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江苏省无锡市普通高中2021-2022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试题(Word版附解析)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23

2/23

剩余21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无锡市普通高中2022年春学期高二期终调研考试试题语文2022.06命题单位:宜兴市教师发展中心制卷单位:宜兴市教师发展中心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试题卷和答题卡两部分,24小题,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2.请将所有答案填涂或书写在答题卡相对应的答题区域内,答在其它区域无效。一、基础知识与能力(24分)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孔子以自己的学说和行事魅力感染了他的弟子们,弟子们爱戴他,追随他,不仅使他在流亡时没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陈情表》)的状况发生,而且在他死后将他的学说发扬光大。(2)《蜀道难》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秦惠王派遣司马错伐蜀之事增添了神话色彩。(3)中国古代重农抑商,而司马迁在《货殖列传》中则强调工商活动对社会发展的作用,柳永《望海潮》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正描绘出了商业活跃带动社会经济生活的图景。(4)项羽失败的原因之一是“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他看不清当时人心思安的社会形势,已经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扬州慢》)的程度。【答案】①.茕茕孑立②.形影相吊③.地崩山摧壮士死④.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⑤.市列珠玑⑥.户盈罗绮⑦.废池乔木⑧.犹厌言兵【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易错字有:茕、吊、摧、栈、玑、绮、乔、犹。2.下列各类戏剧作品,情节与《史记》无关的一项是()A.元杂剧《萧何月夜追韩信》B.京剧《空城计》C.越剧《卧薪尝胆》D.话剧《大风歌》【答案】B【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名著情节的分析和鉴赏能力。A.《萧何月夜追韩信》是元代杂剧作品,是一部历史剧,以楚汉相争为题材,写韩信的生平遭际。是根据《史记》卷九十二《淮阴侯列传》的记载敷衍而来的。B.《空城计》又名《抚琴退兵》,京剧传统剧目,取材于《三国演义》第九十五回《马谡拒谏失街亭,武侯弹琴退仲达》C.越剧《卧薪尝胆》是根据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所写的《史记》一书中的《越王勾践世家》改编。D.话剧《大风歌》是著名剧作家陈白尘根据汉代历史学家司马迁所著《史记》并参考班固所著《汉书》有关篇章所编撰的七幕历史剧。故选B。3.下列对联与题写的人物对应不正确的一项是()A.酣歌燕市,遂将热血酬知己;廷刺秦王,唯留易水作寒声。——荆轲B.辩士舌尚在,当以此换千金裘,哪管他朝秦暮楚;客卿计安出?只要能得三分利,尽可去翻云覆雨。——苏秦C.有史公作传如生,爱客若君,真令读者慷慨悲歌不已;其门馆风流未谢,于今思昔,问谁能拔抑塞磊落之才。——信陵君D.集芙蓉以为裳,又树蕙之百亩;帅云霓而来御,将往观乎四荒。——屈原【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B.“辩士舌尚在”说的是楚相的玉璧被盗,门下人怀疑曾与楚相一同喝酒的张仪,张仪被痛打后回到家里,首先问妻子自己的舌头还在不在,说只要舌头在就行了。后用此典表示虽遇挫折或虽未显达,而赖以进取的资本还在。据此可知,对应张仪。故选B。4.鲁迅盛赞《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下列评论中不可以作为理解“无韵之《离骚》”的一项是()A.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班固) B.文如云龙雾豹,出没隐见,变化无方……(刘熙载)C.事迹错综处,太史公叙得来如大塘上打纤,千船万船不相妨碍。(归有光)D.同叙刺客,豫让之与专诸,聂政之与荆轲,才出一语,乃觉口气各不同。(斋藤正谦)【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句子内容,把握作者观点的能力。“史家之绝唱”是肯定《史记》在史学上的价值,使后世有案可稽、有史可究。“无韵之离骚”则大大赞美了其中所蕴含的文学价值。A.句意:文章直白,所记载的事件经得起核实,不凭空加以赞赏,也不掩饰过错,因此叫做实录。这是对史学特点的评价,不是文学价值。BCD三项都是就文学特点来说的。故选A。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古往今来很多《史记》的选本,都依循一个简单的原则,就是考虑《史记》文章好看程度,将“不好看”的部分挑出来,只留“好看”的部分。