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登录
字典
词典
成语
近反义词
字帖打印
造句
组词
古诗
谜语
书法
文言文
歇后语
三字经
百家姓
单词
翻译
会员
投稿
首页
同步备课
小学
初中
高中
中职
试卷
小升初
中考
高考
职考
专题
文库资源
您的位置:
首页
>
高中
>
历史
>
统编版(2019)
>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
>
《中外历史纲要(下)》全册知识要点分课时复习提纲【提纲48】(资料ID:280178)
《中外历史纲要(下)》全册知识要点分课时复习提纲【提纲48】(资料ID:280178)
资源预览
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侵权申诉
举报
1
/36
2
/36
剩余34页未读,
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充值会员,即可免费下载
文档下载
第一单元古代文明的产生与发展【原始社会晚期—西罗马帝国灭亡】第1课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课程标准】知道早期人类文明的产生;了解各文明古国发展的不同特点,认识这些特点形成的不同时空条件。一、人类文明的产生(文明的产生根源在于经济)【学习聚焦:随着阶级的产生和国家的形成,人类进入奴隶社会】1.最初的农耕与畜牧(1)西亚:最早培植出大麦、小麦和豆类作物。(2)南亚、中国和中南美洲等地:培育出各自的农作物,如南亚的芋头,中国的水稻和粟,中南美洲的玉米和南瓜等。(3)人类驯养羊、猪、牛等动物。2.农耕和畜牧业产生后引发的连锁反应:(理解其中逻辑顺序即可)3.文明产生的标志:阶级的产生、国家的形成和文字的出现等。二、古代文明【学习聚焦:受地理和历史条件影响,即历史环境不同,文明表现出明显的多元特征】1.古代文明特点:①独立发展;②多元特征;③不断向外拓展。2.表现(1)古代西亚文明(两河流域)①产生与发展:公元前3500年左右,产生了文明;约公元前2900年,两河下游的苏美尔地区出现一系列城市国家。②政治:公元前18世纪,古巴比伦的汉谟拉比基本统一了两河流域,建立君主专制制度。③法律:《汉谟拉比法典》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较完整的成文法典,它宣扬君权神授,维护奴隶主的利益和权威。④文化:A.楔形文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B.《吉尔伽美什》是目前所知最早的史诗;C.诞生了著名的洪水和方舟传说;D.苏美尔人发明了60进位制。第36页 (2)古代埃及文明(尼罗河流域)①产生:公元前3500年左右,埃及文明兴起。公元前3100年左右,埃及初步实现统一,建立起比较完善的官僚系统。②政治:法老被视为神在人间的代表,掌握着政治、经济和军事等最重要的权力(君主专制)。③文化:A.象形文字;B.世界上第一部太阳历;C.金字塔;D.莎草纸是古代埃及主要的书写材料和重要的出口物资。(3)古代印度文明(印度河、恒河流域)①产生:公元前3千纪,印度河流域出现文明。公元前6世纪,恒河流域形成一系列国家。②政治:种姓制度(雅利安人创立)③文化:A.佛教对种姓制度形成了一定程度的冲击;B.《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是世界上著名的史诗。C.印度人创造了1到9的数字,发明了“0”,提出了按位计值的方法。(4)古希腊文明①产生:公元前2千纪,诞生克里特文明和迈锡尼文明;公元前8~前6世纪,城邦逐渐发展起来(典型特征:小国寡民)。②政治:寡头政治——斯巴达(少数人掌握政权)民主政治(直接民主)——雅典。民主政治的局限:建立在奴隶制基础之上;享有民主权利的仅是成年男性公民,妇女、外邦人和奴隶都被排斥在公民队伍之外。③文化:A.文学:神话、悲剧、喜剧等,是世界文学的瑰宝,启迪了西方的文学创作和思想;B.史学:希罗多德首创“历史”一词,是西方“史学之父”;修昔底德成为政治史传统的奠基人;C.哲学: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奠定了西方哲学的基础。苏格拉底和柏拉图使哲学成为一门研究“人”的学问;亚里士多德使哲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第36页 第2课古代世界的帝国与文明的交流【课标要求】认识古代各帝国的区域性影响和不同文明之间的早期联系。一、古代文明的扩展【学习聚焦:农耕文明的优势使其具备扩张潜能,使文明区域不断扩大】古代文明扩展主要分为两种:武力扩张和和平移民1.农耕文明的扩展(1)原因:比较发达的社会分工、相对较高的劳动生产率、复杂的社会组织和管理系统。(2)扩展方式:武力征服(不排除和平的经济交流)。2.古代希腊(海洋文明)的扩展——移民(殖民)方式。3.影响:古代文明各自的扩展,使不同文明区相互连接起来,促进了大帝国的兴起。二、古代世界的帝国(三大帝国的疆域配合地图要能够区分,尤其是罗马帝国)【学习聚焦:古代文明的区域性扩张促使波斯等帝国兴起,帝国的统治进一步巩固和扩大了古代文明区,促进了文明之间的交流】1.波斯帝国(前6世纪--前4世纪)(1)地位:第一个建立起地跨亚非欧三大洲的帝国。(2)统治方式①君主专制制度和君权神授思想。②地方实行行省制,行省总督和军事长官相互监督和制约。③帝国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比较完善的官僚体系和税收系统。④修建道路系统。2.亚历山大帝国(BC336年—BC323年)(1)统治方式①继承波斯帝国的基本制度,宣布君权神授,实行君主专制。②地方实行行省制,任用马其顿人和希腊人担任主要职务;③推广希腊文化。3.罗马帝国(公元27年—5世纪西罗马帝国灭亡)(1)地位: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地中海成为内湖)。(2)统治方式:①实行君主专制,地方设行省;②广泛使用奴隶;③注重罗马法的发展④4世纪末,基督教为帝国国教。(3)统治影响:帝国在1-2世纪空前繁荣。(4)帝国消亡:4世纪末(395年),帝国分裂。5世纪后期(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三、文明的交流【学习聚焦:古代世界各地区的经贸往来,以及思想、文化和技术的传播是文明交流的重要表现】1.技术的交流(1)西亚的农耕技术,逐步传到中亚、欧洲和北非一些地区。(2)冶铁技术最初起源于西亚,扩散到埃及和希腊等地。第36页 2.文化的交流(1)西亚的神话传入希腊,成为希腊神话的重要内容;(2)希腊最初的雕刻艺术,特别是人像雕刻,在很多方面都模仿埃及。(3)字母文字:起源于西亚的腓尼基。A.往东:演化为阿拉马字母,由阿拉马字母发展出西亚、埃及以及印度等地的多种字母。B.向西:形成希腊字母,再演化出拉丁字母。希腊字母和拉丁字母成为今天欧洲几乎所有字母文字的源头。3.东西方交流:(1)公元前后,通过丝绸之路,汉王朝与罗马帝国有间接的经贸和文化交流。(2)东汉班超为经营西域,曾派甘英出使大秦。第36页 第二单元中古时期的世界(公元5-15世纪)第3课中古时期的欧洲【课程标准】了解中古时期欧洲国家的民族、宗教、社会变化,认识这一时期世界文明的多元面貌。一、西欧封建社会(一)西欧封建社会的基本特征(主要指公元5-11世纪封建社会形成时期)【学习聚焦:封君封臣制度、庄园与农奴制度是西欧封建社会的基本特征】西欧封建社会形成背景:罗马帝国和日耳曼人因素结合的基础上。1.西欧封建社会政治特征:封君封臣制度①原因:社会动荡和自然经济的产物,8世纪后逐渐与封土联系在一起。②关系:封君为封臣提供土地作为给养,提供保护;封臣效忠封君,主要义务是服兵役。③影响:A.帝王通过此制度与各级封建主联系起来,成为西欧社会的统治阶级;B.封建主在各自的领地内独立行使权力,政治上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分裂割据局面,造成了西欧王权的衰落。2.西欧封建社会经济特征:庄园与农奴制度①地位:庄园是中古西欧基本的农业经济组织②概况:A.庄园内耕地分为:领主自营地:由农奴耕种,收入归领主所有;农民份地:分为自由农份地和农奴份地(由领主处获得),自耕自收。B.农民法律地位不同:农奴是非自由人,固着于土地上,需要为领主服劳役和缴纳赋税。自由民在法律上是自由人,也要向领主提供劳役和缴纳赋税。C.封建领主:拥有各项权力,主持的庄园法庭审理庄园内的各种案件,维护庄园的秩序。(二)西欧封建社会的嬗变(主要指11-15世纪的中古西欧的王权、城市与教会新变化)1.西欧的王权强化(1)王权强化的背景:中古中后期,社会环境逐渐稳定,经济增长。王权通过打击贵族、削弱教权、和城市合作等手段来加强王权。(2)表现:①英国:15世纪晚期,都铎王朝建立后,英国逐步形成比较强大的王权。②法国:15世纪晚期,法国基本完成了法兰西的统一,王权得到强化。③西葡:15世纪末,在伊比利亚半岛形成的国家有西班牙和葡萄牙。2.西欧城市复兴(10~11世纪起)(1)条件:欧洲社会走向稳定,封建经济获得一定发展,农、工商业逐渐复兴和繁荣。(2)城市自治斗争:与封建主谈判、金钱赎买或武装暴动;(3)影响:①经济:一些城市赢得一定程度的自治权,有利于城市经济的发展;②文教:一些城市兴办大学;③政治:城市还以金钱和人力支持王权,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国王的统一事业。第36页 3.中古西欧的教会(在西欧社会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①经济:拥有大量庄园和广袤土地,并向信徒征收什一税。②政治:形成了从教皇到各级神职人员的等级制度。(与世俗王权形成“教俗二元结构”)③思想:控制着人们的精神生活。二、东欧:拜占庭与俄罗斯【学习聚焦:拜占庭一度强大;俄罗斯逐渐成为中央集权的大帝国】1.拜占庭帝国(历史贡献:保留古典文化)(1)鼎盛:①版图:6世纪,查士丁尼在位时,拜占庭先后占领北非和意大利等地。【P18地图】②法律:查士丁尼在位期间编订的《查士丁尼法典》,使罗马法成为系统、完整的法律体系;它与同时或稍后编纂的《法学汇纂》、《法理概要》、《新法典》合称《罗马民法大全》。(2)灭亡:1453年,被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攻陷。2.俄罗斯(深受拜占庭帝国的影响)(1)9世纪:发端于基辅罗斯。(2)13世纪:被蒙古征服,成为金帐汗国的臣属。(3)16世纪初:建立起以莫斯科为中心的统一国家——莫斯科公国。(4)1547年:伊凡四世正式加冕为沙皇(君主专制)①对内:颁布新法典,改组中央机关,镇压大贵族,巩固和强化了中央集权②对外继续扩张。(5)17世纪末:成为地跨欧亚两洲的庞大帝国。第4课中古时期的亚洲【课程标准】了解中古时期亚洲国家的民族、宗教、社会变化,认识这一时期世界文明的多元面貌。一、西亚——阿拉伯帝国(7世纪——13世纪)【学习聚焦:阿拉伯人通过扩张建立的大帝国,在东西方交流中扮演了重要角色。】1.建立:①7世纪初,穆罕默德创立伊斯兰教;②622年,穆罕默德在麦地那建立政权;③8世纪中期建立起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结合P23地图】2.