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福建2022学年师大附中高一上期末历史试卷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45

2/45

剩余43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2022-2022学年福建师大附中高一(上)期末历史试卷一、选择题:(1-40题,每小题1分;41-45题,每题2分,共50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1.(1分)如图是1986年在北京房山琉璃河燕国遗址中出土的青铜器克罍,其铭文大意为周王说:太保(指周召公),你用盟誓和清酒来供你的君王。我非常满意你的供奉,命(你的儿子)克做燕地的君侯。该考古成果可用于研究(  )A.禅让制B.分封制C.礼乐制D.郡县制2.(1分)冯劫曾位列秦朝三公之一,他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还负责监察百官,他所担任的职位是(  )A.丞相B.太尉C.御史大夫D.廷尉3.(1分)秦朝郡县长官产生的方式是(  )A.世代相袭B.考试选拔C.地方推荐D.皇帝任命4.(1分)图所示的中央机构创立于(  )A.秦汉时期B.隋唐时期C.宋元时期D.明清时期5.(1分)历史上对于宋太祖赵匡胤之死众说纷纭,有人根据文莹的《续湘山野录》中“烛影斧声”的记载,疑心宋太宗“弑兄夺位”45/45\n,也有人根据司马光《涑水纪闻》的记载,为宋太宗辩解开脱。虽没有定论,然后人不时提出新依据。对上述观点的解读,最准确的是(  )A.历史事件的争论越是争论越无法解决B.历史争论的解决离不开考古的新发现C.合理的历史存疑有助于新史料的发现D.价值判断不同导致史实出现不同选择6.(1分)关于“1840年中英战争”的性质问题,中国人历来强调“这场战争是英国为了拓展市场,保护鸦片贸易而发动的侵略战争。”而英国人则认为“他们进行这场战争是为了争取和保护正当的通商权利而进行的通商战争。”由材料可知(  )A.对鸦片战争的性质至今没有定论B.不同视角引发不同历史阐释C.历史结论都具有强烈的主观臆断D.历史研究无法还原历史真相7.(1分)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中,严重破坏中国司法主权的内容是(  )A.协定关税B.割占香港岛C.片面最惠国待遇D.领事裁判权8.(1分)《大国崛起》解说词中有这样一段话:“1900年,当时的世界大国们,在法国巴黎的世界博览会上有一次集体亮相,他们充分展示着各自的工业实力和创造发明……1900年,还是这些大国们,在东方进行了一次很不光彩的集体亮相”。这次“很不光彩的集体亮相”是指(  )A.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C.甲午中日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9.(1分)义和团被帝国主义勾结清政府剿杀于血泊之中。义和团运动的失败,导致了清廷媚外虐民面目的充分暴露,使中国人民对清廷的态度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更多的人走上了反清的革命道路。对该材料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A.义和团运动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迷梦B.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C.资产阶级民主运动由此兴起D.义和团运动促进了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发展10.(1分)“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从那个悲惨的时候,脱离了我的家乡……整日价在关内流浪。”“那个悲惨的时候”是指(  )45/45\nA.九一八事变B.一•二八事变C.七七事变D.八一三事变11.(1分)1851年太平天国起义,1853年太平天国定都南京,1856年“天京事变”,1864年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短短十四年间,太平天国经历了发生、发展、全盛到衰败,最终灭亡。导致太平天国最终“悲剧”的重要原因是(  )A.斗争的战略决策失误B.统治阶层思想腐朽堕落C.绝对平均的社会纲领D.农民无法突破阶级局限12.(1分)《资政新篇》中说:“凡于往来言语文书,可称照会交好、通和、亲爱等意,其余万方来朝、四夷宾服、及夷狄戎蛮鬼子,一切轻污之字皆不必说也。”这表明(  )A.洪仁玕具备了初步的近代外交理念B.太平天国摒弃“天朝上国”外交思想C.《资政新篇》着重解决了外交问题D.太平天国的外交政策贏得了列强支持13.(1分)中国近代百年来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反侵略战争是(  )A.甲午中日战争B.抗日战争C.解放战争D.抗美援朝14.(1分)如图是某同学的课堂笔记片段,它以时间轴的方式展现了辛亥革命的主要历程。图中的①②应是(  )A.湖北军政府成立同盟会成立B.同盟会成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C.同盟会成立武昌起义D.武昌起义《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15.(1分)“皇帝倒了,辫子割了。”这八个字形象地说明了辛亥革命的两大历史功绩:一是革了皇帝的命,二是革了辫子的命。这说明辛亥革命(  )45/45\nA.标志着无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B.促进马克思主义的传播C.引发了政治制度和社会习俗的变化D.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16.(1分)鲁迅在《阿Q正传》中写到:“据传来的消息,知道革命党虽然进了城,但还没有什么大异样。知道县大老爷还是原官,不过改称了什么,而且举人老爷也做了什么……这些名目,未庄人都说不明白……官,带兵的也还是先前的把总。”这段描写反映的历史史实是(  )A.武昌起义爆发,辛亥革命成功B.中华民国成立C.辛亥革命后一些封建官僚投机革命D.袁世凯夺取辛亥革命胜利果实17.(1分)1919年5月,北京大学等13所院校3000余名学生在天安门集会。会上宣读了罗家伦起草的《北京学界全体宣言》:“中国的土地可以征服而不可以断送!中国的人民可以杀戮而不可以低头!国亡了!同胞起来呀!”导致这一事件的直接因素是(  )A.“一战”期间欧美列强加紧侵略中国B.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C.日本提出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D.北洋军阀政府出卖国家主权18.(1分)中国共产党为工人和贫农的目前利益计……奋斗目标是:(一)消除内乱,打倒军阀,建设国内和平;(二)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达到中华民族完全独立;(三)统一中国本部(东三省在内)为真正民主共和国;……”此奋斗目标是中国共产党在哪次会议中制定的?(  )A.中共一大B.中共二大C.遵义会议D.瓦窑堡会议19.(1分)“群众”一词在1919年以前很少使用。但到了1925年,“群众”的使用次数达到最高峰,常用作“工农群众”“劳动群众”等。推动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新文化运动的影响B.辛亥革命的推动C.国民大革命的兴起D.红色根据地的建立20.(1分)史学家吕思勉在《中国简史》中写道:“8月12日,蒋中正到长沙。于是兵分为三:右入江西,左出荆州、长沙,而中路直攻武汉”。这一情形反映的是(  )45/45\nA.武昌起义、各省响应B.北伐战争、胜利进军C.步步为营、围剿红军D.枣宜会战,英勇抗日21.(1分)如图是近代中国历史上一幅形势图。据此图阴影部分判断,该图指的是(  )A.近代通商口岸的分布B.武昌起义后的宣布独立的地区C.共产主义小组的分布图D.红军和革命根据地的发展形势22.(1分)词句“横扫黔省,所向无敌。威震云南,龙云丧胆。追剿之敌,叫苦连天。克服天险金江,战胜雪山草地”,所描写的历史事件(  )A.沉重打击了侵略势力B.为中国革命锻炼和保存了一批骨干C.宣告中国共产党诞生D.促成“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开辟23.(1分)1931年中共土地革命的路线规定: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而抗日战争时期,各抗日根据地土地政策规定: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上述改变主要因为(  )A.中共策略的灵活调整B.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C.革命形势的深入发展D.农民是民主革命的主力军24.(1分)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在天安门广场举行,自此,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构成这段文字的是(  )45/45\nA.历史观点和历史结论B.历史叙述和历史结论C.历史观点和历史解释D.历史解释和历史结论25.(1分)“这种制度,从根本上克服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两党制或多党制互相攻讦、互相倾轧的弊病,能够保证集中领导与广泛民主、充满活力与富有效率的有机统一。我们要继续坚持和完善这个制度……”。“这个制度”是指我国的(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C.多党合作的政治协商制度D.村民选举制度26.(1分)制定宪法或颁布法律是实施和保障民主政治的一个重要途径。下面有关中国近代以来的宪法或法律文件,说法正确的是(  )A.1954年宪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B.《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世界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C.1954年宪法是在第一次中央人民政府会议上制定并通过D.1954年宪法是对《共同纲领》的否定27.(1分)如图所示文件的发表,在当时海内外引起巨大反响。其主要意义在于(  )A.宣布采用和平方式统一祖国B.提出了“一国两制”的构想C.重申“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D.倡议两党之间进行对等谈判28.(1分)1949年春,毛泽东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指出,“中苏关系是密切的兄弟关系”“只要一有机会就要公开发表文告说明这一点”。下列外交政策体现了这一指导思想的是(  )A.“一边倒”B.“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C.“另起炉灶”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45/45\n29.(1分)印度领导人曾指出:每个国家都应该走自己的发展道路,同时向他国学习而不是被别国强加,这需要一种新思路,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正好提供了这种思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世界上让各国有权选择自己的道路,并在相互尊重和平等的基础上相互发生作用。