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江苏省盐城市响水县二中2021-2022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Word版附解析)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22

2/22

剩余20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响水县第二中学2021-2022学年第二学期期中考试高二语文试题命题人:审核人:分值:150分时间:15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理性精神在北方节节胜利,从孔子到荀子,从名家到法家,从铜器到建筑,从诗歌到散文,都逐渐摆脱巫术宗教的束缚,突破礼仪旧制。南方由于原始氏族社会结构有更多的保留和残存,便依旧强有力地保持和发展着绚烂鲜丽的远古传统,在意识形态各领域,仍然弥漫着想象奇异和情感炽烈的神话色彩。在文艺审美领域,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屈原领军的楚文化。在屈原的主要作品《离骚》中,你看,那是多么既鲜艳又深沉的想象和情感的缤纷世界啊。美人香草,百亩芝兰,芳泽衣装,望舒飞廉……在充满了神话想象的自然环境里,主人翁却是这样一位执著、顽强、忧伤、怨艾、愤世嫉俗、不容于时的真理追求者。《离骚》把最为生动鲜艳、只有在原始神话中才能出现的那种无羁而多义的浪漫想象,与最为炽热深沉,只有在理性觉醒时刻才能有的个体人格和情操,最完满地溶化成了有机整体。由是,它开创了中国抒情诗的真正光辉的起点,成为无可比拟的典范。《离骚》《天问》《九歌》《九辩》等一系列作品构成了一个相当突出的南方文化的浪漫体系。实质上,它们是原始楚地的祭神歌舞的延续。汉代王逸《楚辞章句》解释《九歌》时说:“昔楚国南郢之邑,沅湘之间,其俗信鬼而好祠,其祠必作歌乐鼓舞以乐诸神,……因为九歌之曲。”清楚说明了这一事实。王夫之解释《九辩》时说:“辩,犹遍也。一阙谓之一遍。亦效夏启九辩之名,绍古体为新裁。可以被之管弦。其词激宕淋漓,异于风雅,盖楚声也。后世赋体之兴,皆祖于此。”这段话也很重要,它点明了好几个关键问题。第一,它指出楚辞是“绍古体”,并且“古”到夏初去了,足见源远流长,其来有自,确乎是远古氏族社会的遗风延续和模拟。第二,它可以“被之管弦”,本是可歌可舞的,是集体的活动而非个人的创作。第三,“其词激宕淋漓,异于风雅”,亦即感情的抒发爽快淋漓,形象想象丰富奇异,还没受到严格束缚,尚未承受儒家实践理性的洗礼,从而不像所谓“诗教”之类有那么多的道德规范和理智约束。相反,原始的活力、狂放的意绪、无羁的想象在这里表现得更为 自由和充分。第四,也是最重要的,它是汉代赋体文学的祖宗。其实,汉代文化就是楚文化。尽管在政治、经济、法律等制度方面,刘汉王朝基本上是承袭了秦代体制。但在意识形态的某些方面,特别是在文学艺术领域,汉却依然保持了南楚故地的乡土本色。汉起于楚,刘邦、项羽的基本队伍和核心成员大都来自楚国地区。项羽被围,“四面皆楚歌”;刘邦衣锦还乡唱《大风》;西汉宫廷中始终是楚声作主导。楚汉文化一脉相承,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有其明显的继承性和连续性。(摘编自李泽厚《美的历程》,有删改)材料二:战国时期,楚国在长江、汉水流域,一度领有“地方五千里”的广袤疆域。这里到处都分布着江湖山峦,物产丰茂。在这片土地上生活着芈姓楚贵族和一些被芈姓贵族征服的濮、越、巴、蛮等南方部落集团。芈姓贵族源于中原的祝融部落,他们在夏商时期往南方迁徙,一直到周代初年,始定居于“楚蛮”之地,都丹阳。周公制礼作乐、变革中原文化时,由于地处偏远,楚国受到影响比中原诸侯国小,所以一直被中原诸国以蛮夷视之。但是,楚贵族集团毕竟源于中原,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原和楚国有着广泛的文化交流,所以,楚国文化和中原文化仍有很多相同之处。在社会制度和政治思想等方面,楚国和中原有很大的一致性。楚国虽然偏居南方,却拥有“周之典籍”甚至“周大史”。再加上楚国士人自觉学习中原文化,所以中原文化在楚国具有相当高的地位。如《国语·楚语上》记载,申叔时建议士亹用《诗》《书》《礼》《易》《乐》《春秋》等教育太子,楚国的王公卿士在议事时也经常征引《诗》《书》中的话,这和当时中原的文化风气是一样的。和中原的文化交流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楚国贵族的政治理想、历史观念和价值取向。如晋楚邲之战时,楚庄王就认为用兵的目的不在于炫耀武功,而在于“禁暴”“安民”,符合中原的礼乐政治观念。在习俗和审美趣味上,楚国则明显地表现出不同于中原文化的特点。后人概括楚国的文化为“信巫鬼,重淫祀”,是有一定道理的。这种崇尚巫风的习气,既是夏商文化的遗习,更是当地土著民族的风气。巫风的蔓延,自朝廷到民间,无处不在。如楚灵王,史称其“简贤务鬼,信巫祝之道”,当吴人来攻,国人告急之时,犹“鼓舞自若”,不肯发兵。楚怀王亦是“隆祭祀,事鬼神”,把破秦的希望寄托在鬼神身上,最终为秦所败。贵族阶层崇信巫祭,现在出土的材料多有证明。而在南方土著聚居的“南郢之邑、沅湘之间”,更是巫风浓烈,“其俗信鬼而好祠,其祠,必作歌乐鼓舞以乐诸神”。巫文化对楚国审美风气的影响是明显的。楚地的艺术很兴盛,而这些艺术很多与祭神有关,充满了奇异的浪漫色彩。如王逸 所记载的庙堂壁画,楚“凤夔人物帛画”,刻画在器物、帛画上的楚舞造型,以及出土的编钟等,都富有飘逸、艳丽、深邃等美学特点。到战国中期楚国已经成为当时领土最大的国家,诸侯国之间兼并激烈,根据当时列国的实力,有人认为“横则秦帝,纵则楚王”,是有根据的。但到楚怀王、楚襄王时期,楚国由盛而衰,不仅在外见欺于秦国,一再丧师割地,连楚怀王本人也被秦劫留而死。在楚国内部,政治越来越黑暗,贵族之间互相倾轧,奸佞专权,排斥贤能,楚国由此走向没落。屈原正是在这艰难的政治环境中显示了自己的崇高品质,创造了名垂千古的文学巨制。