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湖南省长沙市中高级中学联考2022-2023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卷(Word版附解析)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11

2/11

剩余9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科试题一、选择题1.在我们湖南的南岳建有“忠烈祠”,纪念在抗日战争中为国捐躯的烈士,这一做法主要受中国古代下列哪一制度的影响A.世袭制度B.分封制度C.皇帝制度D.宗法制度【答案】D【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祠堂的修建体现的是对宗法血缘关系的重视,因此D正确,ABC排除。故选D。2.下图为某一历史时期形势图,据图可知,图中所示的制度A.实现了对地方直接控制B.强化了贵族阶层的权力C.确立了君主的世袭特权D.开启了万里长城的修建【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图中“辽东郡”代郡”南海郡”等信息可知.材料反映的是秦朝在地方实行郡县制,郡守和县令等地方官员由皇帝任命,使地方处于中央的管辖之下,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统一,A项正确;郡县制标志着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排除B项;君主世袭是夏商时期就已经确立的制度,排除C项;早在战国时期,赵国就 开始修筑长城了,排除D项。3.下列关于美国共和制与德国君主立宪制的对比,说法不正确的是A.都属于资本主义政治体制B.美国的总统和德国的皇帝都有权解散议会C.美国的总统是由议会选举产生的,而德国的皇帝是世袭的D.都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美国的总统并没有解散国会的权力,二者是制约与平衡的关系;德意志帝国是一个“披着议会外衣的专制国家”,皇帝掌握国家实权,故而有权解散议会。故B项错误,符合题意;ACD项表述符合史实,不符合题意。4.小明同学到西方某国游览,听取了简短学术报告,其笔记里有“陶片放逐法”“观剧津贴”“五百人议事会”。据此判断,小明听取报告的主题应是A.古代希腊的民主政治B.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C.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D.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兴起【答案】A【解析】【详解】“陶片放逐法”、“五百人议事会”是克里斯提尼改革时期确立的,“观剧津贴”是伯里克利改革时期确立的,因此该主题是古代希腊的民主政治,A正确;BCD与材料无关,未涉及,排除。故选A。5.黄兴在黄花岗起义前夕大书:“丈夫不为情死,不为病死,当为国杀敌而死。”1912年10月,南京临时政府北迁后,他从上海乘舰经鄂返湘,大江夜航,感而赋诗,其中有“惊人事业随流水,爱我园林想落晖”之句。黄兴诗意由悲壮到凄凉,这一变化产生的原因是A.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民主共和名存实亡B.孙中山辞去临时大总统职务C.《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被袁世凯废除D.袁世凯复辟帝制【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关键信息“1912年10月,南京临时政府北迁后”“惊人事业随流水,爱我园 林想落晖”可知是对袁世凯篡夺革命胜利果实,在北京就任中华民国大总统,民主共和名存实亡,A正确;B发生在1912年10月之前,排除;袁世凯废除《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时间是1914年,C排除;袁世凯复辟帝制是在1915年,D排除。故选A。6.《陕甘宁边区各级参议会选举条例》规定∶凡居住在边区境内的人民,年满18岁,不分阶级、党派、职业、男女、宗教、民族、财产和文化程度的差别,都有选举与被选举的权利。该规定A.适应了土地革命运动形势的需要B.体现了中共探索民主政治的尝试C.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D.极大提高了普通民众的政治觉悟【答案】B【解析】【详解】陕甘宁边区是抗战时期中共政权,边区政府设置参议院选举条例中的规定,“不分阶级、党派、职业、男女、宗教、民族、财产和文化程度的差别,都有选举与被选举的权利”,这是中共对民主政治的一种尝试,B正确;当时处于抗战时期,排除A;陕甘宁边区成立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成立之后,排除C;规定实施之后才能起到提高民众政治觉悟的作用,排除D。7.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国君先后支持变法,主要目的(  )A.确立封建地主的统治地位B.增强实力以赢得兼并战争C.