这表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A.解决了各国之间的矛盾争端B.是普遍遵守的国际关系准则C.具有高度的包容性和开放性D.消除了各国意识形态的差异30.(1分)中央新影音像出版社发行了《新中国外交历程》纪念光盘,共12集。每一集的标题反映了一个时期的外交特点。其中能够反映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特点的标题是(  )A.“另起炉灶”、“分道扬镳”、“播种友谊”B.“斗笠斗勇”、“再次较量”、“峰回路转”C.“求同存异”、“跨洋握手”、“扬眉吐气”D.“扬眉吐气”、“跨洋握手”、“冰释雪融”31.(1分)新时期中国外交所取得的重大成就有(  )①中日建立外交关系②成功举办厦门金砖国家会议③成立上海合作组织④达成了《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日内瓦公约》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32.(1分)亚里土多德说:“不能认为每一位公民属于他自己,而要认为所有公民都属于城邦。”亚里士多德称赞的是古希腊公民(  )A.积极参政的政治素养B.深受海洋文明影响的素养C.强烈的集体荣誉感D.强烈的民主意识45/45\n33.(1分)克利斯提尼根据地区原则划分阿提卡的基层组织。阿提卡被分成三个区域:(一)雅典城及其近郊;(二)内陆中央地带:(三)沿海地区。每个区域分为十个部分,名为三分区。三个区域的一个三分区合在一起成为一个部落,这种部落并不是集合在一片毗连的地带的部落,而是跨三个区域的一种人为的集合,它唯有在公民大会表决期间才能集合起来。这样做的直接目的是(  )A.消灭贵族特权产生的基础B.扩大公民大会的权力C.为十将军的产生布局选区D.壮大工商业奴隶主的力量34.(1分)公元前5世纪,在伯利克里担任首席将军时期,雅典的民主政治达到“黄金时代”。以下各项反映了这一时期情况的是(  )A.财产多的公民(工商业者)获得较大的权利B.所有的男性公民可以担任一切官职C.建立500人议事会,由十个地域部落轮流执政D.国家对担任官职和参加政治活动的公民给予津贴35.(1分)《十二铜表法》第3表载:如债务人仍不清偿,又无人为其担保,则债权人得把债务人押家中拘留,用皮带或脚镣拴住,但(脚镣)重量最多为15磅,愿减轻的听便。这表明(  )A.债权人具有任意裁量权B.债务人可以不偿还债务C.该法保护债权人的利益D.该法强调担保人的作用36.(1分)德国法学家耶林格曾说过:“罗马曾三次征服世界,第一次是以武力,第二次是以宗教,第三次则以法律。而第三次征服也许是其中最为平和、最为持久的征服。”这里的第三次征服应该是强调(  )A.平和的重要性B.先进的社会文明征服了世界C.罗马法适应了资产阶级的民主要求D.罗马法超越时间与地域的永恒价值37.(1分)17世纪末,当发动“光荣革命”的辉格党、托利党的领袖们制定《权利法案》的时候,国王拥有行政权和联盟权,但到了19世纪中期,国王终于沦为很少过问政府事务的偶像。这一变化是由于(  )A.内阁制和政党政治的发展B.启蒙思想深刻影响了英国C.人民革命力量的不断推动45/45\nD.工业革命对民主政治的推动38.(1分)英国1832年议会改革取消了许多“衰败选邑”的代表权,增加了43个新市镇的议员名额,8个属于伦敦城中的新市镇,28个属于新兴工业城市。其中包括曼彻斯特、伯明翰、利兹等棉纺中心、冶铁中心、毛纺中心终于在政府最高权力机构中有了自己的代言人。由此说明(  )A.英国已经完成了工业革命B.资产阶级取代了贵族势力C.工业化推动了民主化进程D.议员资格由地位转向财产39.(1分)华盛顿在1787年3月致麦迪逊的信中说:“凡是有判断能力的人,都不会否认对现行制度进行彻底变革是必需的。我迫切希望这一问题能在全体会议上加以讨论。”这里所说的“彻底变革”是指(  )A.革除联邦体制的弊端B.建立三权分立的共和体制C.废除君主立宪制D.改变松散的邦联体制40.(1分)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各州不得缔结任何条约、结盟或组织邦联;不得对民用船只颁发捕押敌船及采取报复行动之特许证;不得铸造货币;不得发行纸币。”这一规定(  )A.约束了总统权力B.限制外国移民进入C.清除了奴隶制度D.体现了联邦制原则41.(2分)有学者认为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是以一个否定另一个,螺旋式的发展模式。如夏商西周确立了封建大一统,那么春秋战国诸侯争霸吞并就是对夏商西周体制的否定。形成了中国古代历史的第一个正一反一合阶段。而隋唐、宋、元又构成了第三个正一反一合阶段。元代的行省制相当于其中的“合”。据此理论可以得出行省制(  )A.实现了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有机结合B.主要着眼于加强中央集权C.巩固了元朝的统治、扩大了疆域D.是对秦以来郡县制的否定42.(2分)下表反映了1928~193045/45\n年工人党员占全体党员比例变化情况,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时间工人所占比例(%)1928年6月10.9%1929年12月7%1930年7月5.5%1930年9月1.6%A.党员结构进一步得到优化B.党的工作重心的转变C.党的执政地位的不断巩固D.党员呈稳步发展态势43.(2分)1954年1月15日,毛泽东致电刘少奇等中央领导,在电报里开列了10种中外各类宪法的书目,要求中央政治局委员和在京的中央委员抽时间阅读:(一)1936年苏联宪法及斯大林报告;(二)1918年苏俄宪法;(三)罗马尼亚、波兰、德国、捷克等国宪法;(四)1913年天坛宪法草案,1923年曹锟宪法,1946年蒋介石宪法;(五)法国1946年宪法。材料表明,1954年宪法的制订(  )A.主要受苏联宪法的影响B.以资本主义宪法为反面材料C.确立了社会主义原则D.具有历史视野和世界眼光44.(2分)公元前406年,雅典取得阿基纽西海战胜利,但也造成了数千士兵因船破沉没溺水身亡。在随后的公民大会上,指挥这次战役的6位将军被指控救援不力。在没有听取6位将军个人申辩的情况下,就将他们判处死刑。这反映了当时雅典(  )A.公民大会掌握城邦司法权B.公民大会的决定具有至上权威C.被告人没有法庭申辩权利D.军队与公民大会之间存在冲突45.(2分)如表是美国制宪会议中出现的三个国会建设方案。方案一(弗吉尼亚方案)方案二(新泽西方案)最终方案(康涅狄格方案)45/45\n设立一个按人口比例分配表决权的国会设立一个各州无论大小有同等表决权的国会设立各州享有同等表决权的参议院和按人口数确定代表名额的众议院最终方案的形成过程体现了(  )A.选举是民主原则的基本体现B.国会是代议政体的权力中枢C.妥协是现代政治的重要机制D.分权是共和制度的关键措施二、非选择题题(本大题共4小题,46题12分、47题12分、48题16分、49题10分,共50分.)46.(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亚非的绝大多数国家和人民,从解除殖民主义痛苦和灾难中找共同的基础,我们就很容易互相了解和尊重。我们的会议应该求同存异,会议应该将这些共同愿望和要求肯定下来。﹣﹣摘自周恩来在亚非会议上的讲话材料二:1969年1月,共和党人尼克松就任美国总统。当时正值美国面临着二战以来最为严峻的形势。越南战争的沉重负担,国内政治、经济以及社会危机的加深,使美国在同苏联争霸中,日益处于不利的地位……1971年6月,尼克松又在堪萨斯的一次讲话中提出今天世界上有五个力量中心(美国、苏联、西欧、中国和日本)的看法。为了适应这种新的形势,并改善美国在同苏联争霸中的不利环境,所以,尼克松决定要在中国“为自己找个可以依靠的有利地位”。﹣﹣摘编自方连庆《战后国际关系史》材料三:1972年2月尼克松访华,跨出了改善中美关系的第一步。2月28日,中美双方在上海发表了《联合公报》,这是中美关系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标志着中美两国关系进入了一个新时期,这对世界形势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此后,双方的贸易、科技和文化往来逐渐增多……与此同时,为进一步促进两国关系的正常化,中美双方政府官员也在不断进行接触。﹣﹣摘编自谢益显《中国外交史》(1)指出材料一周恩来讲话的时间,材料中的“同”和“异”分别指什么?45/45\n(2)据材料二,概括尼克松决定要在中国“为自己找个可以依靠的有利地位”的原因。(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的关键问题是什么?怎样理解《联合公报》的发表是中美关系的一个重要转折点?47.(12分)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负责审议并决定一切国家大事。所有合法公民均有参与权、发言权、选举权和被选举权。……通过抽签从数个部落中各选数十人组成的,每数十人为一组,轮流执政,处理一些日常事务。﹣﹣﹣﹣整理自雅典相关改革材料二:第8表凡故意伤人肢体而又未能取得调解时,则伤人者也需受到同样的伤害。不过,如有人打断自由人的头骨,他须偿付300阿司罚金;如被打折骨头的是奴隶,罚金可以减半。第11表禁止贵族与平民通婚。﹣﹣《十二铜表法》材料三:“在罗马人那里,私有制和私法的发展没有在工业和贸易方面引起进一步的后果,因为他们的生产方式没有改变。”但当资本主义经济在封建社会内部逐渐发展起来时,“详细拟定的罗马法便立即得到恢复并重新取得威信。”……即使在英国,为了私法(特别是其中关于动产的那一部分)的进一步发展,也不得不参照罗马法的诸原则。﹣﹣《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1)指出根据材料一中“最高权力机构”指什么,分析材料中公民享有这些权利给雅典城邦带来的积极影响。(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十二铜表法》特点。(3)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罗马法对后世的影响。48.(16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凡未经议会同意,以国王权威停止法律或停止法律实施之僭越权力,为非法权力。凡未经议会准许,借口国王特权,为国王而征收,或供国王使用而征收金钱,超出议会准许之时限或方式者,皆为非法。﹣﹣摘编自人教版《历史》必修一材料二:1787年出席美国制宪会议的有55名代表,其中14人从事土地投机,24人从事高利贷活动,11人从事制造和造船业,40人为债券持有者,15人为奴隶主……他们代表了不同的利益集团,分别来自南方和北方,大州和小州……经过4个月的闭门会议和激烈争论,最终还是达成了妥协。因此美国1787年宪法能够体现各方的利益和要求,制定之后各方都能认真遵守,虽200多年依然如此。45/45\n﹣﹣马克垚《世界文明史》材料三:(美国)国会拥有国家意义上的最高权力,可以防止州与州之间的恶性竞争;同时宪法也让各州以种种方式保留了自己的主权……国会制定法律,但总统可以否决之,最高法院可以宣布经国会通过并经总统签署的法律违宪,但总统经参议院批准任命最高法院的法官;总统执行法律,但必须由国会给予财政支持……任何法案必须经两院批准才能生效,故参议院和众议院在制定法律过程中互有对于另一方的绝对否决权。﹣﹣马克垚《世界文明史》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指出这出自于什么政治文献?这些规定限制了国王的哪些权利?它颁布的最大影响是什么?(2)根据材料二概括55名美国制宪会议代表的构成特点,并指出这一特点带来的积极作用。(3)材料三反映了美国各种政治权力之间怎样的一种关系?根据材料三,简述其具体表现。49.(10分)史料是指可以据以为研究或讨论历史时的根据的东西。一般将史料区分为第一手史料以及第二手史料。