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黑龙江省双鸭山一中2022学年高二(上)期末语文试卷(解析版)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42

2/42

剩余40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2022-2022学年黑龙江省双鸭山一中高二(上)期末语文试卷一、填空题(共2小题,每小题9分,满分23分)1.(9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苟利于民,不必法古;苟周于事,不必循俗”出自道家经典《文子》,是说人们应该基于当下现实,如果百姓能够获益,不必效法古代规定;如果能把事做得体,也不必遵循俗法。古和今、变和常的问题,自古为中国历代思想家所关注。在以农业立国的环境下,我国是一个敬重传统的国度。传统就是百科全书,不仅是人们的智慧之源,也是解决当下问题的思考方向,甚至有时就是现成答案。但社会是复杂的,事情总是因时而异,因地而异,因人而异;一味重复前代教条与范例,很可能事与愿违。宋襄公面对强悍的楚师狃于旧”礼”,惨败于楚。同样,王莽改制笃信儒家古文经,并以此为古代圣王治国的金科玉律,最终天下大乱,民众接竿,新莽覆亡。宋代奉行重文轻武、强干弱枝的政策,依据防范武将擅权的经验编出“阵图”对前线的战事百般制约,甚至宋仁宗亲自编写《神武秘略》赐予北方边陲将领。在怀疑、猜忌与脱离实际的乱指挥之下,宋军战斗力低下,在与少数民族政权的战事中频频失利。如果士大夫理想地沉浸在古代某家学说中,不能以冷峻的现实为出发点,自我玩赏则可,一旦走上政治舞台就会给社稷苍生带来芟夷大难。况且不少人对前代法则经验的汲取并不正确。秦并六国之时大多数臣子赞同分封同姓子弟,而李斯力排众议,陈说他们没有看出周代分封的弊端;刘邦鉴于异姓王离心离德,错误吸取了秦亡的历史教训,大封同姓诸侯,最终酿成七国之乱。好的政治家就像良医一样,对待千变万化的病状应采取不同的方剂。这种变革的思想,不仅被法家奉为圭臬,同样是儒家的重要理论构成。儒家学者甚至强调,当两个原则性问题产生冲突,只能顾其一之时,就需要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害相权取其轻,产生了“权”的思想。孟子的名言“嫂溺不援,是豺狼也;男女授受不亲,礼也;嫂溺,援之以手者,权也”就是这一思想的典范。“权”是砝码,砝码在秤上波动,物品才可以平衡;权变,就是在特殊的场合中灵活把握的平衡。变要看准时机,并不是所有时机都适合变。所以古人又提出了“时”的概念。《周易・系辞下》里借孔子之口说,隼鸟是禽,弓矢是兵器,射它的是人。贵族君子能身藏利器,抓住“时”再行动,有什么不利的呢?“人”“器”与“时”都具备,有把握做到“利于民”“周于事”,突破“古”和“俗”的羁绊,就没有什么障碍了。42/42(摘编自李凯《苟利于民,不必法古;周于事,不必循俗》)(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道家经典《文子》认为人们应该尊重现实,不必效法古代规定,不必遵循俗法。B.传统是百科全书,是智慧之源,随时为解决当下问题提供思考方向和现成答案。C.对于古和今、变和常,历史经验和教训告诉我们要因时因地因人灵活把握。D.人和、地利、天时齐备,能利于民、周于事,突破“古”“俗”枷锁,即无障碍。(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引道家《文子》说法提出观点,然后从沿袭传统、进行变革两方面来谈。B.文章用例论、对比既批评了错搬经验行为,又反驳了脱离实际的泥古做法。C.文章讲“变”的思想被法家、儒家同时看重,从而突出了变革的重要性。D.文章以“变”为重心,分析了“变”的原因,集中阐发了“变”时要注意的原则。(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宋朝军队的战斗力低下,这与采用重文轻武、强干弱枝的政策有关,最主要的是宋仁宗脱离实际的乱指挥。B.如果士大夫理想地沉浸在古代某家学说,不从现实出发,可能带来巨大的灾难。C.虽然男女授受不亲,但嫂子溺水时还是要伸出援手,集中表现了儒家的权变思想。D.“变”的前提是“看准时机”,把握好了“时机”,才有可能做到“利于民”“周于事”。2.(14分)(二)文学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美  女[俄]契诃夫记得还是在做中学五年级或六年级学生的时候,我和爷爷到顿河区罗斯托夫去。那是八月里的一天,天气闷热,令人烦闷不堪。由于热、干燥,以及把尘雾吹到我们身上的热风,眼睛困得睁不开,嘴巴发干;不想看,不想说,不想思索,当那睡意朦胧的车夫乌克兰人卡尔波扬鞭打马,鞭子甩到我的制帽上的时候,我既不抗议,也不出声,只是从半睡中清醒过来,无精打采地瞥一眼远处透过烟尘能看到的村庄。我们停在亚美尼亚的一个大村庄巴赫契﹣﹣萨拉赫爷爷熟识的富裕的亚美尼亚人家里﹣﹣喂马。在这个亚美尼亚人的房间里,没有漆过油漆的木墙啦,家具啦,红褐色的地板啦,都散发出一股被太阳晒过的干木料的气味。无论你往哪儿看,到处是苍蝇、苍蝇、苍蝇……42/42爷爷和亚美尼亚人正在谈论放牧啦,牧场啦,羊群啦……听着他们俩嘟嘟囔囔的谈话声,我开始对草原、太阳、苍蝇等产生了怨恨的情绪。亚美尼亚人不紧不慢地走进门厅,喊叫道:“玛霞!过来斟茶!你到哪儿去啦?玛霞!”一阵急促的脚步声,一个十五六岁的姑娘走进屋子,穿一身普通的花布连衣裙,戴着白头巾。她洗碗、斟茶的时候,背对着我站着,我只看见她腰身纤细,光着脚丫,裸露的小后脚跟被下垂的长裤脚盖住了。主人请我过去喝茶。我坐到桌旁,姑娘给我斟了一杯茶,我看见她的脸,忽然感到,仿佛有一阵清风掠过我的心灵,把一天来的种种苦闷和灰尘通通吹散了。我看见了一张在青天白日下或梦里神游时从未见过的俏丽无比而神韵非常的脸。正如理解闪电一样,我一下子便意识到了:我面前站着个美女。我敢起誓,玛莎,或照她父亲的叫法,玛霞,是真正的美女,但我不能证明这一点。往往有这种情况,大家都看晚霞,人人都说晚霞真美,但究竟美在哪里,谁也不知道,谁也说不出。并非只我一个人发现那亚美尼亚姑娘美。我爷爷是个快80岁的老人,为人古板,对女性和自然美一向漠不关心,现在却温存地看着玛霞足有一分钟,随即问道:“这是你的女儿吗,阿维特•那扎雷奇?”“女儿!这是我女儿……”主人回答说。“多好看的闺女呀!”爷爷称赞说。亚美尼亚姑娘的这种美,艺术家或许会称作古典的或端庄的吧。也正是通过对这样的美的观察,天晓得是怎么回事,才会使人深信:您见到的容貌是端正的。头发、眼睛、鼻子、嘴、脖子、胸脯以及青春肌体的每一个动作,都交织在一起,融会成一个完整的、和谐的旋律,在这旋律中大自然的音韵不差一个音符。您完全觉得,一个理想的美女就应该有玛霞那样笔直而略微凸起的鼻子,那样大大的黑眼睛,又黑又长的睫毛,那样令人神魂颠倒的目光,她那黑黑的卷发和眉毛,就像翠绿的芦苇依恋静静的小溪,飘拂在温柔而白嫩的额头和面颊上。您看着她,不由自主地便会产生一种愿望,即跟玛霞说点什么,说点极愉快、真诚、美丽得跟她本人一样美丽的话。对这种美,我的感受却很怪。玛霞在我心中激起的不是欲望,不是欣喜,不是快乐,而是一种愉快却痛苦的忧伤。这忧伤飘忽不定,朦朦胧胧,像一场梦。不知什么缘故,我为我自己,为我爷爷,为那亚美尼亚人感到惋惜,我有这样一种感觉:仿佛我们几个人都失去了对生活来说很重要、很必要的东西。爷爷也忧愁起来。他已不再谈起牧场和羊群,而是默默不语,若有所思地望着玛霞。42/42喝完茶,爷爷躺下午睡了,我走出屋子,坐在台阶上。我坐的台阶被晒得滚烫;太阳把我的头、胸、背晒得火辣辣的,可我并不以为怎样,我只觉得我身后的门厅里和房间里有一双赤脚踩在木制的地板上发出窸窣的声音。收拾完茶具,玛霞跑下台阶,我身边像有一股轻风吹过,然后她又像鸟儿一样跑进了一间被熏黑的小房里(大概是厨房),从那里飘出了烤羊肉的香味和亚美尼亚人的说话声。她在黑暗的门道里消失了,不大工夫玛霞在门口露面了,厨房的热气弄得她满脸通红,她肩膀上扛着一大块黑面包;面包很重,她便优美地拱起腰身,穿过院子跑到打谷场,跳过篱笆,钻进残麦秸金色的云雾,消失在大车后边。她极其美丽的身影越是经常在我眼前闪现,我便越感到忧伤。我为自己、为她、为乌克兰人感到遗憾,她每次穿过谷壳的云雾向大车跑去的时候,乌克兰人总要满怀惆怅地目送她。或许这是我对美丽的嫉妒吧,或许我为这女孩不属于我,也永远不属于我,对于她是个陌生者而感到遗憾吧,或许我隐约感觉到她的罕见的美是偶然现象,毫无用处,就像大地上的一切没有永恒一样,或许我的忧伤是人在观察真正的美的时候所产生的一种特殊的感觉吧,只有天才知道!两三个钟头之后,我们坐上大车,走出院子。我们坐在车上,都一声不响,仿佛在互相怄气似的。远远地可以看到罗斯托夫和那希切万了,一直默默不语的卡尔波突然回头看了看,说道:“亚美尼亚人的那个女孩真讨人喜欢!”他朝着马背抽了一鞭子。(有删节)(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小说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而是集中笔力从正面描写了一位有着姣好容颜、美妙身材、优雅气质的美女,这样的构思更能紧扣题目。B.“大家都看晚霞,人人都说晚霞真美,但究竟美在哪里,谁也不知道,谁也说不出”,这句话表明,美是只可意会的,对美的感受因个体的不同而不同,这正好体现了作者的创作意图。C.“我爷爷是个快80岁的老人,为人古板,对女性和自然美一向漠不关心,现在却温存地看着玛霞足有一分钟”,这句话是为了说明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不受年龄、身份的限制。D.“我”是贯串小说的线索式人物,作者主要通过对“我”的心理描写,展现“我”对美的感受,在“我”的心里,玛霞就是美的化身。(2)作者运用了哪些手法表现玛霞的美?请简要分析。(3)小说开头两段的环境描写有何特点?在文中起到了什么作用?二、部分古诗文阅读3.(16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甫,字子美,少贫不自振,客吴越、齐赵间。李邕奇其材,先往见之。举进士不中第,困长安。42/42天宝十三载,玄宗朝献太清宫,飨庙及郊,甫奏赋三篇。帝奇之,使待制集贤院,命宰相试文章,擢河西尉,不拜,改右卫率府胄曹参军。数上赋颂,因高自称道,且言:“先臣恕、预以来,承儒守官十一世,迨审言,以文章显中宗时。臣赖绪业,自七岁属辞,且四十年,然衣不盖体,常寄食于人,窃恐转死沟壑,伏惟天子哀怜之。若令执先臣故事,拔泥涂之久辱,则臣之述作虽不足鼓吹《六经》,至沉郁顿挫,随时敏捷,扬雄、枚皋可企及也。有臣如此,陛下其忍弃之?”会禄山乱,天子入蜀,甫避走三川。肃宗立,自鄜州羸服欲奔行在,为贼所得。至德二年,亡走凤翔上谒,拜右拾遗。与房琯为布衣交,以客董廷兰,罢宰相。甫上疏言:“罪细,不宜免大臣。”帝怒,诏三司亲问。宰相张镐曰:“甫若抵罪,绝言者路。”帝乃解。甫谢,且称:“琯宰相子,少自树立为醇儒,有大臣体,时论房琯才堪公辅,陛下果委而相之。观其深念主忧,义形于色,然性失于简。酷嗜鼓琴,廷兰托琯门下,贫疾昏老,依倚为非,琯爱惜人情,一至玷污。臣叹其功名未就,志气挫衄,觊陛下弃细录大,所以冒死称述,涉近讦激,违忤圣心。陛下赦臣百死,再赐骸骨,天下之幸,非臣独蒙。”然帝自是不甚省录。时所在寇夺,甫家寓鄜,弥年艰窭,孺弱至饿死,因许甫自往省视。从还京师,出为华州司功参军。会严武节度剑南东、西川,往依焉。武再帅剑南,表为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武以世旧,待甫甚善,亲至其家。甫见之,或时不巾,而性褊躁傲诞,尝醉登武床,瞪视曰:“严挺之乃有此儿!”武亦暴猛,外若不为忤,中衔之。一日欲杀甫及梓州刺史章彝,集吏于门。武将出,冠钩于帘三,左右白其母,奔救得止,独杀彝。武卒,崔旰等乱,甫往来梓、夔间。因客耒阳。令尝馈牛炙白酒,大醉,一昔卒,年五十九。甫旷放不自检好论天下大事高而不切少与李白齐名时号“李杜”数尝寇乱挺节无所污为歌诗伤时挠弱情不忘君人怜其忠云。(《新唐书•杜甫传》)(1)下列对文章划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甫旷放不自检好/论天下大事/高而不切少/与李白齐名时/号“李杜”/数尝寇乱/挺节无所污为歌诗/伤时挠弱/情不忘君/人怜其忠云B.