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金卷2-【赢在高考·黄金8卷】备战2023年高考语文模拟卷(广东专用)(解析版)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黄金卷2(解析版)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抛弃了或者背叛了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不仅不可能发展起来,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幕幕历史悲剧。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没有文化自信,不可能写出有骨气、有个性、有神采的作品。古往今来,世界各民族无一例外受到其在各个历史发展阶段上产生的文艺精品和文艺巨匠的深刻影响。中华民族精神,既体现在中国人民的奋斗历程和奋斗业绩中,体现在中国人民的精神生活和精神世界中,也反映在几千年来中华民族产生的一切优秀作品中,反映在我国一切文学家、艺术家的杰出创造活动中。在每一个历史时期,中华民族都留下了无数不朽作品。从诗经、楚辞、汉赋,到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共同铸就了灿烂的中国文艺历史星河。中华民族文艺创造力是如此强大、创造的成就是如此辉煌,中华民族素有文化自信的气度,我们应该为此感到无比自豪,也应该为此感到无比自信。(摘自习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材料二:如果说中国当代文学前30年的传统性主要体现为对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人民性文化以及中国传统文学中的大众性、通俗性或民间性文学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与此同时忽视了对苏联以外的西方文化和文学传统的接受与转化;那么到了新时期文学30年中,随着改革开放和全球化时代的来临,中国作家在格外注重借鉴和转化近现代西方文化与文学传统资源的同时,也开始逐步继承和转化中国古代以儒道释为主的文化传统和有别于民间文学的文学传统。虽然在新时期文学30年中出现过很多带有现代主义或后现代主义倾向的文学潮流,许多中国作家也曾以“中国的卡夫卡”“中国的福克纳”“中国的马尔克斯”“中国的博尔赫斯”“中国的普鲁斯特”等相标榜,但随着阅历的增长和时代的变迁,众多以西化相标榜的中国作家后来绝大多数都已改弦易辙,在不同程度上向中华传统文化和中国文学传统回归。21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这当然不是简单的文化和文学返祖,而是在借鉴西方近现代文化与文学资源后自觉或不自觉地产生了一种对自身母语文学和文化传统的再认同,也就是都逐渐经历一个创作文化心理上的否定之否定的过程。比如,“先锋文学”的转向过程,其实质就是中国“先锋文学”从西洋化或欧化转向中国化或本土化的过程,这在余华、苏童、格非、毕飞宇等人的创作转型中有着鲜明的印证。以韩少功、阿城、王安忆、莫言、贾平凹等为代表的“寻根文学”作家,在各自的文学创作历程中长期具有文化寻根思维和意识,他们从文化寻根层面走向了文体寻根层面,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寻根深入到了中国古典文体的寻根。只不过新时期文学30年偏重于从中国古代文人文学传统中寻找可供现代转化的文学资源,中国文学的抒情传统、史传传统得到了更多的青睐。贾平凹、王安忆、迟子建等作家纷纷写出了向《红楼梦》致敬的文学作品,或者向古典文言小说传统致敬的作品,莫言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毫不讳言自己的创作深受《聊斋志异》的影响,韩少功的《马桥词典》也让《世说新语》的文学传统发生新变。从传统文化转化角度看,陈忠实在《白鹿原》中致力于寻找传统儒家文化人格在乱世中所展现的民族精神力量,这在朱先生和白嘉轩的形象塑造中表现得很分明。陈忠实认为,“尽管我们这个民族在20世纪初国衰民穷,已经腐败到了不堪一击的程度,但是存在于我们民族精神世界里的东西并没有消亡,它不是一堆豆腐渣,它的精神一直传接了下来。”实际上有些不以“寻根文学”著称的长篇小说同样闪耀着追寻民族文化精神的爝光。如李準的《黄河东流去》、路遥的《平凡的世界》都是如此,徐秋斋和李麦、孙少安和孙少平,这些现实主义文学人物典型形象中都隐含了作者寄托的中华民族刚健不息的精神和意志。李準和陈忠实的创作几乎一脉相承,他说:“《黄河东流去》就是为了展示民族精神、展示对民族前途的信心而创作的。我要借此证明中华民族是个伟大的民族,任何性质和任何强度的劫难都不能使它一蹶不振,它永远可以凭借自己内在的活力战胜一切困难而生存下去,强盛下去!”可见民族精神的追寻是“泛寻根文学”的艺术灵魂。(摘编自李遇春《新时代文学的理论特质与创作管窥》)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只有坚守本民族的历史文化,坚定对本民族文化的自信,才能使民族具有精神独立性,才能使国家兴盛进步。21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B.我国历史上每一个时期都有不朽的文艺巨匠,他们创作的文艺精品,反映了中国人民的创造成就和中华民族的精神。C.中国当代文学在其发展的前30年是受苏联以外的文化和文学传统的影响,而在新时期30年中,逐渐向传统文化回归。