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广东省广州市二中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3月月考试题(Word版附解析)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20

2/20

剩余18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广州市第二中学2022学年第二学期月考高一语文一、现代文阅读(31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4小题,1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在中国传统哲学中,“天”和“人”可以说是两个最基本、最重要的概念,“天人关系”问题则是历史上我国哲学讨论的最重要的问题。司马迁说他的《史记》是一部“究天人之际”的书,宋朝的思想家邵雍说得很明白,“学不究天人,不足以谓之学”。在中国传统哲学中,对天人关系问题的认识有种种不同的理论,例如荀子提出“明天人之分”,道教提出“我命在我不在天”等等。这些学说,在中国历史上虽有一定影响,但唯有“天人合一”学说影响最大,它不仅是一个根本性的哲学命题,而且构成了中国哲学的一种思维模式。在中国哲学史上,讲“天人合一”的哲学家很多。也许成书于公元前三百年前的《郭店楚简·语丛一》中的“易,所以会天道、人道也”,是关于“天人合一”思想最早最明确的表述。它的意思是说,《易经》是一部讲会通“天道”和“人道”的关系(即“天人合一”)的书。由《易经》开始提出的“天人合一”思想,作为一种哲学的思考、一种思维模式,或可对我们解决当前生态问题有所启发。我们不能把“人”和“天”看成是对立的,这是由于“人”是“天”的一部分,“人之始生,得之于天”。“人”不仅应“知天”,而且应该“畏天”。现在人们强调“知天”,只是一味用“知识”来利用自然,以至于无序地破坏自然,把“天”看作是征服的对象,而不知对“天”应有所敬畏,这无疑是“科学主义”极端发展的表现。“知天”和“畏天”是统一的,这种统一表现着“人”对“天”的一种内在的责任。我们不能把“天”和“人”的关系看成是一种外在关系,这是因为“天即人,人即天”,“天”和“人”是相即不离的。“人”离不开“天”,离开“天”则“人”无法生存;“天”离不开“人”,离开“人”则“天”的活泼的气象无以彰显。这种存在于“天”和“人”之间的内在关系正是中国哲学的特点。如果“人”与“天”是一种外在关系(即它们是相离且不相干的),那么“人”就可以向“天”无限制地索取,而把“天”看成敌对的力量,最终人将自取灭亡。所以“天”和“人”不仅不是对立的,而且存在着内在的相即不离的关系。不了解一方,就不能了解另一方;不把握一方,就不能把握另外一方。所以说,“为天地立心”就是“为生民立命”,不可分为两截。“天”和“人”之所以有着相即不离的内在关系,皆因“天”和“人”皆以“仁”为性。“天”有生长养育万物的功能,这是“天”的“仁”的表现。“人”既为“天”所 生,又与“天”有着相即不离的内在关系,那么“人”之本性就不能不“仁”,故有“爱人利物之心”。如果“天”无生长养育万物的功能,“人”如何生存,又如何发展?如果“人”无“爱人利物之心”,无情地破坏着“天”的“生物之心”,同样“人”又如何生存?因此,中国哲学认为,不能把“天”和“人”看成是不相干的两截,不能“研究其中之一能够不牵涉另一个”。“天人合一”这一哲学命题体现着“天”与“人”之间的复杂关系,它不仅包含着“人”应如何认识“天”的方面,同样也包含“人”应该尊敬“天”的方面,因为“天”有其神圣性(神性)。故而,虽然中国哲学(主要是信家哲学)不是纯粹意义上的宗教(如基督教、佛教),但它却有强烈的宗教性,可以起着某种宗教的功能。中国哲学(主要是儒家哲学)强调“天”和“人”存在着一种内在相即不离的有机联系,“天人合一”不仅意味着“人”对“天”的认知,还强调“人”应在实现“天人合一”的境界过程中达到“人”的自我超越。无论如何,这样一种思维路径对我们走出“天人二分”(或“天人对立”)的困境是十分有意义的。从上述四点中,我们可以看出,“天人合一”作为一种思维模式,对解决“天人关系”无疑有其正面意义,更为重要的是,它赋予了“人”一种不可推卸的责任,即“人”必须在追求“同于天”的过程中,实现“人”的自身超越,达到理想的“天人合一”的境界。当然,儒家的“天人合一”思想不可能直接解决当前人类社会存在的生态问题。“天人合一”作为一个哲学命题、一种思维模式,无疑会从哲学思想上为人们解决“天人关系”问题以及当前存在的严重生态问题提供一种有积极意义的合理思路。(摘编自汤一介《论“天人合一”》,有删改)材料二:“天人合一”,语出张载《正蒙·乾称》。作为一种表达天人之间关系的特殊思想,它成熟甚早,至少在春秋战国时代,就已经是儒家等学派所阐发的宇宙观之核心理念之一。从儒家的“四书”《易传》,到道家的《老》《庄》等,无不以天人相和谐为其思想旨归。但何为天?何为人?又如何相合?则各呈异说、内涵丰富,构成了先秦诸子学说的一个重要内容。“天人合一”的思想,历经秦汉、隋唐、宋明,下至晚清,经历了极为复杂的演变和发展过程,就儒学之主流而言,大致有汉儒的天人感应说、汉唐间的自然论、宋明时期的“天理”以及性即理、心即理等,一直到近代西学传入,又有了科学诸解释。在现代学术研究的方式和视野之下,“天人合一”观念成为历史叙述的内容,同时也作为传统文化向现代转化的重要资源之一被重新加以理解和阐释。总的说来,在科学宇宙观和自然进化论已经成为常识,并为一般大众所理解和接受的情形下,再来谈所谓“天人合一”,其论说的前提必然包含了对科学知识的承认,也预设了现代性批判的眼光,即对迷信观念的鄙夷 和对宗教信仰的排斥,以及知识的分类意识和科学研究方法的运用等等。在此背景之下,对“天人合一”的阐释,一般是用中西文化比较的方式来进行的,有意模糊了传统儒、释、道的思想界线,从中国文化之总体特性来确立其现代意义。其现代诠释,大略可概括为三种模式:一是科学的理解;二是历史的解释;三是哲学的阐发。(摘编自景海峰《“天人合一”观念的三种诠释》,有删改)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中国传统哲学中,人们很早就开始研究“天”与“人”的关系,它是历史上我国哲学讨论的最重要的问题。B.