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登录
字典
词典
成语
近反义词
字帖打印
造句
组词
古诗
谜语
书法
文言文
歇后语
三字经
百家姓
单词
翻译
会员
投稿
首页
同步备课
小学
初中
高中
中职
试卷
小升初
中考
高考
职考
专题
文库资源
您的位置:
首页
>
高考
>
三轮冲刺
>
2023年高考历史冲刺最后压轴卷01(广东卷)(全解全析)
2023年高考历史冲刺最后压轴卷01(广东卷)(全解全析)
资源预览
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侵权申诉
举报
1
/17
2
/17
剩余15页未读,
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充值会员,即可免费下载
文档下载
2023年高考历史冲刺最后压轴卷01【广东卷】历史(考试时间:75分钟试卷满分:100分)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传说是研究历史的重要依据。下列选项中,传说与历史信息解读之间逻辑关系合理的是 传说历史信息解读A黄帝和炎帝结成同盟,被尊为华夏始祖中原早期国家推行贵族寡头政治B尧将首领之位禅让给舜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制度开始形成C禹会诸侯于会稽(浙江绍兴,一说江苏句容)夏朝疆域已延伸至长江以南D启征讨反对势力时称自己“共(恭)行天之罚”早期王权统治借助于神权A.AB.BC.CD.D【答案】D【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炎帝、黄帝、尧舜禹时期和夏朝。根据材料“启征讨反对势力时称自己‘共(恭)行天之罚’”可知,夏启在讨伐反对势力的时候,称自己是奉天之命进行惩罚,体现了早期王权借助于神权加强统治,D项正确;黄帝和炎帝结成同盟,被尊为华夏始祖,与贵族寡头政治无关,排除A项;禅让制是在位君主自愿进行的,是为了让更贤能的人统治国家,而非用人制度,排除B项;禹会诸侯于会稽是指大禹在会稽山上接受各方诸侯的朝拜,而无法判定是否疆域已延伸至长江以南,排除C项。故选D项。 2.汉画像石中描绘力士斗兽的题材有很多,下图画面有一力士,仰面跨步挥臂,与左边狂奔而来的牛相斗,牛怒目弓背,以角前抵,画面右侧一狮被力士击败而逃。这类画像石( )A.印证铁犁牛耕的推广B.体现了崇尚勇武的时代风貌C.凸显社会矛盾的尖锐D.展现了注重意境的绘画风格【答案】B【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代(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材料中的画像石描绘了力士挥臂挡住了狂奔而来的牛,另有一狮被力士击败,生动的描绘了力士的勇武,这类斗兽画像石在汉代有很多,体现了当时人们对勇武的崇尚,B项正确;材料中出现的牛为斗牛,不能说明其用于农耕,不能印证铁犁牛耕的推广情况,排除A项;画像石描绘了力士斗兽的场景,没有涉及社会矛盾的问题,排除C项;画像石的描绘生动形象,没有体现对意境的重视,且宋代山水画强调意境,排除D项。故选B项。3.下表为学者统计的有关唐代敦煌地区不同时期家庭结构情况。这说明当时( )类型比例(%)时期核心家庭(2~3人)主干家庭(6一8人)联合家庭10人以上其他家庭总计701~769年户数(户)471391483百分比56.615.710.417.3100820~876年户数(户)3612223百分比132651.29.8100A.战争导致了个体小农经济衰退B.税制变化推动了家庭结构的变迁C.农本观念在中原地区影响深远D.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不断完善【答案】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代。据本题材料表格信息可知,唐朝前期家庭人口主要是小户制,这是因为在均田制下,唐前期农民家庭普遍授田不足,而且在当时制度下,规模较大家庭要承担更多的徭役和兵役。因此,为了保证对农田的精耕细作和劳动力的合理使用,只能保持小规模家庭进行劳动。780年,唐朝颁行的两税法以户等高低和资产多少为收税标准,一改过去以“丁身为本”的税收原则,因此农户隐瞒户口的现象减少了,家庭规模也扩大了。农民经营模式多样化发展,也需要较多的劳动人手共同合作,这也是促使农民家庭人口由核心家庭向联合家庭整合的重要原因,B项正确;仅凭材料表格数据无法得出战争导致了个体小农经济衰退的结论,排除A项;敦煌不属于中原地区,排除C项;材料没有关于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相关论述,排除D项;故选B项。4.有学者对中国古代历史某一时期的特征进行了如下总结。(6)处应是( )(1)贵族政治让位于君主独裁。(2)农民脱离贵族或国家的束缚,土地等私有得到承认。(3)科举普遍化与官僚政治成熟。(4)朋党由贵族核心过渡到政见斗争。(5)货币大量流通,货币经济盛行。(6)......(7)文学艺术自由化、平民化色彩加重。A.儒学由经学义疏转向理学诠释B.北方动荡与江南经济的逐渐开发C.丝路的开通与中外交往的开启D.