D.对自身母语文学和文化传统的再认同,是作家创作文化心理上的否定之否定的过程,意味着他们曾与这些传统有过疏离。【答案】C【解析】C选项故意漏掉“忽视”两字,实际上中国当代文学前30年是受苏联文化和文学传统影响。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材料一与材料二都谈到了文化、文艺对民族发展的影响,不过二者论述的重心并不相同。B.新时期,中国作家都已抛弃卡夫卡、福克纳等偶像,开始了在文学上的寻根。C.中国文学的抒情传统、史传传统得到了重视,催生了许多向经典致敬的作品。D.从《白鹿原》《黄河东流去》中可以看到,中华民族刚健不息的精神力量是长存的。【答案】B【解析】B项,原文在材料二的第二段中说到“许多中国作家也曾以“中国的卡夫卡”“中国的福克纳”“中国的马尔克斯”“中国的博尔赫斯”“中国的普鲁斯特”等相标榜,但随着阅历的增长和时代的变迁,众多以西化相标榜的中国作家后来绝大多数都已改弦易辙,在不同程度上向中华传统文化和中国文学传统回归。”可见,并不是所有当代作家都已抛弃西方作家开始文化寻根。故选B。A项,材料一侧重于谈本民族的历史文化、文艺对民族发展的影响,而材料二则谈及外来文化、寻根文化等对民族发展的影响。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3分)A.美国拍摄的《花木兰》等影片取材于中国的文化资源。B.唐代书法家李邕主张:“似我者俗,学我者死。”C.宋代诗人黄庭坚说:“随人作计终后人,自成一家始逼真。”D.唐代文学家张说认为:“源浚者流长,根深者叶茂。”【答案】D【解析】21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A项是谈借鉴我国的优秀文化元素,不是谈本民族的文化自信。B、C两项是谈要创新,不是谈传承文化和文化自信。D项是谈有足够的文化根基才能更好地发展,与材料一要重视本民族历史文化的思想一致,可以作为材料一的论据。4.部编版高中语文教材选入我国古代诗文67篇(首),占全部课文数量的49.3%。请结合材料一谈谈你对这一做法的理解。(4分)【答案】①选入的古诗文体现了中华民族精神(1分),展现了中华民族强大的文艺创造力。(1分)(结合材料一概括入选古诗文的特点)②将大量的古诗文选入教材,更有助于学生增强文化自信,凝聚民族力量(1分,答到增强文化自信即可);让学生更多地接受古代文学作品的积极影响。(1分,从学生个人受影响的角度回答,类似答案均可给分;或进一步回答“增强文化自信能更好地建设国家、民族”可给1分)【解析】本题要求根据材料精神分析现实文化现象,是最近常考题型,需要学生把握文段内涵并予以灵活运用。题干中所提67篇(首)古诗文就是材料一中所提及的中华民族历史文化中的巨匠精品,就是历朝不朽作品,其蕴含的中华民族精神,必将泽被万世。5.新时期,中国作家如何能写出对本民族产生深刻影响的优秀作品?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答案】①要有文化自信,创作心理上认同母语文学和文化传统,作品反映中华民族精神及力量;(1分,答到认同民族文化、具有文化自信或了解、认同中华民族精神都可给分)②在文学创作中,具有文化寻根、文体寻根的思维和意识(1分,或回答“在文学创作中,从传统文化中找寻创作素材或主题”即可);③注重创新性转化,从传统文化中寻找可供现代转化的文学资源。(只需回答“创新性转化”即可)④作家具有丰富的阅历和与时俱进的意识。(1点1分,共4分)21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解析】本题貌似要求结合材料探究中国作家的具体举措,实质上我们完全可以通过归纳、概括材料要点来作答。题干中特别点出“对本民族”字眼,就是要求学生能结合文化传统的“继承与转化”细致归纳、概括。(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超新星纪元刘慈欣1999年末的一天,位于御夫座的一颗超新星突然爆发。在漫长的岁月里,这颗巨大的恒星被星际尘埃所遮挡,没有被人类发现。这次超新星爆发,给人类带来了一场近乎毁灭性的灾难。由于距离超新星太近,强烈的辐射使人类普遍患上了辐射病,13岁以上的人将在一年内逐渐死去,而12岁以下的孩子却因有基因的自主修复功能而幸免于难。于是,整个世界的大人们想尽千方百计培育孩子,希望他们担负起领导国家的使命。一年后,世界上只剩下了孩子。当大人们全部离开后,公元钟启动了。公元钟由61420个像素组成,每个像素代表一个终聚地,通过卫星信号,全世界所有终聚地的状态都显示在公元钟上。当某个像素由绿色变成黑色时,表示这个终聚地中所有的人都已死亡。公元钟的绿光一天一天地消失,孩子们像着了魔一样,时刻盯着钟面的变化。第四天早晨,当孩子们走进公元钟大厅时,有一种走进坟墓的恐惧。这时天还没大亮,大厅中一片黑暗哟,前三天的绿光已完全消失了。他们走进这黑暗,看到在公元钟上只剩下一片绿色的光点,像冬夜中稀疏的寒星,直到把灯全打开,他们的呼吸才顺畅了。这一天,孩子们一步也没有离开公元钟,他们一次次数着钟上的绿点,随着绿点一个个减少,悲哀和恐惧在一点点攫住他们的心。“他们就这么丢下我们走了。”一个孩子说家。“是啊,他们怎么能这样?”另一个孩子说。晓梦说:“妈妈去世的时候我就在她身边,当时我也是这么想:她怎么能就这么丢下我走了呢?我甚至恨她,可到了后来,我总觉得她好像还在什么地方活着……”有孩子喊:“看,又灭了一个!”华华指着公元钟上的一个绿点说:“我打赌,下次是这个灭。”“赌什么?”“我要是猜不对,今天晚上就不睡觉了!”21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今天晚上可能谁也睡不成觉了。”眼镜说。“为什么?”