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浙江省七彩阳光新高考研究联盟2021-2022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联考试题(Word版附解析)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23

2/23

剩余21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绝密★考试结束前2021学年第二学期浙江“七彩阳光”新高考研究联盟期中联考高一年级语文学科试题命题:海盐高级中学华盛高级中学考生须知:1.本卷共8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2.答题前,在答题卷指定区域填写班级、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及准考证号并填涂相应数字;3.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写在试卷上无效;4.考试结束后,只需上交答题纸。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①与《论语》中相对单纯的师者形象相比,《庄子》书中的孔子呈现出多重面孔,其中,既有一定的历史真实,又有明显的虚构嫁接,还有不少似是而非的描述,让人读来捉摸不定。②《庄子》书中随处可见孔子的身影。这种笼罩,体现了孔子在战国文化圈的巨大影响力。如果说《庄子》从方外的高度超越了孔子的方内事业,那么,对孔子自觉的“游于方之内”的追求,《庄子》一书也表现出了积极的肯定。这种肯定体现在人格、好学、精神等多个层面。《盗跖》篇说“今谓宰相曰:‘子行如仲尼、墨翟。’则变容易色,称不足者,士诚贵也”,透露着庄子对孔、墨的肯定。杨儒宾也认为:“《庄子》文本本身即孕育了孔庄相继的内涵,庄子对孔子很可能有些特别的情怀。”这一观点承袭晚明思想家方以智、王夫之而来,自有其学理依据。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杂篇·寓言第二十七》中庄子对孔子的直接评价,庄子说“已乎,已乎!吾且不得及彼乎!”。这是《庄子》一书中关于庄子对孔子的态度及孔子形象问题值得留意的线索。③然而,战国时期,孔子当世之时,就有“回应孔子”的学术争鸣,这些言论中不乏批评的声音。贬儒、驳儒是《庄子》乃至道家学派最突出的观点,《庄子》贬驳的是儒家“仁”“礼”“名”等思想主张,这是《庄子》驳儒的第一个层面,通过驳斥名礼的主张实现对孔子的全盘否定,带有强烈的极端主义色彩。而《庄子》驳儒还有第二个层面,那就是 对儒家思想的历史性否定,主要表现为道家思想对儒家思想的超越,对于孔子陷于方内而不明方外大道还怀有一丝同情。④特别是《盗跖》,对孔子的批评火力全开、走向极端。在盗跖看来,孔子就是“鲁国之巧伪人”。盗跖批孔并不只对孔子本人,更是针对儒家学说。他认为,“汤、武以来,皆乱人之徒也”,而孔子以文武之道迷惑天下之主,以求富贵,“盗莫大于子。”盗跖对于孔子遭厄的经历没有任何同情,反倒认为是其道不足贵的证据。此外,《渔父》篇中指斥孔子擅饰礼乐、选人伦,苦心劳形以危其真;《列御寇》篇中批评孔子喜欢雕琢文饰,以支节为主旨,矫饰性情以夸示于民。所有批孔驳儒的焦点无外乎“仁义”与“道”孰为第一孰为第二。⑤而作为问道者,孔子问道的对象主要是老子,至少出现了六次。每一次,孔子都处于“求问”的角色。孔子一则问“道”,一则由道的体悟转向自我命运的反思。在庄子的有意设定下,孔子问道的结果往往是对自我的否定,孔子自认“丘则陋矣”“丘之于道也,其犹醯鸡与?微夫子之发吾覆也吾不知天地之大全也”。这都是假托孔子以表达道家思想的书写策略。《庄子》中的孔子参与论道,但他的论道立场要么一边倒地倾向于道家,要么诚恳地进行自我否定,显然,孔子已经由儒家权威被塑造为道家代言者。(摘编自唐萌《<庄子>中的多面孔子》)材料二:①在《庄子祠堂记》中,苏轼提出了一个在儒学史和庄学史上都颇为著名的命题:“庄子阴助孔子。”苏轼否定了自司马迁以来长期流行的《庄子》“要本归于老子之言”的旧说,公然提出“庄子盖助孔子者”,认为庄子对孔子“阳挤而阴助之”。我们认为:苏轼所说的庄子,并不是历史上真正的庄子,而是一个苏轼化了的庄子,也可以说是一个士大夫化了的庄子。苏轼将庄子思想引入士大夫精神层面,为士大夫阶层指出了一条通往精神自由的路向。②苏轼意在为士大夫阶层构建这样一种精神范式:孔子是大圣,孟子是亚圣,庄子是教外别传的孔门弟子。孟子与庄子,一主一副,从不同的角度弘扬孔子思想。本来,士大夫阶层具有以儒家思想为主体的政治人格,进入官场之后,在精神层面有诸多压抑。“伴君如伴虎”是封建时代官员常有的共同感受,再加上勾心斗角的官场生态,纷纭杂乱的繁琐职事,很容易让士大夫阶层产生精神上的焦虑和紧张。等级森严的官僚集团,层层叠叠的国家各级管理体制,让很多士大夫容易形成心理上抑郁感,产生身在庙堂心在江湖的矛盾心态。而庄子思想追求精神的自由和人生的自适,把庄子思想引入士大夫精神,庄子思想成为正统思想的一个补充部分,为庄子的生存找到了一条生路,开拓了庄子发展的新视野,提升了庄子在儒家思想和士大夫精神世界的地位;在士大夫精神中引入庄子思想,为士大夫精神增加了新 内涵。③一个合格的士大夫不仅应该掌握孔孟思想,而且也要懂得庄子精神。庄子思想客观上可以抚慰士大夫寂寞的灵魂,缓解士大夫的身心紧张,让他们在精神层面上能够有所舒缓。此说很好地解决了庙堂与江湖的矛盾,所以引起后世许多朝廷之士精神层面的共鸣。苏轼提出“庄子阴助孔子”之说乃是出于维护儒家发展的需要,是为了维护儒学的正统地位。此说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儒庄矛盾,为庄子思想的发展开拓了新局面。从这个角度看,“庄子阴助孔子”说自有其历史合理性。(摘编自孙明君《苏轼与士大夫化的庄子》)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在《论语》中孔子呈现出相对单纯的师者形象,而《庄子》中多次出现孔子形象,则体现了孔子在战国文化圈的影响力。B.杨儒宾、王夫之等学者认为《庄子》孕育了孔庄相继内涵,庄子对孔子或有特别情怀,自有其学理依据。