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四川省绵阳市南山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3月月考试题(Word版附解析)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20

2/20

剩余18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绵阳南山中学2022级高一下学期3月月考试题语文本试卷分为试题卷和答题卡两部分,答题卡共6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学校、班级、姓名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填写清楚,同时用2B铅笔将考号准确填涂在“考号”栏目内。2.选择题使用2B铅笔填涂在答题卡对应题目标号的位置上,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非选择题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书写在答题卡的对应框内,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收回。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幸福是人们孜孜以求的生活状态。早在我国先秦时期,孔子、老子、孟子、墨子等就对幸福作了大量论述,形成了深刻的幸福观。两千多年来,先秦诸子的幸福观被许许多多中国人奉为立身准则和处世圭臬。今天,先秦诸子的幸福观对我们认识什么是幸福、怎样实现幸福仍然有着重要启示意义。不沉溺于物质享受,追求精神快乐。先秦诸子认为,物质财富对幸福来说并非不重要,但相比较而言,精神快乐更是幸福所必需的。因此,他们主张对物质财富、生死寿天、贵贱达穷、外在环境持淡泊态度,应该更加注重心灵的知足,关注那些符合人之本性、来自内心的幸福。老子认为,“知足之足,恒足矣”,淡泊名利、顺性无为才是幸福的最高境界。孔子认为,“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他对安贫乐道的弟子高度赞赏。孟子认为,人生幸福的真谛是“三乐”:“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庄子认为,幸福并非享乐的感觉,而是心灵的顿悟与超越,“与人和者,谓之人乐,与天和者,谓之天乐”“喜怒通四时,与物有宜而莫知其极”。在先秦诸子看来,真正认清了幸福的本质、领略了精神的高贵,就不会沉溺于物质享受,而会自觉修身行道。今天,这些观点对于丰富人的心灵世界、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将自身幸福与他人幸福、社会福祉结合起来考量。《礼记·大学》明确提出“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将个人发展放在“平天下”这样一个宏阔的视野里来看待。孟子提出“与民同乐”的幸福观,强调幸福的“共同性”。荀子认为,“圣也者,尽伦者也;王也者,尽制者也;两尽者,足以为天下极矣。”“尽伦”就是形成理想人格以实现个体幸福,“尽制”就是心怀天下为社会谋福利。老子认为,“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已愈多”,强调与别人分享快乐可以使自己更快乐,为别人奉献才能体现自己的幸福。墨子认为,造成社会动荡不安的根源是“众人之不爱”,实现幸福的根本途径是“兼爱”,也就是将爱无私地散播于全社会。这种反对自私自利,主张将自身幸福与他人幸福、社会福祉结合起来的幸福观,对当下社会形成和弘扬正确的幸福观具有重要意义。以坚守志向为快乐,以责任担当为幸福。孟子主张“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在先秦诸子看来,一个人即使生计维艰也不能见利忘义、丧失操守,不能因为外在诱惑而丧失气节,不能因为外在压力而改变主见。只有这样,才有真正的快乐、真正的幸福。先秦许多思想家始终以心中的幸福标准要求自己,即使时运不济、屡遭困顿也不改志向,而是坚忍不拔去努力实现自己的抱负,因为他们念念不忘的是天下百姓的幸福。这实际上体现了一种“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责任意识与担当精神。正因为有着强烈的责任意识与担当精神,他们才会苦读圣贤之书、深究经世济民之道,积极为百姓的幸福谋利解难、为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尽职尽责,做到“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种为天下人幸福勇于担当奉献的责任意识,今天仍值得大力传承与弘扬。(摘编自黄亚果《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探寻幸福真谛》)材料二:在我国公众持有的各种幸福观中,有两种十分流行。一种可谓之为资源占有幸福观,它把幸福等同于占有资源(金钱、财富、权力等),认为占有的社会资源越多越幸福。另一种把幸福看作是感性欲望(物质欲望)的满足,认为感性欲望越是得到满足、获得的享受越多越是幸福。这种物质享受幸福观比前一种幸福观更为流行,为更多的人所奉行。资源占有幸福观和物质享受幸福观都是偏颇的幸福观,已经导致和可能导致人生与社会问题。资源占有幸福观最大的问题是会导致人生异化,即将作为幸福条件的占有资源当作了幸福本身,并受控于占有欲,从而损害人生和社会。占有一定的资源是人生幸福的必要条件,但它只是幸福的条件而不是幸福本身。一旦将资源占有当作人生目的加以追求,当作幸福本身,那么占有欲望就会不断膨胀,最后充斥整个心灵,人不再是自己生活的主人,而成为不断膨胀的贪欲的奴隶。物质享受幸福观的问题不在于追求物质享受,而在于仅局限于此而忽视了人的其他需 要的满足,容易导致心理问题。人的需要或欲望有不同的层次,物质需要是人的最低层次的需要。除此之外,人还有情感的需要、社会尊重的需要,以及自我实现的需要等。