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湖南省长沙市同升湖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卷(Word版附解析)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15

2/15

剩余13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长沙市同升湖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上学期高三第三次月考历史试卷时量:7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所列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1.据考古发现,裴李岗遗址(位于河南省郑州市)磁山遗址(位于河北省邯郸市)和大地湾遗址(位于甘肃省天水市)出土了大量的石质工具,即石磨盘和石磨棒,石磨盘不但制作精良,而且形制也规整多样,同时发现的还有一定数量的谷物粟、稷及油菜籽等。这些考古发现说明,当时黄河中上游地区()A.经济文明一体化发展B.已出现粮食加工技术C.农作物种植种类繁多D.家庭手工业较为发达【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石磨盘和石磨棒主要是粮食加工职能,因此根据材料中出土的文物及粮食可知,当时黄河中上游地区已出现粮食加工技术,B项正确;材料与经济文明一体化的说法无关,排除A项;当时农作物种植种类较为单一,排除C项;材料与家庭手工业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2.如表为唐朝雇佣契约样文的分类。这反映出当时()按照雇佣契性质和劳动形态分类雇主对劳动者实行承包任务式的雇佣契劳动者由主人代理与雇主签订的雇佣契某物品租价抵充雇价的雇佣契被雇者代雇主服官役的雇佣契僦(租赁)雇契A.经济活动秩序趋于规范B.经济结构发生根本变动C.私营手工业的规模扩大D.资本主义萌芽已经出现 【答案】A【解析】【详解】考查唐代商业契约。根据材料可知,唐朝时期,随着雇佣关系的发展,产生了不同种类的雇佣契约,这种雇佣契约样文是在唐朝时期雇佣劳动形态日渐增多的状况下,为约束雇佣关系而出现的,因此契约样文的出现是经济秩序得到规范的表现和手段,A项正确;唐朝仍然以农业为主体,经济结构未发生根本变动,排除B项;根据材料“被雇者代雇主服官役的雇佣契”等信息可知,这种雇佣关系涉及的领域并非仅存在于私营手工业,排除C项;雇佣关系的增多与两税法的实行促使自由劳动力增加密不可分,但这种雇佣关系仍属于封建性质的,资本主义萌芽性质的雇佣关系产生于明清时期,呈现出劳动力商品化和社会化大生产的特征,排除D项。故选A项。3.《虎溪三笑图》描绘的系佛门传说,虎溪在庐山东林寺前,相传晋僧慧远居东林寺时,送客不过溪。一日,儒者陶潜、道士陆修静来访,与语甚契,相送时不觉过溪,虎辄号鸣,三人大笑而别。这反映了魏晋南北朝时期()A.社会思想多元并存B.儒学独尊地位确立C.佛教完成了本土化D.道教最受官方尊崇【答案】A【解析】【详解】通过观察《虎溪三笑图》,晋僧慧远、儒者陶潜和道士陆修静三人相谈甚欢,反映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思想活跃文化多元,社会思想多元并存,A项正确;汉武帝时期儒学独尊地位确立,排除B项;材料不涉及佛教本土化,排除C项;D项材料无从体现,排除D项。故选A项。4.“四等人制”一词最早是由学者屠寄(1856-1921)在《蒙兀儿史记》中提出的,学术界迄今并没有发现元代实行过“四等人制”的法令,但这种划分却反映在一些政策和规定中,例如汉人打死蒙古人需要偿命,而蒙古人打死汉人只需“断罚出征,并全征烧埋银”;汉人如 当兵则不许充宿卫,如当官也往往只能做副贰。据此可知“四等人制”()A.是后世学者虚构出来的一个历史概念B.处在最底层的南人指的是南方的汉人C.反映了元朝统治时期尖锐的民族矛盾D.