边界问题的圭臬,并由国际法院确立为一项国际惯例。1972年,塞内加尔首任最高法院院长凯巴·姆巴耶首次将发展权定义为人权。发展权自此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被1979年联合国《关于发展权的决议》确立为一项基本人权。——摘自洪永红《试论非洲国家对国际法发展的贡献》(1)根据材料一,概括近代国际法的特点。(6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清末民初中国古代国际法研究。(6分) (3)根据材料三,归纳非洲国家在国际法发展方面做出的重大贡献,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历史意义。(8分)【答案】(1)特点:源于欧洲,欧洲国家主导形成;以国家主权和主权平等原则为基础;伴随殖民扩张扩展到世界,对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国家带有明显的不平等性。(每点2分,答出3点即可)(2)评析:清末民初中国古代国际法研究是近代中国面对西方国际法冲击的一种回应,是重新审视中国传统、重构世界图景的理论尝试。通过引入西方国际法知识与理论,帮助国人树立国际法观念,加深对国家、主权等政治外交思想的了解;通过中西互证,推动了中西文化交流,丰富了国际法的思想内涵。但由于近代中国国际地位地下,中国国际法理念的影响有限。(6分)(3)贡献:推动民族自决原则的发展和落实;创新和完善了领土法、边界问题的法律;推动发展权确立为基本人权。(每点2分,答出2点即可)意义:维护了非洲国家的主权和利益,提升了非洲地区的国际影响力;丰富了国际法的内涵,推动国际法向更加公平公正的方向发展。(每点2分,答出2点即可)【详解】(1)特点:根据材料一“他所指的“国际法”是在此之前一个多世纪就已形成的一种源于欧洲国际社会的国际法律规则体系。”、“1648年《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所体现出来的以国家主权和主权平等原则为基础”可知,近代国际法源于欧洲,欧洲国家主导形成;以国家主权和主权平等原则为基础;根据材料一“国际法在其走向世界的过程中伴随着殖民主义和所谓文明优越的原罪”可知,近代国际法伴随殖民扩张扩展到世界,对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国家带有明显的不平等性。(2)评析:根据材料二“从《春秋》等古史中梳理出与近代国际法规范相匹配的知识资源,实现了中西法系之间的交流与互动。”可知,清末民初中国古代国际法研究通过中西互证,推动了中西文化交流,丰富了国际法的思想内涵;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末民初中国古代国际法研究是近代中国面对西方国际法冲击的一种回应,是重新审视中国传统、重构世界图景的理论尝试。通过引入西方国际法知识与理论,帮助国人树立国际法观念,加深对国家、主权等政治外交思想的了解;由于近代中国国际地位地下,中国国际法理念的影响有限。 (3)贡献:根据材料三“1960年,22个非洲国家联同部分亚洲国家向联合国提案,民族自决的原则得到落实。”可知,非洲国家推动民族自决原则的发展和落实;根据材料三“首次在国际法律文件中提出成员国保证尊重国家独立时业已存在的边界。”非洲国家创新和完善了领土法、边界问题的法律;根据材料三“1972年,塞内加尔首任最高法院院长凯巴·姆巴耶首次将发展权定义为人权”可知,非洲国家推动发展权确立为基本人权。意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非洲国家在国际法方面的贡献维护了非洲国家的主权和利益,提升了非洲地区的国际影响力;丰富了国际法的内涵,推动国际法向更加公平公正的方向发展。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材料 在长达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史上,以下几个关键环节导致中国在族群融合的基础上走向集权并日臻完善:商朝和西周时期华夏族群从黄河中游向东、向南扩张,形成华夏文明核心地带;秦朝,华夏国家持续向南扩张,并以中央集权的官僚体制取代分崩离析的封建体制;儒家世俗说教在汉代上升为官方意识形态,此后在历代封建王朝依然保持其正统地位,教义也日趋复杂;唐朝及此后历代封建王朝均主要采用科举考试制度,使得士人地位上升,主导了地方社会。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知识,就材料整体或其中任意一点拟定一个论题,并进行论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答案】论题:中央集权制度在多种因素作用下形成并发展。论述:夏商周时期,在频繁的往来和联系过程中,周边的民族逐渐对华夏文明产生了认同感。春秋战国时期,诸侯混战,各国纷纷改革变法,中央集权制度的雏形开始出现。公元前221年,秦朝建立,秦朝通过郡县制、官僚政治等建立了统一的中央集权体制。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成为此后历代封建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也逐渐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隋唐时期确立科举制为选官用官的主要制度,这就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集中到中央政府手中,从而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综上可知,在政治制度、思想文化等多重因素的作用下,中国古代中央集权体制不断发展完善。 【详解】本题是论述题之探究论述题。首先阅读材料,拟定论题:根据材料“以下几个关键环节导致中国在族群融合的基础上走向集权并日臻完善”可知中国走向集权体制是多种因素造成的。然后结合所学知识,按照历史进程从不同因素阐述中央集权不断加强的过程。夏商周民族认同奠定中央集权的基础;春秋战国诸侯混战,各国变法,中央集权雏形出现,法家提出加强中央集权理论;秦朝以法家理论作为指导思想,秦朝通过郡县制、官僚政治等建立了统一的中央集权体制。