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四川省广安市育才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3月月考试题(Word版附解析)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21

2/21

剩余19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四川省广安市育才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3月月考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一)现代文阅读I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中国哲学对工匠精神有着深刻的认知:道技合一或“匠工蕴道”。在《庄子》的多篇文章中,表达了对工匠精神的本质看法。《庄子》以庖丁解牛、匠石运斧、老汉粘蝉等生动事例告诉人们,古代匠人的技艺能够达到鬼斧神工的至高境界,即所谓“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庖丁以19年解牛数千之功力,以神遇而不以目视的技法,达到“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的境地,做得仿佛日升月落一样自然。足以见得,古代工匠精神既是实践的积淀,同时又是内心对道的追求的展现。“道”是中国哲学的最高概念,其意蕴着天地与人间社会的规律或准则(天道、人道等)。在道家看来,道既是思维所能把握的最高概念,同时也是万物存在之理,“道”是宇宙的灵魂。万物的本性都是道的体现,匠工蕴道,这个道,是技艺之道,同时也是得天理之道。庄子以庖丁游刃有余的娴熟技艺来表明,庖丁对劳动对象的自然机理纯熟于心,并化为精神生命之道。而在庖丁的精神境界里,则深蕴着对道的追求和把握,同时也将这种追求和把握与技艺的完善结合在一起,从而达到鬼斧神工的境界。当代大国工匠高凤林、张冬伟、顾秋亮等,其技艺达到臻于完美的境界,都是通过刻苦训练和反复实践,从而达到对其劳动对象的自然机理之道的深刻把握。从根本上说,工匠精神是一种伦理德性精神。就德性论层面而言,人的一切行为发自内在品格。对完美的追求,精益求精以及持之以恒的探索创新,是内在德性的展现。从道德的观点看,每个人都应当追求德性,过一种有德性的生活。德性论认为,在人们的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找到德性行为者作为我们行为的典范。那么,什么样的人可以充当这样一种典范?在古希腊,苏格拉底的回答是,工匠,并且只有像铁匠、铜匠甚至修鞋匠那样具有手工艺的人才真正具有德性。道技合一是德性品格的见证。在苏格拉底看来,工艺制作是指向善的活动,一个人熟练地掌握了他所从事的技艺,也就能够把这类事情做好,从而成为一个有德性的人。因而,做一个有德性的人,也就是像匠人那样生活和工作。具备工匠精神的大国工匠坚守质量品质,一生打造精品,把产品的好坏看成自己人格和荣誉的象征,他们就是这样具有优美德性、始终追求卓越的人。习近平总书记说:“劳动模范是劳动群众的杰出代表,是最美的劳动者。劳动模范身上体现的‘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 奉献’的劳模精神,是伟大时代精神的生动体现。”我们要以大国工匠和劳动模范为榜样,做一个品德高尚而追求卓越的人,积极投身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事业中。(摘编自龚群等人的《工匠精神意义》)材料二中国古代工匠精神包括以下特点:首先,创新精神。美丽的丝绸、精美的陶瓷,以及数不清的发明创造,无不体现着古代中国工匠无比的智慧和对完美的不懈追求。其次,精益求精的职业态度。庖丁解牛、运斤成风、百炼成钢……这些耳熟能详的成语,不仅是对中国古代工匠出神入化技艺的真实写照,也是对他们精益求精,追求卓越职业态度的由衷赞美。第三,敬业精神。中国传统十分强调“敬”这一观念。对于古代工匠群体而言,他们十分尊敬自己从事的职业劳动,因此形成了内涵十分丰富的“敬业”观念。正是因为根植于中华传统的丰厚土壤之中,新时代中国工匠精神才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中国传统工匠精神中那种德艺兼修、物我合一的境界,始终为新时代中国工匠精神提供着源源不竭的动力。工业化时代生产的特点是标准化和通用化,因此,工业化时代更多地强调工人对标准和规范的遵循和坚守。而在信息化时代,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满足消费者个性化需求的定制服务成为可能。这一变化强调了为满足个性化需求而进行的创新和创造。为适应工业化和信息化的需要,保持产品在国际上强大的竞争力,西方发达国家非常重视对工匠精神的培育和坚守。“德国制造”之所以具有强大的优势,一方面在于他们对产品质量的追求已经成为一种文化,另一方面在于德国对职业技术教育的重视。又如,日本的“匠人精神”是从国家高层到民间都在提倡的一种精神,其精髓在于“踏踏实实,干一行爱一行的敬业精神”,这种精神正是许多日本企业延续百年的不二法门。西方国家是工业化和信息化的领跑者,也是近代以来中国学习的榜样。时至今日,西方国家工匠精神中很多先进的理念、制度、文化仍然是我们需要学习的。(摘编自《当下之工匠精神》)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工匠精神不仅体现在追求精湛技艺的外在实践中,更是映照在坚守理想信念的内心追求里。B.工匠精神并不体现为勤奋练习后的熟能生巧,而是体现在对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则的把握中。C.工匠精神能打磨出精湛的技艺,不但源于匠人对“道”的把握,还源于他已然具备的德性。D.工匠精神要适应工业化、信息化的发展,就必须要在尊重规范的基础上,发展个性化创新。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古代工匠注重锲而不舍的行动,也注重理性的总结和反思,让自己的技艺合于道。B.中国哲学对工匠精神有着深刻的认识,许多工匠正是从其中获得了启发才得以成功。C.劳动模范和大国工匠在精神层面上确有相同的地方,但劳模精神并不属于工匠精神。D.新时代中国工匠精神根植于中华传统的丰厚土壤,所以民族性鲜明、注重物我合一。3.