适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需要【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题干“但这种划分却反映在一些政策和规定中,例如汉人打死蒙古人需要偿命,而蒙古人打死汉人只需‘断罚出征,并全征烧埋银’”可知,蒙古统治者对不同民族采取差别对待措施,推行民族歧视和压迫政策,反映了元朝统治时期尖锐的民族矛盾,C项正确;根据题干“但这种划分却反映在一些政策和规定中”可知,该历史概念并不是后世学者虚构出来的,排除A项;南人原指南宋统治区的居民,排除B项;“四等人制”激化了民族矛盾,不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排除D项。故选C项。5.以郑和船队的远航实践为依据而绘制的《郑和航海图》,是世界现存最早的航海图集。此图突出了山脉、海岸、岛屿、城市、桥梁等航行的标志,并在航线旁标注有针位(航向、方位)、更数(航程、距离)等导航定位数据。该图最后附的“过洋牵星图”,便于利用天文导航。《郑和航海图》(  )A.有利于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发展B.折射出郑和下西洋船队规模宏大C.反映出天朝上国实力雄厚D.借鉴了西方的天文学知识【答案】A【解析】【详解】《郑和航海图》详细的记载了航海线路、航行标志等相关情况,有利于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发展,A项正确;图片和材料并未记录郑和下西洋船队规模宏大,排除B项;地图不能反映国力的雄厚,排除C项;借鉴了西方的天文学知识不符合图片信息,排除D项。故选A项。6. 清政府一些官员认为台湾土地狭小、人口稀少,设立地方政府要靠朝廷供养,浪费粮饷,主张放弃台湾岛。大臣施琅劝告康熙帝,没有台湾,东南沿海不得安宁,虽然边远,其实是沿海要害所在。于是,康熙帝决定设立台湾府管理台湾。上述材料表明清朝设立台湾府的目的是()A.巩固东南海防B.发展海外贸易C.接受汉族文化D.鼓励官员进谏【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没有台湾,东南沿海不得安宁,虽然边远,其实是沿海要害所在”可知,台湾地理位置重要,为了巩固东南沿海,清政府决定设置台湾府,A项正确;材料表明清朝设立台湾府的目的是巩固东南海防,BCD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BCD项。故选A项。7.在亚历山大帝国时期,希腊—马其顿人作为统治民族,力图保持自己的希腊性,并将自己的文明强加于被统治民族之上。但面对具有数千年传统的埃及、巴比伦、印度文明,他们又不由自主地陷入了当地文明的氛围之中。这主要反映了()A.区域间文明具有多元化的特征B.不同地区间文明的交融互鉴C.亚历山大帝国被东方文明征服D.古代东西方文明呈现开放性【答案】B【解析】【详解】题干所示为在亚历山大帝国时期,希腊—马其顿人,一方面力求保持自己的文化特性,同时还接受了埃及、巴比伦和印度等先进的文化,这表明不同地区间文明的交融互鉴,B项正确;“区域间文明具有多元化的特征”符合史实,但和题干主旨以及问题不符,排除A项;亚历山大帝国一方面固守自己的希腊性,同时接受了亚非先进的文化,C项说法中“被东方文明征服”欠妥,排除C项;题干所示为区域间文明互鉴,但不能说明东西方文明呈现开放性,排除D项。故选B项。8.20世纪30年代初,美国颁布“白银政策法令”,导致国际白银价格暴涨,民国白银大量外流。国民政府1935年被迫放弃银本位、实行法币改革,分别与英镑美元挂钩,形成英美两国平分秋色的局面。而同时,日本拒绝交出在中国银行的白银、严禁法币在日占区流通;大量发行“伪满币”,并大规模走私白银。由此可见国民政府的法币改革()A.受社会性质制约B.缓和列强在华矛盾C.不利于贸易出口D.抵制日本经济渗透【答案】A 【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30年代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因此在币制改革的过程中受到日本的阻挠,说明的是币制改革受到社会性质影响,A项正确;材料与缓和列强在华矛盾及抵制日本经济侵略无关,排除BD项;币制改革有利于贸易出口,排除C项。故选A项。9.下列图片反映了中共晋绥边区某地农民租约内容变化。这一变化()A.促成了国共合作的实现B.推动了土地革命的开展C.适应了民族战争的需要D.