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江苏省盐城市田家炳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Word版附解析)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25

2/25

剩余23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2021-2022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考试高二年级语文试题命题人:审题人: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虎吼一声,威震山河。自从老虎跻身十二生肖,这位森林里的大王,便带着威猛之气、骁勇之神、智慧之光,走进了国人的精神世界。十二生肖的动物中,兔、鸡、羊,甚至身高体大的牛和马都被人类驯化,老虎依然我行我素,或在深山老林,或在荒野僻壤,世袭着百兽之王的尊贵地位。威猛的老虎没能成为六畜中的一员。但是,这并不妨碍老虎与人的亲密关系,其幻化出的形象早就走进了千家万户,最具代表性的化身应属布老虎。先民将仁爱寄寓在威风凛然的老虎身上,布老虎与孩童形影不离。老虎变成布老虎,没有了威猛,没有了骁勇,走进中国人生活的老虎早就人格化了,如果说,布老虎身上体现的是仁爱,那出现在《醒世恒言》里的老虎便是道义的化身。冯梦龙在《醒世恒言》第五卷里写大唐天宝年间,福州有个勇武少年名叫勤自励,打猎归来路过大树坡,看见陷阱里掉进了一只黄斑老虎。老虎见到他便前足跪地,像是磕头求救。勤自励心一软放走了老虎。这只老虎后来大义报恩,为他拦下要改嫁的媳妇。冯梦龙将人间大义维系在了老虎身上。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不仅用《三字经》《弟子规》等教育人,而且将老虎人格化了,让它承载了大义,感染人。这就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明代的冯梦龙让老虎承载了道义,清代的蒲松龄也不甘人后,《聊斋志异》里蹦出来一只“赵城虎”。赵城虎吃了人,吃掉的还是一个寡身老太婆的独生子。儿子死了,谁来供养老太婆?老太婆痛不欲生,哭闹到县宰那里状告恶虎。捕捉猛虎是件危险事,弄不好会搭上自家的性命,县宰担心无人领命,没想到小吏李能竟敢领命。但李能忙碌数日,没有交差,还挨了一顿板子。李能跑到庙里哭诉。门口竟蹲着一只老虎,乖乖待着,他绑缚着老虎并带到县衙,完成了差事。县宰问老虎:“你吃了老人家的儿子?”老虎居然点头承认。县宰要老虎给老太太当儿 子养老,老虎又点点头。要老虎给老人家当儿行孝,岂非笑话!次日老太太开门,门前有一只死鹿。是老虎送来的。老人家卖了鹿皮鹿肉,买来柴米油盐度日。老人家衣食丰裕,安享晚年。老人家走到了生命的终点。左邻右舍帮助安葬了老人家,平日的积蓄足够所需费用。老虎跑到坟前,大声吼叫,声如雷鸣,胜似痛哭。蒲松龄真乃大手笔,老虎被赋予了道义、诚信和礼仪。冯梦龙和蒲松龄笔下的老虎,比照儒家的“五常”还差一个字:智。老虎是智者还是愚者?小学课本上出现过《狐假虎威》的故事。是呀,大老虎竟被小狐狸玩弄了一把,还能说老虎聪明?《黔之驴》与《狐假虎威》正好相反,似乎是要给遭到贬损的老虎正名。柳宗元从容走笔,一步一步展示老虎的智慧。第一步写老虎从没见过这个庞然大物,以为是神,小心翼翼地挨近。第二步写驴一声高叫,老虎以为要吃它,吓得跑出好远。森林之王吓成这般样子,实在可笑,不过老虎并未吓破胆,一走了之。第三步写老虎觉得这庞然大物无能,却没有轻易冒犯。第四步写老虎稍微接近并挑逗,看看老虎多有心计。驴子大发雷霆之怒,不过就是跃动后蹄来踢老虎。老虎暗自欣喜,庞然大物就这般本事。第五步写老虎“断其喉,尽其肉”。老虎乃大智者也。即使老虎身上不携带仁、义、礼、智、信的基因,也难以动摇其在国人心目中的重要地位。老虎是力量的象征。东汉应劭辑录的《风俗通义》指出:“虎者阳物,百兽之长,能执搏挫锐,噬食鬼魅。”何其勇武!何其威风!国人视之为神兽、瑞兽,赋予其美好的人格。在国人的精神文化世界,随处都活跃着老虎。书籍里有,绘画上有,最传神的是成语。如形容身体健壮的虎背熊腰,如形容智慧谋略的调虎离山,如形容胆量过人的降龙伏虎,如形容人才济济的藏龙卧虎,如形容威武气势的虎啸龙吟……数千年积淀的丰厚的虎文化,影响着国人的思维。简而言之,虎是威风凛凛的图腾,虎是势运昌盛的象征。虎文化的精髓是威武雄健,勇往直前;虎文化的标识是王者气魄,无往不胜。(摘编自乔忠延《漫谈中国文化里的虎》)材料二:西方人把狮子当作百兽之王,中国人则把老虎当作百兽之王。中国人自古就崇虎,喜爱老虎的勇猛和力量,认为老虎威震山林而使群兽畏服,是权力的象征;在中国古老的农业社会中,老虎是“四瑞兽”之一,它能“驱恶镇邪”,是保护神。据说,古时中原有个“虎氏族”,是黄帝的一个胞族,后来曾建立过“虎方国”。而在川蜀一带,古代巴人也有一支叫 白虎巴人。在中国文化中,虎文化是起源较早的图腾文化之一,它源于远古自然崇拜和图腾崇拜,属于初民原始文化内容之一,也是我们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历史的发展中,虽然虎没有成为帝王的象征,但它一直是权力或力量的象征,如虎符、虎将、虎师等。在普通民众的心里,虎是力量和正义的象征,能驱除灾难和邪恶。受其影响,在民间传说、民间美术、民间戏曲等传统文化的各个领域中,虎的形象无所不在,如民间年画、民间剪纸、民间雕塑、民间刺绣、民间布艺等各种民间工艺美术品都在反复地刻画虎。人们以虎为瑞兽,认为它是力量的象征,让它来守护家、保卫家人;认为它是正义的化身,用它来镇宅、驱逐邪恶。虎文化最早分布在以狩猎为主的黄河流域。在上古时期,黄河流域就有了虎图腾。在河南省濮阳市西水坡距今六七千年前的古墓中,挖掘出了一对蚌塑龙虎图形,由于其年代很早,被称为“天下第一虎”,可见虎是中原地区的原始图腾之一。黄河流域的虎文化一直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贯穿于人生礼仪的各个方面,在人民群众的生活中,虎文化一直处于重要的地位。位于黄河流域的中原地区,从远古到北宋,一直是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后由于受战争影响,主要是唐末战争、宋朝南迁,特别是宋代“靖康之变”后,中原人大规模南迁,有的追随宋高宗赵构,有的则自找去处,总的流向是长江以南地区。迁徙到江南的,以寓居浙江、江苏者为多,他们将中原地区的民俗文化也一并带到了江南。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迁移而来的民俗文化,慢慢与当地传统相融合,形成了新的民俗文化。(摘编自刘涟《虎文化在中国的诞生和流传》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老虎能够跻身十二生肖,是因为老虎威猛、骁勇,智慧,拥有着百兽之王的尊贵地位。