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江苏省南通市海门区2021-2022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调研试题(Word版附解析)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24

2/24

剩余22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江苏省南通市海门区2021-2022学年高二(下)期末调研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过去100年来,中国学者关于中国社会的组织方式与“民情”的探讨,一般都是在中西比较的语境下进行的,得出了一些基本结论:西方人重公德,中国人重私德;西方奉行普遍主义原则,中国奉行特殊主义原则,等等。梁漱溟对公德和私德做了如下界定:“对于社会的道德,就是公德,……这人对那人的道德,就是私德。”费孝通也是在中西文化对比的基础上指出,“差序格局”作为中国传统社会的基本组织方式,表现出若干相互矛盾的特点:(1)各种社会群体以成员间的情感、血缘或者地缘等所谓的“情感取向”,而非价值中立取向的权利和义务关系构筑起来,难以形成“超乎私人关系的道德观念”。(2)虽然这些情感、血缘和地缘关系的客观存在使得所有社会群体具有某种客观实在性,但同时又是高度主观的。他可以主观地为情感、血缘或者地缘设置边界,不同人在这个群体中的亲疏远近关系端由他来确定。因此,以“自己人”和“他人”的区分为基础,人对人的依附是这种群体的基本构成逻辑。进入该群体的每一个人都附属于这个群体特别是处于圈子中心的人,没有作为独立个体所应有的人格、尊严和自主性,其人生价值就是为这个群体甚至群体领袖奉献自己;另一方面又表现为以“己”为中心的“自我主义”的盛行。“为自己可以牺牲家,为家可以牺牲族……当他牺牲国家为他小团体谋利益、争权利时,他也是为公,为了小团体的公。在差序格局里,公和私是相对而言的。这样,费孝通先生就以“差序格局”构建了以个人为中心、公私不分的中国社会结构的基本组织方式和变动模式。(摘选自《探索与争鸣》《差序格局与中国社会的现代转型》肖瑛)材料二:以差序格局作为对乡土中国社会格局的描述或概括,很难成立。因为差序化,是每个自然人,无论中外,应对和想象其生活世界的天然且基本的方式。尤其是在传统社会,由于血缘和地缘关系,人们自然甚至不得不以一种“爱有差等”的方式来理解并组织其主观世界,并据此同他人交往。从生物学上看,一个人无论是富有爱心或是缺乏足够爱心,都天然更疼爱自家的孩子, 更多关心自己的亲人。因为所谓爱,这种自然情感的意味,就一定是对人要有所区别。我们也可以将“一视同仁”定义为一种爱,一种更博大的爱,但那只是文字游戏。因为,老子早就尖锐地指出,就因为其一视同仁,因此天地对于万物,以及圣人对于百姓,就都是不仁的,就无所谓仁或不仁。对常人来说,爱如果不是爱一些人胜过爱其他人的话,就没有任何意义。除了人们的生物本能外,在古代交通不便的条件下,“爱有差等”也有突出的地缘根据本中可这就是“远亲不如近邻”。但在古代社会,任何可能相遇的人都一定是地缘的。由于交往、交流和互惠是关键,这也就隐含着,所谓地缘关系并不真的是地缘,其隐含的是人们的交往和交流带来的各种物质或精神上的互惠。地缘对这一点曾有决定性影响。但这种影响如今会有种种改变,突出表现在交通通讯日益便利的当今,爱有差等的人的天性没变,但当年的地理空间距离如今变成了心理情感距离了。也从来都有努力克服这种可以波纹做比的个人主观心理上的差序格局。在中国,春秋时期,与认定并坚持“爱有差等”的孔子同时,墨子就倡导“兼爱”“发无差等”,前面也提及老子主张“一视同仁”——“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即便孔子,固然看到了人性无法改变,却也主张“泛爱众而亲仁”,以及弟子子夏主张的“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因此,即便那些“团体格局”的社会或国家,也会甚至必须建立并实践某些必要的差序格局,无论对内还是对外。“团体格局”的社会或国家即便规定对公民同等保护,但在特定条件下,如资源稀缺之际,只要必要且为当时社会和统治者接受为“合理”,不仅有对老人、妇女、儿童、残疾者的优待,也会坚持基于国籍、年龄、性别的某些区别对待(歧视)。对外,每个国家也都会,也有理由甚至必须,基于本国的意识形态或经贸或战略利益,选择同一些国家关系更近甚至结盟,疏离或敌视另一些国家,这同样是差序的格局。如果理解了差序化的普遍、必要和命中注定,就可以断定,差序一定不是仅出现在乡土中国人生活中的现象,即便其中某些做法在今天的我们看来不合理,是压迫性的,应予且必须废除。但这仍表明无法以差序来概括中国社会甚或乡土中国,至少不准确。(摘编自朱苏力《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年1期)材料三:人与小之用关系的生成、发展和变化是动态的,是一个不断调适的过程。即使在中国传统社会,也并没有人愿意将自己的“社会关系”仅仅局限在血缘关系的范围内,尤其是随着人与人之间利益关系(包括各种各样的利益矛盾)的丰富和深化,过分强调“差序格局”只会背离现实。然而,许多学者仍然把“差序格局”视为解释中国传统乡村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结构的 核心观念,为了证明这一解释的有效性,这些学者除了在经验中寻找证据外,还常常做出一些非常强硬的却不现实的假定。然而,当这些假设得不到满足时,就会出现“差序格局”有效性的匮乏以及基于此而形成的解释失灵。因为“差序格局”对人的预设是“血缘人”,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缩减为血缘关系,所以该概念还存在很多无法回应和解决的问题。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远比“差序格局”想象的要复杂、丰富得多,人不仅具有血缘关系还有情感、利益关系,同时还有可能置身于各种各样的共同体中。因此,这种浓描血缘而淡化人之社会性的“差序格局”,不仅对中国传统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生长、建构和维系理解得不准确,而且对人与人之间关系及其结构的变迁和发展趋势缺乏现实感、敏锐性、弹性和适用性。(摘编自《华中科技大学学报》樊凡刘娟《“差序格局”抑或“关系情理化”:对一个经典概念的反思》)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差序格局以“情感取向”作为解释中国传统社会基本组织方式的依据,就无法构筑权利与义务的对等关系。B.差序格局中的成员个体可以主观地为情感、血缘或者地缘设置边界来确定这个群体中的亲疏远近关系。C.材料二只是从理论上反驳材料一中的现象,并指出差序化地应对和想象世界是人的本能和必然。D.材料三认为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变化是动态的,是一个不断调适的过程。这与材料中的部分观点有一致性。