所有这些需要都要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心理才能平衡与和谐,否则就会发生心理问题,甚至会患上抑郁症之类的心理疾病。把物质欲望的满足作为唯一追求,必然会导致这样的恶性循环:欲望得不到满足会感到痛苦、郁闷、愤懑,得到满足又会感到无聊,于是又会追求更多、更强烈的欲望的满足,如此循环往复,直至心灵不能承受欲望之重。如果我们不能将幸福理解为社会资源的占有或物质欲望的满足,那么,我们应当如何理解幸福呢?或者说,幸福的真实含义是什么?就是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人能通过努力奋斗逐步使其人性闪耀善和美的光辉,人格完善而高尚,个性获得健康而丰富的发展,生活充满乐趣、充满创意和充满魅力。显然,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状态就是人的幸福状态。(摘编自江畅《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幸福观》)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中老子、孔子、孟子、庄子的言论虽各不相同,但其观点完全一致。B.材料一引用《礼记·大学》中的话,说明了个人发展要以“平天下”为根本目标。C.资源占有幸福观和物质享受幸福观都是偏颇的,后者危害程度大于前者。D.将幸福理解为社会资源的占有或物质欲望的满足,容易导致人生和社会问题。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的相关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先秦诸子认为物质财富是幸福的重要内容,但与之相比,精神快乐更重要。B.先秦诸子认为,只有认清了幸福的本质,领略了精神的高贵,才能自觉修身行道。C.追求物质欲望满足的人,必然会导致心理上的恶性循环,让心灵不堪重负。D.将资源占用当作幸福本身和人生目的来追求的人,就会成为贪欲的奴隶。3.下列说法中,最不适合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A.北京快递小哥刘阔起早贪黑,风雨无阻,一年送出去5万多件包裹,为大家的生活带来了便利。虽然一直奔跑在送快递的路上,但是他觉得特别骄傲。B.退休后幸福生活是什么样子?有人说,只要有几位能常相聚的老友,有一位长相厮守的老伴,有一个属于自己的“老巢”,有一份稳定的劳保,余生足矣!C.习近平说:“奋斗本身就是一种幸福,只有奋斗的人生才称得上幸福的人生。”奋斗者是精神最为富贵的人,也是最懂得幸福、最享受幸福的人。D.全国人大代表、扬州市政协副主席王静成说,幸福是什么?幸福是攻克疑难疾病,让病人好转起来的难以言表的成就感。4.请简要概括材料二的论证思路。5.根据两则材料内容,简要概括新时代的我们如何才能做个幸福的人?【答案】1.D2.C3.B 4.先破后立,破立结合。①首先提出了两种幸福观,即“资源占有幸福观”“物质享受幸福观”。②然后表明自己对这两种幸福观的态度。③接着以并列式结构,分别驳斥这两种幸福观并分析其问题。④最后在批驳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幸福观即“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状态就是人的幸福状态”。5.①不沉溺物质享受,不以占有资源为必要条件,追求精神、心灵的快乐与幸福;②要形成个人幸福与他人幸福、社会福祉结合起来的幸福观;③以坚守志向为快乐,以责任担当为幸福:④注重个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做一个充满乐趣而幸福的人。【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A.“但其观点完全一致”错误。根据材料一可知,先秦诸子的言论所表达的观点不完全一致,如老子认为,“知足之足,常足矣”,庄子认为,幸福并非享乐的感觉,而是心灵的顿悟与超越,“与天和者,谓之天乐”,二者强调幸福的角度不同,但追求精神快乐的本质是相同的。B.“说明了个人发展要以‘平天下’为根本目标”错误。根据材料一“《礼记•大学》明确提出‘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将个人发展放在‘平天下’这样一个宏阔的视野里来看待”,论证的是“将自身幸福与他人幸福、社会福祉结合起来考量”,并没有说要以‘平天下’为根本目标。C.“后者危害程度大于前者”错误,由材料二“这种物质享受幸福观比前一种幸福观更为流行,为更多的人所奉行”可知,原文只说后者更为流行,没说危害大于前者,没有对二者的危害程度进行比较。故选D。【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C.“必然会导致心理上的恶性循环”错误,扩大了范围。根据材料二“把物质欲望的满足作为唯一追求,必然会导致这样的恶性循环”可知,只有“把物质欲望的满足作为唯一追求”才会必然导致心理上的恶性循环。故选C。【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材料二中提倡的是“通过努力奋斗而获得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人能通过努力奋斗逐步使其人性闪耀善和美的光辉,人格完善而高尚,个性获得健康而丰富的发展,生活充满乐趣、充满创意和充满魅力”。B.此处幸福观强调的是物质条件的满足,与作者提倡的“通过努力奋斗而获得人的自由 而全面发展”的幸福观不符,所以不能作为材料二观点的论据。故选B。【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论证结构的能力。材料二共五段,采用了“先破后立,破立结合”的论证思路。第一段写“在我国公众持有的各种幸福观中,有两种十分流行。一种可谓之为资源占有幸福观,它把幸福等同于占有资源(金钱、财富、权力等),认为占有的社会资源越多越幸福。另一种把幸福看作是感性欲望(物质欲望)的满足,认为感性欲望越是得到满足、获得的享受越多越是幸福”,开篇提出了两种幸福观,即“资源占有幸福观”“物质享受幸福观”。