国家状况:①政治制度:政教合一,君主专制(最高统治者哈里发掌握政治、军事和宗教大权。)②经济:A.手工业和商业得到很大发展,陆上和海上贸易繁盛。B.城市繁多,都城巴格达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③文化:A.吸收古被征服地区文化;B.融合东西方文化;第36页 C.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二、西亚——奥斯曼帝国(13世纪-20世纪初)【学习聚焦:奥斯曼土耳其人灭亡拜占庭帝国,对东西方历史的发展产生了影响。】1.建立与发展:1453年,灭亡拜占庭帝国,将君士坦丁堡改名伊斯坦布尔,定为首都。16世纪后期,成为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2.国家状况:①政治:政教合一,君主专制(最高统治者是苏丹)②经济:A.15~16世纪,帝国一度经济繁荣。伊斯坦布尔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中心;B.控制了连接亚欧的商路,对过往商品征收重税,东西方之间的贸易受到一定影响。三、南亚:印度1.笈多帝国(4世纪):基本统一北印度;政令不够统一;印度教成为主要宗教。2.德里苏丹国(13世纪初,突厥人)①以伊斯兰教为国教。②地方划分为行省,重要职位由穆斯林担任。四、东亚(日本和朝鲜,深受汉儒文化影响,仿照隋唐制度,确立中央集权制度)1.日本(1)封建化改革:646年,“大化改新”。模仿隋唐律令制度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国家。(2)10世纪,日本的中央集权体制开始瓦解,武士集团的重要性日益增强。(3)12世纪末,日本进入幕府政治时期。①以天皇为首的朝廷只保有名义上的中央政府称号,实权由以将军为首的幕府掌握。②将军与武士结成主从关系,武士成为将军的家臣。③17世纪建立的德川幕府面对世界变局,意图以锁国加强统治,抵制外来影响。2.朝鲜(1)7世纪末:新罗初步统一朝鲜半岛,模仿中国建立中央集权国家;(2)10世纪初:高丽王朝建立,仿效唐制,三省六部、地方十道、土地国有、科举考试、儒家经典、词章之学;(3)14世纪末,李氏朝鲜建立;(4)16世纪末,中朝军民联合抗击日本侵略(丰臣秀吉),维护朝鲜独立。第5课古代非洲与美洲【课程标准】了解古代非洲和美洲国家的民族、宗教、社会变化,认识这一时期世界文明的多元面貌。一、古代非洲文明(指:撒哈拉沙漠以前的黑非)【民族:黑非最主要的民族是班图人,最早出现于西非的班图人在不断迁徙的过程中,发展和融合了不容地区的文明,形成了古代非洲的主要特征。】1.西非(国家在时间上前后相继)第36页 ①西非居民班图人培育出了甜高粱、西瓜和棉花等重要农作物,驯养了牛,引进了绵羊和山羊等,掌握了冶铁技术。②8~15世纪,加纳、马里和桑海等国家先后兴起。特征:黄金资源丰富、对外贸易发达、城市和文化繁荣、廷巴克图是重要的文化中心。2.东非(主要是城市国家)①阿克苏姆王国:地理位置优越,文明兴起较早。②10-15世纪,东非沿海产生一系列国家。特征:广泛使用奴隶,经济上以园艺业为主,对外贸易发达,出口黄金、象牙和奴隶等。3.南非:津巴布韦是南部非洲文明的代表。二、古代美洲文明【古代美洲的印第安人创造了灿烂的文明,独立培育出其他大陆没有的很多农作物,包括马铃薯、玉米、番茄和花生等】。1.玛雅文明:(BC1500-17C末)(1)起源:发源于中美洲的尤卡坦半岛。(2)特点①农业:玛雅人发展了以种植玉米为主的农业。②政治:建立了众多城市国家。③建筑:玛雅人的城市建筑精美,金字塔庙宇为典型。④文化:发明独特的表意文字;复杂的历法纪年;20进位制,知道0的概念。2.阿兹特克文明(14C-16C)(1)起源:14世纪,阿兹特克人兴起于今墨西哥地区。1521年为西班牙人毁灭。(2)特点①政治:上层阶级垄断官职,掌握军队。②经济:发明“浮动园地”,扩大了耕地面积。③城市:都城特诺奇蒂特兰位于湖中的岛上,全城水渠和道路纵横交错。3.印加文明:(13C—16C)(1)起源:13世纪,印加人崛起于秘鲁的库斯科地区。(2)特点——中央集权的帝国①最高统治者是国王,世袭继承,拥有行政、立法和军事大权.②将全国划分为四大政区,每个政区设立一个长官,以贵族充任。③为征税和征兵,政府编制了详细的人口调查表。④帝国修建了完善的道路系统,用于传递政府的命令和情报,以及调动军队。⑤政府还将征服地区的部分或全部居民迁移到新地区,以防止他们反抗。第36页 第三单元走向整体的世界【单元课标】1.了解新航路的开辟(背景、过程)。2.了解新航路开辟带来的影响:人口、物种、商品等的全球性流动;人类认识世界的视野和能力的改变;对世界各区域文明的不同影响;人类历史从分散走向整体过程中的重要节点。第6课全球航路的开辟一、新航路开辟动因和条件(即背景)【学习聚焦:15世纪末,西欧人具备了向远洋进发的动力和技术条件。】1.动因(1)历史传统:欧亚贸易由来已久。(13世纪开始,伊比利亚半岛的居民就尝试从大西洋诸岛屿获取木材、粮食等资源。)(2)直接原因:奥斯曼帝国的扩张,威胁到东西方之间陆路贸易通道的安全。(3)☆根本原因(经济根源):14—15世纪,西欧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对金银财富的需求以及开拓新市场的意愿日益迫切。(4)社会根源(诱因):A.《马可•波罗行纪》激起一些西欧人对东方的发财梦;B.欧洲对亚洲黄金和贵重商品的需求;(欧洲长期从亚洲进口丝绸、瓷器、香料等)(5)精神动力:A.人文主义鼓励冒险精神;B.传播基督教;(6)政治动力:欧洲各国强化王权,积极扩张。2.条件:航海技术、科技条件(地理、造船)、葡萄牙西班牙王室支持。二、新航路的开辟(结合P36地图,可能考地图题,且时间、人物、事件不能混淆)方向支持王室时间航海家开辟的航路(成就)向东葡萄牙1487年迪亚士到达非洲好望角。1497—1498年达·伽马绕过好望角,驶达印度。向西西班牙1492年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开辟了欧洲到美洲的新航路)第36页 1519—1522年麦哲伦完成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环球航行(证明了地圆学说)三、其他航路的开辟(配合P37海图)【学习聚焦:欧洲人继续进行海上探险,开辟了北大西洋和南太平洋的海上航线,打破西、葡两国的海上垄断。全球海路大通,人类对地球的认识有了新的飞跃。】1.概况区域支持国家时间航海家开辟航线北大西洋高纬度地区探险英国1497年卡伯特父 子发现了一块“新发现的大陆”,即纽芬兰岛法国16世纪卡蒂埃到达拉布拉多半岛荷兰巴伦支三次航行北冰洋地区,留下了详细的航行记录和准确的航海图17世纪初(英)哈德逊多次向西北航行,探索经北冰洋通向亚洲的航路俄罗斯//开辟北太平洋到北冰洋的航线南半球探 险英国1578年德雷克到达美洲南端的合恩角荷兰1642—1643年塔斯曼环航澳大利亚时到达新西兰和塔斯马尼亚岛2.意义(1)这些航海探险,进一步丰富了人类的地理知识;(2)在主要航线之外,开辟了众多重要的新航线,世界主要的大洋和大陆之间,通过海上航线建立了直接联系。第7课全球联系的初步建立与世界格局的演变【知识精要】新航路开辟的影响1.引发全球性人口迁移和物种的交流,改变了世界的人文地理格局和自然环境状态。2.带来商品的世界性流动,促进世界各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世界市场开始形成。3.打开了西欧殖民扩张的序幕,打破了原本相对平衡的多元文明格局,推动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改变了世界格局和历史发展进程。人类开始从分散走向整体第36页 一、人口迁移与物种交换【学习聚焦:人口、动植物以及病原体跨区域大范围的传播和交流,改变了世界的人文地理格局和自然环境状态。】(一)人口迁移1.原因:新航路开辟,促进世界各地人们的相互往来,推动人口的迁移。2.表现:(1)欧洲人入侵美洲,印第安人大幅减少;(2)欧洲人大批来到美洲,将非洲黑人贩卖到美洲,美洲成为族群混合程度很高的地区;3.影响:A.族群混合现象。B.新民族产生。(二)物种交换1.原因:新航路开辟,人口迁徙促进了世界动植物的大交流。2.表现:(1)欧洲人把欧亚大陆的家畜、农作物、水果引入美洲;(2)美洲的特产马铃薯、玉米、番茄、甘薯、花生、南瓜和可可等也流向世界各地。今天世界的植物食品中,约有1/3的品种源自美洲。(三)疾病的传播1.原因:人口和动物的全球流动。2.表现:欧洲人将天花、麻疹、白喉、水痘、流感等疾病的病原体带到美洲和大洋洲。3.影响:造成原住民大量死亡,原有社会解体,让欧洲人能够在美洲迅速建立殖民统治。 二、商品的世界性流动【学习聚焦:随着海上航路的扩展和商品的世界性流动,世界各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不断加强。】1.原因:海路在世界贸易中的地位提升;新旧多海域贸易齐头并进。2.表现:(1)印度洋贸易:欧洲商人在与阿拉伯商人的竞争中逐渐占据优势。(2)大西洋贸易:(主要)三角贸易:欧洲商人把纺织品、枪支等运到非洲,换取或抓捕黑人,运到美洲为奴;把美洲的贵金属、蔗糖和烟草等运回欧洲。(3)太平洋贸易:西班牙经营的横跨太平洋贸易,主要在其两大殖民地菲律宾和墨西哥之间进行。西班牙武装商船“马尼拉大帆船”,运载中国的生丝、丝绸、棉布和瓷器等产品到墨西哥交换白银,再将白银运回马尼拉,这些白银又大量流入中国。(4)澳门中转贸易:葡萄牙人建成以澳门为主要中转站的海上贸易网络,贸易路线跨越三大洋。结果:绝大部分的白银流入中国。第36页 3.影响(1)日本与美洲的白银大量流入中国,进一步刺激了中国东南沿海经济的发展;一个围绕白银输入中国的贸易网络逐渐形成。(2)世界各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不断加强,世界市场开始形成。三、早期殖民扩张【重点!!!】【学习聚焦:新航路的开辟和西欧的殖民掠夺,改变了世界格局和历史发展进程,欧洲资本主义获得发展。】1.表现:新航路的开辟拉开了欧洲海外扩张的序幕,大规模殖民掠夺也登上历史舞台。时间国家殖民方向与表现15-16世纪葡萄牙以亚非为主,美洲的巴西。15-16世纪西班牙以美洲为主,除巴西之外的中、南美洲广大地区,亚洲菲律宾。17世纪荷兰荷兰号称“海上马车夫”,在亚洲、非洲、北美洲建立了多个殖民地。同时,英、法也崛起。18世纪英国英国最终成为“日不落帝国”,占全世界占有最多殖民地。2.殖民扩张的影响:(1)对被殖民地区(东方):中断了美洲和非洲原有的社会发展进程,打破了原本相对平衡的多元文明格局,给当地人民带来了巨大灾难。对亚洲:一些古老帝国也受到冲击(如中国和印度);(2)对殖民者(欧洲):①出现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A.商业革命:商品种类与流通量成倍增长;贸易范围不断扩大;贸易中心逐渐从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沿岸;股份公司与证券交易所出现。B.价格革命:大量贵金属流入欧洲,导致货币贬值、物价上涨,依赖固定地租收入的封建领主地位下降,商业资产阶级实力上升,资本主义加速发展,封建制度濒于解体,欧洲社会开始转型。②欧洲从殖民掠夺、商业贸易和奴隶贸易中获得的财富转化为资本,推动欧洲资本主义(资本原始积累)的发展。(3)对世界市场:推动世界市场开始形成。