“照这个速度,公元世纪肯定要在今天夜里终结。”绿星星以越来越快的速度一个接一个地消失,看着已是一片黑暗的公元钟,孩子们仿佛悬在一个无底深渊之上。接近午夜零点时,公元钟上只剩下最后一颗绿星星了,这黑暗荒漠中的惟一一点星光,在公元钟的左上方孤独地亮着。大厅中一片死寂,这群孩子们如石雕般一动不动地盯着它,等待着公元纪元的最后终结。但一小时过去了,两小时过去了,那最后一颗绿星星一直顽强地亮着。孩子们开始互相交换眼色,后来又窃窃私语起来。太阳从东方升起,越过这个宁静的城市上空,又在西边落下。在整个白天里,公元钟上的那惟一的一颗绿星星一直亮着。到中午的时候,信息大厦中出现了一个传言,说治愈超新星辐射的特效药早就研制出来了,但生产的速度缓慢,只能满足少数人的需要,为了避免社会混乱没有公布这个消息。世界各国秘密地把最有才能的人集中起来,用这种药治好了他们的病,现在亮着的那个绿点就是他们的聚集地。仔细想想,这种事也并非完全没有可能,他们又调出了联合国秘书长发布的世界交换宣言重看一遍,注意到其中有这样一段话:“……只有当公元钟完全变成黑色时,孩子才在宪法和法律意义上真正接过世界政权,在这之前,成人仍拥有对世界的领导权……”这是一段很奇怪的话,当大人们前往终聚地时就可以交出政权了,为什么非要等到公元钟完全熄灭呢?只有一种可能:某些终聚地中的某些人仍有活下来的希望!到了下午,孩子们已经对这个想法信以为真了,他们惊喜地看着那颗绿星星,仿佛在险恶的夜海上见到了远方的灯塔。他们开始查询那个终聚地的位置,并设法与它取得联系,但这些努力都落空了,所有的终聚地都没有留下任何线索,它们仿佛处于另一个世界。孩子们于是只有等待,不知不觉天又黑了。夜深了,在大厅里的公元钟前,在那颗不灭的绿星星的抚慰下,一天一夜没睡的孩子们相继在椅子和沙发上睡着了,梦中他们都回到了爸爸妈妈的怀抱。外面下起了雨,雨点打在已调成透明的落地窗上,发出轻轻的声音。下面的城市全笼罩在雨中的夜色里,不多的灯光变得朦朦胧胧,雨水在透明墙壁的外侧汇成一道道小溪流下去……时间也在流动着,像透明的雾气无声无息地穿越宇宙。21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后来,雨大了起来。后来,好像又刮起了风。再后来,天空中出现了闪电,并响起雷声,这雷声把孩子们惊醒了,大厅中响起了一声惊叫。那颗绿星星消失了,公元世纪的最后一片橡树叶已经落下,公元钟上一片漆黑。现在地球上已没有一个大人了。这时,雨停了,大风很快扫光了半个夜空的残云,巨大的玫瑰星云出现了。玫瑰星云在苍穹中发出庄严而神秘的蓝光,这光芒照到大地上后就变成月光那样的银色,照亮了雨后大地上的每一个细节,使下面城市的灯光暗淡了许多。孩子们站在这座A形建筑高高的顶端,凝视着宇宙中发着蓝光的大星云,这是古老恒星庄严的坟墓和孕育着新恒星的壮丽的胚胎,这群小身躯被镀上了一层梦幻般的银色光辉。超新星纪元开始了。(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孩子们看到在公元钟上只剩下一片绿色的光点,像冬夜中稀疏的寒星。这个比喻形象地写出了他们恐惧和孤寂的心理。B.晓梦在她妈妈去世时表现出一种被抛弃的恨,但后来又觉得她妈妈活在某个地方,这表明她对妈妈离世的理解和释然。C.华华指着公元钟上的一个绿点打赌的情节,既能凸显出孩子们天真率直的天性,又能刻画出他们积极乐观的品性。D.本文以时间推移为线索,既串联了故事始末,伎情节更紧凑,又渲染了紧张的气氛,使文章更扣人心弦,吸引读者。【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鉴赏文章艺术特色的能力。C项“又能刻画出他们积极乐观的品性”错误。原文眼镜说“照这个速度,公元世纪肯定要在今天夜里终结”“绿星星以越来越快的速度一个接一个地消失,看着已是一片黑暗的公元钟,孩子们仿佛悬在一个无底深渊之上”“这黑暗荒漠中的惟一一点星光,在公元钟的左上方孤独地亮着。大厅中一片死寂,这群孩子们如石雕般一动不动地盯着它,等待着公元纪元的最后终结”,可知孩子们对消失的绿星星充满了恐惧和无助。故选C。7.关于文中孩子们听到传言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孩子们猜想大人们有治病的特效药,表明他们对公元世纪的不灭仍抱有一丝幻想。21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B.孩子们调出了联合国秘书长发布的宣言重看一遍,是为了进一步证实他们的猜想。C.孩子们惊喜地看着那颗绿星星,查询那个终聚地的位置,显示他们已相信了传言。D.孩子们相继地睡了,梦中回到了爸爸妈妈的怀抱,因为他们相信可以找到终聚地。【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项“他们相信可以找到终聚地”不当。原文“他们开始查询那个终聚地的位置,并设法与它取得联系,但这些努力都落空了,所有的终聚地都没有留下任何线索,它们仿佛处于另一个世界”“在那颗不灭的绿星星的抚慰下,一天一夜没睡的孩子们相继在椅子和沙发上睡着了,梦中他们都回到了爸爸妈妈的怀抱”,可知与最后一个终聚地取得联系的可能性比较小,原文也只是说“梦中他们都回到了爸爸妈妈的怀抱”。故选D。8.文章着力写“公元钟”的变化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答案】①预示着公元世纪逐渐消失和超新星纪元的即将到来。公元钟上的绿色像素是公元世纪存在情况的整体显示,逐点变黑,意味着公元世纪逐渐消失,也意味着超新星纪元逐渐到来。②推动故事情节发展。本文的故事随公元钟绿光的变化依次展开。③逐步强化紧张和恐怖的气氛。随着公元钟绿点一个个减少,悲哀和恐惧在一点点攫住孩子们的心,紧张和恐怖的气氛越来越浓厚。