甫旷放不自检/好论天下大事高/而不切/少与李白齐名/时号“李杜”/数尝寇乱挺节/无所污/为歌诗/伤时挠弱情/不忘君/人怜其忠云C.甫旷放不自检好/论天下大事高而不切/少与李白齐名/时号“李杜”/数尝寇乱/挺节无所污为歌诗/伤时挠弱情/不忘君/人怜其忠云42/42D.甫旷放不自检/好论天下大事/高而不切/少与李白齐名/时号“李杜”/数尝寇乱/挺节无所污/为歌诗/伤时挠弱/情不忘君/人怜其忠云(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疏”是在朝官员专门上奏皇帝的一种文书形式。在古代,臣子写给君主的呈文有各种不同的名称。战国时期统称为“书”,到了汉代,这类文字被分成四个小类,即章、奏、表、议。刘勰在《文心雕龙•章表》里说:“章以谢恩,奏以按劾,表以陈情,议以执异。”B.“进士”是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科举考试应试中选的叫及第,应试未中的叫落第、下第。“登科”是及第的别称,也就是考中进士。C.“天宝”是唐玄宗李隆基的年号,共计15年。是用干支纪年法来纪年的。D.“三省六部”制出现以后,官员的升迁任免由吏部掌管。“擢”是提升官职。“迁”是调动官职,包括升级、降级、平级转调三种情况。为易于区分,人们常在“迁”字的前面或后面加一个字,升级叫迁升、迁授、迁叙,降级叫迁削、迁谪、左迁,平级转调叫转迁、迁官、迁调,离职后调复原职叫迁复。(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杜甫少时家贫不能够养活自己,旅居于吴、越、齐、赵之地。李邕对他的才学感到惊奇,先前去见他。参加科举考试落第,困居长安。B.唐玄宗朝拜献祭于太清宫,祭祀天地和祖宗,杜甫进献了三篇赋,后又多次献上赋和颂,并因此大力赞扬自己。C.杜甫和房琯是平民之交,房琯因为受他的门客董延兰牵累,被罢黜了宰相职务。杜甫为他求情惹怒唐肃宗。D.严武和杜甫是世交,所以严武对待杜甫很优厚,在很多时候也能原谅杜甫的放肆行为。(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然衣不盖体,常寄食于人,窃恐转死沟壑,伏惟天子哀怜之。②从还京师,出为华州司功参军。会严武节度剑南东、西川,往依焉。4.(9分)(二)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各题。赠郭给事①王维洞门高阁霭馀辉,桃李阴阴柳絮飞。禁里②疏钟官舍晚,省③中啼鸟吏人稀。42/42晨摇玉佩趋金殿,夕奉天书拜琐闱④。强欲从君无那⑤老,将因卧病解朝衣。【注】:①郭给事:字复卿。给事,即给事中,是唐代门下省的要职,常在皇帝周围,掌宣达诏令,驳正政令之违失,地位是十分显赫的。②禁里:禁中,即皇宫中。③省:唐代门下省。④琐闱:宫门,因宫门上刻着连琐图案并以青色饰之,故得名。⑤无那:无奈。(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郭给事所在门下省的暮春晚景,门下省官署较大,其间门户重叠,楼宇高耸,院中桃李已成绿荫,柳絮风扬。B.颔联写郭给事在省中值晚班时的悠闲自在,如果说前两句的景物是开阔壮美的,这两句就转为恬淡了。C.趋金殿,拜琐闱的动作描写表现出郭给事时时紧随皇帝的官职的显要。早朝时摇弄出玉佩的美音去金殿朝见皇帝,傍晚时捧着皇帝的诏书回到门下省给官吏们宣读。D.本诗借景抒情,通过捕捉自然景象,使颂扬之情寓于对景物的描绘中,从而达到了避俗从雅的艺术效果。(2)从情感主旨来看,本诗与柳永的一首干谒词《望海潮》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5.(11分)(三)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下列小题。江亭夜月送别二首王勃(一)江送巴南水,山横塞北云。津亭秋月夜,谁见泣离群?(二)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寂寞高亭掩,江山此夜寒。(1)下面对这两首诗的赏析,恰当的一项是  A.第一首诗,首句点明送别地,次句宕开一笔,从巴南一下子掷向塞北,三句点明送别的具体地点和分手时间,尾句从正面着笔,表明有人因离群而啜泣。B.第二首诗,前两句将夜色刻画得细致入微。秋意渐浓,江畔上空湿雾如烟,笼罩亭阶,月飞南端,时光飞逝,离人难舍;末二句写离人去后情景。42/42C.通观两首诗,前一首诗是为后一首诗作铺垫,精彩全在后四句;诗人在后四句中从心理活动的描写发展到对客观事物的描摹,笔法精妙。D.两诗都点到“月”,而且点明是秋夜,加之王勃一度远游四川,诗中又有地点“巴南水”,可以断定这是中秋前后作者客居四川时写的送别诗。(2)第二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用了何种手法?黄叔灿在《唐诗笺注》里称赞王勃第二首诗末句有一字使用精妙:“诗人之情,俱从此字托出。”请结合诗歌加以分析。6.(6分)(四)古诗词默写(1)《送东阳马生序》中,作者吃穿用度都比别人差,却“略无慕艳意”的原因是:“  ,  。”(2)《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描写塞外风狂雪早的句子是:“  ,  。”(3)陶渊明《饮酒》(其五)中的“  ,  ”两句,暗用了《庄子•物外篇》中“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两句,表现了诗人面对良辰美景神往而又迷惘的情形。三、部分语言知识与运用(选择每题2分,27题4分,满分22分)7.(2分)下列各句中划线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廖俊波同志因公殉职,让人扼腕叹惜,虽然他走了,但薪尽火传,他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将激励着每一个党员干部继续前行。②在强手如林的国际竞争舞台上,深圳市代表团全体成员通力合作,长袖善舞,终于使深圳市获得了第26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的主办权。③中央大街是一条有哈尔滨特色的商业街,因黑龙江比邻俄罗斯,所以这条街有很多俄罗斯风情元素融合在里边,建筑、食物和纪念品等等不一而足。④哈市一位高中老师在回家途中,双手接住了一位从三楼不慎滑落的小女孩,此事经黑龙江交通广播播报后,被传得满城风雨,市民纷纷为这位老师点赞。⑤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需要建立一套规范的通用语言体系,并向全国推广。然而,依照何种标准形成最终的规范,众口难调,莫衷一是。⑥王维虽然仕途稍有挫折,但总的看来比较顺遂,这可能与他那不温不火的性格有关,他的心里,总有一种回归平衡、平静、安适的冲动。A.②④B.①③⑥C.②④⑤D.③⑤⑥8.(2分)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①如果学校与家长不及时制止,孩子就可能会养成上网成瘾的习惯,就会养虎遗患,那后果不堪设想。42/42②在热心公益蔚然成风的今天,百名青年在某市首届成人礼活动中,以无偿献血作为自己成长的见证,体现了当代青年的责任感。③别看他年纪小,脾气可不小。出生于富贵之家的他有看很强的优越感,无论对谁都侧目而视,一副唯我独尊的模样。④许多学者质疑蔺相如“完壁归赵”的具体做法,如明人王世贞就认为蔺相如是个冒险主义者,其成功不足为训,实乃“天曲全之”。⑤熬夜是一种不良习惯,长期熬夜会导致人体生物钟紊乱,危害人体健康,这是大家众所周知的。但总有些人不以为意,仍旧爱做“熬夜族”。⑥本是无心之举却换来不虞之誉,面对前来采访的各家媒体,这位朴实的农家大哥摸摸后脑勺,憨厚一笑道:“这不算啥,这是我应该做的。”A.①②④B.②③⑤C.③⑤⑥D.②④⑥9.(2分)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置身于现代信息化浪潮之中,能不能保持强劲的发展势头,关乎电商产业在世界经济舞台的核心竞争力。B.关山月将个人的创作紧贴时代脉搏,不仅为我们留下了波澜壮阔的时代记忆,也为我们留下了众多珍贵的画作。C.唯有在全面对外开放的背景下传承文化基因,筑牢精神家园,就能在深刻变革的国际传播格局中发出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D.我们都有心理暗角,都有“垃圾”情绪,要移除心理的暗影,生成阳光的情绪,健康的心态对待生活。10.(2分)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国庆长假期间,出行路上车满为患,车祸频发,景区也人满为患,人声喧杂,因此有人呼吁,将十月定为国庆月,让各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安排假期。B.我们每次敦促印方恪守在涉藏问题上的承诺,遵守双方在边界问题上的重要共识,不要使边界问题进一步复杂化的行动,维护中印关系的健康稳定发展。C.近30年来,验证突破性科学由于所需时间越来越长,科学家往往要在提出理论数十年后才获得诺贝尔奖认可,部分甚至“等不及”,在获奖前就去世了。D.杰出的流行音乐创作者努力将严肃音乐的表现力与通俗音乐的积极因素互相交融,巧妙嫁接多种艺术元素,拓宽流行音乐的表现内涵和审美空间。11.(2分)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42/42A.通过深化改革,大家更加清醒地认识到,只有全面深化改革,才是解决我市发展面临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挑战、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根本途径。B.近来经济政策的微调引发了舆论对放松楼市调控的猜测,中央及相关部委虽然一再强调“限购政策决不动摇”,但坊间关于调控放松的消息仍铺天盖地。C.“民生工程”最终变成“形象工程”,数以亿计的投资打了水漂,造成巨大财政浪费不说,更严重的是,搭进了当地政府的公信力。D.就我个人而言,我非常喜欢《香河》这部作品反映出作家深厚的生活积累和饱满的创作感情。12.(2分)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初到江南,就碰上了梅雨季节。。,;;。。朦胧的墨绿中,清晰地闪着点点火红的花朵,宛如一阕厚重、平和的弦乐声中,跳出了一管清脆、欢跃的笛音,给这雨后阴沉的清晨,增添了不少生气。①空中还漂浮着若有若无的雨丝②清晨推窗望去,雨虽停了③但天顶上,浓云尚未散开,低低压着房檐④一夜枕上听雨,辗转不能成寐⑤院子中,一丛绿树被染得浓阴如墨⑥天地间弥漫着一层湿漉漉、静悄悄的青黛色雾霭。A.④②①③⑤⑥B.②④①⑤③⑥C.④②③①⑥⑤D.④①②⑤③⑥13.(2分)下列各句中,表达不得体的一句是(  )A.王主编说:“李先生,奉上新近刚出的一本拙著,请批评,请惠存!”B.这是我从老家带来的一些水果,绝对天然原生态,口感甘甜,请笑纳。C.我公司新近推出一款多功能豆浆机,竭诚欢迎新老加盟商来人来电垂询。D.评委会的成立得到了国内科学家的鼎力支持。许多著名专家忝列其间。14.(2分)对下列词语相关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期功强近”中的“期”指穿一周年孝服的人;“功”指穿大功服(九个月)、小功服(五个月)的亲族。B.“察臣孝廉”“举臣秀才”中的“察”“举”是推荐的意思,这是古代的察举制,汉代开始,推举孝顺父母、品行方正的人担任官职。C.“表”是一种奏章,用于臣下向君主陈请谢贺。因为“表”的阅读对象是皇帝,所以一般都态度诚恳,措辞谦恭。42/42D.“除臣洗马”的“除”是授予官职;“拜臣郎中”的“拜”也是授予官职,两者没有实质的区别,可以换用。15.(2分)对下列各句中“之”字的用法和解释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其翼若垂天之云②水之积也不厚③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④汤之问棘也是已⑤鹏之徙于南冥也⑥楚之南有冥灵者⑦众人匹之⑧之二虫又何知⑨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A.