(4)对人类社会:人类历史从分散走向整体,改变了世界格局和历史发展进程,人类社会开始进入大变革的时代。第36页 第四单元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单元线索单元课标了解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与资产阶级革命之间的历史渊源,认识资本主义制度确立的历史意义。线索梳理思想解放运动①文艺复兴②宗教改革③科学革命④启蒙运动政治①革命: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法国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和南北战争。②改革:俄国1861年农奴制改革、日本明治维新。③王朝战争:意大利统一、德意志统一。第8课欧洲的思想解放运动一、文艺复兴(反对神学世界观)背景①根本原因:西欧中世纪晚期,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②文化基础:西欧文化自身的传承与发展;意大利又从东方汲取了大量文化养料。③中坚力量:意大利聚集了一批具有新思想的学者文人。实质以学习和恢复希腊罗马古典文化为号召,实质上却是创立符合新兴资产阶级需要的新文化。核心人文主义:①以人为中心,提升人的地位,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②反对禁欲主义,抨击教会腐败和守旧思想,崇尚理性。③重视发挥人的才智和创造力,追求现世社会的幸福生活。④提倡探索人与自然的奥秘。发展历程时间国家代表人物称号/代表作主要观点14世纪意大利但丁、彼特拉克、薄伽丘“文学三杰”讽刺教会的封建腐朽,宣扬人性的自由。(人性本能)15世纪达•芬奇、米开朗琪罗、拉斐尔“美术三杰”描绘现世生活,展现了人物的内心世界。15世纪后期英国莎士比亚《哈姆雷特》《李尔王》体现人文主义的政治思想和道德理念。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封建秩序,解放了长期被宗教戒律压抑和禁锢的人性,使人们开始更多地关注人本身与现世世界。二、宗教改革(反对罗马教皇和教会)背景文艺复兴使天主教会的权威受到越来越多的质疑,人们对罗马教廷的长期盘剥日益不满。兴起序幕1517年,马丁•路德撰写《九十五条论纲》,痛斥教廷推销赎罪券的欺骗行为。第36页 内容①人的灵魂获救靠自己的信仰,不靠烦琐的宗教仪式(因信称义)②上帝面前人人平等;③建立独立的民族教会和廉俭教会,用民族语言进行宗教活动。扩展继德意志之后,西欧其他国家也进行宗教改革,以瑞士的加尔文派和英国的国教影响最大。影响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传播和发展了人文主义,有利于欧洲资本主义的成长,推动了欧洲民族国家的形成和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三、近代科学的兴起(进一步打破神学观)背景随着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深入发展,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也产生了革命性变化。兴起16-17世纪,欧洲的自然科学研究取得重大突破,近代科学兴起,被称为“科学革命”。主要成就①天文学: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说”,否定天主教会宣扬的“地心说”,建立起一种新的宇宙观。②力学:英国科学家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确立了较为完整的力学体系,为近代物理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③光学、热学、电磁学、解剖学:也取得了巨大进步。影响①形成重视经验和事实的理性化思维方式,确立通过观察、实验、分析、归纳和综合等基本途径发现自然规律的科学方法。②削弱了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促进了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四、启蒙运动(反对封建王权和教会,构建未来社会)【学习聚焦】启蒙运动表达了资产阶级的政治和经济诉求,为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思想武器。背景随着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近代科学发展,人们的思想得到进一步解放,新兴资产阶级要求摆脱专制王权和教会的思想束缚。实质以理性和科学的光芒,驱散蒙昧、迷信、宗教狂热和专制统治带来的黑暗。核心理性:(强调独立思考与自主精神。)发展历程时间国家代表人物主要观点17世纪英国洛克分权(具体内容与孟德斯鸠不同)①反对君主专制和教会特权。②判断是非的标准是人的理性。③相信进步,相信科学和教育。第36页 ④对未来社会提出了一些基本的政治构建。18世纪法国成为启蒙运动的中心孟德斯鸠强调立法、司法、行政三权分立,相互监督和制衡。伏尔泰①天赋人权②寄希望于“开明君主”进行改革,主张建立君主立宪制。卢梭主权在民和直接民主制。亚当•斯密(英)劳动是财富的源泉和衡量价值的尺度,主张自由竞争,被尊为“现代经济学之父”。康德(德)(集大成者)人应该独立思考,理性判断,主张民主、自由、平等。影响①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作了理论准备和舆论宣传。②直接推动了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有助于在这些国家建立资产阶级统治。③启蒙思想成为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精神武器。第9课资产阶级革命与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一、英、美、法资产阶级革命英国美国法国背景16—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在经济上日益强大,他们以议会为基地,向专制王权发起挑战。18世纪中叶,英国对北美大西洋沿岸13块殖民地的种种限制和剥削,激起北美人民的强烈不满,他们要求独立的呼声高涨。①经济:专制制度严重阻碍资本主义发展。②政治:力量日益壮大的资产阶级迫切要求摆脱封建专制统治和等级制度的束缚。③思想:启蒙思想对民众产生了深刻影响。过程①1640年,革命爆发。②经过两次内战,议会获胜,1649年,处死国王。③经历共和国、军事独裁和王朝复辟时期的反复斗争。④1688年,发生“光荣革命”,革命成果获得巩固。①1775.4,来克星顿的枪声,美国独立战争开始。②1776.7.4,《独立宣言》发表,阐述了人民主权思想,宣告北美殖民地脱离英国独立。③1781年,大陆军打败英国军队,战争结束。④1783年,英国承认美国独立。①1789.7.14,法国大革命爆发。②1789.8,议会颁布《人权宣言》。明确提出了人权、自由、平等、法治、人民主权和保护私有财产等原则③1791,宪法颁布,确立新制度的基本框架。④1799,拿破仑发动军事政变,建立军事独裁统治。⑤1804,拿破仑政府颁布《法国民法典》,肯定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保护私有财产不受侵犯,……确立了现代民法体系,成为许多国家编纂民法典的蓝本。⑥1815年,拿破仑帝国覆灭。影响“光荣革命”后,英国君主立宪制逐步形成。①1689年,《权利法案》,扩大议会权力,限制王权。②1701年,《王位继承法》,规定国王不得为天主教徒,也不能和天主教徒结婚。美国独立战争是一场民族独立运动,也是一场资产阶级革命。①拿破仑的统治维护了大革命确立的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但他实行帝制,率领法军入侵一些欧洲国家。②法国大革命沉重打击了欧洲其他国家的封建制度,革命的原则随着拿破仑的军队传播到欧洲各地。二、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内容经济制度以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和雇佣劳动为基础,实质是资本剥削雇佣劳动的制度。随着资产阶级革命的成功,资本主义经济制度逐渐确立。类型代表特征/内容运行机制第36页 政治制度君主立宪制英国①君主权力受到限制,议会是国家最高立法机关和权力机关。②内阁掌握行政权,受议会监督,对议会负责。大多实行两党制或多党制,通过定期选举轮流执政。共和制美国标志:1787年宪法①内容:A.三权分立:国会、总统和最高法院分别掌握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彼此制衡。B.联邦制:联邦政府拥有最高权力,各州政府拥有一定自治权。②评价:是第一部比较完善的资产阶级成文宪法。不足:承认奴隶制,不承认妇女、黑人和印第安人具有和白人男子相等的公民权利等。法国经历共和制和君主制的多次反复,最后确立共和制。评价积极性①与封建制度比较,资本主义制度是巨大的历史进步。②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生产力得到快速发展。局限性①资本主义制度仍然是一种剥削制度。②资本主义列强大肆推行殖民扩张政策,把亚非拉广大地区变成殖民地或半殖民地,进行压榨和掠夺。三、资本主义的扩展背景过程/内容结果/影响俄国1861年改革俄国面临着空前的危机。①废除农奴制改革:农奴获得人身自由,可以通过赎买获得土地。②其他改革:地方自治和地方选举、统一的司法制度、教育改革、义务兵役制、刺激工业发展。①促进资本主义的发展。②没有直接触及沙皇专制制度,保留大量农奴制残余。美国南北战争南北双方在关税、西部领土建州等问题上矛盾重重,在奴隶制的存废问题上斗争尤其尖锐。①1861年,内战爆发。②林肯政府颁布《宅地法》和《解放黑人奴隶宣言》,赢得民众支持。③1865年,内战结束。①维护了国家统一,基本解决了农民的土地问题,又在法律上承认了黑人的公民权利,为此后美国发展和迅速崛起奠定了基础。②黑人仍备受歧视。意大利统一19世纪中期,意大利处于分裂状态。①方式:革命和反侵略战争。②过程:1861年,建立意大利王国,收复失地。1870年,实现国家统一。德国统一德意志处于分裂状态。①方式:武力统一②过程:除奥地利外的德意志统一1871年,德意志帝国成立,实行君主立宪制。第36页 日本明治维新①19世纪中期,面临沦为半殖民地的民族危机。②1868年推翻幕府统治。①加强中央集权,废除封建等级制。②推行“富国强兵”“殖产兴业”“文明开化”三大政策。③制定宪法,肯定天皇神圣不可侵犯和统揽一切的地位。①保留了大量封建势力,官僚寡头和军阀实际掌握了权力,成为军国主义的社会基础。②很快开始对外侵略扩张。第五单元工业革命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单元课标】了解工业革命带来社会生产力的极大发展和生产关系的深刻变化,理解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及人类社会生活产生的深远影响;理解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时代背景、基本原理及世界意义。