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浙江省七彩阳光新高考研究联盟2021-2022学年高二生物下学期期中联考试题(Word版附解析)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30

2/30

剩余28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2021学年第二学期浙江“七彩阳光”新高考研究联盟期中联考高二年级生物学科试题一、选择题1.雌雄同体的秀丽隐杆线虫在发育过程中有1090个体细胞中的131个细胞以一种不变的方式,在固定的发育时间和固定位置消失,细胞消失的原因是()A.细胞凋亡B.细胞衰老C.细胞癌变D.细胞分裂【答案】A【解析】【分析】细胞凋亡是指由基因控制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又称为细胞编程性死亡,细胞凋亡有利于生物个体完成正常发育,维持内部环境的稳定,抵御外界各种因素的干扰。【详解】秀丽隐杆线虫在发育时,全部1090个细胞中有131个细胞以一种不变的形式,在固定的发育时间和固定的位置死亡,说明该过程中细胞自主有序地死亡,属于正常是生长发育过程,属于细胞凋亡。故选A。2.下列关于生物大分子的叙述,错误的是()A.碳骨架是组成生物体有机物的结构基础B.糖类的作用是仅为生物体提供能量C.脂质可用于生物体储存能量D.核酸是生物体储存遗传信息的物质【答案】B【解析】【分析】生物大分子包括蛋白质、多糖和核酸等,有的脂质参与生命活动的调节,如性激素的化学本质为脂质,参与生命活动的调节;糖类是生物体主要的能源物质,细胞膜上的糖蛋白具有识别功能。【详解】A、生物体中的多种有机物如蛋白质、多糖、核酸等,都以碳链为基本骨架,即组成上述有机物的结构基础是碳骨架,A正确;B、糖类除能为生物体提供能量外,还可参与构成细胞结构,如纤维素可参与构成植物细胞壁,B错误;C、脂质包括脂肪、磷脂和固醇,其中脂肪可用于生物体储存能量,C正确;D、核酸是生物体储存遗传信息的物质,包括DNA和RNA两种,D正确。 故选B。3.观察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和质壁分离复原”实验现象,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在盖玻片一侧滴入清水,细胞吸水膨胀但不会破裂B.若选用洋葱根尖分生区细胞,则难以达到实验目的C.质壁分离复原过程中,细胞的吸水能力逐渐降低D.吸水纸的主要作用是吸除多余液体,以免污染镜头【答案】D【解析】【分析】观察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自变量是细胞所处的外界溶液,因变量是液泡大小的变化、原生质层与细胞壁的位置。该实验用显微镜进行的三次观察,先后形成对照。【详解】A、在盖玻片一侧滴入清水,由于外界溶液浓度低于细胞液浓度,故细胞吸水膨胀,由于植物有细胞壁,不会破裂,A正确;B、观察植物质壁分离实验应要求植物具有大液泡,根尖分生区细胞无大液泡,故若选用洋葱根尖分生区细胞,则难以达到实验目的,B正确;C、质壁分离复原过程中,由于细胞吸水,渗透压降低,细胞的吸水能力逐渐降低,C正确;D、吸水纸的主要作用是吸引液体在盖玻片下移动,使植物细胞完全浸在液体(蔗糖或清水)中,D错误。故选D。4.下列关于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的叙述,错误的是()A.大气层中能捕获热能的气体就是温室气体B.防治酸雨的最有效办法是限制二氧化硫和二氧化碳的排放量C.大量氟利昂逸散将破坏大气圈上层臭氧的自然平衡D.排放到水体中的大量化肥和生活污水会造成富营养化【答案】A【解析】【分析】全球环境问题,也称国际环境问题或者地球环境问题,指超越主权国国界和管辖范围的全球性的环境污染和生态平衡破坏问题。主要包括全球气候变化、水资源短缺、臭氧层破坏、酸雨、土地荒漠化、海洋污染和生物多样性锐减等。【详解】A、大气层中存在微量的CO2、O3、CH4等气体,这些气体能够让太阳辐射的热量透过到达地面,使地球表面升温,又能阻挡地球表面向宇宙空间辐射热量,从而保持地表面温 度,这就是温室效应,A错误;B、酸雨是燃烧煤、石油和天然气所产生的硫和氮的氧化物,与大气中的水结合而形成的酸性产物。这些含酸的微粒随着雨雪回降到地面就是酸雨,酸雨中所含的酸主要是硫酸和硝酸,因此防治酸雨的最有效办法是限制二氧化硫的排放量,B正确;C、大量氟利昂逸散将破坏大气圈上层臭氧的自然平衡,C正确;D、排放到水体中的大量化肥和生活污水哈游N、P等元素,进入水体后成为藻类等生物的养分,会导致富营养化现象,D正确。故选A。5.下列关于种群的叙述,正确的是()A.在逻辑斯谛增长的转折期,种群密度增长最快B.种群密度越大,种群数量增加越快C.种群在达到环境容纳量之前,每单位时间内种群增长倍数不变D.自然增长率小于1时,种群的数量即开始减少【答案】A【解析】【分析】逻辑斯谛型是指通常所说的S型增长曲线,开始种群密度小,增长较为缓慢,而后由于种群数量增多且环境适宜,会呈现J型的趋势,但随着数量进一步增多,出现种内斗争、种间竞争的现象,死亡率会加大,出生率会逐渐与死亡率趋于相等,种群增长率会趋于0,此时达到环境最大限度,即K值,然后以此形式达到动态平衡而持续下去。【详解】A、在逻辑斯谛增长的转折期,即K/2时,种群密度增长最快,A正确;B、种群密度越大,种群之间的竞争越激烈,种群数量增加越慢,B错误;C、逻辑斯谛型增长的种群在达到环境容纳量之前,每单位时间内种群增长倍数先增加后减少,C错误;D、自然增长率大于0时,种群数量增加,D错误。故选A。6.下列关于基因突变的表述错误的是()A.发生基因突变的生物,其性状随之改变B.基因突变产生了新的基因C.基因突变一般具有可逆性特点D.基因突变可以发生在RNA上 【答案】A【解析】【分析】基因突变是指由于基因内部核酸分子上的特定核苷酸序列发生改变的现象或过程。DNA分子上碱基对的缺失、增加或替换都可以引起核苷酸序列的变化,因而引起基因结构的改变。【详解】A、由于密码子的简并性、隐性突变等原因,发生基因突变的生物,其性状不一定发生改变,A错误;B、基因突变是新基因产生的途径,B正确;C、基因突变具有可逆性,即显性基因可以突变为隐性基因,而隐性基因也可突变为显性基因,C正确;D、以RNA为遗传物质的病毒其遗传信息储存在RNA中,故基因突变可以发生在以RNA为遗传物质的病毒中,D正确。故选A。【点睛】本题考查基因突变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识记基因突变的原因及特点是解题关键。7.金鱼形态多样、品种繁多,系野生鲫鱼经长期人工选育而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人工选择使鲫鱼发生变异,产生多种形态B.人工选择可以培育新品种,自然选择不能形成新物种C.野生种群和人工种群的基因库不同D.