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登录
字典
词典
成语
近反义词
字帖打印
造句
组词
古诗
谜语
书法
文言文
歇后语
三字经
百家姓
单词
翻译
会员
投稿
首页
同步备课
小学
初中
高中
中职
试卷
小升初
中考
高考
职考
专题
文库资源
您的位置:
首页
>
试卷
>
高中
>
语文
>
2022届天津市咸水沽一中高三押题卷语文试题(解析版)
2022届天津市咸水沽一中高三押题卷语文试题(解析版)
资源预览
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侵权申诉
举报
1
/23
2
/23
剩余21页未读,
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充值会员,即可免费下载
文档下载
2022届天津市咸水沽一中高三押题卷语文试题注意事项:1.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2.本卷共11小题,每小题3分,共33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下列小题。2022年早春时节,不少中国家庭在电视剧《人世间》的陪伴下_________________。这部电视剧创下央视综合频道黄金档近5年电视剧最高收视率,目前已累计超4亿受众观看。新时期以来,改编自茅盾文学奖等国家级奖项获奖作品的影视作品_________________。1982年至今,茅盾文学奖共计48部获奖长篇小说中,有《芙蓉镇》《钟鼓楼》《平凡的世界》等31部作品被改编为电影、电视剧。而此次《人世间》由文学跨界影视,更是从专业阅读扩展为社会阅读,从文艺作品延伸为一种_________________的文化现象。《人世间》热播,再一次有力证明了文学与影视_________________。电视剧《人世间》的成功,源自创作团队精益求精的专业精神。《人世间》剧本写了3年,直到电视剧拍摄关机前一个月,编剧王海鸽仍然在修改。导演李路将多年的思考沉淀倾注在这部剧中。踏踏实实拍出一部围绕工人群体为主角,辐射社会各人群、展现中国社会近50年发展变化的电视剧是他长期以来的夙愿。诸多实力派演员为塑造好角色动了脑筋,下了苦功夫,以二度创作为电视剧添彩。剧组工作人员辗转长春、哈尔滨等多地实景拍摄,曾为一场戏长途奔波两三百公里。“()”从115万字小说《人世间》到58集电视剧《人世间》,完成了从精品到精品的转化、升华。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渡过洋洋洒洒引人瞩目唇齿相依B.度过洋洋洒洒引人注目息息相关C.渡过洋洋大观引人注目唇齿相依D.度过洋洋大观引人瞩目息息相关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踏踏实实拍出一部把工人群体作为主角,辐射社会各人群、展现中国社会近50年发展变化的电视剧是他长期以来的心愿。B.踏踏实实拍出一部围绕工人群体这个主角,辐射社会各人群、展现中国社会近50年发展变化的电视剧是他长期以来的夙愿。\nC.踏踏实实拍出一部围绕工人群体为主角,辐射社会各人群、展现中国社会近50年发展变化的电视剧是他长期以来的心愿。D.踏踏实实拍出一部把工人群体作为主角,辐射社会各人群、展现中国社会近50年发展变化的电视剧是他长期以来的夙愿。3.对下列文学作品及其相关内容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A诗经四字句为主风、雅、颂商周时期的诗歌总集B乐府诗音乐性诗体贵族颂歌、军乐、民间乐词风行于汉魏六朝时期C律诗古体诗五言律诗、七言律诗开始盛行于唐朝D词长短句豪放派、婉约派、山水田园派起于五代,流行于宋A.AB.BC.CD.D【答案】1.D2.A3.B【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第一空,“度过”,通常用于时间方面。“渡过”,主要用于过江河湖海,又可以引申为通过“危机”“困难”等。文中指时间“早春时节”,应选用“度过”。第二空,“洋洋大观”,形容事物繁多,丰富多彩。“洋洋洒洒”,形容文章或谈话内容丰富,连续不断;也形容规模或气势盛大。文中指被改编的获得茅盾文学奖等国家级奖项的影视作品数量繁多,应选用“洋洋大观”。第三空,“引人瞩目”,引人注意,带有褒义色彩,含有羡慕敬仰的意思。“引人注目”,引人注意,是中性词,也可指做了很雷人的事引起人注意。语境带有褒扬色彩,应选用“引人瞩目”。第四空,“息息相关”,形容关系非常密切。“唇齿相依”,像嘴唇和牙齿一样相互依存,形容关系非常密切。文学和影视的关系非常密切,但二者没有相互依存的关系,应选用“息息相关”。故选D。【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文中画横线句子的语病有:一是句式杂糅,“围绕……为”句式杂糅,改为“以……为”“把……作为”或“围绕……”;\n二是重复累赘,“长期以来的夙愿”重复累赘,“夙愿”含有“长期以来”的意思,可将“夙愿”改为“心愿”,或删去“长期以来”。全部修改正确的是A。故选A。【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学常识的掌握能力。A.“商周时期”错,《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所以不包括“商”。C.“古体诗”错,律诗属于近体诗。D.“山水田园派”不是词的流派,是诗的题材。故选B。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2020年9月22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第75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什么是碳中和?碳中和是指企业、团体或个人测算在一定时间内,直接或间接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抵消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实现二氧化碳“零排放”。要达到碳中和,一般有两种方法:一是通过特殊的方式去除温室气体,例如碳补偿;二是使用可再生能源,减少碳排放。要如期实现碳中和,下一步的深度低碳变革该怎么走?从经济角度,要加强产业转型升级,加快结构性低碳转变。从能源角度,要建成以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为主体的可持续能源体系。从技术角度,各行业特别是高能耗行业,要根据碳中和目标时间表规划未来的技术路线图。(摘编自沈东方《非常鼓舞人心的一步》)材料二:2021年3月15日中央财经会议对“30·60目标”的重大意义以及相关工作做出重要阐述和部署,会议强调“十四五”作为碳达峰的关键期、窗口期,需要推动能源、工业、建筑、交通等重点领域转型工作。高碳行业低碳化发展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注)目标的必经之路,其转型需求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在此形势下,多个机构已经给出了实现“双碳”目标期间的投资需求资金量估计(见表1)。这样巨大的资金需求,政府资金只能覆盖很小一部分,缺口要靠市场资金弥补。