成书于公元前三百年前的《郭店楚简·语丛一》是一部会通“天道”和“人道”关系的书,它最早最明确地提出“天人合一”思想。C.儒家认为,“人”是“天”的一部分,所以我们不仅应该“知天”,还应该“畏天”,对自然的肆意破坏是对“天”缺少敬畏的行为。D.在科学思想深入人心的今天,人们对“天人合一”的讨论,必然会加入科学的眼光、批判的思维和科学的研究方法。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中国传统哲学对“天人关系”有种种不同的理论,其中有些甚至针锋相对,如司马迁与邵雍的认识。B.“天即人,人即天”,从这个意义上讲,“为天地立心”与“为生民立命”关联紧密,不能孤立理解。C.在对“天人合一”的认识上,儒家思想因其宗教属性而认为“天”具有神性,应该受到人们的尊敬。D.只有认识到传统儒、释、道思想并无本质区别,才能对“天人合一”的哲学命题进行现代学术研究。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能体现“天人合一”思想的一项是()A.“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使有一物失所,便是吾仁有未尽处。B.喜怒之气,哀乐之心,与人相副。以类合之,天人一也。C.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D.与天地相应,与四时相副,人参天地。4.材料二是一篇论文的综述部分,请梳理其行文思路。【答案】1.B2.B3.C4.先概述中国古代“天人合一”观念的产生及发展简史。再指出“天人合一”观念应当在现代学术研究的前提下被重新加以理解和阐释。(或:在现代学术研究的前提下重新理解和阐释“天人合一”观念的必要性。)最后提出(亮出)自己诠释“天人合一”思想即将采取的三种模式。 【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B.“成书于公元前三百年前的《郭店楚简•语丛一》是一部会通‘天道’和‘人道’关系的书”说法错误,依据原文“《易经》是一部讲会通‘天道’和‘人道’的关系(即“天人合一”)的书”可知,会通“天道”和“人道”关系的是《易经》而非《郭店楚简•语丛一》。故选B。【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A.“其中有些甚至针锋相对,如司马迁与邵雍的认识”说法错误,依据原文“司马迁说他的《史记》是一部‘究天人之际’的书,宋朝的思想家邵雍说得很明白,‘学不究天人,不足以谓之学’”可知,司马迁提倡探究天人关系,邵雍也提倡探究天人关系,两者观点有一致性,并不是针锋相对的关系。C.“儒家思想因其宗教属性而认为‘天’具有神性”因果倒置,依据原文“因为‘天’有其神圣性(神性)。故而,虽然中国哲学(主要是儒家哲学)不是纯粹意义上的宗教(如基督教、佛教),但它却有强烈的宗教性,可以起着某种宗教的功能”可知,“天”有其神圣性是原因,而它有强烈的宗教性,可以起着某种宗教的功能是结果,选项因果倒置。D.“只有……才能……”条件关系不成立,“认识到传统儒、释、道思想并无本质区别”说法错误,依据原文“在此背景之下,对‘天人合一’的阐释,一般是用中西文化比较的方式来进行的,有意模糊了传统儒、释、道的思想界线,从中国文化之总体特性来确立其现代意义”可知,原文是“有意模糊了传统儒、释、道的思想界线”,并非“认识到传统儒、释、道思想并无本质区别”,而且模糊传统儒、释、道思想和对“天人合一”的哲学命题进行现代学术研究并无条件关系。故选B。【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概念含义的能力。解答此题要首先理解“天人合一”是“天”和“人”相即不离的,四个论据中,ABD均体现天人一体的关系,符合论点。而C项是荀子的观点,说天道是持久不变的,它并不因为尧而存在,也不因为桀而消失,强调的是“天人之分”,“人”不能对“天”有所改变,所以此项不能体现天人合一的观点。故选C。【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行文思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类型。分析材料二,首先通过张载《正蒙•乾称》提出“天人合一”,然后从儒家的“四书”、《易传》,到道家的《老》《庄》等都体现天人相和,历经秦汉、隋唐、宋明,下至晚清,经历了极为复杂的演变和发展过程,结合历史发展概述中国古代“天人合一”观念的产生及发展简史;然后指出“在现代学术研究的方式和视野之下,‘天人合一’观念成为历史叙述的内容,同时也作为传统文化向现代转化的重要资源之一被重新加以理解和阐释”,指出在现代学术研究的前提下重新理解和阐释“天人合一”观念的必要性;最后在文章结尾提出“其现代诠释,大略可概括为三种模式:一是科学的理解;二是历史的解释;三是哲学的阐发”,诠释“天人合一”思想即将采取的三种模式。(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出关①鲁迅老子②毫无动静的坐着,好像一段呆木头。“先生,孔丘③又来了!”他的学生庚桑楚,不耐烦似的走进来轻轻的说。“请……”“先生,您好吗?”孔子极恭敬的行着礼,一面说。“我总是这样子。”老子答道,“您怎么样?所有这里的藏书,都看过了罢?”“都看过了。不过……”孔子很有些焦躁模样,这是他从来所没有的,“我研究《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自以为很长久了,够熟透了。去拜见了七十二位主子,谁也不采用。人可真是难得说明白呵,还是‘道’的难以说明白呢?”“你还算运气的哩,”老子说,“没有遇着能干的主子。六经这玩意儿,只是先王的陈迹呀,哪里是弄出迹来的东西呢?你的话可是和迹一样的。迹是鞋子踏成的,但迹难道就是鞋子吗?”停了一会,又接着说道:“……性,是不能改的;命,是不能换的;时,是不能留的;道,是不能塞的。只要得了道,什么都行,可是如果失掉了,那就什么都不行。”孔子好像受了当头一棒,亡魂失魄地坐着,恰如一段呆木头。大约过了八分钟,他深深地倒抽了一口气,就起身要告辞,一面照例很客气地感谢着老子的教训。老子也并不挽留他,站起来扶着拄杖,一直送他到图书馆的大门外。孔子就要上车了,他才留声机似的说道:“您走了?您不喝点儿茶去吗?……” 孔子答应着“是是”,上了车,拱着两只手极恭敬地靠在横板上;冉有把鞭子在空中一挥,嘴里喊一声“都”,车子就走动了。