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广东省惠州市2022-2023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卷(Word版附解析)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17

2/17

剩余15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广东省惠州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一、选择题1.距今约3000—3200年的四川广汉三星堆文化遗址,出土了大量的以人头像、人面具以及神树造型的青铜制品,具有鲜明的古蜀地域特色。但据研究,三星堆出土的青铜器诸多纹饰,又与中原地区出土的青铜器纹饰类似。这一发现可以佐证()A.古蜀地区的青铜冶炼技术高超B.蜀地的文明来源于中原文明C.中华文明发展呈多元一体格局D.中华文明历史悠久形态多样【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三星堆出土的青铜器诸多纹饰与中原地区出土的青铜器纹饰类似,体现了中华文明发展呈多元一体格局,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青铜冶炼技术的比较,无法得出古蜀地区的青铜冶炼技术高超的结论,排除A项;材料仅体现了中华文明发展呈多元一体格局,不能说明蜀地的文明来源于中原文明,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中华文明发展呈多元一体格局,D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D项。故选C项。2.如图是某个字的篆体版。白话文版《说文解字》对其释义:谨慎。字形采用“女”作边旁,采用"啻"(di)作声旁。与此字相关联的制度是()A.礼乐制B.分封制C.宗法制D.井田制【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字形采用“女”作边旁,采用“啻”作声旁。“嫡”的字义引申,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C项正确;礼乐制中礼:主要对人的身份进行划分和社会规范,最终形成等级制度。乐:主要是基于礼的等级制度,运用音乐进行缓解社会矛盾。与题干无关,排除A项;分封制是中国古代国王或皇帝分封诸侯的制度。与材料没有直接的联系,排除B项;井田制是中国古代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度,出现于商朝,到西周时已发展很成熟。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3.战国时期,有一思想流派直刺儒家主张的“亲亲尊尊”与贵族政治,反对厚葬靡财的传统。据此可以判断,这一思想流派主张()A.不殊贵贱,一断于法B.逍遥自由,节用节葬C.爱无等差,选贤任能D.仁者爱人,克己复礼【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直刺儒家主张的‘亲亲尊尊’与贵族政治,反对厚葬靡财的传统”可知,墨家反对儒家思想,主张爱无等差,选贤任能,C项正确;“一断于法”属于法家思想,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逍遥自由”属于道家思想,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仁者爱人,克己复礼”属于儒家思想,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C项。4.如表是“封”和“郡”的金文,从字形结构的区别可知,郡县制的建立()封郡释义释义植树为帜划定疆域驻军守土为君主管理地方A.加强了君主专制B.削弱了地方割据势力C.实现了国家统一D.借鉴了西周地方管理【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封”的金文释义是植树为帜、划定疆域、驻军守土,体现了封疆割据;“郡”的金文释义是为君主管理地方,体现了中央集权。从字形结构的区别可知,郡县制的建立削弱了地方割据势力,B项正确;郡县制为地方管理制度,与君主专制无关,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国家统一,排除C项;西周实行分封制,郡县制的建立没有借鉴西周地方管理,排 除D项。