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四川省成都市武侯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生物下学期期中考试试题(Word版附解析)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39

2/39

剩余37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2021-2022学年度高二下期生物期中考试卷一、单选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1.下列关于果酒和果醋制作过程中的叙述,正确的是(  )A.果酒和果醋制作过程中都应注意适时排气B.在发酵过程中都应该不断地通入无菌空气C.两者制作过程中都应该注意防止杂菌污染D.发酵的适宜温度都应该维持在25℃左右【答案】C【解析】【分析】1、在利用酵母菌发酵时最好是先通入足够的无菌空气在有氧环境下一段时间使其繁殖,再隔绝氧气进行发酵;酒精发酵的最佳温度是在18℃~25℃,pH最好是弱酸性;2、醋酸菌好氧性细菌,当缺少糖源时和有氧条件下,可将乙醇(酒精)氧化成醋酸;当氧气、糖源都充足时,醋酸菌将葡萄汁中的糖分解成醋酸;醋酸菌生长的最佳温度是在30℃~35℃。【详解】A、果酒制作过程中应注意适时排气,醋酸菌是好氧菌,在发酵过程中应该不断地通入无菌空气,排气口一直打开,不需要适时排气,A错误;B、醋酸菌是好氧菌,在发酵过程中应该不断地通入无菌空气,而酒精发酵需要无氧环境,不需要通入无菌空气,B错误;C、两者制作过程中都应该注意防止杂菌污染,保证果酒果醋品质,C正确;D、酒精发酵的最佳温度是在18℃~25℃,醋酸发酵的最佳温度是在30℃~35℃,D错误。故选C。2.图甲是传统发酵技术的装置图,图乙是果酒和果醋制作过程中发生的物质变化。下列有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A.甲装置既可用于果醋的制作,也可用于果酒的制作B.使用甲装置制作果醋时,要打开阀a,关闭阀bC.制作果酒和果醋的过程中,发酵液的pH都会降低D.过程③和④都需要氧气的参与,但反应场所不同【答案】B【解析】【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甲是发酵装置,乙是果酒、果醋制作的实验原理,①是葡萄糖酵解形成丙酮酸的阶段,发生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②是酵母菌无氧呼吸的第二阶段,发生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③是酵母菌有氧呼吸的第二、第三阶段,发生的场所是线粒体,④是醋酸菌发酵形成醋酸的过程。【详解】A、甲装置中,阀a控制进气,阀b控制排气,所以可先用于果酒的制作,后用于果醋的制作,A正确;B、醋酸发酵的原理是醋酸菌有氧呼吸产生醋酸,而醋酸菌为好氧菌,故应一直打开阀a通气,同时打开阀b将微生物呼吸产生的CO2以及剩余的空气排出,B错误;C、果酒制作过程会产生二氧化碳,形成碳酸,导致pH降低,果醋发酵过程会产生醋酸,使发酵液的pH降低,C正确;D、过程③表示有氧呼吸的第二和第三阶段,该过程在真核生物酵母菌内的反应场所是线粒体;过程④表示果醋发酵,醋酸菌属于原核生物,所以该过程的反应场所是细胞质基质,D正确。故选B。3.下列关于“腐乳的制作”实验,叙述正确的是()A.控制发酵温度的主要目的是腐乳调味B.腐乳制作后期加入香辛料和料酒有防腐作用C.毛霉的主要作用是分解脂肪和淀粉D.成品腐乳表面的粘性物质主要由细菌产生【答案】B【解析】【分析】腐乳的制作的原理:(1)腐乳的发酵在多种微生物的协同作用下进行,其中起主要作用的是毛霉,它是一种丝状真菌,新陈代谢类型是异养需氧型。 (2)毛霉等微生物产生的蛋白酶可以将豆腐中的蛋白质分解成小分子的肽和氨基酸;脂肪酶可以将脂肪水解成甘油和脂肪酸。【详解】A、控制发酵温度的主要目的是利于毛霉的生长和代谢,A错误;B、腐乳制作后期加入香辛料和料酒有防腐作用,B正确;C、毛霉的主要作用是产生蛋白酶和脂肪酶,分解蛋白质和脂肪,C错误;D、成品腐乳表面的粘性物质主要由毛霉产生,是匍匐菌丝,D错误。故选B。4.下列关于腐乳制作叙述中,正确的是()A.腐乳制作过程中加酒精含量一般控制在70%左右B.将长满毛霉的豆腐分层装瓶腌制时,底层和接近瓶口的盐要铺厚些C.勤向腐乳坯表面喷水,有利于毛霉菌丝的生长D.腐乳生产的现代化工艺中,常将优良毛霉菌种直接接种在豆腐上【答案】D【解析】【分析】腐乳制作的原理:(1)腐乳的发酵在多种微生物的协同作用下进行,其中起主要作用的是毛霉,它是一种丝状真菌,新陈代谢类型是异养需氧型。(2)毛霉等微生物产生的蛋白酶可以将豆腐中的蛋白质分解成小分子的肽和氨基酸;脂肪酶可以将脂肪水解成甘油和脂肪酸。【详解】A、腐乳制作过程中加酒精含量一般控制在12%左右,既可以调节腐乳的风味,同时也可以杀菌,避免腐乳变质,A错误;B、由于越靠近瓶口的位置被微生物污染的几率越大,所以将长满毛霉的豆腐分层装瓶腌制时,应随层数的增加而增加盐量,B错误;C、勤向腐乳坯表面喷水,会改变毛霉生长所需的湿度,又会导致杂菌污染,不利于毛霉菌丝的生长,C错误;D、现代的腐乳生产是在严格无菌条件下接种优良的毛霉菌种制作而成的,D正确。故选D。5.我国是名副其实的发酵大国,发酵工程在食品工业、医院工业及农牧业等许多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利用黑曲霉将大豆原科中的蛋白质水解,经淋洗后可调制成酱油 B.利用酵母菌等菌种的发酵工程生产的单细胞蛋白,可作为食品添加剂C.将乙型肝炎病毒的抗原基因转入酵母菌,再通过发酵可生产乙型肝炎疫苗D.利用发酵工程生产的微生物农药,作为化学防治的重要手段,可用于防治病虫害【答案】D【解析】【分析】发酵工程是指采用现代工程技术手段,利用微生物的某些特定功能,为人类生产有用的产品,或直接把微生物应用于工业生产过程的一种技术。发酵工程的内容包括菌种选育、培养基的配置、灭菌、种子扩大培养和接种、发酵过程和产品的分离提纯等方面。【详解】A、以大豆为主要原料,利用产生蛋白酶的霉菌(如黑曲霉),将原料中的蛋白质水解成小分子的肽和氨基酸,然后经淋洗、调制可以制成酱油产品,A正确;B、用酵母菌等生产的单细胞蛋白可作为食品添加剂,甚至制成“人造肉”供人们直接食用,B正确;C、可以将乙肝病毒的抗原基因转入酵母菌通过发酵工程制备乙肝疫苗,C正确;D、微生物农药是利用微生物或其代谢物来防治病虫害的,微生物农药作为生物防治的重要手段,将在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D错误。故选D。6.下列关于泡菜的制作和亚硝酸盐含量测定的叙述,正确的是(  )A.将蔬菜用开水和白酒浸泡1min以加快发酵速度B.在发酵过程中出现白膜可能是由于酵母菌大量增殖而引起的C.测定亚硝酸盐含量用波长为550nm的光是因为亚硝酸盐对该波长的光有最大的吸收率D.若制作标准曲线时用的比色杯的光程比待测样品的比色杯光程大,则计算出的待测样品中亚硝酸盐的含量偏低【答案】B【解析】【分析】制作泡菜所使用的微生物是乳酸菌,代谢类型是异养厌氧型。泡菜中亚硝酸盐的检测可以用比色法,即在盐酸酸化的条件下,亚硝酸盐与对氨基苯磺酸发生重氮化反应后,与N-1-萘基乙二胺盐酸盐结合形成玫瑰红色染料,将显色反应后的样品与已知浓度的标准液进行比较,可以估测出泡菜中亚硝酸盐的含量。【详解】A、为了使发酵更快,可将蔬菜在开水中浸1min后入坛,再加上白酒,A错误;B、泡菜坛内有时会长出一层白膜,这层白膜是酵母菌大量增殖形成的,B正确; C、检测亚硝酸盐的含量,用的是波长为550nm的光,是因为亚硝酸盐与对氨基苯磺酸发生重氮化反应后,与N-1-萘基乙二胺盐酸盐结合形成玫瑰红色染料最大吸收波长为550nm,C错误;D、在亚硝酸盐定量的实验中,制作标准曲线时用的比色杯的光程比待测样品的比色杯光程大,则计算出待测样品中的亚硝酸盐的含量偏大,D错误。故选B7.测定亚硝酸盐含量的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亚硝酸盐与对氨基苯磺酸发生重氮化反应,需在盐酸酸化条件下B.重氮化反应后,与N-1-萘基乙二胺盐酸盐结合形成玫瑰红色染料C.把显色反应样品与标准显色液进行比较,可估算出泡菜中亚硝酸盐含量D.配制溶液所用的提取剂为氯化镉与氢氧化铝乳液【答案】D【解析】【分析】测定亚硝酸盐含量的方法是比色法,其原理是:在盐酸酸化的条件下,亚硝酸盐与对氨基苯磺酸发生重氮化反应后,与N-1-萘基乙二胺盐酸盐结合形成玫瑰红色染料,将显色反应后的样品与已知浓度的标准显色液进行目测比较,可以大致估算出泡菜中亚硝酸盐的含量。【详解】A、由分析可知,亚硝酸盐与对氨基苯磺酸发生重氮化反应,需在盐酸酸化条件下,A正确;B、由分析可知,重氮化反应后,亚硝酸盐与N-1-萘基乙二胺盐酸盐结合形成玫瑰红色染料,B正确;C、由分析可知,把显色反应样品与标准显色液进行目测比较,可估算出泡菜中亚硝酸盐含量,C正确;D、配制溶液所用的提取剂为氯化镉与氯化钡,D错误。故选D。8.下列关于微生物的分离与培养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A.高压蒸汽灭菌加热结束后,打开放气阀使压力表指针回到零后,开启锅盖B.倒平板时,应将打开的皿盖放到一边,以免培养基溅到皿盖上C.为了防止污染,接种环经火焰灭菌后应趁热快速挑取菌落 D.