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登录
字典
词典
成语
近反义词
字帖打印
造句
组词
古诗
谜语
书法
文言文
歇后语
三字经
百家姓
单词
翻译
会员
投稿
首页
同步备课
小学
初中
高中
中职
试卷
小升初
中考
高考
职考
专题
文库资源
您的位置:
首页
>
高考
>
模拟考试
>
黄金卷5 -【赢在高考·黄金8卷】备战2023年高考语文模拟卷(广东专用)(解析版)
黄金卷5 -【赢在高考·黄金8卷】备战2023年高考语文模拟卷(广东专用)(解析版)
资源预览
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侵权申诉
举报
1
/24
2
/24
剩余22页未读,
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充值会员,即可免费下载
文档下载
黄金卷5(解析版)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人类历史充分证明,没有先进文化和先进理念的引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就不可能独立自主地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就不可能成为黑格尔所说的“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民族。环顾当今世界,文化已经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内容。占据文化制高点,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关系到我国在世界格局中的国际地位、国际形象和国际影响力,关系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在推进对外文化传播的创新过程中,我们必须立足反映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日常生活和文化传统,提炼出能够打动“他者”心扉的日常生活话语。要让中国文化的基本特征、价值和功能获得最广泛的理解,就必须回到作为文化基础的生活世界本身才行。这就要求我们讲述中国文化的话语首先能够让人喜欢听,能够听进去,听了能切身理解,理解后能有同情的感受。人们过去总认为对外传播是“高大上”的行为,总是以悬在空中的抽象原则作为话语的表达方式,从而让对外表达话语失去了感性的生命色彩和触动情感的灵动。为什么“心有灵犀一点通”?那是因为有同样的生活、同样的情感、同样的希冀,甚或有同样的内心困惑与挣扎,才能产生心灵的共鸣。由此,对外传播话语只有“深深融入人民生活,事业和生活、顺境和逆境、梦想和期望、爱和恨、存在和死亡,人类生活的一切方面”,才能引起人们的共鸣,给人们以启迪。(摘编自韩震《对外文化传播中的话语创新》)材料二:24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文化交流与文化传播相关而不相等。文化传播是文化自觉的一种表现,是主动的送去主义,即“文化走出去”。文化交流包含着文化传播,每一次成功的文化交流,都有效地促成了文化传播,但不等于文化传播。前者着眼于全人类主义,人类文化的整体是多元的,着眼于文化不是封闭的、雷同的,是在相互对流交往中相互取长补短地发展的,重点在于学习外来文化。而后者则强调地方主义,强调主动地“走出去”、“送出去”,“送”的目的,其实一大半不在于发展自己的文化,而是增加国家影响力,尤其是文化弱势的形势下,以文化力促进经济与政治力。这就是所谓提升与硬实力可以相辅而成的软实力。当然,透过国家影响力的提高,“软实力”的增强,自然反过来也可以发展文化。但是不要忘记文化传播的基本前提则是文“化”,即中国古代说的德化、教化。当然,今天的中国文化传播,与古代的中华文化教化四邦,尤其是汉唐,不可同日而语,那时中国确实是先进文化。但是,当今中国还是发展中国家,文化传播的目的,还是为了中国自己的发展,而不是将外邦中华化。其次,文化传播还有一个重要的规律:接受者的需求。文化之所以能传播,关键的并不是传播者做了什么,而是接受者需要什么,接受者发现传来文化的好处,然后慕而学习。一味单向的文化输出,肯定不是真正的文化传播。(摘编自胡晓明《如何讲述中国故事?-“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若干理论与实践问题》)材料三:爱德华·赛义德认为:“一切文化都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没有任何一种文化是孤立单纯的,所有的文化都是杂交性的,混成的,内部千差万别的。”就文学而言,赛义德所说的文化的“杂交”和“混成”可以理解为不同民族的文学可以在跨国传播中互为关照和互为阐释;所说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可以理解为不同民族的文学既体现了本民族的艺术特色,又呈现了人类的共同价值。例如,对杜甫诗歌的解读即体现了文学解读的世界性。国外学者在杜诗中读到的是宽容的人性、社会良知和仁者襟怀。美国学者宇文所安说:“杜诗体现出一种宽容的人性,甚至连现代西方读者都能明显感受到”,“杜甫不仅表白了自己的心迹,还交织融汇了个人体验与民众体验,个人价值观和民众价值观。”显然杜诗中内含的善良人性、社会良知及其感染力,使其在跨国传播中超越“他性”而引起共鸣,为他国阐释者提供了广阔的解读空间,于是形成本土话语与域外话语的互动,在文化共通话语的基础上达到人文价值的同构。中国古代文学在国外的传播与解读昭示我们,一国的古代文学既是该国宝贵的文化遗产,也是鲜活的生命实体,一国的古代文学可以在译介和传播中得到他者的认识与接受,其内蕴的人文精神可以在传承与传播中保持持久的生命力,并由民族的文学经典转换为世界的文学经典。(摘编自顾伟列《文学解读的世界性--以中国古代文学的国外传播和研究为例》)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化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占据文化制高点,提升文化软实力,既可提升我国国际形象,也有助于中华民族的的伟大复兴。B.让中国文化的基本特征、价值和功能获得最广泛的理解,让人们对中国文化产生共鸣,从中获得启迪,是创新文化传播话语的目的。24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C.文化交流是为了学习外来文化,取长补短地发展自身文化,与文化传播的关系密切,文化交流包含文化传播且可以促进文化传播。D.文化的杂交性要求不同民族的文学要在跨国传播中互为关照和互为阐释,既要体现本民族的艺术特色,又要呈现人类的共同价值。