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四川省绵阳市南山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考试试题(Word版附解析)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15

2/15

剩余13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2023年4月绵阳南山中学2023年春季高2021级半期考试历史试题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4题,共48分,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请将正确选项填涂在答题卡对应的位置)1.在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出图的彩陶中可见少量写实性画面,其中《鹳鱼石斧图》(示意图如下)最为典型。有考古学家认为这幅画最发人深思的地方,是把鹳衔鱼和石斧这两类不相干的事象一并画在专门为装殓成人尸骨的陶缸(棺)上。由这一疑问可以推断,此画反映了()A.墓主人生前的事迹成就B.渔猎是当地主要生产方式C.原始绘画艺术的集大成D.仰韶文化诞生了早期国家【答案】A【解析】【详解】甲骨文的王字初形,为斧钺形。画中的斧很可能是同墓主人身份相适应的可作为权力标志的东西,是墓主人生前所用实物的写真。如果以石斧作为墓主人的象征,则可把鹳及鱼分别视为墓主人的部众和被战胜者的象征,此画很可能是墓主人生前事功的写实,A项正确;仰韶文化的主要生产方式是粮食种植,排除B项;此画虽有较高艺术成就,但尚未达到原始绘画艺术集大成的高度,排除C项;早期国家的诞生在仰韶文化之后,排除D项。故选A项。2.三星堆古城城墙既具防卫之用,亦是不同功能区之分界线,同时巧妙利用河流构成防御、防洪和交通体系。这体现出()A.蜀地的地域性特征B.中华文明多元一体C.集权体制初步形成D.人和自然和谐统一【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石器时期的中国。根据“三星堆古城城墙既具防卫之用,亦是不同功能区之分界线,同时巧妙利用河流构成防御、防洪和交通体系”可得出一方面体现出人的作用,另一方面用天然的河流做防御,体现出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D项正确;材料强调三星堆的防御,而不是四川的特性,排除A项;材料只反映一个地方,没有比较,不能得出多元一体,排除B项;三星堆没有集权,排除C项。故选D项。 3.陶器是中国古代相当长时期内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器具之一,具有分布广、数量大、空间分布区域性特征明显等特点,广泛见于古代各地区、各时代、各民族文化中,是田野调查中较易发现的古代遗物。由此可知陶器()A.反映了不同时代和地域的物质文化面貌B.初步地改变了人类经济文化发展进程C.体现了新石器时代居民稳定的生活状况D.可以印证当时已经出现明显的贫富分化【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论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具有分布广、数量大、空间分布区域性特征明显等特点,广泛见于古代各地区、各时代、各民族文化中,是田野调查中较易发现的古代遗物。”可得出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的生产活动方式不一样,从而使陶器呈现出分布广、数量大、空间分布区域性特征明显等特点,说明它能反映不同时代和地域的物质文化面貌,A项正确;陶器并不能起到初步改变经济文化进程的作用,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不同时期陶器在的分布,并不只针对石器时代,排除C项;材料只反映陶器的分布、数量等,没有进行具体的比较,不能得出贫富差距,排除D项。故选A项。4.在商人信仰体系中,上帝是万事万物的主宰。商周鼎革以后,天命观有了变化,不仅在于由“帝”到“天”至上神名称的转变,周人对天命观也提出了新的解释,周王认为自己是“天”的后代,自称“天子”。对此理解合理的是周人()A.