用记号笔标记培养皿中菌落时,应标记在皿底【答案】D【解析】【分析】1、高压灭菌的操作步骤:(1)首先将内层灭菌桶取出,再向外层锅内加入适量的水,使水面与三角搁架相平为宜。(2)放回灭菌桶,并装入待灭菌物品。注意不要装得太挤,以免防碍蒸汽流通而影响灭菌效果。三角烧瓶与试管口端均不要与桶壁接触,以免冷凝水淋湿包口的纸而透入棉塞。(3)加盖,并将盖上的排气软管插入内层灭菌桶的排气槽内。再以两两对称的方式同时旋紧相对的两个螺栓,使螺栓松紧一致,勿使漏气。(4)用电炉或煤气加热,并同时打开排气阀,使水沸腾以排除锅内的冷空气。待冷空气完全排尽后,关上排气阀,让锅内的温度随蒸汽压力增加而逐渐上升。当锅内压力升到所需压力时,控制热源,维持压力至所需时间。本实验用1.05kg/cm2,121.3℃,20分钟灭菌。(5)灭菌所需时间到后,切断电源或关闭煤气,让灭菌锅内温度自然下降,当压力表的压力降至0时,打开排气阀,旋松螺栓,打开盖子,取出灭菌物品。如果压力未降到0时,打开排气阀,就会因锅内压力突然下降,使容器内的培养基由于内外压力不平衡而冲出烧瓶口或试管口,造成棉塞沾染培养基而发生污染。(6)将取出的灭菌培养基放入37℃温箱培养24小时,经检查若无杂菌生长,即可待用。2、平板划线操作:①挑取他含菌样品:选用平整、圆滑的接种环,按无菌操作法挑取少量菌种。②划A区:将平板倒置于煤气(酒精)灯旁,左手拿出皿底并尽量使平板垂直于桌面,有培养基一面向着煤气灯(这时皿盖朝上,仍留在煤气灯旁),右手拿接种环先在A区划3-4条连续的平行线(线条多少应依挑菌量的多少面定)。划完A区后应立即烧掉环上的残菌,以免因菌过多而影响后面各区的分离效果。在烧接种环时,左手持皿底并将其覆盖在皿盖上方(不要放入皿盖内),以防止杂菌的污染。③划其他区:将烧去残菌后的接种环在平板培养基边缘冷却一下,并使B区转到上方,接种环通过A区(菌源区)将菌带到B区,随即划数条致密的平行线。再从B区作C区的划线。最后经C区作D区的划线,D区的线条应与A区平行,但划D区时切勿重新接触A、B区,以免极该两区中浓密的菌液带到D区,影响单菌落的形成。随即将皿底放入皿盖中。烧去接种环上的残菌。④等平板凝固后,将平板倒置。 【详解】A、高压蒸汽灭菌加热结束时,应等压力表的压力降到零时,再打开排气阀,旋松螺栓,打开锅盖,A错误;B、倒平板时,将打开的皿盖放在一边,容易污染培养皿,B错误;C、经火焰灭菌后的接种环温度很高,若此时趁热挑起待纯化菌落会使其中的微生物死亡,C错误;D、用记号笔标记培养皿中菌落时,由于培养菌落时需倒置培养,了方便查看,应标记在皿底上,D正确。故选D。9.下表为某培养基的配方,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有()项成分蛋白胨葡萄糖K2HPO4伊红美蓝蒸馏水琼脂含量10g10g2g0.4g0.065g1000mL20g①从物理性质看该培养基属于固体培养基,从用途看该培养基属于鉴别培养基②培养基中属于碳源的物质主要是葡萄糖,属于氮源的物质是蛋白胨③该培养基中的蛋白胨可提供特殊营养物质④该培养基调节合适的pH和消毒后就可以接种使用⑤该培养基可以用于培养HIV病毒⑥该培养基可以用于大肠杆菌的鉴定,其菌落出现黑色A.1项B.2项C.3项D.4项【答案】B【解析】【分析】此培养基中有琼脂,是固体培养基,伊红-美蓝可以鉴别大肠杆菌。【详解】①从物理性质看该培养基属于固体培养基,从用途看该培养基属于鉴别培养基,①正确;②培养基中属于碳源的物质主要是葡萄糖,属于氮源的物质是蛋白胨,②正确;③该培养基中的蛋白胨可提供特殊营养物质,③正确;④培养基调节合适的pH和灭菌后就可以接种使用,④错误; ⑤HIV病毒需寄生在细胞内才能存活,该培养基不可以用于培养HIV病毒,⑤错误;⑥伊红美蓝培养基一般用来鉴定大肠杆菌,其菌落出现黑色,⑥正确。故选B。10.野生型伤寒沙门氏菌(his+)可合成组氨酸,某种突变体丧失了这种能力,必须在添加组氨酸的培养基上才能生长,称为组氨酸营养缺陷型(his),下图甲、乙为培养伤寒沙门氏菌时两种不同的接种方法。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图中所用培养基均为固体培养基B.图甲所示接种方法可用于对微生物的分离纯化C.图乙所示接种方法可用于对微生物的分离和计数D.将接触过某药物的his菌株接种在含有组氨酸的培养基上能长出菌落,说明该药物有致突变作用【答案】D【解析】【分析】微生物常见的接种的方法①平板划线法:将已经熔化的培养基倒入培养皿制成平板,接种,划线,在恒温箱里培养。在划线的开始部分,微生物往往连在一起生长,随着线的延伸,菌数逐渐减少,最后可能形成单个菌落。②稀释涂布平板法:将待分离的菌液经过大量稀释后,均匀涂布在培养皿表面,经培养后可形成单个菌落。【详解】A、若要观察菌落,应选择固体培养基,A正确;B、图甲用到了接种环接种,为平板划线法接种,可对微生物分离纯化,B正确;C、图乙用到了涂布器,为稀释涂布平板法接种,可对微生物分离和计数,C正确;D、野生型鼠伤寒沙门氏菌(his+)可合成组氨酸,突变体丧失了这种能力,必须在添加组氨酸的培养基上才能生长,故应将接触过某药物的his菌株接种在不含组氨酸的培养基上能长出 菌落,说明该药物有致突变作用,D错误。故选D。11.为了解病原微生物对四种抗生素的敏感程度,某研究小组进行了相关药敏实验,图1为部分实验器材。将含有相同浓度的抗生素I~Ⅳ四个大小相同的纸片分别贴在长满测试菌的平板上,实验结果如图2。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为获得长满测试菌的平板,需要使用图1中器材①②③B.图2中II形成的抑菌圈较小,可能是病原微生物对药物较敏感C.图2抑菌圈中的菌落可能是在抗生素IV作用下产生了突变株D.不同抗生素在平板上的扩散速度不同会影响实验结果【答案】D【解析】【分析】1、微生物常见的接种的方法①平板划线法:将已经熔化的培养基倒入培养皿制成平板,接种,划线,在恒温箱里培养;在划线的开始部分,微生物往往连在一起生长,随着线的延伸,菌数逐渐减少,最后可能形成单个菌落;②稀释涂布平板法:将待分离的菌液经过大量稀释后,均匀涂布在培养皿表面,经培养后可形成单个菌落。2、分析题图:抑菌圈越大,对抗生素的抗性越强,则对抗生素Ⅳ的抗性最强,但其中出现了菌落,可能是发生了突变。【详解】A、为获得长满测试菌的琼脂平板,需要采用稀释涂布平板法,该方法需要使用图1中①酒精灯(操作需要在酒精灯火焰旁进行,酒精灯对涂布器进行灼烧灭菌)、④涂布器和③培养基,②为接种环(接种工具),是平板划线法接种时需要使用的接种工具,用平板划线法不能获得长满测试菌的平板,A错误; B、图2中II处透明圈最小,说明此处微生物对该药物敏感度最低,B错误;C、突变株的出现不是在抗生素的作用下产生的,抗生素只能起选择作用,C错误;D、不同抗生素在平板上的扩散速度不同会影响实验结果中抑菌圈的大小,D正确。故选D。12.牛奶消毒及细菌检测实验的过程如下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步骤①为巴氏消毒法,这种消毒法的特点是既能杀死牛奶中的绝大多数微生物,又基本不会破坏牛奶中的营养成分B.实验中对试管、培养皿的灭菌可采用的方法是干热灭菌,这种方法适用的是能耐高温且需要保持干燥的物品C.实验中的培养基适宜的灭菌方法是高压蒸汽灭菌D.实验中采用稀释涂布平板法计数,可能导致实验结果偏高【答案】D【解析】【分析】无菌技术:1、无菌技术的主要内容:①对实验操作的空间、操作者的衣着和手,进行清洁和消毒;②将用于微生物培养的器皿、接种用具和培养基等器具进行灭菌;③为避免周围环境中微生物的污染,实验操作应在酒精灯火焰附近进行;④实验操作时应避免已经灭菌处理的材料用具与周围的物品相接触。2、实验室常用的消毒方法:煮沸消毒;化学药物消毒;紫外线消毒。3、实验室常用的灭菌方法:①灼烧灭菌:将微生物的接种工具,如接种环、接种针或其他金属工具,直接在酒精灯火焰的充分燃烧层灼烧,可以迅速彻底地灭菌,此外,在接种过程中,试管口或瓶口等容易被污染的部位,也可以通过火焰燃烧来灭菌;②干热灭菌;能耐高温的,需要保持干燥的物品,如玻璃器皿(吸管、培养皿)和金属用具等,可以采用这种方法灭菌;③高压蒸汽灭菌:将灭菌物品放置在盛有适量水的高压蒸汽灭菌锅内,为达到良好的灭菌效果,一般在压力为100kPa,温度为121°C的条件下,维持15~30min。【详解】A、步骤①为巴氏消毒法,因为所使用的的温度不是很高,故使用这种方法对生鲜牛 奶进行消毒的好处是既能杀死牛奶中的绝大多数微生物,又基本不会破坏牛奶中的营养成分,A正确;B、能耐高温且需要保持干燥的物品,如玻璃器皿(试管、培养皿)和金属用具等,可以采用干热灭菌法,B正确;C、实验中的培养基一般用高压蒸汽灭菌法进行灭菌,C正确;D、实验中采用稀释涂布平板法计数,可能导致实验结果偏低,原因是当两个或多个细菌连在一起时计数的是一个菌落,D错误。故选D。13.现有两种固体培养基,已知其配制时所加的成分如下表,用这两种培养基分别去分离土壤中的两种微生物,它们适于分离的是()成分KHSO4MgSO4.7H2ONaC1NaSO4.2H2OCaCO3葡萄糖纯淀粉甲培养基含量0.02%0.02%0.02%0.01%0.5%0.6%2%乙培养基含量0.02%0.02%0.02%0.01%0.5%--A.甲培养基适于分离酵母菌,乙培养基适于分离真菌B.甲培养基适于分离异养型自生固氮菌,乙培养基适于分离自养型自生固氮菌C.甲培养基适于分离自养型自生固氮菌,乙培养基适于分离异养型自生固氮菌D.