第二段表明自己对这两种幸福观的态度:资源占有幸福观和物质享受幸福观都是偏颇的幸福观,已经导致和可能导致人生与社会问题。第三段、第四段以并列式结构,分别驳斥这两种幸福观并分析其问题:“资源占有幸福观最大的问题是会导致人生异化,即将作为幸福条件的占有资源当作了幸福本身,并受控于占有欲,从而损害人生和社会”“物质享受幸福观的问题不在于追求物质享受,而在于仅局限于此而忽视了人的其他需要的满足,容易导致心理问题”。第五段在批驳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幸福观即“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状态就是人的幸福状态”。【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浏览两则材料可以发现,材料一是从正面阐述如何实现幸福,材料二前几段是驳斥错误的幸福观,最后一段提出正确的幸福观,所以考生综合两则材料观点相近的内容进行概括。①如材料一第二段说“不沉溺于物质享受,追求精神快乐”,材料二指出两种错误幸福观的危害,如“资源占有幸福观最大的问题是会导致人生异化,即将作为幸福条件的占有资源当作了幸福本身,并受控于占有欲,从而损害人生和社会”“物质享受幸福观的问题不在于追求物质享受,而在于仅局限于此而忽视了人的其他需要的满足,容易导致心理问题”,由此可知,做一个幸福的人不能沉溺于物质的追求,要把追求心灵、精神的快乐放在第一位。②如材料一第三段说“将自身幸福与他人幸福、社会福祉结合起来考量”“与别人分享快乐可以使自己更快乐,为别人奉献才能体现自己的幸福”“反对自私自利,主张将自身幸福与他人幸福、社会福祉结合起来的幸福观,对当下社会形成和弘扬正确的幸福观具有重要意义”,这是说做一个幸福的人必须把个人的幸福和他人幸福、社会福祉结合起来,摒弃自私自利的追逐。 ③如材料一第四段说“以坚守志向为快乐,以责任担当为幸福”“一个人即使生计维艰也不能见利忘义、丧失操守,不能因为外在诱惑而丧失气节,不能因为外在压力而改变主见。只有这样,才有真正的快乐、真正的幸福”“为天下人幸福勇于担当奉献的责任意识”,这是说做一个幸福的人必须要担当责任,坚守志向。④如材料二最后一段“幸福的真实含义是什么?就是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人能通过努力奋斗逐步使其人性闪耀善和美的光辉,人格完善而高尚,个性获得健康而丰富的发展,生活充满乐趣、充满创意和充满魅力。显然,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状态就是人的幸福状态”,这是说做一个幸福的人要注重个人自由全面的发展。(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记忆像铁轨一样长(节选)余光中①我的中学时代在四川的乡下度过。那时正当抗战,号称天府之国的四川,一寸铁轨也没有。不知道为什么,年幼的我,在千山万岭的重围之中,总爱对着外国地图,向往去远方游历,而且觉得最浪漫的旅行方式,便是坐火车。每次见到月历上有火车在旷野奔驰,曳着长烟,便心随烟飘,悠然神往,幻想自己正坐在那一排长窗的某一扇窗口,无穷的风景为我展开,目的地呢,则远在千里外等我,最好是永不到达,好让我永不下车。那平行的双轨一路从天边疾射而来,像远方伸来的双手,要把我接去未知;不可久视,久视便受它催眠。②乡居的少年那么神往于火车,大概因为它雄伟而修长,轩昂的车头一声高啸,一节节的车厢铿铿跟进,那气派真是慑人。至于轮轨相击枕木相应的节奏,初则铿锵而慷慨,继则单调而催眠,也另有一番情韵。过桥时俯瞰深谷,真若下临无地,蹑虚而行,一颗心,也忐忐忑忑呆在半空。黑暗迎面撞来,当头罩下,一点准备也没有,那是过山洞。惊魂未定,两壁的回声轰动不绝,你已经愈陷愈深,冲进山岳的盲肠里去了。光明在山的那一头迎你,先是一片幽昧的微熹,迟疑不决,蓦地天光豁然开朗,黑洞把你吐回给白昼。这一连串的经验,从惊到喜,中间还带着不安和神秘,历时虽短而印象很深。③坐火车最早的记忆是在十岁。正是抗战第二年,母亲带我从上海乘船到安南,然后乘火车北上昆明。滇越铁路与富良江平行,依着横断山脉蹲踞的余势,江水滚滚向南,车轮铿铿向北。也不知越过多少桥,穿过多少山洞。我靠在窗口,看了几百里的桃花映水,真把人看得眼红、眼花。④入川之后,刚亢的铁轨只能在山外远远喊我了。一直要等胜利还都,进了金陵大学,才有京沪路上疾驶的快意。那是大一的暑假,随母亲回她的故乡武进,铁轨无尽,伸入江南温柔的水乡,柳丝弄晴,轻轻地抚着麦浪。可是半年后再坐京沪路的班车东去,却不再中途下车,而是直达上海。那是最难忘的火车之旅了:红旗渡江的前夕,我们仓皇离 京,还是母子同行,幸好儿子已经长大,能够照顾行李。车厢挤得像满满一盒火柴,可是乘客的四肢却无法像火柴那么排得平整,而是交肱叠股,摩肩错臂,互补着虚实。母亲还有座位。我呢,整个人只有一只脚半踩在茶几,另一只则在半空,不是虚悬在空中,而是斜斜地半架半压在各色人等的各色肤体之间。这么维持着“势力平衡”,换腿当然不能,如厕更是妄想。到了上海,还要奋力夺窗而出,否则就会被新涌上来的回程旅客夹在中间,抉回南京去了。⑤来台之后,与火车更有缘分。什么快车慢车,山线海线,都有缘在双轨之上领略,只是从前京沪路上的东西往返,这时,变成了纵贯线上的南北来回,滚滚疾转的风火千轮上,现代哪吒的心情,有时是出发的兴奋,有时是回程的慵懒,有时是午晴的遐思,有时是夜雨的落寞。大玻璃窗招来豪阔的山水,远近的城村;窗外的光景不断,窗内的思绪不绝,真成了情景交融。尤其是在长途,终站尚远,两头都搭不上现实,这是你一切都被动的过渡时期,可以绝对自由地大想心事,任意识乱流。⑥饿了,买一盒便当充午餐,虽只一片排骨,几块酱瓜,但在快览风景的高速动感下,却显得特别可口。台中站到了,车头重重地喘一口气,颈挂零食拼盘的小贩一拥而上,太阳饼、凤梨酥的诱惑总难以拒绝。照例一盒盒买上车来,也不一定是为了有多美味,而是细嚼之余有一股甜津津的乡情,以及那许多年来,唉,从年轻时起,在这条线上进站、出站、过站、初旅、重游、挥别,重重叠叠的回忆。⑦最生动的回忆却不在这条线上,在阿里山和东海岸。拜阿里山神是在十二年前。朱红色的窄轨小火车在洪荒的岑寂里盘旋而上,忽进忽退,忽蠕蠕于悬崖,忽隐身于山洞,忽又引吭一呼。回声在峭壁间来回反弹。