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沈丘县长安高级中学2023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卷(Word版附解析)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12

2/12

剩余10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沈丘县长安高中2022-2023学年度上期高三年级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第I卷(选择题,共48分)1.选择题(本大题有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每题所列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费孝通认为,周初建立的分封制度实际上是把权力按地域分散到了分封贵族们的手中,政权并不集中在最高的王的手上。分封制下,各层有各层的政权。费孝通旨在强调分封制A.推动了西周社会转型B.稳定社会秩序,扩大西周统治区域C.打破了血缘纽带关系D.致使权力分散,未能形成中央集权2.秦朝建立后,“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设置监御史,“掌监郡”,直接受御史大夫的节制。如此规定旨在A.凸显御史权威B.扩大御史职责C.强化君主专制D.稳定地方秩序3.中国历史上某一时期,士人和小吏要在仕途上求发展,多以孝廉为阶梯。学者指出,此时孝廉以家资丰厚,累世仕宦,研读经书,晓习律令,且通过地方吏职历练的占大多数。来自贫寒之家,但才德兼备的很少。这一时期最有可能是A.战国B.东汉C.唐朝D.北宋4.有学者说,“在唐以前的中世”,“强有力的贵族-旦压倒皇室,就要发生篡夺”,“宋以后,便看不见篡夺了,天子的地位非常稳定”。该学者强调的是宋代A.政治局势相对稳定B.君主专制得到加强C.皇权已经超越相权D.世袭制度得以终止5.西晋的占田制、南朝刘宋的占山护泽令均规定,官员可按品级高低占有数目不等的农田、山地,助长了大土地所有制发展。至隋唐,实行均田制,普遍授田。据此可知,西晋至唐A.自耕农数量存在反复B.皇权与世族势力互相依赖C.九品中正制遭到破坏D.田制改革目的是开发土地6.周代实行典型的世卿世禄制度,亲亲、尊尊、贵贵,完全合一,世代承袭。尤其在选官制度上,周代始终把“亲亲”放在第一位。由此可知,周代A.奴隶主贵族把持了国家各级政权B.完全剥夺了平民参与政治的权利C.国家统治形式呈现出宗法化特征D.分封制度和宗法制度密切地结合 7.元朝的行省不是单纯的中央集权或地方分权,它的实行既是为了避免宋代过分分权所造成的行政效率低下,也是为了避免类似唐末五代藩镇割据局面的出现,这说明行省A.主要着力于政治与军事控制B.是地方行政制度调整的产物C.彻底缓和了中央与地方矛盾D.成为最高地方行政区划机构8.唐初三省制下,中书省的具体工作为批答奏章和起草诏书,是决策出令的第一道程序。门下省对诏令的审议封驳,成为决策出令的又一道重要程序。门下省审复的诏令,经皇帝“画可”,加盖皇帝印玺后,再下达尚书省执行。材料反映的三省运行机制A.有利于官僚政治的建立B.强化了尚书省的决策权C.削弱了至高无上的皇权D.推动了中央决策合理化9.明代,在浙江桐乡县,地方官员若出身进士,当地的秀才就“不胜谄事”,若出身举人,便随意提出要求,“苟不如意,便加词色犯之”。这现象反映出A.官员士绅之间关系紧张B.士人舆论左右地方政事C.出身等级决定行政能力D.科考功名影响官员威望10.公元前5世纪中期,叙拉古城邦推行橄榄叶放逐法,投票时使用橄榄叶,投票数没有最低限制且可以频繁使用。许多公民因担心被流放而拒绝参与国家管理,由此引发政局混乱。这主要反映了A.公正性缺失导致城邦瓦解B.内部矛盾扩大了社会阶层的对立C.权力的滥用影响国家稳定D.轮番而治削弱了平民的政治地位11.下面是近代西方某一国家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内容及特点。下列符合这一政治制度特征的是A.英国君主立宪制B.美国联邦共和制C.法国总统共和制D.德国君主立宪制 12.有学者指出,庞大的清帝国在付出骇人的代价―中国人口从1851年的4.36亿减少到1867年的大约2.8亿之后,终于开始缓慢地恢复了秩序和元气。1851-1867年中国人口减少主要与哪一事件有关A.太平天国运动B.甲午中日战争C.义和团反帝运动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3.