前者是指接近或直接在历史发生当时所产生,可较直接作为历史根据的史料,后者是指经过后人运用一手史料所作的研究及诠释。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公元前74年,汉昭帝逝世,无子,霍光立刘贺为皇帝。然而不久,霍光与群臣联名上奏刘贺入朝后的劣迹,如:居丧时无悲哀之心,不素食,掠取女子,废礼仪;即皇帝位后,未祭祀宗庙就以最隆重祭礼祭祀其父……要求废黜刘贺。皇太后准奏。前63年,刘贺受封为海昏侯。﹣﹣据《汉书》材料二:自武帝崩后,霍光辅政,专权十余年。昌邑王刘贺入京继位后,急欲亲政,又亲信昌邑旧臣,计在位二十七日,遣使者“持节诏诸官署征发,凡千一百二十七事”,有收回权力之迹象。霍光为保持权势,遂废刘贺。﹣﹣摘编自廖伯源《昌邑王废黜考》材料三:刘贺墓出土了《论语》《礼记》等儒家简书,及绘有孔子图象、载其传记的矩形铜镜,这是迄今发现的最早的孔子像,据此认为刘贺绝非不学无术的纨绔子弟,而是一个有着深厚文化素养的宗室贵胄,《汉书》中对刘贺的记载不足为信。﹣﹣摘编自辛德勇《海昏侯刘贺》等45/45\n请回答:材料一、材料二认为刘贺被废除原因各是什么?根据史料类型,辨析材料三信息对材料一、材料二的史学价值。45/45\n2022-2022学年福建师大附中高一(上)期末历史试卷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选择题:(1-40题,每小题1分;41-45题,每题2分,共50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1.(1分)如图是1986年在北京房山琉璃河燕国遗址中出土的青铜器克罍,其铭文大意为周王说:太保(指周召公),你用盟誓和清酒来供你的君王。我非常满意你的供奉,命(你的儿子)克做燕地的君侯。该考古成果可用于研究(  )A.禅让制B.分封制C.礼乐制D.郡县制【分析】本题考查西周的分封制,分封制是西周的政治制度,分封的目的是为了巩固奴隶主国家政权,分封的对象和做法是把土地和人民分封给王族、功臣和先代的贵族。【解答】“太保(指周召公),你用盟誓和清酒来供你的君王。我非常满意你的供奉,命(你的儿子)克做燕地的君侯”表明是分封制,诸侯有为周天子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的义务,故B正确;AC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B。【点评】本题难度中档,考查西周的分封制,分封制促进了诸侯国社会历史的迅速发展,统一的奴隶制度在各诸侯国得以建立和发展,使奴隶制经济有了繁荣的基础。2.(1分)冯劫曾位列秦朝三公之一,他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还负责监察百官,他所担任的职位是(  )A.丞相B.太尉C.御史大夫D.廷尉【分析】45/45\n解答本题需要正确掌握三公九卿制,在中央设丞相、御史大夫、太尉三个最高官职,丞相为百官之首,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御史大夫是副丞相,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监察百官;太尉负责管理全国军务。【解答】A.结合所学知识,丞相的职责是协助皇帝处理政事。B.结合所学知识,太尉主管军事。C.结合所学知识,御史大夫负责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监察百官。D.结合所学知识,秦朝的廷尉负责刑狱。故选:C。【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皇帝制度和三公九卿制,考查学生获取信息及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3.(1分)秦朝郡县长官产生的方式是(  )A.世代相袭B.考试选拔C.地方推荐D.皇帝任命【分析】本题考查秦朝的郡县制的内容,要求学生准确记忆郡县长官的产生方式:由皇帝直接任命。【解答】A.世代相袭是世亲世禄制官吏的产生方式。B.考试选拔是科举制的选官方式。C.地方举荐是察举制的选官方式。D.秦郡县制规定郡县长官由皇帝直接任免。故选:D。【点评】郡县制是秦汉时期的地方官制,克服了分封制的弊端,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加强了中央集权。为后世王朝所延用发展。学生要对郡县制的背景,内容,影响全面准确了解。4.(1分)图所示的中央机构创立于(  )A.秦汉时期B.隋唐时期C.宋元时期D.明清时期【分析】本题以三省六部制表格为考查背景,考查对三省六部制度知识点的掌握。【解答】依据图表可以得知:该表为三省六部制度,三省六部制度创立于隋唐时期;故选:B。45/45\n【点评】解答本题掌握:三省六部制度创立于隋唐时期。5.(1分)历史上对于宋太祖赵匡胤之死众说纷纭,有人根据文莹的《续湘山野录》中“烛影斧声”的记载,疑心宋太宗“弑兄夺位”,也有人根据司马光《涑水纪闻》的记载,为宋太宗辩解开脱。虽没有定论,然后人不时提出新依据。对上述观点的解读,最准确的是(  )A.历史事件的争论越是争论越无法解决B.历史争论的解决离不开考古的新发现C.合理的历史存疑有助于新史料的发现D.价值判断不同导致史实出现不同选择【分析】本题考查史料的重要作用,解题的关键是“有人根据文莹的《续湘山野录》中“烛影斧声”的记载,疑心宋太宗“弑兄夺位”,也有人根据司马光《涑水纪闻》的记载,为宋太宗辩解开脱”。【解答】“有人根据文莹的《续湘山野录》中“烛影斧声”的记载,疑心宋太宗“弑兄夺位”,也有人根据司马光《涑水纪闻》的记载,为宋太宗辩解开脱”表明价值判断不同导致史实出现不同选择,故D正确;AB太过绝对,排除;C不能反映材料的主旨,排除。故选:D。【点评】本题难度中档,考查史料的重要作用,历史“一度性”的特点决定了在史学研究中,研究者不能直接面对研究对象,通过直接的观察进行工作,而只能依据间接的材料,即史料来从事历史研究。6.(1分)关于“1840年中英战争”的性质问题,中国人历来强调“这场战争是英国为了拓展市场,保护鸦片贸易而发动的侵略战争。”而英国人则认为“他们进行这场战争是为了争取和保护正当的通商权利而进行的通商战争。”由材料可知(  )A.对鸦片战争的性质至今没有定论B.不同视角引发不同历史阐释C.历史结论都具有强烈的主观臆断D.历史研究无法还原历史真相【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鸦片战争,要求学生结合鸦片战争的性质和影响来分析。【解答】A.鸦片战争的性质已有定论,故A项错误。45/45\nB.中国人和英国人从不同角度对鸦片战争进行解释,故B项正确;C.历史结论具有客观性,故C项错误;D.历史研究可以还原历史真相,故D项错误。故选:B。【点评】解答问题要搞清楚,鸦片战争的性质特征和产生的影响。学生要有较强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的能力。7.(1分)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中,严重破坏中国司法主权的内容是(  )A.协定关税B.割占香港岛C.片面最惠国待遇D.领事裁判权【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南京条约》及其附件的主要内容。领事裁判权从它本身的性质和含义来看,这是外国在华侨民脱离中国司法管辖的一种特权。然而这并非是指他们可以不遵守中国的法律,清政府曾提出领事裁判权只是一种根据外国在华侨民本国的法律,由他们各自本国的驻华官员按照他们本国所准许的司法程序来确定他们的权利和义务的特权。总理衙门也曾明确表示外国人应和中国人一样遵守中国的法律,如果违反应按照他们本国对类似案件所规定的法律予以惩罚。【解答】A项破坏了中国的关税主权;B项破坏了中国的领土主权;C项破坏了中国的贸易主权;D项破坏了中国的司法主权。故选:D。【点评】领事裁判权是一国通过驻外领事等对处于另一国领土内的本国国民根据其本国法律行使司法管辖权的制度。这是一种治外法权。它的存在,形成对所在国家属地主权的例外或侵犯。实际上在第一、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领事裁判权就是帝国主义在殖民地国家所享有的一种非法特权。8.(1分)《大国崛起》解说词中有这样一段话:“1900年,当时的世界大国们,在法国巴黎的世界博览会上有一次集体亮相,他们充分展示着各自的工业实力和创造发明……1900年,还是这些大国们,在东方进行了一次很不光彩的集体亮相”。这次“很不光彩的集体亮相”是指(  )A.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C.甲午中日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45/45\n【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八国联军侵华,要求学生结合八国联军侵华的特征和影响来分析。【解答】结合材料的时间和列强们集体亮相这些关键信息,我们可知,应该是1900年到1901年,八国联军侵华的表现。故选:D。【点评】解答本题,要搞清楚八国联军侵华的特征和影响,学生要有一定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的能力。9.(1分)义和团被帝国主义勾结清政府剿杀于血泊之中。义和团运动的失败,导致了清廷媚外虐民面目的充分暴露,使中国人民对清廷的态度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更多的人走上了反清的革命道路。对该材料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A.义和团运动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迷梦B.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C.资产阶级民主运动由此兴起D.义和团运动促进了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发展【分析】本题考查义和团运动,义和团运动也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的走狗清政府的反动统治,加速了清王朝的统治基础,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侵略势力,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之野心。【解答】从材料“义和团运动的失败,导致了清廷媚外虐民面目的充分暴露,使中国人民对清廷的态度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更多的人走上了反清的革命道路”可知,义和团运动失败,使中国人民认清了清政府专制卖国的本来面目,拥护、支持清廷的态度变成反对、推翻清廷的态度,即有利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发展,故D正确;ABC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D。【点评】19世纪末,各帝国主义疯狂侵略中国边疆和邻近国家,中国边疆地区出现了新的危机。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在经济上向中国大量输出资本,在政治上则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热潮。在文化上他们通过教会深入中国城市和乡村进行侵略活动,使民族危机愈加严重,终于爆发了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10.(1分)“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从那个悲惨的时候,脱离了我的家乡……整日价在关内流浪。”