①⑥/②⑤/③④⑦/⑧⑨B.①⑥/②④⑤/⑦⑨/⑧/③C.①②/③④⑥/⑤⑦⑨/⑧D.①④/②⑤⑥/③⑦⑧⑨16.(2分)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思,全都与现代汉语意思不同的一组是(  )①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②零丁孤苦,至于成立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④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⑤岂敢盘桓,有所希冀⑥乌鸟私情,愿乞终养⑦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⑧庶刘侥幸,保卒余年A.①③⑤⑦B.②④⑥⑧C.①②④⑥D.③⑤⑦⑧17.(2分)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逮奉圣朝,沐浴清化   清化:清明的教化。B.非臣陨首所能上报陨首:头落地。C.本图宦达,不矜名节宦达:官职显达。D.臣欲奉诏奔驰奔驰:快速地跑。18.(3分)根据语境,把下面文字的空缺部分补充完整。穿行在古今中外的小说世界里,我们不仅在《林教头风雪山神庙》里认识了那个由逆来顺受到奋起反抗的林冲,还认识了那个隐居钱塘、以教书糊口、一心著书的施耐庵;  这一系列浸润着作者强烈情感的艺术形象和有着不同经历的作者本人,让我们看到了无数的人和无数的丰富人生。四、部分写作(60分)42/4219.(6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2022年7月8日上午9时,清华大学校长邱勇在清华大学2022年本科生毕业典礼暨学位授予仪式上的演讲中强调:在这个世界上,意义总是存在的,但是意义需要我们持续去追寻和挖掘。要从对自我的深入了解中去追寻意义,做内心想做的事情;要以长远的眼光去追寻意义,选择有价值的事业;要用“大我”的情怀去追寻意义,引领人生不断迈上新的高度。希望大家在今后的生活中努力追寻意义,努力成就有价值的人生。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据此想象你在30年以后,就以上一个或几个问题给母校的年轻学子写一封信。你会写什么?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42/422022-2022学年黑龙江省双鸭山一中高二(上)期末语文试卷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填空题(共2小题,每小题9分,满分23分)1.(9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苟利于民,不必法古;苟周于事,不必循俗”出自道家经典《文子》,是说人们应该基于当下现实,如果百姓能够获益,不必效法古代规定;如果能把事做得体,也不必遵循俗法。古和今、变和常的问题,自古为中国历代思想家所关注。在以农业立国的环境下,我国是一个敬重传统的国度。传统就是百科全书,不仅是人们的智慧之源,也是解决当下问题的思考方向,甚至有时就是现成答案。但社会是复杂的,事情总是因时而异,因地而异,因人而异;一味重复前代教条与范例,很可能事与愿违。宋襄公面对强悍的楚师狃于旧”礼”,惨败于楚。同样,王莽改制笃信儒家古文经,并以此为古代圣王治国的金科玉律,最终天下大乱,民众接竿,新莽覆亡。宋代奉行重文轻武、强干弱枝的政策,依据防范武将擅权的经验编出“阵图”对前线的战事百般制约,甚至宋仁宗亲自编写《神武秘略》赐予北方边陲将领。在怀疑、猜忌与脱离实际的乱指挥之下,宋军战斗力低下,在与少数民族政权的战事中频频失利。如果士大夫理想地沉浸在古代某家学说中,不能以冷峻的现实为出发点,自我玩赏则可,一旦走上政治舞台就会给社稷苍生带来芟夷大难。况且不少人对前代法则经验的汲取并不正确。秦并六国之时大多数臣子赞同分封同姓子弟,而李斯力排众议,陈说他们没有看出周代分封的弊端;刘邦鉴于异姓王离心离德,错误吸取了秦亡的历史教训,大封同姓诸侯,最终酿成七国之乱。好的政治家就像良医一样,对待千变万化的病状应采取不同的方剂。这种变革的思想,不仅被法家奉为圭臬,同样是儒家的重要理论构成。儒家学者甚至强调,当两个原则性问题产生冲突,只能顾其一之时,就需要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害相权取其轻,产生了“权”的思想。孟子的名言“嫂溺不援,是豺狼也;男女授受不亲,礼也;嫂溺,援之以手者,权也”就是这一思想的典范。“权”是砝码,砝码在秤上波动,物品才可以平衡;权变,就是在特殊的场合中灵活把握的平衡。变要看准时机,并不是所有时机都适合变。所以古人又提出了“时”的概念。《周易・系辞下》里借孔子之口说,隼鸟是禽,弓矢是兵器,射它的是人。贵族君子能身藏利器,抓住“时”42/42再行动,有什么不利的呢?“人”“器”与“时”都具备,有把握做到“利于民”“周于事”,突破“古”和“俗”的羁绊,就没有什么障碍了。(摘编自李凯《苟利于民,不必法古;周于事,不必循俗》)(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C A.道家经典《文子》认为人们应该尊重现实,不必效法古代规定,不必遵循俗法。B.传统是百科全书,是智慧之源,随时为解决当下问题提供思考方向和现成答案。C.对于古和今、变和常,历史经验和教训告诉我们要因时因地因人灵活把握。D.人和、地利、天时齐备,能利于民、周于事,突破“古”“俗”枷锁,即无障碍。(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 A.文章引道家《文子》说法提出观点,然后从沿袭传统、进行变革两方面来谈。B.文章用例论、对比既批评了错搬经验行为,又反驳了脱离实际的泥古做法。C.文章讲“变”的思想被法家、儒家同时看重,从而突出了变革的重要性。D.文章以“变”为重心,分析了“变”的原因,集中阐发了“变”时要注意的原则。(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A.宋朝军队的战斗力低下,这与采用重文轻武、强干弱枝的政策有关,最主要的是宋仁宗脱离实际的乱指挥。B.如果士大夫理想地沉浸在古代某家学说,不从现实出发,可能带来巨大的灾难。C.虽然男女授受不亲,但嫂子溺水时还是要伸出援手,集中表现了儒家的权变思想。D.“变”的前提是“看准时机”,把握好了“时机”,才有可能做到“利于民”“周于事”。【分析】(1)本题考核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答题时要仔细对读选项和原文,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的差别。(2)本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3)本题考核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侧重根据文意进行推断。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以及句子之间的关系的细微差别。【解答】(1)A.“不必效法古代规定,不必遵循俗法”错误,原文第一段说的是“如果百姓能够获益,不必效法古代规定;如果能把事做得体,也不必遵循俗法”;B.“随时为解决当下问题提供思考方向和现成答案”错误,原文第二段表述为“42/42传统就是百科全书,不仅是人们的智慧之源,也是解决当下问题的思考方向,甚至有时就是现成答案”。D.“即无障碍”错误,原文最后一段表述为“有把握做到‘利于民’‘周于事’,突破‘古’和‘俗’的羁绊,就没有什么障碍了”。(2)B.“又反驳了脱离实际的泥古做法”在文本中未有体现。(3)A.“最主要的是宋仁宗脱离实际的乱指挥”错误,原文第二段是“甚至宋仁宗亲自编写《神武秘略》赐予北方边陲将领。在怀疑、猜忌与脱离实际的乱指挥之下,宋军战斗力低下,在与少数民族政权的战事中频频失利”,只是说宋仁宗编纂的书籍,并没有直接说是宋仁宗“乱指挥”。答案:(1)C(2)B(3)A【点评】阅读效率的提高取决于对文章内容的主旨是否能正确把握。那么,如何把握文章的主旨呢?首先要着眼于文章的整体,注意理清内部的相互关系,从宏观上居高临下地驾驭文章,领会文章的主旨内涵。其次还要看文章的作者、写作时间和文后的注释等,特别要浏览一下后面问了哪些问题,从题目的选项中揣测文章的主旨,明确作者的主要写作意图,这样解题就心中有数了。2.(14分)(二)文学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美  女[俄]契诃夫记得还是在做中学五年级或六年级学生的时候,我和爷爷到顿河区罗斯托夫去。那是八月里的一天,天气闷热,令人烦闷不堪。由于热、干燥,以及把尘雾吹到我们身上的热风,眼睛困得睁不开,嘴巴发干;不想看,不想说,不想思索,当那睡意朦胧的车夫乌克兰人卡尔波扬鞭打马,鞭子甩到我的制帽上的时候,我既不抗议,也不出声,只是从半睡中清醒过来,无精打采地瞥一眼远处透过烟尘能看到的村庄。我们停在亚美尼亚的一个大村庄巴赫契﹣﹣萨拉赫爷爷熟识的富裕的亚美尼亚人家里﹣﹣喂马。在这个亚美尼亚人的房间里,没有漆过油漆的木墙啦,家具啦,红褐色的地板啦,都散发出一股被太阳晒过的干木料的气味。无论你往哪儿看,到处是苍蝇、苍蝇、苍蝇……爷爷和亚美尼亚人正在谈论放牧啦,牧场啦,羊群啦……42/42听着他们俩嘟嘟囔囔的谈话声,我开始对草原、太阳、苍蝇等产生了怨恨的情绪。亚美尼亚人不紧不慢地走进门厅,喊叫道:“玛霞!过来斟茶!你到哪儿去啦?玛霞!”一阵急促的脚步声,一个十五六岁的姑娘走进屋子,穿一身普通的花布连衣裙,戴着白头巾。她洗碗、斟茶的时候,背对着我站着,我只看见她腰身纤细,光着脚丫,裸露的小后脚跟被下垂的长裤脚盖住了。主人请我过去喝茶。我坐到桌旁,姑娘给我斟了一杯茶,我看见她的脸,忽然感到,仿佛有一阵清风掠过我的心灵,把一天来的种种苦闷和灰尘通通吹散了。我看见了一张在青天白日下或梦里神游时从未见过的俏丽无比而神韵非常的脸。正如理解闪电一样,我一下子便意识到了:我面前站着个美女。我敢起誓,玛莎,或照她父亲的叫法,玛霞,是真正的美女,但我不能证明这一点。往往有这种情况,大家都看晚霞,人人都说晚霞真美,但究竟美在哪里,谁也不知道,谁也说不出。并非只我一个人发现那亚美尼亚姑娘美。我爷爷是个快80岁的老人,为人古板,对女性和自然美一向漠不关心,现在却温存地看着玛霞足有一分钟,随即问道:“这是你的女儿吗,阿维特•那扎雷奇?”“女儿!这是我女儿……”主人回答说。“多好看的闺女呀!”爷爷称赞说。亚美尼亚姑娘的这种美,艺术家或许会称作古典的或端庄的吧。也正是通过对这样的美的观察,天晓得是怎么回事,才会使人深信:您见到的容貌是端正的。头发、眼睛、鼻子、嘴、脖子、胸脯以及青春肌体的每一个动作,都交织在一起,融会成一个完整的、和谐的旋律,在这旋律中大自然的音韵不差一个音符。您完全觉得,一个理想的美女就应该有玛霞那样笔直而略微凸起的鼻子,那样大大的黑眼睛,又黑又长的睫毛,那样令人神魂颠倒的目光,她那黑黑的卷发和眉毛,就像翠绿的芦苇依恋静静的小溪,飘拂在温柔而白嫩的额头和面颊上。您看着她,不由自主地便会产生一种愿望,即跟玛霞说点什么,说点极愉快、真诚、美丽得跟她本人一样美丽的话。对这种美,我的感受却很怪。玛霞在我心中激起的不是欲望,不是欣喜,不是快乐,而是一种愉快却痛苦的忧伤。这忧伤飘忽不定,朦朦胧胧,像一场梦。不知什么缘故,我为我自己,为我爷爷,为那亚美尼亚人感到惋惜,我有这样一种感觉:仿佛我们几个人都失去了对生活来说很重要、很必要的东西。爷爷也忧愁起来。他已不再谈起牧场和羊群,而是默默不语,若有所思地望着玛霞。42/42喝完茶,爷爷躺下午睡了,我走出屋子,坐在台阶上。我坐的台阶被晒得滚烫;太阳把我的头、胸、背晒得火辣辣的,可我并不以为怎样,我只觉得我身后的门厅里和房间里有一双赤脚踩在木制的地板上发出窸窣的声音。收拾完茶具,玛霞跑下台阶,我身边像有一股轻风吹过,然后她又像鸟儿一样跑进了一间被熏黑的小房里(大概是厨房),从那里飘出了烤羊肉的香味和亚美尼亚人的说话声。