第10课影响世界的工业革命一、工业革命的背景【学习聚焦】18世纪中期,英国具备了工业革命的条件。1.含义:工业革命又称产业革命。它是以机器取代人力、以大规模工厂化生产取代个体手工工场手工生产的一场生产与科技革命。2.条件(也可从政治前提、市场、资本、劳动力、技术基础等角度梳理)政治前提:英国“光荣革命”后,资本主义制度确立和发展,国内政局稳定经济基础:可能性(内部)①圈地运动→农业资本主义发展,为工业发展提供了农产品、劳动力和国内市场。②英国手工工场发展水平较高;英国是欧洲科学技术中心之一。(外部)殖民扩张(日不落帝国),促进了资本原始积累,获得了大量廉价的必要性原材料和广阔的海外商品销售市场。国内外市场的扩大和需求的增长——————————二、工业革命的进程(18世纪60年代——19世纪中期)【学习聚焦】两次工业革命使“蒸汽时代”和“电气时代”相继到来。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始棉纺织业原因①英国公众对棉纺织品的喜爱。②市场的需求大,刺激了棉纺织业的发展。概况①生产工具:手工劳动→机器生产概况从18世纪30年代开始,有飞梭、珍妮纺纱机、水力纺纱机、骡机、水力织布机等一系列发明创造。影响棉纺织业基本实现了机械化生产。②生产组织:手工工场→工厂1771年,阿克莱特开办了第一家水力纺纱厂,成为近代工厂的开端。蒸汽机概况18世纪80年代,瓦特试制出“复动式蒸汽机”,并在棉纺织工厂广泛使用。第36页 动力革命影响①解决了生产动力受自然条件限制的问题。产生巨大的动力。②第一次工业革命的主要标志,生产技术史上的一次飞跃。③催生了交通工具的革命——汽船、火车。④人类进入“蒸汽时代”。完成19世纪中期,英国的机器制造业实现了机械化。(机器制造机器)第二次工业革命条件19世纪中后期,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社会相对稳定,经济发展,自然科学取得一系列突破性成果,新技术、新发明层出不穷。主要成就①动力:电力成为补充、取代蒸汽的新动力。②动力:内燃机——汽车、飞机等新式快速交通工具应运而生。③新兴工业的兴起——人们用化学方法加工原料,采用合成方法制造新的材料,石油化工业获得发展。④旧产业技术升级——炼钢、纺织、采煤、机器制造和铁路运输等。特点①科学技术与生产紧密结合,有近代科学理论的指导。②几乎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同时发生,范围广、规模大、进展更迅速。③各国因自然条件和社会历史条件不同,工业革命的进程也各具特色。④工业结构中,重工业比例上升。三、两次工业革命的影响【学习聚焦】工业革命改变了世界,推动了历史发展,使世界越来紧密地连成一体。1.生产力:生产力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从农业社会进入到工业社会。人类先后进入“蒸汽时代”和“电气时代”。2.生产关系(生产组织与管理方式发生重大变革)①生产组织:A.工厂制度:(第一次工业革命)B.垄断组织:(第二次工业革命)②管理方式:科学化的管理日益受到重视。3.社会阶级结构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逐渐成为社会的两大主要对立阶级,阶级矛盾尖锐。4.社会生活①城市化进程开始(以工厂为中心形成很多城市)②人们的生活有所改善(休闲娱乐、群众性体育运动),文化素养得到提高,女性也获得更多的受教育机会。③人口增加明显。5.政治工业资产阶级崛起,推动政治民主化向前发展。6.思想自由主义经济论和马克思主义不断传播。7.弊端:产生一系列社会问题①表现:社会贫富分化加剧、工人居住条件恶劣、环境污染严重、疾病与犯罪等。②解决:在工人运动的推动下,欧美各国开始通过社会立法来解决。8.影响世界:极大地改变了世界的面貌,使世界各地的联系日益紧密。①表现: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凭借强大经济和军事实力,继续向世界各地大肆扩张。第36页 ②结果: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最终形成。第11课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与传播一、早期工人运动与社会主义思想的萌发(即马克思主义产生的背景)【学习聚焦】工人阶级的悲惨遭遇引发了早期工人运动,“空想社会主义”没有找到解决资本主义矛盾的正确途径。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条件)1.经济根源: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大工业建立和发展,资本主义制度的各种弊病逐渐显现。2.阶级基础:早期工人运动运动形式——从捣毁机器到争取政治权利的多种形式的斗争。运动典型——法国里昂工人武装起义、英国宪章运动和德意志西里西亚织工起义。运动意义——无产阶级开始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运动教训——工人阶级迫切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3.思想基础:社会主义思想的萌发(空想社会主义)代表人物——法国人圣西门、傅立叶和英国人欧文思想内容——①揭露和批判资本主义制度的种种弊端。②反对自由放任的竞争,主张建立合作、平等、和谐的理想社会。思想评价——不能说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的规律,没有找到实现理想社会的现实力量和正确有效的途径,因此被称为“空想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三大思想来源是德意志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二、马克思主义的诞生(理论)【学习聚焦】马克思和恩格斯经过长期的理论探索和革命实践,创立了马克思主义,为国际工人运动指明了正确方向。理论探索《共产党宣言》发表1848年2月,马克思、恩格斯为“共产主义者同盟”起草的纲领。内容①肯定了资本主义的历史进步作用。②揭示了资本主义在积累财富和资本的同时对工人阶级的残酷剥夺必将引起工人阶级反抗的社会现实,论证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共产主义必然胜利的客观规律。(两个必然)③肯定了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中推动历史发展的重要作用,宣告了无产阶级作为资本主义掘墓人和共产主义建设者的伟大使命,阐明了共产党的性质、目的和策略原则。意义第一次较为完整系统地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阐明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标志马克思主义的诞生。《资本论》出版1867年,马克思第36页 第一卷内容通过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深刻剖析,马克思创立了剩余价值学说,揭露了资本主义制度和资本家剥削的秘密。意义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最重要的文献之一。唯物史观创立马克思、恩格斯。内容揭示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辩证关系,鲜明地指出了人民群众对历史的巨大作用。意义①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人民的、实践的、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创造性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第一次创立了人民实现自身解放的思想体系,指引着人民改造世界的行动。②自19世纪中期起,马克思主义成为西欧工人运动的指导思想;在东欧和东南欧,马克思主义的影响日益扩大;在亚洲和美洲,马克思主义是工人运动与民族民主运动的重要思想武器。③在马克思主义影响下,马克思主义政党在世界范围内建立和发展起来,人民第一次成为自己命运的主人,成为实现自身解放和全人类解放的根本政治力量。三、国际工人运动的发展(从理论到实践)【学习聚焦】巴黎公社的实践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学说,为无产阶级革命留下了重要启示。第一国际原因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和恩格斯发出“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号召,积极促进工人阶级的国际联合。成立1864年,伦敦意义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国际工人运动进入新阶段。巴黎公社背景1870年,法国在普法战争中失败,社会矛盾激化。成立1871年3月,巴黎爆发工人武装起义;3月28日,起义者建立了自己的政权——巴黎公社。措施①打碎旧的国家机器,建立立法与行政合一的政权机关和司法机构。②废除旧军队和旧警察,代之以国民自卫军和治安委员会。③人民有权监督和罢免由选举产生的公职人员,所有公职人员的工资不得超过熟练工人的工资。第36页 ④由工人合作社管理工厂。⑤实行八小时工作日。结果1871年5月28日,巴黎公社被法国资产阶级和德国联合扼杀。意义巴黎公社作为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而被载入史册,它的实践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学说,为国际工人运动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第六单元世界殖民体系与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单元课标】了解西方建立世界殖民体系的过程,以及亚非拉人民的抗争,理解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民族独立运动对世界历史发展的重要影响。第12课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一、西方列强对亚非拉殖民扩张的表现1.对拉丁美洲:(1)扩张过程①1496年,西班牙在海地建立了第一个永久性殖民地圣多明各。②16世纪中叶,大部分南美洲、整个中美洲和北美洲变成了西班牙、葡萄牙的殖民地。(2)统治方式①政治:实行专制统治,设立总督制度;奴役和屠杀印第安人,实行黑人奴隶制。②经济:实行农奴制,发展种植园经济,开采金银矿。2.对亚洲:(1)16世纪①葡萄牙在亚洲建立商站,控制商路。②西班牙将菲律宾变成了殖民地。