B.先民将仁爱寄寓在老虎身上,将老虎变成布老虎,表明先民畏惧老虎的威猛和凶悍。C.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不仅用《三字经》《弟子规》等教育人,还让人格化的老虎感染人。D.老虎在国人心目中的地位是难以动摇的。数千年积淀的虎文化主导着国人的思维。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聊斋志异》里写县宰担心无人愿领捕捉猛虎的差事,没想到小吏李能竟敢领命。但李能最终没能交差,还挨了板子。B.国人视老虎为神兽、瑞兽,赋予其美好的人格。老虎活跃在书籍、绘画、成语里,活跃在国人的精神文化世界里。 C.与西方人不同,中国人把老虎当作百兽之王。中国人崇虎,认为老虎威震山林而使群兽畏服,是权力的象征。D.中原地区的民俗文化被中原人带到了江南。这些迁移而来的民俗文化与当地传统相融合,形成了新的民俗文化。3.下列选项中,不能直接支持“虎是权力或力量的象征”观点的一项是()A.《风俗通义》里写“虎者阳物,百兽之长,能执搏挫锐,噬食鬼魅”。B.和虎有关的成语众多,形象传神,如调虎离山、三人成虎等。C.统兵将领使用虎符调兵,调兵遣将时需要两半虎符吻合,才能生效。D.人们张贴刻画着虎的民间年画和民间剪纸,让虎来守护家,保卫家人。4.老虎在材料一的相关文学作品中是如何被人格化而赋予“义”和“智”的?请简要概括。5.两则材料都谈论了虎文化,但阐述的侧重点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答案】1.C2.A3.B4.①冯梦龙在《醒世恒言》中写勤自励救了一只黄斑老虎,这只老虎后来大义报恩,为他拦下要改嫁的媳妇。蒲松龄在《聊斋志异》里写“赵城虎”吃了一个寡身老太婆的独生子,后来为老太婆养老送终。②柳宗元在《黔之驴》中一步步展示了老虎的智慧。写老虎先是小心翼翼地挨近,然后观察试探并确认驴子没有本事,最后“断其喉,尽其肉”。5.①材料一侧重从老虎被人格化的角度,阐述了人们将仁、义、礼、智、信等寄寓在老虎身上,形成了积淀丰厚的虎文化。②材料二侧重从诞生和流传的角度,阐述了虎文化源于远古自然崇拜和图腾崇拜,最早分布在黄河流域,后来流向长江以南地区。【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A.“是因为老虎威猛、骁勇,智慧,拥有着百兽之王的尊贵地位”错误,强加因果。由原文“虎吼一声,威震山河。自从老虎跻身十二生肖,这位森林里的大王,便带着威猛之气、骁勇之神、智慧之光,走进了国人的精神世界”可知,“老虎能够跻身十二生肖”与“老虎威猛、骁勇、智慧,拥有着百兽之王的尊贵地位”不构成因果关系。B.“表明先民畏惧老虎的威猛和凶悍”错误,无中生有。由原文“威猛的老虎没能成为六畜中的一员。但是,这并不妨碍老虎与人的亲密关系,其幻化出的形象早就走进了千家万户,最具代表性的化身应属布老虎。先民将仁爱寄寓在威风凛然的老虎身上,布老虎与孩童形影不离”可知,原文说的是“老虎与人的亲密关系”,并没有说“表明先民畏惧老虎的威猛和 凶悍”。D.“数千年积淀的虎文化主导着国人的思维”错误。由原文“数千年积淀的丰厚的虎文化,影响着国人的思维。简而言之,虎是威风凛凛的图腾,虎是势运昌盛的象征。虎文化的精髓是威武雄健,勇往直前;虎文化的标识是王者气魄,无往不胜”可知,原文说的是“数千年积淀的丰厚的虎文化,影响着国人的思维”,选项曲解文意。故选C。【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A.“但李能最终没能交差,还挨了板子”错误。由原文“但李能忙碌数日,没有交差,还挨了一顿板子。李能跑到庙里哭诉。门口竟蹲着一只老虎,乖乖待着,他绑缚着老虎并带到县衙,完成了差事”可知,李能最终完成了差事,选项表述不合文意。故选A。【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B.“调虎离山”是形容智慧谋略的。“三人成虎”意思是“三个人都说街市上有老虎,别人便以为真有老虎;比喻谣言或讹传一再反复,就会使人信以为真”。“调虎离山”“三人成虎”不能直接支持“虎是权力或力量的象征”的观点。故选B。【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筛选和概括的能力。由材料“冯梦龙在《醒世恒言》第五卷里写大唐天宝年间,福州有个勇武少年名叫勤自励,打猎归来路过大树坡,看见陷阱里掉进了一只黄斑老虎。老虎见到他便前足跪地,像是磕头求救。勤自励心一软放走了老虎。这只老虎后来大义报恩,为他拦下要改嫁的媳妇”可知,冯梦龙在《醒世恒言》中写勤自励救了一只黄斑老虎,这只老虎后来大义报恩,为他拦下要改嫁的媳妇。由材料“明代的冯梦龙让老虎承载了道义,清代的蒲松龄也不甘人后,《聊斋志异》里蹦出来一只‘赵城虎’。赵城虎吃了人,吃掉的还是一个寡身老太婆的独生子。儿子死了,谁来供养老太婆?……县宰问老虎:‘你吃了老人家的儿子?’老虎居然点头承认。县宰要老虎给老太太当儿子养老,老虎又点点头。要老虎给老人家当儿行孝,岂非笑话!次日老太太开门,门前有一只死鹿。是老虎送来的。老人家卖了鹿皮鹿肉,买来柴米油盐度日。老人家衣食丰 裕,安享晚年。老人家走到了生命的终点”可知,蒲松龄在《聊斋志异》里写“赵城虎”吃了一个寡身老太婆的独生子,后来为老太婆养老送终。由材料“《黔之驴》……柳宗元从容走笔,一步一步展示老虎的智慧。第一步写老虎从没见过这个庞然大物,以为是神,小心翼翼地挨近。……第四步写老虎精微接近并挑逗,看看老虎多有心计。驴子大发雷霆之怒,不过就是跃动后蹄来踢老虎。老虎暗自欣喜,庞然大物就这般本事。第五步写老虎‘断其喉,尽其肉’”可知,柳宗元在《黔之驴》中一步步展示了老虎的智慧。写老虎先是小心翼翼地挨近,然后观察试探并确认驴子没有本事,最后“断其喉,尽其肉”。【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概括的能力。结合材料一关键句“老虎变成布老虎,没有了威猛,没有了骁勇,走进中国人生活的老虎早就人格化了,如果说,布老虎身上体现的是仁爱,那出现在《醒世恒言》里的老虎便是道义的化身”“老虎跑到坟前,大声吼叫,声如雷鸣,胜似痛哭。蒲松龄真乃大手笔,老虎被赋予了道义、诚信和礼仪”“老虎乃大智者也。即使老虎身上不携带仁、义、礼、智、信的基因,也难以动摇其在国人心目中的重要地位”“数千年积淀的丰厚的虎文化,影响着国人的思维”可知,材料一侧重从老虎被人格化的角度,阐述了人们将仁、义、礼、智、信等寄寓在老虎身上,形成了积淀丰厚的虎文化。结合材料二第1段关键句“在中国文化中,虎文化是起源较早的图腾文化之一,它源于远古自然崇拜和图腾崇拜,属于初民原始文化内容之一,也是我们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第2段关键句“虎文化最早分布在以狩猎为主的黄河流域。