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福建省2022学年莆田二十五中高一上期末历史试卷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16

2/16

剩余14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福建省莆田二十五中2022-2022学年高一(上)期末历史试卷一、单选题(本大题共30小题,共60.0分)1.“春运”被誉为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人口大迁徙。在40天左右的时间里,将有20    多亿人次的人口流动,占世界人口的1/3.2022年1月8口春运开始,纷飞的大雪遍及大半个中国,但仍挡不住人们回家过年的脚步。这种珍惜亲情、渴望团聚的情形与下列哪一个制度有关(  )A.分封制B.宗法制C.郡县制D.郡国并行制【答案】B【解析】A、春节回家团圆是一种宗族血缘理念的体现,与分封制度无关,故错误;B、春节回家团圆,是宗法血缘关系的体现,故正确;C、郡县制是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模式,故错误;D、郡国并行制度是西汉初年刘邦实行的统治模式,与春节回家无关,故错误;故选:B。本题以春运为考查切入点,考查对宗法制度知识点的掌握,考查对材料的综合阅读理解能力。本题考查对宗法制度知识点的掌握,解答题目时,掌握:宗法制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2.每年的春节是农历一月初一。一月古时本来又叫“政月”,到了秦朝为了避皇帝嬴政的讳,就把“政月”改为“正月”,“正”字的读音也为“征”了。这说明皇帝制度的主要特征是(  )A.神权与王权相结合B.中央权力高度集中C.皇权至上,皇帝独尊D.独断性和随意性【答案】C【解析】秦统一后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其中皇帝制度是重要内容之一,其突出特点就是皇权至上、皇帝独尊、皇位世袭,皇上的所用均为专用,别人不得擅用。根据材料“秦朝为了避皇帝嬴政的讳,就把“政月”改为“正月”,“正”字的读音也为“征”了”可知,古代的避讳制度反映了皇权至上、皇帝独尊。因此C项符合。ABD与材料含义不符,排除。故选:C。本题考查秦朝的皇帝制度,解题的关键信息是“到了秦朝为了避皇帝嬴政的讳,就把“政月”改为“正月”,“正”字的读音也为“征”了”。本题考查了秦朝的皇帝制度,考查学生分析材料、提取有效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15/16\n1.明太祖认为“自秦始皇置丞相不久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期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为此他采取的措施事(  )A.废除丞相制度B.确立三省六部制C.将相权一分为三D.实行议政王大臣会议【答案】A【解析】材料“自秦始皇置丞相不久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期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反映的是明太祖认为丞相制度是秦、汉、唐、宋灭亡的原因,所以他废除丞相制度,所以A符合题意,C错误;隋朝确立三省六部制度,唐朝进一步完善,排除B;D是清初的措施,排除。故选:A。本题考查的是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度,解答的关键信息是“自秦始皇置丞相不久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期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本题考查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考查了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度,考查了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2.说《十二铜表法》是平民的胜利,其依据是(  )A.法典的内容相当广泛B.法典的制定是为了维护平民利益C.法典规定了债务奴隶制度D.法典条文明晰,使审判、量刑有法可依【答案】D【解析】根据所学《十二铜表法》的颁布是由于平民与贵族斗争的结果。因为它使罗马习惯法已经编成了明确的条文,量刑定罪,须以条文为准,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对贵族的专横和滥用权力作了限制,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平民的利益,故D项正确;A项与平民胜利无关,故排除;法典根本上是维护奴隶主贵族利益,故B错误;C项与平民胜利无关,故排除;故选:D。本题以《十二铜表法》为切入点考查罗马法的发展历程,《十二铜表法》是平民与贵族的斗争结果,是罗马法中第一部成文法。本题主要考查《十二铜表法》的相关知识。《十二铜表法》地位:是罗马法史上的一块里程碑,是古罗马第一部成文法典;它对罗马早期习惯法作了总结,为以后罗马法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作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贵族特权,保护了平民的利益,但仍保留了一些野蛮的习惯法。它是平民反对贵族斗争的结果,是平民的胜利,但它的目的是为维护奴隶主贵族的根本利益。