确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D.顺应各阶层人民的共同要求【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国君先后支持变法,主要目的是“增强实力以赢得兼并战争”。战国时期,诸侯割据称雄,战乱频繁,各诸侯国国君支持变法的目的是富国强兵,以赢得兼并战争,故B项正确;确立封建地主的统治地位是变法的结果,故A项错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建立是在秦朝,故C项错误;各诸侯国国君支持变法是站在统治者立场上的,不是站在人民立场,故D项错误。8. 维新变法之初,慈禧太后即对光绪帝说:“变法乃素志,同治初即纳曾国藩议,派子弟出洋留学,造船制械,以图富强也”,“苟可致富强者,儿自为之,吾不内制也”。这表明慈禧太后A.谋求富强同意有限变法B.与光绪帝政治理念一致C.假装变法实为图谋政变D.与维新派变法理念相似【答案】A【解析】【分析】【详解】材料说可致富强者,不制止,表明慈禧同意有限变法,故A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判断,慈禧与光绪存在纷争,对其改革内容和方式多有不满,故B项错误;虽然后来发生了戊戌政变,但材料体现的是变法之初的慈禧态度,和变法发展中的态度变法无关,故C项错误;维新派触动政治制度深入变革,这是慈禧不能接受的,故D项错误。9.中国十八大和十九大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逐步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也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这一成果是A.“三个代表”重要思想B.科学发展观C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D.邓小平理论【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故C项正确;“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邓小平理论都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但不是最新成果,故A、B、D项错误。10.西晋文学家左思在《咏史》中写道:“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造成这种现象的制度原因是A.世卿世禄制B.察举制C.九品中正制D.科举制【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 从题干“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可以分析得出此时世家大族把持了仕途,有才华的人士因为出身低微,不能受到重用。这种制度是魏晋时期实行的九品中正制,故C正确;ABD三项所述均不符合题意,故排除。故选C。11.下表为明朝永乐九年对部分官员的考核情况。由此表可知,明朝初考再考三考最终等第称职未予考核称职称职未予考核未予考核称职称职未予考核称职平常平常平常未予考核称职平常未予考核平常不称职不称职A.以考核作为官员黜陟的唯一依据B.建立了完善成熟的官员考核体系C.官员管理实行奖惩一体的考核制D.为掌握官吏真实情况实行考满制【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明代考满制度以三年为期,三年初考,六年再考,九年通考,是以年限考察官吏任期内工作状况之法,图表考核情况说明政府对官员的考核细致明确,力图掌握官吏真实情况,D项正确;明代考核分为“考满”“考察”“考成”三种,评定考等后,还须依据官职繁简确定奖惩黜陟,从不同的角度促成廉政,故排除A项;B、C两项材料没有体现,排除。12.江苏有一显赫家族,他们珍藏着当地官员前来恭贺其祖先时赠送的条幅,上写着:“少年才俊光宗耀祖,天子门生惠及乡邻”。这幅对联提到的“少年”可能()A.因门第显赫而在“乡举里选”中脱颖而出B.通过科举考试“状元及第”C.因少年成名而备受中正官青睐D.享受“世卿世禄”的特权【答案】B 【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天子门生”是指进入殿试的科举学子,应该是科举制发展的结果,B项正确;A是察举制,排除A项;C是九品中正制,排除C项;D是先秦时期的选官方式,排除D项。故选B项。13.1883年,美国国会通过《美国文官法》。根据这个法案,美国政府形成了“两官分途”,政府官员分为具有党派立场的政治官员和不受党派力量控制的中立事务性官员,后者在美国政府中所占比例一开始只占10%,1930年占80%,1970年达到85%,此后一直在85%上下徘徊。美国政府“两官分途”的形成A.一定程度上影响政府工作效率B.缓和了美国两党之间的矛盾冲突C.保证了政府公共行政的稳定性D.有效加强联邦政府的行政权力【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题干信息可知,政府官员分为具有党派立场的政治官员和不受党派力量控制的中立事务性官员且不受党派控制的中立事务性官员占据美国政府的绝大部分,这种做法有利于使政府行政避免受到政党政治的影响,保证公共行政的稳定性,故C项正确;“两官分途”主要是为了保证公共行政的稳定性,并未直接影响行政效率,排除A项;“两官分途”并不能消除党派之间的利益矛盾,排除B项;“两官分途”与加强联邦政府行政权力无直接联系,排除D项。