但这样就遗漏了一个关键问题:为什么司马迁要在《史记》里放那么多“不好看”的内容?为什么很多读者认定“好看”的内容,在《史记》中往往被放在很后面?难道司马迁没有编选的眼光,分辨不出自己写的哪些好看哪些不好看?还是说司马迁是个缺乏自制拣选能力的作者,当断不断、当舍不舍,以致让《史记》变得过度驳杂、庞大?司马迁是个能写好文章的杰出作者,却是个糟糕的编辑,不能好好整编自己的著作,必须由后人来替他拣择重编?当然不是。这问题的真切答案是:司马迁从来就没有要写一本“好看”的书,或者该说,他没有要写一本光是“好看”的书,“好看”在他自觉而严格的写作标准中不是那么重要。司马迁对于《史记》这本书,动机及目的更广阔且深刻。5.下列句子中的引号,和文中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A.包身工的身体是属于带工老板的,所以她们根本就没有“做”或者“不做”的自由。B.今晚若有采莲人,这儿的莲花也算得“过人头”了;只不见一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C.看见鱼翅,并不就抛在路上以显其“平民化”,只要有养料,也和朋友们像萝卜白菜一样的吃掉。D.1964年7月5日,“泥腿子专家”袁隆平又走进了安江农校的稻田,去寻找水稻的天然雄 性不育株。6.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对于司马迁的动机及目的,《史记》这本书更深刻且广阔。B.关于司马迁的动机及目的,《史记》这本书更广阔且深刻。C.对于《史记》这本书,司马迁有更广阔且深刻的动机及目的。D.关于《史记》这本书,司马迁的动机及目的更加深刻且广阔。7.请简要概括语段第二小节的三个发问角度。【答案】5.A6.C7.编选的眼光内容的取舍文章的编排【解析】【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文中引号作用和A项一样,都表示强调。B.表示引用;C.表示特殊含义;D.表示特定称谓。故选A。【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画线句子有一处语病:“司马迁对于《史记》这本书,动机及目的更广阔且深刻”中途易辙,此句主语应该是司马迁,可改为“对于《史记》这本书,司马迁有更广阔且深刻的动机及目的”。AB项叙述主体改变了;D项“深刻且广阔”语序不当。只有C项修改正确。故选C。【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压缩语段的能力。结合“难道司马迁没有编选的眼光,分辨不出自己写的哪些好看哪些不好看”,可概括出“编选的眼光”;结合“司马迁是个缺乏自制拣选能力的作者,当断不断、当舍不舍,以致让《史记》变得过 度驳杂、庞大”,可概括出“内容的取舍”;结合“不能好好整编自己的著作,必须由后人来替他拣择重编”,可概括出“文章的编排”。二、古代诗文阅读(29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高后崩。赵王吕禄为上将军,吕王产为相国,皆居长安中,聚兵以威大臣,欲为乱。朱虚侯章以吕禄女为妇,知其谋,乃使人阴出告其兄齐王,欲令发兵西,朱虚侯、东牟侯为内应,以诛诸吕,因立齐王为帝。齐王既闻此计,以驷钧为相,魏勃为将军,祝午为内史,悉发国中兵。使祝午东诈琅邪王曰:“吕氏作乱,齐王发兵欲西诛之。齐王自以儿子,年少,不习兵革之事,愿举国委大王。大王自高帝将也,习战事。齐王不敢离兵,使臣请大王幸之临菑见齐王计事,并将齐兵以西平关中之乱。”琅邪王信之,以为然,乃驰见齐王。齐王与魏勃等因留琅邪王,而使祝午尽发琅邪国而并将其兵。琅邪王刘泽既见欺,不得反国,乃说齐王曰,齐悼惠王高皇帝长子,推本言之,而大王高皇帝适长孙也,当立。今诸大臣狐疑未有所定而泽于刘氏最为长年大臣固待泽决计今太王留泽无为也不如使泽入关计事齐王以为然乃益具车送琅邪王。琅邪王既行,齐遂举兵西攻吕国之济南。于是齐哀王遗诸侯王书曰:“高帝平定天下,王诸子弟,悼惠王于齐。悼惠王薨,惠帝使留侯张良立臣为齐王。惠帝崩,高后用事,春秋高,听诸吕擅废高帝所立,又杀三赵王,灭梁、燕、赵以王诸吕,分齐国为四。忠臣进谏,上惑乱不听。今高后崩,皇帝春秋富,未能治天下,固恃大臣诸侯。今诸吕又擅自尊官,聚兵严威,矫制以令天下,宗庙所以危。今寡人率兵入诛不当为王者。”汉闻齐发兵而西,相国吕产乃遣大将军灌婴东击之。灌婴至荥阳,乃谋曰:“诸吕将兵居关中,欲危刘氏而自立。我今破齐还报,是益吕氏资也。”乃留兵屯荥阳,使使喻齐王及诸侯,与连和,以待吕氏之变而共诛之。齐王闻之,乃西取其故济南郡,亦屯兵于齐西界以待约。吕禄、吕产欲作乱关中,朱虚侯与太尉勃、丞相平等诛之。朱虚侯首先斩吕产,于是太尉勃等乃得尽诛诸吕。而琅邪王亦从齐至长安。大臣议欲立齐王,而琅邪王及大臣曰:“齐王母家驷钧,恶戾,虎而冠者也。方以吕氏故几乱天下,今又立齐王,是欲复为吕氏也。代王母家薄氏,君子长者;且代王又亲高帝子,于今见在,且最为长。以子则顺,以善人则大臣安。”于是大臣乃谋迎立代王,而遣朱虚侯以诛吕氏事告齐王,令罢兵。王既罢兵归,而代王来立,是为孝文帝。 (选自《史记·齐悼惠王世家》,有删改)8.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今诸大臣/狐疑未有所定/而泽于刘氏最为长年大臣/固待泽决计/今大王留泽无为也/不如使泽入关计事/齐王以为然/乃益具车/送琅邪王。B.今诸大臣狐疑未有所定/而泽于刘氏最为长年/大臣固待泽决计/今大王留泽无为也/不如使泽入关计事/齐王以为然/乃益具车送琅邪王。C.今诸大臣/狐疑未有所定/而泽于刘氏最为长年/大臣固待泽决计/今大王留/泽无为也/不如使泽入关计事/齐王以为然/乃益具车/送琅邪王。