野生鲫鱼的个体差异不利于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答案】C【解析】【分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生物进化的单位是种群,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可遗传变异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可遗传变异包括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基因重组,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统称为突变;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导致新物种的形成。【详解】A、人工选择是根据人类的喜好对鲰鱼的性状进行保留,这能对金鱼的变异类型起选择作用,但不能使金鱼发生变异,变异在自然选择之前已经产生,A错误;B、生物的遗传和变异是普遍存在的,使得生物在繁殖中出现了不同的变异个体,故人工选择能培育出新品种,自然选择也能形成新的物种,B错误; C、通过人工方法保存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和淘汰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以改良生物的性状和培育新品种的过程,或者培养适合人类需要的生物品种或性状叫人工选择,人工种群的基因多样性低于野生种群,两者基因库不同,C正确;D、同一物种的个体差异会产生更多的变异,利于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D错误。故选C。8.中国首创的人造麦类新作物八倍体小黑麦,由于具有品质佳、抗逆性强和抗病害等特点,在生产上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其培育过程如下图所示(其中A、B、D、R分别代表不同物种的一个染色体组),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普通小麦与黑麦两者间不存在生殖隔离B.杂种一的染色体组成是ABDR,是单倍体C.图中秋水仙素作用于杂种一的细胞分裂前期D.将小黑麦的花粉粒进行花药离体培养得到四倍体【答案】C【解析】【分析】据图分析,普通小麦的基因型为AABBDD,其产生的配子是ABD,黑麦的基因型为RR,产生的配子是R,两者杂交产生的杂种一基因型为ABDR,体内无同源染色体,不育,经秋水仙素处理后得到的小黑麦基因型为AABBDDRR,属于可育植株。【详解】A、结合分析可知,普通小麦与黑麦杂交得到的杂种一基因型为ABDR,不育,故普通小麦与黑麦两者间存在生殖隔离,A错误;B、杂种一的染色体组成是ABDR,但其是由普通小麦和黑麦杂交而成,属于异源四倍体,B错误;C、秋水仙素可抑制纺锤体的形成,从而使染色体数目加倍,而纺锤体的形成时期是前期,故秋水仙素作用于杂种一的细胞分裂前期,C正确;D、又配子发育而成的个体都是单倍体,故将小黑麦的花粉粒进行花药离体培养得到的是单倍体,D错误。故选C。9.“人类对DNA是遗传物质的探索”中格里菲思、艾弗里、蔡斯和赫尔希等人的实验起了关键性作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不引起小鼠死亡的原因是高温破坏了S型细菌的DNAB.艾弗里用S型菌的DNA与R型菌混合培养,只有少量R型菌转化为S型菌C.赫尔希和蔡斯实验中分别用含和的培养基培养T2噬菌体D.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实验中因保温时间过短导致沉淀物中有少量的放射性【答案】B【解析】【分析】1、格里菲思体内转化实验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中,格里菲思体内转化实验证明S型细菌中存在某种“转化因子”,能将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2、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步骤:分别用35S和32P标记噬菌体→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在搅拌器中搅拌,然后离心,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物质。【详解】A、加热会破坏S型细菌的蛋白质,而非DNA,A错误;B、艾弗里用S型菌的DNA与R型菌混合培养,在死亡的小鼠内可分离到R型菌和S型菌,由于转化率低,转化过程中只有少量R型菌转化为S型菌,B正确;C、噬菌体是没有细胞结构的生物,不能独立生存,故标记噬菌体的方法是分别用含32P和35S的大肠杆菌培养噬菌体,不能用培养基培养T2噬菌体,C错误;D、35S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实验中因搅拌不充分导致沉淀物中有少量的放射性,D错误。故选B。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小题:新冠病毒是+RNA病毒,其+RNA可直接与核糖体结合后合成病毒所需的酶,如图是该病毒在宿主细胞内增殖的示意图。Vero细胞是从非洲绿猴健康的肾脏离体培养出来的,该类型细胞具有无限增殖和病毒易感且感染后不产生干扰素的特点,是生产新冠疫苗的理想的宿主细胞。 10.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RNA可作为翻译的模板合成RNA复制酶B.-RNA中碱基的改变不会导致子代病毒变异C.该病毒需至少RNA复制两次才能获得子代病毒D.合成病毒蛋白质所需的氨基酸来自宿主细胞11.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免疫接种是以诱发机体免疫应答为目的,能有效预防传染性疾病B.两次或更多次的接种,可以使机体产生更多的效应细胞和记忆细胞C.采集新冠治愈者的血清,用来医治新冠的重症患者,属于主动免疫D.B淋巴细胞表面的受体可以直接识别抗原分子的空间结构12.下列关于新冠病毒和Vero细胞的说法正确的是()A.Vero细胞的遗传物质主要分布在染色体上B.新冠病毒的遗传物质初步水解产生4种脱氧核苷酸C.新冠病毒的核糖体可以合成自身外壳蛋白D.Vero细胞进行传代培养时用胃蛋白酶消化成悬液【答案】10.B11.C12.A【解析】【分析】分析题图:图示是新型冠状病毒增殖过程示意图,+RNA在复制酶1的作用下形成-RNA,-RNA可分别在复制酶2和复制酶3的作用下合成mRNA和+RNA,而mRNA做模板可翻译成外壳蛋白。【10题详解】A、结合题意可知,+RNA可直接与核糖体结合后合成病毒所需的酶,故+RNA可作为翻译的模板合成RNA复制酶,A正确;B、-RNA中碱基的改变可引起+RNA碱基序列改变,导致子代病毒变异,B错误;C、据图可知,新冠病毒的RNA(+RNA)先形成-RNA,再复制形成+RNA,故该病毒需至少RNA复制两次才能获得子代病毒,C正确;D、病毒无细胞结构,其合成自身蛋白质时所需原料氨基酸来自宿主细胞,D正确。