3.“两个魔鬼胜过一个圣人”是一句英国格言,典型地说明了宪政就是让两个魔鬼友好地相处并相互制约。这说明代议制的关键和核心是(  )15/16\nA.全体公民的参与程度B.权力的制约与平衡C.市民的整体素质D.革命的彻底性【答案】B【解析】依据题干材料,结合所学可知,资产阶级革命的目的是要推翻封建专制统治,建立资产阶级民主政体,如何防止专制的产生是资产阶级政体建立过程中不容忽视的因素,所以他们采用了用权利制约权利的办法,以防止专制的产生和政权的稳定,因此代议制的关键和核心是权力的制约与平衡,故B项正确。ACD三项尽管对资产阶级政体有一点影响,但不是关键和核心,应排除。故选:B。本题考查资产阶级代议制。需要掌握代议制的关键和核心。解题的关键是对代议制的关键和核心的识记和理解。本题以英国格言为切入点考查对代议制的关键和核心的把握,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1.“(美利坚合众国)在邦联时期,国内经济濒临崩溃,债台高筑,人民的生活陷入困境,终于激起了谢斯起义;外部的英、法、西等国虎视眈眈,伺机侵犯年轻的共和国。”这一材料说明美国制定1787年宪法的主要目标是(  )A.实现公民的民主平等B.实践先进的政治理论C.建立强大的世界帝国D.建立强有力的统一政权【答案】D【解析】从材料中“邦联”“人民的生活陷入困境,终于激起了谢斯起义”、“英、法、西等国虎视眈眈”等信息可知,材料显示了邦联制下,美国的困境,为了改变这种状况,美国制定1787年宪法,以联邦制代替邦联制,以建立强有力的统一政权,故选D项。A、B、C三项都与材料无关,排除。故选:D。本题考查美国1787年宪法,主要从背景上说明加强国家权力的必要性,即实行联邦制国家,本题实际上考查的是美国1787年宪法的内容。1787年宪法规定了美国是联邦制共和制的政体,从而改变了邦联制下中央无权的状态,加强了中央集权。根据1787年宪法,美国实行联邦制原则、三权分立的原则和民主的原则。在各机构之间、在中央与地方之间和两党之间实行相互的制衡。这体现了孟德斯鸠的分权争衡的理念。是近代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2.“俾斯麦依照自己的方式,依照容克的方式,完成了历史上的进步事业……”,这种“完成了历史上的进步事业”的“方式”对德国近代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形成产生的影响是(  )A.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B.建立了资产阶级总统制C.建立了与英国完全一样的君主立宪制D.建立了不彻底和不完善的代议制15/16\n【答案】D【解析】A.所谓完成历史上的进步事业,是指实现了德国的统一,而且是用王朝战争的方式来实现的,并没有在近代德国建立共和国。B.德国近代没有总统。C.德国建立了君主立宪制政体,但和英国的并不完全一样。D.由于通过王朝战争的形式完成国家统一形成了资产阶级政体,所以封建王朝的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残余导致了资产阶级政体的不彻底和不完善。故选:D。本题主要考查近代德国政体,要求学生结合近代德国政体的特征来分析。解答本题,要搞清楚近代德国政体建立的过程,还要搞清楚政体的特征。1.西方学者评价1832年英国议会制度改革是具有革命意义的变革,这是因为(  )A.无产阶级赢得了被选举权B.推翻了斯图亚特王朝统治C.工业资本家渐入政权中心D.垄断资本控制了国家政权【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可知,1832年英国议会制度改革使得城市小资产阶级和城工人获得了选举权,业资本家渐入政权中心,故C项正确。A项不符合1832年英国议会制度改革的史实,应排除。B项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应排除。垄断资本控制了国家政权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后,故D项错误。故选:C。本题考查1832年英国议会制度改革。需要掌握1832年英国议会制度改革的影响。解题的关键是对1832年英国议会制度改革影响的理解。本题考查对1832年英国议会制度改革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能力。2.“当时的人对于(《南京条约》)这些条款最痛心的是五口通商,他们觉得外人在广州一口通商的时候已经不易防范,现在有五口通商,外人可以横行天下,防不胜防。直到清朝末年,文人忧国者莫不以五口通商为后来的祸根……协定关税和治外法权是我们近年所认为不平等条约的核心,可是当时的人并不这样看。”民国时期历史学家蒋廷黻的这段话反映出(  )A.外国对中国的侵略方式发生改变,间接统治变为直接统治B.《临时约法》规定国家主权属于国民,人民比清末更爱国C.五口通商对中国并没有危害,而是有利于中国与世界交流D.对某一历史事件的认识,反映一定的时代思想与社会现状【答案】D【解析】A.材料评述的是《南京条约》内容,没有体现列强侵华方式的转变,故错误。B.《临时约法》虽然体现民主共和观念,但很快被废除了,没有较大影响,故“协定关税和治外法权是我们近年所认为不平等条约的核心”,不是《临时约法》带来的影响,故错误。材料对比的是中国人对五口通商与协定关税、治外法权的不同态度,C15/16\n.对材料的概括不正确。材料明显讲“当时的人对于(《南京条约》)这些条款最痛心的是五口通商“。D.材料中“协定关税和治外法权是我们近年所认为不平等条约的核心,可是当时的人并不这样看”,可知不同时期对条约内容的危害有不同的认识,反映出不同的政治经济条件下人们的认识也会有不同的表现。故选:D。通过不同时期对鸦片战争危害的认识,考查学生认识历史事实的方法。