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上海市宝山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Word版附解析)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21

2/21

剩余19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上海市宝山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一、积累与应用1.按要求填空。(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不以年长自居,采用循循善诱的教学方法,使弟子毫无顾虑地说出各自志向:“____________,毋吾以也。居则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侍坐》中面对孔子的提问,个性鲁莽却率真的子路急忙回答道:“千乘之国,____________,加之以师旅,____________,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____________。”(3)《侍坐》中面对孔子的询问,曾皙描绘了一幅在大自然里沐浴临风,一路酣歌的美丽动人的景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题答案】【答案】①.以吾一日长乎尔②.不吾知也③.如或知尔④.则何以哉⑤.摄乎大国之间⑥.因之以饥馑⑦.且知方也⑧.浴乎沂⑨.风乎舞雩⑩.咏而归【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注意重点字词的写法,如“摄”“馑”“沂”“雩”等,要通过理解字义去记忆。(二)按要求选择2.下列选项中有关文学常识理解不恰当的是()A.衅钟是古代的一种礼仪,把牲畜的血涂在新铸成的钟上进行祭祀。B.“谨庠序之教”,庠序指古代地方学校,后泛指学校。C.“千乘之国”,古时一车一马为一乘,春秋时,一辆兵车,配甲士三人,步卒七十二人。D.《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语录体文集。【2题答案】【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C.“古时一车一马为一乘”错误,乘:古时一车四马为一乘。 故选C。3.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许多研究者认为,________。________。处于现实生活中的人,受到物质需要与理性法则的强迫和约束,是不自由的,________,也就是说,________。因此,________。①只有在非功利自由活动中,才能痛快地摆脱这一切②“游戏”是人类发泄过剩精力的活动,并不是维持生活所必需的③艺术活动起源于人类所具有的“游戏”本能④“游戏”本能成为人类创造自由艺术天地的创作动机⑤只有通过“游戏”这样的活动,人才能获得身心解放的愉悦A.③②①⑤④B.③④①②⑤C.⑤②①④③D.⑤④②①③【3题答案】【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句子衔接排序的能力。本语段主要讲“游戏”本能成为人类创造自由艺术天地的创作动机。根据第二空后“处于现实生活中的人”,所给的句子中与“生活”相关的只有第②句,所以此处填写第②句,排除BD;第三空前文讲到“处于现实生活中的人,受到物质需要与理性法则的强迫和约束,是不自由的”,自然而然就引起人们发问:人处于什么状况下是自由的呢?第句回答了这个问题,所以此处填写第①句;再根据此处后文“也就是说”可知,第四空填写内容是对第①句进行进一步解说,只有第⑤句是对第①句进一步解说,意思联系最为紧密,所以此处填写第⑤句,据此排除C项。故选A。二、阅读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典型①人们把作家创作出来的那些高水平的人物,称为典型,或典型人物。 ②从一般道理上说,作家所写的人物能够被广大的读者接受和认可,产生很大的影响,这样的人物就是典型人物。但从理论上界定,还真是一件难事。从人类最初的叙事作品到今天,作家和理论家对于如何写人物,看法发生了许多变化。③朱光潜先生曾对典型这一概念作过考证:“典型”(Tupos)这个名词在希腊文里原义是铸造用的模子,用同一个模子脱出来的东西就是一模一样。这个名词在希腊文中与Idea为同义词。Idea本来也是模子或原型,有“形式”和“种类”的涵义,引申为“印象”“观念”或“思想”。由这个词派生出来的Ideal就是“理想”。所以从字源看,“典型”与“理想”是密切相关的。④这就是说,典型这个概念虽然在近代以后才被广泛使用,但人们对于典型问题的探讨从古希腊时就开始了。⑤亚里斯多德在为诗所作的辩护中曾指出,诗比历史更真实,因为诗人要写“有普遍性的事”,历史则叙述个别的事。他说:所谓“有普遍性的事”,指某一种人,按照可然律或必然律,会说的话,会行的事,诗要首先追求这目的,然后才会给人物起名字。