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黑龙江省双鸭山市一中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解析版)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21

2/21

剩余19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双鸭山市第一中学2022年度下学期高一语文学科期中考试试题一、现代文阅读(23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3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2022年1月1日,“文明、和平、友谊——中华文明与古希腊文明的精神对话”学术会议在京举行。北京体育大学党委书记曹卫东提到,古希腊文明与中华文明都是多元融合的文明。奥林匹克精神反映了人类对团结、友谊、和平的向往,中国传统体育中“贵和尚中”思想与奥林匹克格言“更团结”的精神相通。重庆行政学院教授方旭认为,奥林匹克文化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倡导的“共商共建共享”价值观多有相通之处,体现了两个伟大文明的价值共契。希腊驻华大使馆参赞海恩福通过视频致辞,中国和希腊的友好交往历史源远流长,“北京冬奥会的举办将再次提醒我们奥林匹克精神亘古不变的意义。”“没有团结,一切将失去意义。”(摘编自新华社《中希文明精神对话诠释奥运价值》)材料二:2022年北京冬奥会和春节相遇,这是东西方文明两千多年交流互鉴的文明缘分和相向而行的重大标志。奥林匹克文化起源,正值古希腊城邦文明发达、中国春秋百家争鸣的文化繁荣时期,它们共同创造了至今仍在影响世界文明发展的精神价值,即和平交往、公平正义、追求卓越、共享美好。今天,人类社会面临新冠疫情与百年变局等严峻挑战,因而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奥林匹克运动。奥林匹克运动纵向的文化传承与横向的文明交流双维交织,支撑起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传播的经纬体系,极大地丰富了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传承的历史内涵,扩充了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传播的文化内容,使现代奥林匹克运动成为让全球更加包容和团结的文化纽带。(摘编自北京冬奥组委网《共同构建奥林匹克文化传播体系》)材料三: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核心表达,立足于从全世界的角度展望美好未来,通过融入科技创新、低碳环保和运动健康理念,努力向世界奉献浪漫、唯美、温暖的盛会。由于主导创作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闭幕式、2017年平昌冬奥会闭幕式上“北京8分钟”的表演,向世界展现了不一样的中国,给全世界留下深刻印象,张艺谋再次担任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开闭幕式总导演。(摘编自新华社《张艺谋担任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开闭幕式总导演》)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n材料四:北京冬奥会吉祥物“冰墩墩”将熊猫形象与富有超能量的冰晶外壳相结合,酷似航天员,寓意创造非凡、探索未来,体现了追求卓越、引领时代以及面向未来的无限可能。北京冬残奥会吉祥物“雪容融”以灯笼为原型设计,“容融”表达了世界文明交流互鉴、和谐发展的理念,体现了创造一个更加包容的世界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愿景。北京冬奥组委专职副主席兼秘书长韩子荣说,希望通过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吉祥物,向世界传达新时代中国的形象和中华文化独特的魅力。(摘编自中国新闻网《北京冬奥吉祥物“冰墩墩”来了》)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北京体育大学曹卫东认为,古希腊文明与中华文明都是多元融合的文明,奥林匹克文化体现了两个伟大文明的价值共契。B.2022年北京冬奥会恰逢中国传统节日春节,这是东西方文明两千多年交流互鉴的文明缘分和相向而行的重大标志。C.奥林匹克文化起源于古希腊的城邦文明与中国春秋时期百家争鸣的文化繁荣,二者共同创造了影响世界文明发展的奥运精神。D.由于成功导演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2017年平昌冬奥会的开闭幕式,张艺谋再次担任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开闭幕式总导演。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和材料二都提到中华文明与古希腊文明的交流互鉴、精神相通,反映了人类对团结、友谊、和平的共同向往。B.奥林匹克运动的文化传承和文明交流相互交织,使现代奥林匹克运动成为让全球更加包容和团结的文化纽带。C.2022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开闭幕式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核心表达,与奥林匹克文化的价值观是完全相通的。D.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吉祥物分别以熊猫和灯笼为原型设计,向世界传达新时代中国的形象和中华文化独特的魅力。3.2022北京冬奥会在文化传承与传播方面,体现了哪些理念?请概括说明。【1~3题答案】【答案】1.B2.C3.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n①和平交往、公平正义、追求卓越、共享美好的现代奥林匹克精神。②科技创新、低碳环保和运动健康的理念。③追求卓越、引领时代以及面向未来的无限可能。④创造一个更加包容的世界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⑤向世界传达新时代中国的形象和中华文化独特的魅力。