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河北省保定市2021-2022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Word版带答案)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13

2/13

剩余11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2021~2022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调研考试高一历史试题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4.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中外历史纲要》(下)。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摩奴法典》是古代印度婆罗门祭司根据陀经典、累世传承和古代习俗编成的教法典籍,其第一卷第102条宣布:为将婆罗门的义务与其他种姓的义务以适当顺序加以区分,生于自存神的摩奴特编纂了本法典。”这反映了古代印度()A.重视对传统文化的整理B.社会秩序比较稳定C.种姓制度受到法律保护D.奴隶人格遭到践踏【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为将婆罗门的义务与其他种姓的义务以适当顺序加以区分,生于自存神的摩奴特编纂了本法典”可知是古印度种姓制度,并编纂了相关法典,C项正确;A项与材料无关,排除A项;材料中无法看出社会秩序比较稳定,排除B项;材料中无法看出奴隶人格受到践踏,排除D项。故选C项。2.西欧第一所大学是11世纪末产生于意大利的工商业城市博洛尼亚的博洛尼亚大学,它比任何其他大学早了许多年,因此有最古老的欧洲大学这一头衔。由此可推知,该大学在当时()A.适应了城市市民的需要B.享有高度的教育自主权C.摆脱了基督教会的压制D.为文艺复兴创造了条件【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博洛尼亚大学产生于11世纪末的意大利的工商业城市博洛尼亚,它是城市市民需要的产物,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该大学“享有高度的教育自主权”“为文艺复\n兴创造了条件”的信息,排除BD项;当时意大利天主教仍占统治地位,该大学不可能摆脱了基督教会的压制,排除C项。故选A项。3.公元1010年,西非桑海国的君主迪亚·科索伊将首都迁至商业重镇加奥。下图所示是在该地发现的桑海统治者的墓碑,墓碑上面刻着阿拉伯文,墓碑的石料来自西班牙。该墓碑可用于说明,桑海国()A.实行中央集权政治B.对外贸易范围较广C.政权凸显神权色彩D.重视对外文化交流【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桑海统治者的墓碑,墓碑上面刻着阿拉伯文,墓碑的石料来自西班牙”可知,这体现了撒哈拉商路的文化经贸交流,B项正确;材料未提及中央集权,排除A项;材料体现神权色彩,排除C项;通过材料无法得出桑海国重视文化交流,排除D项。故选B项。4.下图是《德雷克手稿》(1560~1570年)中的插图,显示的是西班牙人在今巴拿马贝拉瓜斯地区掘金的场景。图中有四名苦力,其中一人正把沙金交给西班牙人,一人在水中清洗金矿石,画中的矿工都是卷发的黑人。该图证实了()A.西班牙为美洲社会发展作出了贡献B.非洲大陆丧失了大量的精壮劳动力\nC.资本原始积累促进了西班牙的发展D.黑奴贸易弥补了美洲劳动力的不足【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中在16世纪的美洲,黑人矿工挖掘出的黄金交给了西班牙人,可知黑人到了美洲为西班牙人淘金,D项正确;A项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A项;材料中无法看出非洲大陆丧失了大量的精壮劳动力,排除B项;材料并未反映资本原始积累促进了西班牙的发展,排除C项。故选D项。5.马丁·路德讽教皇:“他们一生没有从《圣经》中学到什么,却希望做《圣经》专家。他们企图使我们相信,不管教皇是好是友,他在信仰上是不会错误的,但他们并不能丝毫予以证明。”这表明,马丁·路德()A.主张放弃对天主教的信仰B.抨击天主教会的禁欲主义C.否定教皇解释《圣经》的权威D.强调王权的地位高于教权【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中“马丁·路德讽教皇:“他们一生没有从《圣经》中学到什么,却希望做《圣经》专家。”可知马丁·路德认为教皇不能很好的解释《圣经》,C项正确;A项与史实不符,排除A项;材料主旨未提及禁欲主义,排除B项;材料主旨未提及王权的地位,排除D项。故选C项。6.1787年美国宪法第六条规定:“本宪法及依照本法制定的合众国法律以及根据合众国权力所缔结或将缔结的一切条约,均为全国的最高法律;即使与任何州的宪法或法律相抵触,各州法官应遵守。这体现了()A.分权制衡原则B.联邦制原则C.法律至上原则D.