在上古时期,黄河流域就有了虎图腾”和第3段关键句“位于黄河流域的中原地区,从远古到北宋,一直是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后由于受战争影响,主要是唐末战争、宋朝南迁,特别是宋代‘靖康之变’后,中原人大规模南迁,有的追随宋高宗赵构,有的则自找去处,总的流向是长江以南地区”可知,材料二侧重从诞生和流传的角度,阐述了虎文化源于远古自然崇拜和图腾崇拜,最早分布在黄河流域,后来流向长江以南地区。(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姹紫嫣红开遍滕肖澜“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 天还未亮,项忆君便被父亲的唱戏声弄醒。她爬起来,轻手轻脚地开了门。客厅里,父亲项海把四周门窗关得严严实实,拉上窗帘,穿一身褶子,舞着两只水袖,身段袅袅婷婷。头一扭,眼神再一挑,翘个兰花指——便活脱是杜丽娘了。声调压得有些低,好几个音该往上的,都硬生生吃回了肚里。项忆君知道父亲是怕影响隔壁邻居。不够尽兴了。但也不要紧,客厅不是舞台,父亲不是为了博台下的喝彩,只是自娱罢了,为的是一刹间的迷醉,像鱼儿游回大海,鸟儿重归林间。那一刻,是另一个世界,只需微微闭上眼,周围便是良辰美景。项忆君又轻轻关上门,重新躺回床上。项忆君的曾祖父早年是上海滩赫赫有名的琴师,父亲项海从小跟着研习京昆,嗓子好扮相也好,早年是京剧团的台柱,专演梅派花旦。后来嗓子不行了,改唱昆曲,渐渐地便不唱了,赋闲在家。早饭时,项忆君看到,项海的胡子依旧刮得干干净净,下巴上青灰一片。这还是演花旦时的规矩,胡子要刮彻底,胡碴也不能露个一星半点。早年落下的习惯,至今如故,每次刮完胡子,还要翘起兰花指轻抚一遍,再朝镜子里抛个眼风,定个格,才作罢。项忆君吃完,站起来,拿上包,说声:“爸,我上班去了。”项海微微点头,举起一只手,优雅地挥了挥。“去——吧。”也是京白的韵调。项忆君在机场海关上班。高中毕业时,项忆君原先想考戏曲学院,一是自己喜欢,二来也是想让父亲高兴。她长相跟父亲有些像,瓜子脸,五官不算出众,却是清清爽爽。父亲说过,这种脸型饰花旦最好,平常看着普通,妆一上,眉眼便活了。她以为父亲肯定支持。还未懂事起,她便听父亲唱戏,起初是咿咿呀呀觉得好玩,渐渐地,便融了进去。确实是好,到兴头上,整个人嗖地蹿了出去,只一瞬间,便似穿越了几千几百年,到了不知名的所在。戏里的人,都活生生地在旁边呢。轻摆罗衫,眉眼含春,一蹙一颦,都是美到了极致。项忆君也爱听流行歌曲,可跟京昆比起来,便完全是两码事了。一个像嘴里嚼的话梅,另一个,却是泡得酽酽的茶,光闻那香气,便已醉了三分。一个是听了便忘,一个是直落到心里,曲罢了还兀自傻傻的。项忆君小的时候,到杂货店买酱油,手拿瓶子,嘴里哼着“海岛冰轮初转腾,见玉兔、玉兔又转东升,那冰轮离海岛——”脚下踩着碎步,眼神定定的,小嘴念念有词,痴了似的。路过的人便笑她是个傻丫头,长大了和她那傻爸爸一样。项忆君唱戏时,项海便在一旁坐着,两指间夹支烟,随节拍在桌上轻轻敲着。项忆君嗓 子比父亲亮,身段也好。项海说,如今的角儿,再没有像当年那样出众的了,总是少了些什么,也是世道的缘故,能出电影电视明星,却出不了拔尖的名角儿。项忆君有天赋,没受过专业训练,单靠父亲的指点,小学时便得了全市京剧票友赛儿童组的冠军。上台领奖时,主持人问她长大了要做什么,她想也不想,便回答说“名角儿”。项忆君母亲死得早,舅舅心疼外甥女,便常过来看她。舅舅是生意人,见的世面多,眼界也宽。高考前一个月,项忆君把填好的志愿给父亲看。那天舅舅也在,一见志愿表,便跳起来“帮帮忙,唱戏会有什么出息,有几个唱戏唱出名堂的——你爸爸唱戏,你也唱戏,你看看你爸爸,就晓得唱戏好不好了!到了紧要关头还是要看看外面的世界——都变成什么样了,你还以为是戏里的世界呢!”舅舅确实是为项忆君好,以至于到后来都有些失言了。项海没作声,端起桌上的茶,掀开盖、轻轻撇去茶沫,吹了吹。不喝,又放下了。那天晚上,项海没有睡觉。房间的灯始终是亮着。关着门,烟味却还是源源不断地飘出来。项忆君也是一直睡不着。第二天,父亲让项忆君把志愿改了——改成工商管理专业。那日,项忆君第一次看到父亲竟忘了刮胡子,胡碴密密麻麻,一直延伸到两颊。父亲长长地叹了口气,“哎——”,转身进屋了。项忆君穿上海关制服,在父亲面前一站,项海朝她的肩章看了又看,半晌,才道:“女孩子穿这身衣服,有些武气。”项忆君说:“是刀马旦的路子。项海笑了笑,不吭声了。日子一天天地过。项忆君还是爱唱戏,每天总要抽个半小时,让父亲指点。这半个小时,与另外二十三个半小时,像是隔着几个世纪。项忆君知道,这半个小时,她其实是梳着髻化着油妆呢,水袖舞得花团锦簇,周围是小桥流水亭台楼阁。一会儿“待月西厢”,一会儿又是“此恨绵绵无绝期”了。这半个小时,比那二十三个半小时都要精彩,是点睛的一笔。舅舅给项忆君介绍过一个男朋友,在会计事务所上班,父母都在国外,家里条件不错。项忆君和他谈了半年,感觉还行,他父母专门从国外飞回来看准儿媳。见面那天,小伙子的母亲随口问了声“平常有什么爱好”,项忆君答道“唱戏”。两个老人倒有些意外了,说,那就来一段好不好?项忆君便演了一段“贵妃醉酒”。唱到最后,不知不觉竟落下泪来,眉眼间说不尽的缱绻情意。两个老人看得呆了,半晌,才鼓起掌来。项忆君以为给他们留了好印象,谁晓得过了两天,小伙子跑来说——我爸妈讲你身上有股妖气,不像好好的女孩子。项忆君是第一次被人这样说,委屈得回家就哭倒在床 上。半晌,项忆君不觉唱起:“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父亲在门外,举起一只手,眼神一挑,轻声……(有删改)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项海从小研习京昆,早年是剧团的台柱,即使后来赋闲在家也常常自己唱戏,唱戏已然从职业变成了他的生活方式。B.项海每次在家唱戏都“拉上窗帘”“声调压得有些低”,均说明了他离开舞台后,对自己的表演水平已经不自信了。C.小说中对“舅舅”的身份介绍及其语言描写,既写出了“舅舅”的庸俗精明,又自然地点出了项海父女生活的社会环境。D.“准公婆”欣赏项忆君唱了“贵妃醉酒”之后,“看得呆了,半晌,才鼓起掌来”可见他们感受到了项忆君唱功非凡。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中项忆君长期浸润在中国传统戏曲中,其审美品位决定了流行歌曲被她比喻成“嘴里的话梅”,戏曲则被比喻成“泡得酽酽的茶”。B.“顶海端起桌上的茶,掀开盖,轻轻撒去茶沫,吹了吹。不喝,又放下了”说明舞台动作已深深融入其生活,也展现了其复杂的内心世界。C.小说运用插叙手法交待项忆君跟父亲学戏的片断,不仅表现出项忆君的戏曲表演天赋及父亲对她的影响,也更加丰富了小说的内容与主题。D.小说既营造了浓浓的诗意氛围,也透露出淡淡的哀伤忧愁,更借这对父女的生活际遇对中国传统艺术在当下社会中的存续问题进行了反思。8.小说的开头与结尾引用了我国昆曲《牡丹亭》经典唱词,请结合文本分析其好处。9.没有冲突就没有故事,故事离不开冲突。请谈谈你对本小说中“冲突”的理解。