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广东省汕头市潮阳区2022-2023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卷(Word版附答案)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7

2/7

剩余5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潮阳区2022-2023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一级教学质量监测试卷历史本试卷共6页,满分为100分,考试时间为75分钟。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学校和座位号等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用黑色签字笔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在试卷上作答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收回。第Ⅰ卷选择题(共60分)一、选择题(本部分共有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所列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1.考古发现,在距今约7000至5000年前的一些黄河流域文化遗存中,已经出现将粟作为主要农作物进行栽培,并大量使用彩绘陶器的情况。这些文化遗存A.处于旧石器时代B.属于仰韶文化时期C.处于母系氏族社会D.已经形成奴隶制国家2.西周崇尚礼制,礼涵括了典章制度、礼节仪式、道德规范三个方面。礼制具有强大的感召力,使人们开始突破狭小的部族组织的局限,通过共同的语言文字、道德伦理和风俗习惯,向更高社会阶段发展。这说明礼制的实行A.强化了文化认同感B.加强了中央集权C.维护社会等级秩序D.增强了君主权力3.春秋战国前期“华夷之辨”侧重于血缘上与周王室的亲疏,到了中后期“华夷之辨”则主要体现在文化上的进步与落后。这种变化A.有利于促进民族的交融B.消除了华夷之别C.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D.加剧了华夷隔阂4.某学者指出:“秦的那套法律制度,是商鞅从魏国引进的,……受到关中百姓的欢迎,使秦国迅速强大起来。但秦朝统一后,将这套制度推广到东方各地,便出现了水土不服的问题。”该学者意在强调A.魏国的法律制度先进B.秦朝百姓反对法家思想C.秦朝的统治蕴含危机D.区域文化差异得到解决5.在传统中国,当专制君主认为政府首脑的权力碍手碍脚之时,就会开始冷落疏远它,并在自己身边另觅助手,提拔重用身边的机要秘书。以下官职的创设符合这一说法的是A.汉代的内朝官员B.汉代的刺史C.秦代的御史大夫D.唐代节度使6.汉武帝时设置太学,教授内容以儒家经典为主。到西汉末期,太学拥有超过三万名学生,就读太学成为当时一条走上仕途的主要途径。这反映了汉代A.儒学的地位上升B.重视学术研究C.统治者以文治国D.注重官员选拔7.北魏在太和改制(孝文帝改革)后不到半个世纪就灭亡了,但是北魏创建的均田制并未成为随葬品。东魏、北齐、西魏、北周及此后的隋唐大帝国也都实行过均田制。这说明A.后世统治者因循守旧B.均田实现国家长治久安C.制度发展具有延续性D.北魏制度建设高度成熟 8.魏晋、南朝的正统艺术以空灵、平淡为尚,文人书法一派洒脱、阴柔气象;北朝天真质朴、雄强大气的石刻文字成了后人反对正统书法艺术的范式。到了唐代,温柔敦厚、法度森严的颜体楷书是当时书法艺术的标志。这说明A.社会动荡有利于文学艺术发展B.文学艺术带有强烈的时代气息C.统治者偏好影响书法艺术发展D.魏晋至隋唐书法艺术不断进步9.唐代门下省审查诏令时,如认为有不合礼法、习惯等处,可以封还另议。所有诏令必须经过中书门下通过,并加盖“中书门下之印”后,才能颁行。这反映了当时A.中书门下掌握最高决策权力B.皇权受到严重制约C.行政体制对皇权的调节机能D.三省之间相互牵制10.唐朝在安史之乱后到黄巢之乱前,其所设置的绝大部分藩镇并不割据,即使极个别割据的藩镇也在一定程度上施行唐朝的政策法令。唐末黄巢之乱后藩镇割据才成为普遍现象,直至唐朝灭亡。这说明A.