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情节作用的能力。“当某个像素由绿色变成黑色时,表示这个终聚地中所有的人都已死亡”“……只有当公元钟完全变成黑色时,孩子才在宪法和法律意义上真正接过世界政权,在这之前,成人仍拥有对世界的领导权……”“那颗绿星星消失了,……现在地球上已没有一个大人了”“超新星纪元开始了”,可知“公元钟”的变化预示着公元世纪存在与否的整体情况,逐点变黑,意味着公元世纪逐渐消失,也意味着超新星纪元逐渐到来。“全世界所有终聚地的状态都显示在公元钟上”“公元钟的绿光一天一天地消失”“看到在公元钟上只剩下一片绿色的光点,像冬夜中稀疏的寒星,直到把灯全打开,他们的呼吸才顺畅了”“华华指着公元钟上的一个绿点说……”“公元钟上的那惟一的一颗绿星星一直亮着”“那颗绿星星消失了,公元世纪的最后一片橡树叶已经落下,公元钟上一片漆黑”,可知“公元钟”的变化推动故事情节发展。21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本文的故事随公元钟绿光的变化依次展开。“公元钟的绿光一天一天地消失,孩子们像着了魔一样,时刻盯着钟面的变化”“随着绿点一个个减少,悲哀和恐惧在一点点攫住他们的心”“看,又灭了一个!”“一片黑暗的公元钟,孩子们仿佛悬在一个无底深渊之上”“那最后一颗绿星星一直顽强地亮着。孩子们开始互相交换眼色,后来又窃窃私语起来”“在大厅里的公元钟前,在那颗不灭的绿星星的抚慰下,一天一夜没睡的孩子们相继在椅子和沙发上睡着了”“这雷声把孩子们惊醒了,大厅中响起了一声惊叫。那颗绿星星消失了”,可知“公元钟”的变化逐步强化紧张和恐怖的气氛。随着公元钟绿点一个个减少,悲哀和恐惧在一点点攫住孩子们的心,紧张和恐怖的气氛越来越浓厚。9.有人评价刘慈欣的科幻小说“有恢宏的科学意境、乐观的科学态度和空灵的想象力”。请结合本文对上述特点加以分析。(6分)【答案】①恢宏的科学意境:公元世纪的巨大变迁,意境恢弘,同时又赋予合理的科学解释。②乐观的科学态度:公元世纪消失前,孩子们虽然经历了巨大的恐惧,但最终能勇敢地站起来迎接超新星纪元的到来。③空灵的想象力:“纪元的快速变换”想象神奇,显得不可捉摸,“梦幻般的银色光辉”空灵玄妙。【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多角度探究文章意蕴的能力。依据题目要求可从“科学意境”“科学态度”“想象力”三方面结合原文分析。首先是恢宏的科学意境:“1999年末的一天,位于御夫座的一颗超新星突然爆发。……13岁以上的人将在一年内逐渐死去,而12岁以下的孩子却因有基因的自主修复功能而幸免于难”“当大人们全部离开后,公元钟启动了。公元钟由61420个像素组成,每个像素代表一个终聚地,通过卫星信号,全世界所有终聚地的状态都显示在公元钟上。当某个像素由绿色变成黑色时,表示这个终聚地中所有的人都已死亡”等关于世纪巨大转变的描述,意境恢弘,同时又赋予合理的科学解释。再是乐观的科学态度:“孩子们像着了魔一样”“走进坟墓的恐惧”“像冬夜中稀疏的寒星”“悲哀和恐惧在一点点攫住他们的心”“孩子们仿佛悬在一个无底深渊之上”“孩子们站在这座A形建筑高高的顶端,凝视着宇宙中发着蓝光的大星云,这是古老恒星庄严的坟墓和孕育着新恒星的壮丽的胚胎,这群小身躯被镀上了一层梦幻般的银色光辉”“超新星纪元开始了”,公元世纪消失前,孩子们虽然经历了巨大的恐惧,但最终能勇敢地站起来迎接超新星纪元的到来,“梦幻般的银色光辉”传达了乐观的科学态度。21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最后是空灵的想象力:“第四天早晨……”“接近午夜零点时……”“太阳从东方升起……”“到中午的时候……”“到了下午……”“夜深了……”,小说在短时间描绘了“纪元的快速变换”,飞驰的想象,神奇、不可捉摸,“玫瑰星云在苍穹中发出庄严而神秘的蓝光”“梦幻般的银色光辉”关于宇宙的想象空灵玄妙。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材料一:秦攻宜阳,周君谓赵累曰:“子以为何如?”对曰:“宜阳必拔也。”君曰:“宜阳城方八里,材士十万,粟支数年,公仲①之军二十万,景翠以楚之众,临山而救之,秦必无功。”对曰:“甘茂,羁旅也,攻宜阳而有功,则周公旦也;无功,则削迹于秦。秦王不听群臣父兄之义而攻宜阳。宜阳不拔,秦王耻之。臣故曰拔。”君曰:“子为寡人谋,且奈何?”对曰:“君谓景翠曰:‘公爵为执圭,官为柱国,战而胜,则无加焉矣;不胜,则死,不如背秦援宜阳。公进兵,秦恐公之乘其弊也,必以宝事公;公仲慕公之为己乘秦也,亦必尽其宝。’”秦拔宜阳,景翠果进兵。秦惧,遽效煮枣,韩氏果亦效重宝。景翠得城于秦,受宝于韩,而德东周。(节选自《战国策·东周策一》)材料二:秦伐宜阳。楚王谓陈轸曰:“寡人闻韩侈巧士也,习诸侯事,殆能自免也。为其必免,吾欲先据之以加德焉。”陈轸对曰:“舍之,王勿据也。以韩侈之知,于此困矣。今山泽之兽无黠于麋麋知猎者张罔前而驱己也因还走而冒人至数猎者知其诈伪举罔而进之麋因得矣今诸侯明知此多诈,伪举罔而进者必众矣。舍之,王勿据也。韩侈之知,于此困矣。”楚王听之,宜阳果拔,陈轸先知之也。(节选自《战国策·楚策三》)材料三:甘茂攻宜阳,三鼓之而卒不上。秦之右将有尉对曰:“公不论兵,必大困。”甘茂曰:“我羁旅而得相秦者,我以宜阳饵王。今攻宜阳而不拔,公孙衍挫我于内,而公仲以韩穷我于外,是无伐之日已!请明日鼓之,而不可下,因以宜阳之郭为墓。”于是出私金以益公赏。明日鼓之,宜阳拔。(节选自《战国策·秦策二》)21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注】①公仲:韩国相国,又称公仲侈、韩公仲。