\n机构/个人名时间段资金需求量易纲2030年2.2万亿元/年2030年至2060年3.9万亿元/年中金公司总过程139万亿元2021年至2030年2万亿元马骏总过程100-500万亿元落基山研究所和中国投资协会2020年至2050年70万亿元的基础设施投资清华大学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岌展研究院2020年至2050年174.38万亿元表1中国碳达峰与碳中和资金需求梳理。国家碳达峰时间碳排放峰值人均碳排放规划碳中和时间英国1991年8.07亿吨14.05吨2050年欧盟2006年48.54亿吨10.28吨2050年(各国不同)美国2007年74.16亿吨24.46吨2050年加拿大2007年7.42亿吨22.56吨2050年巴西2012年10.28亿吨5.17吨2060年日本2013年14.08亿吨11.17吨2050年韩国2013年6.97亿吨1382吨2050年中国2030年120亿吨(预计)8.5吨(预计)2060年表2世界主要经济体国家的碳达峰和碳中和时间及任务(摘编自施懿宸等《碳达峰碳中和背景下转型金融发展》)\n(注)“碳达峰”,就是指二氧化碳年总量的排放在某一个时期达到历史最高值,达到峰值之后逐步降低。当在一定时期内,通过植树、节能减排、碳捕集、碳封存等方式抵消人为产生的二氧化碳,实现二氧化碳净排放为零,也就实现了“碳中和”。材料三:根据目标,我国要在2060年实现“碳中和”。在专家看来,实现“碳中和”需要同时做好“加减法”——“减法”就是要切实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加法”就是要大力增加碳汇。今年开始,国家电网丽水公司通过“错峰发电”“虚拟电厂”等手段,积极节能减排,助力“碳中和”。所谓“虚拟电厂”,顾名思义,这是座看不见的电厂。虚拟电厂聚合了丽水境内55万千瓦库容调节水电站和45万千瓦下游径流电站,形成了相当于一个百万千瓦级的“超大号电池”。当电力系统出现供需不平衡时,“虚拟电厂”可以借助调控平台,快速分析计算各个水电站的运行情况,并发出“错峰发电”的指令。相较传统调峰方式,这种基于“虚拟电厂”的“错峰发电”技术手段,避免了资源浪费,还能减少发电的煤损耗。在杭州临安区太湖源镇上阳村重阳坞,有一片334亩的“碳中和林”。2017年3月,这片特别的树林种下了27722株红豆杉、银杏、浙江楠、栾树、无患子等珍贵树种,用于抵消G20杭州峰会排放的6674吨二氧化碳,以实现G20峰会零排放目标。“碳中和林”是一种生态补偿办法,主要目的是通过造林的方式中和人类活动所产生的碳排放。据悉,G20杭州峰会碳中和林项目,抚育管护期20年。栽种的树种既有较强的固碳能力和观赏性,也有较高的经济价值。业内人士测算,这片林子在20年里将累计增加碳汇6680吨。除了能完全吸收G20杭州峰会排放的全部温室气体,帮助峰会实现零排放的目标,还将产生直接经济效益1200余万元。我国距离碳达峰还有不到10年时间,全面推动落实能源碳达峰任务,推进重点领域取得历史性进展,对于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开创生态文明建设新局面具有重要意义。(摘编自《“碳达峰”和“碳中和”是什么?如何才能实现?专家学者这样说》)4.根据材料一,下列不属于“实现碳中和”措施的一顶是()A.努力争取2060年实现二氧化碳“零排放”。B.加强产业转型升级和结构性低碳转变。C.建成以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为主体的可持续能源体系。D.各行业根据碳中和目标时间表规划未来的技术路线图。5.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实现碳达峰、碳中和“30·60目标”的必经之路是高碳行业低碳化发展,迫切需要推动相关重点领域的转型工作。B.根据多个机构给出的实现“双碳”期间的资金需求量估计,碳达峰和碳中和的资金总需求普遍高于百万亿元,资金缺口主要靠市场来解决。\nC.英国、加拿大、韩国在控制碳排放方面做得较好,碳排放峰值与其他国家相比较低,规划的碳中和时间也比其他国家早。D.若把欧盟作为整体考虑,欧美地区实现碳达峰的时间较早,但从碳达峰到碳中和所需要的时间要比我国多10年以上。6.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虚拟电厂”可以避免资源浪费,减少煤耗,属于实现碳中和所要做“加法”。B.“碳中和林”是通过树种的固碳能力来实现碳中和的,所以必须选择珍贵树种。C.“碳中和林”所产生的碳汇和经济效益是可以通过测算并做好周密计划来实现的。D.虽然我国距离碳达峰不到10年,任务艰巨,但一些重要领域已经取得历史性进展。【答案】4.A5.C6.C【解析】【分析】【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A.“努力争取2060年实现二氧化碳‘零排放’”是“实现碳中和”的目标,不是措施。故选A。【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C.“英国、加拿大、韩国在控制碳排放方面做得较好”错误。三国“做得较好”没有依据,因为还要考虑“人均碳排放”等其他因素,比如加拿大人均碳排放为22.56吨,并不低;另外规划的碳中和时间也不比其他国家早,他们都是2050年,与很多国家规划时间一样。故选C。【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和分析的能力。A.“属于实现碳中和所要做的‘加法’”说法错误。由原文“这种基于‘虚拟电厂’的‘错峰发电’技术手段,避免了资源浪费,还能减少发电的煤损耗”可知,应属于“减法”。B.“所以必须选择珍贵树种”错误。由原文“栽种的树种既有较强的固碳能力和观赏性,也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可知,单纯从固碳能力考虑,并不一定要选择珍贵树种,之所以选择珍贵树种,也是从经济价值考虑。D.“但一些重要领域已经取得历史性进展”错误。由原文“我国距离碳达峰还有不到10\n年时间,全面推动落实能源碳达峰任务,推进重点领域取得历史性进展,对于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开创生态文明建设新局面具有重要意义”可知,原文说的是“推进重点领域取得历史性进展”,并非已经实现的成就。故选C。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甲)管子曰:“仓廪实而知礼节。”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尝闻。古之人曰:“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则物力必屈。古之治天下,至孅①至悉也,故其畜积足恃。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淫侈之俗日日以长是天下之大贼也残贼公行莫之或止大命将泛莫之振救。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天下财产何得不蹶!汉之为汉,几四十年矣,公私之积,犹可哀痛!失时不雨,民且狼顾;岁恶不入,请卖爵子,既闻耳矣。世之有饥穰,天之行也。即不幸有方二三千里之旱,国胡以相恤?卒然边境有急,数十百万之众,国胡以馈之?兵旱相乘,天下大屈,有勇力者聚徒而衡击,罢②夫羸老易子而咬其骨,政治未毕通也,远方之能拟者并举而争起矣。乃骇而图之,岂将有及乎?夫积贮者,天下之大命也。苟粟多而财有余,何为而不成?以攻则取,以守则固,以战则胜。怀敌附远,何招而不至!,窃为陛下惜之!(节选自《汉书·食货志》)(乙)嵩山之东,河汝之间,蚤生而晚杀,五谷之所蕃孰也,四种而五获。