故选C。14.在英国,常务次官是各部的永久性的常务副部长,不受政府更替的影响,英国前首相张伯伦总是对常务次官们说:“你们没有我们也能办事,而我们没有你们则不能做任何事情。”这一传统A.践行了三权分立的思想B.表明君主立宪制的确立C.体现文官系统的独立性D.带有浓厚民主共和色彩【答案】C【解析】【详解】从“不受政府更替的影响”“你们没有我们也能办事,而我们没有你们则不能做任何事情”可知体现文官系统的独立性,故选C项;其余三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ABD。15.1901年清政府实行新政,湖广总督张之洞、两江总督刘坤一合奏《复议新政折》,主张大力派遣留学生,加速培养新政人才,清政府采纳了这一建议。1903年清政府正式颁布《奖励游学毕业生章程》,宣布给留学归国人员以正途出身(等同于科举及第)。这说明清政府 A.想彻底改革政治经济制度B.开始正式培养翻译人才C.鼓励留学生学成归国D.迫于列强政治方面的压力【答案】C【解析】【详解】由材料可知,清政府一方面大力派遣留学生,另一方面又给予其政治地位的奖励,这说明清政府鼓励留学生学成归国,为新政培养人才,C项正确;清政府实施新政的目的是挽救封建统治危机,“彻底改革政治经济制度”表述绝对且与史实不符,排除A项;翻译人才的培养始于洋务运动,排除B项;新政的实施是近代中国政治、经济、阶级、思想等内部因素及外部西方列强诸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迫于列强政治方面的压力”表述片面,排除D项。故选C项。1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干部管理制度的根本原则是A.公开考试B.平等竞争C.择优录取D.党管干部【答案】D【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党管干部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干部管理制度的根本原则,故选D;ABC都是干部选拔原则,而非管理原则,排除。二、非选择题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我们的(政府形式)之所以称为民主制,是因为权力不掌握在少数人手里,而是由全体人民掌握。——伯利克里“在阵亡将士葬礼上的演说”材料二“凡未经议会同意,以国王权威停止法律或停止法律实施之僭越权力,为非法权力。”“凡未经议会准许,借口国王特权,为国王而征收,或供国王使用而征收金钱,超出议会准许之时限或方式者,皆为非法。”材料三 (1)材料一中所说的“全体人民”实际上是指雅典城邦的哪些人?(2)材料二引文出自哪一部法律文件?颁布此法律文件的主要目的是什么?(3)材料三中《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体现了哪两大原则?(4)近代以来,先进的中国人为建立民主政治进行了不懈的探索。结合近代中国历史,列举两个与此相关的重大政治事件。【答案】(1)全体人民:成年男性公民。最高权力机关:公民大会。(2)法律文件:《权利法案》。主要目的:限制国王的权力。(3)原则: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4)事件:戊戌变法(百日维新,维新变法)辛亥革命。【解析】【详解】(1)联系所学可知,雅典的“全体人民”实际上是指成年男性公民。联系所学可知,古代雅典的最高权力机关是公民大会。(2)根据材料反映的对国王权力的限制可以看出,引文出自1689年《权利法案》。联系所学可知,颁布此法律文件的主要目的是限制国王的权力。(3)联系所学可知,1954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原则。(4)根据提示可知,这两个事件是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辛亥革命初期,资产阶级革命派在民主意识缺乏的现实下所进行的民主政治建设能兼顾政治变革的理想与现实,保证了新旧政治社会秩序在稳定中实现有序过渡。但随着国内外时局的演变,近代中国民主化道路却发生了方向性的改变,政治民主化走上了困顿迷茫、充满曲折的艰辛历程。 ——《“五四”前后中国政治民主化的困境》材料二:“法治”的本质不是“治民”,而是“民治”,是民主权利的形式和保障。……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是从中国实际出发,总结自己的实践经验,尊重自己的实践成果,同时也借鉴其他国家政治文明的有益经验和成果。——《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1)辛亥革命初期资产阶级革命派进行的民主政治建设“实践”有哪些?(2)根据材料和所学,概述新中国初期是怎样进行民主政治建设?(3)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中国政治制度发展的认识。【答案】(1)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颁布《临时约法》。