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湖南省衡阳市2022-2023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开学检测试题(Word版附解析)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20

2/20

剩余18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湖南省衡阳市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摸底考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材料一:文化兴则国家兴,文化强则国家强。文化自信自强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文化是时代变迁、社会变革的先导。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属于社会意识层面,能够反映社会存在。“在不同的经济和社会环境中,人们生产不同的思想和文化,思想文化建设虽然决定于经济基础,但又对经济基础发生反作用。先进的思想文化一旦被群众掌握,就会转化为强大的物质力量;反之,落后的、错误的观念如果不破除,就会成为社会发展进步的桎梏。”可以说,人类社会的每一次跃进,人类文明的每一次升华,无不伴随着文化的历史性进步。文化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而言还起着强大的精神动力和精神支撑作用。“在几千年的历史流变中,中华民族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遇到了无数艰难困苦,但我们都挺过来、走过来了,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世世代代的中华儿女培育和发展了独具特色、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绵延发展、饱受挫折又不断重生,都离不开中华文化强有力的精神支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最深厚的源泉。文化软实力是一个国家基于文化而体现出来的凝聚力感召力和影响力。从历史发展的纵向来看,在五千多年的历史发展中,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始终屹立于世界东方,不是靠穷兵黩武,也不是靠对外扩张,而是充分发挥中华文化的强大感召力和吸引力。从国际对比来看,一个国家所具有的除经济及军事外的第三方面实力,主要是文化等方面的影响力。所以,在我国文化事业日益繁荣的今天,应当进一步把文化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丰厚滋养。文化自信是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理想、文化价值的高度信心,对自身文化生命力、创造力的高度信心。一个民族文化的形成,总是植根于民族生息繁衍和不断发展的历史之中,它既塑造着人们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又关系着国家和民族的发展方向、道路选择、制度设计。可以说,我们今天所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也是在对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 来的;我们今天的国家治理体系,也是在我国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长期发展、渐进改进的结果。(选摘自王易《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材料二:近年来,随着文化市场的繁荣、文化产业的发展,传统节日热、文物热、博物馆热持续升温,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文化自信明显增强、精神面貌更加奋发昂扬。文化自信,简单地说就是对自身文化及其内在价值的充分认同和积极践行,主要表现为对文化发展进程的理性认知,对文化发展成就的崇敬自豪,对文化发展能力的科学把握,对文化发展前景的信心希望。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守正开新,气象万千。十年来,中国人民更加热爱自己的文化,文化自信明显增强。中国人民的文化自信在多个方面表现出来。人们对中华文化发自内心地崇敬、从精神深处认同,传承中华文化基因更加自觉,文化归属感、自豪感显著增强,更有信心更有能力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文化自信基于丰厚的文化底蕴。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这是我们文化自信的根本所在。文化发展具有继承性,同时创新创造赋予文化新的生命力,让文化更具魅力,让文化自信更加坚定。我们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结合时代特点和要求,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努力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摘编自姜圣瑜《文化自信明显增强》)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化兴则国兴,文化强则国强,文化对国家起着强大的精神动力和精神支撑作用。B.