待车子离开了大门十几步,老子才回自己的屋里。“先生今天好像很高兴,”庚桑楚看老子坐定,才站在旁边垂着手说,“话说的很不少……”“你说得对。”老子微微的叹一口气,有些颓唐似的回答道,“我的话真也说的太多了。”……一过就是三个月。老子仍旧毫无动静的坐着,好像一段呆木头。“先生,孔丘来了哩!”他的学生庚桑楚,诧异似的走进来轻轻地说,“他不是长久没来了吗?这次来不知道是怎的?……”“请……”老子照例只说了这一个字。“先生,您好吗?”孔子极恭敬的行着礼,一面说。“我总是这样子。”老子答道,“长久不看见了,一定是躲在窝里用功罢?”“哪里哪里,”孔子谦虚的说,“没有出门,在想着。想通了一点,我自己久不投在变化里了,这怎么能够变化别人呢!……”“对对!”老子道,“您想通了!”大家都从此没有话,好像两段呆木头。大约过了八分钟,孔子这才深深地呼出了一口气,就起身要告辞,一面照例很客气地感谢着老子的教训。老子也并不挽留他。站起来扶着拄杖,一直送他到图书馆的大门外。孔子就要上车了,他才留声机似的说道:“您走了?您不喝点儿茶去吗?……”孔子答应着“是是”,上了车,拱着两只手极恭敬地靠在横板上;冉有把鞭子在空中一挥,嘴里喊一声“都”,车子就走动了。待到车子离开大门十几步,老子才回自己的屋里。“先生今天好像不大高兴,”庚桑楚看老子坐定了,才站在旁边,垂着手说,“话说得很少……”“你说得对。”老子微微叹一口气,有些颓唐地回答道,“可是你不知道:我看我应该走了。”“这为什么呢?”庚桑楚大吃一惊,好像遇着了晴天的霹雳。“孔丘已经懂得了我的意思。他知道能够明白他的底细的,只有我,一定放心不下。我不走,是不大方便的……”“那么,不正是同道了吗?还走什么呢?”“不,”老子摆一摆手,“我们还是道不同。譬如同是一双鞋子罢,我的是走流沙,他的是上朝廷的。”“但您究竟是他的先生呵!” “你在我这里学了这许多年,还是这么老实,”老子笑了起来,“这真是性不能改,命不能换了。你要知道孔丘和你不同:他以后就不再来,也再不叫我先生,只叫我老头子,背地里还要玩花样了呀。”“我真想不到。但先生看人是不会错的……”“不,开头也常常看错。”“那么,”庚桑楚想了一想,“我们就和他干一下……”老子又笑了起来,向庚桑楚张开嘴:“你看,我牙齿还有吗?”“没有了。”庚桑楚回答说。“舌头还在吗?”“在的。”“懂了没有?”“先生的意思是说:硬的早掉,软的却在吗?”“你说的对。我看你也还不如收拾收拾,回家看看你的老婆去罢。但先给我的那匹青牛刷一下,鞍鞯晒一下。我明天一早就要骑的。”(有删改)[注]①根据老子出函谷关的典故改写,节选部分即老子出关前的故事。②老子:道家学派创始人,主张“无为而治”。③孔丘:即孔子,提倡“仁义礼乐”,主张“德治教化”“君以民为体”。5.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老子平时喜静少言,思考时只是“毫无动静地坐着,好像一段呆木头”,即使孔子前来请教,他也不愿过多谈论。B.老子回应孔子说“你还算运气的哩,没有遇着能干的主子”,实质上是在嘲讽孔子,不赞同他的思想认识。C.孔子因思想不被采用而产生了困惑,便求教于老子,老子认为孔子远没有得道,应该继续研究经书。D.孔子两次向老子请教问题,每次都恭敬地行礼,客气地感谢,实际上孔子因道不同并不尊敬老子。6.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中多次出现“呆木头”这一比喻,写老子体现了他表面上毫无生气的特点,与写孔子的艺术效果是不同的。B.“都看过了。不过……”先肯定回答再转折设疑,省略号的运用表现了孔子想求教但又不知是否得当的矛盾犹豫。C.“但您究竟是他的先生呵!”一句表现了庚桑楚不理解老子否定自己的“同道”说法和老子想要离开的心理。 D.一个“站起来扶着拄杖”送,一个“拱着两只手”恭敬地道别,两次相同的细节描写暗示了两人坚持不变的价值取向。7.孔子两次拜见老子,第一次孔子“深深地倒抽了一口气”,第二次孔子“深深地呼出了一口气”。你是怎样理解孔子的抽气和呼气的?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8.作者将一些现代生活的语言加入小说,增加了小说的喜剧色彩并引起读者的思考。请结合文本分析。【答案】5.B6.C7.①孔子“抽气”是因为老子直言六经是先王的陈迹,并指出孔子的话等同于此,同时又以论“道”训示孔子,给孔子当头一棒,孔子备感威压;②“呼气”是因为老子肯定了孔子“自变才能他变”的“道”的认识,并没有再对其训示,孔子反倒受到老子肯定。8.①老子送孔子时留声机似的说道:“您走了?您不喝点儿茶去吗?”勾画出毫无生气、呆板的老子形象,②学生冉有为老师驾车,手里挥着长鞭,嘴里发出汽车的喇叭鸣声“都”,将读者从古代拉到现代,引起读者对作品的现实讽刺意义的思考。③称六经为“这玩意儿”,表现出主张“无为而治”的老子对六经的不屑一顾。④庚桑楚建议“我们就和他干一下”,“干”字体现了庚桑楚的真实性情与强硬,引出下文老子“刚则易亡”的观点。【解析】【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A.“即使孔子前来请教,他也不愿过多谈论”错误,根据孔子第一次前来请教时老子布道的状态可知,老子是愿意多谈的。C.“应该继续研究经书”错误,老子只是说孔子还没有自己的思想主张,没有得道。D.“实际上孔子因道不同并不尊敬老子”理解错误,从文中看,庚桑楚说“先生今天好像很高兴”,折射出当时孔子在见老子时还是很尊敬的。故选B。【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C.“表现了庚桑楚不理解老子否定自己的‘同道’说法……的心理”错误,“但您究竟是他的先生呵”是庚桑楚在老子解释了他和孔子不同道之后说的,此时他不理解的是二人虽然不同道,但老子还是孔子的老师,为什么要离开。故选C。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小说情节的能力。孔子第一次拜见老子时,提出疑问“……人可真是难得说明白呵,还是‘道’的难以说明白呢?”,老子听完就给了孔子训示:“六经这玩意儿……那就什么都不行” ,孔子受了这当头一棒,似乎有点招架不住,倒抽了一口气。孔子“抽气”是因为老子直言六经是先王的陈迹,并指出孔子的话等同于此,也即孔子还没有自己的思想主张;同时又以论“道”训示孔子,给孔子当头一棒,孔子备感威压。第二次拜见,“孔子谦虚地说,‘没有出门,在想着。