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登录
字典
词典
成语
近反义词
字帖打印
造句
组词
古诗
谜语
书法
文言文
歇后语
三字经
百家姓
单词
翻译
会员
投稿
首页
同步备课
小学
初中
高中
中职
试卷
小升初
中考
高考
职考
专题
文库资源
您的位置:
首页
>
试卷
>
高中
>
语文
>
2023届江苏高三语文文言文阅读分类训练:散文类
2023届江苏高三语文文言文阅读分类训练:散文类
资源预览
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侵权申诉
举报
1
/38
2
/38
剩余36页未读,
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充值会员,即可免费下载
文档下载
文言文阅读:散文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一)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为此也。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古之人不余欺也!”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传也。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节选自苏轼《石钟山记》)(二)东坡《石钟山记》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至今游石钟山者,皆以坡语为然。余亲家翁彭雪琴侍郎……驻江西最久,语余云:“湖口县钟山有二,一在城西,滨鄱阳湖,曰上钟山;一在城东,临大江,曰下钟山,下钟山即东坡作记处。然东坡谓山石与风水相吞吐,有声如乐作,此恐不然。天下水中之山多矣。凡有罅隙,风水相遭,皆有噌呔镗鞯之声,何独兹山为然乎?余居湖口久,每冬日水落,则山下有洞门出焉。入之其中透漏玲珑乳石如天花散漫垂垂欲落。途径蜿蜒如龙,峭壁上皆枯蛤黏着,俨然鳞甲。洞中宽敞,左右旁通,可容千人。最上层则昏黑不可辨。烛而登,其地平坦,气亦温和,蝙蝠大如扇,夜明砂积尺许。旁又有小洞,蛇行而入,复宽广,可容三人坐。壁上镌‘丹房’二字,且多小诗,语皆可喜。如云:‘我来醉卧三千年,且喜人世无人识。’又云:‘小憩千年人不识,桃花春涨洞门关。’无年代姓名,不知何人所作也。盖全山皆空,如钟覆地,故得钟名。上钟山亦中空。此两山皆当以形论,不当以声论。东坡当日,犹过其门而未入其室也。”(节选自俞樾《春在堂笔记》卷七)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入之其中/透漏玲珑/乳石如天花散漫/垂垂欲落B.入之/其中透漏玲珑/乳石如天花散漫/垂垂欲落C.入之/其中透漏玲珑/乳石如天花/散漫垂垂欲落D.入之其中/透漏/玲珑乳石如天花/散漫垂垂欲落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元丰,皇帝的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先秦至汉初无年号,汉武帝即位后首创年号。始创年号为建元,一个皇帝只有一个年号。B.公元前522年周景王铸造了一套名叫“无射(yì)”的大型编钟。无射是十二律中的第十一律,因钟声合乎无射的意律,故用“无射”作钟名。C.笔记,一种随笔记录的文体,笔记文包括史料笔记、考据笔记和笔记小说。D.丹房,指道教炼丹的地方,后指道观;也指神仙的住所。本文指的是神仙的住所。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段(一)通过记游来发表议论的别开生面的文章,它既有记叙文写景状物形象生动的特点,又有议论文剖析事理,探讨问题的性质。B.文段(一)中作者用栖鹘和鹳鹤的声音渲染了一种阴森恐怖的气氛,使人心惊胆战,侧面凸显出了作者的不怕艰险,勇于探索的精神。C.文段(二)认为苏轼只看到了下钟山的山形似钟,而没看到上钟山亦然。D.文段(二)认为苏轼考察石钟山,以为其得名是因风水相吞吐而为声,这也没有探察到问题的根本。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2)凡有罅隙,风水相遭,皆有噌呔镗鞯之声,何独兹山为然乎?(3)烛而登,其地平坦,气亦温和,蝙蝠大如扇,夜明砂积尺许。5.请简要分析彭雪琴批驳苏轼对石钟山命名看法的思路。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一)羲之雅好服食养性,不乐在京师,初渡浙江,便有终焉之志。会稽有佳山水,名士多居之,谢安未仕时亦居焉。孙绰、李充、许询、支遁等皆以文义冠世,并筑室东土,与羲之同好。尝与同志宴集于会稽山阴..之兰亭,羲之自为之序以申其志,曰: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羲之既去官,与东土人士尽山水之游,弋钓为娱。又与道士许迈共修服食采药石不远千里遍游东中诸郡穷诸名山泛沧海叹曰我卒当以乐死谢安尝谓羲之曰:“中年以来,伤于哀乐,与亲友别,辄作数日恶。”羲之曰:“年在桑榆,自然至此。顷正赖丝竹陶写,恒恐儿辈觉,损其欢乐之趣。”朝廷以其誓苦,亦不复征之。(选自《晋书·王羲之传》)(二)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汤之问棘也是已。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为鲲。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太山,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斥鴳笑之曰:“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而彼且奚适也?”此小大之辩也。(选自《庄子·逍遥游》)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又与道士许迈共修服食/采药石/不远千里/遍游东中诸郡/穷诸名山泛沧海/叹曰/我卒当以乐死B.又与道士许迈共修/服食采药石不远千里/遍游东中/诸郡穷诸名山/泛沧海/叹曰/我卒当以乐死C.又与道士许迈共修服食/采药石不远千里/遍游东中诸郡/穷诸名山/泛沧海/叹曰/我卒当以乐死D.又与道士许迈共修/服食采药石/不远千里/遍游东中/诸郡穷诸名山泛沧海/叹曰/我卒当以乐死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山阴:绍兴古县名,秦代始设,会稽郡二十六县之一。县址在会稽山的南边,故名。B.丝竹:丝,指弦乐器;竹,指管乐器。文中“丝竹陶写”,意思是用音乐来陶冶性情。C.晦朔:晦是阴历每月月末日,朔是阴历每月首日。“朝菌不知晦朔”,言其生命短暂。D.羊角:羊的角。“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中“羊角”借指一种回旋向上如羊角状的旋风。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羲之不喜欢在京城居住,初到浙东,便产生了终身长住的念头,会稽诸多名士与他志趣相投。B.王羲之弃官后,以游山玩水、射鸟钓鱼为乐,与谢安交好,二人共同拒绝了朝廷又一次征辟任用。C.斥鴳腾跃“数仞而下”,却嘲笑展翅“九万里”的大鹏,庄子以此说明“小”是无法理解“大”的。D.庄子说理善用譬喻,如选文(二)中或借“朝菌”等生活常识类比,或用“汤之问棘”等寓言作比。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2)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10.两篇文字都提到“彭祖”,各有什么作用?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一)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选自王羲之《兰亭集序》)(二)上谓侍臣曰:“右军之书,朕所偏宝,就中逸少之迹,莫如《兰事》。求见此书,劳于寤寐。此僧耆年,又无所用。若为得一智略之士,以设谋计取之,必获。”尚书右仆射房玄龄奏曰:“臣闻监察御史萧翼者,梁元帝之曾孙,今贯魏州莘县。负才艺,多权谋,可充此使,必当见获。”太宗遂召见翼。翼奏曰若作公使义无得理臣请私行诣彼须得二王杂帖三数通太宗依给翼遂改冠微服至洛潭,随商人船下,至于越州。又衣黄衫,极宽长潦例,得山东书生之体。日暮入寺,巡廊以观壁画。过辨才①院,止于门前。辩才遥见翼,乃问曰:“何处檀越②?”翼因便前礼拜云:“弟子是北人,将少许蚕种来卖,历寺纵观,幸遇禅师。”寒温既毕,语议便合,因延入房内,即共围棋抚琴,投壶握槊,谈说文史,意甚相得。乃曰:“白头如新,倾盖若旧,今后无形迹也。”便留夜宿,设缸面药酒、茶果等。江东云缸面,犹河北称瓮头,谓初熟酒也。酣乐之后,请各赋诗。彼此讽咏,恨相知之晚,如是者数次,于是诗酒为务,僧俗混然。遂经旬朔,因谈论翰墨,翼曰:“弟子先世,皆传二王楷书法,弟子自幼来耽玩,今亦有数帖自随。”辨才欣然曰:“明日来,可把此看。”翼依期而往,出其书以示辨才。辨才熟详之,曰:“是则是矣,然未佳善也。贫僧有一真迹,颇是殊常。”翼曰:“何帖?”辨才曰:“《兰亭》。”翼佯笑曰:“数经乱离,真迹岂在?必是响拓伪作耳!”辨才曰:“禅师临亡之际,亲付于吾。那得参差?可明日来看。”及翼到,师自于屋梁上槛内出之。翼见讫,故驳瑕指纇③,曰:“果是响拓书也。”纷竟不定。自示翼之后,更不复安于梁槛,并萧翼二王诸帖,并借留置于几案之间。自是翼往还既数,童弟等无复猜疑。后辨才出赴邑汜桥南严迁家斋,翼遂私来房前,谓弟子曰:“翼遣却帛子在床上。”童子即为开门。翼遂于案上取得《兰亭》及御府二王书帖,便赴永安驿。翼便驰驿而发,至都奏御,太宗大悦。(摘自何延之《兰亭记》)【注】①辨才:辨才禅师。②檀越:指“施主”,即施与僧众衣食,或出资举行法会等之信众。③纇:丝上的结,引申指缺点。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翼奏曰/若作/公使义无得理/臣请私行诣彼/须得二王杂帖/三数通/太宗依给翼/遂改冠微服/至洛潭B.翼奏/曰/若作公使/义无得理/臣请私行/诣彼须得/二王杂帖三数通/太宗依给/翼遂改冠微服至洛潭C.翼奏曰/若作公/使义无得理臣请/私行诣彼/须得二王杂帖三/数通太宗/依给翼/遂改冠微服至洛潭D.翼奏曰/若作公使/义无得理/臣请私行诣彼/须得二王杂帖三数通/太宗依给/翼遂改冠微服/至洛潭1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 )A.癸丑:干支纪年的癸丑年。古人常用十天干和十二地支循环相配来表示年的次序。结合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生肖系统,可知,永和九年是牛年。B.倾盖:盖,马车上的伞盖。倾盖指途遇好友,停车靠近交谈,伞盖倾斜相交,选文(二)指朋友间的亲切交流。C.旬朔:旬,十日为一旬;朔,农历每月初一。旬朔,十天或者一个月,泛指不长的时日。D.响拓:实为“向拓”,是复制法书的一种方法。法书墨迹因年代久远,纸色沉暗,字迹难辨,故在模制时,须向光照明,以纸覆帖(常用油纸、蜡纸),勾勒其原字笔画,再以墨笔填充,故而又称“影书”、“影覆”。13.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兰亭集序》记叙的是东晋时期名士们的一次大集会,表达了王羲之对人生的思考。文章融叙事、写景、抒情、议论于一体,文笔腾挪跌宕,语言清畅精警,富有哲理。B.选文(一)中的“乐”字绾住《兰亭集序》前半部分的内容,既是对雅集的一种概括,也为下文的“岂不痛哉”蓄势。