甲培养基适于分离异养型共生细菌,乙培养基适于分离异养型共生固氮菌【答案】B【解析】【分析】分析表格:甲培养基中含有的葡萄糖和淀粉,可以作为碳源和能源,适于异养微生物生长;乙培养基中不含有机碳源,适用于自养微生物的生长。两种培养基之间的共同点是都不含氮源,说明这两种培养基只能培养具有固氮能力的细菌。【详解】(1)固氮菌中能独立生存的是自生固氮菌,甲培养基中含有葡萄糖和淀粉,可以作为碳源和能源,由此推出该培养基适于分离异养型的自生固氮菌; (2)乙培养基中不含有机碳源,所以可用来分离培养自养型的自生固氮菌。故选B。【点睛】14.下列关于微生物培养和利用的叙述,错误的是()A.以尿素为唯一氮源且含酚红的培养基可选择和鉴别尿素分解菌B.接种时连续划线的目的是将聚集的菌体逐步稀释获得单个菌落C.接种前要了解固体培养基是否被污染可接种蒸馏水来培育检测D.利用刚果红培养基上是否形成透明圈可筛选纤维素分解菌【答案】C【解析】【分析】1.微生物的分离:①利用该分离对象对某一营养物质的“嗜好”,专门在培养基中加入该营养物质,使该微生物大量增殖,这些物质主要是一些特殊的碳源、氮源,如纤维素可用来富集纤维素分解微生物,尿素可用来富集尿素分解微生物。②利用该分离对象对某种抑制物质的抗性,在混合培养物中加入该抑制物质,经培养后,由于原来占优势的它种微生物的生长受到抑制,而分离对象却可趁机大量增殖,使之在数量上占优势,如筛选酵母菌和霉菌,在培养基中加入青霉素,因青霉素可抑制细菌和放线菌的细胞壁的合成,从而抑制两类微生物的生长,而酵母菌和霉菌正常生长增殖。2.微生物接种的方法中最常用的是平板划线法和稀释涂布平板法,前者是指通过接种环在琼脂固体培养基表面连续划线的操作,将聚集的菌种逐步稀释分散到培养基的表面;后者是将菌液进行一系列的梯度稀释,然后将不同稀释度的菌液分别涂布到琼脂固体培养基的表面,进行培养。【详解】A、尿素分解菌的氮源是尿素,而其他不能利用尿素的细菌不能生长,所以以尿素为唯一氮源的培养基可以用于选择尿素分解菌;尿素分解菌可以将尿素分解为氨,进而使酚红指示剂变红,因此含有酚红的培养基可以用于鉴别尿素分解菌,A正确;B、接种时连续划线可以将菌体逐步稀释,经过培养最终可以得到单个菌落,B正确;C、检测培养基是否被污染的方法应该是将未接种的培养基在适宜的温度下放置适宜的时间,观察培养基上是否有菌落产生,C错误;D、当纤维素被纤维素酶分解后,刚果红-纤维素的复合物就无法形成,培养基中会出现以纤维素分解菌为中心的透明圈,因此可通过是否产生透明圈来筛选纤维素分解菌,D正确。 故选C。15.幽门螺杆菌(含有脲酶)感染是急慢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的主要致病因素。在患者体内采集样本并制成菌液后,进行分离培养。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分离纯化幽门螺杆菌时应使用以尿素为唯一氮源的培养基B.鉴别幽门螺杆菌时应在培养基中加入酚红指示剂和缓冲物质C.可用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做对照证明选择培养基的选择作用D.可采用稀释涂布平板法对幽门螺杆菌进行分离和计数【答案】B【解析】【分析】1、脲酶可以将尿素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氨气。2、分离纯化细菌的方法:平板划线法和稀释涂布平板法。【详解】A、幽门螺杆菌可以合成脲酶,可以利用尿素,所以分离纯化幽门螺杆菌时应使用以尿素为唯一氮源的培养基,A正确;B、由于幽门螺杆菌在分解尿素的过程中会合成脲酶,脲酶将尿素分解成氨,使培养基碱性增强,pH升高,所以可以用检测pH的变化的方法来判断尿素是否被分解,即在培养基中加入酚红指示剂,尿素被分解后产生氨,pH升高,则该菌落周围会出现红色环带,故鉴别幽门螺杆菌时应在培养基中加入酚红指示剂,但不能加缓冲物质,B错误;C、为了证明选择培养基的选择作用,可用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做对照,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为普通培养基,不具有选择性,如果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的菌落数大于选择培养基,说明选择培养基有选择作用,C正确;D、稀释涂布平板法可以用于微生物的分离和计数,因此对幽门螺杆菌进行分离和计数可才用稀释涂布平板法,D正确。故选B。【点睛】16.关于土壤中分解尿素的细菌的分离与计数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A.培养基应以尿素为唯一氮源,该细菌与硝化细菌所利用的碳源是相同的B.脲酶将尿素分解成氨,使培养基的pH降低,加入酚红指示剂后变红C.对10mL土样稀释106倍后,取0.1mL该溶液进行重复的涂布实验,测得的菌落数分别为18、234、276,则该10mL土样中分解尿素的细菌数为2.55×108个D.与平板划线法相比,稀释涂布平板法形成单菌落的效果更好 【答案】D【解析】【分析】土壤中分解尿素的细菌的分离与计数,需要使用以尿素为唯一氮源的选择培养基,计数的关键是经梯度稀释后的稀释倍数要合适,计数时通常选择菌落数在30~300之间的实验组平板进行计数。【详解】A、从土壤中分离分解尿素的细菌,培养基应以尿素为唯一氮源,尿素分解菌为异养型,利用的是有机碳源,硝化细菌是自养型,以二氧化碳为碳源,二氧化碳为无机物,A错误;B、脲酶将尿素分解成氨,氨呈碱性,使培养基的pH上升,加入酚红指示剂后变红,B错误;C、计数时通常选择菌落数在30~300之间的实验组平板进行计数,若对10mL土样稀释106倍后,取0.1mL该溶液进行重复的涂布实验,测得的菌落数分别为18、234、276,则该10mL土样中分解尿素的细菌数为[(234+276)÷2]÷0.1×106×10=2.55×1010个,C错误;D、稀释涂布平板法由于不断调整稀释度,更易获得单菌落,D正确。故选D。17.利用纤维素酶降解秸秆生产燃料乙醇,对缓解全球能源危机有重大意义。科研人员开展筛选、诱变及选育高产纤维素酶菌株的相关研究,过程如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采集的黑土壤需经过高压蒸汽灭菌进行富集培养B.需用牛肉膏、纤维素、琼脂等配制CMC平板C.诱变处理使每个细菌的产纤维素酶能力提高D.人工筛选可以使产纤维素菌株发生定向进化【答案】D【解析】【分析】采用富集培养的方法筛选出高产纤维素酶菌株,经过的一般步骤是采集菌样→富集培养→纯种分离→性能测定,在进行富集培养前一般不对黑土壤进行高压蒸汽灭菌处理,避免杀死菌种。【详解】A、结合分析可知,为避免菌种被杀死,采集的黑土壤不需要高压蒸汽灭菌,A错误;B、本实验目的是选育高产纤维素酶菌株,故应在以纤维素为唯一碳源的培养基上培养,不能添加牛肉膏,B错误; C、诱变处理的原理是基因突变,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故诱变处理不能使每个细菌的产纤维素酶能力提高,C错误;D、人工筛选是定向的,在该定向选择的作用下,可以使产纤维素菌株向着高产的方向发生定向进化,D正确。故选D。18.养殖业中常用的土霉素(一种抗生素)在畜禽类粪便和污水中的残留量较高。科研人员欲筛选一种能高效降解土霉素的菌株,以解决养殖业废弃物中土霉素含量超标问题。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制备培养基时应先灭菌后定容再倒平板B.筛选时随转接次数的增加,土霉素的用量也应逐步增加C.利用稀释涂布平板法测得的高效降解土霉素菌株的密度较实际值低D.计数时平板上菌落过于密集,应该进一步提高稀释的倍数【答案】A【解析】【分析】1、欲筛选出能降解土霉素的菌株,培养基中应加入土霉素,不能降解土霉素的细菌在此培养基上不能生存。2、分离纯化菌种时,需采用的接种方法有平板划线法和稀释涂布平板法,使聚集在一起的细菌细胞分散成单个细胞,从而能在培养基表面形成单个的菌落。【详解】A、制备培养基时应先调pH、定容等后再灭菌,灭菌后定容容易导致培养基污染,A错误;B、筛选时随转接次数的增加,获得的菌种降解土霉素的能力逐渐增强,培养基中土霉素的用量应逐步增加,B正确;C、由于当两个或多个菌连在一起时平板上显示的是一个菌落,利用稀释涂布平板法测得的高效降解土霉素菌株的密度较实际值低,C正确;D、计数时平板上菌落过于密集,不方便计数,应该进一步提高稀释的倍数,然后涂布平板,D正确。故选A。19.利用微生物分解纤维素对废弃物污染的减轻和作物秸秆再利用具有重要意义。某兴趣小组从富含纤维素的土壤中取样,加入选择培养基中进行振荡培养,之后接种于鉴别培养基上进行培养,筛选出能够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选择培养的目的是促进纤维素分解菌生长,抑制其他微生物的生长B.振荡培养可以增加溶解氧量,促进微生物对营养物质的充分接触和利用C.鉴别培养基上涂布接种时,将1mL菌液滴到培养基表面再用涂布器涂布均匀D.加入刚果红的培养基上所出现的有透明圈的菌落,可能是细菌或真菌繁殖而成【答案】C【解析】【分析】从土壤中分离纤维素分解菌的一般步骤是:土壤取样、选择培养、梯度稀释、涂布培养和筛选菌株;筛选纤维素分解菌需要用以纤维素为唯一碳源的选择培养基,纤维素分解菌可以用刚果红染液进行鉴别,在培养基中加入刚果红染液,在其菌落周围会出现透明圈。