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四川省眉山市仁寿县一中南校区2022-2023学年高考语文模拟预测试题(Word版附解析)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23

2/23

剩余21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绝密★启用前202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模拟测试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①植物审美是中国美学思想重要的组成部分。自先秦以来的植物审美传统形成了比德、移情、畅神等基本审美模式,随着宋代理学的兴起,植物审美在继承传统的同时,将比德、移情与畅神植根于清明的理性上,从而丰富了植物审美的理论内涵和哲学品格。宋代植物审美是古代植物审美思想的集大成者,其所体现的美学精神空灵生动、亘古常新,在现当代植物审美的理论建构中,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②宋代植物审美的一个重要的特点,即对岁寒之美的欣赏,这是继孔子的“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之后,再次从性理之学上对其加以理论的自觉重构,并成为宋代流行的审美精神,也是后世民族文化心理与审美趣味的鲜明体现。“岁寒三友”的称呼出现在宋代。宋人林景熙《王云梅舍记》云:“即其居累土为山,种梅百本,与乔松修篁为岁寒友。”对梅花的欣赏在宋朝达于极盛,且多与“孤洁”等相关,如辛弃疾《临江仙探梅》“更无花态度,全有雪精神”,与花的形态相比,更注重其精神。对岁寒及与此相关的幽独精神的推崇成为宋代植物审美中的重要风尚,造成这一现象有多方面的原因。③首先,从自然气候环境来看,宋代出现的对寒林雪景的审美和艺术表现潮流与当时的自然条件密切相关。梅花在宋代被称为花中之魁与其时气候变冷有重要关系。北宋后期,开封常出现冬天极寒、春秋寒等恶劣气候,气候环境的变化也会反映在人们的生活感受和艺术表现中。④其次,从社会环境来看,岁寒美学也与社会家国和个人的遭际相关。气候的变化引起自然环境、经济政治等社会环境的变化,自然也会影响到人们的心理感受、艺术表现乃至哲学精神。尤其在北宋灭亡后,文人多借荒寒之景写民生疾苦,表救世之心,寄一己之肠。能欣赏荒寒幽寂的人,必定有顽强的生命力,这其中包含着中国文人最深层的生命体验。⑤再次,从哲学层面来看,理学赋予宋代岁寒美学不同的哲学精神。晚唐形成的禅宗美学对岁寒之美有一定的影响,理学又为宋代岁寒之美提供了一种新的观念。宋人尚理,理与天地之性密切相关,天地之 性即生物之性,天地之理即生生之理,植物的岁寒之美即与天地生生之理有重要关系。理学家善“就草木来证明宇宙”,他们认为,万物生意即天地的生生之意,生生之意四时皆有可观,然最可观之时,即是天气严寒之时,天地一阳初生,正是阳气生发的时候。于岁寒之时更见生生之意,这一思想对宋人植物审美有很大的影响,表现在四时中尤其推崇对“寒”意的审美,如对寒梅、寒林、雪景的欣赏。⑥这种岁寒精神既体现在对植物的审美中,也体现在人生态度中。人处于困顿时,求无可求,得无可得,万念俱泯,心中寂寥,也最容易见出世界的本来面目和自我的本来面目,其内心可能更坚定。由此可见,在大自然的冬天与人生际遇的冬天最易见出那一点仁心。岁寒精神是在困顿中见出一丝生意,是自然、人生和社会中的仁心和元气的发端处。正如黄庭坚在《画墨竹赞》所写:“人有岁寒心,乃有岁寒节。何能貌不枯,虚心听霜雪。”⑦宋代植物审美中体现出的突出特点,如注重人与自然之间的感通之力、天人之际的岁寒之心和人由此所体悟到的不改之乐,在现当代植物审美文化中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摘编自丁利荣《宋代植物审美中的草木精神与天地气象》)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先秦以来的植物审美传统形成了比德、移情、畅神等基本审美模式,宋代植物审美在传承中有发展。B.孔子是我国最早对岁寒之美进行欣赏的人,他的“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便是证明。C.气候环境决定了中国文人最深层的生命体验,他们欣赏荒寒幽寂之景,有顽强的生命力。D.从哲学层面上看,晚唐形成的禅宗美学和理学都对宋代的岁寒美学产生了一定的影响。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以宋人推崇“岁寒三友”为例,论证了欣赏岁寒之美是宋代植物审美的一个重要特点。B.文章主体部分从自然气候环境、社会环境、哲学三方面展开,剖析了宋代推崇岁寒之美及幽独精神的原因。C.文章多处运用引用论证阐述观点,不仅加深了对作者观点的理解,也使论证更生动形象。D.文章采用先总论后分论的结构方式,论述了宋代植物审美中的草木精神与天地气象。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宋代对梅花的欣赏更注重其精神,由辛弃疾《临江仙》“更无花态度,全有雪精神”可见一斑。B.梅花之所以在宋代被称为花中之魁,是因为气候变冷,汴京常出现冬天极寒、春秋寒等恶劣气候。C.拥有岁寒之心,使苏轼在被贬黄州的人生困顿时期见出世界和自我的本来面目,内心变得更坚定。D.宋代植物审美中体现的美学精神在现当代植物审美中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重要的启示意义。【答案】1.A2.D3.B【解析】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B.“孔子是我国最早对岁寒之美进行欣赏的人”错误。根据“这是继孔子的‘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之后,再次从性理之学上对其加以理论的自觉重构”可知,孔子是从性理之学上对岁寒之美加以理论的自觉重构,而不是“欣赏岁寒之美”;并且根据原文也不能得出“最早”这个结论。C.“气候环境决定……”错误,根据原文第四段可知,气候环境只是一方面原因,中国文人最深层的生命体验不完全由气候环境决定,选项以偏概全。D.“晚唐形成的禅宗美学和理学”错误,根据原文“晚唐形成的禅宗美学对岁寒之美有一定的影响,理学又为宋代岁寒之美提供了一种新的观念”可知,“理学”不是晚唐形成的,选项“晚唐形成的理学”于文无据,与原文表述不符。故选A。【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D.