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绵延发展、饱受挫折又不断重生,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华文化。C.把文化建设摆在突出位置,是想从中华传统文化中汲取滋养从而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D.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精神标识。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主体部分采用并列式的论证结构,论证了文化自信自强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 必然要求。B.材料一从历史发展的纵向与国际对比两方面来阐述文化的巨大作用和影响力,强调要推进文化自信自强。C.中国人民的文化自信明显增强,文化归属感、自豪感显著提升,我们更有信心更有能力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D.引用魏征名言,意在明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文化自信的“本”“源”,为作者观点提供有力的论据,增强说服力。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看法的一项是()A.国风国潮纷纷兴起,北京冬奥会上二十四节气,黄河之水,折柳寄情等文化展示,把中华文化和冰雪运动完美融合在一起。B.银幕、荧幕、舞台上涌现出一大批精品力作,《长津湖》《山海情》《只此青绿》等优秀文化作品叫好又叫座。C.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表明中国人民反对侵略战争、捍卫人类尊严,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立场。D.文化类综艺节目频频出圈,《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国家宝藏》等以文化厚度彰显精神高度,带来现象级流量。4.材料一与材料二都谈到了文化自信,不过二者论述的重心并不相同,请简要分析。5.“党的思想路线中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同《汉书》所言‘修学好古、实事求是’相契合。”请结合材料二,谈谈你的看法。【答案】1.C2.D3.C4.①材料一重点论述文化自信自强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主要从三个角度来解说。②材料二重点论述文化自信明显增强以及文化自信的根源:丰厚的文化底蕴。5.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②“修学好古、实事求是”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体现了文化发展的继承性和创新性。③我们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结合时代特点和要求,努力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解析】【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C.“想从中华传统文化中汲取滋养从而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错,原文是“应当进一步把文化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丰厚滋养”,可见选项曲解文意。故选C。【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D.“意在明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文化自信的‘本’‘源’”错误,选项仅阐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没有齐全,原文为“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这是我们文化自信的根本所在”,应该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我们文化自信的“本”“源”。故选D。【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ABD项均能印证中国人民的文化自信明显增强;C.警示人民勿忘历史,和文化自信无关。故选C。【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材料一,“文化兴则国家兴,文化强则国家强。文化自信自强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文化是时代变迁、社会变革的先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最深厚的源泉”“文化自信是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重点论述文化自信自强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主要从三个角度来解说。材料二,“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文化自信明显增强、精神面貌更加奋发昂扬”“文化自信基于丰厚的文化底蕴。