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登录
字典
词典
成语
近反义词
字帖打印
造句
组词
古诗
谜语
书法
文言文
歇后语
三字经
百家姓
单词
翻译
会员
投稿
首页
同步备课
小学
初中
高中
中职
试卷
小升初
中考
高考
职考
专题
文库资源
您的位置:
首页
>
高中
>
历史
>
统编版(2019)
>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
>
第一单元 古代文明的产生与发展
>
《中外历史纲要》(下)学业水平考试 复习提纲(教师版)
《中外历史纲要》(下)学业水平考试 复习提纲(教师版)
资源预览
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侵权申诉
举报
1
/40
2
/40
剩余38页未读,
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充值会员,即可免费下载
文档下载
《中外历史纲要》(下)学业水平考试复习提纲(教师版)第一单元古代文明的产生与发展第1课 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一、人类文明的产生1.文明产生的条件:农耕畜牧的产生影响:①社会分工出现②贸易发展③艺术和科学产生④早期城市形成2.人类文明产生的标志(1)阶级的出现(2)国家形成(3)文字产生二、古代文明的多元特点(古代各个文明基本独立发展,表现出明显的多元特征。)1.古代两河流域文明(1)自然地理环境: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提供了充足的水源,土地肥沃。(2)古巴比伦王国①统一:汉谟拉比②政治制度:君主专制。③文明成果:《汉谟拉比法典》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较完整的成文法典;楔形文字;《吉尔伽美什》史诗;洪水和方舟传说。2.古代埃及文明(1)地理环境:尼罗河定期泛滥,泛滥而不成灾。(2)专制统治:法老作为神权的象征,王权神圣,权威至上。(3)文明成果:①神话和文学故事。②象形文字。③世界上第一部太阳历。④莎草纸是古代埃及主要的书写材料。⑤建造金字塔,体现了法老的至上权威。3.古代印度文明(1)文明产生:诞生于印度河流域的大平原上。40 (2)种姓制度①内容:婆罗门主掌宗教祭祀;刹帝利主要由以国王为首的武士集团构成,负责统治和保卫国家;吠舍的大多数是普通劳动者;首陀罗地位最低。②特点:贵贱分明(3)文化成就:《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是世界上著名史诗。4.古代希腊文明(地位:西方文明的重要源头)(1)地理环境:巴尔干半岛多山少平原。(2)城邦制度(希腊城邦成为古代民主政治的摇篮) ①特征:小国寡民②雅典的民主政治:评价:积极:公民都有出席公民大会的权利,直接决定城邦的大政方针。局限:但是希腊城邦民主政治建立在奴隶制基础之上,享有民主权利的仅是成年男性公民,妇女和奴隶都被排斥在公民队伍之外。(3)文化成就①古希腊的神话、悲剧和喜剧等,是世界文学的瑰宝。②希罗多德首创“历史”一词,被称为“史学之父”。③修昔底德成为政治史传统的奠基人。④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奠定了西方哲学的基础。第2课 古代世界的帝国与文明的交流一、古代文明的扩展1.农耕文明的扩展①埃及文明的扩展:主要向叙利亚和巴勒斯坦扩展,势力曾达到两河流域。②西亚文明的扩展:古巴比伦王国汉谟拉比首次实现了两河流域的统一。把势力伸展到地中海东岸;亚述不仅统一了两河流域地区和小亚细亚的一部分,而且一度征服埃及。2.海洋文明的扩展(希腊文明)(1)方式:移民。(2)范围:向地中海和黑海周边地区殖民。(3)影响:在东起黑海东岸、西到西班牙的广大地区建立了数量众多的城邦国家。40 二、古代世界的帝国1.波斯帝国:兴起于伊朗高原,建立地跨亚非欧三大洲的帝国。2.亚历山大帝国(1)帝国建立: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成功灭亡了波斯帝国后,建立了地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帝国。(3)政治统治:任用马其顿人和希腊人担任主要职务,推广希腊文化。3.罗马帝国(1)征服扩张:整个地中海变成了罗马的内海。(2)确立国教:1世纪,基督教产生于罗马帝国的巴勒斯坦(5)帝国灭亡:4世纪末,帝国分裂为东西两部分。5世纪后期,西罗马帝国灭亡。三、文明的交流的概况(1)技术:西亚的农耕技术,逐步传到中亚、欧洲和北非。(2)思想:西亚的神话传入希腊,成为希腊神话的重要内容;希腊最初的雕刻艺术,都模仿埃及。(3)文化:字母文字起源于西亚地区的腓尼基。在东方演化为阿拉马字母;向西传入希腊,形成希腊字母,再演化出拉丁字母。(4)丝绸之路:汉王朝与罗马帝国(大秦)通过丝绸之路建立了经济文化联系。第二单元中古时期的世界第3课 中古时期的欧洲一、西欧封建社会西欧封建社会的基本特征:封君封臣制度、庄园与农奴制度1.封君封臣制度(1)内涵:授予土地者为封君,领取土地者为封臣。(2)义务:封臣必须效忠封君,主要义务是服兵役。(3)影响:国王或皇帝是名义上的最高统治者;封建主在各自的领地内独立行使权力,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分裂割据。2.庄园与农奴制度(1)庄园:中古西欧基本的农业经济组织形式。(2)农奴制度40 农奴和自由农民:农奴在法律上是非自由人,为领主服一定时间的劳役;自由农民也要为领主服一定时间的劳役,还要向领主缴纳租税。二、中古西欧的王权、城市与教会1.王权集中:封建制初期,权力分散,王权软弱,中古中后期,有不同程度加强。2.城市自治(1)背景①封建经济获得一定发展。②10—11世纪兴起,主要居民是手工业者和商人,以工商业为基本谋生手段。③封建主用对待农奴的方式对待城市市民。(2)方式:通过与封建主谈判,或以金钱赎买,或武装暴动,赢得自治权。 (3)意义:有利于城市经济的发展,一些城市兴办大学。城市还以金钱和人力支持王权,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国王的统一事业。3.教会专权(教权高于王权)(1)经济:拥有大量庄园和广袤土地,并向信徒征收什一税。(2)政治:形成了从教皇到各级神职人员的等级制度。 (3)精神:整个西欧社会的居民几乎都是基督教徒。三、拜占庭与俄罗斯1.拜占庭帝国(1)由来:东罗马帝国又称拜占庭帝国。(2)强盛:都城君士坦丁堡成为沟通东西方的桥梁。(3)查士丁尼统治①对外扩张:成为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②法律编纂:查士丁尼在位期间编订的《查士丁尼法典》,使罗马法成为系统、完整的法律体系;它与同时或稍后编纂的《法学汇纂》《法理概要》《新法典》,合称《罗马民法大全》。2.俄罗斯(1)基辅罗斯:9世纪建立。13世纪上半期,被蒙古征服,成为金帐汗国的臣属。(2)莫斯科公国①兴起:16世纪初,以莫斯科公国为中心的统一国家建立。40 ②强盛:1547年,伊凡四世正式加冕为沙皇。第4课 中古时期的亚洲一、阿拉伯帝国1.阿拉伯半岛的统一(1)7世纪初,穆罕默德创立伊斯兰教。(2)622年,穆罕默德在麦地那建立政权,到其去世时,阿拉伯半岛基本统一。2.阿拉伯帝国的鼎盛(的表现)①政治稳定:最高统治者哈里发掌握政治、军事和宗教大权②经济繁荣:从事着陆上和海上贸易;都城巴格达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③文化灿烂:融合东西方文化,在文学、艺术、科学和思想等领域取得重要成就。(阿拉伯数字)3.阿拉伯帝国的历史地位:阿拉伯商人和旅行家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中国的造纸术、印度的数字先后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促进了西欧文化的发展。二、奥斯曼帝国1.强盛的奥斯曼帝国(1)奥斯曼帝国的建立:1453年,攻占君士坦丁堡,灭亡拜占庭帝国。(2)奥斯曼帝国的扩张:到16世纪后期,地跨亚非欧的大帝国。(3)奥斯曼帝国的统治①政治:最高统治者是苏丹②经济:15—16世纪,首都伊斯坦布尔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中心;控制了连接亚欧的商路,对过往商品征收重税,东西方之间的贸易受到一定影响。三、南亚与东亚的国家1.南亚(1)笈多帝国:是中世纪统一印度的第一个封建王朝(2)德里苏丹国①兴起:11世纪,突厥人入侵印度。建立德里苏丹国。②统治:最高统治者称苏丹。③宗教:以伊斯兰教为国教。2.东亚40 (1)日本①大化改新:背景:6—7世纪,日本出现严重社会危机。过程:646年,孝德天皇改革,内容:日本模仿中国建立了中央集权国家,将贵族土地收归国有。②幕府统治:12世纪末,源赖朝在镰仓建立了军事机构——幕府,获得了镇压叛乱、征收赋税等权力。内容:天皇只保有名义上的中央政府称号,实权由以将军为首的幕府掌握。(2)朝鲜①新罗统一:7世纪末,初步统一朝鲜半岛,模仿中国建立中央集权国家。②高丽王朝:10世纪初,新罗人王建仿效中国唐朝制度建立高丽王朝。引入科举考试选拔官员,中国的儒家经典和词章之学广为传播。第5课 古代非洲与美洲一、古代非洲文明(1)东北非:阿克苏姆王国。