保证了抗日战争的胜利【答案】C【解析】【详解】通过第二幅图片中所提供的时间——中华民国三十年,即1941年,可知该时间处于抗日战争时期,再结合第二幅图片中的内容可知,该内容符合抗日战争时期“减租减息”政策,通过所学知识可知,该政策有利于团结地主和农民,适应了民族战争的需要,C项正确;第二次国共合作是在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民族存亡受到严峻考验的形势下形成的,是中国社会基本矛盾发展变化的结果,仅仅靠减租减息政策不能促成第二次国共合作,排除A项;抗日战争时期,为了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国共产党停止了土地革命中没收地主土地的做法,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政策,排除B项;减租减息政策促进了各阶级团结一致进行抗日,但不能保证抗日战争的胜利,排除D项。故选C项。10.毛泽东说:“我们的国家是空前统一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以及 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迅速地改变了旧中国的面貌。祖国的更加美好的将来,正摆在我们的面前。”这段话应该出自()A.《论持久战》B.《论联合政府》C.《论人民民主专政》D.《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题干“我们的国家现在是空前统一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以及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迅速地改变了旧中国的面貌。祖国的更加美好的将来,正摆在我们的面前”可知,中国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建立,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是在1957年,D项正确;《论持久战》发表于1938年,指导了中国的抗日战争,民主革命没有胜利,排除A项;《论联合政府》发表于1945年,民主革命任务没有完成,排除B项;《论人民民主专政》发表于1949年,社会主义革命没有胜利,排除C项。故选D项。11.如表是1954年日内瓦会议上中越双方的一些意见。据此可知,当时中国致力于()越南意见中方意见阐述了关于解决印度支那问题的基本立场,即“和平、统一、独立、民主”周恩来表示支持越南的意见越军是反抗殖民侵略,争取印度支那民族解放的主力军,所以三国问题应该作为一个整体来解决周恩来与其他两国代表接触后指出,三国的国情不同,应区别对待。如作为一个整体来解决,会刺激西方国家,甚至会导致美国直接出兵A.推广“求同存异”的方针B.打击西方对印度支那的殖民企图C.缓和印度支那的紧张局势D.领导社会主义阵营对抗美国侵略【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和平、统一”“会刺激西方国家,甚至会导致美国直接出兵”及所学知识可得出中国政府希望缓和印度支那的紧张局势,C项正确;“求同存异”方针是在1955年的万隆会议上提出的,排除A项;中方两个意见的共性是求和平,并不针对西方殖民主义,排除B项;“对抗美国侵略”与材料“会刺激西方国家,甚至会导致美国直接出兵”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12.“一五”计划期间,国家财政收入中有69.4%来自国营经济的上缴利润,国外贷款占总收入的2.7%;在苏联帮助设计和装备的技术建设项目中,中国工程技术人员所担负设计的工作量达20%~30%,机器设备安装量达30%~50%。这表明“一五”计划()A.完成了对所有制结构的改造B.奠定了国家工业化的基础C.体现了自力更生的时代精神D.证明了计划经济的先进性【答案】C【解析】【详解】如果仅从材料表面出发,就会看到苏联对我国一五计划的帮助作用,但是如果深分析材料就会发现,国家的财政大部分来自国营经济的上缴利润,外国贷款占总收入的的比例较低,更为重要的是,即使是在苏联帮助设计和装备的技术建设项目中,中国工程技术人员所担负设计的工作量也达20%~30%,机器设备安装量也达30%~50%,这都体现了体现了自力更生的时代精神,更体现了中国人民独立自主艰苦创业的伟大创造精神和伟大奋斗精神,C项正确;三大改造完成了对所有制结构的改造,排除A项;“一五”计划的顺利完成奠定了国家工业化的基础,排除B项;材料中并未体现计划经济的先进性,排除D项。故选C项。13.武寅在《简明世界历史读本》中评价近代欧洲某一历史事件不仅盛行于英国和法国,也在整个欧洲引起广泛回响,它甚至穿越大西洋传播到了美洲殖民地,从而成为一场国际性的思想文化运动,对当时的社会、政治、宗教、道德等提出了深刻的批判,成为西方历史发展的一个转折点,并奠定了现代性的基石。