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工匠精神表现的一项是()A.爱岗敬业B.在平凡的岗位上,踏踏实实,追求卓越C.乐于奉献,不求回报D.与时俱进的工作思路,百舸争流的奋发精神4.材料一使用了“庖丁解牛”这一典故,有何作用?5.在今天,中国发扬工匠精神该如何行动?请根据材料谈谈你的看法。【答案】1.D2.A3.C4.①作为论据,证明中国古代工匠精神体现着“道技合一”的哲学精神;②增强文章说理的生动性,富有可读性。5.①与时俱进,赋予工匠精神时代意义;②向日本、德国等西方国家学习,丰富工匠精神内涵;③重视职业教育,营造工匠精神氛围;④发扬先锋模范典型作用,营造爱岗敬业的社会文化氛围。【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A.“更”错。“工匠精神既是实践的积淀,同时又是内心对道的追求的展现”,两者是并列关系,没有程度的递进。B.“并不体现为勤奋练习后的熟能生巧”错。“当代大国工匠高凤林、张冬伟、顾秋亮等,其技艺达到臻于完美的境界,都是通过刻苦训练和反复实践,从而达到对其劳动对象的自然机理之道的深刻把握。”说明工匠精神中的熟能生巧和把握规则是一体的。C.“他已然具备”错。“一个人熟练地掌握了他所从事的技艺,也就能够把这类事情做好,从而成为一个有德性的人。”“从而”说明工匠先有了技艺,才有了德性,而不是已经有了德性才有技艺。故选D。【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材料内容,分析作者观点态度能力。B.“许多工匠正是从其中获得了启发才得以成功”错误。从原文“而在庖丁的精神境界里,则深蕴着对道的追求和把握,同时也将这种追求和把握与技艺的完善结合在一起,从 而达到鬼斧神工的境界”来看,工匠的成功源于他们对道的追求和把握以及将这种追求和把握与技艺的完善结合在一起,选项的表述的工匠从中国哲学获得启示而成功无依据。C.“但劳模精神并不属于工匠精神”错误。劳模精神也是工匠精神。D.“所以……物我合一”错误。张冠李戴、强加因果。“正是因为根植于中华传统的丰厚土壤之中,新时代中国工匠精神才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中国传统工匠精神中那种德艺兼修、物我合一的境界……”民族性是果,物我合一不是。故选A。【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含义的能力。A.中国古代工匠精神的特点有敬业精神。B.原文有“踏踏实实,干一行爱一行的敬业精神”“我们要以大国工匠和劳动模范为榜样,做一个品德高尚而追求卓越的人”。C.于文无据。文章说“淡泊名利、乐于奉献”,但没说不求回报,“把产品的好坏看成自己人格和荣誉的象征”,说明他追求的回报是好的产品、人格和荣誉。D.原文有“中国传统工匠精神中那种德艺兼修、物我合一的境界,始终为新时代中国工匠精神提供着源源不竭的动力”,时代在变,需求也在变,文中强调信息时代的工匠精神的培育、坚守,正是说明不同的时代,工匠精神也在与时俱进。故选C。【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据作用的能力。材料一使用了“庖丁解牛”的典故,从原文“庄子以庖丁游刃有余的娴熟技艺来表明,庖丁对劳动对象的自然机理纯熟于心,并化为精神生命之道。而在庖丁的精神境界里,则深蕴着对道的追求和把握,同时也将这种追求和把握与技艺的完善结合在一起,从而达到鬼斧神工的境界”来看,“庖丁解牛”是证明中国古代工匠精神体现着“道技合一”的哲学精神的论据。同时,引用“庖丁解牛”的典故增强文章说理的形象性、生动性,富有可读性。【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材料内容,探究问题,提出见解的能力。结合“而在庖丁的精神境界里,则深蕴着对道的追求和把握,同时也将这种追求和把握与技艺的完善结合在一起,从而达到鬼斧神工的境界。当代大国工匠高凤林、张冬伟、顾秋亮等,其技艺达到臻于完美的境界,都是通过刻苦训练和反复实践”“中国传统工匠精神中那种德艺兼修、物我合一的境界,始终为新时代中国工匠精神提供着源源不竭的动力”“而在信息化时代,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满足消费者个性化需求的定制服务成为可能。这一变化强调了为满足个性化需求而进行的创新和创造”可得:与时俱进,赋予工 匠精神时代意义;结合“西方国家是工业化和信息化的领跑者,也是近代以来中国学习的榜样。时至今日,西方国家工匠精神中很多先进的理念、制度、文化仍然是我们需要学习的”可得:向日本、德国等西方国家学习,丰富工匠精神内涵;结合“西方发达国家非常重视对工匠精神的培育和坚守”“在苏格拉底看来,工艺制作是指向善的活动,一个人熟练地掌握了他所从事的技艺,也就能够把这类事情做好,从而成为一个有德性的人”可得:重视职业教育,营造工匠精神氛围;结合“劳动模范身上体现的‘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劳模精神,是伟大时代精神的生动体现”“我们要以大国工匠和劳动模范为榜样,做一个品德高尚而追求卓越的人,积极投身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事业中”可得:发扬先锋模范典型作用,营造爱岗敬业的社会文化氛围。(二)现代文阅读II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狩猎阿来军分区的侦察参谋,银巴;农牧局的小车司机,秦克明;我呢,专业给文工团歌手填写歌词。我们是偶然凑在一起的狩猎伙伴,因为大家的身份脾气极不相同,更何况因为野生动物保护法,几乎我们渴望到手的飞禽走兽都受到法律保护了。我们沿着小径向深山里进发。四周一片静谧,在树林变得稀疏的地方,出现了黑色圆润的新鲜獐子粪便。再后来,就看到了那个棚寮,那个以前许多猎手相继过夜,相继修缮过的棚寮。我们坐下来歇气,突然,一只獐子从棚子里飞蹿而出,连银巴也来不及举枪就蹿下山坡了。它站在对面一座孤立的小山岗上向我们瞭望,距离太远了,超过了枪的射程。天很快就黑了。还有只獐子在周围逡巡不去,一直弄出许多声响。银巴说:“要出来你就出来吧。”不久,那獐子果然就从一团灌木后探出了脑袋,双眼十分明亮。我端起小口径运动步枪,瞄准致命的额头的中央。勾动枪机,一声枪响,狮子纵身一跃,黑暗中传来一串树枝摇动的声音。“是只母獐。”秦克明很有把握地说。“算了、睡吧。”我躺上了吊床,秦克明裹件大衣半倚在底下藏过獐子的松枝上,银巴钻进了睡袋。睡着一阵,醒来。天上的星光消失了,下雨了,只听到树叶在雨声中沙沙作响。恍惚中,我还看到了雾气从谷底慢慢升向我们过夜的这个地方。