C.唐太宗为了得到《兰亭》帖,答应了萧翼的请求,将王羲之、王献之的三四份杂帖送给了他。D.何延之《兰亭记》叙述的是书法史上的大事,描述了萧翼入寺寻机得到《兰亭》帖的故事,将萧翼的狡黠写得十分舒展生动。1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2)负才艺,多权谋,可充此使,必当见获。(3)弟子自幼来耽玩,今亦有数帖自随。15.孙绰《三月三日兰亭诗序》:“耀灵纵辔,急景西迈,乐与时去,悲亦系之。往复推移,新故相换,今日之迹,明复陈矣。”与选文(一)王羲之的情感有共通之处,请简要概括。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西湖固多祠庙,梵宫之外,其合于祭法者三:汉之前将军关帝,宋之岳鄂王武穆,明之于少保忠肃。帝君之崇祀既久,其轮奂巍峨,更新再造,代不乏人。于坟僻处山麓,子孙世守,钟簴①不移,庙貌如故。独岳坟踞西湖闹地,水陆舟舆,游人杂沓。阅壁图者刻画宪、云,展墓道者掷击桧、高,众怒之下,铁难保首,木亦剖心。昔人卜葬鄂王于游观之地,歌舞之场,使朝簪瞻礼,士女嬉游,每于笙歌桃柳之中,说及庐墓、涅肤②之事。乾坤正气,世道所关,历代帝王,立祠致祭,俎豆千秋,旌忠旌孝,俾为万世臣子楷模,盖已历五百一十四年于此矣。日久倾圮,游人嗟叹。崇祯戊辰,拆毁逆垱魏忠贤生祠,议以木石修葺王墓,卜之王,王弗许。以此蹉跎,颓败益甚,后人观感,不无动念重修。然往往锐意兴造,而力辍半途者有之;猛思合嵿,而功亏一篑者有之。余谓天下凡事必须量力为之,其进锐者其退速,其愿奢者其就小。不能如田单一日下齐七十余城,止须学范雎远交近攻之法,得尺则尺,得寸则寸。盖众擎易举,独力难支,与其修而未完,不若不修之为愈也。诚有发愿营缮者,必先葺后楹,次及坟茔,次及大殿,次及墙壁,次及戟门。凡修一处,务责完工,既遇矢心,还期竭力。为作募疏令庙祝贵捧以俟檀那③且告之曰尔观鄂王宝殿虽圮决不肯用魏忠贤一木一石其灵爽若是。故凡修祠修墓,必欲得正人君子以董其役。且窥王意,即布金大地之人,苟非居心诚洁,立意坚凝,亦不肯轻受毫末。尔第随缘募化,若有贤士大夫解囊乐助,自为王所式凭。而下及编氓,即村农野叟,妇女儿童,瞻拜宫墙,起敬起畏,木材瓦甓,施及锱铢,则亦王所欣受也。董太史曰:“视王弃取,以占人品。”不信然哉!(节选自张岱《琅嬛文集》)【注】①簴(jù):悬挂钟磬的立柱。②涅肤:在皮肤上刺字或图案。③檀那:指施主。1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为作募疏令/庙祝赍捧以俟/檀那且告之曰/尔观鄂王/宝殿虽圮/决不肯用魏忠贤一木一石/其灵爽若是B.为作募疏令/庙祝赍捧/以俟檀那/且告之曰/尔观鄂王宝殿/虽圮决不肯用魏忠贤一木一石/其灵爽若是C.为作募疏/令庙祝赍捧/以俟檀那/且告之曰/尔观鄂王/宝殿虽圮/决不肯用魏忠贤一木一石/其灵爽若是D.为作募疏/令庙祝赍捧以俟/檀那且告之曰/尔观鄂王宝殿/虽圮决不肯用魏忠贤一木一石/其灵爽若是1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梵宫,原指梵天的宫殿,后多指佛寺。梵,指与佛教有关的事物,如梵文、梵学等。B.武穆,中国古代谥法常用字,用于多位帝王将相的谥号。文中指宋代抗金名将岳飞。C.乾坤,为道教文化术语,指天地、日月、阳阴、刚柔、男女等。文中指国家、天下。D.编氓,指编入户籍的平民。氓,古代专指因没有田地到外乡谋生而没有自由的人。1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西湖,岳飞庙与关羽、于谦的庙相比,因种种原因,时间长了,已经破败倒塌。B.当初选址将岳飞葬在西湖,是想让官员瞻仰、士女嬉游时常思岳飞精忠报国事迹。C.作者写问卜岳飞,岳飞不许用魏忠贤生祠拆下来的木石修墓,表现岳飞的凛然正气。D.募集建庙的钱财物资时,不管士大夫还是百姓都为表达对岳飞的敬畏,纷纷捐献。1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帝君之崇祀既久,其轮奂巍峨,更新再造,代不乏人。(2)以此蹉跎,颓败益甚,后人观感,不无动念重修。20.对修岳飞墓,张岱在文中提出的建议,有哪些对我们当今学习、工作仍有借鉴意义?请简要概括。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临菑人主父偃上书。其辞曰:“《司马法》曰:‘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平,忘战必危。’昔秦皇帝并吞战国,务胜不休,欲攻匈奴。李斯谏曰:‘不可。夫匈奴无城郭之居、委积之守,迁徙鸟举,难得而制也。轻兵深入,粮食必绝;踵粮以行,重不及事。得其地不足以为利也,得其民不可调而守也。’秦皇帝不听,遂使蒙恬将兵攻胡,暴兵露师十有余年,死者不可胜数,终不能逾河而北。是岂人众不足,兵革不备哉?其势不可也。男子疾耕不足于粮饷,女子纺绩不足于帷幕,百姓靡敝。孤寡老弱不能相养,道路死者相望,盖天下始畔秦也。及至高皇帝定天下,略地于边,闻匈奴聚于代谷之外而欲击之。御史成进谏曰:‘不可。夫匈奴之性,兽聚而鸟散,从之如搏影。今以陛下盛德攻匈奴,臣窃危之。’高帝不听,遂北至于代谷,果有平城之围。高皇帝盖悔之甚,乃使刘敬往结和亲之约,然后天下忘干戈之事。夫匈奴难得而制,非一世也。行盗侵驱,所以为业也,天性固然。上及虞夏殷周固弗程督禽兽畜之不属为人夫上不观虞夏殷周之统而下循近世之失此臣之所大忧百姓之所疾苦也。”严安上书曰:“昔秦王意广心逸,欲威海外,使蒙恬将兵以北攻胡,又使尉屠睢将楼船之士以攻越。当是时,秦祸北构于胡,南挂于越,宿兵于无用之地,进而不得退。行十余年,丁男被甲,丁女转输,苦不聊生,自经于道树,死者相望。及秦皇帝崩,天下大畔,灭世绝祀,穷兵之祸也。故周失之弱,秦失之强,不变之患也。今徇南夷,朝夜郎,降羌、僰,略薉州,建城邑,深入匈奴,燔其龙城,议者美之。此人臣之利,非天下之长策也。”书奏,天子召见,谓曰:“公等皆安在?何相见之晚也!”皆拜为郎中。(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2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上及虞夏殷周/固弗程督/禽兽畜之不属为人夫/上不观虞夏殷周之统/而下循近世之失此/臣之所大忧/百姓之所疾苦也B.上及虞夏殷周固弗/程督禽兽/畜之/不属为人夫上不观虞夏殷周之统/而下循近世之失/此臣之所大忧/百姓之所疾苦也C.上及虞夏殷周/固弗程督/禽兽畜之不属为人/夫上不观虞夏殷周之统/而下循近世之失/此臣之所大忧/百姓之所疾苦也D.上及虞夏殷周固弗/程督禽兽畜之不属为人夫/上不观虞夏殷周之统/而下循近世之失此/臣之所大忧/百姓之所疾苦也2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高皇帝,简称“高帝”,为开国皇帝的谥号之一,文中指秦始皇。B.和亲,文中是指中原王朝统治者与外族或者外国达成的政治联姻。C.南夷,指南方的少数民族,因当时这些地方的人多未开化,故称。D.郎中,汉代专指帝王侍从官,其职责主要为护卫、陪从、建议等。2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主父偃认为,从进攻匈奴的历史来看,匈奴蒙昧野蛮、迁徙流动性非常强,一时难以制服。B.李斯、成进等谏臣都认为,盲目进攻也会使得民不聊生、社会动荡,造成内忧外患的后果。C.汉高帝也曾率军向北到达代谷攻打匈奴,结果平城被围,只得派刘敬前往缔结和亲的盟约。D.严安认为周朝和秦朝的灭亡都因不改变国策而造成,以此来劝谏皇帝要为国做出长远规划。2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夫匈奴无城郭之居、委积之守,迁徙鸟举,难得而制也。(2)丁男被甲,丁女转输,苦不聊生,自经于道树,死者相望。25.主父偃引用“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平,忘战必危”这句话有什么用意?天子对其看法持什么态度?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文本一:尚书·虞书·皋陶谟曰若稽古。皋陶曰:“允迪厥德,谟明弼谐。”禹曰:“俞,如何?”皋陶曰:“都!慎厥身,修思永。惇叙九族①,庶明励翼,迩可远,在兹。”禹拜昌言曰:“俞!”皋陶曰:“都!在知人,在安民。”禹曰:“呈咸若时②,惟帝其难之。知人则哲,能官人。安民则惠,黎民怀之。能哲而惠,何忧乎欢兜?何迁乎有苗?何畏乎巧言令色孔壬?”皋陶曰:“都!亦行有九德。亦言,其人有德,乃言曰,载采采。”禹曰:“何?”皋陶曰:“宽而栗,柔而立,愿而恭,乱而敬,扰而毅,直而温,简而廉,刚而塞,强而义。彰厥有常吉哉!“日宣三德,夙夜浚明有家;日严祗敬六德,亮采有邦。翕受敷施九德咸事俊乂在官百僚师师百工惟时抚于五辰庶绩其凝无教逸欲有邦兢兢业业一日二日万几无旷庶官天工人其代之。天叙有典,勅我五典五惇哉!天命有德,五服五章哉!天讨有罪,五刑五用哉!政事懋哉懋哉!天聪明,自我民聪明;天明畏,自我民明威。达于上下,敬哉有土!”皋陶曰:“朕言惠可厎行?”禹曰:“俞!乃言厎可绩。”皋陶曰:“予未有知,思曰赞赞襄哉!”文本二:舜年二十以孝闻。三十而帝尧问可用者,四岳咸荐虞舜,曰可。于是尧乃以二女妻舜以观其内,使九男与处以观其外。舜居妫汭,内行弥谨。尧二女不敢以贵骄事舜亲戚,甚有妇道。尧九男皆益笃。…………尧老,使舜摄行天子政,巡狩。舜得举用事二十年,而尧使摄政。摄政八年而尧崩。三年丧毕,让丹朱,天下归舜。而禹、皋陶、契、后稷、伯夷、夔、龙、倕、益、彭祖自尧时而皆举用,未有分职。于是舜乃至于文祖,谋于四岳,辟四门,明通四方耳目,命十二牧论帝德,行厚德,远佞人,则蛮夷率服。……三岁一考功,三考绌陟③,远近众功咸兴。分北三苗④。此二十二人咸成厥功:皋陶为大理,平,民各伏得其实;……唯禹之功为大,披九山,通九泽,决九河,定九州,各以其职来贡,不失厥宜。方五千里,至于荒服。南抚交趾、北发,西戎、析枝、渠廋、氐、羌,北山戎、发、息慎,东长、鸟夷,四海之内咸戴帝舜之功。于是禹乃兴九招之乐,致异物,凤皇来翔。天下明德皆自虞帝始。节选自《史记·五帝本纪》【注释】①叙,同“序”。②时,通“是”。③绌,通“黜”。④北,同“背”。2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翕受敷施/九德咸事/俊乂在官/百僚师师/百工惟时/抚于五辰庶绩/其凝无教/逸欲有邦/兢兢业业/一日二日万几无旷/庶官/天工/人其代之B.翕受敷施/九德咸事/俊乂在官/百僚师师/百工惟时/抚于五辰/庶绩其凝/无教逸欲有邦/兢兢业业/一日二日万几/无旷庶官/天工/人其代之C.翕受敷施九德/咸事俊乂/在官百僚/师师百工/惟时抚于五辰/庶绩其凝/无教逸欲有邦/兢兢业业/一日二日万几/无旷庶官/天工/人其代之D.翕受敷施九德/咸事俊乂/在官百僚/师师百工惟时/抚于五辰庶绩/其凝无教/逸欲有邦/兢兢业业/一日二日万几无旷/庶官/天工/人其代之2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五典,就是“三纲五常”中的“五常(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B.谟,意为谋划。谟是《尚书》六种文体(典、谟、训、制、誓、命)之一。C.三年丧,是臣为君的三年丧期,对臣的服饰、言语、饮食等方面要求严格。D.大理,是古代官名,主管天下刑罚狱讼,相当于今天的最高人民法院院长。28.下列对文本一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皋陶和禹考察古时的立治之道。皋陶指出,真诚地遵行先贤的德行,就能使谋略美善,群臣也齐心协力。禹对皋陶的观点表示认可。B.皋陶认为,每日能表现出三德,日夜恭敬努力,卿大夫就能保持封地;每天能庄严地实践六德,用以辅助政事,诸侯就能保持邦国。C.