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地理(心得)之借喻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4

2/4

剩余2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地理论文之借喻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 <br />高中地理教学中经常碰到这样一些问题:部分地理概念、规律、成因等理性知识因抽象、难于想象,教学中又不能带学生实地考察,很难甚至无法直接配合图表进行教学。那么如何将这样抽象、难于想象的理性知识变得易于被学生理解把握呢?针对高中学生已具有一定的理论思维水平,能对各种经验材料作出理论规律性的概括等特点,可用 &ldquo;借喻法&rdquo;来解决这一教学中的难点。&ldquo;借喻法&rdquo;是指借助学生所熟知的一般事物、现象以及经验,进行迁移比较来理解和说明一些很抽象、不易想象的地理事物和现象的方法。常采用的借喻手法如下:1.物理演示: 借助简易的实物或人,通过物理手段演示作为 &ldquo;原型&rdquo;来引导学生幻想、猜想,发展想象思维,对无法感知的地理事物形成想象表象,帮助学生理解地理概念、规律及成因。(1)借助人的物理演示:如教学&ldquo;恒星日与太阳日的差异&rdquo;时,借用一条线上的三个人,第一排和最后一排的甲、乙两学生分别为&ldquo;某一恒星&rdquo;和&ldquo;太阳&rdquo;,教师在黑板前为&ldquo;地球&rdquo;且伸出一只胳膊指向学生甲和学生乙。首先以学生甲为参照点,教师在原地逆时针自转演示&ldquo;恒星日&rdquo;。再以学生乙为参照点,教师逆时针自转,同时移动脚步绕学生乙逆时针公转一角度(a)来演示&ldquo;太阳日&rdquo;。师生共同参与,学生积极观察,&ldquo;太阳日比恒星日长&rdquo;可明显地&ldquo;看&rdquo;出。(2)借助简易实物的物理演示。我这里的简易实物不包括地理模型或仪器,它演示所解决的地理难点往往是地理模型或仪器在课堂不易解决的。例如,借助半边涂黑半边涂白的篮球由教师托着转,演示月相变化规律;借助海绵吸水来演示说明《大气降水》中的水汽饱和度概念;借助一揉熟的湿面团,在讲台上慢慢地坍平的现象,让学生理解软流层的固体可塑性;借助竹片演示&ldquo;挑扁担&rdquo;,当弯曲的&ldquo;扁担&rdquo;忽然断裂时,出现反弹恢复原来平直形态的现象,说明弹性波即地震波的产生道理。2.数字转换: 借助学生已有的数字空间概念,去想象一些抽象的地理数字,使其变得生动易把握。如《土地资源及其利用保护》一节中 &ldquo;近半个世纪,我国土地沙漠化面积约有5万平方千米。&rdquo;借助学生生活的地区----溧水县和江苏省的面积范围来比较,即我国土地沙漠化面积相当于50个溧水县范围,半个江苏省范围。使学生头脑里产生与之相应的新形象,仿佛&ldquo;看到&rdquo;广阔的耕地、牧场变成了不毛之地的沙漠。3.经验迁移: 借助学生熟悉的东西作为 &ldquo;原型&rdquo;,与教材联系起来去启发思考地理规律和成因。学生会感到惊异、深刻、亲切,有利于地理表象、概念的形成和思想情感的转变。例如,借助炸药包爆破碉堡的关系教学&ldquo;震级和烈度&rdquo;时,学生爱好浓,课堂气氛好。学生易于想象,敢于发言。教师只要用几个问句: ① 要爆破某一碉堡,在同一地方埋炸药去炸,炸药的用量与破坏程度关系怎样? ② 用同样的炸药量放在碉堡的不同部位或在碉堡不同的距离地方,其破坏程度又会怎样? ③ 同样的炸药量去爆破两座结构不同的碉堡,两座碉堡的破坏程度是否一样?学生回答后即能小结出:烈度除与震级有关,还与震中距、震源的深浅、地面建筑物等有关。 &ldquo;大陆漂移说&rdquo;和&ldquo;海底扩张说&rdquo;的形成机制可分别借助&ldquo;船在水中行&rdquo;和&ldquo;水流使船行&rdquo;的现象去理解;借助光在水面的折射和反射现象,去理解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中的不连续面。借用淘箩在面盆中淘米的现象,理解面盆是&ldquo;隔水层&rdquo;,米层是透水层;借助玻璃温室去理解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借助&ldquo;坐汽车的感觉&rdquo;去理解各种天体的相对运动。教师要善于用 &ldquo;借喻法&rdquo;,它是我们改革地理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有效途径。原苏联教育家冈渣洛夫所著《教育学原理》一书中写到&ldquo;越难把握的教材,就越要求在教学中采取直观的原则。&rdquo;因为&ldquo;借喻法&rdquo;具有很好的启发性和直观价值。因&ldquo;借喻法&rdquo;突破难点,不仅可以代替教师许多语言,有利于教师的口头讲授,节省时间,达到精讲多练、多思的目的;而且可以把地理知识讲活,活跃课堂气氛,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浓厚爱好。通过借喻,丰富学生的有关感性材料或对新旧知识进行联系,能启发学生积极思维,有利于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把握,而且印象深刻。怎样...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发布时间:2023-01-16 13:25:04 页数:4
价格:¥3 大小:27.00 KB
文章作者:U-67198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