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四川省峨眉山市峨眉二中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解析版)

资源预览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内容显示的完整度及准确度或有误差,请您下载后查看完整的文档内容。

1/21

2/21

剩余19页未读,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

峨眉二中21级高一5月考试语文科试题(考试时间:150分钟全卷满分:150分)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考号、姓名、班级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①魏晋时期,社会变迁在意识形态和文化心理上的表现,是占据统治地位的两汉经学的崩溃,代之而兴的是门阀士族地主阶级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这种意识形态领域内的新思潮,和反映在文艺——美学上的同一思潮的基本特征,简单说来,就是人的觉醒。②《古诗十九首》以及风格与之极为接近的苏(武)李(陵)诗,无论从形式到内容,都开一代先声。它们在对日常时世、人事、节候、名利、享乐等等的咏叹中,直抒胸臆,深发感喟。在这种感叹抒发中,突出的是一种生命短促、人生无常的悲伤,它们构成《古诗十九首》一个基本音调:“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飙尘”“人生非金石,岂能长寿考”……被钟嵘推为“文温以丽,意悲而远,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的这些“古诗”中,却有多少个字用于这种人生无常的慨叹!它们与友情、离别、相思、怀乡、行役、命运、劝慰、愿望、勉励……结合糅杂在一起,愈显其沉郁和悲凉。这种感喟,从建安直到晋宋,从中下层直到皇家贵族,在相当一段时间和空间内弥漫开来,成为整个时代的典型音调。曹操有“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陶潜有“悲晨曦之易夕,感人生之长勤。同一尽于百年,何欢寡而愁殷”。……他们唱的都是同一种音调。可见这个问题在当时社会心理和意识形态上具有重要的位置,是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的一个核心部分。\n③生命无常、人生易老本是古往今来一个普遍命题,魏晋诗篇中这一命题的咏叹之所以具有如此感人的审美魅力,与其所包含的具体时代内容密不可分。从黄巾起义前后起,整个社会日渐动荡,接着便是战祸不已,疾疫流行,死亡枕藉,连大批的上层贵族也在所不免。于是,如何有意义地自觉地充分把握住这短促而多苦难的人生,便突现出来了。它实质上标志着一种人的觉醒。即在怀疑和否定旧有传统标准和信仰价值的条件下,人对自己生命、意义、命运的重新发现、思索、把握和追求。这是一种新的态度和观点。正因为如此,才使那些公开宣扬“人生行乐”的诗篇,内容也仍不同于后世腐败之作。而流传下来的大部分优秀诗篇,却正是在这种人生感叹中,抒发着一种向上的、激励人心的意绪情感:在“对酒当歌,人生几何”底下的,是“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老骥长嘶,建安风骨的人生哀伤是与其建功立业“慷慨多气”结合交融在一起的。在“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后面的,是“群籁虽参差,适我无非新”,企图在大自然的怀抱中去找寻人生的慰藉和哲理的安息。正由于有这种内容,便使所谓“人的觉醒”没有流于颓废消沉;正由于有人的觉醒,才使这种内容具备美学深度。《古诗十九首》、建安风骨、正始之音直到陶渊明的自挽歌,对人生、生死的悲伤并不使人心衰气丧,相反,获得的恰好是一种具有一定深度的积极感情,原因就在这里。④由人的觉醒意识的出现到人的存在风貌的追求,其间正以门阀士族的政治制度和取才标准为中介。自曹丕确定九品中正制度以来,对人的评议不再停留在东汉时代的道德、操守、儒学、气节的品评,人的才情、气质、格调、风貌成了重点所在。“朗朗如日月之入怀”“双眸闪闪若岩下电”“若登山临下,幽然深远”……无不要求以漂亮的外在风貌表达出高超的内在人格。⑤“以形写神”和“气韵生动”,在这一时期被提出,是毫不偶然了。所谓“气韵生动”就是要求绘画生动地表现出人的内在精神气质、格调风度,而不在外在环境、事件、形状、姿态的如何铺张描述。“以形写神”也是这个意思。顾恺之说,“四体妍媸本无关于妙处,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即是说,“传神”要靠人的眼睛,而并不靠人的形体或在干什么;眼睛才是灵魂的窗子。这种美学趣味和标准,与前述人物品评一致,它们共同体现了这个时代的精神——魏晋风度。(节选自李泽厚《美的历程》,有删改)1.下列关于原文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人的觉醒,是魏晋时期取代两汉经学而兴起的门阀士族地主阶级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基本特征,是社会变迁在意识形态和文化心理上的表现。B.《古诗十九首》中,对人生无常的慨叹与友情、离别、命运、劝慰、愿望、勉励等结合糅杂在一起形成的感喟,成为从建安直到晋宋时期的典型音调。C.魏晋诗篇中那些公开宣扬“人生行乐”的诗篇,都在对人生无常的感叹中抒发着一种向上的、激励人心的意绪情感,不同于后世的腐败之作。D.“以形写神”和“气韵生动”,都是要求在绘画中生动表现出人的内在精神气质、格调风度,它们共同体现了魏晋风度这种时代精神。2.下面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采用总分结构,从诗歌创作、人物品评、绘画艺术三个方面,论述了魏晋时期人的觉醒这一特征在意识形态和文化心理上的具体体现。B.文章第②段主要运用举例论证的方法,论证了魏晋时期对人生无常的感喟成为当时社会心理和意识形态方面的一个重要内容的观点。\nC.文章第③段论述了魏晋“人觉醒”出现的时代原因,论证了人需要在怀疑和否定旧有人生去重新发现生命价值的观点。D.文章第④段将上文侧重于对“人的觉醒”这一思潮在意识形态领域表现的论述,转入侧重于对这种思潮在美学领域表现的论述。