故选B项。5.《汉书·食货志》记载:“汉兴,接秦之敝,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为了改变这一现状,西汉王朝实施的政策是()A.盐铁官营B.释放奴婢C.休养生息D.改革币制【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汉初经济凋敝,统治集团吸取秦朝速亡的教训,尊奉黄老无为思想,采取“与民休息”政策,C项正确;盐铁官营是旧时政府为限制工商发展,增加财政收入而实行的对盐和铁的垄断经营,不符合材料,排除A项;释放奴婢有利于缓解阶级矛盾,但与题意不符,排除B项;改革币制并不会改变材料中的现状,排除D项。故选C项。6.敦煌,位于甘肃省西北部,历史古老而久远。“敦煌”一词最早见于《史记·大宛列传》,东汉应劭解释“敦,大也;煌,盛也”,取盛大辉煌之意。与敦煌有关的历史事件是()A置西域都护府B.秦始皇修长城C.开通丝绸之路D.班超投笔从戎【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丝绸之路是指起始于古代中国,连接亚洲、非洲和欧洲的古代商业贸易路线,途经敦煌,C项正确;西域都护府是汉朝时期在西域(今新疆轮台)设置的管辖机构;秦长城实际是在原先战国时期秦长城,赵长城,燕长城三国长城的基础上修建,西起临洮(今甘肃岷县)、东至鸭绿江(今辽宁省的东部和南部及吉林省的东南部地区);班超投笔从戎指班超的远大志向——像张骞那样出使外国立功,以封侯晋爵。ABD项与敦煌无关,排除ABD项。故选C项。全科免费下载公众号-《高中僧课堂》7.如图为一学生整理的某一历史时期的治国理政主要举措。这一时期史称() A.文景之治B.光武中兴C.贞观之治D.开元盛世【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中的举措及所学知识可知,公元25年,刘秀重建汉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实现了全国统一。刘秀在位期间,采取一系列措施,恢复、发展社会生产,缓和西汉末年以来的社会危机,如政治上:加强皇权,增强尚书台的作用;严格控制外戚干政;裁并郡县,裁减官吏,节省开支;整顿吏治,惩处贪污腐败。经济上:清查全国垦田、户口数量;释放奴婢。思想上:重视儒学。社会经济在稳定的政局下重新发展起来,史称“光武中兴”,B项正确;文景之治是指西汉汉文帝、汉景帝统治时期出现的治世;贞观之治是唐朝初年唐太宗李世民在位期间出现的政治清明、经济复苏、文化繁荣的治世局面;开元盛世是唐玄宗(李隆基)统治前期所出现的盛世。这三个治世的治国理政主要举措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ACD项。故选B项。8.云冈石窟是北魏时期官方开凿的佛教石窟。其中早期的大佛形象面部挺拔、高鼻深目,隐约还留着八字胡须。而5世纪后期以来的大佛形象更加的清瘦俊雅,体现出南方士人所追求的“宽衣博带,瘦骨清像”。这反映了当时()A.佛道儒的交融并立B.社会审美情趣变化C.民族交融不断加强D.儒学正统地位动摇【答案】C【解析】【详解】据题意可知,北魏时期云冈石窟中的佛像还带有明显的胡人特征,而5世纪后期以后的佛像则带上了南方士人的特征,而云冈石窟位于北方,由此可说明当时民族交融不断加深,云冈石窟的佛像受到这种变化的影响,C项正确;材料不能体现道家思想的影响,排除A项;这种变化是民族交融的产物,而不是社会审美情趣的变化,排除B项;当时儒家的正统地位并没有动摇,排除D项。故选C项。9.《明史·食货志》载:“赋役之法,唐租庸调犹为近古。自杨炎作两税法,简而易行,历代相沿,至明不改。”由此可知,两税法的实施()A.加重了百姓负担B.沿用了租庸调制C.影响了后世征税D.实现了赋役征钱【答案】C【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自杨炎作两税法,简而易行,历代相沿,至明不改”,可见,两税法被后代沿用,影响深远,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提及两税法加重百姓的负担,排除A项;两税法取代了租庸调制,排除B项;赋役征钱在材料中无法找到依据,排除D项。故选C项。10.据学者统计:唐代广为流行的体育游艺活动多达20余种,如蹴鞠、击毬、步打球、田猎、角抵、水戏、棋弈、歌舞等,其中不乏文人与妇女的广泛参与。由此可知,唐代()A.男女地位趋于平等B.社会风尚进取刚健C.城市经济功能增强D.崇文尚武风气盛行【答案】B【解析】【详解】据题意可知,唐代时期体育活动种类丰富,参与者广泛,说明当时社会风趣进取刚健,B项正确;唐朝时期男女地位并没有趋向平等,排除A项;仅根据这些体育游艺活动并不能说明城市经济功能增强,排除C项;崇文风气盛行是到宋代以后,排除D项。