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语文(心得)之随文潜入品,润心细无声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12

2/12

剩余10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语文论文之随文潜入品,润心细无声 <br />  <br />  泽国镇第二小学   夏巧燕 <br />  【摘要】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和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文本是不可或缺的对话者。但是在当前的阅读教学中,过分注重技巧,忽视文本,舍本逐末。我们应当重新审视文本,提倡文本细读,将文本内化为自己生命化的语言存在,从而去唤醒学生的言语生命意识,促进学生的生命发展。读什么和怎么读是文本细读最关键之所在。 <br />  【关键词】 文本   细读   策略  学生 <br />  阅读,是通过文字体会和领悟隐含在字里行间的文本内涵的一种个体认知行为,是透过文字与前人思想进行沟通交流的一种方式。阅读教学课堂,应该是充满生命力和吸引力的课堂,那是学生和教师以阅读为桥梁,共赴与文本心灵之约的愉快过程。但是很多时候,我们的语文课堂变味儿了:课堂上本应关注的唯一主体--学生不见了,只有片面追求的虚假热闹;教学中应该呈现的浓浓语文味不见了,只有胡乱张扬的个性;应该培养的良好阅读习惯不见了,只有见风使舵的随声附和。阅读教学这场学生、教师和文本之间的对话中,文本已然失去了自己应有的地位,从无可争议的主角沦为了配角。殊不知&ldquo;细读文本,揣摩教材&rdquo;才是我们最根本,最迫切的当务之急。诚如潘新和先生所说:&ldquo;读多少书,读出了什么,读出了多少自己的发现和创造,永远是衡量一个语文教师智慧水准和教学效果的潜规则。&rdquo;我们潜入文本,品味语言,将文本内化为自己的生命化的言语存在,而后在此基础上精确把握教材重点、难点、疑点、写作特色、编排意图、教育价值取向以及语言文字训练点等。那么,我们还何愁唤不醒学生的言语生命意识,促不进学生的生命发展? &ldquo;随文潜入品,润心细无声&rdquo;这才是我们实施文本细读的终极目标。 <br />  一、细读词句、语段,领略精髓处 <br />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ldquo;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rdquo;。 教师没有对文本的细读,就会缺乏对文本深入、细致而独到的见解,就缺少了与学生对话的资本,所以要上好阅读课,细读文本是教师的头等大事。&ldquo;细读&rdquo;的字面意义并不深奥,就是仔细地、认真地阅读。那么就文本而言,我们到底要细读什么,到底要在文本的何处进行细读,值得我们深思。 <br />  1.细读词语--感受&ldquo;浓情处&rdquo; <br />  潜心读文是文本细读的关键所在,细读必须先从语言文字入手。叶圣陶先生说得好:&ldquo;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rdquo;要知道作者一般不会在文本中重要的地方加着重号,需要我们擦亮眼睛对每一个字,每一个词进行仔细推敲斟酌。 <br />  《去年的树》中就出现了两次小鸟&ldquo;看&rdquo;大树的情景,一个&ldquo;看&rdquo;字,就值得细细琢磨:为什么作者前后两处都用了&ldquo;看&rdquo;字?不觉得重复吗?能换成其它词吗?两个&ldquo;看&rdquo;字,表达了鸟儿怎样的心声?鸟儿与树的万千情义却怎一个&ldquo;看&rdquo;字了得!可以说这篇童话中澎湃着的激情全部凝聚在鸟儿的眼神里面,浓缩在这两个&ldquo;看&rdquo;字之中。 <br />  2. 细读语段--发掘&ldquo;特殊处&rdquo; <br />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有语文意识,对文本的语言、结构要敏感。在课堂上教师如果能有意识地发掘文本中特殊的语言形式,有目的地组织学生学习,那么积累和运用语言的效果会更加理想。 <br />  如《慈母情深》一文中有这样两个典型的语段: <br />  句一: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hellip;&hellip; <br />  句二:母亲说完,立刻又坐了下去,立刻又弯曲了背,立刻又将头俯在缝纫机上了,立刻又陷入了忙碌&hellip;&hellip; <br />  王崧舟老师在执教这一课时就很敏锐地抓住了这一特殊的语言表达方式,句一 &ldquo;我的母亲&rdquo;连写了三次,且都把&ldquo;我的母亲&rdquo;放在了后边,所起到的表达效果是给人一种慢镜头的感觉,让学生在&ldquo;慢镜头&rdquo;的复沓中感悟慈母情深;而句二&ldquo;立刻&rdquo;一词的重复使用,则是给人一种快镜头的感觉,使母亲的一系列动作描写一气呵成,再次感受母亲挣钱的不易、生活的艰辛。我们完全可以顺着这一特殊的表达形式入手,引导学生体会慈母情深及作者的心理感受。 <br />  3.细读缝隙--解决&ldquo;矛盾处&rdquo; <br />  文本细读并不是笼统地感知故事,细读的时候要注意读出它的&ldquo;破绽&rdquo;--文本的自相矛盾不可解释之处...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发布时间:2023-01-16 13:42:43 页数:12
价格:¥3 大小:35.00 KB
文章作者:U-67198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