轰然一声枪响,把我从似梦似醒的状态中彻底震醒了。“麝香!”银巴端起枪大叫,显出一副极不平静的样子:“我都看到它的獠牙了!” “公獐子都有獠牙,它们的肚脐眼就是价比黄金的麝香。”我觉得他大惊小怪。而经常为一点小事神经过敏的秦克明这时倒过分平静了。他们两人重新拨燃火,默无声响地喝起酒来了。我的吊床在轻轻地左右摇晃。他们好像有心事。而我能深入他们的内心吗?我们只是在狩猎时建立起一种短暂的伙伴关系……终于,那些松鸡嘎嘎地叫开了,天就要亮了。雨仍然下着,雨水渐被天色照亮,被雨水淋湿的树叶也被渐渐照亮了,那是一种柔和、纯粹、圣洁的光亮,竟然令人产生置身于仙境的感觉。我们附近的潮湿的泥地里,一夜之间长出了蘑菇!银巴说:“我打个赌,你吃不完这些蘑菇。”说完,他就提枪钻进了树林。果然,周围地上,那些被松针覆盖的土正被一点点拱起,开裂,最多半个来小时,一群蘑菇又破土而出了。我们背后突然传来羊子似的哀叫声。一声,两声,焦灼、悲哀、凄凉。那羊子似的叫声渐渐近了。终于一只母獐子从雨水中走了出来,它被雨水完全淋湿了,丰满的乳房里奶水自己渗漏出来。看来,它很久没有给幼獐喂奶了。棚寮深处的干枯松枝底下传出了一个幼獐的声音,它和我们悄然过了一夜而我们竟然毫无知觉。我们两人同时跃起扑向那堆松枝,底下传来一声惨叫。我们抱出那只哆嗦不已的幼獐,它的一只腿在我们的扑击下折断了。那只母獐仍然在前后左右奔窜跳跃,用越来越凄凉的叫声搅得我们心烦意乱。秦克明端起了他的大口径双通猎枪,子弹射到獐子的脚下,掀翻了一大片泥土,獐子也被翻了个肚子朝天,滚下了山坡。我们两个一人削好一个桦木片,再把这木片当成夹板固定到幼獐的断腿上,用不久就会腐烂的棉布条扎好。棉布条用去了我内衣上的两个神口。也就是这个时候,雨水渐渐停了。一抹阳光终于钻破了云层,照亮了我们,照亮了周围的景物。银巴回来了。他遇见只狼,它吃掉了昨晚那头麝香,他又打死了那头狼。他把那只麝香捣出来,放在我们面前,他想我们会吃惊的。后来倒是他吃惊地看到我们把饼干泡软一点点喂那只小獐,呆立一阵,从我手中接过茶缸细心地喂了起来。小獐像小羊一样叫了一声,真像是小羔羊的声音。我禁不住也学叫了两声。“不要叫了”,秦克明说,“母獐子就要来了。”我和银巴大笑起来。说话间,母獐真就来了,我们听见它穿过树林时一路碰掉露水的声音,很快就出现在我们眼前。我一伸手摸枪,它就跳开了。秦克明说:“叫它来吧,没听说过哪个真正的猎手要杀喂奶的东西。”我和银巴又笑,听从他的吩咐放下了枪。我们躲到低处的一个山洼里,并肩在温煦的阳光中坐了下来,等那只母獐来领走它的 孩子。突然,秦克明说:“看呐!”我们抬头仰望,先看到山包上棚寮的剪影,继而看到那头母獐正在给受伤的小獐子哺乳。此情此景确实有些令人胸口发紧发热。银巴对獐子挥挥手,说:“回你家去吧。我们也要走了。”一路上,我们不断回头,望到的都只是满眼夕阳下熠熠生辉的绿树的不可思议的光芒。(选自《阿来作品集》,有删改)6.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天黑之后,母獐之所以在我们周围“逡巡不去,一直弄出许多声响”,是因为幼獐就在附近,母獐不忍离去。B.天快亮的时候,银巴提枪钻进树林去了,“我”和秦克明呆在原处,后来就听到了幼獐“羊子似的哀叫声”。C.银巴看到“我”和清克明用饼干喂幼獐,虽有些吃惊,但也很快理解并接纳了我们的做法,并加入到我们的行列中。D.当我们看到母獐给幼獐哺乳的情景后,感到“胸口发紧发热”,说明我们被动物间的母子之情深深地打动了。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注重伏笔、照应。如开头交代“我们是偶然凑在一起的狩猎伙伴”,后文写发现公獐时三人分别“极不平静”“觉得他大惊小怪”“过分平静”,具有逻辑合理性。B.小说略写公獐,详写母獐;写母獐,略述天黑时在棚子周围逡巡不去的情形,详写天亮后在雨中哀叫着接近幼獐的样貌,这样处理,各得其宜、各尽其妙。C.银巴是军分区的侦察参谋,打死了吃掉公獐的狼:“我”是文艺工作者,秦克明是小车司机,枪法都不够好,不能命中,母獐两次逃生:这样写,切合人物的身份。D.小说语言自然而不求绚丽,简约、朴素而充满艺术魅力。如写蘑菇雨后生长,“那些被松针覆盖的土正被一点点拱起,开裂”,描写细微、妥帖,富有动作性。8.小说多次写到森林的景物环境、天气状况等,有怎样的作用?请简要说明。9.小说结尾句中的“光芒”有丰富的意蕴,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答案】6.B7.C8.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突出狩猎的环境特征。②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的心理状态。③使狩猎的不同情节的发生和发展更加合理。④有象征隐喻的意义,有利于表达主题。9.①夕阳的光芒。夕阳照耀在绿树林中的光芒。②母爱、父爱的光芒。公獐子、母獐子对幼獐充满爱意,母獐子冒着生命危险照顾幼獐子,獐子在危难中表现出的执着而深沉的情感。 ③人性的光芒。狩猎者对獐子怀有同情、怜悯之心,展现了人性的美好。三人本是相处不深的短暂的伙伴关系,在狩猎过程中三人的思想情怀、价值观逐渐趋同,体现了人与人之间能够消除隔阂,能够建立和谐关系。④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光芒。獐子一家的命运启迪人类万物共生,我们要建立和谐、美好的世界。【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B.“幼獐‘羊子似的哀叫声’”错误。“羊子似的哀叫声”是母獐发出的。故选B。【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的能力。C.“枪法都不够好,不能命中”错误,文中“我”不能命中是因为獐子动作敏捷。秦克明没有命中是为了吓跑獐子。故选C。【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环境描写作用的能力。①由原文“我们沿着小径向深山里进发。四周一片静谧,在树林变得稀疏的地方,出现了黑色圆润的新鲜獐子粪便。再后来,就看到了那个棚寮,那个以前许多猎手相继过夜,相继修缮过的棚寮”可知,主要是交待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突出狩猎的环境特征;②由原文“睡着一阵,醒来。天上的星光消失了,下雨了,只听到树叶在雨声中沙沙作响。恍惚中,我还看到了雾气从谷底慢慢升向我们过夜的这个地方”“终于,那些松鸡嘎嘎地叫开了,天就要亮了。雨仍然下着,雨水渐被天色照亮,被雨水淋湿的树叶也被渐渐照亮了,那是一种柔和、纯粹、圣洁的光亮,竟然令人产生置身于仙境的感觉”“也就是这个时候,雨水渐渐停了。