“那个悲惨的时候”是指(  )A.九一八事变B.一•二八事变C.七七事变D.八一三事变45/45\n【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抗日战争,要求学生结合九一八事变的过程和影响来分析材料。【解答】A.由题干“东北”“脱离了我的家乡”“在关内流浪”等信息分析判断,东北沦陷这一“悲惨的时候”应指九一八事变。B.一二八事变是在上海,不是在东北。C.七七事变,是华北地区。D.八一三事变也是在上海。故选:A。【点评】1931年9月18日夜,在日本关东军安排下,铁道“守备队”炸毁沈阳柳条湖附近日本修筑的南满铁路路轨,并栽赃嫁祸于中国军队。日军以此为借口,炮轰沈阳北大营,是为“九一八事变”。次日,日军侵占沈阳,又陆续侵占了东北三省。1932年2月,东北全境沦陷。此后,日本在中国东北建立了伪满洲国傀儡政权,开始了对东北人民长达14年之久的奴役和殖民统治。11.(1分)1851年太平天国起义,1853年太平天国定都南京,1856年“天京事变”,1864年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短短十四年间,太平天国经历了发生、发展、全盛到衰败,最终灭亡。导致太平天国最终“悲剧”的重要原因是(  )A.斗争的战略决策失误B.统治阶层思想腐朽堕落C.绝对平均的社会纲领D.农民无法突破阶级局限【分析】本题考查太平天国运动的评价,太平天国起义带有旧式农民战争的烙印,农民阶级的分散性、守旧性,以及眼光短浅等毛病,在太平军中都有突出表现。【解答】导致太平天国最终“悲剧”的重要原因是农民无法突破阶级局限,提不出切合实际的革命纲领,故D正确;ABC不是主要原因,排除。故选:D。【点评】本题难度中档,考查太平天国运动的评价,太平天国革命发生在中国进入近代社会的初期,它既是单纯的农民战争,又带有旧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性质,可以说是中国近代史上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12.(1分)《资政新篇》中说:“凡于往来言语文书,可称照会交好、通和、亲爱等意,其余万方来朝、四夷宾服、及夷狄戎蛮鬼子,一切轻污之字皆不必说也。”这表明(  )A.洪仁玕具备了初步的近代外交理念B.太平天国摒弃“天朝上国”外交思想45/45\nC.《资政新篇》着重解决了外交问题D.太平天国的外交政策贏得了列强支持【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太平天国运动,要求学生结合太平天国运动的纲领特征来分析。【解答】A.从材料中凡于往来言语文书,可称照会交好、通和、亲爱等意,体现了与外国和平友好的意识,其余万方来朝、四夷宾服、及夷狄戎蛮鬼子,一切轻污之字皆不必说也体现了一定的平等外交的意思,说明洪仁玕具备了初步的近代外交理念。B.《资政新篇》并没有完全实施,体现不出整个太平天国实际的外交思想转变。C.材料中体现不出,着重解决外交问题。D.材料看不出列强的支持。故选:A。【点评】解答本题,要搞清楚太平天国运动的特征和影响,学生要有一定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的能力。13.(1分)中国近代百年来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反侵略战争是(  )A.甲午中日战争B.抗日战争C.解放战争D.抗美援朝【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历史上最伟大的卫国战争,是中国人民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正义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近代以来抗击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解答】中国近代百年来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反侵略战争是抗日战争。故选:B。【点评】抗日战争的胜利,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维护世界和平的伟大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中国抗战的胜利创造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弱国打败帝国主义强国的奇迹,它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的斗争。中国人民为最终战胜世界法西斯势力做出了历史性贡献。中国参与发起成立联合国并成为联合国安全理事会常任理事国,显著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有力地维护了世界和平。14.(1分)如图是某同学的课堂笔记片段,它以时间轴的方式展现了辛亥革命的主要历程。图中的①②应是(  )45/45\nA.湖北军政府成立同盟会成立B.同盟会成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C.同盟会成立武昌起义D.武昌起义《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分析】本题考查辛亥革命。考查辛亥革命的主要历程。【解答】依据题干图示可知,1894年﹣1912年辛亥革命的主要历程,结合所学可知,①应该是同盟会成立,②应该是武昌起义。故C项正确。湖北军政府成立在武昌起义后,同盟会成立于1905年,故A项错误。《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是在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后,故B项错误。武昌起义发生在1911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是在1912年,故D项错误。故选:C。【点评】辛亥革命是高考的常考点,在复习中应注意掌握辛亥革命的背景、进程、成果、结果、历史功绩以及局限性。还可以将戊戌变法与辛亥革命进行比较。15.(1分)“皇帝倒了,辫子割了。”这八个字形象地说明了辛亥革命的两大历史功绩:一是革了皇帝的命,二是革了辫子的命。这说明辛亥革命(  )A.标志着无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B.促进马克思主义的传播C.引发了政治制度和社会习俗的变化D.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分析】本题考查的是近现代物质生活和习俗的变迁,侧重于考查的是辛亥革命时期的物质生活。【解答】A.1919年的五四运动标志着无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故排除;B.这是时期马克思主义尚未传入中国,故排除;C.“革了皇帝的命“指的是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革了辫子的命”45/45\n指的是社会风俗的变化,故正确;D.材料并未涉及帝国主义,故排除;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对辛亥革命时期的物质生活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16.(1分)鲁迅在《阿Q正传》中写到:“据传来的消息,知道革命党虽然进了城,但还没有什么大异样。知道县大老爷还是原官,不过改称了什么,而且举人老爷也做了什么……这些名目,未庄人都说不明白……官,带兵的也还是先前的把总。”这段描写反映的历史史实是(  )A.武昌起义爆发,辛亥革命成功B.中华民国成立C.辛亥革命后一些封建官僚投机革命D.袁世凯夺取辛亥革命胜利果实【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辛亥革命,要求学生结合辛亥革命的影响以及局限性来分析。【解答】A.材料体现不出革命成功。B.材料也看不出中华民国的存在。C.从材料中的县老爷还是原来的官可以看出有一些旧官僚投机革命。D.看不出袁世凯篡夺革命的果实,只能体现出辛亥革命有一定的局限性。故选:C。【点评】辛亥革命的过程之中有许多的旧官僚和立宪派投机革命,成为革命失败的影响因素之一,材料中县老爷就是旧官僚的代表。17.(1分)1919年5月,北京大学等13所院校3000余名学生在天安门集会。会上宣读了罗家伦起草的《北京学界全体宣言》:“中国的土地可以征服而不可以断送!中国的人民可以杀戮而不可以低头!国亡了!同胞起来呀!”导致这一事件的直接因素是(  )A.“一战”期间欧美列强加紧侵略中国B.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C.日本提出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D.北洋军阀政府出卖国家主权【分析】本题解答的关键是从材料中的“1919年5月,北京大学等13所院校”切入,结合五四运动进行思考。45/45\n【解答】材料中的“1919年5月,北京大学等13所院校学生在天安门集会”可以看出是五四运动。五四运动爆发的直接原因就是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了五四运动,考查学生读取材料获取信息的能力,并熟记书本知识的能力。18.(1分)中国共产党为工人和贫农的目前利益计……奋斗目标是:(一)消除内乱,打倒军阀,建设国内和平;(二)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达到中华民族完全独立;(三)统一中国本部(东三省在内)为真正民主共和国;……”此奋斗目标是中国共产党在哪次会议中制定的?(  )A.中共一大B.中共二大C.遵义会议D.瓦窑堡会议【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共二大的主要内容,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清楚题干材料的奋斗目标即中共的民主革命纲领。【解答】中共一大所确立的党的奋斗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中共二大制定的党的奋斗目标是打倒列强,除军阀,这与材料中叙述是相符合的,故A项错误,B项正确;遵义会议主要是纠正党内的左倾错误,故C项错误;瓦窑堡会议在全国抗日民主运动日益高涨的形势下召开的。会议分析了华北事变后国内阶级关系的新变化,讨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国防政府和抗日联军等问题,批判了党内长期存在着的“左”倾关门主义,制定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方针。故D项错误。故选:B。【点评】中共“一大”和“二大”的奋斗目标是不同的:一大时由于对国情的不了解,指定的纲领是无产阶级革命纲领,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政权。二大回到国情,指出中国还处于帝国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的压迫中,还属于民主革命时期,任务以打倒列强除军阀为主。因此制定了民主革命纲领,以打倒列强除军阀,反封建反侵略为任务19.(1分)“群众”一词在1919年以前很少使用。但到了1925年,“群众”的使用次数达到最高峰,常用作“工农群众”“劳动群众”等。推动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新文化运动的影响B.辛亥革命的推动C.国民大革命的兴起D.