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江苏省徐州市2021-2022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Word版附解析)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21

2/21

剩余19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2021-2022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学业水平质量监测高二年级语文试题注意事项1.本试卷共8页,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交回。2.答题前,将自己的姓名、考试号等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填写在答题卡的规定位置。3.作答选择题时,必须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选项的方框涂满、涂黑。作答非选择题时,必须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的指定位置作答,在其他位置作答一律无效。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中国古典戏曲有着独特的美育范式,戏曲舞台上表现出来的声腔和形象,因可愉悦感官心灵,又能感化人心而彰显出重要的美育价值。勃兴于元明的古典戏曲几经历史演化,逐渐形成并突出了两种美育功能:和心悦性之“陶情”与礼乐教化之“风教”。“陶情”是古典戏曲美育传统的主题之一。戏曲作为一种综合性的艺术表演形式,经过高度提炼后,在戏曲舞台上呈现出华丽的角色造型、精彩的“唱念做打”和曲折的戏曲冲突,无不激发观众看戏、听戏和品戏的兴趣,促成他们在感官继而在心理层面产生基于审美共识的情感共鸣。在创作与鉴赏的相互依存关系中,戏曲和心悦性的美学价值被强调,并将戏曲的情感力量化作“以美育人”的媒介,完成了古典戏曲美育的审美实践。“风教”也是古典戏曲美育功用的体现。古典戏曲于内容上秉承了“兴观群怨”“文以载道”的文学传统,从而在基调上确定了“厚人伦,美风化”的美育宗旨。劝善惩恶、辨明是非、弘扬忠孝等,皆是古典戏曲呈现“教化”意义的美育主题。以“美风化”为文化革命,古典戏曲也完成了“劝使为善,诫使勿恶”的德育实践。通过文本呈现、声律传唱以及舞台传播,古典戏曲借“陶情”与“风教”功用,提供了一个理解戏曲审美文化的模本,使得以情动人、以理服人的美育范式在当代文化语境下能够得以延续。 戏曲承载教化意义的天然功利性能够被持续性地激活潜藏能量,主要源于因变则通、因通则久,在通与变并行的演进逻辑中,持续绽放着艺术魅力。通者,指千古不变之精神传统。古典戏曲中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各类剧目中至今仍蕴含的讲仁爱、守诚信、崇正义之时代价值,一直以来都是中华文化生生不息的生命之源,也是国人生成并坚定文化自信心的理论基石之一。变者,指依时代语境而适时更新的美育内涵。基于映射不同时代民族精神的问题意识,古典戏曲的美育内涵也相应地呈现出不同的时代特征。封建王朝时期,戏曲美育的路径选择是高台教化。在抵抗外辱和寻求民族出路的抗争时代,戏曲美育观则立足思想启蒙立场,宣扬“启蒙”与“救亡”精神。20世纪80年代以降,戏曲美育的首要目标已经被提升为追求戏曲的艺术美,尤为注重传承宝贵的民族文化遗产。进入数字化时代,如何利用新媒介的影响力,让古典戏曲走进课堂、走向大众,弘扬并传播其艺术魅力,又成为当前戏曲美育的重要课题。戏曲美育如何通过弘扬民族文化使命的合法性,在新的时代语境里焕发新的生机?通过“回头看”,我们可以从戏曲文化的积淀和传承中获得文化自信,但最根本的美育任务,还在于“向前看”,即植根传统而在成就上总结,在总结上批判,在批判上创新,以适应新时代中国文化美育体系建构的需要。简单地说,“回头看”和“向前看”分别指向古典戏曲的自信与创新问题。古典戏曲流传下来大量经典作品,作为一种民族文化基因的延续,保护和传承这些经典戏曲作品,一则可明确与坚定戏曲文化自信的方向,二则可凸显传统伦理价值观,恢复泛审美时代日益消融的人文精神,从而承担起育新人、展形象的美育使命。当今社会,考量并重估经典戏曲作品的当代价值,还应具有反思意识,充分考虑到戏曲美育传统能否被容纳进新经验中进行传递,过去的现实关怀能否在这个时代引发共鸣等现实问题。在经典作品既往道德评价的价值标准上融入新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正是“文化自信”命题提出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需求。(摘编自刘玲华《文化自信与古典戏曲美育观的理论重构》)材料二:传统戏曲的现代转化也许可以类比汉赋到唐诗,唐诗到宋词,宋词到元曲,虽然每个时代都有属于那个时代的文学高峰,但是各个时代之间又有一种文化精神的血脉流淌始终。从这个意义上说,“传统戏曲”是否也有可能转化为具有当下审美品格的“现代戏曲”呢?历史地看,无论文学艺术的哪一个门类,转化就是发展,创新就是继承,形态有变,基因永恒。我们在强调文化自信的同时,还应该强调文化自省。自信是底气、是根基,自省是扬弃、 是创新。