一抹阳光终于钻破了云层,照亮了我们,照亮了周围的景物”“我们躲到低处的一个山洼里,并肩在温煦的阳光中坐了下来,等那只母獐来领走它的孩子”“一路上,我们不断回头,望到的都只是满眼夕阳下熠熠生辉的绿树的不可思议的光芒”可知,这几处的环境描写都带有人物的主观感受,起到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的心理状态的作用;③环境描写和天气状况变化的描写也暗示时间的推移和变化,最初是四周静谧,我们住进了一个棚寮;然后是下雨,感受到柔和、圣洁之光,为发现幼獐、母獐想要喂奶等做铺垫;然后是雨停了,天也亮了,大家一致决定让母獐子来给幼獐喂奶;最后写夕阳下绿树的光芒,象征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环境的变化使狩猎的不同情节的发生和发展更加合理; ④文章最后描写“望到的都只是满眼夕阳下熠熠生辉的绿树的不可思议的光芒”,天气变晴,太阳出来,温暖和煦,还有象征隐喻的意义,这“光芒”是人性善良的光芒,有利于表达主题。【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的能力。先找到结尾句,然后结合全文的主题、作者的表达倾向去分析。最后一句是“一路上,我们不断回头,望到的都只是满眼夕阳下熠熠生辉的绿树的不可思议的光芒”,首先我们能想到的是绿树反射太阳的光芒,故而有“熠熠生辉”的感觉,这很平常。但作者在前面加了一个“不可思议”的修饰成分。这个“光芒”为什么是“不可思议”的呢?结合文本可知:这光芒不仅是太阳的光辉,更是“母爱、父爱的光芒”:公獐子、母獐子对幼獐充满爱意,尤其是母獐子冒着生命危险照顾幼崽,这表现了父母的伟大的光芒。第三个光芒,是人性的光辉,是从狩猎者的角度思考的。素昧平生的三个狩猎者,建立起了合作伙伴关系,而且给予了獐子同样的怜悯之情。小说以诗意的笔触结尾,表现了人与自然,人与动物,世界和谐共生的主题,这是世界之光。总之,“光芒”的意蕴从“自然界”“动物身上”“狩猎者”“人与自然”的角度分析即可。二、古代诗文阅读(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范雎至秦,王庭迎,谓范雎曰:“寡人宜以身受令久矣。”范雎辞让。是日见范雎,见者无不变色易容者。秦王屏左右,跪而请曰:“先生何以幸教寡人?”范雎曰:“唯唯。”有间,秦王复请,范雎曰:“唯唯。”若是者三。秦王跽曰:“先生不幸教寡人乎?”范雎谢曰:“今臣,羁旅之臣也,交疏于王,而所愿陈者,皆匡君之事,处人骨肉之间,愿以陈臣之陋忠,而未知王心也,所以王三问而不对者是也。臣非有所畏而不敢言也,知今日言之于前,而明日伏诛于后,然臣弗敢畏也。大王信行臣之言,死不足以为臣患,亡不足以为臣忧。臣之所恐者,独恐臣死之后,天下见臣尽忠而身蹶也,是以杜口裹足,莫肯即秦耳。”秦王跽曰:“先生是何言也!夫秦国僻远,寡人愚不肖,先生乃幸至此,此天所以幸先王而不弃其孤也。”范雎再拜,秦王亦再拜。范雎曰:“大王之国,战车千乘,奋击百万。以秦卒之勇,车骑之多,以当诸侯,霸王之业可致。今反闭而不敢窥兵于山东者,是穰侯为国谋不忠,而大王之计有所失也。”王曰:“愿闻所失计。”睢曰:“大王越韩、魏而攻强齐,非计也。今韩、魏,中国之处,而天下之枢也。王若欲霸,必亲中国而以为天下枢,以威楚、赵。赵强则楚附,楚强则赵附。楚、赵附则齐必惧,惧必卑辞重币以事秦,齐附而韩、魏可虚也。”王曰:“寡人欲亲魏,魏多变之国也,寡人不能亲。请问亲魏奈何?”范雎曰:“ 卑辞重币以事之。不可,削地而赂之。不可,举兵而伐之。”于是举兵而攻邢丘,邢丘拔而魏请附。王曰:“寡人欲收韩,不听,为之奈何?”范雎曰:“举兵而攻荥阳,则成皋之路不通;北斩太行之道则上党之兵不下一举而攻荥阳则其国断而为三魏韩见必亡焉得不听韩听而霸事可成也”王曰:“善。”(节选自《战国策·秦策》,有删改)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北斩太行之道/则上党之兵不下/一举而攻荥阳/则其国断而为三/魏/韩见必亡/焉得不听/韩听而霸事可成也B.北斩太行之道/则上党之兵不下/一举而攻荥阳/则其国断而为三/魏/韩见必亡/焉得不听韩/听而霸事可成也C.北斩太行之道/则上党之兵/不下一举而攻荥阳/则其国断而为三/魏/韩见必亡/焉得不听/韩听而霸事可成也D.北斩太行之道/则上党之兵/不下一举而攻荥阳/则其国断而为三/魏/韩见必亡/焉得不听韩/听而霸事可成也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范雎谢曰”与“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鸿门宴》)两句中的“谢”字含义不相同。B.“大王信行臣之言”与“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过秦论》)两句中的“信”字含义相同。C.“亡不足以为臣忧”与“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六国论》)两句中的“亡”字含义不相同。D.“千乘”即一千辆兵车,“乘”指四马一车。“千乘”“百乘”常用作兵力的代称。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范雎来到秦国后,秦王请范雎赐教,范雎接连说“唯唯”,并没有急着陈述自己的主张,这让秦王十分着急。B.范雎被秦王的诚恳打动,帮秦王分析了秦国的形势,认为秦王想要越过韩、魏的国土去进攻强大的齐国是失策的。C.范雎建议秦王与处于天下枢纽的韩国、魏国结交,并依附强大的楚国和赵国,这样齐国就会自己前来归附。D.魏国对秦王的态度变幻莫测,在范雎的建议下,秦王起兵攻打了魏国的邢丘,邢丘被攻陷后魏国果然来请求归附。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天下见臣尽忠而身蹶也,是以杜口裹足,莫肯即秦耳。(2)以秦卒之勇,车骑之多,以当诸侯,霸王之业可致。14.范雎为什么“三问而不对”?请简要概括说明。 【答案】10.A11.B12.C13.(1)人们见到这样尽忠于大王终究还是身死,因此人们都会闭口不言、裹足不前,不肯到秦国来。(2)拿秦国兵卒勇敢,车骑的众多,来抵挡诸侯国,轻易可造就霸王的功业。14.①自己客处他乡,与秦王关系疏远。②还不了解秦王的心意。③担心阻断其他人的进言之路。【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北部截断太行的道路,那么上党的兵也就不能南下了;一举而拿下荥阳,那么韩国将被分成孤立的三块。魏、韩看到自身将要覆亡,怎么能够不听从呢?韩国一顺从,那么霸业就可以成功了。”