故选B项。11.据记载:“永徽(唐高宗年号)以前,俊、秀二科犹与进士并列;咸亨(唐高宗年号)之后,凡由文学一举于有司者,竞集于进士矣。”这反映了唐高宗时期()A.科举成为选官的主要途径B.门阀士族势力不断衰落C.选官任官的方式存在弊端D.科举以文取才风气形成【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科举取士由“俊、秀二科犹与进士并列”到“凡由文学一举于有司者,竞集于进士矣”,体现了进士科的地位上升,科举以文取才风气形成,D项正确;材料仅体现进士科的地位上升,未反映科举成为选官的主要途径,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门阀士族势力不断衰落,排除B项;材料反映了唐高宗时期科举以文取才风气形成,未涉及选官任官方式的弊端,排除C项。故选D项。12.如表是北宋初年全国人口南北分布统计表,据此可知()占全国总人口比例10万户以上的州和府5—10万户的州北方40.9%2个5个 南方59.1%3个17个备注:以秦岭、淮河作为南北分界线A.北方战乱导致人口锐减B.经济重心南移完成C.南方经济发展具有优势D.城镇经济空前繁荣【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表格信息可以看出,北宋初年南方人口所占比重超过北方,说明南方人口多于北方,这就为南方提供了更多劳动力,说明南方经济发展具有优势,C项正确;表格信息不能体现北方人口比重低的原因,也不能说明城镇经济空前繁荣,排除AD项;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是在南宋时期,排除B项。故选C项。13.魏晋时期,依附于豪强的农民被称为“佃客”,他们不仅要为地主耕种土地,缴纳地租,还有劳役杂务,战时则武装为私兵。到了宋代,租佃关系普遍,无地农民常与地主签订契约,租种土地,较少承担契约关系以外的杂役。这一变化()A.体现人身依附关系的松弛B.导致土地兼并不断加剧C.推动了社会关系的平等化D.减轻了百姓的赋役负担【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农民和地主之间是契约关系,而非人身依附关系,可见,人身依附关系的松弛,A项正确;材料说明农民和地主之间是契约关系,与土地兼并没有直接联系,排除B项;材料仅能说明农民和地主之间是契约关系,这不等于社会关系的平等化,排除C项;材料中未说明百姓的赋役变化,排除D项。故选A项。14.辽人自称“炎黄子孙”,以“中国”自居,强调夷人懂礼即是“中国”,并不反对汉人懂礼也是“中国”。金人进入中原后,亦自称“中国”,也没有把辽、宋排除在“中国”之外。辽人、金人“中国观”反映了()A.中原文化的吸引力B.各民族生活习俗的趋同C.多民族政权的对峙D.民族文化认同不断加强【答案】D 【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辽和金都是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但他们都自称是炎黄子孙和中国,这体现了少数民族对华夏文化的向心力,说明民族文化认同不断加强,D项正确;辽人和金人的“中国观”体现的是民族文化认同的加强,而不仅仅是中原文化的吸引力,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文化认同,不是各民族生活习俗的趋同,而且无法说明多民族政权的对峙,排除BC项。故选D项。15.“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北宋理学家张载的这一名言()A.摆脱儒学束缚B.倡导以民为本C.具有济世情怀D.开启心学先河【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名言体现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因此具有济世情怀,C项正确;张载也是儒学代表人物,所以不是摆脱儒学束缚,排除A项;这一名言体现的是济世情怀,无法体现以民为本,排除B项;张载不是心学的代表人物,没有开启心学的先河,排除D项。故选C项。16.汉代郡守可以“辟举六百石以下幕僚属吏”,唐代节度使拥有更大辟官权。元朝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但行省及下属各级官吏皆“受命于朝而后仕”。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汉唐地方官员权力有限B.