在社会形态从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信息文明转变之际,提炼于过去生活生产方式与情感交流方式的传统戏曲,不可避免地遇到了难以突破的瓶颈,突破这一瓶颈不是简单地批评时代、抵制创新,而是在承认传统戏曲程式系统于表现现代生活方面存在局限性的同时,想方设法完成创作思维的转变,通过实践,实现中华戏曲艺术发展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古典音乐可以转化为现代音乐,古典舞蹈可以转化为现代舞蹈,西方的古典歌剧可以催生出现代音乐剧,中国传统戏曲也有可能孕育出现代戏曲。(摘编自罗怀素《文化自信与传统戏曲的现代转化》)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声腔和形象作为中国古典戏曲的主要舞台表现形式,既可以愉悦感官心灵,又可以感化人心,体现出独特的美育范式。B.戏曲的教化意义能持续地被激活,主要因为它在演进中既有千古不变的精神传统,又能依时代语境适时更新美育内涵。C.在当今时代,要想使戏曲美育弘扬民族文化的使命焕发生机,一方面要“回头看”,一方面要“向前看”,缺一不可。D.具有反思精神,明确与坚定戏曲文化方向,凸显传统伦理价值观,可以恢复泛审美时代的人文精神,从而育新人,展形象。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戏曲走进课堂、走向大众,必须利用好数字化时代的新媒介影响力。B.农耕文明时代生产方式落后,戏曲程式系统存在局限性,应该突破。C.古典与现代可以相互转化,西方古典歌剧与中国传统戏曲也可转化。D.经典戏曲《西厢记》中的扮相、吟唱、故事,可激发观众审美意识。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最能体现“因变则通,因通则久”观点的是()A.《窦娥冤》《赵氏孤儿》等因传递出是非、爱憎、善恶的道德价值而盛传不衰。B.建国后改编的戏曲《天仙配》在思想艺术上加入了歌颂爱情、追求自由的主题。C.唐诗、宋词、元曲皆为一代文学高峰,只有创新,才能有文化自省。D.春节联欢晚会上,常有许多小朋友同唱一段戏曲,中华文化后继有人。4.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5.学校戏曲社团为传承戏曲文化,决定举办一场大型舞台演出,假如你是导演,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演出节目内容的要求。 【1~5题答案】【答案】1.D2.D3.B4.①首先指出中国古典戏曲具有“陶情”“风教”两大美育功能并具体阐释;②接着从“通”与“变”的角度论证戏曲教化功能延续的原因;③最后提出既要坚定文化自信,更要反思创新才能让戏曲美育焕发生机。5.①节目内容及编排要发挥了戏曲“陶情”“风教”功能;②浸润优秀传统文化,弘扬美育精神,坚定文化自信。③将校园文化和戏曲文化融合,着力实现戏曲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④让戏曲的美育内涵依时代而变,呈现新的时代特征。【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D.“具有反思精神,明确与坚定戏曲文化方向,凸显传统伦理价值观,可以恢复泛审美时代的人文精神,从而育新人,展形象”错误。根据原文“当今社会,考量并重估经典戏曲作品的当代价值,还应具有反思意识,充分考虑到戏曲美育传统能否被容纳进新经验中进行传递,过去的现实关怀能否在这个时代引发共鸣等现实问题”可知,“具有反思精神”指的是“考量并重估经典戏曲作品的当代价值”,不是“育新人,展形象”的原因。故选D。【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A.“戏曲走进课堂、走向大众,必须利用好数字化时代的新媒介影响力”错误。根据原文“进入数字化时代,如何利用新媒介的影响力,让古典戏曲走进课堂、走向大众,弘扬并传播其艺术魅力,又成为当前戏曲美育的重要课题”可知,文中谈的是“如何利用”,而不是“利用好”,混淆概念。B.“农耕文明时代生产方式落后,戏曲程式系统存在局限性,应该突破”错误。根据材料二原文“而是在承认传统戏曲程式系统于表现现代生活方面存在局限性的同时,想方设法完成创作思维的转变,通过实践,实现中华戏曲艺术发展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可知,不是‘突破’,而是转变创作思维。C.“古典与现代可以相互转化,西方古典歌剧与中国传统戏曲也可转化”错误。根据材料二原文“古典音乐可以转化为现代音乐,古典舞蹈可以转化为现代舞蹈,西方的古典歌剧可以催生出现代音乐剧,中国传统戏曲也有可能孕育出现代戏曲”“西方古典歌剧”是可以催生 “现代音乐剧”而不是“中国传统戏曲”。故选D。【3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材料一第四段讲述“通者,指千古不变之精神传统”“变者,指依时代语境而适时更新的美育内涵”。因此,“因变则通、因通则久”强调的是既要传承中华民族“千古不变之精神传统”,又要根据时代变化而创新,呈现时代特征。A.仅强调了《窦娥冤》等剧目“通”的一面,即中华民族的“精神传统”。B.《天仙配》“继承了前人作品中的主题精神”体现了“通”的一面,“在思想艺术上加入了歌颂爱情、追求自由的主题”体现了依据时代变化创新的一面。C.“只有创新,才能有文化自省”忽略了“通”的一面。D.“常有许多小朋友同唱一段戏曲”并没有体现因“变”而最终达到“久”。故选B。4题详解】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结构,梳理文章论证思路的能力。材料一第一段提出中国古典戏曲具有“陶情”和“风教”两种美育功能,第二段分别具体论证戏曲是怎样实现“陶情”和“风教”功能的。