【答案】6.A7.C8. ①小说的开头先亮出项海的唱词,点出了人物与传统戏曲的关系,引出下文唱戏的情节。《牡丹亭》的这几句经典唱词原意表达了良辰美景无人欣赏的伤感与无奈,奠定了小说的情感基调,暗示了传统戏曲文化式微的主题。②小说的结尾是受伤的项忆君唱出了这句唱词,既表达自己不被欣赏的伤感落寞,也表达一种自我认同感。③小说的开头与结尾父女二人相同的唱词,既在结构上首尾呼应,又在情感上形成一种递进,表明两代人在现实困境中对传统文化的坚守,深化了小说的主题。9.这种“冲突”是指项氏父女对戏曲的热爱的坚守与当下人们不能理解与接受的矛盾。小说中具体表现为:①项忆君边走边唱戏的行为与路过的人对她的戏说,表现了旁人不理解、不认同项氏父女对戏曲的热爱。②项忆君原来打算报考“戏曲学院”的理想与舅舅对此的强烈反对,表现了项氏父女对戏曲的热爱与与现实生活的矛盾。③项忆君见准公婆后,忘情地唱了一段《贵妃醉酒》,她以为给他们留了好印象,他们却认为她不是好好的女孩,说明两方的认知出现了错位。【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B.“对自己的表演水平已经不自信了”说法错误,原文为“项忆君知道父亲是怕影响隔壁邻居”,可知是怕影响隔壁邻居。C.“写出了‘舅舅’的庸俗精明”理解有误,“舅舅是生意人,见的世面多,眼界也宽……舅舅确实是为项忆君好,以至于到后来都有些失言了”,舅舅是站在现实的角度,不能说庸俗。D.“可见他们感受到了项忆君的唱功非凡”理解有误,根据后文“项忆君以为给他们留了好印象,谁晓得过了两天,小伙子跑来说——我爸妈讲你身上有股妖气,不像好好的女孩子”可知他们并没有感受到项忆君的唱功非凡,反而认为项忆君身上有股妖气,不像好好的女孩子。故选A。【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C.“小说运用插叙手法交待项忆君跟父亲学戏的片断”说法错误,应该是补叙。是在插叙高中填志愿的事情中间补充交待项忆君跟父亲学戏的片断。故选C。【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语段的作用的能力。开头“‘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客厅里,父亲项海把四周门窗关得严严实实,拉上窗帘,穿一身褶子,舞着两只水袖,身段袅袅婷婷。头一扭,眼神再一挑,翘个兰花指——便活脱是杜丽娘了”,小说的开头先亮出项海的唱词,唱戏已然变成了他的生活方式,点出了人物与传统戏曲的关系,引出下文唱戏的情节。 “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描写的是贵族小姐杜丽娘游览自己家的后花园,发现万紫千红与破井断墙相伴,无人欣赏,良辰美景空自流逝,感到惊异和惋惜,表达了对美好青春被禁锢、被扼杀的叹息,也表达了良辰美景无人欣赏的伤感与无奈,而当下人们并不能理解与接受项氏父女对戏曲的热爱的坚守,奠定了小说的情感基调,暗示了传统戏曲文化式微的主题。“项忆君是第一次被人这样说,委屈得回家就哭倒在床上。半晌,项忆君不觉唱起:‘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小说的结尾是受伤的项忆君唱出了这句唱词,既表达自己不被欣赏的伤感落寞,也表达一种自我认同感。结构上,父女二人相同的唱词首尾呼应,又在情感上形成一种递进,“客厅里,父亲项海把四周门窗关得严严实实,拉上窗帘,穿一身褶子,舞着两只水袖,身段袅袅婷婷。头一扭,眼神再一挑,翘个兰花指——便活脱是杜丽娘了。声调压得有些低,好几个音该往上的,都硬生生吃回了肚里。项忆君知道父亲是怕影响隔壁邻居”,父亲怕打扰邻居不能尽兴唱戏,但仍然会把门窗关严实自娱自乐,项忆君虽因为唱戏被准公婆否定,但依然没有放弃自己的爱好,表明两代人在现实困境中对传统文化的坚守,深化了小说的主题。【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项忆君小的时候,到杂货店买酱油,手拿瓶子,嘴里哼着‘海岛冰轮初转腾,见玉兔、玉兔又转东升,那冰轮离海岛——’脚下踩着碎步,眼神定定的,小嘴念念有词,痴了似的。路过的人便笑她是个傻丫头,长大了和她那傻爸爸一样”,项忆君边走边唱戏的行为与路过的人对她的戏说,表现了旁人不理解、不认同项氏父女对戏曲的热爱。“那天舅舅也在,一见志愿表,便跳起来‘帮帮忙,唱戏会有什么出息,有几个唱戏唱出名堂的——你爸爸唱戏,你也唱戏,你看看你爸爸,就晓得唱戏好不好了!到了紧要关头还是要看看外面的世界——都变成什么样了,你还以为是戏里的世界呢!’舅舅确实是为项忆君好,以至于到后来都有些失言了。项海没作声,端起桌上的茶,掀开盖、轻轻撇去茶沫,吹了吹。不喝,又放下了”,项忆君原来打算报考“戏曲学院”的理想与舅舅对此的强烈反对,表现了项氏父女对戏曲的热爱与与现实生活的矛盾。“唱到最后,不知不觉竟落下泪来,眉眼间说不尽的缱绻情意。两个老人看得呆了,半晌,才鼓起掌来。项忆君以为给他们留了好印象,谁晓得过了两天,小伙子跑来说——我爸妈讲你身上有股妖气,不像好好的女孩子。项忆君是第一次被人这样说,委屈得回家就哭倒在床上”,项忆君见准公婆后,忘情地唱了一段《贵妃醉酒》,她以为给他们留了好印象,他们却 认为她不是好好的女孩,说明两方的认知出现了错位。总之,这种“冲突”是指项氏父女对戏曲的热爱的坚守与当下人们不能理解与接受的矛盾。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房玄龄,字乔,齐州临淄人。父彦谦,仕隋,历司隶刺史。玄龄幼警敏,贯综坟籍,善属文,书兼草隶。开皇中,皆谓隋祚方永,玄龄密白父曰:“上无功德,徒以周近亲,妄诛杀,攘神器有之,不为子孙立长久计,淆置嫡庶,竞侈僭,相倾阋,终当内相诛夷。视今虽平,其亡,跬可须也。”彦谦惊曰:“无妄言!”年十八,举进士。吏部侍郎高孝基名知人,曰:“仆观人多矣,未有如此郎者,当为国器,但恨不见其耸壑昂霄云。”太宗以燉煌公徇渭北,杖策上谒军门,一见如旧。公为秦王征伐未尝不从众争取怪珍玄龄独收人才致幕府与诸将密相申结人人愿尽死力居府出入十年,军符府檄,或驻马即办,文约理尽,初不著稿。高祖曰:“若人机识,是宜委任。每为吾儿陈事,千里外犹对面语。”王尝曰:“汉光武得邓禹,门人益亲。今我有玄龄,犹禹也。”居府出入十年,太子将有变,王召以方士服入,夜计事。事平,第功班赏,功第一,食邑千三百户。淮安王神通曰:“义师起,臣兵最先至,今玄龄以刀笔吏居第一,臣所未喻。”帝曰:“叔父兵诚先至,然未尝躬行阵劳。今玄龄有决胜帷幄、定社稷功,此萧何所以先诸将也。”居宰相积十五年,自以权宠隆极,累表辞位,诏不听。顷之,进司空,仍总朝政。玄龄固辞,帝遣使谓曰:“让,诚美德也。一日去良弼,如亡左右手,顾公筋力未衰,毋多让!”会伐辽,留守京师。诏曰:“公当萧何之任,朕无西顾忧矣。”凡粮械飞输,军伍行留,悉裁总之。玄龄数上书劝帝,愿毋轻敌,久事外夷。晚节多病,玄龄顾诸子曰:“今天下事无不得,惟讨高丽未止,上含怒意决,群臣莫敢谏,吾而不言,抱愧没地矣!”