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安徽师大附中2022学年高二(上)期末语文试卷(解析版)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27

2/27

剩余25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2022-2022学年安徽师大附中高二(上)期末语文试卷 一、基础检测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霰雪(xiàn)剡溪(shàn)扃牖(jiōng)反间计(jiān)尘泥渗漉(lù)B.沙汀(tīng)先妣(bǐ)栏楯(shǔn)谢公屐(jī)辍飧劳吏(sūn)C.瀛洲(yíng)欢谑(xuè)莳稻(shì)捣衣砧(zhēn)洎牧谗诛(zì)D.碣石(jié)象笏(hù)远剽掠(biāo)扁舟子(piān)妃嫔媵嫱(yìng)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潇湘戎马凯旋瓜州渡廊腰缦回B.宛转寒霄窥伺青枫浦泣下沾襟C.栖隐迤逦聘望宴平乐瞻顾遗迹D.青冥肯綮鼓瑟弃草芥凭几学书3.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几代学人筚路蓝缕,艰难开拓,使中国经济思维史的研讨获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至今仍存在严重的不均衡发展状况B.面对即将到来的高三,他踌躇满志,下定决心排除万难,全力以赴攻坚克难,为自己的高中生活画一个完美的句号C.当成绩退步时,有的学生并不选择大量“刷题”,而是抱薪救火,回归基础,紧抓错题,在“慢”中透彻理解,扭转了局面D.阅读经典名著时,他喜欢咬文嚼字,欣赏每一个动人的细节,体悟佳词妙句的深刻内涵,但是这种目无全牛的方法值得商榷4.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  )A.《楚辞》收集了战国时期楚国屈原、宋玉、贾谊等人的诗赋,其诗歌具有浓厚的楚地色彩,后世称这种诗体为“楚辞体”.27/27B.庄子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是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世有“老庄”之称,他一人创作的《庄子》现存33篇.C.柳宗元的散文创作以寓言、山水游记和传记成就最大,他与韩愈共同倡导了晚唐时期的“古文运动”,影响深远.D.苏洵,北宋眉山人,散文家,后人将他与其子苏轼、苏辙并称为“三苏”,《权书》评论政治和历史,包括十篇文章.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根拳而土易(更换)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趋向)B.始速祸焉(招致)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对待)C.后五年,吾妻来归(回来)独夫之心,日益骄固(顽固)D.其制稍异于前(形式,规制)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前进)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赵尝五战于秦B.矗不知其几千万落而其无忘乃父之志C.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娘以手扣门扉D.杳不知其所之也儿之成,则可待乎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活用情况相同的一项是(  )A.燕赵之收藏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B.函梁君臣之首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C.族庖月更刀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D.非有能硕茂之也后人哀之而不鉴之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和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不抑耗其实而已B.导大窾,因其固然C.覆压三百余里D.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9.下列各组句子中,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组是(  )例句:洎牧以谗诛。A.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B.妪,先大母婢也C.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27/27D.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二、课内积累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1)  ,洞庭波兮木叶下。(屈原《湘夫人》)(2)  ,两朝开济老臣心。(杜甫《蜀相》)(3)塞上长城空自许,  。(陆游《书愤》)(4)  ,江月年年望相似。(张若虚《春江花月夜》)(5)  ,鱼龙潜跃水成文。(张若虚《春江花月夜》)(6)  ,惟有幽人自来去。(孟浩然《夜归鹿门歌》)(7)谢公宿处今尚在,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8)  ,使我不得开心颜。(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9)  ,月涌大江流。(杜甫《旅夜书怀》)(10)  ,千金散尽还复来。(李白《将进酒》)(11)五更鼓角声悲壮,  。(杜甫《阁夜》)(12)  ,流入宫墙。(杜牧《阿房宫赋》)(13)使秦复爱六国之人,  ,谁得而族灭也?(杜牧《阿房宫赋》)(14)有如此之势,  ,日削月割,以趋于亡。(苏洵《六国论》)(15)三五之夜,  ,风移影动,珊珊可爱。(归有光《项脊轩志》)11.翻译下面的句子。