【详解】A、选择培养的原理是人为提供有利于目的菌生长的条件,同时抑制或阻止其他微生物的生长,因此选择培养的目的是促进纤维素分解菌生长,抑制其他微生物的生长,A正确;B、振荡培养可以增加溶解氧量,促进微生物对营养物质和氧气的充分接触和利用,B正确;C、鉴别培养基上涂布接种时,将0.1mL菌液滴到培养基表面再用涂布器涂布均匀,C错误;D、加入刚果红的培养基上所出现的透明圈的菌落是能够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能够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既有真菌也有细菌,D正确。故选C。20.实验中的变量有自变量、因变量和无关变量。下列不属于控制无关变量的操作是(  )A.验证光合作用能产生淀粉的实验中,首先将绿色植物做饥饿处理B.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实验中,各组使用等体积等质量分数的过氧化氢溶液C.验证温度影响酶活性的实验中,先将每一组底物和酶溶液分别放在相同温度下适当时间后再混合D.探究细胞大小与物质运输关系的实验中,使用不同边长的正方体琼脂块【答案】D【解析】【分析】实验设计的原则是对照原则和单一变量的原则,设计实验时,应该先明确实验目的,根据实验目的分析实验的原理、自变量、因变量和无关变量;自变量是为达到实验目的,人为改变的变量,因变量是由自变量引起的变量,为了保证实验结果的科学性与严谨性,无关变量应该保持一致且适宜。【详解】A、验证光合作用能产生淀粉的实验中,首先将实验植物做饥饿处理,将原有的淀 粉运走、耗尽,属于控制无关变量的操作,A错误;B、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实验中,等体积等质量分数的过氧化氢溶液属于无关变量,B错误;C、探究唾液淀粉酶的最适pH的实验中,温度是自变量,淀粉溶液是无关变量,应该保持一致且适宜,每一组底物和酶溶液分别放在相同温度下适当时间后再混合属于控制无关变量,C错误;D、探究细胞大小与物质运输关系的实验中,使用不同边长的正方体琼脂块是自变量,不属于控制无关变量的操作,D正确。故选D。2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探究pH对果胶酶活性的影响,可用质量分数0.1%的NaOH和HCl溶液调节B.可用单位体积的果泥在单位时间内的出汁量作为果胶酶活性的检测指标C.探究果胶酶的最适温度时,需将底物和酶分别在同等温度下处理后再混合D.影响果胶酶活性的因素有pH、温度、酶的抑制剂以及酶和底物的浓度【答案】D【解析】【分析】1、果胶酶:(1)作用:能够分解果胶,瓦解植物的细胞壁及胞间层,使榨取果汁变得更容易;果胶分解成可溶性的半乳糖醛酸,使得浑浊的果汁变得澄清;(2)组成:不是特指某一种酶,而是分解果胶的一类酶的总称,包括多聚半乳糖醛酸酶、果胶分解酶和果胶酯酶等。2、在最适宜的温度或pH值条件下,酶的活性最高,温度和pH偏高或偏低,酶的活性都会明显降低,过酸或过碱、温度过高都会使酶的空间结构遭到破坏,使酶失活。而低温只是使酶的活性降低,酶分子结构未遭到破坏,温度升高可恢复酶活性。【详解】A、影响果胶酶活性的外界因素有酸碱度、温度等,探究pH对果胶酶活性的影响,可用体积分数为0.1%的NaOH溶液和盐酸进行pH调节,A正确;B、可通过单位体积的果泥在单位时间内的出汁量、以及等量的果泥在相同时间内的澄清度来作为果胶酶活性的检测指标,B正确;C、探究果胶酶的最适温度时,需将底物和酶分别在同等温度下处理后再混合,目的是控制单一变量,而无关变量要相同且适宜,C正确;D、高温、过酸、过碱都会破坏酶的空间结构使酶失活,酶的抑制剂也能影响果胶酶的活性, 而酶和底物的浓度影响的是酶促反应速率,不影响酶的活性,D错误。故选D。【点睛】22.关于果胶酶的探究实验,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探究果胶酶的最适温度时,需将底物和酶分别在同等温度下处理后再混合B.高温下酶活性降低的原理与pH低于最适导致酶活性降低的原理相同,而与pH高于最适导致酶的活性下降的原理不同C.探究果胶酶最适温度和最适pH实验中应严格控制果泥用量、果胶酶的用量等无关变量D.探究果胶酶的最适用量时果泥用量应保证一致【答案】B【解析】【分析】在最适宜的温度或pH值条件下,酶的活性最高,温度和PH偏高或偏低,酶的活性都会明显降低,过酸或过碱、温度过高都会使酶的空间结构遭到破坏,使酶失活。而低温只是使酶的活性降低,酶分子结构未遭到破坏,温度升高可恢复酶活性。【详解】A、探究果胶酶的最适温度时,需将底物和酶分别在同等温度下处理后再混合,目的是控制单一变量,其它无关变量要相同且适宜,A正确;B、高温、过酸、过碱都会破坏酶的空间结构使酶失活,酶的活性不能恢复;因此,高温下酶活性降低的原理与pH低于最适和pH高于最适导致酶的活性下降的原理相同,B错误;C、探究果胶酶的最适温度和最适pH实验中果泥用量、果胶酶的用量及作用时间等无关变量应该相同且适宜,C正确;D、探究果胶酶的最适用量时,果泥用量是无关变量,应保证一致,D正确。故选B。23.下列关于探究不同加酶洗衣粉对某种污渍洗涤效果的实验,叙述错误的是(  )A.探讨含有蛋白酶洗衣粉的洗涤效果不能选择丝绸作为洗涤材料B.洗涤材料应该选择固定大小的新布料以保证科学实验的严谨C.实验的观察指标可以是相同洗涤时间内不同污渍的残留程度D.污渍的污染程度可以通过滴加在洗涤材料上污染物的量来控制【答案】C【解析】 【分析】酶的特性:(1)酶具有高效率的催化能力;其效率是一般无机催化剂的107-1013倍。(2)酶具有专一性。(每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化学反应。)(3)酶的作用条件较温和:需要适宜的温度、pH。(在最适宜的温度和pH条件下,酶的活性最高。低温抑制酶的活性,酶的空间结构没有遭到破坏,温度升高活性可恢复。过酸、过碱或温度过高,会使酶的空间结构遭到破坏,使酶永久失活。)【详解】A、丝绸作为洗涤材料主要成分是蛋白质,故探讨含有蛋白酶洗衣粉的洗涤效果不能选择丝绸作为洗涤材料,A正确;B、做实验,无关变量保持相同且适宜,故洗涤材料应该选择固定大小的新布料以保证科学实验的严谨性,B正确;C、本实验的自变量是洗衣粉的种类,污渍属于无关变量,应该是相同的,实验的观察指标可以是相同洗涤时间内相同污渍的残留程度,C错误;D、污渍的污染程度要保持一致,这可以通过滴加在布料上的污染物的量来控制,D正确。故选C。24.下列关于各种酶作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纤维素酶是一种复合酶,能特异性水解纤维素形成葡萄糖B.加酶洗衣粉中酶不是直接来自生物体的,是经过酶工程改造的产品,酶稳定性强C.脲酶是一类能将尿素分解成铵盐的酶的统称D.酶的活性可以用单位时间、单位体积反应物的减少或者底物的增加量表示【答案】C【解析】【分析】1.纤维素的单体是葡萄糖,纤维素酶能够将纤维素分解为葡萄糖。纤维素酶是一种复合酶,包括C1酶、CX酶和葡萄糖苷酶。纤维素分解菌可以用刚果红染液进行鉴别,能够产生透明圈的菌落就是纤维素分解菌。2.酶活性是指酶催化一定化学反应的能力。酶活性的高低可以用在一定条件下,酶所催化的某一化学反应的反应速度来表示,酶反应速度用单位时间内、单位体积中反应物的减少量和产物的增加量来表示。【详解】A、纤维素酶是一种复合酶,包括C1酶、CX酶和葡萄糖苷酶,能将纤维素水解形成葡萄糖,A正确;B、加酶洗衣粉中酶不是直接来自生物体的,是经过酶工程改造的产品,酶稳定性强,因而可 以保存较长时间,可随时使用,B正确;C、尿素分解菌合成的脲酶能将尿素分解成氨和二氧化碳,C错误;D、酶的活性是指酶催化一定化学反应的能力,可以用单位时间、单位体积反应物的减少或者底物的增加量表示,D正确。故选C。【点睛】25.木瓜蛋白酶可水解一些蛋白质形成多肽和氨基酸,其催化的最适温度约为60℃。某小组将木瓜蛋白酶吸附于多孔玻璃制成固定化酶柱,用蒸馏水洗去游离酶后,用于啤酒样液的澄清实验。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吸附固定时,木瓜蛋白酶与多孔玻璃需充分接触一定时间B.用双缩脲试剂检测蒸馏水洗出液可判断游离酶的去除效果C.啤酒样液的澄清效果与固定化木瓜蛋白酶的活性呈正相关D.固定化酶柱每次使用后,须将其保存于60℃的环境中待用【答案】D【解析】【分析】制备固定化酶:目前,制备固定化酶的方法主要有吸附法、交联法、包埋法等。吸附法的显著特点是工艺简便且条件温和,在生产实践中应用广泛;交联法是利用多功能试剂进行酶与载体之间的交联,在酶和多功能试剂之间形成共价键,从而得到三维的交联网架结构;包埋法是将酶包埋在能固化的载体中。【详解】A、吸附固定时,木瓜蛋白酶与多孔玻璃需充分接触一定时间,以保证有更多的酶被固定,A正确;B、游离酶的本质为蛋白质,可用双缩脲试剂检测蒸馏水洗出液,通过观察紫色深浅可判断游离酶的去除效果,B正确;C、木瓜蛋白酶可水解一些蛋白质形成多肽和氨基酸,用于啤酒样液的澄清实验,因此啤酒样液的澄清效果与固定化木瓜蛋白酶的活性呈正相关,C正确;D、酶的结构在低温环境下较稳定,因此固定化酶柱每次使用后,须将其放在低温环境下保存待用,D错误。故选D。26.下面是制备固定化酵母细胞的步骤,正确的是()A.应使干酵母与自来水混合并搅拌,以利于酵母菌活化 B.配制海藻酸钠溶液时要用小火,或间断加热C.向刚溶化好的海藻酸钠溶液中加入已活化的酵母细胞,充分搅拌并混合均匀D.