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历史(心得)之浅谈初中历史教学评价的若干问题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4

2/4

剩余2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历史论文之浅谈初中历史教学评价的若干问题 <br /> 浅谈初中历史教学评价的若干问题      对于教学效果和质量,传统的教学评价标准就是考试成绩,即&ldquo;分数&rdquo;。分数高,被重点高中录取的名额多,教学效果就好;反之,就差。而我们这里中考的科目并不包括历史,初中历史教学评价的实际状况实在令人担忧。 <br />  我们学校还算正规些,初一、初二的期末考试把史、地、生也安排进去了。但是,到了初三历史结业考试时,那考场的设置、监考的安排,却无论如何也沾不上&ldquo;正规&rdquo;的边了。原因很简单,有些学生的中考科目学得还可以,但由于&ldquo;势利眼&rdquo;心理的影响,历史课在他们心目中无关紧要,平时根本不学,结业考的成绩绝对不会及格,将被重点高中拒之门外。这就直接影响到了班级、年级乃至学校的&ldquo;业绩&rdquo;和&ldquo;声誉&rdquo;。于是,结业考的组织者、监考的班主任、巡视的任课老师只能采取睁一眼闭一眼的态度了。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就是应试教育模式的教学评价制度本身,葬送了历史结业考试的可信度。至于历史老师是否认真教、学生是否真的学到了历史课程所规定的内容,在学校评先、评优、评职称时,也就无足轻重了。 <br />  到目前为止,对教师评价的标准多数由领导说了算,&ldquo;群众投票&rdquo;只是走过场而已。大家心知肚明:那些文件上的&ldquo;标准&rdquo;,充其量属于量化评价的模式。只要平时注意&ldquo;捞分&rdquo;,及时采取措施&ldquo;补缺补漏&rdquo;(有些人还不惜弄虚作假以渔利),得分自然容易领先了。 <br />  善钻营者往往吃香,肯钻研者老是得不到实惠,这种价值取向对于人生观、世界观正在形成中的初中生来说,那意味着什么样的导向啊?难道任其发展下去?! <br />  同样,对学生评价也是以分数为标准,分数高,就是好学生,反之,就是差生。即使对历史一窍不通,只要中考科目的总分上了线,照样被当成&ldquo;高材生&rdquo;录取到重点高中去。一些重点中学的历史老师慨叹现在的学生越来越&ldquo;高分低能&rdquo;,也就不足为怪了。这当然不适应时代的要求。所幸的是,自从我校开始课改实验以来,上述状况已经得到改善。 <br />  &ldquo;课改&rdquo;方案的评价重在学习过程,而不是学习的结果&mdash;&mdash;考试成绩;重在知识技能的应用,而不是掌握知识的多少;重在亲身参与探索性实践活动、获得感悟和体验,而不是一般接受别人传授的经验;重在全员参与,而不是只关注那些能考上重点高中或竞赛得奖的少数&ldquo;尖子生&rdquo;。总之,&ldquo;课改&rdquo;方案的教学评价标准是以全方位提高学生&ldquo;素质&rdquo;为核心的。北师大的芦咏莉博士在《新课程评价》中,从&ldquo;课程评价的发展与改革重点&rdquo;、&ldquo;学生评价&rdquo;、&ldquo;教师评价&rdquo;、&ldquo;加强对新课程实施的评价&rdquo;、&ldquo;考试改革&rdquo;五个方面阐述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促进教师不断提高、促进课程推陈出新的评价体系。其中所积极倡导的&ldquo;成长记录袋&rdquo;、&ldquo;学习日记&rdquo;、&ldquo;情景测验&rdquo;等质性的评价方法,就充分体现了重在学生亲身参与探索性实践活动、获得感悟和体验的原则(见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编、北师大出版的《走进新课程》143&mdash;184页)。 <br />  新教科书的内容特点,也为历史课教学评价的改革指明了方向。它尽量通过简明而清晰的描述,深入浅出地勾勒出中国古代史前期的发展脉络和特征,使学生对这一阶段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有一个初步的、轮廓式的了解。但不同于旧教材的地方是: <br />  ①学生掌握的内容,侧重于历史发展的生动过程,而不是干巴巴的一些要点。这样一来,行文可能多了些,但比旧教材的宋体字生动多了,便于学生学习。 <br />  ②尽量减少抽象的概念。如,&ldquo;两汉的兴衰&rdquo;一课,新教材里的概念,比旧教材减少了三分之二。省去了王莽建立&ldquo;新&rdquo;的内容等。学生难于理解、记忆的概念,如&ldquo;氏族公社&rdquo;、&ldquo;人牲&rdquo;、&ldquo;人殉&rdquo;、&ldquo;族诛&rdquo;、&ldquo;连坐&rdquo;、&ldquo;推恩令&rdquo;等,新教材里也都没有出现,只在行文中予以叙述而已,学生主要是通过阅读课文来了解这些内容。 <br />  ③尽量减少空洞的议论和结论式的语言,用生动的史实叙述历史,论从史出。如,&ldquo;商朝社会矛盾空前尖锐起来&rdquo;、&ldquo;武王伐纣,是我国古代的一次正义战争&rdquo;等,都是通过史实叙述的,而不出现上述这些空泛的议论和结论文字。 <br />  ④尽量减少需要学生记忆的地名、人名、年代、数字。书后...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发布时间:2023-01-16 13:26:06 页数:4
价格:¥3 大小:26.00 KB
文章作者:U-67198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