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黄金卷4 -【赢在高考·黄金8卷】备战2023年高考语文模拟卷(广东专用) (解析版)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27

2/27

剩余25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黄金卷4(解析版)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在诗歌还没有完全脱离应用性质而成为纯文学形式之前,诗歌语言还是与散文语言相似的。然而古诗语言与散文语言的难分难舍造成了它自身的窘境,它的语序由于过分吻合人们的“约定俗成”而使诗歌意义的展开过程过分清晰,它的语序由于过分完整正常而使意义过分明确,虽然这种符合人的思维与语言习惯的诗句容易让人感到自然、质朴、亲切、熟悉,但是它也使诗歌的独立品格受到损伤。当人们习惯了这种平直流畅的诗句之后,不免又会由习惯变为淡漠。那么,怎样才能使诗歌变得更像诗歌,怎样才能更好地构造一种与散文全然不同的诗歌语言世界呢?从谢灵运、齐梁永明诗人的探索到唐初近体诗律的形成,令人想起俄国形式主义诗论家什克洛夫斯基的“陌生化”理论。谢灵运诗的“典丽新声”已经开始了对古代诗歌质直、自然语言习惯的有意矫正。他的诗里越来越少用虚字、多用对语、讲究韵律、善镶丽字等趋向,使诗歌语言大大变形,并影响了一代诗风;沈约、谢朓、周颙、刘绘等人“务为精密”的努力与“八病”说的提出,更进一步使诗歌语言与散文语言分道扬镳,逐渐完成了对日常语言与散文语言的“陌生化”过程。什克洛夫斯基认为,诗歌语言是“歪斜”“别扭”  “弯曲”了的语言,“诗歌的目的就是要颠倒习惯化的过程……‘创造性地损坏’习以为常的、标准的东西,以便把一种新的、童稚的、生机盎然的前景灌输给我们”,因此,当古诗经过漫长岁月仍以它一成不变的、与散文语言相近而不能引起人们新奇感的语序讲述着各种内容时,人们就感到了变革诗歌语言习惯的意义。同时,中国古诗的主题多集中在人与社会(道德与功业)、人与自然(死亡与永恒)、人与人(爱情与仇恨)这些“老生常谈”里,如果意象与形式再重复而陈旧,诗歌便将衰亡了。因此,谢灵运以来的诗人们在意象更新(自然山水中的生命意识与人生情感)的同时,也开始了对语言形式的开拓。逐渐把诗歌语言与散文语言的距离拉开,形成了一整套独立的诗歌美学形式,而省略与错综正是构成这一形式的重要内容。27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首先是省略(如古诗中常见的“我”“汝”等主语代词,“于”等时空位置介词,“乃”等判断系词,“之”等助词,“乎”“也”“焉”等句尾虚词)。省略不仅使诗句词汇整齐化与意象化,具备了音步整饬与节奏有序的前提条件,而且使诗歌意蕴复杂化。副词、介词在诗中的逐渐消失,使时空位置模糊了,因而“直线的过程”还原为“平列的组合”,时间空间一下子变得无限广阔;主语性代词的逐渐消失,使诗句的视觉角度模糊了,读者可以从这边看那边,可以从那边看这边,这种“视角转换”即视点游移构成了电影蒙太奇的奇异效果,使诗境处于一种不断的叠变之中。其次是词序的错综。省略使诗句结构关系松散,关联词逐渐消失,就像本来环环相扣的链条一下子松散开来一样,词与词之间的关系松动了,因而词可以互相易位,这种词序的错综,更使得本来就朦胧的诗境变得更加曲折多变,意蕴复杂,包容了多种组合的可能性与意义的互摄性。以杜甫《旅夜书怀》为例:“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诗人的所思所见,依照日常语序,应是——微风(吹动)岸(上)细草,舟(上的)危樯(在)夜(中)独(自矗立)。或者是——微风(吹动着)细草(之)岸,独(立)夜(中的)危樯(之)舟。或者是——岸(上的)细草(在)微风(中摆动),舟(上的)危樯(在)夜(中)独(立)。这里,省略的成分不仅有表示处所的介词“在”,表示方位的“上”“中”,表示从属关系的“的(之)”;还有谓语动词“吹动”“矗立”,这样,诗境便“还原”为物象平列杂陈的这种“生成转换”为语言之前的视觉印象,并由此发生了理解的歧义,平列错陈的视觉印象使读者更贴近诗句中的自然境界,理解的歧义则给读者留下了艺术想象的“空白”,而诗的魅力不就在于这种真切的境界与朦胧的意味么?(摘编自葛兆光《陌生化:意脉与语序的分离及诗歌语言的形成》)材料二:27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每个艺术家都要创造形式来表现他的思想。有些人以为形式最好不谈,歌德说过,文艺作品的题材是人人可以看见的,内容意义经过一番努力才能把握,至于形式对大多数人是一个秘密。我认为每一个艺术家必须创造自己独特的形式,而事实也是如此,十个艺术家去表现同一个题材,每个人表现的形式一定不同。要使内容更加集中、深化、提高,需要创造形式。所谓形式主义,变成形式的游戏,歪曲了形式的本质。没有创造性的形式,很可能不美,不能打动人心。艺术品能够感动人,不但依靠新内容,也要依靠新形式,假若观众无动于衷,那才是形式主义。真正的艺术家是想通过完美的形式感动人,自然要有内容,要有饱满的情感,还要有思想。艺术的魅力是无穷无尽的,然而艺术家不是赤裸裸地表达,而是让人探索无穷,几百年以后还有影响。讲来讲去,一句话:在艺术创作中要有形式的创造,所谓形象就是内容和形式。(节选自宗白华《艺术形式美二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诗歌语言与散文语言相似是因为诗歌还没完全脱离应用性质而成为纯文学形式。B.诗歌意义的展开过程过分清晰,诗意过分明确,会使诗歌的独立品格受到损伤。C.从谢灵运等人的探索到唐初近体诗律的形成是一个诗歌语言“陌生化”的过程。D.在艺术创作中,没有艺术形式的创造就不能使作品内容更加集中、深化、提高。【答案】A【解析】材料一首句是“在诗歌还没有完全脱离应用性质而成为纯文学形式之前,诗歌语言还是与散文语言相似的”,错在强加因果。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A.谢灵运以来的诗人们不仅努力更新意象,而且更重视矫正质直自然的语言习惯,重视对语言形式的开拓。B.省略既让词汇整齐化与意象化,又使诗句音步整饬与节奏有序,还使诗歌意蕴复杂化,使诗境更曲折多变。C.艺术品能感动人,不但靠新内容,也要靠新形式,所以要引起人们对诗歌的新奇感,就必须变革其语言习惯。D.真正的艺术家拒绝赤裸裸地表达,只想通过完美的形式感动人,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白”,让人探索无穷。【答案】C【解析】27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A.原句是“从谢灵运以来的诗人们在意象更新(自然山水中的生命意识与人生情感)的同时,也开始了对语言形式的开拓”,不是递进关系,选项错在“而且更重视”。B.原句是“省略不仅使诗句词汇整齐化与意象化,具备了音步整饬与节奏有序的前提条件”,选项删去“的前提条件”,对省略的效果言过其实。