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广东省东莞市石竹实验学校2022-2023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开学检测试题(Word版附解析)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22

2/22

剩余20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东莞市石竹实验学校2022-2023学年高二第一学期开学摸底考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一个有生命的躯体是由骨、肉、筋、血构成的。“骨”是生物体最基本的间架,由于骨,一个生物体才能站立起来和行动。附在骨上的筋是一切动作的主持者,筋是我们运动感的源泉。敷在骨筋外面的肉,包裹着它们而使一个生命体有了形象。流贯在筋肉中的血液营养着、滋润着全部形体。有了骨、筋、肉、血,一个生命体诞生了。中国古代的书家要想使“字”也表现生命,成为反映生命的艺术,就须用他所具有的方法和工具在字里表现出一个生命体的骨、筋、肉、血的感觉来。通过较抽象的点、线、笔画,使我们从情感和想象里体会到客体形象里的骨、筋、肉、血,就像音乐和建筑也能通过诉之于我们情感及身体直感的形象来启示人类的生活内容和意义。许慎《说文》序解释文字的定义说:“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字者,言孽乳而浸多也。”文和字是对待的:单体的字,像水木,是“文”;复体的字,像江河杞柳,是“字”,是由“形声相益孽乳而浸多”来的。中国人写的字能够成为艺术品,有两个主要因素:一是由于中国字的起始是象形的,二是中国人用的笔。写字在古代正确的称呼是“书”。书者如也,书的任务是“如”,写出来的字要“如”我们心中对于物象的把握和理解。用抽象的点画表出“物象之本”,这也就是说物象中的“文”,就是交织在一个物象里或物象和物象的相互关系里的条理:长短、大小、疏密、朝揖、应接、向背、穿插等等的规律和结构。而这个被把握到的“文”,同时又反映着人对它们的情感反应。这种“因情生文,因文见情”的字就升华到艺术境界,具有艺术价值而成为美学的对象了。第二个主要因素是笔。书(繁体作“書”)字从聿,“聿”就是笔,篆文,像手把笔,笔杆下扎了毛。殷朝人就有了笔,这个特殊的工具才使中国人的书法有可能成为一种世界独特的艺术,也使中国画有了独特的风格。中国人的笔是把兽毛(主要用兔毛)捆缚起做成的。它铺毫抽锋,极富弹性,所以巨细收纵,变化无穷。这是欧洲人用管笔、钢笔、铅笔以及油 画笔所不能比的。从殷朝发明了和运用了这支笔,创造了书法艺术,历代不断有伟大的发展,到唐代各门艺术都发展到极盛的时候,唐太宗李世民独独宝爱晋人王羲之所写的《兰亭集序》,临死时不能割舍,恳求他的儿子让他带进棺去。可以想见在中国艺术最高峰时期中国书法艺术所占的地位了。这是怎样可能的呢?我们前面已说过是基于两个主要因素,一是中国字在起始的时候是象形的,这种形象化的意境在后来“孽乳浸多”的“字体”里仍然潜存着、暗示着。在字的笔画里、结构里、章法里,显示着形象里面的骨、筋、肉、血,以至于动作的关联。后来从象形到谐声,形声相益,更丰富了“字”的形象意境,像江字、河字,令人仿佛目睹水流,耳闻汩汩的水声。所以唐人的一首绝句若用优美的书法写了出来,不但能使我们领略诗情,也同时如睹画境。诗句写成对联或条幅挂在壁上,美的享受不亚于画,而且也是一种综合艺术,像中国其它许多艺术那样。(摘编自宗白华《中国书法里的美学思想》)材料二:书法艺术是客观世界的形体美和动态美的一种反映,也就必然地要表现出书法家的某种思想感情。这是由于人们对客观事物的美的感受是同人们对整个社会生活的看法,同人们的世界观、审美意趣和审美理想密不可分地联系在一起的,深深地浸透着一定的思想感情。书法家以为什么美,什么不美,同他整个的思想感情是分不开的。所以,当书法家通过文字的书写而表现出他对客观事物的形体美和动态美的某种感受的时候,他也就同时表现了和这种美的感受相联系的某种思想感情。如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表现了一种平和、自然、含蓄的美,古人说它给人的感受是“志气和平,不激不厉”,“如清风出袖,明月入怀”。这种美,是同东晋相当一部分士大夫主张随顺自然、委运任化的道家思想分不开的。书法艺术所表现的思想感情,在一些情况下还同书法家所写的文字的思想内容结合在一起。古人在论到唐代颜真卿的书法艺术时说:“观《中兴颂》则闳伟发扬,状其功德之盛;观《家庙碑》则庄重笃实,见其承家之谨……”颜真卿书法的那种严整的结构和刚正的用笔,的确是同颜真卿所写的那些内容严肃的碑文互相配合的,给人一种凛凛然的严正的感觉,表现了还处于兴盛时期唐代统治阶级的一种崇高的审美趣味和审美理想。客观事物的形体美和动态美是多种多样的,它在我们心中唤起的思想感情也是多种多样的。如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和《丧乱帖》就有不同的美,表达了不同的思想感情。但不论怎样,书法家的思想感情的表现始终不能脱离他对现实的形体美和动态美的感受,只能通过他对现实的形体美和动态美的反映而表现出来。如果脱离了对现实的形体美和动态美的反映,那就无从表现,即使表现了出来,也决不会为人们所欣赏。 (摘编自刘纲纪《书法美学简论》)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书法家通过一定的书写方法与书写工具来表现生命体的骨、筋、肉、血的感觉,使汉字成为反映生命的艺术。B.许慎在《说文解字》序中认为,汉字的最初形态是象形字,而形声字是在象形字的基础上逐渐演化发展而来的。C.与西洋笔相比,中国毛笔具有历史悠久、用材独特等优势,这些优势使得中国书法在历代不断有伟大发展。