【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三“就文学而言,赛义德所说的文化的‘杂交’和‘混成’可以理解为不同民族的文学可以在跨国传播中互为关照和互为阐释”可知,“不同民族的文化在跨国传播中互为关照和互为阐释”是“文化的杂交性”在文学上的体现,D选项的“要求”显然是曲解了二者的关系。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材料一和材料二都围绕文化传播展开论述,但前者更侧重于方法的探讨,后者更多关注概念的辨析。B.材料三中杜甫诗歌在海外传播的成功,也从侧面反映了材料二文化传播中接受者需求这一重要规律。C.今天的中国仍然是发展中国家,与汉唐时期不可同日而语,所以中国文化虽然先进,却不容易传播。D.国外学者从杜诗中感受到的精神和中国学者相似,说明在人文层面中国和外国可以进行价值的同构。【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二“尤其是文化弱势的形势下,以文化力促进经济与政治力。这就是所谓提升与硬实力可以相辅而成的软实力。”“今天的中国文化传播,与古代的中华文化教化四邦,尤其是汉唐,不可同日而语,那时中国确实是先进文化”以及“当今中国还是发展中国家,文化传播的目的,还是为了中国自己的发展,而不是将外邦中华化”综合分析可知,“中国文化虽然先进”和“不容易传播”的说法并不能从材料中找到确切的依据。3.下列选项,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三全部观点的一项是(3分)A.美国哈佛大学著名唐诗研究专家宇文所安教授在《初唐诗》“致中国读者”中如是说:“我们唯一能够奉献给中国同事的是,我们处于学术传统之外的位置,以及我们从不同角度观察文学的能力。”B.勒内·安田伯在《比较不是动机》中指出:“文学的形式和体裁是共存的,不变因素是存在的,我可以通过援引西元前至12世纪的汉诗来阐读欧洲18世纪前期浪漫主义的所有主题。”24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C.德国汉学家顾彬认为应“允许我们以新的方式来看某事,允许我们发现它的深度,还允许我们以新的眼光来看我们自己,不被局限于关于一个对象的一种形象,不局限于看我们自己的一种观点”。D.法国汉学家弗郎索瓦·于连在《为什么我们西方人研究哲学不能越过中国》中提到“穿越中国”是为了更好地阅读希腊,即“创造一个远景空间,切断西方人对希腊思想原有的某种与生俱来的熟悉”。【答案】B【解析】材料三的观点分为两点:首先是“不同民族的文学可以在跨国传播中互为关照和互为阐释”,A、B、C、D四个选项项都能体现这个观点;其次是“不同民族的文学既体现了本民族的艺术特色,又呈现了人类的共同价值”,显然只有B选项能体现这个观点。4.“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这句话在当代中国流传甚广,请结合材料一谈谈你对这一现象的理解。(4分)【答案】①我们想让中国文化获得最广泛的理解,就必须立足反映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日常生活和文化传统,提炼出能够打动“他者”心扉的日常生活话语(2分);②这句话体现了当代中国人占据文化制高点,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强烈愿望(2分)。(第①点是这句话本身的理解,第②点是对“这句话流传甚广”这一现象的理解)【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文章的能力,材料一提到,文化是立足的根本,我们需要发扬光大文化,我们需要去挖掘文化的内核,这个指向了民族这一关键词,“我们必须立足反映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日常生活和文化传统,提炼出能够打动“他者”心扉的日常生活话语。”在立足于民族之后,我们需要去占据文化制高点,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关系到我国在世界格局中的国际地位、国际形象和国际影响力,关系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所以这句话反映了我们民族迫切想要提升国家实力的愿望。(第①点是这句话本身的理解,第②点是对“这句话流传甚广”这一现象的理解)5.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注意哪些方面的问题?请结合材料概述。(4分)24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答案】①创新话语表达方式,对外传播话语的创新要深深融入人民生活,才能有共鸣和启迪(答“要立足本民族传统文化,同时注重表达的感性和灵动”亦可);②明确文化传播目的,要通过增加国家影响力,以文化力促进经济与政治力;③把握文化的传播规律,要在了解接受者的需求的基础上,展示中华优秀文化;④兼顾文化的个性与共性,所传播的文化必须体现本民族的艺术特色,又呈现人类的共同价值,能在译介和传播中得到他者的认识与接受。(每点1分,共4分,有其他答案表述,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文章的能力,创新话语表达方式,对外传播话语的创新要深深融入人民生活,才能有共鸣和启迪,或者回答材料一第一段中“注重文化表达的感性和灵动”;材料二谈到文化传播的目的是“增加国家影响力,以文化促进经济和政治力”;材料二还谈到“其次,文化传播还有一个重要的规律:接受者的需求。”也是我们需要在文化走出去的过程中注意的。最后材料三谈到“所说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可以理解为不同民族的文学既体现了本民族的艺术特色,又呈现了人类的共同价值”,这是在传播文化的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蓝色冰河汤成难索朗老人一早就去了铁悬桥,他要去看看赞斯卡河河面的冰冻情况。一夜过后,冰又厚了一层。这条冰河是查村通往县城的唯一途径,地处喜马拉雅山下,一年四分之三的时间都处于冰封状态。索朗老人从河谷上来,就定了出发的日子。随后老人又提着一壶酒、一把松枝、几根哈达,踩着积雪爬上山顶寺庙。把哈达献给佛祖,又虔诚地添了供灯,在佛祖前认真磕长头。做完这些,老人走到院里,把松柏枝放进煨桑炉,火苗霍地挺出来,瞬间将松柏枝条化为霭霭烟雾……第二天,太阳还没出来,他们就动身了。索朗老人、多吉、达瓦、达瓦父亲,四个人组成一支队伍,此行目的是将多吉和达瓦送到县城的学校去。学校还有十一天就开学了,如果路上顺利,需要步行十天,这样正好能在开学前赶到。大风四起,狂风夹杂着雪珠,平地又升起一片白雾,无法看清脚下。在冰河上行走,每一步都暗藏险情。他们身上背着几十斤重的行李——十天的干粮、木柴、铝锅、水壶、碗、帐篷,蹬水的靴子,以及孩子们的衣物。肩上的背包压得他们喘不过气来,脚下打滑,尤其是在有坡度的雪上,每走几步就会摔倒一次,滑出很远。