“上党之兵”是“不下”的主语,“上党之兵”和“不下”不能分开,应在“下”前断开,排除CD;“焉得不听”是反问句,独立断开;韩”是“听”的主语,应在“韩”前断开,排除B。故选A。【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动词,道歉。句意:范雎便恭敬地道歉说。动词,感谢、道谢。句意:樊哙拜谢后,起身,站着把酒喝了。B.动词,相信、信任。句意:大王信任我真能按照我的策略去做。形容词,可靠。句意:可靠的大臣和精锐的士兵拿着锋利的兵器。C.动词,逃亡。句意:即使流亡也不会以此为忧虑。动词,灭亡。句意:因此,燕国虽然是小国,却是最后一个被秦国灭亡的。D.正确。故选B。【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并依附强大的楚国和赵国”错误,根据原文“赵强则楚附,楚强则赵附。楚、赵附则齐必惧,惧必卑辞重币以事秦,齐附而韩、魏可虚也”可知,赵国强盛,那么楚就要附秦,楚国强盛,那么赵就要附秦。楚、赵都来附秦,齐国一定恐慌,齐国恐慌肯定会卑下言辞,加重财礼来服侍秦国,选项曲解文意。故选C。【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身蹶”,身死;“是以”,因此;“杜口”,闭口;“即”,到。(2)“卒”,兵卒;“当”,抵挡;“致”,招致,引来。【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根据原文“今臣,羁旅之臣也,交疏于王”可知,自己客处他乡,与秦王关系疏远。根据原文“而所愿陈者,皆匡君之事,处人骨肉之间,愿以陈臣之陋忠,而未知王心也”可知,还不了解秦王的心意。根据原文“臣之所恐者,独恐臣死之后,天下见臣尽忠而身蹶也,是以杜口裹足,莫肯即秦耳”可知,担心阻断其他人的进言之路。参考译文:范雎来到秦国,秦王亲自到宫殿前面的庭院里迎接他,秦王对范雎说:“我早就该聆听你的教诲了。”范雎表示了谦让。这天接见范雎,见到范雎的人无不肃然起敬。秦王把左右的人支使出去,跪身请求说:“先生怎么来教导我呢?”范雎说:“是,是。”过了一会儿,秦王再次请求,范雎还是说:“是,是。”就这样一连三次。秦王又拜请说:“先生真的不教导我了吗?”范雎便恭敬地道歉说:“现在,我只是个旅居在秦国的宾客,与大王陌生疏远,但想陈述的又都是纠正君王政务的问题,而且还会涉及君王的骨肉至亲,我本想诉说我的愚忠,可又不知大王的心意如何,所以大王三次问我我都没有回答。我并不是害怕不敢进言,我知道今天在大王面前说了,明天可能就会有杀身之祸,但是我并不畏惧。大王信任我真能按照我的策略去做,我即使身死也不会以此为祸患,即使流亡也不会以此为忧虑。我所担心的是,我死了以后,人们见到这样尽忠于大王终究还是身死,因此人们都会闭口不言、襄足不前,不肯到秦国来。”秦王跪身说:“先生怎么说出这样的话!秦国是个偏僻边远的国家,我又是一个没有才能的愚人,先生能到敝国来,这是上天要先生扶助先王不抛弃我。”范睢因而再次拜谢,秦王也再次回拜。范雎说:“大王的国家,战车有千辆,精兵有百万。拿秦国兵卒的勇敢,车骑的众多,来抵挡诸侯国,轻易可造就霸王的功业。如今反而闭锁函谷关门,兵卒不敢向崤山以东窥视,这是秦国穰侯魏冉为秦国谋划不忠实,导致大王的决策失误。”秦王说:“我希望能听你说说失策在哪里。”范睢说:“大王越过韩、魏的国土去进攻强齐,这不是好的计谋。如今韩、魏的形势,居各诸侯国的中央,是天下的枢纽。大王如果想要成就霸业,一定要先亲近居中的国家而用它做天下的枢纽,来威胁楚国和赵国。赵国强盛,那么楚就要附秦,楚国强盛,那么赵就要附秦。楚、赵都来附秦,齐国一定恐慌,齐国恐慌肯定会卑下言辞,加重财礼来服侍秦国,如果齐国归附,那么韩、魏就有虚可乘了。”秦王说:“寡人本想亲睦魏国,但魏的态度变幻莫测,寡人无法亲善它。请问怎么办才能亲魏呢?”范雎说:“用谦恭的言辞,加 重财礼来服侍它。这样不行,就割地贿赂它。这样不行,就起兵来攻伐它。”秦王于是出兵进攻魏国的刑丘,攻下了刑丘,魏国终于要亲附秦国。秦王说:“寡人打算使韩来附,韩国不听从,可怎么办呢?”范雎说:“起兵攻打荥阳,那么成皋的道路就不通了;北部截断太行的道路,那么上党的兵也就不能南下了;一举而拿下荥阳,那么韩国将被分成孤立的三块。魏、韩看到自身将要覆亡,怎么能够不听从呢?韩国一顺从,那么霸业就可以成功了。”秦王说:“这很好!”(二)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霜天晓角·梅范成大晚晴风歇,一夜春威折。脉脉花疏天淡,云来去、数枝雪。胜绝,愁亦绝。此情谁共说。惟有两行低雁,知人倚、画楼月。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起首二句先写天气转变之佳。用一“折”字,益见原来春寒之厉,此刻春暖之和。B.“数枝雪”,形象地勾画了“梅”之“疏”,又用雪来借代梅,突出梅之洁白。C.“胜绝,愁亦绝”,这两句中的“绝”字重叠、就更加突出了景物美、人更愁。D.景愈美而愁愈甚,致使词种主人公“此情谁共说”,无处诉说,更衬出了悲愁的深度。16.近代著名学者、诗人俞陛云认为最后三句“惟有两行低雁,知人倚、画楼月”最为擅胜(意蕴丰富,技法巧妙)。对这一观点应怎样理解?请简要分析。【答案】15.B16.①通过景物的映衬写出了人之愁情。②雁有两行,反衬人之寂寞孤独。③雁行之低,写鸿雁将要归宿,而所怀之人此时仍飘零异乡未归。④唯有低飞之雁才能看见春夜倚楼之人,传此愁情。【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B.“又用雪来借代梅”错,这里是以雪“喻”梅,是比喻的手法。故选B。【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景物描写作用的能力。“惟有两行低雁,知人倚、画楼月”意思是,只有那两行低飞的鸿雁,知道我独坐在高楼上,思念伊人。这结尾三句,通过景物的映衬写出了人之情,是借景抒情的手法。“两行”写雁并非一只,而“倚”“画楼”的人却只有一个。雁有两行,反衬人之寂寞孤独;“低雁”之“低”是为天将暮,雁要回巢。大雁有家可归,而人却还在漂泊。雁行之低,写鸿雁将要归宿,而所怀之人此时仍飘零异乡未归。 唯有低飞之雁才能看见春夜倚楼之人。此句中借助“鸿雁传书”的典故表达愁情,鸿雁可以传书,则此情可以托其诉说者,也只有这两行低雁了。(三)名篇名句默写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不以年长自居,以温和又幽默的语气打破师生间的距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2)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子路希望用自己的理念将一个濒临灭亡的国家“__________,__________”治理得富强知礼。