【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A.“北京体育大学曹卫东认为……奥林匹克文化体现了两个伟大文明的价值共契”错误,张冠李戴,原文是说“重庆行政学院教授方旭认为,奥林匹克文化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倡导的‘共商共建共享’价值观多有相通之处,体现了两个伟大文明的价值共契”。C.“奥林匹克文化起源于古希腊的城邦文明与中国春秋时期百家争鸣的文化繁荣,二者共同创造了影响世界文明发展的奥运精神”错误,原文是说“奥林匹克文化起源,正值古希腊城邦文明发达、中国春秋百家争鸣的文化繁荣时期,它们共同创造了至今仍在影响世界文明发展的精神价值”。D.“由于成功导演了……2017年平昌冬奥会的开闭幕式”错误,原文是说“由于主导创作了……2017年平昌冬奥会闭幕式上‘北京8分钟’的表演”。故选B。【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C.“与奥林匹克文化的价值观是完全相通的”错误,原文是说“奥林匹克文化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倡导的‘共商共建共享’价值观多有相通之处,体现了两个伟大文明的价值共契”,“多有相通之处”并不等于“完全相通”。故选C。【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1)从材料二“奥林匹克文化起源,正值古希腊城邦文明发达、中国春秋百家争鸣的文化繁荣时期,它们共同创造了至今仍在影响世界文明发展的精神价值,即和平交往、公平正义、追求卓越、共享美好”可知,体现了和平交往、公平正义、追求卓越、共享美好的现代奥林匹克精神。(2)从材料三“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核心表达,立足于从全世界的角度展望美好未来,通过融入科技创新、低碳环保和运动健康理念,努力向世界奉献浪漫、唯美、温暖的盛会”可知,体现了科技创新、低碳环保和运动健康的理念。(3)从材料四“北京冬奥会吉祥物‘冰墩墩’将熊猫形象与富有超能量冰晶外壳相结合,酷似航天员,寓意创造非凡、探索未来,体现了追求卓越、引领时代以及面向未来的无限可能”可知,体现了追求卓越、引领时代以及面向未来的无限可能。(4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n)从材料四“‘容融’表达了世界文明交流互鉴、和谐发展的理念,体现了创造一个更加包容的世界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愿景”可知,体现了创造一个更加包容的世界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5)从材料四“北京冬奥组委专职副主席兼秘书长韩子荣说,希望通过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吉祥物,向世界传达新时代中国形象和中华文化独特的魅力”可知,体现了向世界传达新时代中国的形象和中华文化独特的魅力。(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3小题,13分)无法完成的画像刘建东屋子里弥漫着一股淡淡的烧焦的味道。女孩被一个中年妇女领进来,中年妇女是女孩的舅妈。她粗声说:“我外甥女,小卿。”时间停留在1944年的春末。这一年我十五岁,师傅杨宝丰大约四十岁,是城里唯一的炭精画画师,专门给人画像,给活着的人画,也为故去的人画,大约一天时间就能完成。师傅保持着一个传统,画遗像一定得到死者的家里去画。我想,可能是不想把晦气留在自己家里吧。舅妈说:“我这小姑子三年前不见了,小卿也不知道她娘去了哪里。我们找了她整整三年,慢慢地,我们也就不抱什么希望了,就当我这小姑子死了,所以才请您来给画一张像。”“我需要她的照片,你们找出来,我来挑一张。”舅妈转向小卿:“快去把照片拿出来。”小卿指着墙角处放着的一个搪瓷脸盆,小声凄凄地说:“喏,都在那里。”我们顺着她手指的方向看,脸盆底有一层燃烧后的灰烬。那可怜的灰烬还保持着照片的模样。舅妈声音尖厉起来,抓住小卿的细胳膊:“你把照片都烧了!这是为啥?”“我娘没死,她找我爹去了。”小卿嘤嘤地哭出声来,她不相信母亲离世了。舅妈最终找到一张泛黄的照片,递给我师傅:“您看,这个行不行?我只找到这一张。您说一个年轻女子,天天在外面疯跑,净和一些陌生的人打交道。”师傅盯着照片,似是在认真辨认照片中的人,半天没有说话。“这张照片是什么时候的?”“大概十三年前吧。”舅妈说。我看到的那张旧照片,在时间无情的作用下,有些暗淡模糊。我很奇怪,以往,师傅对照片质量很挑剔。而这一次,他是在勉为其难,在冒一个很大的险。一切准备停当,师傅开始作画。每一次,都是从眼睛画起,这是老规矩。师傅告诉我,眼睛是一幅肖像画的魂魄,只要魂魄活了,这幅画就成功了一大半。而这一天,1944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n年春天的一天,面对草稿,他稍微犹豫了片刻,然后,用小楷毛笔沾上炭精粉,笔落在了鼻子上。直到第四天傍晚,漫长的作画过程还未能结束。只留下一只眼睛,他再也画不动了。那一小块空白,像是一个深不见底的洞,特别突兀刺眼。我看到,师傅的右手手背上已经布满了密密的汗珠。从来没有,从来没有过,这么难熬的作画过程。我反复看着那张旧照片,看着照片上青春而朦胧的脸庞,再看看素描纸上,那一个意气风发而清晰的面孔是多么得来之不易啊。师傅疲惫不堪地说:“明天早晨收尾。”第五天一早,我掀开宣纸,惊得大叫一声:“哎呀!”宣纸下面是空荡荡的桌面,桌上桌下,都找了个遍,也未见踪影。舅妈把小卿从院子外领进来。师傅和蔼地拍拍她的头,问:“你见过那张画像没?”整晚,只有她一个人在家里。小卿摇摇头,又摇摇头。师傅挥了挥手,然后坐在椅子上,大口大口地喘着粗气。我胆战心惊地看着他,束手无策。师傅说:“我重新画。”重画的过程是一场灾难。他甚至茶饭不思,每天傍晚回店的路上,走得比平日里要慢许多,偶尔有辆自行车响着铃铛疾驰而过,都把他惊得歇息几分钟才继续前行。又过了五天,小卿母亲年轻时的画像,即将大功告成。除了要修正一下头发等细微处,连最后的那只眼睛都已经画好了。那一刻,师傅四肢摊开,瘫坐在椅子上,面色苍白,汗湿衣袖,头发打着绺垂在额头上。小卿看到画像,突然间趴在桌子上,放声痛哭。为了保护,我背着画夹,回到了店里。画夹被我放在柜台上。临睡前,我看了画夹最后一眼,眼睛才沉沉地闭上。不知睡了多久,我突然醒来,暗夜中恍若传来细碎的声音。我从床铺上爬起来,蹑手蹑脚地摸向柜台,柜台上的画夹已经不见了。我惊出了一身的冷汗。声音仿佛来自屋外,店门虚掩着,我轻轻推开它,脚落下去,感觉像是落进了深渊之中。