每当这时,达瓦的父亲就会笑起来,两个孩子也跟着一阵笑。24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孩子们这一去不知几年才能回来,县城离查村有三百多公里,那里有一个福利学校,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捐赠的。查村附近没有学校,当然,查村的孩子大多是不读书的,他们一辈子在山坳里放羊、割草,过着繁重又简单的生活。晚上休息的时候,多吉问爷爷,他会在路上遇见阿爸吗?索朗老人迟疑了下,说,我的小多吉啊,但愿佛祖保佑你。冬日里的赞斯卡山谷,即使在白天,温度也会在零下二十度以下,四个人的睫毛和帽檐上都凝结了白霜,他们在天黑前到达了峭石湾。水很深,很急,峭壁凸向河面,和冰面之间只有几十厘米距离,给行走造成极大难度。看来只能匍匐前进了,达瓦的父亲趴在冰面上,谨慎地试了试。索朗老人最后一个经过,他匍匐在冰面上,突然想起儿子甲央旺堆了。两年前,甲央旺堆和村里的另一个男人去做背夫了,虽然他们常常几个月都等不到一支徒步队伍,但他们从不气馁,并且相信好日子很快就会到来的。河水汹涌,撞击着冰层,在耳边发出轰轰响声。索朗老人用力挪着身体,脸贴向冰面,这一刻,他觉得自己离儿子很近。太阳一直没露脸,路况越来越差,每个人都不说话,好像字句被冻结在嗓子里。这一天,迎接他们的是一段水路。达瓦父亲与索朗老人分别背起孩子,蹚着冰水慢慢行走。河底乱石嶙峋,湍流裹挟着冰块撞击着脚踝,索朗老人走得很慢、很小心。七岁的多吉虽然瘦小,也有四五十斤了。索朗老人想到他的背夫儿子甲央旺堆,甲央旺堆说每一趟行李都要重达八九十斤,腰必须弓着才能保持平衡。干背夫这一行,既辛苦又危险,但甲央旺堆总安慰说,我们很快就会过上好日子的。一连几天,太阳都没有出现,灰蒙蒙的天空使人的眼睛看不远,他们握紧拐杖,在雪地里缓慢前进。这一晚,索朗老人早早躺下,接连几天的奔波,让他的体力透支太大。他轻轻地翻了个身,脸贴向坑洼不平的地面,这样便觉得自己离儿子甲央旺堆很近,几乎重叠在一起。黑暗中他似乎听到甲央旺堆的喘息,听到他蹚过冰水的声音。身上的背包太重了,压得他喘不上气来。他的脚趾在痉挛,抠不住地面,有几秒钟他一动不动地立在原地,河水从他腿间流过。突然,脚跟被什么刺痛,或许是别的什么原因,他身子一斜,整个人被激流冲走了。达瓦的父亲正在教两个孩子唱歌,喜马拉雅的歌谣,两串干净又稚气的童声在河水的伴奏下轻轻吟唱:如果血液流过我们的身体,疲惫爬上马背,我们可以像夜晚的星星一样在一起……24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是啊,我们可以像夜晚的星星一样在一起。索朗老人慢慢翻转身子,看着黑色帷幕般的天空,繁星闪烁,像无数的眼睛。这一天的路将是整个行程的最后一段。河水很深,他们担心裤子被河水浸湿,不得不脱掉厚的棉裤,卷起衬裤。河水深处,没有完全融化的冰层浮在水面,冰川融水像是另一种灼烧感,两条腿都似针扎一般疼,双腿冻得发红肿胀。再后来,似乎已感觉不到疼痛,风旋起雪花,迷离了双眼。有一阵,索朗老人的腿似乎失去了知觉,怎么也抬不动,他怔怔地立着,想到这流过甲央旺堆的河水此刻正流经自己。多吉一动不动地伏在索朗老人的身上,鼻涕在鼻孔口结成冰碴,很痒,但他不敢动弹。出发前,索朗老人曾对多吉说,我的小多吉啊,你要好好读书咯。多吉问为什么要读书?索朗老人说,读了书就能过上好日子了。多吉撇着嘴说,我的索朗爷爷,我们现在就过着好日子啊。索朗老人笑了,他摸了摸多吉的脑袋说,我的小多吉,读了书那会让日子更好过啊。多吉用力皱着眉头,说,可是——河水慢慢被冰封,冰仿佛是软的,一踩一个深坑。索朗老人裤脚滑落下来,但腾不出手来卷它,裤腿湿沉沉的,等跨过冰河,已经变成刀一般的坚硬。他们走完最后一段冰面,从河谷爬上堤岸,沿着一条隐约可见的山路向上走。当他们再次回过头来,冰河已经像一条蓝色布带蜿蜒在山谷里。四个人就这样朝着赞斯卡冰河注目了一会儿,阳光低垂,他们整了整背包,继续上路了。(节选自《中国作家》2022年第7期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索朗老人出发前到山顶寺庙献哈达,添供灯,磕长头,燃松枝,这一系列情节不仅使故事张弛有度,也展现了老人的心怀敬畏。B.小说笔触凝练,如“每个人都不说话,好像字句被冻结在嗓子里”,既写出了几人蹚着冰水时的小心紧张,也体现了天气严寒。C.“达瓦父亲就会笑起来”“教两个孩子唱歌”,是达瓦父亲热爱生活、开朗活泼的表现,也体现了他与甲央旺堆的不同之处。D.小说不仅形象地描写了风、雪、河水等自然景物,也细致具体地表现了老人穿越冰河时的切身感受,突显了冰河环境的恶劣。【答案】C24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解析】“也是他与甲央旺堆的不同之处”错,甲央旺堆选择做背夫,渴望过上好日子,也是热爱生活的。7.关于索朗老人回忆儿子甲央旺堆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甲央旺堆的背夫工作,艰难、危险且不常有,但他乐观努力,相信好日子很快就会到来。B.行程的疲累无法阻挡索朗老人对儿子的思念,孩子们的歌声让老人的这种思念更加强烈。C.“这流过甲央旺堆的河水此刻正流经自己”,河水冲走了儿子,也时时威胁着索朗老人。D.小说借助老人的回忆多次插入甲央旺堆的故事,按时间顺序写出了甲央旺堆短暂的一生。【答案】D【解析】“按时间顺序”错。老人的回忆是在外界环境触发下发生的,是感性的,甚或是意识流的,不可能是按时间顺序的。8.索朗老人告诉多吉要好好读书时,两人都谈到了“好日子”。两人所认为的“好日子”各指什么?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答案】①多吉所说的好日子就是眼下的放羊、割草,和爷爷相与为伴的简单生活;(2分)②爷爷所说的好日子就是脱离眼下繁重而简单的生活去读书,以创造未来的美好生活。(2分)【解析】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的能力。结合原文“查村附近没有学校,当然,查村的孩子大多是不读书的,他们一辈子在山坳里放羊、割草,过着繁重又简单的生活”“多吉撇着嘴说,我的索朗爷爷,我们现在就过着好日子啊”可知,多吉所说的好日子就是眼下的放羊、割草,和爷爷相与为伴的简单生活。结合原文“索朗老人说,读了书就能过上好日子了。多吉撇着嘴说,我索朗爷爷,我们现在就过着好日子啊。索朗老人笑了,他摸了摸多吉的脑袋说,我的小多吉,读了书那会让日子更好过啊”可知,爷爷所说的好日子就是脱离眼下繁重而简单的生活去读书,以创造未来的美好生活。9.汤成难在谈创作时曾说,“我喜欢这种极致的天气,喜欢极致的景象,喜欢这极致之中的一点纯真和温情”。请你结合文本,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答案】①“极致的天气”是说这里的天气严寒。“极致的景象”是说这里虽环境恶劣,但山川奇异壮美。