(1)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2)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3)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而木之性日以离矣。 三、课外阅读12.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登岳阳楼[唐]杜甫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27/27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登岳阳楼[南宋]萧德藻不作苍茫去,真成浪荡游。三年夜郎客,一柁洞庭秋。得句鹭飞处,看山天尽头。犹嫌未奇绝,更上岳阳楼。(1)下面对这两首诗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杜诗的“孤舟”句和萧诗的“一柁”句写出了两位诗人乘船在湖上漂泊的生活。B.杜诗的“凭轩”句和萧诗的“看山”句,都抒写了诗人由无限美景引起的感慨之情。C.这两首诗同题而作,都借登楼抒发了诗人“不以己悲”、关注社稷安危的豪壮之情。D.杜诗以登楼始,以感慨家国多难作结,萧诗以浪迹江湖始,以登楼揽胜收尾。(2)“得句鹭飞处,看山天尽头”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3)“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一句中“坼”和“浮”有何妙处?请简要赏析。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何荣祖,字继先,其先太原人。何氏世业吏,荣祖尤所通习,遂以吏累迁中书省掾,擢御史台都事。始折节读书,日记数千言。阿合马方用事,置总库于其家,以收四方之利,号曰和市。监察御史范方等斥其非,论甚力。阿合马知荣祖主其谋,奏为左右司都事以隶己。未几,御史台除治书侍御史,升侍御史,又出为山东按察使,而阿合马莫逞其志矣。有帖木剌思者,以贪墨为佥事李唐卿所劾。帖木剌思计无所出,适济南有上变告者,唐卿察其妄,取讼牒焚之。帖木剌思乃摭取为辞,告唐卿纵反者,逮系数十人。狱久不决,诏荣祖与左丞郝祯、参政耿仁杰鞫之。荣祖得其情,欲抵告者罪。祯、仁杰议以失口乱言之罪坐之,荣祖不可。俄迁河南按察使,二执政竟以失口乱言杖其人,而株连者俱得释,唐卿之诬遂白。平凉府言有南人二十余辈叛归江南,安西行省欲上闻,会荣祖来为参政,止之曰:“何必上闻朝廷,此辈去者皆人奴耳,今闻江南平,遁往求其家,移文召捕之可也。”已而逃者俱获,果人奴也,治以本罪,而付其主。时桑哥专权,亟于理算钱谷,人受其害。27/27荣祖数请罢之,帝不从,屡恳请不已,乃稍缓之。而畿内民苦尤甚,荣祖每以为辞。同僚曰:“上既为免诸路,惟未及在京,可少止勿言也。”荣祖执愈坚至于忤旨不少屈竟不署其牍未逾月而害民之弊皆闻帝乃思荣祖言召问所宜。荣祖奉旨定《大德律令》,书成已久,至是乃得请于上,诏元老大臣聚听之。未及颁行,适子秘书少监惠没,遂归广平,卒,年七十九。赠光禄大夫、大司徒、柱国,追封赵国公,谥文宪。(节选自《元史•何荣祖传》,有删改)(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始折节读书折节:虚心B.未几,御史台除治书侍御史未几:不久C.以贪墨为佥事李唐卿所劾贪墨:贪污D.取讼牒焚之讼牒:诉状(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荣祖执愈坚/至于忤旨/不少屈/竟不署其牍/未逾月/而害民之弊皆闻/帝乃思荣祖/言召问所宜/B.荣祖执愈坚/至于忤旨不少屈/竟不署其牍/未逾月/而害民之弊/皆闻帝/乃思荣祖言/召问所宜/C.荣祖执愈坚/至于忤旨/不少屈竟不署/其牍未逾月/而害民之弊皆闻/帝乃思荣祖言/召问所宜/D.荣祖执愈坚/至于忤旨不少屈/竟不署其牍/未逾月/而害民之弊皆闻/帝乃思荣祖言/召问所宜/(3)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元史》是二十四史之一,是系统记载元朝兴亡过程的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记述了蒙古族兴起到元朝建立和灭亡的历史。B.“株连”是古代的一种连坐刑罚,非常残酷,一旦被株连,就意味着一个人的死罪扩展成了九代人的死罪。C.“累迁”也可说是“迁累”,都指多次升迁,在古代多指变动官职,一般不涉及贬职、降职等官位变化情况。27/27D.“谥”即“谥号”,多指古代君主、大臣等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后,根据其生平事迹、品德而给予的称号。(4)下列对原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何荣祖勇于和牟私利者做斗争。阿合马当权,设置和市,收四方之利,何荣祖主使监察御史范方等人极力斥责其罪行。B.何荣祖为官清明。李唐卿被人诬告,何荣祖查明实情,据理力争,最终为李唐卿昭雪,并使诬告的人得到了应有的惩罚。C.何荣祖有见识。有南人叛逃,安西行省要上奏皇帝,何荣祖阻止,认为这不过是奴隶逃跑,不必小题大做,最终果然如此。D.何荣祖心系百姓。桑哥专权时,理算谷钱,百姓深受其害,畿内之民尤其困苦。何荣祖执意抗争,不惜冒犯皇帝。(5)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何必上闻朝廷,此辈去者皆人奴耳,今闻江南平,遁往求其家,移文召捕之可也。②荣祖数请罢之,帝不从,屡恳请不已,乃稍缓之。 四、作文1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过去我们熟悉的是信封信纸,现在熟悉的是飞信微信;过去熟悉的是笔墨纸砚,现在熟悉的是鼠标键盘;过去熟悉的是书香墨宝,现在熟悉的是手机电脑。现在与过去对比,会引起我们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据此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诗歌除外),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书写规范,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27/272022-2022学年安徽师大附中高二(上)期末语文试卷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基础检测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霰雪(xiàn)剡溪(shàn)扃牖(jiōng)反间计(jiān)尘泥渗漉(lù)B.