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这是我们文化自信的根本所在”,重点论述文化自信明显增强以及文化自信的根源:丰厚的文化底蕴。【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章内容,提出自己见解的能力。结合“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这是我们文化自信的根本所在”可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原文有“文化发展具有继承性,同时创新创造赋予文化新的生命力,让文化更具魅力,让文化自信更加坚定”,“修学好古、实事求是”意思是钻研古典务必得到事实,依据事实从中得出真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就是在实践中,要从实际出发,不受约束地去探索事物的规律性.也就是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的去探索客观规律。这两组句子体现了文化发展的继承性和创新性。结合“我们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结合时代特点和要求,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努力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可分析出,我们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结合时代特点和要求,努力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文本一】生命通道(节选)尤凤伟①事实上,并没有等到半个月,苏原便离开了莱阳城。不是逃走,而是跟随日军部队向昆嵛区扫荡。出城后,苏原不由回首一瞥。那瞬间,他有一种预感:今生今世不会再回到这座小城了。他的回首自不是出于对小城的留恋,那里没有值得他留恋的东西。恰恰相反,往日的一切都不堪回首,那是他的牢狱,那里断送了他的一切。那最后的一瞥,只是他无言的诅咒。天空阴晦,寒风扫掠着空旷荒芜的原野。树木的叶子已经落光,站在那里如同一些赤裸的汉子,在冷风中簌簌发抖。途经的河流大都干枯,映入眼帘的是状如丝带的白亮河沙,风吹尘起,逶迤奔腾,流水一般。苏原油然记起老马②所说的他去的那个河里流淌白沙的“怪地场”,他的心不由一沉,他觉得此时的自己正在步老马的后尘踏进那个“怪地场”,只是老马已原路折回,自己却怕要一直往前走下去。如果无法脱身,也许会一直走到“死地”。十天以前。他已将敌人这次行动的情报放在那个秘密树洞里。他相信抗日队伍会接到并 采取了应对措施。北野③要他随部队行动,其目的已不同往前,这次是把他当做弈棋的对手,以便在战事的间隙随时对弈一局。自从与苏原对弈过,北野便对原来的对手龟田失去了兴趣,但北野因未占到苏原的上风而耿耿于怀。因为老马的缘故,高田借故留在城里。临走前高原关照他可利用这次机会脱离日军,如果逃脱不成也无妨,待回城后再从长计议。尽管高田没有明说,可他看出高田舍不得自己离去,希望能为“生命通道”计划再度合作。苏原心里也很矛盾。北野的部队疾速东进。中午时分经过了一个小村,村人以望风而逃,村里村外空空荡荡。北野下令在这里埋锅造饭,饭后又继续东进。道路渐渐向上倾斜,进入两县交界的丘陵地带。为防备抗日队伍的伏击,队伍的行进速度减缓,当再次途经一个村庄,天色向晚,部队不敢贸然前进,决定在村子宿营。是夜无战事,如果说有,那便是北野和苏原的方格之战。第二天天亮,部队继续前行。这时已踏进海阳进地界,地形渐现陡峭。中午,部队经过一个状若蚌壳的谷地,四周是一圈山丘。骑在马上的北野神情惶惶,有一种不祥的预感。果然,当他的军队完全进入谷地,四面山头便骤然响起枪声。这场后来被载入县志的谷地伏击战由此拉开序幕。……苏原两眼向前寻觅,他想看清到山丘还有多少距离。他忽然觉得面前的空间一下子变了模样,十分怪异。他看见一条宽阔平坦的道路一直通向那迷茫的远方。他冷丁觉悟:这就是他和高田军医寻找到的那条生命通道,人只要从这里走出去便会得以复生。这是一条神奇之路,是一条铺满光明的道路。这时,他的眼光有些痴迷,他兴奋异常,失声高呼。应着他的呼叫,是一阵炒豆般的强烈枪声……注释:①尤凤伟的《生命通道》是二战中中国版的《辛德勒的名单》,讲述了日本军医高田、“汉奸军医”苏原同时为秘密抢救日军枪口下的中国人的生命而实施着一项不为人知的“生命通道”计划的故事。②老马:对敌工作者,曾被日军俘虏。③北野:日本军官北野俊太郎,第十一旅团长,少将。【文本二】记者:您的小说让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一个个难忘的故事,还让我们对曾经的历史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有关历史题材的小说并不少见,可是像您的作品那么让人感觉真实的却不多,您认为文学作品该如何把握好讲述历史的度?尤凤伟:有句人人熟知的话叫:历史是任人们打扮的小姑娘。比如时下的抗日神剧,真实的抗日战争是那样的吗?正是鉴于对这种抗战作品的不认同,我开始写属于自己的抗战文 学作品,如《生命通道》《五月乡战》《生存》等一大批中短篇小说。你说从中读出了“真实”,其实这正是我的首要追求。我认为不真实的历史题材作品不仅是垃圾更是毒药,起到了极其恶劣的作用。要提到犯罪的高度来认识作者的写作活动。这是一种情况,另有一种抗战文学倒是写了不畏牺牲与敌人的殊死搏斗,很壮烈,但作品粗糙,简单化,公式化,如穷人是抗日的英雄,而富人则是通敌的汉奸。以所谓阶级观点来区别人物。事实上参加伪军与日军并肩作战的大部分是穷人为了生计而为之。富人倒很谨慎,有的还积极参与抗日活动。文学要书写历史事件与历史人物,首要的“度”是真实再现,不能离“谱”,在此基础上再予以虚构,加工。6.关于对文本一中苏原的“最后的一瞥”,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最后的一瞥”简洁地表现了他出城后复杂而难以言表的心情。