旨在宣扬传统天命观B.认识到要规范统治者的行为C.彰显了人文主义精神D.进一步论证了统治的神圣性【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设问可知,这是本质类题目,时空是商周时期。根据材料“周人对天命观也提出了新的解释,周王认为自己是‘天’的后代,自称‘天子’。”可知,商人的信仰体系中天与人是分离的,周王却将自己与上天相结合,自称为“天之子”,蕴含着代表上天统治天下的思想,这说明周王进一步论证了统治的神圣性,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周王对传统天命观的突破,排除A项;材料并未涉及规范统治者行为的信息,排除B项;材料与人文主义精神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5.《易经》中《乾卦》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乾为马”,马象征孜孜不倦、奋力进取;《坤卦》云:“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坤为牛”,牛象征无为而治、厚德载物。因此,儒道两家学派创始人在后世的艺术形象常如下图所示。从中说明这两派学说初创时() A.当时民间有一定影响B.两者立场不同互相矛盾C.针对现实问题有的放矢D.迎合新兴地主阶级需求【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先秦时期中国。根据“马象征孜孜不倦、奋力进取;”“牛象征无为而治、厚德载物。”可得出儒道两家学派的思想内涵各有不一,一个主张积极进取,一个主张无为而治,这是针对不同的社会状况而提出的主张,是针对具体现实问题有的放矢,C项正确;材料只体现二人的主张,并没有反映二者思想的影响,排除A项;二者的主张并不互相矛盾,只是不同情况的不同看法,排除B项;二者代表的是没落的奴隶主贵族的利益,排除D项。故选C项。6.儒家大同思想使很多乐善好施的仁者以“人饥己饥,人溺己溺”的精神致力于济贫弱的社会慈善活动。《周礼》《礼记》中关于古代礼仪的记载,也成为后世慈善活动的理论源泉。其价值主要是()A.有助于构建和谐的社会秩序B.有利于弘扬社会正气C.利于完善儒家伦理价值体系D.文人更注重品德修养【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设问词可知是影响题。据时间信息可知时空是先秦时期。据材料“致力于济贫弱的社会慈善活动”,可以看出儒家大同思想的影响下,社会慈善活动的进行,有利于构建和谐的社会秩序,A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社会慈善对社会秩序的影响,并不是弘扬社会正气,也不是完善儒家伦理观,排除BC项;社会慈善活动的进行,无法得出文人的修养状况,排除D项。故选A项。7.中华原典强调“裔不谋夏,夷不乱华”和“以华变夷”,但是“华夏”本身所具有的自信和大气魄,使她能够如大海收纳百川,吸收、融合甚至同化各种外来文化而不失自我。这体现了()A.夷狄界限已然消失B.理学的兼容并蓄C.华夏文明和而不同D.古籍注重民族性【答案】C 【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先秦时期的中国。根据“裔不谋夏,夷不乱华”“使她能够如大海收纳百川,吸收、融合甚至同化各种外来文化而不失自我。”可得出华夏与其他民族并不一致,但是双方可以共处,这体现了和而不同的理念,C项正确;夷狄界限仍然存在,并没有消失,排除A项;理学是宋代才出现,排除B项;材料强调不同民族的共存,而不是强调古籍的特点,排除D项。故选C项。8.“兴水利,而后有农功;有农功,而后裕国”,中国历代善治国者均以治水为重,通过兴修水利、治理江河,人们逐渐在平原地区居住,进而开拓疆土、繁衍人口、发展经济。这指出了()A.华夏农耕文明高度依赖灌溉B.治水与农业经济发展和政治稳定的关系C.水利建设的专业性逐渐增强D.治水深刻地影响了国家兴盛与政权更替【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兴水利,而后有农功;有农功,而后裕国”可得出这强调兴修水利有利于农业的发展,有利于国家兴旺,体现出治水与农业经济发展和政治稳定的关系,B项正确;水利兴修有利于农耕文明的发展,但不能证明“高度依赖”,排除A项;材料强调水利建设的影响,而不是其专业性特征,排除C项;材料中没有强调政权更替,只强调对国家发展的影响,排除D项。