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广东省2022学年清远市高一上期末历史试卷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9

2/9

剩余7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2022-2022学年广东省清远市高一(上)期末历史试卷一、单选题(本大题共31小题,共63.0分)1.《中国历史通论》中说:“(中国政制)达臻‘文明’一途,实因归功于西周的创制……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有地方分权体制……”文中“西周的创制”是指(  )A.王位世袭制B.分封制C.军功爵制D.中央集权制【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周统治者将土地和土地上的人民分封给诸侯,诸侯在拥有高度自治权的同时,还必须对周王尽相应的义务。据此依据材料“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有地方分权体制”可知B正确。A不合题干主旨。故排除。C项在春秋战国时期才在某些诸侯国推行。故排除。D在秦朝统一六国后才真正实现。故排除D。故选:B。本题考查西周分封制的相关知识。关键信息有:“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有地方分权体制”。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本题材料设置有一定难度,总体难度适中。2.“自秦汉以来的郡县政治,到今天民国时代还存在,中国之永为一统一国,此项政治制度实贡献过其甚大之绩效。”对材料解读最准确的是郡县制(  )A.标志着中央集权制的确立B.其行政区划被沿用至民国时代C.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D.保证了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答案】C【解析】ABD与题意不符,排除。C依据题干“中国之永为一统一国,此项政治制度实贡献过其甚大之绩效”可知,材料强调郡县制在维护国家统一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正确。故选:C。本题考查郡县制,解题的关键信息是“中国之永为一统一国,此项政治制度实贡献过其甚大之绩效”。本题考查了郡县制,考查学生分析材料、提取有效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3.古代中国有一种官职,没有固定的治所,每年八月巡视所辖区域,“省察治状,黜陟能否,断治冤狱,以六条问事”。这一官职的职责是(  )A.征收地方赋税B.管理地方行政C.监察地方政治D.掌管地方军事【答案】C【解析】“省察治状,黜陟能否,断治冤狱,以六条问事”表明这一官职的职责是监察地方政治,故C正确;ABD材料未体现,排除。故选:C。本题考查古代监察制度的变化,解题的关键是“省察治状,黜陟能否,断治冤狱,以六条问事”。本题难度中档,考查古代监察制度的变化,中国封建社会历代的监察制度,对加强政府对官吏的监督,调整统治阶级内部矛盾,起了一定的作用。4.察举制、九品中正制大体可归荐举之列。从理论上说,荐举制是一种合理的官僚选拔制度,但是,察举制与九品中正制不约而同地走向了其初衷的反面,其中的原因是它们(  )A.都将选官范围定为世家子弟B.都把选官标准定为考试成绩C.都把才德具体化,难以操作D.都对荐举者缺乏有效的约束【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可知,“世家子弟”只适用于九品中正制,故A项错误;“考试成绩”是科举制的标准,与材料无关,故B项错误;“才德具体化”只适用于察举制,故C项错误;察举制的反面是已经上任的官员推荐出来的名单是他的“自己人”,如子弟、亲戚、门徒等,容易结党营私,九品中正制的反面是荐举者只从世家大族中推荐人选,妨害了人才来源的广泛性,由此可见,两种选官制度走向其初衰的反面,共同的原因是对荐举者缺乏有效的约束,故D项正确。故选:D。本题考查从汉到元的选官制度。需要掌握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的局限性。解题的关键是结合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的局限性对材料的分析理解。本题考查对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的局限性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5.2022年10月30日,金庸先生与世长辞,《天龙八部》是金庸作品中的佼佼者,它涉及到了北宋与当时少数民族政权的辽、大理、西夏、吐蕃对峙的情况。书中曾提到宋朝的中央机构是“二府三司”请问“二府”指哪两个机构的合称(  )A.三省长官和枢密院B.中书门下和枢密院C.三司使和枢密使D.平章政事和枢密使【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朝时期,三省长官基本不参与政事,另设“中书门下”作为宰相办公机构。宰相只保留行政权,军政归枢密院,财政归“三司”,权力相互制衡;据此可知B正确。ACD均不合题干主旨,排除。故选:B。本题考查宋朝君主专制演进的相关知识。关键词是:二府三司。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用排除法解决问题,难度适中。6.下列两则材料分别对应的朝代是(  )A.汉朝、清朝B.