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钟嵘评价《古诗十九首》“文温以丽,意悲而远,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可见,他也认为《古诗十九首》几乎都在表达人生无常的慨叹。B.建安风骨的人生哀伤与建功立业交融在一起,正是人生短暂才更想建功立业,正是希望建功立业才更觉人生短暂,二者互为因果。C.魏晋风度的形成源于当时的社会变迁,它不仅表现为人物品评中对人的存在风貌的追求,而且表现为其他领域中对人的内在精神气质的强调。D.顾恺之说“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要从眼睛去表现一个人的才情、气质、格调、风貌等,这与“双眸闪闪若岩下电”的说法异曲同工。【答案】1.A2.C3.A【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关于原文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然后根据题目要求,找准答题区间,本题B项,由第二段“它们与……糅杂在一起,愈显其沉郁和悲凉。这种感喟,……成为整个时代的典型音调”可知,“这种感喟”指的就是“人生无常的慨叹”,而并非是“与友情、离别、相思、怀乡、行役、命运、劝慰、愿望、勉励……结合糅杂在一起”而形成的感喟;C项,原文是“流传下来的大部分优秀诗篇,抒发着一种向上的、激励人心的意绪情感”;D项,原文中的“它们”指的是“这种美学趣味和标准,与前述人物品评”,而不是“以形写神”和“气韵生动”。故选A。【2题详解】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每一个重点。本题C项,“文章第③段论述了魏晋‘人的觉醒’出现的时代原因,论证了人需要在怀疑和否定旧有人生去重新发现生命价值的观点”,论证的观点错误。应该是魏晋“人”的觉醒,使他们的诗篇具有了激励人心的意绪情感。故本题选C。【3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内容的能力。考生首先应看清题目要求,然后阅读原文,将选项与原文内容进行比对,看选项表述与原文意思是否一致。本题A\n项,“他也认为《古诗十九首》几乎都在表达人生无常的慨叹”,不合文意,原文中钟嵘对《古诗十九首》的评价着眼于艺术,推导不出钟嵘认为《古诗十九首》常常表达人生无常的慨叹的结论。故本题选A。(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材料一:近日,一项调查显示,46%的人认为出门不带手机比出门下雨没带伞的情况更槽糕,而手机未带或被偷就感到紧张的人则高达90%。这些数据表明,手机在日常生活中正扮演着愈发不可或缺的角色。与此同时,有关“手机使用依赖症”的说法甚器尘上,认为频繁使用手机是一种新的心理疾病,并与孤僻、自卑等性格画像联系起来。这些把手机使用与心理健康相对立的观点,反映着现代医学对身体话语权的争夺,而现象背后的时代变化,却往往被搁置一边。其实,“手机依赖”不一定是人们“离不开”手机,比如有的人出于工作需要需实时关注讯息;有的人因消费支付不得不“机不离手”;有时候,手机还承担着某种象征性功能——如果在社交场合中,你不太想和别人说话,那装作玩手机不失为一个避免尴尬的借口。(摘编自《别把“手机依赖症”太当回事儿》《广州日报》2018年9月26日)材料二:图一:消费者对各类手机应用的使用频率图二:智能手机使用轻度使用者与重度使用者占比\n图三:智能手机重度使用者年龄段分布(资料来源于“德勤咨询”)材料三:近年来,呼吁警惕“手机依赖”的声音似乎越来越大。这种呼吁的初衷不难理解,但“手机依赖”真的有那么可怕,值得如此忧心忡忡吗?到底何为“手机依赖”,从来就缺乏一种准确的定义。在今天这样一个移动互联网时代,智能手机对日常生活的介入越来越深,与人的紧密性越来越强。当然,当“手机依赖”被作为一种问题看待时,它往往被默认为是一种需要干预的“心理疾病”,比如使用手机在一些人那里成了下意识的行为,空闲时间被完全用手机来打发。这种倾向确实不值得提倡,也就是我们通常讲的要防“沉迷”。它对应的可能是时间的浪费,甚至是生活方式、人际交往的“异化”。(摘编自《理性看待大学生“手机依赖”》《中国教育报》2018年4月24日)材料四:\n“手机依赖症”的典型心理是,手机必须随身携带,如果没带手机就会坐立不安、魂不守舍;并且即使没有明显需要,也常常会不自主地看自己的手机,一旦信号不满或者电量不足之时就会非常没有安全感。手机的出现本来是为了使沟通更加便利,然而在手机依赖症的襄挟之下,过度使用手机却使人们变得更加孤独。手机等多媒体工具会让人们陷入一种持续的“多任务”状态,甚至会导致“注意力缺失”,以及思维和语言的碎片化,非常不利于逻辑思维的进行。特别是对于青少年而言,智能手机的功能异常丰富,原本应该是睡觉的时间可能玩兴正浓——还在不停地刷微博、聊微信、玩游戏等,打乱了正常的生活规律,导致第二天精神萎靡。有研究显示在床上使用1个多小时手机等会发光的电子产品,会阻碍人体生成褪黑素,生理周期将受到影响,开使睡眠处于浅状态。人体生物钟长期被打乱,则会影响新陈代谢、情绪、免疫力,导致疾病多发。(摘编自《手机依赖症危害大可使身心受累》《中国经济网》2018年1月9日)4.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各类手机应用中使用最为频繁的是社交软件,如微信、QQ等,这就说明了智能手机用户与朋友之间的交流更趋向于线上。B.智能手机重度使用者中,18-34岁的人比较多,表明智能手机更多地侵入年轻人的生活,他们可能更容易过度使用手机。C.智能手机轻度使用者和重度使用者的比例大致为1:1,这说明智能手机使用者中年轻者和年老者的占比大致是相当的。D.智能手机重度使用者中45-50岁的占比较低,结合图一内容便可知这个年龄段的人对购物、娱乐等手机功能使用较少。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在分析有关“手机使用依赖症”说法时用了“甚嚣尘上”这个词,说明这种说法目前比较流行,但作者对此并不以为然。B.材料一最后一段中作者的观点与材料二图一所展现的内容有一致性,材料二中的图一可以作为材料一最后一段观点的佐证。C.手机的出现本来是为了使沟通更加便利,但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即便没有明显的需要,人们也会不由自主地看手机,这种现象需要警惕。D.