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2023高考压轴卷——语文(新高考全国Ⅰ卷)(Word版附解析)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14

2/14

剩余12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绝密★启封前2023新高考全国Ⅰ卷压轴卷语文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文学体裁的诗意主要表现为语言文字的诗意性(形象、节奏和韵律)和思维语境的诗意性(感性体认和自然品格)两个方面。诗意思维指的是“我们民族在长期生存发展的环境中所形成的、相对稳定的、起普遍作用的具有文化艺术特质的思维习惯、思维方法等思维活动的总称”。因此,诗意思维所形成的文学体裁主要有诗歌、散文、书信、日记、童话等,而基本上或完全不具备这两个层面特征的文学体裁就被归入“去诗意”或“非诗意”的范畴,本文称之为“写实”,涵盖了小说、传记、速写、报告、实录、说书、政论等多种体裁。当然,诗意化体裁中并不排除写实内容,写实化体裁中也有诗意质素,只不过在具体文本中往往以其中一种为主导而已。“五四”时期,诗歌、书信、童话等属于诗意化的文学体裁范畴,与现代小说互渗所生成的文本,在文体形式上呈现出诗意盎然的总体格局。诗意体小说文体形式的独特性:一是“诗语”的植入,即古典诗词与现代诗歌对现代小说的渗透;二是“情感”的激荡,即至真情绪倾注于创作,从而使小说文本充满着某种“情调”。书信的应用文体特征也被转化为一种合乎“情”的文体形式,文中写信者强烈追求合乎生命律动的有回应的情感倾诉与倾听,隐现着双向期待的审美心理。1930年代以后,极富个性色彩的梦幻逐渐退隐,时代环境难以承受个人化的闲情逸致,甚至于“一九二七年以后,精致的闲话,微妙的对白剧,也使读者和作者有点厌倦了,于是时代便带走了这个游戏的闲情,代替而来了一些新的作家与新的作品”。向内的抒情显得不合时宜,而向外的叙事和明理则成为主导。于是,叙事型的散文体小说便出现了,其文体特征主要表现为叙事的容观化。散文与现代小说的互渗融合现象曾引发一番争论。1930年代,穆木天直言小说散文化倾向是“一种危机”,认为“近来有些东西简直分不出是小说还是散文”,与穆木天同声合气的还有徐悉庸,他批评创作散文体小说的作家因为“空虚浅薄”而不得不借助“随笔化”以吸引读者。他们认为时代呼唤着合乎自身的文体形式,即30年代以来的小说文体应当追求客观化的展示胜于主观性的讲述,即叙事长于抒情。他以丁玲小说《杨妈的日记》为例提出批评:“杨妈的生活是可以客观描写的,可是叫杨妈写出那一段漂亮日记来,则是滑稽的了。写实化文体对现代小说的渗透,逐渐褪去下通达心灵的自适色彩,反映的是从个体生命状态向群体生活状态的位移与嬗变。-14- 文体互渗现象的生成不但与自身形式的发展变迁有关,而且很大程度上受制于整个时代的处世态度和精神文化内容。但也并非是说,外部因素就是唯一的力量比如,30年代以后写实化文体潮流中,就间以诗意化文体的面影,如沈从文、萧红、萧乾、孙犁等的小说创作。这便说明了某一种文体形式的出现还得经过创作主体的过滤而生效,不可能完全由外部环境来直接决定。(摘编自王爱军《诗性的放逐:中国现代小说“文体互渗现象》)材料二:在长期创作和对古今小说反思的基础上,顾随提出诗意描写和表现为小说艺术的最高境界,形成鲜明独特的小说美学。其诗意小说美学的内涵重点在于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他认为“写一篇小说而没有诗意,是没有成其为小说的理由的”,诗意是人生有意义的基础,一个作家要对人生、人世有一种大爱,有一种关怀、同情,而不是冷漠、麻木、无动于衷,才是诗心。他认为:“鲁迅先生有的是一颗诗的心:爱不得,所以憎;热烈不得,所以冷酷;生活不得,所以寂寞;死不得,所以仍旧在‘呐喊’”“惟其爱的极,所以憎得也深”,因此鲁迅才“无处不、无时不流露出诗的作风来”。其次,小说作为精心构思的艺术品,要追求完整之美。其中,顾随认为最重要的是人物的塑造,要注重通过细节描写来展现人物丰富、复杂的个性,在《小说家之鲁迅》中他举了一系列的“将那人生与动力一齐诗化了,而加以诗的描写与表现,无须乎借了大自然的帮忙与陪衬”的例子,如鲁智深拳打镇关西,林冲买了尖刀满街寻陆虞侯,宋江得知何涛到郓城拿晁盖,都是在紧张激烈的矛盾冲突之后对人物进行细节描写,使人物形象变得生动、完整。再次,在结构方面,顾随曾说过:“鲁迅先生好的作品则简直使人觉得好像一座经过整理了的园林。”又说:“像《彷徨》里的《伤逝》一篇,结构之谨严,字句之锤炼,即是在极细微的地方,作者也不曾轻轻放过。”而这种美感,有如安德列夫的那种严肃、深刻、纤细的“文章美”。(摘编自李云《论顾随的诗化小说美学》)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意思维是我们民族长期形成的、具有相对稳定特征和普遍作用的思维活动,它有着文化艺术的特质。B.小说的诗意化由诗歌、日记、童话等文体的渗入而产生,小说重视客观写实,不具备诗意化艺术特征。C.小说散文化摆脱了诗歌和日记体等形式向内抒情的不足,但仍可能弱化客观表现,而存在主观化倾向。D.