皋陶“慎厥身,修思永”“惇叙九族”“迩可远,在兹”“庶明励翼”等语,与《大学》中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一一对应。D.舜知人善任,安抚四海。在他的治理下,天下政治清明。禹创制《九招》歌颂舜的功德,招来祥瑞之物,凤凰也飞来,随乐声盘旋。29.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知人则哲,能官人。安民则惠,黎民怀之。(2)天聪明,自我民聪明;天明畏,自我民明威。30.文本一中皋陶提出了三条基本方针。试概括之,并据文本二举例。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书史忠正公家书后方东树道光十三年四月,树与宝山毛生甫岳生同客武进县斋,生甫出忠正此书搨本,曰:此吾亡友镇洋彭甘亭兆荪所贻也。又曰:有汪有典者,为书名《史外》,别载公三节,揆其词旨,似俱在此书后。因言:《明史》称大兵以四月二十日至扬州,二十二日薄城下。《明史》不言破城日,《明史稿》纪以为二十五日。公此书称四月十八日围城,从其始至也。又云越二日,炮击城西北隅。是公此书发于二十一日,距公死仅五日。顾有所不尽本末。史言公初娶李夫人,继娶杨夫人,皆无子,夫人尝欲为置妾,公太息曰:王事方殷,敢为私计耶?后遗命以副将史德威为后,而是书所云炤儿者,为公何人耶?公母弟二人,可模早卒,可程为庶吉士,都城陷降贼公请置之理福王以公故贷令养母是书所属为保护其母者皆公从父与兄行而不及可程岂薄之不及耶?独汪氏所载三书,最后一书乃遗其伯叔父及兄若弟,则所谓弟者可程耶?武进李申耆兆洛言曰:《明史》以可程为母弟,独宜兴史屹铭以为从弟。又曰:屹铭名问和,有学行,所为《孝烈李孺人传》事,尤有足感人者。李孺人者,李夫人女弟,为可模妻。可模卒,李哭泣五昼夜,绝食几死。太夫人素病瘵,忠正殉国后益剧,李侍汤药久不倦,病革,李割臂肉以进,太夫人卒得生。其后,平湖孝廉冯洪图冒忠正名起兵,破巢县及无为州,兵败被执,坚冒公名不改,大帅命太夫人面质之,李偕杨侍以往。李有国色,奸人聂某见而艳之,欲强取之以媚大帅,且怵以必从。币至,太夫人惊悸不能决,则以授李,李从容曰:是不难。即携币、器入,割鼻及两耳投器中,使仆妇捧以至。太夫人号痛谓使者曰:为我持谢贵人。聂失措跃马逸去。当是时,李氏之节几与忠正比烈,何者?事起仓卒,而断行之无难也。汪氏书亦载此事,但以可模为可则,冯洪图为冯韶伯,既曰盐城人,又曰浙人。3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都城陷/降贼/公请置之/理福王以公故/贷令养母/是书所属为保护其母者/皆公从父与兄行/而不及可程/岂薄之不及耶/B.都城陷降贼/公请置之/理福王以公故/贷令养母/是书所属为保护其母者皆公/从父与兄行/而不及可程/岂薄之不及耶/C.都城陷/降贼/公请置之/理福王以公故贷令养母/是书所属为保护其母者/皆公从父与兄行/而不及可程/岂薄之不及耶/D.都城陷降贼/公请置之/理福王以公故/贷令养母/是书所属为保护其母者皆公/从父与兄/行而不及可程/岂薄之不及耶/3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搨本:书画真迹的影摹本,或把碑刻、铜器等物的形状和图文捶褟下来的纸本。B.《明史》:二十四史中的最后一部,为纪传体通史,由清代张延玉等人编写。C.庶吉士:明清两朝翰林院内的短期职位,负责起草诏书、为皇帝讲解经籍等。D.从弟:同曾祖父或同祖父家族中,父亲的兄弟的子辈中年幼于己的同辈男性。33.下列对原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明史》称清兵二十二日逼近城下,史可法家书称清兵四月十八日围城,二者时间不一致,但都未说及破城日期。B.史可法殉国后太夫人病重,李氏一直侍奉其前。太夫人病情危急后,李氏割臂肉煮进汤药中,太夫人终于活了下来。C.平湖孝廉冯洪图假冒史可法之名起兵,失败被抓后,坚持说自己是史可法而不改口。太夫人主动前去辨认,李氏也一同前往。D.屺铭所写的《孝烈李孺人传》事迹尤其感人。汪有典的《史外》也记录了李氏的事迹,但把可模写成可则,冯洪图写成冯韶伯。3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有汪有典者,为书名《史外》,别载公三书,揆其词旨,似俱在此书后。(2)币至,太夫人惊悸不能决,则以授李,李从容曰:是不难。”35.作者为什么写李孺人?请简要说明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士皆知有耻,则国家永无耻矣。士不知耻,为国之大耻。历览近代之士,自其敷奏之日、始进之年,而耻已存者寡矣。官益久,则气愈媮①。望愈崇,则谄愈固。地益近,则媚亦益工。至身为三公,为六卿,非不崇高也,而其于古者大臣巍然岸然、师傅自处之风,匪但目未睹,耳未闻,梦寐亦未之及。臣节之盛,扫地久矣。非由他,由于无以作朝廷之气故也。何以作之气?曰:以教之耻为先。贾谊谏汉文帝曰:“主上之遇大臣如遇犬马,彼将犬马自为也。如遇官徒,彼将官徒自为也。”兹训,炳若日星,皆圣哲之危言,古今之至诚也。农工之人、肩荷背负之子则无耻,则辱其身而已;富而无耻者,辱其家而已;士无耻,则名之曰辱国;卿大夫无耻,名之曰辱社稷。由庶人贵而为士,由士贵而为小官,为大官,则由始辱其身家,以延及于辱社稷也。(选自清·龚自珍《明良论》)材料二:吾观三代以下,世衰道微,弃礼义捐廉耻,非一朝一夕之故。然而松柏后凋于岁寒,鸡鸣不已于风雨,彼昏之日,固未尝无独醒之人也!顷读《颜氏家训》有云:“齐朝一士夫尝谓吾曰:„我有一儿,年已十七,颇晓书疏,教其鲜卑语及弹琵琶,稍欲通解,以此伏事公卿,无不宠爱。‟吾时俯而不答。异哉,此人之教子也!若由此业自致卿相,亦不愿汝曹为之。”嗟乎!之推不得已而仕于乱世犹为此言尚有《小宛》②诗人之意彼阉然媚于世者能无愧哉罗仲素曰:教化者朝廷之先务,廉耻者士人之美节,风俗者天下之大事。朝廷有教化,则世人有廉耻;士人有廉耻,则天下有风俗。(选自明·顾炎武《廉耻》)材料三: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选自《论语·为政》)[注]①媮:通“偷”,苟且。②《小宛》是出自《诗经·小雅》中的一首诗。3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之推不得已而仕/于乱世犹为此言/尚有《小宛》诗人之意/彼阉然媚于世者/能无愧哉B.之推不得已而仕于乱世/犹为此言/尚有《小宛》诗人之意/彼阉然媚于世者/能无愧哉C.之推不得已而仕于乱世/犹为此言/尚有《小宛》/诗人之意彼阉然媚于世者/能无愧哉D.之推不得已而仕/于乱世犹为此言/尚有《小宛》/诗人之意彼阉然媚于世者/能无愧哉3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六卿,又称六官,古代统军执政之官。后往往称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尚书为六卿。B.社稷,分别指土神和谷神。古时君主为祈求太平盛世祭祀两神,后“社稷”成了国家的象征。C.书,古代的文体,可指书信,或指奏章文书。文中与《谏逐客书》中的“书”用法不同。D.曹,与伦、侪、徒、属等均有辈、类之意;也指古代分科治事的官署和部门,如刑曹、兵曹、功曹。文中意思为前者。3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和材料二的开篇都批评了当时世衰道微、士人不知廉耻之风日盛这一社会现状。B.材料一论述了从农工至卿大夫各阶层不知廉耻而带来的对自身、家庭、国家不同程度的危害。C.材料二批评了北齐读书人教子的方式,赞扬了颜氏教子不随波逐流、不争于仕途的做法。D.材料三运用对比,认为用政令、刑罚来制约百姓,百姓可暂免于犯罪,但并无羞耻之心。3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兹训,炳若日星,皆圣哲之危言,古今之至诚也。(2)然而松柏后凋于岁寒,鸡鸣不已于风雨,彼昏之日,固未尝无独醒之人也!40.简要概括三则材料让世人知耻明耻的方法。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文本一:上在道,民有献瓜果者,上欲以散试官授之,访于陆贽。贽上奏,以为:“爵位恒宜慎惜,不可轻用。起端虽微,流弊必大。献瓜果者,止可赐以钱帛,不当酬以官。”上曰:“试官虚名,无损于事。”贽又上奏,其略曰:“自兵兴以来,财赋不足以供赐,而职官之赏兴焉;青朱杂沓于胥徒,金紫普施于舆皂。夫诱人之方,惟名与利,名近虚而于教为重,利近实而于德为轻。专实利而不济之以虚,则耗匮而物力不给;专虚名而不副之以实,则诞谩而人情不趋。今之员外、试官,颇同勋、散、爵号,虽则授无费禄,受不占员,然而突锋、排患难者则以是赏之,竭筋力、展劳效者又以是酬之。若献瓜果者亦授试官则彼必相谓曰吾以忘躯命而获官此以进瓜果而获官是乃国家以吾之躯命同于瓜果矣视人如草木,谁复为用哉!今陛下既未有实利以敦劝,又不重虚名而滥施,人无藉焉。则后之立功者,将曷用为赏哉!”贽在翰林,为上所亲信,居艰难中,虽有宰相,大小之事,上必与贽谋之,故当时谓之内相,上行止必与之俱。然贽数直谏,忤上意,卢杞虽贬官,上心庇之。贽极言杞奸邪致乱,上虽貌从,心颇不悦。(节选自《资治通鉴》第二百三十卷)文本二:伏见唐宰相陆贽,才本王佐,学为帝师。论深切于事情,言不离于道德。智如子房而文则过,辩如贾谊而术不疏,上以格君心之非,下以通天下之志。但其不幸,仕不遇时。德宗以苛刻为能,而贽谏之以忠厚;德宗以猜疑为术,而贽劝之以推诚;德宗好用兵,而贽以消兵为先;德宗好聚财,而贽以散财为急。至于用人听言之法,治边驭将之方,罪己以收人心,改过以应天道,去小人以除民患,惜名器以待有功,如此之流,未易悉数。可谓进苦口之乐石,针害身之膏肓。使德宗尽用其言,则贞观可得而复。(节选自苏轼《乞校正陆贽奏议进御札子》)4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若献瓜果者/亦授试官/则彼必相谓曰/吾以忘躯命而获官/此以进瓜果而获官/是乃国家以吾之躯命同于瓜果矣/B.若献瓜果者亦授试官/则彼必相谓曰/吾以忘躯命而获官/此以进瓜果而获官/是乃国家以吾之躯命/同于瓜果矣/C.若献瓜果者/亦授试官/则彼必相谓曰/吾以忘躯命而获官/此以进瓜果而获官/是乃国家以吾之躯命/同于瓜果矣/D.若献瓜果者亦授试官/则彼必相谓曰/吾以忘躯命而获官/此以进瓜果而获官/是乃国家以吾之躯命同于瓜果矣/4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爵是古代君主对贵戚功臣的封赐。在中国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后代爵位制度往往因时而异,不尽相同,唐朝爵位分九等。B.内相,唐德宗开始,虽朝廷有宰相主政,而翰林学士常值宿内廷,向皇帝提出建议,参裁可否,故号称内相。明朝时内相为司礼监掌印太监尊称。C.翰林,古代官名。自唐玄宗后,翰林分为两种,一种是翰林学士,一种是翰林供奉。翰林学士担当起草诏书的职责,翰林供奉则无甚实权。D.“贞观”为唐高祖李渊的年号,出自“天地之道,贞观者也。”他开创了政治清明、经济复苏、文化繁荣的初唐局面,史称“贞观之治”。4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陆贽不赞成用官位来酬报给唐德宗奉献瓜果的人,认为只能赐给他们钱帛,但是德宗觉得试官只有个虚名,对事体是没有什么损害的。B.唐德宗非常信任器重陆贽,无论什么事,都与陆贽商量,无论到哪里去,都有陆贽伴随,所以陆贽敢于直言谏诤,不惧违背德宗的意旨。C.苏轼赞赏陆贽对上可以纠正皇帝的错误,对下能够贯通天下人的心志。陆贽提出了很多方面的合理建议,像苦口良药般可以医治重病。D.唐德宗没能完全按陆贽的进言去实行,贞观之治的盛况难以再现。苏轼进札子的目的是建议宋哲宗读陆贽的奏议,从中学习治国之术。