中年亩二石,一夫为粟二百石。今也仓廪虚而民无积,农夫以鬻子者,上无术以均之也。故先王使农、士、商、工四民交能易作,终岁之利无道相过也。是以民作一而得均。民作一则田垦,奸巧不生。田垦则粟多,粟多则国富。奸巧不生则民治。富而治,此王之道也。粟也者,民之所归也;粟也者,财之所归也;粟也者,地之所归也。粟多则天下之物尽至矣。故舜一徙成邑,二徒成都,叁徙成国,舜非严刑罚重禁令,而民归之矣,去者必害,从者必利也。先王者善为民除害兴利,故天下之民归之。所谓兴利者,利农亭也;所谓除害者,禁害农事也。农事胜则入粟多,入粟多则国富,国富则安乡重家,安乡重家则虽变俗易习、驱众移民,至于杀之,而民不恶也。此务粟之功也。(节选自《管子·治国》)注:①娥:zhí,细致。②罢:通“疲”,疲乏。7.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则物力必屈屈:亏损,匮乏B.远方之能拟者并举而争起矣拟:模仿C.而直为此廪廪也廪廪:恐惧的样子D.蚤生而晚杀杀:凋落\n8.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未之尝闻句读之不知B.国胡以相恤方其系燕父子以组C.四种而五获其称文小而其旨极大D.—夫为粟二百石吾属今为之虏矣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A.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淫侈之俗/日日以长/是天下之大贼也/残贼公行/莫之或止/大命将泛/莫之振救B.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淫侈之俗/日日以长/是天下之大贼也/残贼/公行莫之或止/大命/将泛莫之振救C.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淫侈之俗/日日以长/是天下之大贼也/残贼/公行莫之或止/大命/将泛莫之振救D.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淫侈之俗/日日以长/是天下之大贼也/残贼公行/莫之或止/大命将泛/莫之振救10.下列出白《汉书·食货志》的六句,都属于作者赞同的观点或做法的一组是()①仓廪实而知礼节②汉之力汉,几四十年矣。③失时不雨,民且狼顾;岁恶不入,请卖爵子。④有勇力者聚徒而衡击。⑤夫积贮者,天下之大命也。⑥以攻则取,以守则固,以战则胜。A.①②④B.①③⑤C.②③⑥D.①⑤⑥11.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甲文中,作者分析了当时国家的局势和汉代建国以来不同时期的政策,提出国家应加强积贮的观点。B.甲文中,作者从应对自然灾害和战争两个方面入手,谈国家不积贮的危害,从而有力地支撑了中心论点“仓廪实而知礼节”。C.乙文认为“兴利”是采取有利于农业的措施,“除害”则是禁止不利于农业的措施,“兴利除害”才能使百姓归附。D.两篇文章都以驳论为主,采用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在批判社会现实的基础上,从不同角度向君王提出了发展国家的建议。12.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天下财产何得不蹶!(2)怀敌附远,何招而不至!(3)故先王使农、士、商、工四民交能易作,终岁之利无道相过也\n13.结合两段选文概括“积贮”的重要措施及意义。【答案】7.B8.B9.A10.D11.C12.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很少,而消费的人却很多,国家的财富怎能不枯竭呢!(2)使敌对的人归降,使远方的人顺附,招谁而不来呢!(3)所以先王让衣、士、商、工四种行业交换劳动成果而互相获益,他们每年的收入也无法互相超越。13.重要措施:加强农业生产。意义:国富民安,百姓归附。【解析】【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的能力。B.拟:对抗,抗衡。句意:边远地方敢于同皇上对抗的人就一同举兵起来造反了。故选B。【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的能力。A.代词,代事件/宾前标志;B.介词,用;C.表并列/表转折;D.动词,耕、收/表被动,翻译成“被”。故选B。【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句意:现在人们弃农(本)经商(末),而吃粮的人很多,这是国家的大祸患。过度奢侈的风气,一天天地滋长,这是国家的大祸害。这两种祸患公然盛行,却没有人稍加制止:国家的命运将要覆灭,却没有人能够挽救。“食者”作“甚众”的主语,不能断开,排除BD;“公行”作“残贼”的谓语,不能断开,排除C。故选A。【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②是客观陈述汉代建国时间,没有作者的观点和态度,也不是做法;③是客观表现年景不好百姓生活的艰辛,不是作者赞同的观点和态度,也不是做法。排除②③。故选D。\n【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文本的能力。A.“汉代建国以来不同时期的政策”错误。原文分析的是汉代建国以来积贮少的情况和带来的危险,没有分析汉代政策。B.“中心论点‘仓廪实而知礼节’”错误。《汉书·食货志》一文的观点是“夫积贮者,天下之大命也”。D.“两篇文章都以驳论为主”错误。两篇文章都是正面提出自己的观点,没有驳论。故选C。【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翻译句子的能力。(1)“生之者”,从事农业生产的人;“靡”,消费;“蹶”,枯竭。(2)“怀”,使动用法,使……归降;“附”,使动用法,使……归附;(3)“易”,交换;“岁”,年;“收入”;“过”,超越。【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由“今驱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所谓兴利者,利农亭也;所谓除害者,禁害农事也”等句可知,积贮的重要措施是加强农业生产。由“怀敌附远,何招而不至!……使天下各食其力,末技游食之民,转而缘南亩,则畜积足而人乐其所矣。可以为富安天下,而直为此廪廪也”“农事胜则入粟多,入粟多则国富,国富则安乡重家,安乡重家则虽变俗易习、驱众移民,至于杀之,而民不恶也”“田垦则粟多,粟多则国富。奸巧不生则民治。富而治,此王之道也”可知,“积贮”的意义是国家富有,百姓安定,天下百姓归附。参考译文:(甲)管子说:“粮仓充足百姓就懂得礼节。”百姓缺吃少穿却可以治理得好的,从古到今,没有听说过这样的事。古代的人说:“一个男子不耕地,有人就要因此挨饿;一个女子不织布,有人就要因此受冻。”生产有时节的限制,而消费却没有限度,那么社会财富一定会匮乏。古代的人治理国家,考虑得极为细致周全,因此他们积贮的财富足以依靠。现在人们弃农(本)经商(末),而吃粮的人很多,这是国家的大祸患。过度奢侈的风气,一天天地滋长,这是国家的大祸害。这两种祸患公然盛行,却没有人稍加制止:国家的命运将要覆灭,却没有人能够挽救。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很少,而消费的人却很多,国家的财富怎能不枯竭呢?\n汉朝从建国以来,将近四十年了,国家和个人的积贮还少得令人痛心。