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登录
字典
词典
成语
近反义词
字帖打印
造句
组词
古诗
谜语
书法
文言文
歇后语
三字经
百家姓
单词
翻译
会员
投稿
首页
同步备课
小学
初中
高中
中职
试卷
小升初
中考
高考
职考
专题
文库资源
您的位置:
首页
>
试卷
>
高中
>
语文
>
天津市咸水沽一中2022-2023学年高三语文上学期线上期末试题(Word版附解析)
天津市咸水沽一中2022-2023学年高三语文上学期线上期末试题(Word版附解析)
资源预览
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侵权申诉
举报
1
/22
2
/22
剩余20页未读,
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充值会员,即可免费下载
文档下载
咸一中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高三线上期末考试语文试卷考试时间120分钟,满分150分,试卷完成后上传照片。一、选择题组(3分/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真正的荒原一定是________的,即使像这戈壁滩,它使用什么也不说的缄默的方式,却已经说出了那么多,甚至________。望着车窗外,我不仅想起了女诗人娜夜,她的诗歌总的词汇量一直都那么少,甚至是单调的,而是恰恰这种“少”,增强和扩大了她写诗歌的空间感。一个男人与大西北相遇,算不得什么;一个柔弱精致的生命如果生长在江南,________,也算不得什么;而把同样一个女性生命放在广袤无垠的大西北,那就算得上什么了。昭君抱着琵琶出塞的画面总是比唐僧师徒挑着担牵着马行走在大漠之中的图画要好看,女性与荒漠,如同美女与野兽,冲突由此而生。( ),于是就在这其中产生出了诗意。这里的地理肯定会重新塑造她那个本我,去掉她原来本性中可能存在的枝枝蔓蔓、烦琐和粉腻,使她的生命质地趋向单纯、简洁、辽阔,而且苍茫。车子越开越远。这辆小汽车在戈壁滩上________,像一只甲壳虫伏在了一片无比硕大的叶子上,正沿着叶子的经脉一点一点地爬着。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生生不息滔滔不绝相得益彰踽踽独行B.生生不息呶呶不休相辅相成形单影只C.生意盎然滔滔不绝相辅相成踽踽独行D.生意盎然呶呶不休相得益彰形单影只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而恰恰是这种“少”,增强和扩大了她写诗歌的内容。B.而是恰恰这种“少”,扩大和增强了她诗歌的内容。C.而恰恰是这种“少”,因而提升和强化了她诗歌的空间D.而恰恰是这种“少”,扩大和增强了她诗歌的空间感。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缓解这冲突,得需要多少张力来重获平衡,要用多少生命本身的丰盈才能压过这无垠的荒凉 B.得需要多少张力才能缓解这冲突,要压过这无垠的荒凉,重获平衡,需要多少生命本身的丰盈C.得需要多少张力才能缓解这冲突,要用多少生命本身的丰盈才能压过这无垠的荒凉,重获平衡D.缓解这冲突得需要多少张力,要想重获平衡,多少生命本身的丰盈才能压过这无垠的荒凉【答案】1.A2.D3.C【解析】【1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此类试题答题时要熟记所有成语的含义,然后结合语境弄清所用成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暗示信息。第一空:生生不息:不断地生长、繁殖,形容群体变化或新生事物的发生没有终止。生意盎然:形容生命力旺盛的样子。根据文中“荒原”,应该选“生生不息”。第二空:滔滔不绝:像流水那样毫不间断,指话很多,说起来没个完。呶呶不休:形容说话唠唠叨叨,说个不停。根据语境“却已经说出了那么多”,后文应该选“滔滔不绝”合适。第三空:相得益彰:两个人或两件事物互相配合,双方的能力和作用更能显示出来。相辅相成:两件事物互相补充,互相配合,缺一不可。第四空:踽踽独行:孤零零地独自走着,形容非常孤独。形单影只:形容孤独,没有伴侣。根据语境“像一只甲壳虫伏在了一片无比硕大的叶子上,正沿着叶子的经脉一点一点地爬着”,强调的是孤单,选“踽踽独行”合适。故选A。【2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此类试题答题时应先浏览选项,排除有明显错误标志的句子,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画线句读起来很别扭,其语病要通过考察语境和分析句子结构才能看出来。首先,作为对前句“她的诗歌总的词汇量一直都那么少,甚至是单调的”的承接,应转向前句内容的反面,由此可排除B项;“增强和扩大”与“她写诗歌的内容”不搭配、“增强和扩大”的语序也不合理,可排除A项;C项中“因而”表因果关系,有违原句的转折语气,“提升”与“空间”也不搭配,排除C项。 只有D项语气流畅,搭配合理,表意明确。故选D。【3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把握语段,注意前后语境的关联。再根据语境合理推导出所要填写的内容。从语境看,括号前讲的是产生冲突,括号后讲产生了诗意,那么,括号内的句子应前接“缓解冲突”,后连“平衡”“诗意”。A项和D项在“需要多少张力”与“要用多少生命本身的丰盈”之间插入了“重获平衡”,导致语气不够贯通,且以“缓解这冲突”作为开头,也与后文结构不一致。B项将“重获平衡”置于中间,导致意义割裂。而C项前半句“张力……缓解这冲突”与后半句“丰盈……压过……荒凉”保持一致,句式协调,语气贯通。故选C。【点睛】对于成语题,第一要辨析词义,包括词语的语义侧重点、词语的词义轻重、词义范围的大小等。第二,辨析色彩。包括词语的感情色彩跟语体色彩。第三,辨析用法。包括搭配习惯、语法功能、使用对象等方面。