C.《庄子》中孔子曾多次向老子问道,问道结果往往是对自我的否定,自认“丘则陋矣”,并由自我命运的反思转向道的体悟。D.苏轼提出“庄子阴助孔子”之说是为了维护儒学正统地位、消解儒庄矛盾,开拓了庄子思想发展的新局面,有其历史合理性。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庄子》批驳孔子及儒家学说,既有对儒家“仁、礼、名”等思想主张的批判,也有对儒家思想的超越。B.《庄子》中的孔子与苏轼《庄子祠堂记》中的庄子都已经不完全是历史上真正的人物。苏轼将庄子“士大夫化”了。C.《盗跖》篇中完全是对孔子的批判,火力全开,走向极端;《渔父》《列御寇》等篇批驳的焦点本质为“仁义”与“道”之争。D.在苏轼观点中,孔子是大圣,孟子为主、庄子为副,共同弘扬孔儒思想。这多少源于士大夫阶层在精神层面的诸多压抑。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最能支持“庄子阴助孔子”观点的一项是()A.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B.臣之所好者道也,近乎技矣C.以迷惑天下之主,而欲求富贵焉,盗莫大于子 D.其(庄子)论天下道术,以至于其身,皆以为一家,而孔子不与,其尊之也至矣4.请简要梳理材料二的行文脉络。5.根据材料内容,试概括《庄子》书中孔子的多重面孔。【1~5题答案】【答案】1.B2.C3.D4.首先引出苏轼“庄子阴助孔子”的学说,指出提出这种学说的目的是将庄子思想引入士大夫精神层面,为士大夫阶层指出了一条通往精神自由的路向;然后具体阐释这一观点产生的思想基础和客观现实,分析士大夫阶层精神层面压抑的原因;最后总结这一学说的存在意义和历史合理性。5.被肯定的儒者;被批评的儒者;道家的代言者。【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多次出现孔子形象”错,原文材料一第二段“庄子》书中随处可见孔子的身影”,不是“多次”,是“随处可见”。C.“由自我命运的反思转向道的体悟”错,材料一第五段是说“由道的体悟转向自我命运的反思”,选项正好说反了。D.“是为了……消解儒庄矛盾,开拓了庄子思想发展的新局面”错,材料二“此说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儒庄矛盾,为庄子思想的发展开拓了新局面”说的是苏轼提出的“庄子阴助孔子”之说的作用或结果,而不是目的,选项“为了”表述错误。故选B。【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C.“《盗跖》篇中完全是对孔子的批判”错,原文材料一第二段“《盗跖》篇说……透露着庄子对孔、墨的肯定”,可见不完全是对孔子的批判。故选C。【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A.是孟子的学说,不是庄子的学说;B.是庄子用来说明养生之道的;C.出自材料一,是《庄子》批驳孔子观点;D.出自《庄子祠堂记》,意思是,在评论天下道术的时候,以至于说到了自己,认为都是一家,而没有说到孔子,这说明对孔子尊重到极点。此项最能支持“庄子阴助孔子”观点。故选D。【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材料二共有三段,第一段,“在《庄子祠堂记》中,苏轼提出了一个在儒学史和庄学史上都颇为著名的命题:‘庄子阴助孔子。’”先引出苏轼“庄子阴助孔子”的观点,“苏轼将庄子思想引入士大夫精神层面,为士大夫阶层指出了一条通往精神自由的路向”指出这种观点的目的是将庄子思想引入士大夫精神层面,为士大夫阶层指出了一条通往精神自由的路向。第二段,“苏轼意在为士大夫阶层构建这样一种精神范式”“本来,士大夫阶层具有以儒家思想为主体的政治人格,进入官场之后,在精神层面有诸多压抑”“把庄子思想引入士大夫精神,庄子思想成为正统思想的一个补充部分,为庄子的生存找到了一条生路,开拓了庄子发展的新视野,提升了庄子在儒家思想和士大夫精神世界的地位;在士大夫精神中引入庄子思想,为士大夫精神增加了新内涵”具体阐释这一观点产生的思想基础和客观现实,分析士大夫阶层精神层面压抑的诸多原因,而把庄子思想引入士大夫精神,为士大夫精神增加了新内涵。第三段,“庄子思想客观上可以抚慰士大夫寂寞的灵魂,缓解士大夫的身心紧张,让他们在精神层面上能够有所舒缓”“苏轼提出‘庄子阴助孔子’之说乃是出于维护儒家发展的需要,是为了维护儒学的正统地位”“‘庄子阴助孔子’说自有其历史合理性”阐释这一学说的存在意义和历史合理性。【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信息的整合和对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结合材料一“对孔子自觉的‘游于方之内’的追求,《庄子》一书也表现出了积极的肯定。这种肯定体现在人格、好学、精神等多个层面”“透露着庄子对孔、墨的肯定”概括出:被肯定的儒者形象。结合材料一“贬儒、驳儒是《庄子》乃至道家学派最突出的观点”“特别是《盗跖》,对孔子的批评火力全开、走向极端”概括出:被批评的儒者形象。结合材料一“《庄子》中的孔子参与论道,但他的论道立场要么一边倒地倾向于道家,要么诚恳地进行自我否定,显然,孔子已经由儒家权威被塑造为道家代言者”概括出:道家的代言者形象。(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华威先生张天翼①他永远挟着他的公文皮包,并且永远带着他那根黑油油的手杖。左手无名指上带着他的结婚戒指,拿着雪茄的时候就叫这根无名指微微地弯着,小指翘得高高的,构成一朵兰花的图样。②他的时间很要紧,他说。“我恨不得取消晚上睡觉的制度。我还希望一天不止二十四小时。抗战工作实在太多了。”接着掏出表来看一看,那一脸丰满的肌肉立刻紧张起来。他立刻就走,要到难民救济会开会。③照例会场里的人全到齐了坐在那里等着他。同志们彼此看看,唔,华威无生到会了。有几位透了一口气,有几位拉长了脸瞧着会场门口,有一位甚至于要准备决斗似的——攥着拳头瞪着眼。华威先生的态度很庄严。他从容地走进去,在门口稍停了一会儿,好让大家好把他看个清楚,仿佛要唤起同志们的信任,仿佛要给同志们一种担保——什么困难的大事也都可以放下心来。