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今山泽之兽/无黠于麋/麋知猎者张罔前/而驱己也/因还走而冒人/至数/猎者知其诈伪/举罔而进之/麋因得矣/B.今山泽之兽/无黠于麋/麋知猎者张罔/前而驱己也/因还走而冒人/至数/猎者知其诈/伪举罔而进之/麋因得矣/C.今山泽之兽/无黠于麋/麋知猎者张罔前/而驱己也/因还走而冒人/至数猎者知其诈伪/举罔而进之/麋因得矣/D.今山泽之兽/无黠于麋/麋知猎者张罔/前而驱己也/因还走而冒人/至数/猎者知其诈伪/举罔而进之/麋因得矣/【答案】B【解析】“张罔”是一个完整的动宾短语,和主语“猎者”构成从句做大句子的宾语;“伪举罔”的主语是“猎者”,并且“至数猎者知其诈伪”句子也不通顺;注意观察上下句类似的句式。如断句题下句“伪举罔而进者必众矣”。故选B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周公旦,即姬旦,周文王之子,“三王”之一,留下“周公吐哺”的佳话。B.圭,古代贵族在举行朝聘、祭祀等典礼时拿的玉器,依其大小,以别尊卑。C.三鼓,文中“三鼓之”与《曹刿论战》中“齐人三鼓”都是“击三次鼓”之意。D.郭,古代在城的外围加筑的一道城墙,即外城。后来城郭多指城邑和城市。【答案】A【解析】A项:周公不是三王之一。三王是指夏禹、商汤、周武王。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秦国攻打韩国的宜阳,东周国君认为宜阳内有英勇的士兵、充足的粮草,外有依山扎寨相机援救的楚军,秦国一定会无功而返。B.秦韩宜阳之战,楚王意欲先为韩据守宜阳以施恩于韩,陈轸却劝说楚王放弃这一打算,事实证明了陈轸的先知。C.赵累劝说楚国大将景翠从自身利益出发,选择恰当时机出兵宜阳,既令秦国害怕,又得韩国感激,最终从两国获利。21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D.甘茂作为宜阳之役的秦军主帅,面对困境,相信重赏之下必有勇夫,拿出自己的钱财加在公家的赏金里。【答案】C【解析】不是赵累直接劝说景翠,而是给周君的建议。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寡人闻韩侈巧士也,习诸侯事,殆能自免也。(4分)【答案】我听说韩国国相仲侈是个聪明能干的人,熟悉诸侯间的事情,大概能够避免宜阳的危亡。【解析】巧士:聪明能干/心思灵敏的人。习:熟悉。殆:大概。(字词各1分,大意1分)(2)今攻宜阳而不拔,公孙衍挫我于内,而公仲以韩穷我于外。(4分)【答案】现在攻打宜阳如果不能攻下它,在内有公孙衍阻挠(毁败)我,在外有韩公仲用韩国的力量来使我窘迫。【解析】拔:攻下,夺取。挫:本义“折断”此处译为阻挠/使……受挫。穷:使……窘迫。(字词各1分,大意1分)14.请根据材料,简要概括秦国最终攻下宜阳的原因。(3分)【答案】①秦国君臣同心,求胜意志强。①韩国相国韩仲侈的狡诈多智被诸侯识破。③其他诸侯各国如楚国、东周持观望态度。(每点1分,共3分)【解析】第一点答案:秦国君臣同心,求胜意志强。可以从材料一的“宜阳不拔,秦王耻之。”“子为寡人谋,且奈何?”可概括得出。第二点答案:韩国相国韩仲侈的狡诈多智被诸侯识破,可以从材料二“今诸侯明知此多诈,伪举罔而进者必众矣。舍之,王勿据也。韩侈之知,于此困矣。”得知。第三点答案:其他诸侯各国如楚国、东周持观望态度。可以从材料三“我羁旅而得相秦者,我以宜阳饵王。今攻宜阳而不拔,公孙衍挫我于内,而公仲以韩穷我于外,是无茂之日已!”和“于是出私金以益公赏”概括得出。【参考译文】21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材料一:秦国攻打韩国的宜阳城,周赧王对大臣赵累说:“你认为这次战事会怎样?”赵累回答说:“宜阳必定会被秦国攻破。”赧王说:“宜阳方圆八里,英勇善战的士兵十万,粮食足以支用好几年;(在宜阳附近)有韩相国公仲的军队二十万,还有景翠率领的楚国的军队,依山扎寨相机援救宜阳,秦国一定不会有收获。”赵累回答说:“秦将甘茂,是寄居在秦国的人,攻打宜阳如果能建立功勋,那么他就成了秦国的周公旦;如果攻不下宜阳,那么他就不能在秦国站住脚。秦王(秦武王)不听群臣父兄们的建议去攻打宜阳,如果攻不下宜阳,秦王会感到耻辱。所以我说能够攻下宜阳。”周赧王说:“那么你替我谋划一下,该怎么办呢?”赵累回答说:“请您对景翠说:你的爵位已经达到执圭,你的官职已经是上柱国,即使打了胜仗,官爵也不可能再升了;但如果不取胜,就必定是死罪。不如避开秦兵援助宜阳。(等秦国攻下宜阳),你再出兵,秦国担心你趁他疲惫时进攻他,就一定会拿出宝物贿赂你,公仲认为(慕:思,估计)你是为了他韩国去攻打秦国,也一定会拿出所有宝物送给你。”秦军攻陷宜阳以后,楚将景翠果真出兵了。秦国害怕,赶紧献出煮枣城。韩国果然也献出贵重的宝物。景翠从秦国得到了煮枣城,从韩国得到了宝物,因而感激东周。材料二:秦军攻打韩国的宜阳。楚怀王对陈轸说:“我听说韩国国相仲侈是个聪明能干的人,熟悉诸侯间的事情,大概能够避免宜阳的危亡。因为他一定能避免宜阳的危亡,所以我想先替他据守宜阳,以此使他们更加感激我们。”陈轸回答说:“放弃这种想法,大王不要据守宜阳。凭韩相公仲侈的智慧,在宜阳陷入了困境。如今山泽中的野兽,没有比麋鹿更狡猾的。麋鹿知道猎人张开大网,要前来把它赶到网里去,于是它调过头跑来顶人,这样经过许多次。猎人了解了它的狡诈习性,举着网伪装前进,麋鹿因此被捕获了。如今诸侯明知道这里有许多狡诈的伎俩,举着网伪装前进的人一定很多。放弃这种打算,大王不要据守宜阳。韩侈的聪明才智,在这里陷入困境了。”楚怀王听了他的话,宜阳果然被秦军占领。陈轸预先已经料到这个结果了。材料三:21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甘茂攻打宜阳,擂罢了三通鼓,而士兵仍然不肯冲锋上阵。