文体互渗现象受到时代变迁等客观因素的影响,还会受到艺术发展自身规律和艺术创作者因素的影响。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和材料二中小说“诗意化”的内涵(不尽相同,前者重文体互渗,后者重小说诗化艺术特征。B.两则材料都涉及到小说诗意化受小说自身特点限制的问题,不过两则材料表达这个意思显、隐不同。C.小说文体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材料一从文体历史变迁的角度阐述,材料二从文体艺术追求的角度总结。D.对小说创作规律的总结,材料一着眼于宏观考查,材料二着眼于微观分析,材料一的结论更具有客观性。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A.《红楼梦》用诗词塑造人物、结构小说是对古代章回小说诗词运用的发展。B.《狂人日记》以日记体与意识流小说结合的方式体现现代小说发展的特征。C.《西游记》写神话传说故事与中国古代崇信神仙鬼怪的文化氛围密切关联。D.《装在套子里的人》中的漫画事件用漫画艺术形式创造了滑稽幽默的风格。4.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论证思路。5.-14- 鲁迅小说被顾随先生称赞,是否会被批评家穆木天、徐懋庸称赞呢?请根据材料内容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月下桨声韩少功雨后初晴,水面长出了长毛,有千丝万缕的白雾牵绕飞扬。一条小船近了,船上的一点红也近了。原来是一件红色上衣,穿在一个女孩身上。女孩在船边小心翼翼地放网。一个更小的男孩撅着屁股在船头划桨。我多次在黄昏时分看见这条小船,小小年纪的两个渔夫在远处忙碌,总是不说话,也不看我一眼。我想起静谧的月夜里,常有一线桨声飘入我梦中,莫非就是这条船?在这里住了两年多,我早已熟悉张家李家的孩子,但不认识那两张面孔。他们的家也许不在附近。刚好城里有客人要来,得买点鱼。我朝小船吆喝一声。他们望了我一眼。你们有鱼卖吗?大鱼小鱼都行。我指了一下院子的方向,我就住在那里。他们并未回话,隔了好半天,女孩朝这边摇了摇手。也许,前段时间把鱼打光了。水管所雇来的人们张好大网,敲击着船舷,把鱼往网里赶。接连闹腾好几个日夜,木棒敲出三拍的欢乐,两拍的焦急,慢板的忧伤以及若有所思……久违的山歌,在半夜里会偶尔鬼鬼祟祟地冒出来:“第一先把父母孝,有老有少第二条,第三为人要周到……”我只好去水管所买了鱼,看到一些没收来的渔网。水管所的人说,附近有农民偷偷违禁打鱼,有时还用密网,把小鱼也打了。城里的客人来了,驾着刚买的日本轿车。一起吃着鱼,我说到有农民用密网打鱼。他痛心地说,农民就是觉悟低,一点环保意识也没有。又说,如今民风实在刁悍,有一次他的汽车陷进坑里,路边有农民抄着手,不给钱就不帮忙。客人走后,第二天一早,院子里响起一阵狗吠。开门一看,红衣女孩手里提着一只泥水糊糊的塑料袋,被狗吓得进退两难。她赤裸的双脚在石板上留下水淋淋的脚印,脚踝还沾着一片草叶。我愣了一下,好容易才记起几天前的问购。塑料袋里有一二十条鱼,大的约摸半斤,小的只有指头那么粗,鲫鱼草鱼杂得有点不成样子。从她疲惫的神色来看,大概这就是他们忙了半个夜晚的收获吧。估计这女孩用的也是密网,没有放过小鱼,下手有些嫌狠。但我没有说什么。我已经从邻居那里知道了他们的来历。他们是姐弟俩,住在十几里之外的大山,弟弟欠了学费,两人借了条小船出来打鱼。他们的父亲一年前病逝,母亲也变得神志不清,不久前走失了。我收下鱼。在完成交易的过程中,她始终拒绝坐下,说话时总看着狗,听我说狗不咬人,仍怯怯地不时朝桌下看一眼。“你很怕狗么?”我妻子问。她不好意思地笑笑。“你家没有养狗么?”她摇摇头。“你喝茶。”她点点头,却没有喝。她才走不久,狗又叫了起来。窗外橘红色一晃,她气喘吁吁地返回来。“对不起,刚才错了……”她大声说。“错了什么?”妻子问。“把钱算错了。”“不会错吧?不是两斤四两么?”“真算错了。”-14- “刚才是你看的秤,你报的价,你说多少就多少,我并没有……”妻子说。我也觉得我们没有什么责任。“不是,是你们多给了。”她红着脸,说刚才回到船上,弟弟一听钱的数字,就一口咬定算错了。他们又算了一次,果然是我们多给了一块钱。弟弟很生气,要她赶快来退还。我看着她沾着泥点的手,撩起橘红色衣襟,取出紧紧埋在腰间的一个布包,十分复杂地打开它,十分复杂地分拣布包中的大小纸票,心里有些过意不去。一块钱怎值得她这样急匆匆地赶来并且做出这么多复杂的动作?“一块钱就算是你的脚力钱吧。”我说。“不行不行……”她把头摇成了拨浪鼓。“以后还要找你买鱼,一块钱就先存你那里。”“不行不行……”拨浪鼓还在摇。“你们还会打鱼吧?”“不一定。水管所不准我们下网了……”“弟弟的学费赚够了吗?”“他不打算读了。”“为什么?”她没有回答,只是固执地要寻找一块钱。可是小钞票凑不够一块钱。最后我们满足她的要求,好歹收了七角。她做了什么亏心事似的,浑身不自在,犹犹豫豫地低头而去。傍晚我们回家,发现院门前有一把葱。路边锄草的妇人说,一个穿红衣的姑娘来过,见我们不在,就把葱留在门前。妻子叹了口气,说如今的社会,难得还有这样的诚实。她清出一个旧挎包,一支水笔,说要给那位上学的弟弟,替他们省两个钱。但是我再也没有遇上姐弟俩。后来从一位船夫口里得知,水管所加强禁渔,他们被收了渔网,回山里种田去了。