(摘编自袁行霈《中国文学史》,有删改)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屈原《离骚》将无羁多义的浪漫想象与炽热深沉的人格情操融合为有机整体,开创了中国抒情诗的光辉起点。B.因为刘项的基本队伍和核心成员大都来自楚地,汉起于楚,所以西汉文化艺术领域的楚地色彩浓烈而醇厚。C.王夫之认为楚辞是远古氏族社会的遗风延续,是汉代赋体文学之宗,这一看法决定了后世楚辞研究的方向。D.后人概括楚国文化为“信巫鬼,重淫祀”,巫文化对楚地艺术有明显影响,王逸所记载的庙堂壁画便是例证。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无论是在物质生活还是意识形态领域,北方都已摆脱巫术宗教的束缚,理性精神完全战胜了巫术宗教。B.以屈原为代表的楚文化想象奇特、浪漫,尚未受儒家实践理性的洗礼,因而成为汉代赋体文学的祖宗。C.楚国文化与中原文化有很多相同之处,楚国贵族的政治理想与价值取向很大程度上受到中原文化影响。D.以楚灵王与楚怀王为代表的贵族阶层崇尚巫风、崇信巫祭,直接导致了楚国由盛而衰,最终为秦所败。3.下列选项中不能体现“楚文化”想象奇异特点的一项是()A.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B.鸾鸟凤凰,日以远兮。燕雀乌鹊,巢堂坛兮。C.灵兮归来,君无上天些!虎豹九关,啄害下人些。 D.纵我不往,子宁不来?挑兮达兮,在城阙兮。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5.请结合两则材料分析“浪漫的楚文化”形成的原因有哪些?【答案】1C2.C3.D4.(1)首先对南北方审美精神的差异进行分析,进而引出论题——屈原领军的楚文化;(2)接着指出《离骚》开创了中国抒情诗的先河;(3)然后阐述楚文化的实质是原始楚地的祭神歌舞的延续;(4)最后点明楚汉文化一脉相承,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有继承性和连续性。5.①由于原始氏族社会结构有更多保留和残余,楚国依旧保持和发展着远古传统,在意识形态领域仍然弥漫着浪漫的神话色彩。②以屈原为代表的诗人们用独特的艺术想象和炽热深沉的情感创作的一系列作品影响着后世。③楚文化本质上是原始楚地的祭神歌舞的延续,尚未受到严格束缚以及儒家实践理性的洗礼,能充分而自由地表现原始的活力、无羁的想象。④楚国疆域广袤,地处偏远,周公制礼作乐、变革中原文化时,受到的影响较小。【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C.“王夫之认为……”错,原文第三段信息是“王夫之解释《九辩》时说:‘……后世赋体之兴,皆祖于此。’这段话也很重要,它点明了好几个关键问题。第一,它指出楚辞……确乎是远古氏族社会的遗风延续和模拟。……第四,也是最重要的,它是汉代赋体文学的祖宗”,可见选项混淆了说话者,张冠李戴,材料作者所言安到了王夫之头上,注意引号位置。故选C。【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都已摆脱……完全战胜了”错,混淆时态。材料一第一段原文为“理性精神在北方节节胜利,从孔子到荀子,从名家到法家,从铜器到建筑,从诗歌到散文,都逐渐摆脱巫术宗教的束缚,突破礼仪旧制”,说的是“逐渐摆脱”“节节胜利”,选项变未然为已然。B.“以屈原为代表的楚文化想象奇特、浪漫,尚未受儒家实践理性的洗礼,因而”错,选项 强加因果。“以屈原为代表的楚文化想象奇特、浪漫,尚未受儒家实践理性的洗礼”并非楚文化成为汉代赋体文学的祖宗的原因。其所以成为汉代赋体文学的祖宗,是因为汉代的建立者刘邦是楚人,楚汉文化一脉相承,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有其明显的继承性和连续性。D.“以楚灵王与楚怀王为代表的贵族阶层崇尚巫风、崇信巫祭,直接导致了”错,选项以偏概全。对应材料二第四段,楚国由盛而衰,最终为秦所败的原因不止楚怀王“隆祭祀,事鬼神”,还因为“楚国内部,政治越来越黑暗,贵族之间互相倾轧,奸佞专权,排斥贤能,楚国由此走向没落”。故选C。【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分析论点论据的能力。A.用荷花的花和叶子做衣裳,想象奇特。B.像鸾和凤凰这样的神鸟被渐渐疏远,而麻雀乌鸦之类的凡鸟却登堂入室。引申意义是人才君子被疏远,奸佞小人却被重用。使用了象征比喻,想象奇特。C.魂啊归来吧!你不要径自上天。九重天的关门都守着虎豹,咬伤下界的人尝鲜。想象奇特。D.纵然我不曾去会你,难道你就此断音信?来来往往张眼望啊,在这高高的城楼上。这里有让步假设和反问,但基本是实写,符合常理,无奇特的想象。故选D。【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材料一共四段。第一段中,作者首先提到“南方……在意识形态各领域,仍然弥漫着想象奇异和情感炽烈的神话色彩”“在文艺审美领域,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屈原领军的楚文化”,此处指出南北在意识形态各领域的差异,引出“楚文化”这一论题,同时指出《离骚》开浪漫先河。接着作者在二、三两段中阐释了楚文化的实质是原始楚地的祭神歌舞的延续,“由是,它开创了中国抒情诗的真正光辉的起点,成为无可比拟的典范,《离骚》《天问》《九歌》《九辩》等一系列作品构成了一个相当突出的南方文化的浪漫体系。实质上,它们是原始楚地的祭神歌舞的延续”。最后在第四段中,作者指出“在意识形态的某些方面,特别是在文学艺术领域,汉却依然保持了南楚故地的乡土本色”“楚汉文化一脉相承,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有其明显的继承性和连续性”,由此作者点明了楚汉文化一脉相承。可见论证思路为先总说,后分说,分说部分以时间为序。 【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对于“浪漫的楚文化”形成的原因,可以从两则材料中找出以下内容。