秦国的右将军尉对他说:“您不用兵法指挥士兵作战,一定会陷入严重的困境。”甘茂说:“我客居秦国而能当上丞相的原因,是我用攻下宜阳来引得秦王高兴。现在攻打宜阳如果不能攻下它,在内有公孙衍阻挠(毁败)我,在外有韩公仲用韩国的力量来使我窘迫,这就使我没有立功之日了!。请让我明天再击鼓进军,如果再攻不下,就把宜阳城郊作为我的葬身之地吧。”于是他拿出自己的钱财加在公家的赏金里。第二天击鼓进军,宜阳被攻克。(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5~16题。闰月访同年李夷伯子真于河上子真以诗谢次韵①宋·黄庭坚十年不见犹如此,未觉斯人叹滞留。白璧明珠多按剑,浊泾清渭要同流。日晴花色自深浅,风软鸟声相应酬。谈笑一樽非俗物,对公无地可言愁。【注】李夷伯:宇子真,与黄庭坚同年举进士。河上:此时作者在北京国子监任职,南临黄河,故曰河上。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句用词平易而含蕴丰富,写出了诗人与友人重逢的感受,也体现出二人友情的深厚。B.诗人在称赞友人品行的同时对其处境表示了担忧与同情,并告诫友人要适时曲意逢迎。C.二人河上相会,花朵争艳,鸟声此起彼伏,生机盎然,烘托出了友人聚会的欢快之情。D.全诗情、景、理交融,既写出了对友人的关切,也富含着深刻的生活哲理,引人思考。【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赏析诗歌内容及艺术手法的能力。B项“曲意逢迎”理解不准确,这里诗人一方面赞美友人的品格清高,另一方面又劝以随和同流,看来是要子真稍稍收敛锋芒,适应环境,免遭小人的暗算,等待“天生我材必有用”的时机,而非劝他去同流合污,沆瀣一气,故而不是“曲意逢迎”。16.诗人对友人的劝勉恳切而委婉,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答案】①诗人在赞美友人品格清高的同时劝告其收敛锋芒,体现了对友人的劝勉之情。(2分)②首联直言称赞友人不因一时失意而沉沦,言辞恳切。(2分)③颔联用典(或设喻),间接劝勉友人要适应环境。(1分)④颈联、尾联不直接劝勉,而是写相聚的欢乐,体现了诗人委婉劝勉艺术的高妙。(1分)【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诗人思想感情的能力。21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首联直言对老友的印象,“犹如此”三字,既是与友人阔别重逢的总体感受,也是对他不改昔日思想品格的真实写照。诗人未曾感到子真因没升官而长吁短叹,生动地刻画了子真的秉性耿介和不阿附权贵。直言称赞友人不因一时失意而沉沦,言辞恳切。颔联言子真“滞留”的原因,并委婉劝导友人。运用了两个典故,说子真的美行高材像白璧、明珠一样莹洁,容易引起一些人的嫉恨,难免使人按剑而视。诗人劝说子真:您看,浑浊的泾水和澄清的渭水不是合流了?合流后清浊界线依然分明,您不妨随和些。诗人一面赞美友人的品格清高,一面劝以随和同流,要子真稍稍收敛锋芒,适应环境,免遭小人的暗算,等待“天生我材必有用”的时机。颈联宕开笔锋,描写河上相会美景,以生机盎然的初春景色,烘托出友人聚会的欢快心情;尾联极写两人谈笑饮酒之乐。此处不再直接全面,更体现出诗人的委婉高妙。诗中委婉而恳切地对友人的沉沦表示同情和慰勉,对他的高雅情操表示敬佩,同时劝其采取清醒而随和的态度。(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李白善于描写想象的世界。他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描写云中仙人出场时穿着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和出行方式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令人惊叹不已。(2)《答司马谏议书》中,作者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为论证的立足点,同时强调了名实关系的重要性。(3)古典诗词中常用“捣衣”或“砧”来表现游子离妇思人怀乡的情绪,比如唐人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霓为衣兮风为马虎鼓瑟兮鸾回车(2)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3)示例一: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示例二: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李白《子夜吴歌》)示例三: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杜甫《秋兴八首·其一》)(每空1分,共6分)【解析】本题考察学生的理解性默写。易错字:霓、鸾。一空一分,错一字,一整句不给分。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21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龙山育秀林,大岭迎旭日,二泉映明月,行髻靓美妆”,这是陂头村自然风光,也特别点出了这里古木成林、延续一方文脉、人与树和谐共生的美好景象。生态好,人也生活得更好。所以,爱护生态环境的观念就融入了村民的血脉中。不少超过300年的古树,就在这里年复一年地生长着,枝繁叶茂,①。