行省制度影响深远C.郡县、藩镇制保境安民D.元朝中央集权加强【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元朝的地方实行行省制,这有利于中央集权,D项正确;材料中只说明汉唐地方官有权力,但没有对权力进行比较,排除A项;材料中未说明元朝行省制对后世对其他方面的影响,排除B项;郡县、藩镇制保境安民,在材料中无法找到依据,排除C项。故选D项。17.有学者指出,明朝皇帝的批红权原则上不可超越票拟而径自为之,君主如主动下手诏处理政事,必须送内阁“商榷可否”,内阁如不同意,便可将手诏“封还”,拒绝拟旨。这一观点体现了明代()A.皇权受运行机制的制约B.内阁成为中央决策机构 C.封建君主专制得到强化D.中央权力制衡机制完善【答案】A【解析】【详解】据题意可知,明代的皇帝实际上不能轻易逾越内阁,说明皇权的施行受到内阁的影响,是皇权受到机构机制制约的表现,A项正确;内阁始终不是中央一级的决策机构,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内阁对皇权的制约,不能说明封建君主专制的到强化,排除C项;内阁不是正式机构,不能构成完善的制衡机制,排除D项。故选A项。18.清代江南地区从事棉纺织业的家庭“往往家无斗储而被服必极华鲜”“有乡村妇女,簪必金珰,衣必锦绣”。这反映江南地区()A.商人群体实力雄厚B.生产专业化程度高C.妇女地位受到重视D.消费观念发生变化【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往往家无斗储而被服必极华鲜”“有乡村妇女,簪必金珰,衣必锦绣”可知,无积蓄的家庭和农村妇女穿着华丽的服饰,反映了江南地区消费观念发生变化,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商人群体实力,排除A项;材料反映了江南地区消费观念发生变化,未体现生产专业化程度高,排除B项;材料内容不能说明妇女地位受到重视,排除C项。故选D项。19.王阳明认为:“天地虽大,但有一念向善,心存良知,虽凡夫俗子,皆可为圣贤。”他主张以自己的内心为准则,不能以孔子的言论作为判断的标准。王阳明的主张()A.削弱了儒学的社会地位B.倡导经世致用的思想C.肯定了人的主观能动性D.抨击了君主专制制度【答案】C【解析】【详解】据题意可知,王阳明主张以自己的内心为准则,而不以孔子的标准为标准,这体现了他对人的重视,说明是在肯定人的主观能动性,C项正确;王阳明的主张是对儒学的发展,并没有削弱儒学的社会地位,排除A项;王阳明的这一主张属于“致良知”的内容,并不是倡导经世致用,也不是在抨击君主专制,排除BD项。故选C项。20.某校学生进行历史研究性学习时搜集整理了如下史料,其研究的主题应该是() A.盛世局面下危机四伏B.对外政策趋向保守C.近代化因素萌发趋向D.抨击君主专制制度【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中的史料可知,材料反映了明清之际的资本主义萌芽、商业繁荣、科技发展以及新儒家思想,说明此时近代化因素萌发趋向,C项正确;材料未体现危机四伏,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对外政策,排除B项;材料没有抨击君主专制制度,排除D项。故选C项。21.蒋廷黻在《中国近代史》中指出:“那次的战争我们称之为鸦片战争,英国人称之为通商战争。关于鸦片问题,我方力图禁绝,英国则希望维持现状;关于通商问题,英国力图获得更大的机会与自由,我方则强硬要求维持原状。”这一评述意在说明()A.禁烟运动是战争的诱因B.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规律C.英国蓄谋已久发动战争D.战争主因是中西文明差异【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战前英国为了扭转逆差,向中国走私鸦片,鸦片泛滥给中华民族带来深重灾难,造成严重的社会问题,清政府决定禁烟,英国发动战争。根据材料“关于通商问题,英国力图获得更大的机会与自由,我方则强硬要求维持原状”,可见,中英双方在“通商”,这一问题上存在明显的分歧,D项正确;禁烟运动是战争的诱因,说法正确,但是与题干主旨不符,排除A项;材料中未说明中国落后挨打,排除B项;材料没有说明英国对中国发动战争是谋划已久的,排除C项。故选D项。22.以曾国藩、李鸿章为首的地方汉族官员在使用洋枪洋炮与太平军作战中,在同外国势力的接触中,既认识到西方武器的先进,也感受到外国列强的威胁,思想上受到极大震动,产生了危机感和仿效意识。这主要说明太平天国运动()A.助推了中国的近代化B.加剧了民族危机C.沉重打击清王朝统治D.