他并且还点点头。他眼睛并不对着谁,只看着天花板。他是在对整个集体打招呼。④华威先生很客气地坐到一个冷角落里,离主席位子顶远的一角。他不大肯当主席。“我不能当主席,”他拿着一支雪茄烟打手势。“工人抗战工作协会的指导部今天开会。通俗文艺研究会的会议也是今天。伤兵工作团也要去的。你们知道我的时间不够支配,只容许我在 这里十分钟。我不能当主席。我想推举刘同志当主席。”说完就在嘴角上闪起一丝微笑,轻轻地拍几下手板。⑤主席报告的时候,华威先生不断地划洋火点他的烟,把表放在面前,时不时地看看它。“我提议!”他大声说。“我们的时间是很宝贵的。我希望主席尽可能报告得简单一点。我希望主席能够在两分钟之内报告完。”他划了两下洋火之后,猛地站了起来,对主席摆摆手“好了,好了。虽然主席没有报告完,我已经明白了。我现在还要赴别的会,让我先发表一点意见。”停了一停,抽两口雪茄,扫了大家一眼。“我的意见很简单,只有两点,”他舔舔嘴唇。“第一点,就是——每个工作人员不能够怠工,要加紧工作。这一点不必多说,你们都是很努力的青年,你们都能热心工作。我很感谢你们。但是还有一点——你们时时刻刻不能忘记,那就是我要说的第二点。”⑥他又抽了两口烟,嘴里吐出来的只有热气。就又划了一根洋火。⑦“这第二点就是,青年工作人员要认定一个领导中心。青年是努力的,是热心的,但是因为理解不够,工作经验不够,常常容易犯错误。要是上面没有一个领导中心,往往要弄得不可收拾。”瞧瞧所有的脸色,他脸上的肌肉耸动了一下——表示一种微笑。他往下说:“大家都要做抗战工作,没有什么客气可讲。我想你们诸位青年同志一定会接受我的意见。我很感激你们。好了,抱歉得很,我要先走一步。”把帽子一戴,把皮包一挟,瞧着天花板点点头,挺着肚子走了出去。⑧到门口可又想起了一件什么事。他把当主席的同志拽开,小声儿谈了几句。“你们工作有什么困难没有?”他问。“我刚才的报告提到了这一点,我们……”主席还没说完,华威先生伸出个食指顶着主席的胸脯:“唔,唔,唔。我知道我知道。我没有多余的时间来谈这件事。以后凡是你们想到的工作,可以到我家里去商量。要是我不在家,你们跟我太太谈也可以。她知道我的意见,可以告诉你们。”⑨五点三刻他到了文化界抗敌总会的会议室。这回他脸上堆上了笑容,并且对每一个人点头。“对不住得很,对不住得很,迟到了三刻钟。”主席对他微笑一下,他笑着伸了伸舌头,好像闯了祸怕挨骂似的。他四面瞧瞧,就拣在一个小胡子的旁边坐下来。带着很机密的脸色——小声儿问那个小胡子:“昨晚你喝醉了没有?”“还好,不过头有点晕。你呢?”“我啊——我不该喝了那三杯猛酒。刘主任硬要我干掉──嗨,一回家就睡倒了。”谈了这些,他赶紧打开皮包,拿出一张纸条——写几个字递给了主席。“请稍等一等,”主席打断了一个正在发言的人的话。“华威先生还有别的事情要走。他有点意见,先让他发表。”⑩华威先生点点头站了起来。“主席!”腰板微微地一弯。“各位先生!”腰板微微地 一弯。“首先要请求各位原谅,我到会迟了点,又要提前退席。”随后他说出了他的意见:文化界抗敌总会的常务理事会是一切救亡工作的领导机关,应该时时刻刻起领导中心作用。他反复地说明了领导中心作用的重要,这就戴起帽子去赴一个宴会。他每天都这么忙着。而且每天——不是别人请他吃饭,就是他请人吃饭。1938年2月(有删改)6.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最恰当的一项是()A.华威先生虽有种种缺点,可是他言辞谦卑,并且推辞不当难民救济会主席,显示出他性格中谦和民主的一面。B.小说善于运用细节描写表现人物,比如开篇的漫画式勾勒显示了华威先生官气十足而又虚伪做作的形象特征。C.华威先生恨不得取消晚上睡觉,把表放在面前时不时看看它,表明他有很强的时间观念,每天都在为抗战工作奔走。D.华威先生的发言简短而中肯,表达了对青年的期望,强调了只有认定领导中心才能做好抗战工作的重要性。7.下列对小说相关艺术特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不写人物的出身经历,几乎没有连缀式的情节,只截取生活的几个横断面,凸显他性格中最显著的特征和外观形态,表现相对静止的人生相。B.《华威先生》是一篇偏重于展示型表演、类似于戏剧的小说,它给人物提供的台词都有很强的行动性,有喜剧小品的倾向。C.小说以华威先生开会、奔走和演讲为主线展开故事情节,选材高度集中,情节主线清晰;小说的语言生动简洁,幽默含蓄。D.这篇小说的选文部分以辛辣的笔触、以喜剧的敏感反省抗战阵营本身,揭露了混在抗日文化阵营中的官僚华威先生之流假抗日、真反共的反动实质。8.华威先生处处宣扬自己很忙,没有时间。你如何看待华威先生的“忙”?9.《华威先生》是张天翼讽刺小说的代表作,请结合全文内容,从人物刻画技巧的角度分析这篇小说的讽刺艺术。【6~9题答案】【答案】6.B7.D8.①华威先生忙而无功,对工作毫无帮助,甚至耽误真正工作者的时间。②华威先生处处浮夸自己的“忙”,其实是显摆自己的重要性。 ③华威先生忙忙碌碌只是为了攫取领导权,具有强烈的领导欲。9.①漫画式夸张。作品以漫画式夸张突出他的忙,忙于开会,忙于发言,“恨不得取消晚上睡觉的制度”“希望一天不止二十四小时”。②人物的自相矛盾。如语言的矛盾,华威先生一边不大肯当主席,一边又强调要认定一个领导中心,心口不一;动作的矛盾,华威先生经常“掏出来看一看”“把表放在面前”,但每到会场,迈着“从容的步子”“稍停一会走进去”等,快慢不一;态度的矛盾,第一个会议他眼镜并不对着谁,第二个会议“脸上堆上笑容,并且对每一个点头”,前者傲慢,后者卑躬。③对比。《华威先生》中主人公表面忙,实则闲,讽刺他虚伪、庸俗及对权利的追逐;会场上态度严肃与“小胡子”私语亲密,讽刺主人公表里不一。④反复。华威先生反复强调要“认定一个领导中心”,作者借此讽刺他极强的权力欲。【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和分析的能力。A.“可是他言辞谦卑,并且推辞不当难民救济会主席,显示出他性格中谦和民主的一面”错误。看似不愿当“主席”,他却随便打断他人的话,实际上营造出来的权威似乎比主席还重要,可以说是“夺取”了主席的领导权,充分透出强烈的权利欲望,可见他十分的虚伪,而不是“谦和民主”。C.“表明他有很强的时间观念,每天都在为抗战工作奔走”错误。