D.错在“只想”。1.下列选项中最能支持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3分)A.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陶渊明《读山海经·其一》)B.百年积死树,千尺挂寒藤。(何逊《渡连圻二首·其一》)C.西登香炉峰,南见瀑布水。(李白《望庐山瀑布·其一》)D.积忧全少睡,经劫抱长饥。(吕本中《兵乱后杂诗·其一》)【答案】B【解析】可以理解为“百年(间)积(的)死树,千尺(崖上)挂(的)寒藤”,也可以译作“死树积(了)百年,寒藤挂(下)千尺”。其他选项的省略和倒装不典型,诗意也比较明确。其他选项理解:A.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陶渊明《读山海经·其一》)翻译:细雨从东方而来,清爽的风伴随着它一同到来。C.西登香炉峰,南见瀑布水。(李白《望庐山瀑布·其一》)翻译:从西面登上香炉峰,向南望见瀑布高挂在山前。D.积忧全少睡,经劫抱长饥。(吕本中《兵乱后杂诗·其一》)翻译:忧愁多得使我睡不着觉,战乱使我长熬饥馑。2.两则材料都运用了引证法,请简要分析其用法上的差异。(4分)【答案】①材料一直接引用原文,给论述对象一个精准的概念和阐释。②材料二转述歌德的相关阐述,批驳错误主张,增加佐证。(每点2分,共4分。)【解析】引证法是在议论中引用公理、名言警句、经典著作、历史文献、谚语、成语、俗语、传说、古今诗文等,以此作为论据,来证明观点的一种论证方法,即引用理论论据来实行论证。引证法的使用频率仅次于例证法。因为引证法引用的是世人公认的思想结晶,能够深刻地反映事物的本质,所以具有很强的说服力。使用引证法,包括两个方面的因素:一要找到确切的理论论据,能够称之为“引”;二要对理论根据加以分析,使之与论题充分联系起来,能够称之为“证”。27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常用的引证法有三种类型:直引法,直接引用名言警句或诗句来证明文章的中心;间引法,通过转述来证明观点;修饰法,即引语在文中作定语,以修饰语的形式出现。1.请结合材料,从省略与错综的角度,简要分析“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念奴娇·赤壁怀古》)的形式美。(4分)【答案】①这三句按照日常语序可以是“神游故国,应笑我多情,早生华发”。词人有意“颠倒习惯化”语序,通过新的语言形式使读者感到“陌生”、新鲜。②词人省略了主语,主语若是“周瑜”,诗意是周瑜神游故国嘲笑苏轼;主语若是“我”,诗意是词人在自嘲。省略使诗境曲折新奇。(每点2分,共4分。)【解析】题干解读:本题目考查了使用文中观点分析和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既要先能对文中有关观点进行准确理解和把握,也要能理解诗句的意思并能用文中观点去分析,还要符合“省略与错综的角度”这一分析的方向,体现了高考的综合性和应用性,体现教考衔接的高考方向。文本分析:①省略古诗中常见的“我”“汝”等主语代词,省略不仅使诗句词汇整齐化与意象化,具备了音步整饬与节奏有序的前提条件,而且使诗歌意蕴复杂化。副词、介词在诗中的逐渐消失,使时空位置模糊了,因而“直线的过程”还原为“平列的组合”,时间空间一下子变得无限广阔;主语性代词的逐渐消失,使诗句的视觉角度模糊了,读者可以从这边看那边,可以从那边看这边,这种“视角转换”即视点游移构成了电影蒙太奇的奇异效果,使诗境处于一种不断的叠变之中。②词序的错综,更使得本来就朦胧的诗境变得更加曲折多变,意蕴复杂,包容了多种组合的可能性与意义的互摄性。……诗境便“还原”为物象平列杂陈的这种“生成转换”为语言之前的视觉印象,并由此发生了理解的歧义,平列错陈的视觉印象使读者更贴近诗句中的自然境界,理解的歧义则给读者留下了艺术想象的“空白”,而诗的魅力不就在于这种真切的境界与朦胧的意味么?(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听水         李拓之“君王,这是什么呀?”音乐家师涓看见前面白茫茫的一片。27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那是江水啊。”卫灵公道,“这里是濮水了。”马在吃草,几个侍臣也拣了一块大石头坐下,卫灵公走近水边去细看,师涓不由跟过去。月照于浩渺之川,左旁是矗立的岩谷,岸侧的芦荻摇散白色的花穗,川上一座断桥,石梁倾圮,没入水中,桥下流波泻溢。天空有几块灰冻的云彩,舒卷而又飞奔。柳叶缝中的哀蝉,在呜咽幽鸣,拉起了蔓草中的露虫,蟋蜂和金钟儿也啾唧啾唧的相撞。加以岩穴中水波激荡,川谷的周围万响齐发。于是,芦苇中闪闪流动的萤火,也纵横交错的起飞,仿佛和着虫吟水涌的节拍。师涓倾耳去谛听:水声、风声、虫声、芦叶磨擦声……喷涌成一片。这是宇宙的大音乐!他沉浸于音律之旋涛中,举起首,看见天宇澄澈,银河化一条萧森的白练,浮浮沉沉地也在涓涓流出无声的音响。“君王,万有的一切在已死、将生和未生,这是夜之哀曲啊!”师涓说,他沉吟并且恬静。“师涓!琴拿出来弹吧。”卫灵公凄恻地。“君王,弹不出呀,宇宙的声音要压倒琴上的声音哩。”“师涓,你听!……谁在唱歌啊。”卫灵公脸色突而更惨白了。“哦……”师涓惊骇地伸长了耳朵。真的,谁在唱歌。那声音非常悠远,不是来自幽暗的谷穴,不是发自芦叶,而是低低忽忽地在那悠远悠远、暧昧迷离的水波弥漫之中。水上的歌声,那是怆惋的,令人落泪的声音。侍臣们都肃然正襟危坐了。师涓走近沙碛,一只手按在额际,竭着目力向水面眺望。看见浩莽空漾的月之川上,有一礁石,浮露波心,那里黑点闪动,恍惚是人影。这时歌声很清晰,追逐着风涛飘送过来:爰采唐矣,沫之乡矣。云谁之思?美孟姜矣。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宫。送我乎淇之上矣!……“哦。师涓!这声音太悲哀了,太美丽了。”卫灵公淤塞着鼻子说。“君王,这样眩惑的声音,中间有多少青春和生命呀。”“师涓!你赶快把这声音记录下来。”“君王,手指抖颤了呀。”27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坐下坐下。你听!你记录啊。”卫灵公一把拉师涓坐下了,侍臣递过十张细致的竹简。师涓开始沉思,状如入定,抖颤之手记录下震动的音波,回旋起伏,无数短短长长的标符线号。水波汹涌,夜潮是涨了。师涓流下晶泪,被夜寒凝冻,珍珠般一颗一颗结在面颧边。奔涌的浪涛中,鱼虾在跳跃,芦苇中的宿雁也被歌声惊起。师涓抖颤双手赶不上这急剧的音波,当他奋力记录完毕这歌声时,手已经冻僵,人倒于地上。侍臣们坐在草丛中听着,僵然不动如墓前的石人。“师涓!这伟大的音乐呀!”卫灵公流泪扶起师涓。“这是不朽的著作,宇宙最真挚的律韵啊!”师涓坐起来。月已倾斜。远远的山村中荒鸡唱晓,天快亮了。当他们跨上马和车驾时,东方已透出鱼肚白色了。在晋平公的夜宴席上,一阵拍掌声,震人耳朵昏聋。盲音乐家师旷,坐在一堆乐器当中。这时他的长手指的甲,正滴落在一张桐琴上。“晋国的音乐可以入耳吗?”晋平公微笑地问着坐在身旁的卫灵公。“师涓!