错过季节不下雨,百姓就将忧虑不安;年景不好百姓纳不了税,朝廷就要出卖爵位,百姓就要出卖儿女,这样的事情皇上已经耳有所闻了。世上有灾荒,这是自然界常有的现象。假如不幸有纵横二三千里地方的大旱,国家用什么去救济灾区?如果突然边境上有紧急情况,成千上万的军队,国家拿什么去发放粮饷?兵灾旱灾交互侵袭,国家财富极度匮乏,胆大力壮的人就聚集起来横行抢劫,年老体弱的人就互换子女来吃,国家的力量还没有完全达到各地,边远地方敢于同皇上对抗的人就一同举兵起来造反了。于是君主才惊慌不安地谋划对付他们,难道还来得及吗?积贮,是国家的命脉。如果粮食多财力充裕,干什么事情会不成功呢?凭借它去进攻就能攻取,凭借它去防守就能巩固,凭借它去作战就能取胜。使敌对的人归降,使远方的人顺附,招谁而不来呢?现在如果驱使百姓回归农耕,都附着于本业;使天下的人靠自己的劳动而生活,工商业者和不劳而食的游民,都转向田间从事农业生产,那么财富积累就会充足,百姓就能安居乐业了。本来可以做到使国家富足安定,却造成了这种令人危惧的局面,我真替陛下痛惜啊!(节选自《汉书·食货志》)(乙)从嵩山东麓到黄河、汝水之间,作物生长期早,凋落期迟,是粮食增产的好地方。四季皆可种而五谷皆可收。中等年成亩产两石粮食,一个劳力可以耕收二百石粮食。如今国家粮仓空虚而百姓没有积存,农民卖儿卖女的原因,是在于君主没有办法均衡人们的收入。所以先王总是让农、士、商、工四种行业交换劳动成果而互相获益,他们每年的收入也无法互相超越。因此农民专一务农而收入可以与其他各业均衡。农民专一务农则田野得到开垦,奸巧之事就不会发生;田野得到开垦则粮食增多,粮食多国家就富裕。没有奸巧之事百姓就会安定。富裕而安定,这是做君主的方法。粮食,能吸引百姓;粮食,能招引财富:粮食,能开拓领土。粮食多则天下的物产都来了。所以,舜第一次率民迁徙(发展农耕)建成“邑”,第二次迁徙建成“都”,第三次迁徙建成“国”。舜没有采用严苛的刑罚和禁令,但百姓都归附于他,因为离开他必然受害,跟着他必然有利。先代圣王,正是善于为百姓除害兴利,所以天下人都归附他。所谓兴利,就是有利于农业:所谓除害,就是禁害于农业。农业发展则粮食收入增多,粮食收入增多则国家富庶,国家富庶则百姓安于乡居爱惜家园,安乡爱家则即使改变他们的风俗和习惯,对他们驱使和调遣,以至于有所杀戮,百姓都是不憎恶的。这都是致力于粮食生产的功效。(节选自《管子,治国》)14.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题目。水调歌头·和马叔度游月波楼辛弃疾客子久不到,好景为君留。西楼著意吟赏,何必问更筹①!唤起一天明月,照我满怀冰雪,浩荡百川流。鲸饮未吞海②,剑气已横秋。野光浮。天宇迥,物华幽。中州③遗恨,不知今夜几人愁?谁念英雄老矣,不道功名蕞尔④\n,决策尚悠悠!此事费分说,来日且扶头⑤。【注】①更筹:古时夜间计时工具,即更签。此指时间。②鲸饮未吞海:化用了杜甫《饮中八仙歌》中“饮如长鲸吸百川”的诗句。③中州:指当时沦陷的中原地区。④蕞尔:微小。⑤扶头:指饮酒。(1)下列对本词的解说与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水调歌头”是词牌名,题目中的“和”指依照别人诗词的题材或体裁做诗词。B.上阕中词人用“冰雪”“百川”比喻自己的胸怀,用“吞海”“剑气”寄语着壮志。C.下阕中“浮”“迥”“幽”等词描绘了月光浮动、天空高远、景色清幽的画面。D.这首词采用欲扬先抑的手法,行文波澜起伏,写景生动形象,细腻柔美,抒情真切动人。(2)词中“中州遗恨,不知今夜几人愁”有怎样的作用?请结合内容进行分析。(3)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稼轩之词豪”。请结合本词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简要赏析辛弃疾的词风。【答案】(1)D(2)①这两句是全词的主旨句。山河破碎,生灵涂炭,词人不由愁思满怀。②基调由此转换。全词的基调也由前面的雄壮豪迈变为后半部分的哀伤悲凉。③词人忧心国事,此处由“遗恨”二字自然引出下文功业未建的感慨和无奈。(3)辛弃疾词豪放,多表现在选词豪气,善于营造气势上。本词中的“鲸饮未吞海,剑气已横秋”两句表现了辛弃疾词中的冲天豪气。《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的“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庞”,把刘裕挥师北伐,收复失地的事迹写得豪气满怀,振奋人心。【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D.“这首词采用欲扬先抑的手法”说法有误。在秋夜清幽高朗的月色下,词人与友人马叔度一起,登上久未登览的月波楼对饮观景。他们沐浴在遍地浮动的月光下,觉得胸胆开张,豪情满怀;但一想到恢复之事犹遥遥无期,便不禁把一腔豪情转化为悲愤了。采用的是欲抑先扬的手法。故选D。【小问2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句作用的能力。“中州遗恨,不知今夜几人愁?”这一句,是全篇的“意眼”所在。一想到大好河山还在金人的手中,广大的中原百姓还在水深火热中煎熬,不由得我愁思满怀了。情势上则由上片的豪迈转入沉思的格调。这立体的江南好景,不禁使怀抱国家之恨的词人想起了沦陷的土地。于是他接写道,“不知今夜几人愁?”这一疑问,问出了词人的痛心和担忧,至此,全词的基调也有了变化,由前面的雄壮豪迈而变为后半部分的哀凉悲伤了。\n作者愁思深重恰是作者忧心国事、雄心壮志不得实现的表现:可是我的心事有谁知,我的苦处有谁怜?自然引出下文“谁念英雄老矣,不道功名蕞尔,决策尚悠悠!”现在,朝廷中有谁还能想起抗战的英雄渐渐老了,还没有实现自己的雄心壮志,而收复中原的决策,仍然遥遥无期!此处由“遗恨”二字自然引出下文功业未建的感慨和无奈。【小问3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诗歌风格的能力。辛弃疾的词不仅内容丰富,思想深刻而且风格多样,技法高超,艺术特色鲜明。其一是善于创造宏大的意境和雄壮的声势,表现出慷慨豪迈的风格。把自己坚定的抗战决心,炽热的爱国热情,顽强的斗争精神,豪迈的英雄气概,熔铸在宏大的意境中,构成了他爱国词最突出的基调。考生注意结合本词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简要赏析辛弃疾的词风。例如本词中的“鲸饮未吞海,剑气已横秋”我们的豪饮还赶不上巨鲸吞海,腰间的宝剑已光闪闪照耀清秋。写他们狂饮欲如长鲸吞海,舞剑划出的寒光在秋月下闪耀。词人以“未吞海”,和“已横秋”加以对照,一退一进之间,尤显出“剑气”——志在报国的豪杰之气的不凡。《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中的“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庞”中的“金戈铁马”不由让人联想起刘裕带领千军万马挥师北伐的豪迈之势,耳边似乎响起了奔腾的马蹄之声,让人感觉胸中升起豪迈之情,热血沸腾,体现了辛弃疾词的豪迈大气的词风。15.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1)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吾与点也!”《论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2)羽扇纶巾,谈笑间,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3)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朝开济老臣心。