“恨不得取消晚上睡觉,把表放在面前时不时看看它”表面上看他很忙碌,而实际不然,他每天的忙碌毫无价值,并不真正想为救亡工作付出,体现的是他装腔作势、矫揉造作。D.“强调了只有认定领导中心才能做好抗战工作的重要性”错误,这表明了他的官僚作风和官权意识。故选B。【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艺术特色的赏析的能力。D.“假抗日、真反共的反动实质”错误,“假抗日”可以看出,但“真反共的反动实质”在文中并无体现。故选D。【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从全文来看,他嘴上说自己很忙,有很多会要开,但实际上在开会时他不过“不断地划洋火点他的烟,把表放在面前,时不时地看看它”,打断别人的话,说几句毫无意义的话,便匆匆离开,可以看见他在别的会场也是如此,因此他的忙是虚假的,根本没有做工作,忙而无功,甚至耽误真正工作者的时间。他强调自己“忙”,跟他的公文包、拐杖一样,都不过是他标榜自己的工具,以突出自己的重要性。他的“忙”还为他随便打断他人的话,让别人都让他三分提供了借口,他看似不愿当“主席”,实际上营造出来的权威似乎比主席还重要,可以说是“夺取”了主席的领导权。可见他忙忙碌碌只是为了攫取领导权,具有强烈的领导欲。【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文章艺术手法的能力。漫画式夸张。结合“他的时间很要紧,他说。‘我恨不得取消晚上睡觉的制度。我还希望一天不止二十四小时。抗战工作实在太多了。’接着掏出表来看一看,那一脸丰满的肌肉立刻紧张起来。他立刻就走,要到难民救济会开会”可知,恨不得取消晚上睡觉的制度,还希望一天不止二十四小时,作品以漫画式夸张突出他的忙,忙于开会,忙于发言。人物的自相矛盾。结合“华威先生很客气地坐到一个冷角落里,离主席位子顶远的一角。他不大肯当主席。‘我不能当主席,’他拿着一支雪茄烟打手势。‘工人抗战工作协会的指导部今天开会。……我不能当主席。我想推举刘同志当主席。’”“这第二点就是,青年工作人员要认定一个领导中心。青年是努力的,是热心的,但是因为理解不够,工作经验不够,常常容易犯错误。要是上面没有一个领导中心,往往要弄得不可收拾”可知,语言的矛盾,华威先生一边不大肯当主席,一边又强调要认定一个领导中心,心口不一;结合“接着掏出表来看一看,那一脸丰满的肌肉立刻紧张起来”“主席报告的时候,华威先生不断地划洋火点他的烟,把表放在面前,时不时地看看它”“他从容地走进去,在门口稍停了一会儿,好让大家好把他看个清楚,仿佛要唤起同志们的信任,仿佛要给同志们一种担保——什么困难的大事也都可以放下心来”可知,动作的矛盾,华威先生经常“掏出来看一看”“把表放在面前”,但每到会场,迈着“从容的步子”“稍停一会走进去”等,快慢不一;结合“他并且还点点头。他眼睛并不对着谁,只看着天花板。他是在对整个集体打招呼”“这回他脸上堆上了笑容,并且对每一个人点头。‘对不住得很,对不住得很,迟到了三刻钟。’主席对 他微笑一下,他笑着伸了伸舌头,好像闯了祸怕挨骂似的”可知,态度的矛盾,第一个会议他眼镜并不对着谁,第二个会议“脸上堆上笑容,并且对每一个点头”,前者傲慢,后者卑躬。对比。“恨不得取消晚上睡觉,把表放在面前时不时看看它”表面上看他很忙碌,而实际不然,他每天的忙碌毫无价值,并不真正想为救亡工作付出。“忙”为他随便打断他人的话,让别人都让他三分提供了借口,他看似不愿当“主席”,实际上营造出来的权威似乎比主席还重要,可以说是“夺取”了主席的领导权。可见他表面忙,实则闲,讽刺他虚伪、庸俗及对权利的追逐;结合“华威先生的态度很庄严。他从容地走进去,在门口稍停了一会儿,好让大家好把他看个清楚”“他四面瞧瞧,就拣在一个小胡子的旁边坐下来。带着很机密的脸色——小声儿问那个小胡子:‘昨晚你喝醉了没有?’”可知,会场上态度严肃与“小胡子”私语亲密,讽刺主人公表里不一。反复。结合“这第二点就是,青年工作人员要认定一个领导中心。青年是努力的,是热心的,但是因为理解不够,工作经验不够,常常容易犯错误。要是上面没有一个领导中心,往往要弄得不可收拾”“他反复地说明了领导中心作用的重要,这就戴起帽子去赴一个宴会”可知,华威先生反复强调要“认定一个领导中心”,作者借此讽刺他极强的权力欲。二、古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倚,砉然响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文惠君曰:“嘻,善哉!技盍至此乎?”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全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为之而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公文轩见右师而惊曰:“是何人也?恶乎介① 也?天与?其人与?”曰:“天也,非人也。天之生是使独也,人之貌有与也。以是知其天也,非人也。”泽雉十步一啄,百步一饮,不蕲畜乎樊中。神虽王,不善也。老聃死,秦失②吊之,三号而出。弟子曰:“非夫子之友邪?”曰:“然”。“然则吊焉若此,可乎?”曰:“然。始也吾以为其人也而今非也向吾入而吊焉有老者哭之如哭其子少者哭之如哭其母。彼其所以会之,必有不蕲言而言,不蕲哭而哭者。是遁天倍情,忘其所受,古者谓之遁天之刑。适来,夫子时也;适去,夫子顺也。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古者谓是帝之县③解。”指穷于为薪④,火传也,不知其尽也。(选自《庄子·内篇·养生主》)【注】①介:独,只有一只脚。一说“介”当作“兀”,失去一足的意思。②秦失:亦写作“秦佚”,老聃的朋友。③县:同“悬”。④“指”“薪”即脂薪,又称烛薪,用以取光照物。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始也吾以为/其人也而今非也/向吾入而吊焉/有老者哭之/如哭其子/少者哭之/如哭其母B.始也吾以为/其人也而今非也/向吾入而吊焉/有老者哭之/如哭其子/少者哭之/如哭其母C.始也吾以为其人也/而今非也/向吾入而吊焉/有老者哭之/如哭其子/少者哭之/如哭其母D.