公元前后,在今埃塞俄比亚地区兴起。(2)东非:10—15世纪,在东非沿海地区产生了一系列国家。比较著名的有桑给巴尔、蒙巴萨和摩加迪沙等。(3)西非①马里:征服加纳后,成为西非最强大的国家;盛产黄金,廷巴克图成为西非重要的文化中心。②桑海:攻灭马里,确立西非的霸主地位;16世纪达于极盛;(4)南非:11世纪末,班图人建立了津巴布韦国家,意为石头城。二、古代美洲文明1.古代美洲文明的代表(1)玛雅文明①政治统治:建立了众多城市国家。②农业和手工业:以种植玉米为主的农业;制造精美陶器。③建筑及艺术:城市建筑精美,建造用于祭祀的金字塔庙宇。(2)阿兹特克文明:兴起于今墨西哥地区①政治统治:被征服者由原来的部落首领管理,但需向阿兹特克人缴纳贡赋。②经济基础:阿兹特克人的经济基础是农业,他们发明了“浮动园地”40 ,扩大了耕地面积。(3)印加文明①兴起:12世纪,印加人以库斯科为都城建立国家(今天秘鲁),是当时最为强大的印第安人国家。②统治:编制详细的人口调查表,修建完善的道路系统,迁移被征服地区的居民。第三单元走向整体的世界第6课 全球航路的开辟一、新航路开辟的动因和条件1.动因(1)历史原因:寻找资源和可开垦的土地(2)经济根源:14—15世纪,地中海沿岸出现资本主义萌芽,西欧各国的商品经济迅速发展,对金银财富的需求及开拓新市场的意愿日益迫切。 (3)社会原因:《马可·波罗行纪》的诱导。(4)直接原因:奥斯曼帝国使来自亚洲的商品因加价而奇贵。(5)精神动力:传播基督教2.条件(1)主观:西班牙和葡萄牙王室积极支持海上探险。(2)客观:航海技术、造船技术和地理知识取得了长足进步。二、新航路的开辟时间航海家方向航线1487年迪亚士向东好望角1492年哥伦布向西从欧洲到美洲的新航路1497—1498年达·伽马向东从欧洲绕过非洲到达印度1519—1522年麦哲伦向西其船队完成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环球航行第7课 全球联系的初步建立与世界格局的演变一、人口迁移与物种交换1.人口的迁移的表现:欧洲人入侵并在美洲建立殖民地;非洲黑人作为奴隶被贩卖到美洲。2.动植物交流的40 表现:欧洲人把欧亚大陆物种引入美洲;美洲的特产也流向世界各地。3.疾病的传播的表现:欧洲人将天花、麻疹、白喉、水痘、流感等疾病的病原体带到美洲和大洋洲。(3)影响:造成原住民大量死亡,原有社会解体;使得欧洲人能够在美洲迅速建立殖民统治。二、商品的世界性流动1.印度洋贸易2.大西洋贸易(的过程)欧洲商人把欧洲生产的纺织品、枪支和手工制品等运到非洲,换取黑人;然后把他们运到美洲卖为奴隶,形成了罪恶的“三角贸易”。3.白银输入中国 三、早期殖民扩张1.表现(1)葡萄牙:16世纪,将巴西变成殖民地,并在非洲沿岸、印度果阿、马六甲和中国澳门等地建立了几十个殖民据点和商站。(2)西班牙:以美洲为主,巴西之外的中、南美洲广大地区,以及亚洲的菲律宾逐渐沦为西班牙的殖民地。(3)荷兰、英国和法国:17世纪,荷兰、英国、法国也在亚洲、非洲、北美洲建立了多个殖民地。2.影响(1)对殖民地:中断了美洲和非洲原有的社会发展进程,给当地人民带来了巨大灾难。(2)对欧洲:给新兴资产阶级提供了新的活动场所。①引发商业革命:商品种类与流通量成倍增长,股份公司与证券交易所纷纷出现;商业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贸易中心逐渐从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沿岸,英国、法国、荷兰等新的商业强国崛起。②引发价格革命:货币贬值、物价上涨、投机活跃。资本主义加速发展,封建制度濒于解体。③资本主义40 发展:欧洲从殖民掠夺、商业贸易和奴隶贸易中获得的财富最终转化为资本,推动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3)对人类社会:打破了原本相对平衡的多元文明格局,改变了世界格局和历史发展进程,人类社会开始进入大变革的时代。欧洲崛起第四单元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第8课 欧洲的思想解放运动一、文艺复兴1.背景(1)根本原因:西欧中世纪晚期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2)文化基础:西欧文化自身的传承与发展,意大利拥有丰厚的古希腊罗马文化积淀,又从东方汲取了大量文化养料。(3)人才优势:聚集了一批具有新思想的学者文人。2.实质:以学习和恢复希腊罗马古典文化为号召,实质上却是创立符合新兴资产阶级需要的新文化运动。3.内容(1)核心:精神内核是人文主义。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提升人的地位,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2)主张:反对禁欲主义,抨击教会腐败和守旧思想,崇尚理性;重视发挥人的才智和创造力,追求现世社会的幸福生活,提倡探索人与自然的奥秘。4.成就领域人物特点文学三杰薄伽丘讽刺教会的封建腐朽,宣扬人性的自由但丁彼特拉克美术三杰达·芬奇突破了中世纪呆板僵硬的风格,描绘现世生活拉斐尔米开朗琪罗5.扩展:15世纪后期扩展到欧洲各地。英国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李尔王》。6.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封建秩序,解放了长期被宗教戒律压抑和禁锢的人性,使人们开始更多地关注人本身与现世世界。40 二、宗教改革1.宗教改革的背景(1)文艺复兴使天主教会的权威受到越来越多的质疑。(2)人们对罗马教廷的长期盘剥日益不满。2.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1)兴起:1517年,马丁·路德撰写《九十五条论纲》,拉开了宗教改革的序幕。 (2)内容①改革教义:人的灵魂获救靠自己的信仰,不靠繁琐的宗教仪式;上帝面前人人平等。 ②改革教会:建立独立的民族教会和廉俭教会,力主用民族语言进行宗教活动。 (3)结果:形成了新教中的路德派新教。3.其他国家的宗教改革:建立了独立于罗马教廷的新教,其中瑞士的加尔文派和英国的国教影响最大。4.宗教改革的影响: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传播和发展了人文主义;有利于欧洲资本主义的成长;推动了欧洲民族国家的形成和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三、近代科学的兴起1.时间:16—17世纪。2.背景: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深入发展。3.成就 (1)哥白尼提出“日心说”,否定天主教会宣扬的“地心说”,建立起一种新的宇宙观。(2)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为近代物理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3)光学、热学、磁学、解剖学等领域也取得了巨大进步。4.意义(1)形成了重视经验和事实的理性化思维方式,确立了通过观察、实验、分析、归纳和综合等基本途径发现自然规律的科学方法。(2)促进了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四、启蒙运动1.背景:人们的思想得到进一步解放,新兴资产阶级要求摆脱专制王权和教会40 的思想束缚。2.实质:是一次以理性和科学的光芒,驱散蒙昧、迷信、宗教狂热和专制统治带来的黑暗。3.历程:18世纪,法国成为启蒙运动的中心。4.核心:“理性”,强调独立思考与自主精神,是判断是非的标准。5.主张思想家观点共性伏尔泰寄希望于“开明”君主进行改革,建立君主立宪制相信进步,相信在科学和教育的作用下,社会将趋于完美;对未来社会提出基本的政治思想,如天赋人权、平等、自由、法治和权力制衡等;都反对君主专制孟德斯鸠强调立法、司法、行政三权分立,相互监督、制衡卢梭主张主权在民和直接民主制亚当·斯密劳动是财富的源泉和衡量价值的尺度,主张自由竞争康德人应该独立思考,理性判断,主张民主、自由、平等6.影响(1)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作了理论准备和舆论宣传。(2)直接推动了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有助于在这些国家建立资产阶级统治。(3)成为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精神武器。第9课 资产阶级革命与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一、英、美、法资产阶级革命1.英国资产阶级革命(1)背景:16—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在经济上日益强大,他们以议会为基地,向专制王权发起挑战。(2)过程①1640年,英国爆发革命。②1688年,发生“光荣革命”,革命成果获得巩固。(3)成果——君主立宪制的确立40 ①1689年,英国议会通过《权利法案》,内容:扩大议会权力,限制王权。②1701年又通过《王位继承法》,规定此后国王不得为天主教徒,也不能与天主教徒结婚。(4)意义:英国君主立宪制逐步形成。2.