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山东省淄博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20

2/20

剩余18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2021-2022学年度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高一语文试题注意事项:1.总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2.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3.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如何在文学中发现历史呢?我们读一首诗,如杜甫《秋兴八首》中的一首。首先得知道这组诗写于什么时间,彼时杜甫身在何处,经历了哪些事情,怀抱怎样的期望,如此等等。倘若秉持文本中心主义,把历史背景完全过滤掉,单纯讨论诗歌技法,不仅很难充分理解杜诗沉郁顿挫的情感,也很难把“晚节渐于诗律细”的道理讲得明白。事实上,杜诗之所以被称为“诗史”,是因为他的诗最为典型地体现了“国家不幸诗家幸”的道理。他的诗兴不是无病呻吟,也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伤春悲秋,而是“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换句话说就是“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抓住这一点是重要的,但这还只是第一层次。如果老杜真的是拿诗歌当写史的手段,那他也就是史家而非诗圣了。我们在老杜那里看到的其实是个人遭际与家国情怀的统一,也是审美意境与历史真实的统一,历史在诗中不是附带的信息,而是作为诗得以发生的情境,参与了诗歌意蕴的内在构成,探究杜诗中的历史,就是将诗带回现实与虚构的交界处。\n需要特别强调的是,我们在这里所说的历史未必总是特定的历史事件,更多的时候是指与作品发生着“历史关联”的“外在世界”。这种“历史关联”并不只是说一个作品中正面描写了什么,而是说它依托于什么,显示出什么。打个比方,山上一个亭子,本身不是山水,但它立在群峰之间,所谓“江山无限景,都聚一亭中”,这就是亭子的世界;而文学作品也总是在特定历史时空中发生,它明确展示的东西不是其全部,而是我们在想象中重建那个历史时空的线索。内与外是一种空间性的隐喻,我们不妨想象一栋房子和它周围的环境,表面看来,房子自成一个整体,只要你愿意,可以把门窗都封起来,安心享受屋内的小世界。但是,我们造一座房子,原本就是希望它“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不仅周遭的环境会影响到人怎样设计房子,住在房子里的人也会随时随地与世界保持交流。文学与历史的关联,正在开与闭之间,仿佛隔着一重帘子,好像可以“躲进小楼成一统”,其实风声雨声什么都阻挡不住,何况画屏上淡烟流水,正是有情之天地;但是另一方面,虽然无法隔绝,但是垂下帘栊,一内一外毕竟是两个世界。要从文学中读出历史,就要有一种“通透”的智慧,既各自独立,又相互沟通,这样才有意思。比方读鲁迅的《阿Q正传》,总能看出赵庄之外的世界经历了怎样的动荡。虽然作品虚虚实实,很多地方只是草蛇灰线,我们还是能够借助合理的想象,大体拼凑出一幅时代的画卷,以“还原历史本来面目”(即使我们能够对之形成共识)要求文学创作显然不合理,因为文学创作并不是做这件事情的最佳途径;但是另一方面,以“文学都是虚构的”为由拒绝尊重史实也不合理,因为这同样有可能损害文学与历史之间的良性关系。这种良性关系是一种创造性的平衡,文学要尊重历史。历史也要尊重文学,在文学中发现历史并不是以文学照搬历史,更不是以文学否定或臆造历史。(摘编自汤拥华《文学批评入门》)材料二:不管怎么说,可能因为英雄赫拉克勒斯曾在伯罗奔尼撒留下古老的印迹,所以,在此处定居的多利安人将赫拉克勒斯的神话故事作为真实的历史延续下去,主动且急于将赫拉克勒斯认作自己的祖先。赫拉克勒斯本人究竟是不是阿耳戈斯君王,其历史身份已经不再重要,他们深信神话的力量远远大于真实本身,打着让人深信不疑的神话大旗才能最终让英雄的后代“正当地”荣归故里。神话在这一点上造就了一段真实的历史。随着开拓海外殖民地步伐的加快,神话观念越发深入人心。由此,一些优异的家庭和部落,包括斯巴达的历属国王、罗马贵族,都倾向于将他们的祖籍追溯到赫拉克勒斯身上。在远古地中海文明的神话历史中,林拉克勒斯显然不只是一个单一的形象。换句话说,他成为该地区多民族文学共同建构的箭垛式人物【注】,在他身上汇聚着宗教信仰、社会政治、历史事件、文学传说等各种因素,被塑造成为一个多元神话的综合体。神话始于人类亘古的文化记忆和历史讲述。在史前时代,神话思维是占据统治地位的古老思考方式。人类通过神话故事了解自己的过去,因为没有过去就没有身份认同可言——不管是族裔的或任何其他群体的身份认同。从这个意义上说,赫拉克勒斯神话不只是古希腊人的文学创作,同时也是地中海文明神话历史的一个代表性标本。这样的重新认识和定性,预示着神话学研究与文化研究、历史研究的对接与打通。真实加虚构,既是希腊英雄叙事的由来和特色,也是“神话历史”的构成原理。历史的信息,也需要在文学中去探寻。没有神话,历史无从开启。但我们需要思考的是:将神话等同于虚构文学,又将遮蔽多少历史信息?(摘编自唐卉《赫拉克勒斯神话:从文学中发现历史》)\n【注】某些人物的传说群、故事群如同滚雪球似的,逐渐扩充、发展,这类传说群、故事群的主人公,被称为箭垛式人物。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我们在阅读古诗时如果完全无视这首诗的历史背景,那么将会很难充分理解这首诗的情感。B.杜诗不是简单地伤春悲秋,而是融入了诗人的家国情怀,将个人遭际与家国情怀统一了起来。C.文学中的历史并不是指特定的历史事件,而是指与作品发生着“历史关联”的“外在世界”。D.在远古地中海文明的神话历史中,赫拉古勒斯是箭垛式人物,成为个多元神话的综合体。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历史在杜诗中不是附带的信息。