4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今陛下既未有实利以敦劝,又不重虚名而滥施,人无藉焉。(2)智如子房而文则过,辩如贾谊而术不疏。45.文本一第一段中陆贽的奏议属于文本二中提到的哪个方面的奏议?在这个方面陆贽的主要观点是什么?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唐多才臣,而清贞者不少概见,贞观虽称多士,未有与焉。唯开元之世,以清贞位宰相者三:宋璟清而劲,卢怀慎清而慎,张九龄清而和,远声色,绝货利,卓然立于有唐三百馀年之中,而朝廷乃知有廉耻,天下乃藉以又安,开元之盛,汉、宋莫及焉。大臣以清节著闻者,类多掣曳才臣以不得有为,亦非国民之利也。汉、宋之世,多有之矣,孤清而不足以容物,执竞而不足以集事,其于才臣,如水火之相息、而密云屯结之不能雨也。乃三子之清,又异于是,劲者自强,慎者自持,和者不流,而固不争也。故璟与姚崇操行异而体国同;怀慎益不欲以孤介自旌,而碍祟之设施;九龄超然于毁誉之外,与李林甫偕而不自失,终不与竞也。唯然,而才臣不以己为嫌,己必不替才臣以自矜其素履,故其清也,异于汉、宋狷急之流,置国计民生于度外,而但争泾渭于苞苴竿牍之间也。呜呼!伟矣!杨震也,包拯也,鲁宗道也,轩、海瑞也,使处姚崇、张说、源乾曜、裴曜卿之间,能勿金跃于冶冰结于胸否邪?夫三子之能清而不激,以永保其身、广益于国者,抑有道矣。士之始进也自非猥鄙性成乐附腥膻者则一时名之所归望之所集争托其门庭以自处于清流之选其志皆若可嘉其气皆若可用也。而怀清之大臣,遂欣受之以为臭味,于是乎和平之度未损于中,而激扬之情遂移于众,竞相奖而交相持,则虽有边圉安危之大计,黎民生死之远图,宗社兴衰之永虑,皆不胜其激昂之众志,而但分流品为畛域,以概为废置。此三子者,器量远矣,其身不辱,其志不移,昭昭然揭日月而行者,但以率其固然之俭德,而不以此歆召天下,奉名节为标榜,士固无得而附焉。故君子秉素志以立朝,师三子焉斯可矣。(节选白王夫之《读通鉴论》)4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士之始进/也自非猥鄙性成/乐附腥膻者/则一时名之所归/望之所集/争托其门庭以自处于清流之选/其志皆若可嘉/其气皆若可用也/B.士之始进/也自非猥鄙性成/乐附腥膻者/则一时名之所归/望之所集/争托其门庭以自处/于清流之选/其志皆若可嘉/其气皆若可用也/C.士之始进也/自非猥鄙性成/乐附腥膻者/则一时名之所归/望之所集/争托其门庭以自处/于清流之选/其志皆若可嘉/其气皆若可用也/D.士之始进也/自非猥鄙性成/乐附腥膻者/则一时名之所归/望之所集/争托其门庭以自处于清流之选/其志皆若可嘉/其气皆若可用也/4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贞观,是唐太宗的年号,不同的皇帝年号不同,同一时期并存的政权,往往也各有年号。B.宰相,是辅助帝王、掌管国事的最高官员的通称,并非具体的官名,历代称呼多有不同。C.泾渭,指泾水和渭水,古人谓泾浊渭清,多用来比喻人品的优劣清浊,事物的真伪是非。D.黎民,“民首皆黑”,即“墨面”“黔首”之意,泛指平民百姓,又称黎庶、黎氓、黎首。4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宋璟等三人在开元之世担任宰相,天下平安,被盛称为多士的贞观年间没有这样的清贞之士,汉、宋更是无法企及。B.宋璟等三人均清廉又稍有不同,宋璟有度量,卢怀慎谨慎,都能与姚崇一同治国,张九龄平和,能与李林甫和睦共事。C.宋璟等三人决不会将国计民生的大事置之度外,但会在行贿请托这样的事情上争论不休,这与汉、宋的狷急之人不同。D.宋璟等三人清静而不感情用事,而后代的包拯、海瑞等人如果置身于三人的时代,却很难与同僚和谐相处,保身益国。4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大臣以清节著闻者,类多掣曳才臣以不得有为,亦非国民之利也。(2)故君子秉素志以立朝,师三子焉斯可矣。50.作者认为“士人无法阿附清贞之人”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概括。参考答案:1.B2.A3.C4.(1)任何的事情不用眼睛看不用耳朵听,只凭主观臆断去猜测它的有或没有,可以吗?(2)但凡有裂缝,风和水相遭遇,都有噌镗鞯的声音,为什么只有这山(石钟山)是这样(命名)呢?(3)点着蜡烛攀登,地势平坦,气候也温和,蝙蝠大得像扇子,蝙蝠的干燥粪便积累了一尺多。5.①首先指出苏轼认为石钟山得名的原因是膳食于风水相吞吐而发出的乐音;②接着阐述这样的乐音不是石钟山独有的,评论苏轼的理由不充分;③进而基于自己的实地游览指出石钟山得名的原因是其形如钟;④然后指出苏轼从声音角度对石钟山得名原因的断定是不当的;⑤最后揭示苏轼没能发现石钟山真正得名原因的实质在于观察不深入。【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进去洞里,里面透漏玲珑,钟乳石像天花散漫一样,下垂的样子好像要落地。“入之”,动宾结构,句意完整,单独成句,后面断开,排除AD。“乳石如天花散漫”主谓结构,“如天花散漫”作“乳石”的谓语,后面断开,排除C。故选B。2.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A.“一个皇帝只有一个年号”错误。一个皇帝不是只有一个年号,明朝以前皇帝常常改元。故选A。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认为苏轼只看到了下钟山的山形似钟,而没看到上钟山亦然”错误,原文有“此两山皆当以形论,不当以声论。东坡当日,犹过其门而未入其室也”,应是作者认为苏轼没有看到两座山均山形似钟,从而错过了探讨石钟山命名的真正原因。故选C。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目”,名词作状语,用眼睛;“耳”,名词作状语,用耳朵;“臆断”,主观臆断。(2)“罅隙”,裂缝;“遭”,遭遇;“何”,为什么;“独”,只有。(3)“烛”,名词作动词,点着蜡烛;“夜明砂”,蝙蝠的干燥粪便;“尺许”,一尺多。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思路并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结合“东坡谓山石与风水相吞吐,有声如乐作”可概括出,首先指出苏轼认为石钟山得名的原因是膳食于风水相吞吐而发出的乐音;结合“此恐不然。天下水中之山多矣。凡有罅隙,风水相遭,皆有噌呔镗鞯之声,何独兹山为然乎”可概括出,接着阐述这样的乐音不是石钟山独有的,评论苏轼的理由不充分;结合“……盖全山皆空,如钟覆地,故得钟名”可概括出,进而基于自己的实地游览指出石钟山得名的原因是其形如钟;结合“上钟山亦中空。此两山皆当以形论,不当以声论”可概括出,然后指出苏轼从声音角度对石钟山得名原因的断定是不当的;结合“东坡当日,犹过其门而未入其室也”可概括出,最后揭示苏轼没能发现石钟山真正得名原因的实质在于观察不深入。参考译文:(一)元丰七年六月初九,我从齐安坐船到临汝去,大儿子苏迈将要去就任饶州的德兴县的县尉,我送他到湖口,因而能够看到所说的石钟山。庙里的和尚让小童拿着斧头,在乱石中间选一两处敲打它,硿硿地发出声响。我当然觉得很好笑并不相信。到了晚上月光明亮,特地和苏迈坐着小船到断壁下面。到断壁下面。巨大的山石倾斜地立着,有千尺之高,好像凶猛的野兽和奇异的鬼怪,阴森森地想要攻击人;山上宿巢的老鹰,听到人声也受惊飞起来,在云霄间发出磔磔声响;又有像老人在山谷中咳嗽并且大笑的声音,有人说这是鹳鹤。我正心惊想要回去,忽然巨大的声音从水上发出,声音洪亮像不断地敲钟击鼓。船夫很惊恐。我慢慢地观察,山下都是石穴和缝隙,不知它们有多深,细微的水波涌进那里面,水波激荡因而发出这种声音。船回到两山之间,将要进入港口,有块大石头正对着水的中央,上面可坐百来个人,中间是空的,而且有许多窟窿,把清风水波吞进去又吐出来,发出窾坎镗鞳的声音,同先前噌吰的声音相互应和,好像音乐演奏。于是我笑着对苏迈说:“你知道那些典故吗?那噌吰的响声,是周景王无射钟的声音;窾坎镗鞳的响声,是魏庄子歌钟的声音。古人没有欺骗我啊!任何的事情不用眼睛看不用耳朵听,只凭主观臆断去猜测它的有或没有,可以吗?郦道元所看到的、所听到的,大概和我一样,但是描述它不详细;士大夫终究不愿用小船在夜里在悬崖绝壁的下面停泊,所以没有谁能知道;渔人和船夫,虽然知道石钟山命名的真相却不能用文字记载。这就是世上没有流传下来石钟山得名由来的原因。然而浅陋的人竟然用斧头敲打石头来寻求石钟山得名的原因,自以为得到了石钟山命名的真相。我因此记下以上的经过,叹惜郦道元的简略,嘲笑李渤的浅陋。(二)苏轼的《石钟山记》感叹郦道元的简略,嘲笑李渤的浅陋,至今游览石钟山的人,都认为他的话是对的。我的亲家公彭雪琴侍郎……驻守江西时间最久,(他)对我说:“湖口县有两座钟山,一座在城西,在鄱阳湖边上,叫作上钟山;一座在城东,面临大江,叫作下钟山。下钟山就是苏轼(游览)作记的地方。但是苏轼说山石与风水相吞吐,发出的声音像音乐演奏,这个恐怕不是这样。天下水中的山有很多,但凡有裂缝,风和水相遭遇,都有噌呔镗鞯的声音,为什么只有这山(石钟山)是这样(命名)呢?我久住在湖口,每到了冬天水面落下,则山下有像门一样的洞出现。进去洞里,里面透漏玲珑,钟乳石像天花散漫一样,下垂的样子好像要落地。小路蜿蜒曲折,像龙一样。峭壁上都粘着干枯的蛤蜊,就像鳞甲似的。洞中宽敞,左右可以通向别的(洞穴),可以容纳千人。最上层则昏沉黑暗不可辨别。点着蜡烛攀登,地势平坦,气候也温和,蝙蝠大得像扇子,蝙蝠的干燥粪便积累了一尺多。旁边又有小洞,像蛇一样爬着进入,(洞)又变得宽可以容纳三个人坐下。石壁上刻着‘丹房’两个字,而且有很多小诗,语句都很好。比如写着‘我来醉卧三千年,且喜人世无人识。又写着‘小憩千年人不识,桃花春涨洞门关。’没有年代姓名,不知道是什么人作的。大概因为全山都是空的,就像钟覆盖着地面一样,所以得到钟这个(山)名。上钟山也是中空的。这两座山(的命名)应该以形状而论,不应该以声音来说。苏轼当天,就像从门口过而没有进入它的室内一样。”6.C7.A8.B9.(1)过去喜欢的东西,转瞬之间,已成为旧迹,尚且不能不因此而引发感触。(2)超越云层,背负青天,然后向南飞翔,将要去往南方的大海。10.王羲之用彭祖借代长寿,庄子是为了证明“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又和道士许迈一起研究服食丹药,不远千里采集药石,遍游东方诸郡,登遍了名山,泛舟沧海,感叹说:“我最终将游乐而死。”“服食”是“修”的宾语,动宾之间不能断开,排除BD;“采药石”与“不远千里”之间是主谓关系,联系紧密,不能断开,排除A。故选C。7.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能力。A.“会稽山的南边”错误。阴,山北水南,“山阴”应该是会稽山的北面。故选A。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二人共同拒绝了朝廷又一次征辟任用”错误,由原文“朝廷以其誓苦,亦不复征之”可知,朝廷因为他的誓言发得很毒,也就不再征召他。故选B。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向”,过去;“俯仰”,短暂的时间;“陈迹”,旧迹;“兴怀”,引发感触。(2)“绝”,超越;“负”,背负;“图南”,向南飞翔;“适”,去、往。10.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齐彭殇为妄作”把长寿和短命等同起来也是虚妄的。彭,彭祖,古代传说中的长寿之人;殇,夭折,未成年而死。可见,王羲之用彭祖借代长寿。“彭祖乃今以久特闻”彭祖到如今还是以年寿长久而闻名于世。庄子提到“彭祖”,强调其寿命长,是为了证明“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参考译文:(一)王羲之很讲究服食丹药养生,不愿意留在京城,刚到浙江,就有终老於此的念头。