她在黑暗的门道里消失了,不大工夫玛霞在门口露面了,厨房的热气弄得她满脸通红,她肩膀上扛着一大块黑面包;面包很重,她便优美地拱起腰身,穿过院子跑到打谷场,跳过篱笆,钻进残麦秸金色的云雾,消失在大车后边。她极其美丽的身影越是经常在我眼前闪现,我便越感到忧伤。我为自己、为她、为乌克兰人感到遗憾,她每次穿过谷壳的云雾向大车跑去的时候,乌克兰人总要满怀惆怅地目送她。或许这是我对美丽的嫉妒吧,或许我为这女孩不属于我,也永远不属于我,对于她是个陌生者而感到遗憾吧,或许我隐约感觉到她的罕见的美是偶然现象,毫无用处,就像大地上的一切没有永恒一样,或许我的忧伤是人在观察真正的美的时候所产生的一种特殊的感觉吧,只有天才知道!两三个钟头之后,我们坐上大车,走出院子。我们坐在车上,都一声不响,仿佛在互相怄气似的。远远地可以看到罗斯托夫和那希切万了,一直默默不语的卡尔波突然回头看了看,说道:“亚美尼亚人的那个女孩真讨人喜欢!”他朝着马背抽了一鞭子。(有删节)(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D A.小说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而是集中笔力从正面描写了一位有着姣好容颜、美妙身材、优雅气质的美女,这样的构思更能紧扣题目。B.“大家都看晚霞,人人都说晚霞真美,但究竟美在哪里,谁也不知道,谁也说不出”,这句话表明,美是只可意会的,对美的感受因个体的不同而不同,这正好体现了作者的创作意图。C.“我爷爷是个快80岁的老人,为人古板,对女性和自然美一向漠不关心,现在却温存地看着玛霞足有一分钟”,这句话是为了说明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不受年龄、身份的限制。D.“我”是贯串小说的线索式人物,作者主要通过对“我”的心理描写,展现“我”对美的感受,在“我”的心里,玛霞就是美的化身。(2)作者运用了哪些手法表现玛霞的美?请简要分析。(3)小说开头两段的环境描写有何特点?在文中起到了什么作用?【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内容的基本能力。本题具有一定的综合性,从考查的范围来看,既涉及全篇,又侧重局部;从考查的角度来看,既有对主旨的探究,也有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解答此类题首先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其次明确主旨,关注手法;最后结合文章主旨做出准确判断。42/42(2)本题是对写作技巧、小说内容、人物形象的综合考查,可谓一举多得。描写人物的方法有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外貌描写、心理描写,还有细节描写、侧面描写等。(3)本题考查小说环境描写的特点和作用。先要结合小说中的环境描写概括其特点,然后指出其作用。环境描写的作用主要是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推动情节发展等。【解答】(1)A.“集中笔力从正面描写”错误,除正面描写外,还有侧面描写,还应用了比喻、衬托等手法表现玛霞的美。B.这只是主人公的个人感受,并非作者的创作意图。C.“这句话是为了说明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不受年龄、身份的限制”错误,这段描写是为了从侧面烘托玛霞的美。(2)通过对玛霞外表的细致描绘,如“头发、眼睛、鼻子、嘴、脖子、胸脯以及青春肌体的每一个动作”“一个十五六岁的姑娘走进屋子,穿一身普通的花布连衣裙,戴着白头巾”极其形象突出玛霞的外表美丽。用爷爷和赶马车的人进行看到美女的表情,如“一个理想的美女就应该有玛霞那样笔直而略微……像翠绿的芦苇依恋静静的小溪,飘拂在温柔而白嫩的额头和面颊上”这是侧面描写,突显出玛霞的美丽;“又黑又长的睫毛,那样令人神魂颠倒的目光,她那黑黑的卷发和眉毛,就像翠绿的芦苇依恋静静的小溪,飘拂在温柔而白嫩的额头和面颊”这是通过比喻的修辞来展现出其美丽的容颜。(3)“那是八月里的一天,天气闷热,令人烦闷不堪。由于热、干燥,以及把尘雾吹到我们身上的热风,眼睛困得睁不开”突出了天气的干燥;“没有漆过油漆的木墙啦,家具啦,红褐色的地板啦,都散发出一股被太阳晒过的干木料的气味”写出了房间的肮脏,这些环境描写,进一步写出了一种复杂的环境氛围,突出了“我”内心的具体感受,为下文的具体描绘埋下伏笔,更加衬托主人公的美丽。答案:(1)D(2)①正面描写:通过对玛霞的容貌(头发、眼睛、鼻子等)、衣着、行动等方面的描写表现玛霞的美。②侧面烘托:用人物烘托人物,如通过写爷爷和赶马车的乌克兰人看见美女时的表情和反应来表现玛霞的美。③运用修辞手法:用比喻描写玛霞的美,如:“她那黑黑的卷发和眉毛,就像翠绿的芦苇依恋静静的小溪,飘拂在温柔而白嫩的额头和面颊上。”(3)特点:天气闷热干燥、尘雾笼罩,房间嘈杂肮脏,空气窒闷。作用:第一,渲染了压抑滞闷的环境氛围,烘托了“我”的内心感受。第二,为美女的出场提供了活动背景,为表现玛霞之美做了铺垫,反衬了玛霞之美。第三,环境的恶劣更能反衬出美女的美对“我”的心理产生的影响,有利于表现小说主题。42/42【点评】小说中环境描写的作用一般有:①交代故事背景,即交代时间、地点、时代背景,暗示社会环境。②渲染氛围,奠定基调。绝对客观的环境描写不存在。自然环境的描写必定与人物的情感形成不同程度上的暗合。③表现人物,环境里藏着人物的身世地位、文化教养、生活状况以及精神品质等等。环境描写可用于衬托人物心情,交代人物身份,表现(影响、决定)人物性格,暗示人物命运。④推动情节发展,情节发展与自然环境描写往往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自然环境描写以情节为依据,而情节发展又常常依赖于自然环境的推动。⑤暗示作品主题,我们分析小说的主题,离不开对人物和情节的细致分析,也离不开对自然环境的细致揣摩。二、部分古诗文阅读3.(16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甫,字子美,少贫不自振,客吴越、齐赵间。李邕奇其材,先往见之。举进士不中第,困长安。天宝十三载,玄宗朝献太清宫,飨庙及郊,甫奏赋三篇。帝奇之,使待制集贤院,命宰相试文章,擢河西尉,不拜,改右卫率府胄曹参军。数上赋颂,因高自称道,且言:“先臣恕、预以来,承儒守官十一世,迨审言,以文章显中宗时。臣赖绪业,自七岁属辞,且四十年,然衣不盖体,常寄食于人,窃恐转死沟壑,伏惟天子哀怜之。若令执先臣故事,拔泥涂之久辱,则臣之述作虽不足鼓吹《六经》,至沉郁顿挫,随时敏捷,扬雄、枚皋可企及也。有臣如此,陛下其忍弃之?”会禄山乱,天子入蜀,甫避走三川。肃宗立,自鄜州羸服欲奔行在,为贼所得。至德二年,亡走凤翔上谒,拜右拾遗。与房琯为布衣交,以客董廷兰,罢宰相。甫上疏言:“罪细,不宜免大臣。”帝怒,诏三司亲问。宰相张镐曰:“甫若抵罪,绝言者路。”帝乃解。甫谢,且称:“琯宰相子,少自树立为醇儒,有大臣体,时论房琯才堪公辅,陛下果委而相之。观其深念主忧,义形于色,然性失于简。酷嗜鼓琴,廷兰托琯门下,贫疾昏老,依倚为非,琯爱惜人情,一至玷污。臣叹其功名未就,志气挫衄,觊陛下弃细录大,所以冒死称述,涉近讦激,违忤圣心。陛下赦臣百死,再赐骸骨,天下之幸,非臣独蒙。”然帝自是不甚省录。时所在寇夺,甫家寓鄜,弥年艰窭,孺弱至饿死,因许甫自往省视。从还京师,出为华州司功参军。会严武节度剑南东、西川,往依焉。武再帅剑南,表为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武以世旧,待甫甚善,亲至其家。甫见之,或时不巾,而性褊躁傲诞,尝醉登武床,瞪视曰:“严挺之乃有此儿!”42/42武亦暴猛,外若不为忤,中衔之。一日欲杀甫及梓州刺史章彝,集吏于门。武将出,冠钩于帘三,左右白其母,奔救得止,独杀彝。武卒,崔旰等乱,甫往来梓、夔间。因客耒阳。令尝馈牛炙白酒,大醉,一昔卒,年五十九。甫旷放不自检好论天下大事高而不切少与李白齐名时号“李杜”数尝寇乱挺节无所污为歌诗伤时挠弱情不忘君人怜其忠云。(《新唐书•杜甫传》)(1)下列对文章划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D A.甫旷放不自检好/论天下大事/高而不切少/与李白齐名时/号“李杜”/数尝寇乱/挺节无所污为歌诗/伤时挠弱/情不忘君/人怜其忠云B.甫旷放不自检/好论天下大事高/而不切/少与李白齐名/时号“李杜”/数尝寇乱挺节/无所污/为歌诗/伤时挠弱情/不忘君/人怜其忠云C.甫旷放不自检好/论天下大事高而不切/少与李白齐名/时号“李杜”/数尝寇乱/挺节无所污为歌诗/伤时挠弱情/不忘君/人怜其忠云D.甫旷放不自检/好论天下大事/高而不切/少与李白齐名/时号“李杜”/数尝寇乱/挺节无所污/为歌诗/伤时挠弱/情不忘君/人怜其忠云(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C A.“上疏”是在朝官员专门上奏皇帝的一种文书形式。在古代,臣子写给君主的呈文有各种不同的名称。战国时期统称为“书”,到了汉代,这类文字被分成四个小类,即章、奏、表、议。刘勰在《文心雕龙•章表》里说:“章以谢恩,奏以按劾,表以陈情,议以执异。”B.“进士”是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科举考试应试中选的叫及第,应试未中的叫落第、下第。“登科”是及第的别称,也就是考中进士。C.“天宝”是唐玄宗李隆基的年号,共计15年。是用干支纪年法来纪年的。D.“三省六部”制出现以后,官员的升迁任免由吏部掌管。“擢”是提升官职。“迁”是调动官职,包括升级、降级、平级转调三种情况。为易于区分,人们常在“迁”字的前面或后面加一个字,升级叫迁升、迁授、迁叙,降级叫迁削、迁谪、左迁,平级转调叫转迁、迁官、迁调,离职后调复原职叫迁复。(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D A.杜甫少时家贫不能够养活自己,旅居于吴、越、齐、赵之地。李邕对他的才学感到惊奇,先前去见他。参加科举考试落第,困居长安。B.唐玄宗朝拜献祭于太清宫,祭祀天地和祖宗,杜甫进献了三篇赋,后又多次献上赋和颂,并因此大力赞扬自己。42/42C.杜甫和房琯是平民之交,房琯因为受他的门客董延兰牵累,被罢黜了宰相职务。杜甫为他求情惹怒唐肃宗。D.严武和杜甫是世交,所以严武对待杜甫很优厚,在很多时候也能原谅杜甫的放肆行为。(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然衣不盖体,常寄食于人,窃恐转死沟壑,伏惟天子哀怜之。②从还京师,出为华州司功参军。会严武节度剑南东、西川,往依焉。【分析】(1)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解答该题可以根据文意、虚词和结构判断。(2)本题考查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答题的关键在于平时的积累与识记。(3)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注意将选项与原文作细致比较。(4)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看有无特殊句式,词类的活用,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出来的句子做适当的调整,达到词达句顺。【解答】(1)根据句意断句。“好论”是说喜欢谈论,应连在一起,前面“甫旷放不自检”句意完整,说的是杜甫的性格,应断句,排除AC;“高而不切”是说高谈而不贴合实际,前面“好论天下大事”句意已经完整,应断句,排除B,选D项。这段话翻译为:杜甫为人旷达放荡不能自我约束,喜好谈论天下的大事,高谈而不贴合实际。年轻时与李白齐名,当时号称为“李杜”。多次饱尝寇贼作乱的痛苦,坚持自己的气节不被玷污。写诗歌,感伤世事同情弱者,忠诚不忘君主,人们爱他的忠义。(2)C.“是用干支纪年法来纪年的”表述有误。古人纪年主要有干支纪年和帝王纪年,天宝是帝王纪年法。(3)D.