始也吾以为其人也/而今非也/向吾入而吊/焉有老者哭之/如哭其子/少者哭之/如哭其母11.下列对文中加点字词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缘督,“缘”指顺着、遵循,“督”是正道。中医中的督脉即身背之中脉,具有总督诸阳经之作用,“缘督”就是顺从自然中道的含意。B.庖丁,“丁”是名,“庖”是厨师,表明职业,与此称谓方式相同的还有“师襄”“弈秋”“匠石”等。C.《桑林》《经首》都是传说中的古代乐曲名。《桑林》是传说中商汤时的乐曲名,《经首》是传说中尧时的乐曲名。D.本文选自《庄子·养生主》,《庄子》是庄周和他的门人以及后学者的著作,分内篇、外篇、中篇三部分,是道家学派的重要作品。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第一段是全篇的总纲,指出养生之道重在“缘督以为经”,即秉承事物的中虚之道,顺应自然的变化发展。B.本文第四段先后用了三组对比进行说理:一是庖丁解牛之初与三年之后的对比,二是庖丁与普通厨工的对比,三是将庖丁解牛与文惠君治国对比。 C.本文通过庖丁解牛、右师之介、泽雉不薪畜樊和秦失吊老聃四个寓言故事,主张崇尚自然,反对人为,说明顺应自然之道即为养生之要这一中心。D.本文结尾以“薪尽火传”为喻,总结全文,说明人的精神、思想、人格的生命之火一旦点燃,就应该一直传递下去而永无止境。1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2)是遁天倍情,忘其所受,古者谓之遁天之刑。14.结合文章语句,谈谈你悟出了哪些养生之道。【10~14题答案】【答案】10.C11.D12.B13.(1)那牛的骨节有间隙,而刀刃很薄;用很薄的刀刃插入有空隙的骨节,宽宽绰绰地,那么刀刃的运转必然是有余地的啊!(2)这种情况是背弃自然,给世俗感情推波助澜,而忘了人的生命都受于自然,古时候称这种做法是违反自然所招致的刑罚。14.庖丁解牛中通过其解牛时目无全牛和顺应牛结构解牛刀十九年不坏,下文中通过人应该安时而处顺,启示人们要顺应自然规律。【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一开始我把他当成一般人看待,现在我不这样看了。方才我进去吊唁,有老人在哭他,像哭自己的儿子一样;有年轻人在哭他,像哭自己母亲一样。本题中,“始也吾以为其人也”,“其人”是“以为”的宾语,不可断开,排除AB;“向吾入而吊焉”,“焉”,句末语气词,断句的标志,位于句末,排除D。故选C。【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D.“分内篇、外篇、中篇三部分”错误。分内篇、外篇、杂篇三部分。故选D。【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 B.“三是将庖丁解牛与文惠君治国对比”错误。本文只有两处对比,没有将庖丁解牛与文惠君治国对比。故选B。【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得分点:(1)“间”,间隙;“以”,用;“恢恢乎”,宽绰的样子;(2)“遁天倍情”,违背天然之性而加添流俗之情;“谓”,称;“遁天之刑”,违背自然规律所受的刑罚。【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重要信息的能力。由“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全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可知,庖丁解牛时非常熟悉牛的结构,眼中根本没有完整的牛;然后“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所以他的刀用了十九年,依然锋利得就像刚在磨刀石上磨好的一样,这启示我们要顺应自然规律。由“适来,夫子时也;适去,夫子顺也。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古者谓是帝之县解”可知,一个人偶然来到世间是顺时而生,偶然离去是顺时而死,安于时运而顺应自然,一切哀乐之情就不能进入心怀,古时候称此为自然的解脱。这也是启示我们要顺应自然规律。参考译文:我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是无限的。以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知识,真是危险啊!已经有了危险,还要执著地去追求知识,那么除了危险以外就什么都已经没有了。做好事不要求名,做坏事不要受刑罚,以遵循虚无的自然之道为宗旨,便可以保护生命,可以保全天性,可以奉养父母,可以享尽天年。庖丁给梁惠王宰牛,手接触的地方,肩膀倚靠的地方,脚踩的地方,膝盖顶的地方,哗哗作响,进刀时豁豁地,没有不合音律的,合乎(汤时)《桑林》舞乐的节拍,又合乎(尧时)《经首》乐曲的节奏。梁惠王说:“嘻,好啊!(你解牛的)技术怎么竟会高超到这种程度啊?” 庖丁放下刀回答说:“我追求的,是道(本为虚词,无特定之意,可解成自然的规律),已经超过一般的技术了。起初我宰牛的时候,眼里看到的是一只完整的牛;三年以后,再未见过完整的牛了(意思是:只看见一个虚线的牛,就是只看见怎么样去解)。现在,我凭精神和牛接触,而不用眼睛去看,感官停止了而精神在活动。依照牛的生理上的天然结构,砍入牛体筋骨相接的缝隙,顺着骨节间的空处进刀,依照牛体本来的构造,筋脉经络相连的地方和筋骨结合的地方,尚且不曾拿刀碰到过,更何况大骨呢!技术好的厨师每年更换一把刀,是用刀割断筋肉割坏的(就像我们用刀割绳子一样);技术一般的厨师每月就得更换一把刀,是砍断骨头而将刀砍坏的(因为不知道怎么砍,所以砍到骨头的时候就容易坏)。如今,我的刀用了十九年,所宰的牛有几千头了,但刀刃锋利得就像刚在磨刀石上磨好的一样。那牛的骨节有间隙,而刀刃很薄;用很薄的刀刃插入有空隙的骨节,宽宽绰绰地,那么刀刃的运转必然是有余地的啊!因此,十九年来,刀刃还像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的一样。