学费凑足了吗?弟弟还能继续读书吗?人世间许多事,我们并不知道,萍水相逢之际,连对方名字也不知道。每天早上,推窗眺望,远处一两叶小船如发夹别在青山绿水之中。只是那些船上没有一点红。每天晚上,偶尔听到竹林那边传来桨声,是一条小船的足迹,在水面播出了月光的碎片,还有一个个梦境。只是桨声粗重,不像孩子的腕力。有时月夜太静,删除了声音传递的距离,晚风一吹,远在天边的桨声翻过院墙,滚落阶前,七零八落的,引来小狗一次次寻找。它当然找不到什么,鼻子抽缩着,叫了两声,回头看我,眼里全是困惑。我也不明白,是何处的桨声,悠悠飘落到我家的墙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一再出现的红色上衣成为女孩的特定标志,加深了读者的印象,而红色的显眼与女孩的内向少言又形成了反差。B.小男孩很懂事,在船头帮忙划桨;也很聪明,一听钱的数字就知算错了;催促姐姐赶紧退还钱,又可见他的诚实。C.城里来的客人认定农民觉悟低、民风十分刁悍,“我”的妻子却没有这种成见,对姐弟两人的态度比较亲和友善。D.狗的两次吠叫引出女孩的出场,巧妙推动情节发展;狗让女孩提心吊胆的描写,又使女孩的形象变得更加立体。7.关于文中人们拉网赶鱼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段文字交代女孩摇手的原因,也为姐弟忙了半晚却收获不丰这一情节做好铺垫。B.赶鱼时的热闹场面与月夜的柔美景象形成鲜明对照,从不同角度表现乡野的氛围。C.击舷的节拍蕴含着欢乐、焦急、忧伤等复杂情愫,与后文姐弟情绪的变化相呼应。D.民歌含有较明显的教化意味,暗示姐弟成长的环境,增强女孩坚持还钱的合理性。8.小说开头、结尾两次写“月下桨声”,蕴含不同的思想感情。请结合文本分析。-14- 9.小说在叙述姐弟的故事时,送鱼和还钱等内容从正面详写,打鱼、送葱、回山里等内容则以其他方式呈现。这样叙述有什么效果?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四国为一,将以攻秦。秦王召群臣宾客六十人而问焉,曰:“四国为一,将以图秦,寡人屈于内,而百姓靡于外,为之奈何?”群臣莫对。姚贾对曰:“贾愿出使四国,必绝其谋而安其兵。”乃资车百乘,金千斤,衣以其衣冠,带以其剑。姚贾辞行,绝其谋,止其兵,与之为交以报秦。秦王大悦,贾封千户,以为上卿。韩非短之,曰:“贾以珍珠重宝南使荆、吴,北使燕、代,四国之交未必合也,而珍珠重宝尽于内,是贾以王之权,国之宝,外自交于诸侯,愿王察之。且梁监门子,尝盗于梁,臣于赵而逐。取世监门子、梁之大盗、赵之逐臣,与同知社稷之计,非所以厉群臣也。”王召姚贾而问曰:“吾闻子以寡人财交于诸侯,有诸?”对曰:“有之。”王曰:“有何面目复见寡人?”对曰:“曾参孝其亲,天下愿以为子;子胥忠于君,天下愿以为臣;贞女工巧,天下愿以为妃。今贾忠王而王不知也,贾不归四国,尚焉之?使贾不忠于君,四国之王尚焉用贾之身?桀听谗而诛其良将,纣闻谗而杀其忠臣,至身死国亡。今王听谗,则无忠臣矣。”王曰:“子监门子,梁之大盗,赵之逐臣。”姚贾曰:“太公望,齐之逐夫,朝歌之废屠,文王用之而王。管仲,其鄙人之贾人也,南阳之弊幽,鲁之免囚,桓公用之而伯。百里奚,虞之乞人,传卖以五羊之皮,穆公相之而朝西戎。文公用中山盗,而胜于城濮。此四士者皆有垢丑大诽天下明主用之知其可与立功故明主不取其污不听其非察其为己用故可以存社稷者,虽有外诽者不听;虽有高世之名,无咫尺之功者不赏。是以群臣莫敢以虚愿望于上。”秦王曰:“然。”乃可复使姚贾而诛韩非。(节选自《战国策·秦策五》,有删改)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此四士者/皆有诟/丑大诽天下/明主用之/知其可与立功/故明主不取其污/不听其非察/其为己用/B.此四士者/皆有诟丑/大诽天下/明主用之/知其可与立功/故明主不取其污/不听其非/察其为己用/C.此四士者/皆有诟/丑大诽天下/明主用之/知其可与立功/故明主不取其污/不听其非/察其为己用/D.此四士者/皆有诟丑/大诽天下/明主用之/知其可与立功/故明主不取其污/不听其非察/其为己用/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止其兵”中的“止”与“则耻师焉”(《师说》)中的“耻”的词类活用相同。B.上卿,古官名,周制天子及诸侯皆有卿,分上、中、下三等,最尊者称上卿。C.社稷,古代帝王、诸侯所祭的土神和谷神,借指国家。社指土神,而稷指谷神。D.“愿以为子”“铸以为金人十二”(《过秦论》)两句中的“以为”含义相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四国结出联盟准备攻打秦国,秦王向群臣问计,只有姚贾挺身而出表示愿意出使四国,打消他们攻打秦国的念头,秦王于是隆重地为他置办行装。B.姚贾出使四国,顺利地完成了任务,打消了四国攻秦的念头,还和四国结交而还,秦王十分高兴,就重赏了姚贾,却引发韩非对他的嫉妒和诽谤。C.韩非诬告姚贾耗费了秦国的珍宝,却未必能把四国真正拉拢住,还揭发姚贾在魏国做过盗贼,在赵国又被驱逐,因此不适宜参与与秦国的国家大事。D.-14- 韩非揭发姚贾在魏、赵的污点,秦王因此大怒而质问姚贾。姚贾的辩解有理有据,令秦王信服,秦王于是对他信任不疑,而处死了进谗言的韩非。