杜甫《蜀相》(4)复众人之所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老子》四章(5)《劝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通过“木”与“金”的变化来进一步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人工改造,可以改变原来的状况。【答案】①.夫子喟然叹曰②.樯橹灰飞烟灭③.三顾频烦天下计④.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⑤.故木受绳则直⑥.金就砺则利【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考生要注意下列字词的书写:“喟”“樯橹”“频”“辅”“砺”。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南门坛上\n①一条蜿蜒曲折的青石铺就的街道,在叙述着她往日的辉煌,临水而筑,白墙黛瓦的古屋鳞次栉比,仿佛一条条小船,只要一伸手,你就能触摸到那碧波荡漾的河水;小桥、流水,人家的江南水乡布局,让身处闹市的你,顿时有种“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的清净与舒畅,她就是常熟人的记忆——南门坛上。②“南门坛上”始建于明洪武三年,距今已有六百多年历史,因此处建有城隍庙祭坛而得名,她见证了常熟几百年的沧海沧田。③“南门坛上”是旧时常熟南门的重要水道,南来北往的各类载货船只,云集于此,铸就了其商业的辉煌。四丈湾、上塘街、总马桥、平桥街、君子弄、进河桥弄、东仓街,这些耳熟能详的名字就像一根根柔丝带,把往昔的梦,从记忆的洞穴里一点点地掏出。巷口冒着热气的豆浆油条,花式各样的本地糕点,还有醇香甘甜的糯米酒,无不勾起你早已乏味的食欲。④我不是常熟人,却与坛上有着不解情缘,坛上曾留给了我抹不去的童年回忆。我的姑父家就在坛上的君子弄,弄内曾有明代清官吴寅的宅第,吴寅有功不言功,亦不争功,有“君子”之称。小时候,过年总会去姑父家住上几天,在摇曳的煤油灯下,倚在姑父怀里,听他说坛上的故事,是我最享受的时光。姑父家祖祖辈辈都生活在坛上,坛上的故事对他来说如数家珍,姑父说,坛上以前可热闹呢!青石板路溜光发亮,两旁店面林立,茶馆、饭馆、腊肉店、浴室一应俱全。这南门坛上为什么这么旺呢?据说,朱元璋得了天下,想为自己父母建皇陵,可惜啊,当年自己穷困潦倒,父母死掉,胡乱埋了,如今天下大定,父母的坟头早已不知所踪。这位朱皇帝啊,孝心还是可嘉的——为他父母造了好多的衣冠冢,好让他父母的亡灵安息,常熟的衣冠冢就在南门坛上,所以啊,坛上才如此兴旺!当然,后来我知道,坛上如此兴旺,绝不仅仅是沾了“皇气”。卖菜的、卖粮的、织毛衣的、带小孩儿的,所有这些密密麻麻编织着自己的生活的寻常百姓才真正造就了坛上的兴旺。⑤耳濡目染之下,关于旧时的坛上,在我的脑海里经常会浮现这样一幅动态的水墨画。春日清晨,瑰丽的阳光暖暖地洒在坛上,青石板上的露水,在朝阳的折射下仿佛晶莹剔透闪着红光的珍珠,转眼又成了一面面墨绿底子的镜子,异彩纷呈。码头边,船工们蹙着眉,抽着烟,在拥挤的河道中,为寻一靠岸处发着愁。茶馆里的谈笑声,卖菜的吆喝声,孩子们的嬉笑声,船工们上货时的号子声,犹似一曲浑然天成的民间交响乐,响彻于坛上的天空,让烦躁的您,有种迷醉的快感。\n⑥“南门坛上”与很多文人雅士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最出名的,莫过于“得意楼”了。得意楼为砖混结构的茶楼,在其它古建筑的掩映下甚是显眼,镂空绘饰的朱漆门窗,雕刻精美的木制转角楼梯,古色古香的桌凳,样式古拙的茶具,让你有种似曾相识的归属感。古时,“得意楼”是常熟城里最高的建筑,楼分三层:最上面一层是专门给商会的会长及某些有身份的贵人设置的,第二层是接待谈生意的商人的雅座,底层是脚夫喝茶听书的地方。坐在楼上靠窗处,沏一壶新茶,邀一缕清风,约一二好友,不远处虞山尽收眼底,在“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的美景中侃侃畅谈,岂不是人生得意之乐事?金尊招牌上“得意楼”三字是两朝帝师翁同龢亲书。变法失败后,被康有为誉为“中国维新第一导师”的翁老先生被罢官,回到了常熟老家,过着半隐的闲云野鹤生活,坛上自然是其闲暇之时必去之地,他也自然成了这座古老茶楼的常客。看着“得意楼”三个遒劲大字,我很难想象他书写此三字时,内心真的“得意”,却仿佛看到了夕阳中一位苍髯老者,朝着帝京的方向凭栏北眺的身影。“六十年中事,伤心到盖棺,不将两行泪,轻向汝曹弹”,一首临终绝笔诗道尽了悲凉。⑦除了其丰厚的文化底蕴,“南门坛上”还是常熟特产博物馆。蕈油面、酒酿饼、盘香饼、叫花鸡、走油肉……随便一样就能让你垂涎三尺。小时候,徜徉在坛上的街道,总会觉得大人给的零花钱太少,在众多地方特色浓郁的美味中,我最钟爱的要属走油肉。走油肉是将上好的五花肉切成规则的大方块,然后焯水,冲冷,晾干,再放入油温适合的油锅里小火慢炸,待肉表面金黄起泡,方大功告成。过年时把它切成薄薄的大片,让它与鲍鱼、白菜、蛋饺、鸭蛋一起在蒸汽的作用下,相互渗透,裹挟,十几分钟后,一盆香气四溢的蒸菜,便在我们的口中肆意了。⑧然而,自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起,由于商圈的变迁,坛上渐渐失去了往昔的热闹。年轻人外迁打工,只余老人寂寞地留守在青石街上。老屋年久失修,巷弄乏人管理,小商小贩占道经营,“脏乱差”几乎成了坛上的代名词,让很多依恋她的人,不由得扼腕叹息。⑨2018年10月1日,“南门坛上”经过整修,重新开街,千年熙攘又徐徐展开,车水马龙、人声鼎沸的场景又出现在了坛上的巷陌间。得意楼化身“得意楼茶艺蒸菜馆”,以蒸菜为主,辅以茶艺,评弹的经营模式在常熟日益兴盛的餐饮界抢占了一席之地。五芳斋、状元楼等老字号也重焕青春,与时尚的咖啡馆、西餐厅交相辉映,人来人往,车履不停。后轮压过前轮的印记,后人踏上前人的脚步,老去的在这里安详老去,年轻的生命在这里蓬勃生长,“历史”的意义也许就在于提醒我们不断向前。⑩在一个夏日傍晚,我又一次来到了“南门坛上”。一抹殷红的晚霞横斜于西山,湛蓝的天空中浮动着的大块云朵在夕阳的辉映下如火焰一般,映红了河面。“东里”、“西里”相对而立,细腻的小青砖,穹形的门洞,整整齐齐地镌刻了近百年的光阴。历史不过一瞬,人间已是辗转几重岁月。坛上虽是新的,但精髓没有变;人生也一样,如白驹过隙,刹那十年,人虽然老了,但心气儿还是一样的。看着那恢弘典雅、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迷人的新“得意楼”,我仿佛又看到了翁同龢老先生凭栏远眺的身影。(取材于徐志俊散文)16.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A.文章追忆童年往事,描写风物特产,叙述街区变迁……饱含热爱之情,体现“形散神聚”的特点。B.第②段中,作者写到南门坛上见证了常熟几百年的沧海桑田,“沧海桑田”这个词语写出了作者身为常熟人的真实感受,抒发了世事变迁、人生无常的感慨。C.作者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描绘了清新优美的江南水乡风光,展现了热闹淳朴的市井生活。D.历史掌故、传说和古诗词信手拈来,增添了文章的文化底蕴和文学色彩,增强了作品的可读性。E.第⑦段详述走油肉的制作方法和过程,目的在于说明坛上人生活富裕,也表达了作者的自豪之情。17.赏析文中第⑤段画线的语句。\n18.