你把那天晚上在濮水边记录下来的歌,来弹奏一下吧。”卫灵公低低地对师涓说。“好的好的。”师涓也急于显出自己的本领。他取过琴囊,整理出那十张竹简来。师涓开始弹琴了。他用尖指甲向当中弦索只一拨,当郎一声,铜瓶上的花枝随着摇晃一下……盲音乐家师旷,离开座次了。他态度严肃,用手掩在耳后,屏息地去辨听。他突出的前额更显得突出了,终于锁紧了忧苦的眉峰:“奇怪。这是颓废音乐家师延所制作的男女相悦的歌曲呀。师延制作这歌曲给商纣在酒池肉林上听的,妲己露出白牙齿……这声音距离现在快一千年了。武王伐商,火焚鹿台,师延东走,投下濮水而死!……”“哦……”四座不约而同地叫着。“这是亡国之音,奏不得的。”师旷继续着说:“现在该是靡靡之乐结束的时候了,桑间濮上的歌唱,华情绮怨,如水如烟!……”“哦……”大家又叫了一声。27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华夏的音乐应该走向另外一条路,应该去抒写人世的不平与疾痛,黎民的冤抑与悲鸣……”“哦……”师涓不觉也哦了起来,但他的手指太奔放了,还不能休止。“华夏的音乐……唉,我也老了。但我希望年青的音乐家们,好好去发扬纯正的智慧,去谛听自然的律韵,撷取宇宙的真实之音:那日月的运行,山川的流动,花草的欣悦以及鱼虫的活泼,到处都是伟大的题材,不朽的音节呀!”盲音乐家师旷张开他那瞽了的眼膜,惘然地向前张望:“我老了。但是,我的眼睛不愿见到黑暗,而我的耳朵却愿听到光明啊!”师涓站起了,他听到音乐先进师旷的一番话,他感动了,不由把手中的竹简投掷向地上。取过案前一杯水,倒在琴弦上,用手指揩着:“让古老的调子永远揩干净了罢!让靡靡之乐绝响于人间!我要拂着琴弦,奏出人民的言语,谱出雄壮的音乐,写起伟丽的诗篇!我的琴呀,我要背着你走向天涯海角,走向寒冷的边缘与黑暗的缝隙,弹出温暖与明朗的节拍,教听到我的歌声的人都能奋发勇敢而向前啊!”师旷用手撞起一只战鼓:蓬蓬蓬!四座的听众一齐筋脉贲张的站起来。一九四六年十月(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本文标题“听水”用语典雅,既体现了作者历史小说创作的审美趣向,也激发了读者的阅读期待。B.月夜、岩谷、芦获、断桥等意象渲染了恬静疏阔的氛围,自然引出下文“宇宙的大音乐”的描写。C.夜宴上,两位国君的谈话暗藏机锋,晋平公对卫国的音乐有讽刺之意,而卫灵公则心里很不服气。D.本文描写夜宴中的三次“哦……”,不仅写出众人对师旷话语的反应,还暗含了师涓的心理变化。【答案】C【解析】“晋国的音乐可以入耳吗?”晋平公微笑地问着坐在身旁的卫灵公。夜宴上,两位国君的谈话仅此一句,从中可以看出,晋平公的话的含义是尽地主之宜,最多是在卫灵公在前炫耀,并没有涉及“对卫国的音乐有讽刺之意”。27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7.关于文中师涓在濮水边听歌的部分,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A.歌声从浩渺的水上远远传来,歌者似是水中礁石上的“人影”,气氛诡秘。B.歌声清晰可闻,歌词内容描述的是商纣兵败后,师延投濮水时的哀婉心境。C.师涓听到歌声,“手指抖颤”到几乎无法记录,暗示了这首歌是靡靡之音。D.师涓“流下晶泪”,侍臣则如“石人”,对比强烈,表现了歌声的感染力。【答案】A【解析】B.歌声清晰可闻,歌词内容描述的是商纣兵败后,师延投濮水时的哀婉心境。(应该是商亡前给商纣在酒池肉林上听的男女相悦的歌曲。)C.师涓听到歌声,“手指抖颤”到几乎无法记录,暗示了这首歌是靡靡之音。(在与晋平公相会后,师旷指出是靡靡之音,而在此之前,师涓不知。手指颤抖也是因为师涓被歌声的美妙、哀婉而震撼。)D.师涓“流下晶泪”,侍臣则如“石人”,对比强烈,表现了歌声的感染力。(对比强烈错,文中“侍臣们坐在草丛中听着,僵然不动如墓前的石人。”说明同受感染,是侧面描写。)8.师涓对音乐的认识有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答案】①先在濮水边谛听自然的声音,沉浸于宇宙大音乐的音律;②继而听到濮水上传来的歌声,被靡靡之音眩惑;③最后在晋国宫廷被师旷一席话感动,决心谱出雄壮的音乐激励人民奋发向前。(每点2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解析】答题时,必须审清题干:一是要体现“认识”性的词语;二是要有体现“不断变化的过程”的词;三是结合文本。补充细则:1.第①点2分。描述谛听宇宙、自然等的声音1分,其中答出“在濮水边谛听自然的声音”“沉浸于水声、风声、虫声、芦叶磨擦声等喷涌成的声音”“倾耳谛听哀蝉、露虫、蟋蜂和金钟儿等各种声音”“听到岩穴中的水波激荡和川谷周围的万响齐发”“聆听自然的声音”等可得1分。27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答出对音乐的认识1分,可表述为“沉浸于宇宙的大音乐”“体会到万有的一切已死、将生和未生的夜之哀曲”“沉浸于宇宙大音乐的音律中”“感觉宇宙的声音压倒琴声”“沉浸于宇宙大音乐的音律”“认为自然之声才是宇宙的大音乐”等。2.第②点2分。描述听到从濮水上传来的声音1分,其中答出“听到水上歌声”“听到怆惋、令人落泪的歌声”“听到悠远、暧昧迷离的水上的歌声”“听见浩莽空漾的月之川上追逐着风涛飘送过来的歌声”等可得1分。答出对音乐的认识1分,可表述为“被靡靡之音眩惑”“被青春和生命的声音感动落泪”“被美丽悲伤的歌声震动”“觉得那是怆惋的、令人落泪的声音”“认为是迷失多少青春和生命的眩惑的声音”“认为怆惋的有关青春与生命的声音是真挚的律韵”等;若答出“认为这是不朽的著作”“认为是宇宙最真挚的律韵”,而前句对歌声有如“怆惋”“悲伤美丽”等的定性,也可得1分。3.第③点2分。叙述被盲音乐家师旷的点拨而感动1分,其中答出“听了师旷的话后”“从师旷的言语中”“受盲人乐师的话启发”“被师旷的点评和希望所感动”“他宴席间听了师旷的指点后感动了”等可得1分。答出对音乐的认识1分,可表述为“认为音乐要奏出人民的言语,谱出雄壮的音乐,写起伟丽的诗篇”“音乐要告别古老的调子,杜绝靡靡之乐”“决心谱出雄壮的音乐”“意识到华夏音乐要奏出人民的声响”“抒写人世的不平与疾痛才是音乐发展的另一条路”“揩干净古老的调子,让靡靡之乐绝响于人间”“唱出奋发勇敢而向前的歌声”“去天涯海角,弹出温暖与明朗的节拍”“认为音乐必须催人奋进”等。注意:答案应围绕师涓对音乐的认识,紧扣引起认识变化的三个阶段来组织,如果答其他人物对音乐的认识不能得分。9.本文以“蓬蓬蓬”的战鼓声作为结尾,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谈谈你的理解。(6分)【答案】①情节结构上,声声战鼓将全文引向高潮,故事在高潮中戛然而止,言有尽而意无穷;②人物形象上,结尾写师旷擂响战鼓,教导青年音乐家,强化师旷以乐育人、寄望后辈的形象;③思想主题上,战鼓之声彰显人民音乐的雄壮与伟丽,强调音乐的教化作用,突出文章的现实意义;④艺术效果上,以高亢的鼓声收束全文,使文章格调昂扬、遒劲奋发,引发读者共鸣。