沙汀(tīng)先妣(bǐ)栏楯(shǔn)谢公屐(jī)辍飧劳吏(sūn)C.瀛洲(yíng)欢谑(xuè)莳稻(shì)捣衣砧(zhēn)洎牧谗诛(zì)D.碣石(jié)象笏(hù)远剽掠(biāo)扁舟子(piān)妃嫔媵嫱(yìng)【考点】11:字音.【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字音的辨识,而且是对常用字的易错音考查得比较多.所以,平时一定要注意对一些常用字的不常见读音的识记.答题时可以根据词义来辨别,也可以根据词性来辨别.【解答】A、“间”的正确读音为jiàn;B、正确;C、“洎”的正确读音为jì;D、“剽”的正确读音为piāo.答案:B.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潇湘戎马凯旋瓜州渡廊腰缦回B.宛转寒霄窥伺青枫浦泣下沾襟C.栖隐迤逦聘望宴平乐瞻顾遗迹27/27D.青冥肯綮鼓瑟弃草芥凭几学书【考点】12:字形.【分析】解答本题首先要明确题目要求,然后认真分析每个选项,根据每个选项中中词语的含义确定字形,最后根据题目要求选出恰当的答案.【解答】A.“瓜州渡”应写作“瓜洲渡”;B.“宛转”应写作“婉转”;C.“聘望”应写作“骋望”;D.没有错别字;故选D. 3.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几代学人筚路蓝缕,艰难开拓,使中国经济思维史的研讨获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至今仍存在严重的不均衡发展状况B.面对即将到来的高三,他踌躇满志,下定决心排除万难,全力以赴攻坚克难,为自己的高中生活画一个完美的句号C.当成绩退步时,有的学生并不选择大量“刷题”,而是抱薪救火,回归基础,紧抓错题,在“慢”中透彻理解,扭转了局面D.阅读经典名著时,他喜欢咬文嚼字,欣赏每一个动人的细节,体悟佳词妙句的深刻内涵,但是这种目无全牛的方法值得商榷【考点】18:成语.【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成语掌握及运用的情况.此类题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及词语的意思来辨识,然后做出判断.【解答】A.正确,筚路蓝缕:驾着简陋的柴车,穿着破烂的衣服去开辟山林道路.形容创业的艰苦.符合语境;B.不合语境,踌躇满志:形容对自己取得的成就非常得意.句中的他还没有取得成就;C.感情色彩不当,抱薪救火:比喻用错误的方法去消灭祸害,结果反而使祸害扩大.贬义词,这里误用作褒义词;27/27D.望文生义,目无全牛:眼中没有完整的牛,只有牛的筋骨结构.指人的技艺高超,得心应手.形容技艺已经到达非常纯熟的地步.这里误以为“不能整体欣赏上作品”;故选:A. 4.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  )A.《楚辞》收集了战国时期楚国屈原、宋玉、贾谊等人的诗赋,其诗歌具有浓厚的楚地色彩,后世称这种诗体为“楚辞体”.B.庄子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是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世有“老庄”之称,他一人创作的《庄子》现存33篇.C.柳宗元的散文创作以寓言、山水游记和传记成就最大,他与韩愈共同倡导了晚唐时期的“古文运动”,影响深远.D.苏洵,北宋眉山人,散文家,后人将他与其子苏轼、苏辙并称为“三苏”,《权书》评论政治和历史,包括十篇文章.【考点】2E:文学常识.【分析】此题考查了学生对文学常识的识记.【解答】A、贾谊不是战国时期的人,是西汉的文学家;B、他一人创作的《庄子》错,《庄子》分“内篇”、“外篇”、“杂篇”三个部分,一般认为“内篇”的七篇文字肯定是庄子所写的,“外篇”十五篇一般认为是庄子的弟子们所写,或者说是庄子与他的弟子一起合作写成的;C、晚唐时期,错,韩愈和柳宗元应是中唐时期的文学家;故选:D.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根拳而土易(更换)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趋向)B.始速祸焉(招致)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对待)C.后五年,吾妻来归(回来)独夫之心,日益骄固(顽固)D.其制稍异于前(形式,规制)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前进)【考点】31:文言实词.【分析】27/27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意义用法,学生应重视课本所学,加强识记和累积,熟练掌握120个常见实词,重点关注多义实词古今差别大的义项,以提高自己的文言阅读能力.【解答】A.译文:树根拳曲又更换了生土;从骊山北边建起折而向西,一直通到咸阳;B.遇:接触;译文:这才招致了(灭亡的)祸患;我用精神接触牛的身体,而不必用眼睛去看;C.归:旧指女子出嫁;译文:过了五年,我的妻子嫁到我家来;这暴君(秦始皇)的心却日益骄横顽固;D.进:超过;译文:南阁子的形式比以前稍有不同;臣下所喜好的是事物的规律,已经超过了对于宰牛技术的追求;故选:A.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赵尝五战于秦B.矗不知其几千万落而其无忘乃父之志C.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娘以手扣门扉D.杳不知其所之也儿之成,则可待乎【考点】32:文言虚词.【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虚词的用法,解答本题主要掌握文言虚词的用法,只有明确不同虚词的用法,然后多加练习,提高对文言虚词的运用的能力,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解答】A.介词,在;介词,和;B.代词,他;语气词,表命令,一定;C.均为介词,用;D.