唐朝、元朝C.唐朝、清朝D.宋朝、元朝9/9【答案】B【解析】从材料中“中书诏敕有差失,则门下当行驳正”,体现了三省中的中书省和门下省的职能特点;从材料中“政事之柄,一出中书左右丞相”,根据所学,这是元朝的中枢机构中书省的职能特点,故B符合;ACD项与材料内容不符,故排除。故选:B。本题考查古代政治制度中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和元朝的中书省制,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三省六部制和中书省职能特点的理解和辨别,难度不大,关键是对所学知识的记忆和材料的理解。1.“万历年间,利玛窦在澳门登陆后惊讶地发现,这个古老而遥远的东方之国原来就是柏拉图的‘理想国’.他告诉西方人一件重大的事实:‘他们全国都是由知识阶层,也就是一般叫做哲学家的人来治理的’”。利玛窦感慨的“事实”主要得益于(  )A.君主制B.内阁制C.行省制D.科举制【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全国都是由知识阶层,也就是一般叫做哲学家的人来治理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科举制以考试成绩作为选拔的依据,有利于提高行政官员的素质,故D项正确。A项,封建君主制下君权至高无上,无从体现知识阶层治理模式,排除。B项,内阁为咨询顾问机构,并不负责行政事务,故无法体现治理一说,排除。C项,行省制为元代地方行政体制,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故选:D。本题考查科举制的影响,关键信息“全国都是由知识阶层,也就是一般叫做哲学家的人来治理的”本题考查科举制的影响,学生应根据科举制在提高官员素质的影响进行解答。2.在唐代,一切政令由宰相拟定,送皇帝画赦;在宋代,宰相向皇帝上劄子(用来上奏或启事的一种文书),先得皇帝统一或批改,再正式拟旨;明代,则一切诏令,皆出皇帝亲旨,大学士只替皇帝私人帮忙,全部决策权在皇帝。由此可见,我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的趋势是(  )A.皇帝可直接章承六部职能B.丞相渐为皇帝的私人秘书C.君相间的矛盾越来越明显D.皇权向高度集权方向发展【答案】D【解析】“在唐代,一切政令由宰相拟定,送皇帝画赦;在宋代,宰相向皇帝上劄子(用来上奏或启事的一种文书),先得皇帝统一或批改,再正式拟旨;明代,则一切诏令,皆出皇帝亲旨,大学士只替皇帝私人帮忙,全部决策权在皇帝”表明皇权向高度集权方向发展,故D正确;ABC材料未体现,排除。故选:D。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进,需要掌握古代中国政治制度演进的趋势。解题的关键是对“在唐代,一切政令由宰相拟定,送皇帝画赦;在宋代,宰相向皇帝上劄子(用来上奏或启事的一种文书),先得皇帝统一或批改,再正式拟旨;明代,则一切诏令,皆出皇帝亲旨,大学士只替皇帝私人帮忙,全部决策权在皇帝”的分析理解。本题难度中档,考查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进,中国政治历史的3大主线是: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君主专制不断加强、人才选拔不断公正规范化。3.某历史课堂正在探究“古希腊民主政治产生的原因”、下列材料不能作为其有力证据的是(  )A.古希腊地理环境的材料B.爱琴海地区贸易图C.古希腊城邦的分布图D.刻有被房住人员名字的陶片【答案】D【解析】D是陶片放逐法,不是古希腊民主政治产生的原因,符合题意;ABC均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选:D。本题考查古代希腊的政治制度,解题的关键是“古希腊民主政治产生的原因”。本题为基础题,考查古代希腊的政治制度,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问题的能力。4.在苏格拉底看来,雅典民主制的最大弊端就是“外行治国”,即听任国家的命运由丝毫不懂政治知识的普通民众去摆布。他主要针对的是雅典民主政治中的(  )A.公民大会制B.差额选举制C.抽签选举制D.公民政治【答案】C【解析】“听任国家的命运由丝毫不懂政治知识的普通民众去摆布”表明他主要针对的是雅典民主政治中的抽签选举制的弊端,故C正确;ABD材料未体现,排除。故选:C。本题考查雅典民主政治,解题的关键是“听任国家的命运由丝毫不懂政治知识的普通民众去摆布”。本题难度中档,考查雅典民主政治,在雅典自由民内部,这种民主也局限于一个极为狭小的范围之内。5.罗马法分为公法与私法,私法调整的是个人之间的关系,公法是限制、规定公权力,国家的 公权力不能进入私权利或私人的法律关系空间,国家公权力在私法领域仅仅发挥保障私权 的功能即可。这说明(  )A.罗马法内容十分完备B.罗马法私法比公法更重要C.罗马法维护平民利益D.罗马法注重调整民事关系【答案】D【解析】材料只是说明罗马法分为公法和私法,并不能充分说明法律内容就十分完备。故A排除;材料只是说明了公法与私法的特点和之间关系,并没有强调哪一个更重要,故B排除;材料并没有体现维护平民利益,根本上罗马法是维护奴隶主贵族利益的,故C排除;材料中罗马法分为公法和私法,用公法保障私法的权力,体现了罗马法注重调整个人即民事关系,故D正确。故选:D。本题考查罗马法。主要根据材料内容理解罗马法的公法和私法的关系和意义。本题考查对材料信息的准确解读能力。理解罗马法的实质上是维护奴隶制度,理论上承认公民的平等权利,巩固帝国的统治基础。9/91.19世纪初,德意志各邦国使用的货币曾达到6000种,从柏林到瑞士,要经过10个邦国,办10次手续,换10次货币,交10次关税,沿途缴纳的关税,甚至超过了所运货物的价值。