27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每点2分,答出其中三点给6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解析】提示:本题考查的是情节的作用题,可以从情节的作用方面思考。补充细则:1.关于第①点,能从情节的角度对结尾作用加以分析,2分。(1)理由,1分;结合文本分析,1分。(2)从情节的角度,以战鼓声作结的作用包括:“将全文引向高潮”,或“将气氛推向高潮”;“戛然而止”,或“言有尽而意无穷”,或“留白”;“照应”(呼应)。答出任一点,给1分。能结合文本分析,给2分。2.关于第②点,能从人物形象的角度对结尾作用加以分析,2分。(1)答出“丰富师旷形象”“突显人物形象”等,1分。(2)能结合文本具体分析师旷形象,分析合理,1分。3.关于第③点,能从主题的角度对结尾作用加以分析,2分。(1)答出“彰显人民音乐的雄壮与伟丽”,或“赞美光明雄壮的人民音乐”,给1分。但回答“批判靡靡之音”,或“让靡靡之音绝响”,不可得分。(2)答出“突出现实意义”1分,或“现实寓意有所增强”、具有“时代价值”等展开表述,1分。或具体阐述对现实意义的理解,如“为人民发声”,“鼓舞人民奋发勇敢向前”,也可得分。4.关于第④点,能从艺术效果的角度对结尾作用加以分析,2分。(1)答出“格调昂扬”、或“遒劲奋发”、或“积极昂扬”给1分。如果从乐声的效果分析,如“乐声激昂”、“催人奋进”,也可得1分。(2)答出“引发读者共鸣”、“带动读者情绪”、“激发听众的热情”、“让读者沉醉其中”等,给1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①阎典史者,名应元,起掾史,官京仓大使。崇祯十四年,迁江阴县典史。始至,有江盗百艘,张帜乘潮阑入内地,将薄城,而会县令摄篆旁邑,丞簿怖急,男女奔窜。27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②应元带刀鞬出,跃马大呼于市曰:“好男子,从我杀贼护家室!”一时从者千人,然苦无械。应元又驰竹行呼曰:“事急矣,假一竿,值取诸我。”千人者布列江岸,矛若林立,士若堵墙。应元往来驰射,发一矢,辄殪一贼。贼连毙者三,气慑,扬帆去。巡抚状闻,以钦依都司掌徼巡县尉,得张黄盖,拥纛,前驱清道而后行。非故事,邑人以为荣。③当是时,本朝定鼎改元二年矣。豫王大军渡江,金陵降,君臣出走。守士吏或降或走,或闭门旅拒,攻之辄拔;速者功在漏刻,迟不过旬日。自京口以南,一月间下名城大县以百数。而江阴以弹丸下邑,死守八十余日而后下,盖应元之谋居多。④先是,贝勒统军略地苏、松者,既连破大郡,济师来攻。面缚两降将,跪城下说降,涕泗交颐。应元骂曰:“败军之将,被禽不速死,奚喋喋为!”贝勒既觇知城中无降意,攻愈急。城俄陷,大军从烟焰雾雨中蜂拥而上。应元率死士百人,驰突巷战者八,所当杀伤以千数;再夺门,门闭不得出。应元度不免,踊身投前湖,水不没顶。而刘良佐令军中,必欲生致应元,遂被缚。良佐箕踞乾明佛殿,见应元至,跃起持之哭。应元笑曰:“何哭?事至此,有一死耳。”见贝勒,挺立不屈。一卒持枪刺应元贯胫,胫折踣地。日暮,拥至栖霞禅院。院僧夜闻大呼“速斫我!”不绝口。俄而寂然。应元死。⑤凡攻守八十一日,大军围城者二十四万,凡损卒七万五千有奇城中死者无虑五六万尸骸枕藉街巷皆满然竟无一人降者(清·邵长蘅《周典史传》,有删改)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凡损卒七万五千有奇/城中死者无虑/五六万尸骸枕藉/街巷皆满/然竟无一人降者/B.凡损卒七万五千有奇/城中死者/无虑五六万/尸骸枕藉/街巷皆满然/竟无一人降者/C.凡损卒七万五千有奇/城中死者无虑/五六万尸骸枕藉/街巷皆满然/竟无一人降者/D.凡损卒七万五千有奇/城中死者/无虑五六万/尸骸枕藉/街巷皆满/然竟无一人降者/【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无虑”意为“大约,大概”,修饰数字;“街巷皆满”是个句子,后面不需接成分,且“然”放在后面起强调作用。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迁:官职变动,文中指升官。能表示官员调动的词还有转、徙、移、调、出、入、辟等。B.钦:对帝王的命令或其所做的事冠以“钦”字,以示尊崇。诏、敕、制等都可以用来指称皇帝发布的命令。C.元:帝王的年号,与天干地支一样。帝王年号也可以用来纪年,如文中的“崇祯”。27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A.漏:带孔的壶,是古代的计时器具,经常与别的词连用表示时间,如“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掌握能力。考生平时要注重积累,需要分门别类,进行归纳识记。A.辟,征召,不表示官职的调动。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在江盗来袭时,阎应元虽为卑微典史,但挺身而出,号召百姓抗击,又在兵器匮乏之时想出了应对之策,最终众人齐心赶跑了盗贼。B.南明守将有的投降清军,有的弃城逃跑,就算关闭城门聚众抵抗,也都功亏一篑,快的当天即被攻破,坚持最久的城邑也不会超过十五天。C.清军劝降,阎应元誓死不从;城破之时,他还在街巷中带兵作战;因不愿被擒,他投湖自尽,湖浅未死,后来被抓,不屈而死。D.阎应元是一个忠贞不二、坚守节义的人,这从他叱骂降将,不跪敌首、临死坦然等行为中可见,和双手反绑、跪于城下的劝降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原文内容的能力。B.“旬日”意为“十天”。1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将薄城,而会县令摄篆旁邑,丞簿怖急,男女奔窜。(5分)【答案】(强盗)将要迫近江阴县城,恰逢本县县令到别的县里去代理政事,县丞、主簿惊慌失措,居民四处奔逃。【解析】薄,靠近,迫近;摄,代理,暂代;怖急,惊慌失措;补主语;句意;每处1分,共5分。(2)而刘良佐令军中,必欲生致应元,遂被缚。(3分)【答案】而刘良佐又传令清军,一定要生擒阎应元,(阎应元)最终被俘。【解析】生致,生擒,活捉;遂,最终,终于;补主语;每处1分,共3分。12.选文第②节怎样塑造阎应元骁勇善战、足智多谋的形象?请简要说明。(3分)【答案】①正写:用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将阎应元有勇有谋的特征写得鲜明。②侧写:烘托(衬托),借上报应元事迹给朝廷的巡抚、为应元感到光荣的江阴百姓和落荒而逃的盗贼,表现阎应元的形象。27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语言、动作、衬托/烘托各1分,共3分。)【解析】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答案补充:①正侧结合②通过动作、语言描写直接表现人物有勇有谋的特征。