“在很多时候也能原谅杜甫的放肆行为”分析有误,据原文“武亦暴猛,外若不为忤,中衔之”可知,严武表面上看不在意,可是内心恨杜甫。(4)①“然”,然而;“窃”,私下;“伏惟”,希望;“之”,代指我。句子翻译为:然而衣不蔽体,常常靠人接济生活,私下里担心会死在荒郊外,还希望皇上同情、怜爱我。②“出”,出任;“会”,恰逢;“节度”,调度,指挥;“焉”,代词,他。句子翻译为:从京城回来,出任华州司功参军一职。适逢严武统辖剑南东西二川兵马,杜甫前往依附于他。答案:(1)D42/42(2)C(3)D(4)①然而衣不蔽体,常常靠人接济生活,私下里担心会死在荒郊外,还希望皇上同情、怜爱我。②从京城回来,出任华州司功参军一职。适逢严武统辖剑南东西二川兵马,杜甫前往依附于他。参考译文:杜甫字子美,少时家贫不能够养活自己,旅居于吴、越、齐、赵之地。李邕对他的才学感到惊奇,先前去见他。参加科举考试落第,困居长安。天宝十三年,唐玄宗朝拜献祭于太清宫,祭祀天地和祖宗,杜甫进献了三篇赋。皇上对这几篇赋感到惊奇,让他在集贤院等待诏命。命令宰相考试文辞,提拔为河西尉,杜甫没有接受任命,后来改为右卫率府胄曹参军。(杜甫)多次献上赋和颂(两种文体),于是就自己大力赞扬自己,并且说:“臣的先祖恕、预以来,继承儒学保有官位十一代,等到(祖父)审言时,凭文章显扬于中宗时。臣依赖继承的祖业,从七岁开始写文章,将近四十年,然而衣不蔽体,常常靠人接济生活,私下里担心会死在荒郊外,还希望皇上同情、怜爱我。如果让臣继承先祖的旧业,改变地位低下的长时间的屈辱,那么臣的著述,即使不足以宣扬六经,极为含蕴深刻、感情抑扬,切合时宜、文思敏捷,可以企望赶得上扬雄、枚皋。有这样的臣子,陛下怎能忍心舍弃呢?”适逢安禄山叛乱,杜甫避乱奔走于泾、渭等三江流域。唐肃宗即位,杜甫穿着破旧的衣服想要从鄜州投奔皇帝的临时驻地。(中途)被寇贼捉住。后来杜甫逃了出来,逃往凤翔拜谒唐肃宗,被授右拾遗的官职。杜甫和房琬是平民之交,房琬因为受他的门客董延兰(牵累),被罢黜了宰相职务。杜甫上疏说:“罪行小,不应该罢免大臣。”唐肃宗大怒,召见三司来质问。宰相张镐说:“如果让杜甫抵罪,这是在断绝言路。”唐肃宗(怒气)才缓解。杜甫谢罪说“琬,是宰相的儿子,年轻时就建立有远大理想要成为纯儒,有大臣的体器。时人认为房琬有三公之才。陛下果然委以宰相一职。我看他深切地为陛下担忧,形色中显出大义,可是他的性情有些傲慢。我感叹他功名没成,志气被挫败,非分地希望陛下您弃小错取大德,所以冒着死罪称述,我直言激怒、违背了圣意。陛下赦免了罪当百死的我,又赐我还乡,这是天下的大幸,不仅我独自蒙受圣恩。”当时,杜甫所在的地方到处是盗寇抢掠,而杜甫家眷寓居于鄜州,生活终年艰难贫穷,小儿子甚至被饿死。于是杜甫只身前往鄜州探视。从京城回来,出任华42/42州司功参军一职。适逢严武统辖剑南东西二川兵马,杜甫前往归附他。严武再次统领剑南时,上表推荐杜甫为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严武因为与杜甫是世交老友,对待杜甫非常友好,亲自到杜甫家探望。杜甫见严武,有时竟连帽子都不戴(古代戴帽见客是礼仪),性格褊狭放诞,曾经酒醉登上严武床,瞪着眼说:“严挺之竟然有这样的儿子”,严武也是暴躁勇猛的人,表面上看不在意,可是内心恨杜甫。有一天想要杀杜甫和梓州刺史章彝,门口都召集了士卒。(严武)将出去的时候,帽子被帘子的钩钩住好几次,左右的人(把这件事)告诉严武的母亲,严武的母亲跑去相救严武才作罢,只杀了章彝。严武死后,崔旰等作乱,杜甫往来于梓州、夔州之间。于是客居耒阳,当地县令送给他牛肉和白酒,一天大醉后死去,时年五十九。杜甫为人旷达放荡不能自我约束,喜好谈论天下的大事,高谈而不贴合实际。年轻时与李白齐名,当时号称为“李杜”。多次饱尝寇贼作乱的痛苦,坚持自己的气节不被玷污。写诗歌,感伤世事同情弱者,忠诚不忘君主,人们爱他的忠义。【点评】掌握正确的阅读文言文的方法﹣﹣遵循三个步骤:在考试过程中,不少的同学在读完一遍文言文后就开始作答,这种做法是很不正确的。解答文言文题目,应遵循三个步骤:第一步:初读全文,整体感知,把握大意。要求集中心思,稳住神,快速地浏览一遍。初步明确“什么时间、什么人、什么事、前因后果、谁说了什么话”等等,读懂个大概即可,因为高考作为选拔性的考试,要一遍把他全部读懂,很少人能够办到;第二步:细读题目,认真研读字、词、句,在这一步阅读中,要根据题干得要求,结合各选项的具体内容,一一落实,理解要求作答的字、词、句、段在文段的位置,运用课内所学的知识(实词、虚词、活用、句式等),解决完成较为容易的题目;第三步:再读全文,加深理解。这一步是要解决较难的题目,加深对文意的理解,又纠正前两步中出现的偏差,是一步深入和复核的过程。4.(9分)(二)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各题。赠郭给事①王维洞门高阁霭馀辉,桃李阴阴柳絮飞。禁里②疏钟官舍晚,省③中啼鸟吏人稀。晨摇玉佩趋金殿,夕奉天书拜琐闱④。强欲从君无那⑤老,将因卧病解朝衣。【注】:①42/42郭给事:字复卿。给事,即给事中,是唐代门下省的要职,常在皇帝周围,掌宣达诏令,驳正政令之违失,地位是十分显赫的。②禁里:禁中,即皇宫中。③省:唐代门下省。④琐闱:宫门,因宫门上刻着连琐图案并以青色饰之,故得名。⑤无那:无奈。(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 A.首联写郭给事所在门下省的暮春晚景,门下省官署较大,其间门户重叠,楼宇高耸,院中桃李已成绿荫,柳絮风扬。B.颔联写郭给事在省中值晚班时的悠闲自在,如果说前两句的景物是开阔壮美的,这两句就转为恬淡了。C.趋金殿,拜琐闱的动作描写表现出郭给事时时紧随皇帝的官职的显要。早朝时摇弄出玉佩的美音去金殿朝见皇帝,傍晚时捧着皇帝的诏书回到门下省给官吏们宣读。D.本诗借景抒情,通过捕捉自然景象,使颂扬之情寓于对景物的描绘中,从而达到了避俗从雅的艺术效果。(2)从情感主旨来看,本诗与柳永的一首干谒词《望海潮》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诗歌鉴赏的选择题对整个诗歌的综合理解和分析,即考核诗句的含义、诗句的手法还考核诗歌的情感,注意结合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2)本题主要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歌的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字词语进行分析。本题属于比较阅读,需要分别分析两首诗的情感,然后比较异同。【解答】(1)B.“颔联写郭给事在省中值晚班时的悠闲自在错误。颔联写郭给事奉职贤劳,居官清廉闲静,所以更人稀少,讼事无多,时世清平。故选B。(2)《赠郭给事》,诗的末两句作了一个急转,从谦恭的语气中写出了诗人自己的意向:我虽想勉力追随你,无奈年老多病,还是让我辞官归隐吧!这是全诗的主旨,集中地反映了诗人的出世思想。唐人的很多酬赠诗中,往往在陈述了对酬者的仰慕之后,立即表达希冀引荐提拔的用意。然而王维此诗,却反陈套,使人感到别开生面。《望海潮》,词人写达官贵人此游乐的场景。“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是这首词的结束语。凤池,即凤凰池,本是皇帝禁苑中的池沼。魏晋时中书省地近言禁,因以为名。“好景”二字,将如上所写和不及写的,尽数包拢。意谓当达官贵人们召还之日,合将好景画成图本,献与朝廷,夸示于同僚,谓世间真存如此一人间仙境。都表达了对所赠之人的赞美和称颂之情。42/42答案:(1)B(2)相同点:都表达了对所赠之人的赞美和称颂之情。不同点:本诗尾联表达了作者以年老、卧病为由,渴望辞官归隐的愿望。而柳永的词,暗表希冀提携之意,有阿谀之嫌。译文:高高的宫门和楼阁冰浴在夕阳的余晖中,桃李技叶茂密,柳絮随风飞舞。皇宫里钟声稀疏,官舍中办公的官吏已经很少,门下省里只听见乌鸣。早晨步入金殿时玉佩摇晃,夜晚捧着皇帝的沼书拜别宫门。想勉强跟着您一同进退,无奈我已衰老,会因病卧床而解下我这身官袍。赏析:王维的后半生,虽然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然而在官场上却是“昆仲宦游两都,凡诸王驸马豪右贵势之门,无不拂席迎之。”(《旧唐书•王维传》)因此,在他的诗作中,这类应酬的题材甚多。这首诗,既颂扬了郭给事,同时也表达了王维想辞官隐居的思想。写法上,诗人又别具机杼。最突出的是捕捉自然景象,状物以达意,使那颂扬之情,完全寓于对景物的描绘中,从而达到了避俗从雅的艺术效果。首联“洞门高阁霭余晖,桃李阴阴柳絮飞”是写郭给事所在门下省的暮春晚景。门下省官署较大,其间门户重叠,楼宇高耸,在落日余晖的笼罩下,显得十分壮丽。时当暮春,院中的桃李已成绿荫,柳絮在轻轻地飞扬。郭给事在这样幽雅的环境中居官,想来是很可乐的。诗的前两句着意写郭给事的显达。第一句“洞门高阁”,是皇家的写照,“余晖”恰是皇恩普照的象征。第二句“桃李阴阴”,突显出郭给事桃李满天下,而“柳絮飞”意指那些门生故吏,个个飞扬显达。前后两句,形象地描绘出郭给事上受皇恩之曝,下受门生故吏拥戴,突出了他在朝中的地位。颔联“禁里疏钟宫舍晚,省中啼鸟吏人稀”是写郭给事在省中值晚班的悠闲自在。宫禁里晚钟敲响,官吏散归,留下一片清静给郭给事,他怡然自得地欣赏着鸟鸣。作为门下省的副长官,他掌管着审核政令的重大职事,倘若有心于国事,如何能有此闲心欣赏鸟鸣?联系杜甫在门下省值班时“不寝听金钥,因风想玉珂。明朝有封事,数问夜如何”(《春宿左省》)的情景,便可知道这位郭大人是位怎样的官吏了。此联的“官舍”、“省中”均指门下省,重复用词,也表现出作者的无话强说之状。42/42此两句写郭给事居官的清廉闲静。如果说前两句的景状是华艳的,这两句就转为恬淡了。一个“疏”字,一个“稀”字,正好点染了这种闲静的气氛。诗人描写“省中啼鸟”这个现象,意味甚浓。一般说,官衙内总是政务繁忙,人来人往,居然可以听到鸟儿的鸣叫声,正活画出郭给事为官的闲静。王维作诗,善于抓住自然界中平凡无奇的景或物,赋予它们某种象征意义。“省中啼鸟”,看起来是描写了景致,其实,是暗喻郭给事政绩卓著,时世太平,以致衙内清闲。虽是谀词,却不着一点痕迹。颈联“晨摇玉佩趋金殿,夕奉天书拜琐闱”是写郭给事官职的显要。早朝时摇弄出玉佩的美音去金殿朝见皇帝,傍晚时捧着皇帝的诏书回到门下省给官吏们宣读。他那恭谨的样子,有一个“趋”和一个“拜”字生动地描写出来了。“晨”、“夕”两字,则使人感到他时时紧随皇帝左右,处于一种令人嘱目的地位。从全诗结构看,这里是极扬一笔,为最后点出全诗主旨作好准备。诗的末两句作了一个急转,从谦恭的语气中写出了诗人自己的意向:我虽想勉力追随你,无奈年老多病,还是让我辞官归隐吧!这是全诗的主旨,集中地反映了诗人的出世思想。唐人的很多酬赠诗中,往往在陈述了对酬者的仰慕之后,立即表达希冀引荐提拔的用意。然而王维此诗,却一反陈套,使人感到别开生面。【点评】比较鉴赏这类题给出两首或几首诗词,要求学生比较阅读后,对其异同进行分析评价。做这类题要(1)要通读这几首诗词,把握其思想内容和主要的写法,包括作家作品的背景知识。(2)要结合题干中的比较角度(思想内容、感情、艺术手法、写法、修辞方法等)来寻求诗词的差异性。(3)要注意点面结合,既有总体分析,又有具体分析。表述时要注意条理清楚,层次分明。5.(11分)(三)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下列小题。江亭夜月送别二首王勃(一)江送巴南水,山横塞北云。津亭秋月夜,谁见泣离群?(二)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寂寞高亭掩,江山此夜寒。42/42(1)下面对这两首诗的赏析,恰当的一项是 B A.第一首诗,首句点明送别地,次句宕开一笔,从巴南一下子掷向塞北,三句点明送别的具体地点和分手时间,尾句从正面着笔,表明有人因离群而啜泣。B.第二首诗,前两句将夜色刻画得细致入微。秋意渐浓,江畔上空湿雾如烟,笼罩亭阶,月飞南端,时光飞逝,离人难舍;末二句写离人去后情景。C.通观两首诗,前一首诗是为后一首诗作铺垫,精彩全在后四句;诗人在后四句中从心理活动的描写发展到对客观事物的描摹,笔法精妙。D.两诗都点到“月”,而且点明是秋夜,加之王勃一度远游四川,诗中又有地点“巴南水”,可以断定这是中秋前后作者客居四川时写的送别诗。(2)第二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用了何种手法?