遂上疏,帝得疏,曰:“是已危惙,尚能忧吾国事乎!”玄龄当国,夙夜勤强,任公竭节,不欲一物失所。无媢忌,闻人善,若已有之。明达吏治,议法处令,务为宽平。不以己长望人,取人不求备,虽卑贱皆得尽所能。治家有法度,常恐诸子骄侈,席势凌人,乃集古今家诫,书为屏风,令各取一具,曰:“留意于此,足以保躬矣!汉袁氏累叶忠节,吾心所尚,尔宜师之。”(节选自《新唐书·房玄龄传》,有删改)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公为秦王/征伐未尝不从众/争取怪珍/玄龄独收人才/致幕府与诸将/密相申结/人人愿尽死力/ B.公为秦王/征伐未尝不从/众争取怪珍/玄龄独收人才致幕府/与诸将密相申结/人人愿尽死力/C.公为秦王/征伐未尝不从众/争取怪珍/玄龄独收人才致幕府/与诸将密相申结/人人愿尽死力/D.公为秦王/征伐未尝不从/众争取怪珍/玄龄独收人才/致幕府与诸将/密相申结/人人愿尽死力/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坟籍,即坟典,“坟典”是“三坟五典”的简称,指代中国古代文化典籍,与“八索九丘”一词意思相似。B.光武,是东汉君主刘秀的谥号,谥号是对死去的帝王、大臣、贵族等地位很高的人的生平事迹等进行评定,都是给予肯定褒扬的。C.夷,我国古代称东方的民族,也泛指四方的少数民族,东夷、西戎、南蛮、北狄统称蛮夷或四夷。D.谏,在文中有“直言以劝正”之意,“谏官”是古时既规劝天子过失的官员。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房玄龄尽心竭力、劳苦功高。他不爱奇珍异宝,一心广揽贤才,为国效力,即使病重,也不忘为国事上疏进言。B.房玄龄才能卓著、机智灵敏。他通晓古代文化典籍,善于写文章,曾被人称赞“当为国器”,后从军参政多年,人们都非常佩服他的能力。C.房玄龄宽容持重、不恋名利。他不嫉妒别人的长处,处事公平公正,为人所敬重,多年身居要职,多次请求解除职务。D.房玄龄注重家教、治家有度。他担心家里的儿子们骄奢跋扈,把收集的古今家诫写在屏风上警示他们,要求他们学习汉代袁氏一族的优良家风。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仆观人多矣,未有如此郎者,当为国器,但恨不见其耸壑昂霄云。(2)居宰相积十五年,自以权宠隆极,累表辞位,诏不听。14.请结合文本,分析文中唐太宗两次把房玄龄比作汉朝名相萧何,每一处的目的是为了突出什么?【答案】10.B11.B12.B13.(1)我观察过的人很多了,没有见过像他这样的,他必定是治国的人材,只遗憾看不见 他跳出溪谷,直入云霄(出人头地)(2)房玄龄担任宰相累积十五年,自认为权力恩宠到达极点,多次上奏章请求辞官,皇帝下诏不准许。14.①第一次是为了突出房玄龄的功绩;②第二次是为了突出房玄龄的才能。【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太宗为秦王时,凡有征伐房玄龄没有不跟随的,众人都争相获取奇珍异宝,房玄龄只招纳人才到帐中,和众位将军亲近交好,人人都愿意拼死效力。“众争取怪珍”中,“众”为主语,“争取”为谓语,“怪珍”为宾语,句子结构完整,故应在“众”前断开,排除AC;“与诸将密相申结”中,省略主语“玄龄”,“与诸将”介宾结构作状语,修饰“密相申结”,共同作谓语。故“与诸将密相申结”不能断开,排除D。故选B。【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B.“都是给予肯定褒扬的”错误。谥号有褒有贬,如隋炀帝的“炀”就是贬义的谥号。故选B。【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人们都非常佩服他的能力”说法错误。从材料第二段“淮安王神通曰:‘义师起,臣兵最先至,今玄龄以刀笔吏居第一,臣所未喻。’”可知,当时淮安王李神通是轻视房玄龄的。故选B。 【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仆”,我;“器”,人材;“但”,只;“恨”,遗憾。(2)“居”,担任;“以”认为;“表”,上表;“听”准许。【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①结合“事平,第功班赏,功第一,食邑千三百户……今玄龄有决胜帷幄、定社稷功,此萧何所以先诸将也”可知,此时是在论功行赏,唐太宗把他比成萧何,意在说明房玄龄的功绩大,与萧何相当。②结合“会伐辽,留守京师。诏曰:‘公当萧何之任,朕无西顾忧矣。’凡粮械飞输,军伍行留,悉裁总之”可知,此时恰逢讨伐辽,房玄龄留守京师。太宗下诏说:“有您担当萧何一样的责任,我就没有西顾之忧了。”但凡粮草器械的调集输送,部队的调动留止,全听玄龄总揽。足见房玄龄才能之高。参考译文:房玄龄,字乔,是齐州临淄人。父亲房彦谦,出仕隋朝,历任司隶、刺史。玄龄幼时机警敏捷,对古代文化典籍融会贯通、理解深入,擅长写文章,书法精通草书和隶书。开皇年间,人人都认为隋朝的国运将会长久,玄龄暗自告诉父亲说:“皇上没有功业和德行,只是因为是周室近亲,妄自诛杀大臣,夺取帝位而据为己有,不替子孙做长远的打算,混淆嫡庶之位,争相奢侈越礼,相互倾轧争斗,最终必会内部自相诛灭。看如今天下虽然太平,但其灭亡之日,迈开半步之时就可到来。”房彦谦吃惊地说:“不要信口胡说!”十八岁那年,考中进士科。吏部侍郎高孝基以擅长了解人而知名,说:“我观察过的人很多了,没有见过像他这样的,他必定是治国的人材,只遗憾看不见他跳出溪谷,直入云霄(出人头地)。”唐太宗凭着燉煌公的身份巡行渭北,房玄龄骑马到军营门前拜见太宗,两人一见如故。太宗为秦王时,凡有征伐房玄龄没有不跟随的,众人都争相获取奇珍异宝,房玄龄只招纳人才到帐中,和众位将军亲近交好,人人都愿意拼死效力。房玄龄在秦王府任职十年,下达军令发布文书,有时顷刻间便写成,文字简约道理详尽,一开始就不需要打草稿。高祖说:“这个人机敏善于察看时机、了解动向,是应当委以重任的。每次替我的儿子陈述事情,即使远在千里之外也好像是面对面说话一样。”秦王曾说:“汉光武帝自得邓禹之后,手下的门客 更加相亲相近。自从我有了玄龄,就像光武有了邓禹一样。”他在秦王府待了十年,太子将要发动叛乱时,秦王召见房玄龄,(房玄龄)装扮成方士进入王府,深夜谋划事情。事平之后,评定功劳等次行赏,(房玄龄)功居第一,被赐予食邑一千三百户。淮安王李神通说:“义军初起时,臣领兵最先到达,如今玄龄凭着文书的职位功居第一,我不明白原因。”太宗说:“叔父兵马确实先到,但未曾亲自冲锋陷阵。如今玄龄有决胜于军帐中、安定国家之功,这是汉代萧何位居诸将之上的原因。”房玄龄担任宰相累积十五年,自认为权力恩宠到达极点,多次上奏章请求辞官,皇帝下诏不准许。不久,房玄龄升任司空一职,仍然总揽朝政。房玄龄坚决推辞,太宗派遣使者对他说:“谦让确实是美德。但国家一旦失去良佐,如同失去左右手,考虑到您现在身体尚未衰弱,不要过多辞让了!”恰逢讨伐辽,房玄龄留守京师。太宗下诏说:“有您担当萧何一样的责任,我就没有西顾之忧了。”