③借上报应元事迹给朝廷的巡抚、为应元感到光荣的江阴百姓和落荒而逃的盗贼,从侧面表现阎应元的形象。(每点1分,共3分。)【文言文译文】①阎典史,名应元,阎应元开始任公职是当掾史,做过京仓大使。崇祯十四年(1641)年,调任江阴县典史。刚到任,正碰上江上的强盗驾着数百艘船,张挂着旗帜乘涨潮侵入内地,将要迫近江阴县城,恰巧又逢本县县令到别的县里去代理政事,县丞、主簿惊慌失措,居民四处奔逃。②阎应元带着刀箭赶出来,在街上策马飞驰,大声呼喊:“是好汉的,跟我一起去杀强盗,保卫亲人!”不一会,身边就集聚了上千人,但苦于没有兵器。阎应元又飞驰到竹行前高喊:“情况十分紧急,每人先借一根毛竹,货款将来由我统付!”这一千人排列在江岸,手持毛竹如刀枪林立,人靠人像一道长墙。阎应元来回地飞马射击,发一箭,便射死一个强盗,一连射死三人。强盗的气焰被压了下去,扯上帆逃走了。巡抚写文状向上报告退江盗的情况,用皇帝的名义让阎应元参同都司的官衔,执掌巡回检查的县尉职权,外出可以乘车加黄盖,打大旗,由引路士卒清除道路而后通过。这是惯例中所没有的待遇,当地人都引以为荣。③那时,清朝已夺取明政权改变年号到了第二年。豫王多铎的大军渡过长江,金陵城投降归顺,南明君臣出逃。各地的南明守将有的投降,有的逃走,有的关闭城门聚众抵抗,也是一攻即破,快的就在当天,慢的也不过十日。自京口以南地区,一个月内被攻占的名城大县数以百计。而江阴这座小县城,坚守了八十多天才被攻下,主要是靠阎应元的谋略。④在此之前,领兵在苏州、松江一带攻城占地的贝勒,连破大郡之后,这时也以自己的军队增援攻城。贝勒把两员降将反绑,让他们跪在城下劝降。两员降将一面劝说,一面痛哭,满脸涕泪。阎应元骂道:“吃败仗的家伙,给敌人俘虏了不快点死掉,干什么还啰里啰嗦!”贝勒已经探察到城中无投降之意,攻城更加紧急。不一会,城墙倒塌,清军从烟火雾气(按:使用了火炮)中冒雨蜂拥而上。阎应元率领百名敢死队,四处出击进行了八次巷战,与他们遭遇的清兵被杀伤上千人。再要夺取城门,城门紧闭,冲不出去。阎应元料想已不能幸免,跃起投入前湖,但湖水太浅,淹不没头顶。而刘27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良佐又传令清军,一定要生擒阎应元,因此他终于被俘。刘良佐傲慢地坐在乾明寺的大殿里,见到阎应元被押来,立即从席上跃起,抱住他痛哭。阎应元笑道:“有什么可哭的呢?事情到了这种地步,只有一死而已。”阎应元看见贝勒,挺身站立,不肯弯腰。一名清兵用长枪刺穿阎应元的小腿,小腿折断,阎应元跌倒在地。黄昏时,阎应元被一群清兵押送到栖霞禅院。夜间,院里的僧人不断听到高喊声“快点杀掉我!”,一直不停口。后来听不见了,原来阎应元已气绝身亡。⑤双方在江阴城攻守作战共八十一天。围城的清军二十四万,共损失士卒七万五千有余。城中战死的军民,大约有五六万,尸体纵横堆积,满街都是,但是竟然没有一个人向清军投降。(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竞渡诗  卢肇①石溪“久住思端午,馆驿楼前看发机。鼙鼓动时雷隐隐,兽头凌处雪微微。冲波突出人齐激,跃浪争先鸟退飞。向道是龙君不信,果然夺得锦标归。[注]①卢肇,江西人,唐会晶三年中状元。颇有文名,官誉亦佳。此诗写于卢肇及第后。②石溪:地名,位于作者故乡。③激(hàn):叫喊。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诗人难忘昔日故乡热闹的端午节庆,此时又在馆驿楼前看到了赛龙舟的景象。B.在隆隆的雷鸣与鼓声中,装饰着威武兽头的龙舟竞发,凌波击浪,场面震撼。 C.“冲波”“跃浪”直写龙舟奋勇争先,“鸟退飞”则衬托出龙舟竞渡时速度之快。D.诗歌描写细腻,大场面与特写结合,生动描绘了龙舟奋勇、万众助威的盛况。【答案】B【解析】B,“隆隆的雷鸣与鼓声中”此处翻译解析有误。颔联“鼙鼓动时雷隐隐”指“鼙鼓响动之时,如同传来隐隐的雷鸣”,此处运用比喻修辞,而非指真正的雷鸣。故选B。16.尾联中“果然”一词蕴含了诗人什么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答案】①观看龙舟竞渡的盛况,表达对勇夺锦标者的赞赏;②由龙舟竞渡联想到自己的才能曾经被人怀疑,表达高中状元后的欣喜。[每点3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解析】1、“果然”呼应了首联中对“发机”的预测,表达了竞渡结果与自己预测一致的喜悦。27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2、“果然”也表达了对前句中“不信”的否定,深深地抒发了诗人对“不信”之人的讽刺之情。3、诗人以龙舟自喻,表达诗人对自己的肯定。虽然诗人高中状元异常欣喜,但诗人在石溪久住后,常回忆起当年在馆驿前受邀看龙舟竞渡之事,并以此诗寄人,同时也是对自己的告诫与警醒。诗歌大意解释:诗题释意:回忆曾经端午节,观龙舟竞渡,预测争先,有感抒怀。作者,卢肇,字子发,江西宜春文标乡(现属分宜),唐会昌三年状元,先后在歙州、宣州、池州、吉州做过刺史。所到之处颇有文名,官誉亦佳,又因他作为唐相李德裕的得意门生,入仕后并未介入当时的“牛李党争”,故一直为人们所称道。卢肇为江西第一个状元。时卢肈和黄颇均为举人,卢肈住城北,家境贫寒;黄颇居城西,家境富有。唐会昌三年,卢肈与黄颇一同进京赴考,袁州刺史成应元眼浅势利,大摆筵席为黄颇践行,而把卢肈冷落在一旁。卢肈高中状元衣锦还乡,成应元大摆专席为卢肈接风洗尘,而又把黄颇冷落在一旁。此诗乃卢肈在高中状元之后所作,其诗标题为《竞渡诗及第后江宁观竞渡寄袁州剌史成应元》。《竞渡诗》描绘了端午时节龙舟赛上,鼙鼓初击,兽头吐威,万人助喊,多船竞发的动人场景。颔联采用“鼙鼓、兽头”渲染龙舟待赛的竞渡氛围,画龙点睛,以点带面;颈联采用“冲波、鸟退”衬托龙舟比赛的竞渡速度,视野开阔,以景衬人。诗中表面描绘龙舟竞渡的场面,实则讽刺某些势利与世俗的小人。万事都有可能,做人不能见风使舵,而要诚朴正直。首联释意:在石溪这里住得久了,就特别地想念曾经端午时节(看龙舟竞渡的情景)。那时在驿馆楼前观看(龙舟竞渡开始时)机微的迹象,(就能以此预测谁能最终夺得锦标归来)。颔联释意:(那只龙舟)鼙鼓响动之时,如同传来隐隐的雷鸣。龙头凌空向前,舟身就泛起雪白的浪花。颈联释意:(那只龙舟)龙舟在波浪中突出争先、飞跃前进,岸上的观众为之声声高喊喝彩,龙舟的速度快得连天上的飞鸟仿佛都自甘落后。尾联释意:先前就预测到那只龙舟一定能在此次竞渡中夺得头筹,刚刚还有人对此很不相信。你看,果然如先前预测的一样,那只龙舟荣获锦标归来。(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27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1)晋代成公绥在《<乌赋>序》中称赞乌鸦能“反哺识养”,《陈情表》中“       ,       ”两句使用该典故来表明自己的尽孝之心。(2)《登高》中,与“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一样,意境宏阔悠远的写景名句是“       ,       ”。