解答成语题,第一、逐字解释成语,运用成语结构特点把握成语大意,但要注意不能望文生义;第二、注意成语潜在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第三、要注意成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第四、弄清所用成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第五、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庄子哲学持一种有机的自然观,认为人与人以及人与物之间并非各自独立隔绝的,而有着许多共同之点与相互感通之处。人们常因景物的触发而产生独特的感受,并将自己的感受及情趣转移到景物之上,即所谓“触景生情”。濠上观鱼之乐,揭示了情景交会时审美主体在美感经验中透过移情作用,将外物人性化,将宇宙人情化,以安善人的“性命之情”。惠庄观鱼之乐是则著名的故事,现在针对与庄子谈论有关的议题,依着故事情节的顺序,将对话中的关键语词作如下几点诠释:a.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之情景交会庄子与其挚友惠子游于山水之美的濠梁之上。在这里,“游”是主体的审美活动,“ 濠梁”是审美的客体,主体“游”于客体,便产生了情景交会。《庄子》哲学的最大特点莫过于阐扬“游”与“游心”。在濠上的山水美景中,安然适意的庄周,由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的交接,而导致主体之情与客体之景的交会融合,进而表现出对山水的欢愉之情。濠梁之上的情景交融,引发了人的想象力与情思,庄周置身于如此清悠的林路溪水之间,物我交接,自然景物让人倍感亲和,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产生了精神上的交流与契合,故而庄子有感而发地说鱼是快乐的。b.“鯈鱼出游从容,是鱼乐也”——①庄子由小白鱼“出游从容”的姿态而欣然地说“是鱼乐也”,这使我们想起《田子方》篇所谓“两类相召”——物与物相互招引。人与物之间、物与物之间是“一气相同通”的,主体之情与山水之景的交流不是单边的,而是相互作用的。这就是古人所谓的“情以物迁”。(《文心雕龙·色物》)在情景交融中,主体的“情”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在心物交融的活动中,一方面,遨游于濠上美景的庄子,游目骋怀,油然产生无可言喻的愉悦之情——这即是外在景物对审美主体的心境所产生的安情作用,体现出山水有情的一面;另一方面,外界景物呈现出的特有神态引发了观赏者的情思(“出游从容”),使其将自己的感情附着于外物之上——这即是审美主体的移情作用。庄子说“是鱼乐也”,即是将自身的愉悦之情投射于小白鱼之上。c.“子非鱼焉知鱼之乐”——②同样是遨游于自由自适的环境中,庄子感受到“鱼之乐”,惠子却提出“子非鱼,安知鱼之乐”的问题,惠子对庄子的质疑彰显了理和情的对显。庄子具有艺术家的心境,对于外界的认识,常带着观赏的态度,他往往在感受到外物情态的同时,将主体的情意投射到外物上,产生移情同感或融合交感的作用。惠子则带有逻辑家的性格,强调概念的清晰性与判断的有效性。庄子和惠子的辩论,一个是在观赏事物的美、悦、情,一个是在进行理性的认知活动,各人站在不同的立场与境界上,故而一个有所断言,一个有所怀疑。尽管如此,惠庄依然有其共通处,惠子曾说:“泛爱万物,天地一体也。”可见二人都认同天地万物一体的观点。更重要的是,虽然惠庄二人思维有着感性同通和理性分析之别,然而纵观《庄子》全书,庄子并没有将二者割裂,而是肯定了理和情的联系。《秋水》篇说:“盖师是而无非,师治而无乱乎?是未明天地之理,万物之情者也。”濠上观鱼的故事隐含着许多重要的意涵。从文化发展史上看,它成为后代文学的重要素材。就这则故事的现代意义来说,濠上观鱼的审美情怀,一方面教我们懂得欣赏万物之美, 进而产生生态保护的意识;另一方面教我们亲近大自然,透过安放性命之情于天地大美中,将我们从人与人、人与物间的疏离感、孤立感中解放出来。(摘编自陈鼓应《庄子论情:无情、任情与安情》)材料二:我们通常都有“以己度人”的脾气,因为有这个脾气,对于自己以外的人和物才能了解。庄子看到鯈鱼“出游从容”便觉得它乐,因为他自己对于“出游从容”的滋味是有经验的。人与人,人与物,都有共同之点,所以他们都有互相感通之点。假如庄子不是鱼就无从知鱼之乐,每个人就要各成孤立世界,和其他人物都隔着一层密不通风的墙壁,人与人以及人与物之中便无心灵交通的可能了。这种“推己及物”“设身处地”的心理活动不尽是有意的、出于理智的,所以它往往发生幻觉。鱼没有反省的意识,是否能够像人一样“乐”,这种问题大概在庄子时代的动物心理学也还没有解决,而庄子硬拿“乐”字来形容鱼的心境,其实不过把他自己“乐”的心境外射到鱼的身上罢了,他的话未必有科学的谨严与精确。我们把无生气的东西看成有生气的东西,把它们看作我们的侪辈,觉得它们也有性格,也有情感,也能活动。这种心理活动通常叫做“移情作用”。(摘编自朱光潜《谈美·子非鱼,安知鱼之乐》)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庄子认为,人可以与外物相通,人会因外物触发感受、产生情趣,所以外物身上就会注入人的情感。B.庄子认为鱼是快乐的,所以才想到自然景物中去感受亲和与愉悦,继而与外物产生精神上的交流与契合。C.庄子只用感性同通的思维去观赏事物的美、悦、情,这缺少了理性的认知活动,所以他是很难理清情和理的关系的。D.朱光潜先生认为人与物互相感通是不理智的想法,人与物之间隔着密不通风的墙,这与材料一的观点截然相反。5.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移情作用的发生需要审美主体的情感与审美客体有相同之处,并且二者能够相互感通或交融。B.遨游于濠上美景中,游目骋怀,此时的庄子如果内心是沮丧的,他可能就不会感受到小白鱼是愉悦的。C.亲近自然,能够将我们从人与物间的疏离感中解放出来,这与庄子“ 齐物论”的观点是一脉相承的。D.古代的动物心理学没有办法来解决鱼是否能够像人一样“乐”的问题,朱光潜先生以此来否定“移情作用”。6.下列诗句不能体现材料中“移情作用”的一项是()A.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B.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C.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D.修我戈矛,与子同仇。7.提炼材料内容完成b、c小标题空缺部分的填写。8.