红色根据地的建立【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国民大革命,解答此题需要学生掌握国民大革命运动的影响。【解答】A项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时间是1915年,而题干材料说:“群众”一词在1919年以前很少使用,故A项不是主要原因;45/45\nB项辛亥革命的时间是1911年,也与题干材料时间不符;C项时间是1924﹣﹣1927年,国民大革命发动起广大的人民群众,符合题意;D项时间是1927年以后,与题干材料时间不符。故选:C。【点评】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国民大革命运动的影响的认识,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所学知识的迁移和运用能力。20.(1分)史学家吕思勉在《中国简史》中写道:“8月12日,蒋中正到长沙。于是兵分为三:右入江西,左出荆州、长沙,而中路直攻武汉”。这一情形反映的是(  )A.武昌起义、各省响应B.北伐战争、胜利进军C.步步为营、围剿红军D.枣宜会战,英勇抗日【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国共合作和北伐,要求学生结合大革命的发展历程和北伐战争的具体情况来分析材料。【解答】A.结合所学知识,我们可知武昌起义时,蒋介石还没有参加革命。B.材料反映的正是国民革命军向北进军的具体情况。C.材料反映的是进攻大城市,而不是进攻红军。D.结合所学知识,我们可知枣宜会战是抗日战争,而材料中明显没有涉及到日本的侵略。故选:B。【点评】国民革命军北伐的经过:1926年7月,北伐开始。两湖战场:北伐军占领湖南、连克湖北军事要地汀泗桥和贺胜桥,占领武昌,消灭了吴佩孚的主力。江西、福建、浙江、江苏战场:歼灭孙传芳主力,占领南昌。进占福建、浙江。占领南京,进驻上海。二期北伐:吴、孙溃败时,张作霖进军河南。北伐军从武汉北上,连战连捷,与冯玉祥部队会师郑州。从南京北上的北伐军占领徐州。21.(1分)如图是近代中国历史上一幅形势图。据此图阴影部分判断,该图指的是(  )45/45\nA.近代通商口岸的分布B.武昌起义后的宣布独立的地区C.共产主义小组的分布图D.红军和革命根据地的发展形势【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要求学生结合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特征和影响来分析。【解答】A.中国的通商口岸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和沿江地区,没有涉及到材料中反映的农村地区。B.武昌起义后,宣布独立的地区主要是南方各省,显然不符合材料的特征。C.共产主义小组,主要是分布在一些城市里面,而且材料中大片地区是在农村。D.结合所学知识和材料图片可以看出,这反映的是土地革命时期,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开创情况。故选:D。【点评】解答本题,要搞清楚农村革命根据地开创的表现,学生要有一定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的能力。22.(1分)词句“横扫黔省,所向无敌。威震云南,龙云丧胆。追剿之敌,叫苦连天。克服天险金江,战胜雪山草地”,所描写的历史事件(  )A.沉重打击了侵略势力B.为中国革命锻炼和保存了一批骨干C.宣告中国共产党诞生D.促成“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开辟【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红军长征,要求学生结合红军长征的过程来进行分析。【解答】A.“克服天险金江,战胜雪山草地”45/45\n所描写的历史事件是红军长征,长征并未沉重打击侵略势力,故A错误;B.长征为中国革命锻炼和保存了一批骨干力量,故B正确;C.中共一大宣告中国共产党诞生,故C错误;D.秋收起义后“农村包围城市”道路开辟,故D错误。故选:B。【点评】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关键信息“克服天险金江,战胜雪山草地”,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长征的史实出发,即可联系长征的历史意义,据此即可得出正确答案。23.(1分)1931年中共土地革命的路线规定: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而抗日战争时期,各抗日根据地土地政策规定: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上述改变主要因为(  )A.中共策略的灵活调整B.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C.革命形势的深入发展D.农民是民主革命的主力军【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共的土地政策,要求学生结合土地革命时期和抗日战争时期中共的土地政策内容以及当时的时代特征来分析。【解答】A.策略的灵活性调整只是特点,并不是原因。B.之所以有反对地主和封建土地制度转向减租减息交租交息,主要是由于要团结地主,共同抗日,这是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所导致的。C.材料中政策的变化,主要是由于抗日战争时期要团结地主,一致抗日,而不是革命形势深入发展的结果。D.农民是民主革命的主力军,应该是要继续维护农民,打击地主,但材料不是这个意思。故选:B。【点评】解答本题,首先搞清楚中共不同时期土地政策调整的表现,其次要搞清楚抗日战争时期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特点。24.(1分)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在天安门广场举行,自此,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构成这段文字的是(  )A.历史观点和历史结论B.历史叙述和历史结论C.历史观点和历史解释D.历史解释和历史结论45/45\n【分析】本题考查客观历史与撰写历史,解题的关键是“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在天安门广场举行,自此,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解答】“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在天安门广场举行”是历史叙述,“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是历史结论,故B正确;ACD材料未体现,排除。故选:B。【点评】本题难度中档,考查客观历史与撰写历史,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25.(1分)“这种制度,从根本上克服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两党制或多党制互相攻讦、互相倾轧的弊病,能够保证集中领导与广泛民主、充满活力与富有效率的有机统一。我们要继续坚持和完善这个制度……”。“这个制度”是指我国的(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C.多党合作的政治协商制度D.村民选举制度【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我国的三大基本政治制度。在政府中由中国共产党所主导,与其他各民主党派协助共产党的体制,称为政治协商制度。【解答】从材料可以看出“这个制度”应该是政党制度,故C项符合题意。独具中国特色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国的基本政党制度,它克服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两党制或多党制的弊端,实现了集中领导,同时又通过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兼顾了广泛的民主。故选:C。【点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简称“人民政协”或“政协”,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是中国人民爱国统一战线组织,是我国政治生活中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人民政协的性质决定了它与国家机关的职能是不同的。人民政协围绕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的职能26.(1分)制定宪法或颁布法律是实施和保障民主政治的一个重要途径。下面有关中国近代以来的宪法或法律文件,说法正确的是(  )45/45\nA.1954年宪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B.《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世界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C.1954年宪法是在第一次中央人民政府会议上制定并通过D.1954年宪法是对《共同纲领》的否定【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第一届全国人大和54宪法,侧重于考查的是对54宪法的评价。【解答】A.中国的历史上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是1954年的宪法,故正确;B.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是美国《1787年宪法》,故排除;C.1954年宪法是第一届全国人大上通过的,故排除;D.1954年宪法是对《共同纲领》的继承和发展,故排除;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对第一届全国人大和54宪法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识记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27.(1分)如图所示文件的发表,在当时海内外引起巨大反响。其主要意义在于(  )A.宣布采用和平方式统一祖国B.提出了“一国两制”的构想C.重申“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D.倡议两党之间进行对等谈判【分析】本题考查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具体考查《告台湾同胞书》。【解答】根据材料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文件是1979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的《告台湾同胞书》,宣布采用和平方式统一祖国。BCD项均不符材料,排除。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告台湾同胞书》,重点考查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探讨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注意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的背景、主要比现、影响。