“文章采用先总论后分论的结构方式”错误,结合原文“随着宋代理学的兴起,植物审美在继承传统的同时,将比德、移情与畅神植根于清明的理性上,从而丰富了植物审美的理论内涵和哲学品格。宋代植物审美是古代植物审美思想的集大成者,其所体现的美学精神空灵生动、亘古常新,在现当代植物审美的理论建构中,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首先,从自然气候环境来看……”“其次,从社会环境来看……”“再次,从哲学层面来看……”“宋代植物审美中体现出的突出特点,如注重人与自然之间的感通之力、天人之际的岁寒之心和人由此所体悟到的不改之乐,在现当代植物审美文化中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可知,文章先总写宋代植物审美是古代植物审美思想的集大成者,对岁寒之美的欣赏是宋代植物审美的一个重要的特点;再从自然气候环境、社会环境、哲学三方面展开,剖析岁寒之美形成的原因;最后总写宋代植物审美中体现的美学精神在现当代植物审美中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重要的启示意义。综上所述,文章采用的应是总分总的结构方式。故选D【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B.“因为气候变冷,汴京常出现冬天极寒、春秋寒等恶劣气候”错误,根据原文“梅花在宋代被称为花中之魁与其时气候变冷有重要关系。北宋后期,开封常出现冬天极寒、春秋寒等恶劣气候,气候环境的变化也会反映在人们的生活感受和艺术表现中”可知,原文表述的是梅花在宋代被称为花中之魁与其时气候变冷有重要关系,气候环境的变化也会反映在人们的生活感受和艺术表现中。选项强加因果,与原文表述不符。 故选B。(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中国奇谭》由8个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立的故事组成,故事纵览古今、展望未来,从乡土眷恋到科技幻想、从生命母题到人性思考,展现着中式想象力,承载着中国民族文化与哲学,缔造出“奇境入梦,我在其中”的沉浸式体验感。影片涵盖多种美术风格以及制作手法,既有传统的二维、剪纸、偶定格动画,又有CG、三渲二等现代技术,还有将素描与中国水墨韵味相结合的创新尝试,是创作者们对中国美学一次多视角的诠释。《小妖怪的夏天》从小妖怪的角度,别开生面地反向讲述西游世界中无名小妖的故事,用新世代语境搭配幽默风趣的画风,以一种“熟悉的陌生感”带给观众惊喜。《鹅鹅鹅》改编自古典志怪小说《鹅笼书生》,采用第二人称视角强化观众的情绪体验,从中继承的“引而不发”的朦胧情感,也留给观众“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美学想象空间。第三部《林林》的灵感源于大兴安岭深处原始森林的三维动画,通过苍莽白雪、清幽河谷、写意森林等“林海雪原”的肃飒意象营造水墨意境,对CG技术运用与传统绘画审美的平衡度把握,贯穿创作始终,故事背后是对成长所经历的阵痛的隐喻与表达。二维动画《乡村巴士带走了王孩儿和神仙》民俗文化气息浓郁,勾勒出中国乡土变迁图景。剪纸定格动画《小满》展现极致中国风格,记录儿童成长故事,将传统文化的符号意象与工匠精神互为表里,从构思、美术、镜头细节,再到配乐,都体现着新时代中国传统文化的衍生。偶片定格动画《玉兔》,脱胎于古代神话故事,上演了未来世界一场月球上的绝地逃生。三渲二动画《小卖部》讲述胡同大爷因为一张神秘奖券,进入了神秘的世界,民俗文化与绮丽的异次元碰撞出赛博朋克的火花。《飞鸟与鱼》以如诗如诉的东方浪漫,探讨爱与生命这一人类永恒的命题。在创作过程中,制作团队精益求精的匠心打磨,将不同主旨的动画融通古今,监制团队在分镜、编审、宣推等方面与制作团队紧密协作,为内容创作方向与细节处理提供创新视角与叙事建议,结合对互联网表达的丰富经验与理解,在宣推与排播等维度助力作品给观众更美好的呈现。《中国奇谭》无论在生命关怀还是哲学思考,无论在乡愁书写还是童年叙事,都以青春态、年轻化的审美视角,完成了对传统文化重要母题的深层解读,全面展现了中国动画赓续历史而不失创新的文学性、思想性和艺术表现力。(摘编自新华财经《<中国奇谭>开年热播,国创动画的传承与创新》)材料二:《中国奇谭》第一集《小妖怪的夏天》,是一个很贴合中国式审美的故事。《小妖怪的夏天》的故事,取材于《西游记》。但它并不拘泥于某一个具体的章节,既因为中国观众 对《西游记》实在太熟悉,也因为它的主角根本不是有名有姓的主角。它的主角,就是英文片名说的Nobody(小人物),亦即在故事结尾,不惜豁出性命也要向唐僧师徒四人通风报信的小猪妖。在浪浪山的妖怪集团里,小猪妖是最底层的角色。为实现集团大王吃唐僧肉的终极目的,被中层领导熊教头使唤得团团转,因为集团大王许诺了:“有功的小妖,可以喝一勺唐僧肉汤。”就在小猪妖努力工作,以求“喝一勺唐僧肉汤”的过程里,观众领略到当代打工人的各种心酸——社会层级越来越严苛,个人努力得不到认可;领导仗着身份瞎指挥,员工提意见就会被穿小鞋;更残酷的是,小猪妖眼里威风凛凛的大王、以及集团最高机密般的陷阱,和他兢兢业业为之努力的奋斗,在孙悟空面前,原来就是弱鸡般的存在。《小妖怪的夏天》借着一个中国传统故事,勾勒了一个当代打工人的处境。它在故事外形上是中国传统审美的,但内核却极其现代化。相较而言,第三集《林林》无论在外形还是内核上,都跳脱在中国式审美之外。尽管它也隐喻着人与人之间无法打破隔阂的无奈这一深刻主题,但是从这个隐喻本身,到它的画风设定,更多是西方式的狼人的设定。人与狼截然对立的划分,以及人与人因为隔阂发生冲突的惨烈,在中国古典文学的套路里,都比较少见。不过一次争议不能说明什么,毕竟后边还有5个故事。比如剪纸动画《小满》,同样富有中国传统美学特色。(摘编自后浪电影《3集飙到9.5,这部国产黑马,凭啥霸榜热搜!?》)材料三: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中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不断提升,我们增强国际话语权有信心和底气。话语是一定观念、理论、文化等的表达,话语的背后是思想,是“道”。叙事体系包含多个层面,如叙事主体、叙事文本、叙事技巧、叙事逻辑等。其中最重要的,一是精彩的叙事文本,对应着现实中的好故事;二是叙事逻辑,就是故事背后的“道”。“不要为了讲故事而讲故事,要把‘道’贯通于故事之中”,要深刻阐明中国故事蕴含的中国道理。(摘编自人民网《以中国话语讲好中国故事(新论)》)4.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一项是()A.材料一认为《林林》的灵感来自大兴安岭深处的原始森林,画面营造了中国式水墨意境。B.材料二认为《林林》从镜头细节、技术运用,到故事隐喻和主题等都不符合当下国人审美。C.