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四国为一,将以图秦,寡人屈于内,而百姓靡于外,为之奈何?(2)是贾以王之权,国之宝,外自交于诸侯,愿王察之。14.秦王听信了韩非的谗言,姚贾是如何为自己辩解而重新获得秦王信任的?请简要概括。(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15-16题。观书于谦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①全无一点尘。活水源流随处满,东风花柳逐②时新。金鞍玉勒寻芳客,未信我庐别有春。注释:①胸次:胸中,心里。②逐:挨着次序。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以个人读书的独特体会,形象地表明诗人读书不倦、乐在其中,谈出自己和书本的亲密关系。B.颔联用夸张、对比手法写诗人读书的情态。“三千字”,极言读书之多之快,表现诗人读书如饥似渴的心情。C.“活水”句,化用“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句,“东风”句是说读书乐趣令人心旷神怡。D.这首诗写诗人的亲身体会,抒发其喜爱读书之情,意趣高雅,风格率直,说理形象,颇具感染力。16.本诗构思巧妙,意趣高雅。请结合尾联分析。(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谏太宗十思疏》中用“______,______”阐述了“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进一步强调国君要慎待百姓。(2)陶渊明在《归园田居》(其一)中“羁鸟恋旧林”一句,与其在《归去来兮辞》(并序)中“______,______”两句用意相似,都含蓄表达归隐田园是作者由衷之情。(3)落叶有动态美,“落木”给人肃杀辽远之静。古诗中常用“落木”而不用落叶,意境更为开阔。如“______,______”。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小题共3题,共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中国国家版本馆,开馆了!国家版本馆以“一总三分”的格局,充分展现了大国形象和新时代的风采。俯瞰京华的中央总馆,北望渭川的西安分馆,放怀江南的杭州分馆,臂挽流溪的广州分馆,同时拉开文化展览的巨幕,向普罗大众讲述文明的故事。中央总馆“斯文在兹——中华古代文明版本展”,一件件①的展品,让人叹为观止。有记载“版”字的商代版方鼎,有铭刻着“中国”-14- 的何尊,有苏轼行草楷书法的宋拓本《西楼苏帖》,还有刻着《长恨歌》的清代象牙扇骨等等。历朝历代的瑰宝荟萃一堂,琳琅满目,彰显中华文明五千多年传承的②。除了展示外,版本馆还具有保藏功能。保藏区里收藏了数千年间各种类型的版本,如陶石、兽骨、金属、竹木、纸张、数字媒体等。版本上所承载的信息反映出了丰富多元的社会风貌。有人说:保藏版本的目的,如同保护生物的多样性一般,旨在保存多样性的文明。而版本又是脆弱的,一旦被损坏了,就很难修复。可见,建设国家版本馆对版本进行集中保藏,在保存中华文明方面起着③的作用。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19.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不得改变原意。2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除了比拟之外还使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请结合原文分析其表达效果。(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小题共2题,共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中国画有“山水画”这一门类,“山水”是人格化的图像,其重点是借用自然的形态,①。中国绘画的精髓不在于形似而在于传神,②:一是画家描绘出所画对象的精神,二是画家通过描绘对象表现出自己的精神,三是画家通过描绘的对象及运用的笔墨表达人们普遍的价值取向和精神境界。所以,在传统中国画的审美标准中,③,重要的是通过造型元素的组合来表达画家的精神境界和人文理想。杜甫在《丹青引赠曹将军霸》中写道,“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就是赞扬画家曹霸的绘画充分表现了其内在的精神气质。21.下列句子中的“丹青”和文中画横线处的“丹青”,意义相同的一项是()(3分)A.唐代陈子昂《江上暂别萧四刘三旋欣接遇》:山水丹青杂,烟云紫翠浮。B.《晋书·文苑传·顾恺之》:尤善丹青,图写特妙。C.宋代文天祥《正气歌》: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D.《史记·李斯列传》:江南金锡不为用,西蜀丹青不为采。