第三段提出“陶情”与“风教”的功用使古典戏曲的“美育范式在当代文化语境下能够得以延续”,引出第四段关于古典戏曲教化功能得以延续“主要源于因变则通、因通则久”的论证。第五、六段围绕“戏曲美育如何在新的时代语境里焕发新的生机”这一问题,指出既要“回头看”,在积淀与传承中获得文化自信,更要“向前看”,因此可以分成三部分,前两段为第一部分,中间两段为第二部分,最后两段为第三部分,即总结、批判、创新。据此分析概括作答即可。【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根据材料一“勃兴于元明的古典戏曲几经历史演化,逐渐形成并突出了两种美育功能:和心悦性之‘陶情’与礼乐教化之‘风教’”可知,节目内容及编排要发挥了戏曲“陶情”“风教”功能。“从而在基调上确定了‘厚人伦,美风化’的美育宗旨。劝善惩恶、辨明是非、弘扬忠孝等,皆是古典戏曲呈现‘教化’意义的美育主题。以‘美风化’为文化革命,古典戏曲也完成了‘劝使为善,诫使勿恶’的德育实践”可知,节目内容及编排要让戏曲的美育内涵依时代而 变,呈现新的时代特征。“通过‘回头看’,我们可以从戏曲文化的积淀和传承中获得文化自信,但最根本的美育任务,还在于‘向前看”,即植根传统而在成就上总结,在总结上批判,在批判上创新,以适应新时代中国文化美育体系建构的需要。简单地说,‘回头看’和‘向前看’分别指向古典戏曲的自信与创新问题”可知,节目内容及编排要浸润优秀传统文化,弘扬美育精神,坚定文化自信。根据材料二原文“传统戏曲,……而是在承认传统戏曲程式系统于表现现代生活方面存在局限性的同时,想方设法完成创作思维的转变,通过实践,实现中华戏曲艺术发展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可知,节目内容及编排要将校园文化和戏曲文化融合,着力实现戏曲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暴风骤雨(节选)周立波天刚露明,屯子里远远近近的雄鸡的啼叫还没有停息,工作队的人就一个一个地出门去了。他们分头出去串门子,找小户,约好下晚回学校汇报。都带了些钱,到哪家,吃哪家,算钱给他。小王一走进穷苦人家里,就无拘无束的,像回到了自己的家里似的。他们唠起闲嗑来。起始,赵玉林光听小王一人说,往后,看到小王懂得好多地里的事情,赵玉林寻思:“他也是庄稼底子。”这样一想,赵玉林就不拘束了。小王名叫王春生。父亲是东北抗日联军赵尚志部队的一个营教导员,也有人说他还曾是中央北满地方党的一位区委书记。民国二十二年冬,他父亲被伪满县警察署捉住,打得快死时也问不出什么口供,日本鬼子把他和别的三百多个抗联同志一起,一个一个装在麻布袋子里。一个落雪的下晚,日本鬼子用两辆卡车,把这三百多个凝着血泥的麻袋送到冰雪封住的松花江上,挖个冰窟窿,把麻袋一个个丢进江里去了。这时候,王春生还只有五岁。王春生十六岁那年,他妈害肺病死了。这位在千灾百难中,宁死也要把小王抚养成人的母亲,临终时眼角停着泪珠子:“崽子,你长大成人,可别忘了你爹是怎么死的呀。”王春生从来没有忘了他爹的惨死跟妈的眼泪。他早在关里参加八路军了。七月,党动员一万二千个干部下乡去作群众工作时,小王响应了。小王跟赵玉林去侍弄园子地。到了园子里,小王一面帮他用靰鞡草绑架子,一面闲唠嗑。 起始,赵玉林尽说一些别人的事,往后才慢慢谈到他自己,他说:“民国二十一年,山东家遭了荒旱,颗粒不收,我撇下家人奔逃关外来碰运气。到了这边,没有证明书,落不下户,只好给老韩家吃劳金。扛活的人指望‘一膀掀’,就是把劳金钱一起领下来,这么的,就算是微微了了的几个小钱吧,也能顶些用。老韩家呢,却分做七八起来给。到老秋,钱早花光,啥事没办。到年一算账,倒欠老韩家一百元老绵羊票子,只好把一件山东带来的青布小衫子交给东家,作为抵押。四回劳工,数牡丹江那一回蝎虎,二十天,二十宿,没有睡觉,一天吃两顿橡子面,吃了肚子胀,连饿带冻,死的人老鼻子啦。王同志,”赵玉林抬头瞅一瞅小王:“我还能回来,真算是命大。回来那时光,媳妇领着小嘎在外屯要饭,我各屯去找,一见了我,娘儿俩哭得抬不起头来。我没有掉泪。王同志,穷人要是遇到不痛快的事就哭鼻子,那真要淹死在泪水里了。”整整的一个下晌,在园子里,两个新朋友悄声悄气地唠着。赵玉林把他所知道的韩老六的罪恶,都说给小王听了。韩大棒子韩凤岐,伪满“康德”五年,就是民国二十七年,他当上村长,常常亲自提着一根大棒子到各民户去催出荷,催缴猪皮、猪血和葡萄叶子。后来,日本宪兵队长森田大郎住在他家里,他的威势就更大了。赵玉林说到这儿,抬眼瞅瞅西边,太阳快落了。他跟小王迈过一条条垄沟,往他家里走。“韩老六的事,一半天说不完呀,”赵玉林说,声音更低些,“光他动动嘴,向森田告状,搁枪崩掉的人,本屯就有好几个。多威势呵!啊,到家了。”“头里走,头里走。”进门时,赵玉林让着小王。“王同志,别看这饭菜寒伧,头年还吃不上哩。”赵玉林这样说,“你们再来晚一点,咱们都得死光了。”吃完了饭,小王交了饭钱,起身要走。赵玉林也站起身来说:“送送你。”小王一边走,一边说起好多翻身的道理和办法,最后,谈到本屯也得斗争地主恶霸这宗事。小王问赵玉林道:“要是斗他,你敢来么?”“咋不敢来?咱死也不怕。”赵玉林说完这话,小王双手紧握他右手,欢喜地说道:“那好,我就往回走,明儿咱们再合计。再去联络人。”小王说罢,走了。“能行吗?韩老六能像王同志说的那样容易打垮吗?”这个思想冷丁钻进他的脑瓜子,他翻来覆去,左思右想,老是睡不着。他又爬起来,摸着烟袋,走到外屋灶坑边,拨开热灰,把烟袋点上,蹲在灶坑边,一面抽烟,一面寻思。烟锅嗞嗞地响着,他想起韩家的威势。“就是怕不能行呵。”他脑瓜子里又钻出这么个念头。 “你害怕了吗,老赵哥?”脑瓜子里又显出小王的圆脸,满脸堆着笑问他。“我怕啥?”赵玉林抵赖,怪不好意思。他想着,“小王说:关里关外,八路军有好几百万,尽好枪好炮。