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认为《林林)表达了对成长阵痛的无奈和对打破人与人之间隔阂的期待。D.对《林林》的画风设定是否是“中国式”的,材料一和材料二有不同判断,两者观点相反。5.下列选项,与《中国奇谭》制作团队“融通古今”创作思想不一致的一项是() A.北京冬奥会会徽以汉字“冬”为灵感来源,将抽象的滑道、冰雪运动形态和中华书法完美结合。B.《典籍里的中国》用“戏剧+影视化”的方法讲述了典籍在历史长河中源起、流转及书中的故事。C.歌剧《张骞》以汉代张骞凿通西域开创丝路的传奇故事,传扬团结互信、合作共赢的丝路精神。D.《只有爱•戏剧幻城》通过别具一格的演出形式,营造出一种“我在其中”的沉浸式观赏体验。6.有人认为《中国奇谭》是各年龄段观众都喜爱的“全龄化”动画,请你结合材料分析这样说的理由。【答案】4D5.D6.①内容题材丰富:故事纵览古今、展望未来,从乡土卷恋到科技幻想、从生命母题到人性思考,不同年龄段的观众都能从中找到自己感兴趣的内容;②技术手段多样:既有传统的二维、剪纸、偶定格动画,又有CG、三渲二等现代技术,适应各类观众的需求;③审美空间广阔:影片涵盖多种美术风格,既有中国水墨韵味作品,也有赛博朋克的展现,适应不同审美需求的群体;④主题解读多元:不同的观众,能够从故事中解读出不同的主题和内涵。【解析】【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A.“灵感来自大兴安岭深处的原始森林”说法错误,曲解文意,原文是“第三部《林林》的灵感源于大兴安岭深处原始森林的三维动画”,是来源于三维动画,不是来源于原始森林。B.“从镜头细节、技术运用,到故事隐喻和主题等都不符合当下国人审美”错误,原文是“第三集《林林》无论在外形还是内核上,都跳脱在中国式审美之外”,“跳脱在中国式审美之外”不等同于“不符合当下国人审美”。C.“都认为《林林)表达了对成长阵痛的无奈和对打破人与人之间隔阂的期待”错误,曲解文意,材料一是“故事背后是对成长所经历的阵痛的隐喻与表达”,材料二是“尽管它也隐喻着人与人之间无法打破隔阂的无奈这一深刻主题”,因此不是“都”表达了对成长阵痛的无奈和对打破人与人之间隔阂的期待。故选D。【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A.“滑道、冰雪运动形态和中华书法完美结合”是“融通古今”。B.“戏剧+影视化”是今,“历史长河中源起、流转及书中的故事”是古,符合“融通古今”。C.“汉代张骞凿通西域开创丝路的传奇故事”是古,“歌剧”是真,符合“融通古今”。 D.“《只有爱·戏剧幻城》通过别具一格的演出形式”是今,没有古。故选D。【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内容题材丰富:由“《中国奇谭》由8个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立的故事组成,故事纵览古今、展望未来,从乡土眷恋到科技幻想、从生命母题到人性思考”可知,《中国奇谭》内容丰富,有古有今,有未来,有人性等,内容极为丰富,不同年龄段的观众都能从中找到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技术手段多样:由“影片涵盖多种美术风格以及制作手法,既有传统的二维、剪纸、偶定格动画,又有CG、三渲二等现代技术,还有将素描与中国水墨韵味相结合的创新尝试,是创作者们对中国美学一次多视角的诠释”可知,《中国奇谭》综合运用了传统和现代的技术,从而可以适应不同年龄段的观众的要求。审美空间广阔:“用新世代语境搭配幽默风趣的画风,以一种‘熟悉的陌生感’带给观众惊喜”“从中继承的‘引而不发’的朦胧情感,也留给观众‘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美学想象空间”“通过苍莽白雪、清幽河谷、写意森林等‘林海雪原’的肃飒意象营造水墨意境”“民俗文化与绮丽的异次元碰撞出赛博朋克的火花”可知,《中国奇谭》有不同的画风,有传统文化的水墨意境,也有现代文化的赛博朋克审美,适应不同审美需求的群体。主题解读多元:由“在创作过程中,制作团队精益求精的匠心打磨,将不同主旨的动画融通古今”“无论在生命关怀还是哲学思考,无论在乡愁书写还是童年叙事,都以青春态、年轻化的审美视角,完成了对传统文化重要母题的深层解读”等可知,《中国奇谭》主旨多元,观众可以多维度解读。比如《林林》既有“对成长所经历的阵痛的隐喻与表达”,也“隐喻着人与人之间无法打破隔阂的无奈这一深刻主题”。(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文本一灾年李娟乌伦古河从东往西流,横亘阿尔秦山南麓广阔的戈壁荒漠,沿途拖拽出唯一的绿痕。荒野中所有的村庄、草场、耕地都紧紧傍依在这条河的两岸,像冰天雪地中的人们傍依着唯一的火堆。什么都离不开水。这条唯一的河被两岸村庄和耕地源源不断地吸吮,等流经中下游我们的阿克哈拉小村,就已经很浅窄了。若是头一年遇上降雪量少的暖冬,更是几近断流。因为北疆的河流差不多全靠积雪融汇。 这一年正是罕有的旱年。在灌溉时节,因抢水而引起的纠纷此起彼伏。轮到哪块地浇灌时,哪块地的主人便日夜守着水阀不敢离开。被褥也铺在水渠边,提防睡觉时水流被人截走。暖冬不但会引起旱灾,还会引起煌灾及其它严重的病虫害。不够冷的话,冻不死过冬的虫卵。此外,干旱令本来就异常贫瘠的戈壁滩更加干涸,几乎寸草不生。南面沙漠中的草食野生动物只好向北面乌伦古河畔的村庄和人群靠近,偷吃农作物。这也是很严重的农业灾害之一。然而正是这一年,我妈满怀期待地独自在乌伦古河南岸广阔的高地上种了八十亩菜花地。菜花苗刚长出十公分就惨遭鹅喉羚的袭击。一夜之间,八十亩地给啃得干干净净。虽说远远近近有万余亩的葵花地及打瓜地都被鹅喉羚糟蹋了,但谁也没有我妈损失严重。一来她的地在这万亩耕地的最边缘,直接敞向荒野,总是最先沦陷;二来她的地少,不到一百亩。没两下就全给啃没了。而那些承包了上千亩的大户,特经啃。最后多少会落下几亩没顾上啃的……当然,哪能这么比较……我妈只好又买来种子补种了一遍。天气暖和,又刚下过雨,土壤墒情不错,第二茬青苗很快出头。然而地皮刚刚泛绿时,一夜之间又被啃光了。没有办法,无奈的她咬牙又补种了第三遍。很快,第三茬种子重复了前两茬的命运。我妈伤心透顶,不知找谁喊冤。不久,她听说野生动物归林业局管。便跑到城里找县林业局告状。林业局的人倒很爽快,满口答应给补偿。但是——“你们取证了吗?”“取证?”我妈懵了,“啥意思?”“就是拍照啊。”那人微笑着说,“当它们正啃苗时,拍张照片。”我妈大怒!种地的顶多随身扛把铁锨,谁见过揣照相机的?再说,那些小东西警觉非凡,又长着四条腿,稍有动静就撒开蹄子跑到天边了。拍“正在啃”的照片?恐怕得用天文望远镜拍吧!总之,这是令人沮丧的一年。尽管如此,我妈还是播下了第四遍种子。所谓希望,就是付出努力有可能会比完全放弃强一点点。