民主共和原则【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均为全国的最高法律;即使与任何州的宪法或法律相抵触,各州法官应遵守”,可知,1787宪法规定联邦政府的法律高于地方法律,体现了联邦制原则,B项正确;未体现分权制衡原则,排除A项;材料主旨是联邦与地方关系,排除C项;材料主旨是联邦与地方关系,排除D项。故选B项。7.下表所示是德国1871年和1910年的城市人口状况。此表反映出这一时期的德国()\n城市的等级城市人口占全国人口比重(百分比)1871年1910年10万以上4.821.31万人7.713.42千~1万人23.625.42千人以上63.939.6A.政治统一促进了人口增长B.工业化加快了城市化进程C.农业人口向城市快速涌人D.产业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图表可知,德国城市人口占全国人口比重在增加,说明工业革命加快了城市化步伐,B项正确;政治统一并不是主要因素,排除A项;材料未提及城市人口来源,排除C项;材料主旨与产业结构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8.在近代,几乎所有资本主义国家都通过大炮打开了新的空间—殖民地之后,“宗主国负责生产销售,并获取大量的利润。而殖民地国家只能负责出售生产资料和购买制成品,流失资源和资本”。材料体现了()A.西方大国崛起具有相同的路径B.殖民扩张阻碍了殖民国家发展C.世界殖民体系下不公正现象D.早期殖民扩张造就了西方强国【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宗主国负责生产销售,并获取大量利润。而殖民地国家只能负责出售生产资料和购买制成品,流失资源和资本”可知,殖民体系下,宗主国与殖民地的不平等,C项正确;A项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A项;材料主旨是殖民体系的不公正,排除B项;D项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9.正如福斯特所说:“从一开始(1910\n年),墨西哥革命的最大弱点,就是工人阶级还没有起到领导作用。“这是由于当时墨西哥工业不发达,尚未形成一个强大的工业资产阶级,工人阶级力量也比较弱小。这一局面决定了墨西哥()A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具有不彻底性B.无法得到社会主义国家苏俄支持C.农民起义因政府军的镇压而失败D.未摆脱沦为西班牙殖民地的命运【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工业不发达,尚未形成一个强大的工业资产阶级”可知,墨西哥工业资产阶级力量弱小,其主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并不彻底,A项正确;苏俄还未建立,排除B项;材料未提及农民起义,排除C项;D项说法错误,排除D项。故选A项。10.1920年,苏俄共产党H·H·科尔恰什金给中央的信中提到,“两年多来,人民在苏维埃制度下忍饥挨俄,而被夺走粮食的人势必会起来反对苏维埃政权”,只有"政府与农民的关系融洽了,主要在乌克兰进行的内战才能结束"。为“融洽”政府与农民的关系,苏俄()A.将农民所有余粮重新分配B.允许外国人在国内办企业C.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D.走上了农业集体化的道路【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由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对经济的限制和超越了当时苏俄生产力的生产关系,导致严重的经济危机,经济危机又导致政治危机。为“融洽”政府与农民的关系,苏俄推行新经济政策,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允许农民自由出卖余粮,C项正确;为“融洽”政府与农民的关系,苏俄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允许农民自由出卖余粮,A项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B项内容与“融洽”政府与农民的关系无关,排除B项;1927年底,根据联共(布)第十五次代表大会提出的大力开展农业集体化的方针,苏联开始了农业集体化运动,排除D项。故选C项。11.1945年2月,苏、美、英三国政府首脑在雅尔塔召开会议并签订秘密协议,其中提出“有关外蒙古及上述港口铁路的协定尚须征得蒋介石委员长的同意”,但这句话的效力被下一段话抵消了:“三强领袖同意,苏联之此项要求须在击败日本后毫无问题地予以实现。”据此可知,该会议()A.为美苏两国所控制B.强权政治色彩较鲜明C.促成了两极格局形成D.维护了中国领土主权【答案】B\n【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中的时间、地点可知,这是雅尔塔会议,苏、美、英三国背着中国签订了关于外蒙古的秘密协议,体现了大国强权政治,B项正确;苏、美、英三国开会,排除A项;与两极格局形成无关,排除C项;破坏了中国主权,排除D项。故选B项。12.