结合全文,概括作者写了哪些与“南门坛上”相关的内容,请分条列举。19.第⑩段写道:“坛上虽是新的,但精髓没有变;人生也一样,如白驹过隙,刹那十年,人虽然老了,但心气儿还是一样的。”结合语境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20.文章在第⑥段和第⑩段两次写到,仿佛看到了翁同龢先生凭栏眺望“身影”,请结合文章内容,理解两处“身影”的含义,并简要分析这样写的用意。【答案】16.BE17.①运用比喻,将露水比作“闪着红光的珍珠”和“墨绿底色的镜子”,写出清晨阳光照耀下的南门坛上异彩纷呈的美景;②运用细节描写,“蹙着眉”“抽着烟”写船工们为寻找靠岸处发愁,侧面写出坛上昔日的拥挤热闹;③运用排比、比喻,写坛上交杂的各种声音,写出了南门坛上的熙攘热闹,描绘出和谐真实的市井生活。综合运用多种手法,描绘出坛上昔日的自然美景和热闹的市井生活,表达作者的迷恋与陶醉。18.①历史悠久,曾是商贾云集的交通要道;②南门坛上给我留下了抹不去的童年记忆;③江南水乡如画的美景;④繁华、热闹的市井生活;⑤与南门坛上相关的历史名人、文人雅士,具有丰厚的文化底蕴;⑥是特产博物馆(或者:有丰富的特产);⑦新旧变化,即90年代的“脏乱差”到新世纪整修后的焕然一新。(任意写出四点即可)19.①坛上虽然经过整修焕然一新,但它所承载的历史和文化价值没有改变;②人也一样,一代又一代,生命虽然短暂,但人们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对幸福生活的追求是不变的。20.第一处旧得意楼上前同龢远眺的背影,暗示了老先生对国家和民族安危的担忧,对自身命途多舛的无奈;第二处新得意楼上翁老先生远眺的背影,则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新时代国家富强、人民生活幸福的欣慰之情。两处想象前后照应,巧妙地构成了今昔对比,(“照应”或“对比”答出其一即可)既强化了主题,又使文章含蓄蕴藉。【解析】【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B.“写出了作者身为常熟人的真实感受,抒发了世事变迁、人生无常的感慨”错误。从“我不是常熟人”可知,作者不是常熟人;“沧海桑田”在此处主要说常熟变化很大,没有人生无常的感慨。E.“目的在于说明南门坛上人生活富裕”错误,由原文“除了其丰厚的文化底蕴,‘南门坛上’还是常熟特产博物馆”可知,目的是为了介绍常熟的特色小吃。故选BE。【1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艺术特点的分析与鉴赏的能力。\n从“青石板上的露水,在朝阳的折射下仿佛晶莹剔透闪着红光的珍珠,转眼又成了一面面墨绿底子的镜子”可知,划线句子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在朝阳的折射下”的“青石板上的露水”,比作“晶莹剔透闪着红光的珍珠”和“一面面墨绿底子的镜子”,生动形象的描绘出了朝阳映照下的“南门坛上”“异彩纷呈”的美好的景象。从“船工们蹙着眉,抽着烟”可知,划线句子运用了细节描写的手法,细致入微的描绘了“旧时的坛上”河道拥挤、船工们“为寻一靠岸处发着愁”的状况,从侧面表现了南门坛上昔日的拥挤热闹繁华的景象。从“茶馆里的谈笑声,卖菜的吆喝声,孩子们的嬉笑声,船工们上货时的号子声,犹似一曲浑然天成的民间交响乐”可知,划线句子运用了排比、比喻的修辞手法,通过描绘南门坛上充满烟火气的各种声音,表现南门坛上的繁华热闹,展现了真实立体淳朴和谐的市井生活。由以上分析可知,划线句子综合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描绘出了“旧时的坛上”的自然美景和热闹繁华的市井生活。划线句子是对第⑤段开头“耳濡目染之下,关于旧时的坛上,在我的脑海里经常会浮现这样一幅动态的水墨画”的具体解读,表达作者对“旧时的坛上”风姿的深深地怀念之情。【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内容的理解与概括的能力。从“‘南门坛上’始建于明洪武三年,距今已有六百多年历史”“‘南门坛上’是旧时常熟南门的重要水道,南来北往的各类载货船只,云集于此,铸就了其商业的辉煌”可知,南门坛上历史悠久,曾是商贾云集的交通要道;从“坛上曾留给了我抹不去的童年回忆”可知,南门坛上给我留下了抹不去的童年记忆;从“春日清晨,瑰丽的阳光暖暖地洒在坛上,青石板上的露水,在朝阳的折射下仿佛晶莹剔透闪着红光的珍珠,转眼又成了一面面墨绿底子的镜子,异彩纷呈……”“一抹殷红的晚霞横斜于西山,湛蓝的天空中浮动着的大块云朵在夕阳的辉映下如火焰一般,映红了河面。‘东里’‘西里’相对而立,细腻的小青砖,穹形的门洞,整整齐齐地镌刻了近百年的光阴”可知,南门坛上拥有江南水乡如画的美景;从“姑父说,坛上以前可热闹呢!青石板路溜光发亮,两旁店面林立,茶馆、饭馆,腊肉店、浴室一应俱全”“码头边,船工们蹙着眉,抽着烟,在拥挤的河道中,为寻一靠岸处发着愁。茶馆里的谈笑声,卖菜的吆喝声,孩子们的嬉笑声,船工们上货时的号子声,犹似一曲浑然天成的民间交响乐,响彻于坛上的天空”可知,南门坛上繁华、热闹的市井生活;从“弄内曾有明代清官吴寅的宅第,吴寅有功不言功,亦不争功,有‘君子’之称”“‘南门坛上’与很多文人雅士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变法失败后,被康有为誉为‘中国维新第一导师’的翁老先生被罢官,回到了常熟老家,过着半隐的闲云野鹤生活,坛上自然是其闲暇之时必去之地……”可知,与南门坛上相关的历史名人、文人雅士,具有丰厚的文化底蕴;从“南门坛上’”还是常熟特产博物馆……”可知,南门坛上是特产博物馆(或者:有丰富的特产);\n从“自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起,由于商圈的变迁,坛上渐渐失去了往昔的热闹……‘脏乱差’几乎成了坛上的代名词……2018年10月1日,‘南门坛上’经过整修,重新开街,千年熙攘又徐徐展开,车水马龙、人声鼎沸的场景又出现在了坛上的巷陌间……”可知,表现南门坛上新旧变化,即90年代的“脏乱差”到新世纪整修后的焕然一新。【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重要语句的含意的能力。由前文“‘南门坛上’经过整修,重新开街,千年熙攘又徐徐展开,车水马龙、人声鼎沸的场景又出现在了坛上的巷陌间,得意楼化身‘得意楼茶艺蒸菜馆’,以蒸菜为主,辅以茶艺,评弹的经营模式在常熟日益兴盛的餐饮界抢占了一席之地,五芳斋、状元楼等老字号也重焕青春”可知,坛上虽然经过整修焕然一新,但它所承载的历史和文化价值没有改变。由“老屋年久失修,巷弄乏人管理,小商小贩占道经营,‘脏乱差’几乎成了坛上的代名词,让很多依恋她的人,不由得扼腕叹息”“人来人往,车履不停,后轮压过前轮的印记,后人踏上前人的脚步,老去的在这里安详老去,年轻的生命在这里蓬勃生长,‘历史’的意义也许就在于提醒我们不断向前”可知,人也一样,一代又一代,生命虽然短暂,但人们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对幸福生活的追求是不变的。【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重要词语的含意的能力。第一处,由“变法失败后,被康有为誉为‘中国维新第一导师’的翁老先生被罢官,回到了常熟老家……他也自然成了这座古老茶楼的常客,看着‘得意楼’三个遒劲大字,我很难想象他书写此三字时,内心真的‘得意’”“‘六十年中事,伤心到盖棺,不将两行泪,轻向汝曹弹’,一首临终绝笔诗道尽了悲凉”可知旧得意楼上翁同龢远眺的背影,暗示了老先生对国家和民族安危的担忧,对自身命途多舛的无奈。