我们可以在杜诗中找到历史,历史为杜诗的创作提供了情境,在杜诗意蕴的形成中起到重要作用。B.能否在文学中发现历史,就要看文学是否按照历史“本来的样子”将其呈现出来,但这种呈现不利于帮助读者理解历史的复杂性。C.多利安人中的一些优异家庭和部落将神话与历史等同起来,将赫拉克勒斯认作祖先,他们这样做是为了从神话中窥探到真实的历史。D.“神话历史”由真实加虚构构成,这是希腊英雄叙事的由来和特色,因此即便将神话等同于虚构文学,也不会遮蔽太多历史信息。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能支持“从文学中可以发现历史”观点的一项是()A.李白的诗歌继承了历代浪漫主义文学传统发展中的优秀成果,其中屈原的诗歌和汉魏六朝乐府民歌对他影响较大。B.南朝统治者大肆宣扬佛教,修建了大量寺庙。杜牧的诗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反映了这一历史事件。C.在某抗战题材的电视剧中,八路军团部设在豪华别墅,八路军战士用发胶,八路军女护士妆容精致,观众直呼“雷人”。D.张爱玲20世纪50年代的一些作品歪曲了“新生活”,给人强烈的妖魔化印象,这些作品都脱离了当时的历史情境。4.材料在论证过程中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简要说明。5.评书《赵匡胤演绎》中,历史上软弱无能的南唐后主李煜变成了发动战争的元凶,他因觊觎宋朝的大好河山向宋朝宣战,这样的改编与历史事实严重不符。请结合材料简要评论此现象。【答案】1.C2.A3.B\n4.①举例论证,如文中通过列举阅读杜甫《秋兴八首》的事例,论证了文学中可以发现历史的观点。②比喻论证,如文中将文学与历史相关联的分界线比作帘子,论证了二者既各自独立,又相互沟通的观点。5.文学与历史可以相互沟通。我们从文学中可以发现历史,历史的信息可以在文学中探寻到,但二者毕竟是两个各自独立的世界,文学要尊重历史,创作者不能以“文学都是虚构的”为由拒绝尊重史实,更不能够以文学否定或臆造历史,这样很有可能损害文学与历史之间的良性关系。《赵匡胤演绎》中的改编与历史事实严重不符,这是在臆造历史,不尊重历史,这种现象是不合理的。【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C.“并不是指特定的历史事件”“是指与作品发生着‘历史关联’的‘外在世界’”错误。表述有误,原文是“我们在这里所说的历史未必总是特定的历史事件,更多的时候是指与作品发生着‘历史关联’的‘外在世界’”,选项丢掉了限制词“未必总是”“更多的时候”。故选C。【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材料内容,进行分析、判断、推理的能力。B.“就要看文学是否按照历史‘本来的样子’将其呈现出来”错,原文是“以‘还原历史本来面目’(即便我们能够对之形成共识)要求文学创作显然不合理”;另外“不利于帮助读者理解历史的复杂性”于文无据。C.“他们这样做是为了从神话中窥探到真实的历史”错,原文是“赫拉克勒斯本人究竟是不是阿耳戈斯君王,其历史身份已经不再重要,他们深信神话的力量远远大于真实本身”,他们将赫拉克勒斯认作自己的祖先是为了“让英雄的后代‘正当地’荣归故里”。D.“也不会遮蔽太多历史信息”错,原文的疑问句是说如果将神话等同于虚构文学,将会遮蔽历史信息。故选A。【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论点、论据、论证方法的能力。A.是说李白的浪漫主义风格受到屈原和汉魏六朝乐府民歌的影响。C.说的不是文学,且在歪曲历史。D.是说张爱玲的一些作品在歪曲历史,臆造历史。\n这三项都不能够支持“从文学中可以发现历史”的观点。故选B。【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论点、论据、论证方法的能力。由“我们读一首诗,如杜甫《秋兴八首》中的一首。首先得知道这组诗写于什么时间,彼时杜甫身在何处,经历了哪些事情,怀抱怎样的期望,如此等等”可知,此处列举阅读杜甫《秋兴八首》的事例,论证了文学中可以发现历史的观点,运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由“文学与历史的关联,正在开与闭之间,仿佛隔着一重帘子”可知,此处把“文学与历史相关联的分界线”比作“帘子”,运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论证了二者既各自独立,又相互沟通的观点。【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运用文中信息的能力。由“文学与历史的关联,正在开与闭之间,仿佛隔着一重帘子,好像可以‘躲进小楼成一统’,其实风声雨声什么都阻挡不住,何况画屏上淡烟流水,正是有情之天地;但是另一方面,虽然无法隔绝,但是垂下帘栊,一内一外毕竟是两个世界”可知,文学和历史可以相互沟通,但又各自独立。由“以‘文学都是虚构的’为由拒绝尊重史实也不合理,因为这同样有可能损害文学与历史之间的良性关系。这种良性关系是一种创造性的平衡,文学要尊重历史。历史也要尊重文学,在文学中发现历史并不是以文学照搬历史,更不是以文学否定或臆造历史”可知,文学与历史要相互尊重,不能以文学否定或臆造历史,评书《赵匡胤演绎》,把软弱无能的南唐后主李煜变成了发动战争的元凶,这是在臆造历史,不尊重历史,这种现象是不合理的。(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宝钗扑蝶①①至次日乃是四月二十六日,原来这日未时交芒种节。尚古风俗:凡交芒种节的这日,都要设摆各色礼物,祭饯花神,言芒种一过,便是夏日了,众花皆卸,花神退位,须要饯行。然闺中更兴这件风俗,所以大观园中之人都早起来了。那些女孩子们,或用花瓣柳枝编成轿马的,或用绫锦纱罗叠成干旄旌幢的,都用彩线系了。每一颗树上,每一枝花上,都系了这些物事。满园里绣带飘飖,花枝招展,更兼这些人打扮得桃羞柳让,燕妒莺惭,一时也道不尽。\n②且说宝钗、迎春、探春、惜春、李纨、凤姐等并巧姐、大姐、香菱与众丫鬟们在园内玩耍,独不见林黛玉。迎春因说道:“林妹妹怎么不见?好个懒丫头!这会子还睡觉不成?”宝钗道:“你们等着,我去闹了他来。”说着便丢下了众人,一直往潇湘馆来。正走着,只见文官等十二个女孩子也来了,上来问了好,说了一回闲话。