(2)17世纪至19世纪南亚:英国通过东印度公司从印度掠夺了大量财富和巨额利润。东南亚:①到19世纪末,英国将缅甸和马来半岛的大部分变成殖民地②到19世纪末,法国侵占了越南、柬埔寨和老挝③荷兰占领整个印度尼西亚④美国从西班牙手里夺取菲律宾西亚:①18世纪末19世纪初,英、法、俄等国在奥斯曼帝国扩张②俄国在伊朗北部、英国在伊朗南部划分势力范围东亚:①鸦片战争后中国沦为英法等国的半殖民地②1910年,日本吞并朝鲜半岛3.对非洲:(1)资本原始积累时期(手工工场时代)侵略特征:①大多局限在沿海地区;②持续进行奴隶贸易(2)自由资本主义时期(第一次工业革命)侵略特征:①转向全面侵略;②深入非洲腹地探险侵略史实:主要集中在北非①英法争夺埃及和和苏伊士运河;②英国侵占埃及和苏丹;③法国入侵阿尔及利亚,并向突尼斯和摩洛哥扩张(3)垄断资本主义时期(第二次工业革命)第36页 侵略特征:瓜分非洲狂潮侵略史实:主要在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①1884年,欧洲列强召开柏林会议,确立“有效占领”原则。②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洲殖民国家侵占了几乎整个非洲。二、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1.原因:(1)经济根源:资本主义经济的开放性和扩张性。(2)主要原因:两次工业革命增强了西方资本主义征服世界的能力。2.过程:(1)开始形成:新航路开辟后,欧洲列强开始进行殖民掠夺,主要方式:抢占殖民地、建立商战、黑奴贸易等。(2)初步形成: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国家加快殖民扩张,主要方式:经济侵略(商品输出)。(3)最终形成: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列强掀起过分世界的狂潮,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主要方式:经济侵略(资本输出)。3.影响:(1)世界:①世界各地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当中,世界越来越紧密地连为一体②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是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最终形成,标志着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最终确立。(2)西方:西方列强获得了大量的财富和市场等,促进了本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3)东方:殖民统治和掠夺给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反抗逐渐高涨。第13课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一、拉美民族独立运动兴起1.背景:①历史根源:欧洲殖民者的政治压迫和经济剥削(殖民统治)。②经济:拉丁美洲经济的发展。③思想:启蒙思想的传播,民主意识增长。④有利时机:法国大革命削弱了欧洲殖民者对殖民地的控制;美国独立的影响。2.史实:(1)第一阶段:争取民族独立①1804年,海地(反法)独立,拉开拉美民族独立运动的序幕;②1822年,葡属巴西独立(自上而下的方式);③1826年,西属拉美基本实现独立(领导者:玻利瓦尔、圣马丁等)。(2)第二阶段:反对专制,争取独立发展①继续斗争的背景:A.国内政局动荡、军事独裁,经济发展停滞不前;B.外部美英等国的渗透(门罗主义、“金元外交”、“大棒政策”等)②继续斗争的表现:A.1889年,巴西废除君主制,建立共和国;B.1910年,墨西哥资产阶级革命爆发;1917年,颁布资产阶级宪法,体现资产阶级民主原则。二、亚洲的觉醒1.内涵:20世纪初,亚洲各国民族民主意识的萌发与资产阶级第36页 争取实现民族独立、建立民主制度的反帝反封建运动。2.背景:①政治:帝国主义侵略,民族危机加深;②经济:封建经济逐渐解体,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发展;③思想:20世纪初期,亚洲各国民族民主意识加强。3.史实:①1905-1908年印度反英斗争(国大党——提拉克);②1905-1911年伊朗立宪革命(伊朗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③1911-1912年中国辛亥革命(亚洲第一个共和国)4.意义:①打击了帝国主义、本国封建主义。②推动各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③传播了民族民主革命思想,标志亚洲进入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三、非洲人民的抗争(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国家领导者革命对象斗争形式斗争结果埃及祖国党(阿拉比)英国武装斗争失败,被英占领苏丹马赫迪宗教组织英国失败,被英控制埃塞俄比亚皇帝(孟尼利克二世)意大利胜利,保持独立。四、历史意义亚非拉的民族独立运动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削弱了本国的封建势力,推动了民族独立和世界历史的发展。第七单元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单元课标】了解两次世界大战引起的国际秩序的重要变化;理解十月革命的世界历史意义;理解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民族民主运动对国际秩序的影响。第14课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一、第一次世界大战1.一战的背景:(1)19世纪晚期至20世纪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它们竞相奉行殖民扩张、建立庞大帝国的帝国主义政策,掀起了新的瓜分世界的狂潮。(2)帝国主义各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它们的实力对比发生重大变化。(3)为重新瓜分殖民地,争夺世界霸权,各国都在寻求同盟者。20世纪初,欧洲形成两大敌对的军事集团,他们竞相扩军备战,国际局势日趋紧张。(4)导火线:萨拉热窝事件。2.一战的性质:列强重新瓜分世界、争夺世界霸权的帝国主义战争。3.一战(1914.7---1918.11)的进程:战线与交战双方西线:英法—德东线:俄—德奥;南线:俄—奥第一阶段(1914年)马恩河战役日本占领德国山东租借地德军“速决战”破产第36页 战争阶段与重大战役第二阶段(1915-1916年)凡尔登战役、索姆河战役、日德兰海战战争主动权转移到协约国一方第三阶段(1917-1918年)美国、中国参战;俄国退出、德国投降一战以同盟国失败告终二、一战后的国际秩序1.形成:战胜国在1919年和1921—1922年分别召开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缔结《凡尔赛条约》和《九国公约》等条约,建立了帝国主义的国际新秩序——凡尔赛—华盛顿体系。2.内容:(1)战败国向战胜国割地赔款,裁减军备,德国的海外殖民地被战胜国瓜分;(2)承认波兰复国,承认捷克斯洛伐克和南斯拉夫等国家独立;(3)限制美国、英国、日本等国的海军军备;(4)中国收回山东主权,但日本保留诸多特权;(5)列强同意将“门户开放”“机会均等”作为侵略中国的共同原则;(6)成立国际联盟。3.机构——国际联盟(根据凡尔赛体系规定,1920年初成立,总部:日内瓦)。(1)特点:第一个主权国家组成的世界性国际组织。(2)宗旨:促进国际合作,保证国际和平与安全。(3)评价:①“全体一致”原则,无法有效制止战争。②英、法则将国联作为维护自己既得利益、操纵国际事务的工具。三、一战的影响1.削弱了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力量。2.促进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民族觉醒。3.美、俄的崛起,开始改变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格局。4.改变了人们的观念,反对战争、要求和平的运动日益高涨。第15课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一、列宁主义1.背景:(1)俄国资本主义经济不断发展,沙皇专制统治却持续强化,社会矛盾日益尖锐。(2)俄国工人阶级产生。1898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成立,展开有组织的工人运动。(3)1900年,列宁创办《火星报》,宣传马克思主义,为建立新型政党做思想和组织上的准备。2.形成:1903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二大召开,标志着布尔什维克党的建立。党的指导思想——“布尔什维主义”,也就是列宁主义。3.主要内容:(1)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的最高阶段;(2)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俄国是帝国主义链条中最薄弱的一环;(3)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少数甚至单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获得胜利;(4)工人阶级要以暴力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4.实质:列宁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俄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的马克思主义。二、俄国十月革命第36页 1.原因:(1)根源:俄国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但相对落后,沙皇专制强化,社会矛盾尖锐。(2)直接原因:一战激化了社会矛盾。(3)思想、组织等基础:无产阶级政党布尔什维克党和列宁主义的指导。2.十月革命的过程:(1)1917年,二月革命推翻沙皇专制统治,形成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2)1917年4月,列宁发表《四月提纲》,提出推进社会主义革命,为革命指明了方向。(3)1917年11月7日(俄历10月25日),彼得格勒武装起义,占领冬宫。次日,全俄工兵代表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召开,成立苏维埃政权,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诞生。