(“天气”和“景象”各1分)24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②“纯真和温情”是指小男孩多吉的纯真和欢乐,如在雪地上摔倒后的“笑”,一天奔波后星空下的“歌谣”,多吉认为眼下就是“好日子”;爷孙两人之间简单又美好的亲情,如爷爷出于关爱对多吉隐瞒了甲央旺堆的离世,为了多吉未来的“好日子”不顾艰难送多吉去上学等;索朗老人对儿子甲央旺堆的深切思念;甲央旺堆对“好日子”的向往和追求;索朗老人和达瓦父亲之间的相互帮助等。(加红色句1句1分;最多给3分)③“我喜欢”是因为这“极致”的环境中依然有“纯真和温情”这么美好的东西在。(写出关系,1分)【解析】1.注意关键词“极致的天气”“极致的景象”“纯真和温情”2.反复出现“我喜欢”所要强调的内容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极致的天气”:由原文“一年四分之三的时间都处于冰封状态”“大风四起,狂风夹杂着雪珠,平地又升起一片白雾,无法看清脚下”“冬日里的赞斯卡山谷,即使在白天,温度也会在零下二十度以下,四个人的睫毛和帽檐上都凝结了白霜”“一连几天,太阳都没有出现,灰蒙蒙的天空使人的眼睛看不远,他们握紧拐杖,在雪地里缓慢前进”“鼻涕在鼻孔口结成冰碴”等处可知,“极致的天气”是说这里的天气严寒。“极致的景象”:由原文“当他们再次回过头来,冰河已经像一条蓝色布带蜿蜒在山谷里”可知,“极致的景象”是说这里虽环境恶劣,但山川奇异壮美,对于冰川徒步旅行者而言,冰河纯净圣洁,是喜马拉雅山一道壮丽神奇的风景。24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纯真和温情”是指小男孩多吉的纯真和欢乐,如“每当这时,达瓦的父亲就会笑起来,两个孩子也跟着一阵笑”;一天奔波后星空下的“歌谣”,“达瓦的父亲正在教两个孩子唱歌,喜马拉雅的歌谣,两串干净又稚气的童声在河水的伴奏下轻轻吟唱:如果血液流过我们的身体,疲惫爬上马背,我们可以像夜晚的星星一样在一起……”;多吉认为眼下就是“好日子”,“多吉撇着嘴说,我的索朗爷爷,我们现在就过着好日子啊”;爷孙两人之间简单又美好的亲情,如“他的脚趾在痉挛,抠不住地面,有几秒钟他一动不动地立在原地,河水从他腿间流过。突然,脚跟被什么刺痛,或许是别的什么原因,他身子一斜,整个人被激流冲走了”,甲央旺堆已经去世了,但爷爷出于关爱对多吉隐瞒了甲央旺堆的离世,“晚上休息的时候,多吉问爷爷,他会在路上遇见阿爸吗?索朗老人迟疑了下,说,我的小多吉啊,但愿佛祖保佑你”;还有为了多吉未来的“好日子”老人不顾艰难送多吉去上学等;索朗老人对儿子甲央旺堆的深切思念,“他匍匐在冰面上,突然想起儿子甲央旺堆了”“索朗老人用力挪着身体,脸贴向冰面,这一刻,他觉得自己离儿子很近”“索朗老人想到他的背夫儿子甲央旺堆,甲央旺堆说每一趟行李都要重达八九十斤,腰必须弓着才能保持平衡”;甲央旺堆对“好日子”的向往和追求,“干背夫这一行,既辛苦又危险,但甲央旺堆总安慰说,我们很快就会过上好日子的”;索朗老人和达瓦父亲之间的相互帮助等,“索朗老人、多吉、达瓦、达瓦父亲,四个人组成一支队伍,此行目的是将多吉和达瓦送到县城的学校去”“达瓦的父亲趴在冰面上,谨慎地试了试。索朗老人最后一个经过”。“我喜欢”是因为这“极致”的环境中依然有“纯真和温情”这么美好的东西在。作者从个体经验出发,以扎实温情的笔触观照藏区底层人们的日常与变故,抒写高原的辽阔与纯净赋予他们的亦如蓝色冰河一般纯净莹亮的精神底色:即使身处不幸与苦难的阴翳,“但是他们从不气馁,并相信好日子很快就会到来的”。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张中丞传后叙(节选)[注]韩愈元和二年四月十三日夜,愈与吴郡张籍阅家中旧书,得李翰所为《张巡传》。翰以文章自名,为此传颇详密。然尚恨有阙者:不为许远立传,又不载雷万春事首尾。远虽材若不及巡者,开门纳巡,位本在巡上。授之柄而处其下,无所疑忌,竟与巡俱守死,成功名。城陷而虏,与巡死先后异耳。两家子弟材智下,不能通知二父志,以为巡死而远就虏,疑畏死而辞服于贼。远诚畏死,何苦守尺寸之地,以与贼抗而不降乎?乌有城坏其徒俱死,独蒙愧耻求活?说者又谓远与巡分城而守,城之陷,自远所分始。以此诟远,此又与儿童之见无异。人之将死,其藏腑必有先受其病者;引绳而绝之,其绝必有处。观者见其然,从而尤之,其亦不达于理矣!小人之好议论,不乐成人之美,如是哉!当是时弃城而图存者不可一二数擅强兵坐而观者相环也不追议此而责二公以死守亦见其自比于逆乱设淫辞而助之攻也。愈尝从事于汴徐二府,屡道于两府间,亲祭于其所谓双庙者。其老人往往说巡、远时事云:南霁云之乞救于贺兰进明也,贺兰嫉巡、远之声威功绩出已上,不肯出师救;爱霁云之勇且壮,强留之,具食与乐。霁云慷慨语曰:“云来时,睢阳之人,不食月余日矣!”因拔所佩刀,断一指,以示贺兰。一座大惊,皆感激为云泣下。云知贺兰终无为云出师意,即驰去。城陷,贼以刃胁降巡,巡不屈,将斩之;又降霁云。巡呼云曰:“不可为不义屈!”即不屈。张籍曰:“有于嵩者,少依于巡。嵩从巡久,亦不见巡常读书也。为文章,操纸笔立书,未尝起草。初守睢阳时,士卒仅万人,城中居人户,亦且数万,巡因一见问姓名,其后无不识者。及城陷,巡将戮。巡就戮时,颜色不乱,阳阳如平常。”24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注]本文是韩愈为安史之乱期间睢阳(今河南商丘)守将张巡、许远而作的。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当是时/弃城而图存者/不可一二/数擅强兵坐而观者/相环也/不追议此/而责二公以死守/亦见其自比于逆/乱设淫辞而助之攻也/B.当是时/弃城而图存者/不可一二数/擅强兵坐而观者/相环也/不追议此/而责二公以死守/亦见其自比于逆乱/设淫辞而助之攻也/C.当是时/弃城而图存者/不可一二/数擅强兵坐而观者/相环也/不追议此/而责二公以死守/亦见其自比于逆乱/设淫辞而助之攻也/D.当是时/弃城而图存者/不可一二数/擅强兵坐而观者/相环也/不追议此/而责二公以死守/亦见其自比于逆/乱设淫辞而助之攻也/【答案】B【解析】当是时,弃城而图存者,不可一二数;擅强兵坐而观者,相环也。不追议此,而责二公以死守,亦见其自比于逆乱,设淫辞而助之攻也。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远诚畏死”与“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六国论》)两句中“诚”字含义不相同。B.“贼”,名词,中国古代可指作乱叛国危害人民的人,文中指的是安史之乱中的叛军。C.“小人”有“人格卑鄙之人”“地位低下之人”和谦称自己等义,文中用的是第一种。D.“巡就戮时,颜色不乱”与“金就砺则利”(《劝学》)两句中“就”字的含义相同。【答案】D【解析】“金就硒则利”中“就”是“靠近、接近”的意思,“巡就戮时,颜色不乱”中“就”的意思是“受、被”的意思,“就戮”即“被杀”。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韩愈翻阅家中旧书《张巡传》,发现《张巡传》虽详细周密,但仍有缺失,没有为爱国守将许远作传,且有关雷万春的事迹不全,因而写下这篇文章。B.