从材料二第一段中“周公制礼作乐、变革中原文化时,由于地处偏远,楚国受到影响比中原诸侯国小,所以一直被中原诸国以蛮夷视之”可知,因为楚国疆域广袤,地处偏远,周公制礼作乐、变革中原文化时,受影响较小,所以保留了一部分远古文化遗存,形成了楚文化的独特特点。从材料一第二、三段“《离骚》《天问》《九歌》《九辩》等一系列作品构成了一个相当突出的南方文化的浪漫体系。实质上,它们是原始楚地的祭神歌舞的延续”“足见源远流长,其来有自,确乎是远古氏族社会的遗风延续和模拟”“这种崇尚巫风的习气,既是夏商文化的遗习,更是当地土著民族的风气”“巫文化对楚国审美风气的影响是明显的。楚地的艺术很兴盛,而这些艺术很多与祭神有关,充满了奇异的浪漫色彩”可知,对远古氏族社会的遗风延续和模拟,是楚文化的重要特点之一,楚文化本质上是原始楚地的祭神歌舞的延续,尚未受到严格束缚以及儒家实践理性的洗礼,能充分而自由地表现原始的活力、无羁的想象。从材料一第一段“南方由于原始氏族社会结构有更多的保留和残存,便依旧强有力地保持和发展着绚烂鲜丽的远古传统,在意识形态各领域,仍然弥漫着想象奇异和情感炽烈的神话色彩。在文艺审美领域,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屈原领军的楚文化”得出:由于原始氏族社会结构有更多的保留和残余,楚国依旧保持和发展着远古传统,在意识形态领域仍然弥漫着浪漫的神话色彩。从材料一第二段“《离骚》把最为生动鲜艳、只有在原始神话中才能出现的那种无羁而多义的浪漫想象,与最为炽热深沉,只有在理性觉醒时刻才能有的个体人格和情操,最完满地溶化成了有机整体。由是,它开创了中国抒情诗的真正光辉的起点,成为无可比拟的典范”可知,以屈原为代表的诗人们用独特的艺术想象和炽热深沉的情感创作的一系列作品的影,也是“浪漫的楚文化”形成的原因之一。(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周庄冉记商号马宝山冉记客栈坐落在古镇周庄富安桥下的水岸上,客栈的老板冉绍白是一个很精明的商人。 冉老板不爱多讲话,他的话大半都在他的眼神里面放着,所以他不多的话语一说就在点子上,让人听了舒畅,听了顺耳。这样他就结交了南来北往的许多客商。客人只要在冉记客栈住那么一两回,就与冉老板成了朋友,下次客人再来周庄绝不换地方,就住冉记客栈。这样从东北奉城来贩人参鹿茸的赵掌柜,从南国羊城来买卖草药的钱掌柜,从西域玉田来推销玉器的孙掌柜,从山西大同来做茶叶生意的李掌柜,个个成为冉记客栈的老客,个个成为冉老板的忘年交。一天,客栈来了一位客人。这是个新客,四十来岁,一身布衣还很褴褛,牵着一匹汗淋淋的马走进院子里来。冉老板急忙上前想帮助客人卸马背上的褡裢,客人急忙挡住冉老板的手说:“不劳您动手,不劳您动手……”冉老板问:“小店分中、高档和普通客房,客官想住哪样的房间啊?”客人说:“住……住高档的单间房吧。”来客就由冉老板引领着走进楼上一间高档客房,将褡裢“嗵”地放地上。不知看官是不是看出蹊跷来,八成没有。可是,冉老板却看出来了,并有了疑窦:这客人一身寒酸的布衣,怎就住高档客房呢?一般客人一路劳顿,都想着有人帮助卸肩解鞍,可是这位客人非但拒绝,神情怎么还惶惶的?客人背着褡裢上楼,气喘吁吁的。那褡裢里是什么沉重东西——是金,是银,还是枪械?冉老板就亲自照料这位新客,想解开疑云。这会儿就到饭时了,冉老板问:“客官,您是到饭堂里用餐呢,还是我把饭菜给您端上楼来啊?”客人说:“就请伙计给我端到屋里来吧。”冉老板没指派伙计,他亲自为客人端茶递水,布菜斟酒,饭后还亲自收拾碗盏。在这一系列活动间,冉老板一直想着弄清楚那褡裢里的秘密。他终于在褡裢的一个不显眼的地方看到一个“李”字印记。冉掌柜便问道:“客官是哪里人,是姓李吧?”那客人愣怔了一下,摇摇头说:“俄(我)……俄(我)不姓李,俄(我)姓……”吞吞吐吐的山西话,使精明的冉老板认定了,这个客人心怀鬼胎,就报了官。捕快就在半夜拿了这个山西人。一捕,一审,这家伙果然是个见财起意的歹人。他本是给山西大同做茶叶生意的李掌柜做保镖,到江南收明前茶,看到茶商一袋银元就生了歹意。那天他们坐在一个山崖边上歇息,脚下是深不见底的深渊,保镖一直寻找的机会来了。他站起来说:“掌柜的,俄(我)去尿一泡。”说着走到李掌柜身后,在一棵树下哔哗尿了一阵,转身系着腰带走到李掌柜背后,一抬脚把李掌柜踹下山崖,然后驮着那一褡裢钱,牵马投店,住进冉记客栈。哪知一枕黄粱美梦还没做完就锒铛入狱了。 冉老板为好友李掌柜伤心落泪一夜,第二天就派人去大同送信,请李家来人取走那一褡裢的钱。半个月后,派去的人回来了,领来一个人,万没想到这个跟随来的人竟是李掌柜。冉老板白日见鬼一般,一身抖颤:“你、你是人,还是……”李掌柜在冉老板面前转了一圈,作揖道:“冉老板,我大难不死,被那歹人踹落山崖,让一棵老树托住,在树丫上待了三天三夜,得一采药人相救,真是死里逃生啊。我这是特来谢您呀。”李掌柜说着抱住冉老板一阵号啕。冉老板极是热情地款待李掌柜,俩人天天对饮或喝茶。忽然在一天争论起来,争论发展到争吵,争得急赤白脸,吵得面红耳赤。看官你可知道,他们争论什么吗?就一个字——钱。冉老板一脸赤红:“这一褡裢钱,我一分不要,您拿走。”李掌柜瞪圆了眼睛:“这一褡裢钱,我一分也不会拿,您留下。”俩人争着吵着,彼此愈发地亲热信赖。李掌柜终于想出一个主意,用这笔钱做两个人共同的生意,一个在南国茶乡买茶,一个在山西大同卖茶,一路船载车运就交给做脚运的商家去办。实在没有别的办法,冉老板就答应了李掌柜,二人就做开了南北的茶叶生意,生意做得红红火火,几年后又开拓药材生意和绸缎生意,一个做了大同的首富,一个成为周庄的富豪。一年,康熙帝下江南,来到苏州府,从当地官员那里听说北李南冉二人感人的故事后,甚为震动。就派人从周庄请来了冉记客栈老板冉绍白,很是仔细地问了他与大同李家合作贸易的事情,大为感动,提笔写下“商贾德范”四字,赐予冉绍白。冉老板就把这四个字制成两块牌匾,一块挂在自己经营的冉记商号大门上,一块派人送往山西大同,挂在李掌柜经营的大同商号门楣上。周庄的冉记商号与山西大同商号,两大商号合伙经营了一百多年,他们仁义诚信,道德传家,不仅把自己的生意越做越大,也影响了与他们有往来的许多商户,成为北地南国百年佳话。世事沧桑,许多年过去了,山西大同的李家怎么样?