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成为此后历代封建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也逐渐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隋唐时期确立科举制为选官用官的主要制度,这就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集中到中央政府手中,从而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此外封建王朝采取各种措施加强对各级官僚的监察,中央集权不断完善。最后进行总结,古代统治者采取多种措施加强中央集权,巩固了国家统一。2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材料一在1651~1751年的一个世纪里,英国人口从522万增加到577万。18世纪40年代以后,英国人口增长速度逐渐加快,1741~1751年人口增长率约为3.5%,1751~1761年人口增长速度为7%,之后一直保持这一增长速度。1780~1790年,英国人口增长速度为11%,19世纪20年代人口增长速度达到16%的高峰。特别是从18世纪80年代至19世纪30年代这一阶段,英国人口在前一阶段的基础上,呈突飞猛进之势,尤其是1811~1821年,英国人口增加了18%。这种前所未有的人口增长速度被称为英国的“人口革命”。——摘编自傅新球《工业革命时期英国人口增长的几个问题》材料二——据国家统计局数据库整理(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初英国“人口革命”出现的原因。(6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人口变化的特点,并综合材料说明影响人口增减的根本原因。(6分)【答案】(1)原因:工业革命和农业近代化的发展,对廉价劳动力的需求;经济持续增长和物质财富增加,提高了社会人口承载力;就业机会和家庭收入的增加,提高了育龄男女抚养子女的能力;医疗保障事业的发展,为人口增长提供了条件。(每点2分,答出三点即可)(2)特点:人口总量逐渐增加;增速总体呈减缓趋势;改革开放前人口增长波动较大,改革开放后保持平稳增长;受国家政策的影响明显。(每点2分,答出两点即可)根本原因:生产力水平与人口承载力相互适应的程度。(2分) 【详解】(1)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9世纪初(英国)。据本题时空信息结合所学知识,18世纪60年代,英国开始了工业革命,从经济发展、劳动力需求、婚育观念、医疗保障等方面分析,可得出工业革命和农业近代化的发展,对廉价劳动力的需求;经济持续增长和物质财富增加,提高了社会人口承载力;就业机会和家庭收入的增加,提高了育龄男女抚养子女的能力;医疗保障事业的发展,为人口增长提供了条件。(2)本题是对比类、特点类、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949年至今(中国)。特点:结合图中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变化趋势,可以得出人口总量逐渐增加、增速总体呈减缓趋势、改革开放前人口增长波动较大,改革开放后保持平稳增长;再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国家政策对我国人口增长产生了重要影响。根本原因:从唯物史观的角度,可得出人口增减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水平与人口承载力相互适应。
版权提示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其他相关资源
2022高考物理 重点题型考前圈点(全解全析 PDF版)
2020–2021学年下学期期末测试卷02高二物理·全解全析
2023年高考历史冲刺最后压轴卷01(广东卷)(全解全析)
2023年高考历史冲刺最后压轴卷02(广东卷)(全解全析)
2023年高考历史冲刺最后压轴卷03(广东卷)(全解全析)
2023年高考押题预测卷01(福建卷)-历史(考试版)
2023年高考押题预测卷01(福建卷)-历史(全解全析)
2023年高考押题预测卷01(广东卷)-历史(全解全析)
2023年高考押题预测卷01(山东卷)-历史(全解全析)
2023年高考押题预测卷02(福建卷)-历史(考试版)
文档下载
收藏
所属:
高考 - 模拟考试
发布时间:2023-08-03 08:39:01
页数:15
价格:¥3
大小:2.50 MB
文章作者:王贵娥
分享到:
|
报错
推荐好文
MORE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3页
doc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6页
doc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时间:2021-08-18
39页
doc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5页
docx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推荐特供
MORE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3页
doc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6页
doc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时间:2021-08-18
39页
doc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5页
docx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