宝钗回身指道:“他们都在那里呢,你们找他们去罢。我叫林姑娘去就来。”说着便逶迤往潇湘馆来。③忽然抬头,见宝玉进去了,宝钗便站住低头想了想:宝玉和林黛玉是从小儿一处长大,他兄妹间多有不避嫌疑之处,嘲笑喜怒无常;况且林黛玉素习猜忌,好弄小性儿的。此刻自己也跟了进去,一则宝玉不便,二则黛玉嫌疑。罢了,倒是回来的妙。想毕抽身回来。④刚要寻别的姊妹去,忽见前面一双玉色蝴蝶,大如团扇,一上一下迎风翩跹,十分有趣。宝钗意欲扑了来玩耍,遂向袖中取出扇子来,向草地下来扑。只见那一双蝴蝶忽起忽落,来来往往,穿花度柳,将欲过河去了。倒引的宝钗蹑手蹑脚的,一直跟到池中滴翠亭上,香汗淋漓,娇喘细细。宝钗也无心扑了,刚欲回来,只听滴翠亭里边嘁嘁喳喳有人说话。原来这亭子四面俱是游廊曲桥,盖造在池中水上,四面雕镂槅子糊着纸。⑤宝钗在亭外听见说话,便煞住脚往里细听,只听说道:“你瞧瞧这手帕子,自然是你丢的那块,你就拿着;要不是,就还芸二爷去。”又有一人说话:“可不是我那块!拿来给我罢。”又听道:“你拿什么谢我呢?难道白寻了来不成。”又答道:“我既许了谢你,自然不哄你。”又听说道:“我寻了来给你,自然谢我,但只是拣的人,你就不拿什么谢他?”又回道:“你别胡说。他是个爷们家,拣了我的东西,自然该还的。我拿什么谢他呢?”又听说道:“你不谢他,我怎么回他呢?况且他再三再四的和我说了,若没谢的,不许我给你呢。”半晌,又听答道:“也罢,拿我这个给他,算谢他的罢。……你要告诉别人呢?须说个誓来。”又听说道:“我要告诉一个人,就长一个疔,日后不得好死!”又听说道:“嗳呀!咱们只顾说话,看有人来悄悄在外头听见。不如把这槅子都推开了,便是有人见咱们在这里,他们只当我们说顽话呢。若走到跟前,咱们也看的见,就别说了。”⑥宝钗在外面听见这话,心中吃惊,想道:“怪道从古至今那些奸淫狗盗的人,心机都不错。这一开了,见我在这里,他们岂不臊了。况才说话的语音,大似宝玉房里的红儿的言语。他素昔眼空心大,是个头等刁钴古怪东西。今儿我听了他的短儿,一时人急造反,狗急跳墙,不但生事,而且我还没趣。如今便赶着躲了,料也躲不及,少不得要使个‘金蝉脱壳’的法子。”犹未想完,只听“咯吱”一声,宝钗便故意放重了脚步,笑着叫道:“顰儿,我看你往那里藏!”一面说,一面故意往前赶。⑦那亭内的红玉、坠儿刚一推窗,只听宝钗如此说着往前赶,两个人都唬怔了。宝钗反向他二人笑道:“你们把林姑娘藏在那里了?”坠儿道:“何曾见林姑娘了。”宝钗道:“我才在河那边看着林姑娘在这里蹲着弄水儿的。我要悄悄的唬他一跳,还没有走到跟前,他倒看见我了,朝东一绕就不见了。别是藏在这里头了。”一面说一面故意进去寻了一寻,抽身就走,口内说道:“一定是又钻在山子洞里去了。遇见蛇,咬一口也罢了。”一面说一面走,心中又好笑:这件事算遮过去了,不知他二人是怎样。\n⑧谁知红玉听了宝钗的话,便信以为真,让宝钗去远,便拉坠儿道:“了不得了!林姑娘蹲在这里,一定听了话去了!”坠儿听说,也半日不言语。红玉又道:“这可怎么样呢?”坠儿道:“便是听了,管谁筋疼,各人干各人的就完了。”红玉道:“若是宝姑娘听见,还倒罢了。林姑娘嘴里又爱刻薄人,心里又细,他一听见了,倘或走露了风声,怎么样呢?”二人正说着,只见文官、香菱、司棋、待书等上亭子来了。二人只得掩住这话,且和他们顽笑。【注】①本文节选自《红楼梦》第二十七回《滴翠亭杨妃戏彩蝶,埋香冢飞燕泣残红》,题目为编者所加。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好个懒丫头!这会子还睡觉不成?”迎春此语看似是对黛玉的嗔怪埋怨,其实只是姐妹间惯常嬉闹打趣而已。B.见宝玉进入潇湘馆,宝钗稍作思忖便抽身回来,既可见其心思之缜密,也表现出她对宝黛亲密关系的不以为意。C.对宝黛相会和红坠密谈,宝钗的处理方式截然不同,前者刻意回避,后者故意声张,彰显出她高超的应变能力。D.从红玉和坠儿交谈中,可以看出她们二人的不同之处:红玉思虑较多,有些矜持;坠儿则随性率真,心思单纯。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①段祭饯花神的场面描写,营造出庄重肃穆的节日气氛,寄寓着众女子对春光即逝的伤感,并为人物出场提供了背景。B.第⑤段中,小说未直接点明对话二人的真实身份,这样写既符合宝钗身在亭外的客观情境,又设下悬念,增强了可读性。C.选文以宝钗行踪为线,叙写寻黛玉、扑蝴蝶、闻私语、巧脱身等事,并借语言、心理等描写将宝钗形象刻画得鲜明丰满。D.在宝钗搁下众人去潇湘馆的路上,迎面又遇上了文官等十二个女孩子,人物出场有先有后,随着时间的推移大观园里愈来愈热闹。由此看来作者运笔处处不失逼真自然。8.选文第④段在文中有何作用?9.宝钗在情急之下为什么会把黛玉作为自己脱身的挡箭牌?请结合选文《宝钗扑蝶》,适当联系《红楼梦》的相关内容,简要分析说明。【答案】6.B7.A8.①展现出宝钗性格中青春活泼、天真烂漫的一面,丰富了人物形象;②因追蝶而来到滴翠亭,得以听到红玉和坠儿谈话,推动了情节发展;③交代了滴翠亭的位置特点,为下文宝钗设计脱身作了铺垫。9.\n①宝钗本就是为寻黛玉而来,无可藏躲之时,第一时间想到黛玉,是宝钗客观真实的本能反应;②黛玉并未与众姐妹在一起,此时此刻出现在这里是合乎情理的;③黛玉素来行事谨慎,不喜张扬,身处此地不声不响,不会有人质疑;④黛玉身份高贵且嘴不饶人,不会有人与之当面对质而暴露真相;⑤这是宝钗嫉妒黛玉与宝玉的亲密关系而做出的下意识反应,是可以理解的。【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的能力。B.“表现出她对宝黛亲密关系的不以为意”错。由原文“宝钗便站住低头想了想……此刻自己也跟了进去,一则宝玉不便,二则黛玉嫌疑”可知,宝钗是怕引起宝玉和黛玉的不便和猜疑才抽身回来,这是一种主动的退让,体现她城府深,不是对宝黛关系不以为意。故选B。【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艺术手法的能力。A.“营造出庄重肃穆的节日气氛,寄寓着众女子对春光即逝的伤感”错。由原文“满园里绣带飘飖,花枝招展,更兼这些人打扮得桃羞柳让,燕妒莺惭”可知,营造的是盛大而唯美的氛围,是女孩子庆祝的热闹而喜庆的节日。故选A。【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情节作用的能力。从塑造人物看,“忽见前面一双玉色蝴蝶,大如团扇,一上一下迎风翩跹,十分有趣。