会稽有好的山水,很多名士都住在那里,谢安没出仕时也住在那里。孙绰、李充、许询、支遁等都以文章道义超过当世,都在东方修建房舍居住,与王羲之志向相同。曾经和志同道合者在会稽山阴的兰亭聚会宴饮,王羲之自己作序申述他的志向,说:人与人的相处,俯仰之间一辈子就过去了,有的人在室中晤谈,互相倾吐心里话;有的人把情怀寄托在所爱好的事物上,豁达开朗不拘常礼。虽然所采纳和所舍弃的各不相同,性情的恬静和急躁也不相同,但是当他们因遇到的事情而欣喜,心中的一时满足,很欢畅地感到自足,就忘记了衰老即将到来。等他们对得到了的东西感到厌倦,感情随着事物的变迁而变迁时,接着就会有所感慨了。以前感到欣喜的事物,顷刻之间就变成了陈迹,尚且不能因此而感慨。何况寿命有长有短,随着天地的变化,最终还是归於了结。古人说:死生也是大事,怎么能不悲痛呢!每次考察古人发生感叹的原因,与我像符契一样相合,未曾不面对文章嗟叹悲伤,心里却不明白为什么会这样。本来知道把死和生看作是一样这很荒诞,把长寿和短命等同起来也是虚妄的,后人看待今人,也如今人看待古人一样,真可悲呀!所以我把与会的众人一一记载下来,抄录他们的诗文,尽管时代不同事情也不一样,但引起人们心中感慨的原因是一样的。后代读者,也将会对这些诗文有所感慨。王羲之去官后,与东方人士尽情游玩山水,渔猎取乐。又和道士许迈一起研究服食丹药,不远千里采集药石,遍游东方诸郡,登遍了名山,泛舟沧海,感叹说:“我最终将游乐而死。”谢安曾经对王羲之说:“自从中年以来,常因喜怒哀乐而损害身体,与亲友告别,总有几天心情抑郁。”王羲之说:“人到晚年,自然会这样。近来正靠音乐排遣忧闷,总担心被儿女辈发觉,影响欢乐的情绪。”朝廷因为他的誓言发得很毒,也就不再征召他。(二)小智比不上大智,短命比不上长寿。怎么知道是这样的呢?朝生暮死的菌类不知道有月初月末。春生夏死、夏生秋死的寒蝉,不知道有春天和秋天,这就是短命。楚国的南方有一种大树,它把五百年当作一个春季,五百年当作一个秋季。上古时代有一种树叫做大椿,它把八千年当作一个春季,八千年当作一个秋季,这就是长寿。可是彭祖到如今还是以年寿长久而闻名于世,人们与他攀比,岂不可悲可叹!商汤问棘的话也是这样的:“在草木不生的极远的北方,有个很深的大海,那就是天池。里面有条鱼,它的身子有几千里宽,没有人知道它有多长,它的名字叫做鲲。有一只鸟,它的名字叫做鹏。鹏的背像泰山,翅膀像天边的云;借着旋风盘旋而上九万里,超越云层,背负青天,然后向南飞翔,将要飞到南海去。小泽里的麻雀讥笑鹏说:‘它要飞到哪里去呢?我一跳就飞起来,不过数丈高就落下来,在蓬蒿丛中盘旋,这也是极好的飞行了。而它还要飞到哪里去呢?’”这就是小和大的不同了。11.D12.B13.C14.(1)用来舒展眼力,开阔胸怀,足够来极尽视听的欢娱,实在很快乐。(2)他多才多艺,富有权术、智谋,可以担当这个使命,一定会得到《兰亭》帖。(3)弟子我自幼以来沉迷、爱好他们的书法,今天也有几本帖随身带着。15.都抒发了人生苦短,情随事迁,欢乐易逝的感慨。【解析】1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萧翼奏道:“如果充当公家的使节,情义上说是没有理由得到《兰亭》帖的。臣请求以私事出行到那儿去,需要王羲之、王献之的杂帖三四份。”太宗依从他的请求,并把王羲之、王献之的帖交给了他。于是,萧翼改变冠戴,换上民服到洛阳。“翼奏曰”意思是“萧翼上奏说”,“翼”作“奏曰”的主语,中间不宜断开,排除B。“公使”为“作”的宾语,“若作公使”句意完整,不宜断开;“改冠微服”的主语是“翼”,中间不宜断开。排除AC。故选D。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B.“途遇好友”错。倾盖:指途中相遇,停车交谈,双方车盖往一起倾斜。形容一见如故或偶然的接触。并非是“途遇好友”。故选B。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将王羲之、王献之的三四份杂帖送给了他”错误。根据原文“臣请私行诣彼,须得二王杂帖三数通,太宗依给”可知,萧翼为了完成任务,需要二王的杂帖为诱饵,太宗只是把王羲之、王献之的三四份杂帖借给萧翼,用来完成任务,并非是送给萧翼。故选C。1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所以”,用来;“游目”,舒展眼力;“骋怀”,开阔胸怀;“极”,穷尽;“信”,实在。(2)“负”,享有;“充”,担当;“获”,得到。(3)“耽玩”,沉迷、爱好;“弟子自幼来耽玩(二王楷书法)”,省略句;“自随”,宾语前置句,“随自”,随身带着。15.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探究文中的思想观点的能力。孙绰的“耀灵纵辔,急景西迈,乐与时去,悲亦系之。往复推移,新故相换,今日之迹,明复陈矣”,是说“太阳仿佛挥鞭纵马一般,急急地向西落去,快乐随时间逝去,悲伤油然而生。循环往复,新旧交换,当下的景象,之后也会变成陈迹”,抒发了人生苦短、情随事迁、欢乐易逝的感慨。从选文(一)“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岂不痛哉!”可知,作者王羲之也抒发了对人生短暂、情随事迁、欢乐易逝的感慨。参考译文:(一)永和九年,时在癸丑之年,三月上旬,我们会集在会稽郡山阴城的兰亭,为了做禊礼这件事。诸多贤士能人都汇聚到这里,年长、年少者都聚集在这里。兰亭这个地方有高峻的山峰,茂盛高密的树林和竹丛;又有清澈激荡的水流,在亭子的左右辉映环绕,我们把水引来作为漂传酒杯的环形渠水,排列坐在曲水旁边,虽然没有管弦齐奏的盛况,但喝着酒作着诗,也足够来畅快表达幽深内藏的感情了。这一天,天气晴朗,和风习习,抬头仰观广阔的天空,俯看观察大地上繁多的万物,用来舒展眼力,开阔胸怀,足够来极尽视听的欢娱,实在很快乐。人与人相互交往,很快便度过一生。有的人在室内畅谈自己的胸怀抱负;有的人就着自己所爱好的事物,寄托情怀,放纵无羁地生活。虽然各有各的爱好,安静与躁动各不相同,但当他们对所接触的事物感到高兴时,一时感到自得,感到高兴和满足,竟然不知道衰老将要到来。等到对得到或喜爱的东西已经厌倦,感情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感慨随之产生。过去所喜欢的东西,转瞬间,已经成为旧迹,尚且不能不因为它引发心中的感触,况且寿命长短,听凭造化,最后归结于消灭。古人说:“死生毕竟是件大事啊。”怎么能不让人悲痛呢?(二)皇上对侍臣说:“王羲之的书法,是我特别珍爱的。王羲之的书法作品中,没有赶得上《兰亭》帖的。我日夜操心,设法见到此帖。(《兰亭》帖对)这个到了晚年的和尚又没有什么用处。如果找到一个有智慧、有谋略的人,让他设计谋取此帖,就一定能得到。”尚书右仆射房玄龄奏说:“臣听说监察御史萧翼是梁元帝的曾孙,如今籍贯在魏州莘县。他多才多艺,富有权术、智谋,可以担当这个使命,一定会得到《兰亭》帖。”太宗就召见萧翼。萧翼奏道:“如果充当公家的使节,情义上说是没有理由得到《兰亭》帖的。臣请求以私事出行到那儿去,需要王羲之、王献之的杂帖三四份。”太宗依从他的请求,并把王羲之、王献之的帖交给了他。于是,萧翼改变冠戴,换上民服到洛阳,随乘商船顺流而下,来到越州。又穿上黄衣衫,极其宽大随便,很符合山东书生的身份。傍晚时分,他进入寺庙,在廊庑间闲步,观赏着壁画。经过辨才的庭院,他在门前止步。辨才远远看见萧翼,就问道:“哪儿的施主?”萧翼乘机上前作揖行礼说:“弟子是北方人,带一些蚕种来卖,游历寺庙纵目观赏,有幸遇到禅师。”寒暄之后,言谈就投机起来,辨才就把他引入房内,马上一起下围棋、弹古琴,玩投壶、握槊的游戏,谈论文学和历史,见解非常投合。辨才便说:“到了头发白时还和初交一样,刚一见面就像老朋友一般。今后用不着拘束了。”就留他宿夜,摆设缸面药酒、茶果等。江东说的缸面,就如河北称瓮头,指初熟酒。极度欢乐之后,邀请宾客赋诗。彼此诵读对方的诗篇,只恨相识太晚。这样一连好几次。于是,饮酒作诗,僧人和俗人混然一片。过了十天或一个月,他们顺便谈论书法,萧翼说:“弟子的先世都继承王羲之、王献之的书法,弟子我自幼以来沉迷、爱好他们的书法,今天也有几本帖随身带着。”辨才高兴地说:“你明天来,可带到这儿来看看。”萧翼按时前往,拿出书帖给辨才看。辨才仔细观看,说:“是倒是的,可并不好。贫僧我有一件真迹,很不平常。”萧翼问:“什么帖?”辨才说:“《兰亭》帖。”萧翼假装笑着说:“几经战乱流离,真迹哪儿还在!一定是摹写的伪造品。”辨才说:“禅师临终之际亲手托付给我的。哪能掺假?你明日可来看!”等到萧翼来了,师父亲自从屋梁的槛架中取出《兰亭》帖。萧翼见了之后,故意吹毛求疵说:“果然是摹写的书帖。”两人争论不休。自从给萧翼看了之后,《兰亭》帖不再放在暗藏的槛架中,并借了王羲之、王献之的字帖留下,一起放在书案上。从此,萧翼往还了好几次,童仆、弟子等都不再对他产生猜疑。后来,辨才外出到邑汜桥南严迁的书斋去,萧冀就私自来到辨才的房前,对辨才的弟子说:“我把包裹书籍的绸巾遗忘在床上了。”童仆立即为他开门。于是,萧翼从书案上拿到《兰亭》及皇家王羲之、王献之的书帖,就赶到永安驿站。萧翼便骑驿站的马兼程出发,到都城启奏皇帝,太宗大为高兴。16.C17.D18.D19.(1)关帝被尊崇祭祀的时间已经很久了,庙宇高大雄伟,历代不缺少人对其翻新重建。(2)因为这个耽误时间,岳飞庙破败得更厉害,后人看到后很感慨,没有人不产生重修的想法。20.①要量力而行;②要循序渐进;③要矢心竭力;④要有好的人品。【解析】16.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于是写了这篇劝募书,让庙祝准备募捐的箱子,以待施主的捐献,还告诉他说:你看岳王的大殿虽然倒塌破败,但他绝不肯用魏忠贤生祠的一木一石,他的神灵就是这样清正。“庙祝”为名词,作“令”的宾语,共同构成动宾结构,不可断开,排除AB。“檀那”,梵语的音译,意为施主。作“俟”的宾语,共同构成动宾结构,不可断开,排除D。故选C。17.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化常识的能力。D.“氓,古代专指因没有田地到外乡谋生而没有自由的人”说法错误。氓,古代称百姓。故选D。1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不管士大夫还是百姓都为表达对岳飞的敬畏,纷纷捐献”说法错误。这只是作者的假设,原文的表述是“若有贤士大夫解囊乐助,自为王所式凭。而下及编氓,即村农野叟,妇女儿童,瞻拜宫墙,起敬起畏,木材瓦甓,施及锱铢,则亦王所欣受也”。故选D。1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崇祀”,尊崇祭祀;“轮奂”,指关帝庙的建筑;“乏”,缺少。(2)“蹉跎”,耽误时间;“益甚”,更加厉害;“观感”,看到后感慨。20.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通过阅读文章可知,在最后一段,作者发了一段感慨,这些感慨中包含着一些对我们生活、学习有益的内容。如“余谓天下凡事必须量力为之,其进锐者其退速,其愿奢者其就小”告诉我们,做事要要量力而行。“不能如田单一日下齐七十余城,止须学范雎远交近攻之法,得尺则尺,得寸则寸”则告诉我们,做事要循序渐进。“既遇矢心,还期竭力”则告诉我们,做事要矢心竭力。最后,在“必欲得正人君子以董其役”中,我们还可总结出要有好的人品。参考译文:西湖这个地方本来祠庙就很多,除了佛教的寺庙之外,其中合乎祭祀礼仪的有三个:汉朝前将军关帝的庙宇,宋代鄂王岳武穆岳飞的庙宇和明朝的于少保忠肃于谦的庙宇。关帝被尊崇祭祀的时间已经很久了,庙宇高大雄伟,历代不缺少人对其翻新重建。于谦的坟墓地处偏僻的山麓,有他的后代世代守护,庙宇并没有受到破坏,还是原来的面貌。只有岳飞的坟墓地处西湖的热闹之地,车船交汇,游人杂乱纷繁。看墙壁上刻画的张宪和岳云的画像,在墓道边投掷击打秦桧和宋高宗的塑像,众怒之下,即使是铁筑的塑像也经受不住这样的打击,即使是木制的雕像也要将他们剖心以解心头之恨。