D.《兰亭集序》表现出平和、自然、含蓄之美,这与王羲之受到道家随顺自然、委运任化的思想的影响有关。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研究颜真卿《中兴颂》碑的拓本,我们可以了解他心中对物象的把握和理解。B.象形性贯穿汉字发展的全过程,使汉字具有丰富的形象意境,可与绘画媲美。C.只要认真感受客观事物的美,普通人也能写出《兰亭集序》这样的书法作品。D.同一汉字在相同作者不同作品中的写法未必相同,就因作者具体情感不同。3.下列关于书法的观点,最适合作为材料二论据的一项是()A.藏头,圆笔属纸,令笔心常在点画中行。B.点画如高峰坠石,横画如千里阵云,竖画如万岁枯藤。C.品高者,一点一画,自有清刚雅正之气。D.草书尤重筋节,若一溜直下,则筋节亡矣。4.材料一和材料二在提出作者观点的方式上有何不同?各有什么论证效果?5.《家庙碑》是颜真卿为其父颜惟贞所书的碑,右边是一部分碑文的拓片,其内容为:“(赠秘书)少监、国子祭酒、太子少保颜君庙碑铭”。请结合两篇材料中的美学观点,简要分析这块拓片的书法艺术特点。 【答案】1.C2.A3.C4.①材料一由“生命体的骨、肉、筋、血”的比喻引出作者观点,这样写便于深入浅出、生动形象地说明汉字的“象形”特点。②材料二开门见山提出观点,这样写立场鲜明,简明扼要,便于展开论证。5.①字体方正圆厚,庄严雄浑,彰显出生命体的骨、筋、肉、血的感觉;②碑文结构严整,用笔刚正,展现了中国毛笔书法独有的艺术魅力;③风格庄严笃实,让人能感受到颜惟贞地位的尊崇以及颜真卿对父亲的敬重之情。【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C.“中国毛笔具有历史悠久、用材独特等优势,这些优势使得中国书法在历代不断有伟大发展”错误,中国笔的优势在于“巨细收纵,变化无穷”,且中国毛笔的优势也不能“使得中国书法在历代不断有伟大发展”。故选C。【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依据文本内容进行推断的能力。B.“象形性贯穿汉字发展的全过程,使汉字具有丰富的形象意境”错误,“使汉字具有丰富的形象意境”是“形声相益”,而非“形象性”,而“可与绘画媲美”的是用书法写就的唐诗绝句,而非“汉字”;C.“只要……也能……”过于绝对,且根据材料二“这种美,是同东晋相当一部分士大夫主张随顺自然、委运任化的道家思想分不开的”可知,《兰亭集序》的美与随顺自然、委运任化的道家思想分不开;D.“就因为作者具体情感不同”以偏概全,根据材料二“书法艺术所表现的思想感情,在一些情况下还同书法家所写的文字的思想内容结合在一起”可知,字的写法不仅与作者的具体感情有关,还与所写文字的思想内容有关。故选A。【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A.出自东汉蔡邕《九势八字诀》,讲如何运笔,与两则材料的观点并无直接关联;B. 取材于东晋卫夫人《笔阵图》,说明汉字笔画与自然物象的相似性,可作为材料一“书者如也”的论据;C.出自清代朱和羹《临池心解》,强调人的德行(即“品”)对书法的影响,可作为材料二第一段的论据;D.出自清代刘熙载《书概》,讲草书的评价标准与运笔方法,与两则材料无直接关联。故选C。【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材料一开头“一个有生命的躯体是由骨、肉、筋、血构成的……有了骨、筋、肉、血,一个生命体诞生了”,用比喻论证的形式引出作者观点:中国古代的书家要想使“字”也表现生命,成为反映生命的艺术,就须用他所具有的方法和工具在字里表现出一个生命体的骨、筋、肉、血的感觉来。比喻论证可以化抽象为具体,使要论证的道理通俗化,此处生动形象地说明汉字的“象形”特点。材料二“书法艺术是客观世界的形体美和动态美的一种反映,也就必然地要表现出书法家的某种思想感情”开门见山提出观点。这种方式的好处是旗帜鲜明,议论显著,简明扼要,能抓住读者的眼睛,告诉读者文章讲的是什么。【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根据材料二“‘观《家庙碑》则庄重笃实,见其承家之谨……’颜真卿书法的那种严整的结构和刚正的用笔,的确是同颜真卿所写的那些内容严肃的碑文互相配合的,给人一种凛凛然的严正的感觉,表现了还处于兴盛时期唐代统治阶级的一种崇高的审美趣味和审美理想”可知,可以从“庄重笃实”“严整的结构”“刚正的用笔”等角度作答。从字体上看,碑文字体方正圆厚,庄严雄浑。根据材料一“中国古代的书家要想使‘字’也表现生命,成为反映生命的艺术,就须用他所具有的方法和工具在字里表现出一个生命体的骨、筋、肉、血的感觉来”可知,这正彰显出生命体的骨、筋、肉、血的感觉;从碑文结构上看,拓片上十五个字分为三竖列,每列字数相同,结构整齐,且用笔刚正。根据“殷朝人就有了笔,这个特殊的工具才使中国人的书法有可能成为一种世界独特的艺术,也使中国画有了独特的风格”可知,这展现了中国毛笔书法独有的艺术魅力;从内容上看,结合“观《家庙碑》则庄重笃实,见其承家之谨”“书法艺术是客观世界形体美和动态美的一种反映,也就必然地要表现出书法家的某种思想感情”可知,风格庄严笃实,让人能感受到颜惟贞地位的尊崇以及颜真卿对父亲的敬重之情。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南渡记【注】宗璞中国军队撒离北平后,炮火停了。香粟斜街三号宅院里似乎又恢复了事变前的秩序。但这只是表面上,忽然不用担心炮火,人们心里都空落落的难受。吕老太爷最初几天仍认真地要报纸看,他不相信已成为历史的事实。他照常坐在书桌前,用放大镜仔细在字里行间寻找我军反攻的消息。八月九日这天,报纸很晚才来。他忍不住对莲秀说,撤退也许是宋哲元施展的妙计。打开报纸看时,赫然两行大字:“日军昨由永定朝阳广安三路入城。”还登载了日军司令告市民书,写着“本司令现在入城来维护治安”,最后是“请放心吧”。