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第9~12句“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饱含诗人的情怀和哲思。请结合上述两则材料谈谈张若虚的这四句诗是如何体现“移情作用”的。【答案】4.A5.D6.D7.①“两类相召”而产生移情作用(或: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的相互作用);②理性分析与感性同通的区别。8.①审美客体月亮触发了诗人这个审美主体对人生永恒与生活美好的遐想;②诗人将自己的情思附着在月亮这个审美客体之上,引发了生命短暂的感伤;③诗人将外物人情化,把月亮看作是平等的生命体,在追问中表达出自己对自然与生命的感慨。【解析】【分析】【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B.“庄子认为鱼是快乐的,所以才想到自然景物中去感受亲和与愉悦,继而与外物产生精神上的交流与契合”错误。由原文“濠梁之上的情景交融,引发了人的想象力与情思,庄周置身于如此清悠的林路溪水之间,物我交接,自然景物让人倍感亲和,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产生了精神上的交流与契合,故而庄子有感而发地说鱼是快乐的”可知,是先有“物我交接”、“交流与契合”,才能感到鱼是快乐的。C.“庄子只用感性同通的思维去观赏事物的美、悦、情,这缺少了理性的认知活动”错误。由原文“更重要的是,虽然惠庄二人思维有着感性同通和理性分析之别,然而纵观《庄子》全书,庄子并没有将二者割裂,而是肯定了理和情的联系”可知,原文说的是“庄子并没有将二者割裂,而是肯定了理和情的联系”。 D.“这与材料一的观点截然相反”错误。由材料二“假如庄子不是鱼就无从知鱼之乐,每个人就要各成孤立世界,和其他人物都隔着一层密不通风的墙壁,人与人以及人与物之中便无心灵交通的可能了”可知,从“假如……不是……就要……”的关联词中可知人与人以及人与物之间是能互相感通的,与材料一观点一致。故选A。【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的能力。D.“朱光潜先生以此来否定‘移情作用’”错误。朱光潜是在解释庄子“移情”的心理活动,而不是在否定移情作用。故选D。【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由材料“人们常因景物的触发而产生独特的感受,并将自己的感受及情趣转移到景物之上,即所谓‘触景生情’。濠上观鱼之乐,揭示了情景交会时审美主体在美感经验中透过移情作用,将外物人性化,将宇宙人情化,以安善人的‘性命之情’”可知,“移情作用”就是将自己的感受及情趣转移到景物之上,将外物人性化,将宇宙人情化。A.“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的意思是“从今夜就进入了白露节气,月亮还是故乡的最明亮”。在异乡的戍鼓和孤雁声中观赏秋夜月露,只能倍增思乡忆弟之情。将思念之情转移到了“月”上,体现了“移情作用”。B.“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的意思是“敬亭山和我对视着,谁都看不够,看不厌,看来理解我的只有这敬亭山了”。将敬亭山人格化、个性化。诗人久久地凝望着幽静秀丽的敬亭山,觉得敬亭山似乎也正含情脉脉地看着他自己。他们之间不必说什么话,已达到了感情上的交流,表达了诗人内心深处的孤独之感。将“孤独”之感转移到“敬亭山”上,体现了“移情作用”。 C.“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对乱世别离的悲凉情景,花也为之落泪,鸟也为之惊心,作者触景生情,移情于物,体现了“移情作用”。D.“修我戈矛,与子同仇”直接发出让我们“修造武器,同心协力对付敌人”之意,而非移情。故选D。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的能力。由b处材料“这使我们想起《田子方》篇所谓‘两类相召’——物与物相互招引”可概括出“‘两类相召’而产生移情作用”;由材料“人与物之间、物与物之间是‘一气相同通’的,主体之情与山水之景的交流不是单边的,而是相互作用的”可概括“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的相互作用”。由c处材料“更重要的是,虽然惠庄二人思维有着感性同通和理性分析之别,然而纵观《庄子》全书,庄子并没有将二者割裂,而是肯定了理和情的联系”可概括出“理性分析与感性同通的区别”。【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和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江水和天空变成了一种颜色没有一点微小的灰尘,明亮的天空中只有一轮孤月悬挂。江边上是什么人最初看见了月亮,江上的月亮又是哪一年最初照耀着人们?审美客体月亮触发了诗人这个审美主体对人生永恒与生活美好的遐想;清明澄彻的天地宇宙,仿佛使人进入了一个纯净的世界,这就自然地引起了诗人的遐思冥想:“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诗人神思飞跃,但又紧紧联系着人生,探索着人生的哲理与宇宙的奥秘。个人的生命是短暂即逝的,而人类的存在则是绵延久长的,诗人将自己的情思附着在月亮这个审美客体之上,引发了生命短暂的感伤;随时间推移,月亮已升到当空。清明澄澈的天地宇宙,仿佛使人进入了一个纯净世界,这就自然地引起了诗人的遐思冥想。诗人将外物人情化,把月亮看作是平等的生命体,在追问中表达出自己对自然与生命的感慨。 三、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晏几道,字叔原,临淄公①之暮子也。磊怀权奇,疏于顾忌,文章翰墨,自立规模,常欲轩轾人,而不受世之轻重。诸公虽称爱之,而又以小谨望之,遂陆沉于下位。平生潜心六艺,玩思百家,持论甚高,未尝以沽世。余尝怪而问焉,曰:“我蹒跚勃窣,犹获罪于诸公,愤而吐之,是唾人面也。”乃独嬉弄于乐府之余,而寓以诗人之句法,清壮顿挫,能动摇人心。士大夫传之,以为有临淄之风耳,罕能味其言也。余尝论:“叔原,固人英也;其痴亦自绝人。”爱叔原者,皆愠而问其目,曰:“仕宦连蹇,而不能一傍贵人之门,是一痴也;论文自有体,不肯一作新进士语,此又一痴也;费资千百万,家人寒饥,而面有孺子之色,此又一痴也;人百负之而不恨己信人终不疑其欺己此又一痴也。”