但凡粮草器械的调集输送,部队的调动留止,全听玄龄总揽。玄龄多次上书劝谏太宗,希望(太宗)不要轻敌,长久地讨伐外族。晚年多病,玄龄看着孩子们说:“当今天下之事没有不合适的,唯有讨伐高丽没有停止,皇上含怒一心决断,群臣无人敢直言规劝,我如果不说,就会抱憾九泉了!”便上疏,太宗看到表疏,说:“此人病危,还在为我的国事担忧啊!”房玄龄执掌国政时,日夜勤恳操劳,尽心竭力为公,不想让一件事情有失误。他为人无嫉妒之心,听到别人的优点,好像自己也有这优点一样。明晰通达政务,审议规定法令,务求宽容公平。不以己之所长来衡量别人,任用人才不求全责备,即使是卑贱之人也能尽其所能。房玄龄治家有法度,常常担心孩子们骄纵奢侈,担心他们凭借权势欺侮别人,因而收集古今圣贤家诚,书写于屏风之上,让孩子们各取一扇,对他们说:“(你们)对这些多加注意,就能够保全自身了!汉朝袁氏累世忠诚守节,我内心很推崇,你们应该效法他们。”(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秋暮登北楼王武陵秋满空山悲客心,山楼晴望散幽襟。一川红树迎霜老,数曲清溪绕寺深。寒气急催遥塞雁,夕风高送远城砧。 三年海上音书绝,乡国萧条惟梦寻。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交代登楼的缘由。满山秋色使客居他乡的游子触景伤怀,于是诗人登楼望远,排遣心中的郁结情绪。B.颔联描绘登楼所见。层林尽染,秋霜中满山火红的枫叶映入眼帘;曲水回环,澄静的小溪环绕着山寺。C.颈联抒发登楼所感。秋暮天寒,塞雁急飞;楼高风冷,“远城砧”使人联想到杜甫诗句“白帝城高急暮砧”。D.尾联借景抒情,韵味悠长。多年漂泊在外,家乡的音讯断绝,萧瑟破败的家园,也只能在梦中找寻。16.请结合诗句分析本诗中所蕴含的情感。【答案】15.D16.首联表达了诗人多年羁旅漂泊幽思孤寂之愁,颔联在绚烂秋景中享受的淡淡喜悦与宁静,颈、尾联表达了对家乡的无尽思念和归梦难圆的感伤。【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内容及表达技巧能力。D.“尾联借景抒情”错误。“三年海上音书绝,乡国萧条惟梦寻”的意思是说,羁旅漂泊异地多年,音书断绝,只有在梦里回到那破败凋敝的故乡了。从抒情手法的角度看,此联较为直接地抒发了诗人漂泊异地之苦和思念家乡却不能归乡的伤痛,属直抒胸臆。故选D。【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人的思想情感的能力。诗歌的首联借“秋”“空山”“山楼”等意象,写秋意深浓,空山寂寥,满眼萧瑟的秋景令羁旅在外的诗人心怀凄怆、愁思幽远,于是登楼远眺,借以释解内心幽寂的情怀,抒发了诗人羁旅异地多年的苦寂之情。颔联以“红树”“冷霜”“清流”“寒寺”等意象,乐景写哀,在绚烂秋景的衬托下,似有淡淡的喜悦和宁静,但从“老”“深”二字看来,仍掩藏不住诗人内心对流年的伤感和无可排遣的思乡之情。颈联再以两个重要意象“塞雁、城砧”,写秋寒骤急,催促着远方的塞雁南归,西风渐紧,传来城中一阵紧似一阵的捣衣声,此联融情于景,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无穷思念。 尾联诗人直抒胸臆,说诗人羁旅漂泊异地多年,音书断绝,只有在梦里回到那破败凋敝的故乡了,较为直接地抒发了诗人漂泊异地之苦和思念家乡却不得归的伤痛。(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黄庭坚在《登快阁》中借鉴杜甫“无边落木萧萧下”和谢朓“澄江静如练”,写出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陆游《临安春雨初霁》的尾联既道出了羁旅风霜之苦,又寓有京中恶浊,久居为其所化的意思。这一联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屈原在《离骚》中表达自己虽然遭到不公的待遇,但是为了自己心中追求的理想九死不悔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落木千山天远大②.澄江一道月分明③.素衣莫起风尘叹④.犹及清明可到家⑤.亦余心之所善兮⑥.虽九死其犹未悔【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默写的时候要注意如下词语:“素”“犹”“亦”“兮”。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2022年2月4日,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在北京拉开帷幕。奥运火炬点亮千年古都,万里长城迎。中国元素在冬奥会舞台上悄然绽放,展现了中国魅力。在希腊雅典点燃圣火的火种灯,外形设计灵感来自“中华第一灯”西汉长信宫灯,尽显中国式典雅和智慧;北京冬奥会吉祥物“冰墩墩”,原型是的国宝大熊猫;北京冬残奥会吉祥物“雪容融”,其主色调运用“中国红”,韵味十足;冬奥村(冬残奥村)是四合院风格的三进院落,将现代建筑融入自然山水与历史文化中;国家雪车雪橇中心采用了中华文化图腾“龙”的创意,俯瞰下去正如一条蜿蜒起伏的游龙盘踞在山脊之上;国家跳台滑雪中心竞赛场馆设计灵感取自中国传统饰物“如意”,仿佛一朵圣洁的祥云;国家速滑馆得名“冰丝带”,运动员在高速冰道滑行时带出的轨迹如同丝带绸缎;颁奖礼仪服装设计,在“瑞雪祥云”“鸿运山水”和“唐花飞雪”中美丽动人……从汲取中国元素的冬奥会吉祥物,到饱含中国智慧的冬奥会会徽,从中国风格的大型体育场馆和中国神韵的奥运颁奖服装,都展现了厚重的中国文化的 影子和印记。古老东方文明与奥林匹克精神相遇,交相辉映,光彩夺目。奥运会是体育和文化共同的盛会。赛场上,掀起“最炫中国风”;赛场外,欢度“最美中国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来不是孤芳自赏的“老物件”,不是华丽空洞的“招牌”,而是祖祖辈辈留下来的蕴含生命力与智慧的“活化石”。当历史文脉融入现代生活,时代魅力时,中华文化就能积淀起前所未有的自信自强。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八方宾客憨态可掬别出心裁焕发B.四面八方亲切可爱标新立异散发C.八方宾客憨态可掬标新立异焕发D.四面八方亲切可爱别出心裁散发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从兼具中国风格的大型体育场馆,到充满中国神韵的奥运颁奖服装,各处设计都有厚重的中国文化的影子和印记。B.从大型体育场馆的中国风格,到奥运颁奖服装的中国神韵,各处设计都展现厚重的中国文化的影子和印记。C.从中国风格的大型体育场馆,到中国神韵的奥运颁奖服装,各处设计都有厚重的中国文化的影子和印记。D.从兼具中国风格的大型体育场馆,到充满中国神韵的奥运颁奖服装,各处设计都展现了厚重的中国文化的影子和印记。