那就是说,侵略者命令被侵略者放心地听他宰割!从这天起老人不再看报,每到读报时间就在椅上呆坐。八月中,澹台勉受命离开北平到武汉商讨南边的电业。他走后,绛初用全力安排这座宅院中的生活,她不知道正常的生活能过多久,但总要尽力维持。玮玮等三个孩子头几天都蔫蔫的,做什么都提不起兴致。渐渐生活正常,绛初又来督促功课,也安排了玩耍的时间。玮玮开始琢磨怎样玩。后楼中躲避炮火的邻居,早已回家。荒凉多年而热闹几天的后院,重归寂静。玮玮却发现了小夹道的锁可以用铁丝桶开,随时可到后院而不必麻烦刘凤才。这天午睡起来,他照例飞一般跑到西小院,见嵋和小娃也刚起来,小娃正因为什么对赵妈发脾气。赵妈知道他平素最讲道理,现在这样,孩子实在也不顺心呵。她一点不恼。“咱们上后园子玩玩。”玮玮带几分神秘地说。后园里毕竟经过一番整理,雨路从杂草丛生的地面分明地弯过去,路旁不知何时挖了一个坑,里面有不少纸灰。他们弯到楼后,在那条干涸的小溪边玩。那里已由吕贵堂收拾过了。两边的蓬蒿已除去,显出弧形的“岸”。玮玮铲土,堆成各种形状:方的是楼,长的是飞机制造厂,圆的是碉堡。帽和小娃帮着搬鹅卵石,小手不断倒换着把石子堆在土丘边,然后受命装日本人,玮玮装中国军队,一阵机关枪把一以当千的日本兵打得落花流水。“躺下!躺下!你们都死了!”玮玮得意地大叫,两个孩子不愿躺在地上,愣愣地站着。“我要发一个战报!”玮玮大声说,“公公看了一定高兴,歼灭敌军两千人!” “我们来写战报吧。”帽机灵地拉着小娃的手跳过小沟,跑到楼台下。她敏捷地从抽屉中找出纸笔,坐下来写,又抽出几张纸给小娃:“你也来。”玮玮便不深究装死问题,一同来起草战报。经过三方讨论,拟出战报如下:“香粟集团军总司令澹台玮率将孟灵已孟合己击毙入侵日寇两千人。”帽又说:“你也代表一千人。”遂将笔轻轻一提改为三千,小娃高兴地看着小姐姐有诺大本事,大声喊:“打赢了!打赢了!”三人正玩着,有人走上台阶。原来是绛初和弦子,刘凤才挑了一大挑书报杂志跟在后面。“原来你们在这里!”孩子说,“妈妈,告诉他们吗?”绛初看见玮玮满头的汗,心浮气躁的样子,有些责怪,绷着脸不说话。孩子遂又说:“玮玮你这样大了还玩打仗,小娃玩玩还差不多!”“要不是打日本人,我才不玩这个。”玮玮说。绛初乃道:“你十二三的人了,领着弟妹在大太阳底下折腾什么!如今北平是日本人的天下了,巡警通知说让把有一点犯禁的书报都烧了,过几天说不定要搜查。你们都懂事了,烧了什么,不能说,也不用跟公公说,他要生气。”这时刘凤才已经在楼前路旁坑里点起火,把一堆书报抖落开放进火坑。玮玮才明白这坑的用途,呆呆看着火苗窜起来,吞食着周围毫无抵抗力的纸张。其中有不少是历史书,凡有日本字样的都拿了来,还有三民主义、孙中山讲演集等。烧着烧着,刘凤才拿起一大张纸投入火中。这纸好熟悉!玮玮跳过去一把抢出来,果然是他画的地图,外国军队侵略图。“怎么烧我的地图!”玮玮生气地抱住这张纸。“是我拿来的,我是要和你商量的,”绛初尽量放轻了声音说,“凡有一点可能惹事的书都烧,何况你这明写着侵略的地图。好孩子,以后打走日本人,咱们再画。”绛初伸手拿那张图。玮玮退后一步不给,说:“日本人为什么要管我们家的事?”孩子冷笑道:“这就因为我们是亡国奴!”“亡国奴!凭什么说我是亡国奴!”帽和小娃站在玮玮旁边,帽拉拉他,轻声说:“因为北平让日本人占了呀。”正闹着,弗之夫妇从柳树下走出来,小娃忙跑过去拉住碧初的手把脸藏在她身后,碧初的一件家常墨绿绸衫马上湿了一片,帽也泪莹莹地靠过来。弗之走过去拿过玮玮手中的地图,说:“你爸爸不在家,靠你照顾妈妈姐姐,该帮着料理,不该生事。北平保不住,怎能保住一张地图!烧了这张图,以后收复真正的土地。”又从待烧书报中检出一面青天白日旗,说:“这也是要烧的了。”说着把旗覆在图上,郑重地放在火中,肃立静默。众人不觉都肃立,默然看着火舌缓慢地吞噬着旗和图。图的纸边卷起来,黑色的纸灰竖立着,火舌过去许久才落下。旗当中的白日烧着了,火苗在燃烧的太阳下也是白的,几乎看不见。刘凤才用木棒桶一桶,那白日渐渐化为灰烬,火苗在青天上爬行。“不肖!不肖子孙!”弗之痛心地克制着,不让眼泪落下来。 眼泪从玮玮好看的眼睛中夺眶而出。他让泪水肆意流着,并不去擦。他不得不目视这样的焚烧,不得不参加这样的对亲爱的古老的北平城的祭莫,不得不忍受对他自己和祖国尊严的践踏!(有删改)【注】本文节选自宗璞《南渡记》第三章。吕老太爷(吕清非)是前清举人,参加过同盟会,民国时曾担任国会议员,当日伪政府逼他出任伪职时,他愤而自尽。吕清非有三个女儿:长女吕素初嫁到外地;次女吕绛初嫁澹台勉,他们育有女儿孩子(澹台孩)、儿子玮玮(澹台玮);三女吕碧初嫁明仑大学历史系教授孟越(字弗之),他们育有女儿离己(峨),灵己(帽)和儿子合己(小娃)。“七七”事变后,孟越携家南迁,任教于西南联大。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第一段说“忽然不用担心炮火,人们心里都空落落的难受”,人们难受,是因为担心这短暂的平静之后,会有更激烈的战斗。B.作者详写焚烧的场面,连用“郑重”“静默”“肃立”“默然”等词语描写众人的神态,意在表现北平沦陷后大家内心的沉痛与仇恨。C.绛初主动把犯禁的书报和玮玮画的地图都烧了,还叮嘱玮玮不能让吕老太爷知道此事,这表明她是一个软弱无能、胆小怕事的人。D.文中的“不肖!不肖子孙!”是作者借孟越之口,表达对北平守军的强烈不满,对他们放弃抵抗、撤离北平的行为感到痛心疾首。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第一段中写道“那就是说,侵略者命令被侵略者放心地听他宰割”,作者在叙事中插入议论,语含讥讽,以此表达对侵略者的痛恨。B.小说在情节安排上善用伏笔照应,“路旁不知何时挖了一个坑,里面有不少纸灰”就是伏笔,后文烧毁书报等物的情节与之相照应。C.小说叙事点面结合,物象也具有象征意味;烧掉一堆书报是从“面”上写,而烧掉玮玮画的象征着国家尊严的地图是从具体的“点”上写。D.小说细节描写细腻生动,比如同是写孩子们的“哭”,小娃、嵋和玮玮的“哭”不相同,体现出他们的年龄特点和个性的差异。