(3)“鹿”因其恬淡、惬意且安静的生活习性而受古人青睐,常出现在古诗文中,如“       ,       ”。【答案】(1)乌鸟私情,愿乞终养(2)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3)示例一: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示例二:呦呦鹿鸣,食野之苹示例三: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解析】易错字:萧、麋鹿、呦、苹。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中国国家版本馆,开馆了!国家版本馆以“一总三分”的格局,充分展现了大国形象和新时代的风采。俯看京华的中央总馆、北望渭川的西安分馆,放怀江南的杭州分馆,臂挽流溪的广州分馆,同时拉开文化展览的巨幕,向普罗大众讲述文明的故事。中央总馆“斯文在兹——中华古代文明版本展”,一件件 ①  的展品,让人叹为观止。有记载“版”字的商代版方鼎,有铭刻着“中国”的何尊,有苏轼行草楷书法的宋拓本《西楼苏帖》,还有刻着《长恨歌》的清代象牙扇骨等等。历朝历代的瑰宝荟萃一堂,琳琅 满目,彰显中华文明五千多年传承的    ②      。除了展示外,版本馆还具有保藏功能。保藏区里收藏了数千年间各种类型的版本,如陶石、兽骨、金属、竹木、纸张、数字媒体等。版本上所承载的信息反映出了丰富多元的社会风貌。有人说: 保藏版本的目的,如同保护生物的多样性一般,旨在保存多样性的文明。而版本又是脆弱的,一旦被损坏了,就很难修复。可见,建设国家版本馆对版本进行集中保藏,在保存中华文明方面起着③    的作用。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答案】①弥足珍贵(或:价值连城)②源远流长③至关重要(或:难以估量)27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每空1分,有错别字该空不给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例如第一空补充成语:不可多得;第二空补充成语:源源不绝、源源不断、绵绵不断;第三空补充成语:举足轻重)【解析】弥足珍贵:非常宝贵。源远流长:水源很远,水流很长。比喻历史悠久。至关重要:相当地重要,在要紧关头是不可缺少的,比喻最重要的。难以估量:很难估计,很难猜测。18.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不得改变原意。(4分)【答案】保藏版本,就如保护生物的多样性一般,旨在保存文明的多样性。【解析】每改对一处给2分。第一处,删去“的目的”或“旨在”;第二处,“多样性的文明”改为“文明的多样性”。补充细则:1.“……的目的,旨在……”属句式杂糅,有两种改正方法:(1)删掉“的目的”;(2)删掉“旨在”,用“是”替代。运用以上任意一种改正方法,可得2分。2.“保护生物的多样性”与“保存多样性的文明”搭配失当,改正方法为:将“保存多样性的文明”改为“保存文明的多样性”,改对本处,可得2分。若关注到搭配失当的语病,将“保护生物的多样性”改为“保护多样性的生物”,这种改法达到了“保护多样性的生物”与“保存多样性的文明”搭配得当的效果,但“保存多样性的文明”内部依然存有动宾搭配失当的问题,这种改法得1分。3.原本没有语病的地方,被误认为有语病并进行修改,从而出现语病,每多修改一处扣1分。2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除了比拟之外还使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请结合原文分析其表达效果。(4分)【答案】排比。①描述版本馆所处的位置,突出版本馆分布之广、底蕴之深;②句式整齐划一,增强语势,用语富于变化,节奏鲜明,渲染对中华文明的自豪之情。【解析】1.修辞手法“排比”1分。若答“比喻”且能说明喻体是“巨幕”,亦可得1分。其他手法不给分,如:对偶、夸张、反复等。27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2.第①点1分,能答出修辞描述的内容即可。以下回答均正确:“描述版本馆所处的位置”“突出版本馆分布之广”“突出版本馆底蕴之深”“说明了版本馆各自的特点”“介绍了国家版本馆‘一总三分’的格局”“表现出版本馆数量之多”“描述了中央总馆和西安、杭州、广州三个分馆”。以下回答均不正确,未点明主体“版本馆”,不得分:“内容详实”“说明不同特点”“写出文化展览的形式多样”等。3.第②点2分,答出效果词1分,答出修辞表达的情感或作者意图1分。效果词可表述为“句式整齐划一”“增强语势”“用语富于变化”“节奏鲜明”“条理分明”“有层次感”等,能答出其中一个即可给分。修辞表达的情感或作者意图可表述为“渲染对中华文明的自豪之情”“表达对中华文明的赞美之情”“展现大国形象和新时代的风采”“突出版本馆能广泛向大众展示文明的功用”“彰显版本馆的重要价值”“突出版本馆的巨大影响力”等。若表述为“表达对版本馆的喜爱、期待”不得分。4.补充说明:①若回答修辞手法错误(不是“排比”或“比喻”),整道题不得分。若回答多种修辞手法,按照得分最高的手法给分。②若回答“比喻”,能正确写出本体喻体,且能说明“巨幕”表现出版本馆的宏大气势或者文化展览的盛大,最多2分。(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9分)长期以来,我国流传着“春捂秋冻,不生杂病”的说法。从中医角度讲, ①   。第一层含义是“秋不忙添衣”。当天气突然变冷时,适当地增加衣服是必要的,以让自已略感凉而不寒为宜,也不要一下子穿得太多、捂得太严,避免过多出汗,忽冷忽热而生病。第二层含义是“拖延添衣时间”。晚秋可以适当拖延增加衣服的时间,适当地接受寒冷的刺激,但要以自己能够接受为限度。我国南北方气候差异较大。南方秋凉来得较晚,昼夜温差变化不大,甚至入冬后也不太冷,因此不必过早、过快地添衣,应适当延长“秋冻”的时间; ②   27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昼夜温差变化大,早晚气温较低时应及时增添衣物,以防着凉。“秋冻”并不是全身各个器官都要冻,有些部位,如颈部、脚部、腹部和肩膀等部位应根据气温变化注意保暖。适当秋冻可以增强身体抵抗能力,促进身体血液循环,但秋冻需要接受寒冷刺激, ③   。一般而言,患有鼻炎、心脑血管疾病、呼吸道疾病、体虚老人、儿童等人群都不适合“秋冻”。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6分)【答案】①“秋冻”有两层含义②北方秋凉较早③并非所有人群都适合。(每点2分,共6分,意对即可。)【解析】第一点答案:“秋冻”有两层含义①首先整体感知全文,把握全文的核心话题为“秋冻”②结合下文可知,下文分别阐述了两层含义,要求补写的句子是对下文内容的总结。