下表所示是20世纪90年代美、德两国三大产业产值占GDP的比重(%)。导致表中两国产业产值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年份199119951999美国第一产业1.91.61.6第二产业26.826.424.7第三产业71.37273.7德国第一产业1.51.31.2第二产业37.832.130.1第三产业60.766.668.7A.工业化进程加速B.政府干预的加强C.科学技术的进步D.福利国家的建成【答案】C【解析】【详解】从1991年到1999年,美德两国第三产业占比上升,这是由于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发展,知识经济和信息技术产业迅速发展,C项正确;两国已完成工业化,排除A项;政府减少了对经济的干预,排除B项;材料与福利国家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13.1963~1973年,苏联的军费总额为6740亿美元,年平均增长率为3%。1971年军费支出为740亿美元,1973年为860亿美元,1975年增至1023亿美元,“军工基地之大在全世界首屈一指”。这折射出当时苏联()A.军事实力超过美国B.经济改革无任何成效C.突破了斯大林体制D.经济结构仍畸形发展\n【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中,1963年到973年,苏联军费增长较快,军工基地规模较大,结合所学可知,在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苏联的军工业发展较快,D项正确;苏联军事实力未超过美国,排除A项;经济改革成效不大,排除B项;经济改革并未突破原有斯大林体制,排除C项。故选D项。14.二战后,巴西开始制定事实上的全国性发展计划,于1956~1961年建立了汽车、造船及重型电机制造业等。韩国自1962年起不断地制定“五年计划”,1973年又制定了重化工业发展计划,对重化工业进行大规模投资。这说明这一时期()A.韩国工业化水平低于巴西B.两国工业化水平领先世界C.两国工业化由政府所主导D.两国均建成了工业化国家【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巴西开始制定事实上的全国性发展计划”、“韩国自1962年起不断地制定“五年计划””可知,两国政府主导着工业化进程,C项正确;材料无法看出韩国与巴西工业化水平高低,排除A项;材料无法看出两国工业化水平领先世界,排除B项;材料并未表明两国均建成了工业化国家,排除D项。故选C项。15.由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主办的《金融与发展》杂志上曾发表文章指出,自1989年柏林墙倒塌至2007年金融危机爆发前夕,国际资本流动占GDP比重从5%猛增至21%,国际贸易占所有贸易比例从39%上升到59%,居住在非出生国的人口增长了25%以上。这体现了该时期()A.逆全球化浪潮的暗流涌动B.经济文化全球化进程加快C.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加剧D.全球化的阻力来势汹汹【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1989到2007年,国际资本流动占比上升,国际贸易占所有贸易比例上升,可知全球化进程加快,B项正确;材料与逆全球化无关,排除A项;材料主旨并非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排除C项;D项说法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5分。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到10~11世纪,西欧封建主之间的封君封臣关系已成为普遍现象。演变到后来,\n两者之间关系的确立,逐渐发展出一套比较独特的仪式,即臣服礼。一般而言,在举行臣服礼之时,封臣要跪拜封君,置其双掌于封君之手,并宣誓成为封君的附庸,有时还附带有封君和封臣之间的亲吻礼。由此可见,臣服礼的核心在于强调一方对另一方的依附,因而对于投靠的一方而言,执行该项礼仪显然是一件有损颜面的事情。所以许多封臣,特别是那些势力比较强大的封臣,通常都不愿意向封君行臣服礼。历史上也不乏其例。据记载,当法王查理三世最终决定将塞纳河口一带的地方封赐给早已盘踞该地的北欧海盗首领罗洛之时,依照礼节,罗洛本应向法王行臣服礼,但后者认为该仪式有损尊荣,因而拒绝执行。通过礁商,双方达成协议:罗洛让自己的一位武士替他行臣服礼。——摘编自王斯德《大学世界史》材料二1022年布卢瓦公爵厄德在致其领主法国国王罗伯特的一封信中清楚地表明了封建主的心态。布卢瓦公爵在得知国王将通过一次法庭审判来剥夺他的采邑时,拒绝出席受审而代以致信国王以示抗议。他在信中称:“……任何人都会认为我配得上继承(财产)。至于我从你那里领得的采邑,很明显它不是你以国王身份而拥有的,而是我感谢你的恩宠从我的祖先那里继承而得到的……真的,我为什么不能去捍卫我的自尊?我要求上帝证明我自己的灵魂,我宁可死得光荣而不愿生活没有自尊。”