⑥在这里,亚里斯多德提出了一条写人物的原则,先把人物普遍化,也就是抓住同一类人物的共性,然后再给人物个别性,如起名字。在这一思想中,涉及到了人物的典型性问题,“典型”几乎与“_____________”成了同义词。其实,这主要还是一种类型化的思想,也就是从某一类人中抽取他们的共同特征。这种类型化思想反映出文学创作已经不满足于对个别的人物和琐碎的事件的描写,而要写出包含更多意义的作品,这是叙事文学发展到一定水平的标志。从此,西方叙事文学就沿着这条类型化的道路向前发展。⑦18世纪以后,典型人物的个性化理论获得长足的发展。黑格尔在《美学》中集中探讨了人物性格的共性与个性问题,这成为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总结典型问题的重要理论来源。朱光潜先生对此做了客观的总结:第一,黑格尔并不把人物性格看作抽象的东西,而是把它看成和历史环境是不可分的。其次,黑格尔不但把人物性格和历史环境联系起来,而且看作人物性格是矛盾对立的辩证发展的结果。第三,黑格尔要求典型人物性格须是有血有肉的活生生的人物,而不只是理念的象征或符号。⑧朱光潜先生的评价是公允的。马恩对典型理论又有了新的发展,主要体现在典型的个性与共性统一问题,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问题。⑨在17 世纪,中国的文艺理论家金圣叹对《水浒传》《西厢记》等叙事作品的批评,已经展示出相当高的理论水平。他在《水浒传》的批评中提出了比较系统的人物塑造方面的理论,其中,有关典型人物的典型性格理论十分丰富和深刻:《水浒》所叙,叙一百八人,人有其性情,人有其气质,人有其形状,人有其声口。只是写人粗卤处,便有许多写法:如鲁达粗卤是性急,史进粗卤是少年任气,李逵粗卤是蛮,武松粗卤是豪杰不受羁勒,阮小七粗卤是悲愤无说处,焦挺粗卤是气质不好。⑩除金圣叹外,毛宗岗的《三国演义》点评也取得了很高的理论成就。有人因为中国传统叙事学是点评式的,所以认为叙事研究缺少理论深度,这是一种错误的看法。叙事研究包括人物塑造问题,不只是一个纯理论问题,还是一个实践问题,或者说是一个创造问题。值得注意的是,中国的叙事研究,尤其是典型人物研究,是建立在大量优秀叙事作品的创作基础上的,所涉及的理论往往不是从抽象的哲学命题出发,所以更具有美学价值。⑪20世纪中期后,中国文艺理论界对典型理论的研究展开过较大规模的研讨,力图揭示典型作为艺术形象的美学特质,形成的主要观点是:典型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典型人物必须是艺术的独创,是个有血有肉的生命整体。4.填入第⑥段横线中的词语,最不贴切的一项是()A.共性B.原型C.类型D.特征5.下列不能依据文意做出的一项推断是()A.古希腊时期对“典型”理论有了深入探讨和界定。B.文中阐释的“典型”概念不限于叙事文学的范畴。C.黑格尔的《美学》丰富了典型人物的个性化理论。D.马恩的典型理论是对西方典型理论的发展和总结。6.假设以下说法都成立,最能支持马克思恩格斯“典型理论”的一项是()A.典型人物是被读者认可的高水平人物。B.历史环境决定着典型人物的性格形成。C.典型性格的艺术魅力在于丰富和多元。D.典型人物须是共性与个性统一的整体。7.作者对第⑩段中的“错误的看法”作了反驳。你认为反驳是否有力?请具体评析。【4~7题答案】【答案】4.B5.A6.D7.答案示例1:反驳有力。理由是:评价叙事研究的水平不仅包括理论是否深浅,还体现在创作水平的高下上。中国的叙事研究是建立在大量优秀叙事作品基础上的,如金圣叹对《水浒传》的点评,提出了系统又深刻的人物塑造理论,概括了典型人物的美学特质,理论研究与叙事创作相辅相成。答案示例2:反驳不力。 理由是:叙事研究应该建立在系统的理论发现上,作者仅列举了金圣叹的《水浒传》点评来阐述中国叙事研究的成果,而且点评式的研究缺乏理论的提炼,个案不足以支撑“中国叙事研究有理论深度”的观点。【解析】【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内涵的能力。结合“这主要还是一种类型化的思想,也就是从某一类人中抽取他们的共同特征”分析可知,“类型化的思想”指向“类型”;“共同特征”指向“共性”和“特征”。故“典型”和“类型”“共性”“特征”相关,与“原型”无关。故选B。【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把握作者观点进行推断的能力。A.原文只说“人们对于典型问题的探讨从古希腊时就开始了”,并没涉及“深入探讨和界定”的问题,选项无中生有。故选A。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结合“黑格尔在《美学》中集中探讨了人物性格的共性与个性问题,这成为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总结典型问题的重要理论来源”“马恩对典型理论又有了新的发展,主要体现在典型的个性与共性统一问题,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问题”分析可知,马克思恩格斯“典型理论”应是符合唯物辩证法的,即“典型人物须是共性与个性统一的整体”。A.“典型人物是被读者认可的高水平人物”是说典型人物和读者的关系;B.