动词,到;助词,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故选:C.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活用情况相同的一项是(  )A.燕赵之收藏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27/27B.函梁君臣之首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C.族庖月更刀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D.非有能硕茂之也后人哀之而不鉴之【考点】33:词类活用.【分析】解答本题首先明确题目要求,然后分析例句中加点文言词语的用法,然后在分析选项中加点文言词语的用法,根据要求找出和例句相同的选项.【解答】A.收藏:动词用作名词,翻译:燕赵收藏的珍宝;原:形容词用作动词,推究,翻译:分析庄宗取得天下的原因,B.函:名词用作动词,用匣子装,翻译:用匣子装着两君臣的首级;乳:名词用作动词;翻译:在我家做过两代人的乳母,母亲在世时待她很好.C.月:名词用作状语,每月,翻译:庖丁说一般的厨子一个月换一次刀;族:名词用作动词,灭族,翻译:使秦国灭族的是天下人;D.硕茂:形容词用作动词,长得高大茂盛,翻译:并不是有能使它长得高大茂盛的办法;鉴:动词的意动用法,以…为鉴,后世的人哀叹它却不以它为戒;故选B. 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和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不抑耗其实而已B.导大窾,因其固然C.覆压三百余里D.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考点】34:古今异义.【分析】本题考查理解辨析古今异义词的能力.【解答】A.其实:古义:它的果实;今义:实际情况;B.固然:古义:牛的生理上的天然结构;今义:表示承认某个事实;引起下文转折;C.覆压:古今义均为遮盖;D.故事:古义:旧例;今义:文学体裁的一种;故选:C. 9.下列各组句子中,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组是(  )27/27例句:洎牧以谗诛。A.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B.妪,先大母婢也C.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D.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考点】37:文言句式.【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辨析文言句式的能力.解答本题,要结合古文中常见的特殊句式的类型及特点进行分析.学生要牢记课文中的特殊句式,做到举一反三.【解答】例句:被动句,语意被动,译文为:等到李牧因为谗言被诛杀;A.状语后置句,“刀刃若新发于硎”状语后置,译文为:所以十九年了我的刀刃还好像是刚在磨刀石上磨过一样;B.判断句,“也”表判断,译文为:老婆婆,是我死去的祖母的仆人;C.定语后置句,“为观游及卖果者”定语后置,译文为:凡是长安城里经营园林游览和做水果买卖的豪富人;D.被动句,“为”表被动,译文为:自己被杀,国家败亡,被天下人耻笑;故选:D. 二、课内积累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1) 袅袅兮秋风 ,洞庭波兮木叶下。(屈原《湘夫人》)(2) 三顾频烦天下计 ,两朝开济老臣心。(杜甫《蜀相》)(3)塞上长城空自许, 镜中衰鬓已先斑 。(陆游《书愤》)(4) 人生代代无穷已 ,江月年年望相似。(张若虚《春江花月夜》)(5) 鸿雁长飞光不度 ,鱼龙潜跃水成文。(张若虚《春江花月夜》)(6) 岩扉松径长寂寥 ,惟有幽人自来去。(孟浩然《夜归鹿门歌》)(7)谢公宿处今尚在, 渌水荡漾清猿啼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8)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使我不得开心颜。(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9) 星垂平野阔 ,月涌大江流。(杜甫《旅夜书怀》)27/27(10) 天生我材必有用 ,千金散尽还复来。(李白《将进酒》)(11)五更鼓角声悲壮, 三峡星河影动摇 。(杜甫《阁夜》)(12) 二川溶溶 ,流入宫墙。(杜牧《阿房宫赋》)(13)使秦复爱六国之人, 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 ,谁得而族灭也?(杜牧《阿房宫赋》)(14)有如此之势, 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日削月割,以趋于亡。(苏洵《六国论》)(15)三五之夜, 明月半墙,桂影斑驳 ,风移影动,珊珊可爱。(归有光《项脊轩志》)【考点】39:名篇名句默写.【分析】本题考查记忆并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解答本题,只要根据给出的句子,并且结合平时的积累进行解答即可.注意字形,写完后要检查.【解答】(1)袅袅兮秋风(重点字:袅)(2)三顾频烦天下计(重点字:频)(3)镜中衰鬓已先斑(重点字:鬓)(4)人生代代无穷已(重点字:已)(5)鸿雁长飞光不度(重点字:鸿)(6)岩扉松径长寂寥(重点字:寂、寥)(7)渌水荡漾清猿啼(重点字:漾)(8)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重点字:摧)(9)星垂平野阔(重点字:阔)(10)天生我材必有用(重点字:材)(11)三峡星河影动摇(重点字:摇)(12)二川溶溶(重点字:溶)(13)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重点字:递)(14)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重点字:劫)(15)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重点字:斑) 11.翻译下面的句子。