“在侵略者眼中,他们联合军的行为是正义的,是为帮助中国平定内乱而来的”,“腐朽的清政府竟然幻想依靠半宗教的势力去对抗现代化武器”。材料所述现象应发生在A.鸦片战争期间B.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C.甲午战争期间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期间14.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称“五四运动杰出的历史意义,在于它带着辛亥革命还不曾有的姿态。”毛泽东的评价反映了五四运动是中国A.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的体现B.伟大的思想启蒙运动C.彻底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D.社会性质转变的标志15.七七事变后的八年抗战中,中国国民党承担了正面战场的作战,为取得抗战的最后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以下关于中国国民党正面战场的表述最准确的是A.始终是中国抗战的主战场B.始终坚持全面抗战的路线C.粉碎了日军速战速决的计划D.奠定了抗战全面胜利的基础16.巴黎公社“把行政、司法和国民教育方面的一切职位交给由普选选出的人担任,而且规定选举者可以随时撤换被选举者”。这一规定A.提高了公职人员的素质B.反映了民主的片面性C.便于人民监督公职人员D.纯洁了公社领导队伍17.该体系是建立在美苏实力均势基础之上的,美苏事实上划分了各自的势力范围,深深打上了大国强权的烙印,对战后国际关系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对该体系理解正确的是A.反映了战后国际秩序的全貌B.标志着美苏“冷战”的正式开始C.排除了任何武装斗争可能D.奠定战后世界两极格局的框架18.进入21世纪,世界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不结盟运动尝试对自身进行重新定义。在新形势下,不结盟运动着重强调推行平等、互不侵犯、多边主义等原则。这说明不结盟运动A.有助于维护发展中国家利益B.使更多亚非拉国家获得解放C.奉行不结盟、非集团的宗旨D.提升发展中国家的政治威望19.2014年1月1日《告台湾同胞书》发表35周年。它的发表在当时引起巨大反响,被看成是海峡两岸由对立走向对话的第一步。这主要是因为它 A.倡议两党之间进行对等谈判B.提出了“一国两制”的构想C.重申“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D.宣布采用和平方式统一祖国20.从春秋开始,随着铁农具、牛耕在农业生产中的推广,农业生产过程的个体性质也获得加强,农民大肆开垦,自垦田经营蒸蒸日上。这反映出A.小农经济逐渐发展B.牛耕已经普遍使用C.井田制已完全瓦解D.个体生产成为主体21.1938年10月24日,由民生公司总经理卢作孚组织的“宣昌大撤退”被称为中国的敦刻尔克大撤退,从宜昌撤退出的单位,既有金陵兵工厂这样的大型军工企业,也有大型纺织厂等民用企业,还包括科研单位和文物。以“宜昌大撤退”为代表的企业内迁A.加速了官僚资本的恶性膨胀B.促使西部工业水平领先全国C.表明民族资本主义陷入绝境D.为抗战胜利提供了物质保障22.下列关于新航路开辟的经济根源的解释,最完整的是A.自然经济瓦解——商品经济发展——“黄金梦”B.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货币需求增加C.商业危机——东西方通商要道受阻——商品价格猛涨D.“黄金梦”——航海技术进步——资本主义萌芽23.1971年,对唐代洛阳的含嘉仓进行考古发掘发现其全面积有42万平方米,其中一个窑穴还存有唐代储藏但已碳化的谷子(据估算,这些谷子在唐储放时约25万公斤)。与此同时,粮价越来越便宜,“斗米十五钱”。对此,最合理的解释是A.封建剥削的残酷B.滥发货币的影响C.垦田面积的扩大D.唐代农业的发达24.随着汽车、火车、轮船在近代中国的出现,“乘客不分男女座,可怜坐下挤非常”这样的《竹枝词》开始流行起来。这反映了A.人们对新式交通工具的赞同与认可B.时人顽固抵制和反对新的交通工具C.现代交通工具未改变中国交通状况D.新式交通工具冲击了传统伦理观念第II卷(非选择题,共52分)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25.(14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明清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特别是商品性农业的发展和人身依附关系的松弛,包租制租佃关系取得了支配地位。