“历史环境决定着典型人物的性格形成”是说典型人物性格和历史环境的关系;C.“典型性格的艺术魅力在于丰富和多元”是说典型性格的艺术魅力。这三个选项与马克思恩格斯“典型理论”无关。故选D。【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析文章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本题是开放性试题,考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答题。反驳有力。理由是: 结合“叙事研究包括人物塑造问题,不只是一个纯理论问题,还是一个实践问题,或者说是一个创造问题”可分析出,评价叙事研究的水平不仅包括理论是否深浅,还体现在创作水平的高下上。结合“中国的叙事研究,尤其是典型人物研究,是建立在大量优秀叙事作品的创作基础上的”可分析出,中国的叙事研究是建立在大量优秀叙事作品基础上的。“中国的文艺理论家金圣叹对《水浒传》《西厢记》等叙事作品的批评,已经展示出相当高的理论水平,其中,有关典型人物的典型性格理论十分丰富和深刻……只是写人粗卤处,便有许多写法:如鲁达粗卤是性急,史进粗卤是……”“所涉及的理论往往不是从抽象的哲学命题出发,所以更具有美学价值”,据此分析,金圣叹对《水浒传》的点评,提出了系统又深刻的人物塑造理论,概括了典型人物的美学特质,理论研究与叙事创作相辅相成。若说反驳不力,可从中国叙事研究的具体特点分析:事例的单一性:作者仅具体列举了金圣叹的《水浒传》点评来阐述中国叙事研究的成果,且“中国的文艺理论家金圣叹对《水浒传》《西厢记》等叙事作品的批评,已经展示出相当高的理论水平”这个观点也是一家之言,个案不足以支撑“中国叙事研究有理论深度”的观点。理论特点:中国传统叙事学是点评式的,举的例子“只是写人粗卤处,便有许多写法:如鲁达粗卤是性急,史进粗卤是少年任气,李逵粗卤是蛮,武松粗卤是豪杰不受羁勒,阮小七粗卤是悲愤无说处,焦挺粗卤是气质不好”即是简单点评,明显缺乏理论的提炼,所以叙事研究缺少理论深度。而叙事研究是应该建立在系统的理论发现上的。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桥边的老人①海明威一个戴钢丝边眼镜的老人坐在路旁,衣服上尽是尘土。河上搭着一座浮桥,大车、卡车、男人、女人和孩子们在涌过桥去。骡车从桥边蹒跚地爬上陡坡,一些士兵扳着轮辐在帮着推车。卡车嘎嘎地驶上斜坡就开远了,把一切抛在后面,而农夫们还在齐到脚踝的尘土中踯躅着。但那个老人却坐在那里,一动也不动。他太累,走不动了。我的任务是过桥去侦察对岸的桥头堡,查明敌人究竟推进到了什么地点。完成任务后,我又从桥上回到原处。这时车辆已经不多了,行人也稀稀落落,可是那个老人还在原处。“你从哪儿来?”我问他。“从圣卡洛斯来,”他说着,露出笑容。那是他的故乡,提到它,老人便高兴起来,微笑了。“那时我在看管动物,”他对我解释。 “噢,”我说,并没有完全听懂。“唔,”他又说,“你知道,我待在那儿照料动物。我是最后一个离开圣卡洛斯的。”他看上去既不象牧羊的,也不象管牛的。我瞧着他满是灰尘的黑衣服、尽是尘土的灰色面孔,以及那副钢丝边眼镜,问道,“什么动物?”“各种各样,”他摇着头说,“唉,只得把它们抛下了。”我凝视着浮桥,眺望充满非洲色彩的埃布罗河②三角洲地区,寻思究竟要过多久才能看到敌人,同时一直倾听着,期待第一阵响声,它将是一个信号,表示那神秘莫测的遭遇战即将爆发,而老人始终坐在那里。“什么动物?”我又问道。“一共三种,”他说,“两只山羊,一只猫,还有四对鸽子。”“你只得抛下它们了?”我问。“是啊。怕那些大炮呀。那个上尉叫我走,他说炮火不饶人哪。”“你没家?”我问,边注视着浮桥的另一头,那儿最后几辆大车正匆忙地驶下河边的斜坡。“没家,”老人说,“只有刚才讲过的那些动物。猫,当然不要紧。猫会照顾自己的,可是,另外几只东西怎么办呢?我简直不敢想。”“你的政治态度怎样?”我问。“政治跟我不相干,”他说,“我七十六岁了。我已经走了十二公里,我想我现在再也走不动了。”“这儿可不是久留之地,”我说,“如果你勉强还走得动,那边通向托尔托萨③的岔路上有卡车。”“我要待一会,然后再走,”他说,“卡车往哪儿开?”“巴塞罗那④,”我告诉他。“那边我没有熟人,”他说,“不过我还是非常感谢你。”他疲惫不堪地茫然瞅着我,过了一会又开口,为了要别人分担他的忧虑,“猫是不要紧的我拿得稳。不用为它担心。可是,另外几只呢,你说它们会怎么样?”“噢,它们大概挨得过的。”“你这样想吗?”“当然,”我边说边注视着远处的河岸,那里已经看不见大车了。“可是在炮火下它们怎么办呢?人家叫我走,就是因为要开炮了。” “鸽笼没锁上吧?”我问。“没有。”“那它们会飞出去的。”“嗯,当然会飞。可是山羊呢?唉,不想也罢,”他说。“要是你歇够了,我得走了,”我催他。“站起来,走走看。”“谢谢你,”他说着撑起来,摇晃了几步,向后一仰,终于又在路旁的尘土中坐了下去。“那时我在照看动物,”他木然地说,可不再是对着我讲了。“我只是在照看动物。”对他毫无办法。那天是复活节的礼拜天,法西斯正在向埃布罗挺进。可是天色阴沉,乌云密布,法西斯飞机没能起飞。这一点,再加上猫会照顾自己,或许就是这位老人仅有的幸运吧。【注】①小说取材于20世纪30年代西班牙内战。1936年7月,西班牙内战爆发,共和政府军和法西斯佛朗哥的叛军展开激战。