西学东渐与传统科技的整理总结【答案】A【详解】由题干中的特征“贵族政治让位于君主独裁”“科举普遍化与官僚政治成熟”“文学艺术自由化、平民化色彩加重”“货币大量流通,货币经济盛行”等信息可得,这个时代指的是宋朝,再结合所学可知,当时儒学由经学义疏转向理学诠释,A项正确;北方动荡与江南经济的逐渐开发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特征,不是宋代的特征,排除B项;丝路开通与中外交往的开启是汉代的特征,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C项;西学东渐与传统科技的总结是明清时期的特征,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5.有学者指出:“自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开海禁,关东豆麦,每年至上海者千余万石”。至雍正时期,江南与华北之间的豆饼及大豆贸易已很兴盛。乾嘉时期,此项贸易更达全盛,输出地除华北外,还有苏北与皖北,而东北地区更是取代华北成为全国豆饼和大豆的最大输出地。这反映出清代( )A.国内区域贸易持续发展B.东北地区成为手工业中心C.江南农业生产趋向衰落D.地区间分工合作不断加深【答案】A【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材料中华北、苏北、皖北、东北与江南地区的大豆及豆饼贸易日益繁盛,这反映出清代国内区域贸易持续发展,A 项正确;豆饼是大豆加工后的产物,但是仅凭东北取代华北成为全国豆饼和大豆的最大输出地,并不能得出东北地区成为手工业中心的结论,排除B项;材料仅涉及大豆,据此无法判定江南农业生产趋向衰落,排除C项;材料体现不出地区间的分工合作,排除D项。故选A项。6.学者对太平天国运动的看法内容书名作者其责是不在于军事而在于政治……若再推究得深些,则其失败,亦可以说是在文化上《中国通史》吕思勉粤军的缺点,在于没有注意到民族文化传统势力之重要,只图激起革命,甚至对于传统文化加以过分的蔑弃,一切目之为妖,而别拥伪造的天父天兄,读圣书,做礼拜《国史大纲》钱穆这可以用来说明太平天国运动( )A.未能顺应历史潮流B.动摇了正统思想统治地位C.缺乏科学思想武器D.深受西方近代文明的影响【答案】C【详解】根据材料“若再推究得深些,则其失败,亦可以说是在文化上”“在于没有注意到民族文化传统势力之重要,只图激起革命,甚至对于传统文化加以过分的蔑弃”可知,吕思勉和钱穆认为太平天国运动的缺点和失败在于缺乏科学思想武器,不能提出先进的口号和指导思想,体现了农民阶级的局限性,C项正确;材料可以用来说明太平天国运动的缺点和失败在于缺乏科学思想武器,A项未体现,排除A项;新文化运动动摇了正统思想统治地位,不符合材料,排除B项;材料强调太平天国运动的缺点和失败在于缺乏科学思想武器,未体现深受西方近代文明的影响,排除D项。故选C项。7.某美国学者曾说:“辛亥革命后,中国的知识分子所面临的挑战与18世纪的欧洲先哲们的际遇不同。后者从宗教的思想禁锢中解放出来,而前者则是以抛弃(至少是揭露)‘科举心态’‘盲从’以及摒弃习以为常的‘为社会所钳制’的国民性为己任”。该学者意在说明( )A.辛亥革命推动国民民族意识觉醒B.中国知识分子深受西方启蒙思想影响C.思想解放与救亡图存的紧密相连D.新文化运动以批判传统的礼教为目标【答案】D【详解】根据材料,材料中的学者认为,辛亥革命后,中国的知识分子肩负推动文化革新和思想解放的重任,也即抛弃“科举心态”“盲从”以及摒弃“为社会所钳制” 的国民性。结合所学,辛亥革命后,人们认识到共和制度之所以不能真正得到巩固,中国的状况依然黑暗,根本原因在于缺乏对旧思想、旧文化、旧礼教的彻底批判,大多数国民的头脑仍被专制和愚昧牢牢地束缚着。先进知识分子掀起了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封建礼教的新文化运动,D项正确;材料主要体现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和内容,而非强调辛亥革命的影响,排除A项;材料认为新文化运动和启蒙运动的内容和任务不同,并未体现中国知识分子深受启蒙思想影响,排除B项;材料未提及新文化运动是在民族危机加剧的情况下开展的,也未指出新文化运动旨在救亡图存,“思想解放与救亡图存的紧密相连”没有准确概括材料中学者观点,并非材料主旨,排除C项。故选D项。8.科学教育思潮是“五四”时期非常流行的一种思潮。留美学者任鸿隽说:“一国国政之整紊,与人民生计之苦乐,与科学家之数成正比。”蔡元培在回复任鸿隽的信函中明确指出:“欲救吾民族之沦胥,提倡科学为关键。”这说明科学教育思潮( )A.被赋予重要的历史使命B.体现了全盘西化的历史潮流C.源于新文化运动的兴起D.旨在推动民主与科学的普及【答案】A【详解】根据材料“……蔡元培在回复任鸿隽的信函中明确指出:‘欲救吾民族之沦胥,提倡科学为关键。’”,并结合所学可知,五四运动时期,力倡“科学救国”主张,科学教育思潮被赋予重要的历史使命,担负起拯救国家民族的重任,A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科学教育思潮担负着启蒙、救国的重任,没有体现全盘西化的历史潮流,排除B项;新文化运动兴起于1915年,五四运动开始于1919年,“源于新文化运动的兴起”的说法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科学教育思潮被赋予重要的历史使命,无法体现“旨在推动民主与科学的普及”,排除D项。