故选B项。9.“悝撰次诸国法,著《法经》。以为王者之政,莫急于盗贼,故其律始于《盗》《贼》。盗贼须劫捕,故著《网》《捕》二篇。其轻狡、越城、博戏、借假不廉、淫侈、逾制,以为《杂律》一篇。又以《具律》具其加减。故所著六篇而已,然皆罪名之制也。”据材料可知《法经》()A.根本目的是维护社会安定B.表明古代立法体系逐渐成熟C.触及根本政治制度的变革D.体现出已由人治转变为法治【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论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战国时期。根据“悝撰次诸国法,著《法经》。……又以《具律》具其加减。是故所著六篇而已,然皆罪名之制也。”可得出《法经》中的法律规定较详实,内容丰富,且有具体的量刑标准,这说明古代立法体系逐渐成熟,B项正确;根本目的是维护统治,而不是社会安定,排除A项;材料只涉及到法律的规定,没有涉及制度层面,排除C项;当时仍然是人治,排除D项。故选B项。10.春秋前期,盟誓(结盟立约)是诸侯之间实现互信的重要方式;春秋中后期,质子(将王子或世子派到他国做人质)作为盟誓的补充大量出现;战国时期,起到事实作用的盟誓寥寥无几,质子成为国家间邦 交的重要手段。这表明A.社会伦理由血缘纽带转向契约纽带B.传统社会准则和行为规范逐渐式微C.儒学调和社会矛盾的功能逐渐增强D.以信义为核心的信用体系得到重建【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根据材料“战国时期,起到事实作用的盟誓寥寥无几,质子成为国家间邦交的重要手段”并结合所学可知,战国时期,诸侯争霸战争日益激烈,诸侯之间实现互信的盟誓制度逐渐被质子制度所取代,说明传统社会准则和行为规范逐渐式微和崩溃,B项正确;质子制度并不是以契约为纽带,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儒学的影响,排除C项;春秋盟誓被战国质子制度取代,恰恰体现了当时信用体系的崩溃,排除D项。故选B项。【点睛】11.战国时期,赵武灵王力主学习少数民族的长处,倡导胡服骑射。北魏时期,孝文帝力主迁都洛阳,全面实行汉化政策。他们共同的目的是A.巩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B.提升军事实力C.顺应民族交融的潮流D.促进本民族发展【答案】D【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和孝文帝的汉化改革,都是为了促进本民族的发展,也体现了民族融合的特征,因此D正确;A只符合孝文帝改革,排除;B只符合赵武灵王改革,排除;C不属于目的,属于改革的原因之一,排除。故选D。12.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严厉推行分户析居的改革政策,规定“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把家庭单位强令拆分到最细小程度。父与成年男子分居,都以户主身份列名国版。商鞅此举力图()A.推动重农抑商政策的建立B.维护小农经济主导地位C.瓦解宗法制度的社会根基D.移风易俗实现社会转型【答案】C【解析】【详解】家长制集体大家庭是宗法社会最根本的社会组织,商鞅变法把家庭单位强令分析到最细小程度,是力图瓦解宗法制度的社会根基,C项正确;对家庭分户析居与推动重农抑商政策没有关系,排除A项;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是铁犁牛耕的推广和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的结果,排除B项;商鞅变法的这一措施主要目的不是实现社会转型,排除D项。故选C项。 13.秦王朝建立至汉武帝初年,铁器的应用已经扩展到了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制作的铁器物美价廉。而在汉武帝实行盐铁官营后,官府制造生产的铁器农具,质量不佳且价格较高,妨碍农事。这说明()A.盐铁官营不利于百姓生活B.适当竞争有助于经济发展C.垄断专营易引发官商勾结D.官营工匠的技术水平不高【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秦王朝建立至汉武帝初年,……制作的铁器物美价廉。