美国资产阶级革命(1)背景:18世纪中叶,英国对北美大西洋沿岸13块殖民地的种种限制和剥削,激起了北美人民的强烈不满,独立的呼声高涨。(2)历程①来克星顿枪声:1775年4月,来克星顿的民兵与英军发生冲突,北美独立战争开始。②《独立宣言》发表:1776年7月4日,大陆会议发表《独立宣言》,阐述了人民主权思想,宣告北美殖民地脱离英国独立。 ③英国承认美国独立:1783年,英国承认美国独立。签署《巴黎和约》(3)意义:美国独立战争是一场资产阶级独立运动,也是一场资产阶级革命。3.法国资产阶级革命(1)背景:18世纪,力量日益壮大的资产阶级迫切要求摆脱封建专制统治和等级制度的束缚,启蒙思想也对民众产生了深刻影响。(2)进程①1789年7月14日,法国民众攻占了巴士底狱,法国大革命爆发。②8月,议会颁布《人权宣言》,明确提出了人权、自由、平等、法治、人民主权和保护私有财产等原则。革命的纲领性文件③1791年,议会颁布宪法,确立了新制度的基本框架。④1799年,拿破仑发动军事政变,建立军事独裁统治。维护了大革命所确立的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实行帝制,率领法军入侵一些欧洲国家。1815年,拿破仑帝国覆灭。(4)意义:法国大革命沉重打击了欧洲其他国家的封建制度,革命的原则随着拿破仑的军队传播到欧洲各地。二、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1.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40 (1)背景:资产阶级革命的成功。(2)实质:以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和雇佣劳动为基础,实质是资本剥削雇佣劳动的制度。2.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建立(1)政治制度的类型①君主立宪制:英国是其代表,君主权力受到限制,议会是国家最高立法机关和权力机关。②共和制:1787年,美国颁布宪法,确立“三权分立”原则;还规定美国是联邦制国家,联邦政府拥有最高权力。19世纪,法国经历了共和制和君主制的多次反复,最后确立了共和制度。(2)资本主义政党制度:资本主义国家大多形成两党制或多党制,代表资产阶级不同利益集团的政党,通过定期选举轮流执政。三、资本主义的扩展1.俄国农奴制改革(1)举措:1861年,废除农奴制,随后沙皇又进行其他改革。(2)形式:自上而下的改革。统治阶级以尽量维护自身利益为目的(3)影响:促进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但没有直接触及沙皇专制制度,保留了大量农奴制残余。 2.美国内战(1)背景:南北双方在关税、西部领土建州等问题上斗争重重,在奴隶制的存废问题上斗争尤其尖锐。(2)爆发:1861年,美国内战爆发。(3)历程:林肯领导的联邦政府先后颁布《宅地法》和《解放黑人奴隶宣言》,赢得民众支持,最终击败南方分裂势力。1865年,内战结束。(4)影响:维护了美国的国家统一,基本解决了农民的土地问题,在法律上承认了黑人的公民权利,为此后美国的发展和迅速崛起奠定了基础。但黑人仍备受歧视3.德意志统一:1864—1871年,普鲁士在宰相俾斯麦的带领下完成统一,1871年,德意志帝国成立,实行君主立宪制。40 5.日本明治维新(1)背景:19世纪中期,日本面临沦为半殖民地的民族危机。1868年幕府统治被推翻。(2)内容:加强中央集权,废除封建等级制度,推行“富国强兵”“殖产兴业”“文明开化”三大政策,仿效西方国家制定宪法。(3)影响:保留了大量封建势力,官僚寡头和军阀实际掌握了权力,成为军国主义的社会基础。 第五单元工业革命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第10课 影响世界的工业革命一、工业革命的背景1.内涵:从手工劳动转向机器生产的重大飞跃。2.国家:英国。3.条件(1)前提:英国“光荣革命”后,国内政局稳定,政府积极鼓励经济发展。(2)农业资本主义发展迅速,为工业发展提供了充裕的农产品、自由劳动力和国内市场。(3)通过殖民扩张,促进了资本原始积累,获得了大量廉价的原材料和广阔的海外市场。(4)手工工场发展水平较高,为技术改革和机器发明提供了条件。二、工业革命的进程1.第一次工业革命(1)技术革新:工业革命始于棉纺织业。珍妮纺纱机、水力纺纱机、骡机、水力织布机(2)工厂出现:1771年,阿克莱特在曼彻斯特开办了第一家水力纺纱厂。 (3)蒸汽机的改进①改进:1782年,瓦特试制出旋转运动的“复动式蒸汽机”。②意义:能产生巨大的动力,解决了生产动力受自然条件限制的问题。催生了交通工具的革命,人类进入“蒸汽时代”。汽船、火车先后问世(4)英国完成工业革命:19世纪中期,英国的机器制造业也实现了机械化。40 用机器制造机器,标志着工业革命的完成。2.第二次工业革命(1)背景:19世纪中后期,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社会相对稳定,经济发展,自然科学取得一系列突破性成果,为工业革命的深入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2)成就①电力技术的广泛开发和应用,人类进入“电气时代”。②内燃机的创制和应用,成为第二次工业革命最具深远影响的成就。带来更便捷的动力,汽车、飞机等新式快速交通工具应运而生③化学工业的兴起令人瞩目;通过新技术改造的旧产业部门也焕发出新的活力。(3)特点①科学技术与生产紧密结合。②第二次工业革命几乎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同时发生,美国与德国最为突出。③各国的自然条件和社会历史条件不同,工业革命的进程各具特色。三、工业革命的影响1.生产力: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给实现了工业化的各国带来了空前的经济繁荣。商业和交通运输业等行业的重要性进一步提高,农业变革也在欧美地区全面展开。 2.生产组织与管理方式(1)建立了资本主义大工厂制度。(2)生产进一步集中,出现了垄断组织。3.社会阶级结构(1)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逐渐成为社会的两大阶级。(2)工业资产阶级通过改革,进一步巩固了统治地位。技术人员、管理人员等中间阶层的力量也开始发展。4.社会生活大变化(1)以工厂为中心,形成了很多城市,在国家社会生活中的地位日益重要。(2)人们的生活有所改善。现代工业提供了价廉物美的商品(3)休闲娱乐和群众性体育运动逐渐兴起,报刊书籍发行量大增,人们的文化素养得到提高。40 (4)女性也获得了更多受教育的机会,人口增加明显。5.社会问题凸现:社会贫富分化加剧、工人居住条件恶劣、环境污染严重、疾病与犯罪等一系列社会问题。6.世界日益连成一个整体(1)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凭借工业革命提供的强大经济和军事实力,继续向世界各地大肆扩张。(2)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基本形成。第11课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与传播一、早期工人运动与社会主义思想的萌发1.早期工人运动(1)代表:法国里昂工人武装起义、英国工人争取普选权的宪章运动和德意志西里西亚织工起义。(2)意义:无产阶级开始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2.社会主义思想的萌发 (1)背景:早期工人运动的发展。(2)代表:法国人圣西门、傅立叶和英国人欧文。(3)内容:揭露和批判资本主义制度的种种弊端;反对自由放任的竞争,主张建立合作、平等、和谐的理想社会。(4)认识:没有找到实现理想社会的现实力量和正确有效的途径,被称为“空想社会主义”。二、马克思主义的诞生1.创立人:德国思想家、革命家马克思和恩格斯。2.条件(1)思想条件:广泛吸收人类优秀思想成果的基础上。(2)社会条件:进一步探讨工业革命后的社会变化。社会矛盾日益激化(3)阶级条件:总结工人运动的经验,终于从无产阶级身上看到了实现社会主义的力量。3.标志: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40 (1)内容①肯定了资本主义的历史进步作用。②论证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共产主义必然胜利的客观规律。③肯定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中推动历史发展的重要作用,揭示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是用暴力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④阐明了共产党的性质、目的和策略原则。(2)意义:第一次较为完整系统地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阐明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为国际工人运动指明了正确方向。三、国际工人运动的发展1.