万绿丛中牵曳着这一线媚红,连高古的山颜也板不起脸来了。⑧萨洛扬的小说里,有一个寂寞的野孩子,每逢火车越野而过,总是兴奋地在后面追赶。四十年前在四川的山国里,对着世界地图悠然出神的,也是那样寂寞的一个孩子,只是在他的门前,连火车也不经过。后来远去外国,越洋过海,坐的却常是飞机,而非火车。飞机虽可想成庄子的逍遥之游,列子的御风之旅,但是出没云间,游行虚碧,变化不多,机窗也太狭小,久之并不耐看。哪像火车的长途,催眠的节奏,多变的风景,从阔窗里看出去,又像是在人间,又像驶出了世外。所以在国外旅行,凡铿铿的双轨能到之处,我总是站在月台-名副其实的“长亭”-上面,等那阳刚之美的火车轰轰隆隆其势不断地踹进站来,来载我去远方。(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写出了火车不仅是交通工具,也是一个人的精神世界,特别是丰厚细腻的情感世界,角度新颖。B.作者回忆自己乘坐火车的经历,从十岁写起,如从北上昆明、再到武进、上海、台湾 等,记忆清晰。C.作者认为最难忘的火车之旅是坐京沪路的班车东去,原因是启程仓促,车上人满为患,令人愤怒。D.第⑧段作者用萨洛扬的小说里“寂寞的野孩子”,表达自己儿时对火车和外面世界的新奇和向往。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以坐火车为线索串连回忆起自己过往的生活经历,把叙事、描写和抒情浑然融为一体,醇厚动人。B.第⑤段画波浪线的语句,巧妙呼应标题,突出“记忆”和“铁轨”的关联性,形成文章前呼后应的结构。C.作者从时间维度展开回忆,记叙少年避乱四川,向往乘坐火车去远方游历,时序纷飞,记忆蔓延。D.余光中的散文追求在抒情中融汇历史理性,在历史叙述中也透露生命哲理,本文正是这种风格的体现。8.请结合文本分析,文章为什么以“记忆像铁轨一样长”为标题?9.本文多次写到乘坐火车的见闻和感受,试找出三处进行概括分析。【答案】6.C7.D8.①艺术手法上,运用比喻,把“记忆”比作“铁轨”,用具象化的长长铁轨来比喻绵长重叠的记忆,化虚为实,生动形象,寓意深刻,引起读者阅读兴趣;②在内容上,概括了文章主要内容,从儿时开始,关于火车的记忆如同铁轨一样漫长,点明火车在作者人生中的重要意义,暗示了主题;③在结构上,作者将“记忆”与“铁轨”紧密关联,二者作为文章线索,贯穿全文,串联起作者记忆中多次乘火车的生活经历,也串联起梦想、亲情、乡情等内容。9.①十岁时第一次坐火车,和母亲一起从上海到安南和昆明,作者看到横断山脉和滚滚江水,经过桥和山洞,感到无比新奇,眼花缭乱。②大一的暑假,和母亲回她的故乡,经过江南水乡,风景秀丽,作者感到闲适惬意。③乘坐京沪路的列车直达上海,在战乱四起之时,仓皇乘车,车厢内挤满逃难的百姓,作者苦不堪言,所幸作者已经长大,可以照顾母亲,略感欣慰。④到台湾后,快车慢车、山线海线都乘坐过,在纵贯线上的南北来回,车速飞快,在车站品尝家乡美食,心情有时兴奋,有时慵懒,有时遐思,有时落寞,带着浅浅的乡愁。⑤在阿里山和东海岸,火车穿行于悬崖和山洞之间,是关于乘坐火车最生动的记忆,阿里山的奇丽景色令作者感到惊叹。【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内容的能力。C.“令人愤怒”错误,作者记录这次经历并非愤怒,只是客观回忆车上拥挤的苦不堪言。 故选C。【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文本内容及艺术特色的能力。D.“本文正是这种风格的体现”错误,本文只是叙述自己的见闻与回忆,并没有“融汇历史理性,在历史叙述中也透露生命哲理”。故选D。【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和作用的能力。标题运用比喻手法,把“记忆”比喻成“铁轨”,用具象化的长长铁轨来比喻看不见摸不着的记忆,化虚为实,生动形象;从结构上看,作者主要描写了记忆中乘火车的经历,标题中的“记忆”“铁轨”贯穿全文,是文章线索,串联文章内容,使文章结构紧凑;内容上来看,作者儿时记忆中总觉得火车可以在无穷无尽的铁轨上奔驰,“雄伟而修长”,渴望乘着火车去往浪漫遥远的地方;成长后,与火车的缘分更是绵绵不绝,这些关于火车的记忆很多,也如同铁轨一般漫长,写出火车对作者人生的重要意义,记录着梦想,串联起亲情,满载着乡情等,为文章奠定了抒情的基调。【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题干要求概括分析乘火车的见闻和感受,找到相关段落进行概括分析即可。第③段“坐火车最早的记忆是在十岁……我靠在窗口,看了几百里的桃花映水,真把人看得眼红、眼花”,写出第一次乘火车看见沿途风景,那种眼花缭乱、兴奋好奇的感受;第④段“那是大一的暑假,随母亲回她的故乡武进,铁轨无尽,伸入江南温柔的水乡,柳丝弄晴,轻轻地抚着麦浪”,随母亲回乡,感受到惬意舒适;“可是半年后再坐京沪路的班车东去,却不再中途下车,而是直达上海。那是最难忘的火车之旅了:红旗渡江的前夕,我们仓皇离京,还是母子同行,幸好儿子已经长大,能够照顾行李……母亲还有座位。我呢,整个人只有一只脚半踩在茶几,另一只则在半空,不是虚悬在空中,而是斜斜地半架半压在各色人等的各色肤体之间”,半年后再次乘坐火车到上海,火车上挤满了逃难的人,作者苦不堪言,但可以照顾母亲,略感欣慰。第⑤和⑥段,“来台之后,与火车更有缘分。什么快车慢车、山线海线,都有缘在双轨之上领略……纵贯线上的南北来回,滚滚疾转的风火千轮上,现代哪吒的心情,有时是出发的兴奋,有时是回程的慵懒,有时是午晴的遐思,有时是夜雨的落寞……细嚼之余有一股甜津津的乡情,以及那许多年来,唉,从年轻时起,在这条线上进站、出站、过站、初旅、重游、挥别,重重叠叠的回忆”,作者到了台湾,乘火车的心情各有不同,热衷于品尝各种美食,只为其中有家乡的味道,有关火车的一切让他回味自己曾经的人生,带着淡淡的乡愁。 第⑦段,“最生动的回忆却不在这条线上,在阿里山和东海岸……忽进忽退,忽蠕蠕于悬崖,忽隐身于山洞,忽又引吭一呼”,这种令人特别的美景与独特的感受令作者最为惊叹。二、古代诗文阅读(38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1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10-14题。留侯张良者,其先韩人也。