故选A项。9.有学者指出,20世纪20年代初期,“我们的农民运动,开展时间还不是很长,不如工人运动,除广东外,差不多方才开始”;大革命失败后,在敌人统治力量较弱的边远山区,农村游击战争和农村革命根据地由星星之火很快发展为燎原之势,而工人运动大大低落于农民运动。由此可知,该学者认为20世纪20年代( )A.中国革命发展具有不平衡性和漫长性B.中国工农运动发展失衡并缺乏相互配合C.农民运动更适合中国革命的实际需要D.中国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同步开展【答案】B【详解】20世纪20年代初期,中国革命以工人运动为主,农民运动起步较晚,大革命失败后,农村革命很快发展成了燎原之势,工人运动却大大低落于农民运动,说明20世纪20年代中国的工农运动发展不平衡,二者间没有密切配合,B项正确;材料分析的时间范围是20世纪20年代,并未说明中国革命发展的漫长性,排除A项;材料中并未明确,农民运动比工人运动更适合中国实际需要,排除C 项;材料中并未涉及社会主义革命,排除D项。故选B项。10.1947年,毛泽东在十二月会议上提交的报告中阐明了党的政治纲领:“联合工农兵学商各被压迫阶级、各人民团体、各民主党派、各少数民族、各地华侨和其他爱国分子,组成民族统一战线,打倒蒋介石独裁政府,成立民主联合政府。”这一纲领( )A.体现了新民主主义原则B.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延续C.推动了战略反攻的开展D.为党工作中心的转移做好了准备【答案】A【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目的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47年中国。材料中反映了解放战争时期,党的政治纲领是组成民族统一战线,建立各革命阶级的联合专政,这体现出新民主主义的原则,A项正确;1947年12月为解放战争时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已经破裂,排除B项;1947年6月战略反攻已经开展,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党的政治纲领,并没有涉及到工作重心的转移,排除D项。故选A项。11.有学者在谈及某一时期时认为,以前的人是跟在动物后面走的,动物到哪里,人就跟到哪里,现在不跟动物走了,人以种植为生,土地成了“财产”,收获也成为财富,一旦有了财产,人就不愿意四处流动了,人们守着财产,守着自己的“家”,该学者意在说明( )A.人类社会开始出现社会分工B.采集和渔猎促使家庭的产生C.农业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D.人类从频繁迁徙走向了定居【答案】C【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世界。材料中的学者认为,狩猎时期人们迫于生活方式没过上定居的生活,但原始农业出现后则过上了定居的生活,即农业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C项正确;材料表述的是人类生活方式的转变,没有体现社会的内部分工,排除A项;家庭产生的因素很多,渔猎和采集只是其中一部分因素,排除B项;人类走向定居是材料说明的现象,材料更深层次的表达是农业的出现使得人类走向定居,排除D项。故选C项。12.拜占庭帝国即东罗马帝国,信仰东正教并传承着希腊罗马文化。14世纪时,信仰伊斯兰教的奥斯曼土耳其不断入侵,使拜占庭学者带着大批的古希腊和罗马的艺术珍品及文学、历史、哲学等书籍,纷纷逃往西欧避难,在那里讲授希腊辉煌的历史和文化。由此可见( )A.基督教文化受到批判和改造B.奥斯曼帝国兴起使文化中心转移C.意大利具有成熟的文化体系D.政治格局的变动影响文化发展 【答案】D【详解】根据材料“14世纪时,信仰伊斯兰教的奥斯曼土耳其不断入侵,使拜占庭学者带着大批的古希腊和罗马的艺术珍品及文学、历史、哲学等书籍,纷纷逃往西欧避难,在那里讲授希腊辉煌的历史和文化。”可知,拜占庭帝国信仰东正教并传承希腊文化,但是随着14世纪时奥斯曼土耳其的入侵,迫使拜占庭学者逃往西欧避难,在那里讲授希腊辉煌的历史和文化,这种政治格局的变化使古代希腊罗马文化在西欧广泛传播,表明政治格局的变动影响了文化发展,D项正确;材料是古希腊罗马文化的传播变化,不是天主教文化,排除A项;材料未提及文化中心是否转移,排除B项;意大利具有成熟的文化体系不是材料信息表达的主旨,排除C项。故选D项。13.面对葡萄牙和西班牙日益尖锐的矛盾,1493年,罗马教皇作出仲裁:在亚速尔群岛和佛得角群岛以西100里格的地方,从北极到南极画一条分界线,史称“教皇子午线”。规定该线东西两侧分属葡萄牙和西班牙的势力范围。据此可知,这一时期( )A.拉丁美洲完全处于列强的殖民统治之下B.近代西方的国际法尚未正式形成与成熟C.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D.