想通了一点,我自己久不投在变化里了,这怎么能够变化别人呢!……’”孔子将想通了的看法讲给老子听,老子回应“对对”“您想通了”,说明孔子获得了认可,孔子“呼气”是因为放心了。因为老子肯定了孔子“自变才能他变”的“道”的认识,并没有再对其训示,孔子反倒受到老子肯定。【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小说语言特点的能力。如老子两次送孔子离开时说的话是一样的,“您走了?您不喝点儿茶去吗?”,都是一样的语言和语气,勾画出毫无生气、呆板的老子形象,“冉有把鞭子在空中一挥,嘴里喊一声‘都’,车子就走动了”,“都”类似于现代社会的汽车喇叭声,这一声“都”,将读者从古代拉到现代,引起读者对作品的现实讽刺意义的思考。还有称老子藏书的地方为“图书馆”,也起到类似的作用。“六经这玩意儿,只是先王的陈迹呀”,“玩意儿”一词含有轻视之意,称六经为“这玩意儿”,表现出主张“无为而治”的老子对六经的不屑一顾。庚桑楚建议“我们就和他干一下”,“干”字简洁有力,体现了庚桑楚的真实性情与强硬,引出下文老子“刚则易亡”的观点。二、古代诗文阅读(42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商君者,卫之诸庶孽公子也,名鞅,姓公孙氏,其祖本姬姓也,鞅少好刑名之学,事魏相公叔痤。公叔痤知其贤,未及进。会痤病魏惠王亲往问病公叔曰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公叔既死,鞅闻秦孝公下令国中求贤者,将修缪公之业,东复侵地,乃遂西入秦,因孝公宠臣景监以求见孝公。公与语,数日不厌。景监曰:“子何以中吾君?吾君之欢甚也。”鞅曰:“吾以强国之术说君,君大说之耳。”孝公既用卫鞅,鞅欲变法,恐天下议己。卫鞅曰:“疑行无名,疑事无功。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孝公曰:“善。”“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孝公曰:“善。”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令行于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千数。于是太子犯法。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将法太子。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明日,秦人皆趋令。行之十年,秦民大 说,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于是以鞅为大良造。居五年,秦人富强。孝公使卫鞅将而伐魏。卫鞅伏甲士而袭虏魏公子印,因攻其军,尽破之以归秦。魏惠王兵数破于齐秦,国内空,日以削,恐,乃使使割河西之地,献于秦以和。而魏遂去安邑,徙都大梁,惠王日:“寡人恨不用公叔痤之言也。”卫鞅既破魏还,秦封之於、商十五邑,号为商君。(节选自《史记·商君列传》)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会痤病/魏惠王亲往问病/公叔曰/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B.会痤病/魏惠王亲往问病/公叔曰/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C.会痤病/魏惠王亲往问病/公叔曰/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D.会痤病/魏惠王亲往问病/公叔曰/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10.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一项是A.缪公即秦穆公,春秋时秦国国君,在位期间任用贤臣,使国力趋强,称霸西戎。B.汤武即商汤与孙武的并称,他们二人均以善于用人用计,战功赫赫,留名于青史。C.变法是指对国家法令制度作出重大变革,商鞅变法为秦国富强奠定了基础。D.黥是古代的一种刑罚,在犯人脸上刺上记号或文字并涂上墨,在刑罚之中较轻。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商鞅投奔秦国,受到孝公赏识。他本是卫国公子,恰遇秦孝公招揽贤才,于是通过景监见到孝公,说之以强国之术,孝公与他交谈,数日不觉厌烦。B.商鞅旁征博引,说服孝公变法。他初步站稳脚跟后,又借历史兴亡来证明改革的必要,劝说孝公变法,最终孝公赐予他官职,又下达了变法的命令。C.商鞅厉行法治,秦国太平富强。他铁面无私,不徇私情,无论何人犯法均施以刑罚,国人受此震慑,全都遵守法令,治安状况改善,民众家给人足。D.魏国被迫迁都,惠王深表懊悔。魏国战事失利,无奈割让河西之地献给秦国以求和,并迁都至大梁,惠王感慨说,遗憾的是没有听从公叔痤的劝告。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2)令行于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千数。【答案】9.B10.B11.C12.(1)圣人如果可以使国家强盛,不必效法陈规;如果可以使百姓获利,不必遵循旧制。(2)法令在民间实行一年,秦人到国都诉说新法不便利的数以千计。【解析】 【9题详解】此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此类题要求学生正确理解相关语句,在语意把握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标志,如作主语、宾语的名词、代词,句首发语词,句末语气词,句间连词以及并列、排比结构等。并且能通过选项的比对,排除错项,选定正确项。划线句子的大意是:适遇公叔座病重,魏惠王亲自前往探望病情,说:“您的病倘若有三长两短,国家将怎么办?”公叔痤说:“我的中庶子公孙鞅,年纪虽轻,却身怀奇才,希望大王把全部国政交付给他。大王如果不起用公孙鞅,就一定要杀掉他,别让他出国境。”