大父开地,相韩昭侯、宣惠王、襄哀王。父平,相釐王、悼惠王。良年少,未宦事韩。秦破韩,良家僮三百人,弟死不葬,悉以家财求客刺秦王,为韩报仇,以大父、父五世相韩故。沛公之从雒阳南出轘辕,良引兵从沛公。沛公欲以兵二万人击秦峣下军,良说曰:“秦兵尚强,未可轻。臣闻其将屠者子,贾竖易动以利。愿沛公且留壁使人先行为五万人具食益为张旗帜诸山上为疑兵令郦食其持重宝啖秦将。”秦将果畔,欲连和俱西袭咸阳,沛公欲听之。良曰:“此独其将欲叛耳,恐士卒不从。不从必危,不如因其解击之。”沛公乃引兵击秦军,大破之。北至蓝田,再战,秦兵竟败。遂至咸阳,秦王子婴降沛公。汉元年正月,沛公为汉王,王巴蜀。汉王赐良金百镒,珠二斗,良具以献项伯。汉王亦因令良厚遗项伯,使请汉中地。项王乃许之。良因说汉王曰:“王何不烧绝所过栈道,示天下无还心,以固项王意。”项王以此无西忧汉心,而发兵北击齐。至下邑,汉王下马踞鞍而问(张良)曰:“吾欲捐关以东等弃之,谁可与共功者?”良进曰:“九江王黥布,楚枭将,与项王有郄;彭越与齐王田荣反梁地,此两人可急使。而汉王之将独韩信可属大事,当一面。即欲捐之,捐之此三人,则楚可破也。”然卒破楚者,此三人力也。汉四年,韩信破齐而欲自立为齐王,汉王怒。张良说汉王,汉王使良授齐王信印。其秋,汉王追楚至阳夏南,战不利而壁固陵,诸侯期不至。良说汉王,汉王用其计,诸侯皆至。汉六年正月,封功臣。高帝曰:“运筹策惟帐中,决胜千里外,子房功也。自择齐三万户。”良曰:“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乃封张良为留侯。会高帝崩,后八年卒,谥为文成侯。(节选自《史记·留侯世家》)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愿沛公且留壁/使人先行/为五万人具食/益为张旗帜诸山上/为疑兵/令郦食其持重宝啖秦将/B.愿沛公且留壁/使人先行/为五万人具/食益为张旗帜诸山上/为疑兵/令郦食其持重宝啖秦将/C.愿沛公且留壁使/人先行/为五万人具食/益为张旗帜诸山上/为疑兵令/郦食其持重宝啖秦将/D.愿沛公且留壁使/人先行/为五万人具/食益为张旗帜诸山上/为疑兵令/郦食其持重宝啖秦将/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贾竖,与“竖子”“鲰生”同为秦汉时骂人之语,文中称秦将为“贾竖”,含有贬义。B.“独韩信可属大事”与“举匏樽以相属”(《赤壁赋》)两句中的“属”字含义相同。C.“诸侯期不至”与“期年之后”(《邹忌讽齐王纳谏》)两句中的“期”字含义不同。D.子房,是张良的字。古时称字是出于对人的礼貌,即使贵为天子的刘邦也称张良为子房。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张良少年时代就显出了不同一般的胆略。因为自己家族世代相韩,他就用尽家财寻求刺客暗杀秦王,为韩报仇。B.刘邦想攻打峣山下的秦兵时,张良仔细分析敌方情况,献计刘邦,派人利诱秦军将领,联合他们一起攻占了咸阳。C.张良在败峣下军,消项羽疑,荐举良才,解除危难,促诸侯之会等方面运筹帷幄,为汉王朝建立立下汗马功劳。D.刘邦对张良的才能极为赏识,在封赏功臣时让他自己在齐地选择三万户作为封地,张良却委婉拒绝,最后被封为留侯。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此独其将欲叛耳,恐士卒不从。不从必危,不如因其解击之。(2)王何不烧绝所过栈道,示天下无还心,以固项王意。14.当刘邦给张良三万户封赏时,张良什么婉言谢绝?请简要概括。【答案】10.A11.B12.B13.(1)这只是峣关的守将想反叛罢了,恐怕士兵们不听从。士兵不听从必定带来危害,不如趁着他们懈怠时攻打他们。(2)大王为什么不烧断所经过的栈道,向天下人表示你没有再回来的想法,来稳住项王的心14.①张良淡泊名利的精神品质以及对刘邦的无限忠诚。②韩信自立为王,给刘邦以威胁和压力。张良洞察秋毫,为表自己无二心,故婉言拒绝。【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希望沛公暂且驻留营垒,派一部分人先出发,给五万人准备粮饷,在周围的山上多张挂旗帜,作为疑兵之计,然后派郦食其带着贵重的财宝去诱惑秦将。“使人”是动宾结构,中间不能断开,排除CD。“具食”,动宾结构,准备粮饷,中间不能断开,排除B。故选A。 【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含义及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A.正确。B.错误。委任,托付;劝酒,敬酒。两句中的“属”字含义不同。句意:只有韩信可以委任大事/举起杯盏相互劝酒。C.正确。约定时间;满一年。两句中的“期”字含义不同。句意:诸侯们到了约定的时间还没到/满一年之后。D.正确。故选B。【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联合他们一起攻占了咸阳”错误,原文为“欲连和俱西袭威阳,沛公欲听之。良曰••••••沛公乃引兵击秦军,大破之”,刘邦听了张良的建议袭击并大败了反叛的秦军,没有和他们一起攻占咸阳。故选B。【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独”,仅,只有,只;“因”,趁机,趁着;“解”,同“懈”,懈怠。(2)“何”,怎么,为什么;“示天下”,向天下显示(表示);示,给……看(表示);“固”,稳住,稳定。【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结合文本来看,张良拒绝三万户的封地与张良的为人以及当时的形势有关。从张良的为人来看,文章开头提到张良倾尽家财寻求刺客刺杀秦王为韩报仇,可见张良对于名利之类看得很淡;张良拒绝三万户封地的时候说“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张良认为是上天把自己授予刘邦,可以看出他对刘邦的忠诚;从当时的形势来看,文中“汉四年,韩信破齐而欲自立为齐王,汉王怨”,韩信想要自立为齐王,这让刘邦感受到威胁;而张良对于大汉来说,是具有和韩信同样功勋的人物,所以张良洞察当时的形势以及刘邦的心思,拒绝了三万户的封地,以此表露自己的忠心。