说起来,鹅喉羚也很可怜。它们只是为饥饿所驱。对它们来说,大地没有边界,大地上的产出也没有所属。它们白天在远方徘徊,遥望这边唯一的绿色地域。夜里悄悄靠近,一边急促啃食,一边警惕倾听……它们也很辛苦啊,秧苗不比野草,长得稀稀拉拉,就算是八十亩地,啃一晚上也未必填得饱肚子。于是有的鹅喉羚直到天亮了还舍不得离去,便被愤怒的农人开车追逐、撞毙。但人的日子又好到哪里去呢?春天已经完全过去,眼下这片上万亩的耕地仍旧空空荡荡。 无论如何,第四遍种子的命运好了很多。似乎一进入七月,鹅喉羚们就熬过了一个难关,从此再也没有见到它们的身影。它们去了哪里?哪里水草丰美?哪里暗藏秘境?哪里是它们真正的归宿?这片大地平坦无物,其实,与浓茂森林一样擅于隐瞒。总之第四茬种子一无所知地出芽了,分外蓬勃。毕竟它们是第一次来到这个世界。(选自《遥远的向日葵》有删改)文本二“非虚构”写作是近年来出现的一种新式的创作理念和写作方式,它给中国文学的发展带来了不可忽视的价值和意义。“非虚构”是新闻写作的一个变体,它可以追溯到上世纪五十年代。既然来源于新闻写作,它就不可避免地需要保证新闻的某些特性。它首先就要求写作者能够深入生活、脚踏实地地进行创作。其次,“非虚构”并不抛弃作品的文学性,甚至在种种文学表达的手段方面更加丰富。当然,受时代的影响,近年来的“非虚构”文学还直面社会、民生等诸多问题,追求作品给读者带来深入人心的震撼等等。李娟的散文正是顺应了当下“非虚构”的风潮,展现了一种独特的魅力。(选自《论李娟的非虚构散文创作》,有删减)7.下列对文本一内容理解及艺术特色赏析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用“灾年”作为标题,直截了当地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为全文奠定了哀伤的感情基调。B.文章中母亲在“告状”过程中被工作人员要求“取证”,由于拍不到“证据”不能获得赔偿,母亲非常愤怒。C.文章叙述详略得当,前三次“种向日葵”倾注了大量的笔墨,最后一次则一笔带过,重点突出,主次分明。D.文章结尾段运用排比的修辞进行追问,使语句节奏紧凑,启发读者思考鹅喉羚的命运,提高了文章思想深度。8.有评论说在文本一的“母亲”身上,“依稀看到了海明威笔下‘老人’的影子,但作为女性,母亲又有着更为丰富细腻的情感表现”。请概括两个文学形象的相同之处并分析文中母亲在各种情形下的情感表现。9.李娟的散文集《遥远的向日葵》凭借其“非虚构”写作获得了第七届鲁迅散文奖,请根据文本二的理论,分析文本一是如何体现“非虚构”写作的特点的。【答案】7.D8.(1)相同:两人都有着经受打击,坚持不懈的精神。(2)母亲作为女性,有更为细腻的情感表现:①种地前的期待;②地被毁的无奈;③接二连三打击的伤心;④面对工作人员无理要求的愤怒。9.(l)叙述真实:文本一写自己的母亲的事件,用真实的笔墨描写客观的生活,深入当地的生活,踏踏实实地创作。 (2)文学的手段:①使用拟人修辞,赋予动物以人的情感,描写细腻生动。②描写景物生动传神,突出地域特色。③叙述事件有波折,吸引读者阅读兴趣。(3)直面社会问题:①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问题。②某些工作人员的工作作风问题。(4)震撼人心的力量:母亲一次次面对困难不被打垮坚韧不拔的毅力等。【解析】【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理解文章内容,赏析作品的艺术特点的能力。A.“为全文奠定了哀伤的感情基调”错误。依据“尽管如此,我妈还是播下了第四遍种子。所谓希望,就是付出努力有可能会比完全放弃强一点点”“无论如何,第四遍种子的命运好了很多。似乎一进入七月,鹅喉羚们就熬过了一个难关,从此再也没有见到它们的身影。它们去了哪里?哪里水草丰美?哪里暗藏秘境?哪里是它们真正的归宿?这片大地平坦无物,其实,与浓茂森林一样擅于隐瞒。总之第四茬种子一无所知地出芽了,分外蓬勃。毕竟它们是第一次来到这个世界”可知,文章要表达的是灾难与生活同在,在不断克服灾难的过程中,人和万物连同茫茫大地结盟,滋长出深厚的情谊和希望。所以文章的感情基调并不哀伤。B.“由于拍不到‘证据’不能获得赔偿,母亲非常愤怒”错误,原文的表述是“我妈大怒!种地的顶多随身扛把铁锨,谁见过揣照相机的?再说,那些小东西警觉非凡,又长着四条腿,稍有动静就撒开蹄子跑到天边了。拍‘正在啃’的照片?恐怕得用天文望远镜拍吧!”,可见母亲生气是因为工作人员的无理要求,并未说是因为“不能获得赔偿”。C.“前三次‘种向日葵’倾注了大量的笔墨”错误,四次“种向日葵”,作者都是粗笔勾勒。故选D。【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人物形象的能力。相同点:文本一中的“母亲”在菜花苗刚长出十公分就惨遭鹅喉羚袭击的情况下又补种了三次;《老人与海》中的老渔夫圣地亚哥在连续八十四天没捕到鱼的情况下,终于在第八十五天发现了一条大马林鱼,并与之搏斗了三天两夜,后又与鲨鱼搏斗了五次。可见两人都有着经受打击,坚持不懈的精神。母亲在各种情形下的情感表现:结合“我妈满怀期待地独自在乌伦古河南岸广阔的高地上种了八十亩菜花地”可概括为:种地前的期待。结合“菜花苗刚长出十公分就惨遭鹅喉羚的袭击。一夜之间,八十亩地给啃得干干净净”“我妈只好又买来种子补种了一遍。天气暖和,又刚下过雨,土壤墒情不错,第二茬青苗很快出头。然而地皮刚刚泛绿时,一夜之间又被啃光了。没有办法,无奈的她咬牙又补种了第三遍。很快,第三茬种子重复了前两茬的 命运”可概括为:地被毁的无奈。结合“我妈伤心透顶,不知找谁喊冤”可概括为:接二连三打击的伤心。结合“我妈大怒!种地的顶多随身扛把铁锨,谁见过揣照相机的?再说,那些小东西警觉非凡,又长着四条腿,稍有动静就撒开蹄子跑到天边了。拍‘正在啃’的照片?恐怕得用天文望远镜拍吧!”可概括为:面对工作人员无理要求的愤怒。由此可见,母亲作为女性,有更为细腻的情感表现。【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文章艺术特色的能力。(1)文本二中说“它首先就要求写作者能够深入生活、脚踏实地地进行创作”,而文本一写自己母亲亲身经历,内容客观、真实,体现了深入当地的生活,踏踏实实地创作的特性。(2)文本二中说“‘非虚构’并不抛弃作品的文学性,甚至在种种文学表达的手段方面更加丰富”,而文本一中使用了很多的文学手段,比如写鹅喉羚时运用了拟人的手法——“说起来,鹅喉羚也很可怜”“它们也很辛苦啊”“直到天亮了还舍不得离去”等,富于动物以人的情感,描写细腻生动;比如描写景物生动传神,突出地域特色——乌伦古河从东往西流,横亘阿尔秦山南麓广阔的戈壁荒漠,沿途拖拽出唯一的绿痕。荒野中所有的村庄、草场、耕地都紧紧傍依在这条河的两岸,像冰天雪地中的人们傍依着唯一的火堆;比如叙述母亲三次补苗,一波三折。