睢阳城被叛军攻破后,张巡先于许远而死,张、许两家的子弟认为许远因为怕死而投降做了俘虏,韩愈依据实情展开分析,对此进行了有力反驳。C.议论的人认为城池被攻陷,是从许远所守之地开始,由此诽谤诋毁他,作者则以人的内脏受到侵害、绳子受力扯断为喻,阐发道理,为许远正名。24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D.南霁云向贺兰进明求救时,睢阳城形势危急,断粮一个多月,贺兰进明出于私心,不顾在座众人反对,坚持不派救兵,城破之后,南霁云不屈而死。【答案】D【解析】“不顾在座众人的反对”于文无据,文中只是说南霁云砍断自己一个手指,在座的众人大吃一惊,被南霁云感动得流下了眼泪,没说贺兰进明不顾在座众人的反对。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授之柄而处其下,无所疑忌,竟与巡俱守死,成功名。【答案】(他)把指挥权交给张巡,甘居于其下,毫无猜疑妒忌,最终和张巡-起守城而死,成就了功绩和名声。【解析】“柄”“竟”“俱”翻译各1分,句意1分。(2)愈尝从事于汴徐二府,屡道于两府间,亲祭于其所谓双庙者。【答案】我曾经在汴州、徐州任职,多次经过两州之间,亲自在那叫做双庙的地方祭祀(张巡和许远)。【解析】“从事”“道”翻译各1分,状语后置句1分,句意1分14.文章借张籍之口讲述了有关张巡的什么事迹,分别突出了人物什么特点?请简要概括。(3分)【答案】①张巡写文章一挥而就,不打草稿,突出其才思敏捷;②张巡见过百姓、士兵一次就能记在心中,突出其过目不忘;③张巡被杀前脸色不慌,神态安详,突出其大义凛然、视死如归。(答出点1分,意思对即可)【解析】24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文言文译文】元和二年四月十三日晚上,我和吴郡张籍翻阅家中的旧书,发现了李翰所写的《张巡传》。李翰因文章而自负,写这篇传记十分详细周密。但遗憾的是还有缺陷:没有为许远立传,又没有记载雷万春事迹的始末。许远虽然才能似乎比不上张巡,打开城门迎接张巡,地位本在张巡之上。他把指挥权交给张巡,甘居于其下,毫无猜疑妒忌,最终和张巡一起守城而死,成就了功绩和名声。城破后被俘,不过和张巡死的时间有先后的不同罢了。张、许两家的子弟才智低下,不能了解其父辈的志向,认为张巡战死而许远被俘,怀疑许远是怕死而投降了叛军。如果许远真的怕死,何苦守住这尺寸大小的地盘,来和叛军对垒而不投降呢?哪有城破而自己的部下都已战死,他却偏偏蒙受耻辱苟且偷生?议论的人又认为许远和张巡分守城门,减陷落是从许远分守的地方开始的。拿这个理由来诽谤许远,这又和小孩的见识没有两样。人将要死的时候,他的内脏必定有一个先受到侵害的地方;扯紧绳子,把它拉断,绳断必定有一个先裂的地方。有人看到这种情况,就来责怪这个先受侵害和先断裂的地方,他也太不通达事理了!小人喜欢议论,不愿成人之美,竟到了这样的地步!在那个时候,丢掉城池而只想保全性命的人,不在少数;拥有强兵却安坐观望的人,一个接着一个。不追究讨论这些,却拿死守睢阳来责备张、许二位,也可见这些人把自己放在与逆乱者同类的地位,捏造谎言来帮他们一起攻击有功之人了。我曾经在汴州、徐州任职,多次经过两州之间,亲自在那叫做双庙的地方祭祀张巡和许远。那里的老人常常说起张巡、许远时候的事情:南霁云向贺兰进明求教的时候,贺兰进明妒忌张巡、许远的威望和功劳超过自己,不肯派兵相救:但看中了南霁云的勇敢和壮伟,勉力挽留他,还准备了酒食和音乐。南霁云义气激昂地说:"我来的时候,睢阳军民已经一个多月没有东西吃了!""于是拔出自己的佩刀,砍断一个手指,拿给贺兰进明看。在座的人大吃一惊,都感动得为南霁云流下了眼泪。南霁云知道贺兰进明终究没有为自己出兵的意思,立即骑马离去。城破后,叛军拿刀逼张巡投降,张巡坚贞不屈,叛贼准备杀掉他;叛军又叫南霁云投降。张巡叫南霁云道:"不能向不义之人屈服!"南霁云于是誓不投降。张籍说:“有一个人叫于嵩,年轻时跟随张巡。于嵩跟张巡时间较久,也不见张巡经常读书。写起文章来,拿起纸笔一挥而就,从来不打草稿。起先守睢阳时,士兵将近万人,城里居住的人家,也将近几万,张巡只要见一次问过姓名,以后没有不认识的。等到城破后,张巡就要被处死。张巡被杀时,脸色毫不慌张,神态安详,就和平日一样。”(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24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定风波·次高左藏使君韵①黄庭坚万里黔中一漏天,屋居终日似乘船。及至重阳天也霁,催醉,鬼门关外蜀江前。莫笑老翁犹气岸,君看,几人黄菊上华颠②?戏马台③南追两谢,驰射,风流犹拍古人肩。【注】①黄庭坚贬谪黔州期间创作的一首词。②华颠:白头。③戏马台:项羽所筑,今江苏徐州城南。刘裕北征,会僚属于此,赋诗为乐,谢瞻和谢灵运各赋《九日从宋公戏马台集送孔令》一首。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上阕首二句起调低沉,用比喻手法写出秋雨使人只能困居于室内,室内却漏雨积水的艰难处境。B.上阕后三句写重阳放晴,又逢佳节,催发词人以鬼门关的险峻来衬托内心抑郁愁苦,借酒消愁。C.本词通过重阳即事感怀,借谢瞻、谢灵运戏马台赋诗之典,将诗人豪爽的气概表现得淋漓尽致。D.全词结构上一抑三扬,从雨天困居的沉闷走向“驰射”“拍肩”的畅快,语意疏宕,意境开阔。【答案】B【解析】重阳天晴,“及至”、“也”二字体现词人喜出望外的心情,生出“催醉”之意,并非借酒浇愁。“鬼门关”则是用其险峻来衬托忘怀得失的胸襟和兀傲之气,并非衬托内心抑郁之苦。16.有人评价黄庭坚词“入于苏而又出于苏”。本词下阕在写法上“入于苏”,情感上“出于苏”,请结合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的下阕对此简要分析。【答案】1、写法上“入于苏”:都把自己和古人作对比,都写到“白发”。224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情感上“出于苏”:①苏词中头白苍老却功业无成的苏轼,与年华方盛即卓有建树的周瑜形成对照,带有自嘲自伤的意味,表达了苏轼有志报国却功业未就的忧愤之情(或“表达了对周瑜的仰慕之情,渴望现实中也有如此豪杰”)。②黄庭坚表达了自己“风流”不逊于二谢的豪迈情怀,并以“白发簪花”这种不入俗眼的举止,强调了自己不向命运屈服的博大胸怀,抒发了老当益壮、穷且益坚的乐观奋发精神。【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的写作手法,把握诗歌的情感的能力。写法上:“入于苏”指的是黄庭坚的词在写作手法上效法了苏轼。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的下阕中运用了与古人对比的写作手法,用“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与“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进行对比,将意气风发、指挥若定、功成名就的周瑜与怀才不遇、功业无成的自己进行对比,同时还用“华发”这一意象道出了自己韶华不再的心酸。