参考译文:留侯张良,他的祖先是韩国人。祖父开地,做过韩昭侯、宣惠王、襄哀王的相。父亲 平,做过釐王、悼惠王的相。张良当时年纪轻,没有在韩国做官。秦灭亡韩国时,张良家有僮奴三百人。他的弟弟死后没有厚葬,而是用全部家财来寻求刺客暗杀秦王,为韩国报仇,因他祖父、父亲历任韩国五代国君之相的缘故。沛公从洛阳向南穿过轘辕山时,张良率兵跟随沛公。沛公打算率领两万人马去攻击峣山下的秦军,张良劝说道:“秦军还很强大,不可轻视。我听说峣关的守将是屠户的儿子,买卖人容易用利益来动摇。希望沛公暂且驻留营垒,派一部分人先出发,给五万人准备粮饷,在周围的山上多张挂旗帜,作为疑兵之计,然后派郦食其带着贵重的财宝去诱惑秦将。”秦军的将领果然反叛,打算和沛公联合一齐向西袭击咸阳,沛公想听从秦将的计划。张良说:“这只是峣关的将领想反叛罢了,恐怕士兵们不会听从。士兵不从必定带来危害,不如趁着他们懈怠时攻打他们。”于是沛公率兵袭击秦军,大败秦军。于是向北追敌到蓝田,交战两次,秦兵终于崩溃。于是到了咸阳,秦王子婴投降了沛公。汉元年正月,沛公做了汉王,统治巴蜀地区。汉王赏赐张良黄金百镒,珍珠二斗,张良把它们都赠送给了项伯。汉王也因此让张良厚赠项伯,使项伯代他请求汉中地区。项王就答应了。张良趁机劝汉王说:“大王为什么不烧断所经过的栈道,向天下人表示你没有再回来的想法,来稳住项王的心。”项王因此消除了西面对汉王的忧心,而向北发兵去攻打齐国。到了下邑,汉王下马倚着马鞍问:“我打算舍弃函谷关以东等一些地方作为封赏,不知谁可以和我共建功业呢?”张良进言说:“九江王黥布是楚军的猛将,他和项王有隔阂;彭越和齐王田荣在梁地反叛,这两个人马上就可以使用。而汉王的将领只有韩信可以托付大事,独当一面。如果打算捐弃关东之地,就送给这三个人,楚军就可以打败了。”最后击败楚军的,正是靠了这三个人的力量。汉四年,韩信打败齐国以后想自立为齐王,汉王非常生气。张良劝告汉王,汉王才派张良授予韩信“齐王信”的印信。这年秋天,汉王追击楚军到了阳夏的南面,因战斗失利而坚守固陵营垒,诸侯们到了约定的时间还没到。张良劝说汉王,汉王采用了他的计谋,诸侯们才都来到。汉六年正月,封赏有功之臣。高帝说:“运筹谋划于帷帐之中,决战取胜在千里之外,是子房的功劳。你自己在齐地选择三万户作为封地吧。”张良说:“当初我在下邳起兵,与陛下在留县会合,这是上天把我授给了陛下。陛下采用我的计策,幸而时常料中,我希望封在留县就满足了,不敢接受三万户的封地。”于是封张良为留侯。恰逢高帝驾崩。八年以后,留侯去世,谥号为文成侯。(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宿府①杜甫清秋幕府井梧寒,独宿江城蜡炬残。永夜角声悲自语,中天月色好谁看?风尘荏苒音书绝,关塞萧条行路难。已忍伶俜②十年事,强移栖息一枝安③。[注]①府:幕府,古代将军的府署。杜甫当时在严武幕府中。②伶俜:漂泊,流离。 ③一枝安:典出《庄子·逍遥游》“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比喻自己入职严府,勉强求得暂时的安居。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突出诗人“宿府”时的环境气氛和心理状态,其中“蜡炬残”既是写景,也是诗人为公务鞠躬尽瘁的写照。B.颔联写“宿府”所闻所见,角声悲语无人听,月色虽好无人看,景中含情,传递出悲伤难抑、孤独寂寞的心情。C.颈联中“风尘荏苒”语义双关,既指诗人漂泊之艰辛,又指战乱延续时间之长,二者都是与亲朋音书断绝的原因。D.末句用典抒情,委婉表达诗人身暂得安而心实不安;“一枝”又巧妙照应首句之“井梧”,体现出诗歌结构之绵密。16.诗歌第六句中“行路难”三字意味深长,请结合全诗谈谈你的理解。【答案】15.A16.①关塞阻隔,归路艰难;②战乱不息,国运艰难;③强移严府,仕途艰难;④漂泊流离,生计艰难。【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A.“蜡炬残”只是写景,暗示诗人夜深不寐,“也是诗人为公务鞠躬尽瘁的写照”属于过度解读。故选A。【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①关塞阻隔,归路艰难。“风尘荏苒音书绝”,“风尘荏苒”,指战乱延续的时间很长。诗人时常想回到故乡洛阳,却由于“风尘荏苒”,连故乡的音信都得不到。“关塞”句紧承“中天”句。诗人早在《恨别》一诗里写道:“洛城一别四千里,胡骑长驱五六年。草木变衰行剑外,兵戈阻绝老江边。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好几年又过去了,诗人却仍然流落剑外,一个人在这凄清的幕府里长夜不眠,仰望中天明月,不由得心事重重。“关塞萧条行路难”,就是那重重心事之一。思家、忆弟之情有增无已,因为他还是没有办法回到洛阳。②战乱不息,国运艰难。前六句具体写出了诗人对风尘荏苒、关塞萧条的动乱时代的忧伤。“永夜角声”,意味着战乱未息。那悲凉的、自言自语的“永夜角声”,引起诗人许多感慨。他从安史之乱以来,“支离东北风尘际,飘泊西南天地间”,国运艰难,个人又怎么可能过的安稳?③强移严府,仕途艰难。他从安史之乱以来,“支离东北风尘际,飘泊西南天地间” ,那饱含辛酸的“伶俜十年事”都已经忍受过来了,如今却又要到这幕府里来忍受“井梧寒”。用“强移”二字,表明他并不愿意来占这幕府中的“一枝”,而是严武拉来的。用一个“安”字,不过是诗人自我解嘲。④漂泊流离,生计艰难。“独宿”二字,是一诗之眼。“独宿”幕府,眼睁睁地看着“蜡炬残”,其夜不能寐的苦衷,已见于言外。好几年又过去了,诗人却仍然流落剑外,一个人在这凄清的幕府里长夜不眠,仰望中天明月,不由得心事重重。并且个人仕途艰难,只能入职严府,勉强求得暂时的安居。漂泊流离之苦,生计艰难之恨,都在言外。(三)名篇名句默写(本小题共1小题,8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没有直接让弟子言志,而是先用温和自谦的话打消学生的顾虑,为他们创造一个轻松、亲切、活跃的环境。