(3)文本二中说“近年来的‘非虚构’文学还直面社会、民生等诸多问题,追求作品给读者带来深入人心的震撼等等”,而文本一写到了人与自然的共存问题——鹅喉羚在破坏庄稼的同时也被人驱逐,林业局某些工作人员工作作风的问题——当它们正啃苗时,拍张照片,等等,这些都是直面社会问题的体现;而文中母亲三次补苗所体现出的面对困难不被打垮、坚韧不拔的毅力更是震撼人心。二、古诗文阅读(34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襄公①如楚,及汉,闻康王卒,欲还。叔仲②曰:“子之来也,非欲安身也,为国家之利也,故不惮勤远而听于楚。非义楚也,畏其名与众也。夫义人者,固庆其喜而吊其忧,况畏而服焉?闻畏而往,闻丧而还,苟芈姓③实嗣,其谁代之任丧?王太子又长矣,执政未改,予为先君来,死而去之,其谁曰不如先君?将为丧举,闻丧而还,其谁曰非侮也?事其君而任其政,其谁由己贰?求说其侮,而亟于前之人,其仇不滋大乎?说侮不懦,执政不贰,帅大仇以惮小国,其谁云待之?若从君而走患,则不如违君以避难。且夫君子计成而后行,二三子计乎?有御楚之术而有守国之备,则可也;若未有,不如往也。”乃遂行。反,及方城,闻季武子④袭卞⑤,公欲还,出楚师以伐鲁。荣成伯曰:“不可。君之于臣其威大矣不能 令于国而恃诸侯诸侯其谁暱之若得楚师以伐鲁鲁既不违夙之取卞也必用命焉守必固矣若楚之克鲁,诸姬不获窥焉,而况君乎?彼无亦置其同类以服东夷,而大攘诸夏,将天下是王,而何德于君,其予君也?若不克鲁,君以蛮夷伐之,而又求入焉,必不获矣。不如予之。夙之事君也,不敢不悛。醉而怒,醒而喜,庸何伤?君其入也!”乃归。(节选自《国语·鲁语》,有删改)材料二:公还,及方城。季武子取卞,使公冶⑥问,玺书追而与之,曰:“闻守卞者将叛,臣帅徒以讨之,既得之矣,敢告。”公冶致使而退,及舍而后闻取卞。公曰:“欲之而言叛,只见疏也。”公谓公冶曰:“吾可以入乎?”对曰:“君实有国,谁敢违君?”公与公冶冕服。固辞,强之而后受。公冶致其邑于季氏,而终不入焉。曰:“欺其君,何必使余?”及疾,聚其臣,曰:“我死,必无以冕服敛,非德赏也。且无使季氏葬我。”(节选自《左传·襄公二十九年》,有删改)[注]①襄公,鲁襄公。②叔仲,鲁国大夫叔仲带。③楚王芈姓。④季武子,鲁国大夫,名宿(一作夙)。⑤卞,鲁国公室的一座城。⑥公冶,季武子的私属大夫。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君之于臣/其威大矣/不能令/于国而恃诸侯/诸侯其谁暱之/若得楚师以伐鲁/鲁既不违夙之取卞也/必用命焉/守必固矣/B.君之于臣/其威大矣/不能令于国/而恃诸侯/诸侯其谁/暱之若得楚师以伐鲁/鲁既不违夙之取卞也/必用命焉/守必固矣/C.君之于臣/其威大矣/不能令于国/而恃诸侯/诸侯其谁暱之/若得楚师以伐鲁/鲁既不违夙之取卞也/必用命焉/守必固矣/D.君之于臣/其威大矣/不能令/于国而恃诸侯/诸侯其谁/暱之若得楚师以伐鲁/鲁既不违夙之取卞也/必用命焉/守必固矣/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及汉,闻康王卒”与“农人告余以春及”(《归去来兮辞》)两句中的“及”字含义不同。B.“而何德于君”与“以其无礼于晋”(《烛之武退秦师》)两句中的“于”字含义相同。C.玺书,文中指季武子以印章封记送给鲁襄公的文书。“玺书”秦朝以后专指皇帝的诏书。D.“固辞,强之而后受”与“固一世之雄也”(《赤壁赋》)两句中的“固”字含义不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中,叔仲带认为大家应该借鉴君子“计成而后行”的智慧,凡事要考虑周密,既然两国开战在所难免,鲁国就应该提前谋划好抵御楚国的办法。 B.材料一中,荣成伯认为,尽管鲁国大夫季武子夺取卞城的举动不合规矩,但是如果请求楚国出兵来讨伐季武子,无论胜负,对鲁襄公来说,都是不利的。C.材料二中,鲁国大夫季武子侵占卞城,却谎称卞城有人叛乱,自己率部下去平叛,已经取得了卞城。鲁襄公识破了季武子的谎言,看出了他的不臣之心。D.《国语》和《左传》对鲁襄公回国后的记述,显示出不同的侧重点,《国语》重在记言,以语言来表现人物性格,《左传》也记言,但叙事较为翔实,刻画人物生动形象。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夫义人者,固庆其喜而吊其忧,况畏而服焉?(2)夙之事君也,不敢不悛。醉而怒,醒而喜,庸何伤?【答案】10.C11.A12.A13.(1)认为别人有正义,本来就应该庆贺他的喜事,慰问他的忧患,何况我们是出于畏惧而服从楚国呢?(2)季武子侍奉君主,不敢不改。喝醉后发怒,醒来后欢喜,这难道会有什么伤害?【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君对于臣,权威应该是很大的。如今君主命令在鲁国国内行不通,而依赖其他诸侯国,天下诸侯还有谁来亲近鲁国呢?如果搬来楚军讨伐季武子,鲁国民众既然不违背季武子袭取卞城的意志,那么就一定会听从季武子命令,他们的防守一定是很坚固的。“不能令于国”,“于国”为“令”的后置状语,中间不断开,排除AD;“诸侯”为“暱之”的主语,中间不断开,排除B。故选C。【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化常识和一词多义的能力。A.“含义不同”错误,含义相同,都意为“到”。句意:到达汉水,听说楚康王去世/农夫告诉我春天到了。B.都为介词,对。句意:他们对您会有什么恩德/因为郑国曾对文公无礼。C.正确。D.坚决。句意:公冶坚决推辞,襄公坚持要给才接受了。本来。句意:本来是当世的英雄。故选A。【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A.“既然两国开战在所难免”错误,材料一原文是“且夫君子计成而后行,二三子计乎?有御楚之术而有守国之备,则可也;若未有,不如往也”,叔仲带论述了两种情况,且明显认为鲁国不宜得罪楚国,更不宜与楚国开战。故选A。【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义”,意动用法,认为……有正义;“固”,本来;“吊”,慰问。(2)“事”,侍奉;“悛”,改变;“庸”,难道。参考译文:材料一:鲁襄公到楚国朝贡,到达汉水,听说楚康王去世,便想返回鲁国。叔仲带说:“您来楚国,并不是想找一个安身之处,而是为了鲁国的利益,因此才不怕劳苦路远而听命于楚国。我们并不是认为楚国有正义,而是怕它的大国之名和甲兵众多。认为别人有正义,本来就应该庆贺他的喜事,慰问他的忧患,何况我们是出于畏惧而服从楚国呢?由于畏楚而前往朝贡,听到楚王去世就返回,如果楚国仍然是芈姓继承王位,谁又能代替楚国嗣王作为丧主呢?楚王太子已经年长,而执政的人又没有换人,我们为先君楚康王而来,康王去世后就返回,谁能说楚国嗣王以及执政的人不如先君康王呢?鲁国本来应该为楚丧有所举动,如今闻丧之后却返回,谁能说鲁国这种行为不是轻侮呢?