而在汉武帝实行盐铁官营后,官府制造生产的铁器农具,质量不佳且价格较高,妨碍农事。”可知,反映了政府垄断盐铁经营导致农具质量下降的弊端,表明适当的市场竞争有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B项正确;盐铁官营不利于百姓生活,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垄断专营引发官商勾结的信息,排除C项;古代中国官营手工业的技术水平是较高的,排除D项。故选B项。14.秦汉时期,因运输保管不易,户籍、田籍等基础性账簿都是在乡编制,一式仅两份,正本留乡,副本仅上呈至县。魏晋时期,基础账簿则由县负责制作,一式多份,由县上报郡、直至中央政府。这一变化得益于()A.专制制度的发展B.户籍制度的完善C.行政效率的提高D.书写材料的进步【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汉时期的中国。根据“因运输保管不易,……魏晋时期,基础账簿则由县负责制作,一式多份,由县上报郡、直至中央政府。”可得出户籍等管理由地方转移上报到中央,主要是因为造纸术的发展与推广,使书写材料更轻便,运输更便捷,从而可以上报到中央,D项正确;材料中的重点是“因运输保管不易”而带来的问题,强调的是书写材料的进步对户籍管理的影响,而非制度性的原因,排除A项;户籍制度的完善是针对户籍管理本身,并不是由地方上报到中央的主要原因,排除B项;行政效率的提高与材料中的主旨没有太直接的关系,排除C项。故选D项。15.在中国传统社会里,士大夫逐渐站到了政治的中心地带,他们的思维再也离不开对于君主政治体制的认同,“三月无君,惶惶如也”,离开政治他们将“无所措手足矣”。对此认识正确的是()A.官吏的从政素质得到保证B.增强了国家治理的效果C.士人成为专制统治的仆从D.推动了选官制度的发展【答案】C【解析】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设问词可知是正向题、本质题和影响题。据时间信息可知时空是中国古代史。据材料“士大夫逐渐站到了政治的中心地带,他们的思维再也离不开对于君主政治体制的认同”,可以看出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士大夫阶层逐渐认同君主政治体制,逐渐成为专制统治的仆从,C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士人对专制体制的依从,不能得出官吏的从政素质状况,国家治理的状况以及其对选官制度的影响,排除ABD项。故选C项。16.在中国历史上,每一次大的统一都伴随着文化和思想观念上的整合创新。秦朝的统一使秦与山东六国“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中国有了统一的文字,这对于中国文化的开拓和发展有深远意义。对此认识正确的是()A.社会的变革影响了价值取向B.统治的疆域范围进一步拓展C.政治大一统推动了文化发展D.阻碍了各地原有文化的发展【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论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中国。根据“每一次大的统一都伴随着文化和思想观念上的整合创新。”“中国有了统一的文字,这对于中国文化的开拓和发展有深远意义。”可得出秦朝文字的统一得益于政治上的统一,说明政治大一统推动了文化发展,C项正确;材料强调政治的统一,而不是社会变革,强调文化发展,而不是价值取向,排除A项;材料体现政治对文化的影响,不单是只政治,排除B项;政治上的统一有利于文化的发展,排除D项。故选C项。17.据《南史》记载,南朝女棋手娄逞“变服诈为丈夫,粗知围棋,解文义,徧游公卿,仕至扬州议曹从事。”唐朝后宫设有寓教棋博士传授棋艺,史书上有安南国向皇后进贡“木钝象骨棋盘一面,象牙棋子一具”的记载。据此可知,当时A.女性参与围棋活动得到社会认可B.围棋传播经历自下而上的过程C.政府支持推动女子围棋运动发展D.围棋活动具有一定的社会基础【答案】D【解析】【详解】有“唐朝后宫设有寓教棋博士传授棋艺”和“安南国向皇后进贡”可知,围棋活动得到了国家的认可,专门设置了机构教授棋艺,并且产生了一定的对外影响,说明当时围棋活动并不单是民间行为而是具有一定的社会基础的,D项正确;材料只是反映了女子借围棋入仕的一个例子,“社会认可”无从体现,不能判定社会对女性参与围棋活动的态度,排除A项;国家设置机构教授围棋,且别国向中国进贡棋盘,表明围棋传播应当是自上而下而非自下而上,排除B项;材料并未强调政府针对女子进行围棋运动的人才培养,个例不能代表国家政策,且材料中的女子是““变服诈为丈夫”即扮男装进行的围棋活动,排 除C项。