故选B。【11题详解】A、免疫接种是以诱发机体免疫应答为目的,预防某种传染性疾病的方法,该方法能有效预防 传染性疾病,A正确;B、两次或更多次的接种,相当于激发机体的二次免疫过程,可以使机体产生更多的效应细胞和记忆细胞,B正确;C、注射康复者血清可以治疗重症新冠肺炎患者,此方式属于人工被动免疫,C错误;D、B淋巴细胞可依靠细胞膜表面的受体识别抗原,D正确。故选C。【12题详解】A、Vero细胞是从非洲绿猴健康的肾脏离体培养出来的,该细胞属于真核细胞,真核细胞的遗传物质主要分布在染色体上,A正确;B、新冠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RNA初步水解产生4种核糖核苷酸,B错误;C、新冠病毒无细胞结构,不含核糖体,C错误;D、Vero细胞进行传代培养时用胰蛋白酶或胶原蛋白酶处理消化成悬液,D错误。故选A。13.家庭酿酒过程中,密闭容器内酵母菌呼吸速率变化情况如图所示(呼吸底物为葡萄糖),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0~8h,容器内的水含量由于酵母菌的细胞呼吸消耗而不断减少B.6小时以后,取容器内的液体用酸性的重铬酸钾溶液检测,现象是出现橙色C.0~6h间,酵母菌的能量转换效率与6~10h间能量转换效率大致相同D.6h左右酵母菌开始产生酒精,6~10h酒精产生速率逐渐增大【答案】D 【解析】【分析】酵母菌属于兼性厌氧性,在有氧条件可以进行有氧呼吸产生二氧化碳和水,在无氧条件下可以无氧呼吸产生酒精和二氧化碳。在有氧呼吸过程吸收的氧气量等于二氧化碳的释放量,而无氧呼吸不吸收氧气反而释放二氧化碳,因此6h以后压强才开始不断增加。酒精的产生开始于无氧呼吸,从曲线可知开始于6h。【详解】A、从图中曲线信息可知,0~6h内酵母进行有氧呼吸较强,在6~8h间既进行有氧呼吸又进行无氧呼吸,有氧呼吸产生水,所以容器内的水含量由于酵母菌的呼吸而增多,A错误;B、酒精的产生开始于无氧呼吸,分析曲线可知开始于6h,酒精与酸性重铬酸钾溶液反应变为灰绿色,B错误;C、0~6h间,酵母菌进行有氧呼吸,6-12h间,酵母菌主要进行无氧呼吸,有氧呼吸的能量转换效率高于无氧呼吸转换效率,C错误;D、据图可知,在酵母菌在第6h开始进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据图曲线可知,6~10h间,无氧呼吸速率加快,酒精产生速率逐渐增大,D正确。故选D。14.小明患严重腹泻,全身无力,医院诊断其患细菌性肠炎。医生处方中除了有消炎药外还有“口服补液盐散(II)”,其成分是:氯化钠1.75g、氯化钾0.75g、枸橼酸钠1.45g、无水葡萄糖10g,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严重腹泻会导致人体无机盐的丢失B.血糖浓度、肠道内无机盐相对稳定属于内环境的稳态C.内环境的理化因子保持相对稳定,以保证机体正常生命活动D.口服补液盐散(II)可使机体内各种无机盐浓度维持稳态【答案】B【解析】【分析】关于“内环境稳态的调节”:(1)实质:体内渗透压、温度、pH等理化特性和化学成分呈现动态平衡的过程;(2)定义: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3)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4)层面:水、无机盐、血糖、体温等的平衡与调节; (5)意义: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详解】A、严重腹泻后,水分和盐分大量丢失,会导致体液中水分和无机盐减少,A正确;B、内环境的稳态是指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包括温度、渗透压、酸碱度、血糖浓度及各种化学成分,肠道内无机盐相对稳定不属于内环境的稳态,B错误;C、内环境稳态是指理化特性和化学成分呈现动态平衡,可保证机体正常生命活动,C正确;D、“口服补液盐散(II)”的成分有氯化钠、氯化钾,可使机体内各种无机盐浓度维持稳态,D正确。故选B。15.关于神经细胞的叙述,错误的是()A.大脑皮层的H区神经细胞受损伤,患者不能听懂讲话B.神经细胞膜内、外的电位差异是其对不同离子的通透性不同造成的C.内环境Na+浓度升高,可引起神经细胞动作电位峰值减小D.去甲肾上腺素可作为神经递质参与神经细胞的信号传递【答案】C【解析】【分析】语言功能是人脑特有的高级功能:W区(书写性语言中枢):此区受损,不能写字(失写症)。S区(运动性语言中枢):此区受损,不能讲话(运动性失语症)。H区(听觉性语言中枢):此区受损,不能听懂话(听觉性失语症)。V区(视觉性语言中枢):此区受损,不能看懂文字(失读症)。【详解】A、大脑皮层的H区受损伤后,病人可以讲话,但不能理解语言,无法听懂别人讲话,A正确;B、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神经细胞膜内、外的电位差异是其对不同离子的通透性不同造成的,B正确;C、Na+内流可产生动作电位,内环境Na+浓度升高,细胞内外的浓度差增大,会使体内神经细胞动作电位峰值变大,C错误;D、去甲肾上腺素既是动物激素,又可作为神经递质参与神经细胞的信息传递,D正确。故选C。16.HIV能精确的识别T细胞表面CD4分子,从而实现侵入T细胞,逐步破坏免疫系统,导致患者死于严重感染或恶性肿瘤,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HIV能把核酸和部分蛋白质一起导入宿主细胞 B.细胞表面含有CD4分子的细胞主要是细胞毒性T细胞C.人体感染HIV后,机体可以通过免疫反应产生相应抗体D.HIV感染初期,机体可以通过免疫应答机制阻止HIV的增殖【答案】B【解析】【分析】关于“艾滋病”,考生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把握:(1)艾滋病的中文名称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其病原体是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2)艾滋病的致病原理:HIV病毒进入人体后,与人体的T淋巴细胞结合,破坏T淋巴细胞,使免疫调节受到抑制,使人的免疫系统瘫痪,最后使人无法抵抗其他细菌、病毒的入侵,让人死亡。(3)艾滋病的传播途径包括:血液传播、性传播、母婴传播。【详解】A、HIV能把核酸和部分蛋白质一起导入宿主细胞,A正确;B、HIV能精确的识别T细胞表面CD4分子,从而实现侵入T细胞,细胞表面含有CD4分子的细胞主要是辅助性T细胞,B错误;C、HIV破坏免疫系统,但机体仍存在部分体液免疫应答,机体可以通过免疫反应产生相应抗体,C正确;D、HIV感染初期,HIV较少,因此机体仍然可以通过免疫应答机制阻止HIV的增殖,D正确。故选B。