楚国大臣侍奉新君而当政,谁能说他们对新君已有二心?楚国君臣追求除掉那些轻侮自己的国家,比他们的前人动作还要快,这样楚鲁之间的仇恨不是更大了吗?楚国君臣除掉那些轻侮自己的国家毫不手软,执政大臣对楚王没有二心,以楚国这样大的敌国来恐吓弱小的鲁国,谁又能抵御楚国呢?跟随君主走向祸患,还不如违背君主意志来规避灾难。况且君子先成计谋而后行动,你们的计谋形成了吗?如果有抵御楚国的战术,有守卫鲁国的防备设施,那么我们是可以不去楚国的;如果这些都还没有,那就不如到楚国朝贡。”于是鲁国君臣继续前往楚国。鲁襄公从楚国返回,走到方城时,听说季武子袭取卞城作为己有,鲁襄公想返回楚国都城,请楚国出兵讨伐鲁国正卿季武子。荣成伯说:“不可以。君对于臣,权威应该是很大的。如今君主命令在鲁国国内行不通,而依赖其他诸侯国,天下诸侯还有谁来亲近鲁国呢?如果搬来楚军讨伐季武子,鲁国民众既然不违背季武子袭取卞城的意志,那么就一定会听从季武子命令,他们的防守一定是很坚固的。如果楚国战胜了季武子,姬姓诸侯国连窥测鲁国土地的机会都没有,何况是您呢?楚国也会安置他们的同姓来镇服东夷,排除华夏诸侯国,这样楚国就会称王天下,他们对您会有什么恩德,难道会把卞城还给您吗?如果楚国不能战胜季武子,那么您率蛮、夷讨伐鲁国,如今又要求进入鲁国,季武子一定不会答应的。不如把卞城送给季武子。季武子侍奉君主,不敢不改。喝醉后发怒,醒来后欢喜,这难道会有什么伤害?君主您还是归国吧!”于 是鲁襄公一行回到国内。材料二:鲁襄公回国,到达方城。季武子攻占了卞城,派公冶去问候鲁襄公,公冶走后,季武子又派人追上公冶,带给他用印章封好的书信,让他交给裹公,信中说:“听到守卞人要叛变,下臣率领部下讨伐,已经占领了卞城,谨此报告。”公冶拜见襄公后退出,到了住处以后才知道攻取卞城之事。襄公说:“想要得到它却借口说它叛变,只能说对我表示疏远。”襄公问公冶道:“我可以入境吗?”公冶回答说:“国君拥有国家,谁敢违背国君?”襄公奖励公冶冕服。公冶坚决推辞,襄公坚持要给才接受了。公冶把自己的封邑还给季武子,就再也不进季氏的家门。他说:“他要欺骗国君,何必派我去?”到病危时,公冶召集身边人,说道:“我死后,一定不要用冕服入殓,因为这不是靠德行得来的奖赏。同时不要让季氏来安葬我。”(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菩萨蛮舟次青神①【元】李齐贤长江日落烟波绿,移舟渐近青山曲。隔竹一灯明,随风百丈轻。夜深蓬底宿,暗浪鸣琴筑。梦与白鸥盟②,朝来莫漫惊。【注】①这是李齐贤奉使川蜀途中所写的一首词。②白鸥盟:出自《州子·黄帝》“海上之人有好跨岛者,每旦之海上从鸥鸟游。”后人以与鸥鸟置餐表示毫无机心,这里是指无利禄之心,借指归隐。14.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词按照时间顺序,从“日落”写到“灯明”,然后写到“夜深”,再至“朝来”,依次叙写。B.“轻”是“双关”的修辞手法,既指船行,也表现了船上人心情的轻松愉快。C.下片写晚上人睡的情景,夜深人静,词人宿于船篷之下,暗浪拍打船舷,给人一种悲凉凄冷之感。D.结尾写词人梦中与白鸥结盟,早上醒来时请白鸥不要惊惧,借典抒发了词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15.“长江日落烟波绿,移舟渐近青山曲”,这里写的“日落”景象,与白居易的“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有异曲同工之妙,请结合诗歌简要赏析。【答案】14.C15.①本词这两句写的是川蜀途中所见的日落景象,重点写了烟波之色彩和青山之形状;白词写的是江南日出景象,突出江花江水的色彩。②虽为不同时间的景象,但都是色彩明媚的、美丽的、迷人的。③都借景抒情,体现了作者轻松愉悦的心情。李词两句写行船之人在日落时靠岸停泊看到了美景,寻到了住处,可见其心情愉悦。白词两句借美好的江南风景抒写自己回忆起江南时的愉悦心情。【解析】 【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C.“给人一种悲凉凄冷之感”错误。结合注释可知,这首词是作者奉使川蜀途中所作,联系上片“随风百丈轻"可知词人这次出行顺风顺水。夜深人静,词人宿于船篷之下,暗浪拍打船舷,如有弹琴击筑的美妙音乐相伴入眠,是一种惬意,不是悲凉凄冷。故选C。【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景物形象的能力。本词上片写黄昏泊舟时的情景,开头两句“长江日落烟波绿,移舟渐近青山曲”,写的是川蜀途中所见的日落景象,“长江”是舟行之处,“日落”表明天色已晚,“移舟”表明靠岸停泊,写行船之人在日落时靠岸停泊看到了美景,寻到了住处。“烟波绿”“青山曲”写了烟波之色彩和青山之形状,景色本已十分美丽,在夕阳的映照下,色彩明媚、美丽,更加迷人。借景抒情,体现了作者轻松愉悦的心情。白居易的“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写的是江南日出景象,“日出”、“春来”,互文见义。春来百花盛开,已极红艳;红日普照,更红得耀眼。在这里,因同色相烘染而提高了色彩的明亮度。春江水绿,红艳艳的阳光洒满了江岸,更显得绿波粼粼。在这里,因异色相映衬而加强了色彩的鲜明性。作者把“花”和“日”联系起来,为的是同色烘染;又把“花”和“江”联系起来,为的是异色相映衬。江花红,江水绿,二者互为背景。于是红者更红,“红胜火”;绿者更绿,“绿如蓝”。突出江花江水的色彩,借美好的江南风景抒写自己回忆起江南时的愉悦心情。(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在《赤壁赋》的开头,苏轼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自己与朋友泛舟游赤壁之下时朗诵《诗经•陈风•月出》及其诗句。(2)《孟子•鱼我所欲也》中,运用排比和对比手法,义正词严地指责有人为宫室之美等个人私利而接受不义之财,并在最后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进行评价。(3)“扁舟”是我国古典诗文中常见的意象之一,它或寄托漂泊羁旅的愁思,或承载悠然自由的情怀,或暗含淡泊隐逸的愿望,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诵明月之诗②.歌窈窕之章③.是亦不可以已乎④.此之谓失其本心⑤.谁家今夜扁舟子⑥.何处相思明月楼(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玉鉴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易错字词:诵、窈窕、谓。