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费孝通先生看重情感、血缘或者地缘等所谓的情感价值,但他也认识到这种以“自我”为中心的结构关系是可变的。B.差序化的普遍、必要和命中注定,既有源自于先天注定的血缘关系,还有因交通不便不得已而形成的地缘关系。C.由于地缘对人们的交往和交流带来的各种物质和精神上的互惠一直有决定性的影响,所以地缘关系起着决定性的作用。D.材料二认为“差序格局”一定不是仅出现在乡土中国人生活中的现象,即便那些“团体格局”的社会或国家也会建立和实践。3.下列做法或说法中,可以用差序格局来解释的一项是() A.美国政府签署限制没有医疗保险的移民入境的法令。B.世界上最远的距离是我站在你面前,你却在玩手机。C.中国在世界上倡议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D.当今社会商品交易中屡见不鲜的“杀熟”现象。4.材料二是如何展开论证的?请简要说明。5.如何辩证看待现代生活中的差序格局,请结合三则材料简要分析。【答案】1.C2.C3.A4.本文在论证上主要采用驳论论证法,开篇点出错误论点,接着给出自己的正面观点。然后作者围绕“每个自然人”无论中外和“天然且基本的方式”等方面论证差序化的普遍性、必要性和先天性,对错误论点进行批驳。最后得出结论。5.(1)在全球化时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远比“差序格局”想象的要复杂、丰富得多。(2)“差序格局”不仅对中国传统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生长、建构和维系理解得不准确,而且对人与人之间关系及其结构的变迁和发展趋势缺乏现实感、敏锐性、弹性和适用性。(3)差序化的普遍、必要和先天性,注定了这种格局并不会完全退出历史的舞台(意思对即可)【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辨析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所问,如本题问的是“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然后再到文中找到选项的内容,进行比对。C项,“材料二只是从理论上反驳材料一中的现象”错误,材料二不只是从理论上反驳材料一的观点,也从历史和实践中寻求证据证明了把中国传统社会的结构模式确定为差序格局的不合理性,例如在材料二第二段中就提到墨子就倡导“兼爱”“爱无差等”,老子主张“一视同仁”“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等论据。故选C。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C项,“一直有决定性的影响”错。原文是“地缘对这一点曾有决定性影响”,是说在交通极不发达的古代,地缘是决定性因素,而交通极度发达的现代社会地缘已不再有决定性影响了。 故选C。【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中信息,分析文章内容要点,把握文章主旨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大意,在此基础上回归文章,圈出能体现文章主旨的内容进行分析,把握文章的主旨。A项,根据材料一“另一方面又表现为以‘己’为中心的‘自我主义’的盛行”可知,美国的做法明显是差序格局以自我为中心的体现。它把移民分为三六九等按差序对待处理,这种行为完全符合差序格局的概念要求。B项,“距离虽近,情感却远”这与情感和距离的差序分布明显违背。C项,中国所倡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基于国家不分大小远近强弱一律平等的理念,所以不符合差序格局的要求。D项,当前社会上屡见不鲜的“杀熟”现象是六亲不认的表现,明显与差序格局背道而驰。故选A。【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阅读文本可知,材料一详细介绍费孝通先生以“差序格局”构建了以个人为中心、公私不分的中国社会结构的基本组织方式和变动模式。而材料二开篇便提出反驳“以差序格局作为对乡土中国社会格局的描述或概括,很难成立”,所以本文采取的是驳论论证法。然后作者给出批驳的理由“因为差序化,是每个自然人,无论中外,应对和想象其生活世界的天然且基本的方式”。之后结合关键语句“从生物学上看,……更多关心自己的亲人”“在古代交通不便的条件下……这就是‘远亲不如近邻’”可知,作者围绕自己的观点从不同角度展开论述。最后得出结论“但这仍表明无法以差序来概括中国社会甚或乡土中国,至少不准确”。【5题详解】本题考查探究某一问题,提出自己个性化见解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返回文本找到关于这一问题的相关语句,分析作者的观点态度,再联系实际进行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切忌脱离文本,自己发挥。结合文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远比‘差序格局’想象的要复杂、丰富得多,人不仅具有血缘 关系还有情感、利益关系,同时还有可能置身于各种各样的共同体中”可得出“在全球化时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远比“差序格局”想象的要复杂、丰富得多”。材料三最后一句可得出“‘差序格局’不仅对中国传统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生长、建构和维系理解得不准确,而且对人与人之间关系及其结构的变迁和发展趋势缺乏现实感、敏锐性、弹性和适用性。”材料二最后一段,“如果理解了差序化的普遍、必要和命中注定,就可以断定,差序一定不是仅出现在乡土中国人生活中的现象……”,可得出“差序化的普遍、必要和先天性,注定了这种格局并不会完全退出历史的舞台”。(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曹铁匠的小尖刀南翔周日这天,曹木根有点心神不宁。昨天接到在深圳当大老板的老同学吴天放的电话,讲是今天要带一个孙姓学者过来采访他,曹根自言自语道,采访我?我有啥子好采访的唦!老同学的不由分说令铁匠曹根芒刺在背。直到下午三时许,一声汽车喇叭的脆响从街口传来,曹根一直绷紧的心思,才骤然如江边解缆的船只,悄然松滑。孙老师过来问,这条街恐怕就你一家铁匠铺子了吧?曹根道,是啊。整个县里十镇八乡不会剩下两个巴掌的铁匠,讲起什么家伙都能打的铁匠,恐怕也就是本人一个了唦。曹木根顺着孙老师的目光,瞥见的是右侧一块灰蒙蒙的铁匾,是自家餐的一块铁牌,上有“曹铁匠”三字草书,已经生锈了。孙老师便谈起这次来的意图,是领着学生做一个非虚构民间匠艺的采集,可以称作“非非遗”写作。