8.作者运用“儿童视角”来叙事,这样处理有什么效果?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9.《南渡记》是一部表现抗战时期中国知识分子人格操守和情感世界的小说,他们在动荡的时代里,有无奈,也有坚守。请结合文本,对吕清非和孟越的“无奈”与“坚守”进行简要分析。【答案】6.B7.C 8.①以儿童的思维和口吻讲述故事,使叙述更加真实生动;②更加直观地表现日寇的入侵给孩子们带来的心灵创伤,以及孩子们对侵略者的痛恨。9.①无奈:在中国遭受日寇入侵的时候,他们面对时局只能暂时自保,无力奋起反抗,驱逐侵略者。吕清非对守军由寄予希望到最终失望,只能在椅子上呆坐;孟樾为了一家老小的安全,只能强忍内心的痛苦,烧掉书报杂志等。②坚守:他们坚守民族尊严、知识分子的气节和爱国情怀。吕清非在北平沦陷后不再看报,坚决不与侵略者合作,最终以死抗争;孟樾自责自己是“不肖子孙”,后来携家南迁,离开日本人统治的北平,任教于西南联大,传承中华文化的薪火。【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A.“会有更激烈的战斗”错误。人们难受是因为北平的沦陷;C.“是一个软弱无能、胆小怕事的人”错误。绛初主动把犯禁的书报和玮玮画的地图都烧了,是迫于现实的无奈,是暂时的隐忍,并不能说软弱无能、胆小怕事;叮嘱玮玮不能让吕老太爷知道此事,是担心老人生气。D.“表达对北平守军的强烈不满,对他们放弃抵抗、撤离北平的行为感到痛心疾首”错误。“不肖!不肖子孙!”说的是自己,是孟樾自责。故选B。【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C.“象征着国家尊严”错误。玮玮画的是“外国军队侵略图,表明他对侵略者的仇恨”。故选C。【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小说叙事方法的能力。儿童视角叙述故事的好处是具呈现出鲜明的儿童思维的特征。小说以儿童的思维和口吻讲述故事,使叙述更加真实生动。 由“‘我要发一个战报!’玮玮大声说,‘公公看了一定高兴,歼灭敌军两千人!’”“眼泪从玮玮好看的眼睛中夺眶而出。他让泪水肆意流着,并不去擦。他不得不目视这样的焚烧,不得不参加这样的对亲爱的古老的北平城的祭莫,不得不忍受对他自己和祖国尊严的践踏!”等处可知,日寇的入侵给孩子们带来的心灵创伤,小说以儿童视角叙事,更加直观地表现了孩子们对侵略者的痛恨。【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分析人物情感的能力。由“那就是说,侵略者命令被侵略者放心地听他宰割!从这天起老人不再看报,每到读报时间就在椅上呆坐”“如今北平是日本人的天下了,巡警通知说让把有一点犯禁的书报都烧了,过几天说不定要搜查。你们都懂事了,烧了什么,不能说,也不用跟公公说,他要生气”“‘不肖!不肖子孙!’弗之痛心地克制着,不让眼泪落下来”可知,在中国遭受日寇入侵的时候,他们面对时局只能暂时自保,无力奋起反抗,驱逐侵略者。吕清非对守军由寄予希望到最终失望,只能在椅子上呆坐;孟樾为了一家老小的安全,只能强忍内心的痛苦,烧掉书报杂志等。面对现实,吕清非和孟越“无奈”。由“从这天起老人不再看报”“吕老太爷(吕清非)是前清举人,参加过同盟会,民国时曾担任国会议员,当日伪政府逼他出任伪职时,他愤而自尽”可知,吕清非在北平沦陷后不再看报,坚决不与侵略者合作,最终以死抗争;由“‘不肖!不肖子孙!’弗之痛心地克制着,不让眼泪落下来”“‘七七’事变后,孟越携家南迁,任教于西南联大”可知,孟樾自责自己是“不肖子孙”,后来携家南迁,离开日本人统治的北平,任教于西南联大,传承中华文化的薪火。他们坚守民族尊严、知识分子的气节和爱国情怀。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上尝从容与信言诸将能将兵多少。上问曰:“如我能将几何?”信曰:“陛下不过能将十万。”上曰:“于君何如?”曰:“臣多多而益善耳。”上笑曰:“多多益善,何为为我禽?”信曰:“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此乃信之所以为陛下禽也。”甲申,始剖符封诸功臣为彻侯。萧何封侯,所食邑独多。功臣皆曰:“萧何未尝有汗马之劳,徒持文墨议论,顾反居臣等上,何也?”帝曰:“诸君知猎乎?夫猎,追杀兽兔者,狗也;而发纵指示兽处者,人也。今诸君徒能得走兽耳,功狗也;至如萧何,发纵指示,功人也。”群臣皆不敢言。张良为谋臣,帝使自择齐三万户,良曰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乃封张良为留候上已封大功臣二十余人,其余日夜争功不决,未得行封。上在洛阳南宫,从复道 望见诸将,往往相与坐沙中语。上曰:“此何语?”留侯曰:“陛下不知乎?此谋反耳!”上曰:“天下属安定,何故反乎?”留侯曰:“今陛下为天子,而所封皆故人所亲爱,所诛皆生平所仇怨。今军更计功,以天下不足遍封,此属畏陛下不能尽封,恐又见疑平生过失及诛,故即相聚谋反耳。”上乃忧曰:“为之奈何?”留侯曰:“上平生所憎谁最甚者?”上曰:“雍齿与我有故怨,我欲杀之,为其功多,故不忍。”留侯曰:“今急先封雍齿,则群臣人人自坚矣。”于是上乃置酒,封雍齿为什方侯。群臣罢酒,皆喜曰:“雍齿尚为侯,我属无患矣!”臣光曰:张良为高帝谋臣,委以心腹,宜其知无不言,安有闻诸将谋反,必待高帝目见偶语,然后乃言之邪!盖以高帝初得天下,数用爱憎行诛赏,或时害至公,群臣往往有觖望自危之心。故良因事纳忠以变移帝意,使上无阿私之失,下无猜惧之谋,国家无虞。(节选自《资治通鉴·汉纪三》)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良曰/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乃封张良为留侯/B.