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小题:湿地群落素有鸟类天堂的美誉。为保护鸟类多样性,某地将荒草地改建成了湿地公园,作为鸟类的栖息地。黄头乌鸫和红翅乌鸫共同生活在沼泽地中,有着基本相同的生态位,但筑巢繁殖地不同。红翅乌鸫能在湿润沼泽、潮湿草地及灌木丛中筑巢繁殖;黄头乌鸫只能在紧靠池塘的湿润地中筑巢繁殖。黄头乌鸫个体较大并更富攻击性。17.下列关于两种乌鸫的叙述错误的是()A.从筑巢繁殖空间看,红翅乌鸫的竞争能力比黄头乌鸫要强B.群落中生态位重叠的两物种会通过自然选择而发生生态位分化C.在紧靠池塘的湿润沼泽地中,红翅乌鸫会被黄头乌鸫取代D.若红翅乌鸫种群密度增大,相应病原体的致病力和传播速率减小 18.下列有关该湿地公园的叙述错误的是()A.灌木丛分布着高度不同的植物类群,这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B.在选择湿地种植的植物种类时,需考虑不同鸟类的食物和栖息空间C.某鸟类迁徙到该公园后种群密度短期内迅速增加的直接原因可能是出生率大于死亡率D.湿地群落的快速建成属于初生演替,是人类活动改变了该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答案】17.D18.D【解析】【分析】1、生态位是一个物种所处的环境以及其本身生活习性的总称,因此同一群落中如果两个物种的生态位相似,可实现共存。2、生态位分化指在同一地区内,生物的种类越丰富,物种间为了共同食物、生活空间或其他资源而出现的竞争是越激烈的,这样会导致某一特定物种占有的实际生态位就可能越来越小。3、群落的演替是指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替代的过程。【17题详解】A、据题意可知,红翅乌鸫能在湿润沼泽、潮湿草地及灌木丛中筑巢繁殖,而黄头乌鸫只能在紧靠池塘的湿润地中筑巢繁殖,故从筑巢繁殖空间看,红翅乌鸫的竞争能力比黄头乌鸫要强,A正确;B、自然界资源通常是有限的,当两个物种生态位发生重叠时,必然会发生种间竞争,最终通过自然选择而发生生态位分化,B正确;C、由于黄头乌鸫只能在紧靠池塘的湿润地中筑巢繁殖,且黄头乌鸫个体较大并更富攻击性,故在紧靠池塘的湿润沼泽地中,红翅乌鸫会被黄头乌鸫取代,C正确;D、病原微生物的致病力和传播速度会随着红翅乌鸫种群密度的增加而增加,D错误。故选D。【18题详解】A、垂直结构是指群落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层现象,灌木丛分布着高度不同的植物类群,这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A正确;B、在选择湿地种植的植物种类时,需考虑不同鸟类的食物和栖息空间,这体现了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性,B正确;C、决定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有出生率、死亡率和迁入率、迁出率,某鸟类迁徙到该公园后种群密度短期内迅速增加的直接原因可能是出生率大于死亡率,C正确;D、结合题意可知,某地将荒草地改建成了湿地公园,该湿地群落建成时具备一定的土壤和植 被条件,属于次生演替,D错误。故选D。19.研究发现,细胞染色单体之间的粘连蛋白对染色体的正确排列、分离起关键作用,动物细胞内存在一种SGO蛋白,保护粘连蛋白不被水解酶破坏(该水解酶在分裂中期开始大量起作用),其主要集中在染色体的着丝粒位置,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染色体的形态、大小和着丝粒的位置是识别染色体的重要标志B.水解酶将粘连蛋白分解,而染色体上的其他蛋白质不受影响体现了酶的专一性C.如果阻断正在分裂的动物体细胞内SGO蛋白的合成,则图示过程会推后进行D.图中染色体的行为变化主要是姐妹染色单体分离,可发生在有丝分裂后期或减II后期【答案】C【解析】【分析】分析题图可知:题图表示着丝点分裂后,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在纺锤丝的牵引下均匀地移向两极。【详解】A、不同染色体的形态、大小和着丝粒的位置不同,这些是人们识别染色体的重要标志,A正确;B、酶的专一性是指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物质的化学反应,细胞会产生水解酶将粘连蛋白分解,而染色体上的其他蛋白质不受影响,体现酶的专一性,B正确;C、如果阻断正在分裂的动物体细胞内SGO蛋白的合成,则无SGO蛋白保护粘连蛋白,水解粘连蛋白的酶在中期就起作用,则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离会由相应的细胞分裂后期提前到中期,故图示过程会提前进行,C错误;D、据图可知,图中染色体的行为变化主要是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离,可发生在有丝分裂后期或减Ⅱ后期,D正确。故选C。20.科研工作者为研究不同生根剂对紫叶紫薇扦插的影响,研究了2种生根剂在不同浓度下处 理不同时间对扦插枝条生根效果的影响,结果如下图所示,据图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同一浓度的生根剂作用时间越长生根效果越明显B.2种生根剂对扦插枝条生根率的影响均具有两重性C.ABT组随溶液浓度升高,对扦插枝条生根率的促进作用增强D.NAA组随溶液浓度升高,对扦插枝条生根率的抑制作用增强【答案】C【解析】【分析】据图分析可知,该实验的自变量是生根剂的种类、浓度及处理插条的时间,因变量是扦插枝条的生根率;图中各实验组的生根率均高于对照组清水组,ABT组随着浓度和处理时间的延长,促进生根率的作用也增加,NAA组随着浓度和处理时间的延长,促进生根率的作用逐渐减弱。【详解】A、据图可知,同一浓度的NAA生根剂作用时间越长,生根效果越不明显,A错误;B、据图可知,与对照相比,2种生根剂对扦插枝条生根率均是促进作用,没有表现出抑制,故不具有两重性,B错误;C、由图可知,实验浓度范围内,随ABT组随溶液浓度升高,生根率也升高,说明对插枝条生根率促进作用增强,C正确;D、在一定范围内,NAA组随着浓度和处理时间的延长,促进生根率的作用逐渐减弱,但生根率均高于对照组,故NAA对扦插枝条生根率的没有抑制作用,D错误。故选C。21.两种异常肥硕的小鼠“肥鼠”和“糖鼠”,科学家对其肥胖原因提出了假说:两种小鼠 “血液中缺乏抑制肥胖(或食欲)的物质”。将“肥鼠”和“糖鼠”分别与正常小鼠形成“连体小鼠”,使两者的血液循环联通(如图),在相同的条件下喂养。结果:“肥鼠—正常鼠”连体组,“肥鼠”食欲恢复正常,肥胖症消失,正常鼠仍正常;“糖鼠—正常鼠”连体组,“糖鼠”仍然不停进食,维持肥胖,正常鼠精神不振,食欲差,最后饿死。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肥鼠”和“糖鼠”肥胖的原因不相同B.“糖鼠”的细胞表面可能缺少识别该物质的受体C.