将与酵母细胞混匀的海藻酸钠溶液缓慢倒入CaCl2溶液中,会观察到CaCl2溶液中有球形或椭圆形的凝胶珠【答案】B【解析】【分析】固定化酵母细胞的制作步骤包括:(1)酵母细胞的活化。(2)配置氯化钙溶液:要用蒸馏水配置。(3)配制海藻酸钠溶液:小火、间断加热、定容,如果加热太快,海藻酸钠会发生焦糊。(4)海藻酸钠溶液与酶母细胞混合:冷却后再混合,注意混合均匀,不要进入气泡。(5)制备固定化酵母细胞:高度适宜,并匀速滴入。【详解】A、自来水中含有微生物等,应使干酵母与蒸馏水混合并搅拌,以利于酵母菌活化,A错误;B、配制海藻酸钠溶液时要用小火或间断加热,防止海藻酸钠焦糊,B正确;C、刚溶化好的海藻酸钠溶液需要冷却后才能加入已经活化的酵母细胞,以免影响酵母细胞的活性,C错误;D、应用注射器将与酵母细胞混匀的海藻酸钠溶液注入氯化钙中形成凝胶珠,而不是直接倒入,D错误。故选B27.下列关于固定化酶和固定化细胞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固定化酶和固定化细胞在应用上的主要区别是后者需要一定的营养B.用海藻酸钠固定酵母细胞的方法属于物理吸附法C.固定化酶和固定化细胞催化反应的底物都可以是大分子D.加酶洗衣粉生产也运用了酶的固定化技术【答案】A【解析】【分析】固定化酶的缺点:不利于催化一系列的酶促反应;优点:①既能与反应物接触,又能与产物分离②可以反复利用。固定化细胞的缺点:反应物不宜与酶接近,尤其是大分子物质,反应效率下降;优点:成本低,操作容易,可以多步连续催化反应。【详解】A、固定化酶和固定化细胞在应用上的主要区别是,后者固定的是活细胞,需要一定 的营养才能使细胞维持生命,A正确;B、用海藻酸钠固定酵母细胞的方法属于包埋法,B错误;C、固定化细胞中的酶是在细胞内发挥作用的,因为大分子不能进入细胞,故其催化反应的底物不可以是大分子,C错误;D、加酶洗衣粉的生产没有运用酶的固定化技术,D错误。故选A。【点睛】28.下列有关果汁中的果胶和果胶酶的叙述,正确的是()A.在水果匀浆中加入95%乙醇可提高出汁率B.果胶酶可减少果汁中的固形物,使果汁澄清C.果胶甲酯酶水解果胶的最终产物是半乳糖醛酸D.可用LB液体培养基扩大培养苹果青霉,从而大量提取果胶酶【答案】B【解析】【分析】1、果胶:(1)作用:细胞壁主要成分包括纤维素和果胶;(2)成分:由半乳糖醛酸聚合而成的一种高分子化合物;(3)特点:在果汁加工中,影响果汁的出汁率和澄清度。2、果胶酶:(1)作用:能够分解果胶,瓦解植物的细胞壁及胞间层,使榨取果汁变得容易,也是果汁变得澄清;(2)组成:果胶酶是分解果胶的一类酶总称,包括半乳糖醛酸酶、果胶分解酶、果胶酯酶。【详解】A、果胶不溶于乙醇,在水果匀浆中加入95%乙醇使果胶沉淀,但不能提高出汁率,A错误;B、在水果匀浆中加入果胶酶可提高出汁率,果胶酶可减少果汁中的固形物,使果汁澄清,B正确;C、果胶先被果胶酶水解为半乳糖醛酸和半乳糖醛酸甲酯,半乳糖醛酸甲酯再被果胶甲酯酶水解为半乳糖醛酸,C错误;D、LB液体培养基是细菌培养基,苹果青霉是真菌,不适合用LB培养基培养,D错误。故选B。29.蛋白质的提取和分离是蛋白质研究的重要技术,以下叙述正确的是()A.实验过程中可采用透析法将蛋白质与其他小分子杂质分离 B.可选择猪、牛、羊、蛙等动物的血液为材料分离血红蛋白C.实验操作流程依次为粗分离、样品处理、纯化、纯度鉴定D.根据蛋白质的相对分子质量大小,可通过电泳分离蛋白质【答案】A【解析】【分析】1、蛋白质的提取与分离的原理是根据蛋白质的理化性质,即蛋白质的形状、大小、电荷性质和多少、溶解度、吸附性质、亲和力等的千差万别,由此提取和分离各种蛋白质。凝胶色谱法的原理:分子量大的分子通过多孔凝胶颗粒的间隙,路程短,流动快;分子量小的分子穿过多孔凝胶颗粒内部,路程长,流动慢。2、蛋白质的提取与分离的步骤为:(1)样品处理:①红细胞的洗涤,②血红蛋白的释放,(2)粗分离:①分离血红蛋白溶液,②透析(3)纯化:调节缓冲液面→加入蛋白质样品→调节缓冲液面→洗脱→收集分装蛋白质(4)纯度鉴定—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详解】A、蛋白质分子不能透过半透膜,而溶液中的小分子物质则可以透过半透膜,因此可以将蛋白质和溶液中的小分子物质分离,A正确;B、蛋白质的提取和分离实验可以以猪、牛、羊或其他哺乳动物的血液为材料分离血红蛋白,而不用蛙的,因为血红蛋白存在于红细胞内,哺乳动物的成熟红细胞不含细胞核及众多细胞器,易分离,B错误;C、实验操作流程依次为:样品处理、粗分离、纯化、纯度鉴定,C错误;D、凝胶色谱法分离蛋白质的原理是不同蛋白质的相对分子质量不同,在凝胶柱中移动的速度不同,从而将分子质量较大的蛋白质分子除去,D错误。故选A。30.以下有关分离血红蛋白的操作,正确的是()A.分离红细胞时应采用低速长时间离心B.加入磷酸缓冲液有助于红细胞释放血红蛋白C.分离血红蛋白溶液时采用高速长时间离心D.透析时需在透析袋中加入一定量的甲苯溶液【答案】C【解析】【分析】血红蛋白的提取与分离的实验步骤主要有:(1)样品处理:①红细胞的洗涤(低速短时间离心),② 血红蛋白的释放(需要加入蒸馏水和甲苯),③分离血红蛋白(高速长时间离心)。(2)粗分离:①分离血红蛋白溶液,②透析。(3)纯化:调节缓冲液面→加入蛋白质样品→调节缓冲液面→洗脱→收集分装蛋白质。(4)纯度鉴定--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详解】A、分离红细胞时采用低速短时间离心,否则会导致白细胞一同沉淀,A错误;B、在血红蛋白的提取过程中,用磷酸缓冲液处理的目的是维持血红蛋白的结构和功能,B错误;C、分离血红蛋白溶液时采用高速长时间离心,有助于血红蛋白的获取,C正确;D、透析时要用20mmol/L的磷酸缓冲液,透析12h,不需要加入甲苯溶液,D错误。故选C。31.下列关于蛋白质提取和分离实验中样品处理步骤的描述,正确的是(  )A.红细胞的洗涤:加入蒸馏水,缓慢搅拌,低速短时间离心B.分离血红蛋白:将搅拌好的混合液离心,过滤后,用分液漏斗分离C.血红蛋白的释放:加入生理盐水和甲苯,置于磁力搅拌器上充分搅拌D.透析:将血红蛋白溶液装入透析袋,然后置于pH为4.0的磷酸缓冲液中透析12h【答案】B【解析】【分析】蛋白质的提取和分离的步骤:样品处理→粗分离→纯化→纯度鉴定。【详解】红细胞的洗涤:加入生理盐水,缓慢搅拌,低速短时间离心,A错误;分离血红蛋白:将搅拌好的混合液离心,过滤后,除去脂溶性沉淀层,用分液漏斗分离出下层的红色透明液体,B正确;血红蛋白的释放:加入蒸馏水和甲苯,置于磁力搅拌器上充分搅拌,红细胞破裂,释放血红蛋白,C错误;透析:将血红蛋白溶液装入透析袋,然后置于pH为7.0的磷酸缓冲液中透析12h,D错误。故选B。【点睛】易错点:洗涤红细胞用生理盐水,释放血红蛋白时用蒸馏水。32.图I为甲家族某遗传病基因电泳图,父亲和母亲的DNA标记组成分别可表示为S1S1和S2S2图2为该遗传病的乙家族遗传系谱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该遗传病的遗传方式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B.甲家族的父亲不是该遗传病的患者C.乙家族I1相应DNA的标记组成为S1S2D.若甲家族的儿子与乙家族的Ⅱ3结婚,其后代患病概率为1/6【答案】B【解析】【分析】1、分析图1:父亲DNA标记组成为S1S1,电泳结果均在150bp,说明DNA标记S1电泳结果应在150bp;母亲DNA标记组成为S2S2,电泳结果在300bp,说明标记S2电泳结果应在300bp。2、分析图2:1号和2号个体不患病,但有患病的子代,故该病为隐性遗传病;又因为4号个体为女性,其父亲2号正常,故该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详解】A、据图2分析可知,Ⅰ1号和Ⅰ2号都不犯此病,但却生出了犯病的女儿Ⅱ4号,可判断该遗传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A正确;B、据电泳图谱可以确定甲家族的儿子是杂合子,因此父亲可能是该遗传病的患者,B错误;C、设该病的相关基因为A、a,则Ⅱ4号个体基因型为aa,故Ⅰ1号和Ⅰ2号个体的基因型均为Aa;图1中父亲的S1S1电泳结果均在150bp,故其基因型可能为纯合子aa(AA),母亲的S2S2电泳结果均在300bp,说明其为纯合子AA(aa),故儿子基因型应为Aa,则Ⅰ1号(Aa)为杂合子,其相应DNA的标记组成是S1S2,C正确;D、甲家族的儿子为杂合子Aa,乙家族的Ⅱ3基因型为1/3AA、2/3Aa,若甲家族的儿子与乙家族的Ⅱ3结婚,其后代患病概率为2/3×1/4=1/6,D正确。故选B。【点睛】本题结合电泳图谱和遗传系谱图,考查遗传病的知识,要求考生识记遗传系谱图的应用,能正确分析题图,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 33.下列有关植物有效成分提取说法正确的是()A.水蒸气蒸馏法的实验原理是利用水将芳香油溶解下来,再把水蒸发掉,剩余的就是芳香油B.提取玫瑰精油和橘皮精油的实验流程中共有的操作是分液和过滤C.在蒸馏过程中,要提高产品质量,应该提高蒸馏温度,延长蒸馏时间D.在提取玫瑰精油时,为了使油水混合物分层,应向乳化液中加入无水Na2SO4【答案】B【解析】【分析】植物芳香油的提取:植物芳香油的提取方法:蒸馏法、压榨法和萃取等。(1)蒸馏法:芳香油具有挥发性。把含有芳香油的花、叶等放入水中加热,水蒸气能将挥发性较强的芳香油携带出来,形成油水混合物;冷却后,油水混合物又会重新分成油层和水层,除去水层便得到芳香油,这种提取方法叫蒸馏法。