乃共以为然。虽若此,至其乐府,可谓狎邪之大雅,豪士之鼓吹,其合者《高唐》《洛神》之流,其下者岂减《桃叶》《团扇》哉?余少时,间作乐府,以使酒玩世。法秀道人独非余以笔墨劝淫,于我法中当下犁舌之狱,特未见叔原之作耶?虽然,彼富贵得意,室有倩盼慧女而主人好文,必当市致千金,家求善本,曰:“独不得与叔原同时耶!”若乃妙年美士,近知酒色之虞;苦节臞儒②,晚悟裙裾之乐,鼓之舞之,使宴安鸩毒而不悔,是则叔原之罪也哉?山谷道人序。(选自黄庭坚《小山词序》,有删改)《补亡》一编,补乐府之亡也。叔原往者,浮沉酒中,病世之歌词不足以析酲解愠,试续南部诸贤绪馀,作五、七字语,期以自娱。不独叙其所怀,兼写一时杯酒间见闻、所同游者意中事。尝思感物之情,古今不易。窃以谓篇中之意,昔人所不遣,第于今无传尔。故今所制,通以“补亡”名之。始时,沈十二廉叔、陈十君龙家,有莲、鸿、苹、云,品清讴娱客。每得一解,即以草授诸儿。吾三人持酒听之,为一笑乐。已而君龙疾废卧家,廉叔下世,昔之狂篇醉句,遂与两家歌儿酒使,俱流传于人间。自尔邮传滋多,积有窜易。七月己巳,为高平公缀缉成编。追惟往昔过从饮酒之人,或垄木已长,或病不偶。考其篇中所记悲欢合离之事,如幻、如电、如昨梦前尘,但能掩卷怃然,感光阴之易迁,叹境缘之无实也。(选自晏几道《小山词自序》,有删改)【注】①临淄公:指晏殊。②苦节臞儒:因过度节制而消瘦的书生。9.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而又以小谨望之望:埋怨 B.仕宦连蹙蹇:困顿窘迫C.法秀道人独非余以笔墨劝淫劝:劝说D.病世之歌词不足以析酲解愠病:抱怨10.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诸公虽称爱之久之,单于使陵到海上B.余尝怪而问焉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C.期以自娱君臣固守以窥周室D.遂与两家歌儿酒使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11.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A.人百负之而不恨/己信人/终不疑其欺己/此又一痴也B.人百负之而不恨/己信人终/不疑其欺己/此又一痴也C.人百负之而不恨己/信人/终不疑其欺己此/又一痴也D.人百负之而不恨己/信人终/不疑其欺己此/又一痴也12.下列句子中,全部属于黄庭坚概括晏几道人格秉性的一项是()①磊怀权奇,疏于顾忌②清壮顿挫,能动摇人心③持论甚高,未尝以沽世④仕宦连蹇,而不能一傍贵人之门⑤费资千百万,家人寒饥,而面有孺子之色⑥鼓之舞之,使宴安鸩毒而不悔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⑤⑥D.④⑤⑥13.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晏几道,是仁宗朝宰相晏殊晚年所生的儿子。他从小才华出众,写文章自创体式,有着傲兀不群、不顺流俗的气质,同周围环境有些格格不入。B.晏几道受过很好的文化教育,精通六艺百家,才华洋溢却不打算拿这些沽名钓誉,显耀于世,偏要溺志于时人视为小道末技的曲子词的制作上。C.序文中作者用一“痴”字高度概括了晏几道的品格,并且从仕宦、为文、治家、待人等方面做了具体阐述,这一评价得到了时人的广泛认同。D.《小山词》虽大多沿袭曲子词里惯见的男女情爱的题材,但是黄庭坚认为他的作品都能够和《高唐》《洛神》相媲美,可谓“狎邪之大雅”。 1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士大夫传之,以为有临淄之风耳。(2)窃以谓篇中之意,昔人所不遗,第于今无传尔15.请概括《小山词自序》中晏几道所说创作目的。【答案】9.C10.D11.A12.B13.D14.(1)士大夫们传诵他的诗作,认为有他父亲临淄公晏殊的风格罢了。(2)私下认为诗篇中所包含的意思,前人没有遗漏,只是没有流传到现在罢了。15.(1)担忧当世词作不能发泄悲愤;(2)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怀;(3)记录与朋友饮酒作词听歌的快乐时光。【解析】【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C.“劝:劝说”解释错误,应是“鼓励”。故选C。【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第一个,代词,他;第二个,助词,不译。B.第一个,代词,他;第二个,当于“乃”,才。C.第一个,介词,用;第二个,连词,来,表目。D.第一个,都是动词,给。故选D。【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别人多次负自己而不怨恨人,依旧相信别人,始终不怀疑别人欺骗自己,这又是一痴。依据语法结构,主语“此”应和后边“又一痴也”构成判断句,以“也”为标志,中间不能断开,排除CD;名词“己”和动词“信”还有名词“人”构成主谓宾形式,句意完整,还有副词“终”应修饰动词“不疑”,排除B。故选A。 【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物进行评价探究的能力。(2)“清壮顿挫,能动摇人心”晏几道的词风;(6)“鼓之舞之,使宴安鸩毒而不悔”不是晏几道的行为。故选B。【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但是黄庭坚认为他的作品都能够和《高唐》《洛神》相媲美”分析错误,依据材料一第二段“可谓狎邪之大雅,豪士之鼓吹,其合者《高唐》《洛神》之流,其下者岂减《桃叶》《团扇》哉”可知,和《高唐》《洛神》一样通过男女之情来寄托政治寓意的,是“狎邪之大雅”,并非相媲美。故选D。【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注意以下词的解释:(1)“之”,代词,他的诗作;“以为”,动词,认为;“耳”,罢了。(2)“窃”,私下;“以”,动词,认为;“第”,只是;“尔”,罢了。【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1)依据材料二第一段“叔原往者,浮沉酒中,病世之歌词不足以析酲解愠”可知,作者以前,沉醉在美酒宴饮中,忧虑当时词作不能够用来消解酒醉驱除悲愤;(2)依据材料二第一段“试续南部诸贤绪馀,作五、七字语,期以自娱。