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孙子兵法》有言:“求其上,得其中;求其中,得其下;求其下,必败。”只有志存高远,才能不断突破,有所成就;如果目标很低,深陷隐藏的“牢笼”,甘躺舒服的“温床”,必定失败。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和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书写工整;不少于800字。-14- 答案与解析1.B【详解】B.“不具备诗意化艺术特征”说法绝对。结合两则材料内容,小说的诗意化并不仅仅有文体互渗的方式,还有材料二中的各种方式,所以断言小说不具备诗意化艺术特征不当。故选B。2.D【详解】D.“材料一的结论更具有客观性”错,材料二对顾随小说美学特点的归结也是建立在对其小说创作和创作思想表达的大量资料分析基础上的,即使是个体作家研究也能做到有理有据,并不能说不具备客观性。故选D。3.B【详解】材料一观点是“文体互渗现象的生成不但与自身形式的发展变迁有关,而且很大程度上受制于整个时代的处世态度和精神文化内容”这个结论是建立在对“五四”时期小说艺术现象总结基础上的。B.《狂人日记》作为日记体小说有小说自身借鉴突破的内在发展规律影响,也有“五四”时期西学东渐的时代印记,如对意识流小说技巧的借鉴。A项和C项虽然大体也符合观点要求,但属于古典小说范畴。D项《装在套子里的人》中的漫画事件是情节,不是漫画艺术形式的有机融入。漫画艺术也不属于“文本”范畴。故选B。4.①首先简介文学体裁的诗意化来自语言和思维,并按照诗意思维将文学体裁进行区分。②然后按照时间顺序,介绍五四时期小说诗意化的特点和30年代后小说散文化的原因及特征。③最后总结得出结论,文体互渗现象与时代的处世态度和精神文化有关。【详解】材料一共有四段,第一段“文学体裁的诗意主要表现为语言文字的诗意性(形象、节奏和韵律)和思维语境的诗意性(感性体认和自然品格)两个方面”首先简介文学体裁的诗意化来自语言和思维,“诗意思维所形成的文学体裁主要有诗歌、散文、书信、日记、童话等”并按照诗意思维将文学体裁进行区分。第二、三段“‘五四’时期……诗意体小说文体形式的独特性:一是‘诗语’的植入,即古典诗词与现代诗歌对现代小说的渗透;二是‘情感’的激荡”“1930年代以后,极富个性色彩的梦幻逐渐退隐,时代环境难以承受个人化的闲情逸致”“向内的抒情显得不合时宜,而向外的叙事和明理则成为主导。于是,叙事型的散文体小说便出现了,其文体特征主要表现为叙事的容观化”然后按照时间顺序,介绍五四时期小说诗意化的特点和30年代后小说散文化的原因及特征。第四段“文体互渗现象的生成不但与自身形式的发展变迁有关,而且很大程度上受制于整个时代的处世态度和精神文化内容”最后总结得出结论,文体互渗现象与时代的处世态度和精神文化有关。5.示例一:会。①穆木天等认为小说应该客观地展现现实生活的风貌,而三十年代的社会生活呼唤着叙事为主的小说;②鲁迅先生小说内涵丰富、真实客观地展现了时代的风貌,不是浮浅的、主观抒情为主的散文化小说,所以会受到称赞。示例二:不会。①-14- 穆木天等批判小说散文化的原因之一是文体不纯粹,散文以作家的主观抒情为主,小说以客观叙述为主,力求展现真实的现实生活。②鲁迅先生的小说,如《社戏》等也存在抒情性强、情节散淡的问题。示例三:不一定。①顾随先生是从艺术表现力角度称赞鲁迅小说,穆木天是从小说文体特征及与时代、生活的关系角度评价小说。②两者思考问题的角度不同,立场和态度也会有所不同。【详解】会受到称赞。结合材料一“穆木天直言小说散文化倾向是‘一种危机’”“他们认为时代呼唤着合乎自身的文体形式,即30年代以来的小说文体应当追求客观化的展示胜于主观性的讲述,即叙事长于抒情”可知,穆木天等认为小说应该客观地展现现实生活的风貌,而三十年代的社会生活呼唤着叙事为主的小说;而鲁迅先生小说内涵丰富、真实客观地展现了时代的风貌,不是浮浅的、主观抒情为主的散文化小说,所以会受到称赞。不会受到称赞。结合材料一“近来有些东西简直分不出是小说还是散文”“他们认为时代呼唤着合乎自身的文体形式”可知,穆木天等批判小说散文化的原因之一是文体不纯粹,散文以作家的主观抒情为主,小说以客观叙述为主,力求展现真实的现实生活。鲁迅先生的小说,如《社戏》等也存在抒情性强、情节散淡的问题。不一定。结合材料二“小说作为精心构思的艺术品,要追求完整之美。其中,顾随认为最重要的是人物的塑造,要注重通过细节描写来展现人物丰富、复杂的个性”“像《彷徨》里的《伤逝》一篇,结构之谨严,字句之锤炼,即是在极细微的地方,作者也不曾轻轻放过。”可知,顾随先生是从艺术表现力角度称赞鲁迅小说;结合材料一“穆木天直言小说散文化倾向是‘一种危机’,认为‘近来有些东西简直分不出是小说还是散文’”可知,穆木天是从小说文体特征及与时代、生活的关系角度评价小说。两者思考问题的角度不同,立场和态度也会有所不同。6.C【解析】C项涉及“城里的客人”一节。从乡村的视野看,其实“我”“我妻子”都属于“城里的客人”,但文本中强调是“城里的客人”,是那种到乡间旅游的人,有钱了,驾着刚买的日本轿车,谈论起在乡村的遭遇,当然,用密网打鱼,这也并非完全是偏见,也是农村发展过程中客观存在的事实,韩少功对此并没有讳言。选项围绕“妻子”的态度设置问题,“‘我’的妻子却没有这种成见”有误,从小女孩来还钱时妻子的诘问中,可以看见妻子一开始并未完全放弃这种成见,直到后来说“如今的社会,难得还有这样的诚实”时才转变了态度。