天下穷人是一家。明日咱去多联络些穷人,韩老六看你有本事,能拧过咱们!”他进来睡时,院子里的雄鸡已经拍打着翅膀,叫头遍了。鸡叫第三遍,他就爬起来,戴上草帽,迈出大门,一直往工作队走去。小王看见赵玉林进来,赶紧起身。两个人到操场里去溜达去了。赵玉林把他昨下晚拐弯抹角,晃晃荡荡的心思,一五一十的,都告诉小王,结尾他说:“这会想透了,叫我把命搭上,也要跟他干到底。”“革命到底。”小王快活地改正他的话。(节选自《暴风骤雨》有删改)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王春生的父亲曾是营教导员、区委书记,确有其人。B.小王一走进穷苦人家就无拘束,善于和农民打交道。C.穷人要是遇到不痛快的事不能哭鼻子,要勤劳致富。D.本屯地主韩老六家有“威势”,赵玉林始终极为害怕。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选取了土改工作队的小王和贫雇农赵玉林唠闲嗑、交朋友的片段,将小人物描绘得惟妙惟肖。B.小说对人物的心理描写和语言描写十分精湛,展现了贫雇农赵玉林的思想状态,使其形象更鲜明。C.作者补叙了小王的父亲与母亲去世的经过,通过悬念激发读者的兴趣,暗示小王的革命意志坚定。D.小说巧妙地使用“昨下晚”“唠起闲嗑”“侍弄园子地”等方言,充满浓郁的地方特色和生活气息。8.请简要说明文中画线句子“吃完了饭,小王交了饭钱”的作用。9.赵玉林有怎样的形象特点,试依据小说内容简要分析。【6~9题答案】【答案】6.B7.C8.①呼应前文“吃哪家,算钱给他”,结构严谨;②与地主压榨农民形成鲜明的对比;③突出小王及工作队与民平等打成一片的优良作风;④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为农民着想,领导农民 革命到底、翻身解放的主旨。9.①勤劳能干的中国农民:“是庄稼底子”。②饱受压迫:给地主干活“到年一算账,倒欠老韩家一百元老绵羊票子”。③觉悟不断提高:从“净说别人的事”到“也要跟他干到底”。【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A.“确有其人”错。这篇文章是小说,王春生的父亲是小说中作者塑造的的一个人物,不能说确有其人。C.“要勤劳致富”错。小说中赵玉林说“穷人要是遇到不痛快的事不能哭鼻子”,赵玉林表明的坚强,并不是说他要勤劳致富。D.“赵玉林始终极为害怕”错。根据赵玉林说的“这会想透了,叫我把命搭上,也要跟他干到底”这句话可知,赵玉林也有害怕斗不过韩老六的想法,但是最终他并不害怕。故选B。【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艺术魅力的能力。C.“作者补叙了小王的父亲与母亲去世的经过”错。文中叙写小王的父亲与母亲去世的经过,从叙事方式看,这是插叙,不是补叙。故选C。【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语句的作用的能力。(1)结构上,前文说“吃哪家,算钱给他”,所以,画线句子“吃完了饭,小王交了饭钱”起到呼应前文使文章结构严谨的作用。(2)手法上,文中说“老韩家呢,却分做七八起来给。到老秋,钱早花光,啥事没办。到年一算账,倒欠老韩家一百元老绵羊票子,只好把一件山东带来的青布小衫子交给东家,作为抵押”,所以,“吃完了饭,小王交了饭钱”的工作作风与地主压榨农民形成鲜明的对比。(3)内容和主题上,结合“工作队的人就一个一个地出门去了。他们分头出去串门子,找小户,约好下晚回学校汇报”“小王一走进穷苦人家里,就无拘无束的,像回到了自己的家里似的。他们唠起闲嗑来”“小王跟赵玉林去侍弄园子地。到了园子里,小王一面帮他用靰鞡草绑架子,一面闲唠嗑”“整整的一个下晌,在园子里,两个新朋友悄声悄气地唠着。赵玉林把他所知道的韩老六的罪恶,都说给小王听了”分析,“都带了些钱,到哪家,吃哪家, 算钱给他”这句话表明小王及工作队与民平等,和农民打成一片的优良作风;结合“小王一边走,一边说起好多翻身的道理和办法,最后,谈到本屯也得斗争地主恶霸这宗事”“这会想透了,叫我把命搭上,也要跟他干到底”分析,这句话也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为农民着想,领导农民革命到底、翻身解放的主旨。【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1)由“赵玉林寻思:‘他也是庄稼底子’”“小王跟赵玉林去侍弄园子地。到了园子里,小王一面帮他用靰鞡草绑架子”分析可知:赵玉林“是庄稼底子”,他是勤劳能干的中国农民。(2)由赵玉林说的话——“扛活的人指望‘一膀掀’,就是把劳金钱一起领下来,这么的,就算是微微了了的几个小钱吧,也能顶些用。老韩家呢,却分做七八起来给。到老秋,钱早花光,啥事没办。到年一算账,倒欠老韩家一百元老绵羊票子,只好把一件山东带来的青布小衫子交给东家,作为抵押。四回劳工,数牡丹江那一回蝎虎,二十天,二十宿,没有睡觉,一天吃两顿橡子面,吃了肚子胀,连饿带冻,死的人老鼻子啦”分析:赵玉林给地主干活,饱受地主的压迫。(3)由“赵玉林尽说一些别人的事,往后才慢慢谈到他自己”“咋不敢来?咱死也不怕”“鸡叫第三遍,他就爬起来,戴上草帽,迈出大门,一直往工作队走去……他说:‘这会想透了,叫我把命搭上,也要跟他干到底’”分析:赵玉林从“净说别人的事”到“也要跟他干到底”,可见他的觉悟在不断提高。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天汉元年,且鞮侯单于初立,恐汉袭之,尽归汉使路充国等。武帝嘉其义,乃遣(苏)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答其善意。