藩镇割据直接导致了唐朝灭亡B.设置藩镇强化了唐朝统治C.农民起义进一步瓦解唐朝统治D.安史之乱并未使唐朝衰落11.唐代中后期,土地兼并不断发展日益严重,大量农民因失去土地而逃亡。政府往往责成逃亡农民的邻保代缴租庸调,结果迫使更多的农民逃亡。为改变这一状况,唐政府A.在地方设转运使B.打击地方豪强C.继续实行均田制D.进行税制改革12.历史学家葛剑雄认为,较长时期的分裂,使牧业民族与农业民族政权之间不得不相互承认既成的事实,以半条约形式确立实际上的对等地位,在多数时间能维持边界的安宁和稳定。下列能够佐证这一观点的史实是A.西汉初年与匈奴进行和亲B.唐对靺鞨首领进行册封C.北宋与辽订立澶渊之盟D.元设宣政院管辖西藏13.下表是关于西夏铸币的部分信息。据此可知名称年号年代文字和书体人庆宝钱人庆1144—1148西夏文天盛元宝天盛1149—1169汉文(楷书)乾祐元宝乾祐1170—1193汉文(楷书、篆书、隶书)乾祐宝钱乾祐1170—1193西夏文A.契丹民族历史发展的状况B.西夏政权拒用宋朝钱币C.辽宋夏金元时期楷书盛行D.西北地区民族文化交融14.下图是中国历史上某一时期行政机构与层级示意图,这一时期是A.秦汉B.唐朝C.宋朝D.元朝15.南宋时海外贸易收入成为政府重要的财政收入之一。政府改变了以往通过对外贸易宣示天朝声威、“厚往薄来”、“示以绥怀”的做法,在通商口岸创办外商招待所,对外国商人和商船采取一系列保护措施。这说明当时A.政府讲求实际经济效益B.政府主要财政收入来自商税C.政府放弃重农抑商政策D.海外贸易摆脱了政府的控制16.宋元时期,由长短句发展而来的词、用于城市坊间说书的话本、散曲等新的文学体裁获得 极大的发展,推动这些文学新体裁发展的根源是A.政府重文轻武B.城市经济繁荣C.科举制度完善D.儒学复兴运动17.下图是中国古代某一历史时期宰相籍贯分布示意图。该时期最有可能是A.西汉B.唐朝C.南宋D.明朝18.明太祖设殿阁大学士以备顾问兼协理章奏,但严禁宦官干政;明成祖设立内阁,任用亲信担任内阁学士并参与决策,后来内阁又取得“票拟”(替皇帝草拟奏章批复意见)之权;明中期后由宦官担任的司礼监太监不但识字并代替皇帝进行“批红”(用朱笔正式批复奏章)。这些变化A.提高了政府的行政效率B.有利于实现民主决策C.反映了专制皇权的强化D.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19.在将准噶尔势力驱逐出西藏之后,康熙皇帝对西藏地方政府“噶厦”进行改组,任用藏地上层人物协助达赖、班禅治藏,并继续尊崇黄教。这些做法A.首次实现对西藏的有效管辖B.有利于加强对边疆的治理C.加剧了西藏地区的宗教矛盾D.使君主专制制度得到强化20.下表是清代两湖地区人口、耕地及米价统计表(部分),对该表相关信息解读最为准确的是年份人口数(万人)耕地数(万顷)米价(千文/石)1734年553.680.00.5751753年1651.483.11.0121784年3283.289.81.4121820年4799.295.0432A.人均耕地面积增长带来粮食产量提高B.政府滥发纸币导致米价逐步上升C.中国传统社会面临人口与资源的危机D.两湖地区发展为全国经济的重心21.下图为刊印于1472年的小说《包龙图断歪乌盆传》书页及其插图,这反映了 A.宋代印刷出版业水平领先世界B.明清时期文人画凸显个性C.宋代司法审判中渗透儒家伦理D.明清市民阶层的文化生活22.历史学家陈旭麓指出:“鸦片战争以前,中国是东方的庞然巨物,亚洲最大一个封建制度的堡垒。但是英国兵轮撞倒了堡垒的一壁。从此,中国同周围国家的传统关系日渐改变。”由此可见,他认为鸦片战争A.加剧了清朝的阶级矛盾B.瓦解了亚洲的封建制度C.使清政府沦为洋人的朝廷D.改变了东亚原有的格局23.清朝前中期地方总督、巡抚多由满人或旗人充任。1863年时清廷所设8个总督、15个巡抚实缺中,由汉族官僚地主组建的湘军集团占了5个总督、9个巡抚。湘军集团不仅拥有军事大权,而且掌握了地方政权和财权。据此可知当时A.清政府权力结构发生变化B.中央已无力控制地方C.清政府统治基础发生改变D.湘军垄断了国家权力24.19世纪末外国列强对中国侵略加剧,并试图瓜分中国。但不久之后列强认识到任何国家“皆无此脑力与兵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一”,“瓜分一事,实为下策”。这主要是由于A.洋务运动提高了中国军事实力B.戊戌政变后中外矛盾有所缓和C.义和团运动中中国人民的抗争D.