句中“年虽少”与“有奇才”是公叔痤推荐商鞅的话,“有”的宾语是“奇才”,不能断开。排除A项。“愿举国而听之”意思是“希望大王把全部国政交付给他”,此句语意连贯,中间不需要断开。排除D项。“听用鞅”即“任用商鞅”中间不能断开。排除C项。分析可知,B项断句正确。故选B。【10题详解】本题考查文化常识的理解识记能力。文化常识的积累有助于解读文言文,文化常识一般包括官职、宗教礼仪、服饰、年龄称谓、有特殊意义的专有名词等,学习过程中注意准确积累。B项解说错误,“汤武”指的是商汤与周武王的并称。故选B。【11题详解】此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鉴赏作品的形象的能力。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带着选项回到原文,从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的混淆和关键词语的误译等角度进行比较分析,作出判定。C项“无论何人犯法均施以刑罚”说法错误,文中“太子犯法,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并未对其本人施以刑罚。故选C。【12题详解】此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理解文中某些关键性语句,如重点实词、虚词意义,明确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等,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把它表达出来。本题需要注意以下关键词和特殊句式:(1)苟,如果;法,效法;固,陈规;循,遵守。“可以(之)强国”“可以(之)利民”都是省略句。(2)期年,满一年;之,到。“令行于民”是介词短语后置句。【点睛】参考译文:商君是卫国公室的庶出公子,名鞅,姓公孙,他的祖先原本姓姬。商鞅年少时喜好刑名之学,事奉魏国相国公叔座。公叔痤知道他有才干,还没有来得及向魏王进荐。适遇公叔痤病重,魏惠王亲自前往探望病情,说:“您的病倘若有三长两短,国家将怎么办?”公叔痤说:“我的中庶子公孙鞅,年纪虽轻,却身怀奇才,希望大王把全部国政交付给他。大王如果不起用公孙鞅,就一定要杀掉他,别让他出国境。”公叔痤已死,公孙鞅听说秦孝公在国中下令寻求贤才,准备重建秦缪公的霸业,东方要收复被魏国侵占的土地,于是就西行进入秦国,通过秦孝公的宠臣景监来求见孝公。孝公与他交谈,好几天还不满足。景监对卫鞅说:“你用什么说中我国君的心意?我的国君高兴得很啊。”卫鞅说:“ 我就用强国之术向国君陈述,国君大为高兴。”秦孝公立即任用卫鞅,卫鞅准备变法,但秦孝公担心天下非议自己。卫鞅说:“行动迟疑不决就不会成名,做事犹豫不定就不会成功。圣人如果可以强国,就不袭用成法;如果可以利民,就不遵循旧礼。”秦孝公说:“好。”“治理社会不只一条道路,有利国家不必效法古代。所以商汤、周武不循古道而缔造王业,夏桀、商纣不改礼制而亡国。违反古道的不可以否定,而因循旧礼的不值得赞美。”秦孝公说:“好。”用卫鞅为左庶长,终于决定变法的命令。法令在百姓中实行一年,秦国百姓到国都来说新法不适宜的人数以千计。在这时太子触犯法令。卫鞅说:“法令不能实行,是由于上面的人触犯法令。”准备依法惩处太子。太子,是国君的继承人,不能施加刑罚,便对太子傅公子虔行刑,并对太子师公孙贾处以黥刑。第二天,秦国百姓都服从法令了。实行新法十年,秦国百姓皆大欢喜,路上不捡拾他人遗物,山中没有蟊贼强盗,家家富裕,人人满足。于是秦孝公任用卫鞅为大良造。经过五年,秦人国富兵强,秦孝公派遣卫鞅领兵攻伐魏国。卫鞅事先埋伏穿戴盔甲的武士而袭击俘虏了魏公子印,乘势攻击他的军队,全部打垮魏军而返回秦国。魏惠王因军队屡次败于齐国、秦国,国内十分空虚,日益衰落,非常恐慌,于是派遣使者割让河西之地奉送给秦国以求和解。而后魏惠王就离开安邑,迁都到大梁。魏惠王说:“我悔恨当初不听公叔痤的话啊。”卫鞅击败魏军归来,秦孝公封给他於、商之间的十五个邑,从此号称商君。(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水调歌头·濠州观鱼台作叶梦得渺渺楚天阔,秋水去无穷。两崖不辨牛马,轻浪舞回风。独倚高台一笑,圉圉①游鱼来往,还戏此波中。危槛对千里,落日照澄空。子非我,安知我,意真同。鹏飞鲲化何有,沧海漫冲融②。堪笑磻溪遗老③,白首直钩溪畔,岁晚忽衰翁。功业竟安在,徒自兆非熊④。[注]本词作于1138年,词人时年62岁,任建康知府。濠州观鱼台相传为《庄子·秋水》中庄子与惠子观鱼论辩之处。①圉圉[yǔyǔ]:困而未舒貌。②漫冲融:海波充溢弥漫貌。③磻[pán]溪遗老:指姜太公,传说姜太公在磻溪垂钓时遇文王。④兆非熊:指明主将得贤臣的预兆。13.下面对这首词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词的开头描写了词人身处高台之上所见的秋水日暮之景,由远及近,营造出广阔渺远的意境。B.“轻浪舞回风”即“回风舞轻浪”,其中“舞”字用得极为巧妙,形象地写出风掀江浪的情态。C. 上阕写大江之中游鱼戏水,不仅点题,同时也以鱼写人,表达词人纵情山水的自在和快乐。D.词人化用了庄子的言和事来表达自己的心情,将典故与现实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笔法灵活。14.词中运用姜太公的典故,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答案】13.C14.(1)表达自己年岁已大,徒自等待机遇,却始终不得重用的失落。“磻溪遗老,白首直钩溪畔”,作者借姜太公晚年时钓鱼被文王发现重用的典故,对比“功业竟安在,徒自兆非熊”。(2)词人借姜太公的经历表达自己没有主动积极争取机会以致虚度光阴的懊悔,“堪笑”意为可笑,姜太公虽然才学斐然,却太过被动,以至于晚年才被文王发现。【解析】【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思想情感、表达技巧等的鉴赏能力。C.“表达词人纵情山水的自在和快乐”错,上阕的“圉圉”指困而未舒貌,游鱼被困其间还往来戏水,词人借对鱼儿的不理解,表达自身的苦闷彷徨,并没有纵情山水的快乐之意。故选C。