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中国史必备知识点复习提纲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11

2/11

剩余9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中国史必备知识点复习提纲第一课1.旧石器时代:距今170万——20万年前,处于群居状态,主要从事渔猎采集活动2.新石器时代:距今1万年,开始从事农业生产、饲养家畜、制作陶器、生活逐渐稳定①距今7000——5000年,主要有黄河流域的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代表器物是彩绘陶器、种植粟;长江流域的河姆渡文化,已经会种植水稻、掌握缫丝技术★②距今5000年前,龙山文化,代表器物是“蛋壳陶”,红山文化、良渚文化已经出现精美的玉器★3.据考古发现,良渚文化、大汶口文化墓葬的陪葬品出现差异,说明私有制已经产生,阶级分化明显,部落中出现权贵阶层,这些变化的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4.炎黄部落之争、三皇五帝的传说,祭坛神庙的出现,说明政治权威现象出现;原始社会部落首领通过禅让制寻找德才兼备的继承者5.西周“封建亲戚,以藩屏周”说明早期国家政治具有王权和族权结合的特点6.分封制有利于周文化的传播★7.分封宗法形成的统治秩序是礼乐秩序,即以周天子为首的,等级森严的贵族政治★8.青铜铸造是商周时期手工业成就的代表,体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9.西周土地经济模式是井田制,井田被贵族占有,但是不能随便买卖第二课10.春秋时期诸侯争霸,尊王攘夷,“礼乐秩序”仍存在一定影响力11.春秋战国,三家分晋,诸侯混战,许多小诸侯国消失,旧的贵族统治秩序完全被破坏★12.春秋战国时期,华夏认同感增强,蕴含了统一的因素13.春秋战国时期农业的进步主要表现为:井田制逐渐破坏。土地私有化、小农经济形成14.以商鞅变法为代表,各国变法主要打击奴隶主旧贵族特权★,逐渐建立封建君主专制15.孔子主张用“德政”治理国家,对现实不满,主张恢复等级森严的礼乐秩序16.老子的道家思想主张无为而治,顺应自然17.荀子主张隆礼重法、孟子主张仁政第三课18.秦统一全国最大的可能性是商鞅变法、国富兵强19.秦朝彻底分出分封制,实行郡县制,建立起中央集权制度★20.秦朝幅员辽阔,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度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有利于民族间的交流交融,推动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与发展21.秦朝亡与政(暴政),非亡于制(郡县制)22.秦朝的暴政,使六国旧部缺乏对秦朝统一的认同感第11页共11页 第四课1.文景之治,说明汉初休养生息、无为而治的政策促进了社会与经济的发展2.七国之乱说明汉初的郡国并行政策埋下了隐患3.汉武帝设立中朝,有利于强化皇权,削弱三公权力4.察举制可以扩大管理选拔的范围,但是后期走向没落5.汉武帝时期设立五经博士,是独尊儒学的表现★6.汉武帝强化对社会经济的控制,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7.张骞通使西域开辟了中外交流之路“丝绸之路”8.西汉设置西域都护管理西域,促进了西域的经济发展,促进了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有利于中西文化交流9.东汉中后期的“党锢之祸”反映了外戚与宦官专政乱权的现象10.《史记》兼具文学与史学特征,开创了纪传体通史体例11.西汉文学集中表现在汉赋、乐府诗方面。汉赋辞藻华丽、讲究排比;汉乐府多是民间诗歌采集,反映了社会真实的发展★第五课12.魏晋南北朝时期,豪强地主势力强大,建立起自给自足的庄园经济,占有土地隐匿人口,成为国家割据的基础13.士族门阀政治,阻碍社会阶层流动,严重制约皇权★14.魏晋时期北方局势变化:西晋——十六国——北魏统一——北魏分裂为西魏与东魏——北周与北齐——北周统一北方——杨坚取代周,建立隋朝,完成国家统一15.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融合趋势不断加强,特别是孝文帝改革,增强了多元一体的民族认同感★16.北方社会动荡,人口、技术的南迁,是南方经济逐渐发展的重要原因第六、七课17.隋朝完成国家统一,隋文帝时期社会经济持续发展,出现“开皇之治”18.★隋朝开通大运河,沟通南北,加强南北经济交流,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19.唐朝前期政治清明、注重道德教化、政策开放、社会经济持续发展,先后出现贞观之治、开元盛世20.三省六部制实现决策程序的规范化,可以一定程度减少决策失误,★提高统治效能21.科举制可以扩大选拔范围,促进文化发展22.三省体制在中后期逐渐出现一体化趋势★,政事堂成为决策机关23.唐代设置西域都护管理西域24.第11页共11页 和亲、册封、等多方式之下,唐王朝保持了与周边少数民族政权的稳定,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增强民族大一统意识★1.