现在上上下下都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却还有很多没有列入各级非遗的匠艺,譬如散落在乡野的铁匠、篾匠、箍桶匠、油漆匠等工匠及他们的技艺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正因这些“非非遗”一不来钱,二不能引起重视,所以比非遗式微得更快。曹铁匠喉咙里响咳了一声道,《国风·邶风·式微》就有一首写的是: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孙老师赞曰,我只知“式微”一词来源《诗经》,早不记得这首诗了!环顾左右两个弟子问,你们知道出处吗?两人均摇头,一起说:真不知道。孙老师叹道:真正是野有遗贤人未知啊!曹木根其实不是本地人。他父亲在饥荒年头,一路做手艺来到了江南,后来做到了天福铁木器材厂的厂长。那时放学之后,木根都要到铁木厂来要闹,木根最迷恋的,还属铁匠炉, 无论是父亲操钳,还是其他工人掌锤,他都饶有兴致。后来曹铁匠的儿子和儿子的同学又重演了他少儿时的一幕,从小在铁木厂厮混。有一次他们调皮弄坏了车床皮带,曹铁匠大怒,收缴他们的东西,包括儿子的一把木制小尖刀,一起折断,儿子哭得上气不接下气,几天都没理爸爸。一周之后,曹铁匠送给儿子一把精心打制的小尖刀,挽回了儿子开心的笑容。孙老师朝炉子那边看一眼道,我小时候是看过铁匠干活的,年头太久印象都模糊了,我的学生则无论来自城市还是乡村,几乎都没有这方面的记忆。能否劳烦曹师傅打一件铁器给我们看看?这也是我们田野调查,或者说“非非遗”调查的一个好机会。曹铁匠起身,朝炉子走去。俩学生都雀跃跟随。曹铁匠用火钳夹着螺纹钢送入炉膛,烧得通红取出两面锤打,复烧,复打,淬火之后,再打、削、磨……便见他的脑门上摔下了一粒一粒的汗珠。吴天放贴近他的耳朵问,为何放着空气锤不用?他答,就是想让你带来的老师和学生,看一看最本色的打铁方式。一根生锈的螺纹钢,眼见得在曹铁匠的手中,在火红的炉膛里,在冰冷的铁毡上,在沁凉的水桶里……该扁的扁,该圆的圆,该尖的尖,最后出示的是一把比巴掌略长的小尖刀,上面还做了三个圆环把手。孙老师啧啧道,这么短的时间,完全手工制作,你们看这把刀的两条刃,简直像拷贝出来的兄弟,觉不出有任何差别。这三个环也真是圆,如同圆规画出来的,左右两个小环又是一对孪生兄弟。这就是老铁匠的功夫!听到孙老师的夸赞,曹铁匠的一撮浓眉猛地一弹。他撩起洗不净的灰色T恤擦擦额头道,做什么事情,一是要喜欢,二是要做出年头来。熟能生巧罢了,做够年头,你们都行,没什么稀奇的。跟当老师年头久了,教书教得好,是一个道理。常将有日思无日,莫待无时思有时。孙老师问,曹师傅的孩子呢?在外上学还是工作了?吴天放这才告诉孙老师,三年前,曹根的儿子刚刚二十出头,得了白血病。从发现到去世,不到半年,也考虑过骨髓移植,因医生意见不一致,且要花一大笔钱,他就放弃了,以后却一直后悔,人都有些恍惚。吴天放道,曹根原本有三次出去的机会,都被他放弃了。没走出来或未必是坏事。乡镇里的人如果都跑出去了,哪个来种田?就像我们今天回来,你哪里采访得到老铁匠?我在深圳也常常想,我们出来就都对吗?他们不出来就都错吗?或者,出来也对,留下也对? 这时,两个弟子看中了这把小尖刀,说你再给打一把呗,我们一起买了。曹铁匠两眼空虚地望着远方,自言自语道,给你们打剪刀、菜刀、柴刀,都行,就是小尖刀,不行,一把都不能从这里带走……我这三年都没有给任何客户打过小尖刀了。迎着落日开车,吴天放戴上了墨镜,将刚抽两口的烟随手掐灭。孙老师道,你尽快找一张他儿子的照片给我,我采访过一个做铁板浮雕的师傅,他敲的铁板浮雕人物栩栩如生。我会叫他敲一幅曹铁匠儿子的肖像,肖像一定要配一把铮亮的小尖刀。吴天放道,好啊,发生的费用,都算在我天放头上……一语未了,哽住了。(有删改)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条街恐怕就你一家铁匠铺子了吧”“上有‘曹铁匠’三字草书,已经生锈了”等语句,暗示了铁匠铺的生意萧条。B.曹根吟诵《国风·邶风·式微》一诗,但孙教授的两个弟子却不知这首诗的出处,说明曹木根有着比较高的文化素养。C.听到孙老师的夸赞,曹根道出“常将有日思无日,莫待无时思有时”一句,表明其打铁技艺精湛并非一日之功。D.小说中孙老师想让铁板浮雕师傅敲一幅曹木根儿子的肖像,并且要配一把铮亮的小刀,是因为他被曹木根的打铁技术所折服。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与《边城》一样,这篇小说也不以激烈的矛盾冲突见长,其最主要的矛盾冲突——曹根与儿子的冲突也充满温情。B.“小尖刀”在小说中有重要作用,它是曹铁匠匠艺的具体体现,承载了人物的情感,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C.文中“复烧”“复打”“淬火”“再打”“削”“磨”等一系列动作再现了打铁的过程,表现了曹根技艺的高超。D.小说主要通过人物对话来展开故事情节,在平实、极富生活气息的语言叙述中,塑造了血肉丰满的人物形象。8.吴天放这个人物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9.“现代文阅读I”的“材料二”中提到“现实关怀和时代精神是优秀作品的应有之义和内在特征”,请简要分析本小说体现的现实关怀和时代精神。 【答案】6.D7.A8.①串联整个故事,起到线索作用。②他的“出去”与曹木匠的“留下”形成对照,突显现代与传统的冲突。③衬托曹木匠对传统手艺的热爱与坚守,突出主人公形象。④通过他的述评,表达对传统技艺传承的思考,突出主题。9.①现实关怀:小说叙述了“非非遗”快速式微的严峻形势,表现出人们的担忧和拯救的愿望,引发了对手工匠人留守乡村还是出走大城市这一困惑的思考。②时代精神:小说中曹木根不慕名利,对传统手艺的热爱并坚守;孙教授专注于民间匠艺采集,这体现出我们当代社会注重传统文化保护、传承和发扬的时代精神。【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的是对材料内容的理解能力。题干问的是“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本题中D项,“小说中孙老师想让铁板浮雕师傅敲一幅曹木根儿子的肖像,并且要配一把铮亮的小刀”原因分析错,从原文中“孙老师啧啧道,这么短的时间,完全手工制作,你们看这把刀的两条刃,简直像拷贝出来的兄弟,觉不出有任何差别。这三个环也真是圆,如同圆规画出来的,左右两个小环又是一对孪生兄弟。这就是老铁匠的功夫”,可知,孙老师非常佩服他的打铁手艺,听到他因为没有钱救治自己的儿子,感到动容,他想让铁板浮雕师傅敲一幅曹木根儿子的肖像,并且要配一把铮亮的小刀,是因为孙老师是被曹木根热爱并坚守打铁这门传统手艺所感动。故选D。【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散文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形象(包括人物形象、物象和景物特点)分析,思想情感赏析,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立足考查“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本题中,A项,“曹木根与儿子的冲突也充满温情”错,全文都在讲“非非遗”的式微,这篇小说最主要的矛盾冲突是主人公曹木根所代表和打铁等“非非遗”和时代的冲突。