“第一国际”(1)背景: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和恩格斯发出了“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伟大号召。(2)成立:1864年,国际工人协会在伦敦成立。“第一国际”(3)意义: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国际工人运动进入新阶段。2.巴黎公社(1)背景:1870年,法国在普法战争中失败,社会矛盾的激化。(2)成立:1871年3月,法国巴黎爆发工人武装起义,起义者建立了自己的政权——巴黎公社。(3)举措:打碎旧的国家机器,建立立法与行政合一的政权机关和司法机构; 废除旧军队和旧警察,代之以国民自卫军和治安委员会;人民有权监督和罢免由选举产生的公职人员,所有公职人员的工资不得超过熟练工人的工资;(4)结果:1871年5月28日,巴黎公社被法国资产阶级和普鲁士联合扼杀。(5)意义: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学说;为国际工人运动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第六单元世界殖民体系与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第12课 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一、拉丁美洲的殖民地化1.概况(1)西班牙:1496年西班牙在海地40 建立了第一个永久性殖民地圣多明各。到16世纪中叶,西班牙把除巴西之外的大部分南美洲、整个中美洲和部分北美洲变成了自己的殖民地。(2)葡萄牙:侵入拉丁美洲,建立了巴西殖民地。2.统治(1)实行专制统治,推行农奴制,发展种植园经济,疯狂开采金银矿,掠夺了巨额财富。 (2)殖民者奴役和屠杀印第安人,造成后者大量死亡。引发黑奴贸易(3)宗主国禁止或限制殖民地同任何其他国家进行贸易,限制殖民地经济的发展。二、亚洲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1.葡萄牙和西班牙的亚洲殖民(1)葡萄牙:建立商站,控制商路。到16世纪中叶,葡萄牙已经在亚洲建立了包括中国澳门在内的几十个商站。(2)西班牙:入侵菲律宾,将其变成了殖民地。2.亚洲殖民地半殖民地化(1)南亚(英国)①时间:17世纪初。②手段:通过东印度公司,采取直接抢掠、侵占土地、强征巨额土地税、种植并走私鸦片等手段。③殖民印度:剥夺印度,挑动印度人打印度人,或直接武力侵略。(2)东南亚(荷兰、英国、美国和法国)①荷兰:17世纪初,侵入印度尼西亚,建立巴达维亚殖民地。后来占领整个印度尼西亚。②英国:到19世纪末,将缅甸和马来半岛的大部分变成殖民地。③法国:侵占越南、柬埔寨和老挝。④美国:从西班牙手里夺得菲律宾。通过美西战争取代西班牙。(3)西亚(英国、法国和俄国)①对奥斯曼帝国:18世纪末19世纪初,英、法、俄等国纷纷在奥斯曼帝国扩大势力范围,分割领土。②40 对伊朗:俄国和英国控制了伊朗的经济和内政,分别在伊朗北部和南部划分势力范围。(4)东亚(英国、法国、美国、俄国和日本)①对中国:鸦片战争后,列强迫使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使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②对朝鲜:1910年,日本吞并了朝鲜半岛。三、西方列强瓜分非洲1.15世纪—19世纪中叶的殖民侵略:欧洲殖民者在西非、中非和南非占领重要的港口和城镇,进行了持续几个世纪的奴隶贸易。2.工业革命后的殖民侵略 (1)英法在北非的殖民侵略①英法争夺埃及:英法重点争夺埃及,两国控制苏伊士运河与埃及的经济政治大权。1882年,英国发动侵埃战争,占领了整个埃及,以埃及为基地对苏丹实行武力扩张。 ②法国的殖民侵略:从19世纪30年代入侵阿尔及利亚,并向突尼斯和摩洛哥扩张。(2)“柏林会议” ①背景:在抢夺殖民地过程中,列强冲突加剧。②目的:为解决矛盾和进一步瓜分非洲。③召开:1884年,英、法、德等国在柏林召开。④内容:任何国家在非洲占领新的土地,必须通知其他国家,占领方为有效;各国可以先在地图上划定彼此的势力范围,然后再去占领。⑤影响:列强瓜分非洲的速度大大加快。19世纪末20世纪初,它们侵占了几乎整个非洲。四、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1.形成(1)时间:19世纪末20世纪初。(2)表现:亚非拉国家绝大多数地区已经沦为殖民地或半殖民地。2.原因:在向垄断资本主义的过渡中,资本主义各国要求独占更大的商品市场、原料产地和投资场所。 40 3.影响(1)资本主义阶段: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2)国际关系: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之间孕育着新的更大的冲突。(3)世界联系:世界上几乎所有国家和地区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当中,世界越来越紧密地连为一体。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4)世界格局:形成了人类历史上由少数资本主义国家奴役和控制世界上绝大部分土地和人口的极不合理的状态。(5)斗争高涨:殖民统治和掠夺给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被压迫人民的反抗斗争不断高涨。第13课 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一、拉丁美洲的独立运动1.历程 (1)序幕:1804年海地的独立。(2)完成:西属拉丁美洲殖民地在玻利瓦尔和圣马丁等人领导下,于1826年基本实现了独立。1822年,巴西摆脱葡萄牙的统治获得了独立。2.拉美人民的反帝反封建(1)原因①各国大多政局动荡,普遍实行军事独裁统治。②政治经济发展停滞不前。③英美等国在“援助”的幌子下,加紧了对拉丁美洲的经济侵略和政治渗透。④1823年美国总统门罗发表宣言,对拉丁美洲进行所谓的“金元外交”和“大棒政策”。(2)历程:①巴西共和国:1898年,巴西废除君主制,建立共和国。②墨西哥革命:1910年,墨西哥爆发资产阶级革命,墨西哥人民赶走了独裁者。1917年墨西哥颁布了资产阶级宪法。二、亚洲的觉醒1.表现(1)印度民族解放运动40 ①背景:印度民族资产阶级成立了“国大党”。 ②历程:1905年,以提拉克为首的国大党激进派主张实现民族独立。英国殖民当局逮捕了提拉克,引发了孟买10多万工人举行政治总罢工,印度无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斗争的舞台。(2)伊朗立宪革命①爆发:1905—1911年,伊朗爆发了立宪革命。②成果:制定了伊朗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规定伊朗为君主立宪国家。(3)中国辛亥革命①爆发:1911年②成果: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亚洲第一个共和国。③意义:开始了比较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打开了中国进步的闸门,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思想解放。三、非洲的抗争1.埃及抗英斗争(1)特点:成立祖国党,提出“埃及是埃及人的埃及”的口号。(2)结果:1882年反抗英国侵略埃及的斗争爆发,阿拉比领导埃及军民进行英勇无畏的抵抗。后阿拉比被俘,英国占领埃及。2.苏丹马赫迪起义(1)爆发:1881年,苏丹爆发反英大起义。起义领导人自称“马赫迪”。(2)特点:这次武装起义,持续近20年。(3)结果:起义最终失败,英国控制了苏丹。3.埃塞俄比亚抗意战争(1)背景:1894年,意大利发动对埃塞俄比亚的侵略战争。(2)特点:埃塞俄比亚皇帝孟尼利克二世发表《告人民诏书》。(3)结果:1896年打败侵埃意军,迫使意大利承认埃塞俄比亚是独立国家。第七单元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第14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40 一、帝国主义与世界大战的酝酿1.一战的背景(1)世界形势动荡:19世纪晚期至20世纪初,帝国主义掀起了新的瓜分世界的狂潮。(2)列强矛盾激化①原因:帝国主义各国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导致它们的实力对比发生重大变化。②表现英德矛盾德国把英国视为“日益衰落的国家”,开始寻求在欧洲乃至世界的领导地位法德矛盾法国与德国因阿尔萨斯—洛林等领土争端积怨已久德俄矛盾德国与俄国因不断的贸易摩擦而关系恶化奥俄矛盾奥匈帝国与俄国的矛盾集中在巴尔干半岛,成了欧洲“火药桶”(3)两大集团形成目的为了重新瓜分殖民地,争夺世界霸权表现德国、奥匈帝国、意大利组成“同盟国”,英国、法国、俄国组成“协约国”影响它们竞相扩军备战,制定战争计划2.一战的爆发(1)导火线:1914年6月28日,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及夫人在萨拉热窝被塞尔维亚青年普林西普枪杀。