“手机依赖症”这个观点虽然不被所有人认同,但过度使用手机确实会给人带来危害,材料一、三、四对其都有说明。6.材料中人们对“手机依赖症”有两种不同看法,其各自的理由分别是什么?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答案】4.B5.D6.\n(1)“手机依赖”和现代生活关系紧密,它不是一种病。理由:时代的变化使手机与人们的工作、生活密不可分:目前对“手机依赖症的定义不准确,标准不明确、不统一。(2)“手机依赖症”是一种病症,人们过度依赖手机,危害心理、生理健康。理由:会让使用者处在”多任务”状态,不利于逻辑思维的进行;打乱使用者的生物钟,导致多种疾病的发生等。【解析】【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要求选出“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到材料中圈出相关的内容,进行比对,做出判断。A项,“这说明智能手机用户与朋友之间的交流更趋向于线上”错误,该信息于文无据。C项,“这说明智能手机使用者中年轻者和年老者的占比是大致相当的”错误,该信息曲解文意,根据图二,文中是指智能手机轻度使用者与重度使用者对比,没有年龄的占比问题。D项,“结合图一内容可知这个年龄段的人对购物、娱乐等手机功能使用较少”以偏概全,图一是各类手机应用使用频率,不一定是购物、娱乐方面使用较少。故选B。【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本信息,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文章,找准有效答题区间,然后认真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此类题目答题时应注意分清答题的区域,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错误设置一般为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无中生有、以偏概全或偷换概念等。本题D项,“材料一、三、四对其都有说明”错误,材料一中没涉及到危害,摘自《“别把手机依赖症”太当回事儿》,是为了说明手机在日常生活中扮演者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故选D。【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文中信息,探究文本中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目前人们对手机依赖持有哪几种观点,其各自的理由分别是什么?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然后到材料中圈出相关内容,根据这些内容进行概括。材料一中,“手机在日常生活中正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和材料三中“到底何为手机依赖,从来就缺乏一种准确的定义”,结合这两点可概括为:“手机依赖”和现代生活关系紧密,它不是一种病。根据材料三中,当“手机依赖”被作为一种问题看待时,它往往被默认为一种需要干预的“心理疾病”,材料四摘编自《手机依赖症危害大可使身心受累》,结合这两点可概括为:“手机依赖症”是一种病症。本题据此答题。【点睛】\n解答实用类文本的选择题的方法:①读全文,概括主要内容:②抓标题,概括主要内容;③辨文体,概括主要内容;④找线索,概括主要内容;⑤理层次,概括主要内容。第一步:整体感知。明确文章主旨和作者的写作意图是评价的基础。文章的主旨是指文章的主要意义或目的,整体把握中要抓住文章的主旨,这是评价的根本。第二步:筛选文中的关键信息。无论写人记事还是发表看法,关键性的语言最能显示文章的思想内涵或作者的观点,可以帮助我们对文章的内容进行评价。第三步:评。价要具体、客观,不可含糊笼统。分析和评价都必须紧密结合文学作品实际,避免离开作品去进行漫无边际的分析。分析和评价要以正确的思想为理论基础,以辩证法为基本的分析法,并结合文学作品创作特有的艺术规律,对作品进行分析和评价,而不应依据个人的好恶去随意评说。文章是传记,传记最重要就是真实性,时间、时间力求准确。本题中错误的选项基本都属于,曲解文意,只要回到文本中一一对照,便可发现错误。(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苏东坡突围余秋雨①苏东坡成全了黄州,黄州也成全了苏东坡。苏东坡写于黄州的那些杰作,既宣告着进入了一个新的美学等级,也宣告着苏东坡进入了一个新的人生阶段。他完成了一次永载史册的文化突围。黄州,注定要与这位伤痕累累的突围者进行一场壮丽的对话。②我非常喜欢读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但总觉得语堂先生把苏东坡在黄州的境遇写得太理想了。语堂先生酷爱苏东坡的黄州诗文,由酷爱渲染开去,渲染得风雅、圣洁。其实,就我所知,苏东坡在黄州还是很凄苦的;优美的诗文,是对凄苦的挣扎和超越。③苏东坡在黄州的生活状态,在他写给李端叔的一封信中描述得非常清楚。信中说:得罪以来,深自闭塞,扁舟草履,放浪山水间,与樵渔杂处,往往为醉人所推骂,辄自喜渐不为人识。平生亲友,无一字见及,有书与之亦不答,自幸庶几免矣。④我初读这段话时十分震动,因为苏东坡这个大名人是有很多朋友的。应酬、唱和,几乎成了他生活的基本内容,他一半是为朋友们活着。但是,一旦出事,朋友们不仅不来信,而且也不回信了。苏东坡那一封封信,千辛万苦地从黄州带出去,却换不回一丁友谊的信息。原来的世界已轰然消失,一代名人就混迹于樵夫渔民间不被人认识。本来这很可能换来轻松,但他又觉得仍有无数双眼睛注视着自己,只能在寂寞中惶恐。即便这封无关宏旨的信,他也特别注明不要给别人看。⑤他真的害怕了吗?也是也不是。他怕的是麻烦,而绝不怕为道义、为百姓、为朝廷、为皇帝捐躯。他经过“乌台诗案”已经明白,一个人蒙受了诬陷即便是死也死不出一个道理来。无法洗刷,无处辩解,就像有些学者提出的“酱缸文化”,跳在里边,怎么也抹不干净。苏东坡怕的是这个,没有哪个高品位的文化人会不怕。但他的内心仍有无畏的一面。他给李常的信中说:\n吾侪虽老且穷,而道理贯心肝,忠义填骨髄,直须谈笑于死生之际。……虽怀坎壕于时,遇事有可尊主泽民者,便忘躯为之……多么真诚的勇敢,多么洒脱的情怀!但是,让他在何处做这篇人生道义的文章呢?没有地方,没有机会。于是,苏东坡刚刚写完,支颐一想,又立即加一句:此信看后烧毁。⑥这是一种真正精神上的孤独无告。