(3)烛之武说退秦军后,晋文公非常气愤。晋国大夫子犯请求攻打秦军,然而晋文公认为“不可”,他说“__________”,这是不仁道的;“__________”,这是不明智的,晋国军队就离开了郑国。【答案】①.以吾一日长乎尔②.毋吾以也③.加之以师旅④.因之以饥馑⑤.因人之力而敝之⑥.失其所与【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易错字词:乎、毋、旅、馑、敝、与。三、语言文字运用(一)语言文字运用I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在互联网上__________的网络文学参加茅盾文学奖评选,参评的共有7部作品,结果无一___________。有人认为这几部作品不能代表_______的网络小说的创作实绩;还有人认为,这几部作品不是公开出版的纸质出版物,没有达到参评要求。其实,我们更应该看到茅盾文学奖对网络文学敞开大门的意义。这意味着传统文学对网络新媒体文学的身份认可,有助于改变两者彼此观望、不相往来的格局,()。当代文学经历的“网络洗礼”,既能使陷入瓶颈的传统文学获得重现辉煌的机遇和力量,亦能使_________的网络文学提升审美与文化素质。通过茅盾文学奖这个平台,让传统文学意识到应该对网络写作投以理性的目光,赋予必要的关注和激励。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风生水起斩获擢发难数泥沙俱下B.有声有色俘获浩如烟海鱼目混珠C.风生水起斩获浩如烟海泥沙俱下D.有声有色俘获擢发难数鱼目混珠19.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A.实现两种文学切磋砥砺、融合互补、相互交流 B.实现两种文学相互交流、切磋砥砺、融合互补C.实现两种文学融合互补、相互交流、切磋砥砺D.实现两种文学融合互补、切磋砥砺、相互交流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通过茅盾文学奖这个平台,传统文学意识到应该对网络写作投以理性的目光,给予必要的关注和激励。B.通过茅盾文学奖这个平台,传统文学意识到应该对网络写作投以理性的目光,赋予必要的关注和激励。C.茅盾这个文学奖平台,让传统文学意识到应该对网络写作投以理性的目光,给予必要的关注和激励。D.茅盾文学奖这个平台,让传统文学意识到应该对网络写作投以理性的目光,赋予必要的关注和激励。【答案】18.C19.B20.A【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正确运用词语的能力。第一处,“风生水起”,形容事情做得有生气,蓬勃兴旺。“有声有色”,形容表现得十分生动。语境指网络文学在互联网上很兴盛,选用“风生水起”。第二处,“斩获”,泛指收获。“俘获”,俘虏和缴获。语境指参评的作品没有获奖,选用“斩获”。第三处,“擢发难数”,形容罪行太多。“浩如烟海”,形容书籍、文献等数量繁多。语境指网络小说作品众多,选用“浩如烟海”。第四处,“泥沙俱下”,比喻好坏不同的人或事物混杂在一起。“鱼目混珠”,比喻拿假的冒充真的。语境指网络文学好坏兼有,选用“泥沙俱下”。故选C。【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之语句复位的能力。按照原文的逻辑,先改变两者彼此观望、不相往来的格局,实现相互交流,接着切磋砥砺,最后融合互补。故选B。【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画波浪线句子有两处语病:一是成分残缺。原句缺少主语,“通过”与“让”任去其一。 二是搭配不当。“赋予”与“关注和激励”搭配不当,将“赋予”修改为“给予”。A项修改正确故选A。(二)语言文字运用II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两条腿残废后的最初几年,我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我就摇了轮椅总是到地坛去,仅为着那儿是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我把轮椅开进去,把椅背放倒,坐着或是躺着,看书或者想事,撅一杈树枝左右拍打,驱赶那些和我一样不明白为什么要来这世上的小昆虫。”“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瓢虫爬得不耐烦了,累了,祈祷一回便支开翅膀,忽悠一下升空了;树干上留着一个蝉蜕,寂寞如一间空屋;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这都是真实的记录,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我在这园子里呆着,一连几小时专心致志地想关于死的事,也以同样的耐心和方式想过我为什么要出生。最后事情终于弄明白了: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天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天在交给我们这个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这样想过之后我安心多了,眼前的一切不再那么可怕。21.文中画横线句子中“一个世界”和“另一个世界”各指什么?22.文中使用了比喻、拟人、夸张等多种修辞手法,请任选其中两种修辞,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23.下列各句中的冒号和文中冒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A.于是又记起《西洲曲》里的句子: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B.瞧,多么像它的父母:红嘴红脚,灰蓝色的毛,只是后背还没生出珍宝似的圆圆的白点……C.桃花开了,红得像火;梨花开了,白得像雪;郁金香也开了,黄色、紫色交相辉映:好一派万紫千红的灿烂春光。D.紫禁城有四座城门:午门、神武门、东华门和西华门。【答案】21.现实世界精神家园22.①“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运用比喻修辞,将蜜蜂扇动翅膀的姿态比喻成小雾,形象生动地写出蜜蜂姿态的轻盈,同时又充满生机。