宝钗意欲扑了来玩耍,遂向袖中取出扇子来,向草地下来扑”宝钗扑蝶的描写表现了宝钗青春少年的热情活泼、天真可爱的性情;从情节结构看,“倒引的宝钗蹑手蹑脚的,一直跟到池中滴翠亭上”“只听滴翠亭里边嘁嘁喳喳有人说话”引出下文滴翠亭偷听红玉和坠儿谈话,推动了情节发展;“原来这亭子四面俱是游廊曲桥,盖造在池中水上,四面雕镂槅子糊着纸”这是对滴翠亭位置特点的交代,下文“如今便赶着躲了,料也躲不及,少不得要使个‘金蝉脱壳’的法子”宝钗设计脱身,滴翠亭的描写为下文情节的展开做铺垫。【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人物形象、情节结构,探讨作者的创作意图的能力。宝钗在情急之下把黛玉作为自己脱身的挡箭牌,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分析其原因:从事情的起因看,“宝钗、迎春、探春、惜春、李纨、凤姐等并巧姐、大姐、香菱与众丫鬟们在园内玩耍,独不见林黛玉”“宝钗道:‘你们等着,我去闹了他来。’说着便丢下了众人,一直往潇湘馆来”可见宝钗本就是为寻黛玉而来,第一时间想到黛玉,是宝钗客观真实的本能反应,合情合理。\n从情节发展角度看,“宝钗、迎春、探春、惜春、李纨、凤姐等并巧姐、大姐、香菱与众丫鬟们在园内玩耍,独不见林黛玉”众姐妹中没有林黛玉,才有下文宝钗寻黛玉“顰儿,我看你往那里藏!”“你们把林姑娘藏在那里了?”,情节的发展合情合理。从人物性格看,“若是宝姑娘听见,还倒罢了。林姑娘嘴里又爱刻薄人,心里又细,他一听见了,倘或走露了风声,怎么样呢?”可见黛玉的爱刻薄人、心思细腻的性格既不会张扬此事,也不会让说话的人敢来对证,体现了宝钗对黛玉的了解深透以及心思细致。从情节照应看,“见宝玉进去了,宝钗便站住低头想了想……此刻自己也跟了进去,一则宝玉不便,二则黛玉嫌疑。罢了,倒是回来的妙。想毕抽身回来”前文宝钗见宝玉去会黛玉,自己不便进去,但对黛玉与宝玉的亲密关系产生嫉妒之心,情急之下作出把黛玉作为自己脱身的挡箭牌之事,也符合宝钗的人设和常情。二、古代诗文阅读(49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8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初吐蕃陷石堡城留兵据之侵扰河右玄宗命李祎与河西陇右同议攻取诸将咸以为石堡据险而道远攻之不克将无以自还且宜按兵观衅祎不听,引兵深入,急攻拔之,仍分兵据守要害,令虏不得前。自是河、陇诸军游弈,拓境千余里。秋九月,吐蕃兵数败而惧,乃求和亲。忠王友皇甫惟明因奏事从容言和亲之利。上曰:“赞普尝遗吾书,悖慢,此何可舍!”对曰:“赞普当开元之初,年尚幼稚,安能为此书?殆边将诈为之,欲以激怒陛下耳。兵连不解,日费千金,河西、陇右由兹困敝。陛下诚命一使往视公主,因与赞普面相约结,使之稽颡①称臣,永息边患,岂非御夷狄之长策乎?”上悦,命皇甫惟明与内侍张元方使于吐蕃。赞普大喜,悉出贞观以来所得敕书以示惟明。冬十月,遣其大臣论名悉猎②,随惟明入贡,表称:“甥世尚公主,义同一家,张玄表兴兵寇钞,遂使二境交恶。甥深识尊卑,安敢失礼,正为边将交构,致获罪于舅。屡遣使者入朝,皆为边将所遇。今蒙远降使臣,来视公主,甥不胜喜荷。傥使复修旧好,死无所恨。”自是吐蕃复款附。十九年春正月辛来,吐蕃使者称公主求《毛诗》、《春秋》、《礼记》。正字于休烈上疏,以为:“东平王汉之懿亲,求《史记》、诸子,汉犹不与。况吐蕃,国之寇仇,今资之以书,使知用兵权略,愈生变诈,非中国之利也。”事下中书门下议之,裴光庭等奏:“吐蕃聋昧顽嚣,久叛新服,因其有请,赐以《诗》、《书》,庶使之渐陶声教,化流无外。休烈徒知书有权略变诈之语,不知忠信礼义皆从书出也。”上曰:“善。”遂与之。(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吐蕃请和》,有删改)[注]①稽颡,古代一种跪拜礼。②论名悉猎,唐朝时吐蕃大臣。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n初/吐蕃陷石堡城/留兵据之/侵扰河右/玄宗命李祎与河西/陇右同议攻取/诸将咸以为石堡据险而道远/攻之不克/将无以自还/且宜按兵观衅/B.初/吐蕃陷/石堡城留兵据之/侵扰河右/玄宗命李祎与河西/陇右同议攻取/诸将咸以为石堡据险而道远/攻之不克将/无以自还/且宜按兵观衅/C.初/吐蕃陷/石堡城留兵据之/侵扰河右/玄宗命李祎与河西/陇右同议攻取/诸将咸以为石堡据险而道远/攻之不克/将无以自还/且宜按兵观衅/D.初/吐蕃陷石堡城/留兵据之/侵扰河右/玄宗命李祎与河西/陇右同议攻取/诸将咸以为石堡据险而道远/攻之不克将/无以自还/且宜按兵观衅/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吐蕃,中国古代藏族政权名。其君长被称赞普。B.敕书,帝王的诏书,是皇帝任官封爵和告诫臣僚的文书。C.《春秋》,儒家经典之一,是我国第一部叙事完备的编年体史书。D.诸子,指先秦的各学派。文中是指各学派的著作。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李祎没有听从众人的意见,他率军深入敌境,成功拿下石堡城,并让士兵据守战略要地,使吐蕃军队无法前进。B.唐玄宗让皇甫惟明和张元方出使吐蕃,赞普十分高兴,赞普把贞观以来的皇帝敕令拿出来给皇甫惟明看以表忠心。C.吐蕃赞普在给唐玄宗的书表中,以谦虚的姿态,极力表示想与大唐重修于好的决心,最终吐蕃重新归附于唐朝。D.于休烈担心吐蕃得到《史记》等经典史籍后会学习这些书籍里面的用兵策略,变得更加诡诈,这对唐朝不利。13.请简要概括裴光庭等人认为可以把古籍赐给吐蕃的原因。1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2)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3)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4)是诚何心哉?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答案】10.A11.C12.D13.《诗经》等儒家经典包含忠信礼义思想,吐蕃愚昧顽劣,长久叛乱刚刚臣服,这些儒家经典可以起到教化作用。14.(1)我凭精神和牛接触,而不用眼睛去看,感官停止了而精神在活动。