那阙著名的“卜算子”道尽了这种精神遭遇:缺月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⑦正是这种唯言的孤独,使他彻底洗去了人生的喧闹,去寻找无言的山水,去寻找远逝的古人。他在寂寞中反省过去。这是极其诚恳的自我剖析,是想找回一个真正的自己。他无情地剥除每一点异己的成分,哪怕这些曾为他带来官职、荣誉和名声。他渐渐回归于清纯和空灵,习惯于淡泊和静定。艰苦的物质生活,又使他体味着自然和生命的原始意味。⑧这一切,使苏东坡经历了一次整体意义上的脱胎换骨,也使他的艺术才气获得了一次蒸馏和升华,他真正地成熟了,成熟于一场灾难之后。幸好,他还不年老,44岁至48岁,对一个男人来说,正是最重要的年月,今后还大有可为。⑨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勃郁的豪情发过了酵,尖利的山风收住了劲,湍急的细流汇成了湖,结果——⑩引导千古杰作的前奏已经鸣响,一道神秘的天光射向黄州,《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马上就要产生。(有删减)7.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在第②段提及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意在引出自己的观点,强调苏东坡在黄州时期凄苦的生活状态。B.文中引用苏东坡的书信和作品,更加真实地展示苏东坡的境遇与精神,丰富了文章内容,也使文章更具说服力。C.文中③④段叙写苏东坡在黄州时期感受着人情冷暖、世态炎凉,他断绝了与昔日好友的往来,过着孤独的生活。D.作者根据历史事实,又展开想象,描述了苏东坡的遭遇和心境,表达了对苏东坡的深切同情和无限敬仰之情。8.简析文章第⑨段画波浪线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及其妙处。9.简要分析题目“苏东坡突围”的含义。【答案】7.C8.\n比喻和排比。将“成熟”比喻成“光辉”“音响”等,生动形象地传达出苏东坡“从容”“大气”等精神品格的内涵;排比语势强劲,节奏铿锵,更能体现苏东坡超越人生突破自我的可贵精神,表达作者的崇敬之情。9.“突围”。指实现突破或超越。精神人格方面:突破了官场束缚,回归清纯、淡泊,真正走向成熟、从容。文化方面:写于黄州的那些作品宣告着进入了一个新的美学等级,完成了一次永载史册的文化突围。【解析】【7题详解】本题考查散文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本题考查内容涉及分析综合、鉴赏评价两大方面,能力层级为C级和D级。解答这种以选择题形式出现的分析鉴赏题,要结合文本的具体语境,联系文本的基本特征、主题、进行综合分析。选择答案时还要注意运用排除法来判断对错。C项,曲解文意,不是苏东坡断绝与友人的往来,是友人不肯与苏东坡往来了,朋友们不仅不来信,而且也不回信了,故C错误。故选C。【8题详解】本题考查鉴赏语句中的修辞手法。解答本题思路一般为:点出手法+具体分析+表达效果+作者情感,作者情感很明显的一般都要点出。划波浪线的句子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成熟”比喻成“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光辉”、“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不理会哄闹的微笑”、“洗刷了偏激的淡漠”、“无须声张的厚实”,生动形象地诠释了“成熟”的内涵和表现,表达了对苏东坡“从容”“大气”等精神品格的欣赏与赞叹。划波浪线的句子还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一连串的比喻,连用七个排比的句式,在多方位多角度诠释“成熟”内涵的同时,也使语势强劲,节奏铿锵,更能体现苏东坡超越人生突破自我的可贵精神,表达作者的崇敬之情。【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标题意蕴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要求“简要分析题目‘苏东坡突围’的含义”,然后先理解‘苏东坡突围’的表层含义,再结合文本的具体内容分析其深层含义。题目的含义,重在理解“突围”\n二字。“突围”,指实现突破或超越。从文中来看,“苏东坡写于黄州的那些杰作,既宣告着进入了一个新的美学等级,也宣告着苏东坡进入了一个新的人生阶段。他完成了一次永栽史册的文化突围。”写于黄州的那些作品宣告着进入了一个新的美学等级,完成了一次永载史册的文化突围。“也宣告着苏东坡进入了一个新的人生阶段”是指精神人格方面。“他在寂寞中反省过去。这是极其诚恳的自我剖析,是想找回一个真正的自己。他无情地剥除每一点异己的成分,哪怕这些曾为他带来官职、荣誉和名声。他渐渐回归于清纯和空灵,习惯于淡泊和静定。艰苦的物质生活,又使他体味着自然和气命的原始意味。”他终于突破了官场束缚,回归清纯、淡泊。“这一切,使苏东坡经历了一次整体意义上的脱胎换骨,也使他的艺术才气获得了一次蒸馏和升华,他真正地成熟了,成熟于一场灾难之后。”是说经历苦难后的苏东坡真正走向成熟、从容。二、古代诗文阅读(38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3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屈原既绌。诸侯共击楚,大破之,杀其将唐昧。时秦昭王与楚婚,欲与怀王会。怀王欲行,屈平曰:“秦,虎狼之国,不可信,不如毋行。”怀王稚子子兰劝王行:“奈何绝秦欢!”怀王卒行。入武关,秦伏兵绝其后,因留怀王,以求割地。怀王怒,不听。亡走赵,赵不内。复之秦,竟死于秦而归葬。长子顷襄王立,以其弟子兰为令尹。楚人既咎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不反也。屈平既嫉之,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然终无可奈何,故不可以反。卒以此见怀王之终不悟也。人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然亡国破家相随属,而圣君治国累世而不见者,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也。