不知道,康熙帝赐予四字牌匾也早已腐朽,只知道周庄冉家凭着祖训,生意一直做下来了。直到今天,我们在周庄大街小巷走一走,一定会见到冉家后人开的商铺,这些商铺远不及当年冉记商号的规模了,不过仁义诚信的经营理念还一直被他们传承着。选自《小小说选刊》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南来北往的许多客商只要在周庄冉记客栈住一晚,就与冉老板成了朋友,这体现一个客栈老板为人处事圆滑,八面玲珑。B.冉老板想帮助客栈来的新客卸马背上的褡裢,但客人看他是老板而自己又来路不正,不好意思麻烦他,谢绝了他的帮忙。C.李掌柜提议两个人一同经营南北的茶叶生意,而且生意做得红红火火,这表现出李老板富有生意人的眼光,很善于经营。D.康熙皇帝下江南听到这个故事后,御笔题词赠予冉绍白,既是被北李南冉的故事所感动,也是对他们仁义诚信思想的肯定。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通过对客栈来的新客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的描写,刻画出一个让人心生疑虑的人物形象。B.小说插叙了李掌柜被谋害的经历,保镖的见财起意杀人的行径与冉老板的行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C.小说结构精巧,“一褡裢钱”在文中反复出现,既推动了情节向前发展,又展现了人物的性格。D.整篇小说突出了“仁义诚信”的主题,也体现了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的延续与传承。8.小说开头说客栈老板冉绍白是一个很精明的商人,他的精明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9.请结合文本分析李掌柜死而复生这一情节在文中起到的作用。【答案】6.D7.A8.①体现在与人交往上,与住店的客人交谈时言语不多,说话实在,结交了很多的朋友。②体现在察人识物上,对客人的言行举止、衣着打扮能细微观察,发现客人的反常,及时报官。③体现在为人处事上,要李掌柜的家人取回一褡裢钱,拒收谢礼,把皇帝御笔亲写的大字做成两块匾,可见冉老板在义和利面前不糊涂,坚守着仁义与诚信。9.①使情节有了突转,让故事情节有起伏,增加可读性。②突出了人物性格,既表现了李掌柜是一个知恩图报的人,也使得冉老板不贪图钱财,讲仁义守诚信的人物形象更丰满。③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没有这一情节就不会有后面北李南冉的故事。④丰富了小说的主题,突出了“知恩图报”“仁义诚信”的主题。【解析】 【分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小说内容的能力。A.“为人处事圆滑,八面玲珑”错误,应是表现他的慎言、实在。B.“但客人看他是老板,不好意思麻烦他,谢绝了他的帮忙”错误,应是内心惶恐,怕被人发现什么,是心虚的表现。C.“这表现出李老板眼光独到,富有生意头脑”错误,应是表现李老板的知恩图报,为人诚信。故选D。【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小说艺术特色的能力。A.“心理的描写”错误,小说是从冉老板的角度来写客栈来的新客,所以刻画客栈来的新客时并没有运用心理描写,借助冉老板的眼睛来写其外貌、语言、动作。故选A。【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筛选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由题干来看,考生需要到文中找到冉绍白作为商人精明的表现,然后从不同角度进行概括。从文中来看,主要表现在和人的交往、察人识物以及为人处事上。从和人的交往方面来看,如第二段提到“冉老板不爱多讲话,他的话大半都在他的眼神里面放着,所以他不多的话语一说就在点子上,让人听了舒畅,听了顺耳。这样他就结交了南来北往的许多客商。客人只要在冉记客栈住那么一两回,就与冉老板成了朋友,下次客人再来周庄绝不换地方,就住冉记客栈”,作为客栈老板,面对来往的客人,他从不多说话,而且说出的话都能在点子上,让人听了舒服,结交了很多的朋友,这是精明的表现。从察人识物上来看,如接待新住客的时候,他根据客人的外貌、神态、动作以及语言看出问题,“冉老板却看出来了,并有了疑窦:这客人一身寒酸的布衣,怎就住高档客房呢?一般客人一路劳顿,都想着有人帮助卸肩解鞍,可是这位客人非但拒绝,神情怎么还惶惶的?客人背着褡裢上楼,气喘吁吁的。那褡裢里是什么沉重东西——是金,是银,还是枪械”,之后自己亲自送饭送水,并看到褡裢上的“李”字,通过试探,“精明的冉老板认定了,这个客人心怀鬼胎,就报了官。捕快就在半夜拿了这个山西人”,他观察时的细致入微,表现出其精明。 从为人处事上来看,如他报官抓了歹人后,让李掌柜的家人来拿褡裢中的钱,当李掌柜要把钱给冉绍白的时候,冉绍白拒绝,当康熙帝授予冉绍白牌匾的时候,冉绍白把牌匾制成两块,一块自己留着,一块送给山西的李老板,由此可以看出冉绍白在道义和利益面前非常明白,坚守仁义和诚信,这也是其精明的表现。因为他的这些做法,他的生意越做越好,一直传承至今,所以说这些做法都是他精明的表现。【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重要情节、语段的作用的能力。这类试题一般从情节和内容两个方面作答。首先看内容上写了什么,表现了什么。文中写李掌柜死而复生,前来感谢冉绍白,并要把一褡裢的钱送给冉绍白,冉绍白不收,又决定由二人拿这钱来共同做生意,这些都凸显出李掌柜的知恩图报;也因为李掌柜死而复生前来感谢冉绍白,才有冉绍白拒收的做法,才更好地凸显冉绍白不贪钱财、仁义守信的品格,所以这一情节在内容上凸显了人物的性格。同时也是因为李老板死而复生,后文才有报恩、合作以及康熙帝赠牌匾等事情,也因为这些事情,凸显了小说“知恩图报”“仁义诚信”的主题。然后分析这一内容和上下文情节之间的关联。上文写新住客杀死李老板,此处李老板死而复生,这就让情节出现了突转,有了起伏,可读性更强。