虽然是这样,每当碰到筋骨交错聚结的地方,我看到那里很难下刀,就小心翼翼地提高警惕,视力集中到一点,动作缓慢下来,动起刀来非常轻,豁啦一声,牛的骨和肉一下子就解开了,就像泥土散落在地上一样。我提着刀站立起来,为此举目四望,为此悠然自得,心满意足,然后把刀擦抹干净,收藏起来。”梁惠王说:“好啊!我听了庖丁的这番话,懂得了养生的道理了。”公文轩看见右师,吃惊地说:“这是什么人?为什么只有一只脚?这是自然生成的,还是人为造成的呢?”右师说:“这是自然生成的,不是人为的。上天让我只生有一只脚,按照一般人的样子,老天是要给我两只脚的。因此可知是老天有意让我长一只脚的,不是人为造成的。”生活在沼泽地里的野鸡,走十步才能吃到一口食,走百步才能喝到一口水,但它并不希求被豢养在笼子里。在笼子里精神虽然很饱满,但并不快乐。老聃死了,秦失前去吊唁,号哭三声就走了。弟子问:“他不是老师的朋友吗?”回答说:“当然是的。”“那么,吊丧像这样子行吗?”秦失说:“当然可以。一开始我把他当成一般人看待,现在我不这样看了。方才我进去吊唁,有老人在哭他,像哭自己的儿子一样;有年轻人在哭他,像哭自己母亲一样。那些在哭丧的人,一定有不想吊唁却要来吊唁,不想痛哭而痛哭的情况。这种情况是背弃自然,给世俗感情推波助澜,而忘了人的生命都受于自然,古时候称这种做法是违反自然所招致的刑罚。一个人偶然来到世间,这是他顺时而生;偶然离去了,这是他顺时而死。安于时运而顺应自然,一切哀乐之情就不能进入心怀,古时候称此为自然的解脱。”脂膏在作为烛薪燃烧后就烧尽了,火种却传续下去,永远不会有熄灭的时候。(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登岳阳楼 (唐·杜甫)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登楼(唐·杜甫)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可怜后主①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注】①后主:刘备的儿子刘禅,三国时蜀国之后主。曹魏灭蜀,他辞庙北上,成亡国之君。②《梁甫吟》:古乐府中的一首葬歌。《三国志》说诸葛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15.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前诗首联虚实交错,今昔对照,表面流露出初登岳阳楼的喜悦,实则抒发了暮年才实现目睹名湖愿望的感伤。B.后诗首联领起全篇,“万方多难”是全诗写景抒情的出发点,“登临”二字则以高屋建瓴之势,领起下面的种种观感。C.后诗颔联上句从时间维度驰骋遐思,下句从空间维度开拓视野,天高地迥,古往今来,形成一个阔大悠远、囊括宇宙的境界。D.两首诗都融自然景象、国家灾难和个人情思为一体,语境壮阔,寄意深远,体现了杜诗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16.简析两首诗在抒情方式上的异同。【15~16题答案】【答案】15.C16.相同点:两首诗都是由诗人所望之景生发内心感怀的。不同点:《登楼》分别从空间和时间的角度来表现季节变换和人世沧桑。面对花开似锦的春色,自己却生活在万方多难的现实中,从而引发作者伤心又无奈的感怀。景和情互相对照,互相生发,非常和谐。《登岳阳楼》从所望之景,岳阳楼的壮观、洞庭湖的浩荡感到心灵的震撼,从而反衬出老病之人的孤独、渺小,引发作者面对雄奇的胜景和动荡的时代却无所作为的伤感情绪(或:忧国忧民而又无可奈何的伤感情绪)。【解析】【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C.“上句从时间维度驰骋遐思,下句从空间维度开拓视野”错误。上句“锦江春色来天地”诗人从登楼看见景色开始写起,描绘了一幅壮美的山河景观,这是从空间上扩展,下句“玉垒浮云变古今”写那浮云飘移就像是古今世势的更替变幻,这是从时间上蔓延。故选C。【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相同点:两首诗都是作者的登楼之作,由前诗“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以及后诗“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可知,两首诗都是由诗人所望之景生发内心感怀的。不同点:《登楼》中“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诗人从登楼看见的景色开始写起,描绘了一幅壮美的山河景观。锦江水夹带着朝气盎然的春色从天地间奔腾而来,玉垒山上的浮云飘忽不定,这使诗人联想到了动荡不安的国家,那浮云飘移就像是古今世势的更替变幻。上句从空间上扩展,下句从时间上蔓延,这样延展开来,顿然形成了一片宏阔悠远的意境,包括诗人对国家山河的热爱和民族历史的回忆。并且,登高望远,视野开阔,而诗人偏偏向西北方向望去,可见,诗人心怀国家。景和情互相对照,互相生发,诗人忧国忧民的高大形象跃然纸上。《登岳阳楼》中“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诗人先写湖东与南吴楚两地地势如裂,后写天地日夜浮动在湖水上。意境壮阔,气势极大。此句透露唐王朝的分裂衰败和国势的不安定,正是由于诗人心中牵挂着国事民事,才牵肠挂肚。所以当他看到广阔无垠洞庭湖水时,也会想到仿佛大地裂开了,乾坤在日夜不停地浮动,也自然地勾起了自己不能再施展抱负的痛心。于是“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这孤舟飘泊,老弱多病,消息也听不到的可悲处境,也就顺理成章地涌上心头。就景象来说,上联展现的是浩瀚的洞庭湖水,下联则画出了水面上的一点孤舟。景物的浩荡反衬出自身孤独、渺小,引发作者面对雄奇的胜景和动荡的时代却无所作为的伤感情绪,也体现了诗人将自己的命运、国家的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通过景与形的剧烈反差进而表达情感,阔大者更为浩渺,狭小者更显落寞。