黄叔灿在《唐诗笺注》里称赞王勃第二首诗末句有一字使用精妙:“诗人之情,俱从此字托出。”请结合诗歌加以分析。【分析】(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词中标题、注释和词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词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一般词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词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词句。【解答】(1)A.“尾句从正面着笔,表明有人因离群而啜泣”错误,这是通过反问语气来写的,意味着没有哭哭啼啼。C.“诗人在后四句中从心理活动的描写发展到对客观事物的描摹”错误,后四句是从具体景物来写的。D.“可以断定这是中秋前后作者客居四川时写的送别诗”中的“中秋前后”并无依据。故选B。(2)首句写烟而曰“乱”烟,既是形容夜烟弥漫,也表达了诗人心情的迷乱。次句写月而曰“飞”月,既是说明时间的推移,也暗示诗人伫立凝望时产生的聚散匆匆之感。第三句写离亭掩而加了“寂寞”二字,既是写外界的景象,也是写内心的情怀。从整首诗看,诗人就是运用这样一些字眼把画面点活,把送别后的孤寂怅惘之情融化入景色的描写之中。答案:(1)B(2)①表达了诗人深深的离别之情,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前两句用“烟笼月移”42/42显示了夜色的深沉,后两句以亭掩夜寒,写出了人去后周围环境的冷寂,通篇写景,而诗人送别后凄凉寂寞之情,自然浮现纸上。②“寒”双关手法,既写天寒,因夜深而感到身体上的寒冷,更写心寒,写出了朋友离去后,诗人内心的寂寞凄凉和孤寂惆怅。译文:【其一】:长江远远地送走了从巴南来的流水,大山横亘,仿佛嵌入了塞北的云层。秋天明月夜,在这渡口亭子里,谁见过在离别时哭哭啼啼的呢?【其二】:乱糟糟的烟雾笼罩着青绿的台阶,高高的月亮照耀着江亭的南门。离亭的门关闭着,周围寂静无声;今夜里大江与高山都显得那么凄凉。赏析:这首组诗作品,以江、山、亭、月、夜为主要意象,描绘了江边月夜送别的情景,把送别的孤寂怅惘之情融化入景色的描写之中,句句透露着离别的伤感与痛苦,表达了作者独有的内心感受。两诗合看,大致可知写诗的背景,即送客之地是巴南,话别之所是津亭,启行之时是秋夜,分手之处是江边,而行人所去之地则可能是塞北,此一去将有巴南、塞北之隔。这两首诗以江、山、亭、月、夜为主要意象,描绘了江边月夜送别的情景,把送别的孤寂怅惘之情融化入景色的描写之中,句句透露着离别的伤感与痛苦,表达了作者独有的内心感受。诗的妙处在于这融化的手法运用得浑然无迹,从而使诗篇见空灵蕴藉之美。【点评】鉴赏诗歌思想情感:这类题目解答时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①抓显情语。指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的词语,一般是动词或形容词;最能概括诗歌思想内容或感情的句子,一般是抒情性或议论性的句子。②分析景语。鉴赏古代诗歌,把握情感态度,应注意按照“意象→意境→诗情”的思路去揣摩。③结合注解,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和创作风格。要注意平时积累一些诗人的相关材料,特别是对一些影响大、在文学史上的地位重要的作家诗人更要留心。当然考试中对不熟悉的作家作品,命题者都要作注,以便于考生把握诗歌的内容。④了解古代诗歌类别和常见的内容,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要注意大多数诗歌表达的思想情并非单一,而是丰富复杂的。⑤注意积累古诗中的思想感情常用词语:欢快、愉悦、激动、哀伤、悲愤、沉痛、惜别、依恋、赞美、仰慕、豪迈、迷恋、忧愁、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欢乐、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6.(6分)(四)古诗词默写42/42(1)《送东阳马生序》中,作者吃穿用度都比别人差,却“略无慕艳意”的原因是:“ 以中有足乐者 , 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2)《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描写塞外风狂雪早的句子是:“ 北风卷地白草折 , 胡天八月即飞雪 。”(3)陶渊明《饮酒》(其五)中的“ 此中有真意 , 欲辨已忘言 ”两句,暗用了《庄子•物外篇》中“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两句,表现了诗人面对良辰美景神往而又迷惘的情形。【分析】本题考查了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本考点包括两个要素,即名言和名篇。所谓“名言”,是指那些广泛流传的诗文、格言警句之类;所谓“名篇”,是指在人们心目中占有突出地位的篇目,一般为教材中要求背诵的篇目“常见的”是为考生备考限定一个大致范围,意思是所要考的内容并不是漫无边际的,而是日常的阅读和写作活动中常会遇到的,如中学课本所规定的背诵篇目以及所涉及到的名句名篇。【解答】故答案为:(1)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重点字:奉)(2)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重点字:即)(3)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重点字:辨)【点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的名句辑录:(1)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2)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3)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4)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5)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三、部分语言知识与运用(选择每题2分,27题4分,满分22分)7.(2分)下列各句中划线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廖俊波同志因公殉职,让人扼腕叹惜,虽然他走了,但薪尽火传,他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将激励着每一个党员干部继续前行。②在强手如林的国际竞争舞台上,深圳市代表团全体成员通力合作,长袖善舞,终于使深圳市获得了第26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的主办权。③中央大街是一条有哈尔滨特色的商业街,因黑龙江比邻俄罗斯,所以这条街有很多俄罗斯风情元素融合在里边,建筑、食物和纪念品等等不一而足。④42/42哈市一位高中老师在回家途中,双手接住了一位从三楼不慎滑落的小女孩,此事经黑龙江交通广播播报后,被传得满城风雨,市民纷纷为这位老师点赞。⑤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需要建立一套规范的通用语言体系,并向全国推广。然而,依照何种标准形成最终的规范,众口难调,莫衷一是。⑥王维虽然仕途稍有挫折,但总的看来比较顺遂,这可能与他那不温不火的性格有关,他的心里,总有一种回归平衡、平静、安适的冲动。A.②④B.①③⑥C.②④⑤D.③⑤⑥【分析】考查正确使用成语,要熟记成语含义,结合语境准确辨析。【解答】①薪尽火传:比喻思想体系、学问或技艺代代相传。正确。②长袖善舞:用来比喻做事有所依靠,就容易成功,形容有财势、有手腕的人善于钻营取巧,贬义。此处是褒义,褒贬失当。③不一而足:不止一种或一个,很多,无法列举齐全。正确。④满城风雨:比喻某一事件(坏事)传播很广,到处议论纷纷。此处是好事,不合语境。⑤莫衷一是:形容意见分歧,没有一致的看法。正确。⑥不温不火:不冷淡也不火爆,形容平淡适中。正确。故选:A。【点评】解答成语题,第一、逐字解释词语,把握大意;第二、注意词语潜在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第三、要注意词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第四、弄清所用词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第五、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8.(2分)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①如果学校与家长不及时制止,孩子就可能会养成上网成瘾的习惯,就会养虎遗患,那后果不堪设想。②在热心公益蔚然成风的今天,百名青年在某市首届成人礼活动中,以无偿献血作为自己成长的见证,体现了当代青年的责任感。③别看他年纪小,脾气可不小。出生于富贵之家的他有看很强的优越感,无论对谁都侧目而视,一副唯我独尊的模样。④许多学者质疑蔺相如“完壁归赵”的具体做法,如明人王世贞就认为蔺相如是个冒险主义者,其成功不足为训,实乃“天曲全之”。⑤熬夜是一种不良习惯,长期熬夜会导致人体生物钟紊乱,危害人体健康,这是大家众所周知的。但总有些人不以为意,仍旧爱做“熬夜族”。42/42⑥本是无心之举却换来不虞之誉,面对前来采访的各家媒体,这位朴实的农家大哥摸摸后脑勺,憨厚一笑道:“这不算啥,这是我应该做的。”A.①②④B.②③⑤C.③⑤⑥D.②④⑥【分析】考查正确使用成语,要熟记成语含义,结合语境准确辨析。【解答】①养虎遗患:比喻纵容坏人坏事,留下后患。此处是孩子,对象错误。②蔚然成风:形容一件事情逐渐发展、盛行,形成一种风气,正确。③侧目而视:形容憎恨或又怕又愤恨。此处指骄傲自大,不合语境。④不足为训:不足为训,正确。⑤众所周知:大家都知道的。与“大家”重复,不合语境。⑥不虞之誉:没有意料到的赞扬。正确。故选:D。【点评】解答成语题,第一、逐字解释词语,把握大意;第二、注意词语潜在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第三、要注意词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第四、弄清所用词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第五、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9.(2分)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置身于现代信息化浪潮之中,能不能保持强劲的发展势头,关乎电商产业在世界经济舞台的核心竞争力。B.关山月将个人的创作紧贴时代脉搏,不仅为我们留下了波澜壮阔的时代记忆,也为我们留下了众多珍贵的画作。C.唯有在全面对外开放的背景下传承文化基因,筑牢精神家园,就能在深刻变革的国际传播格局中发出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D.我们都有心理暗角,都有“垃圾”情绪,要移除心理的暗影,生成阳光的情绪,健康的心态对待生活。【分析】辨析并修改病句,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解答此类题,需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熟练掌握《考试大纲》明确提出的六种常见病句类型,即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解答】A.