因而C项为答案选项。7.C【解析】“人们拉网赶鱼”这部分内容,在文本中属于“插叙”。这一插叙是由“女孩摇手”联想而出,所以A项的表述正确。其它三项均围绕“赶鱼场景”而设置。B项涉及月夜、动静两种不同景象,它们形成对照,均为乡野所特有的氛围。因而B项正确。D项集中于3句民歌内容及作用的理解。从内容上看,民歌的确含有较明显的教化意味,这也是作者所强调的乡野文化的力量,这种立根于“乡土中国”的教化传统,自然是乡野里的每个人的成长的文化背景,姐弟两人也不例外,由此可以推断出,即便家庭生存环境艰难,但姐弟两人的纯朴、善良的美德仍然存在。这一选项对于学生阅读理解文本背后的文化意蕴有较大的帮助,也利于思考“现代与传统”的复杂主题。C项中“击舷的节拍蕴含着欢乐、焦急、忧伤等复杂情愫”,是文本的内外性表述,主要是作者的情绪、思索,姐弟情绪的变化并没有与欢乐、焦急、忧伤呼应。这个故事里,姐弟也很少出现“欢乐”的情绪。因而C项这答案选项。8.【参考答案】①开头“月下桨声”入梦,表现“我”对姐弟俩的好奇,想知道他们是谁,为何出来打鱼。②结尾“我”在“月下桨声”中寻找姐弟的踪迹,表现“我”对姐弟生出敬佩、有了牵挂。③结尾“月下桨声”恬静柔美,象征着“我”对美好人性的追求,对诗意生活的向往。[每点2分,答出其中三点给6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解析】“月下桨声”是这篇小说的核心,小说标题、故事展开、人物形象、作者主观情感的抒发、小说艺术特色的体现等,均由“月下桨声”-14- 得出。本题题干指向小说开头、结尾,蕴含不同思想情感,“不同”是其各自的不同,不需要比较自然得出即可。参考答案主要是从三个方面展开的。小说开头的“桨声入梦”,这应该是小说写作的起因,由“梦”及“事”,由“事”及“人”。这一层次的情感可用“这是(由何而来、由谁而生)桨声?”的角度来思考;小说结尾的“月下桨声”,作者有意否认为桨声来自姐弟,“只是那些船上没有一点红”,“只是桨声粗重,不像孩子的腕力”“远在天边的桨声翻过院墙,滚落阶前,七零八落的”“小狗一次次寻找……它当然找不到什么”,而对于这桨声由谁而发,作者极力模糊化,“我也不明白,是何处的桨声,悠悠飘落到我家的墙根?”这里可以用两个问题去理解和体会,一是“我为什么要去寻找这桨声背后的姐弟两个?”一是“这桨声为什么会如此深固于我的梦中?”前者仍然与姐弟俩相关,后者则与作者这样一个“城里人、文化人”对于现代文明与传统文明之间的难以言说的矛盾情感有关。这里的情感理解与把握是有一定难度的,需要结合人、事来理解,更需要结合小说背后的文化意蕴即小说的主旨意向去把握。9.【参考答案】①送鱼和还钱详写,叙述节奏较慢;其他内容略写,叙述节奏较快,使得情节张弛有度。②“我”亲眼所见从正面写,“我”未见到的则通过旁人交代从侧面写,使得故事更真实。③具体表现姐弟自立与诚信的内容详写,补充的内容略写,使得形象更丰满、主旨更突出。[每点2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解析】首先需要对题干作出理解,从中得出“启发”。“小说在叙述姐弟的故事时,送鱼和还钱等内容从正面详写,打鱼、送葱、回山里等内容则以其他方式呈现,这样叙述有什么效果?”,首先是题干里的“正面详写”,自然可以反向思维,得出“侧面、略写”,至于题干里的“其他方式呈现”,这里暗示出的“侧面略写”应该是无法忽略的,此外还有什么方式,需要把握文本叙述方式进行概括,其实,不用概括出其它方式,围绕“侧面与略写”也完成可以完成题目。其次是“这样叙述”,这里的“这样”,显然不是有的地方“详”,有的地方“略”有的地方“正面”,有的地方“略写”,这样的分而述之,不是本题的考查方向,这里的“这样”,应该是“正面与侧面结合”“详写与略写结合”的整体观。思考“正面详写结合”“侧面略写结合”的叙述方式,最重要的是确认“叙述者”,本小说的叙述者自然就是“我”,所谓“正面”,就是“我见”,所谓“侧面”,就是“我听”;所谓“详写”,就是“我见甚详”,所谓“侧面略写”,就是“我听大概”。关于“正面与侧面,可用诗歌阅读的专业术语来讲,就是“虚实结合”,眼见为实,耳听为虚。实有实效,虚有虚果,虚实结合自然又有佳处。关于“详写与略写”,可用小说、散文等文体的记叙类专业术语,即详略得当,详有细致之妙,略有大概之效。这里涉及至少三个层面的问题:一个详写与略写的叙述节奏,涉及小说情节;一个正面与侧面融合的表现效果,涉及情节发展;还有一个叙述者的情感表现的显与隐,涉及小说主旨或情感的抒发。10.B【详解】句意:这四个人,都忍受过耻辱,遭受天下人的诽谤,但明君能任用他们,因为知道他们能为国立功。所以英明的君主不看他的污点,不听信别人指摘他的过失,主要看他能否为自己所用。“诟丑”作“有”的宾语,后面断开,排除AC;“不取其污”“不听其非”句式对称,句意相关,各自单独成句,前后断开,排除D。故选B。11.A【详解】A.“词类活用相同”错误。“止”与“耻”的词类活用不同,前者为使动用法,使……停止;后者为意动用法,以……为耻。句意:让他们停止军事行动。/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可耻。B.正确。C.正确。D.“以为”都是“以之为”的省略,“把(用)……做……”-14- 。