故选A。 【8题详解】此题考查理解文中次要人物的作用的能力。次要人物即陪衬人物或线索人物,其作用一般有:①对主要人物起陪衬作用;②贯穿全文的线索,特别是以第一人称叙述的“我”,多起到叙述和见证人的作用,增加小说的真实性;③同主要人物一同揭示或凸显主旨;④推动情节发展。从人物上说,吴天放这个人是为了衬托曹木根,吴天放走了出去,成了大老板,而曹木根坚守在乡村,保留着传统手艺,却贫穷,二者之间形成了鲜明了对比,衬托出曹木根对传统手艺的坚守,使主人公的形象更加突出。情节上,吴天放是全文的线索性人物,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根据原文“昨天接到在深圳当大老板的老同学吴天放的电话,讲是今天要带一个孙姓学者过来采访他”,才有了接下里孙老师来看曹木根打铁的故事。根据原文“吴天放这才告诉孙老师,三年前,曹木根的儿子刚刚二十出头,得了白血病。从发现到去世,不到半年,也考虑过骨髓移植,因医生意见不一致,且要花一大笔钱,他就放弃了,以后却一直后悔,人都有些恍惚”才有了下面孙老师为曹木根的儿子做肖像的故事。主题上,吴天放走了出去,成了大老板,曹木根留在乡村坚守传统手艺,却贫穷,再根据吴天放的话“曹木根原本有三次出去的机会,都被他放弃了。没走出来或未必是坏事。乡镇里的人如果都跑出去了,哪个来种田?就像我们今天回来,你哪里采访得到老铁匠?我在深圳也常常想,我们出来就都对吗?他们不出来就都错吗?或者,出来也对,留下也对?”表现了传统手艺在时代的冲击下逐渐式微的现状。以及作者对传统技艺继承问题的思考。【9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探究小说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探究对象及要求;然后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理解作品主题;最后结合内容进行分析并整理作答。本文探究的是“现实关怀”和“时代精神”。首先明确二者的含义。“现实关怀”是指对以曹木根为代表的手艺人的关心了解。“时代精神”是指这些手艺人所代表的手艺和时代的联系,以及当今时代对这些手艺的关注所体现的精神。结合第六段,孙老师介绍来的意图,表现了“非非遗”在迅速的式微,而以孙老师为代表的人却在关注着“非非遗”,希望能够保留和拯救它们。这是属于“现实关怀”结合曹铁匠和吴天放的形象,二者这件的对比,提出了一个问题,手艺人究竟是走出去还是留下来,这也是对“非非遗”的“现实关怀。结合小说的主题,作者实际上是在表达对草铁匠这种不慕名利,坚持传统手艺的手艺人的敬佩,而孙教授也致力于保护“非非遗“,也是在保护、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这和当今”上上下下都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殊途同归的,是属于时代精神。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魏斯者,魏桓子之孙也,是为文侯。文侯以卜子夏、田子方为师,每过段干木之庐必式。四方贤士多归之。韩借师于魏以伐赵文侯曰寡人与赵兄弟也不敢闻命赵借师于魏以伐韩文侯应之亦然二国皆怒而去已而知文侯以讲于己也,皆朝于魏。魏于是始大于三晋,诸侯莫能与之争。文侯与田子方饮,文侯曰:“钟声不比乎?左高。”田子方笑,文侯曰:“何笑?”子方曰:“臣闻之,君明乐官,不明乐音。今君审于音,臣恐其聋于官也。”文侯曰:“善。”文侯谓李克曰:“先生尝有言曰:‘家贫思良妻,国乱思良相。’今所置非成则璜,二子何如?”对曰:“卑不谋尊,疏不谋戚。臣在阙门之外,不敢当命。”文侯曰:“先生临事勿让!”克曰:“君弗察故也。居视其所亲,富视其所与,达视其所举,穷视其所不为,贫视其所不取。五者足以定之矣,何待克哉!”文侯曰:“先生就舍,吾之相定矣。”李克出,见翟璜。翟璜曰:“今者闻君召先生而卜相,果谁为之?”克曰:“魏成。”翟璜忿然作色曰:“西河守吴起,臣所进也。君内以邺为忧,臣进西门豹。君欲伐中山,臣进乐羊。中山已拔,无使守之,臣进先生。君之子无傅,臣进屈侯鲋。以耳目之所睹记,臣何负于魏成!”李克曰:“子言克于子之君者,岂将比周以求大官哉?君问相于克,克之对如是。所以知君之必相魏成者,魏成食禄千钟,什九在外,什一在内,是以东得卜子夏、田子方、段干木。此三人者,君皆师之。子所进五人者,君皆臣之。子恶得与魏成比也!”翟璜逡巡再拜曰:“璜,鄙人也,失对,愿卒为弟子!”(节选自《资治通鉴·周纪》)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韩借师于魏以伐赵文侯/曰/寡人与赵/兄弟也不敢闻命/赵借师于魏以伐韩/文侯应之/亦然/二国皆怒而去/B.韩借师于魏以伐/赵文侯/曰/寡人与赵/兄弟也/不敢闻命/赵借师于魏以伐/韩文侯应之亦然/二国皆怒而去/C.韩借师于魏以伐赵文侯/曰/寡人与赵/兄弟也/不敢闻命/赵借师于魏以伐韩文侯/应之亦然/二国皆怒而去/D.韩借师于魏以伐赵/文侯曰/寡人与赵/兄弟也/不敢闻命/赵借师于魏以伐韩/文侯应之亦然/二国皆怒而去/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侯,“文”是魏斯的谥号。谥号是一种具有评价意义的称号,用来称颂死者的功绩。B.三晋,指战国时期的韩、赵、魏,因为这三国是在瓜分晋国后建立的,故被称为“三晋”。C.阙门,古代指皇宫门前两边供瞭望的楼之间的位置,“阙门之外”就是朝堂之外的意思。D.千钟,指优厚的俸禄。钟是古代的一种称量单位,与前文中出现的“钟”意义不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魏文侯礼贤尊士,视卜子夏、田子方为师,即使经过段干木的家也要行礼,天下的很多贤士都前来归附,魏国由此成为三晋中的大国。B.魏文侯听出钟声不协调,而田子方认为君王不必精通音乐,应当注重选拔任用官员,担负起国君应有的职责,魏文侯对此表示认同。C.李克以自己地位卑疏为借口,不愿就宰相人选一事表明看法,但是在得到魏文侯的劝勉后,他提出了选人的标准,发挥了重要作用。D.虽然翟璜对李克有举荐之恩,但是李克并没有因此偏袒翟璜,而是委婉地向魏文侯推荐魏成担任宰相,翟璜知道这件事后非常愤怒。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今者闻君召先生而卜相,果谁为之?(2)子所进五人者,君皆臣之。子恶得与魏成比也!14.魏文侯在听取李克的建言之后,为什么会选择魏成担任宰相?【答案】10.D11.A12.A13.(1)听说今天国君召见您来选择宰相,究竟谁担任宰相呢?(2)您所推荐的五个人,国君都把他们任用为臣子。您怎么能够与魏成相比呢!14.①因为魏成富贵时能结交贤才;②显达时能推荐国君都以之为师的人才;③与翟璜相比,更符合李克提出的宰相人选的标准。【解析】【分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韩国邀请魏国出兵攻打赵国,魏文侯说:“我与赵国,是兄弟之邦,不敢从命。”赵国也邀请魏国出兵讨伐韩国,魏文侯仍然用同样的理由拒绝了。两国使者都怒气冲冲地离去。