开始向西方学习 【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在太平天国运动中,以曾国藩、李鸿章为首的地方汉族官员认识到西方武器的先进,也感受到外国列强的威胁,因此发起了以学习外国制造机器技术仿造武器为主要内容、以自强雪耻为基本宗旨的洋务运动,助推了中国的近代化,A项正确;太平天国运动是咸丰和同治时期,由洪秀全、杨秀清等农民发动的最大规模的反抗清朝统治的农民起义,也打击了外来侵略者,没有加剧民族危机,排除B项;材料反映了太平天国运动助推了中国的近代化,C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C项;地主阶级洋务派开始向西方学习器物,D项不符合太平天国运动,排除D项。故选A项。23.《泰晤士报》1894年8月6日刊登牛津大学教授、法学博士胡兰德的意见:“许多报纸的愚蠢社论仍然充满‘海盗行为’‘不宣而战’‘对英国国旗的侮辱’‘严惩日本军官’等浮躁文字,实在不可想象。”在甲午战争爆发问题上,胡兰德的意见从某种程度上反映英国()A.同情清政府B.谴责侵略者C.转向支持日本D.保持战争中立【答案】C【解析】【详解】据题意可知,胡兰德认为报纸上对于日本行为的评价是愚蠢的,由此可知他已经转向支持日本,C项正确;胡兰德认为谴责日本是愚蠢和不可想象的,因此他是在支持日本,而不是同情清政府和谴责侵略者,更不是在保持战争中立,排除ABD项。故选C项。24.康有为在奏章中往往采用在“中体”中偷运西学的“移花接木”方法,给皇帝讲必当变法的道理。顽固派指责他“其貌则孔也,其心则夷也”。康有为这一做法意在()A.动摇恪守祖训的观念B.启迪民众开启民智C.践行中体西用的理念D.借助传统减少阻力【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康有为借助传统儒家思想为变法思想披上外衣,说服众人,其目的是减少变法阻力,D项正确;材料中未涉及对祖训的态度,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提及对民众和启迪民智的影响,排除B项;洋务运动践行中体西用的理念,排除C项。故选D项。25.陈旭麓指出:“爱国主义永远是一种打动人心的力量。但从爱国主义出发走向近代化和从 爱国主义出发回到中世纪,确实并不同义。”符合前后两种“爱国主义”定义的典型历史事件是()A.太平天国运动和洋务运动B.五四运动和义和团运动C辛亥革命和维新变法运动D.新文化运动和清末新政【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从爱国主义出发走向近代化”反映的是五四运动,五四运动是1919年5月4日发生在北京的一场以青年学生为主,广大群众、市民、工商人士等阶层共同参与的,通过示威游行、请愿、罢工、暴力对抗政府等多种形式进行的爱国运动,是中国人民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材料中“从爱国主义出发回到中世纪”反映了用“中世纪”(落后的)方式进行爱国,义和团以“扶清灭洋”为口号,盲目排外,这一爱国行为与近代化相悖,故这第二种爱国主义的事件是义和团运动。因此,符合前后两种“爱国主义”定义的典型历史事件是五四运动和义和团运动,B项正确;太平天国运动更侧重反封建(反清政府),与材料中“爱国主义”关系不大,排除A项;清末新政、辛亥革命与“中世纪”的特征“落后性”不符,排除CD项。故选B项。26.孙中山在广州起义流产而逃亡国外期间,认真研读了资产阶级社会政治学说,实地考察了资本主义社会制度,“始知徒致国家富强、民权发达如欧洲列强者,犹未能登斯民于极乐之乡也……犹有社会革命之运动也。余欲为一劳永逸之计。”为此,他提出了()A.民族主义B.民生主义C.民主主义D.民权主义【答案】B【解析】【详解】从材料看,孙中山主张的目的是实现国家富强,从而学习欧洲志士的社会革命运动,可以看出其属于民生主义的范畴。B项正确;民族主义为推翻清王朝的统治,与题干无关,排除A项;民主主义是指人民有参与国事或对国事有自由发表意见的权利的主义。,在材料中未涉及,排除C项;民权主义为结束君主专|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政治,与题干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27.如表是欧战前后农商部注册工业公司年别表,表中所呈现的变化()时间注册工业公司数量(个)资本总额 1914年8月前146411482051914年8月—1920年272117434500A.保障了共和政治的顺利实施B.推动了民族工业的独立发展C.调整了当时中国的工业布局D.