不独叙其所怀”可知,作者尝试着在南部诸贤之后,作五、七字词章,期待用这些词作来自我消遣,书写内心的感怀;兼写杯酒宴饮之时的所见所闻、一起游玩的人心中的一些事情;(3)依据材料二第一段“不独叙其所怀,兼写一时杯酒间见闻、所同游者意中事”可知,记录与朋友饮酒作词听歌的快乐时光。参考译文:晏几道,字叔原,临淄公(晏殊)老来所得的幼子。晏几道才能卓越,性格奇特,说话、议论没有顾忌,随性而发,文章自成一体,还常常喜欢褒贬别人,却不接受世人的评价。长辈们虽然喜爱他,但又常拿一些细枝小节来要求他,于是只得沉沦下僚,才华被埋没。平生 深入研究六艺内容,赏玩领悟百家学说,主张见解超越别人,未曾因此沽名钓誉、曲就世情。我曾经好奇地问他,他说:“我在幼小走路不稳的时候,在各位长辈面前还遭受批评指责,如果我生气地辩驳回击,这是用唾沫吐人脸一样的伤人尊严啊。”于是只沉浸于乐府诗余(词)等篇章里玩赏自乐,因而用诗人的表达方式来寄托内心思想,或清新或雄壮,或抑扬顿挫,总之是能打动人心的。士大夫们争相传诵,认为有他父亲临淄公晏殊的风格,但是很少有人能真正体味懂得他的言辞意旨。我曾经说:“叔原,本来是人中的英杰;他的痴也不同寻常。”喜爱叔原的人,都很生气,询问我这样评说的理由,我说:“他做官困顿窘迫,却不依靠富贵之人,是一痴;文章自成体式,不肯为做官而模仿考进士的人,这又是一痴;花光千百万贯,家人饥寒交迫,他却面露童子般纯真之色,这又是一痴;别人多次负自己而不怨恨人,依旧相信别人,始终不怀疑别人欺骗自己,这又是一痴。”于是大家都认为是这样。虽然如此,说到他的乐府之类的词作,可以说是艳词中的大雅——雅俗共赏,也是豪迈之士所宣扬的严肃庄重大气,他的文章在上而言,就和《高唐赋》《洛神赋》一样高雅,在下而言,难道比《桃叶歌》《团扇》的气势有所减弱吗?我年轻的时候,偶尔也做乐府词,借以消遣娱乐打发时光。只是法秀道人否定我用文字鼓励人作奸邪淫荡之事,说我这样的论罪当以因口舌罪过而堕入地狱的惩罚,难道只是因为他没看到叔原的词作的缘故吗?虽然如此,那富贵得意的人,家里有美丽聪慧的女子,但是若主人爱好写文章,一定要拿千金来买,到家寻求喜欢的书籍,说:“只是不能与叔原同处于一个时代罢了!”如果是最美好的年龄最潇洒倜傥的男子,近来知道美酒女色是骗人的;因过度节制而消瘦的书生,晚年才明白美色之乐,于是大肆宣扬,即便让他在安逸享乐中酒中毒虫之毒也不后悔,这难道就是叔原的罪过吗?山谷道人作序。黄庭坚(《小山词》序)《补亡》一编是补充乐府词的缺失的部分。我以前,沉醉在美酒宴饮中,忧虑当时的词作不能够用来消解酒醉驱除悲愤,就尝试着在南部诸贤之后,作五、七字词章,期待用这些词作来自我消遣。不单单写内心的感怀,兼写杯酒宴饮之时的所见所闻、一起游玩的人心中的一些事情。我曾经思考这些因物而生发的情感,古今没有改变,私下认为诗篇中所包含的意思,前人没有遗漏,只是没有流传到现在罢了。所以今天我写的,一律用“补亡”命名。最初,沈廉叔、陈君龙家,有家姬莲、鸿、苹、云,品清唱歌娱悦宾客。每次得到一小节,立即把它草草地交给她们让她们唱。我们三个人手持酒杯听她们唱,当作一种娱乐。不久,君龙生病卧家,廉叔去世,以前的狂篇醉句就给了两家的歌女酒使,随之一起流落流传 到了民间。从此以后流传日渐多了,不断地有人改动。七月己巳,被公平公收录、汇集。追忆往昔过往和我一起饮酒的人,有的坟墓上的树已经长高了,有的病体缠身不能迎合于世。考证那些篇章中所记载的悲欢离合的往事,如幻、如电、如昨梦前尘,只能掩卷怅然,感慨时光变迁,悲叹人事虚空。(选自晏几道《小山词自序》,有删改)四、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回答后面的问题。秋怀(宋)欧阳修节物岂不好,秋怀何黯然!西风酒旗市,细雨菊花天。感事悲双鬓,包羞食万钱。鹿车何日驾,归去颍东田。注:欧阳修,北宋文坛领袖,居位时边境受侵,朝内统治严酷。16.名家云:“欧阳公文字好者,实而有条理。即章法严谨,丝成茧成。”请你就本诗的“章法结构”上的特点做一具体分析。17.本诗语言精练,但蕴情丰富,试就其情感意蕴做一分析。【答案】16.结构严谨是这首诗的突出特点,它就像蚕吐丝成茧,层层倾吐一丝不乱。首联用反问句式,点明自己热爱自然而又心绪黯然的矛盾,不能不引起读者的疑问。颔联承首句描绘“节物”,咏尽节日佳趣。颈联承第二句做了回答,因“感事”和“包羞”。尾联表明抉择,不想“黯然”,就愤然思归:我何日才能驾起鹿车,回到颍东去过躬耕田亩的生活呢。17.对自然的热爱;感叹国事衰微、对与世浮沉的苟且生活的厌恶;对归隐山林、过躬耕田亩生活的渴盼等。【解析】【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结构特点的能力。解答本题先要理解题干中“欧阳公文字好者,实而有条理。即章法严谨,丝成茧成”这句话的含义。这既是对欧阳修诗歌特点的概括,即本诗结构上的特点即“章法严谨,丝成茧成”。然后结合诗歌来分析该特点即可。诗以反问起,起得很突兀。历来写秋思,总是在起首强调秋风萧瑟、草木摇落,一片悲凉肃杀,从而接写心中的悲怆。欧阳修这首诗却劈头一句,说:谁说秋天的节令风物不好?又接问一句 :节令风物没什么不好,可为什么我会感到无限的悲伤沮丧呢?秋景无限好,诗人黯然销魂些什么,使诗充满悬念。第二联转而化重笔来写节物之好。诗把秋景写得很美:猎猎秋风,吹动着酒旗,濛濛细雨,滋润着黄菊。这十个字把秋天迷人的景色形象地展示在人们面前,使人神往。以纯白描的手法,不仅写出了典型的季节风物,也写出了诗人对自然、对生活的喜爱之情。“感事悲双鬓,包羞食万钱”,先须了解“感事”和“包羞”的内涵。“感事”,感叹国事,连鬓发都因悲忧而变得斑白了;“包羞”,自己实在羞于过这种食厚禄而于国无补的苟且生活,即指所作所为于心不安,只感到耻辱。因感叹国事,连双鬓都因悲忧而变得苍苍了,自己实在羞于过这种食厚禄而于国无补的苟且生活。尾联是愤然思归,鹿车,借用佛家语,此处以喻归隐山林。诗人以“贤者避世”之想,表现了对与世浮沉的苟且生活的憎恶。【1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这首诗抒发了作者热爱生活和感叹国事的复杂情感。首联说应季节时令而产生的景物难道不好吗?为什么所引起的秋思却这样令人心神沮丧呢。颔联没有直接回答,而是继续描绘“节物”,咏尽秋日佳趣。该联采用白描的手法,将酒旗招摇于西风中,菊花在细雨中盛开之景形象描述。抒发诗人对自然的热爱。颈联告知我们,诗人因感叹国事,连双鬓都因悲忧而变得苍茫了!