他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子路认为,如果由他来治理夹在大国中间、有军队来攻打、又有饥荒的千乘之国,等到三年,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庖丁解牛》一文中,写刀刃运转于骨节空隙中,有回旋的余地,毫不费事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烛之武退秦师》中,秦、晋两国联合围攻郑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以吾一日长乎尔②.毋吾以也③.可使有勇④.且知方也⑤.以无厚入有间⑥.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⑦.以其无礼于晋⑧.且贰于楚也【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注意重点字词的写法,如“毋”“恢”“贰”等。三、语言文字运用(17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嫦娥探月、天问问天、神舟逐梦、北斗环宇,中国航天追梦人让五星红旗一次次闪耀太空,他们将自己的浪漫与情怀洒向苍穹。前不久,一场来自太空的①的科普课,再次让人们感叹科幻照进现实。由神舟十三号乘组航天员进行的这场太空授课,是继2013年中国首次太空授课后,进行的第二次太空授课,也是中国空间站太空授课“首秀”。 从聆听太空里“东方红”的旋律,到建设中国人自己的空间站,中国航天的每一步,都体现了国家发展与技术进步。然而,把讲台搬到距离地面400公里外的太空,用精心策划的太空授课传播科学知识,()。中国是世界上第二个完成太空授课的国家,如今这堂太空授课,又是对8年前“太空第一课”的继承和发展。在一次次传承中,“课堂”升级了,“课表”也升级了,新风貌下的中国人②,走向更广阔的星辰大海。当然,我们也要看到,成为科技强国与重视科普_____③_____,中国的科技在飞速发展,中国的科普也应跟上步伐。如果日常科普能像“太空课堂”一样新颖、有趣,我们将培养出更多的既仰望星空又脚踏实地的追梦人。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__________________19.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A.可喜的不仅是科技的飞跃,更是科普意识的前进。B.不仅是科普意识可喜的前进,更是科技的飞跃。C.可喜的不仅是科普意识的前进,更是科技的飞跃。D.不仅是科技的飞跃,更是科普意识可喜的前进。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如果日常科普能像“太空课堂”一样新颖、有趣,我们就能培养出既仰望星空又脚踏实地更多的追梦人。B.只要日常科普能像“太空课堂”一样新颖、有趣,我们将能培养出更多的既仰望星空又脚踏实地追梦人。C.如果日常科普能像“太空课堂”一样新颖、有趣,我们将能培养出更多的既仰望星空又脚踏实地的追梦人。D.只要日常科普能像“太空课堂”一样新颖、有趣,我们就能培养出既仰望星空又脚踏实地更多的追梦人。【答案】18.①.精彩纷呈②.继往开来③.密不可分19.D20.C【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第一空,语境是说这场来自太空的科普课非常精彩,故填“精彩纷呈”。“精彩纷呈”,美好的场面和事物纷纷在眼前呈现出来。第二空,根据语境说的“如今这堂太空授课,又是对8年前‘太空第一课’的继承和发展。在一次次传承中,‘课堂’升级了,‘课表’也升级了”可知,此处是强调今这堂“太空第一课”是对8年前“太空第一课”的继承和发展,故填“继往开来”。“ 继往开来”,继承前人的事业,开辟未来的道路。第三空,语境强调成为科技强国与重视科普这两者之间关系十分紧密,故填“密不可分”。“密不可分”,形容十分紧密,不可分割。【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语句复位的能力。“是科技的飞跃”和“是科普意识可喜的前进”的主语是“太空授课传播科学知识”,故“不仅”应紧跟在“太空授课传播科学知识”后面,而AC的主语是“可喜的”,与前文无法衔接,排除AC;“是科技的飞跃”和“是科普意识可喜的前进”两句是递进关系,“是科技的飞跃”应在前,“是科普意识可喜的前进”应在后,排除B。故选D。【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语病有:一是语序不当,“既仰望星空又脚踏实地更多的追梦人”语序不当,应改为“更多的既仰望星空又脚踏实地的追梦人”;二是成分残缺,“我们将培养出……”成分残缺,应在“将”后添上“能”,B.“日常科普能像‘太空课堂’一样新颖、有趣”和“我们将能培养出更多的既仰望星空又脚踏实地的追梦人”之间是假设关系,该句采用表示条件关系的关联词语“只要”,应改为假设关系的关联词语“如果”;D.“只要……,我们就能……”不合逻辑,说法太绝对,应改为“如果……,我们将能……”。故选C。(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1小题,8分)21.微写作。中国传统文化典籍是一座恢弘博大的殿堂,为我们提供了立德修身的智慧。如用一句话作为你的座右铭,以激励自己,你会选择下文中的哪一句?请先选出序号,再说出你的观点,并阐释理由。要求:观点鲜明,理由充分,有自己的认识和体会,至少使用一种修辞,字数不少于120字。①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论语》②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传》③知耻近乎勇。——《中庸》④兼听则明,偏信则暗。——《资治通鉴》【答案】示例:③ 知耻者勇,不知耻者怯。要知道揭自己的伤疤是很疼的。当众认错等于将自己赤裸裸地解剖,等于引火烧身,没有十二分的勇气,那敢付诸行动?从认错者身上可以看出勇气。不然,何以美国死死不肯承认发动对伊战争的错误?就因为他们不知耻,就因为他们没有勇气!有勇气认错,才有勇气改错,才有可能纠正错误。【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微写作的能力。写作类型:本题属于议论类微写作。微写作要求字数较少,但需有清晰的逻辑、相对完整的层次结构、流畅通达的语言表达能力。