3.十月革命的世界历史意义:(1)对俄国: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国家,社会主义由理想变为现实;为把俄国变成工业化国家奠定基础。(2)对西方:打破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格局,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对世界的统治。(3)对世界:鼓舞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开辟了人类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新纪元。三、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1.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1917-1924年,其中,1922年苏联成立)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时间1918-19211921-1927背景国外武装干涉,三年国内战争爆发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损害农民利益,导致战后经济与政治危机主要内容余粮收集制粮食税等市场机制建立工农联盟;允许私营企业发展;租让制等形式引进外国资本意义保证战争胜利,缓解了城市饥荒。稳定和恢复国民经济,巩固苏维埃政权。本质排斥商品货币关系,用行政手段直接进入社会主义。允许商品货币关系,在一定范围内恢复资本主义,利用市场机制发展生产力,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2.斯大林时期的社会主义建设(“苏联模式”)(1)过程:1924年以后,通过“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逐步建立“斯大林模式”。(2)特点:①经济:自上而下的指令性计划体制(单一公有制;排斥市场;优先发展重工业)②政治:权力高度集中(3)影响:(积极):①苏联模式使苏联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了工业化;②为后来取得卫国战争的胜利创造了物质条件;③为苏联赢得了巨大的国际声誉。(消极):①排斥市场,忽视消费品生产,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②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国民经济比例失调,农业、轻工业长期落后;第36页 ③农业集体化中采取强制手段,挫伤农民生产积极性。(4)经验教训:①要不断调整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②国民经济发展中,农业、轻工业、重工业应协调发展。第16课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一、一战后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高涨的原因1.一战削弱了帝国主义的力量,世界殖民主义体系受到严重冲击。2.一战前后对殖民地的掠夺和新的剥削,使亚非拉地区的民族矛盾更加尖锐。3.一战期间西方列强放松了对殖民地、半殖民地地区的经济遏制,使后者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获得较大增长,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反殖民主义力量壮大。4.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鼓舞了亚非拉的民族解放。二、一战后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高涨的表现(一)亚洲民族民主运动的新高潮1.表现:①东亚:中国——1921中国共产党成立,1924国共合作,国民革命。②西亚:伊拉克、叙利亚和黎巴嫩等地反对英法占领。③东南亚:印度尼西亚民族大起义(苏加诺反荷兰)。④南亚:印度发起“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反英)。2.典型代表——印度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内涵:印度甘地提出的以爱、真理和非暴力争取印度自治和独立的思想。表现:阶段内容结果第一阶段:1920-1922年“文明不服从”运动1922年,由于群众斗争突破了非暴力的限制而停止。第二阶段:1930-1934年进行“食盐进军”活动迫使当局答应了他的部分要求。第三阶段:1940-1942年要求英国“退出印度”行动殖民当局逮捕了甘地和国大党重要领导人,运动失败。(二)非洲独立意识的觉醒国家领导者革命对象斗争结果埃及华夫脱党(扎格鲁尔)英国迫使英国承认埃及为独立主权国家,但保留了驻军、控制苏伊士运河、领事裁判权等特权。1922年3月,埃及宣布为独立的君主立宪国家,次年颁布第一部宪法。摩洛哥酋长克里姆西班牙、法国多次打败西班牙和法国侵略军。第36页 埃塞俄比亚皇帝(塞拉西一世)意大利胜利,1941年恢复独立。(三)拉丁美洲的民主革命与改革1.尼加拉瓜桑地诺的抗美斗争:桑地诺被誉为“人民的良心”和“美洲自由的标志”。2.墨西哥卡德纳斯改革①背景:1917年墨西哥宪法颁布后,墨西哥进步势力为维护宪法作出了不懈努力。②内容:A.对内:推行土地改革,改组国民革命党,发展教育,限制教会,遏制军人势力,确立总统一任制度;B.对外:捍卫民族主权和本国资源,将石油行业收归国有。③作用:为墨西哥资产阶级民主制度确立奠定基础,引领墨西哥走上现代化之路。三、一战后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高涨的特点1.广泛性/普遍性:涉及国家多,阶层多2.持续性:斗争没有间断,为二战后进一步发展奠定基础3.层次高:各种性质的政党,目标更彻底更明确(争取民族自觉)4.方式多:武装斗争、罢工、非暴力不合作等多种斗争形式四、一战后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高涨的影响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动摇了世界殖民体系,成为影响国际秩序的重要因素。第17课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一、法西斯主义与亚欧战争策源地形成1.法西斯主义及运动概况国家法西斯政权建立过程对外扩张意大利①1919年,成立世界上第一个法西斯政党。②1922年,墨索里尼建立法西斯政权。1935年,入侵埃塞俄比亚德国①1920年,希特勒组建民族社会主义德意志工人党(纳粹党)②1933年,建立法西斯独裁统治1938年,吞并奥地利;1938年,占领苏台德区日本①1921年,冈村宁次、东条英机等日本军人订立密约,是日本军部法西斯运动的开始。②1936年,建立法西斯专政1931年,开始侵占中国东北1937年,发动卢沟桥事变2.法西斯主义的特征基本特征:极端民族主义(甚至极端种族主义),反对自由主义和共产主义。对内:实行恐怖独裁统治+对外:发动侵略战争,争霸世界。二、第二次世界大战1.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原因:(1)德意日对“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不满;第36页 (2)法西斯主义的兴起并对外侵略扩张;(3)1929年经济大危机,法西斯鼓吹通过战争寻找出路,加剧了国际形势的紧张;(4)西方大国的绥靖政策(eg.《慕尼黑协定》),加速了世界大战的爆发。2.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过程(1)特点:从从局部战争逐渐发展到全球战争在亚洲1931年,九·一八事变,拉开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序幕。1937年,七·七事变,第二次世界大战在亚洲爆发。中国成为东方主战场。在欧洲1939年9月,德国以“闪电战”突袭波兰,二战全面爆发。1941年6月德国入侵苏联,苏联战场成为抵抗纳粹德国的主战场。在太平洋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第二次世界大战发展到全球阶段。(2)转折:1942年6月,中途岛海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在太平洋战场的转折点;1943年2月,斯大林格勒战役德国失败,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3)结果:反法西斯同盟最终胜利①1942年1月,《联合国家宣言》,建立世界反法西斯同盟。②1945年雅尔塔会议;1945年5月8日,德国投降,9月2日,日本投降书。(4)性质:是一场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战争。三、战后国际秩序——雅尔塔体系1.概况:二战中后期,反法西斯同盟国的首脑相继在开罗、德黑兰、雅尔塔和波茨坦等地召开会议,缔结了一系列条约和协定,建立了战后国际秩序,史称“雅尔塔体系”。2.内容:①重新确定欧亚国家的版图:德被分区占领;日由美国单独占领;日本领土限制在四个岛屿及若干小岛,日本退出一战以来在太平洋区域所占的一切岛屿及中国的领土;承认朝鲜独立。②审判战犯,肃清法西斯主义和军国主义。③对德日意的殖民地及国联委任统治地实行托管,原则上承认被压迫民族的独立权利。④成立联合国。3.机构:联合国(1945年成立,总部在纽约)①宗旨: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加强国际合作,促进全球经济社会发展。②运作:将制裁侵略的权力集中于安理会,实行常任理事国“大国一致”原则,使和平解决争端和制裁侵略具有更大的可操作性。4.评价:积极:雅尔塔体系以建立和维护世界和平为主要目标,提倡不同社会制度国家之间的共处与合作,体现了二战后人类呼唤世界和平与要求共同发展的时代特征。消极:第36页 仍是大国相互妥协的产物,带有明显的强权政治色彩;国际格局从欧洲中心走向美苏对峙的两极格局。第八单元20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单元课标】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发生的各种变化和面临的问题与挑战;了解冷战及其基本特征,理解冷战的发生、发展与世界格局变化之间的相互影响。第18课 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一、冷战与两极格局1.含义:冷战是指20世纪40年代中后期至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集团之间逐步形成的既非战争又非和平的长期对峙和竞争状态。