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江苏省苏州市2022-2023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期末学业质量阳光指标调研试题(Word版附解析)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28

2/28

剩余26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高二阳光调研生物卷202302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4小题,共28.0分)1.下列关于稳态的叙述,错误的是A. 内环境稳态是指内环境的各种成分及理化性质的相对稳定状态B. 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C. 外界环境变化引发内环境的改变都可通过机体自身调节恢复D. 在生命系统的各个层次上都普遍存在着稳态及其调节2.神经调节的实现依赖完整的结构基础,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神经元细胞体发出的轴突和树突都可构成神经纤维B. 完成非条件反射的反射弧中通常不含有中间神经元C. 脑神经和脊神经中都有支配躯体运动和内脏器官的神经D. 大脑、脊髓、脑神经和脊神经共同构成人体的神经系统3.人体胃肠激素是黏膜内分泌细胞分泌的一类肽类激素,其分泌及作用方式如下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 有些胃肠激素可由神经元分泌B. 胃肠激素不可能在胃肠道内发挥作用C. 胃肠激素需与靶细胞膜受体结合而产生生理效应D. 当内分泌细胞是自身激素的靶细胞时,仍需内环境参与4.右图是某神经纤维动作电位的模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a点时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外正内负B.ac段Na+大量内流,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C. 改变细胞外液中的Na+浓度可使c点数值发生变化D.ce段K+通道多处于开放状态,K+大量外流 5.下列关于人脑生理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A. 大脑皮层运动代表区范围的大小取决于躯体相应部位的大小B. 语言、情绪、学习和记忆等功能都是人脑特有的高级功能C. 大脑通过脊髓实现对所有躯体运动及内脏活动的分级调节D. 学习是一个信息获取与加工的过程,需要多种器官的参与6.下丘脑作为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活动联络的枢纽,在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中发挥重要作用。下列关于下丘脑的叙述,错误的是A. 能作为体温调节中枢,调节产热和散热的平衡B. 能合成促激素释放激素,分级调节靶腺体的分泌C. 能作为某些激素的靶细胞,改变细胞原有的生理活动D. 能感受细胞外液渗透压变化并产生渴觉,维持水盐平衡7.下列关于免疫失调和免疫学应用的叙述,错误的是A.过敏原刺激产生的抗体主要吸附在某些细胞的表面B.HIV主要攻击人体的细胞毒性T细胞,导致特异性免疫缺陷C.免疫抑制剂能提高移植器官的存活率,但会使受者淋巴细胞减少D.减毒活病毒疫苗通常比灭活病毒疫苗更有效,与其可引发细胞免疫有关8.下列关于植物生命活动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A.植物激素在特定器官中产生,运输到特定部位起调节作用B.生长素、赤霉素和细胞分裂素都能促进植物的生长发育C.决定植物器官生长发育的往往是不同激素的相对含量D.植物激素可通过影响基因的表达而起到调节作用9.下表为我国第六次和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的部分数据。下列关于10年内我国人口变化情况 的叙述,错误的是A. 人口普查采用逐户逐人直接计数的方法进行数量统计 B. 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都可以影响一个国家的人口数量C. 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加剧,“三孩政策”有助于缓解该现状D. 我国男女性别比例有所改善,不同地区的性别比例通常相同10.某地乌鸦连续10年的种群数量变化情况如右图所示,后一年的种群数量是前一年的λ倍。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第3年的乌鸦种群数量最多B. 第6年的乌鸦种群数量最少C. 第6~9年的乌鸦种群数量一直在增加D. 第3年和第9年的乌鸦种群数量相同11.下列关于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的叙述,错误的是A. 物质循环是指组成生物体的元素在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之间循环往返的过程B.能量流动不都是从生产者固定太阳能开始的,但都具有逐级递减的特点C.一个完整的信息传递过程由信息源、信道和信息受体三个环节构成D.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的进行都依赖于食物链和食物网12.水圈对大气中的碳含量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基本过程如下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 图中ABC依次代表生物群落中的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B. 图中①主要代表光合作用,③和⑤均代表呼吸作用C. 影响水体中A分布的主要环境因素是光照和O2D. 水体中的DDT沿着图中的②逐渐在B中富集 13.下列关于种群、群落以及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A.食物充裕的自然环境中,种群数量呈“J”形增长B.人类生产活动对群落演替产生的影响都是不良的C.生态系统的结构是指该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D.任何生态系统都需要得到来自系统外的能量补充14.右图是一条食物链中三个种群在一年内能量流动的部分统计数据,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三个种群构成的食物链是Ⅱ→Ⅰ→ⅢB.各营养级生物的能量获取方式和用途不完全不同C.从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约为20%D.