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兰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此不知人之祸也(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有删改)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兰/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此不知人之祸也/B.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兰/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此/不知人之祸也/C.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兰/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此/不知人之祸也/D.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兰/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此不知人之祸也/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n绌:废掉官职。在古代表示“贬官、免官”的词语还有贬、窜、放、谪、左迁、左除、左降、出、免和夺等。B.《离骚》是《楚辞》的代表作,多用楚地方言声韵。是我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开创了我国现实主义的先河。C.《国风》是《诗经》中的精华。大抵是周初至春秋间各诸侯国民间诗歌,是我国文艺宝库中璀璨的明珠。D.令尹是楚国在春秋战国时代的最高官衔,是掌握政治事务、发号施令的最高官,总揽军政大权于一身。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屈原德才兼备。曾在楚国内政、外交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以后虽然遭谗去职,流放江湖,但仍然关心朝政,热爱祖国。B.因为当时楚国朝廷内部邪恶不正的人危害公正无私的人,端方正派的人不为朝廷所容,所以屈原忧愁苦闷,作了《离骚》。C.楚国大将唐昧被杀后,屈原识破秦王邀请怀王相会的目的,劝怀王不要去秦国,楚怀王很生气,没有听从屈原的建议。D.在《离骚》中可以看到他对怀王的眷念,常常一篇之中多次致意。但是始终没有打动怀王的心,可见怀王始终没有觉悟。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②亡走赵,赵不内。复之秦,竟死于秦而归葬。③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答案】10.D11.B12.C13.(1)(屈原)竭尽自己的忠诚和智慧来辅佐君主,奸邪的小人来离间他,可以说到了困境了。(2)(楚怀王)逃跑到赵国,赵国不敢接纳。又回到秦国,最终死在秦国,尸体被运回(楚国)安葬。(3)虽然没有演奏音乐的盛况,但喝点酒,作点诗,也足够来畅快叙述幽深内藏的感情了。【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所以在内被郑袖所迷惑,在外被张仪所欺骗,疏远屈原而信任上官大夫和令尹子兰,军队被挫败,土地被削减,失去了六个郡,自己也被扣留死在秦国,为天下人所耻笑。这是不了解人的祸害。句中,“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而”连词,连接的成分是短语,故不可与上文断开,排除A、C项;“此不知人之祸也”,“此”代词总结前文,作本句主语,其前断开,排除B项。\n故选D【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化常识的理解识记能力。B.“开创了我国现实主义的先河“解说错误,《离骚》开创了我国浪漫主义的先河。故选B。【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C.“楚怀王很生气,没有听从屈原的建议”错误,原文是楚怀王很愤怒秦王,不听秦国割地的要挟。故选C。【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语句翻译能力。得分点:(1)“竭忠尽智”,省略主语(屈原);“间”,离间;“穷”,困境,走投无路。(2)“亡”,逃跑;“内”,通“纳”,接纳;“之”,到;“竟”,最终。(3)“丝竹管弦”,借指音乐;“盛”,盛况;“觞”,名词用作动词,喝酒。参考译文:屈原,名字叫平,是楚王的同姓。做楚怀王的左徒。(他)知识广博,记忆力很强,明了国家治乱的道理,擅长外交辞令。对内,同楚王谋划商讨国家大事,颁发号令;对外,接待宾客,应酬答对各国诸侯。楚王很信任他。  屈原痛心楚怀王听信谗言,不能分辨是非,谄媚国君的人遮蔽了楚怀王的明见,邪恶的小人危害公正无私的人,端方正直的人不被昏君谗臣所容,所以忧愁深思,就创作了《离骚》。“离骚”,就是遭遇忧愁的意思。屈原正大光明行为正直,竭尽忠心用尽智慧来侍奉他的国君,却被小人离间,可以说处境很困难。诚信而被怀疑,尽忠却被诽谤,能没有怨愤吗?屈原作《离骚》,是从怨愤引起的。《诗经》中的国风,写男女恋情而不过度,小雅有怨刺之言,但不直接愤怒。屈原已被罢免。各国诸侯联合攻打楚国,大败楚军,杀了楚国将领唐昧。这时秦昭王与楚国通婚,要求和怀王会面。怀王想去,屈原说:“秦国是虎狼一样的国家,不可信任,不如不去。”怀王的小儿子子兰劝怀王去,说:“怎么可以断绝和秦国的友好关系!”怀王终于前往。一进入武关,秦国的伏兵就截断了他的后路,于是扣留怀王,强求割让土地。怀王很愤怒,不听秦国的要挟。他逃往赵国,赵国不肯接纳。只好又到秦国,最后死在秦国,尸体运回楚国安葬。  \n怀王的长子顷襄王即位,任用他的弟弟子兰为令尹。楚国人都抱怨子兰,因为他劝怀王入秦而最终未能回来。屈原也为此怨恨子兰,虽然流放在外,仍然眷恋着楚国,心里挂念着怀王,念念不忘返回朝廷。他希望国君总有一天醒悟,世俗总有一天改变。屈原关怀君王,想振兴国家改变楚国的形势,一篇作品中,都再三表现出来这种想法。然而终于无可奈何,所以不能够返回朝廷。由此可以看出怀王始终没有觉悟啊。国君无论愚笨或明智、贤明或昏庸,没有不想求得忠臣来为自己服务,选拔贤才来辅助自己的。