2.原因(1)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和苏联战时同盟的基础不复存在。(2)根本原因:美国的全球扩张战略和苏联的保障国家安全战略之间发生激烈碰撞。(3)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尖锐对立。3.表现美国苏联政治“杜鲁门主义”的演说(1947年)成立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经济实施马歇尔计划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地缘政治第一次柏林危机导致德国分裂军事成立“北约”(1949年)成立“华约”(1955年)4.结果:20世纪50年代中期,美苏全面冷战对峙,两极格局正式形成。但两极格局是不对称和不完全的。二、冷战的发展与多极力量的成长1.冷战的发展(1)特点:东西方关系既有缓和,又有激烈的冷战对抗。(冷战双方在处理危急时往往有自我控制机制)(2)表现:第二次柏林危机和古巴导弹危机。2.多极力量的成长(1)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集团逐渐分化,西欧(欧共体1967)和日本逐渐成为重要的国际力量。(2)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开始瓦解,中国成为国际社会中不可忽视的政治力量。(3)中国的发展与第三世界的兴起和发展。万隆会议和不结盟运动,是发展中国家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国际政治舞台的重要标志。三、两极格局的瓦解1.美国战略调整:1979年,苏联入侵阿富汗,美国再次加强对苏联的遏制,同时大搞军备竞赛,提出并实施“战略防御计划”,企图拖垮苏联。2.美苏关系缓和:1985年以后(1)美苏首脑多次会晤,建立多层次对话机制。第36页 (2)1987年美苏签署《关于消除两国中程和中短程导弹条约》;1991年两国签订《美苏关于削减和限制进攻性战略武器条约》,裁军取得重要进展。(3)苏联从阿富汗撤军;苏中关系实现正常化。3.两极格局瓦解(1)标志:东欧剧变、苏联解体。(2)影响:冷战结束,雅尔塔体系的瓦解。世界多极化趋势不可逆转。雅尔塔体系:指美苏两国按照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召开的雅尔塔等一系列会议确定的基本原则,重新划分世界版图和势力范围的国际关系体系。冷战: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为遏制苏联、对抗共产主义而采取的除战争以外的一切对抗形式。两极格局:指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的对抗。第19课 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一、新变化:国家的宏观调控1.背景(1)1929年爆发的经济大危机,充分暴露了自由放任的资本主义的弊病,罗斯福新政的借鉴。(2)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生死存亡教训。(3)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的冲击与影响。(4)二战后初期开始的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2.特点:以市场经济为基础,以强化国家干预为核心,谋求资本主义的生存发展。3.措施与结果措施结果国内①加大政府在公共事业领域的开支②制订经济发展计划③利用信贷、利率、税收等经济杠杆实施宏观调控①取得一定成效,经济增长一度较快②20世纪70年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不同程度的“滞胀”现象,各国再次进行调整,适当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国际建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等国际经济组织加强国际协调,维护国际经济秩序,世界经济朝制度化和体系化方向发展。二、新变化:科学技术的新发展1.背景(1)理论支撑:20世纪科学理论的重大突破,例如,相对论的提出和量子力学的发展。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的问世。(2)两次世界大战也促进了科技发展。2.主要内容:原子能的开发利用、电子计算机的发明和互联网的建立、空间技术和海洋技术的迅速发展,各种新材料的出现,生物工程的突破等。3.影响:进入信息时代,劳动方式日益自动化和智能化,极大地提升了社会生产力。三、新变化:社会结构的新变化1.原因:科学技术的新发展促进社会生产力提高,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结构出现了新变化。第36页 2.表现(1)产业机构:农业和工业就业的人口所占比重逐渐下降,从事服务业的人口比重增加。(2)阶级结构:“中间阶层”人数增加。四、新变化:“福利国家”与社会运动1.“福利国家”(1)概念:所谓“福利国家”,是指国家通过构建社会保障体系,保证个人和家庭的经济安全;通过加大社会服务开支,保证全体公民享受较好的公共福利。(2)作用①在缓和收入分配不平等,保持社会稳定方面起到一定积极作用。②加重了国家财政的负担;助长某些惰性。(3)调整①背景:20世纪70年代经济危机。②内容:减少福利,减少政府的公共开支,改革社会保障制度,在提高社会效率和维护社会公平之间寻求新的平衡。2.社会运动(1)美国黑人民权运动①背景:美国早在内战时就基本废除了黑人奴隶制度,但直到20世纪60年代,美国社会对黑人的歧视仍广泛存在。②目的:争取黑人的平等权利。③结果:迫使美国国会通过民权法案,宣布种族隔离和歧视政策为非法。(2)妇女运动①背景:资本主义国家对妇女的歧视长期存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越来越多的妇女参加工作,妇女运动兴起。②目的:争取享有与男子平等的权利。③结果:大多数国家的妇女获得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一些国家建立了维护妇女权益的机构。(3)学生运动20世纪60年代,资本主义国家还普遍爆发了大规模的学生运动,美国学生发起了反对美国侵略越南战争的运动。【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发生的这些变化,所触及的主要是统治的手段和方法,是资本主义的自我完善和调整,并没有克服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第36页 第20课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一、苏联的发展、改革与解体1.苏联的发展:二战后,苏联取得了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的巨大成就,eg.原子弹和氢弹;教育和生活水平也有了很大提高。但斯大林体制存在弊端(经济:农轻重比例严重失调;政治:高度集权)2.苏联改革与解体改革措施内容结果评价赫鲁晓夫①加大农业投入,实行农产品收购制;改革工业管理体制。②平反冤假错案,强调集体领导,改革干部制度③1956年,苏共二十大,《关于个人迷信及其后果》的秘密报告①取得一定成效;1957年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②没有突破计划经济体制。③打破了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没有对斯大林的功过作出全面科学的分析。改革措施内容结果评价勃列日涅夫①工业领域:“新经济体制”改革,扩大企业自主权②利用奖金等经济杠杆促进企业改善管理,提高效益①只是对传统体制修修补补。②执政后期热衷于树立个人迷信,专断作风日趋严重;各项工作缺乏活力,社会矛盾丛生,发展缓慢。③使国民经济更加畸形发展(重工业)。戈尔巴乔夫①经济:承认市场调节在社会主义经济中的作用②政治:取消苏共领导地位,放弃社会主义制度,实行议会制、总统制和多党制③意识形态:抛弃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实行多元化①经济改革成效甚微。②造成思想混乱,民族分离主义兴起,苏联解体(1991年12月26日)。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异同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异重点农业工业前期是经济领域,后期是政治领域结果取得一定的成效,最后失败失败第36页 失败原因未改变原有体制,只是对斯大林体制进行修补进行了根本性改革,但背离社会主义方向同①目的:解决“斯大林模式”的弊端。②内容:在农业、工业方面进行调整。③结果:成效都不显著,可以说是失败的改革二、东欧的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和剧变1.东欧国家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1)建立: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前后,东欧在苏联的帮助下,建立了一系列人民民主国家。(2)问题:东欧国家大多采用苏联模式,造成国民经济比重失调。2.南斯拉夫改革(1)内容:建立社会主义自治制度。(2)结果:①积极:调动了地方、企业和群众的积极性,促进了经济发展。②消极:导致地方主义抬头,民族问题尖锐,为后来的国家分裂埋下了隐患。3.东欧剧变(1)原因:①20世纪80年代,东欧各国经济陷入严重困境。②苏联鼓励东欧改革。③西方“和平演变”战略影响。(2)含义:1989-1992年,东欧纷纷实行政治多元化,共产党失去了执政地位,社会政治经济制度急剧变化。三、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 1.1978年,中国共产党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2.中国以农村改革为突破口,逐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3.2017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苏联解体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成就的启示】坚持社会主义方向、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持从本国国情出发,走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坚持独立自主的内外政策;大力发展生产力建立和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等第21课 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与新兴国家的发展一、世界殖民体系的崩溃1.