故选D项。18.董仲舒对各派思想的综合使他成为前汉最具代表性的思想家,但先秦儒家的真精神以及思想最具创意的部分,也断送在他手中。对先秦儒家“真精神”认识正确的是()A.内容完全脱离实际B.具有人文主义色彩C.缺乏政治实践价值D.民族交融色彩浓厚【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设问词可知是正向题。据时间信息可知时空是西汉时期。据材料“但先秦儒家的真精神以及思想最具创意的部分,也断送在他手中”,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先秦儒学中有“仁者,爱人”,“为政以德”,“仁政”,体现了一定的民本思想,具有人文主义色彩,B项正确;先秦儒学并没有完全脱离实际,排除A项;先秦儒学并不缺乏政治实践价值,排除C项;先秦儒学中,并没有浓厚的民族交融色彩,排除D项。故选B项。19.王安石推行变法期间,苏轼在给宋神宗的上书中说.“惟商鞅变法不顾人言,骤至富强,亦以召怨天下……虽得天下,旋踵灭亡。”据此可知苏轼A.肯定商鞅变法的作用B.对商鞅变法的评价中肯C.借机反对王安石变法D.与王安石立场根本对立【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王安石变法。依据材料可知,苏轼认为商鞅变法导致秦朝快速灭亡,体现了苏轼借评说商鞅变法反对王安石变法。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苏轼否定了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B选项错误,苏轼只看到了商鞅变法的消极影响,评价并不中肯;D选项错误,王安石和苏轼都是地主阶级,两者只是政治立场不同,不是根本对立。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20.朱熹曾上奏章说“我以前读《资治通鉴》,发现其间周末诸侯称王号,却未更正,汉丞相诸葛亮出师讨贼,反而被写成入寇,像这样的事情不是一两处,而是很多(于是我写了一本《资治通鉴纲目》)在评判是非得失时,用了春秋笔法,略示训诫……”据此可推知,《资治通鉴纲目》A.以尊重事实为编著原则B.旨在宣扬封建正统观念C.史料价值高于《资治通鉴》D.和《春秋》的体裁完全相同【答案】B【解析】 【详解】朱熹反对《资治通鉴》中“周末诸侯称王号,却未更正,汉丞相诸葛亮出师讨贼,反而被写成入寇”,于是写了一本《资治通鉴纲目》,在评判是非得失时,用了春秋笔法,略示训戒。据此可推知,朱熹写《资治通鉴纲目》的目的是在宣扬封建正统观念,故B正确;朱熹的《资治通鉴纲目》没有尊重事实,故A错误;材料信息不能说明谁的史料价值更高,故C错误;“用了春秋笔法”不意味着和《春秋》的体裁完全相同,故D错误。21.针对利玛窦所绘世界地图,明人郭子章认为“此则千古未闻之说,而暗与《括地象》《山海经》合”。明人方中履也指出,《坤舆万国全图》中“地与海本是圆形,而合为一球”与《黄帝素问》《周髀算经》相合。这说明A.中西文化出现融合发展的趋势B.历史记忆影响人们认识新生事物C.明代士人已初步具备世界意识D.外来文化激发了传统文化的活力【答案】B【解析】【详解】据题意可知,郭子章和方中履都认为利玛窦绘制的世界地图与中国古代文化中的记载存在吻合之处,这体现了传统文化对他们观念的影响,说明历史记忆影响人们认识新生事物,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郭子章和方中履对利玛窦所绘制的世界地图的认识,并不是中西文化出现融合和明代士人已经初步具备世界意识,排除AC项;“激发了传统文化的活力”的说法无从体现,排除D项。故选B项。22.近些年来,宋史学界希望摆脱以往习用的朝代框架,努力使自己的研究在更长的时段中找到意义。钱钟书曾说:“在中国文化史上有几个时代一向是相提并论的,文学就说唐宋,绘画就说宋元,学术思想就说汉宋,都得数到宋代。”关于宋朝文化,这两者的观点都()A.蕴含宋朝文化的世俗化特征B.肯定了宋朝文化的重要历史地位C.适应了民族交融发展的需要D.