“肥鼠—正常鼠”的连体实验不支持科学家提出的关于肥胖形成原因的假说D.若将“肥鼠”和“糖鼠”进行连体,“肥鼠”的食欲减退,体重减轻【答案】C【解析】【分析】分析题意可知,本题目的是探究糖鼠和肥鼠肥胖的成因,通过①单独糖鼠、②单独肥鼠、③糖鼠与正常鼠制成连体鼠、④肥鼠与正常鼠制成连体鼠等进行实验,实验中应遵循单一变量原则,如①和②对照,①和③对照,②和④对照得出结论,实验中应该控制无关因素的干扰,保证相同且适宜,根据此分析作答。【详解】A、分析实验结果可知,肥鼠—正常鼠连体组的“肥鼠”食欲恢复正常,肥胖症消失而“糖鼠—正常鼠”连体组,“糖鼠”仍然不停进食,维持肥胖,故推测肥鼠是因为吃得多而肥胖,糖鼠是因为体内胰岛素分泌有问题,肥胖原因不同,A正确;B、胰岛素是机体中唯一降低血糖的激素,需要与受体结合后起作用,糖鼠可能是细胞表面缺少胰岛素的受体,导致没有办法降低血糖而肥胖,B正确;C、实验假说为“两种小鼠血液中缺乏抑制肥胖(或食欲)的物质”,其中肥鼠与正常鼠制成连体鼠,肥鼠食欲和体重下降,正常鼠正常,说明肥鼠体内缺乏抑制因子,故与正常鼠连通后可恢复正常,可以证明假说,C错误;D、将胖鼠和糖鼠进行连体,胖鼠食欲减退,体重减轻,因为胖鼠虽然身体较胖,但是它体内的胰岛素分泌和细胞表面胰岛素受体是正常的,只是吃的较多,而糖鼠胰岛素分泌或者细胞 表面的胰岛素受体异常,血糖较高,最终胖鼠食欲减退,体重减轻,D正确。故选C。22.某人工鱼塘中存着如下图所示的能量流动关系,其中字母表示能量(单位kJ),据图分析错误的是()A.草鱼和生产者之间能量传递效率为c/a×100%B.d是草鱼用于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C.草鱼同化的能量c除图示流向外,还存在部分未利用的能量D.g中含有部分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固定的能量【答案】A【解析】【分析】分析图形:a表示植物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b表示草鱼摄入的能量,c表示草鱼同化的能量,f表示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d表示草鱼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h表示草鱼粪便中的能量流向分解者,i表示草鱼同化量中流向分解者的能量,g表示分解者。【详解】A、c表示草鱼的同化量,该能量一部分是生产者传递给的,一部分是饲料中有机物的输入,能量传递效率是指传递给下一个营养级的能量与该营养级同化量的比值,由于饲料中有机物的输入量不知道,因此只能判断草鱼和生产者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小于c÷a×100%,A错误;B、根据分析可知,d是草鱼用于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B正确;C、如果定时计量,则草鱼同化的能量c除图示流向(流向分解者、被下一营养级摄入、呼吸散失)外,还存在部分未利用的能量,C正确;D、h属于草鱼粪便中的能量流向g分解者,该部分能量属于上一营养级(生产者)的同化量,因此g中含有部分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固定的能量,D正确。故选A。23.下列有关植物组织培养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获取的植株茎尖切段需用75%的酒精和10%次氯酸钠进行消毒处理B.脱毒苗培育过程需要更换培养基,提高生长素的比例有利于根的分化C.形成愈伤组织的过程中,可能会发生染色体变异、基因突变及细胞分化D.可以选择茎尖分生组织作为外植体进行组织培养【答案】C【解析】【分析】植物组织培养技术:1、过程:离体的植物组织,器官或细胞(外植体)→愈伤组织→胚状体→植株(新植体)。2、原理:植物细胞的全能性。3、条件:①细胞离体和适宜的外界条件(如适宜温度、适时的光照、pH和无菌环境等);②一定的营养(无机、有机成分)和植物激素(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4、植物组织培养中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使用比例对植物细胞发育的影响:生长素用量比细胞分裂素用量,比值高时,有利于根的分化、抑制芽的形成;比值低时,有利于芽的分化、抑制根的形成;比值适中时,促进愈伤组织的形成。【详解】A、植物组织培养获得的植株茎尖切段需用70%的酒精和5%的次氯酸钠进行消毒处理,清洗时用无菌水,A正确;B、脱毒茁培育过程需要更换培养基,培养基中生长素用量比细胞分裂素用量,比值高时,有利于根的分化、抑制芽的形成,B正确;C、形成愈伤组织的过程是脱分化,可能会发生染色体变异、基因突变,但不会发生细胞分化,C错误;D、由于植物茎尖分生区附近病毒极少,甚至无病毒,所以可以选择茎尖分生组织作为外植体进行植物组织培养,D正确。故选C。24.下图为酱油的制作流程,其中米曲霉发酵过程的主要目的是使米曲霉充分生长繁殖,大量分泌制作酱油所需的蛋白酶、脂肪酶等,该过程需要提供营养物质、通入空气,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米曲霉发酵过程中,添加小麦主要是为米曲霉的生长提供氮源B.米曲霉分泌的酶可将大分子有机物水解为小分子有机物C.发酵池发酵阶段,添加的乳酸菌和酵母菌在细胞结构上存在明显不同D.发酵池发酵阶段,添加食盐是抑制发酵过程杂菌污染重要措施【答案】A【解析】【分析】1、微生物培养基一般都含有水、碳源、氮源、无机盐,此外还要满足微生物生长对pH、特殊营养物质以及氧气的要求。对异养微生物来说,含C、N的化合物既是碳源,也是氮源,即有些化合物作为营养要素成分时并不是起单一方面的作用。2、毛霉等微生物产生的蛋白酶可以将豆腐中的蛋白质分解成小分子的肽和氨基酸;脂肪酶可以将脂肪水解成甘油和脂肪酸。【详解】A、小麦种子中富含淀粉等多糖,添加小麦主要是为米曲霉的生长提供碳源,大豆中的蛋白质含有N,可为米曲霉的生长提供氮源,A错误;B、米曲霉发酵过程的主要目的是使米曲霉充分生长繁殖,大量分泌制作酱油过程所需的酶类,这些酶中的蛋白酶、脂肪酶能分别将发酵池中的蛋白质和脂肪分解成易于吸收、风味独特的成分,如将蛋白质分解为小分子的肽和氨基酸,B正确;C、乳酸菌为原核生物,酵母菌为真核生物,原核生物与真核生物在细胞结构上存在明显不同:原核生物无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C正确;D、发酵池发酵阶段,添加食盐是抑制发酵过程杂菌污染和繁殖重要措施:食盐可使环境渗透压增大,微生物发生渗透失水而死亡,D正确。故选A。25.某昆虫种群中有绿眼和白眼两种类型,性别比例为1:1。现保留种群中的绿眼个体并让其自由交配,统计发现,子代出现了绿眼和白眼两种类型,比例为63:1已知不同基因组成的配子具有相同的生活力和受精机会,且各种受精卵都能发育成新个体,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A.