根据蒸馏过程中原料放置的位置的标准,将水蒸气蒸馏法划分为水中蒸馏、水上蒸馏和水气蒸馏。(2)萃取法:这种方法需要将新鲜的香花等植物材料浸泡在乙醚、石油醚等低沸点的有机溶剂中,使芳香油充分溶解,然后蒸去低沸点的溶剂,剩下的就是芳香油。(3)压榨法:在橘子、柠檬、甜橙等植物的果皮中,芳香油的含量较多,可以用机械压力直接榨出,这种提取方法叫压榨法。植物芳香油的蒸馏提取过程:浸泡、加热蒸馏、乳浊液的分离。【详解】A、蒸馏法的实验原理是水蒸气将挥发性较强的芳香油携带出来,形成油水混合物,冷却后,油水混合物又会重新分成油层和水层,除去水层,剩余的就是芳香油,A错误;B、提取玫瑰精油和橘皮精油的实验流程中均有分液操作,提取玫瑰精油的实验流程中的分液操作是用分液漏斗将油层和水层分开,提取橘皮精油的实验流程中的分液操作是先将过滤后的压榨液静置,再用分液漏斗将上层的橘皮精油分离出来,B正确;C、蒸馏法提取植物有效成分时,蒸馏时的许多因素都会影响产品的品质,如蒸馏温度太高、时间太短,产品的品质就比较差,为了提高产品的品质,需要严格控制蒸馏温度,延长蒸馏时间,C错误;D、提取玫瑰精油时,无水Na2SO4用来吸收精油中残留的水分,向油水混合物中加入NaCl可增加盐的浓度,加大水的比重,使油水分层,D错误。故选B。34.玫瑰精油素有“液体黄金”之称。某同学在实验中设计了如图所示装置提取玫瑰精油,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A.本装置为蒸馏装置,其中玫瑰花瓣和清水的质量比为1:4B.图中2为出水口,3为进水口C.蒸馏后玫瑰精油主要在锥形瓶中收集,不是在圆底烧瓶中D.使用装置时,由于原料在水中,不易产生原料焦糊问题【答案】D【解析】【分析】玫瑰精油的提取:(1)玫瑰精油的性质:化学性质稳定,难溶于水,易溶于有机溶剂,能随水蒸气一同蒸馏。(2)提取流程:①在开花的盛期(时期)采收玫瑰花瓣,与清水以质量比为1:4的比例进行混合。②在水蒸气蒸馏装置中进行蒸馏,在锥形瓶中收集到乳白色(颜色)的乳浊液。③向乳化液中加入NaCl,增加盐的浓度,静置,出现油水分层。④用分液漏斗将其两层分开,得到油层。⑤向油层中加入一些无水硫酸钠吸水,静置约12h,过滤得到的液体为玫瑰油。(3)分析:加入氯化钠的目的是增大盐水的密度,有利于玫瑰油与水的分层;加入无水Na2SO4。的目的是吸收精油中残留的水分。【详解】A、由图分析可知,该装置是水蒸气蒸馏装置,其中玫瑰花瓣和清水的质量比为1:4,A正确;B、连接蒸馏装置时遵循下进上出原则,图中2出水口,3是进水口,B正确;C、玫瑰精油具有很强的挥发性,蒸馏后玫瑰精油主要在锥形瓶中收集,不是在圆底烧瓶中,C正确;D、使用该装置时,由于原料在水中,易产生原料焦糊问题,D错误。故选D。35.分析提取橘皮精油的实验流程图,有关叙述错误的是()①石灰水浸泡→②漂洗→③压榨→④过滤→⑤离心分液→⑥静置→⑦再次过滤→橘皮油A.得到的橘皮精油的成分主要是柠檬烯,呈现无色透明状 B.压榨之前要用流水漂洗橘皮,捞起橘皮后沥干水分即可进行压榨C.过程⑤离心目的是除去压榨液中的固体物和残渣D.两次过滤,橘皮精油为第一次过滤后静置处理的上清液和第二次过滤后的滤液【答案】C【解析】【分析】1、橘皮精油无色透明,主要储存在橘皮部分,由于橘皮精油的有效成分在用水蒸气蒸馏时会发生部分水解,又会产生原料焦糊问题,所以一般采用压榨法提取,其提取过程为:石灰水浸泡→漂洗→压榨→过滤→静置→再次过滤→橘皮精油。2、采用压榨法从橘皮中提取橘皮精油时,由于橘皮中含有果胶和果蜡,直接压榨容易滑脱,使出油率低,而石灰水呈弱碱性,能够破坏细胞结构,分解果胶,防止橘皮压榨时滑脱,因此为了提高橘皮的出油率需要将橘皮用石灰水浸泡。【详解】A、橘皮精油是无色透明的,其主要成分为柠檬烯,A正确;B、流水清洗能够将橘皮上的杂质去掉,同时水分在提取橘皮精油的提纯中是杂质,水分含量越少越好,故需要沥干,B正确;C、过程④过滤的目的是除去压榨液中的固体物和残渣,C错误;D、橘皮精油是经过第一次过滤后静置处理的上清液和第二次过滤后的滤液,D正确。故选C。36.下列实验流程中,错误的是(  )A.鲜玫瑰花+清水→水蒸气蒸馏→油水混合物→分离油层→除水→玫瑰油B.石灰水浸泡→漂洗→压榨→过滤→静置→再次过滤→橘皮油C.加盐腌制→让豆腐上长出毛霉→加卤汤装瓶→密封腌制D.挑选葡萄→冲洗→榨汁→酒精发酵(果酒)→醋酸发酵(果醋)【答案】C【解析】【分析】1、植物有效成分的提取的主要方法有:蒸馏法、压榨法和萃取法。2、果酒和果醋的制作原理:酵母菌在有氧条件下将葡萄糖彻底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在无氧条件下分解酒精和二氧化碳,参与果醋制作的微生物是醋酸菌,其新陈代谢类型是异养需氧型。【详解】A、提取玫瑰精油,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操作步骤:新鲜玫瑰花+清水→水蒸气蒸馏→油水混合物→分离油层→除水→玫瑰油,A正确; B、橘皮精油如果使用蒸馏法会导致原料焦糊和有效成分水解,所以采用压榨法,其步骤是:石灰水浸泡→漂洗→压榨→过滤→静置→再次过滤→橘皮油,B正确;C、在制作腐乳过程中,制作的流程是:让豆腐上长出毛霉→加盐腌制→加卤汤装瓶→密封腌制,C错误;D、果酒和果醋的制作流程:挑选葡萄→冲洗→榨汁→利用酵母菌酒精发酵(果酒)→利用醋酸菌进行醋酸发酵(果醋),D正确。故选C。37.屠呦呦从“青蒿”中提取抗疟药—青蒿素,并荣膺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青蒿素分子式为C15H22O,易溶于有机溶剂,不溶于水。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青蒿素可能是一种脂质B.青蒿素是在核糖体上合成的C.青蒿素的药用价值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D.从青蒿中提取青蒿素时,可采用萃取法【答案】B【解析】【分析】1、植物有效成分的提取的方法通常有三种:蒸馏、压榨和萃取。(1)蒸馏法:芳香油具有挥发性。把含有芳香油的花、叶等放入水中加热,水蒸气能将挥发性较强的芳香油携带出来,形成油水混合物;冷却后,油水混合物又会重新分成油层和水层,除去水层便得到芳香油,这种提取方法叫蒸馏法。(2)萃取法:这种方法需要将新鲜的香花等植物材料浸泡在乙醚、石油醚等低沸点的有机溶剂中,使芳香油充分溶解,然后蒸去低沸点的溶剂,剩下的就是芳香油。(3)压榨法:在橘子、柠檬、甜橙等植物的果皮中,芳香油的含量较多,可以用机械压力直接榨出,这种提取方法叫压榨法。2、生物多样性的价值:(1)直接价值:对人类有食用、药用和工业原料等使用意义,以及有旅游观赏、科学研究和文学艺术创作等非实用意义的;(2)间接价值:对生态系统起重要调节作用的价值(生态功能);(3)潜在价值:目前人类不清楚的价值。【详解】A、青蒿素易溶于有机溶剂,不溶于水,这和脂质类似,故青蒿素可能是一种脂质,A正确;B、青蒿素为脂类性物质,脂类物质的合成场所是内质网,B错误;C、青蒿素对人类的药用价值是直接价值,C正确;D、青蒿素为脂类性物质,易溶于有机溶剂,不溶于水,从黄花蒿中提取青蒿素时,应采用萃 取法,D正确。故选B。38.下列对实验过程中温度和时间的控制,叙述错误的是(  )A.制作泡菜时,腌制的温度过高,时间过短,可使亚硝酸盐含量减少B.在萃取胡萝卜素之前,不能对胡萝卜进行高温且长时间的干燥处理C.提取玫瑰精油时,若蒸馏温度太高,时间太短,会使玫瑰精油的品质降低D.萃取胡萝卜素时,适当提高萃取温度,延长时间,可使胡萝卜素充分溶解【答案】A【解析】【分析】植物芳香油的提取方法:蒸馏法、压榨法和萃取等。(1)蒸馏法:芳香油具有挥发性。把含有芳香油的花、叶等放入水中加热,水蒸气能将挥发性较强的芳香油携带出来,形成油水混合物;冷却后,油水混合物又会重新分成油层和水层,除去水层便得到芳香油,这种提取方法叫蒸馏法。根据蒸馏过程中原料放置的位置的标准,将水蒸气蒸馏法划分为水中蒸馏、水上蒸馏和水气蒸馏。有的原料不适用水蒸气蒸馏法,因为水中蒸馏会导致原料焦糊和有效成分被水解等问题。(2)萃取法:这种方法需要将新鲜的香花等植物材料浸泡在乙醚、石油醚等低沸点的有机溶剂中,使芳香油充分溶解,然后蒸去低沸点的溶剂,剩下的就是芳香油。(3)压榨法:在橘子、柠檬、甜橙等植物的果皮中,芳香油的含量较多,可以用机械压力直接榨出,这种提取方法叫压榨法。植物芳香油的蒸馏提取过程:浸泡、加热蒸馏、乳浊液的分离。乳酸发酵的过程即为乳酸菌进行无氧呼吸的过程,场所是细胞质基质中,在泡菜的制作过程中,影响亚硝酸盐含量的因素有温度过高、食盐用量不足、腌制时间等。【详解】A、制作泡菜时,腌制的温度过高,时间过短,会导致亚硝酸盐含量增加,A错误;B、在萃取胡萝卜素之前,需要对胡萝卜进行干燥,干燥时要注意控制温度和时间,温度太高、干燥时间太长会导致胡萝卜素分解,B正确;C、蒸馏法提取玫瑰精油过程中,蒸馏温度过高、时间过短,会破坏精油,产品品质较差,C正确;D、一般来说,原料颗粒小,萃取温度高,时间长,需要提取的物质就能够充分溶解,萃取效果就好,D正确。 故选A。【点睛】39.图甲为利用诱变方式选育可高产β-胡萝ト素的布拉霉菌。未突变菌不能在含有β-紫罗酮的培养基上生长。随β-胡萝卜素含量增加菌体颜色从黄色加深至橙红色。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过程①紫外线照射的布拉霉菌不一定都能在含β-紫罗酮培养基生长B.进行③操作时,应选择较大的橙红色菌落中的菌株继续接种培养C.