(三)名句名篇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面对孔子的询问,子路很直爽,迫不及待地说出自己治国辅政的志向,并且给自己定下了目标:“由也为之,比及三年,______,______。”(2)《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同样面对孔子的询问,公西华则表现得非常谦虚:“宗庙之事,______,______,愿为小相焉”。(3)《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对曾皙的回答很感喟:“______!”等其他人都走了,曾皙还想询问孔子对其他人志向的评价,而孔子的“______”回答体现了他因材施教。(4)《谏逐客书》第一段末,李斯在总结“四君”所成,“皆以客之功”后提出假设:“______,______,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17题答案】【答案】①.可使有勇②.且知方也③.如会同④.端章甫⑤.吾与点也⑥.亦各言其志也已矣⑦.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⑧.疏士而不用【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本题要注意的字词有:“甫”“与”“内”“疏”。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特殊的网络传播方式是造成流行语缺点的一个重要原因。借助网络,今天流行语发展出病毒式的一种传播方式,传播速度之快令人难以想象,其使用率呈几何级数增长。一个新鲜的说法,可能会在一夜之间就传遍整个互联网络。但是,传播快也带来了一个负面影响——缺少了时间的过滤和积淀,______,鱼龙混杂。流行语本是语言生活中的一个常见现象,在任何时期都是普遍存在的,网络时代之前的流行语______是文学作品、影视作品、春节联欢晚会中______出来的,经过长期的口耳相传或者文字媒体的广泛引用才能流行起来,所以留下的一般都是“文质兼美”的精品。而现在的流行语只是“新潮产品”,尝个鲜就很快下架了。在这种形势下,浮夸化诉诸强烈的情感表达,标签化夺人眼球地凸显特征,浅薄化立竿见影地无厘头搞笑,这都是促进快速传播的高效手段。网络流行语的这些缺陷肯定会对使用者的思维方式产生深远影响。如果长期使用浮夸的流行语,就会养成一种过度夸张的思维习惯,用情感的宣泄来代替理性的______。对习惯使 用网络语言的一代人来说,似乎所有的东西都是被放大的,好像说出的任何话语都是加上一个感叹号的,都是以“哇哦”这样的一种情绪表达出来的,但是对精微细腻的思想感情却缺少了识别和表达的能力。热衷于到处套用网络流行语,也很容易简化思维活动,采用“贴标签”的方式去和对象打交道。仔细辨析的话,就可以发现标签的类型就那么几组,只不过是换了一个热点事件就换一个新表达,比如“996”“打工人”等流行的时间不同,但都表达了一个核心意思,并没有太多观念上的创新。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泥沙俱下往往流传明辨B.江河日下一直流传明辩C.泥沙俱下一直留传明辨D.江河日下往往留传明辩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借助网络,今天流行语发展出病毒式的一种传播方式,其使用率呈几何级数增长,传播速度之快令人难以想象。B.借助网络,今天流行语发展出病毒式的一种传播方式,传播速度之快令人难以想象,其使用率呈几何级数增长。C.借助网络,今天流行语发展出一种病毒式的传播方式,其使用率呈几何级数增长,传播速度之快令人难以想象。D.借助网络,今天流行语发展出一种病毒式的传播方式,其传播速度之快令人难以想象,使用率呈几何级数增长。20.2021年十大网络流行语中“卷/内卷”“躺平”位列榜首,互为反义词。请你通过阅读以上语段,于二者之中任选一个进行评说。要求:①态度鲜明,是赞同还是否定;②针对网络流行语,但要从“卷/内卷”“躺平”中选一个举例说明;③由表及里,理由恰当,字数80字左右。【18~20题答案】【答案】18.A19.C20.反对“内卷”。“内卷”是指人们陷入了互相倾轧、内耗的状态,是一种过度竞争。过大的内卷压力会使人身心不能健康发展。麻木而机械般的生活,会使人丧失对生活的热情与向往,丧失幸福感。【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的能力。 第一处,泥沙俱下:泥土和沙石一同被水冲下来。比喻好坏不同的人或事物都混杂在一起。江河日下:江河的水一天天流向下游。比喻事物一天天衰落,情况一天天变坏。根据语境中的“鱼龙混杂”,可知此处是说传播快,好坏事物混在一起,故选用“泥沙俱下”。第二处,一直:①表示顺着一个方向不变。②表示动作始终不间断或状态始终不变。③强调所指的范围。往往:常常;指某种情况时常存在或经常发生。根据语境中“流行语本是语言生活中的一个常见现象”可知,此处强调的是网络时代之前的流行语常常来自文学作品、影视作品、春节联欢晚会,故选用“往往”。第三处,流传:事迹或作品等从历史上传下来并传播开去。“流传”既是纵向的,指时间上的由前往后;又是横向的,指空间上的由此及彼。“流传”侧重的是一种自然形态,是依靠传的对象自身的生命力和辐射力,产生跨时空的影响。留传:遗留下来传给后辈。“留传”只能是纵向的,它只能传下去,而不能传开来。“留传”则多带有主观色彩,有时甚至是当事人刻意要把某些东西保存下来并传递下去。根据语境说的“经过长期的口耳相传或者文字媒体的广泛引用才能流行起来”,此处即使纵向的,又是横向的,故选用“流传”。第四处,明辩:用语言明显地区分开来。明辨:意思是明确地分辨;辨别清楚。语境的使用对象是“理性的”,不能用语言来区分,强调的是理智来分辨,故选用“明辨”。故选A。【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原句错误有二:一是“病毒式的一种传播方式”语序不当,应该把“一种”和“病毒式”位子颠倒;二是“其使用率呈几何级数增长,传播速度之快令人难以想象”语序不当,应改为“其使用率呈几何级数增长,传播速度之快令人难以想象”,以上修改全正确的只有C。故选C。