②“露水在草叶上滚动,摔开万道金光”运用夸张修辞,极言露水滴落地面时反射出来的光芒,表现露水积聚起来形成的“强大力量”。23.A 【解析】【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重要词语含义的能力。双腿残疾之后,史铁生感到“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而画线句中有“逃避一个世界”,作者需要逃避的是现实世界,因此“一个世界”指“现实世界”;而“另一个世界”,结合“我就摇了轮椅总是到地坛去”“我把轮椅开进去,把椅背放倒,坐着或是躺着,看书或者想事”可知,作者残疾后经常到地坛去,它能够让“我”得到精神的放松,找到人生的意义,因此“另一个世界”指的是“精神家园”。【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比喻,如“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将蜜蜂扇动翅膀的姿态比喻成小雾,蜜蜂煽动翅膀时很快,人看不清楚,就像一团小雾,这个比喻写出了蜜蜂的生机与活力,“雾”很薄,浮在空中,这个比喻也写出蜜蜂姿态的轻盈。夸张,如“露水在草叶上滚动,摔开万道金光”,“万道金光”运用夸张修辞,小小的一滴露水,却能够反射如此“强大”的光芒,写出露水积聚起来形成的“强大力量”。拟人,如“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摇头晃脑捋着触须”“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赋予蚂蚁以人的情态动作和思想,形象地写出蚂蚁的动作特点,富有情趣。【2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A.和文中冒号的作用相同,都表示提起下文;B.表示引出解释或说明;C.表示总结上文;D.表示引起下文的分说。故选A。四、作文24.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写作。“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高中语文必修下第一单元诸子散文与史传作品闪耀着中华文明之光,作品中的人物无不闪耀着智慧的光芒。其中有倡导礼乐治国的孔子,有宣扬保民而王的孟子,有游刃有余的庖丁,有智退秦师的烛之武,有逃脱鸿门宴的刘邦……班级计划举行读书会,围绕上述人物展开讨论,上述几个人物,哪一个给你的启示最深?请以“我最喜爱的历史人物”为主题,结合你的感受与思考写一篇发言稿。要求:结合课本内容,有所联系现实,阐述自己的观点,理性评价历史人物。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永远的烛之武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很荣幸能参加这次读书会,跟在座的同学一起沐浴在中华文明的智慧光芒中。更荣幸的是能够作为代表发言,今天我发言题目是《永远的烛之武》。秦晋联军兵临城下,郑国危如累卵。国难面前,烛之武临危受命、孤身出城;强秦帐内,烛之武不卑不亢、字字珠玑。终于,谈笑间,干戈化为玉帛。烛之武深明大义不计个人得失的爱国情操,烛之武义无反顾独闯秦营的英雄气概,虽经两千多年时光流水的冲刷,依然放射出熠熠夺目的光华!命运对烛之武并不公允,几十载的饱受冷落,大半生的怀才不遇,满腹经纶的烛之武,只是郑国一个小小的负责养马的“圉正”。在他伏下苍老的身躯拾起艰辛的时候,没有人记起他;当他仰起斑白的头颅呼出抑郁的时候,没有人记起他。当黑云压城城欲摧的时候,有人想起了他;当大军压境“国危矣”的时候,有人推出了他。就这样,“今老矣”的烛之武,踉跄着,被推到了两军对峙的刀锋前,被推到了生死难测的境地前。没有多少抱怨,说的只是谦逊的“无能为也已”;没有怎么推辞,做的只是慨然“许之,夜缒而出”。于是,一个一直模糊的身影,在历史的这一刻,变大、变高、变清晰。当一个须发尽白、手无缚鸡之力的老人,在月隐风高的夜晚,被人用绳子拴着放到围有层层虎狼之师的孤城外;当一个步履蹒跚、牙落齿摇的老人,在冰冷刺骨的寒风里,揉着酸痛的腰肢走进剑拔弩张的秦军大营,这该需要怎样的坚定和无畏!无论他是成功还是失败,千载之后的我们都该为他的忠诚和勇敢高声喝彩!面对雄心勃勃的秦穆公,需要的不仅仅是勇气,更要有智慧。慷慨陈词间,有烛之武对郑国的一片赤诚,还有对局势的准确掌控;寥寥数语里,有烛之武对人情的自如练达,还有对世事的深刻洞明。所以,一场思想的碰撞之后,“秦伯说,与郑人盟”,一场灭国的灾难,就这样化为无形。“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感谢《左传》为我们记下了那位忠勇睿智的老人,纵然隔着千年看去,他依然傲然屹立在历史长河中,那就是烛之武。令人欣喜的是当今社会并不缺乏烛之武这样有勇有谋深明大义的爱国志士。历史照进现实。2020年伊始,从中原到荆楚,从氾水到长江,敌人从有形到无形;还是白发苍苍的身影,还是皱纹磨不去的坚毅目光,还是炽热的拳拳报国之心,又一位老人踏上征途——他就是钟南山院士。疫情爆发,这位当代烛之武第一个冲上前线,亲自临床工作,率无数白衣勇士坚守阵地。正有赖于他们的殊死拼搏,中国才能在严峻的国际环境下交出令人民满意的抗疫答卷,我们才有机会回到这里畅所欲言。 一役功成,大敌已退,烛之武却如昙花一现再无记载,他的结局不得而知,就连其名字史学界都无定论。但这些都不重要了,这位老人点燃了一支红烛,两千多年来熊熊烈焰长明不熄,照耀着中华民族永远挺立的脊梁,愈挫愈刚,历久弥新。同学们,不要以为四海太平、战乱无有,看看西亚、东欧的炮火连天,想想中印边境埋骨的少年英雄,这个时代,真的不需要烛之武了吗?更有“曹无伤”之徒,向“项王”俯首低眉,岂是“明哲保身”的选择吗?正所谓“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又有“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我们要传承烛之武的精神,古为今用,秉承“祖国和人民哪里需要我,我就到哪里去”的信念,让心中的烛火照亮个人前程与民族梦想的融汇贯通,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以至共产主义的伟大事业奋斗不息!我的发言完毕,谢谢大家!例文: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很荣幸能参加这次读书会,跟在座的同学一起沐浴在中华文明的智慧光芒中。