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元剧中有不少以爱情为主题的剧本,例如《曲江池》《倩女离魂》等,都选择女主角主唱,来得细腻,可以充分表现恋爱的情绪,①,这种安排是适宜的。但②的是,作为爱情对方的男人陷于配角地位,没有主唱的部分,显得被动而无力。《西厢记》使张生和莺莺都作为主角,都有曲可唱,都有戏可演,使观众充分看到张生热烈追求的一方面,也看到莺莺对于张生热情的反应以及复杂的心理变化,③。红娘为主角之间的辅助角色,为相国女儿展示爱情所必需,活泼生动。《西厢记》所再现的生活面是完整的,没有遗漏。以情节而论,《西厢记》故事并不比《曲江池》等曲折复杂,假如以四折一楔的一本杂剧来写也是可能的。不过,由于董西厢的创造,已经把这个故事发展为一个巨型的说唱本了,所以必须采纳五本长剧,方能够展现艺术上的完整性。而这样一个长本戏的形式,使张生、莺莺、红娘三个角色分别主唱,又丰富了剧本的内容。因此,我们可以把《西厢记》的结构作为文艺理论上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反作用于内容的一个定律的证明。17.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成语,最恰当的一项是()A.沁人心脾瑕不掩瑜面面俱到B.动人心弦瑕不掩瑜面面相觑C.沁人心脾美中不足面面相觑D.动人心弦美中不足面面俱到18.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19.根据语段内容,请将下面《西厢记》艺术创新图空缺处补充完整。【答案】17.D18.示例1:由于董西厢的创造,这个故事已经发展为一个巨型的说唱本了,所以必须采用五本长剧(的形式),方能够展现艺术上的完整性。示例2 :由于董西厢已经把这个故事发展为一个巨型的说唱本了,所以(作家)必须采取五本长剧(的形式),方能够展现艺术上的完整性。19.①三角主唱②一本杂剧③反作用【解析】【1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沁人心脾:原指芳香凉爽的空气、饮料或花香使人感到舒适。形容诗歌和文章优美动人,给人清新爽朗的感觉。动人心弦:形容事物或语言激动人心,也说动人心魄。瑕不掩瑜:玉上的疵点掩盖不了美玉的光彩。比喻缺点掩盖不了优点,优点多于缺点。美中不足:大体很好,但还有不足。面面俱到:各方面都照顾得很周到。也指不仅各方面都照顾到,而且每一个方面都处理的很得当。面面相觑:形容人们因惊惧或无可奈何而互相看着,都默不出声。第一空所填成语应表现女主角唱得细腻,有感染力,故选“动人心弦”更合适。第二空所填成语是遗憾男人做配角没有主唱的部分,显得被动而无力,故选“美中不足”更合适。第三空所填成语是说《西厢记》使男女主角都可唱可演,照顾得周全,故选“面面俱到”更合适。故选D。【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第一处,成分残缺。“已经把这个故事发展为一个巨型的说唱本了”缺乏主语,可去掉“已经把”或改为“由于董西厢已经把这个故事发展为一个巨型的说唱本了”。第二处,搭配不当。“采纳”与“五本长剧”不搭配,可改为“采用五本长剧(的形式)”或“采取五本长剧(的形式)”。故可改为:由于董西厢的创造,这个故事已经发展为一个巨型的说唱本了,所以必须采用五本长剧(的形式),方能够展现艺术上的完整性。或改为:由于董西厢已经把这个故事发展为一个巨型的说唱本了,所以(作家)必须采取五本长剧(的形式),方能够展现艺术上的完整性。【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分析图表的能力。根据“而这样一个长本戏的形式,使张生、莺莺、红娘三个角色分别主唱,又丰富了剧本的内容”,可分 析出第一处是指内容上的“三个角色分别主唱”,故可填“三角主唱”;根据“假如以四折一楔的一本杂剧来写也是可能的。不过,由于董西厢的创造,已经把这个故事发展为一个巨型的说唱本了,所以必须采纳五本长剧,方能够展现艺术上的完整性”,可看出实现了“一本杂剧”到“五本长剧”的转变,故第二处可填“一本杂剧”;根据“我们可以把《西厢记》的结构作为文艺理论上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反作用于内容的一个定律的证明”,可看出图中“结构”反作用于“内容”,故第三处可填“反作用”。(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一项调查显示,46%的人认为①比出门下雨没带伞的情况更糟糕,而手机未带或被偷就感到紧张的人则高达90%。这些数据表明,②。与此同时,有关“手机使用依赖症”的说法甚嚣尘上,该说法认为频繁使用手机是一种新的心理疾病,并与孤僻、自卑等性格画像联系起来。这些把手机使用与心理健康相对立的观点,反映着现代医学对身体话语权的争夺,而现象背后的时代变化,却往往被搁置一边。其实,“手机依赖”不一定是人们心理上“离不开”手机,比如有的人出于工作需要得实时关注讯息,有的人因支付的需要不得不“机不离手”;有时候,手机还承担着某种象征性功能——如果在社交场合中,③,那装作玩手机不失为一个避免尴尬的借口。20.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21.“归谬法”是指从某一观点推出明显的错误或矛盾,从而证明这一观点本身的错误。请你使用“归谬法”反驳文段中“把手机使用与心理健康相对立”的观点。【答案】20.①出门不带手机②手机在日常生活中愈发不可或缺③你不太想和别人说话(交流)21.有人把手机使用与心理健康相对立,果真如此,那我们使用手机便都会出现孤僻、自卑等性格画像,甚至于心理疾病。但事实上,“手机依赖”或出于工作需要、或出于支付需求,或为了避免尴尬等,所以,“把手机使用与心理健康对立”的观点不成立。【解析】【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①结合“出门下雨没带伞”“而手机未带或被偷就感到紧张的人则高达90%”的语境可知,此处可填:出门不带手机。②结合“手机未带或被偷就感到紧张的人则高达90%”可知手机对人们的重要性,所以此处可填:手机在 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③结合“社交场合”“那装作玩手机不失为一个避免尴尬的借口”的语境可知,此处可填:你不太想和别人说话。【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逻辑推理的能力。这道题开放性较强,首先结合题干弄清“归谬法”的特点,然后结合具体内容及自己的生活体验合理反驳即可。首先要“从某一观点”出发,即先肯定某一观点。也就是“如果把手机使用与心理健康相对立的观点是正确的,那我们使用手机便都会出现孤僻、自卑等性格画像”。