种群Ⅱ中所有个体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应少于5.45×107kJ二、多选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15.0分)15.迷走神经是与脑干相连的脑神经,不仅对胃肠蠕动和消化腺分泌起作用,还可影响机体的炎症反应,相关机理如下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有A. 迷走神经中促进胃肠蠕动的神经属于交感神经B. 胃酸杀灭胃内的细菌属于免疫系统的第二道防线C. 乙酰胆碱与N受体结合后能抑制肠巨噬细胞释放TNF-αD. 迷走神经兴奋时,对食物消化、机体抗炎症等都具有促进效应16.右图为人体内三种细胞外液a、b、c之间的关系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有 A. 体内绝大多数细胞生活的环境是aB.b渗回a和渗入c的量相差较大C.A端的营养物质和O2含量总是多于B端D.c通过毛细淋巴管壁大量渗出可形成b17.某实验小组分别研究了2,4-D溶液的浓度对月季插条生根和月季侧芽生长的影响,结果如下表和右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有浓度/μmol/L0151050100插条平均生根数/条581012129A.2,4-D溶液促进月季侧芽生长的最适浓度为X浓度B.X浓度、Y浓度和Z浓度之间大小关系是:X<Y<Z或Y<X<ZC.2,4-D溶液促进月季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范围是5~50μmol/LD.以上实验结果均体现了2,4-D溶液既能促进生长又能抑制生长的特点18.某学习小组在“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实验中,利用血细胞计数板观察计数。图1为血细胞计数板侧面示意图,图2为小方格内的细胞分散情况。下列叙述正确的有A.1个血细胞计数板上有1个计数室,计数室的高度为0.1mm B. 实验时先盖盖玻片再滴培养液,多余的培养液可用滤纸吸去C. 若实验出现了图2中的c情况,则说明培养液的稀释倍数不够D. 为统计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总趋势,需连续统计多天的数据19.互花米草是一种外来入侵物种,其植株高大、繁殖迅速,对滩涂湿地生态系统的结构产生了较大影响,演变过程如下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有A. 从光滩到潮上带分布有不同的植物类群,这些类群构成了群落的垂直结构B. 可从互花米草的出现频率、种群密度、植株高度及种间关系等角度研究其生态位C. 互花米草会抬高光滩的坡度,影响白茅、芦苇和碱蓬等植物对潮汐中营养的获取D. 植被变化引发该区域鸟类的食物来源和栖息地等发生改变,属于群落的初生演替三、探究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57.0分)20.(12分)参与人体睡眠调节的物质有多种,其中褪黑素和腺苷是两种重要的助眠因子。褪黑素是松果体分泌的一种神经内分泌激素,其分泌的调节过程如图1所示。腺苷是一种体液因子,其产生、转运及作用的过程如图2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图1   褪黑素的分泌调节示意图                 图2   腺苷合成、转运及作用示意图(1)据图1,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能接受光周期信号的刺激,产生兴奋,并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形式沿着传入神经向SCN传导,SCN随之产生的兴奋经过传出神经到达效应器,分泌褪黑素。该效应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褪黑素可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运输至SCN,与SCN细胞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SCN的兴奋,此调节机制属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调节,其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根据褪黑素的生理功能推测,睡前长时间使用电子产品可能导致夜间褪黑素分泌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进而影响睡眠。(4)据图2,突触前膜中的ATP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方式释放到突触间隙中,在酶的催化作用下产生腺苷。突触间隙中的腺苷发挥作用后的去向是__________________,此去向大量发生时,能_____________(选填“促进”或“抑制”) 脑的觉醒。(5)咖啡因的结构与腺苷相似,但不具有腺苷的作用效应。喝咖啡能提神的机制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而抑制睡意的产生。(6)上述光周期信号对人体睡眠的调节方式属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1.(12分)胰岛素由胰岛B细胞合成,其分泌的部分调节过程及作用机理如图1所示(IR表示胰岛素受体)。1型糖尿病是一种受遗传、免疫与环境等因素共同影响的,以胰岛B细胞破坏为主要特征的免疫失调性疾病,其发病机理如图2所示(图中的干扰素、白细胞介素、肿瘤坏死因子均属于细胞因子)。请回答下列问题。图1图2(1)正常人的血糖含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空腹时血糖的重要来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据图1,促进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的信号分子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胰岛素与靶细胞膜上的IR结合后,促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与细胞膜融合,进而加快对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3)据图2,1型糖尿病患者胰岛B细胞的破坏是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等的直接共同作用下发生的。