借着淡淡的月光,我发现浓浓的夜色中隐约有个人,正静静地站在那里。那人终于有了动静,他打着了火,在烧什么东西。他,点了几次,才点着。燃烧的面积越来越大,被火映照的地方也扩展得越来越大。视线顺着火光向上移动,我一屁股坐到了地上那个人竟是师傅。我的脑子瞬间便凝固了。画像的事就此结束。师傅彻底放弃了为小卿母亲画像。我和师傅,谁也没有再提起画像的事。一年之后的某一天,我在店里等着师傅,等了一天,两天,一个月,两个月,没有等到他。师傅再也没有出现,我不死心,走遍了整个城里,也没有见到他的踪影。没有人告诉我发生了什么。1951年的一天,我的画店里走进来一个年轻的姑娘,她面色凝重,年轻的脸上写满了哀伤。“我是小卿,”她说,“我想请你画一张肖像。”我急忙热情、手忙脚乱地请她坐下来,小心地问她:“找到你娘了吗?”小卿努力克制着悲伤,对我说:“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n邯郸解放后,有一天,舅舅突然拉着我狂奔到烈士纪念堂里。我们站在一张照片前,是一张合影。合影上是四个微笑着的人,两个年轻的男人和两个年轻的女人。我越看,其中一个年轻女人越像我娘。我确信,她就是我娘。我蹲在那里失声痛哭。后来,一个陌生的女人走到我身边,问我为啥哭泣。我指着照片说,那是我娘。她把我揽在怀里,也是放声大哭。等我们哭完,她告诉我说,她是照片中的另一个女人,他们四个是曾经的战友。她让我叫她黄姨,又指着我娘左边的那个年轻男子,说是我爹。”“我想请你给我娘画一张像。”我跟着小卿来到烈士纪念堂,看到了那张照片。那张照片虽然清晰度不高,但他们四人快乐的笑容溢出了照片。我紧紧盯着照片右首的那个男人,有点怀疑自己的眼睛,使劲揉了揉,指着照片惊呼道:“小卿,你看,那个人,那人是我师傅。”黄姨领着我和小卿来到一个烈士墓前,告诉我说,这就是我师傅,这里面埋着他的一顶帽子。黄姨说,他曾经化名杨宝丰,在城里工作过几年,他在南关开了一家画像馆,专门给人画像。我这才知道,师傅叫宋咸德。我潸然泪下。(选自《十月》2021年第6期,有删改)4.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我”是故事的讲述者,小说从“我”的角度去观察揣摩人物,抒发情感。B.小说善于借助物象推进故事发展,如合影照片的出现,交代了人物之间的关系,解答了前文的悬疑,故事情节有了突转。C.时间背景1944年、1951年,使小说描写的环境有了象征性,如“暗夜”象征了白色恐怖,“火”燃烧面积扩大,象征了革命的兴盛。D.小说只叙述了画像未完成和烈士纪念堂的故事,而革命者的形象需要读者自己构想,这种留白艺术使小说显得含蓄而有张力。5.师傅为什么要烧掉倾注了大量心血且即将完成的画像?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6.小说结尾特别写到纪念堂中一张照片和烈士墓中一顶帽子,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4~6题答案】【答案】4.D5.①革命形势复杂危险,烧掉画像是为了保护战友及其家人。②被画人和画像人都已牺牲,画像无法完成。③一幅画像无法完成对革命者精神的塑形。6.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n①揭开谜底,让情节合理化。女孩的孤苦身世、离奇失踪的画稿、一反常态的作画过程、师傅的消失不见等,都是前文设置的悬念,而结尾一张照片的出现,才让读者弄清小说中的人物关系,明白事情真相。②表现革命者的精神气概与牺牲精神。纪念堂中照片上四人的笑容,突出了革命者意气风发的精神气概;烈士墓中的一顶帽子,表现了革命志士为国捐躯的牺牲精神。③彰显缅怀先烈、铭记历史的主题。先烈们有的仅留一张照片,有的仅剩一顶帽子,甚至连姓名都难为人知,结尾落笔于此,缅怀与铭记之意可见。④激发读者情感体验。将历史的激荡和精神的崇高具象为一张照片和一顶帽子,于细节中见宏阔,于无声处听惊雷,带给读者巨大震撼,具有强烈的艺术冲击力。【解析】【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和分析作品艺术特色的能力。D.“‘暗夜’象征了白色恐怖,‘火’燃烧面积扩大,象征了革命的兴盛”分析错误。这一分析过于拔高,依据原文“暗夜中恍若传来细碎的声音”可知,此处的“暗夜”只是介绍事情发生的时间是在夜深人静的时候;依据原文“他点了几次,才点着。燃烧的面积越来越大,被火映照的地方也扩展得越来越大”可知,师傅点了几次才点着,说明了师傅内心的不舍和无奈,此处的“火”只是一种客观的描述,是“我”所见情形的真实描写,并无象征意义。故选D。【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从时代背景来看,画像不能完成,师傅烧掉画像后再也没有继续。由“我和师傅,谁也没有再提起画像的事。一年后的一天,我在店里等着师傅,等了一天,两天,一个月,两个月,没有等到。我盘下了那个小店。一边画像,一边等师傅,就像小卿等她的母亲一样。又过了一年,遥远的枪炮声终于来到了城外,清晰而响亮”,从而可以得出:革命形势复杂危险,为师傅为了保护战友及其家人,烧掉即将完成的画像。由情节发展的最终结果而言,“我内心涌动着一股暖流,不知是因为见到小卿,还是想到了当年画像时的师傅。我小心地问:‘找到你娘了吗’”“卿说:‘一直在寻找。……我惊呆了,我越看,其中一个越像我娘,我失声痛哭。后来,一个陌生的女人走到我身边,告诉我,她是照片中的另一个女人,他们四个是战友。她让我叫她黄姨。她指着我娘左边的那个年轻男子对我说,那是你爹”“那张照片虽然清晰度不高……我使劲揉了揉眼睛,指着照片惊呼道:‘小卿,你看,那个人,那人是我师傅’”可总结出:被画人和画像人都已牺牲,这种悲痛使师傅无法完成画像,因而烧掉。由人物形象刻画而言,“黄姨领着我和小卿来到一个烈士墓前,她告诉我说,这就是你师傅,这里面埋着他的一顶帽子。黄姨说,他曾经化名杨宝丰,开了一家画像馆。我这才知道,我师傅叫宋咸德”“我潸然泪下”由此可总结出:一幅画像无法完成对革命者精神的塑形。【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重要情节作用的能力。对于小说结尾中特别写到纪念堂中一张照片和烈士墓中一顶帽子,这样情节的安排使文章内容充实,吸引读者阅读兴趣。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n首先,文中有体现女孩的孤苦身世的相关内容,如“女孩被一个中年妇女领进来。中年妇女是女孩的舅妈”“舅妈说:‘小姑子很任性,因为恋爱,断了和我们来往。三年前,我们来找她时,已经看不到她了,只剩小外甥女独自在家。我们找了三年、只好放弃了、就当是死了,所以才请您来她家里给画张像’”这些都是前文设置的悬念,而结尾一张照片的出现,才让读者弄清小说中的人物关系,明白事情真相,让情节合理化。