27/27(1)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2)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3)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而木之性日以离矣。【考点】38:翻译句子.【分析】文言文翻译有两种方法,一是直译,直译一般要求和现代汉语对照着翻译,直接把文中的大音节翻译成双音节或多音节,但要注意语句中的句式、词类活用、通假字、古今异义词、重点的是虚词,二是意译,就是翻译大体意思.【解答】参考答案:(1)翻译需要注意的文言词语:或:有的人,互:相互,率:全都,赂:贿赂;翻译:有人说“六个国家彼此(都)灭亡,全都是(因为)贿赂秦国”;(2)需要注意的文言词语:常:常常,困:困住,溺:溺爱,文言虚词:于:介词,从,而:连词,表递进;文言句式;岂…哉?译为“难道…吗?”;翻译:祸与患常常是从微小的事情积累起来的,并且智勇的人大多被他们所溺爱的事物困住,难道仅仅是伶人吗?(3)翻译需要注意的文言词语:爪:指甲,验:检验,观察,文言虚词:以:介词,用,之:主谓之间去取消句子独立性;翻译:(用)指甲划破树皮来看它是死了还是活着,(用)手摇动树干来观察它长的稀疏还是茂盛. 三、课外阅读12.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登岳阳楼[唐]杜甫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登岳阳楼[南宋]萧德藻27/27不作苍茫去,真成浪荡游。三年夜郎客,一柁洞庭秋。得句鹭飞处,看山天尽头。犹嫌未奇绝,更上岳阳楼。(1)下面对这两首诗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C A.杜诗的“孤舟”句和萧诗的“一柁”句写出了两位诗人乘船在湖上漂泊的生活。B.杜诗的“凭轩”句和萧诗的“看山”句,都抒写了诗人由无限美景引起的感慨之情。C.这两首诗同题而作,都借登楼抒发了诗人“不以己悲”、关注社稷安危的豪壮之情。D.杜诗以登楼始,以感慨家国多难作结,萧诗以浪迹江湖始,以登楼揽胜收尾。(2)“得句鹭飞处,看山天尽头”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3)“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一句中“坼”和“浮”有何妙处?请简要赏析。【考点】52:古诗词阅读.【分析】《登岳阳楼》是唐代诗人杜甫于大历三年创作的一首五律.这首诗是一首即景抒情之作,诗人在作品中描绘了岳阳楼的壮观景象,反映了诗人晚年生活的不幸,抒发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全诗表现了杜甫得偿多年夙愿,即登楼赏美景,同时仍牵挂着国家的百感交集之情.《登岳阳楼》是宋代诗人萧德藻的作品.此诗首联抒写感慨,颔联写诗人的行踪,颈联写游赏洞庭,尾联化用前人诗意而有新趣.全诗对仗工整,自然浑成,以深沉的感慨写出八百里洞庭的阔大气象,诗中全无迁客骚人满目萧然的伤感,倒表现出诗人无比宽广的胸怀和对美的孜孜不怠的追求.【解答】(1)C“关注社稷安危的豪壮之情”错,萧德藻的《登岳阳楼》无此意,表现出诗人无比宽广的胸怀和对美的孜孜不怠的追求.(2)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作答时先指出手法,然后结合诗句内容具体分析手法的运用,最后点明效果及情感.作答本题抓住两个主要意象“鹭”“山”,很明显“鹭飞”属于动景,“山”属于静景.手法上是动静结合,答题时先指明手法,在结合诗句分析即可.27/27(3)此题考查了“炼字”.答题模式:解释该字在句中的语表义和语里义;展开联想和想像,把这个你认为“好”的字还原句中描摹景象;点出该字表达了什么感情或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的意思是“吴楚被大至分为东南两地,浩荡的水波吞吐昼夜不息”.很明显,“坼”字显示出洞庭湖的磅礴气势;“浮”字,具有十分鲜明的动态感,写出洞庭湖包容整个天地万物.答案:(1)C(2)动静结合.诗人的眼光也上上下下、远远近近地搜寻着美景,忽而在白鹭翩翩起飞处,他捕捉到了美,从而激起了灵感,吟出了诗句;忽而又在那遥远的天尽头,他看到了隐隐青山,动静结合,描绘了一幅开阔的画面.(3)一“坼”一“浮”,将洞庭湖的气象描绘得壮阔而又生动.“坼”字,诗人写得有力,仿佛洞庭湖水把吴、楚两地的广袤地域冲开、分裂,显示出洞庭湖的磅礴气势;“浮”字,具有十分鲜明的动态感,洞庭湖几乎包容了整个天地万物,并且主宰着它们的沉浮,日月星辰都随着湖水的波动而飘荡起来,将壮阔的图景展现在读者眼前.参考译文:早早就闻知洞庭湖的盛名,今天终于登上了岳阳楼观看.吴楚被大至分为东南两地,浩荡的水波吞吐昼夜不息.亲朋好友个个都音信全无,我年老多病仿佛一叶孤舟.北边的关山战火不曾停息,我扶窗远眺不禁涕泪交流.不能插翅飞向寥远苍茫的太空,却违心地在湘黔来去浪游.三年来客居在荒僻的夜郎地,今秋有幸到洞庭湖上泛一叶小舟.翩飞的白鹭激起了诗的灵感,又见青山隐现在天的尽头.但我仍嫌未能饱览奇绝的景色,于是舍舟泊岸登上岳阳楼.赏析:27/27首联“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有一点是很清楚的,诗人对洞庭湖向往已久,这是在叙事写景的行文中,自然地流露出来的感情.但这毕竟是过去的向往,登上了岳阳楼,其感情似乎应当是高兴.因为多年的向往实现了,一定高兴.但仔细品味,句中又见不到高兴的字眼,抽不出如愿以偿的情思.联系下文更是如此.实际上在这两句中“昔”与“今”之间,是一段漫长的时间距离,作者把这段距离拉开,没有用简单的“喜”“悲”之词来填充它,而是留给读者去想象、回味.古人说“律诗之妙全在无字处”,这里就是无字处.“昔”与“今”之间,天在变,地在变,国在变,人也在变.安史之乱,唐王朝由盛转衰,人民的深重灾难,杜甫个人的悲惨遭遇,这一切都凝聚在一起,凝聚在杜甫的心头,并随着诗人﹣起登上了岳阳楼.他高兴不起来.应当说“今上岳阳楼”是向往了多年不得登,如今才算是登上来了,这是一声长叹,长叹的内里是一团忧国忧民、伤时伤世的感慨.这一声长叹,就像那咏叹调的引子,开启了下面一个个乐章.这里还要注意到一个“水”字,题目是“登岳阳楼”,头一句却先写洞庭湖,第二句才写岳阳楼,而且是“洞庭水”不是洞庭湖.这个“水”字显然是要突出的,这是抓住了洞庭风光的主要特点,说明了下文主要是在“水”上做文章.27/27颔联“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这两句紧扣上联的“水”字,虽没出现水字,却是专门写洞庭水.