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专制统治25.辛亥革命后,离婚已不属于男子单方面的权利,妇女为争得平等幸福而主动提出离婚者日渐增多。民国十年,山西省2028件“协议离婚”案中,其中有191件为女方主动提出,男女双方提出者1390件。这一现象说明辛亥革命A.瓦解了传统伦理观念B.促进社会风俗变革C.颠覆了男女社会地位D.传播民主共和观念26.长期以来,官方对北洋政府时期的主流看法是“北洋军阀反动统治”。近年来史学界认为这一时期是近代中国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当中的一个特殊阶段,现代化正是在这种新旧交替和冲突中向前发展。这一变化反映了A.官方的历史研究可信度最高B.历史研究需进行史料考证C.历史研究无法形成统一结论D.历史研究视角逐渐多元化27.中国近代某一时期,“德先生”“赛先生”“婚姻自由”“妇女解放”“家庭革命”等字眼常常见诸于报刊杂志,这主要是由于A.清政府推行新政B.同盟会宣传革命C.新文化运动兴起D.国民革命的影响28.陈独秀说:“中共‘一大’时无产阶级专政悬在半空,到中共‘二大’时就脚踏实地了——找到了中国的实际并决定了党要走的道路。”这反映了中国共产党A.适时调整革命目标与任务B.在制定革命纲领时忽视国情C.坚持城市中心的革命道路D.放弃了无产阶级专政的道路29.中国共产党在某次会议决议文件中指出:“工人阶级尚未强大起来,自然不能发生一个强大的共产党——一个大群众的党,以应目前革命之需要。因此,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议决中国共产党须与中国国民党合作,共产党党员应加入国民党。”这次会议A.制定了党的最高纲领和奋斗目标B.制定了党的民主革命纲领C.为国民革命运动兴起准备了条件D.推动全民族抗战局面形成30.北洋政府统治时期除中央政府统一发行的银元外,各地军阀均自行铸造、发行货币,同时市面上还沿用清代的银两,币制紊乱。国民政府于1933年发布《废两改元令》禁用银两,此后又通过币制改革规定全国统一使用法币。这些做法A.对民族工业的发展造成冲击B.有利于规范金融秩序 C.使国民政府形式上统一全国D.导致了官僚资本膨胀第Ⅱ卷非选择题(共40分)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有2题,第31题20分,第32题20分,共计40分。)3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在六朝到唐代中叶贵族政治最盛时代,政治属于贵族全体专有,政权是君主与世家郡望的协议体,其后由于贵族没落,君主不再归贵族群体所共有,君主不再通过贵族而直接面对全体臣民。科举普遍化,官吏的选用制度也发生变化,贵族政治过渡为官僚政治,高等官职由天子决定和任命,庶民也获得为官的均等机会。在唐末至五代的过渡期,贵族政治没落,让位于君主独裁制度;宋代君主成为绝对权力的主体,君权无限制地增长,到了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制度的形式臻于完备。——摘编自(日)内藤湖南《概括的唐宋时代观》材料二:那么这些提法(指上文内藤湖南关于唐宋变革的观点)的问题何在呢?最大的问题是把唐宋变革时期贵族的消亡绝对化了,从而也把贵族制到官僚制的演变看作一个线性的过程。唐宋变革论把贵族制向官僚制的变化和君主独裁的形成都夸大为某种线性的历史过程,而没有意识到这是不断出现、需要反复应对的问题,也在各个朝代形成不同的解决方案。全科免费下载公众号-《高中僧课堂》——摘编自(美)张杨《从历史社会学视角反思唐宋变革论》(1)材料一中内藤湖南认为中国唐宋时期的政治变化是什么?根据材料结合所学指出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12分)(2)综合材料一二,谈一谈你对内藤湖南的“唐宋变革论”的认识。(8分,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逻辑清晰。)3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中国人如何称呼来自遥远欧洲的人群,在近代中外交涉历程中经历了很大的变化。1832年,中国官员在对英国东印度公司商船阿美士德号的批文中按惯例称为“该夷船人……”,英国船长认为“夷”意指“barbarians”(野蛮人),为此大为光火。