其次,由“合影上是四个微笑着的人,两个年轻的男人和两个年轻的女人。我惊呆了,我越看,其中一个越像我娘,我失声痛哭。后来,一个陌生的女人走到我身边,告诉我,她是照片中的另一个女人,他们四个是战友。她让我叫她黄姨。她指着我娘左边的那个年轻男子对我说,那是你爹”可见,小说结尾特别写到纪念堂中一张照片和烈士墓中一顶帽子,呼应了纪念堂中照片上四人的笑容,突出了革命者意气风发的精神气概。再次,由“黄姨领着我和小卿来到一个烈士墓前,她告诉我说,这就是你师傅,这里面埋着他的一顶帽子。黄姨说,他曾经化名杨宝丰,开了一家画像馆。我这才知道,我师傅叫宋咸德”“我潸然泪下”等情节可以看出,先烈们有的仅留一张照片,有的仅剩一顶帽子,甚至连姓名都难为人知。小说结尾特别写到纪念堂中一张照片和烈士墓中一顶帽子,揭示了文章缅怀先烈、铭记历史的主题。最后,文中写道“我们站在一张照片前,是一张合影。合影上是四个微笑着的人,两个年轻的男人和两个年轻的女人”“黄姨领着我和小卿来到一个烈士墓前,告诉我说,这就是我师傅,这里面埋着他的一顶帽子”,结合前文写到离奇失踪的画稿以及一反常态的作画过程,可知作者将历史的激荡和精神的崇高具象为一张照片和一顶帽子,于细节中见宏阔,于无声处听惊雷,这样的艺术处理,带给读者巨大震撼,具有强烈的艺术冲击力。二、古代诗文阅读(58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7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甲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他,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节选自苏洵《六国论》乙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n秦之用兵于燕、赵,秦之危事也。越韩过魏,而攻人之国都,燕、赵拒之于前,而韩、魏乘之于后,此危道也。而秦之攻燕、赵,未尝有韩、魏之忧,则韩、魏之附秦故也。夫韩、魏诸侯之障,而使秦人得出入于其间,此岂知天下之势邪!委区区之韩、魏,以当强虎狼之秦,彼安得不折而入于秦哉?韩、魏折而入于秦,然后秦人得通其兵于东诸侯,而使天下偏受其祸。  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埸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节选自苏辙《六国论》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埸/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B.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埸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C.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埸/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D.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埸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速:招致B.能守其土,义不赂秦义:正义C.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摈:抛弃D.佐当寇之韩、魏寇:侵略者9.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苏洵的文章在于借议论六国破灭的根本原因是放弃斗争、屈从暴秦这一事实,以表达他关怀时务弹劾当局的高尚情怀。B.苏辙认为当时天下所重应为六国团结,而四国只注重自己休养生息,不能真正帮助韩、魏两国,导致六国先后灭亡。C.苏辙从各诸侯国着笔,指出山东诸国如不惜代价去“厚韩亲魏以摈秦”,那么秦国就不能有所作为。D.苏辙纵论六国与秦争天下中的成败得失,层层解剖,鞭辟入里,文章末尾戛然而止,含不尽感慨。1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n(1)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2)委区区之韩、魏,以当强虎狼之秦,彼安得不折而入于秦哉?(3)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11.在甲文中不赂秦的国家分别是如何灭亡的?【7~11题答案】【答案】7.D8.B9.B10.(1)赵国曾经与秦国交战五次,打了两次败仗,三次胜仗。后来秦国两次攻打赵国。(赵国大将)李牧接连打退秦国的进攻。(2)任由小小的韩、魏两国,去抵挡像虎狼一般强横的秦国,他们怎能不屈服而归向秦国呢?(3)如今您来指教我的,是认为我的做法侵犯了官吏们的职权,惹是生非制造事端,聚敛钱财与民争利,拒不接受意见,因此招致天下人的怨恨和指责。11.齐国亲附秦国孤立五国;燕国用荆轲刺秦,招致祸害;赵国听信谗言,诛杀忠臣。【解析】【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诸侯们不知道要采行这种策略,却只贪图边境上些微土地的利益,违背盟誓、毁弃约定,来互相残杀同阵营的人,秦国的军队还没出动,天下的诸侯各国就已经困住自己了。直到让秦国人能够趁虚而入来并吞了他们的国家,怎不令人悲哀啊!“尺寸之利”作“贪”的宾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C。“秦兵”作“未出”的主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B。故选D。【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B.“义:正义”错误,“能守其土,义不赂秦”的意思是“能够守住他们的国土,坚持正义,不贿赂秦国”,所以“义”的意思是“坚持正义”。故选B。【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的能力。B.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n“而四国只注重自己休养生息,不能真正帮助韩、魏两国”错误。由原文“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可知,由韩、魏两国对付秦国,而另外四国在后方休养生息,并且暗中帮助解决韩、魏的急难。