D.今诸大臣狐疑未有所定/而泽于刘氏最为长年大臣/固待泽决计/今大王留/泽无为也/不如使泽入关/计事齐王以为然/乃益具车送琅邪王。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A.相国,相是辅助之意,国指诸侯国,文中相国即指辅佐诸侯处理事务的执政官员。B.春秋,本指春与秋二季,用来表示一年,也指人的年岁。文中此处指执政时间长。C.寡人,意为寡德之人,古代君主对自己的谦称。齐哀王以此自称表示自己应为帝。D.孝文,是汉文帝的谥号。人死前不称谥,文中称代王即位为孝文帝是著史者视角。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高后去世后,吕禄、吕产聚集军队,想要发动叛乱;朱虚侯则想联合东牟侯,诛杀诸吕,立齐王为帝:吕氏外戚与刘氏宗族权力斗争激烈。B.高后当政时,擅权用事,听信诸吕谗言而废诸王,先后杀死三位赵王,将梁、燕、赵等国封给诸吕,又分齐国为四部分,以此削弱刘姓势力。C.琅邪王与齐王斗智斗勇,在齐王以诈将自己扣留齐地,无法返回封国时,他巧妙哄劝齐王放自己去长安,并在迎立代王时发挥了重要作用。D.灌婴受命去拦击齐兵,但他不愿助力诸吕,就晓喻齐王及诸侯与之联手,等待时机讨伐吕氏,太尉周勃等则协助朱虚侯诛杀了乱政头目吕产。1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齐王自以儿子,年少,不习兵革之事,愿举国委大王。(2)今诸吕又擅自尊官,聚兵严威,矫制以令天下,宗庙所以危。12.诸吕被灭后,大臣们为什么最终迎立代王而非齐王?请简要分析。【答案】8B9.D10.D 11.(1)齐王认为自己是晚辈,年轻,不熟悉领兵作战等(军事)事务,愿意将整个封国的大事都交给大王您办。(2)如今诸吕又擅自提封自己的官职,聚集军队显示自己的威势,假传皇帝诏令来号令天下,国家(朝廷)因而十分危险。12.(1)大臣们担忧外戚乱政重演,代王母家比齐王母家忠厚;(2)大臣认为代王是高帝亲儿子,健在的兄弟中年龄最长,即皇帝位更名正言顺;(3)大臣认为代王为人善良,能安人心。【解析】【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如今各位大臣犹疑不决,未确定立。而我刘泽是刘氏子弟中年龄最大者,大臣们一定等待我去参与决策。现在,大王留我没有什么作用,不如派我入关去,商议迎立之事。”齐王认为此话是对的,于是多备车马,送走了琅邪王。“大臣固待泽决计”,“大臣”作“待泽决计”的主语,前面断开,排除AD;“留泽”,动宾结构,中间不能断开,排除C。故选B。【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A.“文中相国即指辅佐诸侯处理事务的执政官员”错误,文中相国指汉朝的相国,是辅佐皇帝处理事务的执政官员。B.“文中此处指执政时间长”错误,文中指年岁。C.“古代君主对自己的谦称。齐哀王以此自称表示自己应为帝”错误,寡人是古代君主、诸侯王对自己的谦称,此处齐哀王以此称自己,是谦称。故选D。【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太尉周勃等则协助朱虚侯诛杀了乱政头目吕产”错误,原文为“朱虚侯首先斩吕产”,是朱虚侯自己诛杀了乱政头目吕产。故选D。【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儿子”,晚辈;“兵革”领兵作战,此处之军事;“委”,交给,交付。(2)“尊官”,提封官职;“矫制”,假传皇帝诏令;“所以”,因而,……原因。【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结合“齐王母家驷钧,恶戾,虎而冠者也。方以吕氏故几乱天下,今又立齐王,是欲复为吕氏也。代王母家薄氏,君子长者”可概括出,大臣们担忧外戚乱政重演,代王母家比齐王母家忠厚;结合“且代王又亲高帝子,于今见在,且最为长。以子则顺”可概括出,大臣认为代王是高帝亲儿子,健在的兄弟中年龄最长,即皇帝位更名正言顺;结合“以善人则大臣安”可概括出,大臣认为代王为人善良,能安人心。参考译文:吕太后死。赵王吕禄为上将军,吕王吕产任相国,都住在京城长安,集结兵力以威胁大臣,企图谋反作乱。刘章的妻子是吕禄的女儿,因而知道他们的阴谋。刘章于是暗中派人告诉他的哥哥齐王,想让他出兵直到京城,朱虚侯、东牟侯与汉大臣作内应,以便诛灭吕氏子弟,而立齐王为皇帝。齐王听到这个计划,于是任驷钧为相,魏勃为将军,祝午为内史,征集国内全部兵卒,并派祝午去骗琅邪王说:“吕氏作乱,齐王想向西出兵讨伐。齐王自认为是晚辈,年龄小,不熟悉军事,愿意将全国的军队交给大王统辖。大王在高帝时就是将军,熟悉军事。现在齐王不敢离开军队,因而派我来请大王到临苗去与齐王共同商议,并带领齐国的兵士向西进军,以平息关中之乱。”琅邪王相信了,以为确实如此,于是就骑马去见齐王。齐王与魏勃等人乘机扣留了琅邪王,而派祝午全部调发琅邪国的军队,并由祝午统领。琅邪王刘泽既被欺骗,不能回到自己的国家,便劝说齐王道:“齐悼惠王是高帝的大儿子,溯本而言之,大王是高帝的嫡亲长孙,应当立为皇帝。如今各位大臣犹疑不决,未确定立。而我刘泽是刘氏子弟中年龄最大者,大臣们一定等待我去参与决策。现在,大王留我没有什么作用,不如派我入关去,商议迎立之事。”齐王认为此话是对的,于是多备车马,送走了琅邪王。琅邪王走后,齐国就出兵向西攻打吕国的济南郡。于是,齐王派人给各个诸侯送去书信,信中说:“高皇帝平定天下,封宗室诸子弟为王。齐阵惠王死后,惠帝派留侯张良立臣为齐王。惠帝死,高后当权,因为年龄大了,听任吕氏子弟擅自废高帝所立诸侯王而封诸吕为王,又杀死隐王如意、幽王刘友、梁王刘恢三位赵王,灭掉刘氏的梁、赵、燕三国,并以其属地 分吕氏兄弟为王,又将原齐国一分为四。