(2)借助了别人的力量而又去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失去自己的同盟,这是不明智的;用混乱代替联合一致这是不符合武德的。我们还是回去吧。\n(3)做大事情不必顾虑细枝末节,讲大的礼数不必讲究小的礼让。现在人家正像切肉的刀和砧板,我们是鱼和肉,为什么(还要)告辞呢?(4)这的确是一种什么想法呢?我(的确)不是吝惜钱财而以羊换掉牛的,(这么看来)老百姓说我吝啬是理所应当的了。【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句意:当初,吐蕃攻下石堡城,留下军队据守,并不断侵犯骚扰黄河以西地区。唐玄宗命令李和河西、陇右的官员一起商议如何攻取该城。众将领都认为石堡城地势险要,而且路途又远,如果攻打不下来,将没有办法平安返回,暂且还是应当按兵不动,再寻找战机。“吐蕃陷石堡城”,“石堡城”是“陷”的宾语,中间不应断开,排除BC。“将无以自还”,“将”是“无以自还”的时间副词,做状语,中间不应断开,排除D。故选A。【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C.“《春秋》……是我国第一部叙事完备的编年体史书”错误,《春秋》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但其文字简略,微言大义,一字褒贬,并不“叙事完备”。《左传》才是第一部叙事完备的编年体史书。故选C【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于休烈担心吐蕃得到《史记》等经典史籍后,会学习这些书籍里面的用兵策略”张冠李戴,原文“吐蕃使者称公主求《毛诗》、《春秋》、《礼记》。正字于休烈上疏,以为:‘东平王汉之懿亲,求《史记》、诸子,汉犹不与。况吐蕃,国之寇仇,今资之以书,使知用兵权略,愈生变诈,非中国之利也’”可见,吐蕃要求的是“《毛诗》、《春秋》、《礼记》”,《史记》乃是汉朝东平王所求。于休烈确实担心给了吐蕃书会让他们懂得用兵权略,但吐蕃要得到的书并不是《史记》之类的史籍。故选D。【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n由“裴光庭等奏:‘吐蕃聋昧顽嚣,久叛新服,因其有请,赐以《诗》、《书》,庶使之渐陶声教,化流无外。休烈徒知书有权略变诈之语,不知忠信礼义皆从书出也。’”可知,裴光庭等人认为:“吐蕃愚昧、顽固而放肆,长期反叛,新近才降服;应该借这次他们求书的机会,把《毛诗》、《尚书》送给他们,这可能会使他们逐渐受到大唐教化的陶冶,使教化流布,无远不至。于休烈只知道书籍中有权术谋略、机变狡诈的话语,却不知道忠、信、礼、义也都可以从书籍里表达出来。”即可概括出:《诗经》等儒家经典包含忠信礼义思想,吐蕃愚昧顽劣,长久叛乱刚刚臣服,这些儒家经典可以起到教化作用。【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以”,凭;“遇”,接触;“行”,活动。(2)“因”,凭借、借助;“敝”,损害;“与”,同盟;“知”,通“智”,明智;“易”,代替;“其”,表揣测,还是。(3)“大行”,做大事;“细谨”,形容词作名词,细枝末节;“为”,是;“俎”,砧板;“何……为”,反问句兼固定句式,为什么……呢;“辞”,告辞。(4)“诚”,的确、确实;“爱”,吝惜;“易”,换;“宜”,理所应当。参考译文:\n当初,吐蕃攻下石堡城,留下军队据守,并不断侵犯骚扰黄河以西地区。唐玄宗命令李和河西、陇右的官员一起商议如何攻取该城。众将领都认为石堡城地势险要,而且路途又远,如果攻打不下来,将没有办法平安返回,暂且还是应当按兵不动,再寻找战机。李祎没有听从他们的意见,率领军队深入敌境,急速攻城,打下了石堡城,又分别派兵据守要害的地方,使敌人不能前进。从此,河西、陇右各路唐军可以四处巡逻,并且拓展疆域一千余里。这年秋天九月,吐蕃兵几次战败而害怕,于是请求和亲。忠王友皇甫惟明借奏事的机会从容不迫地向唐玄宗讲述和亲的有利之处。唐玄宗说:“吐蕃赞普过去在给我的书信中词语违逆傲慢,这怎么可以放弃对他的打击呢?”皇甫惟明回答说:“赞普在开元初年,年龄还小,哪里能写这样的书信?恐怕是边地将领伪造的,想用它来激怒陛下罢了。战事连年不停,每天要花费千金,河西、陇右两地因此贫困凋敝。假如陛下派一位使臣去看望金城公主,借这机会与赞普当面互相约定结交,使他俯首称臣,从此永远平息边境战祸,这难道不是驾驭夷狄的良策吗?”唐玄宗听了十分高兴,就命令皇甫惟明和内侍张元方出使吐蕃。吐蕃赞普大喜,把贞观以来所接到的唐朝皇帝的敕书都拿出来给皇甫惟明看。冬季,十月,赞普派大臣论名悉猎随皇甫惟明一起入朝进献贡品,并向唐玄宗上表说:“外甥两代都娶天朝的公主为妻,我们两国的情义如同一家人,这中间,由于张玄表等人首先带兵侵犯掠夺,才使双方关系恶化。外甥深深懂得什么是尊贵卑贱,怎么敢做出失礼的事呢!由于边将挑拨离间,才使我得罪了舅父。我屡次派使者入朝想说明真情,都被边将阻挡住了。如今承蒙您派使臣来探望公主,外甥我不胜喜悦。假如能够重新修复我们以往的亲密关系,我死而无憾!”从此,吐蕃国又诚恳地归附唐朝。十九年春正月辛未日,吐蕃使者说金城公主想要《毛诗》、《春秋》、《礼记》。正字于休烈上书认为:“东平王刘宇是汉成帝的亲弟弟,他请求得到《史记》、《诸子》,汉成帝尚且不给。何况吐蕃,是我国的仇敌,如果现在把这些书送给他们,使他们知道了用兵的韬略,就会更加机变狡诈,这不符合我国的利益。”唐玄宗把此事交给中书门下商议。裴光庭等人奏道:“吐蕃愚昧、顽固而放肆,长期反叛,新近才降服;应该借这次他们求书的机会,把《毛诗》、《尚书》送给他们,这可能会使他们逐渐受到大唐教化的陶冶,使教化流布,无远不至。于休烈只知道书籍中有权术谋略、机变狡诈的话语,却不知道忠、信、礼、义也都可以从书籍里表达出来。”唐玄宗说:“你们说得好。”就命人把《毛诗》等书送给吐蕃的使节。(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春风①王安石一马春风北首②燕③,却疑身得旧山川。阳浮树外沧江水,尘涨原头野火烟。日借嫩黄初着柳,雨催新绿稍归田。回头不见辛夷④发,始觉看花是去年。[注]①本诗写于诗人出使辽国途中。②北首:向北。③燕:今北京市,时为辽国都城。④辛夷:木笔花,又称迎春花。15.下列对这首宋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写诗人踏上原属于紫国的辽国土地,却似乎来到了“旧山川”,没有一丝脚踏异国的感觉。B.