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这是研究历史的基本理论之一,要把对鸦片战争的评价和不同时期的历史现实结合起来理解。1.英国人赫德任中国海关总税务司期间(1863-1908),依照英国模式运作的海关高效廉洁,关税收入累翻。同文馆、洋务派军工厂等资需均系关税。恭亲王奕訴对赫德说:“中国官员均不可信,幸海关有诚实之外国人”。上述史料信息说明(  )A.清政府外交政策委曲求全导致丧权辱国B.英国侵华严重阻碍中国民族经济发展C.西方经济进入注重资本输出的垄断阶段D.西方近代海关制度引入中国有一定进步意义【答案】D【解析】依据材料“依照英国模式运作的海关高效廉洁,关税收入累翻。同文馆、洋务派军工厂等资需均系关税”可知,说明西方近代海关制度引进中国对中国的关税收入带来一定的效益,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中国的近代化,故D项正确。ABC三项内容材料无法体现,应排除。故选:D。本题考查列强入侵对中国的影响。需要掌握西方近代海关制度对中国的影响。解题的关键是对“依照英国模式运作的海关高效廉洁,关税收入累翻。同文馆、洋务派军工厂等资需均系关税”的分析理解。本题考查对西方近代海关制度对中国的影响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的能力。2.下列关于太平天国的事件中,能够与当时世界历史潮流同步的是(  )A.颁布《天朝田亩制度》B.洪仁玕的《资政新篇》C.严惩外国侵略者D.反对腐朽没落的封建统治【答案】B【解析】依据题干信息“与当时世界历史潮流同步”,结合所学可知,19世纪世界的潮流是发展资本主义,洪仁玕的《资政新篇》是最早主张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故B项正确。《天朝田亩制度》是建立在发展小农经济基础之上,不符合题意,故A项错误。CD两项明显不符合题意,应排除。故选:B。本题考查太平天国运动。需要掌握洪仁玕的《资政新篇》的性质和特点。解题的关键是抓住关键信息“与当时世界历史潮流同步”,结合1915/16\n世纪世界的潮流和洪仁玕的《资政新篇》的性质和特点解答即可。本题考查太平天国运动。考查对洪仁玕的《资政新篇》的性质和特点的把握,考查学生抓住关键信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1.晚清一位人士曾上书朝廷:“自闻警以来,台民慨输饷械,不顾身家,无负朝廷……何忍弃之?全台非澎湖之比,何至不能一战?臣等桑梓之地,义与存亡,愿与抚臣督死守御。”该“上书”针对的是(  )A.英国侵占香港岛B.俄国侵略新疆C.清政府割让台湾D.列强瓜分中国【答案】C【解析】依据题干材料内容可以看出反映的是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结合所学可知,由于甲午中日战争后《马关条约》规定割占台湾,引起台湾人民的反抗,故C项正确。AB两项不符合“台民”、“澎湖”,应排除。材料只是体现了台湾的状况,无法体现列强瓜分中国,故D项错误。故选:C。本题考查甲午中日战争和《马关条约》。需要掌握甲午中日战争和《马关条约》的影响。解题的关键是对材料的解读与分析。本题考查对甲午中日战争和《马关条约》影响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2.某同学在网上查资料时发现如下一段民谣:“还我江山还我权,刀山火海爷敢钻,哪怕皇上服了外,不杀洋人誓不完”,此民谣应出自(  )A.太平天国运动期间B.义和团运动期间C.辛亥革命期间D.北伐战争期间【答案】B【解析】材料“皇上服了外”“杀洋人”,体现了义和团“灭洋”的口号。故B正确。太平天国运动主要体现的反对清朝统治,故排除A。辛亥革命并不直接反帝,故排除C。北伐战争时期,皇帝已经不存在,故排除D。故选:B。本题考查义和团运动的相关知识。关键信息是“哪怕皇上服了外,不杀洋人誓不完”。本题考查义和团运动,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本题可用排除法解决问题,难度适中。3.辛亥革命前,没有辫子会被耻笑为里通外国的汉奸;辛亥革命后,留辫子会被人耻笑为封建余孽,耻笑为“猪尾巴”、“满奴”。这说明(  )A.辫子问题是革命的重要标志B.民主共和观念日渐深人人心C.政治变革推动民众习俗变化D.封建陋习开始丧失社会土壤【答案】C15/16\n【解析】从材料看,辛亥革命前后人们对“辫子”的认识截然不同,这反映了辛亥革命对人们生活习俗的变化的重要作用,即政治变革推动民众习俗变化,故C项正确。其余三项均不符合题意,应排除。故选:C。本题考查近代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的变迁。考查政治变革(辛亥革命)推动民众习俗变化。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透过历史现象分析本质的理解能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对题干材料的解读、分析理解能力。需要掌握辛亥革命时期关于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变迁的知识。近代由于西方列强的侵略,工业文明逐渐地发展,辛亥革命的进行,社会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断发”和不缠足运动等,促进了平等观念的进一步的传入;与此同时,中国人的衣食住行、礼仪、习俗等社会方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与此相关的知识点如近代交通和通信的变化等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1.