后龙山古树是陂头村繁盛生态环境的一部分,也如同一位长者,见证着陂头人修祠堂、勤劳作、享生活,并且②与困难作斗争的英雄历史。古树见证了历史,本身也成了历史的一部分。当年,村里有近7000棵果树被日寇砍伐,用于烧炭。在后龙山上,一棵被日本人破坏的老格木,树头的受损痕迹如今仍清晰可见,仿佛在诉说着当时的苦难。然而,就在伤痕旁,老格木顽强生长的枝条已超过十米,向天空伸展,生机盎然。在村民看来,老格木的坚韧品质正如其别名一样:铁木,③,受尽打压,依然能破土重生,激励陂头村民面对困境不畏艰难、奋起向上。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①②③【答案】①欣欣向荣 ②不屈不挠 ③铁骨铮铮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第一处,根据前文强调这里的许多古树年复一年地生长,且枝繁叶茂,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可以填“欣欣向荣”。欣欣向荣:指草木长的茂盛,生机勃勃的样子;后用于比喻事业蓬勃发展,兴旺昌盛的景象。第二处,根据后文强调与困难作斗争的精神,可以填“不屈不挠”。不屈不挠:形容在恶势力和困难面前意志十分坚强。第三处,强调一个“铁”字精神,意指老格木受尽打压,依旧不畏艰难、奋起向上的品质,可以填“铁骨铮铮”。铁骨铮铮:指人有骨气,刚正坚贞。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4分)【答案】这是陂头村自然风光的写照,也特别点出了这里古木成林、人与树和谐共生、延续一方文脉的美好景象。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句子的语病主要有两处错误:21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一是成分残缺,“这”指代前面的诗句,和宾语“自然风光”无法搭配,所以应该在“自然风光”的后面加上“写照”。二是语序不当,“延续一方文脉”“人与树和谐共生”应互换位置,应先阐述人与树的关系,“延续一方文脉”是更深远的影响,放最后。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4分)【答案】句中“仿佛在诉说着当时的苦难”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被破坏的老格木人的情感。形象生动地表现出它所受的苦难、见证的历史,更有利于下文凸显出老格木的坚韧品质。【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仿佛在诉说着当时的苦难”中的“诉说”是人的语言表达能力,赋予了古树,句子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表达效果:古树上依然有被砍伐的痕迹,写出了古树所受的苦难,是历史的见证者,更有利于下文凸显出老格木的坚韧品质,为下文作铺垫。(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我们每天都会接触大量信息,这能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周围世界,但有时也会给我们带来误导和烦恼。①___________________,特别是网络上发布的信息常常会有讹误。《吕氏春秋·察传》有言:“闻而不审,不若无闻矣。”因此,有辨识信息的自觉与能力,能够分辨各种媒介信息的真伪,就成为当代人必须具备的媒介素养。传播过程中信息失真的具体情况比较复杂:有时,信息本身真实,但在传播过程中产生了损耗和扭曲;有时,真实的信息被传播者夸大、隐瞒、剪裁和篡改,以达到某种目的;有时,信息本身就是假的,以讹传讹……你碰到过这几种情况吗?要辨识媒介信息,②____________________。例如,要了解公共政策、国内外大事,就应将电视、广播、党报党刊、政府官网,作为首选的信息来源。除了辨识信息真伪,③_________________。有些信息本身是真实的,但导向不正或格调不高,对此类信息,要有明确的认识,恰当应对。这就需要我们加强学习,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拥有健康向上的思想和情感,从根本上提高辨识媒介信息的能力。21.下列句子中的“你”和文中画横线处的“你”,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A.上次区里开会的时候,我非常荣幸认识了你校王老师。B.小朋友们玩着相互追逐的游戏,你追我赶,满头大汗。C.高中三年,他渊博的才学让同桌的你佩服得五体投地。21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D.当你大笑时,神经会产生相应的激素,引发一连串消除压力的反应。【答案】D【解析】文中画横线处的“你”与D项中的“你”用法相同,均属于泛指任何一个人。A、C两项都特指说话对象。B项“你”跟“我”配合,表示许多人一起参加,共同活动。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答案】①我们获取的信息并不都是真实的①就要选择能获取真实信息的信息源②我们还要学习分辨信息的良莠(好坏)(每空2分,共6分)【解析】“补写语句”是综合考点和能力的考查,这类题目一般要求“根据材料内容”补写句子,要求所补写的句子“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并且不能照抄材料,另有字数限制。补写的句子的内容来源于文本。