下文写李老板报恩,写二人用这一褡裢的钱共同做生意,写康熙帝赠送牌匾,写北李南冉的故事,这些故事都是由李老板死而复生引发出来的,所以这一内容推动了小说情节的发展。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冬十月甲申,民部尚书裴矩奏“民遭突厥暴践者,请户给绢一匹”。上(唐太宗)曰:“朕以诚信御下,不欲虚有存恤之名而无其实。户有大小,岂得雷同给赐乎?”于是计口为率。上厉精求治,数引魏征入卧内,访以得失。徵知无不言,上皆欣然嘉纳。上遣使点兵,封德彝奏“中男虽未十八,其躯干壮大者,亦可并点”。上从之。敕出,魏征固执以为不可,不肯署。敕。,至于数四。上怒,召而让之曰:“中男壮大者,乃奸民诈妄,以避征役。取之何害,而卿固执至此!”对曰夫兵在御之得其道不在众多陛下取其壮健以道御之足以无敌于天下何必多取细弱以增虚数乎且陛下每云‘吾以诚信御天下,欲使臣民皆无欺诈’。”上悦,乃不点中男。 上与侍臣论周、秦修短。萧瑀对曰:“纣为不道,武王征之;周及六国无罪,始皇灭之。得天下虽同,人心则异。”上曰:“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周得天下,增修仁义,秦得天下,益尚诈力,此修短之所以殊也。盖取之或可以逆得,而守之不可以不顺故也。”太宗贞观元年春正月丁亥,上宴群臣,奏《秦王破陈乐》。上曰:“朕昔受委专征,民间遂有此曲,虽非文德之雍容,然功业由兹而成,不敢忘本。”封德彝曰:“陛下以神武平海内,岂文德之足比。”上曰:“践乱以武,守成以文,文武之用,各随其时。卿谓文不及武,斯言过矣。”德彝顿首谢。上神采英毅,群臣进见者皆失举措。上知之,每见人奏事,必假以辞色,冀闻规谏。尝谓公卿曰:“人欲自见其形,必资明镜;君欲自知其过,必待忠臣。苟其君愎谏自贤,其臣阿谀顺旨,君既失国,臣岂能独全。公辈宜用此为戒,事有得失,无惜尽言。”(选自《通鉴纪事本末·贞观君臣论治》)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对曰/夫兵在御之/得其道不在众多/陛下取其壮健/以道御之/足以无敌于天下/何必多取细弱/以增虚数乎B.对曰/夫兵在御之得其道/不在众多/陛下取其壮健/以道御之/足以无敌/于天下何必多取细弱/以增虚数乎C.对曰/夫兵在御之/得其道不在众多/陛下取其壮健/以道御之/足以无敌/于天下何必多取细弱以增虚数乎D.对曰/夫兵在御之得其道/不在众多/陛下取其壮健/以道御之/足以无敌于天下/何必多取细弱以增虚数乎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甲申,甲为天干,申为地支,十二天干与十地支相配,共组成六十组,可以用来纪年、纪月、纪日,文中用来纪日。B.署敕,唐时,皇帝命令,须经宰相签署,政事堂会议通过,在敕字之下,加盖“中书门下之印”,再送尚书省执行。C.贞观,是唐太宗李世民在位时的年号。年号纪年法是从汉武帝开始,此后每个皇帝即位都要改元,并以年号纪年。D.顿首,磕头。古代跪拜礼之一,以头叩地即举而不停留,为正拜。跪拜礼有稽首、顿首、空首、再拜等。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裴矩奏请皇上给受到突厥侵略的家庭每户赏赐一匹绢,唐太宗认为按人口多少给予赏赐才符合实情。 B.魏征反对封德彝征召中男入伍的建议,唐太宗非常生气,但他据理力争,他的意见最终被唐太宗采纳。C.萧瑀认为周武王伐纣、秦灭周朝和六国,他们虽然取得了天下,但都不得人心。唐太宗不同意他的观点。D.唐太宗刚毅英武,大臣们觐见时往往举止失措,所以每次有人奏事,唐太宗总是和颜悦色,希望听到规谏。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朕以诚信御下,不欲虚有存恤之名而无其实。(2)苟其君愎谏自贤,其臣阿谀顺旨,君既失国,臣岂能独全。14.“人欲自见其形,必资明镜;君欲自知其过,必待忠臣”,唐太宗李世民这句话对我们有什么启示?【答案】10.D11.A12.C13.(1)我用诚实信用治理天下,不想空有慰问抚恤/抚慰百姓的名声而没有实际恩德/实际行动。(2)假如君主固执己见不听劝谏,认为自己有才能,那么他的臣子就会迎合顺从皇帝的旨意,(如果)君主已经失去了国家,臣子怎么能独自保全。14.启示:(1)要时常反省自己,检讨自己的过错和不足;(2)要虚心听取别人的批评意见,闻过必改。【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曰”后是说话的内容,此处应断开;“在……”和“不在……”构成并列成分,“不在”前应断开,排除AC;“何必”表反问语气,用在句首,其前应断开,排除B。句意:魏征回答说:“统率军队,在于统率是否得当,不在于兵员数量的众多。陛下征召身体健壮的中男,用正确的办法统率他们,便足以无敌于天下,何必多征召幼弱以充虚数呢?”故选D。【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能力。A.“十二天干与十地支相配”错,应是“十天干十二地支相配”。故选A。 【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曲解文意,“他们虽然取得了天下,但都不得人心”错误。错误理解了“得天下虽同,人心则异”。“人心则异”意思是“人心向背不同”,商纣王无道,周武王征伐他,周朝和六国都无罪,秦朝灭掉了它们。而非“都不得人心”。故选C。【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第一句中,“御”,治理;“虚”,空;“存恤”,抚恤(百姓)第二句中,“苟”,假如,假使;“阿谀”,迎合;“既”,已经;“岂”,助词,表示反诘,可译为“怎么”;“全”,保全。【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探究文中思想观点的能力。“人欲自见其形,必资明镜;君欲自知其过,必待忠臣”意思是:人想要看见自己的形体,必须借助明镜。君主如果想知道自己的过错,必须依靠忠臣。