(2)全面爆发:1914年7月28日,德国支持奥匈帝国对塞尔维亚宣战(3)性质:这场战争是列强重新瓜分世界、争夺世界霸权的帝国主义之战。二、第一次世界大战1.三条战线表现英法军队与德军对阵西线,德奥联军与俄军在东线厮杀,奥军与俄军及塞尔维亚军队在南线争斗。西线是决定性战场影响这场战争是双方综合国力的较量,延绵过长的战线和阵地战的战争方式,使双方都难以有效突破对方的防线,迅速取胜极为困难2.战争进程40 (1)马恩河战役:1914年,德军进攻法国,德军失败,标志其“速决战”破产。(2)日本参战:1914年,日本占领了德国在中国山东半岛的租借地,第二年向中国提出“二十一条”要求。(3)凡尔登战役和索姆河战役:1916年,西线相继发生凡尔登战役和索姆河战役。(4)日德兰海战:1916年,德国未能突破英国的海上封锁。(5)后期战况:1917年,美国和中国参加协约国一方作战,俄国在十月革命胜利后于1918年退出了战争。(6)大战结束:1918年11月11日,大战以同盟国的失败而结束。三、一战后的国际秩序1.体系建立(1)主要会议:1919年和1921—1922年分别召开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2)缔结条约:《凡尔赛条约》和《九国公约》(3)性质:帝国主义的国际新秩序——凡尔赛—华盛顿体系。2.主要内容(1)德国及其盟国承担战争罪责,战败国向战胜国割地赔款,裁减军备,德国的海外殖民地被战胜国瓜分。(2)承认波兰复国,承认捷克斯洛伐克和南斯拉夫等国家独立。(3)限制美国、英国、日本等国的海军军备。(4)中国收回山东主权,但日本保留了诸多特权。(5)列强同意将“门户开放”“机会均等”作为侵略中国的共同原则。3.国际联盟性质第一个由主权国家组成的世界性国际组织宗旨促进国际合作和实现世界和平与安全评价(1)国联形成决议的“全体一致”原则,使其失去了对侵略行为采取任何有效行动的可能性(2)英法则将国联作为维护自己既得利益、操纵国际事务的工具(3)国联在制裁侵略、保卫世界和平方面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4.大战的影响40 (1)削弱了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力量,动摇了欧洲的世界优势地位,促进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民族觉醒。(2)美国的参战和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开始改变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3)这场空前惨烈的战争改变了人们的观念,反对战争、要求和平的运动日益高涨。第15课 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一、十月革命的胜利1.背景(1)两个政权并存:二月革命后,彼得格勒工兵代表苏维埃与资产阶级临时政府。(2)指明革命方向:1917年4月,列宁提出了将俄国革命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推进的战略和策略。2.过程(1)占领冬宫:1917年11月7日,革命武装占领临时政府所在地冬宫。(2)成立新政权①成立:1917年11月8日,全俄工兵代表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宣布推翻临时政府,成立布尔什维克党领导的苏维埃政权,列宁当选为人民委员会主席。②意义:标志着苏维埃政权在俄国建立,宣告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诞生。3.意义(1)是俄国与世界历史进程中的划时代事件。成为世界现代史的开端(2)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国家,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世界格局,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理想到现实的伟大飞跃,开辟了人类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新纪元。(3)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对世界的统治,极大地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改变了20世纪的世界格局。三、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背景十月革命后,国内外的敌对势力联合起来,企图扼杀新生的苏维埃政权。目的为了把有限的力量集中起来保证战争的胜利内容最重要的是余粮收集制,将农民除口粮、种子粮以外的一切余粮收集到国家手中40 作用余粮收集制保证了前线的粮食供应,但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导致战后的经济和政治危机。2.新经济政策时间1921年3月内容(1)通过粮食税等市场机制建立工农联盟(2)允许私营企业有一定程度的发展,并以租让制等形式在一些经济部门引入外国资本作用稳定和恢复了国民经济,巩固了苏维埃政权3.“苏联模式”背景(1)1922年12月,“苏联”成立(2)1924年,列宁逝世。措施(1)措施:在斯大林领导下,先后实施“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2)结果:到1937年,苏联宣布基本实现了“工业化”目标,主要工业部门的产量跃居欧洲首位、世界第二位特点(1)在经济上表现为生产资料公有制,实行指令性计划体制;(2)政治上表现为权力高度集中评价(1)积极性①苏联在很短时间内,从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小农国家发展为世界工业强国②“苏联模式”为后来取得卫国战争胜利创造了物质条件。(2)消极性:排斥市场经济,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国民经济比例失调,农业和轻工业长期落后,消费水平相对较低。第16课 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一、亚洲民族民主运动的新高潮1.背景: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十月革命的胜利,削弱了帝国主义势力,推动了亚洲民族民主运动的深入开展。2.表现东亚①第一次国共合作。北伐战争中,中国收回了汉口、九江的英租界,②40 蒋介石背叛革命后,中国共产党继续领导中国人民进行反帝反封建斗争 东南亚①印度尼西亚共产党人发动了反对荷兰殖民统治的民族大起义②越南掀起了反抗法国殖民统治的斗争西亚伊拉克、叙利亚和黎巴嫩等地,爆发了反对英法占领的斗争南亚印度人民在甘地和资产阶级政党国大党的领导下,多次发起“非暴力不合作”运动3.印尼的斗争第一阶段(1)建立政党:印尼共产党成立(2)概况:1926—1927年,印尼共产党领导了第一次反对荷兰殖民统治的武装起义(3)结果:荷兰殖民当局残酷镇压起义。第二阶段(1)建立政党:苏加诺等人成立民族主义政党印尼民族党 (2)概况:采取与殖民当局不合作政策,争取民族独立(3)结果:民族资产阶级开始掌握独立运动的领导权4.印度“非暴力不合作”运动(1)指导思想:甘地提出的以爱、真理和非暴力争取印度的自治和独立的思想,以及通过动员群众、运用非暴力不合作策略与英印当局进行斗争的思想。 (2)特点:非暴力和不合作。(3)过程第一阶段(1920—1922年)①起因:阿姆利则惨案②措施:放弃英国人授予的爵位、封号和名誉职位,恢复手工纺织和不买英国布,以及抗税等手段第二阶段(1930—1934年)①斗争要求:降低地税、废除食盐专卖、取消盐税、实行关税保护、释放政治犯等②结果:在遭到拒绝后,甘地进行“食盐进军”,引发了各地的抗税斗争,迫使当局答应了他的部分要求第三阶段(1940—①斗争要求:甘地发动了要求英国立即撤离的“退出印度”行动②40 1942年)结果:英印当局逮捕了甘地和国大党重要领导人,非暴力不合作运动陷入低谷二、非洲独立意识的觉醒1.埃及的斗争第一阶段(1)领导:扎格鲁尔为首的民族主义政党华夫脱党(2)方式:游行、示威、罢工、罢课、罢市,以及进行街垒战(3)结果:英国承认埃及为独立主权国家,但英国保留了在埃及驻军、控制苏伊士运河、领事裁判权等特权第二阶段1922年,埃及宣布为独立的君主立宪国家,1923年颁布第一部宪法第三阶段扎格鲁尔领导华夫脱党进行了12年的护宪运动,要求英国放弃特权,但未获完全成功2.摩洛哥的斗争(1)概况:摩洛哥里夫地区的人民在酋长克里姆领导下,多次打败西班牙和法国侵略军。1923年,克里姆建立里夫共和国。(2)结果:1926年,共和国被西、法殖民军扼杀。3.埃塞俄比亚的斗争(1)概况:1935年,意大利法西斯发动侵略埃塞俄比亚的战争,1936年,埃塞俄比亚皇帝塞拉西一世流亡英国,墨索里尼宣布兼并埃塞俄比亚。(2)结果:埃塞俄比亚人民坚持游击战争,最终与反法西斯同盟国军队一起击败了意大利侵略军,1941年恢复了国家独立。