教皇仲裁成为解决利益冲突的主要手段【答案】B【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教皇子午线”反映了西班牙与葡萄牙在殖民地的争夺,教皇参与仲裁,体现了近代西方的国际法尚未正式形成与成熟,B项正确;18世纪晚期,拉丁美洲完全处于列强的殖民统治之下,排除A项;19世纪末,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排除C项;D项与史实不符,教皇仲裁只能缓解冲突,并不会成为解决利益冲突的主要手段,排除D项。故选B项。14.查士丁尼一世编订了《罗马民法大全》,该法提出“没有任何事物比皇帝陛下更高贵和神圣”,明确了皇帝拥有的包括国家主权、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等在内的各项至高权力,承认教会法庭的地位和承认奴隶制的存在。这表明,当时罗马法( )A.确立了法律至上的原则B.是维护阶级统治的工具C.形成了完整的法律体系D.调整了社会的各种关系【答案】B【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设问词可知是本题题。据时间信息可知时空是东罗马帝国时期。据材料“没有任何事物比皇帝陛下更高贵和神圣……”,可以看出罗马法的根本出发点是维护皇帝的权威,而皇帝又是奴隶主阶级的代表,说明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B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罗马法对于统治的作用,不能得出法律至上的原则,也不能得出其形成了完整的体系,排除AC项;材料强调的是罗马法巩固阶级统治的作用,并未提及其对社会关系的调整,排除D项。故选B项。 15.下图是1901年4月刊登于美国时政周刊《PUCK》的漫画。现实中的美国刚刚在美西战争中获胜,画中的“美国”正在尝试扮演新角色,对镜试戴一顶轮船样式的帽子,轮船炮筒上分别写着“陆军”和“海军”,喷出的黑烟写着“扩张”。材料直接反映出美国( )美国新角色A.推行金元外交和大棒政策B.要求重新瓜分海外殖民地C.成为超越英国的工业强国D.维护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答案】B【详解】从材料中美国的形象来看,美西战争后,美国对外扩张欲望强烈,这主要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进行有关,B项正确;金元外交是美国用经济扩张手段来控制拉美等地区的经济,使各国日益依附于美国,材料未涉及金元外交,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同英国的对比,排除C项;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形成是在一战后,排除D项。故选B项。16.下列两幅示意图分别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的世界局势,以下对图片解读正确的是 A.大国结盟对世界和平造成威胁B.帝国主义为了自身的利益既勾结又斗争C.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D.大国结盟标志着两极格局正式形成【答案】A【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左图反映了一战期间的同盟国和协约国的组建,右图反映冷战期间北约和华约的组建。这些军事同盟集团都给世界安全局势带来了一定的威胁,说明大国结盟对世界和平造成威胁,A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帝国主义是为了自己的利益既勾结又斗争,排除B项;图示内容反映的不是和平与发展,排除C项;华约的组建标志着两极格局的正式形成,而非大国结盟,排除D项。故选A项。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17.三国时期,魏、蜀、吴究竟谁是正统?各个朝代的史学观点不一。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 《隋书》云:“晋时,巴西陈寿(晋臣)删集三国之事,唯魏帝为纪,其功臣及吴、蜀之主,并皆为传,仍各依其国,部类相从,谓之《三国志》。”《三国志·魏书·武常纪》称曹操为“大祖”,封武平侯后称“公”,封魏王后称“王”,纪末“评曰”复归称“太祖”。《三国志·蜀书》称刘备为“先主”,称刘禅为“后主”,孙权则径称其名。——摘编自周振刚《<三国志>以魏为正统——兼论“蜀国”之称谓》材料二 关于三国时期的正统问题,朱熹说:“三国当以蜀汉为正,而温公(司马光)乃云某年某月诸葛亮入寇,是冠履倒置,何以示训?”因为在朱熹看来,曹魏篡夺立国首先就违背了儒家的道德价值,不符合二帝三王的得国之道。按朱熹对君王治道“必以仁义为先,而不以功利为急”之要求,曹魏篡汉属于不仁义,治国又以功利为主,所以魏不当为正统。《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进一步道:“(宋)高宗以后偏安江左近于蜀,而中原魏地全入于金,南宋诸儒乃纷纷起而帝蜀。”梁启超进而说:“正蜀也,凡亦谓正宋也。”——摘编自平先荣《宋代士人之三国正统观研究——以宋代史论为中心》(1)根据材料,概括陈寿的《三国志》以魏为正统的主要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6分)(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南宋时期三国正统观的变化,并分析这一变化的影响因素。