从免疫学的角度分析,1型糖尿病属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病,引发该病的主要免疫方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免疫,其中细胞a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细胞。(4)综上所述,治疗1型糖尿病的途径可以有_______________ (2分)。A. 加快胰岛B细胞自身抗原的产生      B. 增加白细胞介素等细胞因子的量C. 诱导胰岛B细胞的去分化和再生      D. 阻断细胞b与胰岛B细胞的结合22.(11分)光敏色素是一类能接受光信号的分子,主要吸收红光和远红光,具有非活化态(Pr)和活化态(Pfr)两种类型。农田中玉米—大豆间作时,高位作物(玉米)对低位作物(大豆)具有遮阴作用,严重时引发“荫蔽胁迫”,此时,低位植物体内的光敏色素及多种激素共同响应荫蔽胁迫。请回答下列问题。(1)光敏色素的化学本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同的光照条件能改变光敏色素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2)发生荫蔽胁迫时,低位植物体内的光敏色素主要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形式存在。此形式的光敏色素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选填“减弱”或“增强”)对光敏色素互作因子(PIFs)的抑制作用,有利于多种激素共同响应荫蔽胁迫。在调控下胚轴和茎秆伸长方面,图中四种激素之间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用。(3)荫蔽胁迫引发低位植物的下胚轴及茎秆等出现过度伸长,这有利于植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适应环境的变化。玉米—大豆间作时,受荫蔽胁迫的大豆产量明显降低,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4)植物的生长发育受基因表达、植物激素和环境因素的共同调节,请在答题卷的方框中 用箭头表示荫蔽胁迫下三者之间的关系(2分)。23.(10分)我国东北虎豹国家森林公园的主要食物网是由灌草层植物、食草动物和以东北虎豹为代表的食肉动物共同组成,研究这些生物之间的关系有助于更好地保护东北虎、豹。请回答下列问题。(1)东北虎、东北豹数量极少,生活环境隐蔽复杂,很难捕获,在调查其种群数量时,一般不采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法。(2)东北虎、豹均偏好捕食梅花鹿,东北豹主要活动在高海拔和山脊区域,白天活动较多,东北虎主要活动在低海拔林间,夜间和晨昏时间段活动较多,说明东北虎和东北豹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上出现了生态位分化。这有利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东北虎、豹之间的竞争强度,从而充分利用环境资源。两者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发展的现象,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该生态系统中梅花鹿同化的能量除了传递给东北虎、豹等下一营养级外,还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等去向。从能量流动特点分析,梅花鹿比东北虎、豹具有更大生存优势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根据梅花鹿的食性将灌草层植物分为四大类:嫩枝叶、禾莎草、杂草和蕨类。右图为四类植物在郁闭林和开阔地两个生境中的生物积累量调查结果。研究人员由此提出“在公园内应保留一定的开阔地生境”的建议。据图分析支持这一建议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24.(12分)凤眼莲能有效吸收水体中的N、P等元素,控制水体富营养化,但生长非常迅速。某研究团队在夏季室外通过模拟实验,研究不同鱼类对凤眼莲生长的抑制能力以及对水体中N、P含量的影响。请回答下列问题。(1)该研究团队设计的部分实验过程及目的如下表所示,请根据提供的实验材料完成下表:实验材料:模拟湖水,敞口透明塑料水箱,凤眼莲,鳊鱼,鲫鱼,草鱼,K2HPO4·3H2O,NaNO3,蒸馏水,温度计,电子天平等相关实验仪器。实验过程: 实验步骤及目的主要操作过程初培养凤眼莲,使其①____________将新采集的凤眼莲放入盛有模拟湖水的透明水箱中,培养一周配制含一定浓度氮磷的实验用湖水分别将NaNO3和K2HPO4·3H2O溶解在模拟湖水中,配制起始浓度为TN=5mg·L-1、TP=0.5mg·L-1的实验用湖水设置实验组和对照组,并减少无关变量带来的实验误差取12个水箱,分为4组,每组设置3个重复,将凤眼莲和配制好的实验用湖水均分放入各水箱。3个实验组分别加入鳊鱼、鲫鱼和草鱼,对照组②____________。每组加入的鱼类应确保③_____________(2分)等基本相同采样、测量相关实验指标每周在④____________时间采集样本,分别测量凤眼莲的长度和生物量、水体氮磷量等指标。每次采样后应往每个水箱中加入等量⑤____________,以补充水箱中因⑥___________(2分)而损失的水量。数据处理、分析统计四周后终止实验,进行数据汇总和分析统计(2)下图是实验结束时不同处理组凤眼莲根须、茎叶以及鱼的生物量。据图可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组中凤眼莲的生物量明显低于其他组,分析原因最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模拟实验的数据进一步表明:在人工水体中养殖鱼类既能抑制凤眼莲生长,又不影响凤眼莲对水体中N、P的吸收。自然水体中养殖鱼是否有同样的效果仍需进一步研究,这是因为自然界中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两大类,而且这些影响往往具有____________性。 答案和解析1.【答案】C 【解析】【解析】(1)随着外界环境的变化和体内细胞代谢活动的进行,内环境的各种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在不断发生变化,但都处于一定的范围内,即为相对稳定状态。A正确;(2)内环境稳态的维持,离不开各个器官、系统的分工合作、协调统一,目前普遍认为,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B正确;(3)正常情况下,内环境的稳态是一个动态平衡的相对稳定状态。但是,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当外界环境的变化过于剧烈,或人体自身的调节功能出现障碍时,内环境的稳态就会遭到破坏。