奠定了社会变革的物质基础【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表格信息可知,1914年8月前注册的工业公司,共计146个,资本总额41148205元;而自1914年8月至1920年,新注册的公司就有272个,资本总额为117434500元。这说明一战期间民族工业发展迅速,为社会变革积蓄力量,D项正确;共和政治在这期间并未顺利实施,因为在此时间段内有袁世凯复辟,排除A项;民族工业实现独立此说法错误,这一时期民族工业是处于一个发展的黄金期并未实现独立,排除B项;材料只是说明了农商部注册的公司的数量,公司的类型并不可知。工业布局也不知,排除C项。故选D项。28.1920年张东荪、梁启超等认为,中国经济落后,不会发生劳农革命,要救中国只能“增加富力”“开发实业”,发展资本主义。对此,陈独秀、李大钊、蔡和森等人,在《新青年》等刊物上发表文章,对他们进行了系统的批判。这场论战()A.反映思想界的混乱局面B.揭开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C.促进马克思主义的传播D.改变了新文化运动的主流方向【答案】C【解析】【详解】据题意可知,张东荪、梁启超等认为只有发展实业才能旧中国,陈独秀、李大钊和蔡和森等对他们进行了批判,批判的武器是马克思主义,所以这场论战实际上是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C项正确;这场论战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并不能说明思想界的混乱,排除A项;揭开新民主主义革命序幕的是五四运动,排除B项;这场论战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没有改变新文化运动的主流方向,排除D项。故选C项。29.1928年6月,中国共产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在莫斯科召开。大会集中解决了当时困扰党 两大问题,即中国社会性质和革命性质问题,革命形势和党的任务问题,认为当时中国革命依然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主义革命,党的中心工作不是千方百计地组织暴动,而是做艰苦的群众工作,积蓄力量。据此可知,中共六大()A.确定的路线基本上是正确的B.对国际形势的认识到位C.独立自主制定党的方针政策D.对革命长期性估计不足【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题干可知,1928年的中共六大对于中国革命性质和中心工作进行了比较切合的判断,有利于中国民主革命的发展,确定的路线基本上是正确的,A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涉及对国际形势的认识,排除B项;1935年之后中国共产党开始独立自主制定党的方针政策,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C项;根据材料“党的中心工作不是千方百计地组织暴动,而是做艰苦的群众工作,积蓄力量。”,可见,党已经认识到革命的长期性,排除D项。故选A项。30.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奋斗历程中,形成和培育了一系列伟大精神,其中符合“坚定理想,坚信胜利;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严守纪律,紧密团结”这一内涵的是()A.五四精神B.红船精神C.长征精神D.抗战精神【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长征精神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工农红军在历时两年的战略转移中培育形成的革命精神。其基本内涵包括坚定理想,坚信胜利;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等等,C项正确;五四精神是指五四运动中的精神,即:忧国忧民、热爱祖国、积极创新、探索科学的爱国主义精神;红船精神是红色革命精神之一,指的是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抗战精神内涵主要包括: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ABD项不符合材料,排除ABD项。故选C项。二、非选择题31.纵观历史,边疆地区的稳定关系着一个国家的统一与安定。阅读材料完成以下要求。