(6分)(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从三国正统观变化得出的启示。(2分)【答案】(1)表现:三国各有年号而以魏之年号为标准;为曹魏诸帝作纪,为刘备、孙权立传;曹操、刘备、孙权称谓有别。原因:陈寿是西晋人,修《三国志》时,仕于晋;西晋政权合法性名义上来自曹魏的禅让。 (2)变化:由以魏为正统到以蜀汉为正统。影响因素:宋代理学形成;宋初期统治者大力加强儒家纲常伦理道德的建设;为南宋政权偏安南方寻找合理性。(答出两点即可)(3)启示:古代史学观点服务于政治;史学观点受主流思想演变的影响;要结合时代特征,理智地看待史书典籍,这样才能正确地辨别历史的真相。(答出两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三国时期的中国。表现:据材料一“删集三国之事,唯魏帝为纪,其功臣及吴、蜀之主,并皆为传”可以得出三国各有年号而以魏之年号为标准;为曹魏诸帝作纪,为刘备、孙权立传;据材料一中《三国志》称曹操为“大祖”、称刘备为“先主”、孙权则“径称其名”可以得出曹操、刘备、孙权称谓有别。原因:据材料一“晋时,陈寿(晋臣)”可以得出陈寿是西晋人,修《三国志》时,仕于晋;结合所学可以得出西晋政权来自曹魏的禅让,要想西晋政权具有合法性,需要先论证曹魏政权的合法性。(2)本题是对比类、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南宋时期的中国。变化:据材料二朱熹认为“三国当以蜀汉为正”“魏不当为正统”,并与材料一对比可以得出由以魏为正统到以蜀汉为正统。影响因素:据材料二“朱熹”认为“曹魏篡夺立国首先就违背了儒家的道德价值”等并结合所学可以得出宋代理学形成,强化了社会伦理道德;宋初期统治者大力加强儒家纲常伦理道德的建设;据材料二“(宋)高宗以后偏安江左近于蜀,而中原魏地全入于金,南宋诸儒乃纷纷起而帝蜀”“正蜀也,凡亦谓正宋也。”可以得出为南宋政权偏安南方寻找合理性。(3)本题是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三国至南宋时期的中国。首先影响正统观因素有:据材料一西晋时期的《三国志》把曹魏树为正统,可以得出古代史学观点服务于政治;据材料二宋代受理学影响以蜀汉为正统,可以得出史学观点受主流思想演变的影响;还可从结合时代特征,理智地看待史书典籍等角度进行总结。18.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 1933年11月至1934年5月,广东农村经济调查团对广东38个县152个村村户中的自耕农、佃农和雇农户数进行统计,具体如表所示。县数调查村数村户总数农户数自耕农佃农雇农总计 38个152个24776户6840户12013户2144户20997户38个县各类农户数占农户总数的比例32.6%57.2%10.2%-38个县农户总数占村户总数的比例84.7%——摘编自陈翰笙主编《广东农村生产关系与生产力》材料二 在上海郊区宝山,因菜圃获利比农地要丰厚,县城内外以种菜为业者甚多。20年代初,穆湘瑶和葛敬中在上海杨思乡创办东大蔬菜农场,资本2万元,租用土地180余亩,共有雇工40余人。20年代中后期又出现创办鸡场的热潮,此外还有鸭场,每年产鸭数万只,专供上海各菜馆之用。——据《民国上海县志》等整理材料三 1934年,学术界围绕当时中国农村的社会性质展开论战。甲方的意见认为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在中国农村已经占优势,今日中国的农村问题已经是一个资本问题。乙方的意见认为中国的农村还停留在半封建的阶段,今日中国农村最重要的问题还是一个铲除封建秩序的土地问题。——摘编自中国农村经济研究会编《中国农村社会性质论战》(1)分别指出材料一和材料二所反映的当地农村经济状况。(6分)(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甲、乙双方所持观点共同的理论基础。评估材料一和材料二对研讨材料三所述争论的价值。(8分)【答案】(1)材料一:租佃经营普遍化;小农经济占据主导地位;雇佣关系微弱。材料二:农产品商品化、专业化程度较高;经营规模较大;采用资本主义经营方式。(2)共同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如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等)。价值评估:①材料一为乙方观点提供佐证,材料二为甲方观点提供佐证。②近代中国农村经济发展不平衡,材料一平均每个县调查了4个村,材料二仅涉及蔬菜种植业、家畜饲养业,并且两则材料只能反映特定地区的情况,个案不具有代表性和普遍性,故仍需搜集更多史料互证。【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材料一:根据材料“佃农占57.2%”可分析出租佃经营普遍化;根据材料“38个县农户总数占村户总数的比例84.7%”可分析出小农经济占据主导地位;根据材料“雇农占10.2%”可分析出雇佣关系微弱。材料二:根据材料“县城内外以种菜为业者甚多。