这一现象说明当时德意志地区(  )A.统一时机不成熟B.统一市场孕育不成熟C.宗教改革不成功D.邦国执政阶级不一致【答案】B【解析】“19世纪初,德意志各邦国使用的货币曾达到6000种,从柏林到瑞士,要经过10个邦国,办10次手续,换10次货币,交10次关税,沿途缴纳的关税,甚至超过了所运货物的价值”说明当时德意志地区统一市场孕育不成熟,故B正确;ACD材料未体现,排除。故选:B。本题考查德国统一和德意志帝国成立,解题的关键是“19世纪初,德意志各邦国使用的货币曾达到6000种,从柏林到瑞士,要经过10个邦国,办10次手续,换10次货币,交10次关税,沿途缴纳的关税,甚至超过了所运货物的价值”。本题难度中档,考查德国统一和德意志帝国成立,结束了德意志长期的分裂状态,为德国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铺平了道路。2.“当会议桌上发生争论时,德意志帝国的军官们总是在开口前把一把左轮手枪摆在桌面。”“别的西方国家有一支军队,德意志的军队有一个国家。”这表明近代德国政治制度(  )A.军国主义色彩B.专制主义色彩C.民族主义色彩D.民主主义色彩【答案】A【解析】据材料中“左轮手枪摆在桌面上,德意志的军队有一个国家”判断出德国军国主义色彩浓厚,故A错误;B说法虽然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排除;CD不符合德国,排除。故选:A。本题考查德国统一和德意志帝国成立,解题的关键是“当会议桌上发生争论时,德意志帝国的军官们总是在开口前把一把左轮手枪摆在桌面”“别的西方国家有一支军队,德意志的军队有一个国家”。本题难度中档,考查德国统一和德意志帝国成立,结束了德意志长期的分裂状态,为德国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铺平了道路。3.1845年,美国国会通过一项法案:禁止总统在未经过国会同意拨款的前提下授权建造海上缉私船。总统约翰•泰勒否决了该法案,但国会推翻了总统的否决。根据美国1787年宪法,随后(  )A.总统可再次否决该法案B.总统将自行建造缉私船C.该法案由最高法院裁决D.这项法案将会自动生效【答案】D【解析】A.法案如被议会在此通过,将自动生效,总统不能再进行否决,不正确。B.该法案通过,总统即不能建造缉私船,不正确。C.议会复议通过,法案将自动生效,不需要最高法院裁决,不正确。D.根据美国1787年宪法之规定,总统有权否决国会通过的议案,但国会复议时若以三分之二多数通过议案,则议案自动生效,正确。故选:D。本题考查了美国民主政治的相关知识,要求学者掌握三权分立等。本题以国会和总统的关系为切入点,考查美国民主政治,考查学生阅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4.钱乘旦在《第一个工业化社会》中说到“根据这种制度,少数贵族掌管政权,他们通过议会分享权力,议会复杂的程序是他们相互制约的工具。这种制度能够保证工业革命顺利发生,但是当工业革命发生后,它又成为陈旧的制度,必然为工业化社会所淘汰。”后来淘汰这种制度的事件指(  )A.“光荣革命”B.《权利法案》C.责任内阁制形成D.1832 年议会改革【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英国君主立宪制下,议会主要由少数贵族控制,但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它又成为陈旧的制度,必然为工业化社会所淘汰”,联系所学,工业革命导致新兴的工为资产阶级壮大并要求参与政治,导致议会改革,改变了贵族控制议会的局面,工为资产阶级逐渐掌握了议会的权力,故D正确;ABC项都是在工业革命发生之前,故与材料不符,排除。故选:D。本题考查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主要原因是工业革命的发展,工业资产阶级力量壮大,要求参与政治,导致议会改革。主要考查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的过程。英国从《权利法案》颁布开始确立君主立宪制,到18世纪中叶形成责任内阁制,再到1832年议会的改革,是逐步完善,其完善的过程带有渐进和平式的特点,政治制度的先进性也促进了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5.鸦片战争前,制约英军航行作战的关键是对中国沿海缺乏地理认知和准确的海图,为此,鸦片战争期间,英军在中国沿海展开大范围水文调查,而这一行为未受到清军的阻止。这说明(  )A.清政府固守天朝上国思想B.英国殖民侵略准备充分C.清政府缺乏近代海权观念D.中英之间军事实力悬殊【答案】C【解析】A.材料看不出,固守天朝上国思想的特点。B.材料内容不是强调英国的准备充分,而是强调中国的态度。C.从材料可以看出,清政府对于海洋,地理知识非常困难,缺乏维护海洋权利的意识,体现了缺乏近代海权观念。D.材料看不出军事力量的悬殊。故选:C。本题主要考查鸦片战争,要求学生结合鸦片战争的背景和过程来分析。解答本题,要搞清楚鸦片战争的过程特征和当时中外的政治环境的特点,学生要有一定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的能力。6.如表是关于清政府在两次鸦片战争中的战争赔款与支出军费统计数据,而1840年清政府的财政收入约为4000万两,据此合理的认识是(  )战争费用战争赔款支出军费9/9第一次鸦片战争1960万两约4000万两第二次鸦片战争1600万两约4000万两A.第二次鸦片战争对中国的破坏程度更低B.赔款减少缓解了清政府的财政窘境C.清政府对国防军事建设的资金投入停滞D.