阐明了经济对于文化的推动作用【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设问词可只是本质题。据时间信息可知时空是中国古代史(宋代)。据材料“宋史学界希望摆脱以往习用的朝代框架,努力使自己的研究在更长的时段中找到意义……都得数到宋代。”,可以看出学界重视宋史的研究,著名学者也提及宋代文化的地位,突出说明了两者都肯定宋朝文化的历史地位,B项正确;宋代文化的世俗化体现的是商品经济的发展推动下,市民阶层的壮大,出现了更多迎合市民阶层的文化,与材料不符,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宋代文化的重要地位,不能得出当时的民族交融状况,排除C项;强调宋代文化的突出地位,不能得出经济对于文化的推动作用,排除D项。故选B项。23.古希腊人从最早的伊奥尼亚学派开始,就特别注意观察天象、气象和生物世界,并发展起了气象学、 动物学等实证科学。与此同时,希腊人也进行热和空气的实验,以及关于斜面、杠杆、滑轮的力学实验等最初的科学实验活动。据此可知,希腊早期科学()A.揭示了世界的普遍规律B.形成较完整的科学体系C.推动了理性思维的发展D.突破了宗教神学的桎梏【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论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希腊。根据“特别注意观察天象、气象和生物世界,并发展起了气象学、动物学等实证科学。……最初的科学实验活动。”可得出希腊人强调通过观察、实验的方法获得相关的知识,从而形成对自然的认识,这体现的是人的理性的思考,C项正确;材料中体现希腊人对科学的探索,并没有提示世界规律,排除A项;古希腊还没有形成完整的科学体系,排除B项;早期科学仍然受到神学的影响,排除D项。故选C项。24.公元前6世纪后期,毕达哥拉斯和他的弟子们认为思考是最高级的善,个人需从邪恶的肉欲中净化出来;认为事物的本原是抽象的数,并提出了著名的“毕达哥拉斯定理”。这反映了古希腊人()A.关注自然界和人类的关系B.已经树立了人的尊严和权威C.寻求规律预见未来的特点D.希望重建人们的道德价值观【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希腊。根据“思考是最高级的善,个人需从邪恶的肉欲中净化出来”可得出古希腊人强调人的思考,突出人的作用,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A项正确;“已经”的说法不能从材料中证明,排除B项;材料中只是探讨人与自然的关系,并没有预见未来,排除C项;材料中没有道德的内容,只是探讨人性,排除D项。故选A项。二、非选择题(共3道大题,共52分。)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儒家和道家产生于春秋战国大动荡时期,……儒家要求人们把他人利益、社会整体利益放在首位,把社会完善作为人生责任。在道德教育上,儒家注重培养为官者“以民为本”、对百姓负责的责任意识,“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的忧患意识,主张为官必须有公正无私、勤政有为、清廉自守的道德规范。儒家重视“礼”的道德规范的作用。道家道德教育的基本思想是顺化。道家讲修身之德“谦卑”:强调自修,保持内心的极端平静;主张“人性本真”:追求人的个性解放与自由;讲为政之德“无为”和“不争”的官德:草重自然发展规律, 不人为地强力干扰,为官者要谦和地对待下属和民众;主张应世之德“宽容”:待人以仁慈和宽厚;道家的淡泊功名,致虚守静,大公无私等道德规范,对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构建也十分有益。——摘编自《儒道两家德育思想的比较》和《道德经里的德育思想》材料二时代的震荡迫使明清之际的大儒对理学做出多方面的反省。王夫之提出了“六经责我开生面”的主张,力图复兴经学;顾炎武则批评理学“以明心见性之空言,代修已治人之实学”。人们愈加倾向于朱熹格物、专研经典的趋实作风,而对于王学末流沾染禅氏习气略感不满,并从明亡的反思中,意识到理学之中掺杂佛老成分的危害。随着学风的转变,学者转向以儒家经典为研究对象,出于对经典的维护,对先圣的推崇,他们力图弄清孔孟的原意,恢复经典本义,对古籍的整理、校勘、注疏、辑佚成为主要治学方法。——摘编自《简析明清之际的理学反思》(1)根据材料一,概括儒家和道家在道德教育思想上的相同点。