语汇出现频率的高低可以反映国家政治经济主题的变化。下列哪些语汇最有可能出现在1912年1月初的中国报刊上(  )A.义和团、八国联军、赔款B.革命、中国共产党、长征C.新文化、北洋军阀、实业救国D.临时政府、孙中山、共和【答案】D【解析】A.八国联军侵华,是1900年到1901年。B.红军长征是1934年到1936年。C.新文化运动是1915年开始的。D.1912年1月生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成立的南京临时政府,确立了民主共和体制。故选:D。本题主要考查辛亥革命,要求学生结合辛亥革命的特征和影响来分析。解答本题,要搞清楚辛亥革命的过程特征,学生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功底。2.“君等四年以来之国耻纪念,至今仍有一线之良知、半腔热血存焉否乎?如有存也,请父告其子,姊告其妹……毋忘此国耻纪念日”。这集中体现了五四运动的哪种精神(  )A.科学B.自由C.民主D.爱国【答案】D【解析】从“四年以来之国耻纪念”判断,是指1915年袁世凯政府与日本签订的《二十一条》,把《二十一条》视为国耻,这体现的是五四运动的爱国主义精神,故D项正确。其余三项不符题意,应排除。故选:D。本题考查五四运动。考查五四运动的爱国主义精神。考查学生抓住关键信息、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对五四精神的掌握。15/16\n“五四精神”:五四精神就是民主与科学的精神,是解放思想、不断创新的精神,是勇于探索、追求真理精神,是不畏强暴、忧国忧民、不屈不挠、乐于奉献、勇于抗争的精神。民主与科学是五四精神的核心,勇于探索、敢于创新、解放思想、实行变革是实现的具体途径,而所有这些,最终都可以归结为振兴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精神,爱国主义是五四精神的泉源,也是五四精神的实质和内涵。江泽民同志在庆祝北京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的讲话上也曾指出:“五四运动的精神,最根本的就是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精神”。1.“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100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出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材料体现《共产党宣言》(  )A.揭示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B.肯定资本主义在人类历史上的积极作用C.宣告工人阶级的历史使命D.昭示未来共产主义的社会原则【答案】B【解析】A.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是生产的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材料未涉及此信息,错误。B.材料中的“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100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出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信息说明了资本主义在历史上曾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的进步作用,正确。C.工人阶级的历史使命是用暴力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社会主义,大力发展生产力,材料未涉及此信息,错误。D.材料未涉及共产主义的社会原则方面的信息,错误。故选:B。本题考查了《共产党宣言》的相关知识,要求学生掌握《共产党宣言》的内容等。本题以《共产党宣言》的认识为切入点,考查共产党宣言的相关史实,考查学生阅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2.巴黎公社被称为社会主义运动的“早产儿”,主要是因为(  )A.它是在欧洲历史上最早爆发的大规模工人起义B.它是在没有先进理论指导下工人自发的起义C.它是工人阶级在毫无准备情况下发动的起义D.法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水平还没有达到能够消灭资本主义的程度【答案】D【解析】A选项之所以错误是因为巴黎公社运动不是欧洲历史上最早爆发的大规模工人起义,最早爆发的大规模工人起义是英国的宪章运动。B选项之所以错误是因为,巴黎公社运动有先进理论指导,该理论为【共产党宣言】。C选项之所以错误是因为工人阶级有准备,但由于资产阶级力量比巴黎公社的力量大,所以巴黎公社运动失败。D巴黎公社起义爆发时,法国的资本主义正处于上升时期,工人阶级还不成熟。巴黎公社是在当时法国民族矛盾、阶级矛盾等共同作用下爆发的一个偶然事件。故选:D。本题考查的是巴黎公社,考查学生联系知识准确解读题干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15/16\n本题考查的是巴黎公社,难度一般旨在考查学生对巴黎公社爆发的偶然性的认识与理解。1.下列历史事件,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俄国出现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       ②罗曼诺夫王朝覆灭③布尔什维克党通过武装起义的决议   ④列宁发表“四月提纲”⑤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A.