该历史事件()A.深刻影响了“十二月党人”起义B.奠定了西方哲学的基础C.使人们开始更多地关注现实世界D.开启了理性化思维方式【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不仅盛行于英国和法国,也在整个欧洲引起广泛的回响,它甚至穿越大西洋传播到了美洲殖民地,从而成为一场国际性的思想文化运动”可知,兴起于英国,高潮于法国,对美国独立战争,法国大革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一思想解放运动是启蒙运动,“十二月党人”是指19世纪20年代俄国一批从事革命活动的青年军官,他们深受启蒙运动自由民主思想的影响,试图推翻沙皇专制统治,建立资本主义制度,A项正确;奠定了西方哲学的基础的是古希腊的苏格拉底,排除B项;使人们开始更多地关注现实世界是文艺复兴,排除C项;开启了理性化思维方式的是科学革命,排除D项。故选A项。14. 有学者指出,古代中国政府的习惯是各人信仰各自的宗教,也不会以不宽容的态度对待其邻帮居民的信仰;外来宗教的传播者,在大多数历史阶段(魏晋至五代个别君主统治期除外)中都能感受到中国政府的“宽容”。这一论断的主要依据可能是,古代中国()A.统治阶级热衷于引入外来宗教B.以和而不同作为外交指导思想C.具有祭祖不祭神明的传统习俗D.宗教势力不足以挑战世俗皇权【答案】D【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长期实行开明的宗教政策,主要是由于各种宗教势力均未对皇权造成严重威胁,即宗教势力不足以挑战世俗皇权,D项正确;统治阶级热衷于引入外来宗教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外交指导思想不同,和而不同的思想不足以解释中国古代长期实行宗教宽容政策,排除B项;古代中国并不具有祭祖不祭神明的传统习俗,排除C项。故选D项。15.1802年,美国成立了国家专利局。截止到1860年美国国家专利局批准的专利总计为36000件,仅1897年这一年就批准了专利22000件。美国依靠强大的科技实力,很快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独占鳌头。由此,我们得到的启示是A.要成立国家专利局B.加速发展国家经济和教育C.加快专利审批速度D.鼓励创新推进生产力发展【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仅1897年这一年就批准了专利22000件”“美国依靠强大的科技实力,很快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独占鳌头”结合所学可知,美国国家批准专利推动新科技的创新和发展,这使美国依靠本国强大的科技实力在工业革命浪潮中独占鳌头,说明鼓励创新推进生产力发展,D项正确;要成立国家专利局不是材料获取的主要启示,而是鼓励发展创新的具体措施,A项错误;材料强调了科技的创新,没有强调教育,B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强调了鼓励创新推进生产力发展,没有强调专利审批的速度问题,C项错误。16.2020年3月11日,世界卫生组织(WHO)表示,新冠肺炎疫情的爆发已经构成一次全球性“大流行”。习近平曾对新冠肺炎疫情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把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坚决遏制疫情蔓延势头。关于这一类公共疾病防控()A.国际社会通力合作唯一途径B.需要科技发展战胜新病毒威胁C.健全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就可避免D.做好隔离、预防措施则万无一失 【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强调要把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坚决遏制疫情蔓延势头”面对新冠肺炎疫情,通过科技发展研制新药才是最有效的解决方法,B项正确;面对公共疾病防控工作,国际社会通力合作是重要途径,但不是唯一途径,排除A项;健全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只是解决资金救助问题,不能防止病毒感染,排除C项;“万无一失”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项。