由此可知,是“暗中帮助解决韩、魏的急难”,并不是“四国只注重自己休养生息,不能真正帮助韩、魏两国”。故选B。【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尝”,曾经;“赵尝五战于秦”,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赵尝于秦五战”;“再”,两次;“却”,使动用法,使……退却。(2)“委”,任由;“区区”,小小;“当”,抵挡;“安”,怎么。(3)“以为”,认为;“侵官”,侵犯了官吏们的职权;“生事”,惹是生非制造事端;“征利”,聚敛钱财与民争利;“致”,招致;“怨谤”,怨恨和指责。【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筛选和概括的能力。由原文“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可知,齐国不曾贿赂秦国,(可是)最终也随着五国灭亡了,为什么呢?(是因为齐国)跟秦国交好而不帮助其他五国。由此可知,齐国亲附秦国而不帮助五国。由原文“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可知,等到后来燕太子丹用派遣荆轲刺杀秦王作对付秦国的计策,这才招致了(灭亡的)祸患。由此可知,燕国用荆轲刺秦,最终招致祸害;由原文“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可知,等到李牧因受诬陷而被杀死,(赵国都城)邯郸变成(秦国的一个)郡,可惜赵国用武力抗秦而没能坚持到底。由此可知,赵国听信谗言,诛杀忠臣李牧,用武力抗秦而没能坚持到底。参考译文:甲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n齐国不曾贿赂秦国,(可是)最终也随着五国灭亡了,为什么呢?(是因为齐国)跟秦国交好而不帮助其他五国。五国已经灭亡了,齐国也就没法幸免了。燕国和赵国的国君,起初有长远的谋略,能够守住他们的国土,坚持正义,不贿赂秦国。因此燕虽然是个小国,却后来才灭亡,这就是用兵抗秦的效果。等到后来燕太子丹用派遣荆轲刺杀秦王作对付秦国的计策,这才招致了(灭亡的)祸患。赵国曾经与秦国交战五次,打了两次败仗,三次胜仗。后来秦国两次攻打赵国。(赵国大将)李牧接连打退秦国的进攻。等到李牧因受诬陷而被杀死,(赵国都城)邯郸变成(秦国的一个)郡,可惜赵国用武力抗秦而没能坚持到底。而且燕赵两国正处在秦国把其他国家快要消灭干净的时候,可以说是智谋穷竭,国势孤立危急,战败了而亡国,确实是不得已的事。假使韩、魏、楚三国都爱惜他们的国土,齐国不依附秦国。(燕国的)刺客不去(刺秦王)(赵国的)良将李牧还活着,那么胜败的命运,存亡的理数,倘若与秦国相比较,也许还不容易衡量(出高低来)呢。——节选自苏洵《六国论》乙秦国要对燕、赵两国动用兵力,这对秦国是危险的事情;越过韩、魏两国去攻打人家的国都,燕、赵在前面抵挡它,韩、魏就从后面偷袭他,这是危险的途径啊。可是当秦国去攻打燕、赵时,却不曾有韩、魏的顾虑,就是因为韩、魏归附了秦国的缘故啊。韩、魏是诸侯各国的屏障,却让秦国人能够在他们的国境内进出自如,这难道是了解天下的情势吗?任由小小的韩、魏两国,去抵挡像虎狼一般强横的秦国,他们怎能不屈服而归向秦国呢?韩、魏一屈服而归向秦国,从此以后秦国人就可以出动军队直达东边各国,而且让全天下到处都遭受到他的祸害。韩、魏是不能单独抵挡秦国的,可是全天下的诸侯,却必须靠着他们去隔开西边的秦国,所以不如亲近韩、魏来抵御秦国。秦国人就不敢跨越韩、魏,来图谋齐、楚、燕、赵四国,然后齐、楚、燕、赵四国,也就因此可以在他们的领域内安定自己的国家了。凭着四个没有战事的国家,协助面临敌寇威胁的韩、魏两国,让韩、魏没有防备东边各国的忧虑,替全天下挺身而出来抵挡秦国军队;用韩、魏两国对付秦国,其余四国在后方休生养息,来暗中援助他们的急难,像这样就可以源源不绝地应付了,那秦国还能有什么作为呢?诸侯们不知道要采行这种策略,却只贪图边境上些微土地的利益,违背盟誓、毁弃约定,来互相残杀同阵营的人,秦国的军队还没出动,天下的诸侯各国就已经困住自己了。直到让秦国人能够趁虚而入来并吞了他们的国家,怎不令人悲哀啊!——节选自苏辙《六国论》(二)课内文言文阅读(共5道题,10分)12.下列各项中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暴霜露,斩荆棘B.复道行空,不霁何虹C.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D.冀君实或见恕也【12题答案】【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通假字的能力。A.暴,通“曝”,冒着。句意:冒着寒霜雨露,披荆斩棘。故选A。13.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的一组是()①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②于反覆不宜卤莽③独夫之心,日益骄固④用之如泥沙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n⑤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⑥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A.①③④B.②④⑤C.③④⑥D.①③⑥【13题答案】【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古今异义现象的理解能力。①智力:古义,智慧和力量;今义,指运用智慧解决问题的能力。句意:可以说是智谋穷竭,国势孤立危急,战败了而亡国。②反覆:古义,书信往返;今义,多次重复。句意:在书信往来上不宜马虎草率。③骄固:骄横顽固,古今义相同。句意:(可是)失尽人心的秦始皇的思想,一天天更加骄傲顽固。④泥沙:泥土和沙子。古今义相同。句意:耗费起珍宝来竟像对待泥沙一样。⑤故事:古义,旧事,前例;今义,用作讲述对象的事情,一种文学体裁。句意:却追随六国灭亡的前例。⑥生事:制造纠纷,惹事。古今义相同。句意:认为我侵害官吏,横生事端,与民争利,拒绝同僚劝说。③④⑥中的词语古今义相同。故选C。14.下列句子中,句式特点和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洎牧以谗诛A.秦人不暇自哀B.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C.