海明威不但与许多美国知名作家和学者一起捐款支援西班牙人民正义的捍卫民主、反法西斯斗争,而且作为战地记者三次深入前线。②埃布罗河:西班牙境内最长的一条河。③托尔托萨:西班牙塔拉戈纳省城市。④巴塞罗那:西班牙最大的港市。8.老人多次提到他饲养的动物,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A.老人与那几只小动物相依为命,可见其晚年生活凄凉、孤独。B.老人关心动物,并几次停下不走,是为了要重返家园。C.小动物是老人的精神寄托,体现他博大的爱心与朴素的人性。D.人和动物都朝不保夕,控诉战争的残酷。9.分析小说采取第一人称“我”来讲述故事作用。10.分析小说中三次关于卡车的描写的作用。【8~10题答案】【答案】8.B9.(1)“我”是故事的见证人和叙事者,由“我”来叙述故事,增强了小说的真实感和亲切感;(2)通过“我”的所见以及与老人谈话,推动故事情节向前发展;(3)通过“我”的感受,强化了小说主旨:谴责战争,热爱和平。10.(1)第一处,开头描写车队人流蜂拥过河的画面,真实地描绘出了大敌将临、人们仓皇逃命的战时景象,渲染了悲凉的气氛。 (2)第二处和第三处,推动了情节发展,侧面衬托了老人对家园的热爱和依恋。【解析】【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能力。B.“是为了要重返家园”错,老人几次停下不走,是表现他对家园的留恋与不舍,不是为了要重返家园。故选B。【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文学作品叙述人称作用的能力。小说使用第一人称可是叙事者同时也是故事里的人物,是站在故事内部的参与者角度来讲述故事的,采取的是有限视角。小说中的“我”充当故事中的一个人物、一个观察者,“我”既是老人的倾听者,也是战争的见证者,在和老人的对话中,和对老人的描写中,无不流露着“我”的情感。采用了第一人称叙述故事,读者可以从“我”的角度体验故事,从而增强小说的真实感和亲切感。小说中“我”是一个线索性人物,小说主要通过“我”与老人的具体对话,使得情节进一步向前发展。“我”是小说中主要故事的叙述者,通过“我”的叙述,使得小说中的人物和具体情节更为紧凑,推动情节发展。“我”与老人的谈话,展现出老人对家庭的热爱,鲜明的凸显出老人淳朴善良的性格特点,老人因为战争给自己带来的苦痛,通过“我”的感触进行具体传达,从而使得小说主旨更为鲜明,突出本文谴责战争、热爱和平的核心主旨。【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中环境描写的作用的能力。本篇小说以描写车队人流蜂拥过河的画面和那个孤零零坐在桥畔的老人为开篇,从内容上说, “河上搭着一座浮桥,大车、卡车、男人、女人和孩子们在涌过桥去”“骡车从桥边蹒跚地爬上陡坡,一些士兵扳着轮辐在帮着推车”“卡车嘎嘎地驶上斜坡就开远了,把一切抛在后面,而农夫们还在齐到脚踝的尘土中踯躅着”真实地描绘出了大敌将临、人们仓皇逃命的战时景象;从效果上说,写出了战争给人带来的悲惨,给小说渲染了悲凉的气氛。第二处“边注视着浮桥的另一头,那儿最后几辆大车正匆忙地驶下河边的斜坡”强调“最后几辆大车正匆忙地驶下河边的斜坡”,第三处“我边说边注视着远处的河岸,那里已经看不见大车了”说明人们都已经逃离,只有这个老人还在这里,依然坐在桥边,舍不得离开家乡。一方面推动了情节发展,另一方面侧面衬托了老人对家园的热爱和依恋,从而揭示谴责战争的主题。阅读下面两文,完成各题。千秋岁宋·秦观水边沙外。城郭春寒退。花影乱,莺声碎。飘零疏酒盏,离别宽衣带。人不见,碧云暮合空相对。忆昔西池①会。鹓鹭同飞盖②。携手处,今谁在。日边清梦断,镜里朱颜改。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千秋岁③宋·黄庭坚苑边花外。记得同朝退。飞骑轧,鸣珂④碎。齐歌云绕扇,赵舞风回带。严鼓断,杯盘狼藉犹相对。洒泪谁能会。醉卧藤阴盖。人已去,词空在。兔园⑤高宴悄,虎观英游⑥改。重感慨,波涛万贯珠沈海。[注]①西池:作者与诸同僚聚会之地。②鹓鹭同飞盖:指作者和同僚一同乘坐着车辆飞驰于大道。③这是黄庭坚被贬宜州,经过衡阳时,追和秦观遗作《千秋岁》的作品。④鸣珂:显贵者所乘的马以玉为饰,行则作响。⑤兔园:汉梁孝王园,指代朝廷。⑥虎观英游:虎观,泛指宫廷中讲学处。英游,英俊之辈,才智杰出的人物。11.根据两首词字数的多少,可以判断这两首词都是()A.长调B.中调C.小令D.双调12.以下关于语言风格的评价对两首词都适合的一项是()A.清新自然B.沉痛悲苦C.慷慨激昂D.质朴苍劲13.结合秦词末句“飞红万点愁如海”和黄词末句“波涛万贯珠沈海”,比较两首词的情感异同。 【11~13题答案】【答案】11.B12.B13.同:都表达了个人仕途失意之愁苦、伤感之情。不同:秦词:从全词看,既写了伤春之情,又写了仕途失意之愁苦。“飞红万点愁如海”句用比喻、夸张的手法极写暮春季节落花缤纷引发的伤春之痛,又含蓄地表达了“忆惜”所生发青春不再,壮志难酬的失意、悲苦之情。黄词:从全词看,大量内容都是“和”秦词,写秦观官场得意时的意气奋发,失意时的落寞痛苦,表达了对秦观之死的痛惜悼念之情。“波涛万顷珠沉海”用夸张、比喻极写对秦观这样的优秀人才被弃置淹没的痛惜,同时,借对秦观仕途失意的感慨含蓄地寄托了自己空有才华抱负却被朝廷弃置不用的悲苦、痛愤之情。