“赵”指赵国,作前句“伐”的宾语,“文侯”指魏文侯,作下句“曰”的主语,“文侯”前“曰”后都应断开,排除ABC。 故选D。【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能力。A.“用来称颂死者的功绩”错。谥号也可用来表示批评、贬斥或同情之意。故选A。【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A.“由此”错。魏国是在韩、赵两国前来朝拜之后,开始成为三晋中的大国的。故选A。【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卜相”,选择宰相;“果”,究竟;“”,担任。(2)“进”,推荐;“臣”,任用为臣子;“恶”,怎么。【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结合“所以知君之必相魏成者,魏成食禄千钟,什九在外,什一在内,是以东得卜子夏、田子方、段干木。此三人者,君皆师之”可知,因为魏成富贵时能结交贤才,显达时能推荐国君都以之为师的人才。结合“子所进五人者,君皆臣之。子恶得与魏成比也”可知,与翟璜相比,更符合李克提出的宰相人选的标准。参考译文:魏斯,是魏桓子的孙子,就是魏文侯。魏文侯以卜子夏、田子方为国师,他每次经过名士段干木的住宅,都要在车上用手抚轼行礼。四方的贤才德士很多前来归附他。韩国邀请魏国出兵攻打赵国,魏文侯说:“我与赵国,是兄弟之邦,不敢从命。”赵国也邀请魏国出兵讨伐韩国,魏文侯仍然用同样的理由拒绝了。两国使者都怒气冲冲地离去。后来两国相互得知魏文侯对待自己讲的话,都前来朝拜魏国。魏国于是开始成为魏、赵、韩三国之首,各诸侯国都不能和它争雄。魏文侯与田子方饮酒,文侯说:“编钟的乐声不协调吗?左边高。”田子方笑了,魏文侯问:“你笑什么?”田子方说:“臣下我听说,国君懂得任用乐官,不必懂得乐音。现在国君您精通音乐,我担心您会疏忽了任用官员的职责。”魏文侯说:“对。” 魏文侯问李克:“先生曾经说过:‘家贫思良妻,国乱思良相。’现在我选相不是魏成就是翟璜,这两人怎么样?”李克回答说:“下属不参与尊长的事,外人不过问亲戚的事。臣子我在朝外任职,不敢乱提建议。”魏文侯说:“先生不要临事推让!”李克说道:“(这是)国君您没有仔细观察的缘故呀!平常时看他所亲近的人,富贵时看他所交往的人,显达时看他所推荐的人,穷困时看他所不做的事,贫贱时看他所不取的东西。仅此五条,就足以去断定人,又何必等我指明呢!”魏文侯说:“先生请回府吧,我的国相已经选定了。”李克离去,遇到翟璜。翟璜问:“听说今天国君召您去选择谁担任宰相,究竟谁任宰相呢?”李克说:“魏成。”翟璜忿忿不平地变了脸色,说:“西河守令吴起,是我推荐的。国君担心内地的邺县,我推荐了西门豹。国君想征伐中山国,我推荐了乐羊。中山国攻克之后,没有人镇守,我推荐了先生您。国君的公子没有老师,我推荐了屈侯鲋。凭耳闻目睹的这些事实,我哪里比魏成差!”李克说:“您把我推荐给你的国君,难道是为了结党以谋求高官吗?国君向我询问宰相的人选,我说了刚才那一番话。我之所以推断国君肯定会选中魏成为相,是因为魏成享有千钟的俸禄,十分之九都用在外面,十分之一留作家用,所以向东得到了卜子夏、田子方、段干木。这三个人,国君都奉他们为老师。您所推荐的五个人,国君都把他们任用为臣子。您怎么能够与魏成相比呢!”翟璜徘徊不敢上前,拜了又拜说:“我是一个粗俗的人,失礼了,愿意终身做您的弟子!”(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闻李六景俭自河东令授唐邓行军司马,以诗贺之白居易谁能淮上静风波,闻道河东应此科。不独文词供奏记,定将谈笑解兵戈。泥埋剑戟终难久,水借蛟龙可在多?四十着绯①军司马,男儿官职未磋砣。(注)①着绯:穿红色的官服,唐制:文武三品以上服紫,四品服深绯,五品服浅绯,六品服深绿,七品服浅绿,八品服深青,九品服浅青。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开门见山,交代写作缘起。“谁能”二字看似发问,实为肯定其卓越的才能。B.颔联正面描写,赞美了李景俭具备“文可治世、武可定邦”的才华,充满敬佩之情。C.尾联含蓄地表达了作者虽居低位、被贬江州,但仍思报国却壮志难酬的愤慨之情。D.诗歌整体语言风格通俗易懂、明白晓畅,真挚地表达了对友人升迁的欣喜之情。 16.诗歌颈联不仅手法精妙,而且意蕴深刻,历来为人称道,请简要赏析。【答案】15.C16.运用比喻,用“埋于泥沙之剑戟”“困于浅滩之蛟龙”比喻受埋没之人才,既喻友,也喻己;“终难久”“可在多”既表达了对李景俭终于升迁祝贺与欣慰,也表达了希望自己能重新被朝廷起用、为国建功立业的期盼之情。【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C项,错误。尾联的意思是不惑之年就官至司马,你这一辈子没有浪费了光阴啊!这两句诗表达了作者对李景俭升为行军司马的喜悦之情以及对友人仕途前景充满期望的心情。故选C。【16题详解】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语言、表达技巧,评价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题干要求赏析颈联的“手法”“意蕴”。颈联意思是剑戟沉埋总会有显露锋芒的机会,蛟龙腾飞不在于水的多少。从前两联可知,李景俭文武双全,如今得以担任重要职务,所以颈联埋于泥中的剑戟和借水的蛟龙意在比喻被埋没的人才,既喻任职前的友人,也指被贬为江州司马的自己。本诗作于诗人江州司马任内,“终难久”“可在多”之语,表达了对李景俭终于升迁的祝贺与欣慰,同时也让同样才华横溢却身处贬所的诗人重拾信心,传递出希望自己能重新被朝廷起用、为国建功立业的期盼之意。答题的时候主要从手法和意蕴角度分析鉴赏。(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①____,②____”两句,写出了天姥山虽然千山重叠、山路曲折,但沿途奇花异草、怪石林立,令人流连。(2)李煜的《虞美人》一词中,抒写遥望金陵,慨叹物是人非、人生无常,充满无限怅恨的两句是:③____,④____。(3)黄庭坚在《登快阁》一诗中,以“⑤____,⑥____”化用“伯牙摔琴谢知音”和“阮籍青白眼事”典故,抒发无人理解、亦无法施展抱负的痛苦。【答案】①.千岩万转路不定②.迷花倚石忽已暝③.雕栏玉砌应犹在④.只是朱颜改⑤.朱弦已为佳人绝⑥.青眼聊因美酒横【解析】【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名句默写的能力。在默写名句名篇时,要做到“三清”“三不”:“三清”就是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三不”就是不添字,不漏字,不误写。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在这些“浅水滩”“翻船”,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不知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特性来区分。