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D.苟以天下之大【14题答案】【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例句为语义被动句,意思是等到李牧因受诬陷而被杀死。A.为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秦人不暇哀自”。B.为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使负栋之柱,于南亩之农夫多”。C.为被动句,第二个“为”表被动。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nD.为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苟以大天下”。故选C。15.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①至于颠覆,理固宜然②朝歌夜弦,为秦宫人③后人哀之而不鉴之④日削月割,以趋于亡⑤以膏泽斯民⑥长桥卧波,未云何龙?⑦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⑨蜀山兀,阿房出A.①④/②⑧/③⑦/⑤⑥/⑨B.①②④/③/⑤⑥/⑦/⑧⑨C.①④/②⑧/③⑥⑦/⑤⑨D.①②④/③/⑤⑧/⑦/⑥⑨【15题答案】【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中的词类活用现象的理解能力。①“理”:名词作状语,按理来说。句意:六国落到灭亡的地步,按理本来应当这样。②“朝”:名词作状语,在早上。句意:他们早上歌唱,晚上奏乐,成为秦国的宫人。③“鉴”:意动用法,以……为鉴。句意:如果后人哀悼他却不把他作为镜子来吸取教训,也只会使更后的人又来哀悼这后人啊。④“日”:名词作状语,一天天地。句意:一天天的剥削和割让(土地),就将会接近灭亡了。形容一味割地求和。⑤“膏泽”:名词作动词,施加恩惠。句意:使这些老百姓得到好处。⑥“龙”:名词作动词,出现了龙。句意:长桥卧在水上,没有云怎么出现了龙?⑦“收藏”“经营”:动词作名词,指金玉珠宝之物。句意:燕赵、韩魏收藏的金玉珍宝,齐国楚国挑选的珍宝。⑧“完”:形容词用作动词,保全。句意:原因是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失掉了强有力的外援,不能独自保全。⑨“兀”:形容词作动词,变得光秃。句意:蜀地的山(树木被砍尽,)光秃秃的,阿房宫建造出来了。①②④名词作状语/③意动用法/⑤⑥名词作动词/⑦动词作名词/⑧⑨形容词作动词故选B。16.下列各项有关文学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赋,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它讲究文采、韵律,兼具诗歌和散文的性质。其特点是“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侧重于写景,借景抒情。著名的赋有杜牧的《阿房宫赋》、苏轼的《赤壁赋》等。B.有司:古代朝廷中分职设官,各有专司,所以可用“有司”来指称朝廷中各级官员。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nC.锱铢:古代重量单位,一锱等于六铢,一铢约等于后来一两的二十四分之一,极言其微,有成语“锱铢必较”。D.辇下,又称为辇毂下,意思是在皇帝的车驾之下,常常用作京都的代称。【16题答案】【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掌握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B.“可用‘有司’来指称朝廷中各级官员”错误,“有司”应是指主管某部门的官吏。故选B。(三)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7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醉蓬莱•重九上君猷①苏轼笑劳生一梦,羁旅三年,又还重九。华发萧萧,对荒园搔首。赖有多情,好饮无事②,似古人贤守。岁岁登高,年年落帽③,物华依旧。此会应须烂醉,仍把紫菊茱萸,细看重嗅。摇落霜风,有手栽双柳。来岁今朝,为我西顾,醉羽觞江口。会与州人,饮公遗爱④,一江醇酎⑤。【注】①君猷:黄州知州。苏轼被贬到黄州后,受徐君猷多方关照。徐君猷即将离开黄州赴湖南作知州。②无事:苏轼曾写徐君猷“未尝怒也,而民不犯;未尝察也,而吏不欺,终日无事。”③落帽:指宴饮。④遗爱,留下的恩惠,《左传昭公二十年》“及子产卒,仲尼闻之,出涕曰:古之遗爱”。⑤醇酎:醇厚老酒。17.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这首词是苏轼写给将离任赴湘的徐太守的赠别词,开篇以“笑”字领起,自嘲劳苦的生活如一场梦,贬居三年成为他乡的游子。B.“赖有”笔锋一转,值得庆幸的是“我”本是一个“多情”的人,喜欢饮酒又无所事事。C.“摇落霜风”写出了秋天草木凋零的特点,一个“霜”字突出了风之寒,“霜风”又直接表达了词人悲凉的心境。D.重阳向来是文人骚客宴游聚会、醉饮酬唱的最佳时节,词中“登高”“落帽”“紫菊茱萸”等突出了节日氛围。18.苏轼在本词序言中写到“今年公将去,乞郡湖南,念此惘然,故作此词”。苏轼是如何抒写对徐君猷的情感的?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n【17~18题答案】【答案】17.B18.①即事抒情,述自己羁旅的遭遇,写徐君猷对我的情谊,“岁岁登高,年年落帽”表现二人情谊深厚,暗写对徐君猷的不舍之情。②借景抒情,“摇落霜风”描写秋天草木凋零、秋风飒飒,渲染萧瑟的气氛,抒写离别的不舍。③用典抒情,“遗爱”用子产的典故,言徐君猷有德政,给后人留下仁爱,用以颂扬徐君猷的功德。④借物抒情,秋风中的“双柳”见证友谊,表达希望彼此的友谊地久天长。【解析】【1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词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能力。B.“值得庆幸的是‘我’本是一个‘多情’的人”理解有误,“多情”指的是徐君猷,不是指词人自己。故选B。【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词艺术手法和情感的能力。上片,从三年贬居生活体验着墨,写对徐守君猷的深厚情谊。开头三句,自嘲劳苦的生活如一场梦,贬居三年,成为他乡的游子。