清政府的财政体系面临崩溃的局面【答案】D【解析】从表中的数据可知,两次鸦片战争中的战争赔款与支出军费严重超过清政府的财政收入,表明清政府的财政体系面临崩溃的局面,故D正确;ABC材料未体现,排除。故选:D。本题考查两次鸦片战争,解题的关键是“关于清政府在两次鸦片战争中的战争赔款与支出军费统计数据,而1840年清政府的财政收入约为4000万两”。本题难度中档,考查两次鸦片战争,鸦片战争的失败和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使得中国社会性质发生根本性的变化。1.“中国连绵不断的起义已延续了十年之久,现在已经汇成了一个强大的革命。”(摘自1853年马克思《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文中的“革命”(  )A.建立了与清政府对峙的政权B.得到了列强的支持C.有科学的革命理论指导D.具有资产阶级革命的性质【答案】A【解析】从材料的时间可以看出,材料中的革命行为应该是中国的太平天国运动,结合所学知识,我们可知太平天国运动建立了与清政府相对峙的政权。故选:A。本题主要考察太平天国运动,要求学生结合太平天国运动的过程特征和影响来分析。解答本题,要搞清楚太平天国运动的时代和斗争特征,学生要有一定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的能力。2.1895年《马关条约》中规定:“中国认朝鲜国确为完全无缺之独立自主国,故凡有亏损其独立自主体制,即如该国向中国所修贡献典礼等,嗣后全行废决。”这一规定的主要目的是(  )A.结束了中国与朝鲜间的外交关系B.废除清朝与朝鲜间的不平等条约C.使朝鲜成为真正独立的民族国家D.使日本清除了清朝在朝鲜的影响【答案】D【解析】中国与朝鲜是宗主国与附属国的关系,《马关条约》关于终止两国宗主国与附属国的关系,说明日本想独占朝鲜的意图并为其奠定基础,故D项正确。A项“结束”说法错误,应排除。B项“废除”说法错误,应排除。C项不符合史实,应排除。故选:D。本题考查《马关条约》的相关知识。需要掌握《马关条约》的内容以及对日本的影响。解题时准确解读材料,注意问题的要求“实际目的”,结合所学知识解答即可。C项具有较强的迷惑性,解题时认真分析即可。本题考查《马关条约》的内容以及对日本的影响,考查学生解读材料、抓住关键信息、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3.“瓜分豆剖燃眉急,扶清灭洋树大旗。”该诗句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太平天国运动B.南昌起义C.台湾军民反割台D.义和团运动【答案】D【解析】从材料中的扶清灭洋可以看出是指义和团运动。故选:D。本题主要考察义和团运动,要求学生结合义和团运动的特征来分析。解答本题,要从材料中找出扶清灭洋这个关键信息,学生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功底。4.1919年6月16 日,日本外务大臣严厉谴责美国驻日大使莫里斯,说中国的学生运动是由美国支持的。日本国内媒体在此前也报道说,英美特务煽动学生反日,利用运动扩大他们的市场。这说明五四时期(  )A.列强在中国利益冲突激烈B.中国军民的反日情绪高涨C.中国革命得到英美的支持D.日本对中国革命严厉镇压【答案】A【解析】A.材料反映的是列强在中国五四运动期间的态度,说明他们在中国的利益冲突比较激烈。B.材料反映不出中国军队的特征。C.美国对中国的五四运动只是利用,并不是真的支持。D.日本并没有镇压中国的五四运动。故选:A。本题主要考查五四运动,要求学生结合五四运动的背景,过程特征来进行分析。解答问题要搞清楚五四运动的背景和过程特征,还要搞清楚当时国际环境的特点。5.圣西门、傅立叶等思想家和实践家们曾提出建立一个公平的社会组织,他们的主张(  )A.根本上促进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B.是对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大同思想的发展C.基于工业革命形势下的贫富分化而提出D.实践了启蒙思想家们所倡导的理性思想【答案】C【解析】圣西门、傅立叶是空想社会主义者,他们的主张基于工业革命形势下的贫富分化而提出,故C正确;AB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C。本题考查马克思主义的产生,解题的关键是“圣西门、傅立叶等思想家和实践家们曾提出建立一个公平的社会组织”。9/9本题难度中档,考查马克思主义的产生,使无产阶级的斗争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推动了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1.《法国政治制度史》写道:“1871年的巴黎公社是劳动群众通过其政治代表当家作主的新政治制度的萌芽。”下列关于巴黎公社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巴黎公社”的建立与民族矛盾的激化有关B.“巴黎公社”的建立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C.“劳动群众”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工人政权D.,材料中的“新政治制度”是指无产阶级专政的制度【答案】B【解析】A.巴黎公社是在普法战争的影响之下爆发的,与当时民族矛盾有关系。B.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尝试,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是<<共产党宣言>>的发表。C.