①②③④⑤B.②①③④⑤C.②①④③⑤D.②①③⑤④【答案】C【解析】二月革命(1917年3月)推翻沙皇统治,罗曼诺夫王朝覆灭、出现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故②在①之前;“四月提纲”发表是在1917年4月,是在二月革命后发生的,故④在①后;七月事件(1917年7月)后,说明和平向社会主义过渡是不可能的,布尔什维克党通过武装起义的决议,故③在④后;十月革命(1917年11月)后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工农苏维埃政权,为巩固政权,俄国退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故⑤排在最后。综上,时间顺序为:②①④③⑤。故选:C。本题考查俄国十月革命。主要考点:①十月革命的历史条件;②十月革命的过程;③十月革命后的革命措施;④十月革命的意义。本题要求学生能够熟悉掌握十月革命过程中的一些主要历史事件,把握历史事件发生的基本顺序,了解历史事件的作用。2.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以下不属于其世界意义的是(  )A.促进了俄国社会转型的完成B.开创了人类文明的新道路C.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D.开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新模式【答案】A【解析】依据材料可知,强调的是俄国十月革命的世界意义,A项是十月革命对俄国的影响,不是世界意义,故A项符合题意。BCD三项均是十月革命的世界意义,不符合题意。故选:A。本题考查俄国十月革命。需要掌握十月革命的世界意义。解题的关键是对材料的解读把握材料的角度,结合十月革命的影响解答即可。本题考查对十月革命的世界意义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15/16\n1.“四十年前会上逢,南湖泛舟语从容。济南名士知多少,君与恩铭不老松。”这是董必武同志于20世办60年代写的一首诗。诗中“四十年前会上逢”的“会”是指(  )A.中共一大B.中共三大C.八七会议D.遵义会议【答案】A【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21年中国共产党在1921年成立,最终在浙江嘉兴南湖结束;据此依据成立“四十年前会上逢,南湖泛舟语从容”可知A正确。BCD均不合题干主旨,排除。故选:A。本题考查中国共产党成立的相关知识。关键信息是:四十年前会上逢,南湖泛舟语从容。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用排除法解决问题,难度适中。2.“中国的革命,当前第一件事便是把中国从俄国的羁轭下解放出来,不是先占城市后取乡村,而是走相反的道路。”这条“相反的道路”的起点是(  )A.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B.南昌起义C.创建井冈山根据地D.八七会议【答案】C【解析】依据题干“把中国从俄国的羁轭下解放出来,不是先占城市后取乡村,而是走相反的道路”可知,反映的是不走苏联城市中心论的道路,而走相反的道路,结合所学可知,这条“相反的道路”是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其起点是第一块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故C项正确。其余三项均不符合题意,应排除。故选:C。本题考查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考查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的起点-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考查学生抓住关键信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对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相关知识的掌握。解答本题的关键是依据题干信息“把中国从俄国的羁轭下解放出来,不是先占城市后取乡村,而是走相反的道路”,判断出走相反的道路的含义,再结合所学得出其起点即可。3.“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当年红军“远征”的直接原因是(  )A.把革命火种播撒到西部,扩大革命根据地B.东北沦陷,华北告急!中华民族危机空前C.“避其主力,打其虚弱”,集中优势兵力歼灭敌人D.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实行战略转移【答案】D【解析】A.这些知识,我们可知红军长征的直接原因是由于,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不是为了扩大革命根据地。B.华北事变不是红军长征的原因,长征是1934年开始华北事变是1935年。C.选项反映的是,中共军事斗争的方针,而不是红军长征的原因。D15/16\n.结合所学知识,我们可知,红军长征的直接原因是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根本原因是左倾错误。故选:D。本题主要考察红军长征的原因,要求学生结合,国民党第五次围剿,和中共的左倾错误,来分析材料。