C错误;(4)随着生理学及其他学科的发展,稳态的概念得以发展、内涵不断充实。从分子水平、细胞水平、器官水平、群体(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水平的各个不同的生命系统层次上,都普遍存在着稳态。具体内涵见选择性必修1教材第11页小字部分(稳态概念的发展)。D正确。2.【答案】C 【解析】【解析】(1)大多数神经元的树突短而粗,用来接受信息并将其传导到细胞体;轴突是神经元上长而细的突起,能将细胞体传导过来的信息传给其他神经元、肌肉或腺体。轴突呈纤维状,外表大都套有髓鞘构成神经纤维。绝大多数树突不参与构成神经纤维,只有少数神经元的长树突会和轴突一起构成神经纤维。A错误;(2)中间神经元的功能是:接受其他神经元传来的神经冲动,然后再将冲动传递到另一神经元,起到了联络的作用。中间神经元分布在中枢神经系统中。一个完整的反射弧至少需要两个神经元(即传入神经元和传出神经元),如膝跳反射的反射弧。绝大多数反射弧需要三个及三个以上的神经元,因此,完成非条件反射的反射弧中通常也是含有中间神经元的。B错误;(3)脑神经和脊神经构成外周神经系统,分布在全身各处。脑神经和脊神经都含有传入神经(感觉神经)和传出神经(运动神经),而传出神经又分为支配躯体运动的神经(躯体运动神经)和支 配内脏器官的神经(内脏运动神经)。C正确;(4)人的神经系统包括中枢神经系统和外周神经系统,其中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大脑、脑干、小脑和下丘脑等)和脊髓,外周神经系统包括脑神经和脊神经。D错误。3.【答案】B 【解析】【解析】本题最关键的解题要点是识图,找出图中的系列信息,如下图标注所示:细胞1~5均为上皮细胞。①细胞1分泌的胃肠激素经组织液扩散后又原位作用于细胞1本身,这是激素传递信息的自分泌方式;②细胞2 分泌的胃肠激素进入肠腔内发挥作用,这是激素传递信息的管腔分泌方式;③细胞3分泌的胃肠激素有两个不同的去向,一些种类的胃肠激素进入毛细血管,随血液运输到全身,这是激素传递信息的内分泌方式,另一些种类的胃肠激素经组织液扩散并作用于相邻的细胞4,这是激素传递信息的旁分泌方式;④胃肠道神经元能够分泌胃肠激素作用于细胞5,这是激素传递信息的神经内分泌方式。综上分析:(1)有些胃肠激素可由神经元分泌,A正确;(2)有些胃肠激素可以在胃肠道内发挥作用,如细胞2分泌的胃肠激素,B错误;(3)根据题干信息“胃肠激素是一类肽类激素”可以判断,胃肠激素的受体应该位于靶细胞膜上。激素作用的特点之一是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激素与靶细胞上特定的受体结合后,能够使靶细胞原有的生理活动发生变化,从而起到调节的作用。C正确;(4)图中细胞1就是自身激素的靶细胞,激素作用前仍需经内环境(组织液)的扩散。D正确。.. 4.【答案】B 【解析】【解析】首先需要分析图中各阶段的变化及主要机理:①a点及a点之前,神经纤维处于静息状态,膜电位表现为外正内负。图示纵坐标对应的细胞内电位-70mV 实际上是一个膜内外的电位差 (将膜外侧电位设为零电位,静息状态下膜内电位是负值);②a~b 段,神经纤维受到刺激后,Na+通道开放,Na+内流,膜内外的电位差缩小,b点是到达阈电位的水平;③b~c段,Na+ 持续内流,使膜内外电位转变为外负内正的兴奋状态,即产生了动作电位;④c~e段,Na+通道关闭,K+通道开放,K+外流,膜电位恢复至外正内负的状态;⑤完成一次动作电位后,Na+-K+泵工作(时间在2ms之后),将主要在a~c段内流的Na+泵出,将主要在c~e阶段外流的K+泵入,恢复细胞膜内外原有的Na+、K+分布,准备接受下一次动作电位的产生。综上分析:(1)a点时为静息状态,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外正内负。A正确;(2)ac段Na+ 大量内流依赖于通道蛋白,是一个协助扩散的过程。B错误;(3)静息状态下,细胞膜外的Na+浓度高于膜内,K+浓度则相反。动作电位的产生主要与Na+的内流有关,因此Na+内流的量会影响到动作电位的峰值。Na+内流是一个协助扩散的过程,与膜内外Na+的浓度差有关,因此,改变细胞外液中的Na+浓度可使c点数值发生变化。同样,改变细胞外液中的K+浓度会影响静息电位的绝对值大小。具体影响见下表。C正确;溶液中离子浓度变化静息电位变化动作电位变化适当降低溶液中Na+浓度不变峰值下降适当升高溶液中Na+浓度不变峰值上升适当降低溶液中K+浓度静息电位绝对值变大(下移)不变适当升高溶液中K+浓度静息电位绝对值变小(上移)不变(4)ce段,K+通道开放,K+外流,膜电位恢复至外正内负的状态。D正确。5.【答案】D 【解析】【解析】(1)大脑皮层运动代表区范围的大小取决于躯体运动的精细、复杂程度,呈正相关的关系。A错误; (2)语言、情绪、学习和记忆等功能都是人脑的高级功能,其中语言功能是人脑特有的高级功能。B错误;(3)并不是所有的躯体运动及内脏活动都受到大脑皮层的分级调节。比如,调节心血管运动的中枢在脑干,调节摄食的中枢在下丘脑等。C错误;(4)学习是一个获取信息、加工信息的过程,需要多个脑区和神经通路参与,也需要动用到多种器官。比如人类对语言的听、说、读、写功能,就需要眼、耳、口、手、脑等很多种器官的参与。D正确。6.【答案】D 【解析】【解析】(1)下丘脑中有多种生理活动的调节中枢,如体温调节中枢、血糖调节中枢、水平衡调节中枢等。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能通过调节机体产热和散热的平衡来维持体温的相对稳定。A正确;(2)人体中存在下丘脑→垂体→靶腺体(如甲状腺、性腺、肾上腺皮质等)的分级调节,下丘脑分泌促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促进垂体分泌相应的促激素,促激素作用于靶腺体,促进靶腺体分泌相应的激素。B正确;(3)下丘脑也可以作为某些激素的靶细胞,如甲状腺激素能反馈作用于下丘脑,抑制下丘脑合成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C正确;(4)下丘脑中有细胞外液渗透压感受器,能感知细胞外液渗透压的变化。但渴觉是在大脑皮层的感觉中枢产生的。D错误。7.【答案】B 【解析】【解析】(1)过敏原是一类能引起过敏反应的抗原物质,在过敏原的刺激下,人体B细胞会活化并产生抗体,这些抗体没有分布在血清中,而是主要吸附在皮肤、呼吸道、消化道黏膜以及血液中某些细胞(如肥大细胞)的表面。A正确;(2)HIV主要侵染人体免疫系统中的辅助性T细胞,由于辅助性T细胞在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中均发挥重要的作用,因此,辅助性T细胞被攻击后,会导致特异性免疫功能受损甚至丧失。B错误;(3)对受者而言,移植入体内的器官相当于抗原(异物),机体会启动特异性免疫去清除植入的器官,即产生免疫排斥反应。应用免疫抑制剂可以提高器官的成活率,但同时带来的副作用是机体的免疫机能下降,这些药物会使受者体内的淋巴细胞减少,容易患一些感染性疾病。C正确; (4)疫苗通常是用灭活的或减毒的病原体制成的生物制品,脊髓灰质炎疫苗就是减毒活疫苗、我国最初接种的新冠肺炎疫苗就是灭活疫苗。