三、拉丁美洲的民族民主革命与改革阿根廷工人在共产党领导下,举行了反对外国资本的罢工智利左派力量团结其他社会阶层,成立民族阵线联合政府,防止法西斯势力上台尼加拉瓜抗美斗争(1)概况:1926年,桑地诺带领游击队,以玻利瓦尔为“精神之父”,以“把美国侵略者赶出国土”为目标与美国扶植的反动独裁政权展开武装斗争(2)结果:迫使美军于1933年撤出尼加拉瓜(1)背景:1917年墨西哥宪法颁布后,墨西哥进步势力为维护宪法作出了不懈努力40 墨西哥卡德纳斯改革(2)内容:对内推行土地改革,确立总统一任制度;对外捍卫民族主权和本国资源,将石油行业收归国有(3)影响:引领墨西哥走上现代化之路第17课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一、法西斯主义与亚欧战争策源地的形成1.法西斯主义(1)形成过程意大利1919年,墨索里尼成立“战斗的意大利法西斯”,是世界上第一个法西斯主义政党,后更名为“国家法西斯党”。1922年,墨索里尼建立了法西斯政权德国1920年,希特勒组建“民族社会主义德意志工人党”,简称“纳粹党”,是德国法西斯运动的开始日本1921年,冈村宁次、东条英机等日本军人订立密约,要求“消除派阀、刷新人事、改革军制、建立总动员态势”(2)主要内容:法西斯主义以极端民族主义为基本特征,反对自由主义和共产主义,主张对内实行恐怖独裁统治,对外侵略扩张,发动战争,争霸世界。2.亚洲战争策源地形成背景(1)世界经济大危机重创日本经济(2)日本法西斯分子认为,摆脱危机的出路是对外扩张,妄图把中国东北变成日本独占的海外市场和殖民地,进而征服中国,最后征服世界过程(1)1931年,日本军队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中国东北(2)1936年,日本建立军事法西斯专政,以扩大对外侵略为基本国策 3.欧洲战争策源地形成背景(1)经济大危机使德国经济落入低谷,社会各阶层普遍对政府失去信任,法西斯势力迅速发展(2)纳粹党利用民众对《凡尔赛条约》的强烈不满,煽动民族复仇主义,种族狂热和对外扩张得到了广泛支持过程(1)1933年,纳粹党攫取德国政权,建立法西斯独裁统治(2)1935年,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40 (3)1936年,意大利和德国结成轴心国4.绥靖政策(1)背景:1938年,德国吞并奥地利,并对捷克斯洛伐克提出领土要求。(2)表现:英法与德意签订《慕尼黑协定》,把苏台德等地区割让给德国。(3)影响:更加助长了法西斯国家的侵略野心。二、第二次世界大战1.局部爆发表现1931年日本制造九一八事变,发动了侵华战争,拉开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序幕。中国人民开始局部抗战1937年7月7日日本制造七七事变,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中国开始全民族抗战,这也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在亚洲爆发的标志意义中华民族结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团结抗日,开辟了对日本法西斯持久作战的东方主战场2.全面爆发:1939年9月,德国以“闪击战”突袭波兰,英法被迫对德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3.规模扩大:1941年6月,德国入侵苏联,苏联战场成为主战场。同年12月,日本挑起太平洋战争,美国对日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发展到全球阶段。 5.反法西斯同盟形成:1942年1月,以美、英、苏、中为首的26国签署《联合国家宣言》,建立世界反法西斯同盟。6.战争结束:1945年5月8日,德国投降,9月2日,日本签署无条件投降书,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三、战后国际秩序的建立1.雅尔塔体系内涵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后期,反法西斯同盟国的首脑相继在开罗、德黑兰、雅尔塔和波茨坦等地召开会议,建立了以美、苏、英、中等战胜国为主导的战后国际秩序,史称“雅尔塔体系”主要内容(1)重新确定欧亚国家的版图①德国由美、苏、英、法分区占领,日本由美国单独占领②40 日本领土限制在四个岛屿及若干小岛,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以来在太平洋区域所占的一切岛屿以及日本窃取于中国的领土,如东北地区、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群岛等归还中国③承认朝鲜最终独立(2)审判战犯,肃清法西斯主义和军国主义(3)对德、日、意的殖民地及国联的委任统治地实行托管(4)美、苏、英划分势力范围(5)成立联合国评价(1)积极:以建立和维护世界和平为主要目标,提倡不同社会制度国家之间的共处与合作(2)消极:是大国相互妥协的产物,带有明显的强权政治色彩,严重损害了一些国家的利益2.成立联合国 (1)时间:1945年10月24日。(2)性质:作为由主权国家组成的国际组织。(3)宗旨: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加强国际合作,促进全球经济社会发展。(4)决议原则①原因:联合国吸取国联的教训,将制裁侵略的权力集中于安理会。②原则:实行实质性事项决议需要五个常任理事国一致同意的“大国一致”原则,③意义:使和平解决争端和制裁侵略具有更大的可操作性。3.国际格局的变化(1)背景①欧洲: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遭受致命打击,各国的国力受到严重消耗。②美国:成为世界第一经济、政治和军事强国。③苏联:虽然经济逊于美国,但军事和政治十分强大。(2)变化: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成为国际格局从欧洲中心走向美苏对峙的两极格局的真正转折点。第八单元20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第18课 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一、冷战与两极格局40 1.冷战的含义:指20世纪40年代中后期至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集团之间逐步形成的既非战争又非和平的长期对峙与竞争状态。2.原因(1)制度差异:美国和苏联是两个社会制度完全不同的超级大国。(2)同盟关系破裂: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和苏联战时同盟的基础不复存在。(3)根本原因:两国的国家利益存在严重冲突,意识形态也尖锐对立。3.开始标志:1947年3月,杜鲁门发表被称为“杜鲁门主义”的演说。4.主要表现领域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政治杜鲁门主义:宣布美国将支持所有反对共产主义的国家成立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经济实施马歇尔计划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地理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成立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成立军事1949年,成立“北约”1955年,成立“华约” 二、冷战的发展与多极力量的成长1.冷战的发展表现:发生了第二次柏林危机和古巴导弹危机。2.多极力量的成长西方阵营逐渐分化(1)西欧:欧洲共同体的成立和发展。(2)日本:经济“起飞”及其要成为“政治大国”的追求。社会主义阵营开始瓦解东欧国家反对苏联控制的斗争,中苏关系的破裂。中国崛起标志事件:拥有“两弹一星”、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美国总统尼克松正式访华等。第三世界的兴起(1)万隆会议:1955年,29个亚非国家和地区第一次在没有西方殖民国家参加的情况下举行了万隆会议,由此诞生了体现和平共处原则的“万隆精神”。(2)不结盟运动:是发展中国家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国际政治舞台的重要标志。40 3.影响:对美苏两极格局造成了有力冲击。三、两极格局的瓦解1.美苏关系时期特征苏联美国70年代日趋紧张苏联入侵阿富汗实施“战略防御计划”1985年以后走向缓和①对话②裁军:1987年美苏签署《关于消除两国中程和中短程导弹条约》③战略收缩:苏联从阿富汗撤军,宣布不再干涉东欧事务,同意两德统一1990年2.两极格局的瓦解(1)原因①苏联放任西方对东欧的“和平演变”攻势。②国内改革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放弃共产党的领导地位。(2)标志:苏联解体。(3)影响:持续近半个世纪的冷战随之结束。两极格局中出现的世界多极化趋势不可逆转。第19课 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一、国家的宏观调控1.背景(1)1929年爆发的经济大危机,充分暴露了自由放任的资本主义的弊病。