B.“最后的一瞥”从情节上吸引读者阅读兴趣,表现了他的绝望。C.“最后的一瞥”这一细节描写,具有典型性,有很强的画面感和情境感。D.“最后的一瞥”暗示了苏原最终的命运,增加了人物的悲剧色彩。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苏原是潜伏在敌占区的情报人员,文本一展现了他为传递情报付出的艰苦卓绝的努力和承受的巨大风险。B.文本一多通过心理描写交代故事情节,笔调冷静客观,却蕴含着主人公丰富的主观心理活动。C.文本一采用倒叙,既交代了苏原的身份,苏原和高田合作的事情,也表现了苏原通过伪装成“汉奸”来打开“生命通道”的矛盾心理。D.文本二中说:“历史是任人们打扮的小姑娘”,并用时下的抗日神剧为例,说明抗日神剧不符合历史的真实。8.苏原这一人物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结合文本一简要分析。9.文本二中尤凤伟说:“文学首要的是‘度’真实再现,不能离‘谱’”,请结合文本一分析该小说“真实”的具体表现。【答案】6.B7.C8.①胆大心细,机智勇敢。苏原伪装成“汉奸”,身处敌营,能够把握时机,秘密传递情报冒着风险把情报放在树洞,传递情报。②棋艺高超,技高一等。从敌人北野角度写,苏原使北野对原先的棋手失去兴趣,要他随部队行动,陪自己下棋。 ③勇敢无畏,大义凛然。苏原表面上选择了做“汉奸”,但是秘密加入了“生命通道”计划,拯救同胞,哪怕献出生命也憧憬光明。9.①塑造的人物真实,没有以阶级来区别人物,人物也没有脸谱化。苏原是抗日队伍中机智勇敢的情报人员的代表,高田代表着爱好和平,尊重生命的日本友人,真实可信。北野哪怕是反派人物,也有自己的兴趣爱好。②情节设计符合逻辑,具有艺术真实性。他身处险境却英勇无畏,面对摆脱“汉奸”和继续潜伏也曾有过矛盾心理;北野酷爱下棋,要苏原随部队行动,从而也得以苏原有机会实施“生命的通道”的计划,合理可信。③战争的环境描写真实客观。北野部队东进,村民逃跑,敌我双方对峙的场景描写冷峻客观,紧张的氛围烘托出战争的残酷。【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小说相关内容的能力。B.“绝望”理解错误,苏原虽然经历磨难,内心情感复杂,文中提及他觉悟到“这是一条神奇之路,是一条铺满光明的道路”,还是可以看出他对未来是充满希望的。故选B。【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C.“倒叙”错误,这部分内容是苏原跟随北野行军过程中的回忆,应该是插叙。故选C。【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人物形象的能力。“苏原便离开了莱阳城。不是逃走,而是跟随日军部队向昆嵛区扫荡”,跟随日军扫荡,可知苏原是伪装成了“汉奸”;十天以前。他已将敌人这次行动的情报放在那个秘密树洞里”,身处敌营,能够把握时机,秘密传递情报冒着风险把情报放在树洞,传递情报。由此可看出苏原胆大心细,机智勇敢。从敌人北野的角度写,“北野要他随部队行动,其目的已不同往前,这次是把他当做弈棋的对手,以便在战事的间隙随时对弈一局。自从与苏原对弈过,北野便对原来的对手龟田失去了兴趣,但北野因未占到苏原的上风而耿耿于怀”,苏原使北野对原先的棋手失去兴趣,要他随部队行动,陪自己下棋。由此可看出苏原棋艺高超,技高一等。 “临走前高原关照他可利用这次机会脱离日军,如果逃脱不成也无妨,待回城后再从长计议。尽管高田没有明说,可他看出高田舍不得自己离去,希望能为‘生命通道’计划再度合作。苏原心里也很矛盾”“这是一条神奇之路,是一条铺满光明的道路”,苏原表面上选择了做“汉奸”,但是秘密加入了“生命通道”计划,拯救同胞,哪怕献出生命也憧憬光明。由此可看出苏原勇敢无畏,大义凛然。【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小说艺术特点的能力。从人物形象看,苏原“十天以前。他已将敌人这次行动的情报放在那个秘密树洞里”,是抗日队伍中机智勇敢的情报人员的代表。高田“关照他可利用这次机会脱离日军,如果逃脱不成也无妨,待回城后再从长计议。尽管高田没有明说,可他看出高田舍不得自己离去,希望能为‘生命通道’计划再度合作”,高原虽是日本人,但也在冒着生命危险寻找抢救日军枪口下的中国人的“生命通道”,是代表着爱好和平,尊重生命的日本友人,真实可信。北野哪怕是反派人物,也有自己的兴趣爱好,他爱好下棋,甚至为了下启棋要把苏原带在身边。可见文章塑造的人物真实,没有以阶级来区别人物,人物也没有脸谱化。从情节看,“临走前高原关照他可利用这次机会脱离日军,如果逃脱不成也无妨,待回城后再从长计议。尽管高田没有明说,可他看出高田舍不得自己离去,希望能为‘生命通道’计划再度合作。苏原心里也很矛盾”,苏原身处险境却英勇无畏,面对摆脱“汉奸”和继续潜伏也曾有过矛盾心理;北野酷爱下棋,“北野要他随部队行动,其目的已不同往前,这次是把他当做弈棋的对手,以便在战事的间隙随时对弈一局”,要苏原随部队行动,从而也得以苏原有机会发现了那条“生命的通道”:“他冷丁觉悟:这就是他和高田军医寻找到的那条生命通道,人只要从这里走出去便会得以复生。这是一条神奇之路,是一条铺满光明的道路。这时,他的眼光有些痴迷,他兴奋异常,失声高呼”,从而能够实施“生命的通道”的计划,合理可信。可见情节设计符合逻辑,具有艺术真实性。从环境看,“北野的部队疾速东进。中午时分经过了一个小村,村人以望风而逃,村里村外空空荡荡”,北野部队东进,村民逃跑;“第二天天亮,部队继续前行。这时已踏进海阳进地界,地形渐现陡峭。中午,部队经过一个状若蚌壳的谷地,四周是一圈山丘。骑在马上的北野神情惶惶,有一种不祥的预感。果然,当他的军队完全进入谷地,四面山头便骤然响起枪声”,敌我双方对峙的场景描写冷峻客观,紧张的氛围烘托出战争的残酷。可见战争的环境描写真实客观。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不可不察乱之所自起。当察乱何自起?起不相爱。臣子之不孝君父,所谓乱也。子自爱,不爱父,故亏父而自利;弟自爱,不爱兄,故亏兄而自利;臣自爱,不爱君,故亏君而自利;此所谓乱也。