先人选择在如此热闹的游览之地和歌舞之场来安葬岳飞,让官员来参观行礼,男女来这里游玩,在笙歌娱乐之中,每每说到岳飞的坟墓、关于岳母刺字的传说。这关乎天地间的正气,世道的风气,历朝历代的帝王在此立祠致祭,这一祭祀将流传久远,而对忠孝的表彰,可以成为千秋万代的楷模,传到今天大概有五百一十四年了。但这座祠庙因为时间过久而破败,游人们感到十分惋惜。崇祯戊辰年,拆毁谋逆的大太监魏忠贤的生祠后,有人建议以拆下的砖木来修葺岳王的陵墓。但向岳王占卜时,岳王不同意。因此就没有修缮,而后岳王庙则是更加破败。因为这个耽误时间,岳飞庙破败得更厉害,后人看到后很感慨,没有人不产生重修的想法。但有很多在开始有非常强的意愿来重修,但半途而废,有一些已经有完整的计划,但最后功亏一篑。我想说天下任何事都要量力而行,前进太快的后退也很迅速,愿望过大的成就往往很小。不能盼望像田单那样一日下齐七十余城,而要学范雎远交近攻的方法,能进一尺就进一尺,能进一寸就进一寸。因为大家一起动手就容易完成,而只靠一个人来干则难于成功,与其修葺而完不成,还不如不修好呢。如果真有想完成修缮工作的,应该先修整破旧的地面,再完成新的牌坊等建筑,然后修理坟墓,然后是大殿,然后是墙壁,然后是戟门。只要修葺一处,就一定要负责完工,既要有修葺的决心,也有付出实际的努力。于是写了这篇劝募书,让庙祝准备募捐的箱子,以待施主的捐献,还告诉他说:你看岳王的大殿虽然倒塌破败,但他绝不肯用魏忠贤生祠的一木一石,他的神灵就是这样清正。所以要是重修岳王的坟墓祠堂,一定要让正人君子来主持这项工作。而且推测岳王的心思,即使是施与重金的施主,如果他不是诚心诚意,心意坚定,也必然不会接受他的分毫施与。你以后要随缘募化,如果有贤良的官员乐于解囊相助,那么这一定是岳王所乐于接受的。而一般百姓,即使是农村的农民,妇女儿童,到这里来瞻拜岳王,怀着敬畏之心,不论是一根木料还是一块瓦片,即使是施舍很小的东西,也是岳王所乐于接受的。董太史说:“看岳王接受和拒绝谁的施与就能看出人品格的高下。”真是这样啊。21.C22.A23.B24.(1)匈奴人没有城郭可定居,没有储备的粮草(货财)可守,迁徙流动如鸟飞,难以制服他们。(2)成年男子披上铠甲(当兵打仗),成年女子转运物资,(生活)困苦,难以活命,(他们)(于是)在路边的树上上吊自杀,死的人到处可见。25.引用原因:劝谏皇帝不能穷兵黩武,要认清形势,现在不宜进攻匈奴。皇帝态度:赞成。【解析】2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从上古的虞、夏、殷、周时代,就没有督责规范他们,对他们像禽兽一样畜养,不当作人类看待。陛下不向上看虞、夏、殷、周的传统策略,却要遵循近代的失误,这是令我最担忧的,也将会给百姓带来疾苦。“及”的宾语为“虞夏殷周”,所以应该在“周”后面断开,排除B、D。“夫”为句首语气词,引出下文的议论,所以应在“夫”前面断开,排除A。故选C。22.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A.“文中指秦始皇”错误。从上文“盖天下始畔秦也”和“及至”来看,文中的“高皇帝”绝非秦始皇,而是指汉高帝,即刘邦。故选A。2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民不聊生、社会动荡”错误。由原文“李斯谏曰:‘不可。夫匈奴无城郭之居……得其地不足以为利也,得其民不可调而守也’”“御史成进谏曰:‘不可。夫匈奴之性,兽聚而鸟散,从之如搏影。今以陛下盛德攻匈奴,臣窃危之’”可知,李斯、成进都没有提及“民不聊生、社会动荡”等“内忧”之事。故选B。2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居”,定居,居住;“委积”,储备粮草;“鸟举”,鸟飞,比喻居无定处。(2)“被甲”,穿上铠甲,有上阵杀敌之意;“聊生”,依靠(某些东西)维持生活;“自经”,上吊自杀;“相望”,互相看见,形容接连不断。2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概括信息的能力。“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平,忘战必危”翻译为国家虽然强大,好战必然灭亡,天下虽然太平,忘记作战的准备,必然会给国家带来危险。主父偃是在给皇帝的上书中引用的这句话,所以他是想要对皇上起劝谏作用,通过后面所举的李斯、成进以及严安的例子,都是在劝说皇上不能穷兵黩武,现在不宜进攻匈奴。所以主父偃引用这句话是劝谏皇帝不能穷兵黩武,要认清形势,现在不宜进攻匈奴。参考译文:临菑人主父偃上书。他在奏书中写道:“《司马法》说:‘国家虽然强大,好战必然灭亡,天下虽然太平,忘记作战的准备,必然会给国家带来危险。’从前,秦始皇吞并六国后,追求胜利的欲望没有休止,又想攻打匈奴。李斯劝阻说:‘不可以这样做。匈奴人没有城郭可定居,没有储备的粮食可守,迁徙流动如鸟飞,很难制服他们。派军队轻装深入匈奴境内,粮食必然断绝;粮食随军而行,会因负重贻误战机。即使得到匈奴的土地,也不会为国家带来利益,俘获他们的百姓,也不能调教役使他们防守。’秦始皇不听劝告,就派蒙恬率军攻打匈奴,军队在外十多年,死亡的人数也数不清,却最终不能越过黄河北进。这难道是兵力不足,装备不齐吗?是因为客观形势不允许啊。男子拼命地耕作,也不够粮饷,女子纺纱织布也不够做帷幕,百姓疲惫不堪。孤寡老弱得不到抚养,路上的死人接连相望,所以天下人开始反叛秦朝。后来直到汉高祖平定天下,攻略边塞的土地,听说匈奴的部队聚集在代谷之外,想攻打他们。御史成进进言劝阻说:‘不可进攻匈奴。匈奴人的习性,如同野兽一样聚集,又像飞鸟一样忽然分散,追赶他们像捕捉影子。现在凭陛下的盛德去攻打匈奴,我私下认为很危险。’汉高帝不听他的劝告,于是率军向北到达代谷,果然发生平城被围的事件。高皇帝后悔不已,便派刘敬前往缔结和亲的盟约,此后天下安定下来,便都忘记双方动干戈的事了。匈奴难以制服,不是一代了。侵扰掠夺人畜财物,成为他们的职业,他们的天性就这样。从上古的虞、夏、殷、周时代,就没有督责规范他们,对他们像禽兽一样畜养,不当作人类看待。陛下不向上看虞、夏、殷、周的传统策略,却要遵循近代的失误,这是令我最担忧的,也将会给百姓带来疾苦。”严安上书说:“从前秦始皇踌躇满志,好大喜功,只想威扬海外,于是派蒙恬率兵向北攻打匈奴,又派尉屠睢率领水军攻打越人。在这个时期,秦朝兵连祸结,在北方与匈奴作战,南方又陷入百越之地,军队驻扎在无用之地,只能进而不能退。经过十多年,成年男子当兵打仗,成年女子转运粮食,生活艰难困苦,活不下去,纷纷自尽于道旁的树上,死的人一个接一个。等到秦皇帝去世,天下叛乱,秦的后代被灭,断绝了祭祀,这就是穷兵黩武带来的灾祸。所以,周王朝的灭亡是因其衰弱,秦王朝的灭亡是因其强盛,都是不改变国策造成的结果。现在,朝廷征服南夷,诱使夜郎国前来称臣,降服羌人和僰人,攻占葳州,建筑城邑,深入匈奴内地,焚烧他们的龙城,议论的人都称赞这样的做法。实际上这样做只是群臣得到好处,对国家来说并不是长久的计策。” 奏书上呈汉武帝,武帝召见他们,问他们:“你们原来都在哪里?为什么这么晚我们才相见!”任命他们做了郎中。26.B27.B28.C29.(1)能识别人才算明智,才能用人得当;能安定民心才是仁爱,百姓才会归服。(2)上天听取意见,观察问题,要依附于百姓的视听;上天明察可畏,要由百姓扬善惩恶的行为决定。30.①修身。举例:舜居妫汭,内行弥谨。②知人。举例:此二十二人咸成厥功。③安民。举例:方五千里,至于荒服。【解析】26.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对于九德能普遍推行,使具备九德的人都出来任职做事,才德超群的人都获得官位。百官臣僚相互学习效法,各个工种的人都按时工作,使政事与天象运转相顺应,各种事情都会成功。不要贪图安逸和私欲,要兢兢业业,因为情况天天变化万端。不要虚设百官,上天命定的工作,人应当代替完成。“九德”是具备九德的人,作主语,与“咸事”是主谓关系,中间不能断开,在“九德”前断句,排除CD;“庶绩”指各种事业,“凝”在这是成功之意,与“庶绩”构成主谓短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故选B。27.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能力。B.“谟是《尚书》六种文体(典、谟、训、制、誓、命)之一”说法错误,《尚书》六种文体分别是:典、谟、训、诰、誓、命。故选B。2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选项中词语对应错误,“迩可远,在兹”对应平天下;“庶明励翼”对应治国。故选C。2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官人”,用人;“惠”,仁爱;“怀”,归顺。(2)“聪”,听取意见;“(聪)明”,观察问题;“明畏”,明察可畏;“明威”,扬善惩恶。30.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概括三条基本方针:文本一由“慎厥身,修思永”概括出“修身”,由“在知人,在安民”概括出“知人”“安民”。举例:文本二“舜居妫汭,内行弥谨”意思是,舜居住在妫水岸边,他在家里做事更加谨慎,体现“修身”;“此二十二人咸成厥功”意思是,这二十二人个个成就功业,体现“知人”;“方五千里,至于荒服”意思是,纵横五千里的领域,都受到安抚,直到离京师最远的边荒地区,体现“安民”。参考译文:文本一:查考往事古迹。皋陶说:“君能诚实地履行其德行,就能有远见,而辅佐的臣子也能同心协力。”禹说:“好啊!如何去做呢?”皋陶说:“啊!要谨慎地修养自身,思虑深远。要亲近九族,那些贤明的人就会相互勉励来辅助,由近及远,道理就在于此。”禹听了这番精当的言论,拜谢说:“对呀!”皋陶说:“啊!还要能辨别不同的人,安抚民心。”禹说:“噢!都像这样,连帝舜也难以做到。能识别人就是明智,就善于用人。能安定民心就是慈爱,百姓都会怀念他。能做到明智和受人爱戴,何必担心驩兜?何必流放三苗?何必畏惧巧言、善色、很佞的人呢?”皋陶说:“啊!考察人的行为有九种美德。要说某人有美德,就要把他做的事一件一件列出来。”禹问:“什么是九德呢?”皋陶说:“宽宏而又坚栗,柔顺而又卓立,谨厚而又严恭,多才而又敬慎,驯服而又刚毅,正直而又温和,简易而又方正,刚正而又笃实,坚强而又良善。要表彰那些具有九德的好人啊!“每日能表现出三种美德,日夜都恭敬努力,这样做卿大夫就能保持其封地。每天能庄严地实践六种德,用以辅助政事于国,作为诸侯就能保持他的邦国了。对于九德能普遍推行,使具备九德的人都出来任职做事,才德超群的人都获得官位。百官臣僚相互学习效法,把自己的职责事务做好,使政事与天象运转相顺应,各种事情都会成功。不要贪图安逸和私欲,要兢兢业业,因为情况天天变化万端。不要虚设百官,上天命定的工作,人应当代替完成。上天规定了人与人之间的常法,要告诫人们用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的办法,把这五者敦厚起来啊!上天任命有德的人,要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五种礼服表彰这五者啊!上天惩罚有罪的人,要用墨、劓、剕、宫、大辟五种刑罚处治五者啊!政务要劝和了!要努力啊!上天的视听依从臣民的视听,上天的赏罚依从臣民的赏罚。天意和民意是相通的,要谨慎啊,有国土的君王!”皋陶问:“我的话可以实行吗?”禹说:“当然!你的话可以实行并且可以成功。”皋陶说:“我没有别的学识,只想天天辅佐君主并对他有所帮助啊!”文本二:舜二十岁时,就因为孝顺出了名。三十岁时,尧帝问谁可以治理天下,四岳全都推荐虞舜,说这个人可以。于是尧把两个女儿嫁给了舜来观察他在家的德行,让九个儿子和他共处来观察他在外的为人。舜居住在妫水岸边,他在家里做事更加谨慎。尧的两个女儿不敢因为自己出身高贵就傲慢地对待舜的亲属,很讲究为妇之道。尧的九个儿子也更加笃诚忠厚。…………尧年纪大了,让舜代行天子之政,到四方去巡视。舜被举用掌管政事二十年,尧让他代行天子的政务。代行政务八年,尧逝世了。服丧三年完毕,舜让位给丹朱,可是天下人都来归服舜。