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语文(心得)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观察与思考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11

2/11

剩余9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语文论文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观察与思考 <br />  温岭市城西小学    方海丽 <br />  摘要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语文似乎什么都是,什么都得教,却又什么都 <br />  教不好,承受着&ldquo;无法承受之重&rdquo;。结合本人教学实践,本文将试着从平衡人文 <br />  感悟与语文训练的&ldquo;度&rdquo;、平衡内容解读与形式赏析的&ldquo;度&rdquo;、平衡唯美语言与有 <br />  效对话的&ldquo;度&rdquo;、平衡学生主权与教师主导的&ldquo;度&rdquo;、平衡课内阅读与课外学习的 <br />  &ldquo;度&rdquo;来思考,以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求得学生更全面的发展。 <br />  关键词   语文教学  问题   对策 <br />  20世纪80年代,张孝纯等名师以&ldquo;大语文&rdquo;主张和实践来拓展语文学习的外延,使语文教学界逐渐趋向这样的共识:语文学习的外延等于生活。新课标指出&ldquo;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化科技手段的运用&hellip;&hellip;&rdquo;但是如今的语文负载了很多东西,语言文字、文学、文化、审美、道德、情操不一而足。伴随着新课程改革,广大教师的教育观念得到更新,语文课堂更具人文性,更富诗意,资源的开掘更趋丰富,教学形式更见多样。但是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却存在着一些与新课程&ldquo;貌似神离&rdquo;的现象--&ldquo;把工具观远远地扔了,人文观发展到极至,文化观挖掘到无穷,生活观旁及到虚无。架空分析已不再是唯一,声、像、物皆有,吹拉弹唱,琴棋书画,皆入语文课堂。&rdquo;[1] <br />  &ldquo;外圆内方&rdquo;是一种中国文化智慧。借鉴这一智慧来反观现在的语文教学现状,教学之道恐怕也正是迷失在&ldquo;圆&rdquo;与&ldquo;方&rdquo;的平衡上,&ldquo;圆&rdquo;能最大限度地拓宽语文的外延与视野,但万物无节制的&ldquo;大&rdquo;,则可能导致无内涵的&ldquo;空&rdquo;,正所谓&ldquo;过,犹不及也。&rdquo;语文教学要撑起语文这一&ldquo;大圆&rdquo;,恐怕也必须与&ldquo;方&rdquo;和谐共存,使&ldquo;外圆内方&rdquo;成为语文教学的一种智慧,一种审美特征。就如董仲舒《春秋繁露》中所言:&ldquo;天之道,有序而时,有度而节。&rdquo;&ldquo;方&rdquo;不是一种固定的模式,而是一种&ldquo;规矩&rdquo;,一种&ldquo;尺度&rdquo;,它意味着方正实用,有节有度。现就结合平时的课堂教学实践,谈谈对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有关&ldquo;度&rdquo;的几点思考。 <br />  思考一:平衡人文感悟与语文训练的&ldquo;度&rdquo; <br />  有人说:语文教学有点偏:偏离语文学科本质属性,失去语文教学&ldquo;独当之任&rdquo;;偏重一种学习方式、教学方式,接受学习受到轻慢,甚至被抛弃;偏重于人文性,轻视工具性。的确,笔者也认为:在素质教育的指引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ldquo;这就是语文教育的原点、基准;是语文教育和语文课程存在和发展的根本所在。&rdquo;这应该是语文教学的&ldquo;硬指标&rdquo;。训练的目的也是为了能感悟一些东西,不是就语言学语言,孤立地进行单纯的语言技巧的演练,而应以理解内容,领悟情感为经线,以语言训练为纬线,使语言形式的掌握与内容的感悟、情感的体验相互交叉,有机结合,融为一体。应在训练中把握课文情感的纽带,引导学生入情悟情,去体验、去发现、去感悟语言文字之美,作者情感之美,文章意境之美,促进自读自悟能力的提高。&ldquo;训练不是单纯地做习题,不是琐碎地问答,真正的训练是能够促进三维目标的达成。&rdquo;[3] <br />  给人文感悟一个&ldquo;尺度&rdquo;,给&ldquo;训练&rdquo;一个立足的空间。先来看于老师上《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的一个写的训练:于老师把学生预习时提出的不懂的词语写在黑板上,其中有一个&ldquo;饱经风霜&rdquo;的词。其它词语于老师都在讲课时处理了,惟独把&ldquo;饱经风霜&rdquo;给漏了。&ldquo;呀!&rdquo;课文学完了,于老师惊讶地说:&ldquo;‘饱经风霜’这个词怎么忘记讲了呢?&rdquo;不光是学生,连听课的老师的眼光都在说:&ldquo;是呀,怎么忘了呢?&rdquo;此时,于老师话锋一转,说:&ldquo;不过,我们已经把课文读得很熟了,对课文中的这位冒严寒、顶酷暑,一年到头在马路上奔波的车夫已经十分了解了,他那‘饱经风霜’的脸会是一张什么样的脸呢?如果他才三十几岁,如果他才四十几岁?&hellip;&hellip;请你们展开想象,把他的脸刻画出来好吗?&rdquo;[2]这个教学环节看似随机应变,实则是于老师有意安排的,巧妙地融&ldquo;训练&rdquo;于&ldquo;感悟&rdquo;之中,很自然地使学生与文中的人物情感产生共鸣。 <br />  美国阅读教学中的...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发布时间:2023-01-16 13:43:33 页数:11
价格:¥3 大小:33.50 KB
文章作者:U-67198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