材料一针对众多的边疆民族,唐王朝在边疆治理上确立了羁縻府州制度(“羁”就是用军事和政治压力加以控制;“縻”就是以经济和物质利益给予抚慰),以各边疆民族部落的分布范围作为羁縻府、州行政区划的基础,广置都督府和州、县;以边疆民族的首领为都督、刺史,管理府州的具体事务,并可以世袭;羁縻府州辖有的边疆民族百姓不向唐王朝缴纳赋税,户口也不上报户部,但各边疆民族的部落首领要向唐王朝缴纳贡赋,在众多的羁縻 府州基础上设立都护府,由都护府直接管理,再统于唐王朝中央政府。——摘编自韦庆远主编《中国政治制度史》材料二盖岭北、辽阳与甘肃、四川、云南、湖广之边,唐所谓羁縻之州,往往在是,今皆赋役之,比于内地。——《元史·地理志》材料三19世纪六七十年代,随着西方侵略者的到来,“守在四夷”的传统边防观发生了变化。清政府内部形成了以李鸿章为代表的“海防派”和以左宗棠为代表的“塞防派”。海防派认为列强沿海岸线直逼天津和北京,海防压力远大于塞防,应放弃新疆而将军费集中用于海防。塞防派认为新疆乃西北门户,不能放弃。这场争论前后长达十多年之久,最终清政府权衡利弊后做出了“东则海防,西则塞防”二者并重的策略。——摘编自施润棋《清末我国边疆治理政策研究》(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朝羁縻府州政策的特点。(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元朝和唐朝在边疆地区管理上的不同,并简述元朝对边疆地区管理的历史意义。(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晚清时期出现“海防与塞防之争”的背景,并列举清政府践行“海塞并重”理念的具体措施。【答案】(1)特点:恩威并施;因俗而治;笼络上层贵族;羁縻府州具有较大独立性。(任答3点)(2)不同:唐朝,中央政府在边疆地区设羁縻之州,羁縻 州刺史由各民族首领担任与对内地的管理不同;元朝,中央政府在边疆与内地均设行省,行省官员由中书省委派,管理呈现一体化趋势。历史意义:元朝对边疆地区的直接管理,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巩固了国家的统一;促进了内地与边疆地区经济、文化交流,民族融合加强;推动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3)背景:列强侵略,民族危机加深;传统边防观的改变;清政府财政拮据;国家主权意识的增强。具体措施:左宗棠收复新疆,并在新疆设省;筹建近代海防力量;在台湾设省。【解析】【详解】(1)特点:根据材料“‘羁’就是用军事和政治压力加以控制;‘縻’就是以经济和物质利益给予抚慰”可知,恩威并施;根据材料“以各边疆民族部落的分布范围作为羁縻府、州行政区划的基础,广置都督府和州、县”可知,因俗而治;根据材料“以边疆民族的首领为都督、刺史,管理府州的具体事务,并可以世袭”可知,笼络上层贵族;根据材料“羁縻府州辖有的边疆民族百姓不向唐王朝缴纳赋税,户口也不上报户部,但各边疆民族的部落首领要向唐王朝缴纳贡赋,在众多的羁縻府州基础上设立都护府,由都护府直接管理,再统于唐王朝中央政府”可知,羁縻府州具有较大独立性。(2)不同:唐朝:根据材料“盖岭北、辽阳与甘肃、四川、云南、湖广之边,唐所谓羁縻之州,往往在是,今皆赋役之,比于内地”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央政府在边疆地区设羁縻之州,羁縻州刺史由各民族首领担任与对内地的管理不同;元朝:根据材料二的地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央政府在边疆与内地均设行省,行省官员由中书省委派,管理呈现一体化趋势。历史意义:根据所学知识,可从元朝对边疆地区的直接管理,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巩固了国家的统一;促进了内地与边疆地区经济、文化交流,民族融合加强;推动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等方面分析。(3)背景:根据材料“19世纪六七十年代,随着西方侵略者的到来”可知,列强侵略,民族危机加深;根据材料“‘守在四夷’的传统边防观发生了变化。清政府内部形成了以李鸿章为代表的‘海防派’和以左宗棠为代表的‘塞防派’”可知,传统边防观的改变;根据材料“海防派认为列强沿海岸线直逼天津和北京,海防压力远大于塞防,应放弃新疆而将军费集中用于海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政府财政拮据;根据材料“最终清政府权衡利弊后做出了‘东则海防,西则塞防’二者并重的策略”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国家主权意识的增强。