虽父之不慈子,兄之不慈弟,君之不慈臣,此亦天下之所谓乱也。父自爱也,不爱子,故亏子而自利;兄自爱也,不爱弟,故亏弟而自利;君自爱也,不爱臣,故亏臣而自利。是何也?皆起不相爱。虽至天下之为盗贼者,亦然。盗爱其室不爱异室故窃异室以利其室贼爱其身不爱人身故贼人身以利其身。此何也?皆起不相爱。虽至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亦然。大夫各爱其家,不爱异家,故乱异家以利其家;诸侯各爱其国,不爱异国,故攻异国以利其国。天下之乱物,具此而已矣。察此何自起?皆起不相爱。若使天下兼相爱,爱人若爱其身,犹有不孝者乎?视父兄与君若其身,恶施不孝?犹有不慈者乎?视弟子与臣若其身,恶施不慈?故不孝不慈亡。犹有盗贼乎?视人之室若其室,谁窃?视人身若其身,谁贼?故盗贼有亡。犹有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乎?视人家若其家,谁乱?视人国若其国,谁攻?故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有亡。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无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则天下治。故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恶得不禁恶而劝爱?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故子墨子曰:不可以不劝爱人者,此也。(节选自《兼爱》有删改)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盗/爱其室/不爱异室/故窃异室以利其室/贼/爱其身/不爱人身/故贼人身以利其身B.盗爱其室/不爱异室/故窃异室以利其室/贼爱其身/不爱人身/故贼人身以利其身C.盗爱其室不/爱异室/故窃异室以利其室/贼爱其身不/爱人身/故贼人身以利其身D.盗爱其室/不爱异室/故窃异室/以利其室/贼爱其身/不爱人身/故贼人身/以利其身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当察乱何自起”的“当”与《登泰山记》“僻不当道者”的“当”含义一样,都为“对着,面对”的意思。B.大夫,古代职官的级名。先秦诸侯国中,在国君之下有卿、大夫、士三级。后世遂称一般任官职者为大夫。 C.家,卿大夫的封地。因此,春秋时代卿大夫封地的官员称为“家君”,卿大夫则称为“家主”。D.子墨子,前一个“子”是先生、老师的意思,表敬称。《墨子》一书是墨子弟子所记,所以在“墨子”前加上“子”。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段通过假设论证指出天下动乱不休的起因就在于人人只知“自爱”而“不相爱”。B.《墨子》说理语言浅显且正反论说,这种文风与墨家思想的受众是中下层人民有关。C.节选部分论述了“兼爱”对治理天下的重要性及践行兼爱之道的具体方法。D.墨子的“兼相爱”与“交相利”密切结合,认为“爱人”就是要“利人”。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子自爱,不爱父,故亏父而自利。(2)故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恶得不禁恶而劝爱?14.《说文》解释“兼”的含义是“一手持二禾”:一只手握住两根稻秆。细读文本,谈谈你对选文“兼爱”内涵的理解。【答案】10.B11.A12.A13.(1)儿子爱自己,不爱父亲,因此使父亲受损失而自己得利。(2)所以圣人是把治理天下作为(自己的)事务的人,怎么能不禁绝仇恨而勉励亲爱呢?14.兼爱的主要观点是: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兼爱,即尽爱、俱爱,不分民族、阶级、亲疏、住地、人已、主仆等差别,包括过去和未来的一切人,是最为普遍深刻的人文精神与人道主义。【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句子大意:盗贼只爱自己的家,不爱别人的家,所以盗窃别人的家以利自己的家;盗贼只爱自身,不爱别人,所以残害别人来使自己获利。“盗爱其室”是一个完整的主谓宾结构,中间不断开,排除A;“爱其室”“不爱异室”句式相同,动宾结构完整,应在“其室”后断句,排除C;“故窃异室以利其室”“故贼人身以利其身”句式相同,结构完整,应在“以利其室”“以利其身”后断句,排除D。故选B。 【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掌握文言词汇及文化常识的能力。A.“与《登泰山记》“僻不当道者”的‘当’含义一样”错误。“当察乱何自起”的“当”,通“尝”,尝试。句意:我曾试着考察起源于何处。“僻不当道者”的“当”,对着,面对。句意:那些偏僻不对着道路的石刻。故选A。【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A.“首段通过假设论证”错误,根据原文“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不可不察乱之所自起”可知,首段论证了混乱产生的根源,没有运用假设论证。故选A。【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1)“自爱”,宾语前置,正常语序“爱自”,爱自己;“亏”,使受损。(2)“以……为”,把……作为;“恶”,怎么;“劝”,勉励。【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根据原文“故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恶得不禁恶而劝爱?