1842年,魏源在《海国图志叙》中,虽称欧洲各国为“西夷”,但也指出“远客之中,有明礼行义,上通天象,下察地理,旁彻物情,贯穿今古者,是瀛寰之奇士,域外之良友,尚可称之曰夷狄乎?”并明确提出应“师夷长技以制夷”。1858年签署的《天津条约》规定“嗣后各式公文,无论京外,内叙大英国官民,自不得提书夷字”。朝廷文书中原来使用的“夷务”随后也改称为“洋务”。——摘编自马戎《西方冲击下中国的话语转变、认同调整与国家重构》材料二:1895年,面对大国地位的衰落和中华民族危机的进一步加深,改良派和革命派以各自的方式展开救亡运动。1895年发生或萌发的诸多事件,加速了近代中国的政治变革与社会转型,对近代中国有着多重意义。——摘自孔亭《1895年:近代中国的多重意义》(1)概括材料一中近代中国人对欧洲国家称呼的变化,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时救亡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并分别结合改良派和革命派各自开展的救亡运动,分析它们在“加速近代中国的政治变革与社会转型”上的意义。(12分)潮阳区2022-2023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一教学质量监测试卷历史参考答案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题号12345678910答案BAACAACBCC题号11121314151617181920答案DCDDABCCBC题号21222324252627282930答案DDACBDCACB二、非选择题:第31题20分,第32题20分,共计40分。31.答:(1)政治变化:贵族政治(士族专权、门阀士族或贵族与君主共享政权)让位于官僚政治(士族垄断政权局面被打破)和君主专制(君主专制、专制皇权不断加强)。(每点2分,共6分,其他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原因:科举制度的实行;门阀士族自身衰落;九品中正制的废除;宋初采取各种措施加强专制集权;均田制的实行;两税法的推行;程朱理学的影响。(每点2分,任答三点得6分,其他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2)示例1:内藤湖南的唐宋变革论有一定合理性。科举制实行打破了贵族对政治权力的垄断,唐代三省六部、宋代设置参知政事、枢密院、三司使等使不断削弱相权强化皇权,这些变化都与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治存在明显差异。(观点明确2分,史实正确4分,逻辑严密2分)示例2:内藤湖南对唐宋变革的认识有明显局限性。宋初虽然采取各种措施强化皇权,但君主权力仍受相权、官僚体制、儒家传统思想等多种因素的制约,君主并不能做到绝对意义上的独裁专制。因此,内藤湖南对于五代以后君主独裁的观点并不准确。(观点明确2分,史实正确4分,逻辑严密2分)全科免费下载公众号-《高中僧课堂》32.答:(1)变化:从称呼为“夷”变为称呼为“洋”。(2分)变化原因:鸦片战争中国战败冲击了“天朝上国”观念;部分中国人开眼看世界,客观看待西方国家;列强强制要求中国改变对其称呼(或侵略加剧,中国主权进一步丧失)。(每点2分,任意三点得6分,其他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2)历史背景:甲午战争后中国国际地位下降,民族危机加深;(2分)改良派:康有为等发动“公车上书”,开展维新变法运动,推动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新思想的传播;(5分;史实2分,意义3分) 革命派:孙中山成立兴中会、同盟会,开展资产阶级革命运动,最终在辛亥革命中推翻清政府的统治和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5分;史实2分,意义3分)(其他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历史
发布时间:2023-04-11 22:58:02 页数:7
价格:¥2 大小:211.97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