(2)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生死存亡教训。(3)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的冲击与影响。2.特点:以市场经济为基础、以强化国家干预为核心。3.主要措施(1)加大政府在公共事业领域的开支。(2)制定经济发展计划,促进经济协调发展。(3)利用信贷、利率、税收等经济杠杆实施宏观调控等。4.结果:取得了一定成效,经济增长一度较快。5.调整(1)原因:20世纪70年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不同程度的“滞胀”40 现象,表现为经济增长停滞,通货膨胀严重。(2)措施:适当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6.国际协调建立国际经济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关税与贸易总协定。二、科学技术的新发展1.背景①相对论的提出和量子力学的发展。②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的问世,为技术革命进一步提供了理论支持。2.主要内容:原子能的开发利用,电子计算机的发明和互联网的建立,空间技术和海洋技术的迅速发展,各种新材料的出现,生物工程技术的突破等。3.意义:使社会发展进入信息时代,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三、社会结构的新变化1.原因:科学技术的新发展带来社会生产力的提高。2.新变化(1)就业结构变化:农业和工业的就业人口所占比重逐渐下降,从事服务业的人口所占比重增加。(2)“中间阶层”人数增加:他们一般不拥有生产资料,但有较高的收入。 四、“福利国家”与社会运动1.“福利国家”(1)来源:社会福利由国家财政负担。(2)影响:在缓和收入分配不平等、保持社会稳定方面起到一定积极作用;但也加重了国家的财政负担。(3)调整:20世纪70年代,资本主义国家发生经济危机时,减少福利。2.社会运动的兴起主要代表原因结果美国黑人民权运动20世纪60年代,美国社会对黑人的歧视仍广泛存在。如实行种族隔离制度,剥夺黑人的选举权等美国国会通过民权法案,宣布种族隔离和歧视政策为非法妇女运动①对妇女的歧视长期存在。②40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越来越多的妇女参加工作。大多数国家的妇女获得了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其他运动20世纪60年代,资本主义国家普遍爆发了大规模的学生运动,美国学生发起了反对美国侵略越南战争的运动3.资本主义国家新变化的局限性:所触及的主要是统治的手段和方法,并没有克服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第20课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一、苏联的发展、改革与解体1.背景: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政策没有变化,农业、轻工业落后的局面没改观。2.赫鲁晓夫改革(1)主要内容①政治:平反冤假错案。②经济:加大农业投入、将农产品义务交售制改为收购制;改革工业管理体制。(2)影响①注入某些市场经济成分,取得了一些成效;推进了农业发展,耕地面积和粮食产量有所增加;②没有突破计划经济体制,国民经济比例仍然严重失调。3.苏共二十大(1)时间:1956年。(2)概况:赫鲁晓夫在苏共二十大上作了《关于个人迷信及其后果》的秘密报告。(3)影响:打破了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但没有对斯大林的功过作全面科学的分析。4.勃列日涅夫改革(1)主要内容:在工业领域推行“新经济体制”,扩大企业自主权。(2)结果:改革只是对传统体制的修修补补,效果有限。5.戈尔巴乔夫改革(1)主要内容①经济:承认市场调节在社会主义经济中的作用。②政治:取消苏共领导地位,放弃社会主义制度,实行议会制、总统制和多党制,在意识形态上抛弃马克思主义指导,实行“多元化”。40 (2)结果:经济改革成效甚微;政治改革造成思想混乱,民族分离主义随之兴起。6.苏联解体:1991年12月26日,苏联解体。二、东欧剧变(1)原因①各国改革都没有突破苏联模式的束缚。 ②20世纪80年代,一些东欧国家经济陷入严重困境,政局剧烈动荡。③苏联鼓励东欧改革和西方“和平演变”战略的影响。④东欧执政的共产党或工人党领导人迷失了改革的社会主义方向,否定马克思主义指导,否定社会主义制度,抛弃共产党领导地位,实行政治多元化。(2)概况类型主要表现变化相对平稳波兰、匈牙利、保加利亚和阿尔巴尼亚发生流血冲突罗马尼亚国家实现统一民主德国并入了联邦德国国家陷入解体捷克斯洛伐克分为捷克和斯洛伐克两个独立国家;南斯拉夫经过激烈内战,最终解体三、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1.社会主义的建立:到1956年底,中国基本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政治、经济制度。2.社会主义探索时期:虽然经历了严重曲折,但取得了包括“两弹一星”在内的各个方面的巨大成就。3.伟大转折:1978年,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主要成就①经济体制改革:以农村改革为突破口,逐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②综合国力的提升:2010年,国民生产总值已居世界第二位。到2018年,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已达90万亿元,稳居世界第二位。第21课 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与新兴国家的发展一、世界殖民体系的崩溃1.亚洲的民族独立40 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亚洲的民族解放运动掀起新高潮斗争历程①印度人民在国大党领袖甘地、尼赫鲁和穆斯林联盟领袖真纳等人的领导下,积极争取独立。②士兵和工农斗争风起云涌结果①英国被迫同意印度独立。1947年印度和巴基斯坦分别成为独立的自治领。②20世纪50年代,印度和巴基斯坦都成为共和国2.非洲的民族独立(1)主要历程国家或地区主要概况埃及①1952年,埃及中下层军官废黜国王,成立埃及共和国。②1956年,埃及总统纳赛尔宣布收回苏伊士运河主权,英军撤离运河区阿尔及利亚①1954年,阿尔及利亚成立民族解放阵线,与法国殖民者进行武装斗争。②戴高乐政府调整对阿尔及利亚的殖民政策。③1962年,阿尔及利亚独立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诸国也为国家独立而斗争(2)非洲殖民体系的崩溃①1960年有17个非洲国家独立,这一年被称为“非洲年”。②20世纪60年代末,非洲的独立国家已达41个。3.拉丁美洲的民族独立(1)古巴①摆脱美国控制:1959年,以卡斯特罗为首的古巴革命推翻了美国傀儡政权。②建立社会主义国家:1961年,卡斯特罗宣布古巴是社会主义国家。(2)巴拿马:1999年从美国手中收回了巴拿马运河区的全部主权。4.世界殖民体系的崩溃:1945年至1991年,全世界有90多个国家摆脱了殖民统治获得独立,以惊人的速度摧毁了世界殖民体系。40 二、发展中国家的成就代表国家或地区发展概况亚洲国家(1)20世纪60—80年代,新加坡、韩国抓住西方发达国家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的机会,利用本国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吸引外国资本,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实现了经济高速增长,成为新兴工业化国家(2)沙特阿拉伯、科威特等海湾产油国出现了“石油繁荣”和经济起飞非洲国家经济一度发展较快,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经济发展陷入困境。经过调整,20世纪90年代中期,经济又开始增长 拉丁美洲各国大力发展民族工业,积极促进国家之间的经济合作。巴西、墨西哥、阿根廷等国家基本实现了工业化。大多数拉美国家属于中等收入国家三、发展中国家面临的挑战1.亚非拉国家地区面临问题调整及结果亚洲过分依赖国际资本和国际市场,承受风险的能力较差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促使重新调整经济结构,健全政府对金融体系的监管拉丁美洲过于依赖出口贸易和外资,欠下巨额外债,影响了发展经过改革,20世纪90年代的拉美经济出现繁荣势头非洲是发展最不平衡的地区,到21世纪初,近一半的非洲人口仍生活在贫困线以下成立了各种经济合作组织,共同谋求发展2.面临的共同问题 (1)不平等的国际经济旧秩序。(2)殖民主义侵略遗留下来的边界和民族等矛盾。(3)发展中国家自身也存在政策失误、人口过快增长、社会两极分化、贪污腐败等问题。