【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词人在诗歌末尾用了“磻溪遗老,白首直钩溪畔”的典故,借姜太公晚年时钓鱼被文王发现并且重用的典故,对比“功业竟安在,徒自兆非熊”,说明姜太公晚年遇文王,得以一展抱负,而词人晚年却不被重用,只任地方官,自己的理想抱负无人能理解。由此表达自己年岁已大,徒自等待机遇,却始终不得重用的失落之情。“堪笑磻溪遗老,白首直钩溪畔,岁晚忽衰翁”,也可以从“堪笑”上揣摩词人使用姜太公钓鱼典故的用意,“堪笑”意为可笑,词人自己也是个“衰翁”,为什么要觉得姜太公“可笑”呢,因为姜太公虽然才学斐然,却太过被动,以至于晚年才被文王发现。词人借姜太公的经历反思自己没有主动积极争取机会以致虚度光阴的行为,表达自己的懊悔之情。(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10分)1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登泰山记》中“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了日观峰以西诸山在晨曦的映照下红白错杂,都似弯腰俯首,显得矮小。(2)《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章中,子路说如果让他治理一个内忧外患的中等规模国家,三年后,他可以做到“__________,__________”。(3)杜甫在《登岳阳楼》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洞庭所见之景,气象博大。 (4)《桂枝香·金陵怀古》中,化用谢脁诗句“澄江静如练”,描绘金陵锦绣江山图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5)“冰”或“雪”本是自然界事物。唐诗未词中有不少用此字来比喻内心高洁和忠贞的例子,如“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绛皓驳色②.而皆若偻③.可使有勇④.且知方也⑤.吴楚东南坼⑥.乾坤日夜浮⑦.千里澄江似练⑧.翠峰如簇⑨.冰雪林中著此身⑩.不同桃李混芳尘(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易错字词:绛、皓、驳、偻、坼、澄、练、簇、著。(四)课内文言文知识考查(本题共2小题,6分)16.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活用情况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款辟土地,朝秦楚A.项伯杀人,臣活之B.老吾老以及人之老C.侣鱼虾而友麋鹿D.夜缒而出【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中的词类活用现象的理解能力。例句中“朝”是使用用法,使……来朝见。句意:是想开拓疆土,使秦国、楚国来朝见。A.使动用法,使……活。句意:项伯杀了人,我救活了他。B.形容词作动词,尊敬。句意:尊敬自己的老人,推广开去也尊敬人家的老人。C.意动用法,以……为伴侣。句意:把鱼虾当作伴侣,把麋鹿当作朋友。D.名词作状语,在夜晚。句意:在夜晚有人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楼放下去。故选A。17.下列句子中,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夫晋,何厌之有A.若属皆且为所虏B.大王来何操C.是寡人之过也D.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例句:宾语前置句,“何厌”为“有”的宾语,“之”作宾语前置的标志,正常语序为“夫晋,有何厌”。句意:晋国,有什么满足的呢?A.被动句,“为……所”表被动,句意:你们都将被他所俘虏。 B.宾语前置句,“何”为“操”的宾语,正常语序为“大王来操何”。句意:大王来时带了什么东西?C.判断句。用“也”表判断。句意:这是我的过错。D.主谓倒装句,“宜乎”作谓语置于主语“百姓之谓我爱也”前,正常语序是“百姓之谓我爱也宜乎”。句意:百姓认为我很吝啬是应该的。故选B。三、语言文字运用(19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0分)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虽然中国已经在法律法规的层面上进行了一系列的规范,但由于某些地方对利益的渴求,依旧纵容走私“洋垃圾”等行为,有法不依。B.新出台的网络支付管理规则,充分考虑了未来小电商发展的空间,不仅保护日交易额小于万元的交易,而且保护了超过百万元的大额交易。C.2015年岭南古琴音乐会在“十香园”举行,演奏区设置在池塘中的亭子里,观众席绕池而设,整个园林变成了一个实景的剧场,创意十足。D.“全国向上向善好青年”优秀事迹分享团由21名当代好青年组成,他们走进基层与青年们面对面交流,提高见贤思齐、崇德向善的风气。【答案】C【解析】【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语病。先抓典型语病标志,比如两面词、判断词、并列动词;然后压缩句子,保留主干,看是否残缺、是否搭配。A项成分残缺,第二个分句缺少主语,应将“由于”与“某些地方”对调;B项语序不当,递进关系不合逻辑,“百万元的大额交易”应与“小于万元的交易”对调;D项搭配不当,“提高……风气”应改为“引领……风气”。考点:辨析并修改病句。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我国是一个名副其实的生物资源大国,涵盖了热带、亚热带、温带、寒带各气候带的各种生态类型。其中,我国的植物种类是美国的1.5倍,欧洲的3倍,生物多样性是其他任何国家都_____①_____的。在我国长期的农耕文明发展进程中,_____②_____的生物资源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提供了持续的动力。