良曰/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乃封张良为留侯/C.良曰/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乃封张良为留侯/D.良曰/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乃封张良为留侯/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从容,文中指空闲时随口聊天,现代多指不慌不忙、镇静沉着的样子。B.剖符,古代帝王封赏时,将符一分为二,帝王和被封者各执一半,作为凭证。C.食邑,古代君主赐予臣下作为世禄的封地,又称“采邑”“采地”。D.复道,字面意义指重复的道路,后来专指地面上有正向和对向的双向道路。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韩信认为刘邦只能带兵十万,而自己带兵则越多越好,同时认为刘邦善于任用人才,驾驭将领,这也是自己被刘邦擒拿的原因。B.刘邦论功行赏,将萧何分封为侯,立有战功的群臣对此愤愤不平,刘邦以打猎为喻来说服众人,众人虽不敢再争辩,但内心还是不服。C.没有得到分封的将领人心浮动,议论纷纷,甚至出现谋反的迹象,张良建议刘邦赶紧分封雍齿,以稳定群臣的情绪,刘邦采纳了张良的建议。D. 司马光认为,张良作为刘邦的心腹谋士,在发现危机后没有及时禀报,只是在刘邦亲自察觉情况异常后才告知实情,这样处理问题是不妥的。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徒持文墨议论,顾反居臣等上,何也?(2)群臣罢酒,皆喜曰:“雍齿尚为侯,我属无患矣!”14.诸将想谋反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概括。【答案】10.C11.D12.D13.(1)只是处理文书辞章和发发议论,(封赏)反而位居我们之上,(这是)为什么呢?。(2)群臣结束饮宴后,都高兴地说:“雍齿尚且被封为侯,我们这些人也就没有什么可担忧的啦!”14.①刘邦凭个人好恶赏诛,有失公正;②土地有限,担心刘邦不能封赏全部功臣;③内心有怨恨,担心自身安全。【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张良说:“当初,臣在下邳起事,与陛下在留地相会,这是上天把臣付与陛下。陛下采用臣的计谋,幸好有时能获得成功。臣希望封在留地就足够了,不敢承受三万户的封地。”高帝于是分封张良为留侯。本题中,“与上会留”,“留”是“会”的后置状语,不可断开,排除AD;“臣愿封留足矣”,“臣”指张良,本句的主语,其前应断开,排除B。故选C。【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D.“字面意义指重复的道路”错误。复道,楼阁之间架设在空中的通道。故选D。【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D.“这样处理问题是不妥的”错误。从原文“所以张良借着这件事进献忠言以改变高帝的心意,使在上位者没有偏袒私情的过失,在下位者没有猜疑恐惧的念头,国家没有忧患”来看,司马光并非认为张良处理问题不妥,而是解释了张良采用这种方式进言的原因。 故选D。【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得分点:(1)“徒”,只是;“顾”,反而;“居”,在……之上;(2)“罢酒”,结束饮宴;“尚”,尚且;“属”,类;“患”,担忧。【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分析概括要点的能力。由“今陛下为天子,而所封皆故人所亲爱,所诛皆生平所仇怨”可知,刘邦凭个人好恶赏诛,有失公正;由“今军更计功,以天下不足遍封,此属畏陛下不能尽封”可知,土地有限,担心刘邦不能封赏全部功臣;由“恐又见疑平生过失及诛,故即相聚谋反耳”可知,内心有怨恨,担心自身安全。参考译文:皇上曾与韩信闲聊将领们能带多少兵。皇上问韩信:“像我这样的能率领多少兵呀?”韩信说:“陛下只能带十万兵。”皇上说:“对于你来说怎样呢?”韩信道:“臣下带兵越多越好啊。”皇上笑着说:“越多越好,为什么被我捉住了呀?”韩信说:“陛下虽不能带兵却善于驾驭将领,这就是我韩信被陛下擒住的原因了。”甲申这一天,皇上开始把表示凭证的符信分成两半分封各位功臣为彻侯。萧何封为侯,他的食邑户数最多。功臣们都说:“萧何不曾有过汗马功劳,只是处理文书辞章和发发议论,(封赏)反而位居我们之上,这是为什么呢?”高帝说:“你们知道打猎是怎么回事吗?打猎,追杀野兽兔子的是猎狗,而放开系狗的绳子指引野兽所在地方的是人。现在你们只不过是能捕捉到奔逃的野兽罢了,功劳就如猎狗一样;至于萧何,是放开系狗绳子指引打猎目标的人,功劳和猎人相同啊。”群臣都不敢多言了。张良身为谋臣,高帝让他自己选择齐地三万户作为封地,张良说:“当初,臣在 下邳起事,与陛下在留地相会,这是上天把臣付与陛下。陛下采用臣的计谋,幸好有时能获得成功。臣希望封在留地就足够了,不敢承受三万户的封地。”高帝于是分封张良为留侯。高帝已经封赏了大功臣二十多人,其余的人日夜争功难以决定高下,未能进行封赏。高帝在洛阳南宫,从天桥上望见将领们常常一起坐在沙地中谈论着什么。高帝说:“这是在说些什么呀?”留侯张良道:“陛下不知道吗?这是在图谋造反啊!”高帝说:“天下刚刚安定下来,为了什么缘故又要谋反呢?”留侯说:“如今陛下做了天子,所封赏的都是自己亲近喜爱的老友,所诛杀的都是自己平生仇视怨恨的人。现在军吏们计算功劳,认为即使把天下的土地都划作封地也不够全部封赏(功臣)了,于是这帮人就担心陛下对他们不能全部封赏。又恐怕因往常的过失而被猜疑以至于遭到诛杀,所以就相互聚集到一起图谋造反了。”高帝于是担忧地说:“这该怎么办呀?”