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考生首先要从“卷/内卷”“躺平”二者之中任选一个进行评说,在评说时赞同或否定的态度要鲜明,赞同的理由要阐述其利处,否定的理由要阐述其弊处,注意由表及里的论述以及字数要求。 “内卷”的弊处:过大的内卷压力会使人身心不能够健康地发展,若发展严重还可能导致身心疾病。人们会在巨大的压力下慢慢地丧失幸福感。对于生活只有麻木的、机械般的推动,而丧失了往日对待生活的热情与向往。在内卷状态下,人们的生活压力也会越来越大。即使人们物质生活上可能会有一些提高,但是整个社会并没有飞速发展,依旧会处于一种停滞不前的状态。内卷会将所有人变得逐渐功利化,会让人们对于对自己没有实质提升和利益的事变得没有兴趣。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一九五四年十一月二十三日,马克思的墓地被移到离原墓左后方约六十至七十米处一个较好的位置。马克思墓在整个墓区里显得相当伟岸醒目,硕大的青铜雕像给人一种隽永的感觉,仔细看来,有几个碑文是在破碎后又补救的,显然在整个共产主义运动风起云涌的过程中,这里①。眼前的马克思墓在经历了岁月飘摇后,依然那么庄严、肃穆、整洁,确实带给我们心灵的震撼。马克思墓和纪念碑的头像,在我的心目中,是马克思一生所建树的光辉业绩的形象总结。站在这里,我很自然地想起了恩格斯一八八三年三月十七日的著名墓前演说。恩格斯用十分精练的语言,()。所以,马克思墓实际上有两块碑,一块是看得见的,碑文很简单;一块是看不见的,碑文就是②。这两块碑相比,③。2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A.对马克思划时代的两大理论贡献、创立第一国际等革命实践活动,作了高度评价,并指出他的名望和事业将永垂不朽。B.对马克思的第一国际革命实践活动、创立划时代的两大理论的贡献,作了高度评价,并指出他的名望和著作将永垂不朽。C.对马克思的第一国际革命实践活动、创立划时代的两大理论的贡献,作了高度评价,并指出他的英名和著作将永垂不朽。D.对马克思划时代的两大理论贡献、创立第一国际等革命实践活动,作了高度评价,并指出他的英名和事业将永垂不朽。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义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8个字。【21~22题答案】【答案】21.D22.①也经历过不平静的时刻②恩格斯的演说③后者也许是更重要的【解析】【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语句衔接的能力。马克思首先是一位思想家,他最重要的成就是“两大理论贡献”,然后是“革命实践活动”,可以排除BC。“英名”:指英雄、伟人的名字或名声。“名望”:好的名声。此处用“英名”更能表达对马克思的崇敬之情,可排除A。故选D。【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第一空,结合上下文“有几个碑文是在破碎后又补救的,显然在整个共产主义运动风起云涌的过程中”“眼前的马克思墓在经历了岁月飘摇后”,推断①处是说“这里”在“共产主义运动风起云涌的过程中”也历经了磨难,可以填入“也经历过不平静的时刻”之类的内容。第二空,结合前文“站在这里,我很自然地想起了恩格斯一八八三年三月十七日的著名墓前演说”“马克思墓实际上有两块碑,一块是看得见的,碑文很简单;一块是看不见的,碑文就是”,推断②处是说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所致的悼词,可以填入“恩格斯的演说”之类的内容。第三空,结合前文“马克思墓实际上有两块碑,一块是看得见的,碑文很简单;一块是看不见的……”,推断③处是说“这两块碑相比”,后者的意义更为深远,可以填入“后者也许是更重要的”之类的内容。最后还要注意字数要求,以及表达的是否准确简洁连贯。四、作文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托尔斯泰说:“多么伟大的作家,也不过是在书写个人的片面而已。”有人说,我们总是生活在别人的想象中。有人说,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无论是面对写作还是生活、人际、历史,我们都不可避免“片面化”。请你针对这一现象写一篇文章,谈谈自己的看法并提出建议,也可以书写自己的感悟。【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抄袭、套作。④不少于800字。【23题答案】【答案】略 【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审题: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作文题。材料第一段是托尔斯泰的名言,意思是说,人都是片面的,主观的,无论他多么伟大。第二段是说,别人总是想象我们的样子,可能他们并不了解我们,这说明他们眼中的我们也是具有片面性的。第三段是说,历史也是被胜利者书写的,也是具有片面性的。由此看来,三句话的共性就是“片面化”。根据以上分析我们确定了写作的话题“片面化性”。再看写作任务中所提到的,无论是面对写作、生活、人际、历史,“片面化”都是不可避免的。而写作任务要求对“片面化”谈看法,写感悟,或提建议。在具体写作时,可以谈对“片面化”的表现,列举“片面化”在各领域的表现;然后再谈这些“片面化”带来的影响;最后谈,如何减少或避免“片面化”的措施等。这样形成一个层进式的结构形式,利于对问题的认识。当然,如果只写对“片面化”的感悟也是可以的。从话题来看,适合写成议论文,但要注意结构思路的安排。立意:1.不要被表象蒙蔽双眼。2.擦亮眼睛看现实。3.透过现象看本质。4.感情亲疏决定事物认知。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语文
发布时间:2023-04-14 00:32:01 页数:23
价格:¥2 大小:48.10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