然而国破家亡的事接连发生,而圣明君主治理好国家的多少世代也没有出现,这是因为所谓忠臣并不忠,所谓贤臣并不贤。怀王因为不明白忠臣的职分,所以在内被郑袖所迷惑,在外被张仪所欺骗,疏远屈原而信任上官大夫和令尹子兰,军队被挫败,土地被削减,失去了六个郡,自己也被扣留死在秦国,为天下人所耻笑。这是不了解人的祸害。(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饮酒二十首(其八)陶渊明青松在东园,众草没其姿。凝霜殄异类,卓然见高枝。连林人不觉,独树众乃奇。提壶抚寒柯,远望时复为①。吾生梦幻间,何事绁②尘羁。[注]①远望时复为:倒装句,即“时复为远望”。②绁:捆绑,束缚。14.下列对这首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一联中的“没”字用得巧妙,欲扬先抑。先写青松被杂草掩没,不见其姿,目的是突出下文青松的“卓然”。B.第二联着力塑造青松的形象,运用对比、反衬手法,描绘出众杂草在寒霜凝结之时全部倒伏于地,青松却高枝卓然的景象。C.第三联意谓青松多了,蔚然连成松林,人们可能还不觉得它们的与众不同,但是单独一棵松树立在天地间的时候人们才称奇。D.第四联说作者将酒壶挂在松枝之上,有时候又极目远眺;结构上承上启下,承上赞美青松,启下说明世事扰得自己烦恼。15.这首诗题为“饮酒”,但很显然,诗人意不在酒,请具体分析诗句中蕴含了哪些情感。【答案】14.D15.\n①诗歌的前六句托物言志,以卓尔不群、岁寒后凋的青松自况,表达出诗人坚贞傲岸、超拨于流俗的品性;②七、八句描写酒壶挂枝、自在遐观的行为,表现出一种悠然独得的境界;③末二句直抒胸臆,抒发了人生苦短、不愿被世俗的尘网束缚的感慨。【解析】【14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与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思想感情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诗歌鉴赏的选择题对整个诗歌的综合理解和分析,即考核诗句的含义、诗句的手法还考核诗歌的情感,注意结合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D项,“启下说明世事扰得自己烦恼”错误。陶渊明心里爱这东园青松,便将酒壶挂在松枝之上,饮酒、流连于松树之下。即使不到园中,亦时常从远处来瞻望青松之姿。挂壶寒柯,这是何等亲切。远望松姿,正是一往深情。渊明之心灵,分明是常常从青松之卓然高节,汲取着一种精神上的滋养。结笔两句,梦幻,喻人生之短暂,翻见得生命之可珍惜。绁者,捆缚也。尘羁即尘网,谓尘世犹如罗网,指的是仕途。生命如此有限,弥可珍惜,不必把自己束缚在尘网中,失掉独立自由之人格。这种坚贞高洁的人格,正有如青松。这才是真正的主体品格。故选D。【15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歌的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字词语进行分析。对于情感的把握,可以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可以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可以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可以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可以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青松在东园,众草没其姿”,写青松与众草比,它不凋零。“凝霜殄异类,卓然见高枝”,是说等到严寒霜降,众树凋零,唯见青松卓然挺立,这又从时人令上来写。也只有等到冬天来临,寒霜使众草凋谢。青松的高枝才显得格外挺拔。“独树”指青松独立傲然。单看青松,“岁寒知松柏之后凋”,独立不凋,这时人们才觉得珍奇。“寒柯”,岁寒不凋的松枝。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诗歌的前六句是写“松树”,塑造了卓然独立、不畏严寒、独树一格、与众不同的青松形象,诗人实则是托物言志,表现自己的品性。“提壶抚寒柯,远望时复为”,渊明之心灵,分明是常常从青松之卓然高节,汲取着一种精神上的滋养。写诗人自己的行为,表现出一种悠然独得的境界。梦幻,喻人生之短暂,翻见得生命之可珍惜。绁者,捆缚也。尘羁即尘网,谓尘世犹如罗网,指的是仕途。生命如此有限,弥可珍惜,不必把自己束缚在尘网中,失掉独立自由之人格。这种坚贞高洁的人格,正有如青松。这才是真正的主体品格。“何事绁尘羁”的意思是“又何必被俗世的尘嚣羁绊住脚步呢”,直抒胸臆,抒发了人生苦短、不愿被世俗的尘网束缚的感慨。【点睛】\n这类题目解答时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①抓显情语。指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的词语或句子;②分析景语。注意按照“意象→意境→诗情”的思路去揣摩;③结合注解,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和创作风格。要注意平时积累一些诗人的相关材料,特别是对一些影响大、在文学史上的地位重要的作家诗人更要留心;④了解古代诗歌类别和常见的内容,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要注意大多数诗歌表达的思想情并非单一,而是丰富复杂的;⑤注意积累古诗中的思想感情常用词语:欢快、愉悦、激动、烦闷、恬淡、闲适、欢乐、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李贺《雁门太守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从视觉、听觉两个方面渲染了黯然、凝重的氛围,衬托出战地的悲壮场面。