句意:都愿让他做自己的儿子。/把它们铸成十二个大铜人像。故选A。12.D【详解】D.“韩非揭发姚贾在魏、赵的污点,秦王因此大怒而质问姚贾”错误。依据原文“吾闻子以寡人财交于诸候……有何面目复见寡人”可知,令秦王大怒而质问姚贾的,主要是韩非诬告姚贾利用秦王的权势、秦国的珍宝和诸侯相勾结,不是“揭发姚贾在魏、赵的污点”。故选D。13.①四国联合成为一个整体(结成联盟),打算对付秦国,在内寡人财力困窘,在外百姓耗损,应该如何应对?②这是姚贾利用大王的权势、国家的珍宝,在外和诸侯相勾结,希望大王明察这件事。【详解】(1)“图”,对付,谋取;“靡”,耗费,耗损;“奈何”,怎么。(2)“以”,用,利用;“交于诸侯”,状语后置,和诸侯相勾结;“愿”,希望。14.①直接表忠心。明说自己忠于秦王可秦王并不知道。②类比古代名臣。他不否定自己的“历史问题”,却列举同样有“历史问题”而立下了不朽功绩的人。③提出用人标准。英明的君主主要看他能否为自己所用。【详解】结合“今贾忠王而王不知也,贾不归四国,尚焉之?使贾不忠于君,四国之王尚焉用贾之身”可概括出,直接表忠心。明说自己忠于秦王可秦王并不知道。结合“太公望,齐之逐夫,朝歌之废屠,文王用之而王。管仲,其鄙人之贾人也,南阳之弊幽,鲁之免囚,桓公用之而伯。百里奚,虞之乞人,传卖以五羊之皮,穆公相之而朝西戎。文公用中山盗,而胜于城濮。此四士者,皆有垢丑,大诽天下。明主用之,知其可与立功”可概括出,类比古代名臣。他不否定自己的“历史问题”,却列举同样有“历史问题”而立下了不朽功绩的人。结合“明主不取其污,不听其非,察其为己用”可概括出,提出用人标准。英明的君主主要看他能否为自己所用。参考译文:荆、吴、燕、代四国联合成为一个整体(结成联盟),准备攻打秦国。秦王召集大臣和宾客共六十多人来询问计策,秦王说:“四国联合成为一个整体(结成联盟),打算对付秦国,在内寡人财力困窘,在外百姓耗损,应该如何应对?”没有大臣回答。姚贾(站出来)回答说:“我愿意(为大王)出使四国,一定打消他们攻秦的念头,让他们停止军事行动。”(秦王)于是准备了百辆车、千斤金,让姚贾穿上自己的衣服,戴上自己的帽子,佩上自己的宝剑。姚贾辞别秦王,打消了四国攻秦的念头,使他们的军事行动停止了,并和他们结交而还。秦王十分高兴,把千户封给姚贾,并拜他为上卿。韩非诽谤他说:“姚贾带着珍宝财物出使,南到荆、吴,北到燕、代,未必能把四国真正拉拢,但带去的珍宝财物已耗尽,这是姚贾利用大王的权势、国家的珍宝,在外和诸侯相勾结,希望大王明察这件事。况且姚贾是大梁守门人的儿子,曾有在大梁盗窃的前科,在赵国做官又曾被驱逐出境。用守门人的儿子、魏国的盗贼、赵国的逐臣,来参与过问国家大事,恐怕不是鼓励群臣的办法。”秦王召见姚贾问道:“我听说你带上我的财物去和诸侯结交,有这回事吗?”姚贾回答说:“有。”秦王说:“你有什么脸面再来和我相见?”姚贾回答说:“-14- 曾参孝顺他的父母,天下人都愿让他做自己的儿子;伍子胥对他的君王尽忠,天下的君主都愿让他做自己的臣子;女子善于女工,男子都愿让她做自己的配偶。如今我忠于大王却得不到信任,我不到四国,又到哪里去呢?假如我不忠于自己的君王,四国的君王怎么会信任我呢?夏桀听信谗言而杀掉他的良将,商纣王听信谗言杀掉他的忠臣,终于导致身死国亡。如今大王听信谗言,就不会再有人为您效忠了。”秦王又说道:“你是守门人的儿子,魏国的盗贼,赵国的逐臣。”姚贾说:“太公望,在东海之滨被老妇抛弃,在朝歌屠牛而牛肉无人问津,但文王用他成就了王业。管仲是齐国边邑的小商贩,在南阳不为人知,又是鲁国赦免的囚犯,但齐桓公任用他就建立了霸业。百里奚是虞国的乞丐,被人用五张羊皮转卖到秦国,但秦穆公任用他使得西戎来朝。晋文公任用中山的盗贼,却取得了城濮之战的胜利。这四个人,都忍受过耻辱,遭受天下人的诽谤,但明君能任用他们,因为知道他们能为国立功。所以英明的君主不看他的污点,不听信别人指摘他的过失,主要看他能否为自己所用。只要能够安定国家,就不听外面对他的诽谤;即使有很大的名气,要是没有尺寸之功可录也不加以赏赐。所以群臣就不会有无功受禄的非分之想。”秦王说:“说得对。”就重新派出姚贾而杀掉了韩非。15.B【详解】B.“对比”错,“直下三千字”,写为书所吸引;“全无一点尘”,写书本知识荡涤心胸,心无杂念。没有对比。故选B。16.①漫跨着金鞍,权贵们犹叹芳踪难寻,不信这书斋里别有春景,只有读书人才能感受到书斋的美好风光。②尾联以贵公子反衬,显示读书人书房四季如春的胜景。③卒章显志。读书的美好情境,是不读书的权贵们所难以领略到的。【详解】该诗盛赞书之好处,极写读书之趣。“金鞍玉勒寻芳客,未信我庐别有春”,漫跨着金鞍,权贵们犹叹芳踪难寻,谅也不信这书斋里别有春景。表明闭门读书之乐胜于四处游玩。尾联以跨着金鞍的贵公子处处寻春反衬,用贵公子浅层次的感官追求来反衬诗人深层次的精神追求的高贵,显示读书人书房四季如春的胜景,读书可以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尾联卒章显志,读书可以明理,可以赏景,可以观史,可以鉴人,真可谓是思接千载,视通万里,这美好之情之境,岂是玩物丧志的游手好闲者流所能领略的!17.(1)载舟覆舟所宜深慎(2)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3)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名句名篇的能力。