所以在平时对名句记忆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后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本题需要注意以下字词的写法:倚、暝、雕、砌。三、语言文字运用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表达乡愁的散文写作,不是农耕文化的挽歌,而是城镇化新生活的序曲。不应该是过去时,而应是现在时和将来时,有闪回,是原生态,是写实,非虚构,也有梦想。城镇化中的乡愁概念是情感______,同时也是物质文明的______。留住乡愁,保存乡村文化记忆,使之融入城市多元化的文脉,才可能有诗意的栖居。乡愁,是散文的精神土壤。从古到今,个人的生存方式虽有不同,却都离不开与______的关联,(),这是中国散文传统的审美特征。一部现当代散文史,是时代精神原乡的缩影,是以真切的生命体验书写的。回到生活本身,才有立足大地的散文生活,这也正是生活艺术的________。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归属趋向现世本质B.归依趋向现时本源C.归依取向现世本质D归属取向现时本源19.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A.乡愁是个人的,同时也是社会的,是独善其身与兼济天下的平衡B.乡愁是社会的,同时也是个人的,是兼济天下与独善其身的平衡C.散文是社会的,同时也是个人的,是兼济天下与独善其身的平衡D.散文是个人的,同时也是社会的,是独善其身与兼济天下的平衡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表达乡愁的散文写作,不仅是农耕文化的挽歌,而且是城镇化新生活的序曲。 B.散文写作中的乡愁,不仅是农耕文化的挽歌,更应该是城镇化新生活的序曲。C.表达乡愁的散文写作,不仅是城镇化新生活的序曲,而且是农耕文化的挽歌。D.散文写作中的乡愁,不仅是城镇化新生活的序曲,更应该是农耕文化的挽歌。【答案】18.C19.D20.B【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出“正确”或“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把握词语的意思,再结合语境辨析正误。第一处,归属:属于;划定从属关系。归依:投靠,依附。根据语境“城镇化中的乡愁概念是情感______”,可知第一处修饰语是情感,突出的是情感的依附性,应该选择“归依”。第二处,趋向:朝着某个方向发展;趋势。取向:选取的方向;趋向。根据前文“同时也是物质文明的______。”,可知第二处是写“城镇化中的乡愁概念”与“物质文明”的关系,应该选择“取向”。第三处,现世:今生,这一辈子;出丑,丢脸。现时:时间词,现在;当前。根据语境“乡愁,是散文的精神土壤。从古到今,个人的生存方式虽有不同,却都离不开与______的关联”,可知该句是强调“个人的生存方式”与“今生今世”的关联。因此,第三空应该选择“现世”。第四处,本质:指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决定事物本质、面貌和发展的根本属性。本源:事物产生的根源。根据语境“回到生活本身,才有立足大地的散文生活,这也正是生活艺术的________。”,可知这一句强调的是“回到生活本身,才有立足大地的散文生活”正是生活艺术的根本属性。因此,第四空应该选择“本质”。故选C。【19题详解】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逻辑意脉一致能力,答题时注意前后文的照应,以及语意的提示。本题命题者在题干所给的文段中挖掉一句话,然后设计四个内容差不多、但句式各异的句子,要求选出“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选项都有一定干扰性,难度适中。根据后文“这是中国散文传统的审美特征”,推测填入文中括号内语句的主语应该是“散文”,排除A、B两项。根据逻辑顺序,应该先“个人”,后“社会”;先“独善其身”,后“兼济天下”,遵循从小到大的顺序,排除C项。故选D。【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病句辨析与修改能力。病句原因很多,主要有搭配不当、成分残缺、语序不当、结构混乱、不合逻辑、表意不明等。判断病句,必须对汉语的语言规范有所了解,首先要仔细阅读句子,第一步凭借语感感知句子有无毛病,再用所学知识(病句类型)作分析。可用压缩句子抓主要成分由整体到局部地判断。本题,题干明确指出“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此题将病句放入文段中,本身降低了辨析、修改的难度,但方法是不变的。画横线句“表达乡愁的散文写作,不是农耕文化的挽歌,而是城镇化新生活的序曲。”有两处语病:一是语意不明,“表达乡愁的散文写作”应该改成“散文写作中的乡愁”;二是不合逻辑,“不是……而是……”应该改为“不仅是……更应该是……”。故选B。【点睛】语病主要分为六种类型: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和赘余、结构混乱、语意不明、不合逻辑;而这六种类型又可归纳为两大类,即结构性语病和语义性语病。对于结构性病句,考生应多从语法角度分析,先压缩,再看搭配。要认真细致审读每个选项,重点注意分析并列短语作句子成分与其他成分的搭配,可以将并列短语拆开逐一与其他成分搭配,验证其当否。对于句式杂糅的句子,先凭语感判定其不协调,再分别造成句子,再放回原文中,验证其当否。对于语序不当的句子,先也要凭语感检测,再将不协调的词语或句子调换位置,看是否通畅自然。对因不明词义而造成前后矛盾的语句,应尽力推敲出这个关键词语的含义,推敲方法是拆字组词。21.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现在流行在迈入30岁后就说自己“已经老了”,脑子也“经常忘事儿”。不过,这只是嘴巴自作主张的说法吧?人家大脑可并不承认——英国科学家指出,人的大脑达到成人状态,要到30多岁。当我们说一个成年人“心智不成熟”的时候,应该想想,也许真的①__________。英国剑桥大学的神经科学家彼得·琼斯称,研究认为人类大脑并非很快就成熟了,而是一个缓慢、循序渐进的过程,最终达到成人状态,要到人们30多岁的时候。彼得·琼斯从社会学的层面分析了这个问题。他表示大部分国家都规定18岁就算步入成年,这或许②___________,而是可以行使投票权、饮用酒精、抵押贷款等权利,也让教育、医疗和法律系统运转顺畅。我们真正想要说明的是,为童年转变为成年定义一个时间点这件事,看起来越来越荒谬了。”琼斯解释说,“这个过程其实是一个缓慢的过渡,会持续30多年。”换句话说,童年与成年之间③__________,我们始终走在逐渐成熟的这条路上,沿着成长的轨道慢慢向前。 【答案】①.①他的大脑还没发育完全②.②并不是确切的生理上的“成年”③.③并没有明显的分界线【解析】【详解】此题主要考查学生语言连贯能力,属于补写上下句题。这是一道补写题,属于语言表达能力里的衔接考查。