包租制租佃关系的基本特征是地租数额固定,主佃双方“恪守丰歉两无加减”的约定,佃户相对较为自由,佃户甚至逐渐获得了永久耕佃即永佃的权利。他 们还要求获得拥有转让所佃耕土地的权利,形成了事实上的“一田二主”甚至“一田多主”现象。材料二:2011年中国正式启动土地确权全国试点。土地确权是指对土地所有权、使用权和其他项权利的确定。确权过程中严格遵循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性文件,充分考虑历史背景等原则。土地确权可以有效化解土地纠纷,提高农民获得的征地补偿数额,加速农村土地流转,形成规模经营,提高农村生产力,进而缩小城乡经济发展差距。到2018年底,除少数边疆民族地区以外,我国将在全国范围内完成土地确权工作。(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时期租佃制的新发展,并简要评价.(8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土地确权的特点,并分析其影响.(6分)26.(10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已在相当大范围内得到使用和推广,铁器作为一种新的生产力因素,为促进社会生产创造了条件。同时又普遍使用了牛耕。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小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一家一户的个体小农生产应运而生。——摘编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材料二:第一次工业革命使工厂制度代替了过去的工场手工业。第二次工业革命后,一些新兴的工业部门,如电力工业、汽车工业等,由于生产技术和产品结构的复杂,因此企业的规模日益扩大,以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作为超大规模企业的垄断组织出现。——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近代史编》(1)根据材料一说明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发展的主要表现及影响。(4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成就,说明两次工业革命使生产的组织形式发生的变化。(6分) 27.(14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重商主义缘起于欧洲国家开展富国竞争的历史。重商主义者认为,金银是至高无上的,它代表真正的财富,要从他国取得金银,就应扩大贸易顺差,贸易中要奖出限入。重商主义理论和资本原始积累时期血与火的实践,带来的结论是:商业资本的运行必须与国家政权结合,国家必须在经济上,政治上乃至军事上保护本国的商业,特别是保护本国商人能在国际经济舞台上通行无阻,以便为本国搜罗更多的金银,使国家富强,经济繁荣。——摘编自梁洪学、伊伦:《优势学科滥觞的再认识》等材料二:英国的贸易政策经历了多次变革:重商主义的贸易保护为英国的第一次工业革命提供了重要条件,……一旦确立了工业优势地位,英国旋即废除了旧法令,开启了自由贸易时代。……撒切尔夫人任首相时,全力推行以私有化、市场化、自由化为核心的经济改革。——摘编自熊小果:《西方发达国家贸易政策“自由一保护”螺旋运动的历史面纱》(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重商主义的主要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它对欧洲国家带来的影响。(8分)(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开启了自由贸易时代”的对内经济措施,并简要说明20世纪90年代后英国经济发展的趋势。(6分)28.(14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要求。材料一:20世纪70年代前期,英国首相希思对英国的大西洋联盟政策进行了重大调整。他试图以英美“天然关系”取代英美“特殊关系”,以利英国加入欧共体,并以此为契机积极推动欧共体发展为独立实体,通过建构平衡的欧美关系令英国“两头受益”。