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语文(心得)之语文课堂教学中的“空白“艺术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6

2/6

剩余4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语文论文之语文课堂教学中的&ldquo;空白&ldquo;艺术 <br />  新课标的语文教学对我们广大语文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对于如何提高语文教学艺术,历来是&ldquo;仁者见仁,智者见智&rdquo;。常言道&ldquo;教无定法&rdquo;。虽说如此,但教学本身应服从于&ldquo;立足于社会,立足于未来&rdquo;这一宗旨。未来社会需要新型的人才,即是要有开拓意识与创新精神,因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已成为我们工作的一个努力目标,至于如何培养,我认为关键的是在平时课堂教学中留给学生一点想象、创造的自由空间,善于运用&ldquo;空白艺术&rdquo;。 <br />  空白是一种艺术表现手法。它能使艺术品虚实相映,形神兼备,创造出一种&ldquo;无画处皆成妙境&rdquo;的艺术境界,给人美的享受。因此,      古今中外的艺术佳作无不讲求空白艺术。古稀腊的维纳斯女神雕像之所以成为举世公认的稀有之宝,是与她那断臂的缺陷&ldquo;空白&rdquo;分不开的,它给人们留下了无尽的遐想。中国画中,画家们为了在有限的形象之外寄托不尽的意趣,往往在画面上留出大片空白,给欣赏者留下无尽的再创造空间,神韵无限,被西方称作&ldquo;未完成的杰作&rdquo;。 <br />  语文教学即是科学,又是艺术。因此,语文教学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陶冶情操中,也应像其他艺术形成一样讲究&ldquo;空白&rdquo;艺术,并与其他表现形式配合,使语文教学有虚有实,有疏有密,跌宕多姿,妙趣横生,呈现出和谐的美感。这不仅符合语文教学艺术的规律,遵循接受美学的规律,而且与教学改革同步,符合主体式教学。所以,我们应与教学改革同步,在语文课堂中提倡教学的&ldquo;空白艺术&rdquo;。 <br />  那么,如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实施&ldquo;空白&rdquo;艺术呢?关键是要科学而又巧妙设计&ldquo;空白&rdquo;。 <br />  一、教学内容,留空白 <br />  刘熙载在《艺概》中说:&ldquo;文有不言者&rdquo;。可见,文章除了直接用文字表达外,还可用&ldquo;不言&rdquo;传情达意。 &ldquo;不言&rdquo;即是指作者有意或无意留下的没有写明的,召唤读者想象的课文中的&ldquo;空白&rdquo;。中学语文教材的文章,大部分都是古今中外名家的名篇,内容含蓄,语言凝练,作者独具匠心地为读者留下了耐人寻味的艺术&ldquo;空白&rdquo;,成为教材中最能激发学生思维的&ldquo;想象点&rdquo;。如《论雷峰塔的倒掉》一文中末段的&ldquo;活该&rdquo;,《孔乙己》中的&ldquo;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rdquo;,《荷塘月色》中的起句&ldquo;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rdquo;,《为了忘却的记念》中的&ldquo;原来如此&hellip;&hellip; &rdquo;等等。有经验的教师对待这些空白点绝不会口若悬河,大讲特讲,而只是微微打开一个通往一望无际的知识世界的窗口,把某些东西有意的留下不讲,这样就给学生造成了知识上的暂时空白,当学生发现从教师所讲和现成教材上得不到需求的知识时,那块&ldquo;空白&rdquo;就&ldquo;勾引&rdquo;他们,使他们迫不及待地调动思维积极探索。 <br />  例如《最后一课》的结尾,写到韩麦尔先生讲完最后一课的情景时文章是这样结束的:&ldquo;他转身朝着黑板 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法兰西万岁!’然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散学了,&mdash;&mdash;你们走吧。’&rdquo;作者在这里没有大段的抒情和描写,也没有大段的议论,却含不尽之意于言外。教师教学至此,可做短暂的&ldquo;静场&rdquo;处理,巧妙设问启发,创设模拟情境,让学生从韩麦尔先生那无言的手势中,感受他此刻难以言状的复杂心态,对普鲁士侵略者的愤慨;对法兰西共和国的深情;亡国的切肤之痛,不甘作亡国奴但又无力救国的无奈&hellip;&hellip; <br />  当然,教师故意保留某些教学内容不讲,并不是对知识&ldquo;舍弃&rdquo;,而是一种&ldquo;欲擒故纵&rdquo;的手法。&ldquo;没有讲完的东西,就好比是给学生的思维埋下一段引火线&rdquo;,能起到&ldquo;调学生胃口&rdquo;、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的作用。它的好处是:①可以节省课堂教学时间;②能够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br /> <br />  二、设置疑虑,引空白 <br />  孔子曰:&ldquo;不愤不启,不悱不发&rdquo;。&ldquo;愤&rdquo;即心求通而未得;&ldquo;悱&rdquo;实际上是学生进入积极思维状态前的一种短暂的&ldquo;空白&rdquo;心理状态。说这种心理状态是&ldquo;短暂的空白&rdquo;,就在于&ldquo;愤&rdquo;和&ldquo;悱&rdquo;这种教学情境并不是学生学习真正的开始,它其实是一种&ldquo;蓄势&rdquo;,是学习前的一种准备,目的是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使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兴奋程度达到高潮,处于一种情绪高涨,欲罢不能的亢奋状态,从而全...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发布时间:2023-01-16 13:44:38 页数:6
价格:¥3 大小:28.50 KB
文章作者:U-67198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