故选B项。第II卷(非选择题)二、材料分析题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三省制形成于魏晋南北朝,确定于隋朝,完善于唐朝。隋朝三省职责分工和运行机制并没有明确,而职责明确、运行协调的三省体制,是在唐朝才得以形成的。唐朝在中央完善三省六部制,三省即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中书负责草拟有关军国大事的诏旨;门下省是审署下达机构,有封驳之权,负责审查中书省起草的诏旨,如认为不当,可以驳回,此外,尚书省等各官署送呈的奏章,也由门下省先行审议驳正,门下省将审核意见提供给皇帝参考;尚书省主掌行政事务,负责执行政令,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掌全国各项政务。唐朝中书省的长官中书令、门下省的长官侍中和尚书省的长官尚书令都是宰相,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削弱了相权,保证了皇权的独尊。——摘编自赵士祥《对唐朝三省六部制结构与特点的探讨》材料二独立战争后,各州从维护本州统治集团的利益出发,使得原来的邦联政府名存实亡、濒于瓦解,同时,以英国为首的国外列强对美国的独立耿耿于怀、虎视眈眈。美国宪政的奠基者们开始把孟德斯鸠的理论进一步系统化和美国化,确立了分权制衡的原则。1787年美国制宪会议召开之际,富足的资产阶级之间还没有形成共识,但是,当1786~1787年的谢斯起义威胁着他们的基本利益的时候,这种集团间的差异就被共识所取代了。美国宪法规定国会掌握立法权,不受行政机关的干预,同时对总统具有弹劾权。行政权由总统行使,由选民选举产生,只对选民负责,可以对国会通过的法案行使否决权。司法权由联邦最高法院以及国会随时下令设立的低级法院来行使,最高法院有终审权,联邦法院的法官均由总统征得参议院同意后进行任命,法官只要忠于职守,可以终身任职,非经国会弹劾不能被免职。同时,规定任何一个机关的官员不得在任职期间担任另一机关的职务。 ——摘编自魏海群《美国三权分立制度的历史发展及其启示》(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朝分权制的特点。(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美国三权分立制度确立的原因。综合上述材料,说明唐代分权制与美国三权分立制度的主要不同。【答案】(1)特点:决策与行政分离;分工明确,效率高;门下省处于枢纽地位;采取集体宰相制。(任答两点即可)(2)原因:美国独立战争的胜利;启蒙思想的影响;农民起义的推动;现实政治发展的需要。(任答两点即可)主要不同:唐代分权是基于前代分化宰相权力的历史传统,而美国分权则是基于建国前已存在的民主传统;唐代分权主要是将草拟、下达、执行三权平行分立,而美国分权则是将立法、行政、司法三权交叉分立;唐代分权是为了加强皇权专制统治,而美国分权则是为了防止专制和暴政。(任答两点即可)【解析】【小问1详解】特点:结合所学可分析出决策与行政分离;根据材料“职责明确、运行协调的三省体制”可分析出分工明确,效率高;根据材料“门下省先行审议驳正,门下省将审核意见提供给皇帝参考”可分析出门下省处于枢纽地位;根据材料“唐朝中书省的长官中书令、门下省的长官侍中和尚书省的长官尚书令都是宰相”可分析出采取集体宰相制。(任答两点即可)【小问2详解】原因:根据材料“独立战争后”可分析出美国独立战争的胜利;根据材料“孟德斯鸠的理论”可分析出启蒙思想的影响;根据材料“1786~1787年的谢斯起义威胁着他们的基本利益”可分析出农民起义的推动;结合所学可分析出现实政治发展的需要。(任答两点即可)主要不同:根据材料“三省制形成于魏晋南北朝,确定于隋朝”并结合所学可分析出唐代分权是基于前代分化宰相权力的历史传统,而美国分权则是基于建国前已存在的民主传统;根据材料“中书负责草拟有关军国大事的诏旨;门下省是审署下达机构”、“尚书省主掌行政事务,负责执行政令”、“美国宪法规定国会掌握立法权,不受行政机关的干预,同时对总统具有弹劾权。行政权由总统行使,由选民选举产生,只对选民负责,可以对国会通过的法案行使否决权。