由于这一时期美欧关系日趋紧张以及美国对维护其联盟霸主地位的坚定决心和尼克松一基辛格外交管理方式发生巨大变化等原因,希思虽成功引领英国加入欧共体,却在两次“尼克松冲击波”“欧洲 年”与中东危机等一系列重大事件上与美国发生冲突。受困于对美国的全方位依赖,希思最终不得不进行战略撤退,英美“特殊关系”得以再度复兴。“天然关系”是一种极具灵活性与弹性色彩的实用主义外交政策,它反映出一个中等强国振兴国家的强烈愿望与努力。——摘编自梁军《爱德华·希思对大西洋联盟政策的调整与英美关系重构》材料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外交战略呈现出“不变”与“变”的交织,下表列举了中国外交战略演变的四个阶段。世界政治格局演变中国的外交战略阶段目标表现美苏争锋,两极格局逐渐形成→第一阶段.20世纪50年代联苏反美“另起炉灶”“一边倒”“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等新兴力量崛起,多极化趋势显现→第二阶段20世纪60年代反苏反美“两个拳头打人(反美反苏)”新兴力量发展,多极化趋势加强→第三阶段20世纪70年代联美遏苏“一条线(从美国到日本等国),一大片(线外国家)”两极格局结束,“一超多强”局面形成→第四阶段20世纪80年代至今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等奉行不结盟政策、全面对外开放等——摘编自谢益显《中国当代外交史》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70年代英美关系的变化,并简评英国构建英美“天然关系”的努力。(6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现代中国外交战略的“不变”与“变”,并说明“变”的主要依据。(8分) 沈丘县长安高中2022-2023学年度上期高三年级第二次月考历史参考答案1.【答案】D根据题干,周初建立的分封制度实际上是把权力按地域分散到了分封贵族们的手中,政权并不集中在最高的王的手上,这体现了分封制促使权力分散周天子的权力未能实现高度集中,因此未能形成中央集权统治,故选D项;A,B,C三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故排除2.【答案】D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朝把全国分为三十六郡,每个郡均设置隶属中央的监御史负责监察,旨在稳定地方秩序,D项正确;凸显御史权威不是设立监御史的主要目的,A项错误;扩大御史职责不是设置监御史的主旨,B项错误;监御史监督地方的主要目的不是强化君主专制,C项错误。3.【答案】B根据“多以孝廉为阶梯”“此时孝廉以家资丰厚,累世仕宦,研读经书,晓习律令,且通过地方吏职历练的占大多数。”可得出这一选官制度是察举制,但其选官的内容已经有所变化,更倾向于出身门第,故最有可能出现于东汉时期,B项正确;战国时期没有察举,排除A;唐宋时期主要是科举制,排除CD。4.【答案】B材料的关键信息是“看不见篡夺”“天子的地位非常稳定”,这说明宋代君主专制得以加强,故选B项;材料的主旨不是谈宋代的政治局势,排除A项;材料未提及相权,且C项说法错误,故排除;D项说法不符合史实。5.【答案】A西晋时期官员可占据土地,使土地兼并现象严重,自耕农减少。而均田制之下普遍授田,使自耕农数量有所增加,因此反映出这一时期自耕农数量反复,A正确;材料没有体现世族,官员也不一定是世族,排除B;材料反映的是土地的变化,没有涉及到选官制度,排除C;田制改革的目的是为了维护封建国家的经济基础,保证国家税收,开发土地是其作用,排除D。6.【答案】C根据题中周代实行世卿世禄制,并且在选官中始终把“亲亲”放在第一位,体现了周代选官以宗亲为先,说明国家统治形式呈现出宗法化特征,故C正确。题中周代把“亲亲”放在选官制度的首位只能说明周代选官注重亲缘关系,体现的是国家的宗法化,并不是强调奴隶主贵族把持国家各级政权,故A错误。题中“周代始终把‘亲亲’放在第一位”只能说明周代选官非常注重亲缘关系,并不能说明完全剥夺平民参与政治的权利,这种说法过于绝对,故B错误。题中周代实行世卿世禄制,并且在选官中始终把“亲亲”放在第一位只能体现周代的宗法化特征,并未体现分封制相关信息,故D错误。 7.【答案】B依据材料“避免宋代过分分权所造成的行政效率低下,也是为了避免类似唐末五代藩镇割据局面的出现”,说明行省协调好了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是地方行政制度调整的产物,B项正确;元代行省制对地方的控制不仅涉及政治和军事,还涉及经济等各方面,排除A项;“彻底“表述过于绝对,排除C项;元代的行省是最高地方行政区划机构,但这不符合材料信息,排除D项。故选B项。8.