忠臣进言规劝,主上迷惑不听。如今高后已死,皇帝年龄还小,没有能力治理国家,必须依靠朝内大臣及各路诸侯。现在吕氏子弟又擅居高官,集聚军队以显威严,威胁列侯与忠臣,假托天子的诏令号令天下,刘氏处于危险之中。我现在带兵入京,诛灭那些不应当为王的人。”汉朝廷听到齐发兵西进的消息,相国吕产等人派大将军颖阴侯灌婴带兵束出迎击。灌婴到了荣阳,与众将进行谋划道:“吕氏子弟统兵驻守关中,想危害刘氏而自立为帝,如今我们打败齐国而回去报捷,是增加了吕氏子弟的势力啊!”于是按兵不动,将军队驻扎在荥阳,并派人告诉齐王及各诸侯,与之联络友好,以待吕氏子弟兵变而共同讨伐。齐王听了,于是攻取了西边的故郡济南,就屯兵于齐国西面边界等待约定。吕禄、吕产正想作乱,朱虚侯刘章与太尉周勃、丞相陈平等诛灭吕氏。刘章首先杀死了吕产,太尉周勃等人就将吕氏子弟全部杀了。琅邪王也从齐国到了长安。大臣们商议想立齐王为帝,琅邪王和一些大臣都说:“齐王母亲娘家的驷钧很凶暴,是个最大的老虎。方今因为吕氏擅权而几乎乱了天下,现在又要立齐王为帝,是想再扶植一个吕氏集团。代王的母亲家薄氏。是善良又厚道的人家。况且代王是高帝的儿子,今健在又年龄最大。作为高帝的儿子而继承皇位是顺理成章的,以好人为皇帝则大臣们安心。”于是大臣们就谋划迎立代王,而派刘章去将已诛灭吕氏的事告诉齐王,命令他罢兵。齐王既已罢兵回国,而代王被立为帝,是为汉文帝。(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下面小题。乌江项王庙严遂成云旗庙貌①拜行人,功罪千秋问鬼神。剑舞鸿门能赦汉,船沉巨鹿竟亡秦。范增一去无谋主,韩信原来是逐臣。江上楚歌最哀怨,招魂不独为灵均。[注]①庙貌:庙宇及神像。1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句点题,概叙自己所见项羽庙之状及路过时进庙拜祭。B.第二句认为项羽的功过千年评价不一,只能让鬼神评判。C.颔联前句叹惋中带贬,后句惊叹中显褒,可谓爱恨交加。 D.颈联以范、韩的遭遇,揭示楚汉相争中项羽失败的原因。14.尾联中的灵均是谁?咏评项羽的诗为何要写到他?请作简要分析。【答案】13.B14.灵均是指屈原。诗人说楚地人咏歌招魂对象不只有屈原,说明了楚地人对项羽的深切怀念,也以此来表达自己对项羽的评判和情感。【解析】【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B.“只能让鬼神评判”错误,这两句说项王庙引来四方行人顶礼膜拜,其功罪是非千年以来评论不一。言其功者,说他“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言其过者,说他“放逐义帝而自立……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其实,作者对项羽灭秦建楚的功劳是肯定的,项羽功过,历史事实明摆着,要评判并非难事,何须问鬼神呢?此说鬼神,实际上是不需问鬼神。这从他死后为行人所拜即足以证明了。故选B【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把握作者观点的能力。“江上楚歌最哀怨,招魂不独为灵均”,项羽是楚人,对于这个为楚国人民报了亡国之仇的战死英雄,楚人对他当然最同情,最哀痛了,他们用自己最喜爱的民歌形式——楚歌来哀悼他。楚歌,这里指《楚辞·招魂》一篇,与末句“招魂”关合。《楚辞·招魂》是屈原为招怀王客死于秦所作,也有人说是宋玉为招屈原生魂而作,这里当指后说。灵均,屈原之字。《离骚》说:“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这里,作者把项羽与屈原相比,屈原是楚国之魂,也是中华民族之魂,楚国人民纪念屈原,也缅怀项羽。项羽的千秋功罪,自然不说自明。故尾联可说是对首联“功罪千秋问鬼神”一句的作答,首尾呼应,为妙笔。三、现代文阅读(37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新京报:这本书的书名叫《史记的读法》。(1)? 杨照:司马迁是一个非常特别的人——他处在一个特别的时代,有着特别的人生经历,更重要的是,他有着特别复杂的心灵结构。在阅读《史记》的时候,如果我们没有办法真切地认识到司马迁写《史记》的原因,我们就没有办法确切地了解《史记》。这是我多年探究《史记》所得到的结论。我希望有更多的人可以用这种方式来阅读《史记》。这是一种特别有收获的读法。我提倡读《史记》需要“历史式的读法”。我们要了解司马迁和他所处的时代,以及司马迁写《史记》的历史观。我们一般读《史记》基本上用的就是“文学式的读法”——我们喜欢读《史记》里精彩的故事,对司马迁笔下的人物有所认同。不过,因为司马迁的作者意识太强大了,所以除了“历史式的读法”和“文学式的读法”之外,我们还要对司马迁的心灵和精神再多一点认知。新京报:司马迁写《史记》基本以人物为中心。这种以人物为中心的写法对中国古代的历史书写产生了很大影响。甚至到现在,很多人对历史的理解还是以帝王将相为中心。你怎么看待这个现象?杨照:①这种现象是一种遗憾。这起源于大家对于司马迁的误会。纪传体是被纳入到中国正史的书写体例,而《史记》被放在正史第一的位置。这中间经历了很多波折。中国正史中的纪传体,其实和司马迁写的纪传体是不一样的。②二十四史里面的大部分史书,一定有本纪和列传。可是,司马迁不是这样架构他的《史记》的。《史记》里有本纪、书、表、世家、列传五个部分,这五个部分构成了有机的整体。在这个意义上,司马迁之后的史家没真正把握司马迁写纪传体的精神,这是令人遗憾的。二十四史里许多正史里并没有志书。《汉书》还继承了志书。志书是脱离人物的制度史。