节度使使地方权力膨胀,导致唐朝后期出现藩镇割据局面2.租庸调制度的前提是国家推行均田制3.租庸调制可以保证农民较充分的生产时间,增加政府财政收入4.两税法分为按人丁和资产缴纳的户税,按照田亩缴纳的地税5.★两税法简化了税制程序,扩大征收对象没保证国家财政收入,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第八课6.佛教在东汉末年传入中国后,不断吸收儒家、道家思想,逐渐本土化7.三国至隋唐时期儒家思想仍是正统,但是佛道的传播,对后世影响巨大8.韩愈率先提出复兴儒学的思想,用国家的天命论和封建纲常反对佛教的观点,巩固儒学的统治地位9.三国志隋唐时时期,先后出现了建安文学、东晋陶渊明的田园诗、南朝骈文、南北朝民歌等多种文学形式10.文学艺术折射时代政治经济的发展★11.东晋画家顾恺之提出“以形写神”,所画人物栩栩如生12.唐代吴道子被誉为“画圣”13.隋唐时期,中外文化交流频繁,以中国长安为中心,形成了中华文化圈第三单元第九课14.辽宋夏金元是中国北方少数民族活跃时期,可以分为北宋与辽、西夏对峙时期,南宋与金、西夏的对峙时期,元朝统一62..北宋为吸取五代十国的教训不断强化集权①为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派文官任地方长官,节度使成为虚职;设转运司统管地方财政,抽调地方精锐组成中央禁军。这些措施强化了中央集权,但也不利于地方自主性的发挥★②中央机构,分化事权设立“二府三司”,强化皇权③为防武将跋扈,重文抑武,以文统武、完善科举,建立起文官体制63.北宋防弊之弊:冗官,行政效率低下;冗兵,军事力量弱;冗费,财政负担巨大64.王安石变法的目的是富国强兵69.靖康之变后,南宋政府偏安,但是民间对恢复故国领土的愿望★,一直很强烈。第十课65.辽朝的职官设置分为南北南北面官制,金朝实行兵农合一的猛安谋克制度66.少数民族的统治,因俗而治,推动了政权的封建化,增强了少数民族政权的实力,形成了民族政权并立的局面。★第11页共11页 67.元朝统一之后,奉中华正朔,行中华制度,以宣示正统68.蒙古领土幅员辽阔,统治措施多样。为传达中央政令,修筑驿道;为管理西藏,设立宣政院;中书省直接管理河北山东山西★;地方设置行省制度,提高行政效率,也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69.元朝统治时期,边疆与内地呈现制度一体化的趋向。70.元朝统治时期,民族众多,民族交融不断发展第11课71.宋朝农业的发展,使土地利用率、粮食产量提高、户口不断增长,农业发展呈现出区域化、商品化的趋势★72.宋代商业和城市发展繁荣:城市的商业职能增强、市的交易突破时空限制、对货币的需求量增加、海外贸易发展迅速,主要的外贸港口有广州、泉州、明州★73.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完成,南方的赋税收入、户口数量、城市交通、人才教育、★文化习俗全面超过北方,74.宋朝社会与前代相比,发生了一些重要的变化:如门第观念淡化、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贱民数量减少,契约关系发展;国家对社会的控制相对松弛。土地买卖、日常生活的限制都比以前更为松弛★75.商品经济发展冲击了传统社会秩序、社会阶层流动性增强第12课76.唐宋时期儒生复兴儒学,目的强调学术为现实服务,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77..北宋时期,理学重塑了儒学的价值观。78..理学认为天理是万物本源,强调存天理灭人欲,即通过道德修养可知不合理的欲望,提出了格物致知的方法论,通过深刻的研究世界万物,真正得到其中的“理”79..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作成“四书五经”80.南宋以后,理学被官方推崇,元朝四书五经成为科举考试的官方注释★81..理学注重气节和社会责任,深刻影响了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82..元杂剧标志着戏曲的成熟83.受理学影响,宋代山水画,注重已经和笔墨情趣84..宋代科技发展的高峰:活字印刷术、火药用于军事、指南针用于航海;85..少数民族模仿汉族文字创造了本民族的文字,民族交融影响社会变迁第13课86.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定都应天府87.为强化皇权,朱元璋废除宰相制度,挑选大学士入职文渊阁第11页共11页 88.明成祖时期内阁制度正式形成,内阁逐渐取得票拟权,但是内阁始终不是法定机构,内阁首辅没有决策权★89.司礼监的出现是为了牵制内阁,也导致后来明朝士大夫与宦官之间的斗争十分激烈90.内阁、司礼监都都没有决策权!!!本质都是皇权强化的表现|!!!!!!!!!!!★91.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宣扬国威,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也加重了明朝政府的负担92.长期以来蒙古是明朝内陆边疆的主要威胁。明朝政府修筑长城,加强边防建设防御蒙古,与蒙古之间保持时战时和的状态93.明朝在西藏设立行都指挥使司等机构管理西藏军民事务,任用藏族上层人士进行管理第14课94.康雍乾时期,君主专制不断强化!!!!!!!!96..密折制度,提高了决策效率,强化了对官僚机构的控制97..