禹、皋陶、契、后稷、伯夷、夔、龙、倕、益、彭祖,从尧的时候就都得到举用,却一直没有职务。于是舜就到文祖庙,与四岳商计,开放四门,了解沟通四方的情况,他让十二州牧讨论称帝应具备的功德,他们都说要办有大德的事,疏远巧言谄媚的小人,这样,远方的外族就都会归服。……每三年考核一次功绩,经过三次考核,按照成绩升迁或贬黜,所以,不论远处近处,各种事情都振兴起来了。(又根据是否归顺)分化治理三苗部族。这二十二人个个成就功业:皋陶担任大理,掌管刑法,断案平正,人们都佩服他能按情据实断理;……其中禹的功劳最大,开通了九座大山,治理了九处湖泽,疏浚了九条河流,辟定了九州方界,各地都按照应缴纳的贡物前来进贡,没有不恰当的。纵横五千里的领域,都受到安抚,直到离京师最远的边荒地区。那时,南方安抚到交阯、北发,西方安抚到戎、析枝、渠廋、氐、羌,北方安抚到山戎、发、息慎,东方安抚到长、鸟夷,四海之内,共同称颂帝舜的功德。于是禹创制《九招》乐曲歌颂舜的功德,招来了祥瑞之物,凤凰也飞来。天下清明的德政都从虞舜时代开始。31.C32.B33.C34.(1)有个叫汪有典的人,写了本书叫《史外》,特别记载了史可法的三封信,揣度这三封信的语意,好像都在这本书中(有所体现)。(2)礼物到了,太夫人内心惊恐不能决断,就把礼物给了李孺人,李孺人不慌不忙地说:“这事(解决)不困难”。35.赞美李孺人的孝顺、刚烈和果敢;衬托史公的忠勇形象。【解析】3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都城被攻占,投降了贼人,史公请求处置他,理福王因为史公的缘故宽恕了他让他赡养母亲。这封信所写的保护母亲的事情,都是史公的伯叔父和兄弟们,没有提及可程,难道是轻视他没有提到么?“都城陷”句子结构完整,且“降贼”的主语是可程,中间要断开,排除B、D。“贷令养母”的主语是“理福王”,“以公故”做原因状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故选C。32.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能力。B.“为纪传体通史”错,《明史》是纪传体断代史,二十四史中除《史记》是通史外,都是断代史。故选B。3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太夫人主动前去辨认”错,根据“大帅命太夫人面质之”,可知太夫人不是主动前去,而是大帅命令她前去的。故选C。3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名”,命名;“别”,特别;第三句中“书”,信;“揆”,揣度。(2)“币”,礼物;“惊悸”,内心惊恐;“以授李”,省略句,“以(之)授李”;“从容”,不慌不忙。35.本题考查学生探讨作者的创作意图的能力。根据“太夫人素病瘵,忠正殉国后益剧,李侍汤药久不倦,病革,李割臂肉以进,太夫人卒得生”,意思是:太夫人一直有痨病,史公去世后更加严重,侍奉她吃饭喝药长久的不感到疲倦,病情加重以后,李氏割取手臂上的肉煮进汤药中,太夫人终于活了下来。这段主要描写了李氏一直不辞辛苦地侍奉太夫人,甚至用自己的臂肉煮进汤药给太夫人治病,可见其孝顺的品质,作者写李孺人这个事迹,表达了作者对李孺人孝顺太夫人的赞美。根据“李有国色,奸人聂某见而艳之,欲强取之以媚大帅”“太夫人惊悸不能决,则以授李,李从容曰:是不难。即携币、器入,割鼻及两耳投器中,使仆妇捧以至”,意思是:李孺人长的很漂亮,奸人聂某见到她后很是惊艳,想要强取她来讨好大帅;太夫人内心惊恐不能决断,就把礼物给了李孺人,李孺人不慌不忙地说:“这事(解决)不困难”。于是就带着礼物和匕首进去了,然后割掉自己的鼻子和两个耳朵放入盘中,让仆妇捧着前去。这段主要描写了李孺人面对奸人的强取,临危不乱,果断地割掉自己的鼻子和两个耳朵以示自己的决心,可见其刚烈和果敢。作者评价她说“李氏之节几与忠正比烈,何者?事起仓卒,而断行之无难也”,可见作者写李孺人这个事迹,是对她刚烈和果敢的赞美。根据“李氏之节几与忠正比烈,何者?事起仓卒,而断行之无难也”,意思是:李孺人的节操几乎和史公一样刚烈,为什么呢?事发突然,但是李孺人决断毫无为难之色。作者赞美李孺人的刚烈和史公一样,也是间接赞美史公的刚烈,可见作者写李孺人是用来衬托史公的忠勇形象的。参考译文:道光十三年四月,我与宝山的毛岳生一起住在武进县衙的书斋里,毛岳生拿出忠正公的家书的搨本,说:这是我的故友镇洋彭甘亭送给我的。又说:有个叫汪有典的人,写了本书叫《史外》,特别记载了史可法的三封信,揣度这三封信的语意,好像都在这本书中(有所体现)。据他说:《明史》上记载清兵是在四月二十日到的扬州,二十二日迫近城下。《明史》没有说破城的日期,《明史稿》上记载认为是在二十五日。忠正公的家书认为清兵是在四月十八日围城,从他们一到就开始围城了。又说过了两日,用大炮炮击城西北角。忠正公的这封信是在二十一日发出的,距离忠正公死的日子只差五天。只是没有说明事件的始末。史公说他一开始先娶了李夫人,后来又娶了杨夫人,他们都没有孩子,夫人们曾经想为他再娶妻妾,史公叹气说:国家的事情正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哪里敢为自己的事情打算呢?后来在遗嘱里说让他的副将史德威作为他的后代,只是信里面所说的炤儿,又是史公的什么人呢?史公的母亲生了两个弟弟,可模早早去世了,可程做了庶吉士。都城被攻占,可程投降了贼人,史公请求处置他,理福王因为史公的缘故,宽恕了他让他赡养母亲。这封信所写的保护母亲的事情,都是史公的伯叔父和兄弟们,没有提及可程,难道是轻视他没有提到么?只在汪氏所记载的三封信中,最后一封信的遗嘱里才提到他的伯叔父和兄长和弟弟,那么所说的弟弟是指可程么?武进的李兆洛说:“《明史》认为可程是史公的弟弟,只有宜兴的史屹铭认为是堂弟。又说:史屹铭名叫问和,有学问和品行,所写的《孝烈李孺人传》中记载的事情,尤其足够感人。李孺人是李夫人的妹妹,是可模的妻子。可模死后,李孺人哭了五天五夜,不吃不喝几乎死去。太夫人一直有痨病,史公去世后更加严重,李孺人侍奉她吃饭喝药很久也不感到疲倦,太夫人病情加重以后,李氏割取手臂上的肉煮进汤药中,太夫人终于活了下来。后来平湖孝廉冯洪图假冒史可法之名起兵,攻破了巢县和无为州,失败被抓后,坚持说自己是史可法而不改口。大帅命令太夫人和他当面对质,李孺人带着杨侍一同前往。李孺人长的很漂亮,奸人聂某见到她后很是惊艳,想要强取她来讨好大帅,认为李孺人一定会害怕听从他的。礼物到了,太夫人内心惊恐不能决断,就把礼物给了李孺人,李孺人不慌不忙地说:“这事(解决)不困难”。于是就带着礼物和匕首进去了,然后割掉自己的鼻子和两个耳朵放入盘中,让仆妇捧着前去。太夫人嚎啕痛哭,对使者说:替我拿着辞谢贵人。聂某不知所措,上马逃走了。在那个时候,李孺人的节操几乎和史公一样刚烈,为什么呢?事发突然,但是李孺人决断毫无为难之色。汪氏的书里面也记载了这个事情,但是把可模写成可则,把冯洪图写成冯韶伯,既说是盐城人,又说是浙江人。36.B37.C38.C39.(1)这些教导,像太阳星辰一样光辉,都是圣人贤士正确的言论,是从古到今最好的告诫。(2)但是凛冽的寒冬中有不凋的松柏,在风雨交加的日子,公鸡依然不停地啼鸣报晓,而在那些昏暗的日子,确实也不会没有独自清醒的人啊!40.①材料一认为国君要尊重官员,君明则臣良。②材料二认为朝廷要注重对世人的教化。③材料三认为统治者要用道德来统治百姓,用礼来约束百姓。【解析】36.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颜之推不得已而出仕于乱世,尚且能说这样的话,还有《小宛》诗人的精神,那些卑劣地献媚于世俗的人,能不感到惭愧吗?“于乱世”作“仕”的后置状语,二者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D;“彼……者”作后一句的主语,前面要断开,排除C。故选B。37.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C.“用法不同”错,《谏逐客书》是李斯写给秦王的一个奏章,“书”指奏章,与文中的书用法一样。故选C。3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不争于仕途”错。原文为“若由此业自致卿相,亦不愿汝曹为之”,倘若通过这些本领能使自己做到卿相,我也不愿你们这样干。表明严氏不愿子辈没有尊严地取得官职,这是一种操守,不表示“不争于仕途”,不在为官上积极进取。故选C。3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兹训”,这些教导;“炳”,光辉;“危言”,正确的言论。(2)“已”,停止;“彼”,那些;“固”,确实。40.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材料一,结合“主上之遇大臣如遇犬马,彼将犬马自为也。如遇官徒,彼将官徒自为也”,如果国君对待大臣像对待犬马一样,大臣就会像犬马那样要求自己;如果国君像对待官吏一样对待他们,他们就会按官吏的标准要求自己。可概括出,认为国君要尊重官员,君明则臣良。材料二,结合“朝廷有教化,则世人有廉耻;士人有廉耻,则天下有风俗”,朝廷有教化,士人便有廉耻;士人有廉耻,天下才有良风美俗。可概括出,认为朝廷要注重对世人的教化。材料三,结合“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用道德来统治百姓,用礼来约束百姓,百姓不但有廉耻之心,而且会纠正自己的错误。可概括出,统治者要用道德来统治百姓,用礼来约束百姓。参考译文:材料一:读书人都懂得廉耻,那么国家就永远不会有耻辱了。读书人不懂得廉耻,这就是国家的最大耻辱。我遍览近代的读书人,从他们向皇帝陈述政治主张、开始做官时起,具有廉耻心的人已经很少了。当官越久,知耻的精神就越差劲。名望越高,巴结的恶习就越顽固。地位越接近皇帝,逢迎的手段就越巧妙。到做了三公、六卿,官位并非不高,然而在他们身上,像古时候大臣那种高尚的、为人表率的自持风格,不只是眼睛看不到,耳朵听不到,就连睡觉也梦不到了。大臣讲究节操的盛况,已完全没有了。这不是由于别的原因,而是没有使朝廷官员知耻的精神振作起来的缘故。怎样才能振作朝廷官员的知耻精神呢?答:首先是教育朝廷官员懂得廉耻。贾谊在规劝汉文帝时说:“如果国君对待大臣像对待犬马一样,大臣就会像犬马那样要求自己。如果国君像对待官吏一样对待他们,他们就会按官吏的标准要求自己。”这些教导,像太阳星辰一样光辉,都是圣人贤士正确的言论,是从古到今最好的告诫。务农做工和肩挑背扛的人不懂得廉耻,只是使他自受侮辱;有钱的人不懂得廉耻,只是使他们的家庭受到侮辱;读书人不懂得廉耻,可以说是侮辱了邦国;如果卿大夫不懂得廉耻,就可说是侮辱了天下。不懂得廉耻的人,由一般的老百姓上升为读书人,由读书人上升为小官、大官,这就从他们自身自家受侮辱,扩大到整个天下受侮辱。材料二:我考察自三代以下,社会和道德日益衰微,礼义被抛弃,廉耻被掼在一边,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了。但是凛冽的寒冬中有不凋的松柏,在风雨交加的日子,公鸡依然不停地啼鸣报晓,而在那些昏暗的日子,确实也不会没有独自清醒的人啊!最近读到《颜氏家训》上有一段话说:“齐朝一个士大夫曾对我说:‘我有一个儿子,年已十七岁,颇能写点文件书牍什么的,教他讲鲜卑话,也学弹琵琶,使之稍为通晓一点,用这些技能侍候公卿大人,到处受到宠爱。’我当时低头不答。怪哉,此人竟是这样教育儿子的!倘若通过这些本领能使自己做到卿相,我也不愿你们这样干。”哎!颜之推不得已而出仕于乱世,尚且能说这样的话,还有《小宛》诗人的精神,那些卑劣地献媚于世俗的人,能不感到惭愧吗?罗仲素说:教化是朝廷急要的工作;廉耻是士人优良的节操,风俗是天下的大事。朝廷有教化,士人便有廉耻;士人有廉耻,天下才有良风美俗。材料三:孔子说:用政令来治理百姓,用刑罚来制约百姓,百姓可暂时免于罪过,但不会感到不服从统治是可耻的;如果用道德来统治百姓,用礼来约束百姓,百姓不但有廉耻之心,而且会纠正自己的错误。41.D42.D43.B44.