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2021-2022八年级下地理期中考试模拟卷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11

2/11

剩余9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2021-2022八年级下地理期中考试模拟卷一、选择题(每题1分,共24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的答案)下表是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面积、人口、水资源占全国的百分比统计表,完成1-3题。1.表中四个地理区域表示北方地区的是(     )A.甲      B.乙      C.丙      D.丁2.表中四个区域的分界线和农业叙述正确的是(     )A.乙丙两区域划分主导因素是气候B.丁与其他区域分界线大致是地势一二级阶梯分界线C.乙丁两区域农业以畜牧业为主D.甲区域为水田农业,乙区域为灌溉农业3.关于图中四地区的地形和资源叙述正确的是(     )A.甲区域水源不足是限制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B.乙区域西部以高原、盆地为主C.丙区域各类土地资源丰富          D.丁区域能源丰富读我国四大地理分区示意图,完成4-8题。 4.①②两地区的自然景观不同,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A.地形      B.纬度位置      C.海陆位置      D.人类活动5.③地区单独成为一个特殊的区域,主要原因是(     )A.气温高      B.海拔高      C.降水少      D.面积大6.③地区与其它地区的分界线和下列哪条线基本吻合(     )A.400mm年等降水量线      B.800mm年等降水量线C.0℃等温线      D.第一、二级阶梯分界线7.下列叙述中和④区域有关的是(     )A.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B.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C.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D.冰山广布,雪山连绵8.图中①地区人们的生活习惯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主食是米饭      B.喜欢滑雪和滑冰C.端午节赛龙舟      D.饮食上喜甜和辣下图为我国某地景观示意图。读下图,完成9-10题。9.关于该地的描述,正确的是(     ) A.位于南方地区            B.地形是造成①②两地植被差异的主要因素C.①地降水比②地少        D.气候湿热,农作物一年收获2至3次10.关于图中河流特点的说法,正确的是(     )A.含沙量大                B.b曲线反映了④河段流量变化特点C.自北向南流              D.无结冰期读北京市略图,完成11-12题。11.图中①②山脉的名称分别是:(     )A.太行山脉、燕山山脉      B.燕山山脉、太行山脉C.大兴安岭、长白山脉      D.长白山脉、大兴安岭12.根据图中的河流流向判断该城市的地势特点是(     )A.东北高、西北低B.西北高、东南低C.西南高、东北低D.西北低、东南高读东北三省主要矿产资源分布图,完成13-14题。13.东北三省重工业发达,其影响的主要因素是(     ) A.市场      B.森林资源      C.科技      D.矿产资源14.据图中矿产资源条件分析,鞍山市主要的工业部门是(     )A.纺织工业      B.钢铁工业      C.造纸工业      D.风电工业读下图,回答15-16题。15.下列地区都位于图中北方地区的是(  )A.华北平原、黄土高原      B.东北平原、东南丘陵C.长江中下游平原、东北平原      D.四川盆地、东南丘陵16.下列对图2中①②两地地理差异的叙述,正确的是(     )A.①地是“黄土地”,②地是“黑土地”  B.①地种“冬小麦”,②地种“春小麦”C.①地多“暖温带”,②地多“寒温带”  D.①地有“辽中南”,②地有“京津唐”读图,完成17-19题。17.图中山脉A是(     )A.太行山      B.巫山      C.秦岭      D.南岭 18.成语“泾渭分明”的典故源自(     )A.山东省      B.宁夏回族自治区      C.陕西省      D.山西省19.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黄土高原古老的文明和独特的地理环境,形成了该地区特有的传统民居是(     )A.窑洞      B.围屋      C.吊脚楼      D.蒙古包下图为我国双季稻主产区分布示意图。人们在稻田里养鱼和青蛙,利用青蛙吃害虫,鱼粪肥田,形成互利共生的生态环境。读图文材料,完成20-21题。20.我国双季稻主产区(     )①地处平原、高原地区,地形平坦;②位于东部湿润气候区,降水丰沛;③位于季风气候区域,雨热同期;④位于热带、亚热带地区,热量充足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21.推广“稻一鱼一蛙”立体种养模式,其主要目的是(     )A.增加农产品种类      B.改善农田生态环境C.增加稻田的肥力      D.创新农业发展模式 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推动香港、澳门更好地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实现互利更赢;粤港澳大湾区正在建设国际科创中心,也是我国自主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示范区域。据此完成22-23题。22.港澳与祖国内地优势互补,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其优势表现在(     )A.丰富的自然资源      B.土地面积广大      C.地理位置优越      D.重工业发达23.粤港澳大湾区科创能力显著增强,该区域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优势是(     )A.本地消费市场广阔      B.矿产资源丰富C.大中城市多,人才集中      D.地广人稀,生产成本低24.读图“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示意图”水稻种植面积最广的区域是(     )A.区域①      B.区域②      C.区域③      D.区域④二、综合题(共4大题,每空1分)25.(6分)读下图,回答相关问题。 (1)香港由____岛、九龙半岛和“新界”三部分及其周围岛屿组成。(2)香港和澳门濒临我国边缘海中的____海。(3)澳门位于珠江口的____(东、西)侧,由____半岛、氹仔岛、路环岛组成。(4)改革开放初期,港澳地区与珠江三角洲地区以“前店后厂”为基本合作模式,其中扮演“店”的角色的是(     )A.广州B.深圳C.香港D.珠海(5)下列关于香港和澳门的叙述,正确的是(     )A.均为世界重要的金融中心    B.博彩旅游业是两地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C.分别位于珠江口的南、北两岸D.地狭人稠,自然资源匮乏26.(7分)下图是西成(西安—成都)高铁及某城市气候资料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西成高铁起于____(省份简称)的西安,沿____方向延伸,终点到达成都。(2)描述该城市的气候特征____,西安、成都两城市与该气候对应的是____市。(3)成都平原位于地势第___级阶梯,这里土壤肥沃,耕地类型以____为主。(4)西成高铁从渭河南岸的西安出发,穿过____(山脉),跨越汉江。27.(7分)读“我国某地理区域略图”,完成下列问题。(1)横断山脉是______地区与______地区的分界线,确定该界线的主导因素是______。(2)山脉甲是______,为四川盆地和______平原的分界线。(3)河流乙是闽江,由河流的流向可以判断出该地的地势大体______。(4)该区域有许多具有地方特色的饮食文化,主要得益于当地有丰富的食材。食材丰富的自然原因主要是                                 。28.(6分)读下图,回答问题。 (1)图中A地的气候类型为                   。(2)亚热带季风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的分界线大致在          一线。(3)图中北京____月份降水最多,北京的年降水量比吐鲁番的更____,造成两地降水差异最主要的因素是             。(4)看图分析,北京发展农业的有利条件是                                  。 参考答案1.B2.B3.D4.C5.B6.D7.B8.B9.B10.B11.A12.B13.D14.B15.A16.D17.C18.C19.A20.C21.B22.C23.C 24.D25.(1)香港(2)南(3) 西    澳门(4)C(5)D26.    (1)陕或秦    西南    (2)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西安    (3)二    水田       (4)秦岭    27.    (1)南方    青藏    地形地势    (2)巫山    长江中下游    (3)西北高东南低(或由西北向东南倾斜)    (4)该地区水热充足,地形多样,水域广阔等,从而形成了食材的多样性28.(1)亚热带季风气候(2)秦岭-淮河(3) 8    多(丰富)    海陆位置(4)雨热同期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初中 - 地理
发布时间:2022-04-22 15:01:29 页数:11
价格:¥9 大小:524.18 KB
文章作者:zjl168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