雍正时中枢机构发生变化,军机处成为强化皇权的机构,军机大臣跪受笔录,上传下达98.清朝政府在新疆平定叛乱,设立伊犁将军;在蒙古实行盟旗制度,在西藏册封达赖和班禅,以法律形式确认管辖权。西南地区改土归流,强化了清政府对西南各民族的管理,推动了当地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99.康熙时期,“摊丁入亩”,将地丁银融合到田亩中,放松了对农民的人身控制,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发展和100.康乾盛世后,清朝统治危机主要有:人口膨胀、资源危机、贫富差距扩大、政治腐败阶级矛盾尖锐,外部面临西方殖民者的侵略101.★满清政府对外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固守华夷有别、天朝上国的观念,盲目自大,严格限制对外交往,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注意:闭关锁国不是杜绝对外交往,十三行是政府制定的对外贸易垄断机构)第十五课102.★明清时期经济迅速发展,促进了人口的迅速增长103.明清时期农业的发展:高产农作物的引入、提高了粮食产量,一定程度上缓和了人地矛盾;经济作物的广泛种植,冲击了传统农业结构★;104.明朝中期开始,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在纺织、制瓷、榨油等行业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注意资本主义萌芽:自由雇佣关系、产品与市场结合)105.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繁荣:市镇经济发达、长途贸易发达、出现地域性商人群体徽商和晋商;白银大量涌入中国106.明清时期,程朱理学僵化。王阳明提出“心学”理论,认为”良知”是每个人内心固有的。107.“心学”以内心为准则,隐含着一定的平等和叛逆色彩108.李贽、黄宗羲、等人的思想具有反传统、反教条的特点,已经具有早期民主启蒙色彩。反映了在君主专制不断强化的背景下,市民阶层追求个性自由的时代特征★109.第11页共11页 明清时期戏曲、小说的繁荣和当时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壮大、城市生活丰富,追求个性自由有直接的关系。★第16课110.19世纪中期,资本主义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占据主导地位,中国仍然是封建专制的农业国家,英国发动鸦片战争根本目的是打开中国市场,掠夺中国的资源111.鸦片战争前,中英正当贸易中中国处于出超地位,扭转贸易逆差,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112.鸦片战争后,在《南京条约》中英国获得了协定关税的特权,有利于英国向中国输出廉价工业品113.《虎门条约》《望厦条约》《黄埔条约》中英法美三国获得了领事裁判权,破坏中国的司法主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列强据此“利益均沾”。114.鸦片战争后,受到自然经济的抵制,英国没有获得预期的利益,工业品在中国滞销115.第二次鸦片战争后,鸦片贸易合法化。116.两次鸦片战争,外国侵略者把不平等条约体系强加在中国身上,中国主权受到严重破坏,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经济方面,中国传统经济结构逐渐解体,纺织分离,手工业衰落,生丝、茶叶等大量出口,中国逐渐被卷入世界市场。117.《南京条约》后,清政府仍然固守传统的“夷夏”观念;但是林则徐,魏源等人开眼看世界,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为洋务运动奠定了思路基础。第17课118.太平天国运动(1851——1864年),是农民阶级反封建的革命运动,爆发的主要原因鸦片战争后阶级矛盾激化。119.太平天国前期,颁布《天朝田亩制度》,否定了封建土地制度,反映了农民获得土地的愿望;但是《天朝田亩制度》带有空想性和落后性120.太平天国后期颁布《资政新篇》,这是中国第一个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但是由于脱离农民战争实际,没有实践。121.太平天国运动沉重打击了清政府的统治,引起清政府权力结构的变化,汉族官僚地主崛起,中央权力下移。122.洋务运动(1861——1895),向西方学习先进的技术,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指导思想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目的是维护清政府的统治,但是注定会失败。123.洋务派为解决资金、燃料等困难,创办了一批民用企业,一定程度上抵御了西方的经济侵略,刺激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124.洋务运动涉及军事、教育、外交、工业等诸多方面,促进社会发展。125.1878年,左宗棠收复新疆,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设省,西北边疆度过危机;1885年,在台湾设省强化对台湾的管辖。