若眼色受常染色体上的一对等位基因控制,则亲代纯合子、杂合子的比例为3:1 B.若眼色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当子代中白眼个体全为雄性时,则相应基因可能只位于X染色体上C.若眼色受一对位于X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控制,则绿眼雌性亲本中杂合体所占比例为1/16D.若亲本中雌、雄绿眼个体的基因型都相同,相关基因独立遗传且完全显性,则眼色由4对等位基因控制【答案】D【解析】【分析】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在杂合子的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生物体在进行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等位基因会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到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自由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详解】A、假设眼色受一对常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控制,亲代纯、杂合个体的比例为3∶1,即3/4AA和1/4aa,产生的配子为7/8A、1/8a,自由交配,子代白眼概率为1/8×1/8=164,绿眼概率为1-1/64=63/64,与题意相符,A正确;B、若眼色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即绿眼雄性×绿眼雌性,后代白眼个体全为雄性,则符合伴X染色体的遗传特点,即相应基因可能只位于X染色体上,B正确;C、假设眼色受一对位于X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控制,绿眼雌性亲本中杂合体所占比例为1/16,即15/16XAXA或1/16XAXa×XAY,后代白眼的概率为1/16×1/4=164,C正确;D、假设亲本中雌、雄绿眼个体的基因型都相同,相关基因独立遗传且完全显性,眼色应由3对等位基因控制,即AaBbCc×AaBbCc,则aabbcc的概率为1/4×1/4×1/4=1/64,D错误。故选D。【点睛】二、非选择题26.富含氮、磷的污水大量排入湖泊而造成污染,导致湖面漂浮着一层“绿膜”,“绿膜”形成后,水下藻类等植物不能进行光合作用,而水生生物的呼吸作用仍在进行,导致水中的氧气含量逐渐减少,进而导致鱼类大量死亡、为治理污染,高效实现“养鱼抑藻”这一目标,科研部门作了多项相关研究。请就提供的科研资料分析并回答问题: (1)富含氮、磷的污水排入早期导致该湖泊中藻类的环境容纳量______。治理前后需要对该湖泊群落的______和组成“绿膜”各个种群的______进行调查,以便对治理的效果进行评估。(2)如图为水体富营养化程度对藻类种群数量的影响的研究结果,其中鱼鳞藻、脆杆藻为藻类植物,是鱼的优良饵料,微囊藻属于蓝藻,其产生的毒素污染水体。由图分析可知,当水体营养化程度处于______时,有利于能量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另外,绿色能源工程可以利用蓝藻来制作生物柴油,这一研究成果表明,生物多样性具有______价值。(3)研究表明,传统渔业只重视水草→草食性鱼这一条食物链,放养的草食性鱼高强度的摄食使水草量急剧下降,最终会导致草型湖泊变为藻型湖泊,这个过程属于群落的______,碳在该食物链中以______形式传递。【答案】(1)①.增加②.物种丰富度#丰富度③.密度(2)①.中营养化②.直接(3)①.次生演替#演替②.含碳有机物#有机物【解析】【分析】1、环境容纳量是指一定的环境条件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又称为K值;一个群落中的物种数目,称为物种丰富度;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2、生物多样性的价值有直接价值、间接价值和潜在价值;3、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叫做群落的演替,根据起点的不同,分为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小问1详解】氮、磷可以促进藻类的生长,因此富含氮、磷的污水排入导致该湖泊中藻类的环境容纳量增加;治理前需要调查湖泊群落的物种丰富度和组成“绿膜”各种群的种群密度,以便制定合理的治理对策和措施。【小问2详解】鱼鳞藻、脆杆藻是鱼的饵料,据图可知,水体营养化程度处于中营养化时,鱼鳞藻、脆杆藻 较多,微囊藻较少,利于鱼鳞藻、脆杆藻生长,有利于能量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直接价值是在美学、药用、科研等方面的价值,绿色能源工程可以利用蓝藻来制作生物柴油,这是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使用价值。【小问3详解】随着时间的推移,草型湖泊变为藻型湖泊,生物群落类型发生改变,属于群落演替,该群落演替前就有生物存在,属于群落的次生演替;碳在食物链中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传递,在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之间主要是以二氧化碳的形式循环。【点睛】本题考查了种群的环境容纳量,种群密度,群落的物种丰富度,群落的演替,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等相关内容,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27.小麦是北方重要的粮食作物,其产量和各种物质的运输有密切联系。小麦最后长出的一片叶子称为旗叶,旗叶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会被运输到小麦籽粒。现有实验如图甲所示,透明袋中始终保持25℃、充足的,及适宜的光照,套环的温度可调节。前30分钟,套环温度20℃,后30分钟改为5℃,测定袋内旗叶的相关结果如下图乙所示,回答下列问题:(1)该实验的因变量是______。据图乙分析,套环温度为5℃时比20℃时,由于水分散失量不变,说明______不变,吸收量降低不是胞间______引起,而是______导致。(2)旗叶光合作用过程中,进入卡尔文循环并以______(填物质)形式离开卡尔文循环,该过程所需还原剂和能量由______(填物质)提供。