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故子墨子曰:不可以不劝爱人者,此也”可知,兼爱的主要观点是: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根据原文“皆起不相爱。若使天下兼相爱,爱人若爱其身,犹有不孝者乎?视父兄与君若其身,恶施不孝?犹有不慈者乎?视弟子与臣若其身,恶施不慈?故不孝不慈亡。犹有盗贼乎?视人之室若其室,谁窃?视人身若其身,谁贼?故盗贼有亡。犹有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乎?视人家若其家,谁乱?视人国若其国,谁攻?故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有亡。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无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则天下治”可知,兼爱,即尽爱、俱爱,不分民族、阶级、亲疏、住地、人已、主仆等差别,包括过去和未来的一切人,是最为普遍深刻的人文精神与人道主义。参考译文:圣人是以治理天下为职业的人,不可不考察混乱产生的根源。尝试考察混乱从哪里产生呢?起于人与人不相爱。臣与子不孝敬君和父, 就是所谓乱。儿子爱自己,不爱父亲,因此使父亲受损失而自己得利;弟弟爱自己而不爱兄长,因而损害兄长以自利;臣下爱自己而不爱君上,因而损害君上以自利,这就是所谓混乱。反过来,即使父亲不慈爱儿子,兄长不慈爱弟弟,君上不慈爱臣下,这也是天下的所谓混乱。父亲爱自己而不爱儿子,所以损害儿子以自利;兄长爱自己而不爱弟弟,所以损害弟弟以自利;君上爱自己而不爱臣下,所以损害臣下以自利。这是为什么呢?都是起于不相爱。即使在天底下做盗贼的人,也是这样。盗贼只爱自己的家,不爱别人的家,所以盗窃别人的家以利自己的家;盗贼只爱自身,不爱别人,所以残害别人来使自己获利。这是什么原因呢?都起于不相爱。即使大夫相互侵扰家族,诸侯相互攻伐封国,也是这样。大夫各自爱他自己的家族,不爱别人的家族,所以侵扰别人的家族以利他自己的家族;诸侯各自爱他自己的国家,不爱别人的国家,所以攻伐别人的国家以利他自己的国家。天下的乱事,全部都具备在这里了。细察它从哪里产生呢?都起于不相爱。假若天下都能相亲相爱,爱别人就像爱自己,还能有不孝的吗?看待父亲、兄弟和君上像自己一样,怎么会做出不孝的事呢?还会有不慈爱的吗?看待弟弟、儿子与臣下像自己一样,怎么会做出不慈的事呢?所以不孝不慈都没有了。还有盗贼吗?看待别人的家像自己的家一样,谁会盗窃?看待别人就像自己一样,谁会害人?所以盗贼没有了。还有大夫相互侵扰家族,诸侯相互攻伐封国吗?看待别人的家族就像自己的家族,谁会侵犯?看待别人的封国就像自己的封国,谁会攻伐?所以大夫相互侵扰家族,诸侯相互攻伐封国,都没有了。假若天下的人都相亲相爱,国家与国家不相互攻伐,家族与家族不相互侵扰,盗贼没有了,君臣父子间都能孝敬慈爱,像这样,天下也就治理了。所以圣人是把治理天下作为(自己的)事务的人,怎么能不禁绝仇恨而勉励亲爱呢?因此天下的人相亲相爱就会治理好,相互憎恶则会混乱。所以墨子说:“不能不鼓励爱别人”,道理就在此。(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蝶恋花·春景苏轼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注】:①苏轼被贬任密州太守时所作。②柳绵,柳絮。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词是伤春之作。苏轼长于豪放,亦擅婉约,这首词写春景清新秀丽。 B.柳絮纷飞,春色将尽,让人伤感;芳草青绿,又是一番境界,见其旷达。C.“佳人”代表词人所追求的“芳草”,“行人”指赶路的人,不包括作者。D.全词真实地反映了词人的一段心路历程,于清新中蕴涵哀怨,意境朦胧。16.宋魏庆之在《诗人玉屑》中评论“‘多情却被无情恼’,盖行人多情,佳人无情耳”。请结合全词,简要谈谈你对“多情”的理解。【答案】15.C16.①墙外的行人听到墙里的佳人的笑声后,心绪难平;②行人是词人的化身,被贬异地,借此春景,感怀身世;③佳人可理解为美人,即君王,行人与佳人是对君臣关系的类比与联想,表现出词人对宦海沉浮的悲叹。【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C.“不包括作者”表述错误,“行人”是词人化身,还有像词人一样遭遇的人。故选C。【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词语含义、分析理解诗歌情感、主旨的能力。“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先分析“多情”的浅层含义:也许是行人伫立良久,墙内佳人已经回到房间;也许是佳人玩乐依旧,而行人已渐渐走远。总之,佳人的笑声渐渐听不到了,四周显得静悄悄。但是行人的心却怎么也平静不下来。墙院里女子的笑声渐渐地消失了,而墙外的行人听到笑声后却心绪难平。分析“多情”的深层含义:此句描述了墙外行人对墙内佳人的眷顾及佳人的淡漠,让行人更加惆怅。在这里,“行人”可理解为是词人的化身。结合注释可知,此词是词人被贬密州时所作,表面写得遇佳人却无缘一晤,自己多情却遭到无情对待的悲哀,其实可理解为被贬异地,借此春景,感怀身世;此处的“佳人”意为“美人”,古人诗词中常有借美人代表君王的象征用法,苏轼自己也曾在《赤壁赋》中写过“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如从这个角度思考,那美人代表君王,行人则代表臣子,君王无情,臣子伤情,词人借对君臣关系的类比与联想,表现出词人对宦海沉浮的悲叹。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李白在《将进酒》中举杯对饮,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其于穷愁之境中的狂放不羁的诗句是“__,___”。