语句强调要以人为镜,要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这样才能时时反省自己,弥补不足。参考译文:冬十月甲申(二十九日),民部尚书裴矩上奏说:“遭受突厥暴虐践踏的平民,朝廷应赐给每户一匹绢。”太宗说:“我用诚实信用治理天下,不想徒有抚恤百姓的虚名而没有实际恩德。户有大小,怎么能每户给一样的赏赐?”于是以人口数目作为赏赐的标准。唐太宗励精求治,多次把魏征引进寝室,向他询问治理国家的得失。魏征知无不言,太宗都高兴地加以采纳。太宗派遣官员征兵,封德彝奏请“没到十八岁的中男,其中身体强壮高大的,也可以一并征召”。太宗听从了封德彝的奏请。敕令发出,魏征坚持认为不可以,不肯签署敕令,四次把敕令退回去。太宗愤怒,召见并责备魏征说:“身体健壮高大的中男,是奸民欺骗官府,虚报年龄以逃避兵役。征召他们又有什么害处,而你却如此固执!”魏征回答说:“统率军队,在于统率是否得当,不在于兵员数量的众多。陛下征召身体健壮的中男,用正确的办法统率他们,便足以无敌于天下,何必多征召幼弱以充虚数呢?况且陛下经常说‘我以诚信治天下,想使臣民都不要欺诈’。”太宗听了很高兴,于是没有征召不满十八岁的中男。 唐太宗与侍臣们讨论周朝长久和秦朝短促的政治问题。萧瑀说:“商纣王无道,周武王征伐他,周朝和六国都无罪,秦朝灭掉了它们。周朝和秦朝取得天下虽相同,但人心向背却不同。”太宗说:“你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周朝取得天下后,注重加强道德仁义的修为,秦朝取得天下后却更加崇尚诡诈和暴力,这正是周朝长久秦朝短促的根本原因。是大凡取天下或许可以通过抗争而取得,而治理天下就不能不顺应民意的缘故。”唐太宗贞观元年(627年)春正月丁亥(初三日),太宗大宴群臣,演奏《秦王破陈乐》。太宗说:“我先前接受委派专行征伐,民间便有了这首乐曲。虽然不具备雍容高雅的文德,然而立国的功业由此而成,不敢忘本。”封德彝说:“陛下以神武平定天下,哪里是文德足以能比的。”太宗说:“平定乱世依靠武力,保守基业依靠文德,文与武的用处,全在于各因时制宜。你说文才不如武功,这话有些过分。”封德彝叩头谢罪。唐太宗神采奕奕,英伟刚毅,大臣们觐见时都手足失措。太宗知道这种情况,每次有人奏事,总是尽量和颜悦色,希望听到规谏的话。太宗曾对公卿们说:“人想要看见自己的形体,必须借助明镜。君主如果想知道自己的过错,必须依靠忠臣。假如君主刚愎自用,那么他的臣子就会阿谀奉承,屈从旨意,君主失去了国家,臣子怎么能独自保全。你们应以此为戒,政事如有过失,一定要无所保留畅所欲言。”(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下面小题。西湖晤(见面)袁子才①喜赠赵翼不曾识面早相知,良会真诚意外奇。才可必传能有几,老犹得见未嫌迟。苏堤二月如春水,杜牧三生鬓有丝。一个西湖一才子,此来端不枉游资。【注释】袁子才,袁枚,字子才。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诗明白清通,追求一种朴实平易的美感,与白居易的诗风很相近。B.颔联既称扬袁枚才华出众,同时也道出了两人白首相逢的情景。C.颈联形象的描绘,将景物与人融合,表达了对杜牧的敬仰和缅怀。D.末句抒写真率的友情,也表现旷达的胸襟,诙谐幽默,给人风趣感。16.有人论此诗,认为“喜”字贯穿全诗。请结合诗的四联语意作简要分析。【答案】15.C16.首联写诗人与袁枚不期而遇,欢快之情溢于言表; 颔联写诗人晚年见到袁枚,颇有幸运之感;颈联融情于景,写诗人得遇两鬓花白而风流倜傥的才子的欣慰;尾联将西湖和袁枚系为一体,点明诗人喜悦的心情。【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C.“表达了对杜牧的敬仰和缅怀”错误。“杜牧三生鬓有丝”意思是说风流如杜牧的袁枚此时鬓边已有了白发,这两句形象地再现出当日两位诗人见面时的情景,没有表达对杜牧的敬仰和缅怀。故选C。【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思想思想感情的理解能力。首联“不曾识面早相知,良会真诚意外奇”,写诗人与袁枚不期而遇。“不曾识面早相知,良会真诚意外奇。”诗人与袁枚知交已久,这次相遇正是出乎意料之外的奇迹,而自己的欢快之情溢于言表。颔联“才可必传能有几,老犹得见未嫌迟”,意思是你的才华一定会长久流传,我有幸晚年见到你也不算晚了。作者赞叹袁枚卓越的才华,必将流传永久,因而自己有幸于晚年得见这位名高一代的诗人也并不嫌太晚。颈联“苏堤二月如春水,杜牧三生鬓有丝”,这两句形象地再现出当日两位诗人见面时的情景。二月西湖涨春水,苏堤沉浸在春光之中。在此景中,风流如杜牧的袁枚此时鬓边已有了白发。那浩淼无际的水势正如二月的眷光,不仅充溢于天地之间,而且也漾溢在诗人的心头。眼前这位两鬓花白而风流倜傥的才子便是自己心仪已久的随园主人,怎不使诗人欣慰,诗人融情于景,意在表达西湖与袁枚一样足以令他觉得不虚此行,甚至连游程的花费也不冤枉了,表达了诗人得遇两鬓花白而风流倜傥的才子的欣慰。尾联“一个西湖一才子,此来端不枉游资”,诗人将西湖与袁枚联系在一起,非常浅切,却别开生面,“不枉游资”云云虽语带戏谑,却也体现了袁、赵二人之间的友谊是真诚的。这一次的聚会是欢愉的,在两位诗人心中都留下了美好的回忆。尾联将西湖和袁枚系为一体,点明诗人喜悦心情。17.名篇名句默写(1)在《项脊轩志》中,描写了项脊轩里面有书香之味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陈情表》中,表现活着不惜性命为国出力,死后也要结草衔环来报答君王之恩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古诗中的“东风”一般指春风,也用来比喻有利的时机或条件,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借书满架②.偃仰啸歌③.臣生当陨首④.死当结草⑤.示例:小楼昨夜又东风⑥.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易错字词有:偃仰、啸、陨、堪。