(2)李白《行路难》中体现诗人积极进取精神、抒发远大志向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卫风•氓》运用比兴手法,劝诫女子不要沉溺于爱情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离骚》中写屈原以荷叶荷花作为衣饰,表现其高洁品格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王羲之《兰亭集序》中表达了作者关于生与死、长寿和短命的看法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角声满天秋色里②.塞上燕脂凝夜紫③.长风破浪会有时④.直挂云帆济沧海⑤.于嗟鸠兮⑥.无食桑葚⑦.制芰荷以为衣兮⑧.集芙蓉以为裳⑨.固知一死生为虚诞⑩.齐彭殇为妄作【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易错字有:脂、沧、于、葚、芰、诞、殇。三、语言文字运用(16分)在历史的进程中,我们同样需要守望者。守望是一种角度。当我这样说时,我已经承认对待历史进程还可以有其他的角度,它们也都有存在的理由。譬如说,你不妨做一个战士,甚至做一个将军,在时代的战场上     ,发号施令。你不妨投身到任何一种潮流中去,去经商,去从政,去称霸学术,统率文化,叱咤风云,     ,去充当各种名目的当代英雄。但是,在所有这些显赫活跃的身影之外,还应该有守望者的寂寞的身影。\n守望者是这样一种人,他们并不直接投身于时代的潮流,毋宁说往往与一切潮流保持着一个距离,但他们也不是旁观者,相反,对于潮流的来路和去向始终怀着深深的关切。他们关心精神价值甚于关心物质价值,在他们看来,无论个人还是人类,物质再繁荣,生活再舒适,(    )。所以,他们虔诚地守护着他们心灵中那一块精神的园地,其中珍藏着他们所看重的人生最基本的精神价值,同时警惕地瞭望着人类前方的地平线,注视着人类精神生活的基本走向。天空和土地日益被拥挤的高楼遮蔽的时代,他们怀着忧虑之心守卫土地,仰望天空,他们守的是人类    的生命之土,望的是人类    的精神之天。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赴汤蹈火 指点江山 安居乐业 超世绝伦B.冲锋陷阵 指点江山 安身立命 超凡脱俗C.赴汤蹈火 高谈阔论 安身立命 超世绝伦D.冲锋陷阵 高谈阔论 安居乐业 超凡脱俗18.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A.如果心神难定,意识不明,就绝无幸福可言B.无论是精神流于平庸,还是灵魂变得空虚,都绝无幸福可言C.无论是心神难定,还是意识不明,都绝无幸福可言D.如果精神流于平庸,灵魂变得空虚,就绝无幸福可言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在天空和土地日益被拥挤的高楼遮蔽的时代,他们怀着忧虑之心仰望天空,守卫土地。B.天空和土地日益被拥挤的高楼所遮蔽的时代,他们怀着忧虑之心仰望天空,守卫土地。C.在天空和土地日益被拥挤的高楼遮蔽的时代,怀着忧虑之心,他们守卫土地,仰望天空。D.天空和土地日益被拥挤的高楼所遮蔽的时代,怀着忧虑之心,他们守卫土地,仰望天空。【答案】17.B18.D19.A【解析】【1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第一组,“赴汤蹈火”指沸水敢蹚,烈火敢踏。比喻不避艰险,奋不顾身。赴,走往;汤,热水;蹈,踩。“冲锋陷阵”形容作战勇猛。语境是战场上应该用“冲锋陷阵”。第二组,“指点江山”指评说国家大事。指点,评说;江山,国家。“高谈阔论”指漫无边际地大发议论(多含贬义)。此处语境是实现宏图伟志,应该用“指点江山”。第三组,“安身立命”指生活有着落,精神有所寄托。“安居乐业”指生活安定,对所从事的工作感到满意。根据语境说的是精神生活和寄托,所以此处应该用“安身立命”。第四组,“超凡脱俗”即超出常人,脱离凡俗。指与众不同,超脱世俗的高雅境界。“超世绝伦”指超出世人和同辈。此处指精神层面的超凡脱俗,所以应该用“超凡脱俗”。故选B。\n【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根据上下文的内容来看,前面说“无论个人还是人类,物质再繁荣,生活再舒适”,由此可知,这应该是表假设关系的复句,而不是表条件关系的复句,可以排除BC;再看剩下两项的内容,“精神”“灵魂”是与“物质”相对的概念;“心神”“意识”虽然也属于“精神”范畴,但不与“物质”概念相对,因而排除A。故选D。【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一是成分残缺,缺少介词“在”,导致出现了两个主语,应在句首加上“在”;二是语序不当,前面是“天空和土地”,后面也应是先“天空”,后“土地”。故选A。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免洗洗手液真的可以免洗手吗?免洗洗手液______①______,但不能代替用水洗手。这是因为,人在与外界接触的过程中,除了病毒、细菌,手上还会沾染灰尘、泥土、油渍等污物,免洗洗手液只有灭菌效果,但无法清除这些物质。而流水洗手能利用水的流动性冲刷掉一部分病原体及污物,配合洗手液、肥皂的使用,同时具有灭菌去污的功效。此外,许多免洗洗手液的主要成分就是酒精,一定浓度的酒精能消灭大部分的细菌、病毒,但酒精浓度高,频繁使用____②____,尤其是对于敏感皮肤的人。再者,免洗洗手液含有酒精,属于易燃物品,有一定的安全隐患,使用免洗洗手液时___③____。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建议大家还是通过规范洗手进行手部清洁。勤洗手是预防多种疾病的好方法,尤其是预防流感以及新冠肺炎等传染性疾病。20.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21.根据文段内容,简要概括手部清洁用免洗洗手液不及流动水的原因。【答案】20.①有一定的灭菌作用;②会对手部皮肤有一些影响;③使用时一定要远离火源。21.①免洗洗手液能灭菌不能去污;②免洗洗手液含酒精对敏感皮肤有影响;③免洗洗手液属易燃品有安全隐患。【解析】【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n第一空,需要回答“免洗洗手液真的可以免洗手吗”,根据“免洗洗手液只有灭菌效果,但无法清除这些物质”以及横线后的“但”字可知,免洗洗手液不能完全代替用水洗手,因为它只是有一定的杀菌作用,据此可写“有一定的灭菌作用”;第二空,此处说的是免洗洗手液的副作用,许多免洗洗手液主要成分是酒精,由“频繁使用”“尤其是对于敏感皮肤的人”可知,会对手部皮肤有影响,据此可写“会对手部皮肤有一些影响”;第三空,此处接着说使用免洗洗手液的注意事项,由“免洗洗手液含有酒精,属于易燃物品”可知,使用时应当远离火源,据此可写“使用时一定要远离火源”。