本词下阕也用了相同的意象“华颠”来表现自己不服老的气概,在“戏马台南追两谢,驰射,风流犹拍古人肩”几句中,与古人谢瞻和谢灵运进行对比,这种写法和苏轼很像,所以说黄庭坚在写法上“入于苏”。情感上:“出于苏”是指他们所抒发的感情不同。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的下阕中由“遥想”领起五句,集中腕力塑造青年将领周瑜的形象,塑造出周瑜丰姿潇洒、韶华似锦、年轻有为的青年英雄形象,反观词人,被贬黄州,处境坎坷,同他振兴王朝的祈望和有志报国的壮怀大相抵悟,所以词人不免思绪深沉、顿生感慨,而情不自禁地发出自笑多情、光阴虚掷的叹惋。词人过早地自感苍老,这同年华方盛即卓有建树的周瑜形成对照,表达了苏轼有志报国却功业未就的忧愤之情。本词中,“君看,几人黄菊上华颠”是作者借这种不入俗眼的举止,写出一种不服老的气概。“君看”、“莫笑”全是自负口吻。最后三句“戏马台南追两谢,驰射,风流犹拍古人肩”说自己重阳节不但照例饮酒赏菊,还要骑马射箭,吟诗填词,其气概直追古时的风流人物,更将豪迈气概表现到极致,抒发了老当益壮、穷且益坚的乐观奋发精神。所以说情感上“出于苏”。【诗歌大意】上片首二句写黔中气候,以明贬谪环境之恶劣,前两句起调低沉,起篇为抑。意为:黔中阴雨连绵,仿佛天漏,遍地都是水,终日被困家中,犹如待在一艘破船上。漏天:指阴雨连绵。黔中秋来阴雨连绵,遍地是水,人终日只能困居室内,不好外出活动。不说苦雨,而通过“一漏天”、“似乘船”的比喻,形象生动地表明秋霖不止叫人不堪其苦的状况。“乘船”而风雨喧江,就有覆舟之虞。所以“似乘船”的比喻是足不出户的意思,又影射着环境的险恶。联系“万里”二字,又有去国怀乡之感。24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上片下三句是一扬,写重阳放晴,登高痛饮。意为:久雨放晴,又逢重阳佳节,在蜀江之畔,畅饮狂欢。重阳天霁,用“及至”、“也”二虚词呼应斡旋,有不期然而然、喜出望外之意。久雨得晴,又适逢佳节,真是喜上加喜。遂逼出“催醉”二字。“鬼门关外蜀江前”回应“万里黔中”,点明欢度重阳的地点。“鬼门关”这里是用其险峻来反衬一种忘怀得失的胸襟,颇有几分傲兀之气。下片三句承上意写重阳赏菊。意为:不要取笑我,虽然年迈但气概仍在。请看,老翁头上插菊花者有几人呢?古人重阳节有簪菊的风俗,但老翁头上插花却不合时宜,即所谓“几人黄菊上华颠”。作者借这种不入俗眼的举止,写出一种不服老的气概。“君看”、“莫笑”云云,全是自负口吻。这比前写纵饮就更进一层,词情再扬,此为二扬。下片最后三句是高潮。意为:吟诗填词,堪比戏马台南赋诗的两谢。骑马射箭,纵横驰骋,英雄直追古时风流人物。此三句说自己重阳节不但照例饮酒赏菊,还要骑马射箭,吟诗填词,其气概直追古时的风流人物,更将豪迈气概表现到极致,此为三扬。此处巧用晋诗人谢瞻、谢灵运戏马台赋诗之典。末句中的“拍肩”一词出于郭璞《游仙诗》“右拍洪崖肩”,即追踪的意思。下片从“莫笑老翁犹气岸”到“风流犹拍古人肩”彼此呼应,一气呵成,将豪迈气概表现得淋漓尽致。全词结构一抑三扬,笔力豪迈,抒发了作者虽被贬黔州、身居恶劣环境,却穷且益坚、老当益壮,不屈于命运的摆布的乐观精神和博大胸怀。(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杜牧《阿房宫赋》中“歌台暖响,春光融融”和“________,________”两句构成对比,以歌舞之纷繁衬托宫殿之众多。(2)柳宗元在《种树郭橐驼传》中用“________,________”这组对偶句形象地描绘出官府侵扰百姓的场面。(3)善用修辞来描写事物是古诗词的一大特点,与白居易《琵琶行》中“门前冷落鞍马稀”的“鞍马”运用同一修辞手法的诗句有“________,________”。24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答案】(1)舞殿冷袖,风雨凄凄(2)鸣鼓而聚之,击木而召之(3)示例一: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白居易《琵琶行》)示例二: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白居易《琵琶行》)示例三: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刘禹锡《陋室铭》)示例四: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曹操《短歌行》)示例五:征帆去棹残阳里,被西风酒旗斜矗。(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示例六: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解析】易错字:殿、聚、牍、樯橹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最近几年,无糖饮料赢得众多消费者的喜爱。很多消费者认为,饮用无糖饮料让人在尽情享受甜食的同时,不用担心长胖。然而,事实和大家的认知有很大出入。首先,无糖饮料并非“零糖”。根据《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规定,每100克或100毫升食品的含糖量不高于0.5克的,即可称之为无糖食品。因此,无糖饮料只是低糖,但很多人以为无糖饮料是完全无糖,就疯狂摄入,结果越喝越胖。其次,无糖饮料一般不含有蔗糖和淀粉糖,但它可以含有代糖,如糖醇、低聚糖、阿斯巴甜等甜味剂。甜味剂本身热量不高,但长期、过量饮用含甜味剂的饮料也可能使人发胖。悉尼大学的研究人员使用果蝇进行实验,发现甜味剂可以使果蝇的摄食量增加将近三分之一。悉尼嘉文医学研究所的科学实验也证实了这种现象。研究人员称,①在人们摄取甜味剂但没有搭配相应的热量时,大脑会发出增加摄食量而使人补充更多的热量。②此外,因为饮用者觉得自己喝的是“零糖”“零热量”饮料,所以会下意识地放纵自己摄入过量食物。③你要是天天用无糖可乐配炸鸡,想不长肉那是谁也拦不住。18.将文中画线句子改成一个单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句意。(4分)【答案】①赢得众多消费者喜爱的无糖饮料被认为能让人尽情享受甜食且不会让人长胖。②众多消费者喜爱被认为能让人尽情享受甜食且不会让人长胖的无糖饮料。③被认为能让人尽情享受甜食且不会让人长胖的无糖饮料赢得众多消费者的喜爱。24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④由于很多消费者认为无糖饮料能让人尽情享受甜食且不会让人长胖,无糖饮料赢得众多消费者的喜爱。(语法上符合一个单句且语句通顺,得1分;语义上,表明“赢得众多消费者喜爱”,表明“很多消费者认为”,表明“能让人尽情享受甜食且不会让人长胖”,三个信息点,答出一点给1分;允许改变语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句式变换的能力。