此类试题一般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填上与前文或后文相照应的语句即可。语句补写题(也叫语段填句题)是新课标卷最具特色、出现频率很高的一种语言表达题型。所谓“语句补写题”,就是指给出一个语段,空出两至三个句子进行补写,补写后的句子与语段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语句通顺。答题时要注意话题要保持一致,本题主要在论述傣族的饮酒风俗,并进行简单的阐发。具体而言,第一空主要看前文“英国科学家指出,人的大脑达到成人状态,要到30多岁。”由此可知,人要到30多岁,大脑才能达到成人状态。因而,成年人“心智不成熟”,表示他的大脑可能还没有达到成人状态。据此可断定第一空的内容:“他的大脑还没发育完全”。第二空依然使用上述方法,上文“英国剑桥大学的神经科学家彼得·琼斯称,研究认为人类大脑并非很快就成熟了,而是一个缓慢、循序渐进的过程,最终达到成人状态,要到人们30多岁的时候。”,强调人类大脑要到30多岁的时候,才能达到成人状态。因而,从社会学的层面来看,大部分国家都规定18岁就算步入成年并不是指生理上大脑达到了成人状态。而下文讲到“而是可以行使投票权、饮用酒精、抵押贷款等权利,也让教育、医疗和法律系统运转顺畅。”,据此可断定第二空的内容:“并不是确切的生理上的‘成年’”。第三空,根据上文“我们真正想要说明的是,为童年转变为成年定义一个时间点这件事,看起来越来越荒谬了。”“这个过程其实是一个缓慢的过渡,会持续30多年。”,可知童年到成年是一个缓慢的过渡过程,没办法用确切的时间来进行定义。据此可断定第二空的内容:“并没有明显的分界线”。最后还要注意字数要求,以及表达的是否简洁连贯自然。22.下面两段文字是对天津市开展的读书活动的报道,请分别对两个段落进行概括,拟写两个小标题。要求概括出主要信息,标题结构一致,简洁流畅,每句不超过12个字。①今年8月15目起,天津市紧紧围绕隆重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推出十大类230项精彩活动,汇集全国200家出版单位10万余个图书品种,让好书讲述新中国发展成就。“我和我的祖国”诵经典阅读活动“书香中国阅读有我”群众活动、“我的书房书吧,我的梦”读书征文、“文化名家谈读书”等丰富多彩的主题读书活动,活跃在各区各街道、实体书店、读书手机客户端上,营造出浓浓的全城全民阅读氛围。 ②农民读书节把读书与脱贫致富、读书与乡村振兴紧密联系起来,让实用类书籍开阔农民视野。走进天津的街道、社区、乡镇的党群服务中心,首先看到的就是阅读服务区,即便不去图书馆,也能满足百姓休闲等各类日常阅读需要。“我们整合资源,促进文化资源向社区倾斜,推动基层设施、人员、活动、场地的统筹使用,重心下移,提升综合效益。”天津市河西区友谊路街道主任、党委书记杨林说。【答案】①创新形式,增强阅读氛围②服务基层,满足多元需求(根据学生作答情况灵活宽泛给分。)【解析】【详解】本题考查考生拟写新闻标题的能力。新闻标题,是在新闻正文内容前面,对新闻内容加以概括或评价的简短文字,其字号大于正文,作用是划分、组织、揭示、评价新闻内容、吸引读者阅读。标题是新闻的眼睛,也是新闻内容的精髓所在。好的标题,不仅能够反映出新闻的内容,还能把其中的神采传达出来。因此,新闻标题具有简单明了、吸引读者的特点。本题要求对天津市开展的读书活动的两个段落的报道进行拟写标题,要求概括出主要信息,标题结构一致,简洁流畅,每句不超过12个字。这是对拟写新闻报道小标题的考查。与新闻大标题不同,小标题是按照事物的几方面的内在联系组织材料,分设的标题,是正文中部分内容的统领。使用小标题,便于将众多的材料分门别类地组织,从多个方面或多个角度来展示材料、表达主题,使行文条理清楚;能吸引读者。新闻小标题一般要求概括正文部分内容的主要信息,突出正文部分内容的特点,如本题第一段新闻是报道天津市开展创新形式的读书活动,增强了市民阅读氛围,第二段新闻是报道天津市开展的读书活动服务基层群众,满足各类日常阅读需要。考生可以根据这些材料进行分析概括,拟写标题。四、写作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2019年9月8日,某名牌大学举行新生开学典礼。在新生代表发言环节,一名大一新生冲上讲台演讲,不久被劝离。事后,他本人在网上发文回应称,自己准备许久却未被选作新生代表发言,想给自己争取一个机会。有网友表示:机会不是这样争取的。对此,你怎么看?要求结合材料,自选角度,确定立意;符合文体特征;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字。【答案】例文:争取机会,莫要不顾规则 2019年9月8日,某名牌大学举行新生开学典礼。在新生代表发言环节,一名大一新生冲上讲台演讲,不久被劝离。事后,他本人在网上发文回应称,自己准备许久却未被选作新生代表发言,想给自己争取一个机会。我觉得该新生的行为十分不妥,因为争取机会,莫要不顾规则。的确,中国人爱说,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所以,当机会出现的时候,我们应该努力争取。像毛遂那样,当机会来临时,勇敢地在众人面前推荐自己,说自己如果处在囊中的话,就会像锥子那样,整个锋芒都会露出来,不仅是尖梢露出来而已。这样,他就得到了平原君的重用。可是,机会可以去抓,但是不能不顾规则。如果把上大学比成是读一本大书,那么开学典礼就好比是书的序言,展示给你的都是最重要、最关键的东西,那么那些在开学典礼上代表新生发言的学生,必将是品学兼优的人选,如此才能给所有的心声做出一个好的表率,起到一定的榜样作用。而这个大一新生没有经过允许就冲到讲台演讲,首先是没有礼貌,最基本的人与人之间的尊重都没有学到,其次该新生破坏了开学典礼的规则,贸然冲上去的做法的确欠妥。没有被选为新生发言代表,在这个新生心中,也许会存在一种挫败感,失败了仍然想要争取一个机会,这种想法是比较积极的,但是我们首先要正视失败,接受失败,不要被失败所击垮。我们在遭受挫折后要及时调整自我,战胜自我,并找出失败的原因,吸取教训才是正确积极的态度。要相信,我若盛开,清风必来,而这个新生直接用这种极端的方式去证明自己有多优秀,胸怀有些狭隘。其实,每年的新生中都会有几个比较“特别”的,带着满腔热血进入大学,暗暗发誓在此闯出自己的一片天地,我们不可否认该新生心中的激情,有这种激情固然好,但是也要注意方式方法。把自己心中的激情化为学习的动力,我相信,一个只顾努力前进的人,也许不会太在意是否能够登台“亮相”。最后,还是那句话,机会来临的时候,我们一定要努力去抓,但是,一定睁开自己的慧眼看清晰,这个机会符合不符合规则,如果只为出风头,博眼球,那么即使登了台,亮了相,也会让人贻笑大方的。所以说,争取机会,莫要不顾规则。【解析】【详解】审题: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表达能力。作文材料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简述某名牌大学一大一新生未被选上新生发言代表却在开学典礼冲上讲台演讲而被劝离的行为,事后本人回应想给自 己争取一个机会。第二部分,引述一网友评论,机会不是这样争取的,并提出具体写作任务:对此,你怎么看?