【答案】D秦朝推行郡县制,标志官僚政治代替贵族政治,排除A;尚书省掌执行,排除B;三省分工协作,但必须“加盖皇帝印玺”,说明皇权依然至上,排除C;三省分工协作,推动了中央决策合理化,故选D。9.【答案】D材料信息是,明代秀才对出身进士的地方官员“不胜谄事”,对出身举人的地方官员则随意提出要求。这实质上反映出进士的功名比举人的功名更具威望,故D正确;材料体现不出官员士绅之间关系紧张,故A错误;材料没有士人舆论左右地方政事的信息,故B错误;出身等级不可能决定行政能力,故C说法错误。10.【答案】C根据“投票时使用橄榄叶,投票数没有最低限制且可以频繁使用”可得出这属于权力的滥用,是直接民主弊端的表现之一。而“许多公民因担心被流放而拒绝参与国家管理,由此引发政局混乱。”则说明权力的滥用影响国家稳定,C正确;瓦解的说法错误,材料没有体现瓦解,排除A;材料没有体现内部矛盾,排除B;材料没有针对平民的政治地位问题,排除D。11.【答案】D材料中有皇帝出现,并且皇帝掌握真正权力,结合所学可这德意志帝国民主政治的特征,D项正确;英国国王没有实权,排除A;美国与法国没有皇帝,排除BC。12.【答案】A根据是时间即可判断出历史事件是太平天国运动,A项正确;甲午中日战争是1894年——1895年,时间不符,B项错误;义和团运动19世纪末,时间不符,C项错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是1900年——1901年,时间不符,D项错误。13.【答案】D根据“联合军”“帮助中国平定内乱而来的”“清政府竟然幻想依靠半宗教的势力去对抗现代化武器”等信息可得出是与义和团运动有关,因此是发生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期间。D项正确;鸦片战争期间没有联军,只有英军,排除A;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与“腐朽的清政府竟然幻想依靠半宗教的势力去对抗现代化武器”不符合,排除B项;甲午战争期间与日本有关,排除C。14.【答案】C根据材料“……在于它带着辛亥革命还不曾有的姿态”及所学可知,材料反映了五四运动比辛亥革命更彻底,是一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五四运动促进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排除A项;材料无法反映五四运动是伟大的思想启 蒙运动,排除B项;中国的社会性质仍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没有发生改变,排除D项。故选C项。15.【答案】C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国民党正面战场上的淞沪会战粉碎了日军速战速决的计划,C正确;A不符合史实,排除;国民党坚持的是片面抗战路线,排除B;全民族抗战是抗战胜利的基础,D排除,16.【答案】C根据“一切职位交给由普选选出的人担任,而且规定选举者可以随时撤换被选举者”可知,巴黎公社的公职人员可以被选举这随时撤换,这就便利了人民群众对公职人员的监督,对于不能为人民服务的可以进行撤换,故选C;可以随时撤换被选举这并不代表能够提高公职人员的素质和纯洁公社领导队伍,排除AD;可以随时撤换公职人员说明公社的主权是掌握在人民手中,并不能说明民主具有片面性,排除B。17.【答案】D根据“该体系是建立在美苏实力均势基础之上的,美苏事实上划分了各自的势力范围,深深打上了大国强权的烙印”可得出是雅尔塔体系,根据所学,可得出该体系奠定战后世界两极格局的框架,D项正确;全貌的说法错误,排除A项;B项是杜鲁门主义提出的影响,排除B项;二战后也多次发生局部热战,排除C项。故选D项。18.【答案】A不结盟运动是发展中国家组成的国际组织,强调平等、互不侵犯等,有利于维护发展中国家的利益,故A正确;BCD没有体现,排除。19.【答案】D结合所学内容可知,1979年发表的《告台湾同胞书》中宣布采用和平统一的方式统一祖国,因此被看做是海峡两岸由对立走向对话的第一步,故选D;《告台湾同胞书》是宣布采用和平统一的方式统一祖国,没有提倡两党间的对等谈判,排除A;“一国两制”是在80年代提出的,排除B;“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共识是在1992年达成的,排除C。20.【答案】A由材料中的“铁农具、牛耕在农业生产中的推广,农业生产工程的个体性质也获得加强……自垦田经营蒸蒸日上”可知材料意在说明生产工具的进步促进了小农经济的发展,故A项符合题意;材料无法体现牛耕的普遍使用,故B项排除;材料没有反映井田制已完全瓦解,故C项排除;材料没有将个体生产与其它生产作比较,不能说明其成为主体,故D项排除。