诗人站在岳阳楼上,向东南方向极目眺望,只见洞庭湖水茫茫一片,一眼望不到头,而吴地则被挤向了远远的东边,楚地则被远远地挤向了西边、南边.这景象,就好像洞庭湖水向东南伸展,把本来连在一起的吴地和楚地,一下子分裂成为两块.“坼”字用的很好,有动态感.仿佛湖水在延伸,大地被切割开.后一句“乾坤”就是天地,包括天地万物.“乾坤日夜浮”是说诗人站在岳阳楼上,四面眺望,到处都是无边无际的洞庭水,仿佛整个天地万物都被湖水漂浮起来,仿佛天地万物都日日夜夜地在洞庭湖水上浮动漂游.“浮”字也有动态感.使人想到整个苍穹都被湖水托住的﹣个半球,而万物的运动,都是湖水荡动的结果.这两句都是写洞庭水,境界宏阔.一是极写水面的宽阔,二是极写水的力量.能够割裂大地,能够浮动乾坤,这是极写它的力量.而被割裂、被浮动东西之庞大,则显示出湖水的宽阔.这不是简单的夸张手法,这里有个视觉、感觉和想象的问题.由于地球是圆的,人的视觉是有限的,面对茫茫的湖水可能看不到岸边,即使看到了,远远望去也只是一条线,这就造成了湖水无限大,而远地十分狭小的感觉.诗人准确、真实地抓住了这视觉和感觉上的错觉,就把湖水描写成了四际无垠,仿佛大地四处都是水乡泽国,这是视觉感觉的真实.但诗人又借助想象,把本来看不到的吴楚大地和整个乾坤四际,也融进了这个视觉和感觉的画面.从而构成了一个想象的吴地楚地被裂开,整个乾坤被浮动的广阔无垠的画面.这就是借助想象而形成的意象.这是将想象中的更广阔的景象纳进了视觉画面的结果.这是说“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是视觉错觉加上想象的产物,这是一个很成功的宏观意象.它的主要特点是境界广阔、气魄宏大.像这样大的宏观意象、气魄在中国古代诗歌中是很少见的.如孟浩然也有咏叹洞庭湖的诗句“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但没有杜诗境界更为高远.这两句是写景,但不能看成是纯写景,写景中渗透着诗人的胸怀.“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透露唐王朝的分裂衰败和国势的不安定.27/27颈联“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这两句是写诗人自己的处境.“无一字”指的是没有一点消息,一点音信.“亲朋无一字”写出了诗人的孤苦,但主要是音信断绝,自己不了解朝里和地方上的情况,即整个国家的情况.这对一个念念不忘君王,不忘国家,不忘人民的诗人来说,是一种被社会忘记的孤独感,他在精神上无疑是很痛苦的.“孤舟”是指诗人全家挤在一条小船上飘泊度日,消息断绝,年老多病,孤舟漂泊,其精神上、生活上的惨苦可以想见.理解这两句应与前两句联系起来看,前两句是远望,随着湖水向四际望去,水天相接,联想到吴楚,联想到整个乾坤.这两句近看,看到了孤舟,孤舟是近景中映入眼帘最能触动他的东西.于是使他联想到自己的身世、遭遇和处境.可以说这两联都是由观景引出,只不过前两句以写观景所见为主,后两句以写观望所见而引起的联想为主.这两联在内涵上也是一脉相通的.表面看起来毫无联系,实际上是一脉相通的.既然这后两句是写他的孤苦悲惨处境,由此应推想到前两句也绝非是单单写景,实际上前两句是借写远景象征性地、比拟性地暗示国势的动荡不安.这里包含着安史之乱的后遗症:唐王朝的衰败,人民的痛苦,外族的侵扰,国家的四分五裂和社会的不安定,栋梁之臣的缺乏等等,这一切都是杜甫飘泊中念念不忘的大事.正是由于诗人心中牵挂着国事民事,才牵肠挂肚.所以当他看到广阔无垠洞庭湖水时,也会想到仿佛大地裂开了,乾坤在日夜不停地浮动.从杜甫一贯的优国忧民的思想境界来看,他登上岳阳楼极目远眺,也必定会想到这些.可以说没想到这些就不是杜甫.也正是由于诗人胸中翻腾着叫人牵肠挂肚的国事民事,所以就很自然地勾起了自己不能再施展抱负的痛心.于是这孤舟飘泊,老弱多病,消息也听不到的可悲处境,也就顺理成章地涌上心头.这两联中,上联境界极大,下联境界却很小,大小相映成趣,其间也包孕着诗人的无限感慨.就景象来说,上联展现的是浩瀚的洞庭湖水,下联则画出了水面上的一点孤舟.湖水动荡,孤舟飘浮,虽然大小悬殊,却统一在一幅画中.如果将洞庭湖水比作整个国家,那么那一点孤舟就是诗人杜甫自己.这里是象征,这鲜明对照的谐调之中,既包含着诗人对自己终身遭遇的痛心和不平,也体现了诗人将自己的命运、国家的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诗人站在岳阳楼上,望望湖水,看看孤舟,想到国家,想到自己,万种感慨,萦绕心头.“不阔则狭处不苦,能狭则阔境愈空”,“乾坤”与“孤舟”对比,阔大者更为浩渺,狭小者更显落寞.尾联“戎马关山北.”“戎马”,就是战马、兵马,指战争.“关山”,泛指,并非专指那道关,那座山.“关山北”,指打仗的地方.从诗人来说,从洞庭湖向长安望去,隔着一道道关,一座座山,而战火就在北面燃烧.“戎马关山北”,具体指的是当时吐蕃入侵,威胁长安,战争不息,国家不得安宁.“凭轩涕泗流”是说杜甫倚靠岳阳楼的窗户,向北眺望,虽然隔着道道关山,他看不到长安,也看不到战火,但在他心中却呈现出吐蕃入侵,长安危急,人民遭难的情景,于是他就禁不住伤心的老泪纵横了.这两句是两个景象:一个是西北长安附近的战火,一个是岳阳楼上倚窗眺望的老诗人.两者构成了一幅画,前者是诗人心中想到的,后者是诗人自身实景.长安与岳阳楼相距千里,但在诗人心中却没有这个距离.这真是身在洞庭,心在长安.孤舟虽小却装着整个天下.衰老多病的躯体中,仍然跳动着﹣颗忧国忧民的志诚之心.同时“戎马关山北”一句,明确写出了诗人在登岳阳楼时心中想的是国家的不安宁.这就更可以说明了第二联绝非仅仅是写景.第三联也决不只是写自己的孤苦无依.“凭轩涕泗流”一句中,则凝聚着诗人对国家时局、自己孤苦处境比照后,感到无可奈何,感到万分压抑的感情,非常形象而深刻地显示出杜甫晚年时的精神痛苦.精神痛苦主要是无可奈何.27/27题写岳阳楼的诗文很多,萧德藻虽与与杜甫之作同题,但他避开了原有名篇的格局,写登临前所见所感,最后采用了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篇末点题法来题写岳阳楼.这样写算是比较聪明的.首联便发感慨:“不作苍茫去,真成浪荡游.”“苍茫”原意指旷远无边的样子,“浪荡”则指放浪游荡,这里相对而言,乃是别有含义,不妨说是诗人抒发这样的感慨:可叹不能像范蠡那样,乘扁舟到遥远的五湖去,在那海阔天空处尽情遨游,却违背着心愿,被拘在湖南游来荡去.颔联承上,叙述自己几年来的“浪荡游”.诗人的慨然是不无道理的.他三年夜郎为客,今秋今日又泛一叶扁舟在洞庭湖上,的确是不曾挪离湖南一步的浪荡游.关于萧德藻的生平,资料很少,不过根据此联所写,倒可略知一二.颈联写游洞庭.身置八百里洞庭之上,目接湖光山色,诗人不由得兴致勃勃.