【解析】【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词按照字数大致可分为三类:小令、中调、长调。58字以内为小令,59字至90字为中调,91字以上为长调。这两首词都是71字,因此属于中调。故选B。【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语言风格的能力。《千秋岁·水边沙外》是宋代词人秦观的词作。字面上看,此词以“春”贯穿全篇,“今春”和“昔春”,“盛春”到“暮春”,以时间的跨度,将不同的时空和昔盛今衰等感受融合为一,创造出完整的意境。实质上,该词也将今与昔,政治上的不快和爱情上的失意交织在一起,或谈政治理想破灭,或说个人容颜衰老,反复咏叹,缠绵凄恻,最终落脚点在一无边无际的“愁”上,感情极其忧伤,催人泪下。《千秋岁·苑边花外》是北宋文学家黄庭坚于宋徽宗崇宁三年所作的一首词。这首词追和秦观的《千秋岁·水边沙外》词,用秦观词韵,是作者悼念故人秦观的作品。该词回忆词人与友人秦观过去的欢乐日子,又写友人离去后自己的悲伤,沉痛伤感,饱含词人对友人的怀念之情。这首词感情深沉郁勃,上片的欢乐,与下片的悲愤,形成强烈的对比,反映出政治局面的重大变化,从中抒发出悼念故人的深情,同时也表露出自己的身世之感,切身之痛。 由此可见,两首词都属于“沉痛悲苦”的语言风格。故选B。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先看相同点。两词都表现出个人仕途失意之愁苦、伤感之情。《千秋岁·水边沙外》是秦观借描写春景春情,集中表现交织在一起的今与昔、政治上的不幸和爱情上的失意,抒发贬谪之痛、飘零之愁的一首词作。绍圣元年(1094),宋哲宗亲政后起用新党,包括苏轼、秦观在内的一大批“元祜党人”纷纷被贬。这首词就是秦观被贬之后的作品。因此词作中表达了个人的仕途失意之愁苦、伤感之情。而《千秋岁·苑边花外》是一首悼念故人的词。词的下片写他对秦观的沉痛悼念。“洒泪谁能会”表明自己的哀苦心情没有人能够领会,其实他的哀苦心情是不难领会的,他是悼念秦观,实际上也是自悲自悼。秦观已死,坟有宿草,而他仍奔赴贬所途中,岂能久生!这首词感情深沉郁勃,反映出政治局面的重大变化,从中抒发出悼念故人的深情,同时也表露出自己的身世之感,切身之痛。因此词作中表达了个人的仕途失意之愁苦、伤感之情。再看不同点。《千秋岁·水边沙外》借描写春景春情,集中表现交织在一起的今与昔、政治上的不幸和爱情上的失意,抒发贬谪之痛、飘零之愁。既写了伤春之情,又写了仕途失意之愁苦。而尾句“飞红万点愁如海”中“飞红万点”是春归的自然写照,“愁如海”却新奇绝妙的比喻和夸张,既写出了愁之多,化抽象为具体,同时也写出暮春季节落花缤纷引发的伤春之痛。“春”的逝去也暗示和人的青春不再,壮志难酬的苦闷也随之而来。这两句既是惜春春去,又是对前途的无望。《千秋岁·苑边花外》主要是悼念好友秦观。词的上片写朝为官时的欢乐,“飞骑轧,鸣珂碎”,写出了他们退朝以后联骑奔驰的快意情状。“齐歌”两句写他们公余之暇的征歌逐舞,有动听的歌声,有婀娜的舞姿。他写这些,主要是表现他们得意时期的深契豪情。下片写他对秦观的沉痛悼念,由秦观的词,想到了秦观的死,他感叹“人已去”而“词空”,言外之意是对秦观之死,表示痛惜。而尾句“波涛万顷珠沉海”,以“波涛万顷”的“海”比喻政治风波的险恶,同时也是夸张手法;以明“珠”比喻秦观;以明珠沉海比喻秦观这样的优秀人才被弃置淹没。表达了作者的痛惜之情。他悼念秦观,实际上也是自悲自悼,借对秦观仕途失意的感慨含蓄地寄托了自己空有才华抱负却被朝廷弃置不用的悲苦、痛愤之情。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庄则入为寿。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项王曰:“诺。”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项王曰:“壮士!能复饮乎?”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项王未有以应,曰:“坐!”樊哙从良坐。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14.下列两组句子中的“请”字和“举”字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①请以剑舞②臣请入,与之同命③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④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相同B.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C.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不同15.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①项王按剑而跽曰②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③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④若属皆且为所虏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相同B.