巴黎公社是第一个无产阶级,是劳动群众建立政权的尝试。D.巴黎公社所建立的新政权是无产阶级政权,是无产阶级专政的政治制度。故选:B。本题主要考查巴黎公社,要求学生结合巴黎公社的斗争特点和在社会主义运动发展过程中的地位来分析。解答本题,首先要搞清楚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其次要搞清楚,巴黎公社在社会主义运动发展过程中地位特征。2.长征开始时,红军主要领导人硬是坚持带上所有的办公用具和文件,但就是没有想到带上对行军最重要的地图。对此最合理的解释是他们(  )A.长征过程中不忘日常党务工作B.缺乏实际指挥军事战争经验C.情况太危急没来得及全面考虑D.受共产国际指挥不了解国情【答案】B【解析】材料中,长征开始,“带上所有的办公用具和文件,但就是没有想到带上对行军最重要的地图”,说明缺乏实际指挥军事战争的经验。故B正确;AD项与材料“对行军最重要的地图”无关,故排除;C项与“硬是坚持带上所有的办公用具和文件”不符,故排除。故选:B。本题考查红军长征。关键信息“对行军最重要的地图”。本题考查对材料信息的准确解读能力。主要抓住关键信息的理解。3.如图是一幅关于抗日战争的漫画。对此漫画所表达的主题,理解准确的是(  )A.表明全面抗战必胜信念B.歌颂国军取得首战告捷C.庆祝日本侵华计划成功D.呼吁国共合作共赴国难【答案】A【解析】A.材料漫画反映出国内各阶级联合抗战,表明了中国全面抗战必胜的信念,故A项正确;B.材料漫画仅体现了国内各阶级联合抗战,不能体现出歌颂国军首战胜利,故B项错误;C.材料漫画体现的是中国人民抗战,没有体现庆祝日本侵华计划成功,故C项错误;D.材料反映的是国内各阶级团结,轻易碾压日军,故不能体现出呼吁国共合作共赴国难,故D项错误。故选:A。本题主要考查抗日战争,要求学生结合抗日战争的过程和特征来分析。解答本题,要搞清楚抗日战争的过程特征,还要搞清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的意义。4.表为1949年美国《时代》周刊有关中国的政治类报道的倾向性统计表,这主要反映出(  )期日标题主要内容倾向性1949.1.10 Sugar-Coated Poison蒋介石期待和平●1949.1.10 NOW that the Kettle IS Ours共产党将进入北平,如何治理北平△ 1949.1.24 High-Flying Terms在和平解决北平问题上,共产党设定期限△1940.4.18City of Victory同共两党和谈失败△1949.4.25Ultimatum共产党放弃和平,选择战争△1949.6.27 Window-Dressing共产党推行民主政治▲1949.7.18 A Few Truths美国对蒋介石失去信心△(注:●国民党正面报道;△共产党负面报道;▲共产党正面报)A.美国对蒋介石逐渐丧失信心B.解放战争胜利开展C.意识形态影响报道的客观性D.美国放弃扶蒋反共【答案】C【解析】A.材料中只有最后一个信息反映了美国对蒋介石丧失信心,体现不出逐渐的过程。B.材料反映了整个解放战争的即将胜利,而不是胜利开展。C.从材料可以看出,美国更多的是从正面报道蒋介石,从负面报道共产党,说明当时美国的报道受到意识形态的影响。D.材料看不出美国政府的政策,只能看出美国舆论媒体的影响。故选:C。本题主要考查解放战争,要求学生结合解放战争的时代特征来进行分析。解答问题要搞清楚1949年中国社会的特征,还要搞清楚战后国际环境的特点。5.毛泽东在评论新中国某制度时称“它将实现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林肯的民有、民治、民享的原则与罗斯福的四大自由”。该制度最可能是(  )A.多党合作的政治协商制度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D.革命委员会体制9/9【答案】C【解析】材料体现的实际上是主权在民,人民管理国家的制度,最能体现这一特点的应该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革命委员会体制,都不能完整体现材料意思。故选:C。本题主要考查我国的政治制度,要求学生结合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特征来分析。解答本题要搞清楚我国民主政治的内容特征,学生要有一定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的能力。1.著名少数民族歌手简表歌手民族歌手民族阿里郎组合朝鲜族布仁巴雅尔蒙古族乌兰图雅蒙古族阿朵土家族降央卓玛藏族彝人制造彝族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同胞在艺术殿堂中获得认可,这说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A.保障了少数民族的高度自治B.推动了少数民族文化的繁荣C.促进了少数民族经济的发展D.掀起了社会主义建设的高潮【答案】B【解析】依据材料“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同胞在艺术殿堂中获得认可”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推动了少数民族文化的繁荣,故B正确。A项“高度自治”说法错误,排除。CD材料均不能体现,排除。故选:B。本题考查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相关知识。关键信息是: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同胞在艺术殿堂中获得认可。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用排除法解决问题,难度适中。