《史记》之所以有志书这种体例,是因为司马迁太了解历史上有太多东西不能用人物来解释。在司马迁所记录的时代里,有着许多种计算时间的方式,所以这时我们需要“表”才能够厘清历史脉络。书和表在《史记》中的地位都是非常重要的。③此外,司马迁笔下的本纪,并不是有着帝王将相的史观。对司马迁来说,本纪只是《史记》的一部分。他把本纪放到《史记》的最前面,不是因为本纪最重要,而是为了方便。司马迁用本纪来进行断代,并展开该时代的主要政治事件。这并不是替帝王立传的写法。④汉高祖的事迹被大量地记载在《高祖本纪》上。但是,如果我们要充分地认识并理解刘邦,至少还要看《项羽本纪》。其实,刘邦的许多事迹写在了《留侯世家》《陈相国世家》和《淮阴侯列传》里。因此《高祖本纪》并不是刘邦的传记。这是个误会。⑤之所以有人会认为,以人物、帝王将相为中心的史观是来自于司马迁,这是因为我们 用了一种割裂的方式去读《史记》。一般来说,我们读《史记》只读几篇本纪和列传,这并没尊重司马迁创作时搭建的架构,也没有理解司马迁背后的野心。司马迁不是为了歌颂帝王将相,恰好相反,他抒发的是官吏的抗议。《史记》的构架和背后的史观、心灵和精神,在班固之后都没有被传承下来。这才是我今天试图去还原司马迁的本相和《史记》完整内容的原因。新京报:(2)?杨照:因为他的史学观念太过于超越了,超越了他的时代,超越我们一般的观念。司马迁的野心是要整理从他那个时代往前能够追索到的所有人类的经验。司马迁不只有这么庞大的野心,还有可执行的方法,并产生了相应的书写架构。古往今来,很少有这种野心的历史学家。在21世纪,我们似乎看到了一些类似的野心,比如《人类简史》。初看到《人类简史》时,我们会被吓一跳,作者怎么敢把完整的人类历史放进一本书里面呢?但司马迁早就这样做了。而且,《史记》比《人类简史》的表现方式更具吸引力。(选自《新京报·专访杨照》)材料二:《史记》一书,是以纪传为本体,以八书为总论,以十表为附录之一部自成系统的历史著作。司马迁把过去零碎散乱的史料,分别归类于各人之纪传而演绎之;然后于八书中总其历史时代的背景而作归纳之叙述;最后,则于年表中,排比年代,以求从时间的关系上推求其彼此间之关联。故归纳、演绎、排比,实为纪传体历史方法构成的要素;而其表现的形式,则为纪、传与书、表。同时,在纪传中,又以本纪为纲领,而以世家与列传演绎本纪的内容,使本纪、世家与列传,构成无形的连锁。然后再以全部的纪、传与书、表相关联。这样,就构成了纪传体历史方法之整然的体系。在叙述方面,于纪传中,司马迁已经把眼光注射到历史上的社会之各阶层人民的形形色色的活动,注射到历史上的社会之每一个角落的民族,从社会的上层到社会的下层,从中国的本部到中国的四周,无所不纪。于八书中,他不仅注意到礼乐、律历,而且也注意到平准、河渠,注意到天官、封禅,从经济、政治乃至意识诸形态,无所不书。于十表中,他已经知道详者纪月,次之纪年,又次之纪世;从三代下迄汉武,其间诸侯将相,无不依次为表。(选自翦伯赞《论司马迁的历史学》)材料三:秦魏韩赵楚燕齐 七年樗里疾卒。击楚,斩首三万。魏丹为相。十九年十二年二十六年二十九年秦取我襄城,杀景缺。十二年二十四年秦使泾阳君来为质。八年楚王来,因留之。二十年与齐王会于韩。十三年齐、魏王来。立咎为太子。二十七年三十年王入秦。秦取我八城。十三年二十五年泾阳君复归秦。薛文(孟尝君)入相秦。九年二十一年与齐、韩共击秦于函谷。河、渭绝一日。十四年与齐、魏共击秦。赵惠文王元年以公子胜为相,封平原君。楚顷襄王元年秦取我十六城。十四年二十六年与魏、韩共击秦。孟尝君归相齐。(选自司马迁《史记·六国年表》)15.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的相关内容,下列观点中杨照与翦伯赞不相一致的一项是()A.《史记》的架构体现了司马迁处理历史的方法。B.阅读《史记》先从“本纪”开始,再到其他体例。C.《史记》是包括“纪传、书表”在内的整体,不可分割。D.历史的叙述要涵盖社会的各个层面。16.在新京报提出第二个问题后,杨照进行了充分的论述。下列对这部分的论证结构演示最恰当的一项是()A.B. C.D.17.有同学在研究性学习时准备围绕“司马迁笔下的项羽”作深入研究,下列做法不符合材料指导思想的一项是()A.阅读《太史公自序》,了解司马迁的写作精神,深入他的心灵世界,注重研究的归因意识。B.了解《史记》的互见法,阅读《高祖本纪》,换个视角看项羽的所作所为,强调比较分析。C.查阅《史记》中的“秦楚之际月表”,了解他灭秦兴楚、称霸失败的过程,增强联系意识。D.参看《汉书·陈胜项籍列传》,比较它和《史记·项羽本纪》的叙写差异,强调客观叙述。18.请在材料一中横线处补写出《新京报》的两则提问,每处不超过30字。19.材料二中,翦伯赞认为“年表”是“以求从时间的关系中推求彼此间之关联的”。请阅读材料三的表格,写出有关“秦与他国关系”的三条推断。【答案】15.B16.C17.D18.(1)你讲《史记》为什么会从司马迁写《史记》的视角出发(2)为什么司马迁的这种结构没有被后来的史书传承下来呢19.(1)秦扣留楚王,楚故立顷襄王。(2)秦齐关系由交转攻的时间点是孟尝君主持齐国大局。(3)秦国越来越强大,六国不得不经常联合抗击秦国。【解析】 【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B.“阅读《史记》先从“本纪”开始,再到其他体例”分析错误,依据材料一第三段“对司马迁来说,本纪只是《史记》的一部分。他把本纪放到《史记》的最前面,不是因为本纪最重要,而是为了方便”可知,杨照的观点没有认为要先从“本纪”开始,他认为本纪并不是最重要的;依据材料二第二段“同时,在纪传中,又以本纪为纲领,而以世家与列传演绎本纪的内容,使本纪、世家与列传,构成无形的连锁”可知,翦伯赞认为《史记》以本纪为纲领。所以二者观点不同。故选B。【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依据这一部分第一段“这种现象是一种遗憾。