第二处,“看着那恢弘典雅,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迷人的新‘得意楼’,我仿佛又看到了翁同龢老先生凭栏远眺的身影”,在“南门坛上”经过整修,重新开街,重新焕发活力与历史古韵的时候,作者仿佛看到翁老先生远眺的背影,这时的翁老先生应当感叹国家的富强、人民的幸福,含蓄地表达了作者的欣慰之情与自豪之情。同时,两处想象前后照应,巧妙地构成了今昔对比,既强化了主题,表达作者对“南门坛上”的深厚感情,又使文章含蓄蕴藉,发人深思,给人余味无穷之感。21.《红楼梦》第十八回《皇恩重元妃省父母天伦乐宝玉呈才藻》中:元妃选择了几处最喜欢的建筑赐名。“有凤来仪”赐名曰“潇湘馆”“绿玉”改作“怡红快绿”,赐名曰“怡红院”“衡芷清芬”赐名曰“蘅芜苑”\n这几处建筑后来分别成为小说主要人物的居所,各个居所赐名及环境暗合了人物的性格和命运,请任选一个加以分析。【答案】示例一:居所名:潇湘馆(1)人物:林黛玉(2)性格:用潇湘竹来烘托她高雅脱俗、多愁善感的性格特点。(3)命运:黛玉乃是绛珠仙草的人间化身,下世的唯一目的就是来还神瑛侍者的灌溉之情的,就是要用眼泪偿还,林黛玉为爱情熬尽最后一滴眼泪,泪尽而亡。示例二:居所名:怡红院(1)人物:贾宝玉(2)性格:贾宝玉身处红粉堆中怡然自得,不求仕进,有博爱多情的性格。(3)命运:贾宝玉终于背弃“温柔富贵之乡”而遁入空门,空遗千红万艳的无奈与怨恨。示例三:居所名:蘅芜苑(1)人物:薛宝钗(2)性格:用牵藤引蔓的香草来烘托她沉静内敛、善于攀附的性格特点。(3)命运:蘅芜苑如雪洞一般,暗示宝钗最终虽嫁于宝玉,却备受冷落,独守空闺。【解析】【分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的人物形象、思想内涵和艺术特色的理解、分析能力。示例一:潇湘馆为曹雪芹所著《红楼梦》大观园中一景,位于大观园西路,与怡红院遥遥相对,从其名称上就能看出这是一处带有江南情调的客舍,是林黛玉客居荣国府的住所。引用舜的潇湘二妃娥皇、女英的典故命名。奉元春命住进大观园时黛玉自己选定,因“爱那几竿竹子,隐着一道曲栏,比别处更觉得幽静”。她在这里伴随着修竹、诗书、幽怨、孤独和泪水,度过了一生。潇湘馆中以竹子最盛,“凤尾森森,龙吟细细,一片翠竹环绕”。翠竹,象征的是一种不屈不挠的可贵品质,高洁中带着儒雅,含蓄里透着活力。黛玉的诗号“潇湘妃子”,正是这样一种高贵而自然脱俗,婀娜而风姿绰约的魅力。\n元春赐名潇湘馆。潇湘,即指竹。按,“潇湘”原为湘江别称,在今湖南省。《山海经·中山经》:“交潇湘之渊。”郦道元《水经注·湘水》:“神游洞庭之渊,出入潇湘之浦。潇湘者,水清深也。”又传说尧有二女,长曰娥皇,次曰女英,姐妹同嫁舜为妻。舜父顽,母嚣,弟劣,曾多次欲置舜城死地,终因娥皇女英之助而脱险。舜继尧位,娥皇女英为其妃,后舜至南方巡视,死于苍梧。二妃往寻,泪染青竹,竹上生斑,因称“潇湘竹”或“湘妃竹”。二妃也死于江湘之间。故后世以潇湘指斑竹,泛指竹。三十七回探春开黛玉玩笑时说:“如今他住的是潇湘馆,他又爱哭,将来他想林姐夫,那些竹子也是要变成斑竹的,以后都叫他作“潇湘妃子”就完了。”似亦暗示黛玉最终之“泪尽而逝”。示例二:怡红院,《红楼梦》中大观园的主景之一,男主角贾宝玉的住所。试才题对额时,宝玉题为“红香绿玉”,取意蕉棠两植。元宵省亲时,元春不喜“香玉”二字(因暗指黛玉),改为“怡红快绿”,赐名“怡红院”,宝玉因号“怡红公子”。宝玉有爱红的痴好。小时喜欢吃女儿嘴上的胭脂,他偎红倚翠,见了女儿便觉清爽,见了男子便是浊气逼人的一种独特癖好的写照。宝玉又自诩为绛洞花主,是众位佳丽的保护者和倾慕者,同时又为众多佳丽所簇拥。他是大观园这一青春纯粹的女儿国里的唯一一位青年男子。“怡红”之意,既有因他的呵护与关爱,让诸位红颜感到欣怀、怡情的意思,又有宝玉因为被众多闺阁佳丽环绕而感到欢喜满足之意。贾宝玉身处红粉堆中怡然自得,不求仕进,有博爱多情的性格。宝玉,在经历了秦可卿、秦钟、尤二姐、尤三姐、金钏儿、晴雯、元春、迎春、香菱、黛玉的死亡之后,在经历了柳湘莲出家之后,看到怡红院慢慢荒芜,看到大观园慢慢荒凉,看到贾府慢慢衰亡,终于明白花开花落自由时序,人非物换,到头来一场梦,万境归空。一座让女儿们放肆欢笑的怡红院,终于成为虚幻的荒凉之地,空遗千红万艳的无奈与怨恨。示例三:蘅芜苑为《红楼梦》里大观园中一处建筑物,匾额题为“蘅芷清芬”,为薛宝钗的居所。宝钗亦因此得诗号“蘅芜君”。蘅芜苑离正殿不远,在沁芳池边,是一所外则“无味”,内藏“清雅”的处所。作者通过欲扬先抑的手法,暗喻了宝钗的思想性格。著书者了了数笔,就使蘅芜苑室内独特的风格凸现在读者面前。从这段描述中我们可以看出,薛宝钗的居室内的陈设可谓极其精简,在大片白墙的衬托下,只有一案,一床等有限的家具点缀其中,只有“花中隐者”菊花独吐芬芳,与之相伴。其这“大色空”的冷僻的室内风格也正是居者——薛宝钗内心世界和性格特征的外在反映,也是其命运的孤寂守寡的暗示和征兆。这与后世流行的极少主义设计风格可谓不谋而合,淡泊、冰冷,以静默的冥想表达质朴而又意蕴丰富气质。22.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中国建筑数千年来,始终以木为主要构材,砖石常居辅材之位,故重要工程,____________。究其原因有二:其一是________\n。盖石性强于压力,而张力曲力弹力至弱,与木性相反,我国古来虽不乏善于用石之哲匠,如隋安济桥之建造者李春,然而通常石匠用石之法,如各地石牌坊、石勾栏等所见,大多凿石为卯榫,使其构合如木,而不知利用其压力而垒砌之,故此类石建筑之崩坏者最多。其二是______。垫灰材料多以石灰为主,然其使用,仅取其粘凝性;以为木作用胶之替代,而不知垫灰之主要功用,乃在于两石缝间垫以富于粘性而坚固耐压之垫物,使两石面完全接触以避免因支点不匀而发生之破裂。故通常以结晶粗沙粒与石灰混合之原则,在我国则始终未能发明应用。【答案】①.以石营建者较少②.匠人对于石质力学缺乏了解③.匠人对于垫灰问题没有设法解决【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第①空,根据“中国建筑数千年来,始终以木为主要构材,砖石常居辅材之位”可知,重要工程应是多以木为主要构材,以石为建材的较少,故可填写“以石营建者较少”之类的句子。第②空,此处填写以石为建材较少的第一个原因,应为总领句;根据后文“盖石性强于压力,而张力曲力弹力至弱,与木性相反,我国古来虽不乏善于用石之哲匠,如隋安济桥之建造者李春,然而通常石匠用石之法,如各地石牌坊、石勾栏等所见,大多凿石为卯榫,使其构合如木,而不知利用其压力而垒砌之,故此类石建筑之崩坏者最多”可知,我国古代很少以石为建材是因为匠人对于石质力学缺乏了解,故可填写“匠人对于石质力学缺乏了解”之类的句子。第③空,此处填写以石为建材较少的第二个原因,应为总领句;根据后文“垫灰材料多以石灰为主,然其使用,仅取其粘凝性;以为木作用胶之替代,而不知垫灰之主要功用……”可知,我国古代很少以石为建材还因为匠人对于垫灰问题没有设法解决,故可填写“匠人对于垫灰问题没有设法解决”之类的句子。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热播电视剧《人世间》中,三姊妹中的老三周秉昆只是一个普通体力工人,相对于做了高官的哥哥、做了教授的姐姐,是不优秀、不成功的。但是他引起了更多观众的共鸣,得到了更多观众的肯定和赞赏。因为他虽然平凡,但努力生活,善良快乐,勇于担当,称得上一个好儿子、好丈夫、好父亲、好弟弟、好朋友。很多观众纷纷发表评论:在所谓的优秀和成功之外,简单的快乐,平凡的担当,也是一种可贵的、值得赞赏的价值。对此你有什么感触和思考呢?