易错字词:覆,慎,岫,倦,萧,澄。18.①弥足珍贵②源远流长③至关重要【详解】第一空,从后文“有记载‘版’字的商代版方鼎,有铭刻着‘中国’的何尊,有苏轼行草楷书法的宋拓本《西楼苏帖》”可知,填入成语是形容版本馆中的藏品非常珍贵,可以填入“弥足珍贵”。“弥足珍贵”,十分珍贵、非常珍贵,含褒义。第二空,从前文“历朝历代的瑰宝荟萃一堂,琳琅满目,彰显中华文明五千多年传承”可知,填入成语形容中国文明的历史悠久,可以填入“源远流长”。“源远流长”,水源很远,水流很长。比喻历史悠久。第三空,根据语境,填入成语是形容版本馆在保存中华文明上的重要作用,可以填入“-14- 至关重要”。“至关重要”,相当地重要、在要紧关头是不可缺少的,比喻最重要的。19.示例:保藏版本,就如保护生物的多样性一般,旨在保存文明的多样性。【详解】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两处语病:(1)结构混乱。“……的目的”和“旨在……”句式杂糅,应删除“的目的”。(2)语序不当。“保存多样性的文明”语序不当,根据语意可判断应是保存“文明的多样性”。故正确表述为:保藏版本,如保护生物的多样性一般,旨在保存文明的多样性。20.示例:排比。①描述版本馆所处的位置,突出版本馆分布之广、底蕴之深;②句式整齐划一,增强语势,用语富于变化,节奏鲜明,渲染对中华文明的自豪之情。【详解】画波浪线的句子中,连用了“俯瞰……”“北望……”“放怀……”“臂挽……”四个结构相同的动宾结构的句子,构成了排比句式,所以句中还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通过描述版本馆所处的位置,“京华的中央总馆”“渭川的西安分馆”“江南的杭州分馆”“流溪的广州分馆”,这些版本馆分布在中国的各个方位,从而突出版本馆分布之广、底蕴之深。排比的作用有:加强语势、语言气氛;使文章的节奏感加强;条理性更好,更利于表达强烈的感情。因此语段中这些句子结构相同,句式整齐,增强了气势,突显了前面“国家版本馆‘一总三分’的格局”的特点,让读者能清晰地了解“大国形象和新时代的风采”这一表述。读起来让句子富于韵律,节奏感强烈,铿锵有力,充满对中华文明的自豪之情。21.B【解析】原文“丹青”指“绘画”。A.指绚丽的色彩;B.指绘画;C.指史籍;D.指丹砂和青雘,可做颜料。故选B。22.①表达自己的理想和精神境界②这里的传神可以有三个层次③形似并不重要【解析】①处,前句说绘画“借用自然的形态”,后句应说绘画的目的,结合“人格化的图像”“表现出自己的精神”“表达人们普遍的价值取向和精神境界”可知,目的是表达画家个人的精神和理想,据此应填:表达自己的理想和精神境界。②处,冒号提示这句话有总结作用,下文“一是”“二是”“三是”从三个方面具体解说“传神”的不同层次,此处应填:这里的传神可以有三个层次。③处,语境强调中国画的审美,下文“重要的是通过造型元素的组合来表达画家的精神境界和人文理想”强调“神似”的重要性,此处应评价“形似”,据此应填:形似并不重要。23.答案略【解析】审题: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孙子兵法》上这句话意思是,追求上等的,可以得到中等的,追求中等的,只能得到下等的,一定会失败。材料用一组对照句子对此进行了解释,告诫我们要志存高远,努力奋斗,而不能不思进取,躺平在温床之上。由此不难看出,本次作文是写应当树立高远的志向。-14- 目标要足够远大清晰,实现后才能越接近自己的理想。一个人如果目标定得过低,成就肯定不会高。人当志存高远,有较高的理想目标才能促使人不断奋进。学习,事业,生活,都是一样的道理。正所谓志不宏者智不达,好多事情都是逼出来的。人天生都会有好逸恶劳的惰性,三更灯火五更鸡,不是有远大志向作支撑,又有谁愿意在寒冬离开温暖的被窝,又有谁不想美美地睡一个回笼觉呢?人生必须有奋斗目标作牵引,才能不被日常琐碎的事务缠身,变得平庸。人的体能智能方面的潜力,也只有在远大目标加持之下,才能被激发出来。有了远大的目标,我们才能不懈努力奋斗。一个人如果没有了追求,自甘平庸,甚至自甘堕落,就不会取得新的进步。在日积月累的平庸堆叠之下,以往取得的些许成绩,也会漫漫被消解。自身各方面的能力就可能被退化,在人际交往和社会生活中就会慢慢被边缘化、被遗忘。对于中学生来说,对自己的要求更严格一些,目标高远一些,会激发自己的潜在动力,可能获得意想不到的结果。写作时要注意避免空喊口号。立志高远,这个谁都知道,但为何需要志存高远?志存高远的积极意义在哪里?志向过低会有什么危害?尤其需要结合青年身份对此充分论述。此外,何为“高远”,每个人的“高远”有何不同,如何做,这些才是关键内容。有独立思考,有独特见解,写出个性化文章,才能具有区分度,得到阅卷老师的青睐。立意:1.青年当志存高远,切莫选择躺平。2.志高者未来可期,躺平者人生无望。3.用高远之志,激发自我潜力。-14-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发布时间:2023-05-29 10:12:03 页数:14
价格:¥3 大小:122.50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