(1)现在,陛下既然没有实际的利益来敦促劝勉人们,又不重视虚无的名誉,反而过多地加施于人,人们便无所依凭了。(2)智慧与子房(张良)相当而文才却要胜过他,辩论的才能像贾谊而方法却不粗疏。45.第一问:属于“用人听言之法”这个方面的奏议,属于官职任用这一方面。第二问:主要观点:陆贽认为应该考虑名誉与利益并重来使官员归顺与任职。(意思对即可。)【解析】4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倘若奉献瓜果的人也被授予试官,他们必然就会相互谈论说:“我们抛下生命才得到官,这些人因进瓜果也得到官,这乃是国家把我们的性命看得像瓜果一样了。”“献瓜果者”是“亦授试官”的主语,主谓衔接紧密,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C。“以吾之躯命”作为“同于瓜果”的状语,不能独立成句,所以排除B。故选D。42.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化常识的能力。D.“‘贞观’为唐高祖李渊的年号”说法错误。“贞观”应为唐太宗李世民的年号。故选D。4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选项认为“陆贽敢于直言谏诤,不惧违背德宗的意旨”的原因是“唐德宗非常信任器重陆贽,无论什么事,都与陆贽商量,无论到哪里去,都有陆贽伴随”,这是错误的,颠倒了原因和结果。因为陆贽秉性正直贞刚,敢于直言谏诤,所以德宗才会信任器重他。故选B。4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敦劝”,敦促劝勉;“滥”,过多;“藉”,依凭。(2)“过”,胜过;“术”,方法;“疏”,粗疏。4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通过材料一内容可知,这是劝谏皇帝不要随意授予官职,涉及用人的问题,所以属于材料二中“用人听言之法”这个方面的奏议。关于陆贽的观点,从材料一“今陛下既未有实利以敦劝。又不重虚名而滥施,人无藉焉”可知,陆贽认为应该考虑名誉与利益并重来使官员归顺与任职。参考译文:文本一:德宗在路途上,百姓中有奉献瓜果的,德宗准备授给他散试官,便向陆贽询问。陆贽上奏,认为:“授给爵位,通常应该慎重,珍惜,不能轻易封赐。事情的发端虽然微小,以后的流弊肯定严重。对于奉献瓜果的人,只能赐给钱帛,不应该用官位来酬报。”德宗说:“试官只有个虚名,对事体是没有损害的。”陆贽又上奏疏,大略是说:“自从战事兴起以来,财赋不足以供应对将士的赏赐,于是以职官为赏赐的办法便兴起了。身着青、绯色朝服的人混杂在小吏和供给使役的人们中间,金鱼袋和紫色的朝服普遍加封给地位微贱的人们。一般说来,诱导人们的方法,只有名誉与利益。名誉接近虚无,但对教化来说却是重要的;利益接近实际,但对道德来说却是次要的。专门给人实际利益而不以虚无的名誉加以补助,就会耗费资财,物力难以供给;专门给人虚无的名誉而不以实际利益作补助,就成了空话而人心不肯归附。如今的员外官和试官,与勋官、散官、爵号很有些类似,虽然授给这种官不用消耗薪俸,不占去名额,然而对于冒着锐利的刀锋,去排除忧患与危难的人们,是用这种官来奖赏他们的;对于竭尽全力,付出劳苦,显示成效的人们,又是用这种官来酬报他们的。倘若奉献瓜果的人也被授予试官,他们必然就会相互谈论说:‘我们抛下生命才得到官,这些人因进瓜果也得到官,这乃是国家把我们的性命看得像瓜果一样了。’把人看得如同草木,谁还能为国家效力呢!现在,陛下既然没有实际的利益来敦促劝勉人们,又不重视虚无的名誉,反而过多地加施于人,人们便无所依凭了。那么,对以后立下功劳的人,将用什么作为奖赏呢!”陆贽供职翰林院,受到德宗的亲近信任。在艰难的日子里,虽然有宰相,但是无论大事小事,德宗一定要与陆贽商量,所以当时人们把他叫做内宰相。德宗无论到哪里去,也一定要有陆贽伴随。然而,陆贽常常直言谏诤,有违德宗的意旨。卢杞虽被贬官,但德宗内心中还是庇护他。陆贽极力陈诉卢杞的邪恶导致了变乱,德宗虽然表面上同意,心中却很不高兴。文本二:臣等听说那唐朝的宰相陆贽,才能本来就能担当帝王的辅佐之任,学问足可成为帝王的老师。他的议论深刻而切合物事人情,言语从不偏离圣贤的道德规范。智慧与子房(张良)相当而文才却要胜过他,辩论的才能像贾谊而方法却不粗疏。上可以纠正皇帝想法上的错误,下能够贯通天下人的心志。但他不幸的是做官没能赶上良好的时机。唐德宗以严厉刻薄为能事,陆贽就以忠诚敦厚去规谏;唐德宗以猜疑忌恨去对人,陆贽就以推心置腹去劝说;唐德宗喜好用兵打仗,陆贽则认为消除战事是当时首先要做到的;唐德宗喜好敛聚财物,陆贽则认为散财于民最为迫切。至于任用人才、接受意见的方法,整治边防、驾驭将帅的策略,归罪于自身以收拢人心,改正过错以顺应天道,斥去小人以消除人民的祸患,珍惜名誉、宝器以授予有功之人,像这些合理的建议,很难列举完。陆贽真可以说是进献了苦口的良药,去诊治危害身体的重病。假使唐德宗能完全按陆贽的进言去实行,那么贞观之治的盛况便会再一次出现。46.D47.A48.C49.(1)以清廉的节操闻名于世的大臣,这类人多限制有才能的大臣不能让他们有所作为,这并不是国家百姓的利益。(2)所以君子坚持一贯的志向在朝廷中立足,效仿三人就可以了。50.①远离声色,杜绝物欲。②气量远大,矢志不移。③光明磊落,不矜名节。【分析】46.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士人开始进入仕途,自然不是卑劣性情天成、愿意依附丑恶的人,那么一时名望集于一身,争相依托他们的门庭来进入德行高洁的行列,他们的志向都好像值得褒扬,他们的气节都好像值得肯定。“也”是句尾语气词,其后断开,排除AB;“于清流之选”作“自处”的宾语,不能断开,排除C。故选D。47.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能力。A.“不同的皇帝年号不同”错,不同的皇帝也可以有相同的年号。故选A。4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宋璟等三人……但会在行贿请托这样的事情上争论不休”错,“将国计民生的大事置之度外”“在行贿请托这样的事情上争论不休”都是汉、宋的狷急之人的做法。故选C。4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大臣以清节著闻者”,定语后置;“掣曳”,限制;“亦非国民之利也”,判断句。(2)“秉”,坚持;“素志”,一贯的志向;“师”,效仿。50.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结合“远声色,绝货利”可知,远离声色,杜绝物欲。结合“器量远矣,其身不辱,其志不移”可知,气量远大,矢志不移。结合“昭昭然揭日月而行者,但以率其固然之俭德,而不以此歆召天下,奉名节为标榜”可知,光明磊落,不矜名节。参考译文:唐朝多干练之臣,而清白坚贞的有不少概略的记载,贞观年间虽然号称多才士,但其中没有记载。只有开元盛世,凭借清白坚贞而位列宰相的有三位:宋璟清廉而性格刚毅,卢怀慎清廉而生性谨慎,张九龄清廉而温和,远离声色,拒绝财物财力,在唐朝三百多年之中卓然独立,从而朝廷才知有廉耻之别,天下才借此才太平安定,开元盛世,是汉代宋朝没有能比得上的。以清廉的节操闻名于世的大臣,这类人多限制有才能的大臣不能让他们有所作为,这并不是国家百姓的利益。汉朝宋朝大多有这种情况,孤高而清净就不足以容纳他人,刚愎自用就不足以成就功业,他们对于干练之臣就像水与火相克、密云聚集却不能下雨。这三个宰相如此清廉,又与这些不同,刚毅的人自我勉励,谨慎的人自我克制,温和的人不放纵自己,本来就不与别人争权。因此宋璟与姚崇德行不同却治国理念一致;卢怀慎更加不想以耿直方正自我表扬,而妨碍姚崇措置筹划;张九龄不在乎别人对他的诋毁和赞誉,与李林甫同朝为官却能不失去操守,始终不曾与他争权。只有这样,干练之臣不把自己作为猜疑,自己一定不用替干练之臣夸耀他的清白品性,所以他们的清廉与汉宋偏急之流不同,把国计民生放在考虑之外,而只在往来书信之间争对错。啊!伟大呀!如果把杨震、包拯、鲁宗道、轩輗、海瑞等人,置于姚崇、张说、源乾曜、裴曜卿所处的形式下,他们能不像“金跃于冶冰结于胸”一样激起剧烈的党争吗?这三个人能够清廉而不急躁,来永远保全自身、给国家增添益处,或许是有道理的。士人开始进入仕途,自然不是卑劣性情天成、愿意依附丑恶的人,那么一时名望集于一身,争相依托他们的门庭来进入德行高洁的行列,他们的志向都好像值得褒扬,他们的气节都好像值得肯定。而品行纯正高洁的大臣,就欣然接受他们作为同类,在这时和谐平静的境界没有在内在损坏,而激动振奋的情感就传达给众人,互相奖励又互不相让,那么虽然又边界安危的大事,百姓生死的远谋,宗庙兴衰的长远考虑,都不能承受他们激发起来的志向,却只区分党派作为界限,而一律作撤销和设置。这三个人,气度度量远大,他们自身不受辱,他们的志向不改变,明亮的样子如同在日月之下行走,只是因为他们本来就有如此的节俭美德,却不用这个招引天下人羡慕,把名节作为夸耀,士人本来就不能依附他们了。所以君子坚持一贯的志向在朝廷中立足,效仿三人就可以了。
版权提示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其他相关资源
2023届高考语文文学类阅读分类突破:记叙性散文类
2023届高考语文文学类阅读分类突破:议论性散文类
2023届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分类训练:游记类
2023届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分类训练:序跋类
2023届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分类训练:书信类
中考语文总复习试卷分类冲刺训练 课内课外文言文对比阅读
天津市中考语文一轮复习:现代文阅读分类训练(散文类)
2023届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分类训练:历史事件类
2023届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分类训练:人物传记类
2023届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分类训练:小说类
文档下载
收藏
所属:
高中 - 语文
发布时间:2022-09-20 12:33:08
页数:38
价格:¥5
大小:92.37 KB
文章作者:fenxiang
分享到:
|
报错
推荐好文
MORE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3页
doc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6页
doc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时间:2021-08-18
39页
doc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5页
docx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推荐特供
MORE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3页
doc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6页
doc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时间:2021-08-18
39页
doc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5页
docx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