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C.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不同16.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与“常以身翼蔽沛公”中“翼”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头发上指B.此亡秦之续耳C.拔剑撞而破之D.沛公今事有急17.下列对本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刘邦第二天带领一百多人马到达鸿门向项羽谢罪,认为自己不居功,两人有了隔阂是因为小人从中作梗,讨好项羽的同时还除了内患,突出了刘邦老谋深算、随机应变的人物特点。B.范增多次使眼色给项羽,举起(他)所佩带的玉玦向项羽示意多次目的是向项羽表明自己的忠心。C.范增有远见,认为如果不借此机会杀了刘邦,以后就会成为刘邦的阶下囚了,但项羽却为人心肠太软,下不了手,所以就与项庄合谋要借舞剑杀了刘邦。D.项伯也拔出剑舞起来,并常常用自己的身体,掩护刘邦,但项羽不加制止。可以看出他是不主张杀死刘邦的,反映项羽胸无城府、优柔寡断、刚愎自用。【14~17题答案】【答案】14.C15.D16.A17.B【解析】【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①请,请允许我。句意:请让我舞剑。②请,请允许我。句意:请让我进去,跟他同生死。③举,动词,举起。句意:再三举起他佩戴的玉玦暗示项王。④举,尽。句意:杀人惟恐不能杀尽,惩罚人惟恐不能用尽酷刑。故选C。【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①而:连词,表修饰。句意:项羽握着剑挺起身问。②而:连词,表转折,却。句意:反而听信小人的谗言,想杀有功的人。③且:连词,尚且。句意:我死尚且不怕,一杯酒有什么可推辞的。 ④且:副词,将要。句意:你们都将被他俘虏。故选D。【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中的词类活用现象的理解能力。“常以身翼蔽沛公”中“翼”是名词作状语,像鸟的翅膀一样。句意:常常张开双臂像鸟儿张开翅膀那样用身体掩护刘邦。A.上:名词作状语,向上。句意:头发向上直竖起来。B.续:动词作名词,后续者。句意:这是灭亡的秦朝的后续者啊。C.破:使动,使……破。句意:拔出剑来撞击而使之破碎。D.急:形容词作名词,紧急的情况。句意:现在沛公遇到危急的事。故选A。【1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目的是向项羽表明自己的忠心”错,目的是提醒项羽赶快行动,杀掉刘邦。故选B。参考译文: 刘邦第二天早晨使一百多人骑着马跟从他来见项羽,到了鸿门,向项羽谢罪说:“我和将军合力攻打秦国,将军在黄河以北作战,我在黄河以南作战,但是我自己没有料到能先进入关中,灭掉秦朝,能够在这里又见到将军。现在有小人的谣言,使您和我发生误会。”项羽说:“这是沛公的左司马曹无伤说的,如果不是这样,我怎么会这么生气?”项羽当天就留下刘邦,和他饮酒。项羽、项伯朝东坐,亚父朝南坐,亚父就是范增;刘邦朝北坐,张良朝西陪坐。范增多次向项羽使眼色,再三举起他佩戴的玉玦暗示项羽,项羽沉默着没有反应。范增起身,出去召来项庄,说:“君王对待他人仁慈。你进去上前为他敬酒,敬酒完毕,请求舞剑,趁机把沛公杀死在座位上。否则,你们都将被他俘虏!”项庄就进去敬酒。敬完酒,说:“君王和沛公饮酒,军营里没有什么可以用来作为娱乐的,请让我舞剑。”项羽说:“好。”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也拔剑起舞,常常张开双臂像鸟儿张开翅膀那样用身体掩护沛公,项庄无法刺杀沛公。于是张良到军营门口找樊哙。樊哙问:“今天的事情怎么样?”张良说:“很危急!现在项庄拔剑起舞,他的意图常在沛公身上啊!”樊哙说:“这太危急了,请让我进去,跟他同生死。”于是樊哙拿着剑,持着盾牌,冲入军门。持戟交叉守卫军门的卫士想阻止他进去,樊哙侧着盾牌撞去,卫士跌倒在地上,樊哙就进去了,掀开帷帐朝西站着,瞪着眼睛看着项羽,头发直竖起来,眼角都裂开了。项羽握着剑挺起身问:“客人是干什么的?”张良说:“是沛公的参乘樊哙。”项羽说:“壮士!赏他一杯酒。”左右就递给他一大杯酒,樊哙拜谢后,起身,站着把酒喝了。项羽又说:“赏他一条猪的前腿。”左右就给了他一条未煮熟的猪前腿。樊哙把他的盾牌扣在地上,把猪腿放在盾上,拔出剑来切着吃。项羽说:“壮士!还能喝酒吗?”樊哙说:“我死都不怕,一杯酒有什么可推辞的?秦王有虎狼一样的心肠,杀人惟恐不能杀尽,处罚唯恐不能用尽酷刑,所以天下人都反叛了他。怀王曾和诸将约定:‘先打败秦军进入咸阳的人封作关中王。’现在沛公先打败秦军进了咸阳,一点儿东西都不敢动用,封闭了宫室,军队退回到霸上,等待大王到来。