——摘编自计秋枫《论中世纪西欧封建主义的政治结构》(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世纪西欧臣服礼的特点。(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世纪西欧封君封臣制的影响。【答案】(1)特点:体现封君封臣关系的不平等;强调双方间的权利与义务关系;具有仪式性(象征性)不稳定性(缺乏强制性)。(2)影响:稳固了中世纪西欧的统治秩序;形成了严格的等级关系;促进了西欧契约观念的兴起;加剧了地方割据倾向。(答出三点即可)【解析】【详解】(1)特点:根据材料“一般而言,在举行臣服礼之时,封臣要跪拜封君,置其双掌于封君之手,并宣誓成为封君的附庸,有时还附带有封君和封臣之间的亲吻礼。由此可见,臣服礼的核心在于强调一方对另一方的依附,因而对于投靠的一方而言,执行该项礼仪显然是一件有损颜面的事情”可知,体现封君封臣关系的不平等;具有仪式性(象征性)不稳定性(缺乏强制性);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世纪西欧臣服礼强调双方间的权利与义务关系。(2)影响:根据材料“一般而言,在举行臣服礼之时,封臣要跪拜封君,置其双掌于封君之手,并宣誓成为封君的附庸,有时还附带有封君和封臣之间的亲吻礼。由此可见,臣服礼的核心\n在于强调一方对另一方的依附”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稳固了中世纪西欧的统治秩序;形成了严格的等级关系;促进了西欧契约观念的兴起;根据材料“布卢瓦公爵在得知国王将通过一次法庭审判来剥夺他的采邑时,拒绝出席受审而代以致信国王以示抗议”“任何人都会认为我配得上继承(财产)。至于我从你那里领得的采邑,很明显它不是你以国王身份而拥有的,而是我感谢你的恩宠从我的祖先那里继承而得到的……真的,我为什么不能去捍卫我的自尊?我要求上帝证明我自己的灵魂,我宁可死得光荣而不愿生活没有自尊”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加剧了地方割据倾向。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16世纪,处于封建鼎盛时期的葡萄牙冲在各国殖民扩张的最前列,其工商业基础十分薄弱,封建王权占统治地位,但却垄断了东方贸易。1572~1581年,荷兰资产阶级领导了独立战争,独立后的荷兰随即开始了海外殖民掠夺,巨额的殖民掠夺财富转化为资本积累,资本市场日趋繁荣,荷兰成为欧洲的经济领袖。它的威力主要建立在商业霸权之上,偏重商业资本发展的路径使荷兰到18世纪时国运衰落。17世纪下半期,英国从荷兰手中夺取了海上霸权。到18世纪最后30余年,英国率先开始了改变整个世界面貌的产业革命,产业革命最终将英国推上了世界霸主的宝座。回顾西欧这两个世纪的历史可知,经济发展水平及其决定的社会结构先于制度变迁并决定制度变迁。——摘编自潘悦《16~18世纪西欧诸国的经济兴衰与制度变迁》材料二在18世纪欧洲内部变化过程中,比较清晰的一点大概就是西欧与东欧状况的明显差异。在通向近代资本主义的经济发展、与此相适应的社会秩序的变化、政治结构的革新等方面,18世纪无疑是西欧开始掌握主导权的分水岭。在发生明显变化的西欧,也是以西北欧,尤其是以英国和法国为先。在欧洲整体的分工体系中,通过将自己定位为向商业和工业发达、人口持续增长的西欧提供粮食的地区,东欧寻求到了新的出路。——摘编自【日】森谷公俊等著《兴亡的世界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16~18世纪葡萄牙、荷兰、英国先后崛起的首要条件,并以英国这一时期的史实为例说明“经济发展水平及其决定的社会结构先于制度变迁并决定制度变迁”这一结论的合理性。(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8世纪无疑是西欧开始掌握主导权的分水岭”的原因和影响。【答案】(1)首要条件:葡萄牙,强大的封建王权;荷兰,发达的商业资本;英国,雄厚的产业资本。合理性:新航路开辟后,英国走上了殖民掠夺道路,积累了巨额原始资本,推动了英国由封建主义\n向资本主义的过渡;通过圈地运动,代表资产阶级利益的新贵族实力增强。工商业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对封建王权展开斗争,通过“光荣革命”,结束了斯图亚特王朝的专制统治,逐步确立了资产阶级代议制——君主立宪政体。这说明制度变迁是建立在相应的经济发展水平之上的,且经济发展水平决定制度变迁的路径。(2)原因: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商业中心逐渐转移到西欧;西欧率先确立资本主义制度;工业革命促进了生产力发展;启蒙运动促进思想解放。(答出三点即可)影响:英国成为世界殖民帝国;以西欧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进一步拓展;推动了西欧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亚、非、拉美广大地区沦为西欧国家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答出两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解析】【小问1详解】首要条件:根据材料“16世纪,处于封建鼎盛时期的葡萄牙冲在各国殖民扩张的最前列”可分析得出葡萄牙,强大的封建王权;根据材料“荷兰……巨额的殖民掠夺财富转化为资本积累,资本市场日趋繁荣”可分析得出荷兰,发达的商业资本;根据材料“8世纪最后30余年,英国率先开始了改变整个世界面貌的产业革命,产业革命最终将英国推上了世界霸主的宝座”可分析得出英国,雄厚的产业资本。