颔联写景细腻。春风吹拂,江面水波荡漾;阳光普照,江水波光粼粼。远眺水天相接处,田野上烧荒冒起烟尘正冉冉升起,并逐渐蔓延开来。C.“浮”字描绘出阳光随着波涛的涌动仿佛在漂浮、游弋、升腾之情景,写出了春风、江水、阳光的融合,赋予动态的景象以静态的美感。阳“浮”与尘“涨”,正是南方人看北方景色的不同之处。D.颈联写柳色嫩黄,阳光染就,田间新绿,幻成雨水催成;生动警奇,以文字和音律,裁成一幅田园图画,清新明丽。16.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答案】15.C16.诗人以不见迎春花作结,才觉得看花是在去年,照应首联,纠正错觉,强调异国之地毕竟不是家国处,含蓄地表达了国土被占的愤恨之情,蕴藏了对收复国土的理想和期盼。【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C\n.“赋予动态的景象以静态的美感”错,应是“赋予静态景象以动态美感”。春风吹拂,江面水波荡漾;阳光普照,江水波光粼粼。远眺水天相接处,阳光随着波涛的涌动仿佛在漂浮、游弋、升腾。“浮”写出了春风、江水、阳光的融合,赋予静态的景象以动态的美感。故选C。【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尾联“回头不见辛夷发,始觉看花是去年”的意思是“回头却不见辛夷开花,才觉得看花是在去年”,诗人以不见迎春花作结,故意纠正一个回家的错觉(作者家乡辛夷花多,而眼前之花还没有开放),同首联照应,再次将心中的情绪,抒发得饶有新意。再结合写作背景“今北京市,时为辽国都城”,含蓄地表达了国土被占的愤恨之情和收复国土的理想。17.补写下面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举盘庚迁都之例驳论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论述了从黎民百姓到士大夫都是反对的声音。(2)在《答司马谏议书》中,作者表明只想简单些回信,不再辩解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3)《谏太宗十思疏》中概括历代君王能创业不能守业的普遍规律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在《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认为一国之君如果不能做到居安思危、戒奢以俭,不能保持宽厚,不能克制欲望,就好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对于子路的回答,孔子没有直接表态,而是用“____________”去暗示,这既是暗示性的批评,又不伤其自尊。(6)《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面对孔子的询问,曾晳描绘了一幅在大自然里沐浴着风,一路酣歌的美丽动人的景象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胥怨者民也②.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③.虽欲强聒④.终必不蒙见察⑤.有善始者实繁⑥.能克终者盖寡⑦.斯亦伐根以求木茂⑧.塞源而欲流长者也⑨.夫子哂之⑩.浴乎沂⑪.风乎舞雩⑫.咏而归【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重点字有:胥、聒、寡、哂、沂、雩。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3小题,共6分)(一)(每空0.5分,共2分)18.请根据人物性格,判断下列空格处分别为哪个人物的表现。\n只见一个媳妇端了一个盒子站在当地,一个丫鬟上来揭去盒盖,里面盛着两碗菜,李纨端了一碗放在贾母桌上,凤姐儿偏拣了一碗鸽子蛋放在刘姥姥桌上。贾母这边说声“请”,刘姥姥便站起身来,高声说道:“老刘,老刘,食量大似牛,吃一个老母猪不抬头。”自己却鼓着腮不语。众人先是发怔,后来一听,上上下下都哈哈的大笑起来。______撑不住,一口饭都喷了出来;______笑岔了气,伏着桌子叫“嗳哟”,______早滚到贾母怀里,贾母笑的搂着叫“心肝”;王夫人笑的用手指着凤姐儿,只说不出话来;薛姨妈也撑不住,口里茶喷了探春一裙子;探春手里的饭碗都合在迎春身上;______离了座位,拉着他奶母叫揉一揉肠子。地下的无一个不弯腰屈背,有躲出去蹲着笑去的,也有忍着笑上来替他姊妹换衣裳的,独有凤姐鸳鸯二人撑着,还只管让刘姥姥。A.林黛玉B.贾宝玉C.贾惜春D.史湘云【答案】①.D②.A③.B④.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的人物形象理解、分析能力。《红楼梦》中的史湘云既有活泼开朗,质朴可爱,性情急躁的女孩气质,又有骄傲,洒脱大方,不傲慢的名人风范。因此,“撑不住,一口饭都喷了出来”的便是史湘云。《红楼梦》中的林黛玉敏感、细心、淡泊、真实、易伤感,绝顶聪明,悟性极强,是一个有书香气的静谧的女子。因此,“笑岔了气,伏着桌子叫‘嗳哟’”的便是林黛玉。《红楼梦》中的贾宝玉主张人人平等,尊重个性,各人按照自己的意志自由活动。在他心里眼里,人只有真假、善恶、美丑的划分。他憎恶和蔑视世俗男性,亲近和尊重处于被压迫地位的女性,他也是贾母最疼爱的晚辈,因此,“早滚到贾母怀里”的便是贾宝玉。《红楼梦》中的贾惜春年龄尚小,孤僻冷漠,因此“离了座位,拉着他奶母叫揉一揉肠子”的是贾惜春。(二)(每空0.5分,共2分)19.请根据下列大观园房舍的描写,判定是谁的居所,在横线处填好对称选项。(1)这三间屋子并不曾隔断。当地放着一张花梨大理石大案,案上磊着各种名人法帖,并数十方宝砚,各色笔筒,笔海内插的笔如树林一般。(2)有几百株杏花,如喷火蒸霞一般。各色树稚新条,随其曲折,编就两溜青篱。佳蔬菜花,漫然无际。(3)粉墙环护,绿柳周垂。院中点衬几块山石,一边种着数本芭蕉;那一边乃是一棵西府海棠,其势若伞,丝垂翠缕,葩吐丹砂。(4)五间清厦连着卷棚,四面出廊,绿窗油壁,更比前几处清雅不同。房屋雪洞一般,一色玩器全无,案上只有一个土定瓶中供着数枝菊花,并两部书,茶奁茶杯而已。A.贾宝玉B.薛宝钗C.李纨D.