特意派遣将领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为了防备其他盗贼的进入和意外的变故。这样劳苦功高,没有得到封侯的赏赐,反而听信小人的谗言,想杀有功的人,这是将已亡的秦朝的作为延续罢了。我私意认为大王不采取这种做法好。”项羽没有话回答,说:“坐。”樊哙挨着张良坐下。坐了一会儿,刘邦起身上厕所,趁机把樊哙叫了出去。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曰:“然则王之 所大欲可知已: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王曰:“若是其甚与?”曰:“殆有甚焉。缘木求鱼,虽不得鱼,无后灾;以若所为,求若所欲,尽心力而为之,后必有灾。”曰:“可得闻与?”曰:“邹人与楚人战,则王以为孰胜?”曰:“楚人胜。”曰:“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寡固不可以敌众,弱固不可以敌强。海内之地,方千里者九,齐集有其一;以一服八,何以异于邹敌楚哉!盖亦反其本矣!今王发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行旅皆欲出于王之途,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诉于王:其若是,孰能御之?”(《齐桓晋文之事》)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孟子·公孙丑下》)18.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池非不深也护城河B.委而去之委托C.固国不以山溪之险险阻D.亲戚畔之背叛19.下列句中之的意思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A.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B.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C.环而攻之而不胜D.域民不以封疆之界20.用现代汉语翻译划线句子。(1)海内之地,方千里者九,齐集有其一。(2)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18~20题答案】【答案】18.B19.C20.(1)天下的土地,纵横各一千多里的(国家)有九个,齐国的土地总算起来也只有其中的一份。(2)帮助的人少到了极点,就连亲戚都背叛他;帮助的人多到了顶点,普天之下都顺从他。【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B.委:丢弃。句意:最终却放弃这些而逃走。故选B。【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助词,的。句意:那么,大王所最想得到的东西便可知道了。B.助词,的。句意:种田的都想到您的田野来耕作。C.代词,它,指小城。句意:敌人围攻它,却不能取胜。D.助词,的。句意:限制人民不必用国家的疆界。故选C。【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方”,纵横;“集”,占有。(2)“至”,到了极点;“畔”,通“叛”,背叛;“顺”,顺从。参考译文:(孟子)说:“那么,大王所最想得到的东西便可知道了:是想开拓疆土,使秦国、楚国来朝见,统治整个中原地区,安抚四方的少数民族。(但是)用这样的做法,谋求这样的理想,就像爬到树上找鱼一样。”齐宣王说:“真的像(你说的)这么严重吗?”(孟子)说:“恐怕比这还严重。爬到树上去抓鱼,虽然抓不到鱼,却没有什么后祸;假使用这样的做法,去谋求这样的理想,又尽心尽力地去干,结果必然有灾祸。”(齐宣王)说:“(这是什么道理)可以让我听听吗?”(孟子)说:“(如果)邹国和楚国打仗,那您认为谁胜呢?”(齐宣王)说:“楚国会胜。”(孟子)说:“那么,小国本来不可以与大国为敌,人少的国家本来不可以与人多的国家为敌,弱国本来不可以与强国为敌。天下的土地,纵横各一千多里的(国家)有九个,齐国的土地总算起来也只有其中的一份。凭借一份力量去降服八份,这与邹国和楚国打仗有什么不同呢?为什么不回到根本上来呢?(如果)您现在发布政令施行仁政,使得天下当官的都想到您的朝廷来做官,种田的都想到您的田野来耕作,做生意的都要(把货物)存放在大王的市场上,旅行的人都想在大王的道路上出入,各国那些憎恨他们君主的人都向您奔走求告。如果像这样,谁还能抵挡您呢?”(《齐桓晋文之事》) 孟子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比如有一座小城,它的每一边有三里长,外郭每边有七里。敌人围攻它,却不能取胜。能够围而攻之,一定是得到了天时,然而不能取胜,这就说明得天时不如占地利。〔有时,〕城墙不是不高,护城河不是不深,兵器甲胄不是不锐利坚固,粮食不是不多,最终却放弃这些而逃走,这就说明占地利不如得人和。所以说,限制人民不必用国家的疆界,巩固国家不必靠山川的险阻,威慑天下不必凭兵器的锐利。行仁政的人大家都来帮助他,不行仁政的人很少有人帮助他。帮助的人少到了极点,就连亲戚都背叛他;帮助的人多到了顶点,普天之下都顺从他。