请你结合自己的认识、感受和思考,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例文:让平凡成为幸福生活的标配\n花草没有参天古树的高大,但依然摇曳吐蕊,把春天点缀得更加绚烂多姿;繁星没有似火骄阳的耀眼,但依然闪烁微芒,将夜空装扮得更加璀璨梦幻。人亦如此,周秉昆,虽然生而平凡,依然找寻到了真正属于自己的幸福和快乐。让平凡成为幸福生活的标配,于己、于家、于国都是必不可缺的。甘于平凡,才能扮演好自己的人生角色。《论语》中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人生在世,贵为国君也好,贱如草民也罢,每个人都要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正如周秉昆一样,即使平凡的自己,普通的人生,也要活出自己的精彩,努力做一个好儿子、好丈夫、好父亲、好弟弟、好朋友。陶渊明笔下世代生活在桃花源中的普通人,在这平凡的世界,过着平凡的生活,没有朝代更迭时妻离子散的悲愁,也没有官场上尔虞我诈带来的恐慌,他们长大、结婚、生子,尽情享受着平凡生活带来的惬意,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他们虽为平凡人,却赢得了更多的幸福和自由。甘于平凡,才能为家人撑起一片晴朗的天空。呱呱坠地的婴儿,无论长大后成就高低,已然成为了父母的全部;在孩子的眼里,即使再普通平凡的父母,也是无所不能的“奥特曼”。虽然平凡的生活没有大权在握高高在上的感觉,没有锦衣玉食的物质条件,但我们仍可以在平凡的生活中找出自己的价值。一张满分的试卷换来的是父母灿烂的微笑;一桌普通的菜肴,一杯热乎乎的牛奶展现的是亲情的魅力。诚然,平凡的生活不乏劳累,平淡的生活中难免苦闷,我们终不会因生活的苦累,而放弃对家庭的追求与责任。累也好,苦也罢,该做的我们依然,该干的依旧,平凡充斥着生活的角角落落,平凡永远是生命的主流,平凡是一束素菊,缺乏艳丽,却充满真诚。甘于平凡,才能做到位虽卑亦不忘忧国。甘于平凡,并非抛掉责任和担当,一味地躺平和摆烂,而是让人要尊重客观实际,学会苦中作乐。在人世间,注定绝大多数的人是平凡的,历史的天空不会留下他们的任何痕迹。但是,正是这样一些“沉默的大多数”,正是这些低头俯首的“孺子牛”,往往对生命更加执着。那些看似枯燥乏味的工作,对于他们来说,就是自己全部的世界,是自己倾之全部心血的杰作。平凡的人也有自己的坚守,有自己的责任和担当,依然能够活出自己的风采,实现自己人生的价值,为社会和国家添砖加瓦。在这个平凡的世界,平凡的你我也许没有耀眼的外表,没有超乎寻常的智慧,也没有纵情山水的情怀,但这并不代表所有的风采会随之远去,因为平凡之人也有自己的责任和担当,在平凡的生活里,同样能够找到属于自己的幸福和快乐。【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审题: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n材料一共两段话。第一段第一句中提到“三姊妹中的老三周秉昆只是一个普通体力工人,相对于做了高官的哥哥、做了教授的姐姐,是不优秀、不成功的”,表明周秉昆不是高官,不是教授,是一个平凡的人,甚至可以说周秉昆代表了千千万万个中国的底层儿女。第二句话是转折句,也是材料的情感倾向,“他引起了更多观众的共鸣,得到了更多观众的肯定和赞赏”,说明平凡的人是值得赞赏的。第三句说明平凡的人被肯定和赞赏的原因,“因为他虽然平凡,但努力生活,善良快乐,勇于担当,称得上一个好儿子、好丈夫、好父亲、好弟弟、好朋友”表明代表了千千万万个中国底层儿女的周秉昆,面对自己的平凡,心理上并没有自怨自艾,而是甘于平凡,在平凡的生活中,享受着生活和工作带给他的快乐,并努力生活,勇于担当,热心地对家人、对朋友,对工作,认真地扮演着自己平凡人生的角色。材料第二段中是观众的评论,“在所谓的优秀和成功之外,简单的快乐,平凡的担当,也是一种可贵的、值得赞赏的价值”表明观众认可了周秉昆的可贵,认可了平凡的价值,平凡的人,虽然谈不上优秀和成功,但是,平凡人也有自己的快乐和幸福,也有自己的责任和担当,也可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引导语要求谈谈对材料内容的感触和思考,建议写议论文。在了解了周秉昆的人物形象和观众对他的评价后,联系社会现实,社会上能够像周秉昆的哥哥和姐姐那样成为高官和教授的人毕竟是少数,绝大数的人注定要成为一个像周秉昆一样的普通人,在平凡的生活中善待自己,善待家人,善待工作,属于千千万万普通家庭的子弟或家长,属于三百六十行中的普通一员。面对自己的平凡和普通,我们应该像周秉昆一样,活出自己的色彩,活出自己的担当,活出自己的价值。因此该作文可以围绕“甘于平凡”“勇于担当”来审题立意。甘于平凡,才能找到生活的乐趣,活出自己的快乐和幸福;勇于担当才能找到生活的意义,活出自己的色彩和价值。比如写甘于平凡,可以从为什么的角度分别谈谈甘于平凡对自己、对家庭、对社会的意义,最后总结甘于平凡,也有属于自己的幸福与快乐。可合理使用举例论证、假设论证等方法。立意:1.甘于平凡,忠于价值。2.向平凡致敬,为担当献歌。3.平凡也有价值,担当就是力量。4.甘于平凡,勇于担当。5.人世间,奏一曲平凡赞歌。
版权提示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其他相关资源
2022届辽宁省高考语文押题卷(一)(解析版)
2022年天津市中考考前押题密卷语文试题
2022届河南省高三考前押题信息卷语文试题
山东省东营市胜利一中2022年高三语文仿真演练试题押题卷(Word版附答案)
山东省东营市胜利一中2022年高三仿真演练试题押题卷 语文 word版含答案
2022届五省名校高考押题卷(全国卷)语文试题 (解析版)
2022届河南省高三考前押题信息卷语文试题
天津市津南区咸水沽一中2022届高三物理上学期月考(三)试题(含解析)
天津市津南区咸水沽一中2022学年高一物理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含解析)新人教版
天津市2022年上学期津南区咸水沽第一中学高二数学期中试题
文档下载
收藏
所属:
高中 - 语文
发布时间:2022-06-18 12:52:58
页数:23
价格:¥5
大小:70.94 KB
文章作者:fenxiang
分享到:
|
报错
推荐好文
MORE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3页
doc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6页
doc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时间:2021-08-18
39页
doc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5页
docx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推荐特供
MORE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3页
doc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6页
doc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时间:2021-08-18
39页
doc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5页
docx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