5月22日是国际生物多样性日,今年,全国各地围绕以“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为主题开展了各式各样的宣传,以扩大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的认识,提升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全民认知度和参与度。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 在土,土的命脉在树与草。为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中国正加快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正式设立第一批国家公园,保护面积达23万平方公里。同时,本着统筹就地保护与迁地保护相结合的原则,启动北京、广州等国家植物园体系建设。我们要构建人与自然_____③_____的地球家园。良好生态环境既是自然财富,也是经济财富,关系经济社会发展的潜力和后劲。我们要加快形成绿色发展方式,促进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双贰,构建环境与经济协同共进的地球家园。19.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可改变原意。【答案】19.①无可比拟;②得天独厚;③和谐共生。20.今年,全国各地围绕“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的主题开展了各式各样的宣传活动,以提高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的认识,提升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全民认知度和参与度(今年,全国各地以“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为主题开展了各式各样的宣传活动,以提高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的认识,提升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全民认知度和参与度)【解析】【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①依据前文“我国的植物种类是美国的1.5倍,欧洲的3倍,生物多样性是其他任何国家”可知,此处强调的是我国的“生物多样性”其他国家比不了,可填“无可比拟”。无可比拟:形容相差悬殊。②此处修饰“生物资源”,而根据前文“我国是一个名副其实的生物资源大国,涵盖了热带、亚热带、温带、寒带各气候带的各种生态类型”等可知,此处强调的是我国“生物资源”的优势,可填“得天独厚”。得天独厚:指具有特殊优越的自然条件。③依据前文“我们要构建人与自然”可知,此处强调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用“和谐共生”。和谐共生:形容和睦相处,谐平共生。【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原句语病有:(1)句式杂糅,“围绕”和“以……为主题”要一个;(2)搭配不当,“扩大”和“认识”不搭配,把“扩大”改成“提高”。所以改后为:今年,全国各地围绕“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的主题开展了各式各样的宣传活动,以提高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的认识,提升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全民认知度和参与度(今年,全国各地以“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为主题开展了各式各样的宣传活动,以提高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的认识,提升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全民认知度和参与度)。(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奥运主火炬“飞扬”在“鸟巢”点燃,吸引了无数目光。设计师介绍,()。它以祥云纹样“打底”,自下而上,从祥云纹逐渐过渡到雪花图案,最后在顶端化身为飞扬的火焰。“飞扬”不仅有漂亮的外观,还蕴含着多项中国科技。“飞扬”外壳材料开创性地选用碳纤维,避免了纯金属材料带来的冰凉感觉。另外,碳纤维的重量只有钢的四分之一左右,但是强度是钢的7至9倍,既轻便又坚固,易传递,不怕摔。氢燃料具有点燃快、易贮运的特性,奥运火炬借助航天六院的氢能技术,首次实现极寒天气下的“氢”舞飞扬。氢燃烧时温度高于800°C,一般材料难以承受,而上海研发的第三代聚硅氮烷树脂,既耐温又耐火,用这种树脂制成的燃烧罐,可保证氢的正常燃烧。2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A.为呼应成为“双奥之城”北京,“飞扬”的外观图案是2008奥运会火炬上的祥云纹与寓意冬奥会的雪花图案的融合B.“飞扬”的外观图案是寓意冬奥会的雪花图案与2008奥运会火炬上的祥云纹的融合,以呼应北京成为“双奥之城”C.为呼应北京成为“双奥之城”,“飞扬”的外观图案融合了2008奥运会火炬上的祥云纹与寓意冬奥会的雪花图案D.“飞扬”的外观图案触合了寓意冬奥会的雪花图案与2008奥运会火炬上的祥云纹,以呼应成为“双奥之城”的北京22.火炬“飞扬”有哪些技术上的创新?请加以概括,每条不超过15个字。【答案】21.C22.①外壳选用碳纤维材料,②氢能技术点燃火炬,③聚硅氮烷树脂制成燃烧罐。【解析】【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语句复位的能力。从后文“它以祥云纹样‘打底’,自下而上,从祥云纹逐渐过渡到雪花图案”可知,描述“飞扬”的外观图案与后文联系更紧密,可以排除BD;从内容分析可知,“飞扬”的外观图案是与北京成为“双奥之城”这件事相关的,可以排除A。故选C。