要得到图乙所示的菌落,可用稀释涂布平板法进行②操作,然后培养D.能在添加了β-紫罗酮的乙上长成菌落的细菌,可产生更多的β-胡萝卜素【答案】D【解析】【分析】分析图甲:图中过程①表示利用紫外线诱导基因突变,过程②表示微生物接种(结合图乙可知,平板中的菌落均匀分布,应采用了稀释涂布平板法),过程③④表示选择培养,过程⑥表示浓缩。【详解】A、过程①表示利用紫外线诱导基因突变,由于突变频率低,只有少数基因突变的菌才能生长、繁殖,故紫外线照射的布拉霉菌不一定都能在含β-紫罗酮培养基生长,A正确;B、本实验是选育高产β-胡萝ト素的布拉霉菌,橙红色菌落的菌株β-胡萝卜素含量较高,应选择继续接种培养,B正确;C、从图乙所示的菌落均匀分布,可判断是用稀释涂布平板法进行②操作,C正确;D、能在添加了β-紫罗酮的乙上长成菌落的细菌,是突变菌,由于突变是不定向的,突变菌不一定都能产生更多的β-胡萝卜素,D错误。故选D。 【点睛】40.关于生物技术实践中的有关检验,不正确的是A.在果酒制作实验中,检验是否有酒精产生,正确的操作步骤是先在试管中加入适量的发酵液,然后再加入硫酸和重铬酸钾的混合液B.在微生物培养中,检验培养基是否被污染的方法是用一组不接种或接种无菌水的培养基与接种培养物的培养基一起培养C.检验以尿素为唯一氮源的培养基是否分离出了分解尿素的细菌,方法是在培养基中加入酚红指示剂,若指示剂变红,则可初步鉴定该细菌能分解尿素D.鉴定胡萝卜素粗品的可用纸层析法,原理是不同的色素分子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速度不同;若样品中有杂质,则会出现不同的色素点【答案】A【解析】【分析】酒精与酸性重铬酸钾溶液反应呈现灰绿色,因此可以用酸性重铬酸钾溶液检测酒精;分解尿素的菌能将尿素转化成氨气,使培养基碱性增强,pH升高,酚红指示剂会变红;萃取法提取出的胡萝卜素粗品可通过纸层析法进行分离和鉴定,利用的原理是色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彼此分离的扩散速度不同,胡萝卜素扩散速度最快。【详解】在果酒制作实验结束时要检验是否有酒精产生,正确的操作步骤是先在试管中加入适量的发酵液,然后再加入3mol/L的硫酸3滴,混匀后滴加常温下饱和的重铬酸钾溶液3滴,振荡试管,观察到橙色的重铬酸钾变成灰绿色,A错误;在微生物培养中,检验培养基是否被污染的方法是用一组不接种或接种无菌水的培养基与接种培养物的培养基一起培养,B正确;检验以尿素为唯一氮源的培养是否分离出了分解尿素的细菌,方法是在培养基中加入酚红指示剂,若指示剂变红,则说明分离成功,C正确;检验胡萝卜素纯度的方法是纸层析法,原理是不同的色素分子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故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的速度不同,若样品中有杂质,则会出现不同的色素点(带),D正确。【点睛】易错点:酒精的检测方法是先在试管中加入适量的发酵液,然后再加入3mol/L的硫酸3滴,混匀后滴加常温下饱和的重铬酸钾溶液3滴,振荡试管,观察到橙色的重铬酸钾变成灰绿色。二、简答题(共40分,除标注外,每空1分。)41. 豆豉是大豆经过发酵制成的一种食品。为了研究影响豆豉发酵效果的因素,某小组将等量的甲、乙两菌种分别接入等量的A、B两桶煮熟大豆中并混匀,再将两者置于适宜条件下进行发酵,并在32h内定期取样观测发酵效果。回答下列问题:(1)该实验的自变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如果发现发酵容器内上层大豆的发酵效果比底层的好,说明该发酵菌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3)如果在实验后,发现32h内的发酵效果越来越好,且随发酵时间呈直线上升关系,则无法确定发酵的最佳时间;若要确定最佳发酵时间,还需要做的事情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从大豆到豆豉,大豆中的成分会发生一定的变化,其中,蛋白质转变为__________________,脂肪转变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菌种②.发酵时间③.好氧菌④.延长发酵时间,观测发酵效果,最好的发酵效果所对应的时间即为最佳发酵时间⑤.氨基酸和肽⑥.脂肪酸和甘油【解析】【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以传统发酵技术为背景,考查考生获取信息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题干可知本实验有两个自变量,不同的菌种和发酵时间;发酵容器内上层有氧气,发酵效果好,说明该发酵菌是好氧菌;32h内的发酵效果越来越好,且随发酵时间呈直线上升关系,无下降趋势说明发酵时间不够,需延长发酵时间才能有下降趋势,才能确定最高点。(1)根据题干信息可知,该实验的自变量是菌种和发酵时间。  (2)发酵容器内上层为有氧环境,底层为无氧环境,若发酵容器内上层大豆的发酵效果比底层的好,则说明该发酵菌是好氧(需氧)微生物。 (3)如果在实验后,发现32 h内的发酵效果越来越好,且随发酵时间呈直线上升关系,则无法确定发酵的最佳时间;若要确定最佳发酵时间,可在原操作的基础上,继续延长发酵时间,观测发酵效果,最好的发酵效果所对应的时间即为最佳的发酵时间。(4)从大豆到豆豉的过程中,蛋白质被蛋白酶分解成小分子肽和氨基酸,脂肪被脂肪酶分解成甘油和脂肪酸。42.中国科学家运用合成生物学方法构建了一株嗜盐单胞菌H,以糖蜜(甘蔗榨糖后的废弃液,含较多蔗糖)为原料,在实验室发酵生产PHA等新型高附加值可降解材料,期望提高甘蔗的整体利用价值。工艺流程如图。回答下列问题: (1)为提高菌株H对蔗糖的耐受能力和利用效率,可在液体培养基中将蔗糖作为_____,并不断提高其浓度,经多次传代培养(指培养一段时间后,将部分培养物转入新配的培养基中继续培养)以获得目标菌株。培养过程中定期取样并用_____的方法进行菌落计数,评估菌株增殖状况。此外,选育优良菌株的方法还有_____等。(2)基于菌株H嗜盐、酸碱耐受能力强等特性,研究人员设计了一种不需要灭菌的发酵系统,其培养基盐浓度设为60g/L,pH为10,菌株H可正常持续发酵60d以上。该系统不需要灭菌的原因是_____。(3)研究人员在工厂进行扩大培养,在适宜的营养物浓度、温度、pH条件下发酵,结果发现发酵液中菌株H细胞增殖和PHA产量均未达到预期,并产生了少量乙醇等物质,说明发酵条件中_____可能是高密度培养的限制因素。【答案】(1)①.唯一碳源②.稀释涂布平板③.诱变育种、基因工程育种(2)盐浓度为60g/L的条件下,其他杂菌因失水过多而死亡;pH为10的条件下,其他杂菌的酶变性失活,生长繁殖受抑制(3)氧气(O2或溶解氧)【解析】【分析】在微生物学中,将允许特定种类的微生物生长,同时抑制或阻止其他种类微生物生长的培养基,称为选择培养基。虽然各种培养基的具体配方不同,但一般都含有水、碳源、氮源和无机盐。【小问1详解】根据题意分析,该实验的目的是提高菌株H对蔗糖的耐受能力和利用效率,结合微生物的代谢需求,其液体培养基应该以蔗糖作为唯一碳源,并不断提高其浓度,经多次传代培养可筛选出目标菌株;稀释涂布平板法可以通过系列稀释和涂布平板最终获得由单个细胞繁殖来的菌落,因此培养过程中可定期取样并用稀释涂布平板法将菌液接种到固体培养基上,待形成菌落后进行菌落计数,评估菌株增殖状况。除从自然界中选取菌种,还可以通过诱变育种、 基因工程育种的方法培育新品种。【小问2详解】已知菌株H具有嗜盐、酸碱耐受能力强等特性,因此当培养基盐浓度为60g/L,pH为10时,菌株H可正常持续发酵60d以上,而盐浓度为60g/L的条件下,其他杂菌因失水过多而死亡;pH为10的条件下,其他杂菌的酶变性失活,生长繁殖受抑制,故该系统不需要灭菌。【小问3详解】分析题意,扩大培养时,在适宜的营养物浓度、温度、pH等条件下,发酵液中菌株H细胞增殖和PHA产量均未达到预期,并产生了少量乙醇等物质,说明发酵条件中氧气不足,使菌种进行无氧呼吸产生乙醇,即氧气(O2或溶解氧)是限制高密度培养的重要因素。43.加酶洗衣粉是指含有酶制剂的洗衣粉。某同学通过实验比较了几种洗衣粉的去渍效果(“+”越多表示去渍效果越好),实验结果见下表。加酶洗衣粉A加酶洗衣粉B加酶洗衣粉C无酶洗衣粉(对照)血渍++++++++油渍++++++++根据实验结果回答下列问题:(1)加酶洗衣粉A中添加的酶是__________;加酶洗衣粉B中添加的酶是__________;加酶洗衣粉C中添加的酶是__________。(2)表中不宜用于洗涤蚕丝织物的洗衣粉有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3)相对于无酶洗衣粉,加酶洗衣粉去渍效果好的原因是___________。(4)关于酶的应用,除上面提到的加酶洗衣粉外,固定化酶也在生产实践中得到应用,如固定化葡萄糖异构酶已经用于高果糖浆生产。固定化酶技术是指___________。固定化酶在生产实践中应用的优点是_________(答出1点即可)。【答案】①.蛋白酶②.脂肪酶③.蛋白酶和脂肪酶④.加酶洗衣粉A和加酶洗衣粉C⑤.蚕丝织物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会被蛋白酶催化水解⑥.