【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压缩语段之概括要点的能力。由“免洗洗手液只有灭菌效果,但无法清除这些物质。而流水洗手能利用水的流动性冲刷掉一部分病原体及污物,配合上洗手液、肥皂的使用,同时具有灭菌去污的功效”可知,免洗洗手液不及流动水的原因之一是:免洗洗手液能灭菌,但不能去污。由“许多免洗洗手液……酒精浓度高,频繁使用……尤其是对于敏感皮肤的人”可知,免洗洗手液不及流动水的原因之二是:免洗洗手液含酒精对敏感皮肤有影响。由“免洗洗手液含有酒精,属于易燃物品,有一定的安全隐患”可知,免洗洗手液不及流动水的原因之三是:免洗洗手液属易燃品有安全隐患。四、写作(60分)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我们每一个人都有一双眼睛,这双眼睛其实就两个基本动作,一个叫“扫视”,一个叫“凝视”。广阔的天,漂浮的云,飞翔的鸟,徐徐吹过的风以及路上行走的匆匆“扫视”,一切转瞬即逝;定睛“凝视”,精微之处,深藏大意。未经凝视的世界,无意义的。朱自清凝视月色下的荷塘,得到了片刻的宁静;郁达夫凝视故都的秋天,生出了无尽的热爱;苏东坡凝视赤壁的清风明月,感悟到了生命的永恒;我们凝视父母的身影,会发现他们的沧桑与不易;学生凝视老师的眼睛,会看见他们的热诚与纯粹……用心凝视生活,用心感悟生活,才会发现生活细微处深藏的大意,才能体验到生活的丰富内涵。请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以“凝视________”为题,写一篇记叙文。要求:(1)抒发真情实感,不得抄袭,不得套作;(2)综合运用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3)用规范汉字书写,字数不少于800字。【答案】例文:凝视一碗烟火曾在盖茨比的府邸,见过夏夜晚会的宴影;曾在陶庵的旧梦,见过烟柳画桥的世影。可最抚我心的烟火,还是解封后那一碗红艳艳辣子油淋过的面皮。\n这类粉面馆在城市随处可见:红底白字的门头,印着店名“X记粉面馆”,店内摆着做工简单的桌椅,墙上贴着红底黄字的菜单。这些平平无奇的小店,像一枚枚棋子,点藏在城市纵横交错的街巷里,行人扫视一眼,便尽收眼底。我放学常走的路,就有这样一家粉面馆。这是疫战中第三个春天,市声淡淡,草木深深,群鸟在街上自在展翅。封锁、解封、封锁……每一个“封锁”是冷冷的一小点,一点一点连成了条条虚线,切断了时间和空间。两年来,不断有店铺拉下卷帘门。曾经伫立街头香樟树下的奶茶店,已听不到熟悉的“欢迎光临”。入夜,夜比往常静,也更深,未曾想过土味广场舞会成亲切的怀念,也后知后觉月色映着华灯看,才有一种热眼的美。解封后第一天,天阴沉沉的,我带着几分怀旧走进这家粉面馆。店里亮着灯,地板映得雪亮雪亮。三三两两客人坐着嗦粉,在炉火的轰鸣里,却不显冷清。厨房里的老板娘一见到我,忙停下手中动作,笑着问:“吃什么呀,妹子?”我是初来,心里不由泛起点点涟漪,叫了一碗牛肉面后坐定。这时我隐隐嗅到茉莉花香,放眼寻香,这才看到长桌靠墙的地方插了一瓶茉莉花。洁白的骨朵掩映在碧绿的叶间,吐纳着春天的气息。我来前的孤寂,在这优雅的生机前,渐渐消释了……我开始好奇地端详老板娘,她围着一条洁净的围裙,身影在腾起的白汽里若隐若现,倒像一株在春雾里徐徐绽开的茉莉。“妹子,来。”老板娘做好牛肉面,递到窗口叫我。我一近窗口,热辣辣的香味扑鼻而来。眼前一碗碗面条被摆得整齐又精神——细长的酸豆角,热艳的辣椒酱,淡黄的蒜泥,像太阳底下的奶酪,暖融融的。再细看热气腾腾的牛肉面,汤里漂浮着红红的辣椒油,嫩绿的葱花,竟还有一个金黄的煎蛋!老板娘似乎看出我的诧异,笑着解释说:“这不为了庆祝解封嘛,今天进店吃东西,我们送煎蛋哦。”我不由微笑,连忙道谢,落座桌前。在一片浅浅的茉莉香中,我凝视着这碗曾被我忽视的牛肉面,它仿佛盛着人间烟火,岁月静好,往昔的市井热闹又从记忆里钻出来了……我一碗畅快下肚,从未吃得这般大汗淋漓。【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审题:这是一道半命题类材料作文题。材料借“扫视”和“凝视”这两种不同\n视角和观察方式,暗含了“未经凝视的世界是毫无意义的”这一思想观点。若我们只是匆匆“扫视”,我们只能粗浅地看到事物的外貌。只有在细细凝视的过程中,我们才能发现他们的特征,完成对对象的深入认识和理解。所以,凝视的过程,也就是认识生活本身,认识一个人心灵深处的情感的过程,就如材料中凝视荷塘看到的思想之“宁静”,凝视故都的秋天看到的热爱之情,凝视清风明月感悟到的生命之意义等。如果一个人不留意自己的日常,他可能对自己的生活“一无所知”,只是概念化地活着,为着一些代表物质符号的东西而殚精竭虑,根本不知道即使普通的日常中也有精彩的内容。凝视世界,本质上就是一个连接世界的过程,是连接思维的行为表现。每时每刻,每个人都与世界进行着连接,但连接的质量却有很大的差异。有的人能以小见大,从细微中见出丰富;有的人却不善感受,在概念化的套子里评判世间万物。这就是“扫视”和“凝视”的区别所在。要连接世界,必须要有耐心,让时空慢下来,让自己的心情平静下来,犹如制作电影的一帧帧画面,每一帧都是独特的存在。试题要求写一篇记叙文,写作时要从生活的细节入手,从中感悟出“大意”,因而细节描写的质量就成了本次作文赋分的最重要因素。这个细节,也就是补充剩余的半命题时要抓住的对象,既可以是父亲的背影,如以前只是“扫视”,今日才懂得如何“凝视”;也可以是纯美的自然,如今日经过“凝视”才懂自然生命之挣扎与奋发;还可以是特定日子里的意象,如七夕“凝视”星空,看到牵牛星与织女星蕴含的对自由的向往……取材非常自由,只要是自己熟悉的、心有所爱的内容就可以。但需要注意,虽然所写的是熟悉的的“生活”,但却不能是匆匆“扫视”的内容,如讲不清楚的细节、大同小异的故事、缺乏独到的见解和缺乏个性化的表达。立意:1.凝视那一抹微绿。2.凝视母亲眼角的那一抹皱纹。3.凝视星光闪烁中的自由。

版权提示

  • 温馨提示:
  •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莲山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vx:lianshan857处理。客服热线:13123380146(工作日9:00-18:00)

文档下载

所属: 高中 - 语文
发布时间:2022-07-03 11:49:08 页数:21
价格:¥5 大小:178.24 KB
文章作者:fenxiang

推荐特供

MORE