自己实在羞于过这种食厚禄而于中无补的苟且生活。“鹿车何日驾?归去颖东田”,写作者归隐的思想。诗人以“贤者避世”之想,表现了对与世浮沉的苟且生活的憎恶。这就是诗人心绪黯然的所在。五、默写1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黄鹤之飞尚不得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李白《蜀道难》)(2)出师未捷身先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蜀相》杜甫)(3)______________________,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李白《蜀道难》)(4)______________________,废池乔木,犹厌言兵。(姜夔《扬州慢》)(5)外无期功强近之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李密《陈情表》(6)______________________,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甫《登高》)(7)《离骚》中表现自己同情百姓的苦难生活,并因此流泪叹息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屈原《离骚》) 【答案】①.猿猱欲度愁攀援②.长使英雄泪满襟③.地崩山摧壮士死④.自胡马窥江去后⑤.内无应门五尺之僮⑥.艰难苦恨繁霜鬓⑦.长太息以掩涕兮⑧.哀民生之多艰【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易错字:“猱”“襟”“窥”“鬓”“兮”。六、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祖先与小丑雷默父亲得了食道癌,生命进入倒计时的时候,他指了指床边的橱柜,让我去拿上面的种子。我竟然不知道橱柜上还放着种子,那些种子都用旧报纸包着,包得很规整,打开后,种子光鲜亮丽,一颗颗都饱满而圆润。父亲语气低沉,不容商量,他说,“你仔仔细细,用手捋一遍!”我不明白,他为什么让我这么做,他说那都是他留下的种子,活人的手不摸一摸,他担心来年发不了芽。那时候,我挺沮丧的。母亲却出奇地顺从,我只好都依着做。捋完种子,我又重新用旧报纸包好,每一包都包得小心翼翼,那仿佛是我父亲全部的心血。等做完这一切,他眼睛中的光变得微弱,仿佛隔着一层轻薄的雾气。他一直看着我和陈小秋,我想这可能是他最后一次认出我们了。悲伤的情绪如同轻柔的湖水,一寸寸地淹上来,淹没到脖子那里,让人难以呼吸。葬礼上,在做法事的道士们写的一堆黄纸中,我发现了一个陌生的名字……张端木。我想了很久,也不清楚这个人是谁,但我又不敢轻易乱说,怕说错了,遭到他们责怪。我把堂哥叫到屋外。问他:“张端木是谁你知道吗?”堂哥摇摇头,他惊讶地说:“不会写错了吧?我去跟他们说!”我看到堂哥进了屋。跟领班的道士嘀咕了一阵,他又走出来跟我解释:“那是你未出生的孩子。一般都是这样,小孩儿没出生,先写一个去,你们迟早会有的。”当我告诉陈小秋这件事时,她惊异地问:“怎么会这样?”“不知道,可能风俗就是这样的。”“端木……端木。”她突然蹙了蹙眉头说:“这个名字好土!”“我也这么觉得。不过以后真有了孩子,也不一定会用。”“那写在灵位牌上干吗?”陈小秋说着,还惶恐地往父亲的遗体上瞥了一眼。 “写一个去,也是一种安慰吧。”“如果以后有了孩子,不叫这个名字,那不是在骗爸爸吗?”陈小秋涨红了脸,似乎在摆脱可怕的念头。她赶紧摇头说:“这事不能随便,骗了谁都可以,不能骗爸爸!”“那你想个好听的名字,我让他们去改!”“是木字辈吗?”“可能吧。”“嘉木怎么样?”“你说行就行,我无所谓。”葬礼过后,少一个人的区别一下子凸显了出来。我们嘴上谁都没说,但我敢肯定,母亲和陈小秋都觉察到了。这真是一种奇怪的感觉,说实话,一想起父亲,他的模样就开始往后退,像随风飘散一样.不由你控制地越走越远,想得越用力,他的样子就越模糊。我想起来就后悔,在他还活着的时候,没去拍个全家福。屋前的梨树快枯死了,原来的根部附近却探出了一棵小树苗的脑袋。我把它移植到了屋后,陈小秋舀了一盆水过来,用手蘸着水,一下一下地淋。我和母亲在旁边看,虽然嫌麻烦,但谁也没阻止她这么做。母亲看了一阵,走开了,她去收拾屋前的杂物,那如同一地狼藉的心境,总得慢慢收拾起来,生活还得回归原本的模样。父亲留下的种子,过完年后,我都播到了地上,春雨过后,它们大部分都活了,也有少量的没有发芽,地上的绿色疏密不均,一目了然。父亲走了以后,家里确实出现了转机。以前心心念念惦记的过年宰羊,在父亲过世后的第一个年关就实现了。那年春天,陈小秋怀孕了,这让家里一下子有了生机。我每天都会把躺椅搬到屋子外面,看着陈小秋挺着个日益隆起来的大肚子,笨拙地晒着太阳。那个被写进父亲灵位牌的小东西在太阳的照耀下,像禾苗一样开始萌动,它的每一次游动,都会让陈小秋惊叫起来:“又动了,快看,快看!”过完年后,孩子出生了,是个男孩儿,我还是把他取名为嘉木。名字定下表时,我和陈小秋默契地相视一笑。母亲并不知情,她说,孩子的名字不能取得太洋气,于是又给他起了一个小名,叫“小丑”。母亲总在心满意足的时候叨唠父亲命薄,没有福气看一眼这么可爱的小家伙,但她很快又从失落中自己解脱出来,她说,谁知道呢?说不定是父亲去了那边,才换来了小丑。我发现母亲在带孩子的过程中,常常会带着对父亲的复杂感受。有时候,她好像把小丑看作转世后的父亲,用戏谑的口吻调侃着 他,短暂的迷失过后。她又回过神来,觉得自己的想法有些荒唐。小丑比别的孩子更早地表现出了语言天赋,他到三岁的时候,跟我们的交流已经没有什么障碍。每年的清明和冬至,我们都会去父亲的坟头,母亲说,小丑太小,不要去坟地。于是,他每次都会不厌其烦地问我去了哪里。我说,去给爷爷扫墓。他又问我爷爷是谁。我说,就是他的祖先。于是,他吵着要去看祖先。母亲只好把他领到屋后的那棵小梨树下,说:“这是你!”然后又把他领到屋前,指着那棵已经彻底枯死的老梨树说:“这是你爷爷!”说的次数一多,小丑就认定他爷爷就是一棵树。那棵老梨树在白蚁的吞噬下,渐渐成了一段朽木,有的枝条纷纷剥落,朽成了粉末。母亲担心,小丑在树下跑来跑去危险。让我把它砍了。砍伐的当天,小丑抱住那棵老树,哭得伤心欲绝。小丑五岁那年的清明节,我才带着他去看了他爷爷。他在他爷爷的坟墓土发现了一只黑色的蚂蚁,问我:“我们在地球上。是不是跟蚂蚁在爷爷的坟墓上一样?”我笑了笑说:“应该是的。”小家伙很开心,在下山的路上。