随着医学的进步、技术的发展,疫苗的种类也越来越多样,如,抗毒素(类毒素)疫苗、亚单位疫苗(含多肽疫苗)、载体疫苗、核酸疫苗等。疫苗接种的关键目的是刺激机体产生一定数量的相应的记忆细胞和抗体,以达到免疫预防的作用。减毒活病毒疫苗中的抗原是活的病毒,接种后病毒通过体液运输并进入细胞进行一定程度上的增殖,既可引发体液免疫也可引发细胞免疫。而灭活病毒疫苗中的抗原是死亡的病毒,接种后存留在体液中,只引发体液免疫不会引发细胞免疫,因此从效果上看,减毒活病毒疫苗通常要优于灭活病毒疫苗。当然,相比较减毒活病毒疫苗,灭活病毒疫苗的安全性更好、运输和储存更方便。D正确。..8.【答案】A 【解析】【解析】(1)植物激素是由植物体内产生,能从产生部位运输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具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植物激素与动物激素在分泌部位、化学本质、作用部位及运输方式等方面均有明显差异,具体见下表。A错误;类别分泌器官化学本质作用部位运输方式植物激素无特定的分泌器官一般是小分子物质无明显的器官多样、复杂动物激素有特定的内分泌腺或细胞蛋白质、类固醇等器官、细胞随着体液运输(2)不同种类的植物激素,其主要生理作用往往有相似之处,比如生长素具有促进细胞伸长、诱导细胞分化等作用,赤霉素有促进细胞伸长、促进细胞分裂和分化等作用,细胞分裂素有促进细胞分裂、促进芽的分化等作用。植物体生长发育的细胞学基础是细胞生长增加细胞体积、细胞分裂增加细胞数量、细胞分化增加细胞种类。综上分析,生长素、赤霉素和细胞分裂素都能促进植物的生长发育。B正确;(3)在植物各器官中同时存在着多种激素,决定器官生长、发育的往往不是某种激素的绝对含量,而是不同激素的相对含量。例如:黄瓜茎端的脱落酸与赤霉素比值较高时有利于分化成雌花,比值较低时有利于分化成雄花。C正确;(4)植物生长发育的调控,是由基因表达调控、激素调节和环境因素调节共同完成的。其中, 基因的选择性表达对植物的生长、发育、繁殖和休眠等活动起到调控作用;激素的产生和分布是基因表达调控的结果,也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激素作为信息分子,会影响基因的表达。D正确。9.【答案】D 【解析】【解析】(1)全国人口普查不同于动、植物的种群数量统计,人口普查采用的是直接计数的方法,并且是由专门的普查人员,深入每一户家庭进行核查计数,每个区域都有负责人,然后把数据进行汇总。A正确;(2)年龄结构会影响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进而影响一个种群在未来一段时间内的数量变化,通过年龄结构的类型可以预测一个种群的数量变化趋势。性别比例会影响种群的出生率,进而影响种群的数量。B正确;(3)人口老龄化意味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老龄人口所占的比例在增大。老龄化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人口生育率降低,即出生率降低;二是人均寿命的延长。因此,“三孩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人口出生率,有助于缓解老龄化现状。C正确;【补充】国际上通常的标准是: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10%,或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7%,即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处于老龄化社会。2020年完成的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占比18.70%,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13.50%,与第六次普查结果比较,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进一步加剧。(4)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国出生人口的性别比例是严重偏离正常值的,对此,我国政府采取了多种措施进行综合治理,如,通过法律禁止“非医学需要的胎儿性别鉴定”和“非医学需要的性别选择性人工流产”,启动了“关爱女孩行动”,等等。这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我国男女性别比例。但是,不同地区的性别比例还是存在一定差异的。D错误。【补充】人口性别比例的计算方法是: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就构成了性别比例。世界人口比例的正常值为102~107。第七次普查结果显示,我国总人口性别比为105.07,31个省份中,总人口性别比在100以下的省份有2个,在100至105之间的省份有17个,在105至110之间的省份有9个,在110以上的省份有3个。 10.【答案】A 【解析】【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可知:λ=后一年的种群数量/前一年的种群数量。当λ>1时,种群数量在增加;当λ=1时,种群数量保持稳定;当λ<1时,种群数量在减少。因此,该地乌鸦的数量在第1~3年期间增加,在第3~9年期间一直减少(第3~6年期间下降幅度不断增大,第6~9年期间下降幅度有所减缓),第9年之后保持稳定。综上分析:(1)第3年的乌鸦种群数量最多。A正确;(2)第9年的乌鸦种群数量最少。B错误;(3)第6~9年的乌鸦种群数量一直在减少。C错误;(4)第3年和第9年的乌鸦种群数量不同。D错误。11.【答案】D 【解析】【解析】(1)物质循环是指组成生物体的C、H、O、N、P、S等元素在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之间循环往返的过程。这里的生态系统是指地球上的最大生态系统——生物圈,因此,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A正确;(2)对于一个生态系统的能量(太阳能或化学能)输入,取决于生产者对能量的固定。绝大多数的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完成能量(太阳能)的固定,也有部分生产者通过化能合成作用完成能量(化学能)的固定。任何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都具有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特点。B错误;(3)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过程,需要有产生信息的部位——信息源,需要有传播信息的媒介——信道;还需要有接收信息的生物或部位——信息受体。三个环节缺一不可,共同完成信息传递的过程。