没有语病;B.语序不当,“不仅……也……”中的内容前后语序不当,应对调过来;C.不合逻辑,“唯有……就能……”表述不合逻辑,应改为“唯有……才……”或“只要……就42/42……”;D.成分残缺,“健康的心态对待生活”前缺少相应的介词,应在“健康的心态”前加“以”。故选:A。【点评】不合逻辑类语病“不合逻辑”是高考《考试说明》规定必须掌握的六种病句类型之一。所谓不合逻辑的语病,是指句子虽然在语法方面正确,但不符合概念、判断、推理等形式逻辑或事理逻辑,因而有较大的迷惑性。必须对造成“不合逻辑”的原因有清楚的认识,才能对其进行正确辨析和修改。例如:该市有人不择手段仿造伪劣产品,对这种坑害顾客骗取钱财的不法行为,应给以严厉打击。(不合事理,试想谁会“不择手段”地“仿造伪劣产品”呢?应将“仿造”改为“制造”,或将“伪劣”改为“优质”)10.(2分)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国庆长假期间,出行路上车满为患,车祸频发,景区也人满为患,人声喧杂,因此有人呼吁,将十月定为国庆月,让各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安排假期。B.我们每次敦促印方恪守在涉藏问题上的承诺,遵守双方在边界问题上的重要共识,不要使边界问题进一步复杂化的行动,维护中印关系的健康稳定发展。C.近30年来,验证突破性科学由于所需时间越来越长,科学家往往要在提出理论数十年后才获得诺贝尔奖认可,部分甚至“等不及”,在获奖前就去世了。D.杰出的流行音乐创作者努力将严肃音乐的表现力与通俗音乐的积极因素互相交融,巧妙嫁接多种艺术元素,拓宽流行音乐的表现内涵和审美空间。【分析】辨析并修改病句,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解答此类题,需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熟练掌握《考试大纲》明确提出的六种常见病句类型,即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解答】A.没有语病;B.成分残缺,“行动”前缺少与之相搭配的谓语,应在“不要”的后面加“采取”;C.语序不当,“验证突破性科学由于所需时间越来越长”应是原因状语,应将“由于”提到“验证突破性科学”的前面;D.搭配不当,“拓宽”与“内涵”不搭配,可改“内涵”为“领域”。故选:A。【点评】病句辨析的几种方法:①42/42语感检查法。辨析病句,可以依靠预估,一般说来,按习惯的说法觉得别扭的地方,常常是有语病的地方,病句类型中的搭配不当。语序不当、语意重复都可用此法;②主干枝叶法,按照先找句子主干,再看句子枝叶的步骤来确定病句,搭配不当、成分残缺都可用此法;③类比检查法,就是仿造一个结构类似的句子同原句作比较,如果仿写句子有问题则说明原句不正确;④逻辑分析法,就是从事理上分析句子,看概念的使用、判断、推理是否得当,语句的前后顺序、句间关系是否合适,前后语句是否呼应等。11.(2分)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通过深化改革,大家更加清醒地认识到,只有全面深化改革,才是解决我市发展面临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挑战、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根本途径。B.近来经济政策的微调引发了舆论对放松楼市调控的猜测,中央及相关部委虽然一再强调“限购政策决不动摇”,但坊间关于调控放松的消息仍铺天盖地。C.“民生工程”最终变成“形象工程”,数以亿计的投资打了水漂,造成巨大财政浪费不说,更严重的是,搭进了当地政府的公信力。D.就我个人而言,我非常喜欢《香河》这部作品反映出作家深厚的生活积累和饱满的创作感情。【分析】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及修改能力,要结合常见病句类型来分析语句。常见的病句类型有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如果遇到难以辨别错误类型的句子,可以按病句类型一一衡量,也可以通过划分句子结构来辨明错误类型,同时结合语感以及一些常见语病的特征进行判断。【解答】解析:A项,搭配不当,“解决…挑战”搭配不当,删去“和挑战”。(正确的搭配是“应对挑战”。);B项,语序不当,前面分句主语是“中央及相关部门”,后面分句主语是“坊间”,前后分句主语不一致,不一致时第一个分句关联词要放在第一个分句主语前面,“虽然”应提到“中央及相关部委”前面;C项正确;D项,句式杂糅,“我非常喜欢《香河》这部作品反映出作家深厚的生活积累和饱满的创作感情”杂糅,它包含了两句话:我非常喜欢《香河》这部作品,它反映出(了)作家深厚的生活积累和饱满的创作感情。在“作品”后加逗号和“它”;故选:C。【点评】搭配不当:42/42这类病句中最常见的句式是“是否(能否、有无)……是……”,即前面用肯定+否定的选择形式,后面只用肯定的或否定的形式。修改的原则是使前后一致。专家认为成分搭配不当的现象主要有:主谓搭配不当、动宾搭配不当、主宾搭配不当、修饰成分与中心词搭配不当、关联词搭配不当、一面与两面搭配不当。1、主谓搭配不当主要表现为谓语不能陈述主语,有时主语或谓语由联合短语充当,其中一部分不搭配。例1:近年来,我国专利申请一年比一年多,专利申请的持续快速增长,表明国内研究开发水平和社会公众专利意识在不断提高。解析:“社会公众专利意识”与“不断提高”不能搭配,可改为“研究开发水平不断提高,社会公众专利意识不断增强”。例2:王维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努力创造的具有鲜明个性的意境,丰富和提高了山水诗的表现技巧,对诗歌发展做出了贡献。解析:可将“创造的”改为“创造了”,使主语为“王维”。例3:中国史学家在世纪之交进一步提升了自己的辨析能力,越来越显示出相当高的学术含量,从对外国史学的一般性介绍走向研究和判断的层面,从而为中外史学家的真正对话提供了可能和前提。解析:第二个分句的主语承前省略了,如果补出主语来,这个分句就是“中国史学家显示出学术含量”,属于主谓搭配不当。2、动宾搭配不当例1:以“和谐之旅”命名的北京奥运火炬全球传递活动,激发了我国各族人民的爱国热情,也吸引了世界各国人民的高度关注。解析:搭配不当,“吸引”不能与“关注”搭配。例2:在新形势下,我们应该树立新的文化发展观,推进和挖掘文化体制创新和特色文化内涵,着力开发富有时代精神和四川特色的文化产品。解析:“推进和挖掘文化体制创新和特色文化内涵”应为“推进文化体制创新和挖掘特色文化内涵”。3、主宾搭配不当例1:孩子的教育问题,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远不是一两句话就能奏效的。解析:删掉孩子后的“的”。例2:我们坚信,有这么一天,中国的工业和农业会成为发达的国家。42/42解析:此句宾语是由一个主谓短语充当的,但这个主谓短语的主干是“工业和农业成为国家“.主宾意义明显不当、可将“国家”改为“行业”等。4、修饰成分与中心词搭配不当(1)定语和中心语搭配不当例题:自己有双聪明能干的手,什么都能创造出来解析:聪明与手搭配不当,可将聪明改为灵巧(2)状语和中心语搭配不当例题:我们严肃地研究了职工们的建议,又虚心地征求了专家们的意见。解析:严肃不能修饰研究,可以改为认真。(3)补语和中心语搭配不当例题:同学们把教室打扫的干干净净,整整齐齐。解析:教室不能打扫得“整整齐齐”,可改为“把桌椅摆放的整整齐齐”。5、关联词搭配不当1、应用这种罗盘,无论在阴云密布以及早晚看不到太阳的时候,也不会迷失方向。“无论……(还是)……(都)”2、球员们深深理解这一点:一个球的输赢,不仅仅关系到个人的面子,而是关系到祖国的荣誉。改为:而且是6、一面与两面搭配不当例1:学习成绩的提高取决于学生自身是否努力解析:应该是“学习成绩的提高取决于学生自身努力”而非“是否努力”。例2.教育在综合国力的形成中处于基础地位,国力的强弱越来越多地取决于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取决于各类人才培养的质量与数量。解析:“国力的强弱”与“取决于劳动者素质的提高”不一致,搭配不当。12.(2分)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初到江南,就碰上了梅雨季节。。,;;。。朦胧的墨绿中,清晰地闪着点点火红的花朵,宛如一阕厚重、平和的弦乐声中,跳出了一管清脆、欢跃的笛音,给这雨后阴沉的清晨,增添了不少生气。①空中还漂浮着若有若无的雨丝②清晨推窗望去,雨虽停了③但天顶上,浓云尚未散开,低低压着房檐42/42④一夜枕上听雨,辗转不能成寐⑤院子中,一丛绿树被染得浓阴如墨⑥天地间弥漫着一层湿漉漉、静悄悄的青黛色雾霭。A.④②①③⑤⑥B.②④①⑤③⑥C.④②③①⑥⑤D.④①②⑤③⑥【分析】答题时要善于根据所给句子的语体特点来组合句子.此题所给的写景的描述性文字,既有时间上的先后顺序,写景上又有空间的层次感,依照先时间顺序,再空间顺序及句间关系就可选出答案.【解答】从下雨的时间顺序可判断④紧接开头一句“梅雨季节”;由夜雨到清晨的雨停,可知②紧跟④;从关联词语“虽…但…”可知,③跟在②后面;从并列关系看①中的“还”表明了①紧跟③后;故排除ABD。故选:C。【点评】几个短语或句子先说哪一个,有着一定合理的顺序.常见的顺序有三种:时间、空间、逻辑(由一般到特殊、由具体到抽象、由主到次等).解题时辨明顺序是关键.13.(2分)下列各句中,表达不得体的一句是(  )A.王主编说:“李先生,奉上新近刚出的一本拙著,请批评,请惠存!”B.这是我从老家带来的一些水果,绝对天然原生态,口感甘甜,请笑纳。C.我公司新近推出一款多功能豆浆机,竭诚欢迎新老加盟商来人来电垂询。D.评委会的成立得到了国内科学家的鼎力支持。许多著名专家忝列其间。【分析】考查语言表达的得体性,应关注语言使用的场合、使用的对象以及对象之间的关系。【解答】A.惠存:敬词,意思是请保存。正确。B.笑纳:敬词,请人收下自己的礼物,正确。C.垂询:别人对自己的询问,正确。D.忝列:谦词,有愧于排列在其中,不用于别人。故选:D。【点评】语言得体:语言表达得体,主要是指使语言体现语境和语体的要求。所谓“语境”包括说话的对象(称谓、语气),场合(时间、地点、氛围),目的(说什么、怎么说)以及说话人自己的身份;所谓“语体”42/42主要指是口语(谈话、演讲、辩论、广播稿)还是书面语(政论语体、科技语体、文艺语体、应用语体)。前者要求通俗易懂、多用短句、不用文言词。后者须根据所使用的文体而定,例如应用语体包括启事、通知、申请(假条通俗易懂、简洁平实),广告(形象生动、多用修辞),广播稿(通俗化、口语化)等。一注意场合,审时度势;二看清对象,因人而异;三掌握谦敬,注意礼貌。14.(2分)对下列词语相关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期功强近”中的“期”指穿一周年孝服的人;“功”指穿大功服(九个月)、小功服(五个月)的亲族。B.“察臣孝廉”“举臣秀才”中的“察”“举”是推荐的意思,这是古代的察举制,汉代开始,推举孝顺父母、品行方正的人担任官职。C.“表”是一种奏章,用于臣下向君主陈请谢贺。因为“表”的阅读对象是皇帝,所以一般都态度诚恳,措辞谦恭。D.“除臣洗马”的“除”是授予官职;“拜臣郎中”的“拜”也是授予官职,两者没有实质的区别,可以换用。【分析】考查文学常识,要广泛阅读积累,加强记忆。【解答】D.“两者没有实质的区别,可以换用”错,“拜”和“除”虽然都是授予官职,但“除”一般是免去原官,再授予新职,而“拜”没有这种用法。故选:D。【点评】解答文学常识题的技巧:积累法。所谓积累法就是要平时积累大量的文化常识,这需要学生平时学习时多用心,也需要老师老师多提醒多总结,更主要的需要学生平时读书时要多留心。平时学习时多刷题,形成大量知识积累。到考试时,调动平时积累的大量文化常识,对试题中涉及的文化常识初步做出正误判断。联想法。当试题中的文化常识自己平时没有见过时,可以采用联想法。回忆课本中学过的相关内容,回忆自己读多的相关书中是怎样说的。回忆看过的电影,旅游参观时导游的相关讲解,以及古代的风俗习惯等进行联想从而做出相应的辅助的正误判断。