短句变长句,可以从短句中找到一个句子做主干句,再将其余句子变成这个单句的修饰成分。如以“无糖饮料让人在尽情享受甜食的同时,不用担心长胖”为主干句,可将“赢得众多消费者的喜爱”做“无糖饮料”的定语,再在“让人”前面加上“被认为能”。得出:赢得众多消费者喜爱的无糖饮料被认为能让人尽情享受甜食且不会让人长胖。如以“众多消费者的喜爱……”做主干,主干句是“众多消费者喜爱无糖饮料”,再将“无糖饮料让人在尽情享受甜食的同时,不用担心长胖”作“无糖饮料”的定语,修改为“被认为能让人尽情享受甜食且不会让人长胖的”。得出:众多消费者喜爱被认为能让人尽情享受甜食且不会让人长胖的无糖饮料。如以“无糖饮料赢得众多消费者的喜爱”为主干句,将“很多消费者认为,饮用无糖饮料让人在尽情享受甜食的同时,不用担心长胖”作“无糖饮料”的定语,得出:被认为能让人尽情享受甜食且不会让人长胖的无糖饮料赢得众多消费者的喜爱。或者可将“很多消费者认为,饮用无糖饮料让人在尽情享受甜食的同时,不用担心长胖”作为表原因的状语放在句子最前面,得出:由于很多消费者认为无糖饮料能让人尽情享受甜食且不会让人长胖,无糖饮料赢得众多消费者的喜爱。19.文段中标有序号的句子各有一处语病,请找出并修改。(3分)【答案】①“摄食量”后加“信号”(“指令”“命令”)②将“因为”和“饮用者”调换位置③“想不长肉”中去掉“不”【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原句语病有:①成分残缺,“发出”缺少与之搭配的宾语,应在“摄食量”后加“信号”(“指令”“命令”);24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②关联词语语序不当,前后句子的主语都是“饮用者”,将“因为”和“饮用者”调换位置;③不合逻辑,否定适当,“想不长肉”中去掉“不”;20.看完这则材料后,你的同桌说:“无糖饮料问题那么多,以后我们再也不要喝无糖饮料了。”请你用含有条件关系的句子来反驳,不超过40字。(4分)【答案】①无糖饮料可以喝,只要我们注意饮用频率,不要天天喝,就不会出大问题。②无糖饮料可以喝,只要我们注意饮用量,不要过量喝,就不会出大问题。③无糖饮料可以喝,只要我们不经常喝,不过量喝,就不会出大问题。④只有长期、过最饮用无糖饮料,才会产生问题,你可以少喝、不常喝。⑤除非你长期、过量饮用无糖饮料,才会产生问题,你可以少喝、不常喝。【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概括信息及选用句式的能力。表条件的关联词有“只要……就……”“只有……才……”和“除非……才……”等。根据第二段“无糖饮料只是低糖,但很多人以为无糖饮料是完全无糖,就疯狂摄入,结果越喝越胖”,第三段“长期、过量饮用含甜味剂的饮料也可能使人发胖”可知,无糖饮料饮用要适度,不能长期、大量、频繁饮用。由此可表述为:①无糖饮料可以喝,只要我们注意饮用频率,不要天天喝,就不会出大问题;②无糖饮料可以喝,只要我们注意饮用量,不要过量喝,就不会出大问题;③无糖饮料可以喝,只要我们不经常喝,不过量喝,就不会出大问题;④只有长期、过最饮用无糖饮料,才会产生问题,你可以少喝、不常喝;⑤除非你长期、过量饮用无糖饮料,才会产生问题,你可以少喝、不常喝。(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狗真的有计算能力吗? ① ,但动物学家并不这么认为。他们进行了一项特别的实验,测试对象是一条以擅长“计算”而著称的达克斯猎犬,这是条“身经百战”的猎犬24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在此前的测试中每次拿到算式卡片后,它总是会仔细观察主人,然后顺利从几个答案卡片中挑选出正确的。但这次实验的方法很“奸诈”:不是向“算数”的狗传达错误答案,而是让狗的主人得出错误的答案。动物学家做了一套卡片,在卡片的正面写着一道简单的算式。可有一点是主人不知道的,那就是卡片用几层透明纸制成,最后一层上印了另外一个算式,从背面是能看见的,卡片的背面对着主人,卡片的正面对着狗。毫无疑心的主人看到 ② ,以为就是狗要“计算”的算式,就不自觉地把这个算式的答案传递给了狗,殊不知这个答案和卡片正面的问题完全对不上,于是狗接二连三地答错。因此,动物学家的结论是:狗, ③ ,但它们敏锐的观察能力让人惊叹。21.下列各句中的引号,与上文划横线句中“身经百战”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3分)A.《窦娥冤》属于元杂剧中的“本色派”作品,说白凝练而又生动流畅,唱词优美而又节奏鲜明。B.《雷雨》通过展现周家这个“最圆满、最有秩序的家庭”所暗藏的污浊和腐朽,暴露了封建大家庭的罪恶。C.哈姆莱特登台念“生存还是毁灭”这段台词时,奥菲利娅一直待在舞台上装作正在读书。D.然而,就那么几秒钟,当我把它放回池水之后,这位鲤鱼“科学家”便突然冒了出来。【答案】D【解析】原文中的“身经百战”表示特殊含义。A.“本色派”表示特定称谓;B.“最圆满、最有秩序的家庭”表示否定或讽刺;C.“生存还是毁灭”表示引用;D.“科学家”表示特殊含义。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6分)【答案】①很多人认为有②卡片背面透出的算式③并不具有计算能力【解析】①很多人认为有(紧扣后面句首的一个“但”,表转折关系;句子前面是问句,所填内容为问句答案;狗有没有计算能力能力,与后面科学家对应的是众人的观点,且是反观点;众人到底认为有没有,得从科学家认为有没有来反向断定;从全文来看,科学家认为没有,那么众人认为有。)②卡片背面透出的算式(前面讲到“卡片的正面对着狗”,那么这里主人看到的当然是卡片背面。要想所填内容更贴切,背后能看到什么呢?前文讲到“在卡片的正面写着一道简单的算式。可有一点是主人不知道的,那就是卡片用几层透明纸制成,最后一层上印了另外一个算式”,推知,背后看到的是“透出的算式”,且这个算式与狗正面看到的是不一样的。)③并不具有计算能力(与第一段呼应,回答问题,总结全文,得出结论。紧扣后面句首的一个“但”,表转折关系。)24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2022年11月28日上午,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飞行乘组阵容官宣,邓清明,终于出现在名单中。为了这张“太空门票”,邓清明准备了25年,做了4次“备份航天员”,与神九、神十、神十一、神十二擦肩而过。在与中外媒体记者见面时,他说:“一次次与任务擦肩而过,有过失落,也有过泪水,但我从来没有彷徨过,更没有放弃过。对我来说我可以用一生去默默准备,但绝不允许当任务来临的时候我却没有准备好。为梦想而坚持,为事业而奋斗,当确定我为神舟十五号飞行乘组时,我的内心十分的平静,想得更多的是珍惜机会,扎实训练,不辱使命,做一个让组织放心,让乘组放心的人。”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审题指导】1.