(4)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最常见的食物链是捕食链,由生产者和消费者构成。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就是沿着(借助)食物链和食物网进行的。但信息传递并非如此,信息传递不依赖于食物链,信息可在同一物种内传递(如蜜蜂跳舞传递的行为信息、昆虫释放的性外激素传递的化学信息),可在不同物种间传递(如牛椋鸟通过鸣叫和跳跃的方式提醒犀牛附近有危险情况),还可以在非生物环境与生物体之间传递(如光照时间的长短能够向植物传递光信号)。D错误。 12.【答案】C 【解析】【解析】根据生物群落中各生物在碳循环中的作用判断:A代表生产者、B代表消费者、C代表分解者;①过程主要代表光合作用,也可以是化能合成作用;②过程代表捕食,A和B之间形成食物链和食物网;③和⑤过程均代表呼吸作用;④过程代表分解者的分解作用。综上分析:A、B选项均正确;影响水体中生产者分布的主要环境因素是光照,包括光照强度、光质等,O2 不是影响水体中生产者分布的因素,O2的多少主要影响水体中消费者和分解者的分布。C错误;DDT进入生物体后,很难被降解也不易排出,从而积蓄在体内,使得DDT在体内的浓度超过环境中的浓度,此现象称为生物富集。DDT在生物体内的浓度会沿着食物链逐渐聚集,生物在食物链中所处的营养级越高,往往积累的DDT就越多。因此水体中的DDT会沿着图中的②(食物链)逐渐在B (消费者)中富集。D正确。13.【答案】D 【解析】【解析】(1)种群数量呈“J”形增长的条件是: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天敌和其他竞争物种等,也就是种群处于一个理想环境中。因此,即使一个自然环境中的食物是充裕的,但影响种群数量增长的其他因素还有很多,这些都会限制种群数量的进一步增长。A错误;(2)人类的许多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进行,但人类对群落演替的影响并非都是不良的,比如通过封山育林、治理沙漠、管理草原,甚至建立人工群落等,这些活动可以使群落朝着物种增多、结构复杂的方向演替。B错误;(3)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C错误;(4)由于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因此,任何生态系统都需要不断得到来自系统外的能量补充,以便维持生态系统的正常功能。如果一个生态系统在较长时间内没有能量(太阳能或化学能)的输入,这个生态系统就会崩溃。D正确。14.【答案】C 【解析】【解析】首先需要厘清与能量流动相关的几个名词之间的关系:同化作用量=呼吸作用量+积累量(用于生长发育繁殖的量);积累量=下一营养级的同化作用量+分解者的利用量+未利用量;能量传递效率= (某一营养级的同化作用量÷上一营养级的同化作用量)×100%。 (1)根据“营养级越低,同化的能量值越大”这一特点可以判断这三个种群构成的食物链是Ⅱ→Ⅰ→Ⅲ。A正确;(2)第一营养级(生产者)主要依赖于光合作用获取能量,其同化的能量主要有三个去向:一部分用于自身呼吸作用消耗、一部分被第二营养级生物同化、一部分随枯枝败叶流向分解者。第二营养级(初级消费者)通过摄食生产者并且消化吸收以获取能量,其同化的能量主要有三个去向:一部分用于自身呼吸作用消耗、一部分被第三营养级生物同化、一部分随遗体残骸流向分解者。第三营养级(次级消费者)获取能量的方式与第二营养级生物基本相同,其同化的能量主要有两个去向:一部分用于自身呼吸作用消耗、一部分随枯枝败叶流向分解者。综上分析,各营养级生物的能量获取方式和用途不完全不同。B正确;(3)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 (第二营养级的同化作用量÷第一营养级的同化作用量)×100%= (15.0÷111.0)×100%=13.5%。C错误;(4)种群Ⅱ的同化量=Ⅱ的呼吸量(X)+Ⅰ的同化量+Ⅱ流向分解者的量(Y)+Ⅱ未利用的量,即111.0×107kJ=X+15.0×107kJ+Y+41.5×107kJ,故X应小于5.45×107kJ。D正确。15.【答案】CD 【解析】【解析】(1)厘清几个概念名词之间的关系:外周神经系统包括脑神经和脊神经;脑神经和脊神经中都含有传入神经和传出神经;传出神经又分为躯体运动神经和内脏运动神经;支配内脏、血管和腺体的传出神经,活动不受意识支配,称为自主神经系统;自主神经系统由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组成;副交感神经促进胃肠蠕动和消化液的分泌。A错误;(2)胃酸存在于胃液中,胃液不属于体液,因此胃液杀灭胃内细菌的过程不属于免疫的第二道防线,属于第一道防线。B错误;(3)根据图示信息:乙酰胆碱与肠巨噬细胞膜上的N受体结合后能抑制肠巨噬细胞释放TNF-α。C正确;(4)TNF-α能够促进炎症反应,迷走神经释放的乙酰胆碱能抑制肠巨噬细胞释放TNF-α,因此迷走神经的兴奋能抑制炎症反应,即具有抗炎症作用。图示还显示迷走神经能促进胃腺和肠腺分泌消化液,因此,迷走神经兴奋后胃肠蠕动加快、消化液分泌增加,有利于消化。D正确。16.【答案】ACD 【解析】【解析】图中细胞外液a是血浆、b是组织液、c是淋巴液。 (1)体内绝大多数细胞生活的环境是组织液。A错误;(2)组织液主要由血浆通过毛细血管壁渗出到组织细胞间形成,大部分物质能被重新吸收回血浆,一部分组织液可透过毛细淋巴管壁渗入毛细淋巴管中形成淋巴液。因此,b (组织液)渗回a (血浆)和渗入c (淋巴液)的量有较大差别。B正确;(3)毛细血管中血液的流动方向是A→B,若血液流经的组织细胞是肺泡细胞,则A端的O2含量少于B端;如果血液流经的组织细胞是胃肠道细胞,则A端的营养物质含量少于B端。C错误;(4)组织液和淋巴液之间的流向是单向的,组织液可以渗入毛细淋巴管中形成淋巴液,但淋巴液不会渗出毛细淋巴管壁形成组织液。淋巴液在淋巴管内流动,经过淋巴结等淋巴器官,(由左右锁骨下静脉)最终汇入血浆。D错误。17.【答案】ACD 【解析】【解析】根据表格做出以下分析:①表格对应的实验研究了2,4-D溶液的浓度对月季插条生根的影响;②表格中2,4-D溶液浓度为0的组别是对照组,5个实验组的数据结果均高于对照组,说明这5个实验组对应的2,4-D溶液浓度均是促进插条生根的;③2,4-D溶液浓度为10μmol/L和50μmol/L的实验结果数据是相同的,说明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在这两个浓度之间。根据曲线做出以下分析:①曲线对应的实验研究了2,4-D溶液的浓度对月季侧芽生长的影响;②曲线显示2,4-D溶液的浓度为X和Y的数据结果高于空白对照,说明这两个浓度对月季侧芽的生长具有促进作用。若这两个浓度均在最适浓度的左侧,则X浓度大于Y浓度;若这两个浓度均在最适浓度的右侧,则X浓度小于Y浓度;若这两个浓度在最适浓度的两侧,则X浓度可能大于Y浓度,也可能小于Y浓度;③浓度为Z的数据结果低于空白对照,说明这个浓度对月季侧芽的生长具有抑制作用,属于高浓度范围。因此X、Y、Z之间可能存在两种数量关系,即X<Y<Z或Y<X<Z;④虽然该曲线图中显示X浓度对月季侧芽生长的促进作用最好,但并不能说明X浓度就是最适浓度。