(单于)方欲发使送武等,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单于使卫律召武受辞。武谓常惠等:“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引佩刀自刺。武气绝,半日复息。单于壮其节,朝夕遣人候问武。武益愈,单于使使晓武,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剑斩虞常已,律曰:“汉使张胜谋杀单于近臣,当死。单于募降者赦罪。”举剑欲击之,胜请降。律谓武曰:“副有罪,当相坐。”复举剑拟之,武不动。律曰:“苏君,律前负汉归匈奴,幸蒙大恩,赐号称王,拥众 数万,马畜弥山,富贵如此!苏君今日降,明日复然。空以身膏草野,谁复知之!”武不应。律曰:“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今不听吾计,后虽欲复见我,尚可得乎?”武骂律曰:“汝为人臣子,不顾恩义,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何以汝为见?”律知武终不可胁,白单于。单于愈益欲降之。乃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数日不死。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羝乳乃得归。武既至海上,廪食不至,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初,武与李陵俱为侍中。武使匈奴,明年,陵降,不敢求武。久之,单于使陵至海上,为武置酒设乐,因谓武曰:“单于闻陵与子卿素厚,故使陵来说足下,虚心欲相待。人生如朝露,何久自苦如此!陵始降时忽忽如狂自痛负汉加以老母系保宫子卿不欲降何以过陵?且陛下春秋高,法令亡常,安危不可知,子卿尚复谁为乎?武曰:“武父子亡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常愿肝脑涂地。愿勿复再言!”陵与武饮数日,复曰:“子卿壹听陵言!”武曰:“自分已死久矣!王必欲降武,请毕今日之欢,效死于前!”陵见其至诚,喟然叹曰:“嗟呼,义士!陵之罪上通于天!”因泣下沾衿,与武决去。昭帝即位数年,匈奴与汉和亲,汉求武等。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赞曰:孔子称“志士仁人,有杀身以成仁,无求生以害仁”,“使于四方,不辱君命”,苏武有之矣。(节选自班固《汉书·李广苏建传》)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陵始降时/忽忽如狂/自痛负汉加/以老母系保宫/子卿不欲降/何以过陵?B.陵始降/时忽忽如狂/自痛负汉/加以老母系保宫/子卿不欲降/何以过陵?C.陵始降/时忽忽如狂/自痛负汉加/以老母系保宫/子卿不欲降/何以过陵?D.陵始降时/忽忽如狂/自痛负汉/加以老母系保宫/子卿不欲降/何以过陵?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天汉”,汉武帝的年号。年号遇大事可更改,一个帝王可以用多个年号。B.“节”,旄节,也叫符节。符可为调兵凭证,苏武所持节为出入门关凭证。C.“子卿”,苏武字子卿,李陵不称名而称字可以表明对苏武的礼貌和尊敬。D.“赞”,一种文体,可用于颂扬人物,作者常用赞来议论史事、表达思想。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苏武为国守节。他宁可自杀,也不愿因被审讯给国家带来羞辱。B.苏武爱憎分明。他直斥卫律叛国投敌的劣迹,却与李陵畅饮数日。C.苏武忠贞不二。他出使后被扣,面对威逼利诱,终不肯投降匈奴。 D.李陵心态复杂。他面对苏武,感到背叛汉朝罪孽深重,自刎而死。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引佩刀自刺。(2)律知武终不可胁,白单于。单于愈益欲降之。14.作者对卫律和李陵的态度不同,请从“卫律劝降”和“李陵劝降”处予以概括。【10~14题答案】【答案】10.D11.B12.D13.(1)“失去节操,辱没使命,即使活下来,还有什么脸面回到汉朝?”拔出佩刀自杀。(2)卫律知道苏武最终不会被威力恐吓住,禀告了单于。单于就越发想要使他投降。14.写“卫律劝降”,描写其丑态,用贬抑之语,表明对卫律不齿;写“李陵劝降”,描写其真诚和痛苦,表明对李陵同情。【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我起初投降时,心神恍惚,如疯若狂,自己背叛汉朝而痛心,加上老母亲被囚禁在保宫,您不想投降,但这种心情怎么会超过我呢?“始降时”意思是“起初投降的时候”,联系紧密,排除BC;“自痛负汉”语意完整,意思是“为自己背叛汉朝而痛心”,“加以”是一个词,不能断开,排除A。故选D。【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B.“苏武所持节为出入门关凭证”错误。“符节”在文中是苏武作为使者的凭证。故选B。【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自刎而死”错误。根据原文“因泣下沾衿,与武决去”可知,李陵泪如雨下,沾湿了衣襟,与苏武告别离去,而非“自刎而死”。故选D。 【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屈”,使……屈身;“辱”,使……受辱;“虽”,即使;“引”,拔。