这起源于大家对于司马迁的误会”可知,杨照对于记者提出的问题首先给予否定,认为是“一种遗憾”,是“一种对于司马迁的误会”,所以属于驳论;依据这一部分第五段“之所以有人会认为,以人物、帝王将相为中心的史观是来自于司马迁,这是因为我们用了一种割裂的方式去读《史记》”可知,又是针对着记者的问题进行批驳,认为是“用了一种割裂的方式”,所以也属于驳论;所以第一段和第五段是并别的驳论观点。依据这一部分第二段“在这个意义上,司马迁之后的史家没真正把握司马迁写纪传体的精神,这是令人遗憾的”可知,这一段是对驳论1“令人遗憾的”的一个解释,属于分论1;依据这一部分第三段“此外,司马迁笔下的本纪,并不是有着帝王将相的史观。对司马迁来说,本纪只是《史记》的一部分”和第四段“因此《高祖本纪》并不是刘邦的传记。这是个误会”可知,这两段是从另外一个角度对驳论1“令人遗憾的”的一个解释,属于分论2。故选C。【1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D.“参看《汉书·陈胜项籍列传》,比较它和《史记·项羽本纪》的叙写差异,强调客观叙述”分析错误,依据材料一第五段“司马迁不是为了歌颂帝王将相,恰好相反,他抒发的是官吏的抗议。《史记》的构架和背后的史观、心灵和精神”可知,对于帝王将相,不是客观叙述,而是有自己的背后的史观、心灵和精神。 故选D。【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1)依据材料一第二段“在阅读《史记》的时候,如果我们没有办法真切地认识到司马迁写《史记》的原因,我们就没有办法确切地了解《史记》。这是我多年探究《史记》所得到的结论”可知,杨照阐述的观点强调的是“阅读《史记》,要认识到司马迁写《史记》的原因”,所以则也是记者的一个困惑,所以可填:你讲《史记》为什么会从司马迁写《史记》的视角出发;或者是:为什么你要倡导从司马迁本身的角度出发去读《史记》。(2)依据此空的上文“《史记》的构架和背后的史观、心灵和精神,在班固之后都没有被传承下来”和下文“因为他的史学观念太过于超越了,超越了他的时代,超越我们一般的观念”可知,上文主要强调的是“《史记》的构架和背后的史观、心灵和精神没有被传承下来”,下文强调的是“没有传下来的原因”,所以需要提问:为什么司马迁的这种结构没有被后来的史书传承下来呢;或者:司马迁的这种笔法后世为什么这么少。【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章内容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1)秦与楚的关系:依据表格,秦在“八年,楚王来,因留之”后的第二年,即“九年”,楚国发生了“楚顷襄王元年,秦取我十六城”,也就是可以推知:楚王被扣留后的第二年,顷襄王继位了。(2)秦与齐的关系:依据表格,秦八年时,齐国“(孟尝君)入相秦”;秦九年时,齐国“二十六年与魏、韩共击秦。孟尝君归相齐”,由此可知,秦齐交战的时间点是孟尝君离开秦国,帮助齐国,主持齐国大局。(3)依据表格,到秦国第九年时,魏国“与齐、韩共击秦于函谷”;韩国“与齐、魏共击秦”;楚国“楚顷襄王元年秦取我十六城”;齐国“与魏、韩共击秦”可见,秦国越来越强大,六国不得不经常联合抗击秦国,都有作战记载。(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清洁的精神张承志 那是神话般的、唯洁为首的年代。洁,几乎是处在极致,超越界限,不近人情。后来,经过如同司马迁、庄子、淮南子等大师的文学记录以后,不知为什么人们又只赏玩文学的字句而不信任文学的真实——断定它是过分的传说不予置信,而渐渐忘记了它是一个重要的、古中国关于人怎样活着的观点。今天没有人再这样谈论问题,这样写好像就是落后和保守的记号。但是,四千年的文明史都从那个洁字开篇,我不觉得有任何偏激。一切都开始在这座低平的、素色的箕山上。一个青年,一个樵夫,一头牛和一道溪水,引来了哺育了我们的这个文明。如今重读《逍遥篇》或者《史记》,古文和逝事都远不可及,都不可思议,都简直无法置信了。遥远的箕山,渐渐化成了一幢巨影,遮断了我的视野。山势非常平缓,从山脚拾路慢慢上坡,一阵工夫就可以抵达箕顶。山的顶部宽敞坦平,烟树素淡,悄寂无声。在那荒凉的箕顶上人觉得凄凉。在冬天的晴空尽头,在那里可以一直眺望到中岳嵩山齿形的远影。遗址都在下面的河边,那低伏的王城岗上。我在那个遗址上挖过很久,但是田野发掘并不能找到清洁的古代。《史记》注引皇甫谧《高士传》,记载了尧舜禅让时期的一个叫许由的古人。许由因帝尧要以王位相让,便潜入箕山隐姓埋名。然而尧执意让位,追许由不舍。于是,当尧再次寻见许由,求他当九州长时,许由不仅坚辞不从,而且以此为奇耻大辱。他奔至河畔,清洗听脏了的双耳。时有巢父牵犊欲饮之,见由洗耳,问其故。对曰:尧欲召我为九州长,恶闻其声,是故洗耳。巢父曰:子若处高岸深谷,人道不通,谁能见子?子故浮游,欲闻求其名誉,污吾犊口。牵犊上流饮之。所谓强中有强,那时是人相竞洁。牵牛的老人听了许由的诉说,不仅没有夸奖反而忿忿不满:你若不是介入那种世界,哪里至于弄脏了耳朵,想在你洗耳不过是另一种钓名沽誉。下游饮牛,上游洗耳,既然你已知道自己双耳已污,为什么又来弄脏我的牛口?今天恐怕少有人相信这样的故事,但是司马迁亲自去过箕山。《史记·伯夷传》中记道:尧让天下于许由,许由不受,耻之逃隐……太史公曰:余登箕山,其上盖有许由冢云。这座山从那时就同称许由山。但是在我登上箕顶那次,没有找到许由的墓。山顶是一个巨大平缓的凹地,低低伸展开去,宛如一个长满荒草的簸箕。这山顶虽宽阔,但没有什么峰尖崖陷,登上山顶一览无余。我和河南博物馆的几个小伙子细细找遍了每一丛蒿草,没有任 何遗迹残痕。当双脚踢缠着高高的茅草时,不觉间我们对古史的这一笔记录认起真来。