(2)《大学之道》中,提出普天之下,不论身份高低,都应将加强个人品行修养作为根本的句子是“_____,____”。(3)在《春江花月夜》中,写了游子和思妇通过望月来表达思念之情,且和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诗中“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是“____,__”。【答案】①.人生得意须尽欢②.莫使金樽空对月③.自天子以至于庶人④.壹是皆以修身为本⑤.此时相望不相闻⑥.愿逐月华流照君【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注意重点字词的写法,如“樽”“庶”“壹”等。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当与所有人___①____时,很多人都会觉得很无助。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可能会意识到与众不同也有好的一面。在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商学院教书的莎朗·金表示,有些人将他们的创造性的成就归功于自己是个独行者或是反叛者。她邀请了一些志愿者到她的实验室完成几项测试。在测试开始前,金和同事告诉一部分参与者他们没有被选入“小组”,其实并没有所谓的“小组”,金和同事不过是想让他们感觉自己被排除在外。另一部分人___(1)__金要求参与者在纸上完成两项测试。其中一个是,让他们回答有什么可将一组看似____②___的词联系在一起(比如,鱼、矿和热潮,答案是"金"。因为金鱼、金矿、淘金热)。另一个测试是,画一个外星人,且来自一个与地球____③_____的星球。结果显示,被拒绝过的人在两项测试中的表现都更加出色。外星人那一题中,没有被拒绝的参与者画的都是标准的卡通火星人,而被拒绝的参与者画的外星人则和人类极为不同——所有的身体部位都只长在一侧,或者是眼睛跑到了鼻子下面。根据三位独立评委的认定,遭到拒绝的参与者的画作更加具有创造力。 ____(2)_____,遭到拒绝和创造力之间是辅车相依的。而这种创造力优势仅在那些具备“孤立自我意识”的参与者身上出现,即他们已经感觉到自己不属于某个群体。也就是说,做一个怪人____(3)_____,不断涌现新想法。18.请在文中①②③处填入恰当的成语。19.下列各句中破折号和文中画横线句子破折号作用不相同的一项是()A.他家还有别的亲人——我想是他的妹妹吧——在那儿扮演哑剧中的小鬼。B.还有鲁大昌——我们在腊子口交过手的这个手下败将也匆匆赶来了,妄图报复。C.不早不迟,偏偏要在这个时候,——这就可见是一个谬种!D.这些“聂赫留朵夫”们各有各的故事,性格上却又有一些相似之处——心存善念而又有不少缺点,深陷于生活与心灵的激烈矛盾之中。20.根据上下文意思,补写带()画横线处的句子,每处不超过10个字。【答案】18.①格格不入②毫不相干③截然不同19.C20.(1)没有受到同等的“拒绝”(2)由此看来(3)会让你的思维打开【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第一空,由后文“意识到与众不同也有好的一面”可知,此处是说自己与人不投合,可填“格格不入”。格格不入:相互抵触,不投合。第二空,此处是说这些词之间没有任何关联,可填“毫不相干”。毫不相干:指跟某个事物没有丝毫联系。第三空,此处强调外星人的星球与地球一点也不一样,可填“截然不同”。截然不同:事物之间,界限分明,全然不一样。【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文中的破折号与ABD项中的破折号均表示解释说明;C项破折号表总结上文。故选C。【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第(1)处,结合后文“被拒绝过的人”“没有被拒绝的参与者”可知,这“另一部分人”没有被拒绝,可填:没有受到同等的“拒绝”; 第(2)处,此处位于这段开头,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上文是实验情况,而此句后面“遭到拒绝和创造力之间是辅车相依的”是结论,可填过渡句:由此看来;第(3)处,前面说被拒绝的人更有创造力,此句位于“做一个怪人”和“不断涌现新想法”之间,起到连接作用,有“新想法”表明思路打开了,可填:会让你的思维打开。(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邹忌讽齐王纳谏》中邹忌的一番话,结论是“王之蔽甚矣”,他是如何推出的呢?是从邹忌自己受到蒙蔽推出的。但是,为什么邹忌受蒙蔽,王也受蒙蔽呢?邹忌自己受蒙蔽,是因为那些进言的人和他存在“私”“畏”“有求于”的关系,而向王进言的人和王也有类似的关系。推理过程概括如下:我身边的人和我有情感或利害关系,他们没有告诉我徐公和我孰美的真相;大王身边的乃至普天下的人和大王都有情感或利害关系,他们也不会告诉大王一些事情的真相。形式结构概括如下:A对象具有c、d属性B对象也具有c属性B对象也具有d属性类比推理是由两个事物的一个方面相似而推出它们另一方面也相似的推理。如果说归纳推理是从个别到一般的推理,那么类比推理则是从个别到另一个别的推理。邹忌的推理前提只是“闺房小语”,结论却是国家大事,结论和前提分别属于不同的范畴。可见,类比推理也是一种或然性推理,其推理的强度甚至比归纳推理更弱,但它在探究(人对物)和说理(人对人)活动中有着重要的作用。21.下列句子中的“只是”与原文加点处的“只是”,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A.进行抗日战争,这不只是打仗的问题,还要不失时机地对敌军进行政治工作。B.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C.兰考灾区面貌的改变,还只是兰考人民征服大自然的开始。D.从背部入,斜穿心肺,已是致命的创伤,只是没有便死。