第二点答案:北方秋凉较早①分号前半部分开头为”南方秋凉“可以推知分号后半部分开头应为”北方秋凉“②分号前半部分”南方秋凉来得较晚“,结合本段的第一句话”我国南北方气候差异较大“,进一步完善答案为”北方秋凉来得较早第三点答案:并非所有人群都适合。要求补写的句子起到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上文用一个“但”字转折,说明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接受寒冷刺激,下文就补充说明了哪些人不适合“秋冻”。22.请依据上文第二小节内容,概括“秋冻”应注意的事项。(3分)【答案】①考虑地区差异性②有些部位不能冻③特殊人群不要冻【解析】①先将本段分层②题目的要求是概括秋冻的注意事项,所以不能简单地概括层意③第一层的关键句为“南北方气候差异较大”,因此注意事项可以概括为“考虑南北方气候差异”④第二层的关键句“秋冻并不是全身各个器官都要冻,有些部位注意保暖”,因此注意事项可以概括为“有些部位注意保暖”⑤第三层的关键句“并非所有人群都适合秋冻”,因此注意事项可以概括为“特殊人群不适合接受寒冷刺激”。四、写作(60分)27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中引用《吕氏春秋》的名言“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提示我们,水流和门轴在不停运动中才能避免外来生物的腐蚀,保持活力;水的流动始终有方向,门轴要精准安插在门白中才能转动畅顺。爱因斯坦曾在给儿子的信中说:“生活就像骑自行车,为了保持平衡,就要不断运动。”骑自行车必须不停地向前蹬,一旦停下来,就容易掉倒。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 字。【审题指导】一、关于题意的理解本作文题由三部分组成,分别为材料、引导语和写作要求。(一)对材料的理解本题材料为一段文字,共3个句子。第1句由6个分句组成。第1分句指出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中引用了出自《吕氏春秋》的广为人知的俗语“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既明确了“流水不腐,户枢不蠹”的出处,也指出它曾被毛泽东同志引用在重要的政治讲话中。第2分句“提示我们”是过渡之语,引出后面的内容;也是强调之语,指出这句名言包含很多值得思考和借鉴的地方。第3、4分句紧承“提示”一语,解释了“流水不腐,户枢不蠹”的原因在于“不停运动”,强调水流和门轴只有不断运动才能避免腐蚀,才能保持活力;最后两个分句进一步阐明,要使不停运动的流水、门轴保持活力,也是有条件的,水流须有明确的方向,门轴只有找准位置,才能灵活顺畅地转动。“始终”一词,强调运动的指向性与目的性,水流的全过程都“有方向”,并非随意流淌。“才能”一语,强调不断运动中的支点与立足点,只有“精准”定位,才有“顺畅”这样和谐有序的运动状态可言。第2句是爱因斯坦给儿子信中的一句话,爱因斯坦的话点明生活与骑自行车的关系,强调要“不断运动”。第3句进一步解说爱因斯坦的话,从反面指出如果骑自行车时一旦停下来就容易摔倒,因而需要“不停地向前蹬”。第2句和第3句语意紧密相连,生活就如同骑自行车,需要不停地蹬,不断运动,不断努力向前,才不至于摔倒。“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动也”出自作为战国末期杂家的代表作《吕氏春秋·尽数》,从日常生活现象中概括出“动”的哲理,朴素而深刻;1945年4月24日毛泽东同志在中国27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所作政治报告《论联合政府》引用这句名言,如黄钟大吕般警醒党内,要“经常地检讨工作,在检讨中推广民主作风,不惧怕批评和自我批评”;爱因斯坦给儿子的信中,以骑自行车为喻,希望孩子不断向前努力。围绕着运动,无论是先人的哲思、伟人的告诫,还是名人的观点,所蕴含的启示意义都值得考生深思。综上所述,对材料的解读应该强调以下几点:①只有不停运动,才能保持活力;②能(使事物)保持活力的运动应该明确方向;③能(使事物)保持活力的运动应该找准位置;④能(使事物)保持活力的运动应该不断奋进。(二)对引导语的理解本作文题第二段为引导语,规定了写作任务。1.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以上材料”指作文试题中的第一自然段,指给定材料的内容、含意及其逻辑关系。“我们”,既指身为高中生的我们,更是作为新时代青年的我们。在写作中可以单数的“我”出现,也可以“我们”出现,提示考生写作时或以结合身边实际,以新时代青年的身份进行论述。“启示”,依据《现代汉语词典》,有动词和名词两种用法。作为动词,它是指启发提示,使有所领悟;作为名词,指通过启发提示领悟的道理。所以,依据引导语,首先要谈读了材料后所领悟的道理。道理具有抽象性,所谓启示意义,就是哲学意义、抽象意义或扩展意义。启示,可以涉及学习、生活、工作等各个领域,可以是个体的,也可以扩展到集体、国家、社会。2.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结合材料”,有以下两个含义:一是要以全部材料为起点,作文的主题要由材料得出;中间要提到材料,以材料作为重要论据;结尾要回扣材料。不可置材料于不顾,不可抛开材料写作。二是既要结合材料的内容,也要结合材料的含意、逻辑关系及其情境。材料的内容是指“运动”方面的意义,含意是指材料的启示意义,即哲学意义、抽象意义、类比意义、扩展意义。“写一篇文章”,没有文体方面的限制,可以自由地选择一种文体进行写作。3.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体现”是指某种性质或现象在某一事物上表现出来。“你”是出题者对考生的代称。27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感悟”指感想与领悟,属于形而上的抽象范畴,是内在感触与体悟之结果。“思考”指由此及彼的抽象延伸。“感悟与思考”不必面面俱到,即写出一个方面(感悟与思考之一)皆可。考生要在文章中自己的“体现感悟和思考”,就要围绕材料提供的“运动”的内容,予以合适的拓展、类比,站在时代的高度,给出青年人应有的思考和回答。对于写作引导语要整体观照与兼顾,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启示意义”必须从材料得出,必须与材料及其含意和情境有“强相关”。“结合材料”,就是以材料为本,不能断章取义、不能另起炉灶;“感悟与思考”要做到思想积极健康向上、言之有物、言之有据、言之成理,且契合情境。写作要求,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对写作角度选择、立意确定、标题拟写三个方面提出要求;二是对考试纪律提出要求,明确反对套作,禁止抄袭和保证公平;三是对字数提出要求,不少于800字。1.选准角度要求把角度选准,指文章写作的切入角度准确精当。一般而言,文章既可以从正面切入,也可以从反面切入。