考生作答时,应围绕如何看待大学新生未选上新生代表却在开学典礼冲上台演讲的行为,发表观点,展开论述,谈自己对此行为的认识看法,可以否定新生的行为,也可以肯定其行为。从否定的角度看,这位新生开学典礼上看似“勇气可嘉”的行为,实质是自身规则意识的缺乏。究其原因,在于过于自我,只想到了如何最大限度地为自己争取机会,却漠视了规则的存在,舍弃了对他人的尊重;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规则被破坏带来的必然是秩序的混乱、他人或集体利益的受损;社会尊重每个人的个性,也鼓励个人去争取机会实现个体进阶,但前提是遵守规则,顾全大局。从肯定的角度看,新生冲上讲台演讲虽然方式不当,但敢于展现自我,勇气可嘉。立意:1.看清机会,不能盲目去抓2.展现自我,勇气可嘉3.争取机会,莫要不顾规则4.遵守规则,顾全大局素材:1.秦末,刘邦和项羽先后攻入咸阳。当时,项羽率部40万驻扎在咸阳外的新丰鸿门,刘邦率部10万驻扎在霸上,两军相距很近,此时的项羽气势正盛,消灭刘邦的势力可谓易如反掌。谋士范增献计给项羽让他在鸿门设宴招待刘邦,其间借机把刘邦杀掉,以绝后患。但是,在“鸿门宴”上,项羽优柔寡断,一再放弃杀掉刘邦的机会。然后,他听信项伯的“仁义”之说,放走当时处于绝对劣势的对手,并封刘邦为“汉王”。随后,项羽又从咸阳引兵东归彭城,打算回乡炫耀一番,以致贻误战机。刘邦的势力日益壮大。最终,四面楚歌之声把一代西楚霸王逼得洒泪与心爱的余姬诀别,落得个乌江自刎的结局,令人欷歔。仔细分析一下,项羽兵败身亡的悲剧固然还有其他许多主客观因素,但这与他在鸿门坐失良机不无关系。当项羽在鸿门放走刘邦时,范增曾愤然地说:“竖子不足与谋也!”1949年4月,毛泽东在指挥解放军渡江追击国民党军队的前夕,曾在他的一首诗中,总结项羽失败的教训:“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2.年轻的洛克菲勒刚进入石油公司工作时,由于学历不高,又没有什么技术,因此被分派巡视并确认石油罐有没有自动焊接好。这是石油公司最简单的工作岗位,连一个小孩子都能胜任。每天,洛克菲勒眼盯着焊接剂自动滴下,沿着石油罐盖转一圈,看自动输送带再把石油罐移走。工作简单又枯燥,没干几天,洛克菲勒就有些厌倦了。但由于找不到更好的工作,洛克 菲勒决定安下心来,把眼前的工作做好。于是,他更加认真地观察、检查石油罐的焊接质量。当时,公司正在推行节约计划,洛克菲勒想,我这项工作是不是也可以节约某些程序呢?他发现每焊好一个石油罐,焊接剂要落三十九滴;而经过周密计算,只要三十七滴就可以焊好了。但是,这个方法却不实用。洛克菲勒没有灰心,而是更加深入地进行研究。经过多次测试,他终于研制出“三十八滴型”焊接机。也就是说,使用这种焊接机,每次可以节约一滴焊接剂。尽管节约的只是一滴焊接剂,可一年下来,“三十八滴型”焊接机为公司节省了五百万美元的开支。那三十九滴焊接剂滴在公司每个人的眼里,却只滴在洛克菲勒一个人的心里。就是这么一滴不值一提的焊接剂,改变了洛克菲勒的一生。事实上,这个世界从来就不缺少机遇,真正缺少的,是发现机遇的敏锐眼睛和把握机遇的睿智心灵。3.1992年,第25届奥运会在西班牙巴塞罗那举行。该市一家电器商店老板在赛前向巴塞罗那市民宣称:“如果西班牙运动员在本届奥运会上得到的金牌总数超过10枚,那么顾客自6月3日到7月24日,凡在本商店购买电器,就都可以得到全额退款。”这个消息轰动了巴塞罗那。人们争先恐后地到那里购买电器,商店的销售量激增。尤其,才到7月4日,西班牙运动员就获得了10金1银。于是,人们比以前更加卖力地抢购电器。据估计,电器商店的退款将达到100万美元,看来老板是非破产不可了!可老板却从容不迫地说:“从9月份开始兑现退款。”“这是为什么?他能退得起吗?”人们的心里难免有疑问。原来老板早做了安排。在发布广告之前,他先去保险公司投了专项保险。保险公司认为不可能超过10枚金牌,就接受了这个保险。这是一个旱涝保收、只赚不赔的保险。如果西班牙运动员得到的金牌总数不超过10枚,那么电器商店显然发了一笔大财,保险公司也无须赔偿。反之,金牌总数超过了10枚,那么电器商店要退的货款将全部由保险公司赔偿,与电器商店毫无关系,那么电器商店无疑发了更大一笔财。最能干的人就是善于攫取机会,运用机会,征服机会,驾驭机会为自己服务的人。4.1973年,盖茨被哈佛录取。哈佛是世界著名大学,这里云集了全美乃至世界各地的优秀学生。1974年,第一台个人电脑问世的消息激发了盖茨的全部激情。他决定从哈佛退学,投入到这一场计算机浪潮之中。因为这是一次百年不遇的机会。1975年,盖茨和他的好朋友保罗终于成立了自己的公司。他们将自己的公司取名为微软公司。此时的微软虽然还没有形成大的气候,但是盖茨以及他的朋友在计算机界已小有名气。1981年,当时最大的计算机公司ibm公司正式展出其新型个人计算机,轰动一时。而更引人注目的是,为ibm公司提供语言程序的正是年轻的盖茨领导下的微软公司。经过不懈的努力,微软取得了最终的胜利,在ibm个人电脑问世半年后,微软正式成为个人电脑软件方面的领导者。年仅26岁的盖茨也一举成名。如今,盖茨已登上计算机软件世界的巅峰,成为新一代美国青年崇拜的偶像人物。  5.18岁时,凡尔纳去巴黎攻读法律,可是他对法律毫无兴趣,却爱上了文学和戏剧。一次,凡尔纳自一场晚会早退,下楼时他忽然童心大发,沿楼梯扶手悠然滑下,不想正撞在一位胖绅士身上。凡尔纳非常尴尬,道歉之后随口询问对方吃饭没有,对方回答说刚吃过南特炒鸡蛋。凡尔纳听罢摇头,声称巴黎根本没有正宗的南特炒鸡蛋,因为他即南特人而且拿手此菜。胖绅士闻言大喜,诚邀凡尔纳登门献艺。两人友谊从此开始,并一度合写戏剧,为凡尔纳走上创作之路创造了有利条件。这位胖绅士的名字是大仲马。就在大仲马的影响下,他是一门心思投入诗歌和戏剧的创作中。在巴黎,他创作了20个剧本(未出版)和一些充满浪漫激情的诗歌。后来,凡尔纳与大仲马合作创作了剧本《折断的麦秆》并得以上演,这标志着凡尔纳在文学界取得了初步的成功。后来,凡尔纳成为“科学幻想之父”。结构层次:《争取机会,莫要不顾规则》是一篇优秀的考场作文。文章第一段援引材料,第二段提出观点:争取机会,莫要不顾规则。文章首先列举毛遂自荐的例子,说明中国人喜欢抓住机会,并由此转折,再次申明观点。文章运用说理论证法,从分析原因的角度,指出该新生贸然上台一是不合礼貌,二是破坏规则;另外,文章还从新生心理的角度分析,指出新生行为的不当。本文最大的特点就是中心突出,紧紧围绕中心来展开论证,逻辑流畅,结构清晰。【点睛】材料作文审题立意的几种方法:1.从抓关键句入手。有的材料为突出中心,有时会在材料中设置关键句(开头句、结尾句、反复出现的句子),抓住这些关键句,就能把握材料主旨,准确理解材料,正确立意。2.从分析原因入手。任何事物的产生、变化和发展,都有其内在或外在的原因。因此,阅读分析材料的因果联系,从原因切入立意,是行之有效的方法。3.从材料情感倾向入手。有的材料在叙述、说明或评论某个事物时,明显地流露出作者的情感倾向,这样我们可从材料的情感倾向入手来审题立意。4.从辨明关系入手。任何事物是相互联系的。事物间的关系主要有依存关系、主次关系、取舍关系和条件关系等。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语文
发布时间:2023-04-14 02:42:02 页数:24
价格:¥2 大小:51.70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