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儒家道德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之际理学反思的表现及其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答案】(1)相同:都是以道德为基础的治国理念;都追求洁身自好的修身观;都强调人的社会责任感;都倡导“民本”均主张和睦相处的人际观;都有“天下为公”的理想。(任答3点)意义:儒家仁礼和民本思想,促进社会内在和谐,对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借鉴意义;积极入世的实践精神,有利于激发当代人的进取精神;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等主张,有助于执政水平的提高;重礼轻刑理论,为现代司法建设提供借鉴;把握天人合一的精神实质,更好地促进可持续发展。(任答3点)(2)表现:注重儒家经典研究和振兴;学风更偏向于务实求真(经世致用)批判理学蕴含的佛道思想;考据学逐渐兴起。(任答3点)原因:明清社会转型之际,具备思想自由的政治环境;商品经济发展和西学的影响;理学改换了先秦儒学的积极精神,空谈误国冲击学风和政风的转变;唯心主义理学不能解决社会问题;学者的质疑精神和考据学的不断发展。(任答3点)【解析】【详解】(1)相同:依据材料“以民为本”,“人性本真”,得出都是以道德为基础的治国理念;依据材料“主张为官必须有公正无私、勤政有为、清廉自守的道德规范”,“待人以仁慈和宽厚;道家的淡泊功名,致虚守静,大公无私等道德规范”,得出都追求洁身自好的修身观;依据材料“对百姓负责的责任意识”,“为官者要谦和地对待下属和民众”,得出都强调人的社会责任感;都倡导“民本”均主张和睦相处的人际观;都有“天下为公”的理想。意义:依据材料“待人以仁慈和宽厚;道家的淡泊功名,致虚守静,大公无私等道德规范,对社会主义价 值观的构建也十分有益”,得出儒家仁礼和民本思想,促进社会内在和谐,对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借鉴意义;从激发当代人的精神角度分析,得出积极入世的实践精神,有利于激发当代人的进取精神;从执政水平角度分析,得出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等主张,有助于执政水平的提高;从对现代司法的作用角度分析,得出重礼轻刑理论,为现代司法建设提供借鉴;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分析,得出把握天人合一的精神实质,更好地促进可持续发展。(2)表现:依据材料“六经责我开生面”,得出注重儒家经典研究和振兴;依据材料“人们愈加倾向于朱熹格物、专研经典的趋实作风”,得出学风更偏向于务实求真(经世致用)批判理学蕴含的佛道思想;依据材料“他们力图弄清孔孟的原意,恢复经典本义,对古籍的整理、校勘、注疏、辑佚成为主要治学方法”,得出考据学逐渐兴起。原因:从政治角度分析,得出明清社会转型之际,具备思想自由的政治环境;从经济角度分析,得出商品经济发展和西学的影响;从扭转学风角度分析,得出理学改换了先秦儒学的积极精神,空谈误国冲击学风和政风的转变;从对社会问题的解决角度分析,得出唯心主义理学不能解决社会问题;从考据学角度分析,得出学者的质疑精神和考据学的不断发展。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自古以来,汉字的传承与中国文明的延续就始终保持着相互成就、共同成长,不断变革创新的辩证发展关系,二者在历史长河中始终存在着高度的一致性。而在中国文明定型于中原腹地之后向四周扩散的过程中,儒学文献和汉字文言传承活动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汉字跨越方言和语言的鸿沟,成为东亚文明圈内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符号。儒学文献塑造了东亚文化圈内各民族、各国共同的价值观念,表达“天下大同”的政治理想。——摘编自黄亚平《论汉字传承与中国文明延续的辩证发展关系》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材料整体或其中任意一点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答案】示例观点:汉字传承推动中国文明的延续与发展。