旗叶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以______(填物质)的形式运输到小麦籽粒中。合成和运输有机物的过程如图丙所示,如果叶肉细胞中的淀粉含量增加并且小麦的籽粒产量减少,可能是由于______。 【答案】(1)①.小麦旗叶水分散失量、二氧化碳吸收量和旗叶向籽粒运输②.气孔开闭状况③.二氧化碳浓度降低④.旗叶向籽粒运输葡萄糖量减少,葡萄糖在旗叶中积累(2)①.三碳糖②.NADPH和ATP③.蔗糖④.三碳糖运输受阻【解析】【分析】1、光合作用是指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变成储存着能量的有机物,并释放出氧气的过程。光合作用的光反应阶段(场所是叶绿体的类囊体膜上):水的光解产生H+与氧气,以及ATP和NADPH的形成。光合作用的暗反应阶段(场所是叶绿体的基质中):CO2被C5固定形成C3,C3在光反应提供的ATP和NADPH的作用下还原生成淀粉等有机物。2、由题图可知,图甲为实验操作过程,图乙为小麦旗叶水分散失量、二氧化碳吸收量和旗叶向籽粒运输的葡萄糖量对实验的影响,图丙为光合作用以及糖类的运输模式图。【小问1详解】据题意“透明袋中始终保持25℃、充足的二氧化碳,及适宜的光照,套环的温度可调节”可知,实验过程中的自变量是环套温度,据图乙图示可知,因变量是小麦旗叶水分散失量、二氧化碳吸收量和旗叶向籽粒运输,该实验的目的是探究套环温度对小麦旗叶水分散失量、二氧化碳吸收量(光合作用速率)和旗叶向籽粒运输葡萄糖量的影响。据图乙可知,在前后30分钟内的水分散失量不变,说明气孔开闭状况不变,影响二氧化碳的吸收速率下降的不是胞间二 氧化碳浓度降低引起,而是旗叶向籽粒运输葡萄糖量减少,葡萄糖在旗叶中积累(图示前30分钟含量>后30分钟)所致。【小问2详解】旗叶光合作用过程中,CO2会被C5固定,进入卡尔文循环并以三碳糖的形式离开卡尔文循环,该过程所需还原剂和能量由NADPH和ATP提供。旗叶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以蔗糖的形式运输到小麦籽粒中。据图丙可知,如果叶绿体的三碳糖运输受阻,则细胞质中的三碳糖转化形成葡萄糖的量增加,葡萄糖形成淀粉增多并积累,含量上升,由于无法以蔗糖的形式运输到小麦籽粒中,则小麦的籽粒产量降低。【点睛】本题考查学生从题图中获取相关实验信息,并结合所学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知识做出正确判断,属于理解和应用层次的内容,难度适中。28.某自花闭花授粉植株的高茎(D)对矮茎(d)为显性、种子圆粒(R)对皱粒(r)为显性,子叶黄色(Y)对绿色(y)为显性,三对基因分别位于三对同源染色体上。现有甲、乙、丙、丁四个品系的纯种植株,其基因型如下表所示:品系甲乙丙丁基因型DDRRYYddRRYYDDrrYYDDRRyy(1)若用杂交育种的方法培育出基因型为ddrryy的新品系,应选用上述品系中的______作为育种材料。(2)若用丙和丁杂交得到,自交得,中表现高茎、圆粒、黄色子叶的植株共有______种基因型;从中筛选出的高茎、圆粒、绿色子叶植株中,能稳定遗传的占______。(3)控制植株种子圆粒与皱粒的基因R与r是位于7号染色体上的一对等位基因,已知无正常7号染色体的花粉不能参与受精作用。现有基因型为Rr的圆粒植株A,其细胞中7号染色体如图1所示。①该种子圆粒植株的变异类型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______。为了确定植株A的R基因能是位于正常染色体还是异常染色体上,让其进行自交产生,的表现型及比例为______, 说明R基因位于异常染色体上。②以植株A为父本,正常的皱粒植株为母本杂交产生的中,发现了一株圆粒植株B,其染色体及基因组成如图2分析该植株出现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写出以植株B为父本进行测交的遗传图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乙、丙、丁(2)①.4②.1/3(3)①.缺失②.圆粒∶皱粒=1∶1③.植物A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未分离,移向同一极,产生了Rr的雄配子④.【解析】【分析】自由组合规律是现代生物遗传学三大基本定律之一。当具有两对(或更多对)相对性状的亲本进行杂交,在子一代产生配子时,在等位基因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基因表现为自由组合。【小问1详解】只有乙丙丁中含有d、r、y,若用杂交育种的方法培育出基因型为ddrryy的新品系,应选用上述品系中的乙、丙、丁作为育种材料。【小问2详解】若用丙(DDrrYY)和丁(DDRRyy)杂交得到F1(DDRrYy),F1自交得F2,F2中表现高茎(DD)、圆粒(R_)、黄色(Y_)子叶的植株共有1×2×2=4种基因型;从F2中筛选出的高茎(DD)、圆粒(1RR、2Rr)、绿色(yy)子叶植株中,能稳定遗传(DDRRyy)的占1/3。【小问3详解】结合图1可知,植物A的异常染色体比正常染色体短,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缺失;基因型为Rr的圆粒植株A,若R基因位于异常染色体上,则产生的配子为R异常∶r正常=1∶1,无正常7号染色体的花粉不能参与受精作用,因此后代为Rr(圆粒)、rr(皱粒)=1∶1;圆粒植株B含有三条7号染色体,且异常的为R所在的染色体,说明A中R在异常染色体上,且植物A在进行减数分裂时,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R与r未分离,产生了Rr的花粉,与正常的 皱粒植株产生的r的卵细胞结合,产生了植物B为Rrr;植物B产生的雄配子及比例为R∶rr∶Rr∶r=1∶1∶2∶2,由于无正常7号染色体的花粉不能参与受精作用,即R的花粉不能参与受精作用,故植物B产生的能参与受精的雄配子及比例为rr∶Rr∶r=1∶2∶2,测交是与隐性的个体(rr)进行杂交,隐性个体产生的卵细胞为r,故测交的后代为rrr∶Rrr∶rr=1∶2∶2,圆粒∶皱粒=2∶3,遗传图解如下。【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要求学生有一定的理解分析计算能力。29.回答下列关于生物技术的相关问题。(一)焦化厂活性污泥中富含难降解的有机物苯甲酰肼,是当前焦化行业环保治理的难点。科研人员尝试筛选能降解苯甲酰肼的优良菌种。请回答下列问题:(1)目的菌的筛选:配置以______为唯一碳源的培养基,并将培养基和培养皿进行灭菌处理,培养基倒平板后,用______法接种土壤浸出液。在恒温培养箱中培养后,挑取颜色、大小有差异的______,然后将其扩大培养,并进行______,筛选得到纯的菌株。(2)优质菌株“驯化”:要选出高效降解苯甲酰肼的优质菌株,可以采用______的方法“驯化”目的菌。(3)科研人员从焦化厂附近的土壤和远离焦化厂的土壤中,分别培养出了浓度较高的菌属,结果如图。