40 第九单元当代世界发展的特点与主要趋势第22课 世界多极化与经济全球化一、世界多极化发展趋势1.美国希望建立单极世界(1)背景:随着冷战的结束和两极格局的消失,美国作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希望建立由美国主导的单极世界。(2)主要表现①“9·11”事件之后,美国迅速展开反恐行动。②2001年10月,美国发动了阿富汗战争。2003年3月,美国发动了伊拉克战争。2.世界多极化趋势继续发展欧洲成立欧洲联盟,向经济和政治一体化迈进,是世界上最大的区域性国际组织俄罗斯取代了苏联在联合国的地位,拥有可以与美国匹敌的军事力量,推行多极化外交日本将追求政治乃至军事大国作为国家的长远战略目标 中国积极开展多边外交,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正在发挥并将继续发挥负责任大国的作用发展中国家总体实力增强,成为推动世界多极化的重要力量二、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1.经济全球化(1)发展历程时期概况开始追溯到新航路的开辟和资本主义在西欧的兴起工业革命后世界市场更加扩大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建立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和关税与贸易总协定,进一步促进了经济全球化进程70年代以来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科学技术的发展成为主要推动力量进入90年代跨国公司迅猛发展,1995年,世界贸易组织的诞生,把贸易、投资和服务的国际化提高到新的水平40 进入21世纪以互联网、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新一轮科学技术的发展,经济全球化成为强劲的时代潮流(2)存在问题①增加了发展中国家经济失控的风险。②出现了所谓“逆全球化”现象,如2016年,英国的脱欧公投,美国采取的贸易保护、控制移民等措施。2.区域经济集团化欧洲联盟经济一体化程度最高的区域组织北美自由贸易区美国、加拿大和墨西哥组成,是由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组成的区域性经济集团东南亚国家联盟东南亚地区以经济合作为基础的政治、经济、安全一体化合作组织亚太经济合作组织最高、领域最广、最具影响力的经济合作机制 三、社会信息化和文化多样性1.社会信息化(1)涵义:是指发展以计算机为主的智能化工具为代表的新生产力,建立有组织的信息网络体系,促进信息交流和知识共享,提高经济增长质量。(2)影响①进入21世纪,社会信息化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正在使人类社会发生极其深刻的变化。②如何保卫自己的信息安全,也成为各国必须解决的现实问题。2.文化多样性(1)地位:文化多样性是世界文化的基本特征。(2)面临挑战①背景:经济全球化和社会信息化。②策略:努力维护自己的文化特性,维系自己的文化根脉。③中国:在传承和传播中华优秀文化的同时,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促进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推动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第23课 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40 一、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1.时代主题(1)内涵: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和平是指世界的总体和平,发展是指世界的繁荣与发展。(2)关系:和平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和平的保障,两者相辅相成。二、人类发展面临的问题1.发展问题(1)世界经济增长的动力依然不足。(2)南北差距和贫富分化日益严重。2.和平与安全问题(1)地区热点问题此起彼伏(2)核扩散、恐怖主义、网络安全、重大传染性疾病等安全威胁持续蔓延。(3)海洋权益和极地资源争夺等日趋激烈。(4)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依然存在。三、在合作共赢中促进全球共同发展1.全球治理的新现象(1)全球层面:1999年组成的二十国集团(2)地区层面:2001年成立的上海合作组织,正在有效维护欧亚地区的安全;2009年首次召开的金砖国家领导人会晤3.中国方案(1)基本内容①推动建设新型国际关系②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进一步促进全球治理体系变革。(2)人类命运共同体①思想来源:是基于中国对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大势的准确把握,是源自中华文明“以和为贵”“协和万邦”的和平思想与和谐理念。②建设措施:2013年,中国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合作倡议;2014年11月,中国设立丝路基金;2015年12月,中国倡议设立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正式成立,简称“亚投行”。40
版权提示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其他相关资源
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下核心知识点复习提纲精编详细版
【新教材】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复习提纲(实用,必备!)
【新教材】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复习提纲(全面,必备!)
《中外历史纲要(上)》全册综合知识分课时复习提纲【提纲72】(资料ID:307907)
《中外历史纲要(上)》中国近现代史复习提纲【提纲68】(洞庭志士)
《中外历史纲要(下)》全册知识要点分课时复习提纲【提纲48】(资料ID:280178)
《中外历史纲要(下)》全册知识要点期末复习提纲【提纲50】
2020-2021学年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全册分课时复习提纲
部编版高考中外历史纲要上、下册复习提纲
2023年初中地理学业水平考试复习提纲
文档下载
收藏
所属:
高中 - 历史
发布时间:2022-01-03 18:56:02
页数:40
价格:¥3
大小:240.50 KB
文章作者:一千年以后
分享到:
|
报错
推荐好文
MORE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3页
doc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6页
doc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时间:2021-08-18
39页
doc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5页
docx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推荐特供
MORE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3页
doc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6页
doc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4页
doc
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30
5页
doc
2021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时间:2021-08-18
39页
doc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及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时间:2021-08-18
6页
docx
部编五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教学计划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5页
docx
高一上学期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
时间:2021-08-14
2页
docx
八年级数学教师个人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