分析材料材料共三句话,第1句交代梦想实现的结果。第2句补写邓清明曾遭遇的失落,漫长的25年准备,4次“备份”,体现追梦过程中的困难。第3句是邓清明自己的感悟。要注意一二句话,这是背景。邓清明的感悟有三层意思:第1句谈其在逆境中的坚持;第2句谈其在为梦想坚持,为事业奋斗过程中的态度与做法,即“默默准备”;第3句谈其梦想实现后的态度与做法,即宠辱不惊,珍惜机会,扎实训练。2.分析写作要求“结合材料”:写作内容得与材料密切相关,不能脱离材料含意范围泛化关键词意;考生作文不必要包含材料全部关键词。“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这要求在对材料准确理解的基础上,写出自己的个性,大胆说出“我认为”,悟出属于自己的见解和看法。选好角度——读懂题意,确定写作切入点确定立意——能用一句话明确表达自己的观点明确文体——表达方式能够体现文体特征自拟标题——要有标题,还要切题、有文采24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能拿自己做过的作文和看过的文章生搬硬套不得泄露个人信息——出于保密与公平考虑不少于800字——控制在800—850字之间参考立意:①机会留给有准备的人;(关联“机会”“准备”)②坚持梦想,为追求梦想而努力;(关联“梦想”“努力”)③宠辱不惊,扎实做事;(关联“宠辱不惊”“扎实奋斗”)④但问耕耘,不问收获。(关联“态度”“奋斗”与“梦想”)【考场作文】机会终会垂青有准备的人二十五载的坚持,与任务擦肩而过后不辍的奋斗,带给邓清明入选神舟十五号飞行乘组的机会。正是他数年持续的准备,机会才悄然给他生命中的惊喜。正如谚语所说:“天上不会掉馅饼。”一份耕耘,才应获得一份收获,想要获得命运的眷顾,你需要满怀希望地准备,耐心等待机会的出现。越王勾践卧薪尝胆数十载,锤炼意志,磨砺心灵,在漫长的准备后换来越国的崛起;司马迁忍辱负重,背负生命之重完成巨著《史记》,在漫长的准备后换来“通邑大都”,终流芳千古;受人诬陷而被捕入狱,基督山伯爵准备着他的复仇,在漫长的准备后换来真正的罪人被绳之以法……机会为何降临?只因他们充分准备,只因他们负重前行,只因他们耐心善待,只因他们满怀希望。多一点耐心,多一时等待,多一些准备,机会便悄然来到你身旁。准备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痛苦与挫败在所难免,遭遇命运的玩笑,你是选择放弃,还是坚持?若选择放弃,便“朽木不折”,即使具备蟹一般“六跪而二螯”优质的条件,也不免落得“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的尴尬下场;若选择坚持,便“金石可镂”,即使如同蚯蚓一般“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经过不懈的努力,心思专一,也终能“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在准备途中半途而废,便“骐骥一跃,不能十步”,而坚持下来,便可“驽马十驾”。放弃与坚持就在一念之间,但只要认定了目标,就不应轻言放弃,享受挫折带来的无穷无尽的宝藏,汲取其中的养分,为准备充能。当机会来临时,因准备过程艰难不易,我们应对机会倍加珍惜。多年准备后,邓清明获得入选的宝贵机会,他深知机会的不易,所以他扎实训练,不辱使命,为乘组贡献自己的力量,这是对机会最好的珍惜与尊敬,也是对准备画下的最完美的句号。24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人生没有剧本,你永远不知机会何时降临,为此,耐心的等待、不懈的努力、加倍的珍惜是迎接和对待机会的良策,最后,请记住,机会终将垂青有准备的人。点评:文章紧扣“机会与准备”这两个关键词立意,开头简洁地引述材料,提出观点,然后从耐心的等待、不懈的努力、加倍的珍惜等三方面展开论述,最后进行总结,点题。内容切合题意,观点准确,论证充分,条分缕析,运用组例和课本材料作为论据,贴合论点又具有说服力,值得借鉴。24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24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提示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其他相关资源
黄金卷1-【赢在高考·黄金8卷】备战2023年高考语文模拟卷(广东专用)(解析版)
黄金卷1-【赢在高考·黄金8卷】备战2023年高考语文模拟卷(广东专用)(原卷版)
黄金卷2-【赢在高考·黄金8卷】备战2023年高考语文模拟卷(广东专用)(解析版)
黄金卷2-【赢在高考·黄金8卷】备战2023年高考语文模拟卷(广东专用)(原卷版)
黄金卷3-【赢在高考·黄金8卷】备战2023年高考语文模拟卷(广东专用) ( 解析版)
黄金卷3-【赢在高考·黄金8卷】备战2023年高考语文模拟卷(广东专用)(原卷版)
黄金卷4 -【赢在高考·黄金8卷】备战2023年高考语文模拟卷(广东专用) (解析版)
黄金卷4 -【赢在高考·黄金8卷】备战2023年高考语文模拟卷(广东专用) (原卷版)
黄金卷8 -【赢在高考·黄金8卷】备战2023年高考语文模拟卷(广东专用)(解析版)
黄金卷8 -【赢在高考·黄金8卷】备战2023年高考语文模拟卷(广东专用)(原卷版)
文档下载
收藏
所属:
高考 - 模拟考试
发布时间:2023-07-31 13:00:01
页数:24
价格:¥3
大小:188.85 KB
文章作者:王贵娥
分享到:
|
报错
推荐好文
MORE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3页
doc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6页
doc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时间:2021-08-18
39页
doc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5页
docx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推荐特供
MORE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3页
doc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6页
doc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时间:2021-08-18
39页
doc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5页
docx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