红军长征的原因:直接原因: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导致红军损失惨重。根本原因:博古等人执行王明的左倾教条主义错误。1.1943年,美英分别与中国签订新约,放弃领事裁判权、通商口岸特别法庭权等特权,归还租界,废除《辛丑条约》。此后又有多国与中国签订类似条约。这说明(  )A.抗日战争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B.西方大国欲拉拢中国以对抗苏联C.中国国力迅速增强获得列强尊重D.中国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答案】A【解析】材料反映的是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发动的改订新约的要求,收回了很多近代被列强侵略的权益,这主要是由于抗日战争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所导致的。故选:A。本题主要考查抗日战争,要求学生结合抗日战争的过程特征和影响来分析。解答本题,要搞清楚抗日战争的过程特征和当时国际环境的特点,学生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功底。2.制定宪法或颁布法律是实施和保障民主政治的一个重要途径。下面有关中国近代以来的宪法或法律文件,说法正确的是(  )A.1954年宪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B.《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世界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C.1954年宪法是在第一次中央人民政府会议上制定并通过D.1954年宪法是对《共同纲领》的否定【答案】A【解析】A.中国的历史上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是1954年的宪法,故正确;B.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是美国《1787年宪法》,故排除;C.1954年宪法是第一届全国人大上通过的,故排除;D.1954年宪法是对《共同纲领》的继承和发展,故排除;故选:A。本题考查的是第一届全国人大和54宪法,侧重于考查的是对54宪法的评价。本题考查对第一届全国人大和54宪法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识记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3.2022年是香港回归20周年。1997年中国能够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的最主要原因是(  )15/16\nA.邓小平“一国两制”的英明决策B.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C.英国逐渐放弃了殖民主义政策D.英国以主权换治权主张得到双方的赞同【答案】B【解析】AD是原因,但不是最主要的;根据所学,弱国无外交,中国之所以能够对港澳等地区恢复行使主权最重要的是国家综合实力的增强,所有B符合题意;C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故选:B。本题考查的是香港的回归,解答的关键信息是“最主要原因”本题考查了祖国的统一,考查了香港的回归,考查了学生调动、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1.有学者指出,“可以说,战后美国在世界上的每一次重大举措,都是在遏制共产主义这一总的战略方针的指引下进行的”。照此推断,美苏“冷战”对峙的原因是(  )A.美国试图建立全球霸权B.美国与苏联国家利益的冲突C.美国与苏联实力相当D.美国与苏联意识形态的冲突【答案】D【解析】根据题干关键信息“美国的每一次重大举措”、“都是在遏制共产主义”等可知:ABC三项表述,题干材料内容均无从体现,属于无关项,排除ABC;D项“与苏联意识形态的冲突”,即体现题干材料“美国的每一次重大举措,都是在遏制共产主义”,符合题意,故D正确。故选:D。本题考查美苏冷战,解题的关键是“美国的每一次重大举措”、“都是在遏制共产主义”。本题难度中档,考查美苏冷战,美苏两国没有发生大规模的直接武装冲突,从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爆发。2.1945年12月,美国关于日本战争赔偿问题的文件规定:拆迁日本的工业设备,并把日本的工业生产能力维持在20年代后半期的水平,日本人的生活水平不高于亚洲的其他国家。1949年美国政府决定大幅降低对日本的赔偿要求,1950年5月停止战争赔偿计划。造成美国政府变化的原因是(  )A.扶植日本对抗西欧B.恢复日本经济,利用日本作为冷战工具对抗中国和苏联C.与苏联对日本的控制权D.缓和与日本矛盾,建立良好的盟友关系【答案】B【解析】根据美国实行的对日政策的时间背景即可发现,美国队日本的政策总是考虑到日本对美国的影响。“1949年美国政府决定大幅度降低对日本的赔偿要求,1950年515/16\n月停止了战争赔偿计划。”当时正值两极格局对峙时期,美国为了包围社会主义国家,放宽了对日本的限制,故B正确; 扶植日本对抗中国和苏联,故A错误;当时美国对日本实行了单独占领,故C错误;D是表面现象,排除。故选:B。本题考查美苏冷战,解题的关键是“1949年美国政府决定大幅度降低对日本的赔偿要求,1950年5月停止了战争赔偿计划”。本题难度中档,考查美苏冷战,根据美国实行的对日政策的时间背景即可发现,美国队日本的政策总是考虑到日本对美国的影响。