(2)“胁”,被动,被威胁;“白”,禀告;“降”,使……投降。【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律曰:‘苏君,律前负汉归匈奴,幸蒙大恩,赐号称王,拥众数万,马畜弥山,富贵如此!苏君今日降,明日复然。空以身膏草野,谁复知之!’”等语句可知,卫律原来是汉朝的武将,被匈奴俘虏后投降的,本是无气节的武夫,希冀献功的小人,并无是非标准,惟利是图,所以丑态百出,遭到苏武的唾弃,表明对卫律不齿。“明年,陵降,不敢求武。”“……法令亡常,安危不可知,子卿尚复谁为乎?”“‘嗟呼,义士!陵之罪上通于天!‘”等这些语句结合历史可以知道,李陵是一代名将飞将军李广之后,曾为汉朝立下战功,因寡不敌众战败投降,被汉武帝诛灭家族,所以在劝降时用攻心法,而且在看到苏武的大义凛然后能“泣下沾襟”,可见尚存羞恶之心,也能看出他的痛苦,表明对李陵同情。参考译文:天汉元年,且鞑侯单于刚刚即位,害怕汉朝袭击,把扣留的汉朝使者路充国等全部放还。汉武帝称赞他明于大义,就派苏武以中郎将的身份带着汉朝符节护送被扣留在汉朝的匈奴使者,以报答他的好意。匈奴正要派使者护送苏武等人返回,正赶上缑王和长水虞常等在匈奴谋反。单于便派卫律召苏武审问。苏武对常惠等人说:“失去节操,辱没使命,即使活下来,还有什么脸面回到汉朝?”拔出佩刀自杀。苏武昏死过去,很久才苏醒。单于佩服他的气节,早晚派人探问他的病情。苏武的伤势渐渐好转,单于派使者告知苏武,共同审判虞常,想借此机会迫使苏武投降。用剑杀死虞常之后,卫律说:“汉朝使者张胜计谋杀害单于亲近的大臣,判处死罪。不过单于招募投降的人,赦免他的罪过。”举剑要杀张胜,张胜请求投降。卫律又对苏武说:“副使有罪,你应当与他相连治罪。”卫律又举起剑向苏武比画着要杀他,苏武毫不动摇。卫律说:“苏先生,我卫律从前背叛汉朝,归降匈奴,幸而承蒙单于恩德,赐给我王号,使我拥有部众数万,马畜满山,富贵如此。您今日投降,明天也会这样。否则被杀,白白地拿身体 滋润荒野,又有谁知道你为汉朝而死?”苏武不予理睬。卫律又说:“您借助我投降,我与您结为兄弟;今天不听我的话,以后即使想再见到我,还有可能吗?”苏武痛斥卫律说:“你作为汉朝臣民,不顾恩德道义,背叛皇帝和亲人,投降蛮夷,我见你干什么?卫律知道苏武最终不会被威力恐吓住,禀告了单于。单于就越发想要使他投降。便把他囚禁在大窖中,断绝向他供应饮食。天降大雪,苏武就卧在地上,吞食雪团,与毡毛一同咽下,好多天没饿死。就又把他迁徙到北海没有人烟的地方,让他放牧公羊,直到公羊生仔,才允许他回来。苏武被流放到北海以后,匈奴不供给他粮食,他只好挖掘野鼠所贮藏的草籽充饥。拄着汉朝符节牧羊,时时刻刻把汉朝节带在身边,以致节上的旄都脱落了。起初,苏武与李陵同在汉朝任侍中。苏武出使匈奴的第二年,李陵投降匈奴,不敢求见苏武。过了很长时间,单于派李陵到北海,为苏武置办酒宴,陈设乐舞,趁机对苏武说:“单于听说我与您平素交往很深,因此派我来劝您,单于将诚心待您。人生如同早上的露珠一样短促,何必长时间地折磨自己!我起初投降时,心神恍惚,如疯若狂,为自己背叛汉朝而痛心,加上老母亲被囚禁在保宫,您不想投降,但这种心情怎么会超过我呢?况且皇帝年老,法令没有常规,安危难以预料,您还为谁守节呢?”苏武说:“我们父子无功无德,都是由于皇帝的提拔,常愿为此肝脑涂地。现在如果能牺牲自己,报效国家,即使蒙受斧钹之诛、汤镂之刑,也甘心情愿。希望您不要再说了!”李陵与苏武宴饮了几天之后,又劝苏武:“您一定要听我的话。”苏武说:“我很久前就断定自己必死了!右校王您一定要使我投降,就请结束今天的欢宴,让我死在您面前!”李陵见他对汉朝如此忠诚,长叹一声,说:“唉,真是义士!我的罪过比天还高啊!”随之泪如雨下,沾湿了衣襟,与苏武告别离去。昭帝即位几年后,匈奴与汉朝友好亲善,汉朝请求接苏武等人归国。苏武在始元六年春天回到都城。赞曰:孔子说的“志士仁人,有杀身以成仁,无求生以害仁”,“使于四方,不辱君命”,这些做人的道德标准,在苏武身上都体现出来了。(节选自班固《汉书·李广苏建传》)(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李凭箜篌引李贺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吴丝蜀桐张高秋”,开门见山,“吴丝蜀桐”突出箜篌构造精良、工艺精湛,借以衬托演奏者技艺的高超,写物即写人。B.“李凭中国弹箜篌”,点出演奏者名姓和演奏地点,在写琴、写声之后写人,安排精巧,有先声夺人的艺术效果。C.“老鱼跳波瘦蛟舞”,“老”和“瘦”两个看似干枯的字眼突出了行动艰难的鱼蛟形象,也衬托出了音乐的艰涩。D.“露脚斜飞湿寒兔”,玉兔任凭露水把自己浸湿也不肯离去,形象优美。此处没有对李凭技艺作直接评判,却饱含情思。16.诗歌五、六句描写音乐有不同之处,请简要分析。【15~16题答案】【答案】15.C16.①“昆山”句是以声写声(听觉),表现乐声的起伏多变。“玉碎”写众弦齐步鸣,嘈嘈杂杂;“凤凰叫”表现一弦独响,声音高亢。②“芙蓉”句以形写声(视觉),表现乐声的优美动听。“芙蓉泣露”写乐声悲抑,“香兰笑”写乐声欢快,形神兼备。【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C.“突出了行动艰难的鱼蛟形象,也衬托出了音乐的艰涩”错。诗人用“老”和“瘦”两个看似干枯的字眼修饰鱼蚊,突出本已羸弱乏力,行动艰难的鱼蛟,竟伴着音乐的旋律腾跃起舞,写出了音乐声由高昂转为低沉的神奇魅力。故选C。【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1)“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的句意:乐声清脆动听得就像昆仑山美玉击碎,凤凰鸣叫;时而使芙蓉在露水中饮泣,时而使香兰开怀欢笑。