28.(1分)1949年春,毛泽东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指出,“中苏关系是密切的兄弟关系45/45\n”“只要一有机会就要公开发表文告说明这一点”。下列外交政策体现了这一指导思想的是(  )A.“一边倒”B.“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C.“另起炉灶”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分析】本题考查新中国初期的外交,具体考查一边倒的外交政策,注意一边倒的意义。【解答】根据材料“中苏关系是密切的兄弟关系”只要一有机会就要公开发表文告说明这一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政策是倒向社会主义阵营的“一边倒”政策。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一边倒的外交政策,重点考查分析和概况材料能力。注意中国初期外交政策背景、内容和成就。29.(1分)印度领导人曾指出:每个国家都应该走自己的发展道路,同时向他国学习而不是被别国强加,这需要一种新思路,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正好提供了这种思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世界上让各国有权选择自己的道路,并在相互尊重和平等的基础上相互发生作用。这表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A.解决了各国之间的矛盾争端B.是普遍遵守的国际关系准则C.具有高度的包容性和开放性D.消除了各国意识形态的差异【分析】本题考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需要掌握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特点。解题的关键是对“每个国家都应该走自己的发展道路,同时向他国学习而不是被别国强加,这需要一种新思路,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正好提供了这种思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世界上让各国有权选择自己的道路,并在相互尊重和平等的基础上相互发生作用”的分析理解。【解答】依据材料“每个国家都应该走自己的发展道路,同时向他国学习而不是被别国强加,这需要一种新思路,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正好提供了这种思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世界上让各国有权选择自己的道路,并在相互尊重和平等的基础上相互发生作用”可以看出强调的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具有包容性和开放性,故C项正确。AD两项说法绝对化,排除。B项在材料没有体现,排除。故选:C。【点评】45/45\n本题考查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特点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的能力。30.(1分)中央新影音像出版社发行了《新中国外交历程》纪念光盘,共12集。每一集的标题反映了一个时期的外交特点。其中能够反映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特点的标题是(  )A.“另起炉灶”、“分道扬镳”、“播种友谊”B.“斗笠斗勇”、“再次较量”、“峰回路转”C.“求同存异”、“跨洋握手”、“扬眉吐气”D.“扬眉吐气”、“跨洋握手”、“冰释雪融”【分析】本题考查新中国的外交。需要掌握新中国20世纪70年代的外交特点。解题的关键是对新中国各个时期外交特点的把握。【解答】注意题干时间“20世纪70年代”,结合所学可知,“另起炉灶”反映了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方针,“分道扬镳”反映出60年代与苏联关系的破裂,与题干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斗智斗勇、求同存异是1955年中国在万隆会议上体现,与题干时间不符,故BC两项错误。20世纪70年代随着中美关系的正常化,出现了建国后的第二次建交热潮,“扬眉吐气”、“跨洋握手”、“冰释雪融”能准确反映出这一时期的特征,符合题意,故D项正确。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对新中国20世纪70年代的外交特点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抓住关键信息和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运用能力。31.(1分)新时期中国外交所取得的重大成就有(  )①中日建立外交关系②成功举办厦门金砖国家会议③成立上海合作组织④达成了《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日内瓦公约》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新时期外交政策的调整,解答的关键信息是“新时期中国外交所取得的重大成就”【解答】联系所学可知,新时期指的是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①是1972年,②2022年,③是2022年,④是1954年。所以C符合题意。故选:C。45/45\n【点评】本题考查了现代中国的外交,考查了新时期外交政策的调整,考查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32.(1分)亚里土多德说:“不能认为每一位公民属于他自己,而要认为所有公民都属于城邦。”亚里士多德称赞的是古希腊公民(  )A.积极参政的政治素养B.深受海洋文明影响的素养C.强烈的集体荣誉感D.强烈的民主意识【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古希腊的民主政治制度,要求学生结合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和古希腊城邦的特征来分析。【解答】A.材料并不能体现出公民的积极参政的政治素养。B.材料体现不出海洋文明的特点。C.他强调“公民都属于城邦”,也就是强调公民应看重城邦利益,有集体荣誉感。D.材料体现的是公民与城邦之间的归属关系,并不能看出城邦就一定是民主城邦。故选:C。【点评】解答本题关键是从材料中找到信息,搞清古希腊城邦和公民之间的关系。然后就可以从选项中正确选择。33.(1分)克利斯提尼根据地区原则划分阿提卡的基层组织。阿提卡被分成三个区域:(一)雅典城及其近郊;(二)内陆中央地带:(三)沿海地区。每个区域分为十个部分,名为三分区。三个区域的一个三分区合在一起成为一个部落,这种部落并不是集合在一片毗连的地带的部落,而是跨三个区域的一种人为的集合,它唯有在公民大会表决期间才能集合起来。这样做的直接目的是(  )A.消灭贵族特权产生的基础B.扩大公民大会的权力C.为十将军的产生布局选区D.壮大工商业奴隶主的力量【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克利斯提尼改革,要求学生结合克里斯提尼改革的具体内容和影响来分析。【解答】根据材料“45/45\n克利斯提尼根据地区原则划分阿提卡的基层组织。阿提卡被分成三个区域:(一)雅典城及其近郊;(二)内陆中央地带:(三)沿海地区。每个区域分为十个部分,名为三分区。三个区域的一个三分区合在一起成为一个部落,这种部落并不是集合在一片毗连的地带的部落,而是跨三个区域的一种人为的集合,它唯有在公民大会表决期间才能集合起来”,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样做的直接目的是为了打破血缘联系,消灭贵族特权产生的基础。A项消灭贵族特权产生的基础,符合材料和历史事实,正确;B项材料中未提到扩大公民大会的权力,排除;C项与十将军选区无关,排除;D项材料无法体现壮大工商业奴隶主的力量,排除。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克利斯提尼改革的影响,重点考查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探讨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注意克利斯提尼改革的背景、主要内容、影响。34.(1分)公元前5世纪,在伯利克里担任首席将军时期,雅典的民主政治达到“黄金时代”。以下各项反映了这一时期情况的是(  )A.财产多的公民(工商业者)获得较大的权利B.所有的男性公民可以担任一切官职C.建立500人议事会,由十个地域部落轮流执政D.国家对担任官职和参加政治活动的公民给予津贴【分析】本题考查古希腊民主政治。雅典民主政治在伯利克里担任首席将军时达到顶峰,除了民主范围扩大之外,还有为公民参政提供物质保障。【解答】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财产多的公民(工商业者)获得较大的权利是在梭伦改革时期,故A项错误。所有的男性公民可以担任除十将军委员会外的一切官职,故B项错误。克里斯提尼改革时期建立了五百人会议,故C项错误。伯利克里时期规定国家对担任官职和参加政治活动的公民给予津贴,故D项正确。故选:D。【点评】本题属于基础题,要求考生对雅典民主政治在各个时期的发展成就滥熟于心。35.(1分)《十二铜表法》第3表载:如债务人仍不清偿,又无人为其担保,则债权人得把债务人押家中拘留,用皮带或脚镣拴住,但(脚镣)重量最多为15磅,愿减轻的听便。这表明(  )A.债权人具有任意裁量权B.债务人可以不偿还债务45/45\nC.该法保护债权人的利益D.该法强调担保人的作用【分析】本题考查罗马法。需要掌握《十二铜表法》的特点。解题的关键是对“如债务人仍不清偿,又无人为其担保,则债权人得把债务人押家中拘留,用皮带或脚镣拴住,但(脚镣)重量最多为15磅,愿减轻的听便”的分析理解。【解答】依据材料“如债务人仍不清偿,又无人为其担保,则债权人得把债务人押家中拘留,用皮带或脚镣拴住,但(脚镣)重量最多为15磅,愿减轻的听便”可以看出是对债权人的利益的保护,即保护私有财产,故C项正确。A项中的任意说法错误,排除。B项是对材料的误解,排除。D项不是材料的主旨,排除。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对《十二铜表法》的特点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的能力。36.(1分)德国法学家耶林格曾说过:“罗马曾三次征服世界,第一次是以武力,第二次是以宗教,第三次则以法律。而第三次征服也许是其中最为平和、最为持久的征服。”这里的第三次征服应该是强调(  )A.平和的重要性B.先进的社会文明征服了世界C.罗马法适应了资产阶级的民主要求D.罗马法超越时间与地域的永恒价值【分析】本题考查罗马法。需要掌握罗马法的深远影响。解题的关键是抓住关键信息“第三次征服也许是其中最为平和、最为持久的征服”,结合罗马法的影响解答即可。【解答】依据材料“第三次征服也许是其中最为平和、最为持久的征服”,结合所学可知,罗马法具有超越时间与地域的永恒价值,对后世影响深远,故D项正确。AB两项明显错误,排除。罗马法维护的是奴隶主贵族的利益,不是资产阶级民主,故C项错误。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对罗马法影响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37.