1.1950年5月9日法国外长罗贝尔舒服曼对外宣布:“问题不在于说废话,而在于采取一项大胆的行动,一项建设性的行动……今天法国决定在欧洲建设方面,在与德国建立伙伴关系方面,采取第一个决定性的行动,其后果将使欧洲形势发生根本性的变化。”这项建设性的行动是(  )A.实现西欧与苏联的缓和B.接受马歇尔计划C.完善北大西洋公约组织D.建立欧洲煤钢联营【答案】D【解析】依据题干“1950年5月9日”、“罗贝尔舒服曼”、“采取第一个决定性的行动,其后果将使欧洲形势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可知,反映的是舒曼计划,结合所学可知,舒曼计划提出后,欧洲煤钢联营建立,有利于欧洲一体化的进程。故D项正确。故选:D。本题考查欧洲共同体的建立。需要掌握欧洲共同体的建立的过程以及欧洲煤钢联营的建立的背景,解题时注意抓住关键信息“1950年5月9日”、“罗贝尔舒服曼”、“采取第一个决定性的行动,其后果将使欧洲形势发生根本性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解答即可。本题考查欧洲煤钢联营的建立,考查学生抓住关键信息、调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2.周恩来总理强调:为了抵抗美国的侵略和威胁,同苏联结盟是必要的,但“不能把自己的党和国家的独立性丢掉”;万隆会议上周恩来对于各国因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不同而产生的矛盾与分歧,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说“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团结的而不是来吵架的”。这表明(  )A.在中苏结盟时期我国的外交政策与苏联保持高度一致B.与苏联结盟是抵抗美国对中国侵略与威胁的根本保证C.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是新中国外交的根本政策D.“求同存异”是我国处理与亚非国家关系的基本原则【答案】C【解析】联系所学可知,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始终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所以A中的“高度一致”错误;中国独立自强材料抵抗外国侵略的根本保证,所以B错误;15/16\n从材料为了抵抗美国的侵略和威胁,同苏联结盟是必要”“不能把自己的党和国家的独立性丢掉”“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团结的而不是来吵架的”并结合新中国的外交政策可知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是新中国外交的根本政策,所以C正确;“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我国处理与亚非国家关系的基本原则,所以D错误。故选:C。本题考查的是新中国初期的外交,解答的关键信息是“为了抵抗美国的侵略和威胁,同苏联结盟是必要”“不能把自己的党和国家的独立性丢掉”“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团结的而不是来吵架的”本题考查了新中国的对外关系,考查了新中国初期的外交,考查了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二、简答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13.0分)1.为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某校举办辛亥革命纪念展。观察下列三幅图片,回答问题。图1中的宗旨被孙中山阐释为什么思想?据此指出同盟会的性质。图2反映的历史事件是什么?根据以上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答案】【小题1】(1)第一小问的思想,依据图1文字可以看出这是中国同盟会的革命纲领,体现了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内容,即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第二小问的性质,结合所学可知,同盟会是资产阶级革命政党。(2)本小问的事件,依据图2可以看出事件是武昌起义后,湖北军政府成立。(3)本小问的功绩,依据图3,结合辛亥革命的影响从政治、经济、思想以及社会等方面解答即可。故答案为:(1)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性质:资产阶级革命政党(1)武昌起义胜利(湖北军政府成立)(2)政治:推翻了清朝的封建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来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经济: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思想: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社会:推动革除社会旧风俗;世界:推动亚洲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解析】本题考查辛亥革命。考查同盟会的纲领和性质;武昌起义的结果;辛亥革命的功绩。