司马迁的下笔可靠,已经在考古者的铁铲下证实了多次。他真的看见许由墓了吗?我不住地想。箕顶已经开始涌上暮色,视野里一阵阵袭来凄凉。天色转暗后我们突然感慨,禁不住地猜测许由的形象,好像在蒿草一下下绊着脚、太阳一分分消隐下沉的时候,那些简赅的史料又被特别细致地咀嚼了一遍。山的四面都无声。暮色中的箕山,以及山麓连结的朦胧四野中,浮动着一种浑浊的哀切。我抱着考古队员式的希望,有一瞬甚至盼望出现奇迹,由我发现许由墓。但箕顶上不见牛,不见农夫,不见布衣之士刚愎的清高;不仅登封洛阳,不仅豫北晋南的原野,都沉陷在晚暮的沉默中,一动不动,缄口不言。那时我不知道,就在那一天里我不仅相信了这个古史传说而且企图找寻它,虽然我并没有找到许由墓。许由墓也许永远湮没无闻,但箕山许由的本质,后来分衍成很多传统。洁的意识被义、信、耻、廉等林立的文化所簇拥,形成了中国文化的精神森林,使中国人长久地自尊而有力。应当坚信:在大陆上孕育了中国的同时,最高尚的洁意识便同时生根。那是四十个世纪以前播下的高贵种子,它百十年一发,只要显形问世,就一定以骇俗的美久久引起震撼。它并非我们常见的风情事物。我们应该等待这种高洁美的勃发。(有删改)20.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开篇写如今人们重读《逍遥篇》或《史记》,对其文学记录不予置信,表现了人们对过去“唯洁为首”年代的不理解。B.文章以厚重的笔触描摹了许由这个心灵“清洁”之士,表现了作者对中国古代文化独到的理解和深沉的缅怀。C.文章提到《高士传》中的牵牛老人对许由洗耳的忿忿不满,批评他沽名钓誉,以此可知作者对许由也有些许讥讽。D.作者浓墨重彩勾勒了中国文化源头处先秦时期的典型人格——洁的意识,歌颂了这种可贵的“士”的精神。21.下列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描摹山顶之行状,将其比喻成“一个长满荒草的簸箕”,形象地写出了许由山的清冷、荒凉。B.文章重在抒情,辅以议论、描写、记叙等,充满对古仁人的崇敬和礼赞,表达对清洁精神 的赞美。C.“许由墓也许永远湮没无闻,但箕山许由的本质,后来分行成很多传统”承上启下,引出洁意识的表现和影响。D.文章提到今人不信任文学的真实,与作者深信洁意识形成对比,突出了对这种精神的歌颂和呼唤。22.请简要分析文章最后一段画线句的意蕴。23.从《史记》众多人物中,挑选一位符合本文所表述的“洁”精神本质的人物,为他写一则颁奖词。要求:注意人称,运用至少一种修辞,且有对人物“洁”的精神的评论,不超过150字。【答案】20.C21.B22.先秦时高士所具有的清洁的精神,在中华民族的血脉深深植根了四十个世纪。历史长河中,它虽然有时会被遗忘,但是依旧连绵不绝,在士人阶层中代代流传,在不同时代引起人的共鸣。当人们重拾这种精神后,就会受到洗礼与升华。23.【示例】荆轲:你的勇气砥砺了你手中匕首,你手中的匕首又将你的名字刻在了历史的丰碑上。太子丹的邀请只是你义无反顾的契机,真正让你勇者无惧的是你心中的信仰:为国为民,才是侠之大者!你是古仁人志士清洁精神的集大成者。那一处处永不磨灭的描写,一代代地感动并哺育了各个时代的中国人。【解析】【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C.“以此可知作者对许由也有些许讥讽”分析错误,依据原文“所谓强中有强,那时是人相竞洁”可知,作者只是在阐述一个事实,即“那时是人相竞洁”,并没有流露出“对许由也有些许讥讽”之意。故选C。【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B.“文章重在抒情,辅以议论、描写、记叙等”分析错误,文章大量篇幅是“记叙和议论”,只有最后一段是抒情,所以不是“重在抒情”。故选B。【2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的能力。(1)依据原文“但是,四千年的文明史都从那个洁字开篇,我不觉得有任何偏激。一切都开始在这座低平的、素色的箕山上”可知,“那是四十个世纪以前播下的高贵种子”是一个比喻句,意思是:先秦时《高士传》中的许由所具有的清洁的精神,在中华民族的血脉深深植根了四十个世纪,它是一种高贵的起源,就像一颗种子一样,会生个发芽;(2)依据原文“不知为什么人们又只赏玩文学的字句而不信任文学的真实——断定它是过分的传说不予置信,而渐渐忘记了它是一个重要的、古中国关于人怎样活着的观点”可知,“它百十年一发”的意思是:人们往往会忘记它是一个重要的、古中国关于人怎样活着的观点;(3)依据原文“许由墓也许永远湮没无闻,但箕山许由的本质,后来分衍成很多传统。洁的意识被义、信、耻、廉等林立的文化所簇拥,形成了中国文化的精神森林,使中国人长久地自尊而有力”可知,“只要显形问世,就一定以骇俗的美久久引起震撼”的意思是:洁的本质,后来分衍成很多传统,在不同时代引起人的共鸣,并且使中国人的精神受到洗礼与升华,长久地自尊而有力。【2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中观点并进行语言表达的能力。依据原文,本文所表述的“洁”精神是“洁的意识被义、信、耻、廉等林立的文化所簇拥,形成了中国文化的精神森林,使中国人长久地自尊而有力”,所以要在《史记》众多人物中选择具有这种美好品质的人物,参考人物有:屈原、廉颇、蔺相如、魏公子、张良等。比如屈原的“举世混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爱国情怀;廉颇的“负荆请罪”,将相和的美谈;蔺相如的“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的宽容美德等等。实例:屈原生于忧患,以高洁的气节成就人生传奇。