21.【答案】D根据“日本攻陷宜昌的时候得到的是一座空城”可知,“宜昌大撤退”保存了我国的工业、科研机构,为抗战胜利提供了物质保障,故D正确;A材料无法体现,排除;材料只是反映宜昌工业内迁,无法体现西部工业水平领先全国,排除B;材料只是反映宜昌工业内迁,无法体现民族资本主义陷入绝境,排除C。22.【答案】B结合所学可知,15世纪前后,西欧社会经历着深刻的变化,随着商品经济的 发展,西欧各国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并初步发展。经济发展的需要加大了对货币的需求,促使西欧人走向海洋,寻找财富。新航路的开辟是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的需要,从本质上反映了资本主义对于掠夺财富和加速资本原始积累的迫切要求,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商品经济在自然经济瓦解之前就已经发展;C选项错误,商业危机是由东西方通商要道受阻导致的;D选项错误,“黄金梦”不是航海技术进步的经济根源,航海技术的进步也不是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的经济根源。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23.【答案】D唐朝时期属于我国封建社会的盛世,经济发展,“粮价越来越便宜,“斗米十五钱”说明当时农业发展,D正确;其他信息材料没有体现,排除。24.【答案】D材料中,男女可以坐在一起,而且非常拥挤着,冲击了传统的男女有别,不可接触的观念,故D正确;材料看不出人们的赞同与认可,排除A;材料没有涉及到时人对新式交通工具的抵制和反对,排除选项B;从材料可以看出,挤得非常可怜,并非强调新式交通工具改善了人们的出行状况,排除C。25.【答案】(1)(8分)新发展:包租制租佃关系取得支配地位;永佃制的出现;佃农有权转让所佃土地。评价:佃农人身依附关系减弱;促进农产品商品化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本质上依然是自然经济形态,佃农被剥削的地位没有改变。(2)(6分)特点:尊重历史、面对现实的原则;政策和法律并用的原则;分阶段、区别不同情况处理原则。影响:推动土地流转,有利于农业专业化、市场化;提高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距;进一步深化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26.【答案】(1)(4分)表现: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影响:土地私有制确立;个体小农经济逐步形成。(2)(6分)成就:电力的广泛应用;内燃机创制与应用;新的通讯工具应用等。变化:第一次工业革命后工场手工业被工厂制度代替;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垄断组织(或大企业)出现。27.【答案】(1)(8分)观点:金银至上;奖出限入(鼓励出口,限制进口或“扩大贸易顺差”)。影响:促进了商业资本与国家政权的结合;国家富强,经济繁荣;开始了血与火的征服与掠夺;有利于资本原始积累,促进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2)(6分)措施:确立自由贸易为国策;建立社会福利制度;废除《航海条例》;废除《谷物法》(或“玉米法案”);颁布《工厂法》等。趋势:“多市场、少政府”。28.【答案】(6分)(1)变化:由关系密切到关系紧张再到关系缓和。简评:英国构建英美“天 然关系”是试图利用世界格局的变化来提升英国的国际地位,在美国和欧共体间寻求平衡。这一努力冲击了美国的霸权主义政策,有利于世界和平.但最终归于失败说明英国综合国力的衰落。(2)(8分)“不变”: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变”:由建国初期对苏联“一边倒”到20世纪60年代以后“遏苏”;20世纪70年代同美国关系正常化并建交;改革开放以来奉行不结盟政策。主要依据:国际形势的变化;维护国家利益的需要;国家政策的调整。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历史
发布时间:2023-03-08 02:15:02 页数:12
价格:¥2 大小:71.90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