司法权由联邦最高法院以及国会随时下令设立的低级法院来行使,最高法院有终审权”可分析出唐代分权主要是将草拟、下达、执行三权平行分立,而美国分权则是将立法、行政、司法三权交叉分立;根据材料“削弱了相权,保证了皇权的独尊” 并结合美国三权分立体制可分析出唐代分权是为了加强皇权专制统治,而美国分权则是为了防止专制和暴政。(任答两点即可)18.反思资本主义扩张史,侵略与经营有如两翼,如影随形。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印度失掉了他的旧世界,而没有获得一个新世界”。这是马克思在1853年以印度为例,对殖民地历史命运所作的精辟分析。从19世纪中叶起,资本主义在全球进一步展开了扩张活动,世界文学领域出现了以批判现实主义风格为主的文学作品。英国作家狄更斯对这一时代有经典的描述:“那是最好的时代,那是最坏的时代。”——摘编自《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历史》必修三等材料二19世纪末20世纪初,一路扩张的资本主义基本完成了一体化进程,资本主义实现了人类历史空前未有的纵向和横向发展,不论是发展速度或规模。但在不断扩大和发展的同时,它面临着难以解救的矛盾。世界之形成为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它的真实内容是什么呢?它的真实内容便是资本帝国主义列强对于世界其余地区、国家的统治。世界地区联系的加强,不外是西方列强对于世界上其余国家的政治、经济及文化的控制。资本主义势力伸向全世界,可以说是“无远弗届”。——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简析19世纪中叶,包括印度在内的殖民地在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中的境遇。综合说明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家是如何以笔为刃直面“最坏的时代”?(2)阅读材料二,结合所学,指出“资本帝国主义列强”实现其“无远弗届”的手段及其所造成的结果。分析一路扩张的资本主义“横向发展”过程中“难以解救的矛盾”。【答案】(1)境遇:成为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国际市场(或“商品倾销地”)、原料产地(或“原料掠夺地”)和劳动力供应地。直面:真实再现社会现实(用各种文学作品真实反映殖民者赤裸裸的掠夺与奴役);深刻揭露社会矛盾和弊端;深入剖析和强烈批判。(2)手段:军事和经济双重暴力。结果:把世界连结为一个资本主义占主导地位的整体。分析:资本主义世界与亚非拉国家之间的矛盾;资本主义列强之间的矛盾。【解析】【小问1详解】 境遇:根据材料一中的“印度失掉了他的旧世界,而没有获得一个新世界”信息可以得出,19世纪中叶包括印度在内的殖民地沦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说明:根据材料一中的“那是最好的时代,那是最坏的时代”信息并结合所学批判现实主义作品的相关知识可以得出,用诸多文学作品,如狄更斯通过运用各种创作手法记录了一系列有关英国殖民的历史和事件(如“东印度公司”掠夺印度、“七年战争”中劫掠北美殖民地等)并进行辛辣讽刺等等,真实反映殖民者赤裸裸的掠夺与奴役。【小问2详解】手段:根据材料二中的“19世纪末20世纪初,一路扩张的资本主义基本完成了一体化进程”信息可以得出,进行殖民扩张和掠夺,使用军事暴力手段;根据材料二中的“西方列强对于世界上其余国家的政治、经济及文化的控制”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实行倾销商品、掠夺原料及资本输出等经济手段。结果:根据材料二中的“资本主义实现了人类历史空前未有的纵向和横向发展”信息并结合所学得出,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形成,把世界连结为一个资本主义占主导地位的整体。分析:根据材料二中的“但在不断扩大和发展的同时,它面临着难以解救的矛盾”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各国帝国主义之间因为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而导致矛盾重重;根据材料二中的“资本帝国主义列强对于世界其余地区、国家的统治。