2.1959年台湾外交部发文:今后凡对外提及大陆时,改“红色中国”、“共产党中国”为“中共政权”;提及自己时,将“自由中国”改称“中华民国”。这一变化反映出(  )A.对“一国两制”原则的认同B.释放出谋求两岸和解的信号C.放弃了敌视大陆的立场D.“一个中国”的政治理念【答案】D【解析】A.中的“一国两制”提出于20世纪80年代初,与题干时间信息不符,排除。B.1987年开始,台湾当局迫于形势采取了一些开放措施,允许台湾居民赴大陆探亲,并在经济文化方面进行交流,海峡两岸长期隔绝的状态终于被打破,与题干时间信息不符,排除。C.中“放弃了”的说法过于绝对化,排除。D.题目中的信息“1959年台湾外交部发文:今后凡对外提及大陆时,改‘红色中国’、‘共产党中国’为‘中共政权’;提及自己时,将‘自由中国’改称‘中华民国’”体现了台湾当局“一个中国”的政治理念,正确。故选:D。本题考查了祖国统一的相关知识,要求学生掌握两岸关系的发展演变等。本题以两岸关系的发展为切入点,考查祖国统一,考查学生阅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3.2022年10月23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港珠澳大桥的开通仪式,港珠澳大桥是连接香港、澳门和珠海的桥隧工程,港珠澳大桥的顺利完工并通车从根本上反映(  )A.中国的桥梁建设领先于世界B.有利于香港、澳门和内地的交往C.有利于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D.“一国两制”的实践推向更大成功【答案】D【解析】A.中国桥梁建设领先世界不是根本特征。B.有利于香港,澳门,内地的交往是产生的影响,不是根本特征。C.选项是对经济发展产生的影响,也不是根本特征。D.材料中,港珠澳大桥的通车,加强了港珠澳门三地的联系与沟通,这体现了在一国两制指导之下但珠澳三地发展,联系加强,所以本质上体现的是一国两制实践的成功。故选:D。本题主要考查一国两制,要求学生结合一国两制的特点和影响来分析。解答本题要搞清楚,一国两制成功的实践和影响,学生要有较强的结合所学知识,理解材料的能力。4.1949-1956年,中国共产党建立起一套适合中国国情的政治制度,构成了新中国政治体系的基本框架。其中包括(  )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②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③“一国两制”④村民民主自治制度     ⑤政治协商制度。A.①②④B.①②⑤C.②③D.①③④【答案】B【解析】①结合所学知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于1954年,与题干中“1949-1956年”相符。②依据题干中“1949-1956年”并结合所学知识判断,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属于建国初期三大政治制度之一。③结合所学知识,“一国两制”是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提出的,这与题干中“1949-1956年”不符。④结合所学知识,村民民主自治制度是1998年逐步发展和完善的,这与题干中“1949-1956年”不符。⑤结合所学知识,政治协商制度初步形成于1949年,正式形成于1956年,与题干中“1949|-1956年”相符。故选:B。本题考查我国现代民主政治建设,解答本题需抓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1949-1956年”,并正确掌握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成就。本题主要考查我国现代民主政治建设,考查学生获取信息及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难度中等。二、多选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12.0分)5.两千多年前,秦汉帝国和罗马帝国雄踞欧亚大陆东西两端。它们都面临管理巨大版图和众多人口的问题,两者采取的指施相似之处有(  )A.都采取有效手段,加强地方治理B.都制定万民法,扩大公民权C.都颁布法律,巩固统治D.都重用贵族,实行分封制【答案】AC9/9【解析】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秦汉帝国和罗马帝国实行的是专制统治,颁布法律,巩固统治,故AC两项正确。B项只符合罗马帝国,排除。D项只符合汉代,排除。故选:AC。本题考查东西方的政治制度。考查秦汉帝国和罗马帝国相同的政治措施。解题的关键是结合秦汉帝国和罗马帝国政治特点解答即可。本题考查对秦汉帝国和罗马帝国政治制度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调用所学知识分析比较的能力。1.北宋初年,一方面把主要将领的兵权收归中央,抽调各地精兵强将充实中央禁军;另一方面,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同时设通判负责监督。这些举措客观上(  )A.改变了唐末以来地方割据局面B.解决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C.增强了对抗外敌的军事实力D.加重了国家财政的负担【答案】AD【解析】把主要将领的兵权收归中央,抽调各地精兵强将充实中央禁军,另一方面,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同时设通判灸责监督,说明宋朝加强了中央权力和对地方的控制和管理,改变了唐末以来地方割据局面,同时也导致了元兵元官的局面,费用支出庞大,加重了国家财政的负担。