随着船身的一颠一簸,他的眼光也上上下下、远远近近地搜寻着美景,忽而在白鹭翩翩起飞处,他捕捉到了美,从而激起了灵感,吟出了诗句;忽而又在那遥远的天尽头,他看到了隐隐青山.“得句鹭飞处”颇有诗味,与下句动静结合得妙,很有情趣,虽无“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的气势,也算诗中较好的一联.白鹭、远山,画面开阔;一动一静,境界多变.然而诗人意犹未足,于是引出下一联.尾联上句说“犹嫌未奇绝”,意犹未足;下句说“更上岳阳楼”,干脆弃周登岸,他要高瞻远瞩,在更开阔的视野中,去发现“奇绝”的景色.这里化用王之涣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虽然不能别创新境,也做不到更深刻,更尖锐,更集中凝炼,更激动人心,却也换了一种说法,有些新趣.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何荣祖,字继先,其先太原人。何氏世业吏,荣祖尤所通习,遂以吏累迁中书省掾,擢御史台都事。始折节读书,日记数千言。阿合马方用事,置总库于其家,以收四方之利,号曰和市。监察御史范方等斥其非,论甚力。阿合马知荣祖主其谋,奏为左右司都事以隶己。未几,御史台除治书侍御史,升侍御史,又出为山东按察使,而阿合马莫逞其志矣。有帖木剌思者,以贪墨为佥事李唐卿所劾。帖木剌思计无所出,适济南有上变告者,唐卿察其妄,取讼牒27/27焚之。帖木剌思乃摭取为辞,告唐卿纵反者,逮系数十人。狱久不决,诏荣祖与左丞郝祯、参政耿仁杰鞫之。荣祖得其情,欲抵告者罪。祯、仁杰议以失口乱言之罪坐之,荣祖不可。俄迁河南按察使,二执政竟以失口乱言杖其人,而株连者俱得释,唐卿之诬遂白。平凉府言有南人二十余辈叛归江南,安西行省欲上闻,会荣祖来为参政,止之曰:“何必上闻朝廷,此辈去者皆人奴耳,今闻江南平,遁往求其家,移文召捕之可也。”已而逃者俱获,果人奴也,治以本罪,而付其主。时桑哥专权,亟于理算钱谷,人受其害。荣祖数请罢之,帝不从,屡恳请不已,乃稍缓之。而畿内民苦尤甚,荣祖每以为辞。同僚曰:“上既为免诸路,惟未及在京,可少止勿言也。”荣祖执愈坚至于忤旨不少屈竟不署其牍未逾月而害民之弊皆闻帝乃思荣祖言召问所宜。荣祖奉旨定《大德律令》,书成已久,至是乃得请于上,诏元老大臣聚听之。未及颁行,适子秘书少监惠没,遂归广平,卒,年七十九。赠光禄大夫、大司徒、柱国,追封赵国公,谥文宪。(节选自《元史•何荣祖传》,有删改)(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A.始折节读书折节:虚心B.未几,御史台除治书侍御史未几:不久C.以贪墨为佥事李唐卿所劾贪墨:贪污D.取讼牒焚之讼牒:诉状(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D A.荣祖执愈坚/至于忤旨/不少屈/竟不署其牍/未逾月/而害民之弊皆闻/帝乃思荣祖/言召问所宜/B.荣祖执愈坚/至于忤旨不少屈/竟不署其牍/未逾月/而害民之弊/皆闻帝/乃思荣祖言/召问所宜/C.荣祖执愈坚/至于忤旨/不少屈竟不署/其牍未逾月/而害民之弊皆闻/帝乃思荣祖言/召问所宜/D.荣祖执愈坚/至于忤旨不少屈/竟不署其牍/未逾月/而害民之弊皆闻/帝乃思荣祖言/召问所宜/(3)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B 27/27A.《元史》是二十四史之一,是系统记载元朝兴亡过程的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记述了蒙古族兴起到元朝建立和灭亡的历史。B.“株连”是古代的一种连坐刑罚,非常残酷,一旦被株连,就意味着一个人的死罪扩展成了九代人的死罪。C.“累迁”也可说是“迁累”,都指多次升迁,在古代多指变动官职,一般不涉及贬职、降职等官位变化情况。D.“谥”即“谥号”,多指古代君主、大臣等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后,根据其生平事迹、品德而给予的称号。(4)下列对原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 A.何荣祖勇于和牟私利者做斗争。阿合马当权,设置和市,收四方之利,何荣祖主使监察御史范方等人极力斥责其罪行。B.何荣祖为官清明。李唐卿被人诬告,何荣祖查明实情,据理力争,最终为李唐卿昭雪,并使诬告的人得到了应有的惩罚。C.何荣祖有见识。有南人叛逃,安西行省要上奏皇帝,何荣祖阻止,认为这不过是奴隶逃跑,不必小题大做,最终果然如此。D.何荣祖心系百姓。桑哥专权时,理算谷钱,百姓深受其害,畿内之民尤其困苦。何荣祖执意抗争,不惜冒犯皇帝。(5)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何必上闻朝廷,此辈去者皆人奴耳,今闻江南平,遁往求其家,移文召捕之可也。②荣祖数请罢之,帝不从,屡恳请不已,乃稍缓之。【考点】51:文言文阅读.【分析】(1)本题考查实词的意义.解答此类题可用“代入法”,即将各选项意义代入原文,考察其与上下文语境是否相符.(2)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解答该题可以根据句意、虚词和结构判断.(3)本题考查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答题关键在于平时的积累与识记.(4)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注意将选项和原文进行比较.27/27(5)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解答】(1)A折节:改变志趣行为.译文为:何荣祖开始改变志向开始读书.(2)“至于”做为连词关联到“忤旨不少屈”,“忤旨不少屈”后面停顿,排除A;“竟”意思是“最终”,一般用于句首,前面停顿,排除C;“帝乃思荣祖言”完整主谓宾结构,前后停顿,排除B;故选:D.译文为:何荣祖执议更坚定,甚至忤犯圣旨一点不屈服,最终不肯在文书上签字.不出一个月,祸害百姓的弊端皇上都听说了,皇上才想起何荣祖的建议,召见他并询问该怎么办.(3)B“株连”虽是连坐的一种,但是并不是意味着“族”是灭九代人,“九”只是虚指的数字.(4)B“得到了应有的惩罚”错,“以失口乱言杖其人”并非何荣祖的本意.原文为“祯、仁杰议以失口乱言之罪坐之,荣祖不可”(5)①上闻,上报;去,逃跑;求,找;移文,发文书.译文为:何必上报朝廷,这些逃跑的都是家奴罢了,现在他们听说江南平定了,逃回去找他们的家,发文书逮捕就行了.②数,屡次;罢之,免征;屡,屡次;已,停止;乃,才.