留侯道:“皇上平素最憎恶的人是谁啊?”高帝说:“雍齿与我有旧怨,我想杀掉他,但因为他功劳多,所以不忍心下手。”留侯说:“那么现在就赶快先封赏雍齿,那么群臣就人人都对自己能受封赏坚信不疑了。”于是皇上就置备酒宴,分封雍齿为什方侯。群臣结束饮宴后,都高兴地说:“雍齿尚且被封为侯,我们这些人也就没有什么可担忧的啦!”臣司马光曰:张良作为高帝的谋臣,被当作心腹亲信,应该是知无不言,哪有已经听说诸将要谋反,却一定要等到高帝亲眼见到有人成群结队地议论,这样以后才禀报这件事的道理啊!大概因为高帝刚刚得到天下,多次凭着个人的好恶来封赏诛杀,有时就会损害公平公正,大臣们常常产生怨恨和感到自己有危险的心理。所以张良借着这件事进献忠言以改变高帝的心意,使在上位者没有偏袒私情的过失,在下位者没有猜疑恐惧的念头,国家没有忧患。(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答郭郎中孟郊[注]松柏死不变,千年色青青。志士贫更坚,守道无异营。每弹潇湘瑟,独抱风波声。中有失意吟,知者泪满缨。何以报知者,永存坚与贞。[注]孟郊,唐代诗人,仕途不顺,清寒终身。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的第一句借松柏起兴,通过写松树和柏树至死都不会改变,千百年来都是郁郁葱葱的样子来抒发自己的感情。B.诗的第三句的“更”字和第四句的“无”字表现力强,前者意为“更加”,后者意为“没有”,表现强大的精神力量。C.诗的第五句和第六句写诗人常常弹奏乐器,因为自己的演奏水平不高,没有人来欣赏,只有自己一人在欣赏。 D.本诗是一首赠答诗,赠答诗与唱和诗有相似之处,前者是甲赠乙答,后者是甲唱乙和;两者在写作对象等方面有不同之处。16.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答案】15.C16.①对志向的坚守。诗人处于困境之中,不但不会改变志向,反而会更加坚守志向。②对知己者的感激。知己者了解诗人的艰难处境,诗人感激知己者,表示要保持高尚的节操。【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C.“因为自己的演奏水平不高,没有人来欣赏”错误。诗的第五句和第六句写诗人独自抚琴瑟于山林之中,周围松涛阵阵,风波飒飒与瑟音相唱和,风清瑟凉,楚楚感人,为我们勾画了一幅富有诗意的山林隐士图。写诗人独善其身,与风波为伴的清贫境遇,并不是“因为自己的演奏水平不高,没有人来欣赏”。故选C。【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第一联用松柏不改其“青青之色”起兴,并以此相喻来引发第二联,写贫士志坚,恪守人生准则,不改其道,不为他图。这一比兴为志士守节增添了庄严的色彩。第三联写独善其身,与风波为伴的清贫境遇,为我们勾画了一幅富有诗意的山林隐士图。诗人独自抚琴瑟于山林之中,周围松涛阵阵,风波飒飒与瑟音相唱和,风清瑟凉,楚楚感人。表现了诗人处于困境之中,不但不会改变志向,反而会更加坚守志向。第四联写知音,潇湘瑟里、风波声中有失意悲凉,只有知音才能听到,感受到,并为之感动下泪。这一联没有明写,实际是与郭郎中对话,郭便是诗人心中的知音。第五联以激动的声调呼出“永存坚与贞”这样的志向,以此报谢知音之恩、知音之情。孟郊是一介贫士,与友表心意,不重物而重情,更显露出清贫高雅之风。(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孟子在《鱼我所欲也》中指出,生命是我所喜爱的,但“___________”,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厌恶的,厌恶的有比死亡更厉害的东西,“__________”。(2)《小石潭记》中,柳宗元写百来条鱼在潭中都仿佛“___________ ”,在日光直照水底时,“__________”,生动描绘了游鱼之态、潭水之清,笔法极妙,令人称绝。(3)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辛弃疾提到,昔日英雄刘裕所住之地已是“__________,___________”,但他的英雄业绩依然引发人们瞻慕追怀。【答案】①.所欲有甚于生者②.故患有所不辟也③.(皆若)空有无所依④.影布石上⑤.斜阳草树⑥.寻常巷陌【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本题要注意的字词有:“辟”“布”“陌”。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1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风景是历史间一种真实的存在,而过客只是时光里散落的尘埃。悠悠千载的黄鹤楼,坐在深深的流水边,回忆三国的那场云烟,还有唐宋的风月,明清的从前,就这样,过尽一段又一段的____________。看那烟波江上,一叶顺流而下的小舟,划过碧水长天,划过往事如烟,它所追寻的又是怎样的一段永远?来过的人__________,其间不乏王侯将相,文人雅士,他们之中能让后人记住的却只有为数不多的几个。相信许多的人来到这里,都是怀着_________的心境,放下对世间名利的追求,他们登楼望月,看烟波江水,并不希望会在历史上留下深刻的__________。然而世事就是如此,当你沉醉于仕途功名时,耗尽心力。到头来,反而是一场虚空。而你淡泊名利,寄兴山水,相忘江湖,却是不留名处自留名。许多文人雅客来到这里,不知是寻觅那一去不返的黄鹤,还是追忆那乘鹤远去的古人?情可生景,景亦可生情,不同朝代的人,面对黄鹤楼,会生出不同的感慨。心境不同,所看到的景致也会不同,每个人都是带着不同的情感来追溯过往,探索未来。人生本是这般,因为不复回返,才觉得充满了多姿的传奇,才会留下无边的向往。