贾探春(1)_______(2)______(3)_______(4)______【答案】①.D②.C③.A④.B【解析】\n【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基本内容、人物形象的整体把握能力。《红楼梦》第四十回写道“探春素喜阔朗,这三间屋子并不曾隔断。当地放着一张花梨大理石大案……”,一般来说,我们常住的屋子,几大间都会有隔断,分为专门的书房、正堂、卧室等,但探春不,她的屋子三大间是通的,没有任何隔断,大概只有性格最为爽朗阔达的人,才会如此布置。一句“探春素喜阔朗”写出了探春作为一个庶出小姐的人生态度。前八十回里,我们常见她被生母赵姨娘作践折辱,但自尊自爱自强的三姑娘并没有因此而抬不起头,她凭着自己内心坚韧的信念和阔达的人生态度,依然得到了贾母的疼爱,王夫人的信任。故第一空是贾探春。《红楼梦》的第十七回写道“转过山怀中,隐隐露出一带黄泥筑就墙,墙头上皆稻茎掩护。有几百株杏花,如喷火蒸霞一般”可见《红楼梦》作者完全用的是写实之笔。李纨所在的稻香村正是圆明园的杏花春馆,这里的建筑风格符合李纨贞静淡泊、清雅端庄、处事明达,却又超然物外的性格特点。故第二空是李纨。《红楼梦》第十七回和后面四十一回都有对怡红院的景物介绍“粉墙环护,绿柳周垂。院中点衬几块山石……”,贾宝玉有着平易近人的性格,其性情温和平顺,平等待人,具有平等自由的精神品质;而在一个传统的封建社会中,贾宝玉又是一个叛逆且桀骜不驯的人,他蔑视世俗的功名利禄,痛恨八股文章;同时宝玉也是脆弱而善良的,他尊重女性又同情女性,向往美好事物,此生活环境与宝玉的性格特点正契合。故第三空是贾宝玉。《红楼梦》十七回,贾政带宝玉游园,到了蘅芜苑时,有关于其建筑格局、内部构造及周边环境的描写“五间清厦连着卷棚,四面出廊,绿窗油壁,更比前几处清雅不同……”,这段文字,带给我们最直观的印象,就是蘅芜苑里的清雅。宝钗为何选这样一处住所呢?薛姨妈曾对王夫人说宝钗古怪,不喜欢花儿粉儿,这养的建筑风格也正合了宝钗之意。故第四空是薛宝钗。(三)(每空0.5分,共2分)20.《红楼梦》中,有一次探春忽然雅兴大发,写信给宝玉提议结社作诗。恰好贾芸孝敬宝玉两盆珍贵的白海棠,他们便借此成立了海棠诗社。李纨提议起个别号,称呼则雅。贾宝玉是怡红公子,林黛玉是潇湘妃子,薛宝钗是蘅芜君,其他人物在横线处填好对称选项。A.蕉下客B.枕霞旧友C.菱洲D.藕榭26、迎春_____27、探春______28、惜春______29、湘云_____【答案】①.C②.A③.D④.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基本内容、情节的整体把握能力。“菱洲”,是迎春在诗社里的别号。迎春道:“我们又不大会诗,白起个号作什么?”探春道:“虽如此,也起个才是。”宝钗道:“他住的是紫菱洲,就叫他‘菱洲’”。\n故选C。“蕉下客”,是探春在诗社的别号。探春笑道:“我就是‘秋爽居士’罢。”宝玉道:“居士、主人到底不恰,且又瘰赘。这里梧桐芭蕉尽有,或指梧桐芭蕉起个倒好。”探春笑道:“有了,我最喜芭蕉,就称‘蕉下客’罢。”故选A。“藕榭”,是惜春在诗社里的别号。宝钗道:“四丫头在藕香榭,就叫他‘藕榭’就完了。”故选D。“枕霞旧友”,是史湘云在诗社里的别号。探春道:“你也该起个号。”湘云笑道:“我们家里如今虽有几处轩馆,我又不住着,借了来也没趣。”宝钗笑道:“方才老太太说,你们家也有这个水亭叫‘枕霞阁’,难道不是你的?如今虽没了,你到底是旧主人。”故选B。四、写作(60分)2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梭罗说:“一个人越是有许多事情能够放得下。他就越富有。”生活中,有人认为放下是一种智慧,也是一种境界;也有人认为,不放下是一种坚守,也是一种精神。全面理解材料,也可以从一个侧面、一个角度进行立意,文题自拟,不得抄袭。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答案】例文:放下佛家有禅语说:“无挂碍者无恐怖”,我们背着大大小小的包袱行走在漫长的人生路上,会感到疲倦。学会放下,成为一名“无挂碍者”,我们会享受到那独有的从容、宁静。放下是一种人生态度,更是一种精神超然的境界。灯红酒绿的世界会遮蔽我们那颗简单的心,人变得拥有无穷无尽的欲望,渴望获得所有美好的食物。然而人的执着有时会成为痛苦的源泉,因为执着于追求不属于你的事物,追求你所不能及的美好。懂得放下,不仅可以还原你人生那朴素的舒适与坦然,更会引导你走进一个新的精神家园,不再受种种的牵绊而失去那本该挂在脸上的笑靥。这时候,你便可以面向大海,感受属于你的春暖花开。然而放下并不意味着无所顾忌,肆无忌惮,也不是毫无约束。生活中有许多事仍需要我们坚持,难道在实现梦想的旅途中遇到挫折就轻易放下我们的梦想吗?我们所放下的是物质所给予的约束,是扰乱心绪的杂事,是放下我们可以放下的那些令自己更从容的名与利,生与死。庄子虽然身处陋巷,依然活得逍遥,他拒绝做官甘愿曳尾于涂,他鼓盆而歌甘愿不被人理解。庄子放下了自己种种的烦恼,回到自己心中的原点,但是他并没有胡作非为,放下的只是约束他追随自己理想的外在的东西。\n毕淑敏的一句话令我印象深刻:“执着是人之本性,而放下却是人之智慧。”是的,放下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但我们的身边依然有许多人懂得放下而获得一片广阔的天地。犬儒派哲学家第欧根尼便是在放下人生中许多的事情后,建造了自己的心灵家园。犹记得第欧根尼在一个烂筐子里,大帝走在他面前,而他却说:“不要挡住我的阳光。”,第欧根尼的阳光,是自由,物质的贫困他早已看淡,他的心一丝不挂,有的只是自己心中的追求。放下了一切无关的事物,才有了追随阳光的第欧根尼,有了精神富有的第欧根尼。在生命广阔的原野上,我们也要学会放下。我曾经以为所有的事情都要紧紧地抓住;我曾经以为做任何的事情都要苦苦地坚持下去,我曾经以为执着是成功的唯一途径。其实学会放下,得到的也许是更多的硕果,通往的也许是一条更宽阔的大道。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静坐四十九天,放下烦恼,终修成正果,虽然我们无法像释迦牟尼般静坐这么多天,但在生活中,放开对一些事情的执着吧。学会放下,拥有更多的宁静,享受更多的从容。【解析】【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写作的能力。这是一则材料作文,考生在审题时要注意全面把握所给材料,概括出材料的主旨,根据所给材料主旨确定自己作文的立意。