20年代初,穆湘瑶和葛敬中在上海杨思乡创办东大蔬菜农场”可分析出农产品商品化、专业化程度较高;根据材料“租用土地180余亩,共有雇工40余人”可分析出经营规模较大;根据材料“雇工40余人”可分析出采用资本主义经营方式。 (2)本题是特点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第一问共同的理论基础:根据材料“中国农村的社会性质”可知,材料中甲方与乙方都基于中国农村的实际得出相应的结论,说明甲乙双方所持观点共同的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如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等)。第二问价值评估:①根据材料“乙方的意见认为中国的农村还停留在半封建的阶段,今日中国农村最重要的问题还是一个铲除封建秩序的土地问题”“甲方的意见认为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在中国农村已经占优势”结合材料一、材料二内容可知,材料一体现了当地农村租佃经营普遍化,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因此可分析出材料一为乙方观点提供佐证,材料二认为农产品商品化、专业化程度较高,可分析出材料二为甲方观点提供佐证。②根据材料“上海郊区宝山”、“东大蔬菜农场”结合县数和调查村数可知,在38个县中一共调查152个村,说明材料一平均每个县调查了4个村,我国近代中国农村经济发展不平衡,平均每个县调查4个村,这只能反映特定地区的一些特有的情况,材料二仅涉及蔬菜种植业、家畜饲养业,因此两则材料只能反映特定地区的情况,个案不具有代表性和普遍性,故仍需搜集更多史料互证。19.战后国际贸易(12分)材料一关税与贸易总协定历次多边贸易谈判(节选)时间谈判回合谈判主要情况1949年4—8月安纳西回合丹麦等10国成为关贸总协定新缔约国,实现关贸总协定成员国的第一次扩员,共达成双边协议147项,增加税减让5000项。1950年9月—1951年4月托基回合吸纳西德等6国作为新缔约国,参加谈判的国家之间贸易额超过当时世界贸易总额的80%,谈判总体顺利,但美英围绕关税及英联邦特惠贸易体系问题争论激烈1956年1—5月第二次日内瓦回合美国在农产品进口等领域强硬坚持贸易保护主义立场,影响了该回合谈判的进程,仅达成有限的关税减让。1961年5月—1962年7月狄龙回合新建立的欧洲经济共同体在关税和农业贸易政策方面与美国展开激烈较量;欧共体六国统一对外关税达成减让,但农产品等被排除在协议之外。——摘编自舒建中、李婷婷《美国与关贸总协定制度的早期演进(1949-1962)) 材料二1965-1995年世界出口总额比例结构——据萧国亮、隋福民《世界经济史》(1)依据材料一及所学,对20世纪40年代末到60年代初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组织的发展和运行特点进行评述。(6分)(2)阅读材料二,概括1965年至1995年世界出口总额比例的变化,结合所学分析以上变化的原因。(6分)【答案】(1)特点: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组织的缔约成员国不断增加;达成程度不等的关税减让;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组织的缔约成员国之间因贸易政策而存在激烈争论;美国是影响贸易议程和谈判结果的主要阻力。评论:推动战后国际贸易的增长和世界经济的发展;美国力图维护其世界经济霸权;欧洲对美国的经济霸主地位形成挑战,在国际舞台上发挥作用,推动经济多极化的发展。(2)变化:发达国家间出口比重有所下降,70年代下降最为明显;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间贸易出口比重缓慢增长;发展中国家间贸易出口比重持续增长;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贸易中地位上升。原因:70年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滞胀”现象,导致发达国家间贸易出口比重下降。二战后新兴独立的发展中国家,努力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掀起了现代化建设浪潮;西方发达国家进行产业结构调整,部分产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中国实施改革开放,坚持和平发展,推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间以及发展中国家间出口比重的增长。【详解】(1)本题是特点、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20世纪40年代末到60年代初的世界。第一问特点,由材料一“丹麦等10国成为关贸总协定新缔约国,实现关贸总协定成员国的第一次扩员”可得出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组织的缔约成员国不断增加;由材料一“共达成双边协议147项,增加税减让5000项” 可得出达成程度不等的关税减让;由材料一“但美英围绕关税及英联邦特惠贸易体系问题争论激烈”可得出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组织的缔约成员国之间因贸易政策而存在激烈争论;由材料一“美国在农产品进口等领域强硬坚持贸易保护主义立场,影响了该回合谈判的进程,仅达成有限的关税减让。”