阐述:原始社会晚期,中华文字逐步孕育和发展。至商周时期,形成了以甲骨文、金文为代表的比较成熟的文字,记载了当时的国家典章制度、礼乐文化、社会经济等史实,奠定了中国早期文明的基础。秦朝统一后,“书同文”,以小篆作为国家规范文字,跨越语言的障碍,便利了国家政令的通达,推动了中原文明向边疆地区的扩展,增强了人们对中华文明的认同感。汉武帝以后,随着儒学教育的官方化、制度化,汉字作为儒家经典的主要载体,进一步推动儒家思想成为中华文明的主流思想。魏晋以后,书法艺术进入自觉阶段,形成了楷书、行书、草书等多种书法字体,丰富了中华文明的文化内涵。总之,汉字的传承与中国文明的延续始终保持着相互成就、共同成长的关系。(从汉字的传播等角度回答亦可,如:汉字的传播促进东亚文化圈的形成与发展) 【解析】【详解】示例观点:根据“自古以来,汉字传承与中国文明的延续就始终保持着相互成就、共同成长,不断变革创新的辩证发展关系,二者在历史长河中始终存在着高度的一致性”可得出汉字传承推动中国文明的延续与发展。阐述:根据所学,主要概括中国古代文字发展演变的过程即可。具体如下原始社会晚期,中华文字逐步孕育和发展。至商周时期,形成了以甲骨文、金文为代表的比较成熟的文字,记载了当时的国家典章制度、礼乐文化、社会经济等史实,奠定了中国早期文明的基础。秦朝统一后,“书同文”,以小篆作为国家规范文字,跨越语言的障碍,便利了国家政令的通达,推动了中原文明向边疆地区的扩展,增强了人们对中华文明的认同感。汉武帝以后,随着儒学教育的官方化、制度化,汉字作为儒家经典的主要载体,进一步推动儒家思想成为中华文明的主流思想。魏晋以后,书法艺术进入自觉阶段,形成了楷书、行书、草书等多种书法字体,丰富了中华文明的文化内涵。总之,汉字的传承与中国文明的延续始终保持着相互成就、共同成长的关系。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平城时代是北魏势力发展的重要时期,但随着北魏帝国的发展,平城已不再适宜作为都城。493年秋,孝文帝放弃平城,迁往洛阳。洛阳素有“王里”之称,却在晋末大乱时毁于兵火,“号为荒土”。孝文帝“营洛务求壮丽”,“礼盛周宣《斯干》(祝贺周朝贵族宫室落成的歌辞)之制,事高汉祖壮丽之仪”,里坊形制益发规整化。城中有“户十万九千余”,若按五口之家的标准计算,至少也有五六十万人。而后世王夫之则认为:迁洛“涂饰虚伪……糜天下于无实之文,自诧升平之象。强宗大族,以侈相尚……部落心离,浮华气长”,是北魏速亡的原因。——摘编自陈汉玉《也谈北魏孝文帝的改革》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孝文帝时期重建洛阳的特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孝文帝时期重建洛阳的活动。【答案】(1)特点:规模宏大;布局严谨(规划整齐);耗费巨大;重视礼乐;深受中原文化影响。(2)评价:积极作用:使洛阳重现生机;为后世都城建设提供借鉴;有利于改革进一步展开;有利于民族融合。消极作用:耗费财富和民力,增加民众负担,激化社会矛盾;重建洛阳崇尚奢侈,激化统治集团内部矛盾,加速了北魏的灭亡。【解析】【小问1详解】特点:据材料“至少也有五六十万人”可知规模宏大;据材料“礼盛周宣《斯干》(祝贺周朝贵族宫室落成的歌辞)之制,事高汉祖壮丽之仪”可知布局严谨(规划整齐),重视礼乐,深受中原文化影响;据材料“糜天下于无实之文”可知耗费巨大。 【小问2详解】评价:积极作用:据材料“洛阳……在晋末大乱时毁于兵火”及所学知识可知使洛阳重现生机;据材料“里坊形制益发规整化”可知为后世都城建设提供借鉴;据所学知识可知,孝文帝迁都洛阳、营建洛阳有利于改革进一步展开;据所学知识可知,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大量鲜卑贵族来到洛阳,有利于民族融合。消极作用:据材料“涂饰虚伪……糜天下于无实之文”可知耗费财富和民力,增加民众负担,激化社会矛盾;据材料“强宗大族,以侈相尚”可知重建洛阳崇尚奢侈,激化统治集团内部矛盾,加速了北魏的灭亡。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历史
发布时间:2023-05-24 18:45:04 页数:15
价格:¥2 大小:311.74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