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数学(心得)之数学与生活结合——我们缺少些什么 —— 反思我们的一些课堂教学案例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6

2/6

剩余4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数学论文之数学与生活结合&mdash;&mdash;我们缺少些什么 &mdash;&mdash; 反思我们的一些课堂教学案例 <br />数学与生活结合&mdash;&mdash;我们缺少些什么 &mdash;&mdash; 反思我们的一些课堂教学案例    句容市郭庄实验小学    徐继健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东风吹遍了课堂的每一个角落。现在步入任何一节新课程的课堂,我们都会欣喜地看到:尊重代替了束缚,开放代替了封闭,自主代替了被动思考......《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了数学教学&ldquo;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rdquo;,并且要求学生&ldquo;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rdquo;。因此,在当前的数学教学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生活化的数学课堂。但是,在欣喜之余我们也隐隐觉得一丝不安,在实际的课堂教学和听课学习中,有些老师&ldquo;为生活而生活&rdquo;的做法,使得数学课堂的生活化走入了某种误区。  这样数学生活素材的引用是不是在做表面文章?案例:《8的认识》  在学生已经认识了&ldquo;8&rdquo;和读写后,教师提出:&ldquo;举一些我们身边有8的数&rdquo;。学生举了例:&ldquo;8块钱&rdquo;、&ldquo;8支粉笔&rdquo;、&ldquo;8点钟&rdquo;&hellip;&hellip;学生边回答,老师边肯定,最后小结时表扬学生:&ldquo;同学们都例举了很多很多生活中的8,数学与生活密切相关,我们要好好学习数学。&rdquo;反思:    学生所举的例子虽然能初步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运用,但这些例子(或教师对这些例子的处理)还是比较表面化,没能揭示数学本质,不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特别对于培养学生的数感作用不大。这节课的教学内容,应该说,绝大部分的学生在幼儿园时已经对&ldquo;8&rdquo;有了一定的认识,所以更重要是培养学生对8良好的数感(这也是《课程标准》所强调的)。因此,当学生举了上面的例子,教师更应当引导学生体会&ldquo;有多少&rdquo;,如:8块钱可以买什么?8点钟你通常在干什么?这一行有8位同学,这位同学的衬衣有8颗纽扣&hellip;&hellip;通过这些具体的生活例子体会&ldquo;8有多少&rdquo;,我想这就是我们常说的&ldquo;数感&rdquo;。因此,数学生活化不能只做表面文章,应当要揭示数学本质,这样才有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 数学生活素材只仅仅是情景呈现吗?案例:     1、《圆的认识》   在学生初步认识了圆形后,教师提出:&ldquo;我们身边哪些物体的形状是圆形&rdquo;?学生举了很多例子:硬币、车轮&hellip;&hellip;接着继续学习有关圆的特征、画圆和练习,后面的教学环节也没有再提到那些圆形物体。    2、《面积和周长的对比》  先出现一幅漂亮的画,提出要给这幅画镶上铝合金条和配上玻璃,分别是求什么?学生回答后,老师出示课题《面积和周长的对比》。接着出示课本例题:&ldquo;算出右边长方形的周长和面积(图略)&rdquo;后继续进行教学&hellip;&hellip;反思:    仅仅以生活情景引入课题,但举完例子就算了,未免太浪费了,并不能实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结合。案例1中,是否可以引导学生往深层次思考:&ldquo;为什么生活中那么多物体的形状都设计成圆形,圆形有什么特别之处?&rdquo;我想经过这般启发,学生对圆就会产生强烈的兴趣,产生探索圆的冲动,激发学生去自主探索。等学生探索有了收获,就很自然地把&ldquo;在同圆里,所有半径都相等&rdquo;这个数学知识和&ldquo;把车轮设计成圆形行走时比较平稳&rdquo;这一生活现象结合起来,实现了&ldquo;问题解决&rdquo;。案例2中,出现了漂亮的画,可以提出:&ldquo;小明很喜欢这这幅画,想给镶上铝合金条和配上玻璃,可是不知道要用多少这些材料,你们能帮助他吗?&rdquo;然后引导学生围绕这个问题展开学习:把这幅化抽象成长方形(符号化,成为数学问题)&mdash;&mdash;围绕问题进行小组探索活动(动手量出所需要的数据,计算,讨论对比)&mdash;&mdash;问题解决。  这样,让学生经历&ldquo;呈现生活情景&mdash;&mdash;把问题符号化,概括出一个数学问题&mdash;&mdash;建构数学模型&mdash;&mdash;问题解决&rdquo;。这才能培养学生&ldquo;数学地思维&rdquo;、&ldquo;数学地观察生活&rdquo;的意识和能力。 这样的数学生活素材符合客观事实吗?案例:     1、《分数的初步认识》  开始,以&ldquo;把一个圆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这个圆的1/2&rdquo;为例,初步认识了后,教师提出:&ldquo;生活中有没有,谁来举些例子?&rdquo;刚开始,学生举的例子跟刚才的素材差不多:一个长方形的1/2,一个正方形的1/2,一个三角形1/2的。老师似乎感觉到不太生活化,就作引导:&ldquo;同学们看看我们...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发布时间:2023-01-16 13:31:44 页数:6
价格:¥3 大小:28.50 KB
文章作者:U-67198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