写作要求:本题以“座右铭”为切入点,围绕立德修身,选取了对于当前学习水平的学生而言相对容易理解的四句格言,要求学生任选其一进行思辨与表达。在作答时必须观点明确,层次清晰,同时注意字数需在120字以上。写作思路:解答本题分两步走,首先确定四句格言中的一句作为论述对象,然后进行论述,阐释理由。“君子讷于言而敏于行”意为君子说话谨慎,做事行动敏捷,强调学生在道德修养过程中要做到谨言慎行。这句话告诉我们说话要慢慢说,要三思而后说,不要口不遮拦,信口开河;办事情一定要积极敏捷、果敢决断、雷厉风行,不要拖泥带水。不然言多必失,祸从口出,却不知所以然,岂不误了大事;而做事优柔寡断,机会必将贻误殆尽。选择这一条为座右铭的学生,在表述过程中要围绕“言行”阐述。“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指一个人犯了错误,要能认识并改正错误,这才是最好的事情。无论你犯了多大的错,即使不能挽救,至少可以弥补赎罪,这里有一个前提,就是认识到了错误,然后痛改前非,无论弥补显得多么微不足道,还是不遗余力,这种态度未尝不是一种勇者姿态,反过来说,如果一个人一辈子都规规矩矩,一丁点错误都没有,那这个人的人生就是个最大的错误,完美的过头,又是个极大地缺憾,犯了错,有时候是一种宝贵的经历,知错而能改,这样的人生才是饱满的。选择这一条为座右铭的学生,在表述过程中要围绕“改”“善”阐述。“知耻近乎勇”意思是知道羞耻就接近勇敢了。从认错者身上可以看出勇气。德国当年对世界人民犯下滔天罪行,发动世界大战,杀死600多万犹太人,几乎把地球变成了地狱。这样的错恐怕谁也不敢承担,也承担不起。然而几十年后的战败国,却以无比的勇气承担了自己的责任。德国总理的下跪,让人们看到这个国家的勇敢和真诚。因为勃朗特的膝盖上,不仅有他个人的荣誉和尊严,还有一个国家和民族的荣誉与尊严。他这一跪,等于向世界请罪,而这又需要何其大的勇气!选择这一条为座右铭的学生,在表述过程中要围绕“知耻”“勇”阐述。四、写作(60分)22.生活中经常会出现一些我们意想不到的事情,这些事情会给我们带来不同的影响。你的经历中有没有这样的事情呢?这样的事情又给了你怎样的影响呢? 请以“真没想到”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要求:思想健康;内容充实,有细节描写;语言流畅,书写清晰。不少于700字。【答案】例文:真没想到母亲似乎永远都长不大似的,笑靥尽是孩子般的稚气。在我眼中,母亲是永远年轻,永远充满活力的。母亲真爱美,我曾多次打趣过母亲泛着红光的发丝,明明已年近五旬,却仍旧固执地染了这么一头扎眼的红发。这次母亲没去理发店,自己在家染发。冬日的午后,阳光温煦活泼,穿过窗棂,铺洒到地面,又映到母亲红亮的发丝。我不经意地从她身边走过,指甲草混合蜂蜜的淡淡香气便会扑面而来,当然,化学染发剂的刺鼻气息,也不合时宜地夹杂其中,我不禁抽了抽鼻子。她转头,朝我微微一笑。我已经快要相信,母亲会如她平时所表现出的一般,永远充满年轻的活力,在和时光老人的拉锯战中,一直,一直年轻,永不老去。“妮儿,来帮我染头发吧。”母亲柔和的嗓音里仿佛裹了蜜,甜美又温和,丝毫不逊色于吴侬软语,就这样低声唤着我的名字。我应声而起,顺着声音来源轻轻地走到母亲身边,她披着宽大的袍子,衣襟上蹭了少许乌青的染发剂。小巧的染发刷上沾染了一层膏药般的染发剂,我小心翼翼地拿起发刷,细心地拨开发丝,呀!层层红发下面,映入眼帘的,却是早已泛了银光的更为扎眼的密密的白色发根,我呆住了……阳光给那些发丝镀上了一层柔和的光圈,一层一层的刷着染膏,也一下一下浸润着我的伤感,随着我的动作,视线在追逐着一排排的银白。没想到,真没想到。母亲终是不敌岁月蹉跎,昔日的青丝如今只剩下朱红遮不住的发如雪。没想到,真没想到。那些风霜,什么时候开始,爬上了美人的鬓角,带走了她的风华和容貌?母亲并未注意到我动作的停顿,手下依旧在轻轻地调着染发剂,低声说道:“理发师说红色最容易遮掩白发……”我鼻子不禁一酸,只得敛去眼底的波澜,用最轻柔的动作,缓缓抹去那岁月的痕迹。满堂花醉三千客,可母亲的一头银丝,便能霜寒十四洲。时光老人真的无情啊!难道我的青春成长和母亲年华的逝去是一种残酷的交换吗?你每天都为我操劳,欣喜于我的日益成熟,我却从没有发现岁月怎样残酷地窃走你年轻的容颜,覆上严寒的冰霜。可无论怎样,你都是我美丽年轻的妈妈,我依旧永远爱你。无论你想到,还是没想到。【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审题: 这是一道命题作文题。材料中的关键词是“意想不到的事情”和“影响”。何为“意想不到的事情”?就是出乎我们意料的事情,小到突然停电或者下雨,大到诸如疫情发生。这些事情有的是好事,有的是坏事。关键是发生了这样的事情,我们如何看待,如何应对。关键词“影响”是让我们思考这样的意外事件给我们带来哪些改变,对我们的性格、思想、生活、为人处世等有哪些影响。也就是思考事件的“价值”。从题目上看,“真没想到”表示一种出乎意料,加上一个“真”字,说明事件给作者带来震撼,对成长的影响深远。所以本题意在引导考生关注生活与自身成长。 在立意方面,考生关注自己生活体验的同时,要提升自己的人生感悟,使主题深刻,写人的心灵的觉悟和思想成长,或感悟到的人生的哲理。在写作时要体现积极健康的价值取向;要扣住“我”,写自己的亲身经历,抒发真情实感,如成功的惊喜,意外失败的感悟,困难时刻突然出现的亲人的支持等。从选材上来讲,生活中让我们出乎意料的事情很多,记叙文一般都是写人记事。如果侧重写人,那么思路可以是“真没想到他(她)是那种人”,用欲扬先抑的手法去写之前对某人的误解,然后通过一件特别的事件表现此人身上出乎意料的闪光之处。如果侧重记事,那么思路可为:“真没想到这件事结果是这样的”,可以写由一件普通小事感悟到了不寻常的人生哲理。思路也可以是“真没想到这件事还可以这样看待或解决”,体现在看待和考虑问题时应多角度,不要受局限。立意:1.意外的结局,收获了成长。2.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感动。3.真没想到成功是如此不易。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语文
发布时间:2023-04-25 21:09:02 页数:20
价格:¥2 大小:55.82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