然后推出明显的错误或矛盾,结合语段内容可知:事实上,“手机依赖”或出于工作需要、或出于支付需求,或为了避免尴尬等。最后证明这一观点本身的错误,即“把手机使用与心理健康对立”的观点不成立。四、写作(60分)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一)《礼记》有这样的表述:“水深则流缓,人贵则语迟。”朱熹的《治家格言》中也说:“处世戒多言,言多必失。”(二)近年来,网络流行一个热词“嘴替”,就是替别人把不能说、不敢说、不会说的话说出来。“积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杜甫是厌战者的“嘴替”;“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白居易是贫贱者的“嘴替”。对此,你有怎样的感悟与思考?请据此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看法。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例文:为己须得三缄口为公执言敢为先人贵语迟,言多必失,其话语意义指向的是中国传统诗教中一以贯之的温柔敦厚、中正平和;大潮奔涌,众声喧哗,当社会议题中出现利益与观念的激荡交锋,“沉默是金”也无法弥合矛盾与裂痕。言之一道,我辈青年应如何自处?故曰:为己须得三缄口,为公执言敢为先。为己须得三缄口,不意味着懦弱、退让与妥协,而是心智圆熟、人格圆满的自然结果。余秋雨曾言:“成熟是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 须声张的厚实。”佛祖拈花,迦叶微笑,心照而不宣的背后是充斥八极的玲珑智慧;老子出关,倒骑青牛,湛湛青天下悠然无声的身影折射出无上哲学的玄妙。三缄其口,护的是内心的一方净土,抑的是人性中的蠢蠢欲动。人格圆满,方能拥有“不患人不知己”的大气;自成宇宙,方能远离一时高下的意气之辩。为公执言敢为先,不是争扬执牛耳之威赫的浮躁,而是一种心胸光明、以义为先的不朽风姿。为公执言,为义执言,为人民执言,本身就是一种充满勇气的奋斗。五千年清浊善恶,太史公能究天人之际,成一家之言;风雨如磐的革命暗夜中,鲁迅先生以笔为剑,铸民族之魂,占据意识形态的舆论阵地,是英勇的奋斗者、无畏的坚守者。当社会达尔文主义甚嚣尘上、弱者的话语权被无形剥夺之时,坚守捍卫公序良俗的发言制高点,使舆论场域重归风清气正,其重要性不亚于赢得一场正义之战。执言当先,躬身入局,自成直言之辩、浩然之气。覃思今日,社会舆论场域的高度娱乐化促生了公共言语场所的无序,“键盘侠”“打字机”大行其道,无意义的喧嚣争论不绝于耳;公共议题中的性别对立、阶层冲突在以营利为目的劣质自媒体中被层层放大……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来了物质大潮,国人的精神文明发展却未曾追赶上经济的脚步。是的,在喧嚣中坚守一份以沉默为外壳的淡静与从容,在喧哗中敢于遵循公序良俗而发出有理有据的掷地之声,是我国所迫切需要的公民素养的集中体现,也是青年人生发展过程的应有之义。李叔同有言:“问余何适?廓尔忘言。华枝春满,天心月圆。”摒却车尘马足的功利之辩,弃了辗转沉浮的名利之争,方能心如水月,作如是观。另一方面,为正义发声,为道德张本,响应时代的价值选择,赓续浩然之气的精神血脉,亦是我辈青年不可或缺的精神钙质。为己须得三缄口,为公执言敢为先,刚柔并济,方是为言之道。【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审题:这是一道引语类思辨性材料作文题。材料一主要由名言构成。“水深则流缓,人贵则语迟”,意指“慢言”,有智慧、有阅历的人说话总是经过反复考虑,不轻易论断。这里指出“言”关联为人处世的智慧(道德)。而“处世戒多言,言多必失”,意指“少言”“不言”,因多言易错,甚至带来不可挽回的后果。这里指出“言”关联为人处世的考量(代价)。由此可见,材料一的两句名言,一是强调人“言”不仅是几个词语或句子而已,“言”承载的还有发声者为人处世的考量和权衡。二是从表述的倾向看,将人们导向要“慢言”“少言”。从中华传统为人处世方面普世价值的承袭来看,事实上确实有不少人将此奉为金律。我们应当思考:对人们一直认同、奉行的“沉默是金”的传统观念在当下仍否是普遍适用的人生智慧?如果“慢言”“少言”甚至“不言”成为社会群体普遍的选择,将产生怎样的影响? 材料二的核心关键词是“嘴替”,由名词诠释和举例印证两部分组成。根据“‘嘴替’,就是替别人把不能说、不敢说、不会说的话说出来”这一诠释,把“嘴替”理解为“代他人、社会、时代言”的“要说”“敢说”“能说”的责任和担当,是准确的。而材料二中所举杜甫、白居易皆为现实主义诗人,他们关心民生疾苦,不顾个人得失,甚至不惜触怒当权者,为厌战者和天下贫苦者发声,是替别人说,是为民请命,他们的“敢说”“能说”,是为他人,为社会谋利益,是为时代发声,他们的“替言”彰显了责任和担当。由此可知“嘴替”应为正面之意,需要肯定和提倡。两则材料借助“语句”和“词语”的不同“言语”形式,表象是探讨“言语”中“慢言”“少言”“慎言”“替言”的问题,实则是要引导考生思考“言语”背后个体关于为人处世中个人利益和社会责任担当权衡的问题,希望考生拥有关注他人、关注社会、关注时代的普世情怀,敢于站上“群众先锋”的位置,敢于承担“为民代言”的风险,这是此则作文整体立意的出发点。关联两则材料,可得出写作的整体立意:材料一“慢言”“少言”不是不说,是在藏而思之后的发声,虽有不盲目,不跟风,不妄言的道德修养的追求和坚守,但也不乏明哲保身的利己因素,更多的是强调个体自我层面,缺乏的也许就是社会的担当、责任。材料二“嘴替”是敢说,为别人说,为社会说,为时代说,是个体(或者某一群体)在明辨是非,深思熟虑后的情况下的大声疾呼,为民请命,是在明晰“言”的利弊后主动承担的“公众责任”,体现了为人处世的担当精神和贵任意识,强调的是个体对国家和社会的使命感。写作时,应当首先理解并指出“言”的本质指向为人的责任和担当,对此,在比较中表现出认可并阐述“嘴替”或“敢言”的正向价值(核心要素)。在此过程中,还可适当分析造成“慢言”“少言”与“敢言”“勇言”背后的原因是利益的考量和责任担当的权衡(关键要素1),以及阐述社会层面“慢言”“少言”可能产生的不当后果(关键要素2)。总的来说,考生应在作文中阐述“要言”“敢言”“勇言”“能言”,体现作为当代青年为他人、社会、时代发声的责任担当。立意:1.少言以自律,发言为当下。2.言多虽必失,必要应多言。3.为生民言,为社会不公言。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发布时间:2023-06-24 19:00:01 页数:23
价格:¥3 大小:222.41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