酶可以将大分子有机物分解为小分子有机物,小分子有机物易溶于水,从而将污渍与洗涤物分开⑦.利用物理或化学方法将酶固定在一定空间内的技术⑧. 固定在载体上的酶可以被反复利用,可降低生产成本(或产物容易分离,可提高产品的产量和质量,或固定化酶稳定性好,可持续发挥作用)【解析】【分析】加酶洗衣粉是指含有酶制剂的洗衣粉,目前常用的酶制剂有四类:蛋白酶、脂肪酶、淀粉酶和纤维素酶。其中,应用最广泛、效果最明显的是碱性蛋白酶和碱性脂肪酶。碱性蛋白酶能将血渍、奶渍等含有大分子蛋白质水解成可溶性的氨基酸或小分子的肽,使污迹容易从衣物上脱落。【详解】(1)从表格中信息可知,加酶洗衣粉A对血渍的洗涤效果比对照组的无酶洗衣粉效果好,而血渍含有大分子蛋白质,因此,加酶洗衣粉A中添加的酶是蛋白酶,同理,加酶洗衣粉B中添加的酶是脂肪酶;加酶洗衣粉C对血渍和油渍的洗涤效果比无酶洗衣粉好,油渍中有脂肪,因此,加酶洗衣粉C中添加的酶是蛋白酶和脂肪酶。(2)蚕丝织物中有蛋白质,因此,表中不宜用于洗涤蚕丝织物的洗衣粉有加酶洗衣粉A、加酶洗衣粉C,原因是蚕丝织物主要成分是蛋白质,会被蛋白酶催化水解。(3)据分析可知,相对于无酶洗衣粉,加酶洗衣粉去渍效果好的原因是:酶可以将大分子有机物分解为小分子有机物,小分子有机物易溶于水,从而将污渍与洗涤物分开。(4)固定化酶技术是指利用物理或化学方法将酶固定在一定空间内的技术,酶既能与反应物接触,又能与产物分离,所以固定在载体上的酶还可以被反复利用。所以固定化酶在生产实践中应用的优点是:降低生产成本(或产物容易分离,可提高产品的产量和质量,或固定化酶稳定性好,可持续发挥作用)。【点睛】本题考查加酶洗衣粉、酶的固定化相关知识点,难度较小,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加酶洗衣粉与普通洗衣粉去污原理的异同,以及固定化酶技术的应用实例和优点。44.请根据“血红蛋白的提取和分离”实验,回答下列问题:(1)血红蛋白因含有____________(该物质中含Fe2+)而呈红色,这有利于对提取过程进行监测。(2)在进行样品处理时首先要使用__________对红细胞进行洗涤。在该过程中,若________________会使白细胞一同沉淀,达不到分离的效果。(3)将洗涤好的红细胞倒入烧杯中,加入___________使红细胞破裂,释放出血红蛋白,再通过离心的方法将血红蛋白从混合液中分离出来。(4)将收集的血红蛋白溶液放在透析袋中进行透析,透析的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5)通过凝胶色谱法将样品进一步纯化。装填色谱柱时不能有气泡存在,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降低分离效果。 (6)最后经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进行纯度鉴定。加入SDS可以使蛋白质在聚丙烯酰胺凝胶中的迁移率完全取决于_________________。(7)本实验用的是交联葡聚糖凝胶(SephadexG-75),其中“75”表示_________________,即每克凝胶膨胀时吸收水分7.5g。【答案】(1)血红素(2)①.生理盐水(质量分数为0.9%的NaCl溶液)②.离心速度过高和时间过长(3)蒸馏水和甲苯(4)透析袋能使小分子自由进出,而将大分子保留在袋内(5)气泡会搅乱洗脱液中蛋白质的洗脱次序(6)分子的大小(7)凝胶得水值【解析】【分析】血红蛋白的提取与分离的实验步骤主要有:(1)样品处理:①红细胞的洗涤,②血红蛋白的释放,③分离血红蛋白。(2)粗分离:①分离血红蛋白溶液,②透析。(3)纯化:调节缓冲液面→加入蛋白质样品→调节缓冲液面→洗脱→收集分装蛋白质。(4)纯度鉴定: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小问1详解】血红蛋白由4条肽链组成,包括2条α肽链和2条β肽链,血红蛋白因含有血红素而呈红色,这有利于对提取过程进行监测。【小问2详解】在进行样品处理时首先要使用生理盐水(质量分数为0.9%的NaCl溶液)对红细胞进行洗涤,目的是去除杂蛋白(去除血浆蛋白),直至上清液不再呈现黄色,表明红细胞已经洗涤干净;若离心速度过高和时间过长会使红细胞与白细胞一同沉淀,达不到分离的效果。【小问3详解】将洗涤好的红细胞倒入烧杯中,加蒸馏水让细胞吸水膨胀破裂。细胞膜主要成分是磷脂,易溶于甲苯等有机溶剂,加入甲苯能加快红细胞破碎并释放出血红蛋白,再通过离心的方法将血红蛋白从混合液中分离出来。【小问4详解】在样品粗分离操作中,将收集的血红蛋白溶液放在透析袋中进行透析,透析的目的是去除分子量较小的杂质,其原理是透析袋能使小分子自由进出,而将大分子保留在袋内。【小问5详解】在装填色谱柱时不能有气泡存在,因为气泡会搅乱洗脱液中蛋白质的洗脱次序,降低分离效 果。【小问6详解】最后经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进行纯度鉴定,SDS消除了净电荷对迁移率的影响,加入SDS可以使蛋白质在聚丙烯酰胺凝胶中的迁移率完全取决于分子的大小。【小问7详解】血红蛋白的提取和分离实验中使用的交联葡聚糖凝胶G-75,75表示每克凝胶膨胀时吸水7.5g,即凝胶得水值。【点睛】本题考查血红蛋白的提取和分离,对于此类试题,需要考生注意的细节较多,如实验的原理、实验采用的试剂及试剂的作用、实验步骤等,需要考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注意积累。45.我国科学家屠呦呦因发现治疗疟疾的新药青蒿素而获得2015年的诺贝尔医学奖,青蒿素是一种无色针状晶体,易溶于有机溶剂,不溶于水,不易挥发,主要从黄花蒿中提取。近年来又发现青蒿素具有较强的抗肿瘤作用,某科研小组按如下步骤进行了相关实验:①从黄花蒿中提取青蒿素;②将等量癌细胞分别接种到4组培养瓶中,适宜条件下培养24h后除去上清液;③向4组培养瓶中分别加入等量含2、4、8、16μmol/L青蒿素的培养液,适宜条件下继续培养;④72h后统计并计算各组的细胞增殖抑制率。回答下列问题:(1)提取青蒿素时不宜使用水蒸气蒸馏法,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根据青蒿素___________的特点,可采用有机溶剂萃取的方法。萃取前要将黄花蒿茎叶进行_______,处理,以提高萃取效率。(2)萃取青蒿素的过程应采用的加热方法是____________;加热时常在加热瓶口安装回流冷凝装置,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萃取液在浓缩之前需进行过滤处理,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3)科研小组进行②-④步骤实验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步骤③中需要设置对照组,对照组的处理方法为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①.青蒿素不易挥发,不能随水蒸气蒸馏出来(或水蒸气蒸馏法适用于蒸馏挥发性物质,而青蒿素不易挥发)②.易溶于有机溶剂③.粉碎和干燥(2)①.水浴加热②.防止有机溶剂挥发③.除去萃取液中的不溶物(3)①.探究青蒿素浓度与细胞增殖抑制率的关系②. 在另一培养瓶中加入等量的不含青蒿素的培养液,适宜条件下继续培养【解析】【分析】1、水蒸气蒸馏法:原理:水蒸气可将挥发性较强的芳香油携带出来形成油水混合物,冷却后水油分层。根据蒸馏过程中原料放置的位置,可将水蒸气蒸馏法划分为水中蒸馏、水上蒸馏和水气蒸馏。有些原料不适宜于水中蒸馏,如柑橘、柠檬。因为水中蒸馏会导致原料焦糊和有效成分水解等问题。因此柑橘、柠檬芳香油的制备通常用压榨法。2、压榨法:通过机械压缩力将液相物从液固两相混合物中分离出来的一种简单操作。3、萃取法:原理:芳香油易溶于有机溶剂(如石油醚、酒精、乙醚等),溶剂挥发后得到芳香油。【小问1详解】青蒿素不溶于水,不易挥发,不能随着水蒸气蒸馏出来,所以不宜使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因为青蒿素易溶于有机溶剂,所以可以采用有机溶剂萃取的方法。为了提高萃取的效率,萃取前要将黄花蒿茎叶进行粉碎和干燥,充分破碎细胞,烘干水分,以便细胞内的青蒿素能尽可能多的溶于有机溶剂当中。【小问2详解】因为萃取剂遇明火易燃易爆,所以应采用水浴加热的方式。加热时常在加热瓶口安装回流冷凝装置是为了防止有机溶剂的挥发,使得有机溶剂冷凝回流到瓶内,避免跟着提取物一起萃取出去。萃取液在浓缩前要进行过滤,去掉萃取液中的不溶物,即去掉杂质,保证萃取的效率。【小问3详解】②~④步骤我们可以看出自变量为青蒿素的浓度,实验结果为测定细胞增殖抑制率。所以②~④实验步骤的目的是为了探究青蒿素的浓度与胞增殖抑制率的关系。对照组一般就是不经过处理的组,所以③中的对照组为加入等量不含青蒿素的培养液,在适宜并相同的条件下培养。【点睛】本题以探究青蒿素具有较强的抗肿瘤作用实验为载体,考查植物有机物质的提取,要求考生识记植物有机物提取的原理和过程,并能结合题目进行相关的实验探究。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生物
发布时间:2023-04-27 05:24:02 页数:39
价格:¥2 大小:600.18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