合理性:结合英国工业革命的背景,从殖民扩张、资本、制度等方面来说明。新航路开辟后,英国走上了殖民掠夺道路;积累了巨额原始资本,推动了英国由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的过渡;通过圈地运动,代表资产阶级利益的新贵族实力增强,工商业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对封建王权展开斗争,通过“光荣革命”,结束了斯图亚特王朝的专制统治,逐步确立了资产阶级代议制——君主立宪政体。这说明制度变迁是建立在相应的经济发展水平之上的,且经济发展水平决定制度变迁的路径。【小问2详解】原因;结合所学可知,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商业中心逐渐转移到西欧;根据材料“政治结构的革新等方面,18世纪无疑是西欧开始掌握主导权的分水岭。”可分析得出西欧率先确立资本主义制度;结合所学可知,18世纪英国开始了工业革命,工业革命促进了生产力发展;启蒙运动促进思想解放。影响:结合所学,从对英国、对殖民地、对世界等方面来总结。英国成为世界殖民帝国;以西欧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进一步拓展;推动了西欧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亚、非、拉美广大地区沦为西欧国家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n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1916年,列宁发表《社会主义革命和民族自决权》,指出世界各民族均应享有决定自身命运的权利。1918年,威尔逊发表演说,提出以民族自决权为基础的《十四点和平纲领》。1918年11月,一战的交战双方签署停战协定,召开巴黎和会,民族自决成为“巴黎和会”的基本原则。“‘民族自决’这一革命术语已不仅在欧洲而且在殖民地世界留下了印记”,最明显的例子是1924年《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中曾宣布:“承认中国以内各民族之自决权。”二战后民族自决原则被写进联合国宪章并成为国际法准则。——摘编自储昭根、于英红《一战后民族自决原则的公认与效应》材料二在现代世界历史上影响到亿万人口的一切政治变革中,没有比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几十年内欧洲海外殖民帝国的终结更有革命性、更具戏剧性,或者可能更令人感到意外的了。此后30年的时间里,在一般情况下,殖民势力在殖民地要求独立的激情面前急流勇退,没有动用军事力量。欧洲的世界霸权走到了尽头,100多个新兴国家诞生。但是,帝国主义殖民历史造就了这些世界上经济欠发达的地区。——摘编自[美]R.R.帕尔默著《现代世界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一战后民族自决原则得到公认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一战后殖民地或半殖民地国家实现民族自决的主要方式及其成效,并说明民族自决原则对20世纪国际关系所起的积极作用。【答案】(1)原因:民族自决理论的成熟;苏俄成立后对民族自决原则的实践;大国的推动;一战对欧洲殖民主义国家的重创;巴黎和会的认同。(答出三点即可)(2)方式:和平(非暴力),战争(暴力)。成效:亚非拉美许多国家获得独立,世界殖民体系逐渐崩溃。积极作用:冲击了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有助于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解析】【小问1详解】原因:根据材料“1918年,威尔逊发表演说,提出以民族自决权为基础《十四点和平纲领》。”可分析出民族自决理论的成熟;苏俄成立后对民族自决原则的实践;根据材料“1924年《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中曾宣布:“承认中国以内各民族之自决权。”可分析出大国的推动;根据材料“1918年11月,一战的交战双方签署停战协定,召开巴黎和会,民族自决成为“巴黎和会”的基本原则。”可分析出一战对欧洲殖民主义国家的重创;巴黎和会的认同。\n【小问2详解】方式:结合所学可分析出实现民族自决的主要方式主要有和平(非暴力),战争(暴力)两种。成效:根据材料“欧洲的世界霸权走到了尽头,100多个新兴国家诞生。”可分析出亚非拉美许多国家获得独立,世界殖民体系逐渐崩溃。