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王安石说过“读书谓已多,抚事知不足”,人类的文明能够离不开书籍的力量,离不开千百年来我们对于知识的崇尚。读书丰富个人心灵。心灵的往往是因为知识的贫乏。读书,可以增长见识,开阔视野;读书,亦能获得启迪,给我们更多的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读书,更可以在喧闹的生活中还给自己心灵的沉静,用停一停想一想的方式告别“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的,让心灵“归零”。读书民族风采。“如果一个民族失去阅读,那么,这个民族将会失去活力。”阅读关乎个人发展的同时亦影响着民族和国家的未来。阅读是人类智慧的结品,诸子百家的思想文化奠定了封建社会两千多年的基础,中华民族几千年灿烂文化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如今,民族复兴的号角已经吹响,我们要以书润心,真正强大自己,为民族崛起担起重任。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薪火相传荒芜急于求成展现B.一脉相承枯萎急功近利展现 C.薪火相传荒芜急功近利焕发D.一脉相承枯萎急于求成焕发19.下列句中引号的用法与文中“归零”用法一致的一项是()A.他身材高大,头发乌黑,说一口漂亮的北京话。也许因为这点,姑娘们私下里都叫他“北京话”。B.袁隆平是在世界上最有影响的中国科学家之一,他正在引导一场新的“绿色革命”。C.有人说:“没有一流的心性,就没有一流的技术。”D.我们被“送来”的东西吓怕了,现有英国的鸦片,德国的废枪炮,后有法国的香粉,日本的印着完全国货的各种小东西。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修改。【答案】18.C19.B20.书籍是人类智慧的结晶,诸子百家的思想文化奠定了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基础,对中华民族几千年灿烂文化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解析】【分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成语)的能力。第一空,一脉相承:从同一血统、派别世代相承流传下来。比喻某种思想、行为或者学说之间有继承关系。薪火相传:比喻学问和技艺代代相传。语境指人类文明世代相传,应用“薪火相传”第二空,荒芜:田地无人管理而长满野草,这里是把心灵比喻成田地。枯萎:干枯萎缩,文本前面是丰富心灵,指的是心灵富有,不是没有生机,应用“荒芜”。第三空:急于求成:有着目标却急着要取得成功。急功近利:有着目标却放弃目标去贪图眼前的成效和利益。从后面让心灵“归零”可以看出是不计较利益得失,应用“急功近利”。第四空:展现:显现出;展示。焕发:光彩四射;振作。语境指读书能够使民族风采振作,应用“换发”。故选C。【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由“读书,更可以在喧闹的生活中还给自己心灵的沉静,用停一停想一想的方式告别‘ 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的急功近利,让心灵‘归零’”可知,文中的“归零”是指让心灵沉静,表示特殊含义。A.“北京话”是特定称谓。B.“绿色革命”是特殊含义,表示袁隆平和绿色植物有关。C.表示引用。D.表示强调。故选B。【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阅读”与“结晶”搭配不当,将“阅读”改成“结晶”;修饰语“两千多年”“封建社会”语序不当,应调换位置;“诸子百家的思想文化奠定了封建社会两千多年的基础,中华民族几千年灿烂文化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两个分句之间缺少介词,导致主语不一致。在“中华民族”前加上“对”。(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在人们固有的观念中,动物会因为繁衍、觅食等种种原因,不断地行走、迁徙。①,除非人为挪动,否则永远处于“静止”状态。但是,②。风滚草就是一种随风移动的神奇植物。每年深秋,它的茎部变脆,风一吹就折断。断落的“圆球”会随风滚动起来。在滚动过程中,它们不断与地面发生碰撞,将种子传播到草原的每一个角落。“步行仙人掌”的移动则依靠根部独特的构造。它的根由带刺的嫩枝构成,靠着风的吹动,可以向前移动很大一段路程,除此以外,禾本科的野燕麦也是一种能够走动的植物,它是依靠湿度变化走动的……研究发现,大自然中(),或者借助风力传播种子,寻找最佳“落脚地”,③,以获得最好的生存环境。如同动物行走外出觅食一样,面对大自然,植物也有自己的运动哲学。2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A.为了更多、更好的生存机会,每一种会行走的植物B.每一种会行走的植物都是在寻求更多、更好的生存机会C.每一种会行走的植物为了更多、更好的生存机会D.为了寻找更多、更好的生存机会,植物开始了行走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答案】21.B22.(1)植物则是扎根在一块固定的土地(2)在大自然中确确实实存在着一些可以“行走”的植物(3)或者凭借自身构造移动【解析】【分析】【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语句连贯的能力。整个句子在阐释植物的运动哲学,故叙述的主体应为植物,并要强调其能“行走”,排除AD;此处为总领句,后面举例说明,故句子表达完整意思更佳,排除C。故选B。