世界地区联系的加强,不外是西方列强对于世界上其余国家的政治、经济及文化的控制”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各帝国主义国家对外的侵略扩张必然引发亚非拉人民的反抗,等等。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1949—1980年中国五年计划(节选)阶段年限主题国民经济恢复1949—1952经济恢复“一五”计划1953—1957工业化起步与社会主义改造“二五”计划1958—1962“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国民经济调整1963—1965调整、巩固、充实、提高“五五”计划1976—1980建立完整的工业和国民经济体系——摘编自马远之《中国有一套——从“一五”计划到“十三五”规划》 材料二——摘编自陈晓东、邓斯月《改革开放40年中国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变迁》综合上述材料,提取相互关联的信息,拟定一个论题,结合所学知识加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答案】示例一论题:建国以后到1978年中国经济建设中贯彻正确的指导思想,实现增长。论述:中国建立后,中央人民政府采取一系列举措,巩固政权,恢复经济,1952年底取得财经状况根本好转;1953年,以“一化三改”为指导思想,制定一五计划进行三大改造,为工业化奠基,完成社会主义过渡;面对三年经济困难,中央政府提出八字方针,及时调整经济,经济增速有所回升;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制定改革开放政策,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动了经济的发展,综上所述,适应国情和时代需要的经济政策,能推动经济发展。示例二论题:建国以后到1978年,中国坚持有计划的经济建设,总体上推动了经济的发展。论述:1953年决定了一五计划,重点发展重工业,成立东北工业基地,工业化发展提高了我国的国防能力;1958年,二五计划由于资金落陷,造成了三年经济困难,1960年,中央政府提出八字方针,及时调整,经济增速有所回升,1976年,“文革”结束,国家指定五五计划,以建立完整的工业和国民经济体系为目标,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经济持续发展。综上所述,国家制定经济政策要根据国情与时俱进。【解析】【详解】首先,根据要求,观察材料一所列表格中内容和材料二中我国经济增长的曲线,结合所学知识,提取相互关联的信息,拟定一个具体论题,如从整体上分析材料一、二,可得出论题——建国以后到1978年,中国坚持有计划的经济建设,总体上推动了经济的发展;确定论题后,运用两则材料、所学知识和唯物史观,列举史实,论证说明,如通过分析一五计划、二五计划、八字方针、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作用及其与这一时期我国经济发展间的关系等,阐述这个论题;最后在论证基础上,进行总结,说明国家制定经济政策要根据国情与时俱进;整个解题过程,注意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夏、商和西周时,贵族垄断文化教育,即“学在官府”。春秋战国时期,学校教育从官府移向民间,于是私学兴起,养士盛行。孔子创办私学,实行有教无类,创立了儒家学说,奠定了古代教育理论体系。到了汉朝,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积极推广儒家思想的教育和教化;同时将“学而优则仕”制度化。魏晋南北朝时期,官学时兴时废。当时社会上佛、道、玄学盛行,儒学不振,退居次要地位。隋朝,创立科举制。唐承隋制,以分科考试选拔人才,逐渐成为定制,宋、元、明、清,历代相袭。科举制推动了儒家思想的传播和普及,各类学校由此蓬勃发展了起来。科举制犹如指挥棒,使教育完全成了科举的附庸明清时期统治阶级为了维护封建统治,推崇程朱理学,采用八股取士,程朱理学在教育中居主导地位。——摘编自《中国古代教育发展历程概述》材料二19世纪中叶以来,外国传教士、洋务派官员和维新人士,都办过些新式学堂,不过为数不多,新式教育还没有形式完整的体系,也没有统一的制度和规格。