126.1895年,甲午战争后,清政府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承认朝鲜独立,割辽东半岛给日本,日本侵略势力深入重庆,允许日本在中国“从事工艺制造”。第11页共11页 118.《马关条约》签订后,清政府大举向欧洲借款,列强在华划分势力范围,强租租借地,掀起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119.甲午战争后,日本加紧对华势力的渗透;日本成为中国知识分子学习的对象第18课120.维新变法运动(1898年),是民族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试图在中国建立君主立宪制度,挽救民族危机。121.康有为思想的特点是“借助古代文化宣传西方思想”122.戊戌变法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新思想的传播,冲击了旧式官僚体制;但由于民族资本主义力量薄弱,封建势力强大,民促资产阶存在许多局限性,变法最终失败。123.义和团运动的兴起与民族危机加剧有直接关系,具有反帝爱国性质,也具有盲目性124.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局侵华期间,东南沿海一些省份与洋人洽谈“东南互保”,严重动摇了清政府的统治根基125.《辛丑条约》标志着清政府完全成为洋人的朝廷第19课126.《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开始实行“新政”试图自救127.三民主义的内容是“民族主义,即推翻清政府的统治;民权主义,即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民生主义,即避免社会分化,平均地权”128.以黄花岗起义为代表的武装起义,促进了革命运动的发展,为了平抑各地高涨的革命形势,清政府宣布“预备立宪”,最终“皇族内阁”的出台,使部分立宪派转而支持革命。129.武昌起义的时间是1911年10月,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的时间是1912年元旦,新政府面临北伐无力,列强施压的困境,不得不与袁世凯谈判,以维护革命成果。130.1912年,2月12在袁世凯的施压下,清帝退位,后袁世凯就任大总统。131.《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近代第一部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的法律。体现了主权在民、三权分立、责任内阁的特点。132.辛亥革命的功绩:推翻了帝制,建立了共和;促进了民主共和观念的传播;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社会习俗的改良;是亚洲民族解放运动的重要事件第20课141.1912年3月开始,袁世凯不断破坏约法、破话共和,大搞独裁,对外与日本签订“中日民四条约”,丧权辱国。封建专制势力仍然强大142.1915年袁世凯复辟,南方各省宣布独立,组织护国军,袁世凯最终被迫取消帝制。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各自背靠帝国支持割据,严重破坏中国的社会发展进步143.为争取国际地位,抑制日本在华势力的发展,中国参加一战,收回德、奥在天津、汉口的租界,撤销领事裁判权。第11页共11页 143.民国成立以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进入黄金时期,随着民族工业的迅速的发展,产业工人的数量急剧增加,成为不可忽视的社会力量。144.民国的成立、民族工业的发展、民主思想的传播,社会习俗不断文明开化。145.1915年开始,新文化运动是对对旧制度、旧文化、旧思想、旧礼教的批判,试图通过改造国民思想,挽救民族危机。新文化运动后期,开始传播马克思主义。146.新文化运动中“妇女解放、婚姻自由、家庭革命”等口号的提出,是这场运动涉及的内容远比辛亥革命更广泛和深刻。第21课147.五四运动是场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是一场挽救民族危机、捍卫民族尊严、凝聚民族力量的社会革命,是一场传播新思想新文化新知识的思想启蒙运动,推动了社会进步,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做了准备,成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148.五四运动后,各地研究马克主义的中心不断出现。(马克思主义强调无产阶级革命,更符合中国国情)149.中国共产党的建立是1921年,地点是(上海、——嘉兴)150.1924-1927,国共第一次合作,掀起以“打倒列强除军阀”为目标的国民大革命。1925年国民政府在广州成立。,1926年国共合作北伐开始,革命势力发展到长江流域,收回汉口、九江的租界,中国人民第一次依靠自己的力量夺回租界,彰显了中国人民反对外来侵略的决心。151.1927年,蒋介石和汪精卫先后叛变,国共合作破裂第22课153.1928年底,东北易帜,南京国民政府形式上统一全国。152.南京国民政府统治前期,民族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同时官僚资本也迅速膨胀153.