“笑”字一领对偶句,心思全出。接着两句,进深一层,写人生易老天也老。“华发”、“荒园”均是衰老的象征,“搔首”也无可奈何,抗御不住。“赖有”三句,笔锋一转,颂扬徐君猷的功德。值得庆幸的是:酒在肚里,事在心头,不因喝酒而糊涂误事。我遇到了徐守这样“多情”的人,“好饮无事”的人,“似古人贤守”的人。最后三句,照应序言“每岁”之笔,岁岁年年登高宴饮,“物华依旧”,情深谊长,暗写对徐君猷的不舍之情。这是即事抒情的手法。“摇落霜风”,草木凋零,秋风为霜,渲染萧瑟的气氛,这是借景抒情,抒写离别的不舍。“赖有多情,好饮无事”,结合注解“未尝怒也,而民不犯;未尝察也,而吏不欺,终日无事”,可知是一个贤明的太守,“会与州人,饮公遗爱,一江醇酎”,我会和黄州的人,忘不了享受您的“遗爱”,如同痛饮“一江酹酎”的美酒,君子情谊,源远流长,颂扬徐君猷的功德。“遗爱”用子产的典故,是用典抒情。“摇落霜风,有手栽双柳”,我们的友谊天长地久,有“摇落霜风”的物候作证,“有手栽双柳”作证,作者借物抒情,表达希望彼此的友谊地久天长的愿望。(四)(本题共6小题,14分)19.名篇名句默写。(1)《阿房宫赋》中作者泼墨写意,粗笔勾勒,言阿房宫占地之广,状其楼阁之高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2)《阿房宫赋》中用倒置式的暗喻,以璀璨晶亮的明星来比喻纷纷打开的妆镜,既贴切又形象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n(3)《阿房宫赋》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表现这座庞大的宫殿依地势而设计、结构精巧的特点。(4)《六国论》苏洵用对比论证的方法写出诸侯割地越多,秦国侵略得越急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5)《答司马谏议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可以说是王安石的行事准则,也是历史上一切改革家刚决精神的一种概括。(6)《六国论》中引用古人的话,作比喻论证,说明赂秦的危害。古人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9题答案】【答案】①.覆压三百余里②.隔离天日③.明星荧荧④.开妆镜也⑤.各抱地势⑥.钩心斗角⑦.奉之弥繁⑧.侵之愈急⑨.度义而后动⑩.是而不见可悔故也⑪.以地事秦⑫.犹抱薪救火⑬.薪不尽⑭.火不灭【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注意以下字的书写:覆、隔、荧、妆、钩、弥、事、薪。三、语言文字应用题(共9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小时候,每逢过年我就会得到一盏灯。那不是寻常的灯。从门外的雪地上捡回一个罐头瓶,将一瓢开水倒进瓶里,啪的一声,瓶底均匀地落下来,灯罩便诞生了,再用废棉花将它擦得亮亮的。灯的底座是木制的花纹,从底座中心钉透一颗钉子,半截红烛固定在上面,待到夜幕降临时,点燃蜡烛,再落下小心翼翼的灯罩。我提着这盏灯,觉得自己。父亲给我做这盏灯总要花上很多工夫。就说做灯罩,总要捡回五六个瓶子才能做成一个。如此,除夕夜父亲总能让我提上一盏称心如意的灯。父亲说过年要让家里里外外都是光明的,所以不仅我手中有灯,院子里也是有灯的。高高挂起的是红灯,灯笼穗长长的,风一吹,刷刷响。低处的是冰灯,放在大门口的木墩上。无论是高出屋脊的红灯,还是安闲地坐在低处的冰灯,都让人觉得温暖。但不管它们多么动人,也不如父亲送给我的灯美丽。因为有了年,就觉得日子是有盼头的;因为有了父亲,年也就显得;而如果又有了父亲送我的灯,年则妖娆迷人了。20.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然后光彩照人即便有声有色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nB.后来光彩照人尽管绘声绘色C.后来风光无限即便绘声绘色D.然后风光无限尽管有声有色21.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灯的底座是木制的花纹,从底座中心钉透一颗钉子,将半截红烛固定在上面,待到夜幕降临时,点燃蜡烛,再落下小心翼翼的灯罩。B.灯的底座是木制的,有花纹,从底座中心钉透一颗钉子,把半截红烛固定在上面,待到夜幕降临时,点燃蜡烛,再小心翼翼地落下灯罩。C.灯的底座有木制的花纹,从底座中心钉透一颗钉子,被半截红烛固定在上面,待到夜幕降临时,点燃蜡烛,再小心翼翼地落下灯罩。D.灯的底座有木制的花纹,从底座中心钉透一颗钉子,将半截红烛固定在上面,待到夜幕降临时,点燃蜡烛,再落下小心翼翼的灯罩。22.下列各项中,和画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A.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B.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C.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D.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20~22题答案】【答案】20.D21.B22.D【解析】【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第一空,“然后”,表示接着某种动作或情况之后。“后来”,指过去某一时间之后的时间。“将一瓢开水倒进瓶里”在“捡回一个罐头瓶”之后,故选“然后”。第二空,“光彩照人”,形容人或事物十分美好或艺术成就辉煌,令人注目、敬仰。“风光无限”,意为景色非常美好,也指无限光耀、无比体面。语境是“我”提着这盏灯,觉得自己很风光,故选“风光无限”。第三空,“即便”,指即使、纵使,表假设。“尽管”,表转折,姑且承认某种事实。文中“如此”指代上文事实,此处表转折关系,因此用“尽管”更合适。第四空,“有声有色”,形容生动精彩。“绘声绘色”,形容叙述描写生动逼真。语境是因为有了父亲,年也就显得精彩,故选“有声有色”。故选D。【21题详解】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n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文中画波浪线句子有三处语病:一是搭配不当,“灯的底座是木制的花纹”主宾搭配不当,可改为“灯的底座是木制的,有花纹”;二是成分残缺,“半截红烛”前面缺少“把”“将”等词;三是语序不当,“再落下小心翼翼的灯罩”语序不当,“小心翼翼”应放在“落下”前面作状语,可改为“再小心翼翼地落下灯罩”。