(2 )“昆山”,即昆仑山。“玉碎”,诉诸听觉,形容众弦齐步鸣,乐音清脆,仿佛玉碎山崩,令人不遑分辨;时而又一弦独响,宛如凤凰鸣叫,声振林木,响遏行云;“凤凰叫”,形容表现一弦独响,声音高亢;“昆山玉碎凤凰叫”,以声写声,表现乐声的起伏多变。(3)“芙蓉泣露”,诉诸视觉,摹写琴声的悲抑;“香兰笑”,形容琴声的欢快,不仅可以耳闻,而且可以目睹;“芙蓉泣露香兰笑”句,以形写声,表现乐声的优美动听。诗人用“芙蓉泣露”悲抑,而以“香兰笑”。这种表现方法,真有形神兼备之妙。(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蜀相》里“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祠堂内的景物,同时更深刻地表达作者对诸葛亮的崇敬、怀念、惋惜之情。(2)《蜀道难》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从视觉、听觉两方面入手,写山之高峻,水之湍急咆哮,使人心惊胆战。(3)“瀚海”原本指的是北方的大湖,后指广大戈壁沙漠,含义随时代而变。“瀚海”作为一个地理名词,频繁在唐代诗词中出现,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17题答案】【答案】①.映阶碧草自春色②.隔叶黄鹂空好音③.飞湍瀑流争喧豗④.砯崖转石万壑雷⑤.校尉羽书飞瀚海⑥.单于猎火照狼山(示例: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萧条清万里,瀚海寂无波;阴山瀚海千万里,此日桑河冻流水。其他意思对亦可。)【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背诵和默写名句名篇的能力。易错字词有:“隔”“鹂”“喧豗”“砯”“壑”“瀚”“阑”“惨”。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夜幕下的国家体育场华灯璀璨、,这座建筑以鸟巢造型闻名于世,即将创造历史,成为首座世界上举办过“双奥”开幕式冬奥会和夏奥会的体育场馆。运动员入场完毕,各代表团引导员高举雪花造型引导牌聚合在一起,共同构成一朵“大雪花”,大屏幕播放着短片《更强更团结》,将开幕式“世界大同,天下一家”的主题表现得。大屏幕上,名为《未来的冠军》的短片吸引了全场观众的目光,的小萌娃们成为冰雪运动的爱好者,虽然一次次跌倒、爬起,却始终欢笑着面对挫折,轻松幽默的画面令观众 。笑声中,天真可爱的孩子们出现在体育场内。他们手持闪闪发光的“白鸽”自由欢愉地奔跑,从四面八方汇聚到体育场正中,组成一个心形,环绕在那片“大雪花”周围。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金碧辉煌酣畅淋漓蹒跚学步忍俊不禁B.美轮美奂淋漓尽致踽踽独行乐不可支C.美轮美奂淋漓尽致蹒跚学步忍俊不禁D.金碧辉煌酣畅淋漓踽踽独行乐不可支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这座以鸟巢造型闻名于世的建筑,即将创造历史,成为世界上首座举办过冬奥会和夏奥会“双奥”开幕式的体育场馆。B.这座建筑以鸟巢造型闻名于世,即将创造历史,成为世界上首座举办过冬奥会和夏奥会“双奥”开幕式的体育场馆。C.这座建筑以鸟巢造型闻名于世,即将创造历史,成为世界上首座举办过“双奥”开幕式冬奥会和夏奥会的体育场馆。D.这座以鸟巢造型闻名于世的建筑,它即将创造历史,成为首座世界上举办过冬奥会和夏奥会“双奥”开幕式的体育场馆。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18~20题答案】【答案】18.C19.A20.①本体是“引导员高举的雪花造型引导牌”,喻体是“雪花”。“构成”取代比喻词,是暗喻。②形象生动地表现了引导员高举引导牌汇集后形成的雪花形状,暗合了冬奥会的冰雪项目,也有助于烘托冬奥会各成员团结一家的主题。【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的能力。第一空,金碧辉煌:形容建筑装饰华丽,光彩耀眼的样子。美轮美奂:形容房屋等建筑高大众多,富丽堂皇。语境强调是国家体育场高大富丽堂皇,而不是说它装饰华丽,故选用“美轮美奂”。 第二空,酣畅淋漓:形容非常畅快、舒适。常指文章绘画,文艺作品感情饱满,笔意流畅,情感得到充分抒发。淋漓尽致:形容文章、说话表达充分透彻或痛快到极点,也指暴露得很彻底。语境说的是大屏幕播放的短片将开幕式“世界大同,天下一家”的主题表现得充分透彻,故选用“淋漓尽致”。第三空,蹒跚学步:小孩学着大人的样子走路,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比喻做事刚刚开始。踽踽独行:孤零零地独自走路。形容非常孤独。语境的使用对象是“小萌娃们”,此处不是说小萌娃们孤独,故选用“蹒跚学步”。第四空,忍俊不禁:忍不住笑出来。乐不可支:原义是快乐到不能撑持的地步,形容快乐到了极点。结合语境“笑声中”分析,此处是说天真可爱的孩子们的表演让观众忍不住笑出来,故选用“忍俊不禁”。故选C。【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画波浪线的句子的语病有二:一是“这座建筑以鸟巢造型闻名于世”语序不当,应改为“这座以鸟巢造型闻名于世的建筑”;二是“首座世界上”语序不当,应改为“世界上首座”;三是“举办过‘双奥’开幕式冬奥会和夏奥会”语序不当,应改为“举办过冬奥会和夏奥会‘双奥’开幕式”。以上修改都正确的只有A。故选A。