可得出美国是影响贸易议程和谈判结果的主要阻力。第二问评论,由材料一“丹麦等10国成为关贸总协定新缔约国,实现关贸总协定成员国的第一次扩员,共达成双边协议147项,增加税减让5000项。”及所学可得出推动战后国际贸易的增长和世界经济的发展;由材料一“美国在农产品进口等领域强硬坚持贸易保护主义立场,影响了该回合谈判的进程,仅达成有限的关税减让。”及所学可得出美国力图维护其世界经济霸权;由材料一“新建立的欧洲经济共同体在关税和农业贸易政策方面与美国展开激烈较量”可得出欧洲对美国的经济霸主地位形成挑战,在国际舞台上发挥作用,推动经济多极化的发展。(2)本题是对比、原因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965年至1995年的世界。第一问变化,由材料二“1965-1995年世界出口总额比例结构”可得出发达国家间出口比重有所下降,70年代下降最为明显;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间贸易出口比重缓慢增长;发展中国家间贸易出口比重持续增长;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贸易中地位上升。第二问原因,由材料二“1965-1995年世界出口总额比例结构”及所学知识可知,分别从“滞胀”危机的影响、二战后新兴独立国家的发展、西方发达国家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中国实施改革开放政策等方面分析说明。例如:70年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滞胀”现象,导致发达国家间贸易出口比重下降。二战后新兴独立的发展中国家,努力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掀起了现代化建设浪潮;西方发达国家进行产业结构调整,部分产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中国实施改革开放,坚持和平发展,推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间以及发展中国家间出口比重的增长。20.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2分)材料 英国历史学家阿诺德·汤因比用“挑战与应战”揭示文明的起源、发展与衰落。有学者认为,这种“挑战与应战”的理论也可用于观察近现代民族主义的产生与发展,并提出在近现代民族主义产生发展的过程中,大致出现了四种挑战与应战的局面(此处选取了前三种),具体如下表所示:时间二战前二战后15世纪-20世纪60年代20世纪60-80年代20世纪80-90年代挑战者西方西方经济全球化应战者西方东方西方、东方战争经济军事、经济经济、民主经济 挑战方式应战方式战争经济革命全面的民族国家构建区域主义和贸易保护主义等——摘编自董世举《东、西方民族主义发生的差异——兼论民族主义发展中的“挑战与应战”模式》根据材料,选取其中一种挑战与应战的局面,围绕近现代民族主义发展的主题,自拟一个具体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合理)【答案】示例1:论题:近代西方对东方的殖民侵略刺激了东方国家民族主义思想的产生、发展。论述:15世纪前后,随着新航路的开辟,尤其是工业革命,西欧国家凭借实力加强殖民扩张,越来越多的东方国家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使得东方国家民族危机不断加深,民族主义意识初步产生,19世纪中叶,亚洲革命风暴爆发。进入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后,帝国主义国家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东方国家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民族意识进一步发展、传播,民族民主革命运动高涨,推动了亚洲的觉醒,辛亥革命等多次民族解放运动,沉重打击了殖民统治。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后,殖民国家普遍衰落,帝国主义殖民体系逐渐崩溃,在民族主义思想影响下,东方国家经过民族民主革命,建立起众多的新兴民族国家,东方从属于西方的殖民体系终成历史。总而言之,在西方殖民侵略的刺激下,东方国家面对民族危机,民族主义从产生到发展、传播,最终实现了民族独立。小例2:论题:经济全球化给民族主义的发展带来了机遇和挑战。20世纪80-90年代以后,随着两极格局的打破和冷战的结束,经济全球化进一步增强,世界经济发展面临的风险和不确定性增加,为保护本国经济的发展,贸易保护主义抬头,贸易壁垒明显增加,这是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民族主义在经济领域中的延伸。