【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压缩语段的能力。从“‘飞扬’外壳材料开创性地选用碳纤维”可知,外壳选用碳纤维材料;从“奥运火炬借助航天六院的氢能技术,首次实现极寒天气下的‘氢’舞飞扬” 可知,氢能技术点燃火炬;从“上海研发的第三代聚硅氮烷树脂,既耐温又耐火,用这种树脂制成的燃烧罐,可保证氢的正常燃烧”可知,聚硅氮烷树脂制成燃烧罐。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孔子曾自述心志:“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他又称赞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孔子与颜回乐在何处,所乐何事,周敦颐也曾要求程颐、程颢好好参悟。作为儒家思想重要内容的“孔颜之乐”,千百年来,一直启迪与引导着无数人积极探索人生真谛,努力实现人生价值。它对生活在新时代、担当新使命的青年人,仍然有着重要意义。语文老师计划在课堂上举行“品孔颜之乐,做幸福青年”主题交流会。请结合上述材料,写一篇发言稿,谈谈你的感受和思考。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例文:品孔颜之乐,做幸福青年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很高兴能有机会在语文课主题交流会上分享我对幸福的思考和认识,我发言的题目是“品孔颜之乐,做幸福青年”。孔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他从未因外在不佳的物质条件影响自己内心的感受,反而自得其乐。而“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更是旗帜鲜明地表达出他的取舍。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同样展现出其内心的坚守。可见,“孔颜之乐”,就是不被外在环境困扰,坚守本心,精神充盈的快乐。同学们,千百年来,“孔颜之乐”,一直启迪与引导着无数人积极探索人生真谛,努力实现人生价值。“孔颜之乐”,也引发我们思考幸福与快乐的问题:在当今社会大背景之下,什么是真正的快乐与幸福?奉献是快乐的,奉献自己的毕生精力,救他人于危难,引他人入坦途,这就是幸福。在深山里建一座女子高中,不仅仅让贫困的女孩子免费入学,还让她们改变了命运。张桂梅,以教育扶贫阻断贫困,为梦想,她拼命干了几十年,节衣缩食,把省下的每一分钱都用在学生身上。巨大的压力和长时间高负荷的工作让她的身体每况愈下,患上了多种疾病,每天靠吃止疼药维持。但张桂梅却无比满足地说:“ 她们后边走得比我好,比我幸福就足够了。”她的幸福观与“孔颜之乐”何其一致!勇于奉献,符合道义,这就是快乐,山花烂漫,改写命运,这就是幸福。共享是快乐的,分享自己的智慧结晶,帮大家于急需,领大家走康庄,这就是幸福。林占熺作为解决了“菌林矛盾”这一世界难题的发明者,曾因不热衷商业化,而被讥讽“没有经济头脑”。他坦言:“如果走个人发财的路,亿万富翁也不算什么,我觉得用技术帮助老百姓摆脱贫困,才是生命最大的价值。”他在年复一年坚守内心的默默付出中,交出了自己关于幸福的人生答卷。乐于分享,赠人玫瑰,这就是快乐,手有余香,遍地芬芳,这就是幸福。可能他们经济拮据,可能他们不被理解,但谁能质疑他们的人生选择,谁又能说他们不幸福、不快乐呢?同学们,“达则兼济天下”是幸福,穷则立志修身也是幸福。唯有不为俗名所累,不被名利困扰,坚守本心才是拥有幸福的不二法门。我们新时代的青年学子不仅要努力成为身心平衡的幸福之人,更要勇担历史使命,把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放在心上,将自身发展与国家建设紧密结合,为家国,勇担当,从而实现真正的幸福。让我们一起品孔颜之乐,做幸福青年!我的发言完毕,谢谢大家!【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审题: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材料由两段文字组成。第一段话,先给出《论语》中的几句经典名言,是孔子自述心志和称赞颜回的话,最后总结这几句话都体现了孔子“安贫乐道”的精神,并记述北宋理学家周敦颐曾要求程颐、程颢好好参悟这种精神。第二段话指出,儒家思想中的这种“孔颜之乐”,一直启迪和引领着无数人,对新时代的年轻人仍然有重要意义。写作主题是“品孔颜之乐,做幸福青年”,其中核心概念是“乐”和“幸福”。“孔颜之乐”,“乐”在哪里?孔颜之乐虽都有清贫之乐,但是要注意这乐中的精神取向,反对“不义而富且贵”的乐,乐中有“道”,也就是“安贫乐道”。时代在发展,今天的社会物质充裕,我们2020年脱贫攻坚实现了全民小康,如果谈“乐”,理解为贫穷之乐,肯定不行。“孔颜之乐”,是一种重在精神追求、看淡物质追求的乐。时代在变,孔颜之乐的精神内涵不变,对我们每一个人都具有教育参考价值。所以,“乐”的内涵是:简单(生活)的快乐,安贫乐道的快乐,精神追求(充盈)的快乐,追求道义的快乐,富且贵的快乐(符合道义)、实现自我价值的快乐、担当使命的快乐、探索人生真谛的快乐等等。再说“幸福”。我们如何从这一“乐”中学会生活,做一个“幸福”的时代青年?汲取传统文化中先人的处世和生 存的智慧,让我们精神丰富充盈,没有物质和名利上的纷扰,没有道义和良知上的困惑,内心宁静,自得其乐,追求高远,活得坦荡、舒展、自由、洒脱,这就是幸福。题目要求写发言稿,考生要注意发言稿的格式:标题、称呼语、问候语、正文、结束语。在正文中,考生可以运用层进式结构,首先谈孔颜之乐的内涵,然后谈孔颜之乐在当今时代的价值和意义,最后结合实际,谈当代青年如何在孔颜之乐的启示中做一个幸福的人。立意:1.修身养德,幸福圆满。2.人生之乐贵本真。3.习孔颜之乐,做一个坦荡幸福的人。4.烟火不息,在“孔颜之道”中寻觅幸福真谛。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语文
发布时间:2023-04-25 20:15:03 页数:20
价格:¥2 大小:54.18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