(2)建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3)认识:近代政治民主化的历程充满曲折和艰辛;民主政治是人类发展的必然趋势;民主政治建设要与本国国情相适应;只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才能实现人民当家作主。【解析】【分析】【详解】(1)结合所学可知,辛亥革命后,推翻了长达两千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并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确立了三权分立与责任内阁制。(2)结合所学可知,1954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明确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我国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为基本政治制度。(3)认识可根据材料一“政治民主化走上了困顿迷茫、充满曲折的艰辛历程”及材料三“从中国实际出发……同时也借鉴其他国家政治文明的有益经验和成果”从近代政治民主化的历程、历史发展趋势、结合本国国情、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进行回答。1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早在16、17世纪,一些来自东方的传教士和旅行家就对中国的科举制度有所著述,到19世纪上半叶,大批有关中国科举制度的著作都认为“它是值得推崇并仿效的”。这对西方文官制度的改革起了不可忽视的影响。……随着工业革命的完成,1853年英国政府有关部门建议实行公开竞争考试录用制。——摘编自《西方文官制度起源》材料二1870年枢密院关于文官制改革的命令规定,多数重要文官职位必须通过公开竞 争考试,择优录用。这些考试制度及原则与中国古老的科举制度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摘编自《英国政治制度史》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归纳英国文官制度确立原因,并指出近代英国文官制度与中国古代科举制度有何相似之处。【答案】原因:受中国科举制度的影响;英国君主立宪制度的确立;工业革命的发展要求提高官员行政素质;政党政治的成熟和社会发展的需求。相似之处:择优录取。【解析】【详解】(1)原因:根据材料“大批有关中国科举制度的著作都认为‘它是值得推崇并仿效的’”可归纳出受中国科举制度的影响;根据材料“……随着工业革命的完成”可归纳出工业革命的发展要求提高官员行政素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及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重要影响因素。相似:根据材料“多数重要文官职位必须通过公开竞争考试,择优录用”结合科举制的内容可知,二者的相似之处都在于择优录取。三、论述题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中国古代选官制度演化简表时期选官制办法选官权夏、商,西周世袭制,世卿世禄制亲贵合一世代相传奴隶主.贵族春秋.战国,秦封爵制.军功制养士、军功客卿国君、贵族汉代察举制察坊人才举荐任官地方官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品第士人,按品授官中正官隋代到清光绪科举制分科考试.以成绩优劣定取舍朝廷从上述材料提取一个有关中国古代选官制度演变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说明。【答案】示例:特点:中国古代选官标准逐渐趋向公平公正。夏、商、西周的选官制度是以血缘为标准,到春秋战国和秦朝时期开始被打破;汉代的察举制则以道德学问为标准;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以家世门第为标准;隋唐时期创立了科举制度以考试成绩为依据,以学识才能为标准选拔人才。 所以,中国古代选官标准从血缘门第逐渐发展到才学,使得选官越来越制度化,越来越趋于公平公正。【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中国古代选官制度演化简表”中“办法”一列可得出,中国古代选官标准逐渐趋向公平公正。结合所学知识,从夏、商、西周的选官制度是以血缘为标准,到春秋战国和秦朝时期开始被打破;汉代的察举制则以道德学问为标准;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以家世门第为标准;隋唐时期创立了科举制度以考试成绩为依据,以学识才能为标准选拔人才等方面进行说明。最后总结升华即可。还可以从“选官权逐渐由地方收归中央”等角度分析说明。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历史
发布时间:2023-02-01 16:13:13 页数:11
价格:¥2 大小:894.35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