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里,各国已经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一损俱损、一荣俱荣的关系,没有哪一个国家可以独善其身。只有加强合作,消除经济领域中狭隘的民族保护主义,敢于迎接挑战,才能抓住机遇,实现东西方国家的共同发展。综上所述,面对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挑战和机遇,民族主义应被赋予合作共赢、共同发展的时代内涵,以实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目标。示例3: 论题:面临西方国家的经济等挑战,新兴民族国家走出符合本民族特色的发展道路。阐述:二战后,亚洲和非洲的民族解放运动掀起了新高潮,世界殖民体系逐渐崩溃。新建立的民族国家为了维护国家主权、改变不合理的国际政治旧秩序进行着不懈的努力,为反对殖民主义和霸权主义,许多发展中国家团结起来,不结盟运动兴起。西方国家主导的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旧秩序,虽然不利于东方国家的发展。但东方国家抓住第三次科技革命和经济全球化等机遇,努力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掀起了现代化建设的浪潮。如中国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实行对外开放,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结论:面临不合理的国家政治、经济旧秩序,新兴民族国家敢于迎接挑战,加强合作,走出了符合本民族特色的发展道路。【详解】本题是论述题之选择观点说明题,时空是近现代(世界)。这一题属于开放性试题,需要考生根据题目创设的情境和文字信息进行思维构建,考查考生再学习的能力。首先,考生要明确材料主题是近现代民族主义发展,从题中所给的文字材料中选择一种“挑战与应战”,结合所学,归纳整理出相应观点,如根据材料“20世纪60-80年代”,西方以“军事、经济”“经济、民主”的挑战方式,东方以“革命”“全面的民族国家构建”回应挑战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观点——近代西方对东方的殖民侵略刺激了东方国家民族主义思想的产生、发展;然后,考生需要结合题目信息,运用所学,论证观点,如用西欧国家的殖民扩张与亚洲革命风暴、列强瓜分世界与亚洲的觉醒、两次世界大战和东方民族国家的建立等史实,说明东方应对西方挑战和民族主义产生、发展;最后,在史实论述基础上,升华认识,揭示规律,如明确在西方殖民侵略的刺激下,东方国家面对民族危机,民族主义从产生到发展、传播,最终实现了民族独立。其它观点,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合理即可。
版权提示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其他相关资源
专题1.动词时态答案全解全析
专题2.被动语态答案全解全析
专题4.名词性从句答案全解全析
专题5.定语从句答案全解全析
专题6.状语从句答案全解全析
专题7.特殊句式答案全解全析
202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模拟卷)理科综合能力测试(考前最后一卷)(新课标II卷)答案全解全析
2022高考物理 重点题型考前圈点(全解全析 PDF版)
2020–2021学年下学期期末测试卷01高二物理·全解全析
2023年高考历史冲刺最后压轴卷01(广东卷)(考试版)
文档下载
收藏
所属:
高考 - 三轮冲刺
发布时间:2023-08-03 08:03:01
页数:17
价格:¥3
大小:1.20 MB
文章作者:王贵娥
分享到:
|
报错
推荐好文
MORE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3页
doc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6页
doc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时间:2021-08-18
39页
doc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5页
docx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推荐特供
MORE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3页
doc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6页
doc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时间:2021-08-18
39页
doc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5页
docx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