进入20世纪以后,为了救亡,为了发展工商业,广兴学堂以培育人才,成为举国上下普遍、强烈的呼声,清政府也采取了从“变通科举”到“废除科举”和创办学堂、奖励留学的一些措施,使教育摆脱了从属于科举的附属地位,有利于教育的独立和教育的社会化、普及化。传统的私塾、书院采取授徒的方式,背诵儒家经典。新式学堂采用课堂讲授和分专业分课程教学,内容除保留部分“读经”课程外,增加了较系统的自然科学知识和西方社会政治学说等。——摘编自李侃李时岳等《中国近代史》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出我国古代教育的特点。(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与中国古代教育相比,说明中国近代的新式教育“新”在哪里,并分析其原因。【答案】(1)①历史悠久②政治和教育统一③以官学为主④私学有一定的发展⑤教学内容以儒学为主⑥儒学的发展与教育的发展相互促进⑦选才以科举制为主⑧注重伦理教育。(2)①西方教育体制和教育思想的影响②促使资本主义的发展③清政府政策的推动和导向④教育救国思潮的影响⑤民间办学热情高涨⑥科举制度的废除⑦民族危机的加重⑧培养各类人才的需要⑨有识之士提倡与实践。【解析】【详解】(1 )根据材料“夏、商和西周时,贵族垄断文化教育,即‘学在官府’”可知,中国古代教育在夏、商、西周时期就已存在,历史悠久,并且主要贵族垄断文化,以官学为主;根据材料“学校教育从官府移向民间,于是私学兴起”可知,私学有一定的发展;根据材料“创立了儒家学说,奠定了古代教育理论体系”“积极推广儒家思想的教育和教化”等信息可知,教学内容以儒学为主;根据材料“唐承隋制,以分科考试选拔人才,逐渐成为定制”等信息可知,选才以科举制为主;根据材料“科举制推动了儒家思想的传播和普及,各类学校由此蓬勃发展了起来”等信息可知,儒学的发展与教育的发展相互促进;根据材料“程朱理学在教育中居主导地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注重伦理教育。(2)“新”,根据材料“外国传教士、洋务派官员和维新人士,都办过些新式学堂”可知,中国近代的新式教育“新”在外国传教士、洋务派、维新人士创办新式学堂;根据材料“为了救亡,为了发展工商业,广兴学堂以培育人才”可知,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与近代中国救亡图存运动紧密结合;根据材料“教育摆脱了从属于科举的附属地位,有利于教育的独立和教育的社会化、普及化”可知,教育的独立和教育的社会化、普及化;根据材料“新式学堂采用课堂讲授和分专业分课程教学”可知,采用课堂讲授和分专业分课程教学;根据材料“内容除保留部分‘读经’课程外,增加了较系统的自然科学知识和西方社会政治学说等”可知,保留部分“读经”课程外,增加了自然科学知识和西方社会政治学说。原因,根据材料“外国传教士……都办过些新式学堂”“奖励留学的一些措施”等信息可知,近代以来随着中国与西方各国之间交流的加深,西方教育体制和教育思想影响中国近代教育;根据材料“为了救亡,为了发展工商业,广兴学堂以培育人才”可知,促使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需要;根据材料“清政府也采取了从‘变通科举’到‘废除科举’和创办学堂、奖励留学的一些措施”可知,清政府政策的推动和导向;根据材料“教育的独立和教育的社会化、普及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民间办学热情高涨推动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根据材料“废除科举”“使教育摆脱了从属于科举的附属地位”可知,科举制的被废除推动了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时期民族危机的加重、培养各类人才的需要以及有识之士提倡与实践进一步推动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历史
发布时间:2023-02-15 10:02:09 页数:15
价格:¥3 大小:1.16 M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

湖南省长沙市同升湖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卷(Word版附解析)

文档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