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可以改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陈旧,不空洞,是祖先们智慧的结晶”,二者语意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请简要分析。【答案】18.A19.A20.比较改句,原句表达效果更好。因为①(从修辞手法看)原文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用“老物件”“招牌”“活化石”作比,形象生动地表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②(从句式结构看)原句表意更强烈鲜明,富有情感。原句运用“从来不是……,不是……,而是……”的句式结构,不仅使句式相对整齐、有节奏感和气势,更能在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点的同时,赋予强烈情感,更鲜明地表达观点。③(从词语选用看)原句用词更加生动、形象,表达更富形象性与感染力。用“孤芳自赏”“华丽空洞”“祖祖辈辈留下来的蕴含生命力与智慧的”来修饰“老物件”“招牌”“活化石”,细致具体地铺展开来描写,更能强调其特点,更能让读者体会到中华传统文化的优秀。 【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四面八方”泛指周围各地或各个方面。“八方宾客”泛指周围各地的客人。文中与前文“迎”字搭配,故选用意指人的“八方宾客”。“憨态可掬”形容情态极其天真憨厚。“亲切可爱”形容令人亲近喜爱。文中用来形容熊猫,选用“憨态可掬”更恰当。“别出心裁”表示与众不同的新观念或办法。用来形容诗文、美术、建筑等的构思设想独具一格,与众不同。“标新立异”提出新奇的见解、主张,表示与一般不同。文中形容颁奖礼仪服装设计,选用“别出心裁”更恰当。“焕发”指光彩四射。“散发”指派发;发散出。语境指历史文脉融入现代生活所展现出的时代魅力,选用“焕发”更恰当。故选A。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画线句子有四处语病:一是“从……和……”搭配不当,且句式与前文不一致,改为“从……到……”;二是“中国风格的大型体育场馆”“中国神韵的奥运颁奖服装”短语结构和“汲取中国元素的冬奥会吉祥物”“饱含中国智慧的冬奥会会徽”不对应,改为“兼具中国风格的大型体育场馆”“充满中国神韵的奥运颁奖服装”;三是“展现了厚重的中国文化的影子和印记”主语残缺,前面加上主语“各处设计”;四是“展现……影子和印记”搭配不当,改为“有(具有)……影子和印记”。只有A项修改正确。故选A。【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比较赏析句子的表达效果的能力。比较改句,原句表达效果更好:从修辞手法看,原文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比喻为“活化石”,以“老物件”“招牌”反衬,形象生动地凸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内涵丰富的特点。从句式结构看,原句运用“从来不是……,不是……,而是……”的句式结构,先破后立, 通过对比,使表意更强烈鲜明,富有情感。句式相对整齐,读起来更有有节奏感和气势,更能在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点的同时,赋予强烈情感,更鲜明地表达赞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观点。从词语选用看,用“孤芳自赏”“华丽空洞”“祖祖辈辈留下来的蕴含生命力与智慧的”来修饰“老物件”“招牌”“活化石”,细致具体地铺展开来描写,用词更加生动、形象,表达更富形象性与感染力,在比较中更能强调其特点,更能让读者体会到中华传统文化的优秀。(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21.疫情来势汹汹,防控不可放松。从此次疫情特点来看,一方面波及范围广,潜在风险人员跨地区流动性大,发展趋势具有不确定性;①,本起疫情的病毒为德尔塔变异株,部分病例的呼吸道样本病毒核酸载量高,病毒在暴露人群中引起续发传播的风险高。因此,各地更应抢时间、抢进度,做好社区防控、严格隔离防疫管理等工作,②。必须看到,常态化不等于正常化,低风险不等于零风险。在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我国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③。但外出旅游仍不能任性而为,放松心情不能放松警惕。出门在外必须遵守当地防疫规定,在人流密集区必须做好防护,身体不适必须及时就医。每个人的行为都具有公共性。你我的“呼吸”,不仅关乎自身的健康,也关乎他人的安危。患者积极配合治疗,涉及排查的人员主动落实个人报告责任,其他人群注重在日常生活中养成良好卫生习惯……每个人做好疫情防控的第一责任人,再凶险的病毒也击垮不了我们,再艰难的战役也终将取得胜利。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答案】(1)另一方面传染性强;(2)遏制疫情扩散(阻止疫情蔓延/切断疫情传播链);(3)人们外出旅游愿望强烈【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第一空:由原文“一方面……分号连接下一句,可知这两个句子是并列的两方面,句式应填“另一方面”,并且根据后文“本病毒核酸载量高”可知这里在说病毒的传染性更强。故这里应填“另一方面传染性强”相关的句子。第二空:由原文“因此,各地更应抢时间、抢进度,做好社区防控、严格隔离防疫管理等工作”可知,此句是一个总结句,是总结前文的一段话,前文的内容是说“德尔塔变异株的严 重危害,所以在这里要阻断传播”,故应填“遏制疫情扩散”相关的句子。第三空:由原文“但外出旅游仍不能任性而为,放松心情不能放松警惕”可知这是一个转折句,所以填的句子应该与此句句意相反,此句陈述主题“外出旅游”,所以前空陈述“外出旅游”;又因为后句说不能任性而为,故应填“人们外出旅游愿望强烈”相关的句子。22.下列五副对联是依据《三国演义》内容收集的,选项中人物与对联依次对应正确的一项是()①至诚之动,孚及豚鱼,虽阿瞒莫敢不服;大义所归,坚如金石,惟使君乃得而臣②醉酒不醉心,觥筹竟可擒刘岱;用武兼用智,释素才得换严颜。③千古曲直,尽在谁敢杀我;半生起落,可叹时不容君。④镝惊九日,岂识将军一箭一后羿;功成一岭,几如神技百失百由基。⑤浇园种菜,隐介藏形,怕说破天言玉带;煮酒观梅,装愚弄蠢,巧掩藏壮志豪情。A.诸葛亮张飞黄忠魏延曹操B.