故AD正确。故选:AD。本题主要是考查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要掌握北宋采取这些措施的作用。本题考查对北宋加强中央集权措施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2.在解释巴黎公社失败的原因时,列宁这样写道:“胜利的社会革命至少要有两个条件: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和无产阶级准备成熟。但是在1871年这两个条件都不具备”。材料中“在1871年这两个条件都不具备”分别指(  )A.没有乘胜追击敌人B.法国资本主义仍处于上升时期C.反动势力联合绞杀D.缺乏统一成熟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指导【答案】BD【解析】1871年巴黎公社革命时,资本主义发展处于上升阶段还不具备铲除资本主义的主客观条件,缺乏统一成熟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指导,故BD正确;AC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BD。本题考查巴黎公社,解题的关键是“胜利的社会革命至少要有两个条件: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和无产阶级准备成熟”。本题难度中档,考查巴黎公社,巴黎公社的经验和教训,成为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宝贵经验。3.俄国1917年爆发了两次革命:一次二月革命,一次是十月革命。这两次革命除了各自的特色外,还有其共同之处(  )A.斗争手段相同B.革命的主力相同C.革命所追求的目标相同D.革命的任务相同【答案】AB【解析】结合所学知识,二月革命与十月革命的斗争手段相同,都是通过暴力革命,革命的主力相同,故AB正确;C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AB。本题考查俄国十月革命,解题的关键是“共同之处”。本题为基础题,考查俄国十月革命,十月革命是人类社会第一次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从理论变为现实,打击了帝国主义统治,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三、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25.0分)4.作为一种理性选择,政治妥协是一种政治智慧,是妥协、让步、宽容与和解的艺术,政治的奥秘之一就是妥协。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法国之所以要用暴力革命来克服专制王权,原因就在于法国专制主义过于强大,王权与贵族坚决捍卫旧制度,不愿做出任何妥协,对立双方只好兵戎相见。然而,大革命并没有解决根本问题,此后近百年中,法国一直处于革命与复辟的轮回中,社会持续动荡,经济发展速度受到影响,工业化进程缓慢。直到1870年后,法国模式突然发生转折,由对抗转为妥协。此后没再发生大规模的革命,法国人开始用协商手段逐步建立起民主制度。--钱乘旦《各国现代化模式的比较》材料二:以南京临时国会为中心舞台,惜阴堂为幕后磋商场所,南北通过谈判、妥协与法制程序,终于完成了清朝政权向民国的和平转移。有学者将此称为中国版的“光荣革命”,我看是恰如其分的。我们看到,辛亥革命政权转移等一切重大政治议题,都经过了国会,没有打大仗,减少了流血,这是值得高度评价的。--摘编自袁刚《国会和辛亥革命》请回答:根据材料一,概括法国的民主历程中斗争方式的转变,说明其变化的原因。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你如何理解英国光荣革命中的“光荣”?并概述中国版“光荣革命”的特点及其法律成果。【答案】【小题1】(1)一问,根据材料”法国之所以要用暴力革命来克服专制王权,原因就在于法国专制主义过于强大…法国人开始用协商手段逐步建立起民主制度“进行概括;二问,结合所学从封建势力强大、政局动荡、工业化程度进行分析阐述。(2)一问,结合英国光荣革命的特点进行回答,二问根据材料”以南京临时国会为中心舞台…南北通过谈判、妥协与法制程序,终于完成了清朝政权向民国的和平转移“并结合中华民国成立相关知识进行回答。故答案为:(1)从暴力革命走向妥协或从对抗走向妥协。变化原因:法国专制主义过于强大;大革命后法国社会陷于动荡;工业进程缓慢。(2)“光荣”是指“不流血”或和平方式实现政治变革。特点:以国会为中心;谈判协商与法制程序相结合;通过和平方式结束君主专制制度而代之以民主共和政体。法律成果: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小题2】【解析】(1)本题考查法国代议制建立的背景,结合材料进行分析即可。(2)本题考查中英民主体制确立特点的异同,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其次对中西方代议制建立的基础知识的熟练掌握尤为必要。9/9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中国共产党历次重要会议情况(1921年-1949年)会议时间地点介绍一大1921年上海嘉兴  建党;通过党纲、宣言;强调与第三国际的联系。