在两个区域中均能检测出的菌属有______种,此结果说明焦化厂附近的土壤中微生物的______均出现了明显的变化,推测______(填“焦化厂附近的土壤”或“远离焦化厂的土壤”)中微生物多样性更高。 (二)糖类抗原19-9(CA19-9)是一种糖蛋白,可作为肿瘤标志物。CA19-9在正常人血清中含量较低,而在胰腺癌患者血清中含量较高。制备出抗CA19-9单克隆抗体,可用于定量检测该抗原含量。(4)科研人员以CA19-9作为抗原获得免疫小鼠,取小鼠的______与______细胞经生物诱导剂______诱导融合。该过程的原理是融合剂表面的糖蛋白和一些酶能够与细胞膜上的糖蛋白发生作用,使细胞相互凝聚,细胞膜上的______分子重新排布,细胞膜打开,细胞发生融合。(5)特定的选择培养基筛选融合细胞,得到______,将得到的细胞接种到多孔培养板上,再进行______检测,以筛选出目标细胞,该细胞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①.苯甲酰肼②.稀释涂布平板③.单个菌落④.进一步的分类和鉴定种类(2)逐步提高苯甲酰肼浓度(3)①.3##三②.种类及比例③.远离焦化厂的土壤(4)①.B淋巴细胞②.骨髓瘤细胞③.灭活的病毒④.蛋白质和脂质(5)①.杂交瘤细胞②.抗体阳性③.既能无限增殖,又能产生所需抗体【解析】【分析】1、选择培养基是指一类根据特定微生物的特殊营养要求或其对某理化因素抗性的原理而设计的培养基。具有只允许特定的微生物生长,而同时抑制或阻止其他微生物生长的功能。 2、单克隆抗体制备流程:先给小鼠注射特定抗原使之发生免疫反应,之后从小鼠脾脏中获取已经免疫的B淋巴细胞;诱导B细胞和骨髓瘤细胞融合,利用选择培养基筛选出杂交瘤细胞;进行抗体检测,筛选出能产生特定抗体的杂交瘤细胞;进行克隆化培养,即用培养基培养和注入小鼠腹腔中培养;最后从培养液或小鼠腹水中获取单克隆抗体。【小问1详解】该实验的目的是筛选能降解苯甲酰肼的菌种,故需要配制以苯甲酰肼为唯一碳源的培养基;接种土壤浸出液的方法是稀释涂布平板法;培养应选择颜色、大小有差异的单菌落对其扩大培养,并进行选择培养,进一步分离和鉴定种类,筛选得到纯的菌株。【小问2详解】要选出高效降解苯甲酰腓的优质菌株,需采用逐步提高苯甲酰肼浓度的方法“驯化”目的菌,培养出目的菌。【小问3详解】分析图中结果可知,在两个区域中均能够检测出的菌属只有Tha、Pse、Com3种;该结果说明,焦化厂附近的土壤中微生物的种类及比例出现了明显的变化;对比两图的相对丰富度可知,远离焦化厂的土壤中菌属的相对丰度在2%~18%之间,而焦化厂附近的土壤中菌属的相对丰度在0.5%~1.5%之间,因此远离焦化厂的土壤的微生物多样性更高。【小问4详解】科研人员以CA19-9作为抗原获得免疫小鼠抗原获得免疫小鼠,取小鼠的脾脏中B淋巴细胞与骨髓瘤细胞;诱导两者融合的生物药剂为灭活的病毒;其中灭活的病毒诱导细胞融合的原理是病毒表面含有糖蛋白和一些酶能够与细胞膜上的糖蛋白发生作用,使细胞相互凝聚,细胞膜上的蛋白质分子和脂质(主要是磷脂)分子重新排布,细胞膜打开,细胞发生融合。【小问5详解】用特定的选择性培养基筛选融合细胞,在该类培养基上未融合的细胞和同种融合的细胞都不能存活,故可得到杂交瘤细胞;将得到的细胞接种到多孔培养板上,进行专一抗体阳性检测,之后稀释、培养、再进行专一抗体阳性检测并多次重复上述操作,获得目标细胞,目标细胞的特点是既能无限增殖,又能产生所需抗体。【点睛】本题考查微生物的分离和鉴定即单克隆抗体的制备等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能力和实验探究能力,要求考生能结合相关知识分析作答。30.胰岛素是由51个氨基酸形成的两条肽链所组成的蛋白质,是已知的唯一能降低血糖的激素。胰岛素的释放受到机体的精确调控。 (1)人体内胰岛素释放通路如图所示:餐后血糖升高,葡萄糖由细胞膜上的载体蛋白转运到胰岛β细胞内,经过______过程产生大量ATP,阻断ATP敏感型钾离子通道,进而抑制了钾离子的外流,使细胞膜内的电位______,打开电压依赖性的通道,升高了胞内的浓度,促进胰岛素分子以______的方式释放到细胞外。(2)研究发现,高浓度葡萄糖可引起胰岛α细胞合成并分泌谷氨酸,谷氨酸与胰岛β细胞表面的受体结合,并促进胰岛素的分泌,为验证谷氨酸对胰岛素的释放的作用机理,请设计实验、(胰岛素具体测量方法不做要求)材料用具:小鼠离体胰岛,培养液,谷氨酸,谷氨酸受体阻断剂,高浓度葡萄糖。①实验思路:a.小鼠离体胰岛均分为甲、乙、丙三组,加入适量且等量的培养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b.甲组加入适量的高浓度葡萄糖和谷氨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c.______,每隔一定时间测定三组培养液中的检测指标;d.分析、统计实验数据。②预测实验结果______(以坐标曲线图形式呈现)③分析与讨论:研究发现,血糖浓度降低可促进胰岛α细胞合成谷氨酸盐,谷氨酸盐与上图图中的ATP调节激素分泌的机制类似,当血糖浓度下降时,胰岛α细胞合成谷氨酸盐增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而促进胰高血糖素的释放。【答案】(1)①.细胞呼吸##有氧呼吸②.升高③.胞吐(2)①.测量三组的胰岛素含量②.乙组加入适量的高浓度葡萄糖,丙组加入适量的高浓度葡萄糖、谷氨酸和谷氨酸受体阻断剂(CNQX)③. 将三组小鼠离体胰岛置于适宜环境中培养一段时间④.⑤.使钾通道关闭,细胞去极化,同时促进钙离子内流【解析】【分析】分析题图:胰岛β细胞内葡萄糖氧化分解释放能量产生了大量的ATP,所以ATP/ADP比率升高,导致细胞膜中的ATP敏感型钾离子通道关闭,致使使细胞膜内阳离子增多,电位升高,激活电压依赖性的钙离子通道,导致钙离子内流增加,触发胰岛素分子释放到细胞外。【小问1详解】葡萄糖经过有氧呼吸过程被氧化分解,释放大量的能量,一部分储存在ATP中,因此ATP含量增多;ATP增多,可以阻断ATP敏感型钾离子通道,进而抑制了钾离子的外流使细胞膜内的电位升高;胰岛素分子是大分子蛋白质,通过胞吐的方式分泌出去。【小问2详解】验证谷氨酸对胰岛素的释放的作用机理的实验思路:a.小鼠离体胰岛均分为甲、乙、丙三组,加入适量且等量的培养液,测量三组的胰岛素含量。b.甲组加入适量的高浓度葡萄糖和谷氨酸,乙组加入适量的高浓度葡萄糖,丙组加入适量的高浓度葡萄糖、谷氨酸和谷氨酸受体阻断剂(CNQX)。c.将三组小鼠离体胰岛置于适宜环境中培养一段时间,每隔一定时间测定三组培养液中的检测指标。d.分析、统计实验数据。预测实验结果如下图:。 据题干及上图分析可知,血糖浓度下降,胰岛α细胞合成谷氨酸盐增多,使钾通道关闭,细胞去极化,同时促进钙离子内流,从而促进胰高血糖素的释放。【点睛】本题考查血糖调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生物
发布时间:2023-04-27 05:51:02 页数:30
价格:¥2 大小:818.01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