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打响武装反抗国民党第一枪;8月7日汉口会议纠正右倾错误,决定开展土地革命;秋收起义后,鉴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情,毛泽东在1927年10月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154.1931年。在江西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是中国共产党创建人民革命政权的宝贵探索与尝试。155.各农村革命根据地,“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受到广大农民的欢迎,巩固了革命根据地。壮大了革命力量。156.1934年10月红军长征,1935年遵义会议重点解决军事和组织问题,纠正军事左倾路线错误,1936年10月红军在甘肃主力会师,长征过程中宣传了中国共产党的革命主张,鼓舞了广大人民群众,铸就了长征精神(不怕困难、坚定理想),打开中国革命新局面第23课第11页共11页 158.1931年日本在沈阳发动九一八事变,标志着中国局部抗战的开始159.1932年日军进攻上海,十九陆军奋起抵抗,得到全国人民的支持160.日本在1935年策动华北自治,实际上控制了河北、热河、察哈尔三省,总成华北事变,此后中日民族矛盾成为中国社会主要矛盾161.1935年12月9日,北平学生大规模游行,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抗日救亡运动高涨162.中国共产党在九一八事变之后,不断调整政策,从反蒋抗日到联蒋抗日163.西安事变后,十年内战的局面基本结束,全国团结抗战的局面初步形成164.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后,红军主力改编为八路军,南方游击队改编为新四军。中国共产党在推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巩固和发展中发挥了巨大作用165.日本在华的罪行:以华制华,成了伪政权;以战养战,掠夺中国资源;实行三光政策、细菌战、慰安妇等。第24课166.全面抗战爆发后,国民党先后进行了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延缓了日军侵华的步伐,但是由于坚持片面抗战路线,大片国土沦陷167.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战在相持阶段发挥了主要作用(注意P141插图),168.抗战相持阶段,国民党制造了皖南事变,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维护专制独裁;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坚决打击国民党反共高潮,一面坚持敌后游击战争。169.中国共产党为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行减租减息政策,开展大生产运动,精兵简政,实行三三制,实行民主选举,170.中国的抗战时东方主战场:(时间最长、抗击的日军超过太平洋战场总和、协助配合盟军作战、倡导建立法法西斯同盟、实际参与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谋划和指挥)171.中国的抗战,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尊重,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172.1945年中共七大,系统总结了革命经验173.中国抗战具有伟大意义(尊严、世界和平、国际地位、民族复兴)第25课174.抗战结束后,中国共产党进行了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国民党真内战,假和平。175.1946年内战爆发后,中共先后粉碎了国民党对中原解放区的全面进攻和对陕北与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176.全面内战爆发后,国民党的独裁引发了民主人士的激烈反对;为维持战争军费开支,滥发纸币,导致金融崩溃;官僚资本巧取豪夺,民族资产阶级受到排挤177.1947年中共在河北西柏坡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废除封建剥削,掀起土地改革的群众运动,使得亿万农民在政治经济上翻了身,壮大了革命力量178.1947年秋,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掀起战略反攻的序幕。第11页共11页 160.1948年秋天,随着敌我力量的对比的变化,解放军先后发起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基本消灭国民党的主力部队。161.1949年春,随着解放战争的基本胜利,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做出把工作重心转到城市的决定,全党都在为接管城市、恢复社会经济发展做准备,提出了革命胜利后党的各项基本政策(两个务必)第26课181.1949年9月21,第一届政协会议筹建新中国,体现了广泛的民主性。