语境法。有些文化常识生疏,但既然出自这篇文章中,与文章的语境应该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可以把所给文化重新放到语境中,根据文章上下文的语境来推断所给的所发是否符合语境即是否前后文意思贯通,与全文所讲的意思有无互相矛盾的地方。从而做出正确的判断。15.(2分)对下列各句中“之”字的用法和解释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其翼若垂天之云②水之积也不厚③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④汤之问棘也是已⑤鹏之徙于南冥也⑥楚之南有冥灵者⑦众人匹之⑧之二虫又何知⑨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A.①⑥/②⑤/③④⑦/⑧⑨B.①⑥/②④⑤/⑦⑨/⑧/③42/42C.①②/③④⑥/⑤⑦⑨/⑧D.①④/②⑤⑥/③⑦⑧⑨【分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汉语虚词包括代词、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本题重点考查“之”这个虚词,要了解这个虚词分别有哪些用法和意义,可以结合语境分析。【解答】①助词,的,译文:它的翅膀像天边的云。②放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译文:水积蓄的不够深厚。③动词,到,译文:为什么飞到九万里的高空再向南飞?④放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译文:商汤问棘也有这样的话。⑤放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译文:大鹏鸟迁徙到南海去。⑥结构助词,的,译文:楚国的南面有冥灵。⑦代词,他,译文:一般人和他相比。⑧代词,这,译文:这两个小动物又知道什么呢?⑨代词,他,译文:况且全世的人赞扬他却不更加劝勉。故选:B。【点评】虚词的辨析方法如下:一、关注词性差异。“焉”有时作为代词,有时作为兼词。二、把握位置不同。很多虚词的用法和意义都会随其在句中位置的改变而改变,明确这一点,不仅能在学习的时候做到纲举目张,事半功倍,答题时也能给我们提供一个更为清晰而高效的思路。三、理解用法本质。应该说大多数虚词的用法都是比较容易理解的,只要多积累,多总结,熟练掌握并不难,但对其中一些虚词的重要用法,如果没有准确、深刻的认识,只看表象而抓不住其本质特征,便很容易在做题时丢分。四、结合具体语境。考试答题时,面对试卷中陌生的语段,我们一定要根据“词不离句、句不离段”的原则,结合具体语境,在准确理解句意的基础上判断相应虚词的用法和意义,切不可机械、盲目。16.(2分)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思,全都与现代汉语意思不同的一组是(  )①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②零丁孤苦,至于成立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④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⑤岂敢盘桓,有所希冀⑥乌鸟私情,愿乞终养⑦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⑧庶刘侥幸,保卒余年42/42A.①③⑤⑦B.②④⑥⑧C.①②④⑥D.③⑤⑦⑧【分析】本题是考查的古今异义。古汉语中有大量古今字形相同而意义用法不同的词,这就是古今异义。判断句子有没有古今异义不是很难,重要的是要结合古文中的上下文,平时一定要多积累东西,可以说考试里的古今异义凭平时的课文和做过的题,都可以答出来的。【解答】①“不行”,古今异义词,古指“不能走路”,今指“不可以”;②“成立”,古今异义词,古指“成人自立”,今指“(组织、机构等)筹备成功,开始存在”;③“逼迫”,古今同义,强行迫使;④“告诉”,古今异义词,古指“申诉(苦衷)”,今指“说给人,使人知道”;⑤“盘桓”,古今同义,徘徊;⑥“私情”,古今异义词,古指“个人的感情”,今指“私人的交情”;⑦“辛苦”,古今异义词,古指“辛酸悲苦”,今指“辛劳苦累”;⑧“侥幸”,古今同义,意外获得成功或免除灾害。故选:C。【点评】古今异义几种情况:①词义的缩小。如“五谷”中的“谷”指“谷类”,今专指稻谷。②词义扩大。如“涉江”中的“江”指长江,今泛指江河。③词义的转移。如“牺牲玉帛”中的“牺牲”指祭祀中的牛、羊等祭品,今义指献身。④词义的感情色彩发生变化。如“先帝不以臣卑鄙”句中的“卑鄙”指地位低微鄙俗,今义指品质恶劣。⑤古今同形异义。如“请指示王”句中的“指示”,在古代是两个单音节词:“指”(指出)和“示”(示意给人看)17.(2分)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逮奉圣朝,沐浴清化   清化:清明的教化。B.非臣陨首所能上报陨首:头落地。C.本图宦达,不矜名节宦达:官职显达。D.臣欲奉诏奔驰奔驰:快速地跑。【分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意义用法,学生应重视课本所学,加强识记和累积,熟练掌握120个常见实词,重点关注多义实词古今差别大的义项,以提高自己的文言阅读能力。【解答】A.正确;B.正确;C.正确;D.“奔驰”解释为“快速地跑”有误,应解释为“奔走赴命”,句子翻译为:我很想奉旨为皇上奔走效劳。42/42故选:D。【点评】文言实词的记忆方法:1.联系课文内容记忆;2.记少不记多,即对自己熟悉的,能联想到的义项可以不必记忆,要记平时不熟悉的义项;3.注意举一反三,多迁移运用。18.(3分)根据语境,把下面文字的空缺部分补充完整。穿行在古今中外的小说世界里,我们不仅在《林教头风雪山神庙》里认识了那个由逆来顺受到奋起反抗的林冲,还认识了那个隐居钱塘、以教书糊口、一心著书的施耐庵; 我们不仅在《边城》中认识了那个纯朴善良却要承受命运煎熬的翠翠 还认识了那个心地单纯、豁达开朗、多才多艺的沈从文 我们不仅在《装在套子里的人》中认识了那个因循守旧、胆小如鼠的别里科夫 还认识了那个思想深刻、语言风趣、著作等身的契诃夫. 这一系列浸润着作者强烈情感的艺术形象和有着不同经历的作者本人,让我们看到了无数的人和无数的丰富人生。【分析】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表达应用E级.【解答】从语段的内容看,要从“古今中外”的小说和其作者的角度回答这个问题,采用“不仅在哪部作品中认识了怎样的人物形象,还认识了怎样的作者”的句式.从本单元的作家作品入手十分轻松.答案:示例我们不仅在《边城》中认识了那个纯朴善良却要承受命运煎熬的翠翠 还认识了那个心地单纯、豁达开朗、多才多艺的沈从文 我们不仅在《装在套子里的人》中认识了那个因循守旧、胆小如鼠的别里科夫 还认识了那个思想深刻、语言风趣、著作等身的契诃夫.【点评】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中连贯,这就需要考生首先要通读语段,找到所要填补的空缺部分的前后相关语句,有上下文所给的语句、语境隐含的信息,构建你的答案,另外要注意所填的必须是句子,还有就是字数的要求,考生可以现在草稿上整合好答案,再填好.这才是规范答题的思路、方法和步骤.四、部分写作(60分)19.(6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2022年7月8日42/42上午9时,清华大学校长邱勇在清华大学2022年本科生毕业典礼暨学位授予仪式上的演讲中强调:在这个世界上,意义总是存在的,但是意义需要我们持续去追寻和挖掘。要从对自我的深入了解中去追寻意义,做内心想做的事情;要以长远的眼光去追寻意义,选择有价值的事业;要用“大我”的情怀去追寻意义,引领人生不断迈上新的高度。希望大家在今后的生活中努力追寻意义,努力成就有价值的人生。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据此想象你在30年以后,就以上一个或几个问题给母校的年轻学子写一封信。你会写什么?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分析】本题为材料作文。材料中,清华大学校长邱勇强调的是要追寻和挖掘人生的意义,就要了解自我,有长远的目光,做内心想做的事情,选择有价值的事业。作文时,可就如何追寻人生的意义和如何实现人生的价值等方面进行作文。参考立意:①做好自我,成就梦想。②追求之路,任重道远。③做有价值的事业,需要眼光和智慧。④坚持,才能不断成就辉煌。【解答】努力做好自己母校的年轻学子:你们好!做为一名从母校毕业30年后的人,好高兴能与你们一起,畅谈美好的人生。毕业30后,我依然会认为,生活中只要努力做好自己,你就是智者。每个人对自己的人生,都已定下了方向,也都或慢或快地向着方向前进。但最难能可贵的是向着方向,持之以恒,永不放弃地踏入成功的彼岸。做不成尼罗河的深邃幽远,你不妨甘愿化作清冽的溪水畅游在山涧;不能拥有太平洋的广阔浩瀚,你不妨做一簇洁白的浪花追逐在海洋。学做伟人太难,不如在漫漫人生路上找到自己的方向,努力做好自己!做好自己,是对自己生命的一种超越。淡泊名利,超越自我,一如田园诗人陶渊明,独爱深秋百花凋谢后努力绽放的菊花。在金钱、权势的诱惑下,他舍弃了凡夫俗子眼中的财富,爱上了深山中的宁静淡泊,爱上了属于自己的“桃花源”42/42般怡然自得的生活。纵使有人笑他孤芳自赏、自视清高;纵使谄媚污蔑蒙蔽了世人的视听;纵使一生清苦,终日难饱。但这又于他何妨?他了解自己的内心,他追逐自己的生活。我们可以想见,在每一个萧索寂静的夜里,在每一个清冷宁静的早晨,我们的诗人都能从容坦荡地面对自己。这是令人向往的面对,是多么智慧的面对。他是智者,这智慧体现在他真实地面对自己的心,做一个最快乐的人!这智慧成就了他独具魅力的人格,使他的生命得以升华、超越!做好自己,并不是一意孤行、孤芳自赏,而是正确认识自己后的自信。曾有人问一位哲人,“请问你最崇拜的人是谁?”哲人响亮地回答:“就是我自己。”听完这番话,你是否觉得他清高?是否觉得他狂妄?不,我佩服他,佩服他能正确认识自己,自信地肯定自己。看看现实生活那些由于不能看清自我而盲目崇拜、刻意模仿的年轻人,这位哲人难道不是“智者”?这样的智者,永远不会屈服于世人的闲言碎语,永远不会在徘徊中迷失自我,而最终丢失自我。“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顺应自己内心的呼唤,用自己的能力打造自我,用自己的行动感化他人,用自己始终不渝的信念去照亮辉煌的人生。到那时,山涧的溪水定将汇成江河,洁白的浪花定将笑傲大海。朋友,努力做好你自己,这便是对生命最精彩的诠释!你的朋友2022年8月【点评】材料作文准确审题立意的方法:第一步,读懂材料,抓住主旨,首先要注意材料的特点:单则材料要从整体上把握其主旨;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比喻性材料要理解其比喻意义;含哲理性寓言材料,要把握其寓意。所谓抓住主旨(即材料的意向倾向和感情倾向)。第二步,选择角度,准确立意主旨单一的材料据材料立意即可。蕴涵丰富的材料,可从多角度立意,即发散思维多向立意。一般说来,一则材料至少可从肯定与否定两个角度审视,“一事多人”的材料,有几个“人”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事多因”的材料,有几个“因”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个事件,针对其背景、写作目的不同,就产生了几个不同的审视角度。42/42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语文
发布时间:2022-08-25 23:38:56 页数:42
价格:¥3 大小:74.17 KB
文章作者:U-336598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