(1分)17世纪末,当发动“光荣革命”45/45\n的辉格党、托利党的领袖们制定《权利法案》的时候,国王拥有行政权和联盟权,但到了19世纪中期,国王终于沦为很少过问政府事务的偶像。这一变化是由于(  )A.内阁制和政党政治的发展B.启蒙思想深刻影响了英国C.人民革命力量的不断推动D.工业革命对民主政治的推动【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英国君主立宪政体的发展,要求学生结合英国光荣革命以后民主政治发展的基本史实来分析材料。【解答】A.从材料可以看出,国王的行政权力逐渐被剥夺,这主要是由于内阁掌握了行政大权以及政党掌握了内阁的权力。B.启蒙思想对英国的影响主要是使英国出现了权利法案,确立了君主立宪政体,没有使英国出现责任内阁制和政党制。C.英国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发展不是由于人民革命力量的推动,而是资产阶级革命力量的推动。D.结合所学知识,我们可知英国责任内阁制形成在工业革命之前。故选:A。【点评】英国的内阁制度起源于都铎王朝时期枢密院的外交委员会,从16世纪初直到18世纪初,内阁制依然处于萌芽状态。18世纪早期英王乔治一世统治时(,由下院多数党领袖主持内阁会议,这形成了一种政治惯例,首开了英国内阁制的先声。18世纪初期,辉格党在英国政坛日益占有优势,实际掌握了政权,国王的主要咨询机构逐渐发展成内阁。辉格党领袖华尔波尔实际上是英国第一任内阁首相,英国的内阁制开始形成。18世纪后期和19世纪上半期,英国的责任制内阁进一步完善。这标志着英国资产阶级代议制民主政治的最终确立。38.(1分)英国1832年议会改革取消了许多“衰败选邑”的代表权,增加了43个新市镇的议员名额,8个属于伦敦城中的新市镇,28个属于新兴工业城市。其中包括曼彻斯特、伯明翰、利兹等棉纺中心、冶铁中心、毛纺中心终于在政府最高权力机构中有了自己的代言人。由此说明(  )A.英国已经完成了工业革命B.资产阶级取代了贵族势力C.工业化推动了民主化进程45/45\nD.议员资格由地位转向财产【分析】本题主要考查1832年议会改革,要求学生结合议会改革的背景内容和影响来分析。【解答】工业革命后期工业置产阶级兴起,要求获得更多的改治权利。1832年的英国议会改革,使T业资产阶级获得了更多的议席,大大强了在议会中的作用,推动英国的民主化进程。故答案为C项。1832年英国工业革命尚未完成,排除A项;B项说法绝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D项材料没有涉及,排除。故选:C。【点评】解答问题要对1832年议会改革的背景准确把握,其次要对材料中的工业城市兴起和工业革命的信息准确把握,学生要有较强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的能力。39.(1分)华盛顿在1787年3月致麦迪逊的信中说:“凡是有判断能力的人,都不会否认对现行制度进行彻底变革是必需的。我迫切希望这一问题能在全体会议上加以讨论。”这里所说的“彻底变革”是指(  )A.革除联邦体制的弊端B.建立三权分立的共和体制C.废除君主立宪制D.改变松散的邦联体制【分析】本题考查美国三权分立的代议制,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的能力。总统是实际应用权力的机构,总统具有核心地位。政治不是三权﹣﹣国会、总统、法院三者在过家家,政治是要作用于整个社会的,而总统就是政治作用于社会的实行者。因此总统是中心,但权力根本在议会,因为“主权在民”。【解答】结合材料信息“1787年3月”,当时1787年宪法尚未颁布,联邦制尚未建立,故A错误;联系独立战争后的美国是一种松散的邦联体制,故D正确;B项不符合材料中的“对现行制度进行彻底变革”,故B错误;C项不符合历史史实,美国从未建立过君主制度,故C错误。故选:D。【点评】代议制是指公民通过选举代表,组成代议机关行使国家权力的制度,是间接民主的形式。现代国家普遍实行代议制。民主国家的代议机关是议会,所以代议制又称议会制45/45\n40.(1分)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各州不得缔结任何条约、结盟或组织邦联;不得对民用船只颁发捕押敌船及采取报复行动之特许证;不得铸造货币;不得发行纸币。”这一规定(  )A.约束了总统权力B.限制外国移民进入C.清除了奴隶制度D.体现了联邦制原则【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美国的宪法,要求学生结合美国宪法的内容特征来分析。【解答】A.材料不是涉及到总统的权力,而是地方政府的权力。B.材料没有涉及到外国移民。C.材料没有涉及到奴隶制度。D.材料反映的是地方各州政府要权力,实际上体现了美国联邦制原则。故选:D。【点评】解答问题,首先搞清楚美国宪法的内容,其次搞清楚联邦制国家结构的调整。41.(2分)有学者认为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是以一个否定另一个,螺旋式的发展模式。如夏商西周确立了封建大一统,那么春秋战国诸侯争霸吞并就是对夏商西周体制的否定。形成了中国古代历史的第一个正一反一合阶段。而隋唐、宋、元又构成了第三个正一反一合阶段。元代的行省制相当于其中的“合”。据此理论可以得出行省制(  )A.实现了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有机结合B.主要着眼于加强中央集权C.巩固了元朝的统治、扩大了疆域D.是对秦以来郡县制的否定【分析】本题考查元朝行省制度的影响,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发现问题的能力。【解答】根据材料信息,“夏商西周确立了封建大一统”,“春秋战国诸侯争霸吞并就是对夏商西周体制的否定”,可知,唐朝由于藩镇割据问题中央集权受到削弱,北宋过度加强中央集权,导致地方无权,故“元代的行省制相当于其中的‘合’”指的是实现了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有机结合。故A正确。B只涉及集权,并没有涉及分权,故排除。C材料未涉及,故排除。行省制是对郡县制的发展与完善,故排除D。故选:A。【点评】45/45\n本题实际考查了古代中央集权的演变情况,有一定的综合性。本题涉及面广,在一定程度上考查了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但选项干扰性不强,有降低了考查的难度。42.(2分)下表反映了1928~1930年工人党员占全体党员比例变化情况,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时间工人所占比例(%)1928年6月10.9%1929年12月7%1930年7月5.5%1930年9月1.6%A.党员结构进一步得到优化B.党的工作重心的转变C.党的执政地位的不断巩固D.党员呈稳步发展态势【分析】本题考查国共十年对峙的相关知识。透过现象看本质是解决问题的关键。【解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28年中共的革命重心已经转型农村,开展土地革命,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实行工农武装割据,工人的比例在不断减少,故B正确。A材料不能体现,排除。C明显错误,排除。D材料不能体现,排除。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用排除法解决问题,难度适中。43.(2分)1954年1月15日,毛泽东致电刘少奇等中央领导,在电报里开列了10种中外各类宪法的书目,要求中央政治局委员和在京的中央委员抽时间阅读:(一)1936年苏联宪法及斯大林报告;(二)1918年苏俄宪法;(三)罗马尼亚、波兰、德国、捷克等国宪法;(四)1913年天坛宪法草案,1923年曹锟宪法,1946年蒋介石宪法;(五)法国1946年宪法。材料表明,1954年宪法的制订(  )A.主要受苏联宪法的影响B.以资本主义宪法为反面材料C.确立了社会主义原则45/45\nD.具有历史视野和世界眼光【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我国1954年宪法,要求学生集合1954年宪法产生的背景过程和影响来分析材料。【解答】本题考查1954年宪法,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由材料可知,1954年宪法参阅了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历史上的法律,也参阅了资本主义国家法国历史上的法律,还参阅了罗马尼亚、波兰、德国、捷克等国的法律,也参阅了中华民国的法律,既有世界眼光也有历史视野,故D正确。其它选项与题意不符,排除。故选:D。【点评】1954年宪法颁布之前,新中国政权已经巩固;正在进行三大改造,社会主义目标已经明确。所以它是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宪法。1954年宪法是新中国的第一部宪法,它的制定借鉴了中外历史上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宪政的经验教训,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两大原则,为我国民主宪政的发展奠定了基础。44.(2分)公元前406年,雅典取得阿基纽西海战胜利,但也造成了数千士兵因船破沉没溺水身亡。在随后的公民大会上,指挥这次战役的6位将军被指控救援不力。在没有听取6位将军个人申辩的情况下,就将他们判处死刑。这反映了当时雅典(  )A.公民大会掌握城邦司法权B.公民大会的决定具有至上权威C.被告人没有法庭申辩权利D.军队与公民大会之间存在冲突【分析】本题以“雅典…公民大会”为切入点,考查学生对雅典民主政治的特征和实质,以及学生对材料分析和综合应用能力。【解答】公民大会可以不听取6位将军的申辩,就可以判处他们死刑,这说明公民大会的权利无法受到制约,其决定具有至上的权威,所以本题答案为B项。雅典掌握司法权的是陪审法庭,故A项错误;被告人拥有法庭申辩的权利,公民大会可以不听,故C项错误;材料体现不出军队与公民大会之间的冲突,故D项错误。故选:B。【点评】本题关键要了解雅典公民大会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45.(2分)如表是美国制宪会议中出现的三个国会建设方案。45/45\n方案一(弗吉尼亚方案)方案二(新泽西方案)最终方案(康涅狄格方案)设立一个按人口比例分配表决权的国会设立一个各州无论大小有同等表决权的国会设立各州享有同等表决权的参议院和按人口数确定代表名额的众议院最终方案的形成过程体现了(  )A.选举是民主原则的基本体现B.国会是代议政体的权力中枢C.妥协是现代政治的重要机制D.分权是共和制度的关键措施【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美国1787年宪法的主要内容。【解答】从表格可以看出,最终方案是方案一和方案二的综合,体现了妥协的精神,美国1787年宪法最终规定设立各州享有同等表决权的参议院和按人口数确定代表名额的众议院,从而协调了大州和小州的矛盾。AD两项材料无从体现,B项表述错误,美国是三权分立的共和政体,国家权力中心在总统。故选:C。【点评】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美国1787年宪法的理解。二、非选择题题(本大题共4小题,46题12分、47题12分、48题16分、49题10分,共50分.)46.(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亚非的绝大多数国家和人民,从解除殖民主义痛苦和灾难中找共同的基础,我们就很容易互相了解和尊重。我们的会议应该求同存异,会议应该将这些共同愿望和要求肯定下来。﹣﹣摘自周恩来在亚非会议上的讲话材料二:1969年1月,共和党人尼克松就任美国总统。