新中国的成立,为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创造了前提条件162.为了巩固人民政权:1950年,农村进行土地改革,废除封建剥削,消灭封建地主,提高了农民积极性;制止投机资本家制造的市场混乱,进行了银元之战和米棉之战,获得市场的主动权。1952年底,国民经济恢复工作基本完成。军事上,抗美援朝。163.新中国成立后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先后与苏联等多个国家建交,打破了美国的孤立;1954年,首次以世界五大国的身份参加日内瓦会议;1955年,在万隆会议上提出了求同存异原则;1954年正式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中国外交逐渐成熟。164.1953年,国家开始第一个五年计划,,逐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公有化改造。1956年,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建立165.1954年,为适应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召开第一届人大,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这些构成了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体系166.新中国的初期的社会风尚:艰苦奋斗、爱国爱岗、无私奉献、自力更生第27课187.1956年中共八大的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探索中国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取得初步成果。188.1958年开始的大跃进(高指标、浮夸风)、人民公社化运动(公有化程度高、规模大)造成国民经济的严重困难。189.1962年下半年开始,国民经济稳步增长,是由于从1960年冬天开始,国家开始进行国民经济调整。190.文化大革命期间,左倾错误泛滥。1975年邓小平主持工作,拨乱反正,经济形式有所好转。191.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中国各项建设取得了很多成就(工业、农业、国防、外交、文化教育),各举一例:第28课192.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党和国家历史上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192.第11页共11页 对内改革:1978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不改变土地所有制的前提下,促进了农业的发展;1984年开始,城市经济体制改革逐步按照扩大企业经营主权,实行政企分开的原则进行改革;1992年,中共十四大确立了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注意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的区别)190.对外开放:1980年在深圳、珠海、厦门、汕头试点;1984年开放14个沿海城市;逐步建立全方位的对外格局;2000年,实施“走出去”战略;2001年,加入WTO第29课19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192.中国的综合国力不断提升:经济保持快速增长,竞争力持续增强;基础设施建设走在世界前列;高新技术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高;人工智能、移动支付等领先世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投入不断加强,中国文化加快走出去步伐,传播中国声音;国防和军队改革取得重大成果,军队战斗力实力跃升。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全方位开展对外交往,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努力争取良好的国际环境;积极发展全球伙伴关系,扩大同各国的利益交汇点;推进大国协调,构建总体稳定均衡发展大国关系框架;同非洲、拉美国家增进了解,加强合作;支持联合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核心作用,推进解决地区热点问题;推进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完善;倡导建立亚投行和一带一路。第11页共11页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历史
发布时间:2022-01-30 17:06:04 页数:11
价格:¥3 大小:34.50 KB
文章作者:未来可期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