故选B。【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修辞手法的能力。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冰灯”当作人来写,“安闲地坐在低处”赋予冰灯人的情态和动作。A.运用夸张和对偶的修辞手法,“千秋雪”和“万里船”是夸张,“窗含”对“门泊”、“西岭”对“东吴”、“千秋雪”对“万里船”是对偶手法。B.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人世间的快乐”比作“流水”。C.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瞬息之间,“轻舟”已过“万重山”是夸张。D.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作者把“明月”拟人化,并将自己心中对于友人的关怀、思念和同情托付给它带给身处夜郎的好友。故选D。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1)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刘彝(2)你现在的气质里,藏着你走过的路,读过的书。——电影《卡萨布兰卡》(3)路,就是书。——余秋雨读了上面的材料,你有怎样的体验和思考?结合上述材料,写一篇文章。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个字。【23题答案】【答案】例文:漫漫人生,请带一本书上路我曾听过一句话:“你现在的气质里,藏着你走过的路,读过的书。”的确如此。古人常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为的就是提升自己的人生内涵,能够看淡春花秋月,宠辱不惊地过一生。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n书,能提升一个人的文化内涵,提高人的精神境界。孔子韦编三绝,终成一代儒学宗师;苏秦狠心刺股,凭着自己的一腔才学成为一代谋士;李密牛角挂书,亦是留下了千古美名。古往今来,人们对书籍的热爱有增无减,罗贝托·波拉尼奥发出过这样的宣告:“我们不会停止阅读,即使每本书总有读完的时候,如同我们不会停止生活,即使死亡必然来临。”读书和生命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余秋雨先生说过:“一座普通的城市的文化,主要是看地上有多少热闹的镜头;一座高贵的城市的文化,主要看天上有几抹孤独的云霞。”一个有内涵的人,往往能从一草一木中,看到欢喜和禅意,能在世俗生活中抬起头看天边的云霞,享受内心的安然和淡定,而这些很大程度上都是书给予的。路,能丰富一个人的阅历,磨炼一个人的性情。我曾看到过这样一句话:“有些人的生命中没有风景,是因为他只在那些别人造好的、最方便的水管里流过来流过去。”正是因为如此,才会有那么多人抱怨生活的无聊吧?那么,何妨流出那些水管呢?你只有流遍一个又一个的风景,你才会是一条河啊!生命不是放在花瓶里供人观赏的静物,而是草原上随风舞动的韵律。在按部就班的生活中,或许我们更应跳出这个无限循环的节奏,明白自己真正所求的是什么,然后为此走遍万水千山,亦无悔无怨。如果读书是在你的心中堆放木柴,那么上路则是点燃它们的火源。书和路的结合,会引发绚烂的火焰。生在盛唐的李白,游遍大江南北,终成就了他“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的豪气;饱受战乱之苦、流离失所的杜甫,下笔就有“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沉郁顿挫之气;遭受了宋王朝南渡悲苦的李清照,诗词中总有些“凄凄惨惨戚戚”的低迷哀痛。经历世事会让你将从书本上看到的文字,真正化为生活的感触;而万里江山、人生履历会让你的笔下生出独一无二的光辉,让你的生命结出不一样的果实。漫漫人生,请带着一本书上路。看书中之百转千回,品世间之人情真相。书和路会融为一体,形成我们独一无二的气质。书路结合,用书中的精神作为人生的风向标,用路上的阅历沉淀自己的内涵。【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审题:这是一则材料作文题。题目由三则材料组成。第一则材料强调“书”和“路”的重要性,要多读书,多行路。第二则材料强调“书”和“路”都可以塑造人的气质,无论读书还是行路都对你的气质形成、性格塑造起着重要的作用。第三则材料强调“书”和“路”的统一性。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n总而言之,这三则材料既说明了“书”和“路”对人的重要性,又阐述了二者之间的关系。书和路是人生的两翼,书让我们有了生活的动力,路让我们有了前进的方向。“读万卷书”,这是一本有字的书,“行万里路”,这是一本无字的书,我们要把读万卷书和行万里路紧密结合起来,也就是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我们要多读书,也要多行路,将读书与行路结合起来。光读书容易变成死读书,不读书又没有理论基础。只有从书本中来,到实践中去,才能收获精彩人生。书与路相聚的地方,就是希望,就是终点。走过漫江碧透,收获的是对生活的理解与感悟;越过字里行间,通透的是打破红尘的人生境界。无论是读书,还是行路,看到的和经历的,最终都融入到一个人的气质中,沉淀成一个人的睿智、格局和气度。行千里路,知千里路,多了便成了一本有故事、有内涵的书。在书中徜徉,更深入便是人生领悟、情趣生活,而这些又辅助我们走好人生路。可见,“书”就是“路”,“路”就是“书”,二者可以融为一体,互相作用,互相促进。从“体验和思考”可知,文体可以是记叙文或议论文。若写记叙文,可以选择生活中几件事,将读书与行路揉合进去,写出自己对于读书与行路的体验。若写议论文,可以谈读书与行路的关系,也可以谈书与路对我们的重要性,还可以谈我们如何读书和行路。脉络要清晰,观点要鲜明。立意:1.人生路上,与书同行。2.书与路是生命的两翼。3.奋斗之路伴书行。4.书给我们前进的动力,路为我们指明未来的方向。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语文
发布时间:2022-06-18 12:09:30 页数:21
价格:¥5 大小:61.98 KB
文章作者:fenxiang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