亚洲(1)印度独立①领导:国大党领袖甘地、尼赫鲁和穆斯林联盟领袖真纳。②独立:1947年,印度和巴基斯坦分别成为独立的自治领。50年代,两国均成为共和国。(2)亚洲殖民体系瓦解:印度独立前后,印度尼西亚等国也纷纷独立,帝国主义在亚洲的殖民体系瓦解。第36页 2.非洲(1)埃及独立①1953年埃及共和国成立。②1956年,埃及总统纳赛尔宣布收回苏伊士运河主权。(2)阿尔及利亚独立1954年,阿尔及利亚成立民族解放阵线,领导反法斗争。1962年,阿尔及利亚独立。(3)“非洲年”:1960年有17个非洲国家独立,这一年被称为“非洲年”。(4)殖民帝国崩溃:到20世纪60年代末,非洲独立国家已达41个。英、法、比、葡等在非洲的殖民帝国彻底崩溃。3.拉丁美洲(1)古巴革命①1959年,卡斯特罗领导古巴革命力量推翻了美国扶植的傀儡政权。②1961年,卡斯特罗宣布古巴是社会主义国家。(2)巴拿马斗争:1999年,巴拿马人民从美国手中收回巴拿马运河区的全部主权。4.1945年至1991年,全世界有90多个国家摆脱了殖民统治获得独立,以惊人的速度摧毁了世界殖民体系。二、发展中国家的成就1.概念:发展中国家又称第三世界,是指原来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取得独立后建立的拥有完整主权的新兴民族国家。2.亚洲发展(1)20世纪60-80年代,新加坡、韩国成为新兴工业化国家。(东亚模式)(2)沙特阿拉伯、科威特等海湾产油国出现了“石油繁荣”和经济起飞。(海湾模式)3.非洲发展:曲折发展4.拉丁美洲发展(1)巴西、墨西哥、阿根廷等国家基本实现工业化。(2)大多数拉美国家属于中等收入国家。三、发展中国家面临的挑战1.面临的问题(1)亚洲一些国家过分依赖国际资本和国际市场,承受风险的能力较差。(2)拉丁美洲各国过于依赖出口贸易和外资(3)非洲发展不平衡到21世纪初,近一半人口仍生活在贫困线以下。2.面临的挑战(1)国际:不平等的国际经济旧秩序。(2)历史遗留问题:地区冲突和政局动荡。第36页 (3)发展中国家自身问题:如政策失误、人口过快增长、社会两极分化、贪污腐败等问题。第九单元当代世界发展的特点与主要趋势﹡【单元课标】了解冷战结束后世界的发展特点以及出现的全球性问题,认识人类社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理解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成为时代潮流;牢固树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共同促进全球的和平与发展。第22课 世界多极化与经济全球化一、世界多极化发展趋势1.美国的单边主义(1)背景:随着冷战结束和两极格局的消失,美国成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2)表现:2001年10月,美国发动阿富汗战争、2003年3月,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2.世界多极化趋势五大推动力量:欧盟、俄罗斯、日本、中国和广大发展中国家。二、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1.经济全球化的历史进程阶段时间原因开始新航路开辟后新航路的开辟和资本主义在西欧的兴起发展工业革命后工业革命后,世界市场扩大,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迅速发展体系化制度化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和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建立加快20世纪末21世纪初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跨国公司的迅猛发展,世界贸易组织的诞生2.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加快世界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增加了经济失控的风险。3.区域经济集团化区域经济集团特点或性质欧洲联盟经济一体化程度最高的区域组织北美自由贸易区是由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组织的区域性经济集团东南亚国家联盟以经济合作为基础的政治、经济、安全一体化合作组织亚太经合组织亚太地区层级最高、领域最广、最具影响力的经济合作机制三、社会信息化和文化多样性1.社会信息化(1)作用:进入21世纪,社会信息化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使人类社会发生极其深刻的变化。(2)问题:如何保卫自己的信息安全,成为各国必须解决的问题。第36页 2.文化多样性(1)挑战:在经济全球化和社会信息化的过程中,文化多样性面临着挑战。(2)中国方案:传承和传播中华优秀文化的同时,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促进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推动世界的和平与发展。第23课 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一、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1.和平与发展的关系:和平是指世界的总体和平,发展是指世界的繁荣与发展。和平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和平的保障,两者相辅相成。2.维护世界和平的因素:人类进入21世纪,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使各国之间相互依存日益紧密。二、人类发展面临的问题1.发展方面(1)自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发生以来,世界经济增长动力不足。(2)南北差距和贫富分化日益严重。2.和平与安全方面(1)地区热点问题此起彼伏,如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发生的阿以争端、叙利亚内战等。(2)核扩散、恐怖主义、网络安全等非传统安全威胁持续蔓延。(3)海洋权益和极地资源争夺日趋激烈。(4)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依然存在。三、在合作共赢中促进全球共同发展1.全球治理机制的建设与改革创新(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建立的主要国际组织,如联合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世界贸易组织等仍然发挥着全球治理的作用。(2)新兴的国际治理组织和治理机制全球层面1999年组成的二十国集团促进世界经济增长,协调各国宏观经济政策,推动全球经济治理改革地区层面2010年成立的上海合作组织有效维护欧亚地区的安全金砖国家峰会和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金砖国家争取合作共赢的平台2.中国方案(1)内容①中国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②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进一步促进全球治理体系变革。(2)实施:实施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发起创办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设立丝路基金等。第36页
版权提示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其他相关资源
统编版高中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上)》全册知识点复习提纲精编版(全面,必备!)
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下核心知识点复习提纲精编详细版
《中外历史纲要》(下)学业水平考试 复习提纲(教师版)
【新教材】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复习提纲(实用,必备!)
《中外历史纲要(上)》全册综合知识分课时复习提纲【提纲72】(资料ID:307907)
《中外历史纲要(上)》中国近现代史复习提纲【提纲68】(洞庭志士)
《中外历史纲要(下)》全册知识要点期末复习提纲【提纲50】
2020-2021学年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全册分课时复习提纲
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中国史必备知识点复习提纲
部编版高考中外历史纲要上、下册复习提纲
文档下载
收藏
所属:
高中 - 历史
发布时间:2022-01-28 20:55:07
页数:36
价格:¥3
大小:269.34 KB
文章作者:151****0095
分享到:
|
报错
推荐好文
MORE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3页
doc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6页
doc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时间:2021-08-18
39页
doc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5页
docx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推荐特供
MORE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3页
doc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6页
doc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时间:2021-08-18
39页
doc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5页
docx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