他又问我:“爷爷一直住在山上吗?”我愣了一下,说:“是的。”“那老虎来了怎么办?”“呃……他不怕,那是他养的小狗。”“他一个人会孤单吗?”我的喉咙口瞬闻滚过一阵热流,我说:“每年的清明和冬至,我们就来看他。”说完这句话,我的眼泪竟然没忍住,“哗”地流了下来。小家伙看到我流泪。惊呆了,他的两只小手在我的衣领上磨蹭着,过了一会儿,他大概想替我把眼泪擦掉,又觉得有些不好意思,小手摸到了我的腮帮处又缩了回去。我把儿子紧紧地搂进了怀里,我不能确定我有没有被父亲这么抱过。我搂得有点儿太用力,以至于儿子涨红了脸蛋儿,但他并没有激烈地挣扎,任由我抱着。那一刻,我想着,我失去的都已经回来了。(有删改)19.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开篇写父亲让“我”仔仔细细地捋一遍种子,侧面表现了父亲对“我们”的牵挂,希望他走后家里的生活仍能过好。 B.“我”对在父亲的灵位牌上写什么名字无所谓,因为“我”觉得这不过是一种封建迷信的做法,比较反感。C.儿子小丑的出生,为冷清的家里带来了生机,也让母亲在带孩子的过程中,常常会带着对父亲的复杂感受。D.小说主要聚焦两极,爷爷与孙子,生命与死亡,来处与去处……其间的往返生息构成了一个丰富的艺术空间。20.简要赏析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21.小说结尾说“那一刻,我想着,我失去的都已经回来了”。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其含意及作用。【答案】19.B20.①强调”被写进父亲灵位牌的小东西”暗含着“我”对父亲的怀念,表意含蓄。②“像禾苗一样开始萌动”通过比喻写出新生命的日渐长大。生动形象。③“在太阳的照耀下”具有象征意味。给人温暖之感,希望能抚平父亲的离世带来的伤痛。21.含意:①“我”失去了父亲的爱,又因自己孩子的出生而获得一份爱。②“我”失去父亲的悲伤因为儿子的到来得以缓解。“我”将对父亲的怀念寄托于对儿子的爱上。作用:点明小说的主旨,即生死的转换、生命的生生不息让人动容,而我们每个人都在这样的转换中不断得到和失去,引人深思。【解析】【19题详解】本题考查分析鉴赏作品的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立足考查“内容和艺术特色”,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B选项“比较反感。”错误,由原文“我也这么觉得。不过以后真有了孩子,也不一定会用。”和“写一个去,也是一种安慰吧。”可知,“我”并不反感,只是觉得是对父亲的一种安慰。故选B。【20题详解】本题考查赏析句子表达效果的能力。赏析句子,首先指出句子运用的手法,然后结合具体内容分析是如何运用该手法的,最后指出句子运用该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或者表达作者什么情感。“像禾苗一样开始萌动,它的每一次游动,都会让陈小秋惊叫起来”句子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新生命比喻成禾苗,生动形象的写出新生命的日渐长大。“太阳”给人温暖之感,象征了父亲,就像父亲一样给我温暖,表达了对父亲的怀念。【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鉴赏作品内容和情节作用的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句子的含义,表达的感情,然后再从主旨方面分析其作用。由原文“小家伙看到我流泪。惊呆了,他的两只小手在我的衣领上磨蹭着,过了一会儿,他大概想替我把眼泪擦掉,又觉得有些不好意思,小手摸到了我的腮帮处又缩了回去。”可知,“我失去的都已经回来了”是指失去了父亲的爱,因为儿子的到来得以缓解,又因自己孩子的出生而获得一份爱。由“我把儿子紧紧地搂进了怀里,我不能确定我有没有被父亲这么抱过。我搂得有点儿太用力,以至于儿子涨红了脸蛋儿,但他并没有激烈地挣扎,任由我抱着。”此句可知“我”将对父亲的怀念寄托于对儿子的爱上。从而使“我”懂得生死的转换、生命的生生不息,点明小说的主旨。【点睛】小说中,情节设置都是为更好地表达主题、塑造人物形象服务的。它的安排是否合理,直接影响到一篇小说能否很好地表达主题,体现其社会价值。探究小说情节的合理性,探究情节结构技巧,尤其是探究结尾安排的合理性,是小说阅读情节类探究题中最常见的题型。七、名著阅读22.下面对《红楼梦》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红楼梦》里有句话说:“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其中“阆苑仙葩”指的是贾宝玉,“美玉无瑕”指的是林黛玉。B.王熙凤是《红楼梦》中塑造的非常成功的人物形象,她贪婪、凶狠、狡诈,“毒设相思局”中她设计害死试图调戏她的贾瑞。C.《红楼梦》中,晴雯性格温柔和顺,处事细心周到,人人称赞;袭人性情急躁直率,待人爱憎分明,受人怨谤。二人性格迥异,却都走向悲剧结局,令人唏嘘。D.“贾不假,白玉为堂金作马。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个史。东海缺少白玉床,龙王来请金陵王。丰年好大雪,珍珠如土金如铁。”这是甄士隐抄给贾雨村的“护官符”,提及的四大家族分别指的是贾政贾宝玉所在的贾家、史湘云所在的史家、王夫人王熙凤的娘家王家、贾母和薛宝钗的娘家薛家。【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名著的能力。A.“阆苑仙葩”指的是林黛玉,“美玉无瑕”指的是贾宝玉。C.“晴雯性格温柔和顺,处事细心周到,人人称赞;袭人性情急躁直率,待人爱憎分明,受人怨谤”错,二人性格正好颠倒,应“袭人性格温柔和顺”,“晴雯性情急躁直率”。 D.“甄士隐”错,不是甄士隐而是小沙弥;“贾母和薛宝钗的娘家薛家”错,贾母的娘家是史家。故选B。八、语言表达23.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弱视与近视不是同一种病。近视多发于学龄期人群,是睫状肌过度紧张或遗传因素等造成的“看远不清楚,看近清楚”的眼病。通常情况下,近视患者戴眼镜后,①___。而弱视是一种通过戴眼镜也无法矫正视力的眼病,常伴有斜视、高度屈光不正、看远看近视力都不好等症状。