译文为:何荣祖屡次请求免征,皇上不听从,何荣祖屡次恳求不止,朝廷才稍微放缓征收.答案:(1)A(2)D(3)B(4)B(5)①何必上报朝廷,这些逃跑的都是家奴罢了,现在他们听说江南平定了,逃回去找他们的家,发文书逮捕就行了.②何荣祖屡次请求免征,皇上不听从,何荣祖屡次恳求不止,朝廷才稍微放缓征收.参考译文;27/27何荣祖,字继先,他的祖先是太原人.何氏世代做小吏,何荣祖尤其精通吏事,于是从小吏逐步升任中书省掾,被提拔为御史台都事.何荣祖开始改变志向开始读书,每天记几千字.阿合马正掌权,在自己家中设总库,来收聚天下钱财,称作“和市”.监察御史范方等人指责他的罪行,议论得很厉害.阿合马得知何荣祖是这事的主谋,上奏皇上使左右司都事都归自己管.不久,御史台任命治书侍御史,何荣祖升任侍御史,又出京做山东按察使,而阿合马的意愿不能实现了.有个叫帖木刺思的,因为贪污被佥事李唐卿弹劾.帖木刺思没有办法,恰逢济南有呈上地方叛乱的报告,李唐卿察觉报告不实,拿出讼辞烧了.帖木刺思于是抓住这件事捏造罪名,诬告李唐卿放纵反叛的人,立刻逮捕了几十个人.案子长时间定不了,朝廷下诏让何荣祖与左丞郝祯、参政耿仁杰审案.何荣祖得知实情,要判告发人的罪.郝祯、耿仁杰建议以信口胡说的罪名判罪,何荣祖不同意.不久,何荣祖改任河南按察使,郝祯、耿仁杰最终以信口胡说的罪名对那个人行杖刑罪,而受牵连的人都获释放,李唐卿所受诬告终于得以昭雪.平凉府报告有二十多个南人叛逃回江南,安西行省要报告朝廷,适逢何荣祖来做参政,制止说:“何必上报朝廷,这些逃跑的都是家奴罢了,现在他们听说江南平定了,逃回去找他们的家,发文书逮捕就行了.”不久逃跑的人全被捕获,果真是家奴,按所犯的罪行判罪并交还他们的主人.当时桑哥专权,急于理算钱粮,百姓都受他祸害.何荣祖屡次请求免征,皇上不听从,何荣祖屡次恳求不止,朝廷才稍稍放缓征收.但京郊百姓的苦难尤其严重,何荣祖常把这当说辞,同僚说:“皇上已免征各路钱粮,只是没顾上京城,你可稍微停一下,别再说了.”何荣祖执议更坚定,甚至忤犯圣旨一点不屈服,最终不肯在文书上签字.不出一个月,祸害百姓的弊端皇上都听说了,皇上才想起何荣祖的建议,召见他并询问该怎么办.何荣祖奉皇上命令修订《大德律令》,书写成很长时间,到这时才得以请皇帝审定,皇上下诏元老大臣集合来听.还没有等到颁布实行,适逢他儿子秘书少监何惠去世,何荣祖就回到广平,何荣祖去世时,享年七十九.皇上追赠他为光禄大夫、大司徒、柱国,追封为赵国公,谥号文宪. 四、作文27/271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过去我们熟悉的是信封信纸,现在熟悉的是飞信微信;过去熟悉的是笔墨纸砚,现在熟悉的是鼠标键盘;过去熟悉的是书香墨宝,现在熟悉的是手机电脑。现在与过去对比,会引起我们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据此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诗歌除外),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书写规范,正确使用标点符号。【考点】91:材料作文.【分析】信封信纸、笔墨纸砚、书香墨宝,代表的是传统文化;飞信微信、鼠标键盘、手机电脑是现代科技.这则材料实际上引导我们如何看待两者的关系.可以从“守住传统文化”的角度立意.传统文化是我们的根,是我们的立身之本,是我们的精神家园.看来,传统文化不能丢,应该坚守.可以从“没有发展便没有一切”的角度立意.如果一味抓住传统文化而不知变通,势必会造成畏步不前的情况.因此,要注重发展,发展才是硬道理.可将两者结合在一起来谈,既要注重传统文化,又要重视科技发展,两者并不是水火不容,矛盾对立的.参考立意:1、守住传统文化;2、没有发展便没有一切;3、发展才是硬道理.【解答】守住民族文化的根脉如果说经济的主体是物质丰富的创造,政治的主体是根本利益的保障,那么文化的主体则是精神家园的耕耘.文化,是民族延续的重要标志,是国民素质和科技水平的重要保障;传统文化则是民族的认同与归属.然而,在一个人心愈发浮躁功利化的社会,文化俨然成为一种奢侈品,似乎给人以可望而不可及的感觉.因此,我们应该重建文化家园,解决精神的归宿与寄托问题,守住民族文化的根脉,这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必须要求.27/27文化传承是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是精神的寄托和灵魂的归宿.泱泱大国,不曾断代,五千年的华夏文明,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历史.在这曲折迂回但又不曾断流的文化潮流中,我们有着无可比拟的传统建筑,我们有着引以为傲的传统文化,我们有着修身养性的史书典籍.我们可以游故宫,览皇家王室之恢宏;登长城,观群山环抱之雄伟;赏园林,品江南水乡之柔情;我们可以包饺子,盼游子归家之团圆;赛龙舟,思爱国屈原之情怀;插茱萸,念异乡亲友之安危;我们可以吟唐诗,赞平仄音韵之美妙;诵宋词,叹国家兴亡之苍茫;读小说,慨人生命运之起伏…在中华文化的长河里徜徉,我们乐此不疲,流连忘返.传承悠悠大国之风范,继承光辉文明之伟大,不断地从经典中汲取营养,才能不断地焕发出生机与活力.文化虚无,是对民族文化的否定,是信仰的坍塌时代的悲哀.大文豪鲁迅在《拿来主义》一文中曾批判过对文化的不正确做法.我们处在一个急剧变革的时代,这是一个既充满梦想又不乏困惑的时代;这是一个抛弃传统,丢掉根本,一味奉行“民族虚无主义”与“历史虚无主义”的时代;这是一个崇洋媚外,一切都是外国的好的时代;这是一个正在割断自己的精神血脉,努力把自己打扮成老外的时代,这种虚无主义盛行、缺乏信仰的时代,它正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所以,研究生考试出现的问题,就能理解.中华文化强调以德治国,以文化人、强调“仁者爱人”等等思想.这些思无论过去还是现在,都有其鲜明的民族特色,它是滋养着中华民族五千年生生不息的血脉,深深融入每个炎黄子孙的精神基因中,成为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 27/272022年6月14日27/27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语文
发布时间:2022-08-25 22:43:44 页数:27
价格:¥3 大小:37.65 KB
文章作者:U-336598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