【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修辞手法的能力。画横线的句子中“引导员高举的雪花造型引导牌”是本体,“雪花”是喻体,将“引导员高举的雪花造型引导牌”比喻成“雪花”。比喻词是“构成”,所以,该句属于暗喻。“共同构成一朵‘大雪花’”这一喻体,生动地表现了引导员高举引导牌汇集后形成的形状呈雪花状,暗合冬奥会的冰雪项目;各代表团的引导牌“聚合在一起”“共同构成一朵雪花”有助于烘托冬奥会各成员团结一家的主题。(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化交流从来都是双向的,文化的影响也①。接触与碰撞、排斥与选择、吸收与改造,不同文化在这一过程中②。西方文化深刻影响着中国社会,但通过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对西方的影响,我们也看到了中国认识传统文化曾对西方世界所发挥的积极作用。即使到了近代,伴随“西学东渐”的滚滚洪流,(),汇聚成“东学西渐”的又一道风景线。20世纪以来,伴随西方科学技术和生产力前所未有的发展,西方世界所面临的文化危机也日益严重。这促使不少西方知识分子开始重新③,纷纷把目光投向古老的东方,希望从中华文明中汲取养料。2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A.中国传统文化的血脉也源源不断地渗入西方文化B.中国传统文化也源源不断地渗入西方文化的血脉C.西方文化的血脉也被中国传统文化源源不断地渗入D.西方文化的血脉也源源不断地融入中国传统文化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21~22题答案】【答案】21.B22.示例:①往往是相互的②不断交流交融③思考西方文化的弊端【解析】【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语句复位的能力。根据前句“但通过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对西方的影响,我们也看到了……”和后句“汇聚成‘东学西渐’的又一道风景线”的表述,此处陈述的主语应是“中国传统文化”,故应排除C、D;而“血脉……渗入西方文化”搭配不当,应为“传统文化……渗入西方文化的血脉”,这样就排除A。故选B。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第一空,根据前句“文化交流从来都是双向的也”和后面的“西方文化深刻影响着中国社会,但通过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对西方的影响”等信息,可知,此处是说文化的影响常也是相互的,故补写内容为“往往是相互的”。 第二空,根据前句“接触与碰撞、排斥与选择、吸收与改造”可知,此处是说,不同文化在这一过程中相互交融,所以补写内容是“不断交流交融”。第三空,根据前句“西方世界所面临的文化危机也日益严重”和后句“纷纷把目光投向古老的东方,希望从中华文明中汲取养料”可推知,此处是说在西方面临文化危机时,不少西方知识分子发现了西方文化的不足,想从东方文化中汲取养料,故补写内容应是“思考西方文化的弊端”。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离骚》青年之文明,奋斗之文明也,与境遇奋斗,与时代奋斗,与经验奋斗。故青年者,人生之春,人生之华也。——1916年李大钊《<晨钟〉之使命》只有奋斗的人生才称得上幸福的人生。奋斗是艰辛的,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没有艰辛就不是真正的奋斗。——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上述材料能给当代青年以启示,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23题答案】【答案】略【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审题:这是一道复合材料作文题。第一则材料是屈原的,重点讲人生路漫漫,需要不断探索奋斗;第二则材料是李大钊关于青春的论述,重点强调青春要奋斗,青春是一个人最宝贵的时期;第三则材料是习近平主席讲话的内容,重点强调人生需要奋斗。三则材料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强调探索奋斗。写作要求是青年人需要从材料中获得启示,而获得的启示就是写作的内容。我们作为青年学生从材料中获得的应该是“奋斗”这一话题。确定这一话题之后,再结合青年人这一身份,基本确定写作的观点就是“青年人需要奋斗”。 确定好观点之后,可以根据自己掌握的材料安排写作结构,这个观点可以写成并列式,因为当代青年人拼搏奋斗的比较多,选择不同行业不同领域的人物,然后安排成并列论据式或并列分论点式均可。如果针对当下个别青年人“躺平”或“佛系”也可以安排成对比式,这样的结构形式比单纯并列式更新颖一些。如果安排成层进式,可以先引出观点,对青春奋斗进行阐释,然后分析为什么青春需要奋斗,最后谈青年人如何奋斗等。立意:1.青年人需要奋斗。2.在奋斗中绽放青春。3.奋斗是青春的标志。4.奋斗的青春更耀眼。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语文
发布时间:2023-04-14 01:36:02 页数:21
价格:¥2 大小:44.88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