积极作用:结合二战后殖民地的民族解放运动相关史实,可分析出冲击了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有助于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当国际上不同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矛盾威胁到某种社会制度和某国统治阶级在国内的统治时,国际范围内的阶级矛盾便火锐起来,上升为主要矛盾,制度相同的国家间的民族利益矛盾便下降到次要地位。反之,当国际范围内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矛盾处于相对平稳状态时,制度相同的国家间的民族矛盾,特别是大国之间的利害冲突便尖锐起来,甚至可能上升到主要地位,以至兵戎相见。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界政治格局演变也正是国际范围内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的运动,以及这两种矛盾地位变化的结果。——摘编自俞源《浅析战后世界政治格局演变的动因》围绕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演变的史实,从材料中选取一个角度,自拟论题,并予以闻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答案】示例一论题:国际范围内阶级矛盾的尖锐导致两极格局形成。阐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欧洲国家衰落,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第一经济、政治和军事强国;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国民经济得到了迅速恢复和发展,成为军事上唯一能与美国相匹敌的大国。美苏两国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不同,美苏两国的矛盾日益尖锐,由此二战后出现了以美苏两国为首的冷战对峙格局,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两极格局正式形成。综上所述,二战后,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不同的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之间的矛盾冲突,属于国际范围内阶级矛盾的激化,对战后初期国际政治格局演变起了主导作用。示例二论题:制度相同的国家间民族矛盾的尖锐推动世界由两极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阐述:20世纪60年代开始,随着欧共体的成立和发展、日本的崛起,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发生了分化;同时,由于东欧国家试图探索本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苏关系破裂,\n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也走向瓦解。这有力地冲击了美苏两极格局,使世界格局呈现出多极化发展趋势。随着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的结束,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中国、日本、俄罗斯和欧盟等国家或国家联盟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增强。综上所述,在国际范围内制度相同的国家出于对国家利益的维护,随着其自身实力的增强,在外交上必然要求独立自主,民族矛盾的冲突必然加剧对原有的世界格局造成冲击。示例三论题: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变化影响二战后世界格局的走向。阐述:(可综合示例一、二叙述)【解析】【详解】材料中提出,围内的阶级矛盾是由于不同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矛盾加剧,上升为主要矛盾,民族利益矛盾便下降到次要地位。结合二战后美苏冷战可知,美苏由于意识形态的不同,加剧了国际范围的矛盾,影响了世界格局。当国际范围内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矛盾处于相对平稳状态时,大国之间的利害加剧。结合冷战结束后,美国、中国、欧盟、日本等国或国家联盟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增强。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历史
发布时间:2022-07-25 17:29:09 页数:13
价格:¥3 大小:163.71 KB
文章作者:随遇而安

推荐特供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