逝于汨罗,用忠心赢得生前身后名。你有这样的价值观: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你有这样的境界: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你带走了自己的肉体,留给人们一个永不泯灭的高尚灵魂。“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是诗人的志向,更是矢志不渝的人生信约。四、写作(60分)2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史记》除了为帝王将相作传,也记录了很多地位低下的小人物的事迹,展现了他们的历史作用。你们学校将开展“口述校史”的活动,校方为此遴选、联系了一些较有成就的校友,以供同 学们采访。但很多教师和同学认为那些默默无闻、在各行各业兢兢业业的普通校友也是宝贵的校史资源。请你向校长写一封信,建议学校重视采访这部分校友。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例文:普通校友也是宝贵资源尊敬的校长:您好,我是学校一名普通学生。今天冒昧给您写信,是想就我校“口述校史”采访活动提一点建议,不妥之处还望海涵。听闻学校将开展“口述校史”活动,准备联系一些较有成就的校友,以供同学们采访。这些校友或者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或者成为业界翘楚,行业巨擘……他们是我们学校的骄傲,他们更是在读的我们学习的榜样。相信通过采访他们,我们定会受到启发和感染,获益匪浅。但是尊敬的校长,我们学校的历史是由众多学子共同创造的,这些优秀校友固然值得我们学习,但那些普通校友也是我校光荣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母校不能遗忘他们的身影。他们当中有的扎根基层,投身一线,不断传递着党的好声音;有的勇于追梦,自主创业,在一次次挑战中洗礼自己;有的敢于创新,英姿勃发,争当行业翘楚;有的执着坚毅,初心不改,面对困难不言放弃;有的心怀感恩,回馈社会,勇担社会责任。他们的故事同样让人感动,他们的精神同样值得学习。尊敬的校长,您知道,《史记》是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它塑造了许多栩栩如生、深入人心的王侯将相,项羽、刘邦、蔺相如……但《史记》中还记有许多普普通通的小人物,他们对历史的发展同样起着推波助澜的重要作用。屈原行吟泽畔,与之对话的渔父,识时务、知进退;愿意为父替罪的孝女太仓公之女,令人动容;帮助孟尝君过关的“鸡鸣狗盗”之士,能够让信陵君亲自驾车的隐士侯赢……这样的小人物不胜枚举。他们代表的是除上层阶级王侯将相以外下层阶级的丰富面孔,他们是每个朝代所必需的群众基础,是组成历史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在如今的中国,有千千万万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他们无一例外的是些普通人,他们爱国、正直、勤劳、踏实;他们在自己的岗位上兢兢业业,认真工作;他们努力生活,有压力却不轻言放弃;他们撑起家庭、敬父母、爱孩子,和爱人一起打拼……这样的他们,同样应该是我们的骄傲! 《南方周末》曾言,小人物从来不是大时代的被动接受者,每一个小人物的参与和行动,汇成大时代的洪流。同样,组成我校历史的,也不仅仅是这些优秀校友,默默无闻、在各行各业兢兢业业的普通校友也是宝贵的校史资源。普通校友从来不是学校历史的被动参与者,他们也用自己的行动努力为学校争光,他们也同样值得我们尊敬!有了他们,我们的学校才更加温情,我们的校史也更加完整。因此,恳请学校重视对这部分校友的采访,邀请他们的代表来参加我们的活动。多有打扰,请您见谅!此致敬礼!一名高二学生2022年X月X日【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审题: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本次作文引导我们思考“小人物”的价值。正如历史由“大人物”与“小人物”共同组成一样,校史中也应有普通校友的身影。或许他们没有那些有成就的校友有名气,能为学校带来荣誉,但他们也曾是校园中的青春身影,他们也曾是校园中的美丽风景。学校历史中不能抹去他们的功绩,他们也是宝贵的校史资源。而且,从某种程度上讲,出名的“大人物”毕竟有限,默默无闻的“小人物”人数众多,只要他们积极向上,在自己的岗位上兢兢业业努力奋斗,他们也应得到我们的尊重。写作时注意是给校长的一封信,称呼、问候语、结束语必不可少。另外,写信目的是给校长提建议,要注意措施和语气,表达要得体,理由要充分。比如可以由你认识的某些普通校友谈起,歌颂他们在困境中不肯低头、不愿服输的精神品质,叙写他们在家庭、事业中承担责任的品质,表达他们内心美好的追求等,说服校长要重视这些普通人的精神品质,他们同样值得尊敬。或者从国家建设离不开普普通通的“打工人”,习主席表达对平凡英雄的敬仰等角度,论述无论国家建设还是学校历史,都离不开普通人的贡献,我们不能遗忘这些聚光灯外的身影等。立意:1.于平凡中传承不凡。 2.伟人创造历史,小人物构成历史。3.小人物也值得尊重。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语文
发布时间:2023-04-14 02:54:01 页数:23
价格:¥2 大小:102.18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