15/16\n本题考查对辛亥革命相关知识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图示、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27.0分)1.2022年是甲午中日战争结束120周年,也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如图所示材料二国民党在1937年和1938年内,抗战是比较努力的,同我党的关系也比较好。--毛泽东材料三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进行了200余次重大会战,大小战斗近20余万起,共歼灭日军150余万人,……受降日军128万人……,……中国战场不仅牵制、打击了日军,成为太平洋的主战场,也在战略上支援和策应了欧洲战场。--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晚清民国卷》材料一反映的是甲午中日战争中的哪个战役?指挥“致远号”撞向日舰的爱国将领是谁?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国民党在1937年和1938年内,抗战比较努力”的史实。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抗日战争的伟大意义。【答案】【小题1】(1)根据题干图片可知,这是黄海海战,指挥“致远号”撞向日舰的爱国将领是邓世昌。(2)国民党在1937年和1938年间所进行的大规模的会战,根据教材内容概括回答。(3)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根据教材内容概括回答。故答案为:(1)战役:黄海海战;将领:邓世昌。(2)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台儿庄战役);武汉会战等。(3)近代中国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反侵略斗争;收回台湾等主权;为民主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基础;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甲午中日战争和抗日战争,解答此题需要学生掌握甲午中日战争的过程和抗日战争的过程及历史意义。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近代中国甲午中日战争和抗日战争的了解,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分析理解和综合概括的能力。15/16\n1.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国际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材料一:就事情的本质而言,“冷战”是美苏双方不同意识形态、价值观念、社会制度和对外战略相互矛盾和相互冲突的结果,是双方相互遏制和相互对抗的产物。--张盛发《斯大林与“冷战”》材料二:我认为,美国的政策必须是支持自由国家的人民抵抗少数武装分子,或外来压力的征服企图。我认为我们必须援助自由人民以自己的方式来规划自己的命运。--杜鲁门致国会的咨文材料三:世界新秩序之所以不同于旧秩序,就是因为他不由超级大国主宰,而是由很多权力中心,每一个都独立活动。--美国前国务卿亨利•基辛格(1993年)根据材料一回答,二战结束后导致美苏两国关系发生变化的主要因素有哪些?根据材料二回答,美苏冷战开始的标志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两极格局正式形成和瓦解的标志事件是什么?材料三反映了世界政治格局呈现出怎样的趋势?列举20世纪60、70年代冲击两极格局的主要因素。【答案】【小题1】(1)从材料一可以看出,二战结束以后,导致美苏关系发生变化的主要因素包括美苏双方不同意识形态、价值观念、社会制度和对外战略的相互矛盾和冲突。(2)从材料二可以看出,美苏冷战开始的标志是杜鲁门主义的出台,美苏冷战格局正式形成和瓦解的标志分别是北约和华约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局面的形成和苏联解体。(3)材料三反映的是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的趋势,主要因素结合书本知识来说就可以。故答案为:(1)因素:美苏双方不同意识形态、价值观念、社会制度和对外战略的相互矛盾和冲突导致。(2)标志:杜鲁门主义。正式形成:北约和华约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局面的形成。瓦解:苏联解体。(3)趋势:多极化趋势。主要因素:欧共体的形成;日本的崛起;中国的振兴;不结盟运动兴起。【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战后世界格局,要求学生结合战后美苏关系特征来分析。(2)本题主要考查冷战,要求学生结合冷战形成和发展的过程特征来分析。(3)本题主要考查多极化趋势,要求学生结合多极化趋势的特点和影响来分析。解答本题,要搞清楚战后世界格局变化的特征和影响,学生要有一定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的能力。15/16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历史
发布时间:2022-08-24 17:37:54 页数:16
价格:¥3 大小:219.72 KB
文章作者:U-336598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