具体地说,所补写的句子的内容、语言要从上下文的有关材料中去提炼和概括,离开文本是不可能补写正确的。所补写句子或引领下文,或总结上文,或与上下文衔接连贯。“补写句子”考查形式灵活多样。客观题相对简单,常见的是主观题。分四种情况设题,但也有交叉。四种情况是:总提句补写、总结句补写、过渡句补写、展开句补写。做补写句子(衔接连贯)题型,要特别注意字数限制,此题是“不超过15个字”。第①空前文提到信息会给我们带来误导和烦恼,后文又提到网络信息会有讹误,可知获取的信息不真实;第②空后文电视、广播、党报党刊、政府官网等例子可以总结出“信息源”,因而可得出“就要选择能获取真实信息的信息源”;第③空结合前文“除了”可知应写“还要”与后文“导向不正或格调不高”可知。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人们总是关注自己喜爱的人和事,久而久之,就会被同类信息所环绕、所影响。我们生活在一个多元化社会,是被纷繁的信息“同质化”,还是保持个性独立,或是坚持21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和而不同”?你的选择里藏着你未来的样子,你未来的样子是中国未来的样子。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作为新时代青年的感悟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审题指导】这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材料一共三句话,第一句话“人们总是关注自己喜爱的人和事,久而久之,就会被同类信息所环绕、所影响”介绍了时代的特征,提到了“同类信息”对人们的影响,引出话题;第二句话“我们生活在一个多元化社会,是被纷繁的信息‘同质化’,还是保持个性独立,或是坚持‘和而不同’”给出面对这一时代特征的三种态度,看上去考生可以选择任意一个,但是从材料表述的方式来看,被同质化很显然是被否定的,因此考生写作的时候,可以把这个作为反对的观点,即不要被纷繁的信息同质化,要保持个性独立,或者坚持“和而不同”;第三句“你的选择里藏着你未来的样子,你未来的样子是中国未来的样子”,指出选择的重要性,关乎你的未来,中国的未来。写作提示部分“启示意义”暗示考生要写作议论文;“作为新时代青年的感悟与思考”规定了写作的主体是当代青年。行文构思上,可以概述材料,列举不同人的观点,以此引出自己的态度,如“莫被同质化,个性助国兴”,可以运用“有人认为……有人认为……,而我认为……”的句式表述;接着分析同质化的弊端,然后从怎么做的角度围绕“保持个性独立”“要有睿智的头脑”等方面分析论证;最后联系当下,发出呼吁。立意:1.张扬个性助国兴。2.融入时代洪流,以己之力助国兴。3.你的身影,国之方向。4.和而不同,个性与时代齐飞。5.莫被同质化,个性为国强。考场优秀作文:和而不同,保持思考石门高级中学高三(17)班莫玉莹21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各类的信息如浪潮般向我们涌来,我们青年一代将会是这片浪潮的主要接受者。面对海量的信息,我们该保持何种态度?是随波逐流,还是坚持己见?于我而言,最重要的莫过于持有和而不同的心态,保持独立的思考。和而不同,既要和衷相济,又各有己见。作为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中华民族,对和而不同早在千年以前就有着独到的见解:春秋时期《论语·子路》有云“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孔子认为,君子们虽有不同的看法,但在追求和谐共处的路上步伐是一致的。不管是在人际交往,还是在接收信息的情况下,都能够与他人保持一种和谐友善的关系,但在具体问题的看法上不必苟同于对方。生活在信息多元的社会。“和”就是接纳不同人的看法,“不同”即是不必委屈自我去随波逐流。和而不同,是当下社会信总多元化所采取的必要措施。现代社会的信息传播速度飞快,数据之庞杂要求当下的我们快速学会对信息进行甄别。网络是智能的,他会根据你个人的喜好推送很多相似的信息,而人们总是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浏览自己想看的信息。智能的网络与有意识的人“双向奔赴”共同筑造了个人的“信息茧房”,大量同质化的信息不断影响着身处网络世界的你我。选择被纷繁的信息“同质化”,人会变得随波逐流,缺乏个人的见解而呆板,会被信息所“奴役”;选择保持个性的独立,活在自己大脑的“茧房”中,人就会变得僵硬和闭塞。只有保持“和而不同”,在不同信息中追求和睦地相处,辨证地看待各类信息,才能保证思考的独立,才不会在迷宫般的信息网络中迷失自我。可见,和而不同在多元化社会中十分重要。和而不同,你的选择,也是国家的选择。当个人陷入信息甄别的漩涡时,国家也在面对着庞杂的国际信息。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但人类所面临的诸多问题尚未解决,不管是国际霸权主义的横行还是疫情的肆虐,世界各地不同的声音汇成一条条信息站在国家的面前。此时,“和而不同”作为一种态度,也作为一把利刃,帮助国家攻破不同的“信息”难题。国家始终坚持独立思考,以调和的方式解决国际的争端与问题,推动世界共同发展,而作为为新时代青年的我们,也要坚定不移地握住这把“利刃”,面对多元化的社会。愿你我都能在信息的洪流中,以和而不同的态度保持清醒,保持思考!21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21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