综上分析:B选项正确、AC选项错误,对于D选项:表格对应的实验只能体现实验中涉及的浓度均是促进插条生根的;曲线对应的实验能够体现2,4-D溶液既能促进月季侧芽的生长又能抑制其生长的特点。D错误。18.【答案】BD 【解析】【解析】(1) 1个血细胞计数板上有2个计数室(如右图所示),计数室的高度为0.1mm (如图1所示)。A 错误。(2)实验时先盖盖玻片再滴培养液,原因主要有两个:①如果先滴加培养液再盖盖玻片,盖玻片可能由于已加入液滴的表面张力而不能严密地盖到计数板表面,使计数室内液体增多,导致计数结果偏高。②如果直接先滴加培养液,有可能在计数室内产生气泡,导致计数室相对体积减小而造成误差。另外,应从盖玻片的边缘滴加培养液,让培养液自行渗入,多余的培养液用滤纸吸去。B正确;(3)图2显示的3个小方格中,a、b两个小方格中酵母菌分散良好且数量比较合适,c小方格中的酵母菌聚集在一起并且数量较多很难计数。如果是培养液的稀释倍数不够造成的,那3个小方格中的酵母菌数量应该都比较多。因此造成c现象的最可能原因是用吸管取样前没有将培养液振荡摇匀。C错误;(4)本实验是要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因此需要首先通过显微镜观察,估算出培养液中酵母菌的初始数量,在此之后连续每天在相同的时间段观察计数并估算,一般需要连续观察7天,然后根据估算出的数值绘制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增长曲线,横坐标是时间(天/d),纵坐标是酵母菌种群数量(个/mL)。D正确。19.【答案】BC 【解析】【解析】根据图示做出以下分析:①互花米草没有入侵前,潮汐中的营养会随着涨潮过程提供给碱蓬、芦苇和白茅。②互花米草入侵后,由于其植株比碱蓬高大,首先会影响涨潮时潮汐到达的位置,进而使得潮汐为碱蓬、芦苇和白茅提供的营养减少,对白茅的影响尤其明显,因为白茅的生境为潮上带,潮汐,更难获得潮汐中的营养;其次互花米草繁殖速度快,在与碱蓬竞争的过程中占有优势;另外,互花米草会逐渐抬高光滩的坡度,进一步导致潮汐能够提供给碱蓬、芦苇和白茅的营养减少。③互花米草入侵多年后,原滩涂湿地生态系统中的白茅消失、 碱蓬大量减少、芦苇在潮间带的生境扩大并逐渐占据潮上带生境、互花米草的生境范围逐渐扩大。综上分析:首先C选项正确,对于A、B、D三个选项:(1)从光滩到潮上带反映了水平方向上滩涂湿地在地形、土壤湿度以及盐碱度等方面的差异,这些差异导致从光滩到潮上带的区域中分布有不同的植物类群,这属于群落的水平结构。A错误;(2)研究某种植物的生态位,通常要研究其在研究区域内的出现频率、种群密度、植株高度等特征,以及它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种间关系)等。B正确;(4)群落中的植物能够为动物创造食物条件和栖息空间,因此,植被的变化会引发该区域鸟类的食物来源和栖息地等也发生改变,但这属于群落的次生演替。D错误。20.【答案】(1)电信号(神经冲动)   传出神经(交感神经)末梢及其支配的松果体(2)体液(血液)    抑制    (负)反馈   维持血液中褪黑素含量的相对稳定(3)减少(4)胞吐  通过腺苷转运体回收到细胞中  促进(5)咖啡因与腺苷竞争(争夺)突触后膜上的(腺苷)受体(A1)(6)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神经—体液调节) 【解析】【解析】(1)在神经系统中,兴奋是以电信号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传导的,这种电信号也叫神经冲动。褪黑素是松果体分泌的一种神经内分泌激素,因此,效应器是传出神经(交感神经)末梢及其支配的松果体。(2)褪黑素是一种激素,激素通过体液进行运输并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根据图1可知,褪黑素能够反馈作用于SCN (控制褪黑素分泌昼夜节律的中枢),抑制SCN的兴奋。这说明SCN是褪黑素的靶器官之一,SCN的细胞膜上具有与褪黑素相互识别并特异性结合的受体。褪黑素抑制SCN的兴奋是一种负反馈调节,能够减少松果体分泌褪黑素,使得血液中褪黑素的量不至于过高,因此,负反馈调节的意义在于维持了血液中褪黑素含量的相对稳定。(3)褪黑素是一种助眠因子,推测褪黑素在夜间的分泌量会增加,这也意味着光照不利于褪黑素的产生。所以,睡前长时间使用电子产品会增加(或延长)视网膜感光细胞的感光时间,不利于褪黑素的产生。(4)根据图2,突触前膜中的一部分ATP存在于突触小泡内,通过突触小泡与突触前膜的融合而将ATP释放到突触间隙中,在酶的催化作用下产生腺苷(腺嘌呤核苷)。在突触前膜上有腺苷转运体,该转运体可双向转运腺苷,说明腺苷发挥作用后可被回收至细胞内。在突触后膜 上存在腺苷受体,一旦与腺苷发生特异性结合后会引发突触后膜产生新的神经冲动。题干中明确腺苷也是一种助眠因子,这说明腺苷能够抑制脑的觉醒。因此,当腺苷的回收大量发生时,会导致突触间隙中的腺苷数量减少,从而促进脑的觉醒。(5)根据图2,咖啡因与腺苷争夺突触后膜上的腺苷受体A1,但咖啡因与受体结合后并不会产生腺苷的助眠效果,这在一定程度上会抑制睡意的产生,即具有提神作用。(6)光周期信号刺激松果体分泌褪黑素是神经调节的过程;褪黑素的分泌能够调节人体的睡眠,有一定的助眠作用,这是体液调节的过程。所以,光周期信号对人体睡眠的调节方式既有神经调节,也有体液调节。21.【答案】(1)3.9~6.1mmol/L            肝糖原的分解  (2)神经递质、胰高血糖素 含有葡萄糖转运蛋白的囊泡(3)细胞b (细胞毒性T细胞)、干扰素、肿瘤坏死因子   自身免疫细胞  抗原呈递(或APC)(4)CD 【解析】【解析】(1)血糖的来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①食物中的糖类经消化、吸收进入血液,这是正常情况下血糖的主要来源;②肝糖原分解成葡萄糖进入血液,是空腹时血糖的重要来源;③脂肪等非糖物质可以转化为葡萄糖进入血液补充血糖,但这种转化不会大量发生。(2)根据题图1,副交感神经释放的神经递质作用于胰岛B细胞,胰岛A细胞分泌的胰高血糖素也能作用于胰岛B细胞,因此神经递质和胰高血糖素都是促进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的重要信号分子。但需要注意的是,虽然葡萄糖浓度的升高也能促进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但葡萄糖不是信号分子。因为信号分子传递信号的方式是与细胞膜上或细胞内相应的受体相互识别并结合,但胰岛B 细胞上并没有葡萄糖分子的受体,葡萄糖是通过胰岛B细胞上的葡萄糖转运蛋白(GLUT)进入胰岛B细胞后引发胰岛素分泌增加的,具体机理见右图。 胰岛素与靶细胞膜上的IR结合后,首先促进细胞内含有葡萄糖转运蛋白的囊泡移动到细胞膜并与之融合,使得细胞膜上的葡萄糖转运蛋白数量增加,加快对葡萄糖的摄取以及葡萄糖进入细胞后的利用。(3)根据题干以及图2中的信息分析,1型糖尿病产生的主要机理: (1)在遗传、免疫与环境等因素的共同影响下,胰岛B细胞产生的一些物质成为自身抗原,被细胞a(抗原呈递细胞)识别、摄取并处理后呈递给辅助性T细胞。