当时正值美国面临着二战以来最为严峻的形势。越南战争的沉重负担,国内政治、经济以及社会危机的加深,使美国在同苏联争霸中,日益处于不利的地位……1971年6月,尼克松又在堪萨斯的一次讲话中提出今天世界上有五个力量中心(美国、苏联、西欧、中国和日本)的看法。为了适应这种新的形势,并改善美国在同苏联争霸中的不利环境,所以,尼克松决定要在中国“为自己找个可以依靠的有利地位”。45/45\n﹣﹣摘编自方连庆《战后国际关系史》材料三:1972年2月尼克松访华,跨出了改善中美关系的第一步。2月28日,中美双方在上海发表了《联合公报》,这是中美关系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标志着中美两国关系进入了一个新时期,这对世界形势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此后,双方的贸易、科技和文化往来逐渐增多……与此同时,为进一步促进两国关系的正常化,中美双方政府官员也在不断进行接触。﹣﹣摘编自谢益显《中国外交史》(1)指出材料一周恩来讲话的时间,材料中的“同”和“异”分别指什么?(2)据材料二,概括尼克松决定要在中国“为自己找个可以依靠的有利地位”的原因。(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的关键问题是什么?怎样理解《联合公报》的发表是中美关系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分析】本题考查新中国的外交。考查万隆会议的时间和求同存异方针的含义;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原因、意义。【解答】(1)第一小问的时间,依据材料一可知,反映的是1955年的万隆会议。第二小问的含义,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可知,同是指受殖民的历史;经济落后(发展经济共同要求)。异是指社会制度不同。(2)本小问的原因,依据材料二可知,反映的是美国意图改善与中国的关系,结合中美关系正常化美国方面原因解答即可。(3)第一小问的关键问题,结合所学可知,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的关键问题是台湾问题。第二小问的理解,实际上考查《联合公报》的发表的意义,结合所学解答即可。故答案为:(1)1955年。同:受殖民的历史;经济落后(发展经济共同要求)。异:社会制度不同。(2)原因:越南战争的沉重负担;国内危机加深(经济滞胀);美苏争霸正处于不利地位;世界向多极化趋势发展(日本和西欧的竞争);中国成为世界五个力量中心之一。(3)关键问题:台湾问题。转折点:中美两国结束长期敌对状态;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美国承认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两国官方与民间往来逐渐增多。【点评】本题考查对万隆会议和中美关系正常化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47.(12分)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45/45\n材料一: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负责审议并决定一切国家大事。所有合法公民均有参与权、发言权、选举权和被选举权。……通过抽签从数个部落中各选数十人组成的,每数十人为一组,轮流执政,处理一些日常事务。﹣﹣﹣﹣整理自雅典相关改革材料二:第8表凡故意伤人肢体而又未能取得调解时,则伤人者也需受到同样的伤害。不过,如有人打断自由人的头骨,他须偿付300阿司罚金;如被打折骨头的是奴隶,罚金可以减半。第11表禁止贵族与平民通婚。﹣﹣《十二铜表法》材料三:“在罗马人那里,私有制和私法的发展没有在工业和贸易方面引起进一步的后果,因为他们的生产方式没有改变。”但当资本主义经济在封建社会内部逐渐发展起来时,“详细拟定的罗马法便立即得到恢复并重新取得威信。”……即使在英国,为了私法(特别是其中关于动产的那一部分)的进一步发展,也不得不参照罗马法的诸原则。﹣﹣《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1)指出根据材料一中“最高权力机构”指什么,分析材料中公民享有这些权利给雅典城邦带来的积极影响。(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十二铜表法》特点。(3)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罗马法对后世的影响。【分析】本题考查古代希腊与罗马的政治制度。材料一涉及的是雅典民主政治的运作方式,材料二是罗马法的内容,材料三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对罗马法的评价。【解答】(1)第一问根据材料中负责审议并决定一切国家大事”结合所学可知为公民大会,二小问从对雅典民主政治的发展及经济文化繁荣进行阐述即可。(2)根据材料二”伤人者也需受到同样的伤害。打断自由人的头骨,他须偿付300阿司罚金,被打折骨头的是奴隶,罚金可以减半……禁止贵族与平民通婚。“从其代表的阶级性、条文的落后性及可操作性进行阐述。(3)根据材料三“罗马法便立即得到恢复并重新取得或信…即使在英国..也不得不参照罗马法的诸原则“结合罗马法对近代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民主法治的影响进行分析。故答案为:(1)机构:公民大会。影响:雅典城邦民主政治高度发达;推动经济、文化的全面繁荣(成为全希腊的学校)。(2)条文明确,有章可循(可操作性强);野蛮落后,保留习惯法痕迹;阶级性,保护奴隶主阶层利益;偏袒贵族利益。45/45\n(3)为处理资本主义发展中的经济关系提供立法借鉴;罗马法是近代代资本主义法制的先声,是近代资产阶级法律的渊源和先驱;是大陆法系的开创者;蕴含的人人平等公正之上的法律理念具有永恒的价值。【点评】本题属于中档题,虽然将古希腊民主政治与罗马法放在一起考查,但二者之间联系不大。48.(16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凡未经议会同意,以国王权威停止法律或停止法律实施之僭越权力,为非法权力。凡未经议会准许,借口国王特权,为国王而征收,或供国王使用而征收金钱,超出议会准许之时限或方式者,皆为非法。﹣﹣摘编自人教版《历史》必修一材料二:1787年出席美国制宪会议的有55名代表,其中14人从事土地投机,24人从事高利贷活动,11人从事制造和造船业,40人为债券持有者,15人为奴隶主……他们代表了不同的利益集团,分别来自南方和北方,大州和小州……经过4个月的闭门会议和激烈争论,最终还是达成了妥协。因此美国1787年宪法能够体现各方的利益和要求,制定之后各方都能认真遵守,虽200多年依然如此。﹣﹣马克垚《世界文明史》材料三:(美国)国会拥有国家意义上的最高权力,可以防止州与州之间的恶性竞争;同时宪法也让各州以种种方式保留了自己的主权……国会制定法律,但总统可以否决之,最高法院可以宣布经国会通过并经总统签署的法律违宪,但总统经参议院批准任命最高法院的法官;总统执行法律,但必须由国会给予财政支持……任何法案必须经两院批准才能生效,故参议院和众议院在制定法律过程中互有对于另一方的绝对否决权。﹣﹣马克垚《世界文明史》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指出这出自于什么政治文献?这些规定限制了国王的哪些权利?它颁布的最大影响是什么?(2)根据材料二概括55名美国制宪会议代表的构成特点,并指出这一特点带来的积极作用。(3)材料三反映了美国各种政治权力之间怎样的一种关系?根据材料三,简述其具体表现。【分析】(1)本题主要是考查英国的君主立宪制,考查学生对课本知识的掌握。(2)本题主要考查美国的制宪会议,要求学生结合美国制宪会议的特征和美国宪法的内容和影响来分析。45/45\n(3)本题主要考查美国政体,要求学生结合美国政体的特点来分析。【解答】(1)据“凡未经议会同意,以国王权威停止法律或停止法律实施之僭越权力,为非法权力。凡未经议会准许,借口国王特权,为国王而征收,”可知该文献是《权利法案》,限制了国王的立法权、财政权。影响:奠定着英国确立了君主立宪制基础。(2)从材料一可以看出,制宪会议的代表具有广泛性的特点,来自社会不同群体。由于代表的这一特点,使得制定出来的宪法能够体现各方的利益和要求,制定出来之后各方都能认真而且长久地遵循;使宪法有相对的稳定性,对保持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3)从材料二可以看出,美国各种权力之间是分权制衡的关系,从材料二可以看出它主要体现在各州和联邦政府之间;联邦政府内部立法、行政、司法三大权力之间;具有立法权的参议院和众议院之间。故答案为:(1)出处:英国《权利法案》。权利:限制了国王的立法权、财政权。影响:奠定着英国确立了君主立宪制基础。(2)特点;制宪会议的代表具有广泛性。积极作用:使得制定出来的宪法能够体现各方的利益和要求,宪法有相对的稳定性,制定的宪法各方都能认真认同和长久地遵循;有利社会长期稳定和经济发展。(3)关系:分权制衡。表现:各州和联邦政府之间;联邦政府内部立法、行政、司法三大权力之间;具有立法权的参议院和众议院之间。【点评】解答问题要搞清楚美国民主政治确立发展的特征,还要搞清楚英国民主政治确立的特点。49.(10分)史料是指可以据以为研究或讨论历史时的根据的东西。一般将史料区分为第一手史料以及第二手史料。前者是指接近或直接在历史发生当时所产生,可较直接作为历史根据的史料,后者是指经过后人运用一手史料所作的研究及诠释。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公元前74年,汉昭帝逝世,无子,霍光立刘贺为皇帝。然而不久,霍光与群臣联名上奏刘贺入朝后的劣迹,如:居丧时无悲哀之心,不素食,掠取女子,废礼仪;即皇帝位后,未祭祀宗庙就以最隆重祭礼祭祀其父……45/45\n要求废黜刘贺。皇太后准奏。前63年,刘贺受封为海昏侯。﹣﹣据《汉书》材料二:自武帝崩后,霍光辅政,专权十余年。昌邑王刘贺入京继位后,急欲亲政,又亲信昌邑旧臣,计在位二十七日,遣使者“持节诏诸官署征发,凡千一百二十七事”,有收回权力之迹象。霍光为保持权势,遂废刘贺。﹣﹣摘编自廖伯源《昌邑王废黜考》材料三:刘贺墓出土了《论语》《礼记》等儒家简书,及绘有孔子图象、载其传记的矩形铜镜,这是迄今发现的最早的孔子像,据此认为刘贺绝非不学无术的纨绔子弟,而是一个有着深厚文化素养的宗室贵胄,《汉书》中对刘贺的记载不足为信。﹣﹣摘编自辛德勇《海昏侯刘贺》等请回答:材料一、材料二认为刘贺被废除原因各是什么?根据史料类型,辨析材料三信息对材料一、材料二的史学价值。【分析】本题考查材料一、二对刘贺被废原因分析的比较、考查对出土文物价值的探讨。解题的关键信息是“居丧时无悲哀之心,不素食,掠取女子,废礼仪;即皇帝位后,未祭祀宗庙就以最隆重祭礼祭祀其父。有收回权力之迹象。霍光为保持权势,遂废刘贺”。【解答】依据材料“居丧时无悲哀之心,不素食,掠取女子,废礼仪;即皇帝位后,未祭祀宗庙就以最隆重祭礼祭祀其父。有收回权力之迹象。霍光为保持权势,遂废刘贺”概括刘贺被废除的原因;刘贺墓出土的《论语》《礼记》等儒家简书,及绘有孔子图象、载其传记的矩形铜镜属于实物史料,是历史知识和历史见证的可靠来源。故答案为:刘贺被废除原因:材料一,失礼仪,乱制度。材料二,霍光专权,刘贺急于收权,矛盾激化。史学价值:丰富了材料一、二的史事记述和分析。【点评】本题考查了刘贺被废原因、出土文物价值的探讨,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45/45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历史
发布时间:2022-08-24 17:38:00 页数:45
价格:¥3 大小:197.87 KB
文章作者:U-336598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