本作文题目由两个部分组成,提示语和要求。要抓住关键句进行分析。【审题】本作文题目由两个部分组成,提示语和要求。“提示语”先以梭罗的话语引出“放下”这个主题词,然后列出两类不同的看法:一是直接认同(肯定)“放下”说法的,另一方面则是从反面,以认同“不放下”的说法来对应“放下”的观点。考生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写作需要,或直接扣合梭罗的“放下”运思作文,或以认同“不放下”来表达自己的认识理解。也可在提示以外,就“放下”或“不放下”的相关范畴作文章。本题便于联系生活,但难点在思辨。放下什么不放下什么,需要有清晰的认识与有分寸的表达:(1)“放下”的意思是放弃或停止,可以是已拥有的弃之不顾,也可以是停止正在做的或追求的东西;(2)“不放下”意味着不抛弃,不放弃,更是坚持、执著。可以是客观要求的“放不下”,也可以是主观上的执著追求。至于“放下”或“不放下”的对象,可以是物质层面的,更可以是精神层面的。可从正面立意,亦可从反面立意,亦可正反结合辩证论述。正反结合者,如能正确指出放下什么,不放下什么,有辩证的分析,得分则可能也较高。论述时,要避免偏重于感性的抒发,不能做深入说理。参考立意:要放弃应该放弃的,才能更好地坚守自己应该坚守的;生命给了我们无尽的选择,也迫使我们不断地放弃,不断地坚守;要有一颗上进的心,永不屈服的精神;学会放弃,才会更好的坚守等。\n行文结构:结合材料内容分析确定标题“放下”。开头可以结合一些名人事例分析,引出观点“‘放下’二字让人懂得何为生命的本初重量”。然后从不同的角度分析论述,如与天地精神共往来的庄子,无疑参透了“放下”二子真正的玄机;“放下”赋予了生命更充盈饱满的空间,让人感悟生命本初的质地,原始的欢欣;只有真正对不幸的“放下”,人类才能在爱与幸福的路途上迎候解放等。最后可以写怎么做或期待等,如“愿我们有勇气‘放下’并有能力‘放下’,执此一念,我们的生命将会是一个盛大而永恒的节日”。【素材】1.与天地精神共往来的庄子,无疑理解了“放下”二子真正的玄机。他拒绝了楚相的高位,要过“生将曳尾于涂中”的生活。妻子故去,他鼓盆而歌,歌的是“查其始而本无生”的朴素真理。名誉的煊赫,生死的大劫都缚不住这颗无所拘囿、不甘就范的心魄呀!我想,庄子是懂得放下的,他穿越了名利生死妄加于他的桎梏,当他以一袭白衣、衣袂飘飘地向逍遥走去时,身外的所谓重量已伤不得他分毫,他的豁达豪迈足以穿越世间一切坎坷,实现自我生命的圆满成全。2.握紧拳头,你抓住的只有空气;张开手掌,你便拥有了一切。3.很小的时候,我们总会伸手抓住面前的一切,渐渐地,我们发现,要抓住的太多,手却只有一对,要想拥有,必先放手。可是如今,我们仍未学会放下,我们会放不下流逝的时间、缘尽的感情和曾经的爱。它们,如同指触的流沙,指间的轻风和手心的雨丝,你放下,便收获释然;你放不下,却也留不下,只剩下无尽的痛苦与哀婉给你作无用的慰藉。4.痛后放下乃第一境界。水蛭吸血,你越拔得用劲,它越痛却吸得更紧,最终只能在火中蜷缩自己炽热难熬的身躯,化作一阵云烟,渐远渐散。倘若水蛭痛而后放下,想必不会落得如斯结局吧。痛觉与生俱来,它不是对你的折磨而是对你的保护。也许它不是你的,有更好的值得你追逐。坚持是中性词,当你坚持应放下的,你就是固执的。痛了就放,是对自己的保护,是对时间的珍惜,是为更好的到来而准备。有人问佛:“大师,我放不下。”佛拿了一杯热水倒在他的手上。他手一烫,杯子坠地。佛曰:“痛了你就会放手。”烫伤可以很快恢复,放不下而荒废的青春却一去不复返。5.低姿态的高贵远比高姿态的高贵美丽,圆润而不刺眼。放下姿态,收获高贵,低微到尘埃里,然后开出花来。痛了才放是被动的,主动放下是有意识的,觉悟自然更高。仓央嘉措既恐损梵行又恐负倾城,留下一句“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后,从此入山终成高僧。李嘉诚之子李泽楷并无仰仗父亲敌国之财,而是放下“华人首富之子”的身份艰苦打拼,最终一手开创“电讯盈科”的王国,人称“小超人”。路易威登从匠师爱徒到御用捆箱师,再到创业,一路放下一路成功,留下“LV”让万千女性为之疯狂追逐。主动放下,你会收获更多。\n6.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不带一物而来,不带一物而去,缘至则来,缘尽则去。这是一种“百花丛中过,片叶不沾身”的潇洒,一种“漫看天际云卷云舒”的恬然,一种“日起而作,日落而息”的睿智。它不是“放下吧,是你的会回来,不回来是因为你值得更好的”的自我安慰,是“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豁达与大气。这样的人,才是拥有一切。他不需放下,因为他一无所有;他可以放不下,因为放下后还是他的。7.梭罗说:“一个人越是有许多事情能够放得下,他就越是富有。”放下吧,你会是最富有的。【点睛】材料作文应先辨清材料的表达方式,是叙事类、说明类,还是描写类;然后针对不同类型的材料采取不同的应对策略进行立意。特别要抓住关键句进行分析。本材料阅读理解起来比较简答,有明确具体的写作指向。材料作文的审题很重要:第一步,读懂材料,抓住主旨。首先要注意材料的特点:单则材料要从整体上把握其主旨;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比喻性材料要理解其比喻意义;含哲理性寓言材料,要把握其寓意。所谓抓住主旨(即材料的意向倾向和感情倾向)。第二步,选择角度,准确立意主旨单一的材料据材料立意即可。蕴涵丰富的材料,可从多角度立意,即发散思维多向立意。一般说来,一则材料至少可从肯定与否定两个角度审视:“一事多人”的材料,有几个“人”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事多因”的材料,有几个“因”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个事件,针对其背景、写作目的的不同,就产生了几个不同的审视角度。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语文
发布时间:2022-08-06 12:56:12 页数:20
价格:¥5 大小:48.55 KB
文章作者:fenxiang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