【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1)对应“动物不断地行走、迁徙”,此处应该是写植物的状态,,结合“除非人为挪动,否则永远处于‘静止’状态”,此处应填“植物则是扎根在一块固定的土地”;(2)此处和上文“植物静止”为转折关系,应该说的是植物的动态,结合“行走、迁徙”等词,此处应该填“在大自然中确确实实存在着一些可以‘行走’的植物”;(3)此处为对照句,对应“或者借助风力传播种子”,结合“以获得最好的生存环境”,此处应填“或者凭借自身构造移动”。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俗话说,佛靠金装,人靠衣装。说的是外表的重要性。周恩来总理认为,适当的穿着是对他人的尊重。推而广之,商品讲求包装,影视作品要包装,企业也要包装,而且似乎包装得越精美越有吸引力。于是,各行各业齐包装,大有不把包装搞到及至不罢休之势。著名歌唱家关牧村却认为,包子有肉不在褶上。以上材料给你怎样的启示意义?请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你的看法。要求:立意自定,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得抄袭,不得套作。【答案】例文:谈包装人要衣装,佛要金装,产品靠包装。这句话没错,在这个时代、这个社会就是真理。 人若要出入高级场所,哪怕是稍微体面一点的地方,如果没有一身较好的行头是进不去的,哪怕进去了,也会被人当作另类怪物看待,仿佛孔雀群里来了一只山鸡。佛呢,若要人来朝圣,也得让人看着有模有样才行,不仅有派头,更有气势,哪座名山大佛不是宏伟昂贵的?而身边的佛更是如此,要让人看着像佛,更需有佛的样子,不论谈吐卖相,腔调身姿,都得像个值得烧香的佛,才会有更多的人来孝敬。至于产品,更不用说,现在被媒体曝光得多了,被人们指责得多了,才稍有收敛,但那些动辄上百上千的包装还是令人咋舌的,像酒类的包装,单外面的壳就华贵得很,像月饼就曾用名牌钢笔、高档打火机、皮夹、皮带等来相配,到最后,买的人都已经搞不清买的是产品,还是包装了。但就是这样,人们对包装精美的东西还是趋之若鹜,因为不论是送的还是收的都觉得赏心悦目,也因其高档显得有口味、有气派,卖的人更是心欢。包装之于人必不可少,因而有人想禁是无论如何禁不了的,最多不让包装变成高到天上去的东西。因为生活中什么都要包装。普普通通的苹果,包上袋子,穿上纸衣,或再贴上标签,或擦上亮油,换上几个装的小箱子,身份就能倍增。一个公关小姐去办事,如果有着魔鬼般的身材和明星般的笑容,加上模特般的服饰,那办事成功的机率就能上升几倍。有时,我们还特地要求人们有好的包装,不用说赠给友人,就连自己使用,也会选择让自己看得上眼的东西去买。比如,相同的货,一样的质量,毫无疑问的是外观好的、包装精美的会获得绝对多的顾客,甚至哪怕多花上几块钱也值得。包装不同于一般的体面和礼仪,它是有目的的刻意为之的东西,或是为了惑众,或是为了取悦,或是为了增值,都有着包装之外的意图。人的打扮若超出了实际用途,也可算作包装了。不过,现在的人可是越来越注重包装了,它不仅反映着人的性格、习惯,也可能是人的身份、地位、品位的象征了。不论是真是假,人们“以貌取人”的倾向却似乎是愈演愈烈了。一个入狱的流氓犯在交待自己为何得到如此多的人青睐时说,他靠的就是一身名贵的行头和俊朗的外表。一个只有小学一年级的文化程度的诈骗犯也说,他之所以能娶到大学本科文化的妻子,也全在于自己的外在包装和能说会道的伎俩。其实,包装还是分为软包装和硬包装的。硬包装就是前面所说的物质性的包装,而软包装则是人或物上面的文化内涵,如人的气质、语言、交际手段;如物的品牌、广告、介绍等等。像人的说话就是一种软包装,不是有句话叫“累死会做的,撑死会说的”吗?做得好不如说得好这也是事实,因为它就是一种非常高贵得体的软包装。不过,包装最终还是要被拆掉的,人们要用的、看的、吃的也都还是里面实实在在的货,而不是花里胡俏、名不符实的包装,真正好的人和商品还是以质取胜的。所以,不论人还是商品、企业,实实在在提升自己,包装好自己的品质和质量,这才是最高级的“包装”。这样说吧,什么东西,在质地优良的同时加上一个能让人接受、使人喜欢的包装,这也是很不错的事。 【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审题: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材料围绕“包装”谈了两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包装”有必要,无论是人的衣装得体,还是商品、影视、企业,都需要包装;但要注意材料中“适当的穿着”“似乎包装得越精美越有吸引力”“大有不把包装搞到极致不罢休之势”,这表明“包装”也应适度,否则过犹不及。第二种观点认为包装没有必要,包子有肉不在褶上。考生要对这两种观点加以辨析,得出自己的看法。现代社会,包装无可厚非,出门见人,适度包装是对他人的尊重;商品、影视、企业适度包装吸引眼球也不可缺少,毕竟现代社会变化飞速,不适度包装一下,很难引起人们的注意。但这里的包装讲究的是“适度”,何为“适度”?就是不改变本质、不过分美化、不虚假宣传误导消费者。包装只是外在“增美”的手段,而不是虚伪欺诈、诱骗误导的方式。如此,无论是个人还是商品,真正的包装还在于内在美,应当重视人的品质提升和商品的质量提升,或者演员的演技提升,而不应把“包装”看成最重要的东西。写作时考生可在概述材料的基础上亮明观点,谈适度包装的必要性。然后分析过去有人说“包子有肉不在褶上”“酒香不怕巷子深”,但现代社会与过去不同,适度包装很有必要;接着说明包装的目的,论述要“适度”,不可成为欺诈的手段,可以谈假货包装、学术造假、明星假唱等现象;最后论证真正的包装还在于内在美,在于人品、能力的优秀、商品质量的上乘等。立意:1.包装有必要,适度才可取。2.过分的包装就是欺诈。3.真正的包装是内在美。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语文
发布时间:2023-04-14 01:46:01 页数:22
价格:¥2 大小:49.21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