更荣幸的是能够作为代表发言,我演讲的主题是“我最喜爱的历史人物”。我最喜爱的历史人物是孔子。因为,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时光太瘦,指缝太宽,不经意的一瞥,已经经年。从炎帝黄帝到秦汉三国的历史,从唐宋元明清到如今中国日益走向世界舞台中央,时间冲刷了一切,却也让儒家思想展示出了它灿烂的光辉。有礼,方能治国,是孔圣人教会我最宝贵的一课。因此,众多历史人物之中,我独爱彬彬有礼的孔夫子。孔子倡导礼乐治国。“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从积极方面理解,孔子主张以礼治国,而曾皙说的是礼治下的太平盛世的图景。“宁为太平犬,莫作乱世民。”春秋之末,天下大乱,身为万世宗师,他不能不去思考百姓的疾苦。否则,他以“仁”为本的思想就无从得以体现。而曾皙讲的这个境界,就应是社会安定、国家自主、经济稳定、天下太平,每个人都享受了真、善、美的人生,这就是孔子的自由民主——一个大同世界的理想。有礼,方能有为。孔子的弟子子夏为地方官时向孔子问政,孔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治国需以礼,而治理地方也需以礼,循序渐进地推行政策,目光放长远,才能造福人民,为民谋利,如若急功近利,不但无为,反会失去民心。孔子礼乐治国的思想,依旧能够散发它独有的儒家气息,为治国治地治家,作出优秀的典范。或许有人认为,千年已过,孔子所倡导的礼治思想早已过时。其实不然,儒家思想正 如一壶佳酿,时光赋予它的并非腐朽,而是那越品越醇的香气。历史的长河滚滚东去,但总有一些文化之光,会穿越物质的层面,沉淀于岁月之中,愈发明亮。疫情期间许多西方国家都借此机会缓解老龄化问题,弃老百姓的生命于不顾,可是我们中国依旧初心不改,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平民大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这便是儒家“以民为本”“为政以德”礼治思想的集中体现。相信在今后的复兴路上,我们党依然会持此初心,在世界舞台上越走越远!“修身,治国,平天下。”从小我的作为,到国家的治理,孔子思想无时不在记录着个人的修行,家国的宏章,孔子的思想也于此体现得淋漓尽致。我喜爱孔子,爱他那不耻下问的品格,爱他那施行仁政的大志,爱他那平易近人的性情。有礼,方能治国,是我在孔子的思想殿堂中学到最灿烂的一课,也愿同学们能够从儒家的思想中有所启迪,于孔圣人的言行中汲取行世之精华。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我的演讲到此结束,谢谢大家!【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审题: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材料围绕诸子散文与史传作品中“闪耀着中华文明之光”的人物展开,列举孔子、孟子、庖丁、烛之武、刘邦等代表人物引发考生的联想和思考。写作时可以围绕上述几个人物中某一个人物展开,也可以扩展范围,但不要脱离材料情境而漫谈诸子散文或史传文学作品或现实生活中的人物。材料所给出的人物中,孔子和孟子是现实存在的人物,也是写下这些课文的作者。因此,对他们的讨论可充分结合他们的文学作品进行,如个人精神品质上,孔子具有“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勇士精神和牺牲精神,如孔子虽不得重用,却始终心系国家,怀抱着“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的社会大同理想(通过“吾与点也”可以看出)。又如孟子,同样可以从“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舍生而取义者也”中看到其高尚人格,也能从其仁政爱民的治国理念中看到其家国情怀。庖丁、烛之武和刘邦则是作者笔下的人物,这些人物,或虚构,或真实,但都体现了中华文明的智慧之光。庖丁之所以能够做到目中无牛是因为他杀过的牛太多了,从何处入刀,刀往哪里走,何处是肌肉,何处是内脏,何处是骨头,他都一清二楚,这跟他平时杀牛的经验积累是分不开,所谓熟能生巧就是这个道理。可以从中得知成功在于勤奋,只要平时多加练习,肯下功夫,仔细观察思考,一样能像庖丁解牛一样做起事情来游刃有余。烛之武是一个智勇双全的爱国义士,在国家危难之际,能够临危受命,不避险阻,只身去说服秦君,他在说秦伯之前,只是郑国的一个圉正,小小的养马官,有着怀才不遇的愤怨,但在郑国危难之际,挺身而出,只身去说服秦伯,足见其义、勇。说服秦伯时,他只字不提 郑国利益,而是站在秦国的立场上,分析亡郑对晋有利,而存郑对秦有利,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运用智慧最终化解了郑国的危难,所以说他是一个有义有勇有智谋的爱国之士,具有维护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如通过刘邦和项羽在鸿门宴上的表现,可看出两者都是乱世英雄,胸怀天下,气势如宏,但在用人之术上差异甚大,引人深思。同时,刘邦在鸿门宴上还能卑辞言和,保存实力,并疏通项羽季父项伯,最终顺利脱身,从中也可看出其能屈能伸。材料中的庖丁游刃有余,烛之武智勇双全等,都是富有智慧的人物,但也各有各的个性和思想。写作时,考生在对人物的选择上,不可为了标新立异而选择他们同样有所体现的“无为”“牢骚”等思想,呈现负能量。考生要站在时代高度,以古为今用的思想理念,选择欣赏他们的思想智慧,谈他们给你的学习、生活乃至人生带来了怎样的启示,展现一代青年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针对这几个人,考生可以结合自身实际和思考,如选择熟能生巧、掌握规律后游刃有余的庖丁作为自己的写作对象,谈给你学习、做事的启示;如,写受命于危难之间,凭借自己的洞若观火的智慧、能言善辩的口才使国家转危为安的烛之武,并且还可强调烛之武是在怀才不遇的情况下先国家而后私怨。立意:1.追寻先贤利家国,完善自我重践行。2.以烛之武为镜,做德才兼备之人。3.目无全牛智卓绝,游刃有余技超群。4.选择明智走对路,态度谦逊更远行。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语文
发布时间:2023-04-25 21:06:02 页数:21
价格:¥2 大小:55.30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