具体措施:根据所学知识,清政府践行“海塞并重”理念的具体措施包括左宗棠收复新疆,并在新疆设省;筹建近代海防力量;在台湾设省等等。3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历史犹如色彩斑斓的万花筒,不同的历史时期呈现不同的时代特征。下表是中信出版社《新编中国史》(共六册)将中国历史做了如下分期。时期特征秦汉帝国的成立魏晋南北朝分裂与融合的时代隋唐世界帝国开明开放宋文治昌盛武功弱势明多重性格的时代中国近代史危局与变革请任选一个时期,结合所学知识,围绕其时代特征(认可、修改或补充上述表格中的特征均可),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逻辑清晰)【答案】示例一论题:魏晋南北朝时期在分裂动荡中孕育着统一因素论述:魏晋南北朝上承大一统的秦汉,下启开放开明的隋唐,在近四百年的分裂与动乱中,分裂的表象之下,涌动着有利于统一的因素。魏晋是大一统的削弱时期。政治上,南北政权分裂,政权更迭频繁,战乱不断,人民流离失所,大量中原人口南迁。门阀士族崛起,九品中正制强化士族对权力的世袭支配。思想上,佛教传入道教兴起,儒学受到冲击,在这一背景下皇权下移,大一统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局面陷入低谷。魏晋南北朝又是民族大融合的时期。一方面,匈奴、鲜卑、羌等北方少数民族与汉族在纷争中交往融合,北方少数民族政权积极推进汉化政策,加强了民族交融和对中原文化的认同。另一方面,中原人口大量南迁,出现南北方民族 大融合的趋势,南北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状况逐步缩小。综上所述,魏晋南北朝是大分裂大动荡大融合的时代,长期战乱人民渴望统一,民族交融、南方经济开发、北方几次局部统一和两晋短暂统一等因素,为隋唐的大一统奠定了基础。示例二论题:秦汉是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形成和巩固时期论述: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秦汉在政治、经济、文化、疆域上的“大一统”措施,推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政治上:秦以皇帝制度为核心,废分封行郡县,建立一整套的选官、监察、考核制度,正式创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汉承秦制,不断加以完善,设立中朝,加强皇权。实行推恩令,派遣刺史,加强中央集权。疆域上:秦的统一,建立起幅员辽阔的国家,空前统一的封建国家促进了各民族交流交融,推动统一多民族国家局面的形成。汉武帝开拓边疆,北击匈奴、沟通西域、设置西域都护府等,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经济文化上,秦汉时期是倡导国家经济文化大一统的重要时期,秦焚书坑儒、统一文字、统一度量衡,汉代盐铁官营、改革币制,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使得专制“大一统”思想成为一种主流意识形态。综上所述,秦汉时期的政治体制、经济形式和文化格局上坚持“大一统”原则,建立和巩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解析】【详解】根据题意要求,任选一个时期,围绕其时代特征拟定论题并进行阐述。根据材料“魏晋南北朝”“分裂与融合的时代”,可拟定论题:魏晋南北朝时期在分裂动荡中孕育着统一的因素。结合所学知识,可从政治上的分裂和战乱、文化上佛道流行和儒学受到冲击等方面阐述魏晋是大一统的削弱时期,可从民族融合、南方经济开发、北方几次局部统一和两晋短暂统一等方面阐述魏晋南北朝又是民族大融合的时期等等。根据材料“秦汉”“帝国的成立”,可拟定论题:秦汉是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形成和巩固时期。结合所学知识,可从秦汉在政治、经济、文化、疆域上的“大一统”措施等方面予以阐述,言之有理即可。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历史
发布时间:2023-04-11 22:56:01 页数:17
价格:¥2 大小:333.79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