(2)辅助性T细胞活化后分泌白细胞介素、干扰素、肿瘤坏死因子等细胞因子,其中①白细胞介素作用于细胞b (细胞毒性T细胞),细胞b活化后与胰岛B细胞(靶细胞)接触;②干扰素作用于巨噬细胞,巨噬细胞活化后分泌干扰素等作用于胰岛B细胞;③肿瘤坏死因子也能直接作用于胰岛B细胞。(3)在细胞b、干扰素和肿瘤坏死因子等的直接共同作用下,胰岛B细胞受损(被破坏),导致胰岛素分泌不足,引发1型糖尿病。因此,从免疫学的角度分析,1型糖尿病属于自身免疫病,引发该病产生的主要免疫方式是细胞免疫。(4)A选项:加快胰岛B细胞自身抗原的产生,反而会导致图2所示的免疫过程加剧,使病情进一步加剧。B选项:增加白细胞介素等细胞因子的量,会加剧对胰岛B细胞的破坏。C:诱导胰岛B细胞的去分化和再生,有利于使去分化的胰岛B细胞再分化为成熟的胰岛B细胞,恢复胰岛素分泌能力,从而治疗1型糖尿病。D选项:阻断细胞b与胰岛B细胞的结 合,相当于减少了细胞免疫对胰岛B细胞的杀伤,从而治疗1型糖尿病。故选CD。22.【答案】(1)蛋白质(色素—蛋白质复合体)  空间结构及活化状态(2)非活化态(Pr)   减弱  协同(3)吸收更多的光照叶片将更多的有机物供给下胚轴及茎秆等的伸长,转移至种子内的有机物减少(4)如右图所示: 【解析】(1)根据图示信息,光敏色素有非活化(Pr)和活化(Pfr)两种状态,Pr与Pfr的空间结构不同,在红光信号下光敏色素由Pr转变成Pfr,远红光信号(荫蔽胁迫)下光敏色素由Pfr转变成Pr。综上分析,不同的光照条件能改变光敏色素的空间结构及活化状态。(2)根据图示信息可以做出以下分析: (1)赤霉素和乙烯能促进光敏色素互作因子的作用,光敏色素互作因子能促进生长素的合成,光敏色素互作因子和油菜素内酯共同促进BZR1基因的表达,BZR1基因的表达能加快生长素对下胚轴及茎秆的伸长作用。(2)活化态的光敏色素对上述过程具有直接或间接的抑制作用,也就是说活化态的光敏色素会抑制植株下胚轴及茎秆的伸长。(3)发生荫蔽胁迫时,低位植物体内的光敏色素主要以非活化态形式存在,活化态光敏色素对光敏色素互作因子(PIFs)的抑制作用减弱,低位植物的下胚轴及茎秆得以伸长,有利于低位植物接收更多的光照,缓解荫蔽胁迫带来的影响。(4)在调控下胚轴和茎秆伸长方面,图中四种激素之间具有协同作用。(3)荫蔽胁迫引发低位植物的下胚轴及茎秆等过度伸长,茎秆往高处伸展,有利于吸收到更多的光照。玉米和大豆的产量大小取决于种子的产量,玉米—大豆间作时,受荫蔽胁迫的大豆(低位植物)通过加快下胚轴及茎秆的伸长来响应荫蔽胁迫,这一响应的副作用是叶片光合作用产生的有机物更多的提供给下胚轴及茎秆用于长高,能转移到大豆种子中的有机物量减少,导致大豆产量降低。(4)根据第(2)小题的分析可知:相关基因的表达会影响激素的产生或激素的作用;激素会调节基因的表达;环境因素(红光和远红光等)会影响相关基因的表达或某些激素的作用。以上关系根据题干要求,仅 需“用箭头表示”。23.【答案】(1)标记重捕法(2)空间和时间  减弱  协同进化(3)自身呼吸作用消耗、流向分解者(暂未被利用)梅花鹿所处营养级低,容易获得较多能量(4)开阔地中各类植物的生物积累量均高于郁闭林,可为梅花鹿提供更多的食物 【解析】(1)东北虎、东北豹是珍稀保护动物并且生活隐蔽很难捕获,所以一般不采用标记重捕法调查其种群数量。在我国长白山脉地区,科研人员采用红外触发相机拍摄照片或视频,然后利用计算机分析处理这些影像资料,最终确定所调查动物的种群数量。(2)东北虎、豹均偏好捕食梅花鹿,存在种间竞争关系。东北豹主要活动在高海拔和山脊区域,东北虎主要活动在低海拔林间,说明两者在空间位置上出现了生态位分化。东北豹在白天活动较多,东北虎在夜间和晨昏时间段活动较多,说明两者在活动时间上出现了生态位分化。生态位的分化减弱了东北虎和东北豹之间的竞争强度,有利于不同种生物充分利用环境,这是群落中不同物种之间以及生物与环境之间协同进化的结果。(3)梅花鹿属于初级消费者,其同化的能量主要去向有:一部分用于自身呼吸作用消耗、一部分被次级消费者同化、一部分随遗体残骸流向分解者。在生态系统的一个时间段内,还会有未被利用的能量。题目要求从能量流动的特点分析,能量流动有单向流动、逐级递减两个特点,由于梅花鹿与东北虎、豹之间是上下营养级的关系,所以应侧重于从“逐级递减”这一特点去分析。由于梅花鹿所处营养级比东北虎、豹低,因此其更容易获得较多的能量。(4)首先,影响郁闭林与开阔地两个生境的非生物因素主要是光照。由于郁闭林下的灌草层植物接受到的光照普遍少于开阔地中的灌草层植物,导致郁闭林下灌草层植物的光合作用量少于开阔地。其次,根据柱形图显示,开阔地中四类灌草层植物的生物积累量均高于郁闭林,这就意味着初级消费者梅花鹿在开阔地生境中能获得更多的食物。24.【答案】(1)①适应水箱培养环境②不加鱼③数量、重量和生长发育状况④固定(同一)⑤蒸馏水⑥蒸发和采样(2)草鱼    草鱼大量摄食凤眼莲的根须(部),导致凤眼莲的生长受抑制(3)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      综合 【解析】(1)根据题干信息,本实验有两个研究目的:一是研究不同种类的鱼对凤眼莲生长的 抑制能力是否有差异;二是研究不同种类的鱼对水体中N、P含量变化的影响是否有差异。因此, (1)本实验的自变量是不同种类的鱼,研究者选用了三种鱼设置了三个实验组,则对照组就是不加入鱼;本实验的因变量有两个——凤眼莲的生长情况、水体中N、P的含量变化;本实验的无关变量有很多——凤眼莲的数量、重量、起始生长发育状况等,鱼的数量、重量和起始生长发育状况等,敞口透明水箱中湖水的量,培养的环境,每次采集样本的时间等等。(2)实验中所用的凤眼莲和鱼类均离开其原有的生存环境,改在人工水箱的实验环境中生存,因此需要对凤眼莲和鱼类进行初培养,使其适应水箱培养等实验环境条件。(3)表格显示对实验因变量的测量指标是凤眼莲的长度和生物量、水体氮磷量等。由于本模拟实验是在夏季室外进行的,蒸发的水量会比较多,而采样过程也难免会带走一小部分水,因此需在每次采样后补充蒸馏水。模拟湖水成分复杂,可能会影响因变量的测量值。(2)凤眼莲的生物量=根须的生物量+茎叶的生物量,根据柱形图显示,草鱼组中的凤眼莲生物量明显低于其他组,尤其是草鱼组中凤眼莲根须的生物量远低于其他组,说明草鱼抑制凤眼莲生长的关键是其大量摄食了凤眼莲的根须。(3)虽然模拟实验的结果表明,在人工水体中养殖鱼类既能抑制凤眼莲的快速生长,又不影响凤眼莲对水体中N、P的吸收(可降低水体富营养化),但模拟实验中涉及的无关变量均控制为相同且适宜。事实上,自然水体所处的环境远比人工水体复杂多变。自然环境中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有很多,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两大类,而且这些因素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往往是综合性的,所以,自然水体中养殖鱼是否有着与模拟实验同样的效果仍需进一步研究。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生物
发布时间:2023-03-24 04:36:02 页数:28
价格:¥2 大小:2.21 M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