关羽张飞魏延黄忠刘备C.关羽赵云魏延马岱曹操D.诸葛亮赵云黄忠曹休刘备【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把握名著相关情节、内容的能力。①关羽。这则对联,是纪念关羽最为出名的一则,也是最能形象地描画出其特点的一则。“至诚之动”“虽阿瞒莫敢不服”等句子勾勒了关羽忠贞不二、义薄云天的形象。②张飞。张飞设计生擒刘岱、义释严颜等历史故事都体现在了对联中。③魏延。“谁敢杀我”,指的是魏延在诸葛亮病逝后率军反攻杨仪,而杨仪根据诸葛亮的遗计挑衅魏延,魏延大喝一声“谁敢杀我”后被潜伏在一旁的马岱所杀。④黄忠。“一箭一后羿”,黄忠号称三国第一神箭手,现有歇后语“黄忠射箭——百发百中”;“功成一岭”指的是黄忠凭借定军山一战扬名立万。⑤刘备。“浇园种菜”指的是当初的刘备隐藏在曹操后院种菜,“煮酒观梅”指的是曹操梅林煮酒待刘备,还给刘备讲起了望梅止渴的故事,但刘备装傻充楞,隐藏了他的壮志豪情。故选B。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人民日报点赞“第二十四届北京冬奥会”开幕式10个绝美瞬间:1.二十四节气倒计时鸟巢上空现“立春SPRING”焰火;2.国旗在普通中国人手中相传,这个瞬间最直抵人心;3.升国旗奏国歌,点赞伟大的祖国;4.冰蓝色水墨从天而降幻化为“黄河之水天上来”;5.冰立方渐渐碎裂雕刻一个晶莹剔透的冰雪五环;6.敞开“中国门”迎客“打开窗口看中国”;7.中国队,来了!五星红旗和冰雪五环同框;8.构建一朵雪花,寓意“协和万邦”;9.空中呈现“迎客松”欢迎全世界来宾的到来;10.火炬是“全世界”,“微火”百年未有。从黄河之水天上来到迎客松盘桓鸟巢,每个创意都让人拍案叫绝,从普通中国人手手相传国旗到五星红旗与冰雪五环交相辉映,每种情怀都直抵人心。你比较喜欢哪个瞬间,请选择一个或者两个结合自身实际谈谈你的看法,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答案】例文:国歌唱响奥运,一起走向未来中华国土,凛冽之节,在北京冬奥场馆,一首齐唱国歌响彻空灵的场馆,这正是我国冬奥会开幕式的壮观景象。歌唱祖国,不只是在于外交之时有象征意义,更是颂唱着华夏人民对祖国的崇高敬意和热爱。国歌是历史的教训,是血肉之躯换来的经验。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虽然实现了主权上的独立自主,但是却无法抹去侵略者在华夏土地上肆虐过的痕迹。山河破碎如絮,人民无家安身,以聂耳为首的一行爱国音乐家,从历史长河中淘漉出血的教训,从岁月的琥珀中望穿泪的过往,创作出了一首《义勇军进行曲》,并在不久后成为我国国歌。歌曲饱含着对历史过去的悲痛,对国家破碎的痛心,和危难之际,每个不言放弃的华夏子孙的精神,让每个国人听完都不禁留下热泪。后来,国家逐渐强大,有人建议将国歌中有关历史屈辱的部分删去,因为我们只需要展望未来,这些屈辱部分不必在国歌中体现,但随即受到普遍反对。国歌是历史的教训,是祖先用血肉之躯换来的经验。我们要铭记历史,绝不能淡忘过往。国歌是行动的纲领,是华夏子民的行为规范。国歌在于国家是宣言,而对于国家子民,是行为准则书,是动作纲领。鄢郢左徒受谤讥而徙,客蛮荒亦不失本心,带白薠而采芳椒,向北而唱离骚,仰首而发天问;汤阴生农夫之子,少以勇而有谋名动衣冠,操吴戈兮披犀甲,携青衫,领金甲,驱戎夷百余里,高歌满江红;而如今,我国法律明文规定,任何人在任何场合听到国歌时,都不得有亵渎国歌,有辱 国家尊严的行为,这更是对国歌的莫大尊重。国歌不只是特定场合下的历史说明书,也不是国家赖以依存的荣誉书,它应该是对每个中国人内心的勉励,要求和提醒。国歌是国家尊严的象征,是不容亵渎的信仰。近年来,随着科技的发展,直播开始逐渐走入寻常百姓家,然而在互联网中,直播内容却参差不齐,违法行为已经数见不鲜,而更有些不法分子甚至在直播时公开侮辱国家。如某直播平台的杨某莉,在直播过程中不顾场合,播放我国国歌,以作为自己所谓的入场曲,这不仅体现出她法律意识的淡薄,更是爱国精神的缺乏,不尊重国歌便等同于不尊重国家。事情发生后,该主播受到全国人民的口诛笔伐,随即被各大平台封杀。此后,我国有关部门严明法则,坚决抵制有辱国家形象的行为,在国家荣誉面前零容忍。国歌绝不只是一首听起来铿锵有力的歌曲,更应是一首中华儿女谱作的华章,而是国家的代表。歌曲是不仅是一种表达的方式,也更应是内心的倾诉,情感的流露。国歌理应受到我们永恒的礼赞,理应被我们永远铭记。国歌唱响奥运,让我们与世界人民一起走向未来。【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审题: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作文题。材料中的核心事件是“第二十四届北京冬奥会”开幕式10个绝美瞬间,十个绝美瞬间是材料为我们呈现的事物表象,我们不能停留表面,要深入本质,探究其背后的文化内涵与深层意蕴。首先可以以点带面,由特殊到一般。如第1、4、9瞬间,二十四节气、黄河、迎客松,这些具体的文化现象,代表的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第7个瞬间中的五星红旗与冰雪五环则分别代表中国与世界。也可以由表及里,追本溯源。第6瞬间敞开“中国门迎客”,欢迎全世界来宾的到来,反映出我国的国力强盛与文化自信。还可以进行联想想象,挖掘象征义,如第5个瞬间:冰立方渐渐碎裂雕刻出一个晶莹剔透的冰雪五环,冰会让我们想到不同国家与民族之间的隔阂,碎裂意味着打破、消除隔阂,五环又寓意世界和谐共融,可以说冬奥会就是一场破冰之旅,让全世界放下偏见,共襄盛举。这样从现象到本质,由个别到一般,才会让作文立意的核心概念明晰准确而不流于空泛。以上我们探究了每个冬奥瞬间背后的深层意蕴,并将其提炼总结为一系列关键词,这便是作文的核心话题,也可称之为核心概念,是我们正确立意的起点。第二段中说“每种情怀都直抵人心”,则意味着每个“绝美瞬间”对应都有话题角度可写。 行文构思时,我们可以写在冬奥会中读懂“中国式浪漫”。首先可举例分析“24”这个数字蕴藏的深意,论证细节打动人心,这份浪漫源自于坚定的文化自信;其次可列举张骞、“神舟十三号”、袁隆平、张桂梅等例子论证五星红旗在国民手中相传,这份浪漫映衬出浓厚的家国情怀;再次列举迎客松等例子论证敞开“中国门”,这份浪漫展现了从容的大国担当。最后升华总结,“中国式浪漫”是传承、信念,让我们一起期待人类社会承接好兆头,一起向未来。立意:1.在冬奥会中读懂“中国式浪漫”。2.冰破化隔阂,一起向未来。3.萤火微光愿为其芒。4.协和万邦,大国担当。5.燃奥运圣火,构命运一体。6.传递神圣国旗,彰显家国情怀。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语文
发布时间:2023-04-14 01:42:02 页数:25
价格:¥2 大小:50.17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