用普天之下顺从的力量去攻打连亲戚都背叛的人,那么,君子要么不战,若要一战,就必然胜利。”(《孟子·公孙丑下》)三、写作21.成长是个不断被塑造、也是个不断自我塑造的过程。这句话对你认识自身与外部世界的关系带来哪些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认识,不少于800字。【21题答案】【答案】例文:摒弃外界干扰,追求真实自我“认识你自己!”苏格拉底的话犹如神谕,2400多年过去,至今仍响彻于天宇和人们的灵魂深处。扪心自问,我们真的认识自己么?认识自我是一个亘古不变的历史话题。初来人世,人犹如白纸一张,小时候被父母勾勒成型,后来又被师长涂以色彩……我们生而被塑造,也许我们有时会在他人的言语中迷失自我,但我们应当记住认识自我才能够谱写出我们人生更美好的乐章。邹忌他为何能够做到家喻户晓?正是因为他能够清晰地认识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正因其不被外界假象所蒙蔽,能清晰地认识自我,这才有了“讽齐王纳谏”的壮举,也才有了齐威王从谏如流终致齐国大盛的局面。法国著名思想家、文学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罗曼罗兰曾经说过:“先相信自己,然后别人才会相信你。”我们成长的道路上,努力的确是前提条件,但如果没有信心,就算再努力,也终究不能达到目的,只会在人生的海洋中徘徊;而当我们有了自信,就等于有了目标,即使缓慢航行,也终有一日到达目的地。从这个意义上讲,自信是我们摒弃外界干扰的重要条件。年且九旬的愚公何以能够移走门前的两座大山?在周围的人都认为他不可能做到,嘲笑他,劝他放弃时,他不为所动,摒弃外界的否定,以“子子孙孙无穷匮也”的顽强与坚韧“叩石垦壤”不已,最终大山被移。其实,即便没有天神相助,山被搬移也是形势发展的必然。 如果一个人不能够清晰地认识到自我,那么他将沉浸在乌托邦的虚无之中,也就永远不能看清自己的弱点,当然,也就更谈不上改正缺点和问题。《三国演义》中因自大而失守街亭的马谡,还有战国时纸上谈兵导致赵军40万大军全军覆没,致使长平之战落败的赵括……这些都是因为不能够清晰认识自我而导致失败的典型。不能认识自我的人,还会自艾自怨。他们往往太过于重视外界的看法,在别人的话语中怀疑自己,否定自己,进而失去自己。作为新时代的新青年,我们应有勇气去面对真实的自己,学会自我反省;我们应清晰的认识自我,学会接纳外界的批评,不盲从也不随意否定;我们应学会在与他人的比较之中成长,胜不骄,败不馁,不因一时的成功而骄傲自大,也不因一时的失败而失落妥协。外界的环境固然可以影响我们的起点,却不能决定我们的终点。唯有清晰认识自我,方能取得成功!【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审题:本题属于引语式材料作文题。材料围绕自我与世界考查学生对成长及自我的认知。考生需要把握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抓住这句话中的主体与细节来思考立意。从材料来看,“被塑造”“自我塑造”是成长过程中的重要历程,是值得我们深入挖掘的部分。同时,“不断”二字也提醒着我们,如此过程是连续渐进的,而非一时或几次就可以决定的。“自身与外部世界的关系”是大家把握住的第二个主题,我们需要把目光放在“关系”二字上,此时自身与外部世界需要彼此联结,不可以孤立地、割裂地进行讨论。何为“被塑造”?人生来就如一张白纸,注定要被各种色彩浸染。幼年时,你被父母的言行塑造,长大后,你被师长的教导塑造,再大一些,你会被社会上的各种习气规则所塑造……没有人是一座孤岛,人是社会的动物,只要仍生活在社会中,你就不免被各种因素所塑造。而他人言行、教育、规则种种,归纳起来就是外部世界的影响。何为“自我塑造”?从苏格拉底的“认识你自己”到尼采的“成为你自己”,古今哲学家们不断地叩问自我,审视自我。自我塑造就是认识自我的过程,就是对自我挖掘与剖析的过程。清楚自己的性格与特质,洞悉自己的优势与不足,明确自己的理想与追求,最后找准自己的定位和前进的方向。 结合两者,可以发现自身与外部世界的关系:外部世界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塑造着自身的成长,而我们根据外部世界的指引和参照,也在成长中认识自己。行文构思上,考生可以首先指出人在成长的过程中无法避免外部世界的影响,引出疑问“这是否意味着人的成长就真如泥塑般,只能被他人捏成他们想要的形状”,进而引出答案“我要活成自我,活出自我”,接着分析如何活出自己,如“需要打碎被动塑造的外壳,主动重塑自己的精神世界,从而成就自我”,如“在物欲横流与信息化的时代里,不被物质与信息的茧房蒙蔽,拥有独立的精神与自我”,并进而指出,这是对自我能力的提升与超越,最后引用名言呼应开头。立意:1.成长,从认识自我开始。2.外部世界促人成长。3.在外部世界的指引中成长,也在成长中认识自我。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语文
发布时间:2023-04-16 05:20:20 页数:21
价格:¥2 大小:44.34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