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项是()A.白驹过隙万万千千高山仰止足迹B.白驹过隙林林总总风轻云淡足印C.似水流年林林总总高山仰止足印D.似水流年万万千千风轻云淡足迹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然而世事就是如此,当你醉迷于仕途功名,耗尽心力,到头来,反而是一场虚空。B.然而世事就是如此,当你沉醉于仕途功名,耗尽心力,到头来,是一场虚空。C.然而世事就是如此,当你沉迷于仕途功名,耗尽心力,到头来,反而是一场虚空。D.然而世事就是如此,当你沉迷于仕途功名,耗尽心力,到头来,是一场虚空。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看一叶那烟波江上顺流而下的小舟正在追寻一段久远的记忆。”从语义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答案】18.D19.C20.原文中的“划过碧水长天,划过往事如烟”等,从具体到抽象,既体现出句意的层次感,也丰富其内容,并使语句富有诗意美;原文使用设问的修辞,引起读者对黄鹤楼的注意和追忆,包括古人古事、哲理感悟等;原文多使用短句,与上下文语言形式一致,衔接自然。【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的能力。白驹过隙:比喻时间过得快,光阴易逝。似水流年:形容时间一去不复返。语境中的限定成分是“一段又一段”,且语法成分是名词性的宾语中心语,故选“似水流年”。万万千千:形容数量极多。林林总总:形容人或事物杂乱众多。语境中强调的是“来过的人”“许多的人”等,故选“万万千千”。高山仰止:比喻对高尚的品德的仰慕。风轻云淡:形容天气晴好。语境提示的修饰对象是“心境”,故选“风轻云淡”。足迹:指走过的一道痕迹。足印:一般指脚的一个印记。语境提示的限制成分是“在历史上留下”,应该是痕迹,故选“足迹”。故选D。【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原句语病为搭配不当,“沉醉于仕途功名”搭配不当,应将“沉醉”改为“沉迷”。D.不合逻辑,最后一个分句前应加表示转折关系的“反而”。故选C。【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语句表达效果的能力。 原句中,“小舟,划过碧水长天,划过往事如烟”,两个短句,从具体的“碧水长天”到抽象的“往事如烟”,富有层次感,深化了句子内涵,同时两个相同的句式结构,也带来和谐的音韵诗意美。“它所追寻的又是怎样的一段永远”,采用了设问手法,引发读者的思考和追忆,从而把读者也带入对往事、哲理的感悟中;而改句中“正在追寻一段久远的记忆”,则与读者情感疏离,只是旁观“小舟”,不能引发读者的联想。原句多用短句,“看那烟波江上,一叶顺流而下的小舟,划过碧水长天,划过往事如烟”,采用了不少富有诗意的四字短语如“烟波江上”“碧水长天”“往事如烟”等,与上下文的语言形式和风格一致,更加自然。(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欣赏活动的深化,不仅要有反复涵泳和耐心品味的欣赏态度,①阎立本如果没有高度的绘画修养,对于张僧繇的画,即使反复欣赏,也不可能达到那样入迷的程度。某些技巧性较强、需要专门教育训练的艺术领域,如音乐、书法、大写意的中国画等,缺乏起码的艺术修养就很难欣赏。()对于欣赏活动的深化来说,还要有一个重要的因素,②_。艺术是生活的反映,它渗透着艺术家对生活的独特感受和美学评价。欣赏者如果缺乏相应的生活经验,就不容易深入到艺术境界中去。正如陈继儒《杜少陵集》说:“少年莫漫轻吟味,五十方能读杜诗”一样,当然也不仅仅是年轻人,这是因为杜诗感时抚事,③。2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A.你要深入欣赏那些博大精湛的“百科全书”式的巨著,也必须具有相当的文化素养。B.那些博大精湛的“百科全书”式的巨著,只要具有相当的文化素养,就能深入欣赏他们。C.具有相当的文化素养是你要深入欣赏那些博大精湛的“百科全书”式的巨著的必要条件。D.那些博大精湛的“百科全书”式的巨著,你要深入欣赏他们,也必须具有相当的文化素养。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答案】21.D22.①也要有一定的文艺修养。②即欣赏者的生活经验的作用。③缺乏生活阅历的人很难深入领会。【解析】 【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语句复位的能力。前一句与括号中的语句是过程反正对比关系,且前一句的主语是艺术领域,故排除A、C两项;B项表述是充分条件,与原文必要条件不符。故选D。【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第一空,“不仅……也(还)”构成递进句式,前句说态度,后句结合“如果没有高度的绘画修养”是说文艺修养,据此应填:也要有一定的文艺修养。第二空,此句是对欣赏活动“重要的因素”的解释,结合下文“欣赏者如果缺乏相应的生活经验”可知,应填:即欣赏者的生活经验的作用。第三空,前句为因,后句为果,说的是对杜诗的欣赏,结合“欣赏者如果缺乏相应的生活经验,就不容易深入到艺术境界中去”可知,强调的是生活经验、阅历对欣赏活动的影响,据此应填:缺乏生活阅历的人很难深入领会。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无数画家都是在“变”与“守”两个维度中传达出审美精神的差异,成就不同的艺术个性。