二大1922年上海制定了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明确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三大1923年广州讨论同国民党建立革命统一战线问题。四大1925年 1上海明确提出无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领导权和工农联盟问题。五大1927年 4武汉批评了陈独秀错误,但对无产阶级如何争取领导权,如何领导农民进行土地革命及建立革命武装未能作出回答。八七会议1927年 8汉口确立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六大1928年 6莫斯科认真总结了大革命失败以来的经验教训。解决了中国的社会性质与革命性质问题,提出了党的总路线是争取群众。遵义会议1935年遵义纠正错误军事路线,改组中央领导机构,毛泽东回到中央领导岗位。七大1945年延安毛泽东作《论联合政府》的政治报告;确定了毛泽东思想为全党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七届二中全会1949年春延安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城市、转移到恢复和发展生产方面,并提出革命胜利后由新民主主义转变为社会主义的任务。--来源:中国共产党历次代表大会数据库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从中自行拟定一个具体论题并加以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史论结合,逻辑清晰。)【答案】材料反映的是从中国共产党成立到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基本胜利的过程,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中共领导的民主革命过程中,中共逐渐走向成熟,也可以看出革命的曲折历程,当然还可以看出,中共在领导革命过程中重要的历史会议,产生重大影响,具体的事实和论述,结合书本知识来说就可以。故答案为:示例一论题: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中日益走向成熟。论述:中共一大提出要打倒资产阶级,但二大结合中国实际修改了奋斗目标,提出反帝反封的民主革命纲领;建党初期以城市工人运动为重心,根据形势发展,四大提出无产阶级领导权和工农联盟问题表明对中国革命有了进一步认识;在大革命失败后中共通过八七会议和六大及时总结经验教训,发动武装起义并将革命重心转移到农村,开辟农村包围城市的正确革命道路;遵义会议上妥善处理好党内矛盾和分歧;在抗日战争中提出全民族抗战路线并取得抗战的伟大胜利;在解放战争胜利前夕,党提出了工作重心由农村向城市的转移。结论:中国共产党从中国革命的具体情况出发,坚持实事求是,根据时局的变化不断调整方针、政策和策略,由幼稚走向成熟,领导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示例二论题:中共会议地点的变化反映了民主革命历程的曲折。论述:上海是近代中国工人阶级集中的地方,随着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中国共产党在上海诞生,前两次大会都在此举行,确定把开展工人运动作为党的中心任务之一;三大在广州召开,确立与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合作的方针;国民革命失败,八七会议确立中国革命重心转向农村,中共六大在莫斯科举行,对以后革命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长征途中的遵义会议使革命形势转危为安,长征胜利结束后,延安成为革命新局面的中心,指导中国人民取得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结论:民主革命时期历次党全国大会地点的变化都与时局相关,根据时局不断调整党的任务和方针以适应新的革命需要,反映了中国革命的艰难和曲折历程。示例三:论题:会议内容影响了中国共产党革命道路论述:中共一大决定党的工作重心是组织工人阶级,领导工人运动,但由于力量悬殊,工人运动民失败告终,使中共在三大确立了同国民党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决定,促进了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和国民革命运动的发展;由于国民党叛变革命,导致大革命失败,中共八七会议确立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使中国革命重心转向农村,从而找到了一次适合中国国情的民主革命道路,最终领导中国人民取得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结论:民主革命时期中共根据时局不断调整党的任务和方针以适应新的革命需要,最终取得革命的胜利,说明中共会议内容影响了中国共产党革命道路。9/9【解析】本题主要考察中共领导的民主革命运动,要求学生结合中共领导民主革命运动过程特征来分析。解答问题要搞清楚,中共领导民主革命的过程特征,学生要有较强的整合所学知识,综合理解材料的能力。9/9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历史
发布时间:2022-08-24 17:55:17 页数:9
价格:¥3 大小:76.63 KB
文章作者:U-336598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