弱视是一种发育性疾病,②______,成年后则基本治愈无望。孩子在幼年阶段自制力不足,如果没有家长的耐心纠正,很容易养成不良的用眼习惯,导致弱视、斜视等眼疾。家长应帮助孩子树立爱眼、护眼意识,并对孩子眼病做到“③_______”。【答案】①.①矫正视力可恢复正常②.②年龄越小治愈率越高③.③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解析】【分析】【详解】本题考查补写语句的能力。第一处,可根据后文“弱视是一种通过戴眼镜也无法矫正视力的眼病”反向推断,近视患者戴眼镜后“矫正视力可恢复正常”。第二处,从后文弱视“成年后则基本治愈无望”中分析,得知“年龄越小治愈率越高”。第三处,是对全文的总结,根据这一处前的文字内容,并结合全文基本内容可推断出“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九、作文(60分)2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1922年,在中国共产党直接领导下,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年栉风沐雨,共青团始终坚定不移跟党走,书写了中国青年运动的华章。“青年是标志时代的最灵敏的晴雨表”。(习近平)如果时空可以穿越,先贤们想必会有满腔肺腑要叮嘱新时代的青年。请在青年王希孟(《千里 江山图》作者)、青年李清照、青年毛泽东、青年陈延年中任选一个身份,给复兴中学的全体共青团员写一封信。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略【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审题: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材料呼应中国共青团成立100周年这一时事热点,首先指出共青团1922年成立这一历史事件及其在成立后100周年来的历程。而习近平主席关于“青年是标志时代的最灵敏的晴雨表”的论断,既指出了青年与时代的紧密关系,也引出了当今青年在当下的时代使命。更值得关注的是本题的写作任务——请在青年王希孟(《千里江山图》作者)、青年李清照、青年毛泽东、青年陈延年中任选一个身份,给复兴中学的全体共青团员写一封信。信件的内容是什么呢?“先贤们想必会有满腔肺腑要叮嘱新时代的青年”。因此,重点在于青年王希孟、青年李清照、青年毛泽东、青年陈延年这几个人对于当下青年的经验传授(他们怎样对待自己的青年),以及他们对于新时代青年的期望。写作时,就要抓住上述任务分解进行构思。针对青年王希孟和青年李清照,可抓住绘画与诗词这些传统文化载体展开写作,指出他们对于当下新时代青年如何追寻心中热爱,如何继承和发扬文化的指导和期待。针对青年毛泽东和青年陈延年,则应针对他们的人生经历,指出他们对于人民和国家民族的责任意识,展示对我们当今以个人奋斗促进国家富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要求。立意:1.先贤对于当下青年追寻心中所爱的期待。2.先贤对当下青年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期待。3.先贤对青年促进新时代中国伟大复兴的期待。
版权提示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其他相关资源
2022届天津市咸水沽一中高三押题卷语文试题(解析版)
天津市津南区咸水沽一中2022届高三物理上学期月考(三)试题(含解析)
天津市2022年上学期津南区咸水沽第一中学高二数学期中试题
天津市朱唐庄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试题(Word版附解析)
天津市咸水沽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地理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Word版附答案)
天津市南仓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试题(Word版附解析)
天津市宁河区芦台一中2022-2023学年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试题(Word版附解析)
天津市咸水沽一中2022-2023学年高三生物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试题(Word版附解析)
文档下载
收藏
所属:
高中 - 语文
发布时间:2023-04-12 17:00:02
页数:22
价格:¥3
大小:55.16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分享到:
|
报错
推荐好文
MORE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3页
doc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6页
doc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时间:2021-08-18
39页
doc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5页
docx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推荐特供
MORE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3页
doc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6页
doc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时间:2021-08-18
39页
doc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5页
docx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