有的画家一生都在追求变化,不断创新,如国画大师齐白石五易画风,甚至“衰年变法”,其晚年的作品更加完美成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有的画家却坚守自己的画风,将一种题材描绘到极致,如意大利著名版画家、油画家乔治,莫兰迪被人称为“那个画一排瓶子的画家”,当其他艺术家纷纷前往巴黎时,他选择留在自己的家乡,和那些瓶瓶罐罐相伴,用静物阐释艺术的真谛。上述材料对你具有怎样的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内容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例文:守正创新,踔厉笃行 国学大师齐白石五易画风,甚至“衰年变法”,方自成一派,独树一帜;艺术巨匠乔治.莫兰迪坚守初心,终身画“瓶”,用静物诠释艺术的真谛。他们在“变”与“守”中传达审美的差异,成就艺术的个性。推此及它,个人、社会乃至国家的发展亦是如此,于不变中坚守,于变化中创新。“变”与“守”如同一株相生相胜的并蹄莲,在共同生长中绽放出最耀眼的光辉。因此,我们应在“变”与“守”的辩证统一中坚守初心,踔厉奋发,开拓创新,笃行不怠。何为变?乃于旧局中开新篇,在传统中求创新;何为守,即于发展中守初心,以不变应万变。在物质世界急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不忘初心,虽能方得始终,但创新创造更能大放异彩。敦煌守护神常沙娜大漠相伴一生,但是常沙娜更为卓越的贡献,是让传统工艺“重获新生”。她将所学的敦煌艺术元素应用于现代生活和艺术创作,参考藻井图案的礼品丝巾与景泰蓝一起为新中国献出第一份国礼。由此可见,“变”与“守”相辅相成,“守”与“变”相得益彰。守正创新,踔厉笃行,开创未来!创新转化,创造发展,既是时代吹响的号角,也是书写未来的良策。君可见,翻译大师许渊冲用英语演绎中国戏曲《牡丹亭》,实现了一次传统与外来文化的猛烈碰撞,激发出文化交融的火花;君可见,钟星琳把非物质文化遗产“滩头年画”以直播的方式贴进手机屏幕,飞进人们的心灵;文化类综艺也从未缺席,从《中华诗词大会》到《国家宝藏》等节目,让传统文化变“活”了,更“近”了,给予当下人以文化滋养,启迪心灵,于历史的厚重感中聆听时代鲜活的脉搏。诸如此类,无不为传统与陈旧注入新的时代价值,无不用创新创造,为时代发展增光添彩。反观当下,秦腔不思创新融合,那么它永远只能属于秦川大地,泯然于历史的尘埃。然而继承了徽剧与汉剧的京剧,吸收外来、面向未来,便逐渐创新,形成了一种新的文化形式,孰是孰非,不言而喻。一味因循守旧,只会固步自封;勇于创新创造,方可贯通古今,凝魂聚气。然而,守正有时也是创新的必要条件,强基固本。稽之往史,“乡规民约”教化民风、滋润人心,“中华民俗故事”烙印文化、熠熠生辉;揆诸当下,家规已潜移默化的作为一种厚重的文化传统,被国人铭记于心。国家专项拨款守护“失落民俗”,助力中华文化步伐铿锵。不忘本来才能开创未来,善于传承才能更好的创新守正。守正之良用也。“守住前辈的火,开辟明天的路”,诚如斯言。作为新时代青年的我们,理应以扎实学识、坚强意志,为国家建设添砖加瓦。时代的画卷徐徐铺展,守正创新,我们踔厉笃行,一起向未来!【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材料中,中外两位艺术泰斗在艺术追求的方向上大异其趣:齐白石的画在“追求变化,不断创新”中臻于完美,而乔治.莫兰迪的画在坚守自我中达到炉火纯青之境。从两位画家的毕生实践来看,无论是“变”还是“守”,都能抵达艺术的巅峰。也就是说,从方向选择.上看,材料中的“变”和“守”虽然截然相反,但都是正价值,并不分高下,在审题过程中不能轻易地将二者对立。同时,必须在同一维度上理解“守”与“变”的内涵。材料中是就绘画艺术这一具体领域里的“变”和“守”来揭示二者的正面价值,但审题立意时当然不可仅在绘画艺术这一狭窄的领域展开议论,要打开思路,学生需要充分理解“变”和“守”在其他领域的更普适的内涵。材料中的“变”,是“变化”“创新”,重在调整;其中的“守”是“坚守”自我,重在求精求微。但换到别的领域呢?“创新”和“坚守自我”还是同一维度上相对的正价值吗?显然不一定。比如,有的同学一方面谈应该“坚守初心”,另一方面谈“创新”,就很显然很难统一于提升个人修养,实现理想抱负这一维度上,相对来说对“变”和“守”的比较好的理解就变成了“坚守初心”和“灵活变通”了。如果放在文化领域,“变”和“守”的关系又理解成“创新”和“守正”或者“创新”和“传承”的关系为好。二者关系上,绝对的“变”和绝对的“守”都不存在。齐白石固然追求变化,但他绘画的基本题材、笔法、技巧毕竟大多传统的;乔治.莫兰迪固然在坚守自我,但只是相对于“其他艺术家”向内求的成分更大一些,他执着的追求和自我突破的过程绝非简单的“守”字所能概括得了的。“守”不是原封不动的继承,而是在既有方向和规则下向更精更深处作探求,探求本身也有“变”的成分。另外,这组论题在行文中又极容易写成泛泛而谈、空发议论的文章,或者仅从形式上追求“分论点+素材”式的贴标签式的文章。欲写得充实、具体,最好还是选择一个自己熟悉的领域来写,如可以写大家熟悉的文化传承上的“变”和“守”,科技进步上的“变”和“守”,社会变革上的“变”和“守”,国家制度上的“变”和“守”……当然,对于这种关系型的论题,还是要写出明确的倾向,同时对倾向的另一方面的合理性予以必要的承认,以此写出思辨性。如更主张“创新”的观点,也要承认“守正”的必要性。行文中切忌写成“既要创新,又要守正”的“两不得罪”的文章,也不能写成“二者是辩证统一的”这种缺乏具体分析的官话、套话式的文章。立意: 1.以守正为本,铸创新之魂。2.辩证继承,转化创新。3.用好“守”与“变”,走好人生路。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语文
发布时间:2023-03-23 19:04:02 页数:22
价格:¥2 大小:108.04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