2.确定立意一般而言,可从正面立意,也可从反面立意。就本题而言,更适合从正面立意,即围绕运动及相关限制条件展开思考。二、关于是否符合题意这道作文试题规定了下述三个方面的写作任务:1.谈以上材料对我们的启示意义:读懂材料给定的内容及其含意与逻辑并切扣材料内容及其含意与逻辑来谈“启示意义”。所写“启示意义”与“我们”强相关。2.结合材料:不要求面面俱到,但要抓住材料的重点内容及其含意与逻辑来写作。3.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有真情实感、真知灼见,“感悟与思考”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时代精神,文风端正。(一)符合题意全面完成上述327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个写作任务,即可视为“符合题意”。要言之,抓住两则材料的共性“运动”,思考什么可谓之“不停运动”?为什么要“不停运动”?怎么做才能将“不停运动”做得更好?在此基础上,由此及彼作拓展,延伸至各行业、领域、界别、哲思,均视为“符合题意”。(二)基本符合题意1.没有结合材料,谈启示意义。2.没有结合材料,写感悟与思考。3.只是扩展材料,没有写启示意义。4.只是扩展材料,没有写感悟与思考。5.不符合情境,任务完成得不好。6.对材料中给定正向材料(内容及含意)进行批评,对材料中给定反向材料(内容及含意)进行肯定与赞扬。(三)偏离题意1.完全抛开材料,另起炉灶。2.思想不健康,违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违背公序良俗,没有底线思维。3.残卷,没有完成写作任务。4.白卷。【优秀范文】以运动之姿势适应时代发展潮流《吕氏春秋》有云:“流水不腐,户枢不蠹。”爱因斯坦也曾言:“生活就像骑自行车,为了保持平衡,就要不断运动。”这无不昭示了运动的意义作为新时代青年,当谨承先贤之训,以运动之姿态,适应时代的发展潮流。(提出论点简明扼要将材料中《吕氏春秋》和爱因斯坦的两段言论对举,立足青年,提炼出“运动的意义”这一核心概念,顺势提出中心论点)保持运动的姿态,才能避免腐朽事物的侵蚀,拥有无限活力。(指出“保持运动姿态”的积极意义)如水流和门轴在不断运动中才能避免外来生物的侵袭一般,中国共产党人正是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不断以运动之姿,向前发展,才有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完善,避免了资本主义势力势力的和平演变与部分理论的落后。反观苏联,正是因为放弃了自我革新,被僵化的斯大林体制钉在原地数十年,最终完全丧失了发展的活力,迎来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最终结局。(以材料中“水流与门轴不停运动”为起点,运用正反对比论证,进而思考中国共产党人在“马克27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的“运动之姿”与前苏联“放弃自我革新”的不同结局)由是而观之,惟有保持运动姿态,方可抛弃腐蚀中的过,去奔向光明的明天。(得出启示,我们“惟有保持运动的姿态,方可抛弃腐蚀中带过去,奔向光明的明天”)“终日乾乾,与时偕行。”保持运动之姿并非一日之功,而是需要不停息的坚持,否则,便会如停下蹬自行车的时刻般极易摔倒。(阐释“保持运动之姿”的条件,就像自行车要保持平衡就要不停向前,我们要“不停息的坚持”。既回应了材料,也巧妙地论证了观点)时代考卷常出常新,人民是阅卷人,共产党是答卷人。为了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党几十年如一日地以运动之姿,发展中国经济。从十一届三中全会拉开改革开放的序幕,到十四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提出,再到二十一世纪初加入世界贸易组织,2021年实现全面小康……这一系列的发展,一刻也不可停息。时代发展潮流浩浩汤汤,一旦停止发展,中国经济就会被裹挟着最大人口数量、第二生产总值等压力的潮流冲垮。一言以蔽之,若不保持运动之姿,泱泱大国的发展态难以保持平衡,便会被时代的未来所抛弃。(回顾中国经济发展的进程,以叙代议,强调了坚持的重要性)“察势者智,趋势者明,驭势者独步天下。”保持运动之姿,适应时代之发展,不是盲目的运动,而要把握时代所趋之势。(再进一层,指出“保持运动之姿”需要“把握时代发展所趋之势”)正如水的流动,始终有方向,门轴要精准安插在门臼中,才能转动畅顺,惟有找准发展的方,向明白发展的规律,方能顺势而为,减少发展的阻力。(从材料入手,进一步论证“惟有找准发展的方向,明白发展的规律,方能顺势而为,减少发展的阻力”)1917年张勋妄图复辟帝制,美蒋反动派试图在抗战后重筑国民党一党专政;江青四人帮倒行逆施挑拨阶级斗争……这都是违背时代发展潮流,开历史的倒车之举。这显然是不可取的,而惟有中国共产党这样不断根据具体国情、把握发展规律的政党,方可带领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列举一系列中国近现代史上违背发展潮流的事例加以否定,并肯定了中国共产党“把握发展规律”取得的伟大功绩。)在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以不断运动的姿态主动适应时代发展是人间正道。有的国家开展贸易战,设置关税壁垒,这显然是逆时代潮流的。没有哪个国家能封闭自我,退回孤岛,成为联合的大陆上割裂的一部分。更何况疫情当前,惟有携起手来,共同努力构筑人类命运共同体,方能攻克时艰。(将眼光投向当今世界的发展趋势,赞颂中国“以不断运动的姿态主动适应时代发展”)27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大舸中流下,青山两岸移。在这个不断发展变化的世界,以运动之姿态,适应时代发展潮流,是个体之职责,是大国之担当,是人类使命之所在。愿中国之青年皆有所感发,在浩瀚星海中,以运动之姿,构筑起属于中国之巨轮。(总结全文,以充满激情的语言,鼓励中国青年“皆有所感”“以运动之姿构筑起属于中国之巨轮”)点评:这篇文章围绕“运动之姿”,论述了不断坚持与把握方向两个方面,论理有序,结构工整。灵活运用多种论证方法,语言兼具逻辑与文采。格局高远,心系家国,视野开阔,直指时代。虽文章论据的类型略显单一,仍不失为一篇有思想深度、有表达高度的优秀考场作文。27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27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发布时间:2023-07-31 12:51:01 页数:27
价格:¥3 大小:73.63 KB
文章作者:王贵娥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