22.《晏子春秋》中有这样一段文字:“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积,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这是一个典型的类比推理,请根据选文写出推理的过程。【答案】21.D22.橘生于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水土不同使橘的味道不同;民生 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楚国的水土使齐民入楚善盗。【解析】【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词语在语境中的含义的能力。原文中的“只是”表示限定某种情况或范围,相当于“仅仅是”,与ABC项的“只是”用法相同,D项中的“只是”连接分句,表示轻微转折,相当于“不过”。故选D。【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逻辑推理能力。这是一个典型的类比推理,类比推理的本质是:“类比推理是由两个事物的一个方面相似而推出它们另一方面也相似的推理”。文中“人”和“橘”的一方面相似是: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而橘和枳的不同根源在“水土异”,由此推出“人”和“橘”另一方面相似是:水土不同使橘的味道不同,楚之水土使齐民入楚善盗。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十二章》)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老子》四章》)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老人与海》)本学期学习的课文中有不少经典语句,富含智慧,给我们以人生的启迪。请从以上语句中任选其一,准确理解其思想内涵,自拟题目,自选角度,自定立意,写一篇议论文。要求:论点明确,论据充实,论证合理;语言流畅,书写清晰;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略【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审题: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材料包括三则名言。第一句出自《论语》,意思是“看见有德行或才干的人就要想着向他学习,看见没有德行的人,自己的内心就要反省是否有和代样的错误”。“见贤思齐”是以外界作为参照,来提高自身素质,“见不贤而自内省”是恶劣环境下,道德不滑坡。“见贤思齐” 是在道德之路上不断砥砺前行,“见不贤而内自省”是防止道德滑坡的刹车系统。这句话的核心是“自省”,人要时常反省自身,不断完善自己,改正缺点。自省犹如一个人的自我循环系统,通过自我循环、自我净化,才能不断地排除杂质,摒弃恶习,获得自我提升。第二句“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它的意思是战胜别人的人有力量,战胜自己的人强大,考生写作时应围绕“胜人”自胜”进行思考。胜人和自胜之间可以是比较或选择关系,也可以是并列关系、条件关系、递进关系。从比较或选择关系的角度看,可以比较胜人者和自胜者哪一个更强大,或在学习、工作或个人成长中选择胜人还是自胜。从并列关系来看,胜人和自胜都值得肯定和提倡,都是成长和发展的体现。从条件关系来看,可理解为只有战胜自己才能战胜别人。从递进关系来看,可理解为不仅要战胜自己,还要战胜别人。第三句“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指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屈服。这说明虽然结果成功与否我们无法得知,但在走向结果这一过程中,我们必须保持一颗不被打败、积极奋进的心态。题干要求“从下列语句中选其一”,在理解其内涵的基础上自定立意写一篇议论文,意味着学生选择其中一个角度即可,同时写作时还可合理引用,如选择第一句,考生可以借助名言开篇,引出“自省”的话题,接着联系孔子对于修养自身的一些观点,如“忠恕之道”“日三省吾身”“不求诸人,反求诸己”“择其普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等,强调自省的重要性,接着反观当下年轻人的一些错误做法,分析这种做法背后折射出的问题,指出危害,最后发出呼吁,呼应开头;若选择第二个,可确立本文的中心论点为“战胜自己,行稳致远”,然后用三个分论点分别论证如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认识自己,战胜自己。最后总结全文。若选择第三句,可写应对艰难的启发,可写人生中难免遇到大风时刻,但风再大,终究会过去,对生活要有期待。生活中纵有千难万阻,无论如何都要抗。争一个人可以被生活打倒,但是不能被它打败,永远都不要放弃。具体事例可以写当下有些青年觉得压力过大,于是要“躺平”“摆烂”,这是绝对不行的,要勇敢面对压力,努力应对,可以写苏炳添的执着,面对欧美等运动员的天然优势,他从不畏惧,扎实训练,勇敢迎战;或者写我们中国,在建国初期的物质匮乏、西方围堵的艰难时刻,我们没有放弃,咬紧牙关,终于渡过难关,迎来曙光等。立意:1.见贤思齐,齐之有道。2.只有战胜自己,才能战胜他人。3.青年自胜铸华章。 4.思齐作桨,自省为帆。5.永不言败,宁折不弯。6.千磨万击还坚韧。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语文
发布时间:2023-04-12 16:06:02 页数:20
价格:¥2 大小:48.31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